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发利用灭幼脲Ⅲ号防治森林害虫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徐梅卿[1](2019)在《中国寒温带、温带地区主要森林害虫种类及其防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概述东北林区寒温带、温带森林在我国的重要性和主要森林害虫18种,对每一种类介绍其分布、危害状况、主要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措施。指出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具体内容和优点,建议把防治措施列入生态控制的系统中,确保东北森林的健康生长。
罗立平,王小艺,杨忠岐,曹亮明[2](2018)在《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原产于北美,是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自1979年我国首次发现该虫以来,已经对我国农林业生态系统特别是园林植物造成了严重危害。防控技术一直是美国白蛾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利用性信息素、现代通讯技术和遥感技术,能够更精准地监测美国白蛾的发生危害情况。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主要以人工、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为主,其中人工防治主要采取剪除网幕和草把诱集化蛹的方法,化学防治以飞机和机器人进行喷药,生物防治主要在美国白蛾幼虫期施用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老熟幼虫和蛹期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种群数量。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大面积推广使用。尽管对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如防治措施持续控制效果的科学评价方法、美国白蛾原产地天敌的引进利用、美国白蛾灾害分布特征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等。此外,随着害虫防治新技术的出现,如基因重组技术以及RNAi技术在多种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均可为美国白蛾防治提供新的借鉴。本文还列出了国内外美国白蛾部分天敌昆虫名录,并对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美国白蛾及同类入侵生物的治理策略有所启示。
冯志敏,马向阳,蔡东章,李志强[3](2013)在《豫南地区杨树舟蛾类害虫飞机喷药防治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飞机喷洒25%阿维·灭幼脲3号悬浮剂,对添加不同比例高效氯氰菊酯和不同施药时期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试验发现每架次添加1.5 kg 5%高效氯氰菊酯油剂(两种药剂的质量比为24∶1.5),能快速有效防治杨树舟蛾类害虫。6月中下旬豫南地区杨树舟蛾类害虫为二代2~3龄幼虫期,是施药防治该类害虫的最佳时期。
赖福胜,陈元生,罗惠文,黄燕洪[4](2013)在《我国森林害虫遗传防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遗传防治是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害虫防治方法,其防治效果好、专一性强、安全性高,具有化学防治无可比拟的优点。阐述了辐射不育、化学不育、杂交不育、不育基因生物工程、有害基因生物工程等遗传防治技术在控制森林害虫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森林害虫遗传防治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姜静[5](2011)在《栗山天牛生物学特性及成虫期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 Blessig)是我国东北林区严重危害栎树天然林的重大蛀干害虫,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为了保护我国东北林区的栎树林,我们开展了栗山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和栗山天牛成虫期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栗山天牛生物学特性栗山天牛在辽宁省宽甸县3年发生1代,跨4个年头,林间世代很整齐。成虫最早出现于7月初,咬破树干树皮造成伤口,吸食树液补充营养;成虫发生期40d左右,有较强的趋光性,飞翔能力较强;一生可多次交尾和产卵,交尾2-3d后即开始产卵;卵于8月上旬开始孵化,此后一直为幼虫期,以幼虫越冬;羽化前一年幼虫个体增大明显,第3年5月中旬进入预蛹阶段,6月上中旬开始化蛹;成虫发生期主要集中在7月份。2.利用专用黑光灯诱杀栗山天牛成虫研究栗山天牛成虫期由于裸露性生活,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我们利用专用黑光灯进行了诱杀试验。结果表明,将黑光灯设置在山脊是诱集栗山天牛成虫的最佳位置;20:00-22:00时是引诱的最佳时间;晴天诱到的成虫数量远多于阴天。根据诱集到的成虫分析,成虫羽化前期和末期雄虫略多,羽化盛期雌虫略多。前期和盛期诱集到的雌虫的怀卵量平均为30粒/♀,和处女雌虫无明显差异,说明黑光灯诱集到的雌虫为卵已发育成熟而未产出阶段的雌成虫。表明黑光灯诱杀是控制栗山天牛种群数量的关键技术。对比试验发现,该专用黑光灯的诱集数量是普通光源的2.03倍。3.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进行了栗山天牛成虫不育性研究利用灭幼脲、除虫脲和杀铃脲3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分别稀释成6种浓度对栗山天牛成虫进行了不育性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昆虫生长调节剂不同处理在成虫寿命、产卵量和产卵期、子代卵的孵化历期的差异均不显着,但后期产卵量要明显小于对照;不同处理间子代卵的孵化率差异显着。3种昆虫生长调节剂1500倍以上的稀释浓度对卵的孵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孵化抑制率与浓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毒力方程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其中以灭幼脲500倍效果最好。4.利用引诱剂诱杀成虫研究试验设计了3种配比的引诱剂进行了成虫的室内和野外诱杀栗山天牛成虫的初步筛选。结果表明,引诱剂MRA效果最好,野外平均每个引诱剂能诱到11.8头成虫,与其它引诱剂诱集数量之间差异显着。野外最佳引诱时间是成虫发生期的7月份至8月上旬晴天的19:00-21:00时。在引诱剂MRA中添加高效低毒的胃毒剂MRP后对成虫没有忌避作用,但成虫取食引诱剂的时间缩短,取食2h后累计死亡率即达到80%以上,效果显着。本研究探索了栗山天牛的生物学特性,主要进行了成虫期防治技术研究,包括利用专用黑光灯诱杀技术;筛选出了可使栗山天牛成虫具有不育效果的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研究筛选出了便于在山大沟深的林区使用的成虫引诱剂MRA。这些技术使用后效果显着,为栗山天牛这种重大害虫成虫期的防治提供了几种新的防治技术,这些技术对环境安全,无公害,为生产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姜静,杨忠岐,唐艳龙,唐桦,高纯,王小艺,孟庆伟,刘松君[6](2011)在《三种仿生不育剂对栗山天牛成虫的不育效应》文中指出为筛选出防治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成虫的不育剂,本研究利用灭幼脲Ⅲ号、除虫脲和杀铃脲3种仿生制剂分别稀释500倍、1000倍、1500倍、2000倍、3000倍和4000倍等6种浓度进行处理,对其成虫进行了不育性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不育剂不同处理在雌雄虫寿命、产卵量和产卵期、子代卵的孵化历期的差异均不显着,但经不育剂处理过的雌虫后期产卵量要明显小于对照;不同处理间子代卵的孵化率差异显着,特别是3种药剂500倍液处理后的孵化率分别为19.07%、23.74%和26.3%,远低于对照组的90.21%。三种不育剂1500倍以上的稀释浓度对卵的孵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孵化抑制率与浓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毒力方程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其中灭幼脲Ⅲ号比其它两种不育剂效果更好。
蔡卫群,秦长生,廖仿炎,徐金柱,肖韧[7](2009)在《灭幼脲Ⅲ号胶悬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室内、林间罩笼和林间小区试验系统地测定了灭幼脲Ⅲ号(D im ilinⅢ)胶悬剂对不同世代马尾松毛虫4龄幼虫的防治效果,并通过测定排粪量分析了使用灭幼脲Ⅲ对减少松毛虫取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灭幼脲Ⅲ号对马尾松毛虫4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41.70 mg/kg,松毛虫取食灭幼脲Ⅲ胶悬剂溶液处理的松针3 d后即出现取食量下降,6 d后,50 mg/kg灭幼脲Ⅲ号胶悬剂溶液处理组的幼虫平均体重下降了62.09%。林间应用结果表明,灭幼脲Ⅲ对第2代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第1代和第3代防治效果受温度影响变异较大。
吴蕾,李霞,沙科洋,李晓敏,赵春燕[8](2008)在《胶州市李哥庄镇园林绿地系统调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拍摄图片等方法,详细调查胶州市李哥庄镇园林绿地系统现状、含绿地布局、不同类型园林绿地、树种应用等方面,并针对树种的规划和植物配置进行了研讨。总结出该镇园林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合理化建设的建议,对青岛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杨丽颖,苏元吉,高玉梅,杨静莉[9](2008)在《灭幼脲Ⅲ号与阿维菌素混剂防治林木食叶害虫试验》文中提出利用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与阿维菌素乳油混剂及单剂对林木食叶害虫进行了野外防治试验。施用灭幼脲Ⅲ号与阿维菌素乳油混剂比例1∶1,用药量0.5 kg/hm2,防后20 d幼虫平均死亡率93.64%,与单剂相比具有剂量小、成本低、速效的优点。
张彦龙[10](2008)在《廊坊地区美国白蛾天敌昆虫资源调查及其生物防治》文中指出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是一种世界性的检疫害虫。生物防治是控制其扩散、蔓延和为害的重要手段。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天敌昆虫防控美国白蛾,作者在河北省廊坊地区开展了天敌昆虫资源的深入调查及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试验,取得了如下初步结果。1.美国白蛾在廊坊地区生物学研究。本文对美国白蛾在廊坊地区寄主的选择、各代羽化的特性以及生活史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美国白蛾在廊坊地区能取食34种树木;一年发生三代,第一代羽化高峰在5月4日到5月9日,第二代羽化高峰出现在7月16日前后,第三代出现在8月21日到8月30日;美国白蛾在廊坊地区不同树种上产卵量和孵化率不同,卵量最高975枚,孵化率大部分在90%以上。2.美国白蛾昆虫天敌资源调查。共发现寄生蝇类11种,其中寄蝇科Tachinidae追寄蝇属Exorista Meigen 3种,刺腹寄蝇属Compsilure Bouche 1种,膝芒寄蝇亚科Goniinae栉寄蝇属Pales Robineau-Desvoidy 1种,狭额寄蝇属Carcelia Robineau-Desvoidy 3种,麻蝇科Sarcophagidae 2种,蚤蝇科Phoridae 1种;名录如下:条纹追寄蝇Exorista fasciata Fallen,兰黑栉寄蝇Ctenophorocera pavida Meigen,康刺腹寄蝇Compsilura concinnata Meigen,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 Townsend,追寄蝇属Exorista sp1., Carelia sp1.,Carelia sp2.,Carelia sp3.,麻蝇科Sarcophagidae待定种1,麻蝇科Sarcophagidae待定种2,蚤蝇科待定种1。寄生蜂16种,其中姬蜂科Icheneumonidae 4种,茧蜂科Braconidae 3种,小蜂科Chalcididae 9种;名录如下:白蛾圆腹啮小蜂Aprostocetus magniventer Yang,白蛾短角啮小蜂Tetrastichus litoreus Yang,山东白蛾啮小蜂Tetrastichus shandongensis Yang,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白蛾黑棒啮小蜂Tetrastichus septentrionalis Yang,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白蛾孤独长绒茧蜂Dolichogenidea ingularis Yang et You,白蛾聚集盘绒茧蜂, Cotesiagregalis Yang et Wei,舞毒蛾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diparis Viereck,稻苞虫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parnasae (Viereck),黑侧沟姬蜂Casinaria nigripes Gravenhorst,毛虫细颚姬蜂Enicopilus sp.,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松毛虫绒茧蜂Apanteles ardimarium Ratzeburg,齿腿长尾小蜂Monodotomerus sp.。捕食性天敌有2种:凹翅宽颚步甲Parena cavipennisBates,泛希姬蝽Himacerus apterus Fab.。同时对每种天敌的寄生(捕食)情况进行了初步观察。3.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在廊坊地区的适应性研究。在廊坊地区田间释放周氏啮小蜂寄生率最高可达87.00%,平均能达到64.30%,并且经过越冬后寄生率平均能达到51.39%。说明,白蛾周氏啮小蜂能适应廊坊地区的环境,也能对本地的美国白蛾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4.灭幼脲Ⅲ号对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论先放蜂再施药还是先施药再放蜂,各种浓度的灭幼脲Ⅲ号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存活均无显着影响。5.凹翅宽颚步甲Parena cavipennis Bates对美国白蛾幼虫捕食作用研究。试验得出,凹翅宽颚步甲对美国白蛾2龄幼虫的捕食方程f(N)=0.4424*N/(1+0.00672N),对美国白蛾4龄幼虫捕食方程f(N)=0.3528*N/(1+0.0208N),对美国白蛾6龄幼虫捕食方程f(N)=0.137*N/(1+0.03109N);凹翅宽颚步甲对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方程:E=0.240268P-1.1444。
二、开发利用灭幼脲Ⅲ号防治森林害虫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发利用灭幼脲Ⅲ号防治森林害虫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寒温带、温带地区主要森林害虫种类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落叶松毛虫 |
2 落叶松鞘蛾 |
3 落叶松球果花蝇 |
4 落叶松八齿小蠹 |
5 落叶松球蚜 |
6 红松球蚜 |
7 松十二齿小蠹 |
8 红木蠹象 |
9 哈氏松茎象 |
1 0 樟子松木蠹象 |
1 1 云杉大墨天牛 |
1 2 榆紫叶甲 |
1 3 舞毒蛾 |
1 4 黄褐天幕毛虫 |
1 5 杨毒蛾 |
16柳毒蛾 |
17杨二尾舟蛾 |
18杨干隐喙象 |
(2)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
1.1 生活习性及生活史 |
1.2 寄主植物 |
1.3 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 |
2 监测与预防 |
2.1 检疫和监测 |
2.2 风险分析和地理分布预测 |
2.3 教育宣传 |
3 防治措施 |
3.1 人工防治和物理防治 |
3.2 化学防治 |
3.2.1 化学药剂 |
3.2.2 仿生药剂 |
3.3 生物防治 |
3.3.1 捕食性天敌昆虫 |
3.3.2 寄生性天敌昆虫 |
3.3.3 生物杀虫剂 |
3.3.4 病原线虫的应用 |
3.4 其他防治措施 |
3.4.1 营林措施 |
3.4.2 转基因抗虫树种 |
3.4.3 不育技术的应用 |
4 结语与展望 |
(3)豫南地区杨树舟蛾类害虫飞机喷药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标准样地 |
1.2.2 试验设计 |
1.2.3 防效调查 |
1.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
2 结果分析 |
2.1 添加不同量氯氰菊酯的防效比较 |
2.2 不同时期施药防效比较 |
3 结 论 |
(4)我国森林害虫遗传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辐射不育 |
2 化学不育 |
3 遗传不育 |
4 基因工程 |
5 展望 |
(5)栗山天牛生物学特性及成虫期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对栗山天牛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 国内外对天牛类害虫成虫期的防治技术研究情况 |
1.2.1 化学防治 |
1.2.2 物理防治 |
1.2.3 生物防治 |
1.2.4 生态调控技术 |
1.2.5 辐射不育技术 |
1.2.6 讨论 |
1.3 栗山天牛成虫期的防治技术研究情况 |
1.3.1 物理防治 |
1.3.2 化学防治 |
1.3.3 生物防治 |
1.3.4 营林措施 |
1.3.5 讨论 |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重点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栗山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点情况和供试虫源的采集饲养 |
2.1.2 栗山天牛成虫的生物学特性 |
2.1.3 栗山天牛卵粒的大小及孵化历期 |
2.1.4 栗山天牛幼虫的生物学特性 |
2.1.5 林间栗山天牛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分析 |
2.1.6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栗山天牛的生活史 |
2.2.2 栗山天牛的生活习性 |
2.2.3 栗山天牛成虫的生物学特性 |
2.2.4 栗山天牛卵粒的大小及孵化历期 |
2.2.5 栗山天牛幼虫的生物学特性 |
2.2.6 林间栗山天牛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分析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利用专用黑光灯诱杀栗山天牛成虫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方法 |
3.1.2 栗山天牛不同发生期的确定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黑光灯诱捕栗山天牛的最佳坡位和时间 |
3.2.2 黑光灯引诱不同发生时期栗山天牛成虫雌雄数量和雌虫怀卵量 |
3.2.3 黑光灯与普通光源的引诱效果比较 |
3.2.4 不同天气条件下诱捕效果比较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三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栗山天牛成虫的不育效应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药剂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成虫寿命的影响 |
4.2.2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雌虫产卵量和产卵期的影响 |
4.2.3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卵的孵化率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栗山天牛成虫引诱剂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栗山天牛成虫最佳引诱剂的筛选 |
5.2.2 引诱剂添加MRP 对天牛的毒杀效果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摘要 |
(7)灭幼脲Ⅲ号胶悬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药剂 |
1.1.2 试验仪器 |
1.1.3 供试虫源 |
1.2 试验方法 |
1.2.1 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
1.2.2 幼虫取食灭幼脲Ⅲ号后的排粪量变化 |
1.2.3 林间罩笼试验 |
1.2.4 林间小区试验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马尾松毛虫中毒后症状及对取食的影响 |
2.2 灭幼脲Ⅲ号对马尾松毛虫毒力的室内测定 |
2.3 室内和林间应用灭幼脲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比较 |
2.4 灭幼脲Ⅲ号对不同世代马尾松毛虫4龄幼虫的毒杀效果 |
2.4.1 不同世代马尾松毛虫用药后死亡率差异 |
2.4.2 平均死亡速率的差异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灭幼脲Ⅲ号的杀虫效果评价 |
3.2 灭幼脲Ⅲ号在不同世代表现的杀虫效果差异 |
(8)胶州市李哥庄镇园林绿地系统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李哥庄镇园林绿地系统的现状 |
1.1 不同类型园林绿地的绿化现状。 |
1.1.1 居住区绿地。 |
1.1.2 工业区绿地。 |
1.1.3 街道绿地。 |
1.1.4 广场绿地。 |
2 讨论 |
2.1 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树种的规划。 |
2.1.1 以选择乡土树种为主。 |
2.1.2 选择观赏价值比较高的树种。 |
2.1.3 经济与环境相结合。 |
2.2 城镇园林绿地植物配置。 |
2.2.1 适地适树。 |
2.2.2 满足功能要求。 |
2.2.3 满足景观需求。 |
3 结论 |
(9)灭幼脲Ⅲ号与阿维菌素混剂防治林木食叶害虫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低量与常量喷雾防治幼虫 |
1.2.2 常量喷雾防治成虫 |
1.3 防治效果调查 |
2 结果 |
2.1 防治幼虫效果 结果见表1。 |
2.2 防治成虫效果 |
3 结论与讨论 |
(10)廊坊地区美国白蛾天敌昆虫资源调查及其生物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及其天敌研究进展 |
2.1 国外关于美国白蛾微生物及仿生药剂研究 |
2.2 国内关于美国白蛾微生物及仿生药剂研究 |
2.2.1 美国白蛾病毒 |
2.2.2 苏云金杆菌(Bt) |
2.2.3 性诱剂 |
2.2.4 灭幼脲 |
2.3 天敌昆虫 |
2.3.1 国外对美国白蛾天敌昆虫的研究 |
2.3.1.1 寄生蝇 |
2.3.1.2 寄生蜂 |
2.3.1.3 捕食性天敌 |
2.3.2 国内对美国白蛾天敌昆虫的研究 |
2.3.2.1 寄生蝇 |
2.3.2.2 寄生蜂 |
2.3.2.3 捕食性天敌 |
3 廊坊地区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
3.1 试验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美国白蛾生活史的观察 |
3.1.3 美国白蛾寄主调查 |
3.2 结果 |
3.2.1 美国白蛾在廊坊的生活史 |
3.2.2 美国白蛾的成虫羽化情况 |
3.2.3 美国白蛾卵量及孵化率 |
3.2.4 美国白蛾寄主调查 |
4 廊坊地区美国白蛾天敌昆虫资源调查 |
4.1 试验方法 |
4.2 调查结果 |
4.2.1 寄生蝇 |
4.2.1.1 条纹追寄蝇 Exorista fasciata Fallen |
4.2.1.2 日本追寄蝇 Exorista japonica Townsend |
4.2.1.3 追寄蝇 Exorista sp.1 |
4.2.1.4 兰黑栉寄蝇 Ctenophorocera pavida Meigen |
4.2.1.5 康刺腹寄蝇 Compsilura concinnata Meigen |
4.2.1.6 狭额寄蝇 Carcelia sp.1 |
4.2.1.7 狭额寄蝇 Carcelia sp.2 |
4.2.1.8 狭额寄蝇 Carcelia sp.3 |
4.2.1.9 麻蝇科 Sarcophagidae 待定种1 |
4.2.1.10 麻蝇科 Sarcophagidae 待定种2 |
4.2.1.11 蚤蝇科 Phoridae 待定种1 |
4.2.2 寄生蜂 |
4.2.2.1 白蛾圆腹啮小蜂 Aprostocetus magniventer Yang |
4.2.2.2 白蛾短角啮小蜂 Tetrastichus litoreus Yang |
4.2.2.3 山东白蛾啮小蜂 Tetrastichus shandongensis Yang |
4.2.2.4 白蛾黑基啮小蜂 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 |
4.2.2.5 白蛾黑棒啮小蜂 Tetrastichus septentrionalis Yang |
4.2.2.6 白蛾周氏啮小蜂 Chouioia cunea Yang |
4.2.2.7 广大腿小蜂 Brachymeria lasus Walker |
4.2.2.8 齿腿长尾小蜂 Monodotomerus sp |
4.2.2.9 白蛾孤独长绒茧蜂 Dolichogenidea ingularis Yang et You |
4.2.2.10 白蛾聚集盘绒茧蜂 Cotesiagregalis Yang et Wei |
4.2.2.11 松毛虫绒茧蜂 Apanteles ardimarium Ratzeburg |
4.2.2.12 舞毒蛾黑瘤姬蜂 Coccygomimus diparis Viereck |
4.2.2.13 稻苞虫黑瘤姬蜂 Coccygomimus parnasae Viereck |
4.2.2.14 黑足凹眼姬蜂 Casinaria nigripes Gravenhorst |
4.2.2.15 毛虫细颚姬蜂 Enicopilus sp |
4.2.3 捕食性天敌 |
4.2.3.1 凹翅宽颚步甲 Parena caripennis Bates |
4.2.3.2 泛希姬蝽 Himacerus apterus Fabricius |
5 周氏啮小蜂在廊坊地区放蜂试验 |
5.1 试验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 |
5.1.2 材料和方法 |
5.1.3 周氏啮小蜂寄生情况调查 |
5.1.3.1 当代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生情况调查 |
5.1.3.2 第三代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生情况调查 |
5.1.3.3 野外越冬情况的调查 |
5.1.4 放蜂效果的调查 |
5.1.5 除白蛾周氏啮小蜂外,其他天敌种类以及数量的调查 |
5.1.6 美国白蛾单蛹被寄生头数的调查 |
5.1.7 周氏啮小蜂存活率和行为的观察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周氏啮小蜂寄生情况调查 |
5.2.1.1 当代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生率 |
5.2.1.2 第二代,第三代,翌年越冬代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生率 |
5.2.2 放蜂前后美国白蛾危害比较 |
5.2.3 放蜂前后其他寄生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
5.2.4 单蛹周氏啮小蜂寄生头数 |
5.2.5 子代蜂飞行能力及寿命观察 |
5.3 结论与讨论 |
5.3.1 结论 |
5.3.2 讨论 |
6 灭幼脲三号对周氏啮小蜂的安全性测试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试验条件 |
6.1.3 试验方法 |
6.1.3.1 先放蜂再施药 |
6.1.3.2 先喷药再放蜂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灭幼脲Ⅲ号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安全性先放蜂再施药 |
6.2.2 灭幼脲Ⅲ号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安全性先喷药再放蜂 |
6.3 结论与讨论 |
7 凹翅宽颚步甲对美国白蛾控制作用的研究 |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试验方法 |
7.1.2.1 凹翅宽颚步甲幼虫对美国白蛾幼虫的功能反应 |
7.1.2.2 凹翅宽颚步甲幼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 |
7.1.3 数据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捕食功能反应 |
7.2.1.1 凹翅宽颚步甲捕食美国白蛾2 龄幼虫的功能反应 |
7.2.1.2 凹翅宽颚步甲捕食美国白蛾4 龄幼虫的功能反应 |
7.2.1.3 凹翅宽蛾步甲捕食美国白蛾6 龄幼虫的功能反应 |
7.2.2 凹翅宽颚步甲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 |
7.3 结论与讨论 |
7.3.1 不同龄期的功能反应 |
7.3.2 功能反应及其在控制害虫中的应用 |
7.3.3 干扰反应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图 |
四、开发利用灭幼脲Ⅲ号防治森林害虫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寒温带、温带地区主要森林害虫种类及其防治[J]. 徐梅卿. 温带林业研究, 2019(04)
- [2]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罗立平,王小艺,杨忠岐,曹亮明. 环境昆虫学报, 2018(04)
- [3]豫南地区杨树舟蛾类害虫飞机喷药防治试验[J]. 冯志敏,马向阳,蔡东章,李志强. 林业科技开发, 2013(04)
- [4]我国森林害虫遗传防治研究进展[J]. 赖福胜,陈元生,罗惠文,黄燕洪. 河南农业科学, 2013(03)
- [5]栗山天牛生物学特性及成虫期防治技术研究[D]. 姜静.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4)
- [6]三种仿生不育剂对栗山天牛成虫的不育效应[J]. 姜静,杨忠岐,唐艳龙,唐桦,高纯,王小艺,孟庆伟,刘松君. 环境昆虫学报, 2011(01)
- [7]灭幼脲Ⅲ号胶悬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研究[J]. 蔡卫群,秦长生,廖仿炎,徐金柱,肖韧. 广东林业科技, 2009(04)
- [8]胶州市李哥庄镇园林绿地系统调查与研究[J]. 吴蕾,李霞,沙科洋,李晓敏,赵春燕. 安徽农学通报, 2008(16)
- [9]灭幼脲Ⅲ号与阿维菌素混剂防治林木食叶害虫试验[J]. 杨丽颖,苏元吉,高玉梅,杨静莉. 中国森林病虫, 2008(04)
- [10]廊坊地区美国白蛾天敌昆虫资源调查及其生物防治[D]. 张彦龙.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