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次氯酸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关于次氯酸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一、关于次氯酸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解宏伟,王秀红,于志民,曹宇[1](2022)在《基于认识模型建构与应用的化学教学设计——“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离子平衡”一轮复习课》文中认为分析了"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离子平衡"主题内容,通过学生前测发现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认识存在着认识水平较低、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构建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离子平衡认识模型的方式,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明确任务类型、丰富认识角度、形成认识思路,从而使学生对主题内容的认识走向深入和系统。通过后测,分析了教学效果,进行了教学反思,为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认识模型建构教学提供参考。

李红[2](2021)在《高一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困难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生活、实践、生产联系紧密,不仅是发展工业生产的重要理论,而且是高中化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化合物更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理论基础,是考查化学其他模块知识的重要载体。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科素养。但是对于学生学习而言,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多且杂乱,尤其是化学方程式、物质的性质、相关计算等难以掌握,学起来还比较枯燥,应用起来更为困难。为此,本文先是查阅大量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相关文献,发现关于研究关于元素化合物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的数不胜数,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伊宁市某所的165名学生进行调查,在学生的视角下,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做了现状调查,为了进一步深入剖析其困难原因,依旧选择这165名学生,再次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点的问卷调查。在现状调查中,分别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及对教师的反馈等方面,利用spss24.0对现状问卷调查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同时利用此软件对成绩与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方法、解决难题的方式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困难原因之一是与学生自身有很大的关联,分析得出学生在元素化合物中学习由学生自身影响造成的困难成因有:(1)运用化学用语薄弱,学习习惯差;(2)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学习方法不当;(3)学习元素化合物兴趣倦怠,心态消极;(4)学习元素化合物动机不足。根据分析元素化合物知识点问卷调查中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变化幅度,得出高一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困难的另一原因是体现在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如化学方程式、物质的性质及实验等知识突然增多;元素化合物学习与化学计算相结合考查;元素化合物与氧化还原反应相结合考查。笔者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1.针对学生自身影响因素的策略有(1)加强化学用语书写规范,培养学习习惯;(2)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培养迁移能力(3)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生活化,提高学习兴趣;(4)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激发学生内在动力;2.针对知识本身复杂性影响的策略有(1)理清元素主脉络,培养学习思维(2)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网(3)加强计算方法传授,重视示范作用。望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郑文昌[3](2021)在《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高三专题复习——以“离子反应”专题复习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挖掘必修和选修课程中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出这些知识内容在培育学科素养中所蕴含的功能价值。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及"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为教学目标,从"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三个视角构建"离子反应"专题来进行高三第二轮复习,以期提高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化学核心素养。

张靖田[4](2020)在《超星学习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理念的提出,新时代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融入教学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尝试。超星学习通作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代表,其在教学中作用值得我们进行探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实验法、对比分析法等对超星学习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新课改要求和学科素养的提出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变成一种教学新尝试。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和软件的开发研究,各式各样的教学软件应运而生,超星学习通便是其中一个。超星学习通是基于微服构架打造的课程学习、知识传播与管理分享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动服务。超星学习通在生物、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等学科有相应的应用和研究,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仍不明确。其次,本研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为例进行研究;同时阐明在应用超星学习通进行教学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在了解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后,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的四所高中的化学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展开了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一线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仍然比较单一,对于新课改中教学主体发生改变的现状没能正确理解和接收,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最后,选取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某高中两个平行班,作为本实验的探究样本,进行对照实验。将超星学习通应用到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采用超星学习通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化学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书本知识和生活常识的融会贯通,实验班整体成绩有所提高,向高分段偏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提高成绩,实验班比对照班平均成绩提高4.42分。同时,超星学习通的应用可以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中化学教师更好的传递概念,有利于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吴希蕾[5](2020)在《“素养为本”的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化学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一“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文中提出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任务为驱动,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设计与社会热点问题、生产生活相关的活动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项目的实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并对项目进行展示与评价。在项目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学科理论知识,还能提升相关学习技能,促进学科素养的有效落实。近年来,项目式学习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掌控”下,设计与开发系列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课程为大势所趋。因此,本文以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点,对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进行研究。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社会对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中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综合学习能力较弱。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尝试利用项目式学习模式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项目式学习、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界定,总结了四个“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原则,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养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紧接着笔者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和总结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教学程序,为设计和开发系列项目课程资源提供参考。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本课题选取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中硅、氯、硫及其化合物三个内容进行个案设计,三个项目难度逐步提升,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项目式学习中。教学实践后,利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纲要等多元化方式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基于所获得的数据,分析项目式学习在化学课堂的应用成效并提出相关建议。

彭幼芝[6](2020)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受“高考定终生”思想的影响,化学教师不重视抓住化学学科的独特思路来进行教学,而是一贯的采用“满堂灌”、“炒冷饭”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依旧处于“应试教育”的指挥之下。他们掌握了很多专业知识,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知识怎么在实际中进行运用知识。从儿童到青年,他们的思想逐渐转变:“敢想——不敢想——不愿意想——不想”。化学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顺应国际发展的趋势,强调培养出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的适用性人才,并明确提出具体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要求教师一改死板僵硬的教学方式,培养“经世致用”之才。主题式教学强调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笔者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出高中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并对提出的模式进行实践,检验其有效性。为提出高中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并检验其实践价值,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一是研究国内化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阅览国内外主题式教学的相关研究文献,明确提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主题式教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二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STSE主义理论为依据,说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主题式教学的可行性;并分析、总结各研究者提出的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总结前人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要素。三是根据前人的研究经验,提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并对高中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各大具体要素进行分析。四是根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及其要素设计,设计“钠及其氧化物”和“氯气的应用”的教学设计。五是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2018级841班(实验班)和840班(对照班)进行教学实践(它们都为免费师范生,相当于高中生阶段),检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素养的影响;并对一线教师进行“高中化学主题式教学现状”的教学访谈,提出相关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对教学工作安排、教学设计等具有指导意义;开展化学主题式教学是有意义且可行的,实验班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共八个素养水平中有七个均值高于对照班,且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对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热情高涨,对情境性问题主动探究,对知识善于迁移。

唐韵子[7](2019)在《供水系统中蠕虫的紫外协同氧化灭活效果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中蠕虫类底栖生物(以下简称“蠕虫”)因其耐污性强,在饮用水水源地,特别是湖库类水源地大量繁殖,随原水进入水厂,造成蠕虫污染,严重威胁城市供水水质安全。单独氧化剂灭活虽然灭活率高,但氧化剂投加量高,增加了消毒副产物风险。为此,本研究以典型蠕虫颤蚓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协同氧化剂策略进行灭活,考察紫外照射对氧化剂灭活效果的提升效果,结合协同灭活过程颤蚓表皮结构的损伤和抗氧化系统变化,探讨紫外照射对氧化灭活的强化机理。旨在为饮用水系统中蠕虫风险的控制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保障供水水质的水生生物和微生物安全性。主要结论如下:(1)紫外照射可以加剧颤蚓氧化毒害症状,缩短灭活延滞期和灭活时间。紫外强度180 mW/cm2、照射10 min时,较单独次氯酸钙氧化相比,延滞期由15 min缩短至10 min,灭活时间由70 min缩短至50 min。考虑经济和效率,最佳紫外照射时间为5 min。(2)紫外协同氧化剂灭活过程符合伪一级延迟Chick-Watson模型。紫外协同次氯酸钙的灭活效果优于紫外协同二氧化氯,二者灭活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1925和0.01501。考虑到经济和效率,紫外协同次氯酸钙和紫外协同二氧化氯最佳氧化剂浓度各自为 2 mg/L 和 3 mg/L。(3)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测结果表明,紫外照射可破坏表皮结构、损伤细胞器和细胞核,削弱表皮屏障效应。傅里叶红外光谱图表明紫外照射可改变蠕虫表皮角蛋白结构。紫外对氧化剂氧化灭活效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改变表皮层角蛋白和脂质结构、影响Na+-K+-ATP酶活性,提高细胞通透性,破坏表皮屏障系统实现。(4)蠕虫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分析表明,紫外协同次氯酸钙与紫外协同二氧化氯都可诱导蠕虫产生自由基,导致蛋白含量降低并产生脂质过氧化作用。紫外协同次氯酸钙与紫外协同二氧化氯MDA峰值分别在CT值为40 mg min/L和60 mg min/L时到达。紫外协同次氯酸钙下可显着激发蠕虫体内的抗氧化酶系统(SOD、CAT、GSH-PX),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氧化胁迫程度,但当到达阈值后,抗氧化酶活性逐渐下降。紫外协同二氧化氯对蠕虫SOD、CAT和GSH-PX活性无显着影响。

王永爱[8](2019)在《威远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压裂作业是目前油气田增产的主要方式之一,压裂作业后大量的返排液返回至地面,若不经处理而直接外排,将会给本地的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同时也会浪费大量的水资源。本文在对威远气田非常规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成分进行分析后,根据水质特征进行了化学混凝、电絮凝、化学氧化的工艺探究。研究表明对该废水单独的化学絮凝,絮凝剂PAC浓度1300 mg/L,助凝剂CPAM加药量为20mg/L时,化学絮凝工艺处理水样后COD为134 mg/L,COD的去除率为92.8%,处理后基本满足井场回注标准;电絮凝处理时极板间距为4 cm,电絮凝反应器的最佳运行参数为:通电时间为30 min,电流密度为9 m A/cm2,p H为7。经处理后,COD由原来的1742 mg/L下降至36 mg/L,COD的去除率为99%,浊度由834 NTU下降到3 NTU,浊度去除率近于100%,处理后不但满足井场回注标准,也满足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单独的氧化实验不能满足现场的重复利用标准。依据所得数据进行了工艺方案的设计,设计的两种方案化学絮凝+氧化和电絮凝处理废水后都能达到GB 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戴鸿[9](2019)在《浅析以“素养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以Ca(ClO)2溶液与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以素养发展为本,以Ca(ClO)2溶液与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开展以"素养发展为本"的教学,如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蔡星伟[10](2019)在《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及热分解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决传统哈龙灭火剂在环境保护上的问题,科研人员不断致力于新一代环境友好且高效的灭火剂的开发。美国3M公司研制的Novec 1230防火液体,其化学名称为全氟-2-甲基-3-戊酮,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灭火剂高耗臭氧潜能值(ODP)、高温室效应值(GWP)等一系列环保问题。目前全氟-2-甲基-3-戊酮只有美国的3M公司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国内近几年陆续有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开始投入对该产品的研发,还没有实现该产品的工业化。本文主要研究了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及其热分解机理,为该产品的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文献调研、分析比较和论证,本文设计了以六氟丙烯为原料,经齐聚、氧化和异构化制备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路线。研究发现:氰化钾、碱金属氟化物、溴化亚铜/联吡啶和双苯铬等催化剂均能很好的催化六氟丙烯齐聚反应。研究了温度、溶剂、催化剂用量和搅拌速度等因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氰化钾催化六氟丙烯齐聚反应,反应最高收率可达85%。氟化钾和四丁基氯化鏻体系可使六氟丙烯二聚体收率达79%。氟化铯和冠醚体系反应效果较优,六氟丙烯二聚体收率达96%。溴化亚铜联吡啶体系也能很好的催化本反应,六氟丙烯二聚体收率达89%。双苯铬体系中催化效果最好的是π-双(1,3,5-三甲基苯)铬。推测了配位催化下的六氟丙烯齐聚反应机理。研究发现:次氯酸钠体系、叔胺氮氧化物体系对六氟丙烯二聚体具有明显的氧化作用。次氯酸钠溶液氧化全氟2-甲基-2-戊烯,在二乙二醇二甲醚中反应3~5 h,环氧化物收率达79%。提出了相转移催化氧化全氟烯烃的新方法,四丁基硫酸氢铵为相转移催化剂的次氯酸钠溶液体系,环氧化物的收率达96%。研究了全氟烯烃催化氧化的反应规律:除溶剂、温度和催化剂外,双键上取代基的结构、电子效应和碳负离子中间体的稳定性等都是影响全氟烯烃反应活性的重要因素。提出了一类新的叔胺/过氧酸或者超酸催化氧化体系,于室温下反应1~2 h,环氧化产物收率达95%。该催化体系对活性较高的三取代或者四取代全氟烯烃催化氧化效果较好,不能氧化活性较低的二取代全氟烯烃;确定了全氟环氧化合物在有机碱催化作用下异构化为全氟酮的最佳反应条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全氟-2-甲基-3-戊酮单分子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全氟-2-甲基-3-戊酮在热力学上是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自由基开裂反应为其主要分解途径。计算了其热分解产物的形成过程及反应能垒,阐明了由β开裂-自由基对全氟烯烃的加成构成的碳架异构体生成机理。基于ReaxFF反应力场分子动力学方法(ReaxFF MD),研究了高温下全氟-2-甲基-3-戊酮多分子分解机理。探讨了温度对其分解机理、分解速度及中间体和产物浓度的影响。全氟-2-甲基-3-戊酮分子随温度的升高势能逐渐增加,热分解逐渐加剧,产生的自由基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反应机理表明:全氟-2-甲基-3-戊酮的分解路径主要有三种:2号位上C-CF3键断裂、2和3号位上C-C键断裂以及2号位与4号位上C-F键断裂。在2000 K下,由初始分解路径产生的自由基逐级进行后续的热分解反应,反应的最终产物主要为小的自由基片段和小分子化合物。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全氟-2-甲基-3-戊酮的热分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全氟-2-甲基-3-戊酮在超过550℃的高温下才会发生分解,热分解主要产物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二、关于次氯酸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次氯酸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认识模型建构与应用的化学教学设计——“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离子平衡”一轮复习课(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主题内容和教学现状分析
2 教学设计思想与创新点
    2.1 认识模型
    2.2 认识模型的建构过程
        2.2.1 模型建构
        2.2.2 模型优化
        2.2.3 模型应用
3 教学目标
4 教学流程
5 教学实录
    5.1 认识模型建构
    5.2 认识模型优化
    5.3 认识模型应用
6 教学效果与反思
    6.1 教学效果
    6.2 教学反思
        6.2.1 认识模型是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框架
        6.2.2 认识模型的建构要在“真实”的问题解决活动中完成

(2)高一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困难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基于不同版本化学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的地位
        1.1.2 基于新课标中对元素化合物的要求
        1.1.3 基于五年内高考中(全国二卷)元素化合物的考查
        1.1.4 基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认知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化学学习困难研究现状
        1.3.2 元素化合物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学习困难界定
        2.1.2 化学学习困难界定
        2.1.3 元素化合物学习困难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第3章 元素化合物学习困难成因调查
    3.1 调查对象的选择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3 调查问卷的实施与回收
    3.4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3.5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5.1 元素化合物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3.5.2 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点解答调查结果分析
第4章 元素化合物困难成因分析
    4.1 学生自身影响
        4.1.1 运用化学用语薄弱,学习习惯差
        4.1.2 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学习方法不当
        4.1.3 学习元素化合物兴趣倦怠,心态消极
        4.1.4 学习元素化合物动机不足
    4.2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4.3 元素化合物知识本身的复杂性的影响
        4.3.1 化学方程式、物质的性质及实验等突然增多
        4.3.2 元素化合物学习与化学计算相结合
        4.3.3 元素化合物学习与氧化还原相结合
第5章 元素化合物学习困难教学策略
    5.1 针对学生自身影响提出的策略
        5.1.1 加强化学用语书写规范,培养学习习惯
        5.1.2 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生活化,提高学习兴趣
        5.1.3 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5.1.4 关注学生健康,激发学生内在动机
    5.2 针对知识自身复杂性提出的策略
        5.2.1 理清元素主脉络,培养学习思维
        5.2.2 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网
        5.2.3 加强计算方法传授,重视示范作用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高三专题复习——以“离子反应”专题复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离子反应”复习专题设计思考
    1. 高三专题复习更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 专题复习中应注重真实情景的创设
    3. 基于核心素养的专题整体教学设计的目标定位
    4. 以核心素养为主题,构建结构化知识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1. 从离子反应的视角深化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
    2. 从“强弱相互转化”、“水解反应”的视角深化离子反应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离子反应”专题复习教学设计的反思
    1. 厘清核心素养与专题复习知识关系,构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复习专题的路线
    2. 多视角、多层面深化离子反应的复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3.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及认知模型的构建

(4)超星学习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化学新课改的要求
        1.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1.1.3 互联网的发展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1 超星学习通
        1.4.1.2 混合式教学模式
        1.4.2 理论基础
        1.4.2.1 建构主义理论
        1.4.2.2 激励动力理论
        1.4.2.3 控制论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目的与方法
    2.2 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2.3 问卷调查的实施
    2.4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2.4.1 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2.4.2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2.5 调查结论
第三章 超星学习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3.1 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3.1.1 对教师的要求
        3.1.2 对学生的要求
    3.2 使用超星学习通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3.2.1 科学性原则
        3.2.2 有序性原则
        3.2.3 高效性原则
        3.2.4 系统性原则
        3.2.5 实用性原则
        3.2.6 量力性原则
    3.3 实施之前的准备工作
    3.4 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3.4.1 “硫和硫的氧化物”的教学设计
        3.4.2 “氮和氮的氧化物”的教学设计
        3.4.3 “硫酸”的教学设计
第四章 超星学习通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对象
    4.3 实验前两个班的测试
    4.4 实验实施具体案例
        4.4.1 “硫和硫的氧化物”
        4.4.2 “氮和氮的氧化物”
        4.4.3 “硫酸”
    4.5 实验后两个班的测试
    4.6 实验成绩分析
    4.7 实验后学生访谈概要
    4.8 实验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5)“素养为本”的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化学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一“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发展对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
        1.1.2 项目式学习模式有利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1.3 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弱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深化化学教学理论研究,优化化学教学模式
        1.2.2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2.3 促进化学教师专业成长
    1.3 项目式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项目式学习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项目式学习
        2.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2.2.3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
3.“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原则
    3.1 整体性原则
    3.2 情境性原则
    3.3 问题本原性原则
    3.4 探究性原则
4.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程序
    4.1 项目式学习准备阶段
    4.2 项目式学习实施阶段
5.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项目式学习教学案例
    5.1 子项目一
    5.2 子项目二
    5.3 子项目三
6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化学课堂应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6.1 调查目的
    6.2 问卷编制与发放
    6.3 调查结果分析
        6.3.1 调査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6.3.2 数据分析
    6.4 访谈结果分析
        6.4.1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6.4.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7 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应用成效分析及建议
    7.1 应用成效分析
        7.1.1 学生学习的成效
        7.1.2 课堂教学的成效
    7.2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应用的建议
        7.2.1 学校层面
        7.2.2 教师层面
        7.2.3 学生层面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项目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运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2 活动评价表(个人)
附录3 活动评价表(小组)
附录4 活动评价表(教师)
附录5 项目评价表
致谢

(6)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缘起
        1.1.1 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
        1.1.2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1.3 学生的发展现状
        1.1.4 主题式教学为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1.2 旧课标与新课标对比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核心素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主题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的总结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和方法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3 研究的方法
2.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1.2 主题式教学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2.3 STSE教育思想
    2.3 现有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及分析
        2.3.1 现有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
        2.3.2 现有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分析
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要素设计
    3.1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3.1.1 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
        3.1.2 分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
    3.2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要素设计
        3.2.1 主题的确定
        3.2.2 情境的创设
        3.2.3 环节的结构化、知识的结构化
        3.2.4 任务的组织化
        3.2.5 问题的递进化
4.教学案例设计
    4.1 钠及其氧化物的教学设计
    4.2 氯气的应用教学设计
    4.3 教学反思
5.教学实践及教学效果
    5.1 教学实践
        5.1.1 实践准备
        5.1.2 实践过程
        5.1.3 实践教学评价
        5.1.4 实践反思
    5.2 教师访谈
        5.2.1 教师访谈信息整理
        5.2.2 教师访谈的建议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反思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供水系统中蠕虫的紫外协同氧化灭活效果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供水系统中蠕虫灭活技术
        1.2.2 供水系统中紫外消毒技术
        1.2.3 紫外协同氧化剂灭活研究
        1.2.4 蠕虫对逆境胁迫的应激机理研究
    1.3 课题的提出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步骤
    2.1 试验材料与装置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装置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紫外预处理试验
        2.2.2 紫外协同氧化灭活试验
        2.2.3 蠕虫样品测试分析预处理方法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蠕虫的形态变化观测
        2.3.2 蠕虫表皮组织结构观测分析
        2.3.3 蠕虫抗氧化系统分析方法
第三章 紫外协同氧化剂灭活颤蚓效果研究
    3.1 紫外协同氧化灭活过程中颤蚓的形态变化
        3.1.1 单独紫外照射下颤蚓形态变化
        3.1.2 紫外协同次氯酸钙灭活过程颤蚓形态变化
        3.1.3 紫外协同二氧化氯灭活过程颤蚓形态变化
    3.2 紫外照射剂量对紫外协同氧化灭活效果的影响
        3.2.1 紫外照射对次氯酸钙灭活效果的影响
        3.2.2 紫外照射对二氧化氯灭活效果的影响
    3.3 氧化条件对紫外协同氧化灭活效果的影响及其灭活动力学
        3.3.1 氧化操作条件对颤蚓存活率的影响
        3.3.2 氧化剂类型对紫外协同氧化灭活效果的影响
        3.3.3 紫外协同氧化灭活动力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紫外协同氧化对颤蚓表皮组织的损伤效应研究
    4.1 紫外协同氧化对颤蚓表皮层组织结构的破坏
        4.1.1 扫描电镜观察
        4.1.2 透射电镜观察
    4.2 紫外协同氧化对颤蚓表皮基团的破坏
        4.2.1 紫外照射对颤蚓表皮基团的破坏
        4.2.2 紫外协同次氯酸钙对颤蚓表皮基团的破坏
        4.2.3 紫外协同二氧化氯对颤蚓表皮基团的破坏
    4.3 紫外协同氧化对颤蚓表皮渗透性的破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紫外协同氧化对颤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
    5.1 紫外协同氧化剂对蛋白质的影响
    5.2 紫外协同氧化剂对颤蚓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5.3 紫外协同氧化剂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3.1 SOD
        5.3.2 CAT
        5.3.3 GSH-PX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威远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主要特点
        1.1.2 压裂返排液对环境的危害
        1.1.3 压裂返排液处理设施及存在问题
    1.2 国内外压裂返排液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重力分离
        1.2.2 絮凝沉降法
        1.2.3 生物处理法
        1.2.4 膜分离技术
        1.2.5 化学氧化技术
        1.2.6 电絮凝技术
        1.2.7 联合工艺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威远压裂返排液水样水质分析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测试方法
        2.2.1 COD_(cr)的测定
        2.2.2 浊度的测定
        2.2.3 悬浮物含量的测定
        2.2.4 pH的测定
        2.2.5 TOC的测定
        2.2.6 盐分的测定
        2.2.7 水体三维荧光图谱
    2.3 非常规压裂返排液的水质分析
第3章 威远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化学混凝实验
        3.3.1 絮凝剂处理比选实验
        3.3.2 絮凝剂条件的优化探究
        3.3.3 处理后水质分析
        3.3.4 化学混凝实验小结
    3.4 电絮凝实验
        3.4.1 反应时间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3.4.2 电流密度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3.4.3 进水pH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3.4.4 正交实验对电絮凝处理水样进行优化
        3.4.5 电絮凝工艺最优工艺参数下的水质分析
        3.4.6 电絮凝工艺小结
    3.5 化学氧化实验
        3.5.1 双氧水处理压裂返排液实验探究
        3.5.2 次氯酸钠处理压裂返排液实验探究
        3.5.3 次氯酸钙处理压裂返排液实验探究
        3.5.4 化学氧化工艺小结
    3.6 工艺选择
        3.6.1方案1
        3.6.2方案2
        3.6.3方案3
        3.6.4 工艺方案小结
第4章 总结和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内容名称
致谢

(9)浅析以“素养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以Ca(ClO)2溶液与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分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三、教学反思
    (一)明确教学重心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的转化
    (二)强化“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素养

(10)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及热分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臭氧层保护与哈龙淘汰计划
        1.1.2 哈龙替代灭火剂发展现状
        1.1.3 哈龙替代灭火剂发展趋势
    1.2 全氟-2-甲基-3-戊酮性能、应用及合成方法概述
        1.2.1 全氟-2-甲基-3-戊酮的基本性质、性能及应用
        1.2.2 全氟-2-甲基-3-戊酮的大气行为
        1.2.3 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方法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拟开展的研究内容
        1.4.1 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研究
        1.4.2 全氟-2-甲基-3-戊酮的热分解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2 六氟丙烯齐聚反应研究
    2.1 六氟丙烯液相齐聚实验研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催化剂初筛
        2.2.2 氰化钾为催化剂对六氟丙烯齐聚反应的影响
        2.2.3 氟化钾为催化剂相转移催化下的六氟丙烯齐聚反应研究
        2.2.4 氟化铯为催化剂相转移催化下的六氟丙烯齐聚反应研究
        2.2.5 相转移催化六氟丙烯齐聚反应机理
        2.2.6 配位催化六氟丙烯齐聚反应研究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二聚体环氧化及环氧化合物的异构化研究
    3.1 氟烯烃环氧化反应研究进展
        3.1.1 以过氧化氢为氧源的烯烃环氧化反应
        3.1.2 次卤酸盐为氧源的环氧化反应
        3.1.3 利用其它氧化剂的环氧化反应
    3.2 全氟环氧化合物的实验研究
        3.2.1 次氯酸钠体系
        3.2.2 叔胺氮氧化物体系
    3.3 环氧化合物的异构化研究
        3.3.1 实验步骤
        3.3.2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全氟-2-甲基-3-戊酮热分解机理研究
    4.1 全氟-2-甲基-3-戊酮单分子热分解机理
        4.1.1 理论背景
        4.1.2 计算方法
        4.1.3 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4.1.4 计算结果与讨论
        4.1.4.1 最初断裂的反应途径的能垒分析
        4.1.4.2 氟烷自由基的重排与氟迁移反应
        4.1.4.3 全氟烷基的β开裂与自由基对全氟烯烃的加成反应
        4.1.4.4 氟烷自由基的链终止反应
    4.2 全氟-2-甲基-3-戊酮多分子分解机理
        4.2.1 模拟方法
        4.2.2 全氟-2-甲基-3-戊酮多分子热分解机理
        4.2.3 全氟-2-甲基-3-戊酮多分子热分解产物
    4.3 全氟-2-甲基-3-戊酮的热分解实验验证
        4.3.1 全氟-2-甲基-3-戊酮热分解实验
        4.3.2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致谢
附录1 结构优化参数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关于次氯酸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认识模型建构与应用的化学教学设计——“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离子平衡”一轮复习课[J]. 解宏伟,王秀红,于志民,曹宇.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03)
  • [2]高一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困难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 李红.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高三专题复习——以“离子反应”专题复习为例[J]. 郑文昌. 化学教与学, 2021(04)
  • [4]超星学习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D]. 张靖田.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5]“素养为本”的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化学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一“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D]. 吴希蕾.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研究[D]. 彭幼芝.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供水系统中蠕虫的紫外协同氧化灭活效果和机理研究[D]. 唐韵子.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8]威远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D]. 王永爱.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浅析以“素养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以Ca(ClO)2溶液与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教学为例[J]. 戴鸿.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19(03)
  • [10]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及热分解机理研究[D]. 蔡星伟.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关于次氯酸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