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塞防海防与清朝财政(论文文献综述)
熊顺成[1](2019)在《咸同时期开明士大夫国防近代化的认知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以降,西方列强凭借工业革命后形成的强大军事实力,使晚清传统武备力量受到极其严峻的挑战,对中国造成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开明士大夫便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而庚申之变更使开明士大夫深感震惊,认识到必须“师夷”自强,需要对晚清武备进行一定的变革,才能摆脱威胁。由于中国古代兵学研究灿烂辉煌,加之清朝从立国到鸦片战争之前的赫赫武功,特别是镇压太平军后期,军队经过“以湘淮纪律参用西洋火器”的转变,且在东南战场上取得不错的实践效果,致使开明士大夫在认知上仍然对传统武备思想保持自信。虽然,开明士大夫形成“师夷”共识,但在绾接中西的过程中,既受到传统舆论的猛烈抨击,又遭受清廷的阻碍,同时内心深处“天朝上国”的自信仍在延续,导致其对近代国防建设的认知存在重重困境,因而在认知上存在明显的局限,最终造成开明士大夫在近代国防建设的认知上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认知上的“二元”并存的特征。开明士大夫倡导国防近代化伊始,由于在认知上的“二元”并存,一方面推动了近代国防建设的展开,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不仅促使了近代国防军工建设的兴起,而且近代海防建设也从舰船制造、人才培养、建军构想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同时陆军也在近代化武器及其应用上进行了相应的转变。另一方面未能推动近代国防体系的建立,事实上,不仅导致了近代国防军工建设“依附”于开明士大夫本身,而且使近代海防建设呈“分散”型发展,更使近代陆军建设“迷失”于湘军部伍营规之中。可以看到,开明士大夫“二元”认知下的近代国防建设有其自身的历史意义,不仅促使晚清国防整体实力的提升,而且也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转型,特别是开明士大夫“自强”、“御侮”的国防精神激励着当时及此后的有识之士。但是开明士大夫积极推动的近代国防建设转型并不彻底,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不仅在认知上缺乏宏阔的视野,而且在实践上缺乏总体上的把握,同时在转型模式上陷入了“以旧融新”的困境之中。
陶旭佳[2](2019)在《同光之际郭嵩焘海防观研究(1874-1875)》文中研究指明同治十三年(1874)的中日台湾交涉引发朝野震动,清廷随即便展开海防筹议。对于这场讨论,学界既往重心在于“海防与塞防之争”,比较忽视讨论所达成的共识。为回应这场争论,郭嵩焘写就《筹议海防事宜疏》,表达了其对海防六事和洋务的看法。然学界往往侧重郭氏之洋务观和富强观,却鲜见对该疏原意的探讨,若从海防史的视角去解读其海防疏之内涵,也许更符合当时的语境。集新旧、南北身份于一身的郭氏,其海防取向可作为观照近代海防史的一个切面。在鸦片战争后的两次海防讨论中,部分士人试图以着书宣传海防观念。报刊舆论、海防译书和西方海防观念的传入也在形塑着国人的海防认知,“筹海与制夷”逐渐得到认可。而早年的郭氏经历了数次战争,于海防有切身的体会。在其赋闲家居时,便对北廷辩争中朝廷的海防人才培养方案感到困惑,认为总署和诸臣皆失。台事专约签订后,朝廷谕令海防六事交予沿海军政官员妥议。由此引发的讨论持续了七个月之久,从地方到中央,沿海督抚和京官各叙己见,一时争论迭起。筹议的余波也蔓延到中下层,社会舆论议论纷纷。光绪元年(1875),正值筹议喧嚣之际,郭氏因台事被召入都,其奏陈的海防折即为回应筹议中的各方观点。此折亦是其海防术略的集中体现,包括筹防三策和本源四计,“三宜四计”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他继而推导出“海塞防并重”、“政教为海防之本”、“资商贾之力以兵”的主张。种种言论均显露出郭氏不同于李鸿章等海防要员的取向,中下层人士和中央也给予了回应,进而推进海防政策的调整。赴闽后他着手处理台事,折射出海防观的延伸——海岛观。在海防视域下的郭嵩焘与李鸿章有诸多异同,李氏作为海防重臣,他主张“废塞防、重海防”无可厚非,而郭氏则据时势推出“海塞防并重”论,亦颇具新意。在具体战术上,两者于重点设防、以守为战和以守为款上较为一致,于富强本图和船炮购置有分歧,但均主张师法西洋,师法之别在器物和政制。最特别之处在于郭氏之本末论,有三层含义,首以“政教为本,防边为末”为要,后实转变为以“人心风俗”为本。两种取向各自代表了晚清海防观念史的不同路径,对理解近代人物海防观念的转变有诸多裨益,亦可彰显郭氏海防观的独特处。由上述种种论述,可推出郭嵩焘的海防观在溯本与开新之间。溯本,意指其观念立足点仍在传统,他并未超出传统陆基海防体系的构想,但将通商融入海防中确是近代海防观念史中的创见。开新,意指其“本末之辩”超出了主流话语模式,提供了另一种取法西洋的途径,这一途径在沉寂多年后才为后世发掘。在近代海防与洋务的交融态势下,诸多海防观念的合力处汇成一股主流,郭氏海防观即是这股洪流中的支流,也是反思海防和洋务近代化的一面镜子。这印证了晚清海防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艰难,亦可供当代海防术略构建的鉴戒。
徐一鸣[3](2019)在《地缘政治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分析》文中提出中国在地理构成上是一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古代中国也曾有过非常丰富的海洋实践,但历代中国防御的重心都是应对来自北方的少数游牧民族。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屡屡从海上的入侵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为了应对外敌侵略,维护民族生存,保卫海疆安全,海防思想应运而生,随之建立了中国近代海军。但在具体海防实践中没能实现海防思想向海权思想的转变,并最终导致了海防建设的失败。因此,中国要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就必须要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本文从地缘政治理论视角出发,对近代中国的海防思想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中国近代由于受到传统重陆轻海观念和明清两代海禁政策的影响,导致对海洋重要作用的认识不够,一味禁海。鸦片战争后,数次来自海上的西方列强侵略使得“天下纷纷议海防”,海防和海洋意识逐渐觉醒。然后介绍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海防策略、筹建近代化的海军和培养海军人才三方面,进而着重通过分析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海权观念的冲突、君主专制政体与近代化海军建设的矛盾和陆权与海权的两难选择等方面面临的实践困境,从中要汲取的深刻历史教训就是中国近代海上力量始终把自己的目标限定在海防的最低层次——防御本国海口。近岸防守如果不能以制海权的控制为根本,那结局只能是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不能制海必将为海所制,这也印证了海军发展的铁律:不主动进攻就只能是坐以待毙。最后强调要坚定走向海洋、树立海权意识、坚持陆海统筹,在保持强大陆权的同时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陈先松[4](2018)在《从财政史视角再析海防塞防之争》文中指出海防、塞防筹款之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焦点是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争夺更多的饷源。而这场财政博弈过程,也展现了同光之际晚清财政一些新的特点。同治朝时期,左宗棠西征军饷主要得益于东南各省,并借助自己的个人关系加以催解。后伴随沿海大规模地准备海防建设,西征军饷拖欠严重。因海防、塞防在财力上"不能兼营",李鸿章、左宗棠先后挑起筹款之争。在此过程中,清廷中枢始则坚持二者并重,继则明显偏袒塞防,通过"贻误京饷"例和由户部"指名严参"的处分规定,保证了西征军饷在晚清协饷系统中"最重""最急"的地位。光绪朝初期清政府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是左宗棠赢得这次财政博弈过程的关键,而西征军饷的优先地位,不能不对海防经费的筹解产生负面影响。
秦红发[5](2018)在《清代平定阿古柏之役方略》文中提出同治初年,捻军起义、太平军运动等致江淮糜烂,秦陇俱震。受其影响,同治三年(1864),新疆变乱。翌年,阿古柏趁机入侵,九年,陷乌鲁木齐,并天山南北。关外亭堠断绝,伊犁没于沙俄。发捻即灭,关陇继平。光绪元年(1875),清廷始一意规复新疆,历血战而光复。此役是清代抵御外侮的重大胜利,成功的筹兵、筹饷、筹粮、筹运方略确保了战争的胜利。筹兵方面:一是整军经武。首先汰弱留强。黜革庸懦畏葸将领,改善武器装备,提升部队战斗力。其次整肃军纪,严惩剿抚失当、冒领军饷、掩杀无辜、生活腐化的将领。最后是强化训练,处罚营务松弛、军事素质低下的军官。经整顿,筹集了一支精锐的西征军,主力计98营6万余人。二是剿抚兼施、先北后南。分化瓦解敌人,先收复敌军防守薄弱的北路,再南下。既除清军后顾之忧,又断俄阿勾结之患。三是缓进急战。清军顿兵坚城,孤悬塞外,战前精心谋划,充分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战时厚集兵力,速战速决,不打持久战。在沙山子赵兴体、乌鲁木齐徐学功等民团及塔城、阿尔泰山等地残存清军协助下,光绪二年(1876)四月至三年(1877),西征清军通过北疆攻势、天山攻势、南疆攻势,歼灭了阿古柏势力。七年,以武力为后盾,重新谈判,迫使俄国归还伊犁大部分地区。筹饷方面:从相关的四期报销单中,可算出平定阿古柏费用下限约银4540.28万两。加上其他未能精准掌握的费用,总计约银5000余万两。饷银主要来自户部拨款、各省以及海关协饷、税收和捐输、借贷洋款。其中户部拨款是重要来源,借贷洋款虽然存在利息过高等弊端,但为确保清军顺利出关,利大于弊,不得不为。筹饷机制主要有:一是在汉口、西安、肃州等地设置粮台,负责向各省催解协饷;二是各地设置捐输局,鼓励社会各阶层通过捐输的方式筹集军饷;三是在上海等地设置采办转运局,负责大部分饷银与全部军火的采购。筹粮方面:根据当时的账单,用于西征军支发军粮、米面、麸料、柴草等银共计558.46万两,运存粮食达4000万斤。粮料来源主要有疆内采办、屯田收获、河西、口北、宁夏以及沙俄。筹粮措施主要有:一是在肃州安设转运总粮台,后来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哈密、巴里坤各设一局,分司转运和收发。二是在湖北、巴里坤、西安等处设立分粮台。此外,还设置有柴草局25所,柴草站47所。随着军队数量的增加,粮草供应压力也越来越大,清政府还采取了分散就食、兵随粮走等应急措施。筹运方面:当时进疆运输路线主要有两条:口北—蒙古运输线、河西走廊运输线。张家口地区是口北-蒙古运输线的起点,既是粮饷聚散地,也是人员集散地。河西走廊运输线由兰州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嘉峪关、安西越戈壁达哈密,越天山入巴里坤、古城。该线路采用官运、民运、商运相结合的运输方式。运输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运输网络存在漏洞。台站数量缺乏,管辖权限划分不合理。二是粮道屡遭劫掠。回民军经常劫掠清军运输线,各条运输线均不能幸免。三是运输能力低下。由于经常出现运输工具缺乏等问题,使得台站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四是帮台拒不应差。由于工资拖欠、屡遭打骂,台站帮台人员积极性不高。面对巨大的运力需求,运力状况却不容乐观。在关内,从凉州到肃州900余里的道路上,仅能匀拨台站车辆2000辆,平均每百里仅分车100多辆。在关外、蒙古及口北地区,采购骆驼困难。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拟采购3000只骆驼,实际只采购到600峰。清政府多策并举:一是通过整修道路、采购运输工具、疏通河道,提升河西及宁夏运输能力。二是通过增设台站、合理划分管辖权限,提升蒙古及疆内运输能力。三是用民运、商运提升运输能力。四是设置专门负责运输的机构,协助转运。五是严格管理,赏罚分明,提高运输效率以及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尽管还存在着军事斗争策略不成熟、协调机构设置不合理、筹粮运做法有缺陷等问题,清代平定阿古柏方略总体上还是成功的。清军一改兵疲、饷绌、粮乏、运艰之颓势,血战而夺北疆,南疆亦遂瓦解,天山南北挈还职方。
谢祺[6](2018)在《清末协饷与四川盐政权利的扩大》文中研究说明从围绕川盐济楚的存废和云贵协饷支付问题可以看出,清末各地督抚之间,围绕跨区域的财政利益的争执中,中央政府指令的协饷任务成为了地方督抚争夺财政利益的理由。中央也由此保持了一定对享有空前财政权限的地方督抚的影响力。为了扩大自己的财政利益,地方督抚也尽可能响应中央的协饷指令,并将承担协饷视为一种获取财政利益的依据而设法保持。通过配合中央的指令获取扩大财权,成为了地方督抚和中央政府的一种政治交换。
张云筝,田冰[7](2017)在《慈禧对外思想的变迁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慈禧的对外思想一直被刻印着"妥协投降"的标记,其实她的对外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慈禧时代的对外思想,以光绪登基、《马关条约》签订为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同治皇帝执政时期,她力排众议加强"塞防""海防",果断出兵驱赶入侵者,扞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她有着"保藩固边"的思想,希望严防门户。但是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清王朝门户大开,慈禧的外交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老年的暮气遮掩了中青年时的锐意,边政废弛、战败割地求和、卖国求荣成为其主导思想。
赵党留[8](2016)在《新评洋务运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学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似已形成较为一致的共识,即虽然承认洋务运动在推动中国近代化和抵制列强侵华方面的积极意义,却仍认为洋务运动未使中国"自强"而破产失败了。实际上,洋务运动实现了自己的首要目的,开启了中国军事、文教和经济近代化,在抵制列强侵华方面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清朝抗击外来入侵终遭屈辱的本因不是洋务运动未使中国自强。因此,总体来看,洋务运动基本取得了成功。
衣长春,黄韶海[9](2016)在《论晚清边疆危机及应对方略》文中认为晚清时期的中国,迎接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面对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天朝上国的君临万邦已成明日黄花,列强的入侵使一些属于新时代的难题摆在了中国这个古老国度的面前,尤其是边疆危机在这一时期表现的极为突出,藩篱尽失、国土沦丧。为了抵御外侮,清朝采取了"塞海并重""保藩固圉""以夷制夷"等应对方略。这些方略都具有时代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最后,并未能够挽救中国的边疆危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半殖民地形势进一步恶化。本文以史料为依据,力图通过梳理晚清的边疆危机,分析清朝政策方略的得与失,并探究其最终失败的深刻原因。
钟婷婷[10](2015)在《试论晚清财政危机下的海防塞防之争》文中研究说明晚清财政收支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入不敷出,面临空前的财政危机。在此之际,海疆和陆疆同时爆发了危机,从而引发了以"筹饷"为导火线的海防与塞防之争。海防与塞防之争是在国家财政捉襟见肘时,对海防与塞防孰轻孰重的权衡以及如何有效分配有限的战略资源和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的论战。清政府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
二、塞防海防与清朝财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塞防海防与清朝财政(论文提纲范文)
(1)咸同时期开明士大夫国防近代化的认知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相关问题的阐释 |
第2章 “千年变局”与“师夷”共识 |
2.1 鸦片战争兵败与“师夷”呼声 |
2.2 国防危机的加深及“师夷”共识的形成 |
第3章 认知的传统与近代之间 |
3.1 传统武备思想的延续 |
3.1.1 晚清武备的衰败 |
3.1.2 兵学研究的兴盛与清朝前期的“武功” |
3.1.3 规复传统武备的努力 |
3.2 国防建设认知的窒碍与局限 |
3.2.1 国防建设认知的窒碍 |
3.2.2 国防建设认知的局限 |
3.3 认知“二元”的形成 |
3.3.1 传统武备思想与“器物”的初步结合 |
3.3.2 认知的“二元”并存 |
第4章 “二元”认知下的近代国防建设 |
4.1 近代国防建设转型实践 |
4.1.1 军工建设的兴起及模式选择 |
4.1.2 海防建设的初步构想与实践 |
4.1.3 陆军建设的“器物”转变 |
4.2 近代国防建设转型的问题 |
4.2.1 “依附型”的军工建设 |
4.2.2 “分散型”的海防建设 |
4.2.3 “迷失型”的陆军建设 |
第5章 历史意义与时代局限 |
5.1 历史意义 |
5.1.1 提升了整体国防实力 |
5.1.2 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 |
5.1.3 践行了“自强”“御侮”的国防精神 |
5.2 时代局限 |
5.2.1 宏阔视野的缺乏 |
5.2.2 整体统筹思路的缺位 |
5.2.3 转型模式的困境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同光之际郭嵩焘海防观研究(1874-187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资料、时段、概念与方法 |
四、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海国时代与郭嵩焘行迹 |
第一节 海疆多事与中日交锋 |
一、海权、海防与“海战” |
二、“岛夷要约”的冲击 |
第二节 士人与民众的海防观念 |
一、筹海与制夷:《海国图志》与《瀛寰志略》 |
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之海防译书考 |
三、《防海新论》的引介和传播 |
四、《申报》视野下海防舆论的塑造 |
第三节 海涛扬波:郭氏初悟海防 |
一、游幕生涯:浙江、天津 |
二、北廷辩争中的困惑 |
第二章 “海塞防并重”:郭嵩焘海防观的构建与术略 |
第一节 海防筹议论争(1874-1875) |
一、亡羊补牢:总署海防六事 |
二、备御之策:甲戌督抚复奏 |
三、风波再起:乙亥京师廷议 |
第二节 筹防三策:郭氏之海防战略 |
一、“据要地,扼海口” |
二、“正朝廷,因民利” |
三、“察事变,任人才” |
第三节 本源四计:郭氏之海防战术 |
一、“急通官商之情” |
二、“通筹公私之利” |
三、“兼顾水陆之防” |
四、“先明本末之序” |
第三章 郭嵩焘海防术略的诉求与回应 |
第一节 海防筹议中郭氏的诉求 |
一、筹饷事宜的处理 |
二、本在政教,末在防边 |
三、船炮的购置问题 |
第二节 郭氏海防观的回应 |
一、刘锡鸿之评论 |
二、中枢采纳与海防政策的调整 |
第三节 台地抚番中的海岛观念 |
第四章 海防视域下的郭嵩焘与李鸿章 |
第一节 海防观念的共性特征 |
一、“理势合一”:经世传统的承继 |
二、“以守为战”与“以守为款” |
三、由天下到万国的地理观 |
第二节 海防观念的不同面相 |
一、海防与边防之偏重 |
二、富强之本图何在 |
三、铁甲船能设与否 |
第三节 潮流的归趋:海防与洋务的交融 |
一、主流与支流 |
二、“本末论”的演变 |
结语 溯本与开新之间:晚清士人海防观的转变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地缘政治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创新点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形成的背景 |
(一)明清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 |
(二)西方列强的入侵与海防问题的凸显 |
(三)近代有识之士对海防问题的大力提倡 |
二、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探讨海防策略 |
(二)筹建近代化海军 |
(三)培养海军人才 |
三、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实践困境 |
(一)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海权观念的冲突 |
(二)清朝专制政体与海军建设的矛盾 |
(三)陆海战略之间的两难选择 |
四、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现代反思 |
(一)改变传统海防观念,树立现代海权意识 |
(二)坚定走向海洋,实现海洋崛起 |
(三)坚持陆海统筹,实现陆海并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清代平定阿古柏之役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学术创新 |
第一章 筹兵方略 |
序言 |
第一节 作战策略 |
一 剿抚兼施的斗争政策 |
二 先北后南的进军路线 |
三 缓进急战的作战原则 |
第二节 整军经武 |
一 精兵强军 |
二 兵力部署 |
三 蒙古保卫战 |
第三节 光复新疆 |
一 北疆攻势 |
二 天山攻势 |
三 南疆攻势 |
四 伊犁回归 |
小结 |
第二章 筹饷方略 |
序言 |
第一节 饷需款目 |
一 粮料费用 |
二 运输费用 |
三 后勤费用 |
四 恤养屯赈 |
第二节 筹饷机制 |
一 设立机构 |
二 奖惩措施 |
第三节 饷需来源 |
一 户部拨款 |
二 省关协饷 |
三 税收捐输 |
四 借贷洋款 |
小结 |
第三章 筹粮方略 |
序言 |
第一节 筹粮概况 |
一 粮料需求 |
二 筹粮之难 |
三 筹粮之弊 |
第二节 筹粮机制 |
一 设总粮台 |
二 设置分台 |
三 应急策略 |
第三节 粮料来源 |
一 疆内采办 |
二 屯田收获 |
三 河西及口北粮源 |
四 宁夏及俄国粮源 |
小结 |
第四章 筹运方略 |
序言 |
第一节 运输路线 |
一 清代驿传制度 |
二 口北蒙古运输线 |
三 河西走廊运输线 |
第二节 筹运之难 |
一 运输网有漏洞 |
二 粮道屡遭劫掠 |
三 运输能力低下 |
四 帮台拒不应差 |
第三节 筹运措施 |
一 运力需求 |
二 提升运力 |
三 设置机构 |
四 严格管理 |
小结 |
第五章 清代平定阿古柏之役方略的评价——兵饷粮运方略高 春风玉门景色好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清末协饷与四川盐政权利的扩大(论文提纲范文)
一、川盐济楚的持续与云贵协饷 |
二、两江总督收回湖广贩卖区与用湖广淮盐厘金支付协饷 |
三、中央支持下的丁宝桢盐政改革 |
四、滇黔边岸官运之后的四川协饷与川盐济楚 |
结论 |
(7)慈禧对外思想的变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慈禧对外思想的分期 |
二、“塞防”“海防”两兼顾的思想 |
三、“保藩固边”思想 |
四、近代主权、领土意识的显现与严防门户的思想 |
五、战败后割地求和、卖国求荣的思想 |
(8)新评洋务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洋务运动实现了其首要目的 |
二洋务运动在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 |
三抗击外来入侵遭辱的本因不是洋务运动未使中国“自强” |
(9)论晚清边疆危机及应对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塞海并重 |
二、保藩固圉 |
三、以夷制夷 |
(10)试论晚清财政危机下的海防塞防之争(论文提纲范文)
一、晚清的财政危机 |
(一) 收入日益减少 |
(二) 支出逐年剧增 |
(三) 余款几乎耗尽 |
二、晚清财政危机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
(一) 海防与塞防之争的背景 |
(二) 财政危机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
(三) 海防与塞防之争的结果 |
三、结语 |
四、塞防海防与清朝财政(论文参考文献)
- [1]咸同时期开明士大夫国防近代化的认知与实践研究[D]. 熊顺成. 南昌大学, 2019(02)
- [2]同光之际郭嵩焘海防观研究(1874-1875)[D]. 陶旭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地缘政治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分析[D]. 徐一鸣.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0)
- [4]从财政史视角再析海防塞防之争[J]. 陈先松.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5]清代平定阿古柏之役方略[D]. 秦红发. 郑州大学, 2018(07)
- [6]清末协饷与四川盐政权利的扩大[J]. 谢祺.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8(02)
- [7]慈禧对外思想的变迁探析[J]. 张云筝,田冰.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7(02)
- [8]新评洋务运动[J]. 赵党留. 长沙大学学报, 2016(06)
- [9]论晚清边疆危机及应对方略[J]. 衣长春,黄韶海.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6(07)
- [10]试论晚清财政危机下的海防塞防之争[J]. 钟婷婷.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