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林业发展前景可观

海南省林业发展前景可观

一、海南省林业产业发展前景可观(论文文献综述)

刘科[1](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邹成成[2](2020)在《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旅游因其自身优良的生态属性、较强的劳动力吸附能力成为林业发展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方针政策中不难看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林业转型升级要关注经济也要关注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需求逐渐增大,森林是优良的释放压力、亲近自然之地,所以发展森林旅游是拉动绿色经济、增进民众绿色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关注科学划分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演进历程、定位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评价各区域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绿色发展视域下的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递阶结构,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给出有实践意义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本论文系统阐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绿色发展、“两山”理论、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力等相关理论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指导作用,给出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对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将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5个历史时期,并分别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将国内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划分为有限竞争、资源竞争及差异化竞争三个阶段。结合产业发展未来消费群体变化、产品需求变化和产业文化内涵变化几个方面分析了森林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奠定基础。本论文借鉴钻石模型,按照生产要素、需求要素、支持产业和政府作用四个层次进行指标归类,建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影响因素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本文选取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借助SPSS软件及Excel软件对全国31个省域2008-2017年森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测算、整理,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权重分析、结构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为后文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提出奠定基础。本论文分析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给出了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充分搜集和分析以往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统计年鉴等材料中挑选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备选观测指标,组成产业竞争力拟选影响因素集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获得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拟选指标因素进行分类,在简化的变量体系上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因果分析,剔除关联度小的因素,将关联度大的因素挑选出来组成以绿色旅游资源、绿色产业规模、绿色发展环境、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政策支持等5类影响因素组成的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5个维度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厘清森林旅游产业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本论在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压力、动力,分析了产生压力和动力的机制和发展变化情况,厘清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要素作用机理,得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框架。本文确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总目标,制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前文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从以绿色供给为前提、保护优先为先导、结构调整为机遇、产品创新为特色和全域协作为支撑几个方面提出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基于产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按照旅游资源要素、产业规模要素、发展环境要素、政策支持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5个方面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建议,希望为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李婷[3](2020)在《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评价与建设研究 ——以丽江玉龙雪山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正处于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转型阶段,人们消费观念与方式逐渐发生转变,对生命和生活质量提出更高需求,突出表现在日益增长的健康消费与旅游消费上。随着大健康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健康+旅游”新业态的巨大发展潜力开始显现,健康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2017年我国首批13个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公布,其中有6个属于山地环境型,山地发展健康旅游的优势逐渐凸显,这为我国山地旅游目的地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新方向。目前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迫在眉睫,当务之急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山地旅游目的地发展健康旅游的潜力加以评价,评价结果不仅可以反映其发展潜力,也能反映旅游地当前发展健康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对症下药”提供了依据。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较少,而关于健康旅游目的地评价的研究更是寥若晨星,如何科学评价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发展潜力、推进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等问题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今后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评价提供科学方法,为其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帮助和经验借鉴。论文借助了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健康旅游、山地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通过文献可视化分析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研究的主要内容、热点与趋势、研究历程以及作者之间、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关系,从文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山地旅游与健康旅游受政府支持力度强、政策环境利好,对其相关研究自2016年起进入迅速增长期。在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后,对相关概念进行厘清,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尝试性提出了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定义,用需求层次理论、产业融合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我国传统健康思想与中医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联系健康旅游的发展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的“横向升级”新理解。然后对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条件与模式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了健康旅游目的地的生态依托型—生态疗养旅游地、文化驱动型—文化养心旅游地、医养植入型—医疗医护旅游地、养老综合型—养老度假旅居地、体旅融合型—运动健身旅游地等五种建设模式;结合山地的优势与劣势,归纳出三种适宜国内一般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模式:生态依托型-山地疗养度假旅游地、文化驱动型-山地文化养生旅游地、体旅融合型-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地。基于以上分析,初步拟定了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评价指标,经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多次专家咨询后最终确定了评价体系,利用SPSS软件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构建了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山地健康旅游资源、山地健康旅游产品、山地健康旅游环境、山地健康旅游管理、山地健康旅游配套服务设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2)一级指标中,山地健康旅游资源所占权重最高(0.4547),其次是山地健康旅游产品(0.2407),山地健康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和旅游环境权重相同(0.1203),占比最小的是山地健康旅游管理(0.064),说明山地健康旅游资源在山地健康旅游地的建设和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3)二级指标中,自然健康旅游资源所占权重最高(0.3637),其次为山地健康旅游专项产品(0.1925)、健康旅游专项服务设施(0.0963),说明自然健康旅游资源对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其三级指标中气候舒适度所占权重最高(0.1889),说明舒适的气候是建设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硬件”条件;(4)在山地健康旅游产品的三级指标中,山地运动旅游产品所占权重最高(0.101),其次是山地疗养旅游产品(0.0643)、山地度假旅游产品(0.0305),这表明山地运动旅游产品是当前人们广泛认同并参与到山地健康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形式,因此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离不开多元、丰富的山地运动旅游产品;(5)在山地健康旅游环境的三级指标中,地质环境安全程度占比最高(0.4433),说明地质安全是开展山地健康旅游的重要基础保障。论文选取玉龙雪山为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对其建设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发展潜力进行评价,采取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走访等方法搜集相关数据、了解当地实情,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玉龙雪山旅游目的地综合得分S=3.5855,属于中等发展潜力旅游地,具有较好的发展健康旅游的潜力;(2)玉龙雪山的健康旅游产品中,山地运动旅游产品、山地疗养产品得分较高,说明适宜体旅融合型-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地、生态依托型—山地疗养度假旅游地两种建设模式;(3)基于评价结果分析和实际调研,认为当前玉龙雪山发展健康旅游的主要困境为:无力支撑“遍地开花”、人文资源“孤芳自赏”、航母策略“一枝独秀”等问题。(4)针对问题,提出了推动产业融合,丰富产品供给;整合营销力量,树立特色品牌;完善服务体系,打造智慧旅游;协调多方利益,优化旅游管理;提升安全保障,注重生态保护等五大发展路径建议。

俞薇[4](2019)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由于环境治理不力,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急剧上升,不断增多的二氧化碳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提高了地表温度,引起了全球气候显着变化,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全球气候变化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气候治理这一全球性问题也愈发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出台了重要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要求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三种灵活减排方式之一,在该机制运行下附件一国家(有减排义务)可以在非附件一国家(无减排义务)开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而获取“核证减排量”(CERs)用于完成本国的减排承诺。这种减排方式有助于附件一国家实现低成本减排,同时可促使没有强制义务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参与到全球的减排行动中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由此而来。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取得了很好的运行效果,全球7807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中国项目占比达总数的一半左右。随着中国政府气候治理自主意识不断加强,2012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建立了中国本土化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至今已有2891个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成功获得审定,共签发了4760万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s Reductions,CCER)。同时,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在积极建设中。官方估算全国统一市场建成后,中国市场将成为覆盖30-40亿吨碳配额的全球第一大碳市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若考虑到期货等衍生品,规模可达5000亿元人民币。按照目前碳交易试点设定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以5-10%的抵消比例进入配额市场计算,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规模将达60-500亿元人民币,从业人数达数十万。虽然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从成本、技术、公平和规范等方面看,这些效果还未达到最优,同时随着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推进,社会各界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显然,为了解决这一重要课题,必须厘清究竟是哪些因素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产生影响且怎样影响。另一方面,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后发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在中国的应用和实践一直保持高度关注,但绝大多数文献都集中在清洁发展机制的研究上,只有少数文献围绕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开展研究,明显缺乏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现实需要和有关学术研究的薄弱现状,本文提出了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这一选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能够明确回答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和怎样影响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以便为进一步提高该效果的政策设计提供依据。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是基于中国国情,以中国自主建立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为研究对象,探索性地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初步构建了一个运用环境经济、生态补偿等理论分析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路径,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理论内容起到了一定的丰富作用。在现实意义方面,中国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一条,绿色是新发展理念中的一大理念,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之一。这“四个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作为市场化的减排工具,是控制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气候治理方式。无疑,本文的研究与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高度契合,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本文在梳理分析了既有相关文献基础上,沿以下思路展开研究:第一,结合环境产权理论、排污权交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生态补偿理论,明确界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概念。第二,探索性地提出了八因素(电力消费、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人力资本、资金支持、外商投资、政策设计和抵消市场)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上述要素的作用机理。第三,详细阐述国内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及其运行现状、存在问题。第四,根据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选取面板数据负二项式模型、面板数据Tobit模型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实证方法,分别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数量效果、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效果以及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有一定独创性地将多层线性模型运用在分析单个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项目减排量影响因素的实证中。最后,通过上述研究过程,逐步解答研究问题,得出研究结论,最终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从电力消费、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影响因素的角度看,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在减排潜力高的地区能取得较好的运行效果;第二,资金因素至关重要,金融支持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来自人力资本的影响不显着;第三,外商投资因素已不再重要,说明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已基本摆脱清洁发展机制的影响,逐渐形成自主运行的态势;第四,来自碳排放抵消市场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说明碳排放抵消政策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中应有的支撑作用还发挥得不够;第五,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企业在项目开发时优先考虑的是市场和政策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因地制宜合理引导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完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第二,加强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资金支持,进一步丰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融资渠道;第三,完善碳排放权抵消市场的建设,加强其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支撑作用;第四,完善顶层政策设计,激励更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行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第一,在研究对象上,聚焦剖析中国本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影响因素;第二,在理论上初步建立了影响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八因素分析框架;第三,在实证方法上,将多层线性回归模型这一计量方法运用在分析单个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第四,在研究结论上,得到了外商投资和人力资本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不显着等与现有文献不同的结论。本文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是:第一,实证数据年份跨度有限,这是因为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发展时间较短,导致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数据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二,尚未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因素纳入研究,主要原因是中国碳市场启动较晚,CCER交易数据缺乏、价格信号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市场调节作用,因此无法选取价格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陈正[5](2019)在《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以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为例》文中认为海南生态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生态文化旅游对于海南旅游业实践来说,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目前除了海南呀诺达雨林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等极个别成功的案例外,八门湾红树林等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都没达到旅游开发的预期。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既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美丽新海南和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的重要手段。论文以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查阅文献、访谈、SWOT分析等方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经济理论、生态美理论等理论对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探索了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发展的特点,为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发展提出建议。全文首先通过对生态文化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归纳生态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定义和研究方法。其次,对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和分析。一是以文昌八门湾红树林绿道开发为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实例研究,分析文昌八门湾红树林绿道开发的概况、资源、背景、规划和现状。对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案例开发不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生态破坏严重、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美感、文化内涵不够等问题。二是对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三是根据研究分析情况,给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了建设大旅游圈、提高景区竞争力、提升文化内涵、加强疗养旅游产品开发、开展专题比赛等建议。然后,探索了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发展,指出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存在宣传力度不够、人才匮乏、缺少核心竞争力,政府扶持有限等问题。为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变传统开发理念、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等促进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发展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总的来讲机遇与挑战同行,开发潜力巨大。

韩俊英[6](2019)在《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方集体林区作为我国传统的三大林区之一,同时作为我国集体林区制度改革推行的试点区域,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我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后,南方集体林区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各种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特别是行政主体与经营主体在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上的矛盾日渐成为影响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发展为研究对象,在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系统中,依法行政子系统与经济转型子系统以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为媒介促进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厘清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于有效辨识南方集体林区行政主体与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与内生关系,有效解决行政主体与经营主体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法经济学理论、依法行政理论、经济转型理论、系统耦合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借助极差方法、距离协调度模型以及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范式,系统分析了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运行机理,关键影响因素与耦合度测量方法等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涉及本文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对依法行政、经济转型以及二者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全面阐述;做了相关的理论贮备,分析了法经济学理论、依法行政理论、经济转型理论、系统耦合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2)以南方集体林区10省区典型经济指标特征确定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第一类地区、第二类地区和第三类地区,分别对三个区域的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三区域的实际发展状况分别总结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为论文后续研究奠定现实基础;(3)辨识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文献分析与专家调查的基础上,构建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初始影响因子集,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白化函数,对初始指标集合进行客观筛选,最终共得到7大类46项关键影响因素,作为构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依据。(4)对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在对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的目标、功能以及结构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主分量各序参量之间、主分量与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机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为二者耦合发展的评价与耦合度表征奠定基础。(5)构建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度评测方法体系。结合研究对象实际特点,在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设计了包括行政经济主分量和资源条件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社会环境子系统以及市场环境子系统等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行政经济主分量主要包括经济环境、产业环境与行政环境影响因素指标,三者的指标要素能够很好地表征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具体效应,而关键影响因素中资源条件、科技创新水平、人文与地理环境以及资金与市场环境则分别对应设计为资源条件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社会环境子系统和市场环境子系统等要素指标,作为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辅助子系统来表征子系统间以及主分量与子系统间的耦合度。结合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度测量的实际需要,分别用极差方法、距离协调度模型以及灰色关联度模型构建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方法体系,其中运用极差方法确定指标与序参量权重系数,运用协调度与灰色关联度模型测量耦合度。(6)以广东省为例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以进一步检验前述研究结论,特别是耦合度测量指标体系与耦合度测量方法体系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7)针对南方集体林区10省区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结合实证研究结论,给出适用于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保障对策。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发展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命题,但是二者的耦合具有广泛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南方集体林区10省区之间无论是在依法行政还是经济转型发展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林业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区,表现出法治政府建设相对规范,政府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较高,直接反映了林区经济转型发展与依法行政存在一定的内生关系。正确处理好依法行政、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南方集体林区林权改革后新生矛盾的有效路径。

付妍[7](2019)在《海南南高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提高,城市的开发建设也越来越快。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面对着毫无生气的高楼大厦开始觉得单调乏味,各种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不断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想要走进森林去感受大自然的氛围,并释放压力。森林公园是各项森林资源的重要集合体,热带森林作为陆地上物种最丰富和结构最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可以让人们在其中舒缓压力,陶冶情操。海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为热带地区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十年来,海南热带地区森林公园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南高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基于以上背景提出,公园选址位于海南省白沙县牙叉镇,总体规划四界范围:北至九架岭,南到误路岭;东至力拉岭,西到金坡岭。占地面积约4000.02公顷,公园森林资源丰富,且存在一定片区的热带原始林区,是热带地区森林公园开发建设的重要首选。同周边森林公园相比,南高岭森林公园存在区位优势不明显,森林资源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其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为了解决公园以上问题,更好地促进南高岭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与旅游发展,需要对热带地区森林公园的基本特征和现状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理论和方法。同时对海南省白沙县总体规划和生态建设政策进行基础解读;借鉴总结国内外森林公园规划案例,通过实地调查和前期建设背景分析对森林公园的景观特色和森林资源进行梳理并深入研究;结合相应的法律规范,提出以“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为原则,以森林生态旅游为建设重点;对南高岭森林公园进行总体规划,规划结构布局分为“一廊、三心、四区、六景”。“一廊”指“生态保健教育长廊”,主要功能以科普、教育、观赏、康养为主。三心”分别指“悬崖观景—古藤罗曼—桫椤林”、“热带雨林谷—水面桥—一线天”、“黎香山径—木棉漫春—飞来石”,这三条核心观景路线。“四区”分别指“核心景观区”、“休闲游憩区”、“管理服务区”、“森林生态保育区”,这四个功能分区。“六景”是根据森林公园地域区块划分出的六个景区,分别是“九架岭景区”、“南高岭景区”、“热带雨林谷景区”、“茅岭景区”、“仙婆岭景区”、“乌龙岭景区”六大景区。植物景观规划以热带森林植物为公园主打特色,串联规划三大片特色热带植物观光区块。以南高岭珍贵桫椤林、热带藤本植物为主线塑造“远古印象”植物特色区块;以一线天水溪一带的热带植物为主线塑造“热带雨林谷”植物特色区块;以与黎族文化相联系的当地特有植物如:古榕、药用植物、芳香植物等为主线塑造“黎风乡情”植物特色区块,突出南高岭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的独特性、地域性。将南高岭森林公园建设成为集生态、观光、绿色科普、养生度假、文化以及探险等多类型、高层次的省级森林公园和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城的文化代表。另外本文对南高岭森林公园进行了风景游赏规划、保护工程规划、基础设施工程规划、防灾工程规划、投资估算等相关专项规划,以此进一步完善景区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希望南高岭森林公园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并充分发挥森林公园自身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对海南南高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进行探讨,望能够为今后的森林公园开发建设和热带地区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和规划参考。

罗九紫[8](2019)在《油茶开发项目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品质食用油脂的需求日益增长。茶油被誉为植物油脂之王,一直受到人们青睐。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是我国的重大战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油茶从种植面积到产量都有了巨大的增长。但油茶林在建设与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如盲目性开发,不少油茶投资项目效益不明显,同时还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等社会问题,所有这类问题严重影响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对油茶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一直没有科学、规范、系统的体系,导致对油茶开发项目的绩效评价不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油茶产业发展,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油茶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方法,既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本文在调研油茶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旨在构建一套科学的油茶开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油茶开发项目绩效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油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油茶产业和项目绩效评价进行文献梳理,了解国内外油茶产业、项目绩效评价发展现状,系统分析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采用市场调查法收集、分析油茶开发项目自身特点及影响绩效评价的主要因素,从效率和效果两个维度,初步构建油茶开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隶属度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经过多轮筛选,最终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油茶开发项目绩效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指标的性质和数值特征,采用灰色定权聚类,建立基于混合中心点的白化权函数绩效评价模型。文章采用实证分析法,以实际案例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并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邵阳县油茶开发项目绩效属于灰类4,即良好,与实际情况相符。从各指标来看,产业支持效率属于灰类5,即优秀;生态效果属于灰类3,即一般;项目管理效率、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同属灰类4,即良好;可以进一步进行优劣排序,项目管理效率表现最好,经济效果次之但优于社会效果。绩效评价结果对该县油茶产业发展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油茶开发项目指标体系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为油茶有关利益相关者在评价油茶开发项目综合绩效时提供科学的方法和参考依据,为政府油茶相关部门在考核油茶开发项目时提供参考价值,对后续的油茶开发项目建设进行正确的引导,确保油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保证投资效益。

吴远征[9](2018)在《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Tobit模型》文中认为生态安全对于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我国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做出了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生态文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出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森林生态的特征决定了林业生态安全在维持国家或地区生态安全中处于首要的和基础性的独特地位,生态安全的建设与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分不开。林业生态安全的理论体系及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是建立林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林业产业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复合系统的基础。林业产业—生态协调发展(生态与产业的关系安全),进一步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和林业生态安全,是现阶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本文站在林业产业—生态复合系统的角度,从林业产业—生态共生关系的安全性出发,依据协同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来定量测量复合系统内部林业产业结构对林业生态安全的提升效率。对比分析经典数据包络各模型,同时充分考虑到了复合系统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存在的松弛改进问题后选取基于松弛变量的DEA模型(SBM)对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进行静态的测度分析。根据DEA模型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最终确定林业产业经济效益、林业产业高级化指数、营林投资占比和林产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等4项投入指标和森林空气质量提升贡献、林产工业单位GDP废水排放量等2项产出指标进行静态的截面数据分析。计算数据采用2005年—2014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投入和产出数据。根据对SBM模型计算所得的效率值进行整体性分析、区域比较分析和综合效率值聚类分析,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被划归为效率安全区、技术效率主导的效率双高区、规模效率主导的低水平发展区和分解效率双低区。同时,基于Malmquist指数及分解计算公式从效率变化、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三方面分析了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的时序演进过程和区域差异。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Malmquist指数波动较大、地区差异明显;(2)我国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提升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提升;(3)技术进步指数偏低,技术进步不足成为制约我国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静态SBM模型和动态的Malmquist指数仅对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生态安全复合系统内部的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了效率测量,未考虑系统外部相关因素的影响。本文借助PSR模型,从复合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对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生态安全复合系统所产生的经济发展的压力(P)、资源环境的质量与状态(S)和人类面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改进措施(R)等的角度出发选取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综合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根据其值域限定在[0,1]之间的截尾数据特点选取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使得后续分析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及林业生态安全提升对策时能更加有针对性的考虑外部系统的影响与改进对策。最后,从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林业生态安全水平提升两者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借助多维动态创新模型构建了涵盖目标驱动、影响要素和参与主体的多层对策体系。该体系从政府宏观调控、产业中观规范、企业微观参与提升的角度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待实现林业产业系统和林业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1)促进林业科技创新水平和林业产业技术效率提升实现林业生态资源消耗的持续减量化;(2)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集聚实现林业产业规模化效益;(3)推动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安全的区域协调发展能力;(4)加大森林资源建设资金投入和财税扶持政策以调节林业产业发展保护林业生态安全;(5)强化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建设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

林帅[10](2017)在《海南省鹦哥岭树袋熊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动物园是进行科普宣传、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精神文明,加速资源增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树袋熊又叫考拉、无尾熊,学名:Phascolarctoscinereus,英文:Koala bear,动物分类学上属哺乳类中的有袋目考拉科,原产于澳大利亚。树袋熊体态憨厚、性情温顺,深受人们喜爱。树袋熊对于生存环境和食物的要求较苛刻,主要食物必须是新鲜的桉树叶子。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拟从原产地澳大利亚引进树袋熊,建立树袋熊动物园。树袋熊园的建立,可促进海南林业生态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实施可持发展战略的需要。同时树袋熊园的建立,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对食物和生存条件要求相对严苛的物种进行异地保护研究、实现保护区多功能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树袋熊原产地澳大利亚、国内成功引种地香港、台湾和广州及拟引种地鹦哥岭保护区(位于白沙县境内)的气候条件因子,是否能成功引种。其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鹦哥岭的气候条件基本适宜树袋熊的生长,不太适宜的可通过加强人工防护加以解决。平均月最高温度白沙县为34℃左右(5月),澳大利亚为28℃左右(1月),月最高温度最大值白沙县比悉尼高6℃左右,在白沙县引种树袋熊受夏季高温的影响较小。树袋熊观赏区上空一般需要架设防天敌(老鹰(wedge-tailedeagles及猫头鹰)的铁丝网,在温度偏高时段可在铁丝网上加设遮阴网,防止阳光直射,可有效降低栖息区的温度;月平均最低温白沙县为13℃左右(1月),悉尼为8℃左右(7月),比白沙县低5℃左右,在白沙县引种树袋熊不容易受到冬季低温的影响;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白沙县80%左右,悉尼65%左右,白沙县比悉尼平均高1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有利于树袋熊的生长,但应适当降低树袋熊的饲养密度,并采取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白沙县的常年降雨量为1850mm,悉尼为1223mm,白沙县比悉尼多627mm,引种树袋熊后,宜在动物园内修建必要的避雨棚;近10年年平均台风次数白沙县为8-9次、悉尼为18-20次,白沙县的台风次数少于悉尼,白沙县的南面和东南面有五指山阻挡,台风的风势较弱,因此,在白沙引种树袋熊不容易受到台风的影响。2.海南省白沙县的自然条件适合桉树生长,引种树袋熊不存在食物短缺问题。存在的问题是在海南的气候条件下,桉树长得过于高大,不利于采集枝叶。可对桉树进行矮化处理,通过矮化砧嫁接、药物处理和人工截顶等方法达到矮化目的,矮化后可以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单位面积枝叶产量。试验表明,2年生桉树林,采取嫁接矮化处理的,年枝叶产量为对照的178.9%,3年生桉树林,采取嫁接矮化处理的,年枝叶产量为对照的230.2%,同时,嫁接矮化处理可以提高采摘效率45.5%。3.建立树袋熊动物园符合市场需求,树袋熊体态憨厚、性情温顺,其可爱的表情深受人们的欢迎。在网络上搜索树袋熊,可以找到相关链接约293000个。由此可见,树袋熊深受国人的喜爱。据测算,树袋熊动物园建成后,每年游客可达到25-30万人/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4.分析表明,树袋熊动物园建成后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计饲料生产工程投资为439.37万元,参观、饲养、繁育工程投资为622.67万元,工程建设及其他费用96.87万元,基本设备费57.91万元,合计总投资1216.82万元,建成后预估年主营收入821.40万元,不到两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树袋熊动物园建设期,可提供建筑类体力工作岗位15000个工日左右,建筑类技术工作岗位1500个工日左右,农民工不出岛就能就业。树袋熊动物园建设完成后,每年可提供林业体力类工作岗位4000个工日左右,林业技术类工作岗位800个工日左右。通过研究分析,在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树袋熊园是可行的,可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效益可观,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二、海南省林业产业发展前景可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省林业产业发展前景可观(论文提纲范文)

(1)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2)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础概念
        2.1.1 绿色发展
        2.1.2 森林旅游产业
        2.1.3 产业竞争力
        2.1.4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
    2.2 相关理论
        2.2.1 绿色发展理论
        2.2.2 “两山”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2 森林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问题
    3.2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2.1 森林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3.2.2 森林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能力
        3.2.3 森林旅游的区域经济牵动度
    3.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与竞争阶段分析
        3.3.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3.3.2 森林旅游产业市场竞争阶段分析
    3.4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趋势
        3.4.1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消费群体变化
        3.4.2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产品需求变化
        3.4.3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构建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框架
        4.1.2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2.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4.2.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测算
    5.2 各级评价指标的作用权重分析
    5.3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5.3.1 生产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2 需求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3 支持产业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4 政府作用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5.4.1 聚类分析结果
        5.4.2 聚类结果分析
    5.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时空分析
        5.5.1 空间分布分析
        5.5.2 时间趋势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6.1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原理
        6.1.1 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6.1.2 影响因素遴选原则
        6.1.3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的方法
    6.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6.2.1 拟选影响因素体系
        6.2.2 影响因素筛选模型设定
        6.2.3 数据处理及检验
        6.2.4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主成分分析
        6.2.5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回归分析
    6.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
        6.3.1 绿色旅游资源因素
        6.3.2 绿色产业规模因素
        6.3.3 绿色发展环境因素
        6.3.4 绿色基础设施因素
        6.3.5 绿色政策支持因素
    6.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6.4.1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6.4.2 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
    6.5 本章小结
7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O分析
    7.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解析
    7.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压力(P)
        7.2.1 竞争力提升的压力
        7.2.2 压力的动态变化
    7.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动力(M)
        7.3.1 动力主体构成及动态演化
        7.3.2 驱动力构成及动态演化
    7.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循环推进框架
    7.5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O)
        7.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目标与路径设计原则
        7.5.2 以保护优先为先导的绿色旅游资源要素提升路径
        7.5.3 以结构调整为机遇的绿色政策支持要素提升路径
        7.5.4 以产品创新为特色的绿色产业规模要素提升路径
        7.5.5 以全域协作为支撑的绿色发展环境要素提升路径
        7.5.6 以绿色供给为前提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升路径
    7.6 本章小结
8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8.1 绿色发展视域下旅游资源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1.1 自然资源保护方面
        8.1.2 资源管理能力方面
    8.2 绿色发展视域下产业规模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2.1 产品创新方面
        8.2.2 技术创新方面
    8.3 绿色发展视域下发展环境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3.1 经济环境方面
        8.3.2 社会环境方面
    8.4 绿色发展视域下政策支持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4.1 绿色供需方面
        8.4.2 政策制度方面
        8.4.3 人才选育方面
    8.5 绿色发展视域下基础设施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5.1 交通产业支持方面
        8.5.2 服务设施升级方面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附录2 2008-2017年各地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附录3 各地区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测算结果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评价与建设研究 ——以丽江玉龙雪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大健康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1.1.2 “健康+旅游”新业态发展潜力巨大
        1.1.3 山地发展健康旅游的优势逐渐凸显
        1.1.4 中国山地旅游目的地亟需转型升级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文献分析数据来源
        1.2.2 健康旅游研究综述
        1.2.3 山地旅游研究综述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健康旅游
        2.1.2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4 我国传统健康思想与中医理论
第3章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条件与模式分析
    3.1 建设条件分析
        3.1.1 环境条件
        3.1.2 资源价值
        3.1.3 产品基础
        3.1.4 市场构成
    3.2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模式
        3.2.1 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模式
        3.2.2 山地建设健康旅游目的地的优劣势
        3.2.3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模式
第4章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
    4.2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4.2.1 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
        4.2.2 运用德尔菲法筛选、调整指标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4.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3.1 AHP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3.3 权重结果分析
    4.4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第5章 丽江玉龙雪山旅游目的地实证研究
    5.1 玉龙雪山健康旅游发展概况
        5.1.1 研究区域
        5.1.2 旅游业发展水平
        5.1.3 山地健康旅游资源
        5.1.4 山地健康旅游产品
        5.1.5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5.2 玉龙雪山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评价
        5.2.1 问卷调查与数据评价分析
        5.2.2 评价结果与分析
    5.3 玉龙雪山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发展路径
        5.3.1 推动产业融合,丰富产品供给
        5.3.2 整合营销力量,树立特色品牌
        5.3.3 完善服务体系,打造智慧旅游
        5.3.4 协调多方利益,优化旅游管理
        5.3.5 提升安全保障,注重生态保护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第一轮专家调査问卷:指标筛选
附录2 第二轮专家调査问卷:权重打分
附录3 玉龙雪山健康旅游评价—游客调查问卷
附录4 玉龙雪山健康旅游评价—旅游管理人员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理论分析
    第一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
        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含义
        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原理
        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特点和功能定位
    第二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环境产权理论
        二、排污权交易理论
        三、比较优势理论
        四、生态补偿理论
    第三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流程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流程
        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的特点
    第四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
        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界定
        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数量效果
        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减排量效果
        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
        五、三种效果的关系分析
第二章 影响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第一节 电力消费、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一、电力消费
        二、经济水平
        三、技术水平
    第二节 人力资本、资金支持和外商投资: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一、人力资本
        二、资金支持
        三、外商投资
    第三节 政策设计和抵消市场: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一、政策设计
        二、抵消市场
第三章 国内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现状
    第一节 国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方法及效果现状
        一、清洁发展机制运行方法
        二、清洁发展机制运行效果现状
    第二节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方法
        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管理架构
        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管理办法
        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政策发展及走向
    第三节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现状
        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数量效果现状分析
        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减排量效果现状分析
        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现状分析
第四章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数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
    第一节 研究假设和变量说明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面板数据计数模型
        一、计数模型
        二、面板数据模型
        三、面板数据计数模型
    第三节 模型运算过程
        一、基于CCER项目数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二、基于CCER可再生能源类项目数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三、实证结果概述
第五章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减排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
    第一节 地区CCER项目减排总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三、面板Tobit模型
        四、基于CCER项目减排总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五、基于CCER可再生能源类项目减排总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六、实证结果概述
    第二节 单个CCER项目减排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多层线性回归模型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三、模型建立过程
        四、实证结果概述
        五、CCER项目数量、单个项目减排量和减排总量实证结果对比
第六章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影响因素实证
    第一节 研究假设
        一、资金支持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二、技术人才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三、政策设计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四、抵消市场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
        一、结构方程模型的构成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流程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识别和检验
    第三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和估计
        一、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二、模型设定
        三、模型识别
        四、模型估计
        五、模型评价
        六、实证结果概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在减排潜力高的地区取得较好运行效果
        二、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本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影响分别为显着和不显着
        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已逐渐摆脱清洁发展机制影响
        四、抵消市场尚未发挥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中应有的作用
        五、市场和政策是影响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满意度的首要因素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合理引导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二、加强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资金支持
        三、深化抵消市场建设
        四、完善顶层政策设计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活动简介
附录 ACCER项目业主企业开发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5)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以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技术路线
    1.3 相关基础理论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2 旅游经济理论
        1.3.3 生态美理论
    1.4 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1.4.1 生态旅游
        1.4.2 文化旅游
        1.4.3 生态文化旅游
        1.4.3.1 生态文化旅游定义
        1.4.3.2 国内研究现状
        1.4.3.3 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
    2.1 八门湾红树林绿道基本概况
    2.2 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2.3 八门湾红树林绿道开发背景
    2.4 八门湾红树林绿道旅游规划
    2.5 八门湾红树林绿道旅游现状
    2.6 八门湾红树林绿道旅游开发失败的理论分析
        2.6.1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析
        2.6.1.1 八门湾湿地局部生态破坏严重
        2.6.1.2 缺乏保护意识的人文环境
        2.6.2 基于旅游经济理论的分析
        2.6.2.1 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2.6.2.2 缺乏专业经营团队和先进经营理念
        2.6.2.3 公共信息标识系统不够完善
        2.6.3 基于生态美理论的分析
        2.6.3.1 景观单调,缺乏美感
        2.6.3.2 生态文化的文化内涵不够
第3章 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SWOT分析
    3.1 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问卷调查情况
    3.2 优势(S)
        3.2.1 动植物品种丰富,自然环境优美
        3.2.2 地理优势明显
    3.3 劣势(W)
        3.3.1 可持续发展与旅游开发之间矛盾深化
        3.3.2 规划理念滞后
        3.3.3 政府投入有限,公共交通配套不够
    3.4 机遇(O)
        3.4.1 政策支持
        3.4.2 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旅游者的期待
        3.4.3 生态旅游市场需求增大
        3.4.4 八门湾红树林海上森林公园立项启动
        3.4.5 便利的交通网即将完善
    3.5 挑战(T)
        3.5.1 可持续发展要求更加严格
        3.5.2 生态文化旅游的限制性
        3.5.3 “同行”竞争激烈
        3.5.4 台风自然灾害较多
第4章 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
    4.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观念
    4.2 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4.3 整合旅游资源,建设大旅游圈
    4.4 大力挖掘疗养旅游产品
    4.5 深挖红树林科普教育旅游产品
    4.6 加强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者的培养
    4.7 提升生态文化的文化内涵
    4.8 培养专业人才
    4.9 引进资金,共同开发
    4.10 开展“最美八门湾红树林”主题比赛
第5章 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探索
    5.1 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5.1.1 海南社会发展的选择
        5.1.2 有利可持续发展
    5.2 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5.2.1 人才匮乏
        5.2.2 宣传力度不够
        5.2.3 公共交通配套不够
        5.2.4 缺乏核心竞争力
        5.2.5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5.2.6 政府扶持有限
    5.3 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
        5.3.1 改变传统开发理念
        5.3.2 培养专业人才
        5.3.3 争取中央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5.3.4 优化旅游经营模式
        5.3.5 做强疗养旅游产品
        5.3.6 提高景区服务质量
        5.3.7 推进旅游综合执法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6)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法经济学理论
        2.1.1 法治与经济的关系
        2.1.2 法与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2.1.3 法律制度与预期行为刺激
        2.1.4 法治政府的经济理性
    2.2 依法行政理论
        2.2.1 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的关系
        2.2.2 政府职能与权力清单
        2.2.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的界定
    2.3 转型经济学理论
        2.3.1 经济转型的基本内涵
        2.3.2 中国的经济转型
        2.3.3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的界定
    2.4 系统耦合理论
        2.4.1 耦合与耦合发展
        2.4.2 系统与系统耦合
        2.4.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南方集体林区的可持续发展
        2.5.2 依法行政与可持续发展
        2.5.3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2.6 本章小结
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南方集体林区特征区域划分标准
    3.2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2.1 第一类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2.2 第二类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2.3 第三类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3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共性问题
        3.3.2 个性问题
    3.4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现状
        3.4.1 第一类地区依法行政现状
        3.4.2 第二类地区依法行政现状
        3.4.3 第三类地区依法行政现状
    3.5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3.5.1 共性问题
        3.5.2 个性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关键影响因子
    4.1 辨识关键影响因子应遵循的原则
    4.2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初始因子集
    4.3 重要影响因子的确定方法
        4.3.1 专家群体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及调查
        4.3.2 专家群体意见汇集方法
        4.3.3 调查结果专家群体意见汇集
    4.4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筛选关键影响因子
        4.4.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4.4.2 模型运算与结果
    4.5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关键影响因子调查结果分析
        4.5.1 实际工作中缺乏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共生发展的评价机制
        4.5.2 学界缺乏针对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内生关系的研究
        4.5.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
    4.6 本章小结
5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机理
    5.1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互动发展的现实基础
        5.1.1 我国宏观决策层面的思想转变与法治实践
        5.1.2 世界典型国家经济改革与法治实践的经验例证
        5.1.3 国内外学界的理论共识
        5.1.4 耦合理论与技术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多元化发展与运用
    5.2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的理论基础
        5.2.1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
        5.2.2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协同特性
        5.2.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系统动力学特性
    5.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设计
        5.3.1 系统耦合的目标
        5.3.2 系统耦合的原则
        5.3.3 系统耦合的结构
        5.3.4 系统耦合的功能
        5.3.5 系统的耦合效应
    5.4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框架
        5.4.1 行政经济主分量
        5.4.2 资源条件子系统
        5.4.3 科技创新子系统
        5.4.4 社会环境子系统
        5.4.5 市场环境子系统
        5.4.6 系统总体框架
    5.5 行政经济主分量各序参量间的耦合机理
        5.5.1 经济发展状况与依法行政状况的耦合
        5.5.2 经济发展状况与产业发展状况的耦合
        5.5.3 产业发展状况与依法行政状况的耦合
        5.5.4 行政经济主分量各序参量的总体耦合
    5.6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子系统间的耦合机理
        5.6.1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资源条件子系统的耦合
        5.6.2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科技创新子系统的耦合
        5.6.3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社会环境子系统的耦合
        5.6.4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市场环境子系统的耦合
        5.6.5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子系统间的总体耦合
    5.7 子系统间的耦合机理
        5.7.1 资源条件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间的耦合
        5.7.2 资源条件子系统与社会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3 资源条件子系统与市场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4 科技创新子系统与社会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5 科技创新子系统与市场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6 市场环境子系统与社会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7 子系统间的总体耦合
    5.8 本章小结
6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6.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6.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6.2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行政经济主分量指标
        6.2.1 经济发展状况
        6.2.2 依法行政状况
        6.2.3 产业发展状况
    6.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资源条件子系统指标
        6.3.1 森林资源分布状况
        6.3.2 森林生产力
        6.3.3 林业资源再利用
    6.4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指标
    6.5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社会环境子系统指标
        6.5.1 示范促进培训与推广
        6.5.2 林区居民整体素质
        6.5.3 林区民俗特色文化
        6.5.4 林区特色旅游资源
        6.5.5 林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6.6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市场环境子系统指标
        6.6.1 金融机构林业授信
        6.6.2 林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6.7 本章小结
7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
    7.1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分析
        7.1.1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界定
        7.1.2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函数
        7.1.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标准分析
    7.2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测度模型的构建
        7.2.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7.2.2 灰色关联度耦合模型
    7.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方法
        7.3.1 确定耦合系统分析序列
        7.3.2 耦合系数数据的无量钢化处理
        7.3.3 确立各子系统间的关联系数
        7.3.4 计算系数间的耦合关联度
        7.3.5 计算子系统间的耦合关联度
        7.3.6 计算系数整体耦合关联度
    7.4 本章小结
8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一以广东省为例
    8.1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计算
        8.1.1 行政经济主分量指标
        8.1.2 资源条件子系统指标
        8.1.3 科技创新子系统指标
        8.1.4 社会环境子系统指标
        8.1.5 市场环境子系统指标
        8.1.6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
    8.2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
        8.2.1 行政经济主分量序参量及其要素间耦合度
        8.2.2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子系统间耦合度
        8.2.3 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度
    8.3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结果分析
        8.3.1 行政经济主分量各序参量间的耦合分析
        8.3.2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各子系统间耦合分析
        8.3.3 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保障对策
    9.1 依法行政保障对策
        9.1.1 建立行政人员法治思维意识长期培育和有限录用制度
        9.1.2 健全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倒查与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9.1.3 建立和完善全方位与多渠道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
        9.1.4 建立健全林区依法行政的激励诱导制度
    9.2 经济转型发展的保障对策
        9.2.1 持续推进动态产业优化
        9.2.2 加强完善生态抚育制度
        9.2.3 强化科教兴林互促发展
        9.2.4 加快完善社会服务保障制度
    9.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保障对策
        9.3.1 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9.3.2 鼓励与推动林业生产经营创新
        9.3.3 加快建立林业金融支撑保障制度
        9.3.4 加快建立林业风险保障制度
    9.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海南南高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
        1.3.1 热带地区
        1.3.2 热带森林
        1.3.3 热带园林
        1.3.4 森林公园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小结
2 我国热带地区森林公园规划理论探讨
    2.1 我国森林公园类型现状与存在问题
        2.1.1 现状类型
        2.1.2 存在问题
    2.2 我国热带地区森林公园基本特征
    2.3 我国热带地区森林公园规划定位与规划原则
        2.3.1 规划定位
        2.3.2 规划原则
    2.4 我国热带地区森林公园规划理论与规划方法
        2.4.1 规划理论
        2.4.2 规划方法
    2.5 我国热带地区森林公园规划主题与风格
        2.5.1 主题提炼
        2.5.2 风格确定
    2.6 我国热带地区森林公园现状建设问题
    2.7 我国热带地区森林公园规划对策
3 案例分析
    3.1 海南·三美湾森林公园
        3.1.1 项目概况
        3.1.2 规划理念
        3.1.3 规划分区
        3.1.4 经验借鉴
    3.2 广东'马骝山南药森林公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规划理念
        3.2.3 规划分区
        3.2.4 经验借鉴
    3.3 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规划理念
        3.3.3 规划分区
        3.3.4 经验借鉴
    3.4 海南'呀诺达热带森林旅游区
        3.4.1 项目概况
        3.4.2 规划理念
        3.4.3 规划分区
        3.4.4 经验借鉴
    3.5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3.5.1 项目概况
        3.5.2 规划理念
        3.5.3 规划分区
        3.5.4 经验借鉴
4 海南南高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4.1 规划背景
        4.1.1 政策背景
        4.1.2 上位规划
    4.2 规划概况
        4.2.1 区位分析
        4.2.2 自然资源
        4.2.3 动物资源
        4.2.4 人文资源
        4.2.5 基础设施现状
        4.2.6 游览设施现状
    4.3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及生态环境
        4.3.1 风景资源现状及分类
        4.3.2 风景资源评价标准与方法
        4.3.3 风景资源评价结果与分析
        4.3.4 生态环境现状
        4.3.5 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4.4 森林旅游市场分析
        4.4.1 客源市场
        4.4.2 游客规模预测
        4.4.3 生态容量测算及游客容量测算
    4.5 南高岭森林公园建设SWOT分析
        4.5.1 优势(STRENGTHENS)分析
        4.5.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4.5.3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4.5.4 威胁(THREATS)分析
        4.5.5 SWOT分析结论
    4.6 规划原则、理念
        4.6.1 规划原则
        4.6.2 规划理念
    4.7 规划依据、目标、策略
        4.7.1 规划依据
        4.7.2 规划目标
        4.7.3 规划策略
    4.8 规划范围、性质、期限
        4.8.1 规划范围
        4.8.2 规划性质
        4.8.3 规划期限
    4.9 森林公园主题定位
        4.9.1 公园特色
        4.9.2 形象定位
    4.10 总体结构布局与功能分区
        4.10.1 总体结构布局
        4.10.2 功能分区
    4.11 分区景观规划
        4.11.1 九架岭景区
        4.11.2 南高岭景区
        4.11.3 热带雨林谷景区
        4.11.4 茅岭景区
        4.11.5 仙婆岭景区
        4.11.6 乌龙岭景区
    4.12 风景游赏规划
        4.12.1 规划原则
        4.12.2 景点规划
        4.12.3 游憩路线组织规划
    4.13 游憩服务设施规划
        4.13.1 旅游管理服务设施布局
        4.13.2 游览标识系统规划
    4.14 保护工程规划
        4.14.1 保护原则
        4.14.2 保护对象
        4.14.3 保护措施
    4.15 植物景观规划
        4.15.1 规划原则
        4.15.2 规划内容
        4.15.3 规划方法
    4.16 基础设施工程规划
        4.16.1 道路交通规划
        4.16.2 供电工程规划
    4.17 防灾工程规划
        4.17.1 规划目标
        4.17.2 消防规划
        4.17.3 病虫害防治规划
        4.17.4 防洪规划
    4.18 分期建设规划
        4.18.1 给水工程规划
        4.18.2 建设目标
        4.18.3 建设重点
    4.19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4.19.1 估算取费标准
        4.19.2 投资估算表
        4.19.3 生态效益分析
        4.19.4 社会效益分析
        4.19.5 经济效益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规划附图
致谢
附件

(8)油茶开发项目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2 油茶开发项目绩效评价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项目与项目管理
        2.1.2 油茶与油茶开发项目
    2.2 绩效评价理论
        2.2.1 绩效与绩效评价定义
        2.2.2 绩效评价内容
        2.2.3 绩效评价方法简介
3 油茶开发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3.1 油茶开发项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思路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3.2 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3.2.1 效率指标体系的构成
        3.2.2 效果指标体系的构成
    3.3 指标体系的处理
        3.3.1 指标体系的筛选
        3.3.2 指标信度与效度检验
    3.4 油茶开发项目绩效评价最终指标集成及内涵
        3.4.1 油茶开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最终确定
        3.4.2 油茶开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内涵
4 评价模型的建立
    4.1 绩效评价的内涵
    4.2 绩效评价建立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确定
        4.2.1 绩效评价建立的基本思路
        4.2.2 绩效评价方法的确定
    4.3 灰色聚类绩效评价模型
        4.3.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模型的建立
5 案例分析
    5.1 邵阳县油茶开发项目简介
        5.1.1 项目区位概况
        5.1.2 项目建设情况
    5.2 邵阳县油茶开发项目绩效评价
        5.2.1 绩效评价指标处理
        5.2.2 绩效评价结果
    5.3 邵阳县油茶开发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4 邵阳县油茶开发项目发展对策建议
6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9)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Tobit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生态安全研究
        1.2.2 林业生态安全研究
        1.2.3 产业经济研究
        1.2.4 林业产业经济研究
        1.2.5 林业生态安全—产业结构关联研究
        1.2.6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1.4.1 协同发展理论
        1.4.2 产业结构理论
        1.4.3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1.4.4 生态创新理论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我国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我国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1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2 我国林业三次产业的变动与贡献分析
    2.2 我国林业生态安全建设的现状分析
        2.2.1 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分析
        2.2.2 林业生态工程的现状分析
        2.2.3 林业生态政策的现状分析
    2.3 我国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的问题分析
        2.3.1 林业资源总量不足制约产业及生态发展
        2.3.2 林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且技术水平落后
        2.3.3 林业产业投资增长缓慢导致发展增长缓慢
        2.3.4 粗放型规模扩张与产业集群度低并存
3 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的系统结构与机理分析
    3.1 相关系统的内涵界定
        3.1.1 生态安全的内涵
        3.1.2 林业生态安全的内涵
        3.1.3 林业及其三次产业的内涵
    3.2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的关联总体框架
        3.2.1 总体理论框架的构建
        3.2.2 理论框架的运行机理分析
    3.3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的直接关联框架分析
        3.3.1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关联框架
        3.3.2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复合系统的内部协同分析
    3.4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的间接关联框架分析
        3.4.1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系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3.4.2 基于产业结构理论的压力(P)子系统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
        3.4.3 基于生态健康理论的状态(S)子系统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
        3.4.4 基于生态创新理论的响应(R)子系统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
4 基于DEA-SBM模型的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静态实证研究
    4.1 SBM模型的构建与效率值分解
        4.1.1 SBM模型的构建
        4.1.2 SBM模型的效率值分解
    4.2 指标选择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指标的选取
        4.2.2 指标的含义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SBM模型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4.3.1 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的效率值整体分析
        4.3.2 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的区域空间特性分析
        4.3.3 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松弛变量及冗余率结果分析
        4.3.4 静态聚类分析
5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动态实证研究
    5.1 Malmquist模型的构建与测度结果
        5.1.1 Malmquist模型的构建
        5.1.2 Malmquist模型的测度结果
    5.2 Malmquist模型测算结果的多角度分析
        5.2.1 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的时序演进过程
        5.2.2 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的省域比较
        5.2.3 三大地区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比较
6 基于Tobit模型的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影响因素的确定和描述性统计
        6.1.1 影响因素选取的原则
        6.1.2 影响因素的确定
        6.1.3 影响因素的概要分析
        6.1.4 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6.2 计量模型
        6.2.1 Tobit方法的研究综述
        6.2.2 Tobit回归方程的构建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影响因素对效率值影响的Tobit回归归测度结果
        6.3.2 压力子系统(P)对效率值影响的回归结果分析
        6.3.3 状态子系统(S)对效率值影响的回归结果分析
        6.3.4 响应子系统(R)对效率值影响的回归结果分析
7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多层对策体系构建
    7.1 多层对策体系的框架结构与机理分析
        7.1.1 多层对策体系的框架结构
        7.1.2 多层对策体系的运行分析
    7.2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宏观层面对策
        7.2.1 推动林业产业的区域协调发展
        7.2.2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集聚
        7.2.3 完善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财政保障
    7.3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产业层面对策
        7.3.1 合理规划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7.3.2 林业生态产业管理科学化
        7.3.3 采取保护性的林业建设与经营
        7.3.4 丰富林业生态文化提升公众参与
    7.4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微观层面对策
        7.4.1 提升林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7.4.2 强化林业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7.4.3 加快林业生态与产业一体化发展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生态安全效率的静态分析结论
        8.1.2 生态安全效率的动态分析结论
        8.1.3 生态安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10)海南省鹦哥岭树袋熊园建设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树袋熊野生动物园建设背景
    1.2 树袋熊动物园建设意义
        1.2.1 可以促进海南省林业生态建设
        1.2.2 推动脱贫致富
        1.2.3 实现保护区多功能化
        1.2.4 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
    1.3 树袋熊动物园建设国内外现状
    1.4 树袋熊动物园选址地基本情况
        1.4.1 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历史及发展
        1.4.2 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
        1.4.3 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形地貌
        1.4.4 气候特征
        1.4.5 土壤条件
        1.4.6 河流水系
        1.4.7 野生动植物资源
    1.5 树袋熊动物园建设目标
2 树袋熊动物园建设条件分析
    2.1 气候条件分析
        2.1.1 月平均最高温对比分析
        2.1.2 月平均最低温对比分析
        2.1.3 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对比分析
        2.1.4 月平均降水量对比分析
        2.1.5 台风影响对比分析
    2.2 树袋熊食物来源分析
        2.2.1 桉树饲料林矮化主要措施
        2.2.2 桉树饲料林矮化处理试验
    2.3 社会经济状况分析
    2.4 政策条件分析
    2.5 市场需求调查分析
    2.6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 树袋熊动物园建设内容与方案
    3.1 指导思想
    3.2 建设原则
    3.3 树袋熊动物园主要建设任务
    3.4 树袋熊动物园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3.4.1 树袋熊动物园布局依据
        3.4.2 树袋熊动物园布局方案
        3.4.3 树袋熊动物园发展技术路线及功能分区
        3.4.4 树袋熊动物园建设内容
    3.5 树袋熊动物园建设实施进度
        3.5.1 树袋熊动物园建设期
        3.5.2 实施进度安排
    3.6 环境影响评价
        3.6.1 生态环境现状
        3.6.2 项目对环境影响
        3.6.3 环境保护措施
        3.6.4 环境影响评价
    3.7 经营管理措施
        3.7.1 运营机制
        3.7.2 保障措施
4 建设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及效益分析
    4.1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4.1.1 投资估算依据
        4.1.2 费用核算标准
        4.1.3 投资估算
        4.1.4 动物园建设资金来源
    4.2 效益分析
        4.2.1 生态效益
        4.2.2 社会效益
        4.2.3 经济效益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海南省林业产业发展前景可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2]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邹成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3]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评价与建设研究 ——以丽江玉龙雪山为例[D]. 李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 俞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5]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以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为例[D]. 陈正.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019(01)
  • [6]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研究[D]. 韩俊英.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7]海南南高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D]. 付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8]油茶开发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 罗九紫.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9]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Tobit模型[D]. 吴远征. 南京林业大学, 2018
  • [10]海南省鹦哥岭树袋熊园建设可行性研究[D]. 林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海南省林业发展前景可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