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通讯 2003 分类索引

生物技术通讯 2003 分类索引

一、《生物技术通讯》2003年分类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徐曼[1](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黄秋硕[2](2020)在《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文中指出丁韪良(W.A.P.Martin)任清政府同文馆总教习和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等职,前后从事职业教育40年,其一生汉学成就突出表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丁韪良在近代西方人文学科方法影响下,重视对儒释道文化的释读,肯定颇多。丁韪良是美国汉学史上真正依据中国典籍并结合考察社会实际而释读儒释道文化的第一人。第二,丁韪良高度评价中华民族“壮丽的文学丰碑”;热衷向西方传递中华文化、中国观念和中国形象,促进了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丁韪良称得上是中国文学研究与译介的拓荒者与奠基人。第三,丁韪良热情颂扬与推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并以明确的近代化理念,在西方汉学史上,第一次梳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诞生之前的中国近代史。丁韪良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因此他的相关记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第四,丁韪良翻译大量西学论着,侧重于近代化新兴学科与实用知识,大多是对西方科技、法律、经济等领域专着的首次翻译,其对相关理论、概念、名词及内容等方面的汉语表述,对中国近代相关新兴学科之构建,均具有创新与借鉴意义,丁韪良汉译西学论着,同样具有重要汉学意义。第五,丁韪良创办中文期刊《中西闻见录》与《新学月报》,大力传播“实学”,不仅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推动汉学研究往更高层次发展,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六,丁韪良作为汉学研究机构北京东方学会首任会长,倡导以“自由思辨精神”来研究汉学的一切领域。北京东方学会在拓展汉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学术创新等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并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西方宗教的负面影响。丁韪良也存在种种弱点与不足,这应更多地从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局限性的角度加以说明。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美国汉学的开创、奠基与初步发展,主要是由清代美国来华汉学家们完成的。丁韪良称得上是汉学发展史上一位成绩卓着的巨匠。其在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双向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值得充分肯定,至今仍有实际借鉴意义。

李洁[3](2019)在《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进了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数据成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的逻辑起点。“数据驱动”打破了基于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桎梏,形成了从问题到数据又回归问题的新方法论认识——基于数据解决问题。这一研究范式将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从对问题本源的探索推向知识服务的本真,可以说,从数据直面用户、管理和服务为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供给侧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知识发现服务要改变的不只是管理技术、管理规则或服务形式,而要涉及整个管理理念和服务体系。而大数据环境中,数字图书馆信息发生源越来越多,数据产出量越来越大,数字资源增长速率越来越快,数据异构性越来越明显,数据老化节奏越来越快,低价值密度隐患的知识饥渴和数据海啸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用户对发现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数字图书馆数据资源正面临着重新被发现的挑战。迎面变化和挑战,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发现服务不单要完成从文献数字化到内容数据化的知识组织转型,更应实现数字资源从内容数据化到数据智能化的价值开发和智慧洞见。数据驱动的科研范式开辟了知识发现的新路径,开启了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时代新转型。探索数据驱动理念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的新形态,需要学习、内化数据科学相关理论,需要剖析知识发现的驱动要素和作用机制,需要打破传统的资源发现固化模式,创建知识发现服务的创新生态功能圈。融合数据驱动和知识发现的双重技术优势,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趋从数据化、数据向知识转化的语义关联、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维度寻求用户数据、内容资源数据、专家数据、业务数据的新协同,开发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新应用,强化数据的集群整合、提升平台的绿色联通、实现用户界面的友好交互,使数字图书馆成为支持用户知识探索与发现创造的智能服务系统,使数据资源最大化的进行价值开发与知识转化,使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受益于数字图书馆高效、便捷、友好与智能的知识发现服务体验。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研究成果的追本溯源,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核心理念;通过文献分析、调查访谈、仿真实验、模型训练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环境、驱动机制、创新模式、模式应用以及创新策略制定。围绕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从数据环境特征、数据环境变化和数据环境开发分析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机遇与挑战;第四章结合数据要素、数据驱动过程、数据驱动维度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流机制、协同驱动机制和数据驱动控制机制;第五章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创新衍变的内在使命分析,指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依据、构建基础和构建过程;第六章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进行具体的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文本推荐和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第七章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具体瓶颈给出各驱动维度的应对策略。具体内容阐述如下:第3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本章是对大数据驱动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场域的情境解构。首先,基于大数据的4V特征,面向全数据,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数据形态、存在方式、存储模式、存储内容、数据价值等方面的特性。其次,探讨数据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思维、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影响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革新的优劣利弊。最后,基于环境特性和环境变化的双向作用状态定位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发展的开发方向。明确本文研究目的的同时,引出4、5、6、7章节的主要研究任务。第4章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本章作为第5章的铺垫,详细解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平台的数据要素和驱动作用形式。通过用户数据、资源内容数据、专家数据的分类界定,为第6章科研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服务模式应用提供数据基础;通过数据化、语义关联、可视化、智能化的数据驱动维面的层级解构,为第7章的创新策略制定奠定优化主线;基于数据要素、驱动过程和驱动维面,从内外力作用的动力机制、输入-输出的流机制、数据融合的协同驱动机制以及数据驱动控制机制具体呈现数据驱动与知识发现服务交互融合的催化反应。第5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章首先对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进行内在逻辑分析;其次,从资源发现既有模式、知识产品和技术支持方面阐述实现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外在基础;最后,综合内在逻辑和外在基础,进行创新模式的基础框架和平台架构的初步解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第6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本章在第5章提出的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分别利用科研用户数据进行数字图书馆百度发现的科研用户画像构建,利用文献数据进行以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为核心要素的研究设计指纹构造,结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实现精准文献推荐,并通过用户检索实验验证多粒度检索决策的优势。第7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基于第4章对数据驱动维度和驱动机制的分析,本章旨在明确数据化、语义化、关联化、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的创新方向并进行相应的优化路径设计,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制约因素,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对策建议。大数据环境下,重新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内涵、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机制、创新数字图书馆既有的资源发现服务模式,有利于从方法论认识层面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统一检索及其延伸功能,更在于此基础上辅助科学发现的循证决策、智能管理和知识再造的服务价值。在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与努力认识未知的道路上,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的催化反应为科学发现的方法探索提供了一个可行参考,推动着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不断革新的历程中惠及更多的求知受众。

王勇[4](2019)在《基于安卓的蜡蝉物种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物物种数据的快速增长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建立了大量的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蜡蝉是昆虫动物中的一大类群,也是重要的害虫。FLOW(Fulgoromorpha Lists On the Web)即是一个网页端的生物信息平台,该平台旨在综合和共享所有与蜡蝉相关的命名、分类学以及文献信息,以更好地保存和利用在该研究领域中已取得的系统的专业知识。本文结合安卓开发技术和其他较成熟的技术体系,借助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系统生命周期思维设计了基于安卓平台的蜡蝉物种信息系统。系统数据运用Jsoup爬虫技术采集于FLOW平台网页端,重新设计用于检索索引的数据关系表,存储于安卓内嵌的SQLite数据库中,通过本地读取和在线检索两种方式实现数据展示;结合百度地图API,进行个性化地图二次开发,对蜡蝉位置信息实现在地图上的可视化展示。此应用实现了网页端FLOW的一部分重要功能,突出了地理分布模块的可视化展示,发挥移动设备便于携带、方便使用、基于位置服务的特点,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作为生物信息多样性信息系统在移动端的一个重要补充,应用于专业教学以及科普教育。

张光润[5](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指出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王妮[6](2017)在《农业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以新大地为例》文中认为目前,以沪深股市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上市公司日常交易中关联交易的占比日益提高。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法规的漏洞、企业内控的缺陷以及利益的诱导使得上市公司借助关联方交易展开财务造假的情况层出不穷,极大损害了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市场的良好发展。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属于关联交易中的重要环节,在维护信息使用者权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针对农业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农业上市公司作为农业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但是农业类上市公司却有着其自身的明显特征,如农业产品附加值低、升值空间有限,而且其所依赖的资源也非常有限并且生产周期长,这些先天所具有的缺陷明显制约了农业企业发展的速度,使其不能如其他行业那样快速地扩大发展,为了“照顾”许多投资者的期望,农业类上市公司就理所当然的选择了财务造假,而关联交易也成为很多农业上市公司惯用的一种手段。因此,对农业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过程中,首先由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文献着手,阐述了其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然后针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事项,笔者从国泰安和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中提取了部分相关资料,将2006年到2015年间的46家农业上市企业做为样本一,同一时期的其他行业上市企业做为样本二,对其关联信息披露数据做出分析。同时将提取到的信息运用EXCLE表格形式做出分类,借助相关统计方法对数据变动状况进行汇总与归纳,重点对上述公司所涉及到的各类关联交易数据(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方式、次数、金额、类别、关联关系和定价方法)展开对比分析,发现农业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再以新大地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该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由此得出新大地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问题。最后从完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强化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外部监督三个维度提出改·进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合理建议。

陈亮亮[7](2017)在《《全宋文》所载北宋前中期书学文献解题与疏证》文中研究说明《全宋文》是囊括有宋一代单篇文章文献最为全面的总集,其收录的书学文献范围远大於一般书学论着的范围之总和;在当前的研究状况下,《全宋文》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书学文献尚未得到应有的考量和研究。这是本文以《全宋文》书学文献为研究对象的首要原因。此外,全面掌握研究资料,对宋代书学材料进行基础的文献梳理和全面的考察,也是本文选题的出发点。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文章只选取了《全宋文》苏轼之前的书学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以文献学方法为主,参用书学研究方法,按照解题与疏证的主要思路,对《全宋文》中单篇的书学文献进行逐个解题、考订,兼顾校勘、补遗等工作,同时努力在文献学和书学的理论指导下,对研究对象作更为深入的探讨,以求在书学理论、书学史、碑帖史等方面提出新的观点和研究建议。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北宋书学文献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选题意义;第一章“概说”在考察北宋书学文献的基础上,主要提出了重视非名家、非名帖的书学研究的看法且说明了本文文献分类的理念。後面三章分别以碑帖、书家、书论为主题,每一章前冠以“小序”:第二章“小序”以实例指出碑帖类书学文献的记载碑帖流传线索、保留古人碑帖的品鉴和记载已经失传的碑帖名目的价值;第三章“小序”说明了书家类文献保留对书家的评价和记载了古人书法师受源流的价值,并对一般书学史忽略的书家名目进行了初步整理;第四章“小序”对书论类文献中涉及的书法和“道”“圣贤”以及人品的关系问题、书法的学习和艺术境界问题、书法史问题进行分析。在每一章的“小序”之後,分别对单篇文献解题和疏证。解题主要任务是提炼文献的主要观点。而疏证主要梳理、考辨文献涉及的书家的传记、书迹的评价、书迹流传和着录状态、关於作者观点的争议和评价等问题。此外,文中考辨《全宋文》字句讹脱、文章误收、漏收多处;还在《全宋文篇目分类索引·书法类》的基础上,补录《全宋文》中有关书学的文献二百多篇。

张鹏[8](2016)在《宋代主要园林论述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宋代文献中的主要园林论述为主,宋代园林遗迹等为辅来研究宋代园林。目的在于研究宋代“园林”观念是被知识体系中哪些关键性的概念或范畴所建构出来的?对知识体系和关键概念的关注,是本文贯穿始终的基本框架。本文认为宋代存有的两套知识体系:一、宋代图书分类体系;二、宋代类书分类体系;对“宋代园林”等相关概念或观念的形成较为重要。这两套知识体系共同构成宋人对知识的理解。首先,本文研究了宋人如何在五种不同语境中,建构出园林的基本概念范畴:前两种是在四部“经类”书籍中对“苑囿园圃”的直接注释和间接解释;第三种是在史类书籍中对“苑囿园圃”等园林范畴的直接或间接解释;第四种出现在宋代类书的分类体系中对苑囿、园圃、园、圃、园池等关键范畴的归类及其解释系统中;第五种是文集类书籍中,对园所进行的概念替换现象。其次,本文对公共性论述中的史书和子类对园林道德上的评判进行了研究,其中体现出来宋人在公共性论述中严格依照儒家礼法对园林进行道德评价、理解和使用。然后,本文依托对文集类园记研究,分析了宋代文人在园林中形成的多元化审美观念:“乐”。而对乐的讨论也直接影响到了如园林中“众乐与独乐、内乐与外乐、至乐、君子之乐”等的审美观念。而“乐”的观念主要来源于儒家文化,也暗示了儒家礼法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的审美。最后,因为宋人论述中并没有系统性的讨论宋园的理法,因此本文通过分主题论述研究园林理法。第一、对南宋“馆阁园林”布局的研究。第二、“见山”概念对造园和欣赏的影响。第三、园林模仿自然界水体的方法及讨论。第四、在顺物性的观念下,对盆池和植物修剪的多元态度。第五、不同职业对园中植物选择的限制。第六、园篱的造景、编织手法等。本文依托宋代两套知识框架展开研究,依照宋人知识体系、概念、观念等来理解宋代园林,构建起一个丰满的、多元的宋代园林形象。

陈若晖[9](2016)在《燃情时代的科学文艺 ——“十七年时期”《科学画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十七年时期”《科学画报》及其中的科学小品、科幻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以一个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十七年时期”的《科学画报》,以“十七年时期”《科学画报》中的科学小品和科幻小说为载体和落脚点,在对此进行文学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跨学科的角度来对《科学画报》进行全面的审视。“十七年时期”的《科学画报》作为从旧中国延续而来的科普期刊,尽管历经坎坷,但始终坚持“把普通科学智识和新闻输送到民间去”的宗旨,并且在新的国情、新的社会中逐步转变,以新的目标和新的风格适应新的环境,为和平时期的科普教育所作出应有的贡献。而其科普教育的贡献主要以科学小品及科幻小说等形式为载体展开。新中国的科学小品由于受当时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展现了一系列科学随政治起舞的图景。本文在分析“十七年时期”《科学画报》上的科学小品时,主要以其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批判、大跃进运动的跟进、原子能报道的展现等几方面展开。从另一方面看,科学小品自其诞生起,就与科学普及密切相关,因而在教育启蒙领域也有着重要实践。“十七年时期”《科学画报》一直以“工农兵方向”为目标,在调整启蒙对象的过程中逐步转型与进步,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培养社会主义科学新人的道路。而新中国的科幻小说同样由于受当时社会的整体风气与意识形态影响,着重表现的是一幅现代化气息十足的美好灿烂的社会主义未来蓝图。而受技术乌托邦思想的影响,这种对未来的想象主要围绕未来的科学技术如何改变生活展开,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相对地,过于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又使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不可避免地带有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永远指向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未来,只见赞颂不见反思。而唯一一部对技术乌托邦进行反叛、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小说《“苏埃玛”——一个机械人的故事》,也因其流露出的对于“机器胜于人”、“机器将统治人”这些思想的警惕而在“文革”初期受到了强烈的批判。本文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和分析,探究“十七年时期”《科学画报》中所展现的科学与文学的关系,以及二者的融合纠缠所反映出的科学与政治、科学与启蒙、未来乌托邦建构等问题。

陆强[10](2014)在《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兽医图书出版对我国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以至整个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兽医图书出版属专业出版范畴,在我国有近2000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是发展最快的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兽医图书出版在经历了萎缩、断层、分散、国际化受阻、品种匮乏、内容质量不高等艰难时期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大潮来袭,兽医图书出版与兽医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广大读者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迫切渴望形成了巨大的差距。这就为我国从战略层面上规划统筹兽医图书出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从战略层面对兽医图书结构布局、资源配置、发展目标、战略措施、发展方向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兽医图书出版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本文立足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60余年兽医图书出版状况的宏观统计和图书品种、内容的深入分析,以专业图书常用分类方法按照学术专着(含译着)、高等教育教材、培训教材、科普读物和出版物学科分类,采用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站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出版等各个角度对兽医图书出版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从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的高度得出了七个结论。主要包括:1.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目标是构建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品种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兽医图书出版体系。2.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必须坚持服务于兽医学科发展与教育、服务于畜牧业生产与安全、服务于大众健康与生活“三个服务”的出版方向,这是坚持为实现新的“四个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服务的政治方向的具体体现。3.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适应性战略措施。即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普遍提高各类兽医图书科技含金量,根据自身优势、突出重点出版物,遵循市场规律,避免盲目竞争。4.必须进一步建立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品牌战略措施。借助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重大出版基金项目,树立品牌权威、立传世之作。5.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数字化战略措施。加大投入,创造条件加快建立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出版体系。6.必须进一步建立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环保战略措施。把出版发展纳入国家的生态建设任务之中,使出版走上“绿色”发展之路。7.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国际交流战略措施。扩大“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交流,保护知识产权,繁荣“版权”贸易。本研究还就落实出版战略的具体措施方面提出了四条建议:1.通过我国兽医图书的组织与运行,推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兽医科学技术推广与应用体系。2.深度挖掘和整理传统中兽医学方面古籍,在国家或行业的引导和支持下尽快推进传统中医学着作“走出去”战略的落实。3.进一步强化国家对兽医图书出版的指导和规划功能,建立以立项方式为引导的兽医图书重大出版项目体系,强化行业部门和出版企业在出版资源配置和兽医图书出版结构与布局的交流与沟通,为实现“绿色”出版、高效出版奠定坚实基础。4.在新媒体时代,出版企业联合开发兽医学科技术在线服务平台以及应用技术推广体系。

二、《生物技术通讯》2003年分类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技术通讯》2003年分类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中外学者关于美国早期汉学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1.美国“早期汉学”起始于何时?
        2.美国“早期汉学”结束于何时?
        3.美国“传教士汉学”何时向“专业汉学”过渡?
        4.笔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史分期之思考
        二、当代中外学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家成就的总体评价
        三、当代中外学者对丁韪良汉学研究的总体论述与评价
        四、国内学者关于丁韪良其他方面问题的讨论
        五、国外与丁韪良有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学术创新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丁韪良来华前后的美国汉学界
    第一节 裨治文与美国汉学之起源
        一、裨治文来华前的中美关系与来华美国人
        二、裨治文来华与创办《中国丛报》
        1.裨治文来华与初期的汉语研习环境
        2.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最初目的
        3. 《中国丛报》由宗教性向世俗性转变
        4.裨治文与美部会的分歧
        三、裨治文的主要着述
        四、裨治文创办学会与教育机构
        1.裨治文等创立美国东方学会
        2.裨治文创立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
        3.裨治文创办其他学会
    第二节 卫三畏来华经历与汉学研究
        一、卫三畏汉学研究之历程
        1.第一阶段:以传教身份研究汉学
        2.第二阶段:以外交官身份研究汉学
        3.第三阶段:以学者身份研究汉学
        二、卫三畏汉学研究成就与特点分析
        三、卫三畏与马礼逊、裨治文、丁韪良之关系
    第三节 丁韪良来华前后美国汉学之演绎趋势
        一、美国早期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早期美国汉学家“中国观”类型之演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丁韪良宣教经历与汉学研习
    第一节 丁韪良来华与汉学初步研习
        一、丁韪良来华前的教育背景
        二、丁韪良初到广州、福州的社会观察力
        三、丁韪良宁波研习汉语三步骤
        四、丁韪良发明宁波话拼音
    第二节 丁韪良宣教作品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天道溯原》
        1.写作缘由、内容与材料来源
        2.《天道溯原》与附儒之传教策略
        3.《天道溯原》之影响
        二、丁韪良的其他中文宣教作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教育家与汉学研究之转型
    第一节 丁韪良的教育改革实践
        一、同文馆总教习
        二、赴欧美考察与汉学交流
        三、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
        四、湖广仕学院总教习
        五、中文教科书编译与与汉学研究
    第二节 中文期刊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中西闻见录》
        1. 《中西闻见录》办刊宗旨与主要撰稿人
        2.丁韪良作品分析
        二、丁韪良与《新学月报》
        1. 《新学月报》创办原因与主要内容
        2.《新学月报》与汉学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丁韪良与汉学研究机构
    第一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初创
        一、创设北京东方学会之目的与经过
        二、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早期会员之关系
        三、早期《北京东方学会会刊》之特点
    第二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发展
        一、丁韪良对北京东方学会的持续影响
        二、1886—1898 年会刊中的丁韪良作品
        三、北京东方学会学术争议与丁韪良之态度
        四、北京东方学会之局限性
    第三节 丁韪良与其他研究机构
        一、丁韪良与皇家亚洲学会北华支会
        二、丁韪良与《教务杂志》
        三、丁韪良与美国东方学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丁韪良中外比较视野下对儒释道之新解
    第一节 比较宗教视野与儒教之认知
        一、关于性善性恶论问题
        二、关于伦理与道德问题
        三、其他方面问题
    第二节 中西哲学比较与儒学之解读
        一、孔子与西方圣哲之比较
        二、“最典型的哲学时代”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与佛道之新解
        一、丁韪良与佛教研究
        1.丁韪良研究佛教之学术背景
        2.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成员对佛教的研讨
        二、丁韪良与道教研究
        1.比较视野中的老子
        2.从“科学史”角度论道教之贡献
        三、丁韪良论“三教”之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丁韪良论中国历史
    第一节 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动因与方法
        一、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四个出发点
        二、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古代史
        一、丁韪良论中国历史分期
        二、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三、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四、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技
        五、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第三节 丁韪良论中国近代史
        一、裨治文、卫三畏与丁韪良研究中国近代史之缘起
        二、丁韪良论中国近代五次战争
        三、关于太平天国
        四、关于晚清改革
        五、丁韪良之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丁韪良与中国文学
    第一节 丁韪良与中国诗歌
        一、丁韪良欧美诗歌之修养
        二、丁韪良重视中国诗歌之缘由
        三、丁韪良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推崇
        1.丁韪良翻译中国诗歌的大体过程
        2.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译介与评论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寓言与民间传说
        一、关于中国寓言
        二、关于民间传说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丁韪良汉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附录1 .丁韪良中文教科书编译述略
附录2 .丁韪良《中西闻见录》署名文章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3)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驱动研究现状
        1.2.2 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数据驱动
        2.1.2 知识发现
        2.1.3 Web级资源发现
        2.1.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理论
        2.2.2 数据驱动控制理论
        2.2.3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
    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特征
        3.1.1 馆藏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及数据形态和存在方式的多样性
        3.1.2 数据存储模式多样化及存储内容的非结构化和碎片化
        3.1.3 数据资源价值的低密度和高变现潜能
    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变化
        3.2.1 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演化
        3.2.2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
        3.2.3 数据分析思维模式的形成
        3.2.4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应用趋势
    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开发与应用
        3.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大数据环境中的新定位
        3.3.2 开发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数据驱动的新机制
        3.3.3 创新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模式
        3.3.4 开发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业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
    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数据驱动机制的数据要素
        4.1.1 用户数据要素
        4.1.2 内容资源要素
        4.1.3 专家数据要素
    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与维度
        4.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
        4.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维度
    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
        4.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类型
        4.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关系分析
        4.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仿真模型
    4.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
        4.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特征
        4.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过程
        4.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模型
    4.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
        4.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内涵
        4.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目标
        4.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模型
    4.6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机制
        4.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内涵
        4.6.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方法
        4.6.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问题的提出
    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构建基础
        5.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模式基础
        5.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产品基础
        5.2.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技术基础
    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
        5.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框架设计
        5.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架构分析
        5.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
    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科研用户画像应用
        6.1.1 用户画像数据收集
        6.1.2 用户画像模型构建
        6.1.3 用户画像实验分析
    6.2 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应用
        6.2.1 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基础
        6.2.2 数据标注
        6.2.3 研究设计指纹生成模型训练
        6.2.4 结果与讨论
    6.3 融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的文献推荐应用
        6.3.1 文献推荐模型构建
        6.3.2 文献推荐仿真实验
        6.3.3 结果与讨论
    6.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
        6.4.1 实验准备
        6.4.2 实验描述
        6.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
    7.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与路径
        7.1.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
        7.1.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路径
    7.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化优化
        7.2.1 数据化优化阻碍
        7.2.2 数据化优化策略
    7.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语义关联优化
        7.3.1 语义关联优化阻碍
        7.3.2 语义关联优化策略
    7.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可视化优化
        7.4.1 可视化优化阻碍
        7.4.2 可视化优化策略
    7.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智能化优化
        7.5.1 智能化优化阻碍
        7.5.2 智能化优化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安卓的蜡蝉物种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生物多样性与信息系统
        1.3.2 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的特点
        1.3.3 国内外现有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1.3.4 现有生物知识类APP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2 开发环境及相关技术
    2.1 安卓系统
    2.2 安卓开发环境
    2.3 百度地图API
    2.4 Jsoup爬虫技术
    2.5 SQLite数据库
    2.6 本章小结
3 系统规划
    3.1 FLOW项目概况
    3.2 系统总目标
    3.3 子系统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分析
    4.1 目标用户
    4.2 需求描述
    4.3 逻辑建模
        4.3.1 数据流程图
        4.3.2 数据字典
        4.3.3 E-R图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设计
    5.1 系统设计原则
    5.2 系统架构设计
    5.3 系统数据库设计
        5.3.1 文件与数据库设计
        5.3.2 数据库第三范式表达式及表结构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实现及关键技术
    6.1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6.2 主要功能实现及实例
        6.2.1 地图位置功能模块
        6.2.2 分类索引模块
        6.2.3 详细信息展示模块
        6.2.4 按类别搜索模块展示
    6.3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6.3.1 数据抓取
        6.3.2 安卓开发
    6.4 本章小结
7 系统测试
    7.1 系统测试原则
    7.2 系统测试报告
    7.3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
致谢

(5)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农业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以新大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创新成果
第2章 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2 关联方的界定
    2.3 关联交易的界定
    2.4 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基本内涵
第3章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现状
    3.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
    3.2 农业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现状
    3.3 农业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问题研究
    4.1 新大地案例简介
    4.2 新大地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问题分析
    4.3 新大地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
    4.4 案例启示
第5章 完善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建议
    5.1 完善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制度
    5.2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5.3 加强对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管
    5.4 研究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7)《全宋文》所载北宋前中期书学文献解题与疏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宋代书学文献研究现状
        (一) 以主题为中心进行的宏观研究情况
        (二) 宋代书论着作研究情况
        (三) 宋代书学专人研究情况
        (四) 宋人书学专着以外的书学文献研究状况
        (五) 宋代法帖研究情况
        (六) 从文献学等角度进行的着作研究状况
    二、“书学”概念、《全宋文》北宋书学文献研究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思路
        (一) 《全宋文》书学文献研究选题意义
        (二) 《全宋文》北宋书学文献研究思路、方法
    三、《全宋文》北宋书学文献概说
第一章 碑帖类书学文献解题与疏证
    第一节 碑帖类书学文献概说
    第二节 碑帖类书学文献解题与疏证
第二章 书家类书学文献解题与疏证
    第一节 书家类书学文献概说
    第二节 书家类书学文献解题与疏证
第三章 书论类书学文献解题与疏证
    第一节 书论类书学文献概说
    第二节 书论类书学文献解题与疏证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文所收书学文献作者书学小传
附录2 《全宋文》书学文献目录
附录3 《全宋文》书学文献碑帖索引
附录4 文中书家索引
後记

(8)宋代主要园林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古代园林“通史”写作中“宋代园林史”研究的几个特征
        1.1.2 “通史”写作中“宋代园林史”研究的两个默认前提
        1.1.2.1 前提一: 知识体系的改变----从“四库之学”到“七科之学”
        1.1.2.2 前提二: 重要概念的变迁----以“中国园林”概念的形成为例
        1.1.3 论文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1.1 在结构上梳理宋代“知识体系”和园林的联系
        1.2.2.2 在宋代“知识体系”下明确宋代园林的有关观念
        1.2.2 研究意义
        1.2.2.1 对宋代园林的多元化认知的意义
        1.2.2.2 对继承和发展宋代园林的意义
    1.3 研究结构
    1.4 概念界定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现代学术和“传统学术”的区分
        1.5.2 “传统学术”中对宋代园林的研究
        1.5.3 现代学术对宋代园林的研究
        1.5.3.1 宋代园林研究的二手文献目录
        1.5.3.2 二手文献中针对中国园林史学史的研究
        1.5.3.3 现代学术中中国园林史研究的不同阶段
        1.5.3.4 宋代园林为主的二手文献研究综述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宋代园林论述的知识框架及资料库
    2.1 宋代书目体系作为园林论述的主要知识框架
    2.2 按宋代主要知识框架梳理现存宋代园林论述
        2.2.1 当代出版文献中所引用的宋代园林论述
        2.2.2 现存古籍中的宋代园林论述
        2.2.2.1 现存宋代古籍的书目查找文献
        2.2.2.2 断代宋诗、词、文、笔记的总集
        2.2.2.3 古籍电子资源检索渠道
        2.2.3 宋代园林论述分类资料库的建立
3. 宋代园林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3.1 现代学科对“园林”及其相关范畴的讨论
        3.1.1 对园林定义及范畴的设定
        3.1.2 对“园及其相关概念的讨论”与“最早园林形式”的研究
        3.1.3 作为古代汉语复合词的园、园林、园圃、园亭、苑囿等
    3.2 五种语境下宋代对“苑囿园圃”范畴的解释
        3.2.1 宋代小学类论述中对“苑囿园圃”的注释
        3.2.1.1 宋人在“词书”中对“园及其相关概念”的解释
        3.2.1.2 宋人在“字书”研究中对”苑、囿、园、圃”的直接注释
        3.2.1.3 宋在“韵书”中对“苑、囿、园、圃”的直接注释
        3.2.1.4 小结
        3.2.2 宋代易类、周礼类论述中“园圃”的两种基调性风格
        3.2.2.1 宋人在《周易》研究中对园圃“质素”的解释
        3.2.2.2 宋人在《周礼》研究对园圃中“毓”的解释
        3.2.2.3 小结
        3.2.3 宋代史类论述中对“苑囿、园池”的解释
        3.2.4 宋代类书对“苑囿、园圃”的分类解释系统
        3.2.4.1 早期“类书”形成及其归类依据
        3.2.4.2 宋代之前类书中对苑囿、园圃的归类
        3.2.4.2.1 《北堂书钞》中园林内容的归类特征
        3.2.4.2.2 《艺文类聚》中园、圃的归类特征及不设苑囿类的原因
        3.2.4.2.3 《初学记》和《白氏六帖事类集》中苑囿、园圃的归类特征
        3.2.4.2.4 小结
        3.2.4.3 宋代类书中对苑囿、园圃内容的归类
        3.2.4.3.1 《太平御览》居处部与资产部中苑囿、园圃与园、圃的归类特征
        3.2.4.3.2 《书叙指南》对“楼台池园”的归类特征
        3.2.4.3.3 《海录碎事》对宫苑、园圃概念的解释
        3.2.4.3.4 《事物纪原》对宫苑、内园、园、圃、囿、池、亭等概念的解释
        3.2.4.3.4 小结
        3.2.5 宋代文集中园圃的三种代称:三径、醉乡、无何有之乡
    3.3 小结:多元语境对宋代园林基本概念与范畴的影响
4. 儒家文化对宋代史书和儒家书籍中园林论述的影响
    4.1 儒家文化在史类文献论述中对苑囿、园圃的道德判断
        4.1.1 宋记录前代的史书中反映出的对苑囿、园圃的道德判断
        4.1.1.1 对帝王、王侯、官吏大肆营建苑囿、沉湎园圃游乐行为的批判
        4.1.1.2 对帝王为贫民开放苑囿行为的赞许
        4.1.1.3 唐初的禁止穿池筑苑及其在唐中宗时期的忽略
        4.1.1.4 帝王诸侯苑囿中亲自种植麦祭祀并强调农耕之难
        4.1.1.5 对帝王之苑囿和王侯之园圃的目的是弘礼法而非娱乐的解释
        4.1.1.6 对官吏退居小园的赞颂
        4.1.2 宋代正史中反映出对“苑囿、园圃”的道德判断
        4.1.2.1 北宋苑囿中观看稻、麦谷物与祭祖行为
        4.1.2.2 对官员沉溺园圃享乐的行为进行批判
        4.1.2.3 对官吏退休后营建小园或悠游园林的赞赏
        4.1.3 宋代帝王对园圃态度的转变
        4.1.3.1 宋代之前园圃作为因功绩而赏赐的资产
        4.1.3.2 宋代园圃除了作为资产进行赏赐,还能进献、贿赂和抢夺
        4.1.4 小结
    4.2 儒家文化在儒家文献论述中对苑囿、园圃性质的影响
        4.2.1 苑囿应有“扬礼”和“劝谏”之性质
        4.2.2 儒家“君子”的身份对园圃性质的影响
        4.2.3 小结
5.宋代园林重要的审美观念“乐”
    5.1 中国早期文化中对“乐”的探讨
        5.1.1 对“乐“诠释的两种主要面向及其关系
        5.1.2 儒家对”乐“的几种关键概念讨论
        5.1.2.1 颜子之乐
        5.1.2.2 后乐,众乐与独乐
        5.1.2.3 山水之乐
        5.1.3 道家对“至乐“的讨论
    5.2 “乐”对早期园林的影响
        5.2.1 众乐、独乐与早期园林
        5.2.2 山水之乐与早期园林
        5.2.3 宫室苑囿之乐
    5.3 “乐”对宋代园林的影响
        5.3.1 宋代之前园林论述中对“乐”的讨论
        5.3.2 “乐”作为宋代园林论述中的主要话题
        5.3.3 “众乐与独乐”对宋代园林的影响
        5.3.3.1 “众乐”对兴建官署园林的影响
        5.3.3.2 “共乐”对帝王开放苑囿现象的影响
        5.3.3.3 宋代园林众乐现象的特例:真假“独乐”园林
        5.3.3.4 小结
        5.3.4 多元化的“乐”对宋代园林欣赏的影响
        5.3.4.1 山水之乐与众乐的区别
        5.3.4.2 君子之乐与众人之乐
        5.3.4.3 内乐与外乐
        5.3.4.4 贤者后乐
        5.3.4.5 园林的大小与君子之乐、世俗之乐的关系
        5.3.4.6 小结
6. 对宋代园林论述中理法的研究
    6.1 宋代馆阁翰苑中的园林布局形态
        6.1.1 宋代馆阁翰苑的沿革与基本特征
        6.1.1.1 宋代馆阁制度及其特征
        6.1.1.1.1 宋代之前“馆阁”制度
        6.1.1.1.2 两宋的馆阁制度
        6.1.1.1.3 宋代馆阁制度建筑和使用者的特征
        6.1.1.2 宋代翰苑制度及其特征
        6.1.1.2.1 宋代之前的翰林院制度
        6.1.1.2.2 宋代翰林学士院制度建筑和使用者特征
        6.1.1.3 馆阁翰苑的关系
        6.1.2 宋代之前的馆阁翰院园林布局
        6.1.2.1 汉代石渠阁园林情况
        6.1.2.2 唐代馆阁翰院园林情况
        6.1.2.2.1 三馆的园林情况
        6.1.2.2.2 翰林院园林
        6.1.2.2.3 小结
        6.1.3 宋代馆阁园林布局
        6.1.3.1 北宋东都馆阁园林布置
        6.1.3.1.1 东都皇城升龙门左
        6.1.3.1.2 东都内外馆并存、外馆
        6.1.3.1.3 东都皇城
        6.1.3.2 南宋临安的秘书省园林布局
        6.1.3.2.1 宋官署园林布局特点
        6.1.3.2.2 临安淳熙年间至绍定年间秘书省建筑庭院及后园园林布局复原
        6.1.3.3 小结
    6.2 “见山”观念对宋代园宅营建的影响
        6.2.1 “见山”对南北朝谢氏家族园林观念的影响
        6.2.2 “见山”对宋人园林观念的影响
        6.2.2.1 “见山”对卜居、选址、买宅的影响
        6.2.2.1.1 郊野筑居以见山
        6.2.2.1.2 城内利用场地地势建堂见山
        6.2.2.1.3 城内住宅利用建高台见山
        6.2.2.1.4 城内花费钱财购买可见山之宅
        6.2.2.1.5 宅园选址应在山正面
        6.2.2.2 “见山”的多元欣赏方法及对造园的影响
        6.2.2.2.1 陶氏之“见山”而非“望山”
        6.2.2.2.2 见山需要依靠心、胸与儒家道德观
        6.2.2.2.3 观假山、屏绘山与儒家道德观中对此的反对
        6.2.2.2.4 “登高看山或看山外”与道家“脱尘”文化
        6.2.2.3 “见山”的组景模式
        6.2.2.3.1 见山近在几席
        6.2.2.3.2 见山与“列岫”、“入檐”
        6.2.2.3.3 见山的山色
        6.2.3 小结
    6.3 宋代园林对水的模仿
        6.3.1 悬水模式
        6.3.2 模仿水声
        6.3.3 对真假水的讨论
    6.4 “顺物性”的观念对宋代园林的影响
    6.5 宋代园林中对植物的选择
        6.5.1 宋代园林中的三大类植物
        6.5.2 禁止官员在园中种园蔬获利
    6.6 宋代园圃重要组成要素:园篱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燃情时代的科学文艺 ——“十七年时期”《科学画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关《科学画报》研究
        1.2.2 有关科学文艺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重难点
2 “十七年时期”《科学画报》概览
    2.1 建国后的风雨十七年
        2.1.1 摸索时期:科普面向工农兵(建国后-1952年)
        2.1.2 建设时期: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1957年)
        2.1.3 跃进时期: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958年-1960年)
        2.1.4 “文革”将至:暴风雨前的平静(1961年-1966年5月)
        2.1.5 “文革”爆发:山雨欲来风满楼(1966年6月-7 月)
    2.2 “十七年时期”《科学画报》的特征
        2.2.1 学科涵盖广泛
        2.2.2 小专栏类型众多,主题鲜明
        2.2.3 图片众多,具有时代特色
3 科学小品: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政治与启蒙
    3.1 在曲折中发展的中国科学小品
        3.1.1 诞生与发展
        3.1.2 影响与价值
    3.2 激情澎湃的政治与科学
        3.2.1 科学的阶级属性
        3.2.2 科学随政治起舞的图景
        3.2.3 在杂文与小品之间
    3.3 科学与启蒙主义
        3.3.1 启蒙主义的传统及其转型
        3.3.2 社会主义科学新人
4 科幻小说:未来与乌托邦的建构
    4.1 中国科幻小说的复兴
    4.2 科技想象中的未来中华
        4.2.1 理想主义激情:科学技术的颂歌
        4.2.2 社会主义的未来蓝图
    4.3 技术乌托邦及其阴影
        4.3.1 大行其道的技术乌托邦
        4.3.2 反乌托邦的可能及其挫折——以《“苏埃玛”——一个机械人的故事》为例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与类型分析法
        1.3.2 统计学方法
        1.3.3 比较研究学方法
        1.3.4 实证分析方法
        1.3.5 市场经济学方法
        1.3.6 计量经济学方法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路线
    1.5 研究数据来源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成果及问题
    2.1 新中国成立以来畜牧业的发展概况
    2.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和明细分类概况
    2.3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2.3.1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57年,我国学习前苏联时期的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2.3.2 1958年大跃进时期至“文革”前的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2.3.3 “文革”时期和“文革”后三年改革开放前,兽医图书出版情况
        2.3.4 改革开放初期到2003年,探索性发展时期的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2.3.5 深化改革21世纪,2004年--至今,兽医图书出版的成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他山之石——中外兽医图书比较
    3.1 中外兽医图书选题涉及的专业分类方面比较
    3.2 中外兽医图书涉及图书类型方面比较
    3.3 中外兽医图书在图书内容安排上比较
        3.3.1 中外兽医图书内容结构的完整性
        3.3.2 中外兽医图书描述方式方面
        3.3.3 中外兽医图书版本内容更新方面
        3.3.4 中外兽医图书写作风格方面
    3.4 中外兽医图书出版形式比较
        3.4.1 中外兽医图书搭配光盘方面
        3.4.2 中外兽医图书数字出版方面
        3.4.3 中外兽医图书的装帧设计和制作方式
        3.4.4 中外兽医图书在制作过程方面
    3.5 中外兽医图书出版主体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4.1 出版结构不合理
        4.1.1 兽医学科发展不均衡
        4.1.2 中国国情的变化引起兽医图书出版的问题
    4.2 内容与图书题目不完全吻合
    4.3 图谱类图书质量参差不齐
    4.4 版本陈旧,不能及时更新
    4.5 产生中国兽医图书出版问题的主要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世纪影响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因素
    5.1 主流文化对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5.2 当代畜牧业发展对兽医学科及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5.3 中兽医医药标准化发展对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5.4 宠物经济对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5.4.1 宠物经济对兽医图书的影响
        5.4.2 “宠物热”对兽医知识普及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发展探索
    6.1 探索中国兽医图书出版选题潜在的市场
        6.1.1 中兽医学的科研和图书资源的开发利用
        6.1.2 兽医针灸学的新时代发展
        6.1.3 中兽医学教材的革新
        6.1.4 中兽医的传统魅力尚未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挖掘
    6.2 探索完善兽医图书结构
        6.2.1 图书分类结构的意义
        6.2.2 兽医图书出版结构现有缺陷分析
    6.3 探索对有价值的优秀图书进行深度开发,及时更新改版,产生精品和经典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
    7.1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战略目标
    7.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必须坚持“三个服务”的出版方向
        7.2.1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坚持服务于兽医学科发展与教育
        7.2.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坚持服务于畜牧业生产与安全
        7.2.3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坚持服务于大众健康与生活
    7.3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实施的五项战略措施
        7.3.1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适应战略
        7.3.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品牌战略
        7.3.3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数字化战略
        7.3.4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环保战略
        7.3.5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国际交流战略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
    8.3 展望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生物技术通讯》2003年分类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D]. 黄秋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D]. 李洁. 吉林大学, 2019(02)
  • [4]基于安卓的蜡蝉物种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 王勇.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6]农业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以新大地为例[D]. 王妮. 西北师范大学, 2017(12)
  • [7]《全宋文》所载北宋前中期书学文献解题与疏证[D]. 陈亮亮.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8]宋代主要园林论述研究[D]. 张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9]燃情时代的科学文艺 ——“十七年时期”《科学画报》研究[D]. 陈若晖. 重庆大学, 2016(03)
  • [10]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D]. 陆强.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生物技术通讯 2003 分类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