一、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体系:从JFSAT到NCUEE(论文文献综述)
刘娟,黎云祥,范曾丽[1](2015)在《国内外考试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对美国、英国、日本及我国考试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各国在考试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具有考试内容综合化、评价模式和考试形式多样化等特点。本文通过对各国考试制度改革的总结,找出各国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趋势,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服务。
林帆[2](2014)在《科技论文为素材的新课程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探讨科技论文为素材的新课程生物学科命题研究,构建和完善科技论文为素材的生物学科命题模式,提供一套适应新课程高考的命题技术规范,逐渐引导生物学科试题命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行等。本课题在分析新课程高考生物学科命题挑战性的基础上,探索新课程高考生物学科的命题模式。结合科技论文作为新课程生物学科命题素材的理性思考,以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为理论依托,构建科技论文为素材的命题模式。并以高考生物题为案例,具体从三个维度阐述以科技论文为素材的高考生物实验题的命题策略:一是从材料选取的维度,提供背景材料的选择和情境设置的实施策略;二是从问题设计的维度,探讨知识与能力设置、认知水平和能力布局的实际运用;三是从命题表达的维度,讨论信息呈现的控制、语言表达限定的处理方法。
冯生尧[3](2012)在《高中课程与高考改革何去何从:文理分合抑或专业分化?》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开始的文理分科大讨论,从人数、国家文件的表述和政策来看,分合的观点占据了主流。《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了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各地的高考改革则以文理分科为主流。两派观点,存在着理论基础不够牢固、世界趋势把握不准、本土创新明显不足、选拔和培养人才不够多样等等问题。高中新课程改革隐含了专业分化的思想,也有学者开始提出专业分化的观点。笔者从新课程改革中获得启发,继而发现香港、台湾、美国、英国均实行了专业分化的高中课程或高考体制,并对专业分化的必要性、内涵和外延及其与文理分合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中国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今后应采纳中高基础、高校自主多类型专业分化的体系,并建立和完善各项配套措施。
姚舜[4](2012)在《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途径研究》文中指出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酝酿并开展第三次教育改革以来,对于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追求从未间断。但是,在社会少子化趋势和过分偏重学历的弊端日趋明显的大背景下,作为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桥梁的高中教育却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到了时代的挑战。所以,日本在近年开始着手,从“高大合作”、大学入学选拔制度、课程等方面进行改革,意在促进高中与大学的良好衔接,提升高中生的基础学力,并且为高等教育的学生选拔提供新的平台。研究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具体实施途径,揭示其内涵与本质,论述其发展的走向等,势必会对我国高中与大学衔接的相关改革有所裨益。本论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主要针对日本高中与大学的衔接途径进行阐述,并深层次发掘其背后规律性的内涵,以期对我国的高中教育改革得出有益启示。第一章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政策的出台及其主要内容。本章主要阐述了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政策产生的背景、历史沿革以及“高大衔接”的具体内容等。第二章以“衔接”为目的的高中与大学合作。本章通过阐述“高大合作”的历史发展、目标、实施现状等问题,揭示了“高大合作”之于“高大衔接”的意义。第三章通过大学入学选拔制度改革实现“高大衔接”。本章借助案例的形式,具体分析了“中心考试”、AO入学考试以及推荐入学等大学入学选拔制度,阐述了如何通过大学入学选拔制度改革实现“高大衔接”。第四章通过课程实现“高大衔接”。本章以升学指导和第一学年教育为例,详细说明了课程在“高大衔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五章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本章建立在前四章研究的基础上,预测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发展趋势,并得出对于我国的启示。
张雪丽,朱宇[5](2011)在《二战后日本国立、公立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沿革、现状与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文化圈,都是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因此两国的入学考试制度有很大的可比性。在梳理二战后日本国立、公立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分析现行的以中心考试和高校自主考试相结合的考试形式,并指出其在考试形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试过程人性化等方面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借鉴,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潘梦[6](2011)在《论中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文中研究说明自从教育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和独立以来,人们便开始了对教育现象的研究和探讨,并产生了诸多不同的教育主张,以使教育活动更有效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自然主义教育观是中西方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主张用自然规律来解释和指导教育现象的哲学观念。这一教育理念强调回归自然、取法自然、遵循自然。而音乐教育应是立足于音乐的教育,因此基于音乐这一艺术门类的本质属性,如不遵循自然的原则,不达到自然的结果,就不可能创造出真实、自然的艺术。由此可见,自然主义教育观与音乐教育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接近5年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小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我发现,现今的音乐教育普遍存在模式化、病态化和智育化倾向的问题。而对导致这一现状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自然主义教育观进行研究后不难发现,在中国小学音乐教育中运用自然主义教育观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在中国小学音乐教育中具体运用自然主义教育观则应遵循小学生及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相应教学原则,才能真正体现出自然主义教育观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本文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学、社会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的方式方法对自然主义教育观的本质内涵、教育理念、社会功能和实施法则进行研究,力图能客观、准确、全方位的来剖析自然主义教育观的现实意义,来认识和分析在中国小学音乐教育中运用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韩云炜,黄伟[7](2008)在《日韩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变革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韩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沿革1.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自1973年以来历史变迁(1)70年代初到1979年前日本一直是大学单独考试,单独招生。[1]20世纪70年代,日本大学招生的主要方式有:大学自主实行入学考试,推荐入学,依据高中的调查书免试录取,依据调查书确定候选者后实行入学考试。[2]
刘庆根[8](2007)在《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 ——兼论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第一考试大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由政府部门决定大学生录取的国家。高考于我国而言已不是一场简单的考试,而是已成为国民生活的一件大事,高考制度是关系到我国整个教育系统乃至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制度。现行高考的“基本框架”,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定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国情已发生重大变化,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发展目标已具体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也从“精英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处于这样一个新的局面,现行的高考已不能适应我国的国情,迫切需要进行整体的、重大的改革。实际上,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革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无论是考试制度的改革还是招生制度的改革都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依然没能解决统一性与多样性、共性与个性、效益与公平公正等方面的矛盾。因而对高考的责难也从未停止过。1997年对语文教育、语文高考试题的批判点燃了对高考制度声讨的熊熊大火,言辞激烈而恳切,一时之间高考成了众矢之的。有人认为高考是民族发展,民族腾飞的瓶颈、灾难,也有人说,没了高考那才是灾难。立足于二十一世纪,我们有必要客观冷静地对实行了三十年的高考制度及对中国教育影响巨大的语文高考进行总结、分析、设想,希望其在充满梦想,充满机遇的二十一世纪能有一个质的飞跃。本文运用综合、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思维方式,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考制度、高考语文试题改革这一复杂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改革设想。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正文部分由五章构成。前言:简述了高考的由来、内容及特点,高考研究的意义。第一章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综述: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是高考制度改革研究,第二节是语文高考改革研究。第一节就高考制度内部诸因素的研究、高考制度与外部诸因素的关系研究、高考制度的比较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概述。第二节对语文高考内容与方法的研究、试题比较研究、语文高考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概述。第二章新时期高考改革历程:这一章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的详细阐述。分为两节,第一节为高考的改革历程,第二节为语文高考试题的改革历程。第三章新时期高考的利弊及其成因:本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阐述了高考及高考语文试题的利弊及成因。第四章域外高考制度及其启示:本章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考制度现状,总结特点并对我国高考改革提出启示。第五章今后高考改革的设想:这一章在二、三、四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考改革的设想。在高考制度改革设想一节里提出两种改革方案,在高考语文试题改革设想一节里给出三种方案,并分析其利弊得失,以期在现有高考制度的基础上提出较为理想的改革方案,使高考改革趋利避害。结语: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赵春娟[9](2005)在《战后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变革及其启示》文中认为二战后,日本曾实行过4种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纵观其变革过程,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具有注重考试的服务功能、大学决定权、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机会复数化等显着特征,并呈现出入学制度弹性化与多样化、开放化以及加强和改善升学指导等若干发展趋势。这些对有效解决我国高考中存在的高考指挥棒问题、统一考试与体现特色问题以及加强升学指导与招生工作信息化问题等都有较大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何智蕴,鲍健强[10](2000)在《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体系:从JFSAT到NCUEE》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日本大学入学考试的演变历程、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体系从JFAST到NCUEE的转变背景以及目前日本大学入学考试的主要特点,并提出对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参考意见。
二、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体系:从JFSAT到NCUE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体系:从JFSAT到NCUEE(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考试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欧美及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考试制度 |
2.1 欧美地区考试制度 |
2.1.1 美国 |
2.1.2 英国 |
2.3 亚洲地区考试制度 |
2.3.1 日本 |
2.3.2 韩国 |
2.3.3 中国 |
2.3.3. 1 港澳台地区 |
2.3.3. 2 内地 |
3 讨论 |
(2)科技论文为素材的新课程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大学入学考试生物学科命题现状 |
三、研究简介 |
第一章 相关概念诠释及研究背景剖析 |
第一节 科技论文 |
第二节 高考及命题立意 |
第三节 新课程高考生物 |
第四节 命题测量指标及命题原则 |
第二章 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的理论基础及命题指导 |
第一节 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命题的认知目标厘定 |
第二节 能力理论的研究:命题的核心剖析 |
第三节 科学素养的整体回归:命题的价值取向分析 |
第四节 走向建构的学习:命题的教育内涵剖解 |
第五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命题问题设计的基础 |
第三章 新课程高考生物学科命题模式的探索 |
第一节 新课程全国高考生物的命题分析 |
第二节 新课程高考生物学科的命题挑战的剖析 |
第三节 “新课程高考生物学科命题模式”的设计框架 |
第四章 科技论文作为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素材的理性思考 |
第一节 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素材的比较 |
第二节 科技论文作为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素材的合理性分析 |
第三节 科技论文为素材的高考生物学科的命题模式构建 |
第五章 科技论文为素材的高考生物学科命题实践 |
第一节 例析科技论文为素材的高考生物学科的命题策略 |
第二节 科技论文为素材的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的实践反思 |
第六章 结论 |
一、科研成果 |
二、总结与展望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3)高中课程与高考改革何去何从:文理分合抑或专业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已有思想之回顾 |
1. 文理合科的思想和体制 |
2. 文理分科的思想和体制 |
3. 专业分化思想之萌芽 |
二、已有思想之评析 |
1. 从方法论的视角审视文理分合之思想 |
2. 从方法论的视角审视专业分化思想之萌芽 |
三、专业分化思想的系统阐述 |
1. 比较的视角 |
2. 理论的视角 |
3. 系统的比较总结与对策建议 |
四、未来展望 |
(4)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从宏观角度对高中与大学衔接问题进行的研究 |
(二) 关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指导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 |
(三) 关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实施与现状的研究 |
(四) 关于高中与大学衔接途径的研究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五、 概念界定 |
(一) 高中与大学衔接(以下简称“高大衔接”) |
(二) 高中与大学合作(以下简称“高大合作”) |
(三) “高大衔接”与“高大合作”的联系和区别 |
第一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政策的出台及其主要内容 |
一、 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政策出台的背景 |
(一) 社会现实状况对“高大衔接”政策出台的影响 |
(二) 日本教育改革对“高大衔接”政策出台的影响 |
(三) 外国教育改革对“高大衔接”政策出台的影响 |
二、 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历史沿革与政策发展 |
(一) 大学入学考试科目的变化 |
(二) 特别选拔方式的增加 |
(三) 政策发展 |
三、 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
(一) 高中与大学衔接的目标 |
(二) 高中与大学衔接的指导思想 |
四、 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政策的反响与分析 |
(一) 高中与大学衔接政策的反响 |
(二) 高中与大学衔接政策的分析 |
第二章 以“衔接”为目的的高中与大学合作 |
一、 日本“高大合作”的历史发展 |
二、 日本“高大合作”的目标 |
三、 日本“高大合作”的实施现状 |
(一) 大学课程的学分认定 |
(二) 学习大学课程和参加公开讲座等 |
(三) 大学教师在高中进行的宣讲 |
(四) 高中与大学等的联络协议会 |
四、 “高大合作”之于“高大衔接”的意义 |
第三章 通过大学入学选拔制度改革实现“高大衔接” |
一、 “中心考试”和单独考试的组合 |
(一) 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的发端与发展 |
(二) “中心考试”的利用类型 |
二、 AO 入学考试——以东北大学及圣学院大学为例 |
(一) AO 入学考试制度的历史发展 |
(二) AO 入学考试的实施状况 |
(三) AO 入学考试的特征与问题 |
三、 推荐入学制度 |
第四章 通过课程实现高大衔接 |
一、 升学指导 |
二、 第一学年教育 |
第五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
一、 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发展趋势 |
(一) 衔接合作网络的扩大与强化 |
(二) 从学生利益出发,发展衔接途径 |
(三) 建立以学生个人为单位的专业发展体系 |
(四) 促进高大衔接的新途径“高大衔接考试” |
二、 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
(一) 树立正确的“衔接”理念 |
(二) 改革大学招生考试制度 |
(三) 改革高中教育制度 |
(四) 做好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 |
(五) 构建高中与大学的合作组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论中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自然主义教育观概述 |
第一节 自然主义教育观的概念 |
一、"自然"的范畴 |
二、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内涵 |
第二节 自然主义教育观的起源与发展 |
一、自然主义教育观在西方教育史上的理论阐述 |
(一) 苏格拉底——引导式教学 |
(二) 柏拉图——认识论 |
(三) 亚里士多德——"教育效法自然" |
(四) 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
(五) 卢梭——自然论 |
(六) 福禄贝尔——自然、人性、上帝的统一 |
二、自然主义教育观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理论阐述 |
(一) 老子——"自然人性论" |
(二) 庄子——以自然为宗 |
(三) 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 |
三、小结 |
第三节 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培养目标 |
第二章 音乐教育与自然主义教育的关系 |
第一节 音乐与自然 |
一、共通性 |
(一) 音乐的起源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
(二) 音乐的本质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
二、差异性 |
第二节 音乐教育与自然主义教育的内在联系 |
一、理念源头的共通性 |
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
第三节 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
一、柯达伊教育理念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
二、奥尔夫教育理念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
(一) "原本性音乐" |
(二) 一切从儿童出发 |
(三) 推崇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
三、达尔克罗兹教育理念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
第三章 在中国小学音乐教育中运用自然主义教育观的意义 |
第一节 运用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必要性 |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
二、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
三、小结 |
第二节 运用自然主义教育观的科学性 |
一、符合接受音乐的途径 |
二、符合音乐教育的规律 |
三、符合儿童发展规律 |
第三节 运用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实效性 |
一、教化方面 |
(一) 从树立人格的角度分析 |
(二) 从培养人性的角度分析 |
二、美育方面 |
三、教学方面 |
第四章 如何在中国小学音乐教育中运用自然主义教育观 |
第一节 应遵循的规律 |
一、小学生的发展规律 |
(一) 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
(二) 小学生生理发展规律 |
(三) 小学生智力发展规律 |
二、社会的发展规律 |
三、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 |
(一) 小学生的社会发展性 |
(二) 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
第二节 基于以上规律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
二、发展的原则 |
三、启发式、引导式原则 |
四、直观性原则 |
五、系统性、循序渐进的原则 |
六、培养兴趣为出发点的原则 |
七、巩固性原则 |
八、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8)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 ——兼论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高考由来 |
二、现行高考制度概述 |
三、高考改革研究的意义 |
第一章 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综述 |
第一节 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
第二节 语文高考改革研究 |
第二章 新时期高考改革历程 |
第一节 高考的改革历程 |
第二节 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历程 |
第三章 新时期高考的利弊及其成因 |
第一节 高考的利弊及其成因 |
第二节 高考语文试题的利弊及其成因 |
第四章 域外高考制度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国外高考制度简介 |
第二节 我国台湾地区高考制度简介 |
第三节 域外高考制度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 |
第五章 今后高考改革的设想 |
第一节 高考制度改革设想 |
第二节 高考语文试题改革设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战后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变革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变革 |
(一) 学术能力测验 (1947~1954) |
(二) 全国统一高考 (1963~1969) |
(三) 共同第一次考试和第二次考试 (1979~1989) |
(四) 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 (1990年至今) |
二、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
(一) 特点 |
1. 注重考试的服务功能。 |
2. 大学决定权。 |
3. 考试的多样化。 |
4. 考试机会的复数化。 |
(二) 趋势 |
1. 入学制度弹性化与多样化。 |
2. 入学制度开放化。 |
3. 加强和改善升学指导。 |
三、反思与启示 |
(10)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体系:从JFSAT到NCUEE(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演变历程 |
二、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从JFAST到NCUEE转变的背景 |
1.承认大学入学是一个竞争的过程,但不希望形成过度竞争的势态。 |
2.强调单一性和统一性的JFAST大学入学考试,不能适应日本大学教育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和特色化的要求。 |
3.适应中学教育理念的变革,认清教育的目的,完善学生评价的标准。 |
三、目前日本NCUEE大学入学考试的主要特点 |
1.考试机会的复数化 |
1.分离、分割方式 |
2.连续考试方式 |
2.考试科目组合的多样化 |
3.入学方式的多元化 |
四、对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启示 |
1.充分认识大学入学考试是一种选拔的手段,不是教育的目的 |
2.推动大学入学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
3.建立中国国家大学入学考试服务中心 |
四、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体系:从JFSAT到NCUEE(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考试改革研究[J]. 刘娟,黎云祥,范曾丽. 时代教育, 2015(17)
- [2]科技论文为素材的新课程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研究[D]. 林帆.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3]高中课程与高考改革何去何从:文理分合抑或专业分化?[J]. 冯生尧. 教育发展研究, 2012(20)
- [4]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途径研究[D]. 姚舜.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5]二战后日本国立、公立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沿革、现状与特点[J]. 张雪丽,朱宇. 湖北招生考试, 2011(12)
- [6]论中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D]. 潘梦. 中央音乐学院, 2011(06)
- [7]日韩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变革与启示[J]. 韩云炜,黄伟. 教书育人, 2008(12)
- [8]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 ——兼论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D]. 刘庆根. 扬州大学, 2007(06)
- [9]战后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变革及其启示[J]. 赵春娟. 天中学刊, 2005(06)
- [10]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体系:从JFSAT到NCUEE[J]. 何智蕴,鲍健强. 比较教育研究, 200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