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输企业MIS开发方法研究

汽车运输企业MIS开发方法研究

一、汽车运输企业MIS开发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柏艳[1](2018)在《基于MIS的A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工程变更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一项不可避免的业务活动,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企业能否有效实施工程变更,决定了该企业能否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不断提高产品性能、持续保证产品质量,进而获得客户肯定、赢得市场竞争。工程变更管理是通过建立工程变更业务流程,借助相应的管理系统或工具,对变更的可行性和风险进行评估、对变更过程进行管理、使变更行为受控、进而达成变更目的。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就集成电路封测企业而言,无论是来自市场和客户端的变化还是来自企业内部的需求,各类工程变更都呈现出日益增多的态势,如何持续、有效地管理好工程变更是制造型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工程变更管理理论和MIS理论,通过梳理A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现状及问题,借助鱼骨图对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A公司工程变更管理流程上和方法上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企业实际,通过建立工程变更管理系统、优化系统功能等手段,完善管理流程,改进管理方法,针对性地解决工程变更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企业实现对工程变更的有效管理,减少由工程变更产生的品质异常和各种风险。

张伟伟[2](2010)在《电厂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本系统设计根据电厂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特定需求,建立满足电厂要求的、规范化的信息管理模型。即依据电厂的业务内容和业务流程,采用面向对象、平台化、组件化等先进的开发方法和工具,进行总体数据规划和设计,开发相关的应用系统,并提供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优化各种信息资源。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资产管理为核心、以辅助报价决策为目标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本系统采用Microsoft .NET多层架构作为整个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体系架构,采用中间件技术和工作流技术,支持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式。主体程序采用多层纯B/S架构体系,部分系统管理程序采用C/S架构,整个系统划分为展示层、数据传输层、控制层、业务处理层和数据存储层,有利于系统的维护和扩展。系统数据安全采用多级控制,对用户数据库进行必要的加密,数据库不能通过其它软件导出。系统允许用户在数据库层通过SQL结构式查询语言对数据库进行访问。通过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为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相应的数据服务,MIS系统采用的后台数据库为SQL Server,并通过KKS编码、物资编码和其他基础编码服务为系统提供基础数据。硬件平台架构可以实现良好的可扩展性,一方面不必为将来的需要,提前大量购置硬件,可以减少项目初期的硬件投资,另一方面现在的硬件更新换代很快,可以将当前最新的硬件无缝地集成到现有的系统中。本系统以发电生产为中心,以发电设备安全、可靠运行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MIS系统为电厂构建统一的应用平台,该应用平台集中全厂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各种信息并进行计算处理,通过功能软件实现全厂生产管理、资产管理、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并为各级决策者提供辅助决策功能。系统模块化程度高,并提供与第三方应用软件的接口,使系统易于与第三方应用软件相互交换信息。从而实现高效、经济、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满足以先进的管理模式来提高经济效益和适应电力市场迅速发展的要求。

杨宇[3](2010)在《矿业集团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各大中小企业已经与世界级企业、公司同台竞争。外国资本和技术已经开始涌进中国,并对国内企业形成很大的冲击。如何利用“第三利润源泉”——物资管理为企业增加效益已经成为企业追求的新目标。矿业作为国家企业中一种特殊行业,在其生产的过程中,总会伴随着大量的物资流动。如何做到规范、高效、科学的监督管理物资,降低企业资金占有率,减少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和企业竟争力已经是迫在眉睫。针对这一现状,在矿业集团的物资管理的基础上,本文从集团管理模式到管理理念再到物资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同时融入了管理学和物流学上的一些新近理念作为企业实际运行的参考。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方面,运用了系统工程、管理工程、计算机技术理论,研究并开发了矿业集团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本论文对库存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在现实中对矿业企业物资采购、库存成本控制等问题有所帮助。本论文对物资代码进行了探讨,用计算机实现了代码生成功能,从而简化了管理者的工作量。本论文对冗余库存管理进行了设计和实现,从而减轻了管理人员的人工查找和统计冗余库存的工作量。本论文还对库存预警方面进行了设计和实现,从而可以对管理者在物资存货的问题上有所提醒和帮助。同时本论文还对物资分类管理进行了设计和实现,采用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ABC分类法,并把该分类方法融入到了物资代码管理中。经过试运行表明,该系统运行方便,界面友好,这对改善矿业集团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环境,为矿山经营行为的量化管理,并最终实现智能管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赵宁[4](2009)在《基于B/S结构的汽车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国公路交通状况的不断发展和改善,汽车运输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中短途运输工具。对于比较典型的大型汽车运输企业,储运中心主要承担从物资集散地如铁路、航空枢纽到各地、市州、县的分支储运点运输任务。在其业务管理中包括了生产组织、指挥调度、设备和车辆的管理、车务统计与分析、线路上物资数量的平衡计算和单位公里统计分析、车辆的维护保养以及对驾驶员的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运输成本的控制直接关系到整个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运输成本支出的多少,与线路的组织、汽车运输组织优化密切相关。其主要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是相互关联的四个问题:汽车行驶线路的优化、车务指挥调度、车辆时限控制和运行成本的控制。简单地讲,就是采用信息处理技术,合理组织内部作业,优化线路,在确保运输时限的前提下,以最少的运输费用支出和最快的传递时限,准确、安全地处理和运输货物,实现时限与成本的最优化匹配。目前我国运输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而利润却不断地被压缩,这要求货运市场的各主体都需要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科学的方式来武装自己,加强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对货运车辆进行信息化管理,不仅能丰富自己手中掌握的车辆资源而且能减少风险、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将使企业或个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先机。本信息系统的设计是对《四川省邮政运输局邮运生产和技术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和扩展。

李春萍[5](2009)在《江西宜春汽车运输总公司客运市场营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公路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高速公路、高等级专用公路网逐步形成,农村道路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为道路客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客运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剧;新形势下,江西宜春汽运总公司面临重大挑战和发展机遇。但是,专门从市场营销角度,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较深入系统研究江西宜春汽车运输总公司客运发展,目前尚未见到。本论文根据作者长期在江西宜春汽运总公司客运管理岗位的经验,运用市场营销理论,从客运市场角度,结合江西宜春汽运总公司实际,系统地探索了江西宜春汽运总公司的客运市场营销问题。宜春汽车运输总公司具有客运班线资源集中度较高,市场占有比重大,三类以下客运班线竞争程度低等特点。本文根据上述特点对存在竞争的二类以上班线,尤其是长途班线进行分析,着重对高速公路客运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行深入地分析,然后对高速公路客运的市场竞争及营销策略进行重点研究,对道路客运的产品组合策略、差异化策略、生命周期策略、品牌策略和新产品开发策略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述,提出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本文认为,道路客运企业通过采用科学的产品策略,能够更好地满足旅客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期望,进而赢得旅客的充分信赖和长久忠诚,有利于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的永续发展。本文以市场营销理论为基础,结合道路运输的实际情况,重点探讨了高速公路客运营销的产品策略。道路客运,尤其是高速公路客运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市场营销过程中产品策略的特殊性。高速公路客运以其快捷、安全和高质量的特色服务,迎合了旅客市场的新需求,受到了广大旅客的认可,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客运崛起,加剧了客运市场不同运输方式间的竞争:本文以企业战略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客运市场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重点分析了铁路、民航客运的竞争实力及其对道路客运的影响。市场营销的目的,是让顾客接受产品或服务,并在这个过程中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就像无数依赖于市场而生存和发展的企业一样,道路客运企业同样需要市场营销。按照市场营销组合的“4P”理论,营销组合策略主要包括四种:即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本文研究认为:高速公路客运在日趋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进行准确市场细分,准确的市场定位,采用独特的营销策略,才能扩大运输市场份额,提高竞争能力。

王志[6](2008)在《重庆市公路规费电子稽查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进一步健全行政体制,构建和谐政府与和谐社会,交通部在重庆市率先推行交通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本文针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交通规费稽查过程中,执法人员在路面上采取对过往车辆“逢车必拦”的既不安全又效率低下同时干扰正常车辆运行的传统旧方式,提出了在交通规费稽查领域使用电子化执法的论题,改革了旧的执法管理模式并运用于实际。本文以公路规费电子综合稽查系统的建设为研究对象,总结了重庆市交通规费稽查管理现状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在实际系统中如何利用当前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构建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既有理论上的分析和阐述,又有实际的建设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交通系统的一些基础理论,我国交通规费稽查管理的特点以及进行系统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然后介绍了重庆市传统交通规费稽查系统的情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稽查的管理目标,分析了稽查信息系统的对象和发展要求,对其进行改进是势在必行的。再介绍了重庆公路规费电子稽查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从理论出发,提出系统分析思路和系统开发的原则和方法,数据库的选取,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重庆市交通稽查公路规费电子稽查系统的开发策略,介绍了重庆市公路规费电子稽查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最后阐述了新系统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指明了以后应该改进的方向。本系统作为“重庆市智能交通信息支撑平台”的组成部分,通过重庆市交委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在全市各征稽机构以及市交通行政执法总队直属支队、高速公路支队正式投入使用,累计检查过往车辆上百万台,查出欠费、漏费车辆数万台。追收养路费近亿元,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颜炳祥[7](2008)在《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理论及实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它能够产生并释放出集群效应,这种集群效应既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源泉所在,也是产业集群存在的合理性的基础。产业集群区域内部高度的竞合氛围,使分工更专业、更精细,使成本降得更低、技术创新节奏更快;由于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产业特性、地域特性与网络特性,对于那些产业链比较长或迂回生产方式比较突出的产业,利用集群化发展可以迅速提升该产业的区域、国内或国际的竞争优势。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度非常高,并且产业链很长,因此汽车产业对相关行业的依赖性和带动作用非常强。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可以有效地促进汽车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在汽车产业集群内,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大大降低了生产和交易的成本,形成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合力,从而造就了汽车产业强劲的竞争力。随着汽车产业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我国汽车工业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特点。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汽车产业集群,只是一些生产的地域集中。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汽车工业仍然存在技术含量低、规模小、自主研发差、缺少自主品牌等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梦想,产业集群势在必行。本文从汽车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外因条件出发,分析了汽车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的形成机理,比较国际及我国部分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特征及原因,最后提出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战略选择及政策建议,目的是为了使相关人士对我国汽车业的竞争优势有一个更全面和清晰的把握,从而能够结合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有目的地促进我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点。对于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总结,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延拓、深化了有关理论的应用广度及深度。指出了对于我国汽车产业集群进行研究的现实意义,构建了本论文的技术路线并确定了研究重点;第二章:本章首先界定了汽车产品的概念、分类,总结了汽车工业的七大特征,确定本文所研究的汽车产业包括汽车产品制造业、汽车批发零售业和汽车服务业;其次,提出了汽车产业集群的概念和分类,分析了汽车产业集群的特征。最后给出了本文研究的假设前提。第三章:论文从汽车产业集群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外因方面入手,着重从产业资本环境、产业形成所需要的社会化资本、促进产业集群形成、成长、壮大的区域产业文化等几个因素出发具体分析了汽车产业集群孕育、发展的外因化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汽车产业集群的资本要素禀赋、汽车产业集群社会资本平台、汽车产业文化平台的构建;第四章:论文讨论了汽车产业集群形成的内部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汽车产业集群的技术能力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逻辑联系、汽车产业集群的物流体系的成熟以及有益于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集群网络系统的构建,从集群发展的内因角度揭示汽车产业集群形成的推动力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平台、汽车物流体系运作平台、汽车产业集群网络体系的构建思路;第五章: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总体性的分析。通过构建汽车产业集群的三维度分析框架模型,认为汽车产业集群的成长是宏观—产业成长环境、中观—产业发展及微观—集群内企业主体三个维度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或者不正常都将影响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文章最后对于汽车产业集群内部各网络结点的功能作了阐述;第六章:本章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进行了重点研究。首先分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然后结合汽车产业的具体特点,构建了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并且运用AHP数学模糊评价的方法,对我国不同区域的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评价与对比;最后结合汽车产业集群各层次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分析了不同区域汽车集群竞争力差异的原因。第七章:本章通过对于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定量分析,发现汽车产业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产业积聚现象;另外分析结果还表明汽车产业是关联性很强和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将有力的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其集聚程度与汽车工业总产值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不同行业集聚程度的变化对工业增长的影响力不同,汽车产业积聚程度的提高对我国的工业发展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第八章:文章首先介绍了世界上部分汽车产业集群和我国汽车产业集群总体格局,分析了我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的现状及特点。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原因探索了现有格局的成因;最后结合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从开放的市场、FDI效应及国际化的经营策略等三方面入手分析经济与市场全球化的趋势对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分析认为通过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变动与经济地理的变迁,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加快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汽车产业的集群效应,提高产业效率;第九章:基于SWOT分析框架,在前面几章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根据“优势-机会”、“优势-威胁”与“劣势-机会”、“劣势-威胁”等四种组合提出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的战略选择与政策建议;同时提出了汽车产业集群品牌的定义及其构建方法;最后在对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汽车集群处于发展期的观点,并探讨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第十章:结论与展望。归纳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本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总的来说,本论文注重理论与实证的结合,侧重于应用性研究,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的、丰富的、全面的、富有创新性的研究。但囿于作者知识结构及研究时间的限制,某些问题尚未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关于国有汽车集团的产权结构对于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如何?国有汽车企业如何进行委托人—代理人的机制设置?如何防止国有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的权力寻租行为和道德风险?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内部的体制性障碍?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的途径与实际影响等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范志勇[8](2007)在《基于CIMS中小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制造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提供优质服务是企业在竞争中最核心的问题。CIMS的发展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和计算机发展的潮流。随着世界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最重要的财富之一,它在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立和使用以信息管理为基础的高度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使企业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制定正确的生产管理决策,使企业可以较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在中国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根据中小型企业自身的特点,以中小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CIMS的中小型企业MIS的一种新的设计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对生产、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在管理人员的参与下生成一个相对优化的解决方案,并对该系统集成和子系统之间的集成进行研究。

孔文[9](2007)在《基于现代物流下的物流产业分析及政策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物流产业是传统和新兴产业形态的结合体,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各产业有着密切的产业关联,是有效实现社会再生产、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建国以来,中国物流业自传统的货物运输模式起步先后经历了萌芽期、起步期和发展期等阶段。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物流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货物运输需求量急剧增长、客户服务和成本意识日趋强化,中国物流业随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如行业规模迅速扩大、物流技术愈加先进等。但不容忽视的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物流业目前仍存在集中度过低、竞争无序化、行业标准不统一、市场绩效欠佳等问题。物流业由于具有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地区等特点,仅仅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远远达不到改变上述窘况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由于他们运用已经相对成熟的现代物流理论对物流业加以规范和引导,从而推动本国物流业向技术现代化、功能集成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目标合理化和管理协调化等方向发展。勿庸置疑,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并结合现代物流理论对现代物流下的物流产业进行了分析及政策研究。整篇论文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1)国内外物流产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901年,约翰·F·克罗威尔(John F. Growell)在给美国政府的《行业委员会关于农产品的配送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配送成本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从此揭开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序幕。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的进步促进物流与营销理念相结合,从而使物流业的服务范围扩大到需求预测、销售情报、库存控制、物资采购、退还货物、废物利用及处置等领域,这一阶段是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物流管理的内容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对物流的战略研究上。企业开始超越现有的组织机构界限而注重外部关系,将供货商(提供成品或运输服务等)、分销商以及用户等纳入管理的范围,第三方物流开始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物流体系的重要,这促使物流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不仅使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同时物流企业也为各客户提供了更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国内针对物流管理的研究比较晚,在确定性多级库存系统中的合作契约和物流链合作中的信息激励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在物流链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如缺乏对市场需求高度不确定性的充分考虑、没有充分考虑供应链协作契约的内部信息不对称情况以及缺乏对生产能力约束的考虑等。(2)国外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美国现代物流思想的萌芽开始于二战结束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生产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纷纷将工厂从国内搬迁到国外的原料产地,或者把产品的零部件运往消费地进行组装。这促进了物流业地区范围的扩大和货物快速分销思想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放松了对交通运输业的管制,运输业的营运环境更加宽松,为现代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期,因特网在美国的出现和发展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同时给物流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此时,物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位移,而是配合商流和信息流的商业活动。物流的对象由原材料、半成品、产品发展到商品、服务与信息,充分体现了当今社会服务作为商品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使物流的涵义大幅度拓宽。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现代物流业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企业为不失去每一个销售机会而纷纷建立起了高效的商品供应链。日本现代物流起步于1955年。当时,物流管理的范围还局限在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1965年-1992年,日本物流开始向生产、销售以及服务的各个环节迅速渗透,并产生了显着效果。1992年之后,日本物流业向网络化、自动化、信息化以及绿色物流等方向发展。在此期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理论迅速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主要的代表性理论有:宏观物流理论、微观物流理论、全程物流理论、JIT(Just in Time)理论、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理论、城市物流理论、QR(Quick Response)理论和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理论等。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发达国家逐步形成了现代物流特征,并从这些特征中反映出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如扩大化、合理化、一体化、社会化、系统化、现代化等。(3)国内物流概念的导入和近年来物流业发展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首次从日本引进物流概念。但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相对落后,政府和企业对物流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导致中国物流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20世纪90年代以后,物流才开始受到政府、企业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关注,物流产业随之进入快速成长期,增速位居世界前列。在传统仓储、运输和储运企业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新科技革命、信息化浪潮、买方市场与同期兴起的电子商务的出现为契机,中国出现了“物流热”。目前,中国由物流基础设施业、物流服务业、货主物流业、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信息技术及物流系统业五大行业组成的物流产业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业成为中国物流产业中发展态势最强、最具活力的一个行业。(4)实证分析部分物流园区的建设情况是反映一国或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而现代物流企业因拥有完善的功能、齐全的网络、规范的管理和高质量的服务,能够具体地表征一国或地区企业现代物流的发展水平。大连市综合物流园区的构建模式和中集集团科学、系统、高效的物流链管理体系能够较好地代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因此,本文选取以上两者进行了介绍。(5)政策研究及建议部分尽管近年来中国物流产业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物流成本偏高、市场结构不合理、第三方物流规模较小、物流外包比例较低、物流服务功能范围较窄等缺陷。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其健康成长离不开合理有序的行业管理,因此,本文在借鉴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物流业目前存在的现状,提出了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物流业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以推动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建议。在制定和落实全国性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方面,政府应首先明确物流产业的战略地位,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其次,充分发挥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促进物流产业协调发展;再次,建立规范的绿色物流标志制度,促进循环物流的发展。为推动中国现代物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政府应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并向第三方物流提供适当的补贴。针对中国现代物流产业组织现状中存在的诸多缺陷,本文提出了政府应加强物流企业市场准入管理、优化市场退出机制以及完善企业兼并和联合政策等措施。此外,为充分发挥现代物流行业协会的监督和监管作用,本文建议国家政府应尽快制定和落实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从而为物流行业协会的运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促进物流协会发展的措施方面,本文提出了扩大行业覆盖面、加强行业协会自身队伍建设以及培育和发展行业和市场监管职能等措施

汪珏[10](2006)在《成都快速公交(BRT)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BRT系统是一种介于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面公共汽车的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外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相对于地铁轻轨,BRT造价较低;相对于常规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运能较大。轨道交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短期内难以形成一定的网络规模,自然也就难以发挥其在公共客运系统中的骨干作用。在国外相继建成BRT系统项目的影响下,国内许多城市又把发展大容量快速公交(BRT)系统推到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前台,纷纷开始规划和建设BRT。 论文在详细分析了BRT特点和运行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交通问题就如何确定BRT的功能和定位,如何处理BRT与常规公交网络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BRT固有的功能和技术特性,作好BRT的规划和建设,进行了论述,同时阐述了成都市建设BRT的适用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成都市建设BRT的具体建议。论文在具体分析了成都市BRT道、站、车、智能控制系统的建设要求后,希望达到的目标是:通过车站智能系统,路口交通信号优先系统,车载电子设备系统,智能调度系统,实现BRT场、站、道、中心设备的电子化、智能化;按照BRT计划、调度、监控、指挥、服务的整体要求,采用网络、计算机、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使BRT“人、车、道”有机的结合,体现公交优势,实现智能化调度、智能化信息服务等BRT运营的目标;按照现代化公交企业管理的要求,设计能进行企业管理的信息管理及信息服务系统。

二、汽车运输企业MIS开发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运输企业MIS开发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IS的A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工程变更管理概述
        一、工程变更的概念
        二、工程变更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三、工程变更管理过程
        四、影响工程变更管理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MIS概述
        一、MIS的概念
        二、MIS的功能和特点
        三、MIS的应用分类
        四、企业MIS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节 集成电路封测工厂工程变更的特点
        一、集成电路封测产品及工艺特点
        二、集成电路封测工厂工程变更的特点
第三章 A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现状
    第一节 A公司及组织架构
        一、A公司简介
        二、A公司组织架构
        三、A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组织及团队
    第二节 A公司工程变更管理体系
        一、A公司工程变更范畴及变更等级定义
        二、A公司工程变更类别及变更项目
        三、A公司现行工程变更管理流程
第四章 A公司工程变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变更管理流程上的问题
        一、变更信息的发布不规范
        二、变更的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不足
        三、变更执行不到位
    第二节 变更管理方法上的问题
        一、变更评估报告模板设计不合理
        二、变更审查效率低下
        三、变更记录未有效存档
    第三节 A公司工程变更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绘制鱼骨图
        二、要因分析
第五章 基于MIS的工程变更管理策略改进与优化
    第一节 开发实施E-CCB工程变更管理系统
        一、e-CCB开发系统平台选型
        二、开发e-CCB变更申请及发布平台
        三、建立工程变更线上评估及审查流程
    第二节 建立健全变更执行确认机制
        一、开发变更执行追踪系统功能
        二、增加第三方现场确认变更执行状况
    第三节 改进变更评估报告模板设计
        一、采用结构化模板
        二、补充完善报告内容
        三、优化填写方式
    第四节 优化变更管理系统签核提醒功能
        一、充分利用e-CCB系统签核提醒功能
        二、ECN/SPEC系统增加签核逾期投诉功能
    第五节 变更记录存档系统化
        一、e-CCB系统工程变更记录的存档
        二、ECN/SPEC系统工程变更记录的存档
第六章 工程变更管理策略改进优化的预期成效及保障措施
    第一节 工程变更管理策略改进优化的预期成效
        一、品质方面的预期成效
        二、管理方面的预期成效
        三、效率方面的预期成效
    第二节 工程变更管理策略改进优化的保障措施
        一、系统层面的保障
        二、管理层面的保障
        三、执行层面的保障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电厂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国内外发电企业MIS 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外发电企业MIS 系统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电企业MIS 系统发展现状
        1.2.3 国内发电企业MIS 系统发展趋势
    1.3 系统建设目标
第二章 需求分析与理解
    2.1 行业特征与业务流程分析
    2.2 功能需求
    2.3 性能需求
        2.3.1 精度需求
        2.3.2 时间需求
        2.3.3 灵活性需求
        2.3.4 数据管理需求
    2.4 设计原则及设计思想
        2.4.1 开放性
        2.4.2 先进性
        2.4.3 实用性
        2.4.4 伸缩性
        2.4.5 集成性
        2.4.6 安全性
        2.4.7 易维护性
        2.4.8 容错性
        2.4.9 自定义报表
第三章 系统开发平台与技术
    3.1 开发运行环境
        3.1.1 软件环境
        3.1.2 硬件环境
        3.1.3 开发和管理工具
    3.2 开发平台
    3.3 后台数据库
        3.3.1 SQL Server 2000 简介
        3.3.2 SQL Serve12000 数据库体系结构
    3.4 开发技术
        3.4.1 引用组件
        2.4.2 引用数据库
        3.4.3 数据库开发
        3.4.4 引用COM 对象
第四章 电厂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总体架构
    4.2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1 资产管理系统
        4.3.2 生产管理系统
        4.3.3 经营管理系统
        4.3.4 行政管理系统
        4.3.5 系统维护管理
    4.1 接口的设计
        4.4.1 通用接口
        4.4.2 与SIS 系统集成
        4.4.3 与财务系统接口
        4.4.4 与集团MIS 接口
        4.4.5 网调报价上网系统接口
        4.4.6 与INTERNET 系统接口
第五章 电厂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5.1 创建开发环境
        5.1.1 创建一个开发域
        5.1.2 VSS 服务器
        5.1.3 构架服务器
        5.1.4 开发工作台
        5.1.5 备份服务器
        5.1.6 SQL 服务器
        5.1.7 Web 服务器
        5.1.8 操作系统
    5.2 数据库的实现
        5.2.1 SQL Server 的设置
        5.2.2 创建数据库
        5.2.3 数据库表结构的实现
        5.2.4 创建ODBC
    5.3 数据库的连接、操作SQL
    5.4 部分源代码
    5.5 程序配置
    5.6 部分表单的编制
        5.6.1 编制说明
        5.6.2 表单说明
    5.7 系统性能控制
        5.7.1 目标
        5.7.2 本系统性能要求
        5.7.3 优化的内容与范围
        5.7.4 压力测试
        5.7.5 测量参数
    5.8 软件测试
        5.8.1 测试的阶段与目的
        5.8.2 软件测试的对象、基准与开发阶段的关系
第六章 项目总结
    6.1 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6.2 目标明确避免盲目投资
    6.3 统一规划平衡投资比重
    6.4 分步实施有效利用资金
致谢
参考文献

(3)矿业集团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物资管理概述
        1.1.1 物资管理目的和意义
        1.1.2 物资管理方法
        1.1.3 同种物品不同进货批次不同进货价格的出库价格管理
    1.2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1.2.1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1.2.2 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
    1.3 国内外矿山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国外矿山对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1.3.2 国内矿山对物资管理的研究
    1.4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总体功能
2 企业组织架构的分析与部门调整
    2.1 企业组织架构的分析
    2.2 管理理念的更新
        2.2.1 传统的管理观念
        2.2.2 员工参与观念
        2.2.3 经理人职能的转变
    2.3 从生产和财务管理的角度看物资采购管理
3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3.1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3.1.1 部分矿山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现状与存在问题
        3.1.2 功能需求分析
    3.2 物资信息系统概要设计
        3.2.1 系统体系架构
        3.2.3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任务与设计目标
4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详细设计
    4.1 开发与运行环境
    4.2 Visual C++ 6.0 及SQL Server 2000 概述
    4.3 系统模块设计
        4.3.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2 采购管理
        4.3.3 收发存管理
        4.3.4 财务管理
        4.3.5 库存盘点
        4.3.6 物资ABC 分类功能
        4.3.7 代码生成功能
        4.3.8 库存预警功能
        4.3.9 冗余库存功能
    4.4 库存控制方法
5 系统实现
    5.1 登录界面及主界面的实现
    5.2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5.3 库存模块的实现
    5.4 ABC 物资分类功能的实现
    5.5 代码生成功能的实现
    5.6 库存预警功能的实现
    5.7 冗余库存功能的实现
    5.8 基础信息模块的实现
    5.9 出库管理模块的实现
    5.10 入库管理模块的实现
    5.11 调货登记页面的实现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B/S结构的汽车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3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2 汽车运输相关概念介绍
    2.1 公路汽车货运概述
    2.2 公路汽车货运组织
    2.3 汽车运输企业的主要运输形式
    2.4 汽车运用指标体系
3 主要实现技术
    3.1 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实现技术
    3.2 网络实现技术
    3.3 数据库实现技术
    3.4 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技术
    3.5 信息管理系统
4 系统详细分析与设计
    4.1 系统软硬件选择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3 系统编码规则
    4.4 主程序母版设计
    4.5 子程序母版设计
    4.6 公共类设计
    4.7 一般界面设计
    4.8 系统动态模块设计
    4.9 系统部分功能简介
5 软件测试
    5.1 软件测试概念
    5.2 软件测试的分类
    5.3 本系统采用的测试方式
6 网站编译与发布
    6.1 网站编译
    6.2 网站发布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5)江西宜春汽车运输总公司客运市场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宏观背景
        1.1.2 行业背景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客运市场营销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市场营销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客运市场营销相关研究现状
        1.2.3 简评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江西省宜春汽车运输总公司客运市场分析
    2.1 客运需求分析基本框架
    2.2 经济发展
        2.2.1 经济持续增长
        2.2.2 产业结构优化
        2.2.3 区域间社会经济联系
    2.3 产业政策
    2.4 社会文化
    2.5 消费趋势分析
        2.5.1 道路客运经营企业消费行为变化趋势
        2.5.2 旅客人员的构成分析
3 江西省宜春汽车运输总公司客运市场竞争状况
    3.1 客运市场竞争现状
        3.1.1 竞争原因
        3.1.2 竞争范围与内容
        3.1.3 竞争特点
    3.2 竞争对手比较分析
        3.2.1 宜春汽车运输总公司客运竞争发展现状及特征
        3.2.2 宜春汽车运输总公司客运与江西长运、赣州新世纪比较的特征
        3.2.3 与铁路的竞争
        3.2.4 与航空的竞争
    3.3 宜春汽车运输总公司竞争能力综合分析
        3.3.1 机会与威胁
        3.3.2 优势与劣势
    3.4 外部因素
    3.5 综合分析
4 江西宜春汽车运输总公司客运目标市场战略
    4.1 市场细分
        4.1.1 按距离进行划分
        4.1.2 按客流职业和出行目的细分
    4.2 目标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分析
        4.2.1 流动劳动力市场
        4.2.2 休闲旅游市场
        4.2.3 商务旅客市场
    4.3 目标市场决策
    4.4 目标市场战略定位
5 江西宜春汽车运输总公司客运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5.1 道路客运产品的特点
    5.2 道路客运产品组合策略
        5.2.1 扩张策略
        5.2.2 缩减策略
        5.2.3 延伸策略
        5.2.4 现代化策略
    5.3 道路客运产品差异化策略
    5.4 道路客运产品生命周期策略
        5.4.1 导入阶段的营销策略
        5.4.2 成长阶段的营销策略
        5.4.3 成熟阶段的营销策略
        5.4.4 衰退阶段的营销策略
    5.5 道路客运新产品开发策略
    5.6 道路客运品牌策略
        5.6.1 品牌统分策略
        5.6.2 品牌延伸策略
        5.6.3 多品牌策略
        5.6.4 新品牌策略
        5.6.5 合作品牌策略
        5.6.6 品牌再定位策略
        5.6.7 商标防御策略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重庆市公路规费电子稽查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智能交通系统的理论基础
    2.1 信息基本概念
    2.2 管理信息系统沿革
        2.2.1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2.2.2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
    2.3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基本情况
        2.3.1 智能交通系统综述
        2.3.2 交通规费稽查管理系统的特点
        2.3.3 交通规费稽查管理系统项目建设组织结构
    2.4 交通规费稽查管理系统分析设计理论
        2.4.1 系统分析思想
        2.4.2 信息系统设计方法
3 重庆市传统交通规费稽查系统
    3.1 重庆市交通征费稽查局管理模式
    3.2 重庆市征稽局基本业务管理
    3.3 传统稽查方式存在的问题
4 重庆市公路规费电子稽查系统设计与开发
    4.1 稽查业务处理流程
    4.2 系统设计基本原理
    4.3 数据库选型设计
        4.3.1 数据输出输入设计
        4.3.2 数据库选型
    4.4 系统开发
5 系统的实施与效果
    5.1 系统运行环境
    5.2 系统组成
        5.2.1 系统硬件设备组成
        5.2.2 系统软件环境组成
        5.2.3 供电系统部分
    5.3 系统测试要求及应达到的技术指标
        5.3.1 固定地点方式
        5.3.2 临时(移动)地点方式
    5.4 系统部署
    5.5 系统的实施
    5.6 系统的效果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理论及实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与实用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1.2.2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1.2.3 汽车产业集群与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逻辑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逻辑结构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3 论文的创新点
    本章注释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汽车产业集群概述
    2.1 汽车产业的基本概念
        2.1.1 汽车与汽车产业
        2.1.2 汽车的分类
        2.1.3 汽车产业的特征
        2.1.4 汽车产业的分类
    2.2 汽车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
        2.2.1 产业集群、产业集聚、产业区与企业群
        2.2.2 汽车产业集群及其特征
    2.3 课题研究前的几点说明
        2.3.1 课题研究对象的界定
        2.3.2 几点假设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动因分析
    3.1 汽车产业集群的产业资本环境
        3.1.1 产业资本对于集群发展的推动作用
        3.1.2 产业资本的来源分析
        3.1.3 汽车集群的资本要素禀赋平台的构建
    3.2 汽车产业集群的社会化资本
        3.2.1 社会资本内涵、特点及作用
        3.2.2 汽车产业集群社会资本的构成
        3.2.3 我国汽车集群社会资本的现状
        3.2.4 汽车产业集群社会资本平台的构建
    3.3 汽车产业集群的文化环境
        3.3.1 关于产业文化研究现状
        3.3.2 汽车产业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3.3.3 我国汽车产业文化平台构建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动因分析
    4.1 汽车产业集群的技术平台
        4.1.1 汽车产业的技术特性分析
        4.1.2 汽车产业集群的技术成因
        4.1.3 汽车产业集群的技术平台的构建
    4.2 汽车产业集群的物流体系
        4.2.1 汽车产业物流体系的作用
        4.2.2 供应链运作系统与汽车集群的成因性分析
        4.2.3 以供应链管理来整合产业集群化的优势分析
        4.2.4 中国汽车产业物流运作的现状与缺陷分析
        4.2.5 汽车产业集群物流平台的构建
    4.3 汽车产业集群的网络平台
        4.3.1 汽车产业内部网络化特点与作用解析
        4.3.2 汽车产业集群的网络平台的构建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
    5.1 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分析
        5.1.1 产业集群形成条件
        5.1.2 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分析
    5.2 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三维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5.2.1 汽车产业集群的三维分析模型的构建
        5.2.2 汽车产业集群的三维模型的分析
    5.3 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
        5.3.1 推动因素一:产业发展的自发性
        5.3.2 推动因素二:国家政策的规划性
        5.3.3 推动因素三:FDI 的推动性
    5.4 汽车产业集群中各行为主体的功能
        5.4.1 汽车产业集群网络结点
        5.4.2 汽车产业集群各网络结点的功能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汽车产业集群的定量分析
    6.1 产业集群定量评价方法的介绍
        6.1.1 反映地区产业专业性的经济指标
        6.1.2 产业集群定量界定的三维分析方法
        6.1.3 产业地区集中度法
        6.1.4 产业集群指数
        6.1.5 其它方法
    6.2 我国汽车产业积聚现状的分析与评价
        6.2.1 样本介绍与计算说明
        6.2.2 计算结果与数据分析
    6.3 汽车产业积聚程度与工业增长的关系
        6.3.1 汽车产业积聚程度与工业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6.3.2 增长积聚弹性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构建与分析
    7.1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机理分析
        7.1.1 汽车产业集群的经济性效应分析
        7.1.2 汽车产业集群的竞合效应分析
        7.1.3 汽车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效应
        7.1.4 汽车产业集群的自我强化机制
    7.2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2.1 评价指标体系构造的原则
        7.2.2 产业集群竞争力要素模型
        7.2.3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案层)的评价
    7.3 基于AHP 原理的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权重的计算
        7.3.1 AHP 计算方法的介绍
        7.3.2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权重的计算
    7.4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AHP 模糊评价实证分析
        7.4.1 模糊评价的计算步骤
        7.4.2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糊评价
        7.4.3 评价结果分析---不同区域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比较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基本格局与现状分析
    8.1 全球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8.1.1 世界汽车产业集群的现状
        8.1.2 世界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8.2 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发展概况
        8.2.1 长三角汽车产业积聚区
        8.2.2 珠三角汽车产业集聚区
        8.2.3 环渤海汽车产业集聚区
        8.2.4 东北汽车产业积聚区
        8.2.5 华中汽车产业积聚区
        8.2.6 西南汽车产业积聚区
    8.3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8.3.1 基于生产主体的非集群特征
        8.3.2 基于地域分布的非集群特征
        8.3.3 基于投资主体的非集群特征
        8.3.4 基于产业规模的非集群特征
        8.3.5 基于制造业技术水平的非集群特征
        8.3.6 基于产业价值链的非集群特征
    8.4 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探讨
        8.4.1 汽车产业价值链全球化重构
        8.4.2 集群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
        8.4.3 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
        8.4.4 汽车产业集群刚性的超越
        8.4.5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与产业开放度的互动关系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的战略与政策变量
    9.1 基于SWOT 分析框架的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战略选择与政策变量
        9.1.1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SWOT 分析
        9.1.2 战略选择与政策变量
        9.1.3 加速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的政策建议
    9.2 基于集群品牌视角的政策建议
        9.2.1 汽车集群品牌的定义
        9.2.2 集群品牌的形成与辐射效应
        9.2.3 汽车集群品牌建设的政策建议
    9.3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视角的的政策建议
        9.3.1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诠述
        9.3.2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和特征表现
        9.3.3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识别
        9.3.4 相关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工作的回顾与结论
    10.2 本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附录一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模糊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二 汽车产业、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的LQ 系数
附录三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
附录四 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汽车产业的市场占有率(%)
附录五 2004 年中国颁布的汽车产业政策
附录六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CIMS中小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CIMS简介
    2.1 CIMS的基本概念
    2.2 CIMS技术发展阶段
    2.3 CIMS在我国的发展
第三章 企业信息系统与系统集成
    3.1 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简述
        3.1.1 管理信息系统简述
        3.1.2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3.2 系统集成简介
        3.2.1 系统的概念
        3.2.2 系统集成的概念
        3.2.3 信息系统集成
第四章 基于CIMS的管理信息系统
    4.1 CIMS/MIS的本质特征
    4.2 CIMS/MIS的特殊性
第五章 中小制造企业MIS面临主要问题
    5.1 基础因素存在的问题
        5.1.1 人力因素
        5.1.2 资金因素
        5.1.3 信息因素
        5.1.4 技术因素
    5.2 建设过程因素存在的问题剖析
        5.2.1 系统目标难以确定
        5.2.2 建设过程难以控制
        5.2.3 组织优化任务重重
        5.2.4 基础性工作量大
        5.2.5 系统建设难以持久
第六章 基于CIMS的中小型企业信息系统与集成
    6.1 基于CIMS的中小企业的MIS的特征
        6.1.1 中小型企业的生产管理特点
        6.1.2 中小型企业MIS的特征
    6.2 基于CIMS的中小企业的MIS的设计
    6.3 SME-CIMS/MIS内外部系统集成
        6.3.1 SME-CIMS/MIS内部子系统集成策略
        6.3.2 SME-CIMS/MIS的外部信息系统集成策略
    6.4 财务管理子系统
        6.4.1 财务管理系统的特点以及在企业中的作用
        6.4.2 基于CIMS的S-FMS的设计
    6.5 生产调度管理子系统
        6.5.1 制定生产计划大纲
        6.5.2 制定产品投产顺序计划
第七章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信息系统
    7.1 电子商务环境
        7.1.1 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环境
        7.1.2 电子商务环境特征
    7.2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化发展
        7.2.1 根据支持功能的不同来看
        7.2.2 电子商务环境下集成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构架
        7.3.3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平台
    7.4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管理系统
        7.4.1 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的新特点
        7.4.2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模式一网络财务模式
第八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现代物流下的物流产业分析及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国内外物流产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 国外物流产业理论的发展过程
        1.1.1 国外物流产业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
        1.1.2 国外物流产业理论发展的基础
    1.2 国内物流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
        1.2.1 确定性多级库存系统中的合作契约
        1.2.2 物流链合作中的信息激励
    1.3 国内外物流链理论研究的不足
        1.3.1 缺乏对市场需求高度不确定性的充分考虑
        1.3.2 没有充分考虑供应链协作契约的内部信息不对称情况
        1.3.3 缺乏对生产能力约束的考虑
第2章 国外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
    2.1 主要发达国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1.1 美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1.2 日本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2 国外物流产业的最新发展动向
        2.2.1 国外物流理论的发展状况
        2.2.2 国外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向
第3章 国内物流产业的发展过程
    3.1 国内物流产业的理论发展过程
        3.1.1 中国“物流”概念的引进与发展
        3.1.2 中国“物流”与“后勤”的关系
        3.1.3 关于物流概念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3.2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历程
        3.2.1 传统物流时期
        3.2.2 萌芽期
        3.2.3 起步期
        3.2.4 发展期
第4章 现代物流下,中国物流产业的实践案例
    4.1 中集集团的物流实践
        4.1.1 中集集团的物流链管理体系构筑
        4.1.2 中集集团物流链管理体系的ERP支持
        4.1.3 中集集团物流链的管理特色
        4.1.4 中集集团物流链管理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4.2 大连物流园区构建模式与发展规划
        4.2.1 物流园区建设理论
        4.2.2 大连物流园区港区一体化构建模式
        4.2.3 大连物流园区建设的发展规划
        4.2.4 实现大连市物流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第5章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
    5.1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5.1.1 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5.1.2 中国物流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5.2 现阶段中国物流产业管理体制和政策环境
        5.2.1 统一协调的物流产业管理制度
        5.2.2 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5.2.3 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5.3 促进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5.3.1 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物流产业政策体系
        5.3.2 强化现代物流行业管理
参考文献
后记

(10)成都快速公交(BRT)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快速公交系统的提出
    1.4 国内外研究状况
        1.4.1 国外研究状况
        1.4.2 国内研究状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BRT系统及国内外建设情况
    2.1 BRT系统定义
    2.2 BRT系统特征
    2.3 BRT系统要素
    2.4 BRT系统功能定位
        2.4.1 架构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
        2.4.2 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4.3 缓解少数交通走廊交通压力
        2.4.4 引导新的客流增长方向
        2.4.5 引导土地利用形成新的城市格局
        2.4.6 作为轨道交通的外围延线或过渡阶段
    2.5 BRT系统的优势
    2.6 国内外BRT系统建设情况
        2.6.1 国外BRT系统建设
        2.6.2 国内BRT系统建设
    2.7 BRT在库里蒂巴的发展经验
    2.8 对我国城市开发BRT系统的启示
        2.8.1 规划开发
        2.8.2 建设管理
第3章 成都建设BRT系统必要性及建议
    3.1 成都建设BRT系统的必要性
        3.1.1 可以从根本上缓解交通供需矛盾
        3.1.2 可实施性强
        3.1.3 有利于保护城市风貌
        3.1.4 有利于将城市向新区扩张快速落实
        3.1.5 有利于降低居民出行费用及市政府的交通投资额
        3.1.6 BRT建设与地铁建设不矛盾
        3.1.7 BRT对于提高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
        3.1.8 可成为拉动大成都都市圈发展的关键元素
    3.2 成都BRT系统定位
    3.3 成都BRT系统建设方向
        3.3.1 BRT作为轨道交通的过渡方式
        3.3.2 BRT系统作为轨道交通的延伸
        3.3.3 BRT系统与轨道交通的混合使用
    3.4 成都建设BRT系统建议
        3.4.1 重视前期工作
        3.4.2 重视客流分析与预测
        3.4.3 重视道路交通状况分析
    3.5 起步工作要点
        3.5.1 保证快速性
        3.5.2 提高舒适性
        3.5.3 BRT系统与轨道交通之间的良好衔接
第4章 成都BRT专用道研究
    4.1 BRT专用道设置方式
    4.2 BRT专用道的特性分析
    4.3 BRT中央专用道
        4.3.1 有中央分隔带道路中央专用道布置型式
        4.3.2 无中央分隔带道路中央专用道布置型式
    4.4 停靠站设在交叉口的可行性分析
    4.5 BRT中央专用道的适应性分析
    4.6 中央专用道的优点
第5章 成都 BRT停靠站及选用车辆研究
    5.1 停靠站间距设计
    5.2 站台规模设计
    5.3 站台长度设计
    5.4 BRT站台位置设置
        5.4.1 路段站台
        5.4.2 交叉口站台
    5.5 BRT车辆选择
        5.5.1 车身形式
        5.5.2 动力系统
        5.5.3 底盘高度
        5.5.4 车门设置
        5.5.5 设计特点
        5.5.6 成都市选用的要求
第6章 成都BRT智能公交系统研究
    6.1 成都BRT智能公交系统的总体设计
    6.2 成都BRT智能公交系统的需求分析
        6.2.1 总体要求
        6.2.2 主要功能
        6.2.3 主要支持系统
    6.3 BRT智能公交系统的物理实现
    6.4 BRT智能公交系统各子系统
        6.4.1 光纤及网络信息传输系统
        6.4.2 站台智能系统
        6.4.3 智能车载系统
        6.4.4 停车场管理及调度系统
        6.4.5 公交信号优先系统
        6.4.6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6.4.7 BRT智能集成系统
        6.4.8 运营计划及调度系统
        6.4.9 企业MIS系统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汽车运输企业MIS开发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IS的A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策略优化研究[D]. 柏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2]电厂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伟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3]矿业集团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D]. 杨宇.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0(02)
  • [4]基于B/S结构的汽车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设计[D]. 赵宁. 西华大学, 2009(02)
  • [5]江西宜春汽车运输总公司客运市场营销研究[D]. 李春萍. 南昌大学, 2009(04)
  • [6]重庆市公路规费电子稽查系统设计研究[D]. 王志. 重庆大学, 2008(06)
  • [7]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理论及实证的研究[D]. 颜炳祥.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8)
  • [8]基于CIMS中小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研究[D]. 范志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7(06)
  • [9]基于现代物流下的物流产业分析及政策研究[D]. 孔文. 东北财经大学, 2007(06)
  • [10]成都快速公交(BRT)系统研究[D]. 汪珏.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汽车运输企业MIS开发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