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研究现状及发展与应用前景

机电一体化研究现状及发展与应用前景

一、机电一体化研究现状及发展应用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郑慧珍[1](2021)在《铁路边坡整形收砟机的设计与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铁路总里程长,其中有砟轨道应用广泛,但在列车循环动载荷下,石砟会出现移位、凹陷等现象,进而产生轨道表面不平顺、不符合截面承力设计要求等安全隐患问题,因此铁路边坡需要定期维护。经调研,大型配砟车可进行大修及新铺设铁路线作业,但在山区及道岔仍采用45人一组、人工使用大拉耙进行边坡维护的原始作业方式,因此,工务中小型铁路边坡维护机械的研发及推广使用十分必要。该设备可用于道岔、山区及作业时间紧、不便大型配砟机调用的场合,功能为有砟轨道道床边坡石砟的标准坡度整理或大型设备卸砟后的匀砟作业,对提高作业效率、提高作业质量、解放劳动力、降低铁路维护成本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从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收砟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介绍与优缺点分析,对刚柔耦合分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介绍;然后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进行了收砟机三个模块的结构设计,考虑防越界安全防护措施,并应用数字化设计工具Solid Works进行了三维模型设计、传动校核;进而采用运动学分析验证了设备运行的可行性与轨迹的准确性,并根据两种控制方式仿真得到的收砟轨迹,择优使用控制方式。并在运动学基础上对下幅杆进行柔性化处理,进行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得到下幅杆的等效应力应变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校核满足强度与刚度要求;最后,对设备收砟机的液压系统与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液压系统实现双联泵供油,驱动液压马达线上行走和三自由度边坡整形,控制系统采用PLC控制,实现自动收砟与人工点动收砟两种控制模式,分别满足现场条件较好的日常工务维护、初始情况较差的大修与配砟两类工况使用,并在西门子仿真软件上调试可行。研究表明:所设计的铁路边坡整形收砟机的收砟效率为360m/h,是人工收砟效率的5.4倍,收砟宽度为450mm,收砟高度为670mm,设备总重量不超过350kg,强度刚度满足使用要求。

魏志豪[2](2021)在《基于PLC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为了提高粉状水泥包装效率,摆脱水泥包装过程中过度依赖人工套袋的现象,本文特此以8嘴回转式包装机为基础,设计了一款与之相匹配的基于PLC控制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明确了摆臂型自动套袋机的结构组成和工艺流程,并对其控制难点进行了分析,结合低成本、高性能、易维护等要求,制定了自动套袋机的技术参数和控制方案。摆臂型自动套袋机是融合精密机械制造、多元传感网络、复合驱动系统于一体的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它依靠多机构、多工位组合控制方式来完成各工艺环节的执行,根据摆臂型自动套袋机的工作流程特点,本文着重对其控制系统软硬件进行了设计,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摆臂型自动套袋机的执行机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并按照工位顺序将整个工作流程划分为三个有序衔接的工作单元,分别是:包装袋输送单元、包装袋供应单元以及摆臂套袋单元,针对每个单元的工作特点,依此设计了对应的顺序逻辑控制算法;(2)根据套袋过程中的啮合特性,对摆臂套袋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以平面四杆机构的尺寸为基础,利用矢量法对机械臂末端机构进行了位置分析、速度分析以及加速度分析,建立了确切的运动学模型,通过仿真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其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为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3)对设备硬件进行了选型,完成了相关电路设计,构建了完善的传感网络系统、气动与真空系统、变频驱动系统以及伺服驱动系统,最终搭建了以“PLC+HMI”为核心的层级控制系统硬件平台:工业层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为核心,搭配传感模块、驱动模块等,完成设备信号的采集和相关动作执行的控制;监控层则以触摸屏(TPC)为核心,结合报警模块、主令模块,一同构成人机交互系统(HMI),经由以太网通信与PLC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满足用户对设备的监控和操作功能;(4)利用STEP-7 Micro/WIN SMART软件对自动套袋机的PLC控制程序进行了开发,采用结构化编程方式完成了主程序和各子程序的设计,实现了PID算法指令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最后,利用MCGS嵌入版组态软件设计了触摸屏监控画面,满足实时人机交互和参数在线设定等功能。经调试和运行分析表明,本文所设计的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稳定可靠,易于操作和维护,在高粉尘环境中可以长时间稳定运行,实现了供袋、移袋、储袋、取袋、开袋、套袋等连续动作自动化控制,套袋成功率超过98.4%,套袋速度达到有效预期值,满足了企业生产需要,该系统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用户对自动套袋机的远程操控,大幅改善了工作环境,彻底地将水泥套袋工人从粉尘弥漫的包装车间解放出来,为回转式水泥包装机的自动套袋技术难题提供了有利解决方案,提升了中小型水泥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朱晓东[3](2020)在《选煤厂机电一体化现状及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我国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选煤厂中的应用,首先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了简单概述,进而在此基础上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选煤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且论述了当前的应用现状,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本文论述,可以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选煤厂中的应用及发展。

刘伟岩[4](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杨征[5](2020)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析》文中认为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快速地发展与进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我国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由此产生的很多新技术和新发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将从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入手,探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促进该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措施。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水平。

孟晓红[6](2020)在《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文中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一界定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具有“职业能力”的要求。职业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以及就业后转岗和再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毕业后即成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中的职业能力指的是个体在成功完成某种职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是几种能力简单相加,而是各种能力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知识的有机地迁移。本研究以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阐述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在实际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重点论述了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本论文以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研究主线,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环境,以及该研究课题存在的意义,还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内容、研究目标和方法,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核心概念思想,还分析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介绍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能力方面的相关要求。明确了中职人才培养目标,阐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第二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本章节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为后文的应对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基础。第三章针对性的提出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培养的应对措施和实施方案。此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详细论述了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策。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与反思,归纳了论文的研究成果,并客观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展望了未来相关研究工作的方向。

刘喆[7](2020)在《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改革”的战略部署,具体指的是将产业需求侧结构和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融合到一起,大批量培养具有高水平职业核心素养的人才。基于中职校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为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结合生产企业对中职毕业生岗位能力需求,以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实训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结合,开展中职院校职业核心素养与实训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从而完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以满足现代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能力的需求。根据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根本需要与发展需求,首先,对职业核心素养和中职课程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一体化专业当前职业核心素养培养重点及实训课程开发理论基础。其次,基于现有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以中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以相应中职院校的教师、以及招收该中职院校毕业生较多的用人单位等为访谈对象开展调查访谈,旨在分析毕业生具备的职业核心素养,研究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基于职业核心素养进行新的实训课程开发,并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金工实训课程的“成套制作螺杆与螺帽”项目为例,实际验证以职业核心素养开发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职业核心素养开发实训课程的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希望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产业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史龙凤[8](2020)在《基于PLC的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实训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PLC的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实训系统在中高职院校中是作为机电类技能大赛的一个主要的赛项设备之一,在技能大赛要求中,赛项时长短、赛项内容多,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发现非技术性工作在比赛流程中占据了较多的比赛时间,占用技术性工作的提升和优化时间,本文针对比赛过程存在的非技术部分进行改进,以提高其使用效率。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设备简介。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基本工作流程分为四大部分进行介绍,具体为机械结构部分,电气控制部分,软件部分和装置工作流程四个部分。分别详细介绍了 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的硬件组成,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的电气控制组成,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工作所需的软件及使用要求,最后整体对装置的工作流程及要求进行详细论述。2.结合中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的备赛和比赛要求,基于PLC的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实训系统中的非技术性质的耗时部分分析了存在的缺陷并剖析原因,在缺陷提出后,基于解决此类问题的局限性和实效性针对性的提出了关于机械手夹持物料不牢、传送带易松弛等问题给出目前解决此类问题的意见,并从中找出症结所在。本文在缺陷剖析中提出三个位置的缺陷,分别为机械手爪抓料不稳的机械结构缺陷、机械手爪因漏抓继续执行的缺陷,传送带送料不稳的缺陷三个部分。3.本文根据缺陷内容分三个章节分别进行介绍。第一个章节首先介绍机械手爪抓料不稳的现状和产生的影响,分析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针对问题提出对机械手爪进行机械改造的想法,然后从气动手爪的工作原理入手,进行改造计算分析,分析手爪改造的可行性,将机械手爪的两爪结构改造为三爪结构,最后设计出三爪机械手结构模型,并使用3D打印技术完成三爪结构模型的实物模拟验证过程。第二个章节介绍机械手爪漏料后程序继续执行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增加力传感器进行改进的意见,并在对力传感器的各方面性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最后形成可行性的理论分析,最后通过编写抓料部分程序进行模拟验证整个流程的可行性验证过程完成最终改造。第三个章节首先分析传送带稳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之后从传送带工作原理入手分析影响传送带稳定性的原因及目前已有的应对措施,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故障智能动态检测的改进意见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本文最后对设备改进部分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9](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叶芮杏[10](2019)在《广州市“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三二分段”作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之一,为中职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途径,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有效提高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文章在国内外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聚焦于广州市“三二分段”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对目前广州市进行“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院校进行研究,以把握现状,发现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为目标,为广州市“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科学有效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对策。本文使用文献研究、统计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梳理广州市“三二分段”中高职的招生现状,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的衔接做详细调研。经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广州市“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着招生人数少且生源流失大、目标制定重叠且责任主体不清、试点专业开设不全面且对接跨度大、课程内容重复且专业特色不显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政府未能出台可操作性的对接标准、对接院校未能架构充分的沟通渠道、学生的主体动机不足、企业参与度低。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招生制度上,健全“三二分段”招生制度,立足区域人才培养需求合理调整招生计划,加大“三二分段”宣传力度,建立有效的招生监督机制;在目标设置上,明确“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定位,构建有层次性的、有职业特色的、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衔接目标;在试点的专业设置上,完善“三二分段”试点的专业设置,选择技术水平高、人才缺口大的专业,提高专业设置契合度;在课程衔接上,完善“三二分段”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由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课程建设体系、中高职“三二分段”五年制一体化课程体系和校企合作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文章基于以上对策分析,对“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和推广,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做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打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衔接的立交桥。

二、机电一体化研究现状及发展应用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电一体化研究现状及发展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边坡整形收砟机的设计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2 边坡收砟机发展现状
        1.2.1 国外收砟机研究现状
        1.2.2 国内收砟机研究现状
    1.3 刚柔耦合分析技术发展现状
    1.4 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1.5 本章小结
2 铁路边坡收砟机的结构设计
    2.1 铁路边坡收砟机的设计目标
    2.2 铁路边坡收砟机的总体方案设计与确定
    2.3 铁路边坡收砟机收砟装置设计
        2.3.1 收砟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2.3.2 收砟机构尺寸设计
        2.3.3 收砟装置三维模型设计
    2.4 铁路边坡收砟机转向装置设计
        2.4.1 转向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2.4.2 转向装置三维模型设计
    2.5 线上行走装置及传动系统设计
        2.5.1 线上行走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2.5.2 传动系统设计
        2.5.3 线上行走装置三维模型设计
    2.6 收砟机模块配置
        2.6.1 收砟机整机配置
        2.6.2 收砟机参数计算
    2.7 本章小结
3 收砟机构刚柔耦合仿真分析
    3.1 多体系统动力学应用
    3.2 收砟机构刚柔耦合分析模型建立
        3.2.1 刚柔耦合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3.2.2 收砟机构物理分析模型构建
    3.3 刚体动力学求解设置
        3.3.1 收砟负载计算
        3.3.2 不同驱动模式下轨迹分析
    3.4 刚柔耦合分析求解设置
        3.4.1 添加负载
        3.4.2 柔性化处理
    3.5 仿真结果及后处理
        3.5.1 幅杆柔性化后收砟范围变化
        3.5.2 等效应力与等效应变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铁路边坡收砟机液压及PLC控制系统设计
    4.1 收砟机液压系统设计
        4.1.1 液压系统需求分析
        4.1.2 液压系统主要参数确定
        4.1.3 液压系统原理图设计及元件选择
        4.1.4 液压系统的性能验算
        4.1.5 液压集成块设计
    4.2 铁路边坡收砟机PLC控制系统设计
        4.2.1 控制需求及控制流程分析
        4.2.2 I/O分配及PLC选型
        4.2.3 程序设计
        4.2.4 PLC程序调试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致谢

(2)基于PLC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包装机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4.1 国内包装机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1.4.2 国外包装机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1.4.3 包装机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趋势
        1.4.4 PLC在包装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章节安排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自动套袋机技术设计要求与控制难点分析
        2.2.1 回转式水泥包装机综合概述
        2.2.2 包装机工作流程和基本参数
        2.2.3 包装袋选型和基本参数
        2.2.4 自动套袋机整机设计要求
        2.2.5 自动套袋机的控制难点分析
    2.3 自动套袋机工作流程与主要结构介绍
        2.3.1 包装袋套袋方式的比较和选择
        2.3.2 自动套袋机工作流程
        2.3.3 自动套袋机主要结构
    2.4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2.4.1 传感检测模块
        2.4.2 驱动模块
    2.5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的过程和特点
        2.5.1 控制系统的过程
        2.5.2 控制系统的特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引言
    3.2 可编程控制器及其相关模块的选型
        3.2.1 PLC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
        3.2.2 PLC主模块及扩展模块的选择
    3.3 工业触摸屏的选型
    3.4 传感器的选型
        3.4.1 磁性位置开关
        3.4.2 接近开关
        3.4.3 光电编码器
    3.5 气动与真空系统设计
        3.5.1 气缸驱动回路设计
        3.5.2 真空吸盘回路设计
    3.6 伺服驱动系统设计
        3.6.1 伺服驱动原理
        3.6.2 伺服电机的选型
    3.7 变频驱动系统设计
    3.8 控制系统I/O分配与硬件连接
        3.8.1 PLC输入接口的分配
        3.8.2 PLC输出接口的分配
        3.8.3 包装机变频器硬件接线和参数设置
        3.8.4 输送机变频器硬件接线和参数设置
        3.8.5 三线制接近开关的硬件接线
        3.8.6 气动真空系统的硬件接线
        3.8.7 控制系统的硬件安装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PLC程序开发环境简介
    4.3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4.3.1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
        4.3.2 PLC控制程序的框架组成
        4.3.3 各工作单元的顺序逻辑控制算法
    4.4 套袋机械臂的运动过程规划
        4.4.1 摆臂机构的设计
        4.4.2 摆臂运动学分析
        4.4.3 摆臂套袋迹规划及运动仿真
    4.5 回转式包装机的PID转速控制
        4.5.1 经典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
        4.5.2 包装机转速控制PID参数整定
        4.5.3 STEP-7 环境下PID向导及控制面板的使用
    4.6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4.6.1 触摸屏组态软件的介绍
        4.6.2 HMI监控显示界面的设计
        4.6.3 触摸屏与PLC之间的通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运行分析
    5.1 引言
    5.2 控制系统调试
    5.3 套袋系统试验
    5.4 设备运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附录B 本论文所涉及的部分程序代码

(3)选煤厂机电一体化现状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机电一体化概述
2.选煤厂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3.机电一体化在选煤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1)生产机械设备的机电一体化
    (2)控制系统的机电一体化
    (3)监控系统的机电一体化
    (4)自动测控系统的机电一体化
    (5)浮选过程控制系统的机电一体化
4.选煤厂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分析
    (1)选煤厂机电一体化应用策略分析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分析
5.小结

(4)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一)在数控机床领域中的应用
    (二)在机器人领域中的应用
    (三)在分布式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
        1. 在硬件设施方面
        2. 在软件方面
    (二)环保化
    (三)微型化
    (四)标准化
四、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建议
    (一)在智能和环保技术方面加大研发投入
        1. 在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发的过程中
        2. 在进行设备研发与生产的过程中
    (二)进一步完善产学研一体研发机制
    (三)加大人才教育和培养力度
    (四)对相关设备生产流程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
五、结论

(6)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中等职业学校
        (二)职业能力
        (三)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分析
        (二)国内相关研究分析
    五、使用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六、研究主要内容、研究视角和思路
        (一)研究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视角和思路
第一章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的要求
    一、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一)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规格
        (三)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职业能力结构分析
        (二)职业能力形成过程
        (三)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三、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三)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第二章 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一)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目的
        (二)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过程分析
        (三)访谈提纲的设计及实施
    二、中职职业能力培养调查结果分析
        (一)企业用人过程中注重综合职业能力
        (二)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
        (三)中职学生自身对职业能力的期望越来越高
    三、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开展职业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认识不足
        (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认识不足,实践教学薄弱
        (三)职业能力培养教学体系不健全
        (四)缺少“双师型”教师
        (五)没有建立完善的职业能力考评方式
第三章 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应对措施
    一、树立专业思想,提升培养职业能力基础
        (一)积极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二)正确引导中职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二、对职业能力培养引起重视,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
        (一)更新思想观念,重视实践教学
        (二)完善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
        (三)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强化实践技能
        (四)以学生为本,教学方式多样化
    三、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工学结合”教学体系
        (一)围绕职业能力要求构建课程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设置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情景化、活动化
        (四)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实现职业能力特色培养
    四、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
        (二)鼓励专业教师获得“双师”证书
        (三)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待遇
    五、改变原有考评方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考评方式
        (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考评
        (二)增强对学生技能形成的过程评价
        (三)实施“双证书”制度
        (四)合理的增加职业能力学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产业需求的现状要求
        1.1.2 中职课程“融合-跨界”的需要
        1.1.3 实训课程对机电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1.2 提出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实际应用意义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职业核心素养课程的内涵
    2.1 概念界定
    2.2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核心素养结构
    2.3 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第3章 中职院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现状—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3.1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的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学生反馈意见
        3.1.3 教师及企业访谈意见
    3.2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3.2.1 课程结构、内容与行业匹配问题
        3.2.2 课程间的衔接问题
        3.2.3 问题归因
第4章 基于职业核心素养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
    4.1 课程开发的目标与原则
        4.1.1 分析课程需求
        4.1.2 明确课程开发原则
    4.2 制定课程内容
        4.2.1 职业道德
        4.2.2 职业知识
        4.2.3 职业能力
        4.2.4 职业意识
        4.2.5 职业发展
    4.3 设计实训课程流程框架
        4.3.1 专业基础性职业道德课程模块
        4.3.2 核心岗位技能课程模块
        4.3.3 综合性素质课程模块
        4.3.4 发展实践应用培养课程模块
    4.4 课程实施的评价与考核
        4.4.1 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4.4.2 质量保障持续改进
    4.5 课程体系优化案例——“成套制作螺杆与螺帽”
        4.5.1 课程目标
        4.5.2 课程开发
第5章 基于职业核心素养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5.1 职业核心素养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一
附录二

(8)基于PLC的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实训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主要工作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设备介绍
    2.1 机电设备组装与调试设备基础介绍
    2.2 机电设备组装与调试设备硬件介绍
        2.2.1 实训台的机械结构
        2.2.2 实训台的电气控制组成
    2.3 机电设备组装与调试设备软件介绍
        2.3.1 PLC编程软件的使用
        2.3.2 触摸屏编程软件
        2.3.3 设备工作流程及要求
    2.4 光机电一体化装置工作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械手爪改造设计
    3.1 机械手爪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1.1 气动机械手爪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2 影响气动机械手爪抓料不准的应对措施分析
    3.2 气动机械手爪的工作原理
        3.2.1 执行机构
        3.2.2 驱动系统
        3.2.3 控制系统
        3.2.4 位置检测装置
    3.3 机械手硬件改造措施设计
        3.3.1 机械手爪硬件组成
        3.3.2 机械手爪改造计算分析
    3.4 三爪结构机械手3D打印技术模拟验证
        3.4.1 三爪结构机械手尺寸设计
        3.4.2 三爪结构机械手模拟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力传感器在机械手爪上的应用
    4.1 机械手爪存在问题及分析
    4.2 力传感器在机械手爪上的尝试
        4.2.1 力传感器的概念
        4.2.2 六维力传感器在机器人中的应用现状
        4.2.3 六维力传感器检测的局限性分析
        4.2.4 力反馈控制算法
        4.2.5 六维力传感器动态标定实验
        4.2.6 数据预处理
        4.2.7 六维力传感器动态性能指标求解
        4.2.8 机械手与力传感器的关系
        4.2.9 力传感器在机械手上的应用
    4.3 力传感器在程序中的验证
        4.3.1 验证项目设计
        4.3.2 验证项目执行
        4.3.3 验证项目执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送带稳定性分析及改造
    5.2 传动带稳定性分析
        5.2.4 控制方程
        5.2.5 稳定性与分岔
        5.2.6 稳定性分析结论
    5.3 传送带稳定性现状介绍
    5.4 传送带故障智能动态检测系统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总结
    6.2 展望
        6.1.1 机械手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6.1.2 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发展前景展望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A 三爪机械手结构三视图
附录B 三爪机械手实体模型图
附录C 电气控制原理图
附录D 完整验证程序

(9)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10)广州市“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新
        二、研究方法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中高职衔接
        二、三二分段
        三、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终身教育理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章 广州市“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第一节 调研设计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对象
        三、调研方法
    第二节 广州市“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招生现状
        二、“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目标现状
        三、“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专业现状
        四、“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课程现状
第四章 广州市“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广州市“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人数少且生源流失大
        二、目标制定重叠且责任主体不清
        三、试点专业开设不全面且对接跨度大
        四、课程内容重复且专业特色不显
    第二节 广州市“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原因分析
        一、政府未能出台可操作性的对接标准
        二、对接院校未能架构充分的沟通渠道
        三、学生的主体动机不足
        四、企业参与度不足
第五章 完善广州市“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第一节 健全“三二分段”招生制度
        一、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合理调整招生计划
        二、加大“三二分段”宣传力度
        三、建立有效的招生监督机制
    第二节 明确“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定位
        一、构建有层次性的衔接目标
        二、构建有职业特色的衔接目标
        三、构建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衔接目标
    第三节 完善“三二分段”试点专业设置
        一、选择技术水平高、复杂程度大的专业
        二、增加社会发展人才缺口大的专业
        三、提高专业设置契合度
    第四节 完善“三二分段”整体设计课程体系
        一、构建由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课程建设体系
        二、构建中高职“三二分段”五年制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构建校企合作一体化课程体系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访谈提纲
    附件二: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四、机电一体化研究现状及发展应用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边坡整形收砟机的设计与仿真分析[D]. 郑慧珍. 四川大学, 2021(02)
  • [2]基于PLC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设计[D]. 魏志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选煤厂机电一体化现状及发展[J]. 朱晓东. 当代化工研究, 2020(24)
  • [4]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5]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析[A]. 杨征. 2020万知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智慧工程三), 2020
  • [6]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D]. 孟晓红.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开发[D]. 刘喆.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8]基于PLC的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实训系统设计与研究[D]. 史龙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10]广州市“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对策研究[D]. 叶芮杏.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机电一体化研究现状及发展与应用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