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动轴螺栓脱落的危害、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早崎和伸,彭惠民[1](2020)在《内燃动车主传动轴长度调整工装的制作》文中研究指明内燃动车主传动轴的作用是将动力由液力变速器传递到减速机(转向架)。内燃动车的重要部位检查与全面检查中有将主传动轴装配到减速机上的作业,其所使用原来的工装辅助作业时既不安全,又很费力。因此,通过制作主传动轴长度调整工装,并有效应用支承载荷的链条,从而降低工伤事故发生的风险,大幅度压缩了作业时间。
吴权立[2](2020)在《山地果园自走式单轨运输机关键部件设计与整机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山地果园工作环境复杂,机械难以进入果园进行作业,人工作业耗费大量劳动力。因此,设计制造作业于山地果园的运输机迫在眉睫。本文阐述了山地果园自走式单轨运输机的主要技术参数、结构组成、工作方式;设计了关键零部件结构;研究了运行安全和防侧倒等技术问题;运用有限元技术对轨道进行动力学分析;通过实验得到了运输机运行的部分参数,为运输机的性能优化提供数据支撑。样机在江西省吉安市果园基地进行了运行演示,可满足一次载重400kg(上坡)与500 kg(下坡)、最大坡度45°、最小转弯半径4m以行走速度0.7m?s的平稳运输。结果表明运行良好,符合复杂的工作环境。论文主要成果有:以汽油机为动力源,设计汽油机的功率及转速;设计机械的传动方案;根据启动与停止运行条件,优化设计带传动及齿轮传动;设计三重安全保护装置包括限速器、离合器与制动器,防止运输机运行中因地形条件的约束发生忽快忽慢的现象产生意外;在虚拟环境下对轨道受力进行数值分析及仿真;在果园基地对轨道进行力学实验数据采集及分析。样机的运行试验结果表明:轨道力学实验仿真值与试验值之间的最大误差为12%,最小误差为11%,平均误差近似为11.6%,仿真结果可靠。运输机载货滑车振幅的较大值主要集中在振动频率70-150hz区间,其振动幅度为0.02-0.06cm,而对水果运输影响比较大的振动频率处于10 hz范围内,振动振幅低于0.08 cm,载货滑车的振动对水果运输的影响较小。运输机噪音整体集中在20-50db之间,小于国家标准82db,符合国家标准,运输机可以正常使用。运输机的实际速度与理论计算速度存在偏差,并且实际速度都小于理论速度,传动效率损耗约为0.14-0.15,样机的运行速度要根据实际值进行修正。
唐红旗[3](2020)在《食品机械安全与卫生设计分析与研究 ——以绞肉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现今,世界上频繁出现的机械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影响恶劣,屡屡造成个人伤亡和企业财产损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作为同时与这两方面都休戚相关的食品机械则首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食品机械存在的机械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只有从食品机械安全和卫生方面考量设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机械存在的安全问题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并打破先进国家企图构建安全技术壁垒的幻想,实现与国际接轨。本文在“机械安全设计”的基础思想上,提出了食品机械安全设计和食品机械卫生设计的思想。食品机械安全设计用于解决机械生产方面的安全问题,食品机械卫生设计用于解决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两者都希望能够通过设计手段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能。食品机械安全设计和卫生设计都是通过核心的三步来实现产品的安全性,即危险识别、风险评价和安全设计。通过进行危险识别来确定食品机械存在的危险,然后利用风险评价来衡量危险造成伤害的可接受程度,并通过相关的安全设计准则来消除或减小危险。由于安全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安全,安全和卫生设计的食品机械还会遗留部分危险,此时,通过安全标识设计来告知和警示使用者,使遗留的风险水平降到最低。最后,利用食品机械安全和卫生设计指导进行绞肉机设计并成功地使绞肉机危险等级降低到1级,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同时,对遗留的危险进行安全标识设计,相应绞肉机的安全标识也作出了展示。
张强[4](2020)在《超声探头隔离套自动撑挂装置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超声检查已成为疾病检测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然而,在使用超声诊断设备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存在不同病患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内有些企业生产一次性的隔离套,通过医务人员手动将其包覆在探头表面进行超声检查,虽然能够避免交叉感染出现的可能,但是手动挂套会增加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效率低下。为此,本文以隔离套为研究对象,设计一种超声探头隔离套自动撑挂装置。根据自动撑挂装置的技术要求,提出总体设计方案,并进行运动机理分析,其工作原理为:将隔离套和套盒装入自动送套机构,实现隔离套的连续供给;利用撑套机械手将隔离套移至挂套机械手的位置,并撑开一定尺寸;将超声探头放置在撑开后的隔离套上方,挂套指令发出后,挂套机械手开始运动,钩爪将隔离套两侧边缘钩起并运动一段距离后释放,在隔离套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包覆在超声探头表面。在隔离套和套盒设计基础上,对自动撑挂装置核心机构进行设计。核心机构包括自动送套机构、撑套机构和挂套机构,具体的设计方法为:通过对隔离套传送路径的规划,设计自动送套机构;通过对撑套轨迹的分析,设计基于剪式连杆机构的撑套机械手,建立机构末端执行件的运动方程,通过MATLAB进行运动轨迹的仿真验证;分析手动挂套的运动机理,提取特征点运动轨迹,采用丝杠导轨和路径规划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设计挂套机械手。最后对自动撑挂装置各核心机构进行空间布局,完成虚拟样机整机装配。运用矢量解析法建立剪式连杆机构的数学模型,利用Adams软件对撑套机械手进行运动仿真分析,验证了撑套机械手在撑套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运动学特性;对撑套机械手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建立连杆机构参数化模型,基于广义梯度算法进行优化设计,得到连杆机构最小驱动力矩及各构件优化尺寸。对自动撑挂装置进行受力分析及计算,运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是否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在不影响使用性能的条件下,对关键零部件导轨板进行拓扑优化,对撑爪臂进行轻量化设计。
邢剑飞[5](2020)在《梳齿式耕层残膜回收及整地联合作业机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是我国的棉花种植大省,覆膜技术为棉花增产的同时,由于棉田中地膜回收不及时、不彻底造成了大量地膜残留,对棉田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历年累积耕层残膜为主要残留。为了解决耕层残膜的回收及整地机具二次进地造成的成本浪费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新疆耕层残膜回收机的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在二代梳齿式耕层残膜回收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有限元分析、优化、试验优化等技术手段,针对机具限深稳定性差、输送装置膜土分离差、集膜箱土块多且作业后土壤不平整等问题,研究优化起膜辊、碎土装置这两个核心部件,改进限深轮、增加整地装置,并辅以田间试验,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试,验检机具性能,优化设计了一款残膜回收及整地联合作业机械,实现了残膜回收作业和整地作业有效结合。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几个内容。(1)通过调查研究,对棉田残膜含量进行测定,得出棉田耕层残膜的残留量及分布特征,对新旧地膜分别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分析,研究耕层残膜的撕裂特性;得出耕层残膜(030cm)中,020cm残膜残留量占整体的71%,在耕层残膜中,面积在050cm2大小的残膜数量较多,占比为67%左右。且耕层残膜的力学性能均低于新膜,因此随着掩埋时间变长,耕层残膜的力学性能会逐渐下降。(2)根据残膜分布特征,对机具的整体进行优化设计,主要包括起膜装置、膜-土分离及输送装置、碎土装置、整地装置、集膜箱及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理论设计及参数选择。(3)利用ADAMS软件对梳齿起膜装置运动轨迹进行分析,机具作业速度为4km/h,起膜装置旋转速度为140r/min时,其运动轨迹稳定,起膜效果最佳。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梳齿起膜刀进行预应力模态分析可知:使梳齿变形的固有频率为172.46Hz,但起膜装置转为140r/min,产生的频率远小于固有频率,作业时不会发生变形。对梳齿起膜刀结构静力学分析可知:梳齿的总变形为0.058416mm,所受最大应力为28.043MPa,最大应变为1.7265×10-4mm,最小安全系数为8.9148,梳齿起膜刀不存在因结构强度低而失效的情况,设计合理。(4)对机具进行田间试验,选取起膜装置转速,机具作业速度和机具工作深度为主要因素,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平整度小于5cm符合整地标准,利用Design-expert 8.0.6设计多因素试验得到;起膜装置转速为140r/min,机具作业速度为4.2km/h,机具工作深度为155mm为机具最优作业参数,残膜回收率在75.61%,残膜含杂率在7.3%,平整度小于5cm,工作指标均优于二代样机,优化合理。
宋丽娜[6](2020)在《松材线虫病疫木根桩粉碎机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松材线虫病是重大传染性森林病害,对我国松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破坏,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中之重。清理松材线虫病死树是目前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根桩作为松材线虫病的侵染源在自然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减少松材线虫病的侵染源,采伐松材线虫病疫木时,根桩的高度不得高于5厘米,并对其进行药物处理,但药物处理的人工需求量很大且会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因此,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木根桩机械化粉碎处理装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根据松树立地条件及疫木根桩机械化粉碎处理的要求,提出了 2种疫木根桩粉碎机结构方案—旋切式和滚切式;经根桩粉碎试验比较,确定了疫木根桩粉碎机的最终设计方案。2、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木根桩粉碎机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确定其切削系统、支撑系统、传动系统的主要结构参数;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木根桩粉碎机关键部件(机架)的受力分析和模态分析,机架的最大变形量为0.035mm、最大应力为127MPa、最大应力出现在输出轴承座支撑板下的两个角钢支架处,整个机架符合最大极限应力,处于相对安全情况,机架前六阶的固有频率在0.095105-0.37849Hz之间,其中变形主要为弯曲,扭转。3、对松材线虫病疫木根桩粉碎机进行性能测试和实地作业试验研究,测量根桩高度、直径及根桩粉碎处理时间、碎片大小等,结果表明:平均切屑厚度4.5-5.3mm、平均切屑宽度约14mm、根桩切削时长1.3-1.6min,松材线虫病疫木根桩粉碎机样机切削性能良好,满足设计要求,能够完成实地作业。
毛亚岐[7](2019)在《基于火灾危险性分析的客车防火开发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客车火灾具有危害性大、难以觉察等特点,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公共事件。在客车技术日新月异的环境下,新兴的动力电池技术带来了极大的火灾安全隐患,我国已经推广的电动大巴火灾风险日益凸显,氢燃料技术、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技术在客车上的应用也为客车火灾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但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汽车火灾研究多为事后控制,缺乏从设计源头预防的风险思维,客车产品开发体系未将防火安全纳入其中,导致客车产品开发与火灾防护技术的应用不同步,客车火灾的预防存在极大的局限性。本文以火灾防护研究及成果工程化应用为对象,研究客车火灾的危险性,将研究成果与AK.NAM整车产品开发模型映射,形成一套基于客车全生命周期的火灾防护与整车开发同步应用的防火开发体系,为从设计源头预防客车火灾奠定基础。本文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开展火灾事故机理分析,使用Petrella评价体系及相关评价方法对客车用材料的火灾危险性进行等级划分;运用实验研究对客车重点火灾危险源进行定量分析,采用锥形热量仪对客车上使用的物料进行燃烧实验,采集材料的燃烧特性,定量地确定其火灾危险性;在早期火灾试验台上对动力转向油品进行热辐射实验,对60Ah单体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火灾危险性和火灾行为进行研究。并以实验研究获得的基础数据为输入,运用FDS建立HFF6800GEVB3型纯电动城市客车三维模型,通过仿真分析的方法模拟客车火灾的蔓延情况,研究仿真分析在防火安全开发中的应用。本文首先对客车的火灾危险源进行分析,以HFF6800GEVB3客车为对象进行分析,识别了第一类火灾危险源,形成客车可燃材料清单。同时,采用系统安全分析方法,识别第二类火灾危险源,编制了客车安全检查表,为客车全生命周期中的火灾安全防护提供依据。之后运用事故机理分析的方法对客车火灾多发的系统如汽车电路系统、油路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机械摩擦、发动机舱静电、PCB板等引起的火灾原因进行分析,从理论上研究客车设计中的防火安全开发方向。其次,本文在危险源识别的基础上,设计了实验方案,使用锥形量热仪对客车上使用的材料进行燃烧特性数据的采集,对各种材料的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运用Petrella评价体系评估其火灾危险性,发现20种内外饰材料有90%以上为中等危险材料,底盘管路、高压线路全部为中等及以上危险材料;在火灾早期实验台上对动力转向油品进行辐射实验,动力转向油品的临界热流(CHF)为8.07kW/m2,在外界较高辐射热流下的火灾危险性较高;对60Ah单体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进行了辐射加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电池的SOC值与外界辐射通量对电池热失控有着显着的影响。通过对火灾危险源的定量实验分析,进一步完善了客车防火设计开发方向。第三,本文以实验所获取的各种材料燃烧特性参数作为数值模拟的基本条件直接使用,运用FDS软件构建了安凯HFF6800GEVB3型纯电动城市客车实际火灾场景的三维仿真模型,模拟了在客车前、中、尾部失火时的火灾蔓延情况,对CO浓度、温度和烟颗粒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开窗有利于车内发生火灾时的烟气及热气的快速排出。最后,本文将火灾危险性分析研究中获得的结果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公司的AK.NAM整车产品开发流程模型进行映射,基于风险分析的思维,从产品策划开始同步启动火灾防护安全性研究,在基于V模型的AK.NAM汽车产品开发模型的协同下,将汽车可能产生的火灾隐患点预防方案融入到产品设计、验证的各个环节。通过材料的选型、整车电路的优化设计、管线路铺设等针对性设计,从源头打造安全的客车产品。通过设计验证方案,考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识别产品预防性维护的关键点,制定产品火灾防护预防性维修方案,确保汽车整车产品在全生命周期范围内预防火灾的发生,形成一套与整车产品开发同步的客车防火开发体系,为从设计源头预防客车火灾奠定科学基础。
袁浩[8](2019)在《基于TPM理论的H公司油气设备管维修水平评价分析与改善措施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制造水平的提高,各行业使用的设备逐渐复杂化,如何有效地进行设备管理,成为了一项时代难题。TPM(全员生产维护)作为一种优良的设备管理技术与手段,已应用在国内外的各行各业。通过它的理念、活动体系以及教育培训、自主保全、计划保全等措施,在改善设备开动率、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减少浪费、提高设备有效寿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石油化工领域,设备管理的水平却显得不足,TPM的应用也较少,导致了我国大部分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管维修制度仍旧停留在了事后维修的经验阶段。H公司作为一家油气运输公司,同样有着上述缺点,如设备运行环境不良、不重视设备点检工作、不注意平时的设备计划保全等,导致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设备故障后再组织维修,耗费了大量的时间、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增加了直接和间接的输出成本。为此,本文将国内外先进的TPM理论及技术与成功施行案例借鉴到H公司的设备管维修改善措施探索上来,先尽可能详细的按照双螺杆泵、水套式加热炉以及双盘式浮顶罐的设备故障与维修经验,先分析H公司目前的设备管维修现状,再进行关于设备管维修水平的分析评价,最后提出改善措施。通过TPM培训教育、5S改善、点检改善等措施的有效实行,增强了员工的TPM理论基础,改善了设备的运行环境,大范围地消除了故障隐患,降低了设备发生故障的几率,加强了 H公司的设备管维修水平,提升了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
周燕[9](2018)在《扭转冲击钻井提速机理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向深井、超深井发展,旋转钻井方法中破岩扭矩传输体制显露出薄弱环节,集中体现在机械钻速低、钻柱动态安全性差、钻井成本高等几个方面。我国钻井工艺技术水平与美国等钻井技术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平均建井周期和钻头使用量约为美国的2倍。深井、难钻地层的钻井提速提效是制约我国钻井技术发展的重大难题。基于深井、难钻地层机械钻速低、衍生问题多等工程问题,针对旋转钻井方法的能量传输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PDC钻头用于破碎岩层的扭矩来自钻柱扭矩传递链条的最末端;实例计算得知,5000米钻柱传递到钻头的扭矩只占地面输入扭矩的5.98%。若该扭矩≤破碎钻遇地层PDC钻头所需的临界扭矩时,就会发生PDC钻头的卡滑现象,即扭矩集聚和快速释放的不稳定、不连续的钻进过程,越是深井、难钻地层,卡滑问题越为严重。这种剧烈的交变应力容易诱发钻具断裂、落井等井下事故,使得钻井作业成本和风险大幅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建立近钻头冲击能量供给机制,从源头上寻求解决旋转钻井扭矩的传输问题,确保钻柱动态安全,避免因横向振动、自激震荡、卡滑等带来的危害。机械钻速是岩石特性、钻具性能、钻井参数等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核心是PDC钻头的整体受力分析,本文综合考虑了岩石特性、切削齿特性和破岩过程,提出了平均破碎角ψ的概念,修正了现行以切入点或滑移点定义的岩石破碎角;对比静载与动载作用下岩石破碎角的区别,得出结论:采用动载的岩石破碎角较大,其破碎岩石所需比耗能较低,这是采用动力载荷破岩的方式和能量更快速破碎岩层、提速提效的理论依据。推演得到PDC钻头整体受力的工程计算方法,获得破碎抗压强度σc=85250MPa的岩层PDC钻头所需的临界扭矩,并以此作为设计和选择扭冲工具和PDC钻头的依据。提出扭转冲击动载扭矩、当量静载的工程计算方法。基于实验研究和数值仿真,实验装置与测试系统(能够测试冲击频率0-100Hz等性能指标),获得了部分性能指标关系曲线;运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建立了扭冲工具的流体动力学模型;采用Adams动力学分析软件研究了工具运动与冲击的规律;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扭冲关键部件进行了强度校核;验证并推导了工具部分性能参数的拟合曲线。针对旋转钻井系统能量传输的技术瓶颈,研制出近钻头系列扭冲工具,截至2017年底,已在东海、南海、四川页岩气、山西煤层气、新疆、胜利等油区成功应用191井次,累计进尺超68000米,创9项区块作业纪录。其增加冲击破岩能量、提高机械钻速的效果显着;更为重要的是,整个钻进过程扭矩平稳,钻柱的动态安全工况显着改善。工业应用证明,在近钻头端使用扭冲工具,使钻头在破岩方式和能量上都有了显着改变与提升,突破了原有旋转钻井能量传输的技术瓶颈,改善并保障快速钻进时系统的安全动态工况。综上所述,理论是基础,实验与模拟是方法,工程应用是目的,本文立足于此逻辑主线和系统思维,针对扭转冲击钻井提速的机理、方法开展了系统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也成功工业化应用。
潘强,胡建忠,马文礼,吕剑超[10](2016)在《加氢改质空冷风机事故案例分析与应急处理》文中指出克拉玛依石化公司120万t/a加氢改质装置空冷风机连续出现诸多故障,给装置的安全生产带来巨大压力。分析了两起空冷风机叶片和叶片轴断裂的典型事故案例,结果表明:风机轴系设计问题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并对两起事故进行了风险分析和应急总结,为空冷机组稳定、安全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给同类装置处理类似设备问题提供借鉴。
二、传动轴螺栓脱落的危害、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动轴螺栓脱落的危害、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内燃动车主传动轴长度调整工装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当前作业存在的问题 |
2 改善作业方法的研究 |
2.1 工装规格的研究 |
2.2 拉伸方法的研究 |
3 工装的制作、应用效果 |
4 结语 |
(2)山地果园自走式单轨运输机关键部件设计与整机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柑橘的生产情况 |
1.1.2 国内柑橘面临的问题 |
1.1.3 山地果园的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果园单轨运输机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山地果园运输类机械的特点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单轨运输机总体方案设计 |
2.1 单轨运输机的总体设计 |
2.1.1 设计原则 |
2.1.2 主要性能指标 |
2.2 单轨运输机主要参数计算 |
2.2.1 动力能耗计算及动力选择 |
2.2.2 运行速度及各传动比的选定 |
2.2.3 最大爬坡角度 |
2.3 单轨运输机关键部件设计 |
2.3.1 单轨运输机总体结构设计 |
2.3.2 单轨运输机工艺流程和工作原理 |
2.3.3 传动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轨运输机关键部件研究 |
3.1 传动系统研究与设计 |
3.1.1 带传动设计要求 |
3.1.2 齿轮传动设计 |
3.2 限速制动系统设计 |
3.2.1 超越离合器设计 |
3.2.2 限速器设计 |
3.2.3 制动器器设计 |
3.3 防侧倒装置及轨道设计 |
3.3.1 防侧倒装置设计 |
3.3.2 轨道的设计 |
3.4 其它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NSYS轨道力学仿真及应力应变实验 |
4.1 轨道静力学仿真分析 |
4.1.1 ANSYS仿真软件介绍 |
4.1.2 轨道静力学分析 |
4.2 轨道动力学仿真分析 |
4.2.1 S0LIDWORKS与 ANSYS三维数据转换 |
4.2.2 模型相关约束添加及参数设置 |
4.2.3 不同载荷下每个采样点的应力应变 |
4.3 轨道的应力应变实验 |
4.3.1 实验目的及方法 |
4.3.2 测试系统的组成 |
4.3.3 轨道应力应变实验 |
4.4 初步判断轨道在极限坡度下的应力应变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样机实验数据的采集 |
5.1 轨道的振动实验 |
5.1.1 实验目的及方法 |
5.1.2 测试系统组成 |
5.1.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5.2 不同载荷下机器的噪音实验 |
5.2.1 实验目的及方法 |
5.2.2 测试系统组成 |
5.2.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5.3 传动效率损耗实验 |
5.3.1 实验目的及方法 |
5.3.2 测试系统组成 |
5.3.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食品机械安全与卫生设计分析与研究 ——以绞肉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食品机械安全与卫生设计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机械产品一般安全设计准则 |
2.1 机械产品设计的一般过程 |
2.2 机械安全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原则 |
2.2.1 机械安全设计的主要内容 |
2.2.2 机械产品安全设计原则 |
2.3 安全设计与机械设计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3 食品机械安全设计 |
3.1 食品机械安全设计概述 |
3.2 食品机械安全设计总体目标和原则 |
3.2.1 总体目标 |
3.2.2 总体设计原则 |
3.3 食品机械风险评价 |
3.3.1 食品机械限制确定和危险识别 |
3.3.2 建立食品机械风险评价指标 |
3.3.3 评价指标简单实例应用 |
3.4 食品机械安全设计措施 |
3.4.1 食品机械结构安全设计 |
3.4.2 食品机械防护措施选用与设计 |
3.4.3 食品机械控制系统的安全设计 |
3.5 食品机械安全设计在绞肉机上的应用 |
3.5.1 绞肉机的基本情况 |
3.5.2 绞肉机安全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食品机械卫生设计 |
4.1 食品机械卫生设计简介 |
4.2 食品机械卫生设计的基本原理 |
4.3 食品机械卫生风险评价 |
4.4 食品机械卫生设计措施应用 |
4.4.1 食品机械制造材料 |
4.4.2 结构和工艺设计 |
4.5 绞肉机卫生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食品机械安全标识设计 |
5.1 食品机械安全标识设计概述 |
5.2 食品机械安全标识定义及分类研究 |
5.2.1 食品机械安全标识的定义 |
5.2.2 食品机械安全标识分类研究 |
5.3 食品机械安全标识设计的依据 |
5.4 食品机械安全标识设计原则与内容 |
5.4.1 安全标识设计原则 |
5.4.2 安全标识设计内容 |
5.5 安全标识设计在绞肉机上的应用 |
5.5.1 绞肉机安全标识设计和使用内容 |
5.5.2 安全标识设计和使用展示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超声探头隔离套自动撑挂装置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超声探头消毒方法研究现状 |
1.2.2 超声辅助检查设备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超声探头隔离套自动撑挂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
2.1 自动撑挂装置的设计要求 |
2.2 总体设计方案 |
2.3 运动机理分析 |
2.4 自动撑挂装置的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动撑挂装置核心机构的研究与设计 |
3.1 自动送套机构设计 |
3.1.1 隔离套传送路径规划 |
3.1.2 套盒旋转机构的设计 |
3.1.3 套盒直线进给机构的设计 |
3.2 撑套机械手机构设计 |
3.2.1 撑套轨迹设计 |
3.2.2 剪式连杆机构设计 |
3.2.3 撑爪杆运动轨迹数学模型建立 |
3.2.4 撑爪杆质心运动轨迹仿真 |
3.2.5 撑套机械手机构设计 |
3.3 挂套机械手机构设计 |
3.3.1 仿生机理分析 |
3.3.2 仿生机构设计 |
3.3.3 特征点轨迹设计 |
3.3.4 动力传动机构设计 |
3.4 自动撑挂装置总体结构设计 |
3.4.1 虚拟样机装配 |
3.4.2 工作过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运动学分析及仿真验证 |
4.1 剪式连杆机构数学建模 |
4.2 基于ADAMS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
4.2.1 运动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2 撑套过程运动仿真 |
4.2.3 运动学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动力学分析及参数优化 |
5.1 动力学仿真分析 |
5.2 基于ADAMS的参数化建模 |
5.2.1 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
5.2.2 敏感度分析 |
5.3 基于广义梯度算法的优化设计 |
5.3.1 建立约束及边界条件 |
5.3.2 广义梯度算法(GPR) |
5.3.3 优化设计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自动撑挂装置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 |
6.1 挂套机械手有限元分析 |
6.1.1 钩爪组合机构有限元模型 |
6.1.2 工况分析及受力计算 |
6.1.3 静力学分析 |
6.2 撑套机械手有限元分析 |
6.2.1 撑套机械手有限元模型 |
6.2.2 静力学分析 |
6.3 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 |
6.3.1 导轨板静力学分析 |
6.3.2 导轨板拓扑优化设计 |
6.3.3 撑爪臂有静力学分析 |
6.3.4 撑爪臂轻量化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梳齿式耕层残膜回收及整地联合作业机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棉田地膜覆膜技术的发展应用 |
1.1.2 棉田地膜残留的影响 |
1.1.3 耕层残膜回收机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地膜回收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地膜回收机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田间残膜物料特性的研究 |
2.1 测定田间残膜分布情况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试验过程 |
2.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 耕层残膜的力学性能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试验指标 |
2.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整机的优化设计及加工 |
3.2 整机设计方案及原理 |
3.2.1 整机设计方案 |
3.2.2 工作原理 |
3.3 梳齿起膜装置的优化设计 |
3.3.1 梳齿设计要求及原理 |
3.3.2 梳齿优化设计参数的确定 |
3.3.3 辊筒机构的设计要求及原理 |
3.3.4 辊筒机构中梳齿排列方式的确定 |
3.4 脱膜机构的优化设计 |
3.4.1 脱膜机构的设计要求及原理 |
3.4.2 脱膜辊的参数确定 |
3.5 膜-土分离及输送装置的优化设计 |
3.5.1 膜土分离装置设计的要求及原理 |
3.5.2 膜土分离装置的设计 |
3.5.3 输送装置的设计要求及原理 |
3.5.4 输送装置的设计 |
3.6 整地装置的设计 |
3.6.1 整地装置的设计要求 |
3.6.2 平土装置的设计 |
3.6.3 镇压器的设计 |
3.7 其余部件的设计 |
3.7.1 限深装置的设计 |
3.7.2 行走轮系统的设计 |
3.7.3 集膜箱的设计 |
3.7.4 机架的设计 |
3.8 传动系统的设计 |
3.8.1 传动系统的设计要求 |
3.8.2 传动路线的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要部件的运动学及有限元分析 |
4.1 基于ADAMS梳齿起膜刀运动学仿真优化 |
4.1.1 起膜运动轨迹分析 |
4.1.2 ADAMS分析的目的 |
4.1.3 运动参数选取 |
4.1.4 运动学轨迹分析及结果 |
4.2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
4.2.1 ANSYS有限元分析目的 |
4.2.2 ANSYS有限元分析方法 |
4.3 梳齿起膜刀的结构动力学模态分析 |
4.3.1 三维模型建立及材料的选择 |
4.3.2 Meshing网格划分 |
4.3.3 边界条件与载荷设定 |
4.3.4 求解 |
4.4 梳齿起膜刀结构静力学分析 |
4.4.1 三维模型建立及材料的选择 |
4.4.2 网格划分 |
4.4.3 边界条件与载荷设定 |
4.4.4 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总结 |
第5章 样机田间试验优化 |
5.1 试验目的及条件 |
5.1.1 试验目的 |
5.1.2 试验条件 |
5.2 试验设备 |
5.3 试验方案 |
5.3.1 试验方法 |
5.3.2 试验响应指标 |
5.3.3 试验因素选取 |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2 多因素试验结果优化与分析 |
5.5 本章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信息 |
(6)松材线虫病疫木根桩粉碎机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松材线虫病防治现状 |
1.2.2 国内外木材粉碎设备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松材线虫病疫木根桩粉碎机总体方案设计 |
2.1 被切削松材的物理力学特性 |
2.1.1 活立松树根桩物理力学性能测量 |
2.1.2 被切削松木生材强度 |
2.2 松材线虫病疫木根桩粉碎机设计要求 |
2.3 疫木根桩粉碎机总体设计方案确定 |
2.3.1 疫木根桩粉碎机设计方案分析 |
2.3.2 疫木根桩粉碎机方案选择 |
2.3.3 松材线虫病疫木根柱粉碎机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
2.4 小结 |
3 松材线虫病疫木根桩粉碎机关键部件设计 |
3.1 切削系统的结构设计 |
3.1.1 刀具结构设计 |
3.1.2 刀具材料选择 |
3.1.3 刀具切削力和功率的计算 |
3.1.4 发动机的选择 |
3.2 支撑机构的结构设计 |
3.2.1 设计原则 |
3.2.2 支撑脚的结构设计 |
3.2.3 横力弯曲时的应力计算 |
3.3 传动系统的结构设计 |
3.3.1 v带带型选择 |
3.3.2 刀轴设计 |
3.4 小结 |
4 疫木根桩粉碎机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及改进 |
4.1 机架静力学有限元分析 |
4.1.1 机架结构有限元分析 |
4.1.2 模型修复与网格划分 |
4.1.3 机架三维模型建立 |
4.1.4 约束及载荷施加 |
4.1.5 机架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及改进 |
4.2 机架模态分析 |
4.3 机架模态分析结果 |
4.4 小结 |
5 松材线虫病疫木根桩粉碎机性能试验研究 |
5.1 试验设备 |
5.2 试验条件 |
5.3 试验方法 |
5.4 测试结果分析 |
5.5 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火灾危险性分析的客车防火开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客车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地位 |
1.1.2 客车火灾安全形势严峻 |
1.1.3 客车火灾危害性较大 |
1.1.4 客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
1.1.5 客车火灾防护研究成果工程化应用困难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客车火灾的研究 |
1.2.2 汽车产品开发体系的研究 |
1.2.3 当前研究的局限性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章节结构安排 |
第2章 客车火灾危险源辨识及事故原因分析 |
2.1 引言 |
2.2 客车火灾危险源 |
2.2.1 火灾危险源辨识方法 |
2.2.2 客车火灾危险源辨识 |
2.3 客车火灾事故原因分析 |
2.3.1 客车电路系统 |
2.3.2 动力电池系统 |
2.3.3 汽车油路系统 |
2.3.4 机械摩擦起火 |
2.3.5 其他起火原因 |
2.4 小结 |
第3章 客车用物料的燃烧特性及火灾危险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装置与原理 |
3.2.1 CONE(锥形量热仪) |
3.2.2 早期火灾特性实验台 |
3.3 实验方案及评价方法 |
3.3.1 试验样品的准备 |
3.3.2 技术要求 |
3.3.3 火灾危险性评价 |
3.4 乘员舱内饰材料危险性分析 |
3.4.1 热危害性评价 |
3.4.2 烟气毒性 |
3.4.3 实验结果分析总结 |
3.5 电源动力系统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
3.5.1 高压线路的火灾危险性 |
3.5.2 电解液的火灾危险性 |
3.5.3 实验结果分析总结 |
3.6 底盘系统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
3.6.1 管路系统的火灾危险性 |
3.6.2 润滑油的火灾危险性 |
3.6.3 实验结果分析总结 |
3.7 锂离子电池火灾实验 |
3.7.1 实验装置和设计 |
3.7.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8 小结 |
第4章 典型客车火灾的数值模拟研究 |
4.1 引言 |
4.2 数值模拟基础理论 |
4.2.1 数值模拟方法 |
4.2.2 FDS的主要模型 |
4.2.3 火源模拟 |
4.3 基于FDS的三维仿真 |
4.3.1 客车模型的建立 |
4.3.2 程序设计 |
4.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客车防火安全开发体系研究 |
5.1 引言 |
5.2 汽车技术在产品开发应用的管理模型 |
5.3 AK.NAM汽车产品开发体系 |
5.3.1 AK.NAM的理论基础 |
5.3.2 AK.NAM模型 |
5.3.3 AK.NAM模型的应用方法 |
5.3.4 运用AK.NAM模型构建防火开发流程 |
5.4 防火安全开发流程在整车设计中的同步应用 |
5.4.1 HFF6650GEV1车型介绍 |
5.4.2 设计策划 |
5.4.3 方案设计 |
5.4.4 技术设计 |
5.4.5 设计验证 |
5.4.6 设计总结 |
5.5 构建持续改进的防火安全开发体系 |
5.6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的总结与结论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HFF6800GEVB3可燃材料清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基于TPM理论的H公司油气设备管维修水平评价分析与改善措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价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难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TPM概念与内涵 |
2.1.1 TPM基本理念 |
2.1.2 TPM活动体系 |
2.2 TPM理论在设备管维修中的应用 |
2.2.1 TPM理论下的教育培训 |
2.2.2 TPM理论下的设备自主保全 |
2.2.3 TPM理论下的设备计划保全 |
2.2.4 TPM理论下的5S改善 |
第3章 H公司设备管维修现状与问题 |
3.1 H公司简介 |
3.2 H公司站库主要设备介绍 |
3.2.1 H公司站库首站 |
3.2.2 H公司一号中间站 |
3.3 H公司设备管维修现状分析 |
3.3.1 双螺杆泵故障与维修 |
3.3.2 水套式加热炉及相变式加热炉故障与维修 |
3.3.3 双盘式浮顶罐故障与维修 |
3.4 H公司管维修问题 |
第4章 H公司设备管维修评价分析 |
4.1 设备管维修评价理论及方法 |
4.2 H公司油气设备管维修水平评价问卷设计 |
4.3 H公司油气设备管维修评价的结果分析 |
4.3.1 H公司设备使用风险分析 |
4.3.2 H公司设备管维修作业执行层面分析 |
4.3.3 H公司设备管维修管理层面分析 |
第5章 基于TPM理论的H公司设备管维修改善 |
5.1 H公司油气设备管维修改善思路及方法 |
5.2 H公司油气设备管维修设备管理改善措施 |
5.2.1 针对H公司的TPM培训与推行活动 |
5.2.2 针对管维修环境的5S改善 |
5.2.3 针对油气设备管维修的点检活动 |
5.2.4 设备变更与设备备配件承包商的管理改善 |
5.2.5 初步开展有效的设备保全活动 |
5.3 H公司油气设备管维修改善效果 |
5.3.1 设备点检完满完成使得设备故障几率降低 |
5.3.2 设备检维修费用逐年递减 |
5.3.3 设备综合效率提高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扭转冲击钻井提速机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主要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旋转钻井系统的破岩扭矩传递规律 |
2.1 旋转钻井系统的破岩扭矩传递规律 |
2.1.1 M_1的计算 |
2.1.2 M_2的计算 |
2.1.3 M_3的计算 |
2.1.4 Mbit的计算 |
2.1.5 M_4的计算 |
2.2 钻柱运动工况分析和动态安全性分析 |
2.2.1 钻柱运动与受力工况 |
2.2.2 钻柱的振动形态 |
2.2.3 钻柱的安全动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扭转冲击钻井提速机理 |
3.1 岩石剪切体力学模型及受力分析 |
3.1.1 岩石剪接体力学模型 |
3.1.2 岩石剪切体的受力分析 |
3.2 PDC钻头切削齿的受力分析 |
3.2.1 PDC切削齿力学平衡方程式 |
3.2.2 PDC切削齿井底反作用力的确定 |
3.2.3 岩石破碎角的确定 |
3.3 井底PDC钻头整体受力工况分析 |
3.3.1 井底PDC钻头整体受力工况 |
3.3.2 井底PDC钻头受力工况的实用计算方法 |
3.4 实例计算 |
3.4.1 主要参数的选择与确定 |
3.4.2 PDC切削齿受力计算 |
3.4.3 PDC钻头整体受力计算 |
3.5 扭冲工具的工作参数设计 |
3.6 扭转冲击破岩效果的工程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扭转冲击工具模型建立与分析 |
4.1 仿真模拟的技术思路 |
4.2 扭转冲击CFD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4.3 扭冲工具内部液体流动特性研究 |
4.3.1 工具压降 |
4.3.2 工具冲击频率 |
4.4 扭冲工具运动学特性分析 |
4.4.1 流量对扭冲工具运动特性的影响 |
4.4.2 扭转冲击力分析 |
4.5 工具结构强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扭转冲击室内试验 |
5.1 室内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室内实验的方法 |
5.2 室内实验系统 |
5.3 室内实验步骤 |
5.3.1 实验前检查 |
5.3.2 实验步骤 |
5.4 室内实验与结果分析 |
5.4.1 冲击频率与流量的关系 |
5.4.2 工具压降与流量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扭转冲击工具现场应用研究 |
6.1 扭转冲击提速技术流程 |
6.2 应用情况综述 |
6.2.1 区块作业纪录 |
6.2.2 作业历程 |
6.3 经典案例分析 |
6.3.1 海上案例分析 |
6.3.2 陆地案例分析 |
6.4 经济效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加氢改质空冷风机事故案例分析与应急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空冷风机两起叶片断裂事故概况 |
1.1 第一起叶片轴断裂事故 |
1.2 第二起叶片断裂事故 |
2 事故原因分析 |
3 事故风险分析及应急措施 |
3.1 事故风险分析 |
3.2 事故预防及要求 |
3.3 事故应急措施 |
4 事故整改方案 |
5 结论 |
四、传动轴螺栓脱落的危害、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内燃动车主传动轴长度调整工装的制作[J]. 早崎和伸,彭惠民. 国外机车车辆工艺, 2020(05)
- [2]山地果园自走式单轨运输机关键部件设计与整机性能研究[D]. 吴权立.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5)
- [3]食品机械安全与卫生设计分析与研究 ——以绞肉机为例[D]. 唐红旗.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4]超声探头隔离套自动撑挂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 张强.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5]梳齿式耕层残膜回收及整地联合作业机的优化设计[D]. 邢剑飞.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6]松材线虫病疫木根桩粉碎机设计与试验研究[D]. 宋丽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7]基于火灾危险性分析的客车防火开发体系研究[D]. 毛亚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1)
- [8]基于TPM理论的H公司油气设备管维修水平评价分析与改善措施探究[D]. 袁浩.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扭转冲击钻井提速机理与应用研究[D]. 周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加氢改质空冷风机事故案例分析与应急处理[J]. 潘强,胡建忠,马文礼,吕剑超. 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