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力系统自动重合闸动作时限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耿林磊[1](2021)在《配电网馈线反时限过流保护优化与配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配电网点多面广,与用户直接相连,运行方式多变,电气参数测点少,拓扑结构和故障特征的可观性差。与输电网相比配电网故障更复杂,相当一部分呈现弱故障特征,使得以馈线出口的单一位置测点的被动式故障观测,以及基于故障与非故障特征差异显着为前提下的简单化馈线保护整定和级差配合遇到严重困难。随着大量逆变型DG(Distributed Generation)的持续分散接入,DG主动参与调控有望对保护安装处观测的故障特征产生积极改善。尝试在固定的保护定值和配合方式下,通过DG主动参与使继电保护动作更加灵敏,即通过DG的主动调控来加剧故障与非故障的特征分化,从而使刚性定值下的保护和配合对复杂故障具有更好的动作性能。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分析了配电网馈线相间短路和中性点有效接地故障特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配电网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特性,通过仿真分析得出分布式电源接入对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的影响,为后续分布式电源接入发挥主动作用与传统反时限特性保护的级差配合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2)提出了一种基于光伏电源PV(Photovoltaic)主动参与故障回路电气参数调节的配电网保护方案,该方案首先识别出PV所处的模态,通过采用调节PV在故障期间减小出力、直接脱网以及并网点设置低电压等手段,增大流过保护安装处的故障电流,以到达快速切除故障的目的,并且该方法对分布式电源接入变动最小、对通信依赖度低,与传统保护配合便捷。(3)研究了小电阻接地系统的故障特征,基于传统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特性,提出了一种通过判断转供线路的断路器功率流动方向,进而调整各个保护动作时限逐级实现配合的保护方法,实时的进行保护级差定值调整,该方法不需依赖两站之间的异地通讯,仅靠送电侧转供线路的功率方向和时间级差调整就能实现两站之间的保护配合,并且能够适用于常规模态和转供模态,保证保护之间的选择性,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故障切除,缩小故障停电范围。本文的研究工作有助于提高配电网既有的保护动作性能,通过光伏电源主动参与故障回路电气参数调节,加剧故障特征,改善系统中存在的弱故障的问题;基于反时限特性的小电阻接地系统负荷转供运行方式,通过识别出转供模态,实时进行保护级差调整配合,有助于缩小故障停电范围,对于实际的配网运行有较强的适用性。
郝晴晴[2](2020)在《考虑继电保护及自动重合闸不正确动作的大停电模型与风险评估》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外大规模停电事故时有发生,通过分析与总结事故原因发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不正确动作是导致电网发生连锁故障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在停电事故中的作用机理,提出评估系统停电风险的指标与方法,并针对不同的电力网络设置相应的降低停电风险的保护配置方式。本课题以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基于多沙堆理论的互联电网停电事故预警技术及系统研发”为背景,是子课题“考虑电网元件及其关联保护控制系统的停电事故建模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电网连锁故障大停电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利用自组织临界性理论,从多次随机停电和单次事故传播两个仿真角度综合分析继电保护运行状态、重合闸运行状态、系统潮流转移等多种因素对连锁故障大停电的影响,并制定了降低停电事故风险的措施。首先,本文建立了一种考虑继电保护不正确动作的停电事故仿真模型。考虑到继电保护不正确动作(拒动或误动)对故障线路及相邻线路的影响,在现有的大停电事故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可用于仿真继电保护正确动作、误动、拒动对停电事故传播的推动作用的模型。该模型改变了以随机开断单一线路作为事故演化起点的传统做法,仿真得到了因保护不正确动作而可能引起的多种停电演化情况,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大停电事故传播机理。其次,本文建立了一种考虑自动重合闸作用的停电事故仿真模型。重合闸可用于降低线路被误切停运的概率,因此在停电事故仿真模型中增加重合闸因素,同时考虑系统受到初始扰动的类型、动态的重合闸成功率、潮流转移的影响等实际因素,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电网短期或长期运行的停电规律。通过对IEEE39节点系统仿真,验证了该模型可用于定量分析重合闸成功率与停电事故之间的关系。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继电保护及自动重合闸不正确动作的停电风险评估方法。为了在停电风险评估中考虑继电保护及重合闸不正确动作对停电的影响,本文在建立考虑继电保护及重合闸不正确动作的停电事故仿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该模型的停电风险评估指标和方法。通过对事故传播的所有可能路径进行风险值对比,分析风险值最低的事故传播情况,并给出降低停电风险的合理建议。以IEEE39节点系统和HN省Z市220kV主网为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高强[3](2020)在《AT牵引网五导体等值模型与保护定值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步入高速、重载时代后,牵引供电系统及其继电保护的工作性能成为制约电气化铁路的运输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受认识水平和结构条件所限,AT牵引网作为AT牵引供电系统的唯一输电网络,不仅轻载时易发生各类短路故障,而且重载时存在馈线主保护难以整定问题。为全面掌握AT牵引网短路阻抗特征和完善既有的馈线保护算法,论文以AT牵引网拓扑结构为基础,精确构建了牵引网各导线之间的短路等值电路模型,并通过工程计算,给出优化后的馈线保护整定值。首先,对牵引供电系统的供电方式、特点及状态、馈线保护进行分析,尤其是全并联AT牵引网。其次,根据牵引网的导体阻抗计算基础,研究了全并联AT牵引网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同时,结合全并联AT牵引网的现场接线方式,推导出全并联AT牵引网五导体等值电路,并对单线、复线及全并联运行方式进行短路阻抗计算。再次,对比不同运行方式下常见短路情况的短路阻抗,得出系统最大短路阻抗,并以此为基础对馈线主保护进行定值优化,给出馈线保护的整定方法及动作判据。最后,基于RTplus实时数字仿真系统建立全并联AT牵引网仿真模型,结合部分硬件搭建半实物仿真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对不同运行方式下短路情况进行仿真,以验证采用五导体等值电路计算短路阻抗的正确性及馈线保护定值优化的准确性。通过半实物仿真系统的验证得知,全并联AT牵引网五导体等值电路可用来计算短路阻抗,及求取最大短路阻抗,并可据此进行馈线保护的定值优化,从而提高了馈线保护的可靠性,能够满足工程需要。
范文超[4](2019)在《微电网保护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的凸显,促使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要发电形式的微电网系统得到了广泛关注。微电网不仅能提高互联大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而且可以有效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以微电网线路保护技术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了现阶段国内外微电网保护理论发展与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指出微电网线路保护的两种基本思路:通过采集本地的故障信息来判断故障的发生以及确定故障区域,即基于本地信息的保护方案;通过采集全局信息或者区域信息来判断故障发生以及实现故障定位,即基于通信的保护方案。基于上述思路,本文对微电网保护方案展开了针对性的研究,主要工作与取得的结论如下:分析了典型微电源的故障特性。建立了典型逆变型微电源的故障模型。分析了逆变型微电源在PQ控制模式和V/f控制模式下发生不对称短路故障和对称短路故障时的故障特性,给出了故障电流的表达式。研究了基于本地信息的微电网保护策略。分析了通过设计微电网网络拓扑来实现本地化保护的可行性。在微电网网络拓扑的设计中提取出开关站、星型、手拉手、源荷组合区域等四种适用于本地信息保护方案的拓扑结构,并分别分析了四种结构的微电网保护配置;分析了自适应电流保护应用于微电网馈线保护的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自适应电流保护进行了改进,提出了Ⅰ段自适应电流速断保护的整定方案和Ⅱ段自适应限时电流速断保护整定方案。研究了基于通信的微电网保护策略。提出了一种通过采集区域信息判断故障发生与实现故障定位的微电网分布式保护方案。针对拓扑结构可能会频繁变化的微电网,建立了微电网的图模型,从图模型的视角分析了微电网的故障特性。提出了基于图模型的分布式边状态保护方案,包括边方向保护、边电流保护等两种算法。针对非末端区域的短路,根据区域邻接线路的功率方向来判断故障的发生以及确定故障位置,即所谓边方向保护;针对末端区域的短路,根据区域邻接线路的电流大小和方向来判断故障的发生,即边电流保护。研究了微电网接入对传统配电网保护配置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分析了微电网接入对传统配电网电流保护、距离保护的影响,提出了在不改变传统保护配置的情况下,通过微电网及时退出、限制微电网的接入位置及容量、引进先进的通信技术及方向元件等方法来应对微电网接入对配电网保护的影响;分析了微电网接入对配电网自动重合闸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无需改变配电网重合闸配置,重合闸前加速与微电网并离网时序配合的方案;为应对低压配电网瞬时接地故障带来的非计划孤岛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低电压穿越能力的微电网拓扑结构,在配电网发生不对称接地故障时微电网并网穿越运行,为配电网故障恢复提供一定支撑。
彭颖[5](2019)在《基于分区纵联策略的含微网配电网保护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并网,配电网由传统的单电源结构变成多电源多端供电结构,使得基于单电源结构的配网三段式电流保护无法满足要求,为保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含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配电网保护改进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针对分布式能源系统并网对配电网保护产生的影响,研究并提出了含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配电网保护改进方案。论文分析了分布式能源在缓解调峰调频压力和提高供电可靠性方面的优势,为缓解用电负荷增长和变电站用地紧张等问题深圳发展分布式能源的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对含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配电网进行研究,论文分析了其对配电网保护的影响。当故障发生在分布式能源系统DG并网点的下游区域,将导致并网点下游区域保护检测到的电流变大,可能会导致电流Ⅰ段误动作;而并网点上游区域保护检测到的电流会变小,降低保护的灵敏度,可能导致保护拒动。当故障发生在分布式能源系统DG并网点的上游侧,将导致上游区域保护检测到的电流变大,可能会导致主后备保护间无法正常配合,使保护误动作。当故障点发生在相邻馈线时,分布式能源系统DG的并网将导致本线路靠系统侧的保护检测到的电流变大,导致保护误动作。并通过PSCAD/EMTDC建立仿真模型,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由于分布式能源并网对配电网保护带来的影响,需要对配电网保护进行改进。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区纵联策略的保护改进方案,改进方案根据分布式能源系统并网点的不同将馈线进行分区,在分布式能源系统并网点的上游区域配置纵联保护并保留过流保护,在分布式能源系统并网的下游区域配置定时限电流保护或反时限电流保护。利用PSCAD/EMTDC软件对所提出的方案进行仿真,改进保护方案能可靠动作,验证了改进方案的可行性。
王茹玉,张治国[6](2019)在《自动重合闸概述》文中提出本文从自动重合闸的作用、基本要求、启动方式、分类以及输电线路自动重合闸的不同类型、与继电保护的配合方式等方面着手,充分阐述了自动重合闸在电力供应系统中的重要性。为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供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余伟洲[7](2019)在《强不确定性复杂电力系统仿真设计与初步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转型升级,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大量接入电网,外部环境对电网的影响增大,现代电力系统具有强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综合运用大数据、领域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面向电力工业的人工智能系统,对维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稳定运行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考虑设备安全性、供电可靠性和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直接在实际电力系统环境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测试是不现实的。合理思路是在仿真系统上完成人工智能系统初步开发和试验工作。因此,研究实现强不确定性复杂电力系统的仿真设计,完成面向电力工业人工智能的数字孪生系统的搭建,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和数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现有电力系统仿真模型、仿真技术、仿真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软件集成思路及框架结构,通过开发新的模型,整合已有成果,实现面向电力工业AI研发的电力数字孪生系统搭建,并在此基础上,展望这一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利用多Agent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各种异构模型的集成,建立了一个灵活、易于扩展的仿真平台,可以综合考虑电力系统各种因素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影响,用于模拟电力系统在不确定性因素、广域控制、继电保护等共同作用下的动态特性。(2)对电力系统的不确定性模型进行研究,利用随机过程、随机微分代数方程和概率函数建立负荷、风电出力、输电线路概率故障、通信时延等不确定性模型。此外,为了考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以及控制对电力系统暂态及中长期动态的影响,建立了广域PSS控制、AGC控制、基于逻辑推理的继电保护模型。相关模型的有效性在小案例中得到分析验证。(3)在IEEE 14节点测试系统上验证了本文所搭建的多Agent仿真平台Agent通信交互的正确性。通过和Monte Carlo法对比,验证本文设计的强不确定性仿真系统相对Monte Carlo法更能考虑不确定因素的随机波动本质,仿真结果相对只考虑初始状态不确定性的Monte Carlo法更全面。在36节点测试系统的初步实证研究表明,本文设计的强不确定性仿真系统可以综合反映各Agent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作用,可以实现各种数据源采集,支撑“大数据”“态势感知”等场景的模拟,为研究新的智能调度决策辅助系统提供全面的模拟数据。
米警伟[8](2018)在《混合型超导限流器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协调配合》文中提出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日益扩大,短路电流水平呈日益增大趋势。国内用电集中区域电网短路电流已接近甚至有超过现有断路器的额定遮断容量的现象出现,严重危及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超导限流器因其优越的特性,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限流器。但是,超导限流器接入电网后,其特性可能会对电力系统运行和继电保护动作产生一定影响。为此,有必要系统地研究超导限流器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协调配合问题。通过对各种类型超导限流器的系统分析比较,选定混合型超导限流器(H-SFCL)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分析了H-SFCL的结构特性、工作特性和参数特性,建立了H-SFCL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并在算例系统中研究了模型的正确性。研究H-SFCL对电流保护、距离保护、零序电流保护、纵联保护和自动重合闸保护关于动作电流或动作阻抗、动作时限和动作灵敏度的影响,并分别提出相应的协调配合策略。通过重新整定继电保护中的动作电流或动作阻抗、动作时限和灵敏度,达到消除H-SFCL对继电保护的影响,保障了继电保护的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算例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实验研究本文提出的H-SFCL与继电保护协调配合策略的有效性和正确性。针对电力系统中多H-SFCL配置问题,以满足限流要求和配置经济性为目标,建立了H-SFCL在电力系统中的优化配置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根据所建立的多目标函数的特性,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进行解算,获得配置位置和配置容量。在IEEE39节点测试系统中进行了配置优化研究和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商春雷[9](2018)在《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继电保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为主的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or,DG)具有明显的随机性与间歇性,其接入配电网后改变了电网的供电结构与潮流方向,从而导致原有继电保护装置易出现拒动、误动、灵敏度降低及自动重合闸失败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研究分布式电源并网后对原有继电保护配置的影响并设计新的保护方案具有重要实际应用意义。论文首先对逆变型分布式电源(Inverter Interfaced Distributed Generator,IIDG)的电源结构、工作原理、控制策略及故障特性进行阐述,并在PSCAD/EMTDC仿真软件中搭建了恒功率控制方式下的逆变型分布式电源模型。其次对传统配电网的三段式电流及自动重合闸保护从原理上进行研究分析,随后在IIDG接入配电网后,从不同故障点位置、IIDG容量变化等方面对配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PSCAD/EMTDC环境下对济宁某地区含IIDG的10kV配电网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传统的继电保护配置已经不能满足含IIDG配电网的新型供电结构的要求。为满足继电保护新要求,本文设计了改进的自适应电流速断保护方案和改进的三段式电流保护方案。改进的自适应电流速断保护能够实时反映流过保护装置的电压、电流值,并可以进行在线整定;改进的三段式电流保护方案,考虑了 IIDG的接入容量,并把其容量大小作为保护整定条件之一,对保护进行离线整定。最后,在PSCAD/EMTDC环境下对两套保护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继电保护装置在不同IIDG的并网容量、不同故障类型及位置都能够可靠动作,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与灵敏性,确保了配电网系统的可靠运行。
李惜玉,肖忆乾,杨旭杰,江敏玲[10](2015)在《基于PSASP的暂态稳定性措施物理研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阐述利用电力系统综合分析程序模拟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措施之一的自动重合闸,并用经典系统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以此说明重合闸在提高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方面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二、电力系统自动重合闸动作时限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系统自动重合闸动作时限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配电网馈线反时限过流保护优化与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配电网馈线保护原理 |
1.2.2 配电网馈线保护配合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含逆变型DG的配电网反时限过流保护性能分析与仿真 |
2.1 引言 |
2.2 含逆变型DG配电网馈线短路故障特征分析 |
2.2.1 配电网相间短路故障与有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
2.2.2 含逆变型DG的小电阻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
2.3 反时限过流保护性能分析及分布式电源接入后的影响 |
2.3.1 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原理 |
2.3.2 分布式电源接入对反时限保护的影响分析 |
2.3.3 分布式电源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 |
2.4 仿真建模与故障特性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利用并网逆变器主动参与的配电网反时限过电流保护优化 |
3.1 引言 |
3.2 基于并网逆变器主动调控的配电网反时限过流保护配合 |
3.2.1 光伏电源PV模态的识别 |
3.2.2 并网逆变器主动作用于馈线保护的策略和实现方法 |
3.3 并网逆变器主动作用的基本原理 |
3.3.1 并网逆变器主动作用的时机 |
3.3.2 并网逆变器主动作用的方向 |
3.3.3 并网逆变器主动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
3.4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电阻接地配网联络线转供方式运行下反时限保护自适应配合 |
4.1 引言 |
4.2 小电阻接地配网联络线转供方式运行下反时限过电流保护选择性分析 |
4.3 基于转供模态辨识的反时限保护自适应级差配合 |
4.3.1 转供模态的识别 |
4.3.2 送电侧和受电侧的识别 |
4.3.3 转供模态下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的时限自适应调整 |
4.3.4 反时限特性曲线的调整 |
4.4 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与参与的项目 |
(2)考虑继电保护及自动重合闸不正确动作的大停电模型与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考虑继电保护不正确动作的停电事故仿真模型 |
2.1 继电保护配置及不正确动作概率模型构建 |
2.2 大停电事故传播机理分析 |
2.3 停电事故仿真模型的构建与算例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3 考虑自动重合闸作用的停电事故仿真模型 |
3.1 重合闸在停电事故模型中作用机理分析 |
3.2 考虑重合闸作用的短程停电事故仿真模型构建与实验 |
3.3 考虑重合闸作用的长程停电事故仿真模型构建与实验 |
3.4 考虑继电保护及重合闸不正确动作的停电事故仿真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综合模型的停电风险评估与应用 |
4.1 停电风险评估指标 |
4.2 2种风险评估方法的应用与对比 |
4.3 2种风险评估方法在Z市电网中的应用与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AT牵引网五导体等值模型与保护定值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创新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创新点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牵引供电系统及馈线保护 |
2.1 交流牵引供电方式 |
2.1.1 直接供电方式 |
2.1.2 加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 |
2.1.3 全并联AT供电方式 |
2.2 牵引供电系统特点及状态 |
2.2.1 系统特点 |
2.2.2 系统状态 |
2.3 馈线保护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T牵引网五导体等值电路及短路计算 |
3.1 导体阻抗计算基础 |
3.2 AT牵引网阻抗参数计算 |
3.2.1 单位自阻抗计算 |
3.2.2 单位互阻抗计算 |
3.3 AT牵引网五导体等值电路 |
3.4 AT牵引网短路阻抗 |
3.4.1 单线AT牵引网短路阻抗 |
3.4.2 复线AT牵引网短路阻抗 |
3.4.3 全并联AT牵引网短路阻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并联AT牵引网馈线保护整定研究 |
4.1 距离保护 |
4.1.1 最大短路阻抗计算 |
4.1.2 保护整定 |
4.1.3 动作特性 |
4.1.4 受短路位置的影响 |
4.2 电流速断保护 |
4.3 电流增量保护 |
4.4 失压保护 |
4.5 自动重合闸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RTplus系统的仿真验证 |
5.1 实验仿真模型及系统 |
5.1.1 RTplus实时数字仿真系统 |
5.1.2 功率放大器及KF6520馈线保护装置 |
5.1.3 全并联AT牵引网RTplus仿真模型 |
5.1.4 实验仿真系统 |
5.2 仿真结果分析 |
5.2.1 单线运行方式 |
5.2.2 复线运行方式 |
5.2.3 全并联运行方式 |
5.2.4 馈线主保护定值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微电网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 |
1.1.2 我国能源消费发展趋势 |
1.2 微电网 |
1.2.1 分布式电源 |
1.2.2 微电网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
1.2.3 微电网的主要功能 |
1.3 微电网保护 |
1.3.1 微电网保护技术挑战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微电网保护技术趋势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分布式电源的故障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典型的分布式电源 |
2.1.1 风力发电机 |
2.1.2 光伏电池 |
2.1.3 微型燃气轮机 |
2.1.4 燃料电池 |
2.3 微电源的故障特性 |
2.2.1 同步发电机型微电源短路特性 |
2.2.2 逆变型微电源短路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本地信息的微电网保护策略 |
3.1 引言 |
3.2 基于网络拓扑的微电网保护 |
3.2.1 “开关站结构”微电网 |
3.2.2 “星型”微电网 |
3.2.3 “手拉手”微电网 |
3.2.4 “源荷组合区域”微电网 |
3.3 微电网自适应电流速断保护 |
3.3.1 自适应电流速断保护基本原理 |
3.3.2 微电网馈线故障特征分析 |
3.3.3 自适应电流速断保护应用于微电网馈线保护存在的问题 |
3.3.4 微电网自适应电流保护方案 |
3.3.5 对微电网自适应电流保护方案一些问题的说明 |
3.4 仿真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通信的微电网分布式保护策略 |
4.1 引言 |
4.2 微电网图模型 |
4.2.1 图论基础 |
4.2.2 微电网图模型 |
4.2.3 微电网的图描述 |
4.3 以图论为基础的微电网故障状态分析 |
4.3.1 非末端区域故障 |
4.3.2 末端区域故障 |
4.4 微电网边状态分布式保护的实现 |
4.4.1 区域主边的确定 |
4.4.2 保护功能的判据和算法 |
4.4.3 保护功能的实现 |
4.4.4 边方向分布式保护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处理方案 |
4.5 仿真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微电网的接入对配电网保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
5.1 引言 |
5.2 微电网的接入对配电网保护的影响 |
5.2.1 微电网接入对配电网电流保护的影响 |
5.2.2 微电网接入对配电网距离保护的影响 |
5.2.3 微电网接入对配电网保护影响的一些结论 |
5.2.4 故障时的应对策略 |
5.3 微电网对配电网自动重合闸的影响及重合闸配置方案 |
5.3.1 自动重合闸与保护的配合方式 |
5.3.2 微电网接入对传统自动重合闸的影响 |
5.3.3 微电网接入后配电网自动重合闸配置方案 |
5.4 微电网故障穿越系统设计 |
5.4.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5.4.2 子微网内部变流器控制系统设计 |
5.4.3 子微网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系统设计 |
5.4.4 微电网混合储能系统的设计 |
5.5 仿真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基于分区纵联策略的含微网配电网保护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分布式发电技术发展现状 |
1.3.2 含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保护研究现状 |
1.3.3 含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配电网动作方案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深圳发展分布式能源的影响研究 |
2.1 深圳发展分布式能源的必要性 |
2.2 发展分布式能源的优势 |
2.3 深圳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 |
2.4 分布式电源接入对电网的影响 |
2.5 深圳配网保护现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布式能源并网对传统配电网保护的影响 |
3.1 传统配电网保护配置 |
3.1.1 电流速断保护整定原则 |
3.1.2 限时电流速断保护整定原则 |
3.1.3 定限时过流保护整定原则 |
3.2 DG并网对三段式电流保护产生的影响 |
3.2.1 故障位置的影响 |
3.2.2 分布式能源系统DG并网位置的影响 |
3.2.3 对重合闸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布式能源对配网保护影响的仿真分析 |
4.1 仿真模型参数设置 |
4.2 仿真分析 |
4.2.1 故障位置不同对传统配电网保护影响的仿真分析 |
4.2.2 并网位置对配电网影响的仿真分析 |
4.2.3 分布式能源系统DG并网对重合闸影响的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含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配电网保护改进方案 |
5.1 纵联保护原理 |
5.2 含分布式能源系统DG的配电网保护改进方案 |
5.2.1 保护改进方案原理介绍 |
5.2.2 保护改进方案动作行为分析 |
5.3 含分布式能源系统DG的配电网保护改进方案仿真分析 |
5.4 方向元件的选择 |
5.5 通信方式的选择 |
5.6 改进方案优缺点评价 |
5.7 含分布式能源系统DG的合环运行配电网保护改进方案 |
5.7.1 保护改进方案原理介绍 |
5.7.2 保护改进方案动作行为分析 |
5.7.3 改进方案的仿真分析 |
5.7.4 方案优缺点评价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自动重合闸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自动重合闸的作用 |
1.2 对自动重合闸的基本要求 |
1.3 启动方式 |
1.4 分类 |
2 输电线路自动重合闸 |
2.1 单侧电源线路自动重合闸 |
2.2 双侧电源线路自动重合闸 |
2.3 重合闸与保护的配合 |
(7)强不确定性复杂电力系统仿真设计与初步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强不确定性复杂电力系统及其仿真建模特点 |
1.2.1 强不确定性复杂电力系统 |
1.2.2 实现上述系统仿真的要求及开展工作的条件 |
1.3 电力系统仿真研究现状 |
1.3.1 仿真模型研究现状 |
1.3.2 仿真算法研究现状 |
1.3.3 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强不确定性复杂系统仿真架构设计 |
2.1 传统电力系统仿真模型 |
2.2 强不确定性复杂电力系统方程解耦分析 |
2.3 基于Agent的强不确定性复杂电力系统模型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系统不确定性模型 |
3.1 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模型中的输出不确定性 |
3.1.1 带浆距角控制的风机模型 |
3.1.2 风速不确定性模型 |
3.2 PQ等静态等值负荷的不确定性模型 |
3.2.1 维纳过程和OU过程 |
3.2.2 基于正态分布和随机过程的负荷不确定性模型 |
3.3 输电线路故障的不确定性模型 |
3.3.1 输电线路故障概率模型 |
3.4 基于实际网络通信的时延不确定性模型 |
3.4.1 时延不确定性模型 |
3.4.2 仿真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系统复杂控制模型 |
4.1 分布式广域控制模型:广域PSS |
4.1.1 PSS抑制振荡原理 |
4.1.2 本文所用的PSS模型 |
4.1.3 考虑通信时延的广域PSS仿真测试 |
4.2 集中广域控制模型:AGC |
4.2.1 AGC控制原理 |
4.2.2 ACE和AGC总调节功率计算模块 |
4.2.3 机组功率调节指令计算模块 |
4.2.4 仿真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力系统保护逻辑模型 |
5.1 主保护 |
5.1.1 变压器主保护模型 |
5.1.2 线路主保护模型 |
5.1.3 母线主保护模型 |
5.2 后备保护 |
5.2.1 线路后备保护 |
5.2.2 变压器后备保护 |
5.3 误动和拒动 |
5.4 自动重合闸 |
5.5 案例分析 |
5.5.1 保护逻辑验证 |
5.5.2 断路器动作不确定性对系统仿真结果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初步实证 |
6.1 强不确定性电力系统仿真测试和验证 |
6.1.1 IEEE14节点测试系统 |
6.1.2 实验设计 |
6.1.3 Agent通信交互正确性验证 |
6.1.4 与MC方法的对比 |
6.2 强不确定性复杂电力系统可观测变量和综合仿真 |
6.2.1 36节点系统 |
6.2.2 不同Agent模块的可观测变量 |
6.2.3 多Agent集成仿真系统仿真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混合型超导限流器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协调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限流器及其要求 |
1.2.1 限流器 |
1.2.2 限流器的基本要求 |
1.2.3 限流器配置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超导限流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超导限流器与继电保护配合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超导限流器工作特性与模型 |
2.1 高温超导材料及其特性 |
2.1.1 概述 |
2.1.2 超导材料主要特性 |
2.1.3 超导材料分类 |
2.2 超导限流器及其工作特性 |
2.2.1 桥路型超导限流器 |
2.2.2 电阻型超导限流器 |
2.2.3 饱和铁芯型超导限流器 |
2.2.4 磁屏蔽型超导限流器 |
2.2.5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 |
2.3 超导限流器的特性比较 |
2.3.1 工作特性 |
2.3.2 实现成本 |
2.3.3 应用特性 |
2.4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的模型 |
2.4.1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组成 |
2.4.2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动作特性 |
2.4.3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特性方程 |
2.4.4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仿真模型 |
2.4.5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仿真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协调配合的理论分析 |
3.1 概述 |
3.2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与电流保护的协调配合 |
3.2.1 电流保护 |
3.2.2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对电流保护的影响 |
3.2.3 协调配合策略 |
3.3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与距离保护的协调配合 |
3.3.1 距离保护 |
3.3.2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对距离保护的影响 |
3.3.3 协调配合策略 |
3.4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与零序电流保护的协调配合 |
3.4.1 零序电流保护 |
3.4.2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对零序电流保护的影响 |
3.4.3 协调配合策略 |
3.5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与纵联保护的协调配合 |
3.5.1 纵联保护 |
3.5.2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对纵联电流保护的影响 |
3.6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与自动重合闸的协调配合 |
3.6.1 自动重合闸 |
3.6.2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对自动重合闸的影响 |
3.6.3 协调配合策略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与继电保护协调配合的仿真研究 |
4.1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与电流保护配合的仿真研究 |
4.1.1 算例 |
4.1.2 仿真结果 |
4.1.3 仿真分析 |
4.2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与距离保护配合的仿真研究 |
4.2.1 算例 |
4.2.2 仿真结果 |
4.2.3 仿真分析 |
4.3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与零序电流保护配合的仿真研究 |
4.3.1 算例 |
4.3.2 仿真结果 |
4.3.3 仿真分析 |
4.4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与纵联保护配合的仿真研究 |
4.4.1 算例 |
4.4.2 仿真结果 |
4.4.3 仿真分析 |
4.5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与自动重合闸配合的仿真研究 |
4.5.1 算例 |
4.5.2 仿真结果 |
4.5.3 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在电力系统中的优化配置研究 |
5.1 概述 |
5.2 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 |
5.3 优化配置算法 |
5.3.1 粒子群算法 |
5.3.2 改进粒子群算法 |
5.3.3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混合型超导限流器优化配置 |
5.4 混合型超导限流器的优化配置流程 |
5.5 算例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 |
(9)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继电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结构及控制与建模 |
2.1 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结构 |
2.2 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控制策略 |
2.3 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故障特性 |
2.4 逆变型分布式电源仿真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IIDG接入配电网对传统继电保护的影响 |
3.1 传统配电网的继电保护配置 |
3.2 IIDG接入后对配电网继电保护影响的理论分析 |
3.3 算例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适用于含IIDG的配电网继电保护方案 |
4.1 含IIDG配电网的整体改进方案 |
4.2 适用于含IIDG配电网的自适应电流速断保护 |
4.3 改进的三段式电流保护 |
4.4 算例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和获奖情况 |
(10)基于PSASP的暂态稳定性措施物理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简介 |
1.1 PSASP软件概述 |
1.2 暂态稳定计算及用途 |
2 暂态稳定性措施分析 |
2.1 提高暂态稳定性的措施 |
(1) 改善电力系统基本元件的特性和参数 |
(2) 采用附加装置 |
(3) 改善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及其他措施 |
2.2 单相自动重合闸的措施研究 |
(1) 自动重合闸原理 |
(2) 自动重合闸对暂稳理论分析———等面积定则 |
(3) 自动重合闸的基本原则 |
3 仿真实例 |
3.1 故障等效法及重合时间整定 |
3.2 故障仿真 |
3.3 自动重合闸对暂态稳定性分析 |
4 结语 |
四、电力系统自动重合闸动作时限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配电网馈线反时限过流保护优化与配合研究[D]. 耿林磊.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考虑继电保护及自动重合闸不正确动作的大停电模型与风险评估[D]. 郝晴晴.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AT牵引网五导体等值模型与保护定值优化研究[D]. 高强.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4]微电网保护策略研究[D]. 范文超. 东南大学, 2019(01)
- [5]基于分区纵联策略的含微网配电网保护方案研究[D]. 彭颖.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自动重合闸概述[J]. 王茹玉,张治国. 科技风, 2019(14)
- [7]强不确定性复杂电力系统仿真设计与初步实证研究[D]. 余伟洲.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8]混合型超导限流器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协调配合[D]. 米警伟. 山西大学, 2018(04)
- [9]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继电保护技术研究[D]. 商春雷.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10]基于PSASP的暂态稳定性措施物理研究分析[J]. 李惜玉,肖忆乾,杨旭杰,江敏玲.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