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契约论评述

不完全契约论评述

一、不完全合约理论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张一楠[1](2020)在《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 ——基于合约视角下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公用事业是通过基础设施向个人或组织提供普遍性必需品和服务的产业集群的总称,具有保证物质生产、维护公共秩序、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作用,同时,还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力保障。改革开放后,以市场化为导向,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大致历经了招商引资—扩大民营—公私合作(PPP)三个阶段。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逐步从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向民营企业特许经营的发展方式转变。正是在这一过程中,PPP作为对传统供给模式的一种替代性制度安排,起到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的积极作用,从而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用事业领域逐步流行,近年来各地均推出大量PPP示范项目。与此同时,包括营建用途产生异化、社会资本参与困难、政府监管效能不足、项目合约治理与风险管理水平欠缺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值得社会各界重视并亟待解决。以合约安排为线索,可以将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存在的问题理解为PPP合约的治理问题,从而通过完善其合约条款、优化合约设计的方式为PPP模式在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寻找一条优化路径。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对相关书籍与资料的研读,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并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进行了研究。第一,PPP模式凭借其既能有效解决地方财政压力,又能充分发挥公私各方禀赋优势的特点,逐渐成为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这一部分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比已有国内外城市公用事业与PPP模式的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二是城市公用事业的相关特征辨析与行业类别划分。三是通过对PPP概念与内涵的探讨,阐明了其合约本质,并利用产权理论将现有PPP模式分为有限产权、混合产权、完全产权三类。四是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有关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第二,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适用性及存在问题。与此相关的论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将目前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存在的问题概括为生产营建用途异化、社会资本参与困难、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政府监管效能有待提高四个方面。二是透过合约安排的视角,将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过程重新解读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固定合约阶段、分成合约阶段和PPP合约阶段。三是参照公共部门比较值法(Public Sector Comparator),将以纵向一体化为特征的PPP合约与传统行政合约在公用产品供给效率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PPP模式在我国公用事业领域应用的条件与范围,并辅以合肥王小郢污水处理的实际案例进行验证。第三,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全周期风险管理。由于PPP合约的不完全性,进行PPP合约设计时需要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在把握其风险特征的基础上,实现PPP项目的全周期风险动态管理,从而保证其项目租值创造与分配上的最优化。与之相关论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全面准确的风险识别清单,即通过对我国40个PPP问题案例的研究,将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归纳为五大类,包括政府引致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项目建设风险和市场运营风险,合计20种,并以此建立风险清单。二是科学系统的风险预警机制。即利用模糊综合评判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演示如何在实践中合理评价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三是权责清晰的风险分担框架,即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将PPP风险因素分级,然后采用层级关联与要约仲裁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风险分担框架。四是群策群力的社会共治环境,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传统礼教与公序良俗的规范作用,为处理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风险问题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角度。第四,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优化设计。在PPP项目风险全周期管理的框架下,以数理模型为分析工具,通过探讨项目租值的创造与分配,对PPP合约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实现PPP项目的资源最优配置。与之相关论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基本框架概述,包括项目类型与收费机制、主要合约条款以及合约设计准则。二是通过构建数理模型,说明在管制的局限条件下,各个生产要素在合约中所占比例及其变化情况,并对影响项目租值创造与分配的因素进行分析。三是基于PPP合约的不完全性,构建动态博弈的数理模型,并对影响项目租值创造与分配的因素进行分析。四是综合全文的研究分析,从完善PPP合约的收益条款、风险条款、主体条款、监管条款、补充条款五个方面,对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进行优化设计。第五,发展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相关政策建议。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四条政策建议。一是实现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良性发展就要优化其项目合约的设计,主要包括完善模式匹配机制,合理配置项目租值,实现风险动态管理。二是PPP项目合约要以法律框架为依托,突出合约合法合规审查,厘清PPP合约法律关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为PPP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三是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发展需要政府监管的保驾护航。树立全新监管理念,完善政府监管体系,健全监管监督机制,是加强政府监管的三个重要手段。四是发展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需要社会共治,可以通过突出社会规范作用,建立公众问责机制,塑造社会共治环境来实现。总而言之,PPP模式的本质是建立在公共部门(政府)与私人部门(社会资本)之间的合约安排,实现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应当着眼于PPP模式的合约治理,根据具体PPP项目所面临的局限条件,在项目缔约之前,项目试运营期间、项目中期评估阶段适时完善合约条款,从而不断优化PPP的合约设计,为发展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提供一条有效的路径。

赵守婷[2](2020)在《复杂多变环境下的供应链协调研究》文中提出供应链面临的环境总是复杂多变。首先,影响供应链外部环境的因素多种多样,例如,新兴科技的革新、国家政策的更新、世界政治局势的变化、全球化市场的形成、突发的自然灾害等。其次,供应链中的很多元素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成本、价格、需求等。供应链中的企业基于各自的利益进行合作,本应和平相处,但是由于供应链环境的复杂多变,供应链中的企业之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关注当供应链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时,供应链中的企业应该如何合作与协调的问题。具体来说,本文分别研究了供应链中的需求、生产成本以及价格受到复杂环境影响时的供应链协调问题。技术环境的革新会给供应链带来新的挑战。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子商务的繁荣,同时也催生了新的促销模式。比如,每年11月11日,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都会进行“双十一”促销,产品需求井喷,同时也带来了快递爆仓、延迟配送、投诉率高等问题。本文构建了包含一个在线销售企业和一个快递企业的供应链模型来研究在线销售企业如何进行价格促销、快递企业如何增加配送能力以及电商企业和快递如何合作与协调的问题。本文分别刻画了确定型需求与不确定型需求下,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时企业的最优决策。本文发现,分散决策可能会造成更低的销售价格,因而产生更多的需求。此外,在市场规模比较大时,分散决策下的快递企业不愿意投入太多来扩增配送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收益-成本共享合约,该合约能够协调需求确定以及需求不确定时的供应链。本文是第一个考虑到快递企业和在线销售商之间的协调问题的研究。供应链环境的复杂多变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不确定波动。生产成本在企业决策以及供应链协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生产成本不确定时,会给制造商带来风险,并且导致供应链中的一些矛盾。基于此,本文构建了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销售商构成的供应链模型,在该模型中,当制造商和销售商签订合约时,制造商的生产成本还不确定。通过模型求解,本文得到了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下的最优决策和最优利润。通过对两种决策下的模式进行比较,本文发现生产成本不确定增加了供应链中的激励冲突。于是本文设计了一个不完全合约,在该不完全合约下,企业之间先签订一个批发价和一个订货量,当生产成本实现之后,企业对批发价和订货量再进行协商。本文证明了这样的不完全合约能够协调成本不确定下的供应链。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合约的不完全程度、再协商自由度以及剩余控制权对协调供应链的影响。本文是第一个在供应链协调中考虑合约的不完全性的研究。供应链环境的复杂多变会导致农产品、能源产品等产品的销售价格的不确定波动。销售价格的不确定不仅能使得销售企业受损,甚至可能造成销售企业运营中断。本文构建了包含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销售商的两周期供应链模型,在两个周期中,当企业签订合约时,产品未来的市场价格还不知道。通过对比不存在销售商运营中断以及存在销售商运营中断的情形可以发现,价格不确定造成的运营中断风险会损害制造商以及供应链的利益,但是运营中断虽然发生在销售商身上,销售商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可以从运营中断风险中获利。然后本文受到现实案例的启发,考虑了补偿合约,即制造商可以选择在销售商运营中断的时候给与资金帮助,帮助其走出运营中断的风险。本文发现补偿合约可以降低销售商运营中断风险给制造商和供应链造成的损失。该补偿合约虽然能提升供应链绩效,但是不能完全避免运营中断带来的损失。于是本文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合约,在该合约下,销售商还会分享一部分高价带来的收益。本文证明,这样的合约能够协调供应链。本文在供应链协调中考虑了价格不确定以及销售商运营中断,与以往的研究都不同。

蔡显军[3](2020)在《政治激励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城镇化”以及“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仅依靠政府财政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以下简称PPP)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国家引入PPP模式的政策预期是试图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技术、信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但PPP模式实施以来,出现如下问题:(1)PPP项目落地难,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意愿不足;(2)部分政府滥用PPP模式,将PPP模式作为政府融资的渠道,60%的PPP项目往往是采用政府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的付费方式,PPP模式实际异化成了“明股实债”,这意味着大部分PPP项目最后由政府兜底,背离了国家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的初衷。上述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争论焦点在于:(1)如何解决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不足的问题?(2)PPP模式异化成“明股实债”的制度根源是什么?如何才能改变“明股实债”的现状?(3)PPP模式实施以来是否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这些问题是PPP项目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关系到PPP模式的未来走向,本文试图从政治激励的角度分析上述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鉴于政府是PPP模式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依据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PPP模式中的政治激励模型,分析了PPP模式现状的成因,讨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激励对PPP模式的影响。结论表明:PPP项目落地率低的制度根源是地方政府官员习惯了强激励的考核方式,官员的理性选择是以较低的努力成本获取较高的奖励程度,从而获得晋升机会,由于PPP考核指标与更重要的考核指标相冲突,地方政府官员在推动PPP项目时消极懈怠,进而导致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意愿较低。第二部分,研究了如何解决PPP合同不完全约束的问题,采用事件分析法考察了2015年至2018年PPP项目公告的市场反应。结论表明:投资者对PPP的态度与一般项目没有显着差异,但具有政治激励特征的PPP项目更受投资者的认可,这意味着对政府的政治激励能有助于解决PPP项目的不完全合约问题。第三部分,从晋升激励的角度分析了“明股实债”现象的成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结论表明:官员的晋升激励越大,官员越倾向于选择政府承担更多风险的PPP项目,表现为政府付费和可行缺口的支付方式为PPP项目兜底,从而将社会资本的“股”异化成为政府的“债”;随着官员年龄和任期的增长,晋升概率下降,晋升激励增强,官员会选择政府承担更多风险的PPP项目,在官员任期第四年或者官员在年龄到54岁达到顶峰,当任职超过4年或年龄大于55岁,晋升激励下降,政府承担更多风险的PPP项目显着减少;法制环境调节晋升激励与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关系,法制环境越好,越能规范官员权力,官员基于晋升激励而承担更多风险的PPP项目的行为越受到抑制。第四部分,采用210个城市2011-2017年城投债和PPP项目的数据研究了PPP是否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结论表明:PPP项目不仅可以直接解决地方政府项目资金短缺问题,也可以间接的通过土地收入及城投债发行进一步缓解地方政府财政约束;其传导机制是PPP项目的投资可以资本化到土地中,提高了政府的土地收入,地方政府以土地收入为抵押提高了城投债发行规模,PPP项目在政府融资过程中事实上起到杠杆的作用,比一般的政府自身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更高。

吴京[4](2020)在《我国地方债发行利率异象 ——一个基于金融合约范式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我国地方债在信用风险和流动性方面均劣于国债,其发行利率本应高于同期国债,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地方债利率明显低于国债利率的“异象”。作为金融市场重要定价基准的地方债,本应以一种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定价,但在实践中却呈现出利率异象这样的非市场化方式,长此以往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定价机制的完善。此外,地方债与预算管理和财政风险紧密相关,合理认识地方债利率异象的成因,有利于中央政府制定更为有效的地方债管理制度来防控地方财政风险,从财政管理角度夯实地方债市场化的微观基础。我国地方债发行利率异象这个微观现象亦是经济体制内诸多问题的镜鉴,通过打开其微观机制的“黑箱”,廓清和展示金融领域微观现象与经济体制的内在关联,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联动性改革的重要性。总的来说,本文尝试为提高我国地方债发行的市场化水平提供学术支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核心部分:(1)基于要素市场尚未充分实现市场化以及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具有行政干预能力的基本事实,同时结合地方政府行为动机的不可验证性,本文将我国地方债交易界定为“存在行政干预的搭售合约”,并以此来阐释地方债发行利率异象的形成机制。而后,利用2015-2018年期间3824条地方债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在经济互惠影响机制作用下,地方政府所控制的经济资源越多,地方债发行利率异象会越显着。第二,在行政干预影响机制作用下,地方政府干预能力越强,对双方经济互惠搭售合约收益分配比例的扭曲程度则越大。并且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对行政干预效应有促进作用。第三,行政干预效应受地区制度质量影响。本文有利于廓清地方债发行利率“偏斜”的形成机制,进而为地方债发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提供启示。(2)基于搭售合约的分析范式,本文阐释了信息披露程度对导致我国地方债发行利率“异象”的经济互惠与行政干预效应的影响。在信息不对称的语境下,更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助于降低合约参与方信息不对称程度,一方面提高了商业银行对地方债的估值,从而增强了地方政府在搭售合约中的议价能力,促进了经济互惠效应;另一方面降低了中央政府的监督成本,从而增加了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的交易成本,削弱了行政干预效应。此外,利用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提高地方债的信息披露程度只能起到降低地方政府行政干预效应的作用,却无法缓解因我国要素市场尚未充分实现市场化而导致地方政府通过实施搭售合约压低地方债发行利率的经济互惠效应,但总体上提高了地方债市场化定价水平。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地方债定价的独立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3)2015年,我国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作,发行地方债借新还旧,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以置换为目的地方债主要包括公开发行和定向承销两种发行方式。与公开发行相比,定向承销的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发行利率相对较高,且发行利率异象明显改善,为此本文应用搭售合约范式,从经济互惠和行政干预两大视角分别做了阐释。并以我国2015-2018年所发行的地方政府置换债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理论假说。研究发现:第一,经济互惠效应受发行方式影响,定向发行缓解了经济互惠效应对地方债发行利率的抑制作用,公开发行则促进了经济互惠效应对地方债发行利率的抑制作用。第二,行政干预效应受发行方式影响,定向发行缓解了行政干预效应对地方债发行利率的抑制作用,公开发行则促进了行政干预效应对地方债发行利率的抑制作用。本文能够为我国开展定向发行方式置换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的政策有效性提供实证方面的支持。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政策含义:(1)我国地方债发行利率异象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其直接原因是政府存款等地区经济资源的价格受到了管制,为获得自己“应得”的份额,地方政府将经济资源与地方债两类交易进行捆绑实施搭售。表面上看,利率异象来源于地方债发行市场的市场化不足,实际上反映的却是要素市场化程度不高及营商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要纠正地方债发行利率异象,不能仅从地方债这一个方面入手,还要解决好地方政府对一些重要要素的直接控制范围及其定价问题,持续推进要素市场的改革,提高要素市场化水平。在合理界定政府管理边界的前提下,对地方政府在要素市场上应得的收益份额应予以保障,为取消目前设定利率加成的直接干预措施创造条件。(2)应不断健全与地方债信息披露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地方债对应融资项目的信息披露程度,降低地方政府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互惠与行政干预空间。建议进一步增加信息披露程度更高的项目收益专项债发行的支持力度,可适度拓宽项目收益专项债的发行领域,同时,仍需提升其信息披露质量,尤其是对项目现金流的预测情况、资金与项目的匹配程度、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进而提升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能力,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3)虽然定向发行的置换债发行利率相对更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约参与者的交易成本和行政干预效应压低地方债发行利率的作用程度。未来仍可采用定向承销方式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存量债务。

朱春辉[5](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研究 ——“分类”和“混改”条件下的理论与实证》文中认为我国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导致出现严重的治理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变相福利、企业生产率低下、产能过剩、过度负债等。究其根源在于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价值及企业家才能在薪酬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即管理层的薪酬激励存在扭曲的结构。事实上,国有企业内部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比其他企业更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而传统的西方现代企业理论因为本身过度强调资本要素的分配地位,存在较大缺陷,不能照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中,从而不能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提出分类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改革方针,目标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近来发生的华为事件业已证明,充分尊重劳动力价值的作用,以按劳分配为主结合要素贡献的企业收入分配机制是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应当成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尝试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构建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实践指导方针。本文研究主要包括以下部分:一是理论研究。首先,基于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合约理论、企业家理论和市场竞争结构理论的多学科视角,对以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理论进行论述,阐明了国企管理层薪酬激励的理论前提。继而,本文由宏观增长理论切入,探讨国企依据管理层的异质性劳动和人力资本进行多元化的管理层薪酬激励,并说明了激励方式与结构对消费和企业产出的影响效应。紧接着从微观理论角度,把市场主体分为政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按市场竞争结构分为共同竞争、国有企业领导和国有企业跟随等不同模式,借助多阶段博弈均衡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国有企业管理层的不同薪酬激励方式及结构对企业产出及社会福利的影响效应。最后,通过宏微观互补的理论分析结果及寓义,设计了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改革实践的实证检验和分析思路。二是实证和案例分析。首先,本文利用我国上市企业的数据,使用倾向匹配倍差法和倍差法研究了不同属性、竞争模式和混合所有制试点条件下,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方式及结构对企业投融资、生产规模和绩效的影响效应及背后的经济逻辑;其次,为了考察薪酬激励对非上市混改试点企业的影响效应,引入我国中央和地方非上市国有企业的数据,分析了混改前后的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变化对地区国有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绩效的影响效应;再次,本文以分类和混改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试点企业为依据,分别考察了几家中央国有企业子公司以及万华化工、云南白药的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的变化及其对企业的生产规模、投融资和绩效的影响效应,在与昆明制药进行比较后,讨论了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改革的经验和不足。三是在总结前述理论研究、实证检验和案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新时期深化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改革的若干政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研究结论:在理论上,本文尝试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与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理论,阐明国有企业管理层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论逻辑,揭示管理层薪酬激励方式与激励效应之间的内在逻辑。本文尝试把异质性劳动的理念引入到我国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机制中,基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基础,结合现代企业理论,探索和总结国有企业管理层的收入分配理论。本文尝试构建了宏微观理论模型将国有企业分配机制及效应研究拓展到规范的理论分析中来。其中,宏观理论模型尝试把异质性劳动引入到宏观经济增长模型,并讨论异质性劳动对国有企业分配机制的影响效应;微观双寡头竞争条件下的国有企业薪酬激励效应模型中,尝试把委托代理关系和管理层薪酬激励引入到产业竞争模型中。同时,本文尝试从不同的维度探讨管理层薪酬激励的影响效应。本文提出以下理论分析观点:一是国有企业管理层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了管理劳动,这类劳动既包括高密集的劳动时间,也包括挑战性和前瞻性的劳动内容,表明国有企业管理层具有独特的人力资本,他们既是劳动者参与按劳分配,又是管理要素的提供者,获得部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并在承担风险的基础上参与企业当前和未来利润的分配。二是根据以上的分配机制,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薪酬支付应当是包括普通的工资、奖金和股权的结构形式。国有企业依据管理人员自身的禀赋水平确定固定工资等级。国企管理人员的奖金激励与企业的绩效及经营指标联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产出和利润。同时,以上两个部分的管理人员薪酬应当随企业的盈亏进行联动。三是企业管理层可获得股权激励分享企业的利润,管理层获得股权激励比重应与其付出的劳动时间及面对的风险进行匹配,建立合理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而股权激励的定价应当在多元化股权环境下完成。另外,企业应当设计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合理薪酬差距及管理层之间的合理薪酬差距,差距的合理性体现在给予股权合理的资本回报率,不然激励过度和激励不足都会对企业的产出和绩效产生不良影响。四是在国企与民企竞争的微观环境下,少量的产量奖金激励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较小,但较大比重的产量奖金会激励国有企业管理层做出过度投资决策,导致产能过剩,从而挤出民营企业的利润,减少社会福利水平。在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或者业务领域,允许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激励,针对总股本10%股份进行激励通常能取得最优效果,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比重不宜超过20%。五是股权激励权重太高或者某些高级管理层的权重过高,会导致过度重视企业的未来利润,引起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损害社会福利。薪酬激励应当在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占比较多,而其他激励模式(如晋升)则应当在垄断性较强的行业的国有企业实施,或者薪酬激励在国有企业中市场化较明显的管理岗位上比重较大,而在市场化较小和负有国有资本监督人或代理人的角色中则可突显其它激励模式(如晋升或公务员待遇)。在实践方面,本文首次尝试分析和检验不同竞争类型和股权结构的国有企业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与激励效应,并提出分类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改进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形式和结构的政策指导意见。本文从数据分析中发现,在薪酬压抑下,国有企业实施高奖金激励更有助于降低融资约束,提升企业业绩和社会福利,尤其是中央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较强的行业及国有企业的混改进程中,扩大奖金占薪酬比重更有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国有企业实行股权激励在缓解融资约束、扩大企业规模及绩效层面上存在一定的正向作用。国企管理层的薪酬结构中,股权比重较高有助于避免过度奖金的负面作用。在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中,一定要避免以股权激励计划变相的充当延迟发放奖金的工具,增强激励计划设计的灵活性和合理性,以进一步突显出股权激励的正向效应;国有企业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股权激励差距过大,会导致产能过剩和过度投资问题,促进营收增长,却减少了社会福利。地方国有企业管理层间股权激励差距较大有利于改进企业的绩效、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国有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后,限薪政策减弱,改善了国有企业管理层的薪酬激励水平,同时拉开了企业内管理层薪酬的差距,改进了地区企业的产出和社会福利。本文从经典案例分析中发现:非上市国企子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促进了企业股权多元化及治理结构完善,破除了限薪机制,激活了国有企业管理层的薪酬机制,中短期的奖金和长期的股权激励占比增加。但是,奖金机制不确定性较大,更具有激励合理性的股票期权计划也未引起重视;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上市国有企业管理层获得固定薪酬、绩效奖金薪酬和员工持股及分红,显着提升了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并促进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然而,股权激励机制无法灵活调整,管理层间及管理层与员工间的激励差距过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上市非国企管理层的薪酬激励计划过度重视企业利润考核,而忽视更全面的绩效指标考核,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以上研究结论对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的改革具有丰富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在分类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中,政府和企业的边界需要进一步明确,以利于明确国有企业管理层的身份。依据分类改革设计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制度是当前国有企业分类改革背景下的应有思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股权变得更加多元化,应当引入管理层的市场化薪酬激励考核机制。国有企业应当通过市场化机制确定管理层的薪酬激励水平,合理化企业内管理层间及管理层与员工的薪酬差距。在分类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的进程中,国有企业要实现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与考核约束机制的匹配。通过税收、机制调整和增强国资力量的办法来处理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机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均问题。应当实现国有企业管理层的薪酬激励机制与建立国有企业“企业家”队伍的有机结合。

李景焕[6](2019)在《柔性合约下PPP项目多阶段投资与收益风险分担研究 ——机制设计与动态决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PP项目投资大,合同周期长,投资、运营环境中不确定性给项目特许权协议的设计和履约阶段的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由于项目未来不确定性高,PPP项目需求、收益等预测往往有较大偏差,因此在缔约初期很难清晰科学地界定双方的权责利。鉴于此,利益相关者需要签订柔性合约(flexible contract)来制定动态调节措施。柔性合约允许利益相关者依据约定的规则,动态地调整决策来应对不确定性。在PPP项目管理领域中,对柔性合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仍有不足,表现为:(1)柔性机制的研究仍不完善,表现在“事后适应性条款”研究较多,而“事前激励性条款”的研究较少;(2)运营期的柔性机制研究较多,建设期的投资柔性机制研究较少,尤其是多阶段投资的柔性机制;运营期的收益风险分担机制较少有兼顾最低收益保证与超额收益分享,且具有灵活性、激励性的合约机制;(3)柔性合约机制下履约阶段的动态决策模型研究不完善。本文研究柔性合约机制下PPP项目的多阶段投资和收益风险分担两大问题。主要探讨事前激励视角的柔性机制设计、柔性合约定价和履约过程中的动态决策。本文研究的问题在数理建模方面用到了美式多执行期权及最优多停时理论,因此本文首先综述了该部分理论及其数值解法。然后分别研究了多阶段投资决策和收益风险分担问题。关于多阶段PPP项目投资决策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第一期新建项目带专用资产投资的情况下,后续多阶段扩建项目的最优投资时机决策问题。通过最优多停时理论建立了多阶段扩建时机决策模型,用多最小二乘蒙特卡洛模拟方法求解项目价值及各个阶段的最优扩建策略。通过一个三阶段污水处理厂PPP项目的数值算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通过数值算例,给出了最优扩建策略和项目价值;讨论了专用资产和项目容量对扩建策略的影响,并对模型参数做了灵敏性分析。研究表明,灵活的扩建时机可以为项目增值;由于项目容量限制,需求不确定性的增大导致项目价值降低,和触发扩建的需求水平的增高;降低专用资产比例可以提高项目价值,同时会使得触发扩建的需求水平提高。在多阶段投资时机决策模型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政府补贴对多阶段扩建决策和项目价值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建设补贴和收益补贴两种补贴模式下的项目价值和扩建策略的变化,并对比了两种补贴模式对多阶段扩建时机和项目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收益补贴能带来更多的价值增量,建设补贴能达到更早扩建的目的。关于收益风险分担问题,本文引入摇摆期权(swing option)的思想设计了一个收益风险分担合约机制,合约兼顾最低收益保证和超额收益分享且具有灵活性和激励性。合约由基础部分和摇摆部分组成:基础部分赋予社会资本方最低收益保证的权利,同时社会资本方有与政府进行超额收益分享的义务;摇摆部分作为激励社会资本的目的,赋予社会资本方若干次收回超额收益分享或要求政府补偿全部收益差额的权利。本文站在社会资本方视角对合约进行定价,合约价值即社会资本方选择合适的执行时间使自身收益最大化的价值,用多最小二乘蒙特卡洛方法求解定价模型。最后利用一个高速公路PPP项目的案例,给出了合约价值和社会资本方的最优执行策略;并且,讨论了收益风险分担阈值和分担比例对合约价值的影响,给出了管理启示。结果显示,较窄的分担阈值带使得合约的价值更高;分担比例的影响:合约价值主要与两个分担比例(最低收益保证比例与超额收益分享比例)的差有关;本合约的向上摇摆的权利和向下摇摆的权利是集成在一起的,研究发现,集成摇摆权利的合约价值更大,这体现了灵活性的价值。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多阶段PPP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政府补贴多阶段PPP项目提供决策参考;本文提出的一种新的收益风险分担合约机制体现了“公平、灵活性、激励性”的特征,可以丰富收益风险分担合约理论,为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收益风险分担合约设计提供新思路。

陈姝洁[7](2018)在《农地流转:村委会介入及其环境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现代化是在我国尖锐的人地矛盾下,保障粮食安全、支撑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农业现代化不仅强调关注技术进步、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而且强调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我国农户农地经营规模狭小,已然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瓶颈。除农地经营规模过小外,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诱导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农业生产兼业化、老龄化加剧,冲击农业生产,导致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严重滞后。近年来,农地流转市场不断发育以及政府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地规模经营等举措,使得农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方式来看,无论是政府主导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方式,还是农户自发形成的规模经营方式中,农户都是农地要素供给最基础单元,农地流转仍是其主要实现方式。而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过程中,由于不同利益主体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农户在农业规模经营中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农户在当前农业经营中的基础性地位、农户有渐进地成为农地规模经营主体的可能性,因而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中,应消除对农户的歧视,推动农户在农业现代化实践中的转型。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该如何促进农户的农地流转?农户的农地流转如何才是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涵不仅仅要追求经济效率,还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地流转的研究,既要注重“原因剖析”的影响因素研究,又要重视“结果阐释”中的环境影响。据此,本研究围绕“农地流转”的主题开展研究,以“村委会介入”为核心视角。主要以农户调研数据为主,运用多种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并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案例分析作为补充。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研究研究区域选取江苏省的金湖县和灌云县、江西省的遂川县与丰城市。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获取了 1711份农户问卷,并获取了对应的村级数据。农地流转的环境效应研究,选取的研究区域为辽宁省的东港市和苏家屯区。采用同样的抽样方法,共获取有效农户问卷811份及对应的村级问卷。在研究内容上,首先基于村委会介入的视角,进行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并且运用Logit模型、“归并数据两部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其次,依然从农地制度与农业规模经营等相关政策的基础落实单元村委会入手,探讨影响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分别运用混合logit模型和分位数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三,通过村级访谈和案例分析,探讨村委会介入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地流转的影响,作为农户视角的补充。最后,呼应农业现代化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要求,探讨村委会介入农地流转的环境影响,并通过处理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一)农业经营能力强的农户转入农地的意愿更强烈。农户从事农业经营的能力(通过核心变量家庭农业收入、农业生产流动资本投入反映),是形成农户农地流转预期效用的关键。家庭农业收入较高的农户,经营农地所得仍然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更倾向于认为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将带来其农业收入的增加,因而转入农地、扩大经营规模意愿更强烈。较高的农业生产流动资本投入反映的是较高的农业收入预期,对农户转入农地的意愿有正向影响。(二)村委会的中介作用仅对农户转入农地的意愿,起促进作用;而村委会的管制作用对农户转入、转出意愿有阻碍作用。具体而言:村委会的中介作用能够降低农地流转的风险、促进农户转入农地意愿的提高,对于有转入意愿的农户,希望转入的面积越大,影响越强烈;管制作用对农户农地转出意愿有负向影响,因为管制作用虽然能降低农地转出的风险,但是增加了农户对转出农地产权安全的风险的担忧。对于有转入意愿的农户,希望转入的面积越大,管制作用对其阻碍越强烈。(三)在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中,村委会的中介作用存在“歧视性”。这种“歧视性”体现在仅对转入面积较大的农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中介作用在农户中影响的范围越大越有利于增加转入户转入农地的面积。中介作用的“歧视性”,可能来自政策片面强调鼓励大农户转入农地,造成了对小农户转入农地的歧视。对于转出户而言,村委会的中介作用对于转出农地面积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对转出面积越多的农户影响越大。此外,农户对村委会的信任程度不高,使得村委会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可能性的影响中不能真正地发挥中介作用。(四)在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中,村委会的管制作用是“差别化”的。村级管制作用的存在阻碍农地流转参与程度的提高,但是村委会对农业经营模式进行干预时是差别化的,实践中村委会更倾向于对流转规模较大的农地进行管制。具体而言,村委会的管制作用对于转入、转出均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且对参与流转的面积越多的农户,负向的影响越大。同时,“差别化”管制的存在会扭曲了农户对于风险的预期:本村有越多的农户了解流转管制,农户越倾向于认为农地不会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不会轻易被改变用途,预期转入农地的风险比没有管制的情况下更低,因而农户会转入更多的农地。(五)村委会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地流转中也能够发挥中介作用与管制作用。中介作用既能够降低农地流转双方缔约阶段的交易费用,又能够降低农地流转双方因不可缔约性或弱缔约性带来的风险;村委会的管制作用则能够降低履约与违约追偿阶段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交易费用。村委会在不同类型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地流转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差异化的,主要是由于“信任”这一社会资本的差异。随着农地流转规模的增加,为流转双方提供的中介服务具有规模效应,超出一村范围的农地大规模流转,还需要基层政府提供中介服务。(六)基于村委会介入农地流转的环境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农地流转,能降低转入户秸秆处理时单位面积上有负面环境影响的气体排放;增加了转出户秸秆处理时单位面积上有负面环境影响的气体排放。尽管转出部分农地、仍然保留农业经营的农户在秸秆处理时单位面积的气体排放是增加的,但是转出农地的农户整体上降低了耕种面积,可能会带来农地流转总体上气体排放量的降低。因此,农地流转以及农业实现规模经营有望成为降低秸秆处理环境危害的重要抓手。此外,村委会秸秆处理行为直接的监管作用,作用强度越大,越有利于降低转出户有负面环境影响的气体排放,而且这种监管的影响更为直接。

耿笑[8](2018)在《基于合约理论的天然气管道产业制度与投资激励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天然气管道行业在一百多年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竞争性市场,这源于其制度上的特殊性。研究其一个世纪的制度演进过程可以发现,特殊的制度使得天然气运输与管道本身分离,运输权这一具有市场价值且可交易的无形产权的界定是最终竞争性市场形成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天然气管道产业的制度与激励、竞争性市场的形成等问题。制度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系列的合约,因此可通过合约的视角探讨天然气管道运输中的资产专用性等问题,探讨不同制度的形成及其投资激励效应。通过对美国天然气管道产业的分析说明了制度因素对竞争性市场形成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天然气产业正处在市场化改革阶段,国家部署了管网独立、管道运输和销售分离、管网设施开放等方面的改革任务。通过和美国的对比及分析,可以为我国的天然气体制改革带来一些启示。

茹玉骢[9](2018)在《合约不完全实施的两种分析框架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比较不完全合约和完全合约理论处理合约实施的方法。不完全合约理论认为资产专用性和合约实施制度质量同时决定效率扭曲程度,只要是不完全实施,效率必然扭曲。而完全合约理论强调合约不完全实施是代理人信息类型和合约实施制度质量共同作用的产物,合约实施制度质量本身未必造成效率扭曲。事前合约的期望社会剩余比较表明,合约实施制度质量改善对社会福利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尽管这两类分析框架选择的参照系和关注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基本结论是一致的,即随着制度质量的提高,潜在的效率扭曲在下降。

罗必良[10](2017)在《合约短期化与空合约假说——基于农地租约的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完全合约理论关注于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不完全合约的理论基础,二是剩余控制权的产权配置问题。研究发现,在农地流转租约中,不仅存在着不完全合约与关系合约问题.而且合约短期化与空合约也是普遍现象。本文基于农地租约的经验证据,分析农地租约不断加剧的短期化倾向,进而阐明不完全合约演变为空合约的逻辑机理。笔者指出,空合约依赖于信任与声誉机制而实现自我履约,能够降低合约的治理成本并改善其不完全性,从而形成不完全合约—关系合约—空合约的动态演化过程。

二、不完全合约理论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完全合约理论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 ——基于合约视角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述评
        1.2.2 国内相关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框架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城市公用事业特性及相关理论
        2.1.1 城市公用事业的网络性
        2.1.2 垄断性与自然垄断理论
        2.1.3 公用性与公用物品理论
    2.2 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相关概念
        2.2.1 PPP模式的合约本质
        2.2.2 PPP模式的发展背景
        2.2.3 PPP模式的类型划分
    2.3 从新古典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3.1 合约理论
        2.3.2 产权理论
        2.3.3 交易费用理论
        2.3.4 博弈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适用性及存在问题
    3.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适用性分析
        3.1.1 PPP合约与产业结构
        3.1.2 PPP合约的效率边界
        3.1.3 PPP合约的应用条件
    3.2 PPP合约应用实例分析—以合肥王小郢污水处理项目为例
        3.2.1 项目概况
        3.2.2 合约分析
        3.2.3 假说验证
    3.3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现存问题
        3.3.1 营建用途产生异化
        3.3.2 社会资本参与困难
        3.3.3 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3.3.4 监管效能有待提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制约因素及风险分析
    4.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设计中的制约因素
        4.1.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设计
        4.1.2 PPP合约的不完全性与风险
        4.1.3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风险特征
    4.2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风险识别
        4.2.1 PPP项目合约的内部风险
        4.2.2 PPP项目合约的外部风险
        4.2.3 城市公用事业PPP风险的识别方法
    4.3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风险清单
        4.3.1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案例归纳
        4.3.2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清单建立
        4.3.3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风险释义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风险管理
    5.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风险的预警机制
        5.1.1 PPP项目的风险评估
        5.1.2 PPP与模糊综合评判法
        5.1.3 PPP合约风险评估的案例演绎
    5.2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风险分担框架
        5.2.1 PPP合约的风险分担
        5.2.2 层级关联与责任归属
        5.2.3 归责不明与仲裁机制
    5.3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的社会共治
        5.3.1 交易费用视角下的风险度量
        5.3.2 礼仪规范下的PPP项目风险
        5.3.3 PPP项目风险的社会性监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优化设计
    6.1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基本框架
        6.1.1 PPP项目类型与收费机制
        6.1.2 PPP项目合约的主要条款
        6.1.3 PPP项目合约的设计准则
    6.2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PPP合约分析
        6.2.1 租值配置模型
        6.2.2 政府管制约束
        6.2.3 推理结果分析
    6.3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PPP合约分析
        6.3.1 租值配置模型
        6.3.2 动态博弈分析
        6.3.3 推理结果分析
    6.4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优化设计
        6.4.1 PPP合约的收益条款设计
        6.4.2 PPP合约的风险条款设计
        6.4.3 PPP合约的其它条款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发展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相关政策建议
    7.1 优化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设计
        7.1.1 完善模式匹配机制
        7.1.2 合理配置项目租值
        7.1.3 实现动态风险管理
    7.2 完善PPP合约的法律保障
        7.2.1 突出合约合法合规审查
        7.2.2 厘清PPP合约法律关系
        7.2.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7.3 加强城市公用事业PPP政府监管
        7.3.1 树立全新监管理念
        7.3.2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7.3.3 健全监管监督机制
    7.4 推动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社会共治
        7.4.1 突出社会规范作用
        7.4.2 建立公众问责机制
        7.4.3 塑造社会共治环境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PPP项目风险因素权重及其影响程度判断专家调查问卷

(2)复杂多变环境下的供应链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需求井喷造成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矛盾
        1.1.2 生产成本波动造成的供应链矛盾
        1.1.3 销售价格波动造成的供应链矛盾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意义
    1.4 创新点
    1.5 本文的技术路线
2.理论基础
    2.1 主从博弈
        2.1.1 主从博弈均衡
        2.1.2 Stackelberg竞争
    2.2 NASH讨价还价
    2.3 供应链协调理论
        2.3.1 批发价合约
        2.3.2 回购合约
        2.3.3 收益共享合约
        2.3.4 数量弹性合约
        2.3.5 数量折扣合约
3.文献综述
    3.1 电子商务零售研究
        3.1.1 电子商务零售中的快递配送
        3.1.2 电子商务零售供应链
    3.2 生产成本不确定研究
        3.2.1 生产成本不确定下的企业决策
        3.2.2 生产成本不确定下的供应链协调
    3.3 价格不确定研究
        3.3.1 利用随机价格应对价格竞争
        3.3.2 应对价格不确定性风险
    3.4 考虑企业运营中断风险的研究
        3.4.1 企业运营中断风险控制
        3.4.2 应对供应中断风险
    3.5 不完全合约研究
        3.5.1 经济学中的不完全合约理论
        3.5.2 运作管理中的不完全合约
    3.6 文献述评
4.需求井喷下的电子商务零售供应链协调
    4.1 问题描述
    4.2 确定型需求
        4.2.1 集中决策
        4.2.2 分散决策
        4.2.3 供应链协调
    4.3 随机需求
        4.3.1 集中决策
        4.3.2 分散决策
        4.3.3 供应链协调
    4.4 数值分析
    4.5 本章小结
5.生产成本不确定下使用不完全合约的供应链协调
    5.1 问题描述
    5.2 生产成本不确定对供应链的影响
        5.2.1 集中决策
        5.2.2 批发价合约下的分散决策
    5.3 不完全合约
        5.3.1 对称成本信息
        5.3.2 非对称成本信息
    5.4 不完全合约的进一步探讨
        5.4.1 合约的不完全程度
        5.4.2 再协商的自由度
        5.4.3 剩余控制权
    5.5 本章小结
6.价格不确定下考虑销售商运营中断风险的供应链协调
    6.1 问题描述
    6.2 基础模型
        6.2.1 销售商不会运营中断
        6.2.2 销售商会运营中断
        6.2.3 销售商运营中断对供应链的影响
    6.3 补偿合约
    6.4 数值分析
        6.4.1 批发价
        6.4.2 销售商的利润
    6.5 供应链协调
    6.6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政治激励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预期目标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PPP的概念和特征
        2.1.1 PPP的概念界定
        2.1.2 PPP的特征
        2.1.3 PPP的实施绩效
    2.2 政治激励理论综述
        2.2.1 政治激励理论的基本假设
        2.2.2 改革开放前地方政府激励机制综述
        2.2.3 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激励机制综述
    2.3 本文理论基础综述
        2.3.1 交易成本理论
        2.3.2 合约理论
        2.3.3 博弈论
        2.3.4 公共品理论
        2.3.5 公共选择理论
    2.4 政治激励和PPP的文献综述
        2.4.1 政治激励与PPP不完全合约
        2.4.2 晋升激励与PPP风险分担
        2.4.3 PPP与财政激励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模型设计
    3.1 PPP的历史沿革分析
    3.2 地方政府政治激励历史沿革分析
        3.2.1 对地方官员实行政治激励的条件
        3.2.2 相对绩效评估的强激励方式
        3.2.3 压力型体制下的数字目标激励措施
    3.3 PPP模式现状与特征
        3.3.1 PPP模式发展概况
        3.3.2 PPP项目地区异质性
        3.3.3 PPP社会资本方的异质性
        3.3.4 PPP模式其他特点
    3.4 PPP模式中政治激励模型
        3.4.1 政治激励模型
        3.4.2 政治激励对PPP模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PP项目的资本市场反应-基于政治激励视角
    4.1 引言
    4.2 政治激励与PPP合约不完全合约
        4.2.1 投资者如何评估PPP项目
        4.2.2 政治激励与PPP合约不完全性
        4.2.3 地区异质性与具有政治激励PPP项目
    4.3 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4.3.1 数据描述
        4.3.2 研究方法
        4.3.3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4.4 实证结果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投资者对PPP项目的态度
        4.4.3 投资者对具有政治激励的PPP项目态度
        4.4.4 地区异质性与具有政治激励PPP项目
        4.4.5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晋升激励与PPP风险分担
    5.1 引言
    5.2 晋升激励与PPP风险分担
        5.2.1 晋升激励与PPP项目风险分担
        5.2.2 官员任期、年龄与PPP项目风险分担
        5.2.3 地区异质性、晋升激励与PPP风险分担
    5.3 数据来源与模型设计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2 模型设定
    5.4 实证结果
        5.4.1 晋升激励与PPP项目风险分担
        5.4.2 官员年龄、任期与风险分担
        5.4.3 地区异质性、晋升激励与风险分担
        5.4.4 内生性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PP与财政激励
    6.1 引言
    6.2 PPP与财政激励
        6.2.1 PPP对土地财政的影响
        6.2.2 PPP对政府城投债的影响
        6.2.3 PPP优于政府直投
    6.3 数据来源与模型设计
        6.3.1 数据描述
        6.3.2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
    6.4 实证分析
        6.4.1 PPP投资资本化到土地中
        6.4.2 PPP对政府城投债的影响
        6.4.3 PPP与政府自身投资区别
        6.4.4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总结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我国地方债发行利率异象 ——一个基于金融合约范式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地方债发行利率异象
        1.3.2 金融的合约范式
        1.3.3 地方债搭售合约
    1.4 理论基础
        1.4.1 制度经济学与不完全合约理论
        1.4.2 搭售理论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结构安排
    1.6 创新之处与不足
        1.6.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制度背景与分析框架
    2.1 我国地方债市场概况
        2.1.1 我国地方债的分类
        2.1.2 地方政府专项债发展概况
        2.1.3 专项债发行利率异象概况
        2.1.4 置换债发行利率异象概况
        2.1.5 地方债发行方式概况
    2.2 地方债交易要素格局
        2.2.1 交易环境的比较分析
        2.2.2 交易者特征的比较分析
        2.2.3 交易属性的比较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献综述
    3.1 地方债发行利率的影响因素
    3.2 地方债发行利率异象
        3.2.1 地方债发行利率异象的原因
        3.2.2 .文献述评
    3.3 信息披露程度与地方债发行利率
        3.3.1 信息披露程度与融资成本的关系
        3.3.2 信息披露程度与地方债发行利率的关系
        3.3.3 文献述评
    3.4 发行方式与地方债发行利率
        3.4.1 .置换债定价研究
        3.4.2 发行方式与置换债发行利率的关系
        3.4.3 文献评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地方债发行利率异象的原因研究:一个基于搭售合约的实证分析
    4.1 本章概述
    4.2 理论阐释与假说
        4.2.1 发行利率异象的搭售合约逻辑
        4.2.2 经济互惠与利率异象
        4.2.3 行政干预与利率异象
    4.3 样本选择和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4.3.2 实证模型设计和变量定义
        4.3.3 描述性统计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检验假说1
        4.4.2 检验假说2
        4.4.3 检验假说3
        4.4.4 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披露与地方债发行利率异象
    5.1 本章概述
    5.2 理论阐释与相关假说
        5.2.1 信息披露影响经济互惠效应的理论分析
        5.2.2 信息披露影响行政干预效应的理论分析
    5.3 样本选择和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5.3.2 实证模型设计和变量定义
        5.3.3 描述性统计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检验假说1
        5.4.2 检验假说2
        5.4.3 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问题处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发行方式与地方债发行利率异象
    6.1 本章概述
    6.2 理论阐释与相关假说
        6.2.1 发行方式影响经济互惠效应的理论分析
        6.2.2 发行方式影响行政干预效应的理论分析
    6.3 样本选择和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6.3.2 实证模型设计和变量定义
        6.3.3 描述性统计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检验假说1
        6.4.2 检验假说2
        6.4.3 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问题处理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研究 ——“分类”和“混改”条件下的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范围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综述
        1.3.1 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3.2 管理层薪酬水平和管理层薪酬差距的测度
        1.3.3 管理层薪酬的决定因素
        1.3.4 管理层薪酬激励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效应
        1.3.5 管理层薪酬激励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效应
        1.3.6 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的管理层薪酬激励
        1.3.7 简要评析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国有企业及国有企业改革
        1.4.2 管理层薪酬结构
        1.4.3 股权激励
        1.4.4 薪酬激励的影响效应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之处
2.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不完全合约理论
        2.1.4 企业家理论
        2.1.5 市场竞争结构理论
    2.2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3.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的理论分析
    3.1 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多角度的审视
        3.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3.1.2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理论的拓展
        3.1.3 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理论的拓展
        3.1.4 不同竞争模式和股权结构下国有企业管理层的薪酬激励机制分析
    3.2 基于国有企业薪酬激励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
        3.2.1 经济个体及经济行为的前设条件
        3.2.2 经济个体的效用需求及资源配置
        3.2.3 经济个体的生产劳动过程
        3.2.4 经济个体劳动生产率的异质性
        3.2.5 模型求解
        3.2.6 理论模型的讨论
    3.3 基于双寡头竞争的国有企业薪酬激励理论模型
        3.3.1 基于工资和产量奖金的国有企业薪酬激励――规模报酬递减
        3.3.2 基于工资和产量奖金的国有企业薪酬激励――规模报酬不变
        3.3.3 基于工资和股权激励的国有企业薪酬激励――规模报酬递减
        3.3.4 基于工资和股权激励的国有企业薪酬激励――规模报酬不变
        3.3.5 理论模型的讨论
    3.4 理论研究结论的经验检验思路
4.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现状
    4.1 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的历史变迁
        4.1.1 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回顾
        4.1.2 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的历史变迁
    4.2 我国上市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现状
        4.2.1 数据和变量的说明
        4.2.2 基于上市企业管理层薪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基于上市企业管理层个体薪酬汇总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现状
        4.3.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和股权激励
        4.3.2 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的描述性统计
5.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我国上市企业及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效应
        5.1.1 我国上市企业及国有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影响效应
        5.1.2 我国上市企业及国有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差距的影响效应
        5.1.3 我国上市企业及国有企业管理层奖金激励的影响效应
    5.2 非上市国有企业薪酬激励的影响效应
        5.2.1 管理层薪酬水平对各地区国有企业营收和利润的影响效应
        5.2.2 管理层薪酬差异及变化对各地区国有企业营收、利润增速的影响效应
6.分类和混改条件下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的案例分析
    6.1 中央国企子公司的员工持股激励方案试点分析
        6.1.1 试点企业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的特征
        6.1.2 股权激励试点企业的激励效应
    6.2 万华化学的管理层薪酬激励案例分析
    6.3 云南白药的管理层薪酬激励案例分析
    6.4 昆明制药的管理层薪酬激励案例分析
    6.5 案例分析的启示
7.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总结
        7.1.1 关于理论分析内容的总结
        7.1.2 新时期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改革的实证分析总结
        7.1.3 “分类”和“混改”条件下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改革案例分析总结
    7.2 研究结论
        7.2.1 理论层面
        7.2.2 实证分析层面
        7.2.3 案例分析层面
    7.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柔性合约下PPP项目多阶段投资与收益风险分担研究 ——机制设计与动态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PPP项目柔性合约理论
        1.2.2 PPP项目动态特许期与价格调节研究
        1.2.3 PPP项目多阶段投资研究
        1.2.4 PPP项目风险与收益风险分担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3.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2 本文研究的问题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基础理论
    2.1 PPP基本概念
    2.2 PPP合约理论
        2.2.1 完全合约、不完全合约、关系合约
        2.2.2 PPP项目柔性合约
        2.2.3 PPP项目柔性合约与刚性合约的权衡
    2.3 多执行期权与最优多停时理论
        2.3.1 美式期权与最优停时理论
        2.3.2 多执行期权与最优多停时理论
        2.3.3 摇摆期权
        2.3.4 最优多停时问题的求解
    2.4 结论
第3章 多阶段PPP项目柔性扩建时机决策
    3.1 PPP项目多阶段投资的意义
    3.2 多阶段投资项目的特征及实物期权的应用
        3.2.1 多阶段PPP项目的投资特征
        3.2.2 实物期权在PPP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3.3 带专用资产的多阶段PPP项目扩建时机决策模型
        3.3.1 问题描述与假设
        3.3.2 模型建立
        3.3.3 投资收益的理论分析
    3.4 数值求解
        3.4.1 有限差分法
        3.4.2 多最小二乘蒙特卡洛方法
    3.5 数值算例
        3.5.1 计算结果
        3.5.2 灵敏性分析
        3.5.3 项目容量的影响
        3.5.4 专用资产投资对项目价值和扩建策略的影响
    3.6 结论
第4章 政府补贴对多阶段PPP项目扩建时机决策的影响
    4.1 PPP项目的回报机制与政府补贴
        4.1.1 PPP项目回报机制
        4.1.2 政府补贴
    4.2 政府补贴下多阶段PPP项目扩建时机决策模型
        4.2.1 建设补贴
        4.2.2 收益补贴
    4.3 数值算例
        4.3.1 政府补贴对投资策略的影响
        4.3.2 两种补贴模式的对比
    4.4 结论
第5章 基于摇摆期权的PPP项目收益风险动态分担决策
    5.1 PPP项目收益风险分担
    5.2 PPP项目收益风险的随机模型
    5.3 基于摇摆期权的PPP项目收益风险分担合约机制
        5.3.1 收益风险分担合约
        5.3.2 合约的优点
    5.4 蒙特卡洛模拟定价PPP项目收益风险分担合约
    5.5 一个高速公路的案例研究
        5.5.1 高速公路PPP项目概况
        5.5.2 风险模拟
        5.5.3 合约价值与合约参数设置启示
        5.5.4 收益-成本分析
        5.5.5 最优执行策略
        5.5.6 讨论
    5.6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程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7)农地流转:村委会介入及其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3.3 技术路线
    1.4 全文结构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我国农地流转的现状
    2.2 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
        2.2.1 农户家庭特征和资源特征
        2.2.2 农地流转的制度因素
        2.2.3 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2.3 农地流转的环境影响研究
        2.3.1 农地流转与环境影响
        2.3.2 农地流转、农地规模经营与环境影响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概念界定
        3.1.1 农户与农地
        3.1.2 农地流转
        3.1.3 农地规模经营
        3.1.4 环境影响
    3.2 理论基础
        3.2.1 最优化农户理论
        3.2.2 预期效用理论
        3.2.3 不完全合约理论
        3.2.4 交易费用理论
    3.3 分析框架
        3.3.1 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村委会介入的视角
        3.3.2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村委会介入的视角
        3.3.3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村委会介入的视角
        3.3.4 村委会介入农地流转的环境影响研究——以秸秆处理为例
第4章 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村委会介入的视角
    4.1 研究区域农地流转概况
        4.1.1 研究区域与样本概况
        4.1.2 农地流转概况
    4.2 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2.1 基于预期效用的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分析
        4.2.2 村委会介入与农户农地流转意愿
    4.3 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数据介绍
        4.3.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3.3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村委会介入的视角
    5.1 农户农地流转与交易费用
    5.2 村委会介入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理论分析
        5.2.1 村委会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5.2.2 交易费用比较:管制作用、中介作用及其预期影响
        5.2.3 村委会介入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理论分析小结
    5.3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一
        5.3.1 数据介绍
        5.3.2 变量选取
        5.3.3 模型识别与估计方法
        5.3.4 结果与分析
    5.4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二
        5.4.1 数据介绍与变量选取
        5.4.2 模型识别与估计方法
        5.4.3 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村委会介入的视角
    6.1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
    6.2 村委会介入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地流转的影响
        6.2.1 村委会在农地流转中的作用
        6.2.2 村委会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地流转中的作用
        6.2.3 村委会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地流转中的差异化作用
    6.3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案例分析
        6.3.1 案例来源
        6.3.2 村委会介入对家庭农场农地流转的影响
        6.3.3 村委会介入对农业企业农地流转的影响
        6.3.4 村委会介入对合作社农地流转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村委会介入农地流转的环境影响研究——以秸秆处理为例
    7.1 农户秸秆处理方式的选择
    7.2 村委会介入农地流转的环境影响——理论分析
        7.2.1 农地流转对秸秆处理方式选择的影响
        7.2.2 村委会介入农地流转的环境影响路径分析
    7.3 研究区域与数据介绍
        7.3.1 研究区域选择
        7.3.2 数据介绍
    7.4 村委会介入农地流转的环境影响——实证研究
        7.4.1 模型构建
        7.4.2 变量选取
        7.4.3 模型结果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全文结论
        8.1.1 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中的主要结论
        8.1.2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中的主要结论
        8.1.3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结论
        8.1.4 村委会介入农地流转的环境影响研究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村民对村庄民主自治情况的满意程度
附录二 “草林镇大坪村千亩井岗蜜柚基地”农地流转合同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学术会议、研究成果

(8)基于合约理论的天然气管道产业制度与投资激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合约理论中关于投资激励问题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天然气管道产业规制问题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天然气管道产业及其合约理论依据
    2.1 天然气管道的主要运营模式
    2.2 各模式形成与激励的合约理论分析
        2.2.1 模式A与模式B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
        2.2.2 模式A、模式B与模式C的产权理论分析
        2.2.3 合约理论分析总结
第3章 美国天然气管道产业制度研究
    3.1 美国天然气管道产业介绍
    3.2 美国天然气管道产业发展历程
        3.2.1 早期交易阶段
        3.2.2 纵向一体化阶段
        3.2.3 长期合同模式阶段
        3.2.4 竞争性市场形成阶段
    3.3 关键性制度因素与激励分析
        3.3.1 立法与监管
        3.3.2 私有资本
        3.3.3 私有运送
        3.3.4 无形运输权
第4章 中国天然气管道产业制度研究
    4.1 中国天然气管道产业介绍
    4.2 中国天然气管道产业发展历程
        4.2.1 纵向一体化阶段
        4.2.2 市场化改革阶段
    4.3 关键性制度因素分析
        4.3.1 立法与监管
        4.3.2 公共资本
        4.3.3 第三方准入
        4.3.4 政府主导
第5章 中美天然气管道产业对比及启示
    5.1 中美天然气管道产业制度对比
    5.2 中美对比的分析
    5.3 美国经验对我国天然气管网改革的启示
        5.3.1 制度改革与政府引导
        5.3.2 监管与立法
        5.3.3 私有资本投资
        5.3.4 管网独立
        5.3.5 运输权界定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合约不完全实施的两种分析框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完全合约理论对合约实施的分析框架
    (一) 不完全合约理论与合约实施制度
    (二) 不完全合约框架下合约实施的模型分析
        1. 一体化时的最优解形式。
        2. 非一体化时的合约实施。
二、完全合约理论中合约实施的分析框架
    (一) 签约时序
    (二) 完全实施
    (三) 不完全实施的情况
    (四) 不完全实施与实施保护机制
三、两种分析框架的比较和总结

(10)合约短期化与空合约假说——基于农地租约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从2016年诺奖说起
二、概念界定与逻辑推论
    (一)概念界定
        1. 不完全合约
        2. 关系合约
        3. 口头合约
        4. 空合约
    (二)逻辑推论
三、农地租约短期化倾向
    (一)分析维度
    (二)“先验农户”与“经验农户”的比较
    (三)“经验农户”的实际与意愿期限:短期化
    (四)一个相伴而生的现象
四、农地租约中的空合约现象
    (一)农地租约中的空合约
    (二)对空合约的解释
        1. 关系的嵌入性与封闭性
        2. 履约特征及其声誉机制
五、进一步的思考

四、不完全合约理论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 ——基于合约视角下的分析[D]. 张一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2]复杂多变环境下的供应链协调研究[D]. 赵守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政治激励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D]. 蔡显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12)
  • [4]我国地方债发行利率异象 ——一个基于金融合约范式的实证分析[D]. 吴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12)
  • [5]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研究 ——“分类”和“混改”条件下的理论与实证[D]. 朱春辉.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6]柔性合约下PPP项目多阶段投资与收益风险分担研究 ——机制设计与动态决策[D]. 李景焕.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7]农地流转:村委会介入及其环境影响研究[D]. 陈姝洁.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8]基于合约理论的天然气管道产业制度与投资激励分析[D]. 耿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合约不完全实施的两种分析框架比较研究[J]. 茹玉骢. 财经论丛, 2018(04)
  • [10]合约短期化与空合约假说——基于农地租约的经验证据[J]. 罗必良. 财经问题研究, 2017(01)

标签:;  ;  ;  ;  ;  

不完全契约论评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