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溶合句的生成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早热古丽·阿不力米提[1](2019)在《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汉维语言文化的密切接触和交织,伴随着维吾尔族群体国语(汉语)水平的快速提高,维汉语混合现象(本文称“语码转换”)在维吾尔双语人相互口语交际中已成为一个自然常态,他们的语言生活、语言风貌发生着变化。维吾尔族双语人使用的语码转换已经成为维吾尔族群体总体语言使用的一种趋势。维吾尔族双语人的语码转换中使用的汉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详情如何?它们对未来维吾尔语的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些诸多问题都亟需得到解答,而答案则必须在深入研究后才能得到。同时,这些问题的探究和分析在理论上有利于深化语言接触等研究,在实践上有利于我国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制订。笔者是生活在乌鲁木齐市的、熟悉维汉语言的维吾尔双语者,是维汉语码转换的实践者,具有研究该问题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充分借鉴了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乌鲁木齐市维汉双语者的非正式口语交际的语码转换的大量自然语料和个人实践,以基础语框架模式理论、对等限制理论、顺应论和标记模式论等为指导,对维汉语码转换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探究,发现了很多新的语言现象,也对维汉语码转换问题有了很多新的研究结论。第一,在维汉语码转换过程中的句法层面上,重点探讨了动词的嵌入规则问题。本文以生成语法为向导,从制约关系最复杂的动词入手,大篇幅讨论汉语动词的嵌入规则,旨在从静态视角探索维汉两种语言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语言变体,努力揭示产生这种变体的深层原因,解答怎么融合,为什么这样融合的问题。具体结论有:(1)来自孤立语的汉语客体动词(V 汉)嵌入到形态复杂的维吾尔语基础语框架时,受到强制性句法制约,因为基础语功能类f-选择的补足语(V汉)的语法特征必须与功能类的相关特征匹配。为了得到功能类的支配,V汉必须顺应基础语的要求在句法角色上“弃动从静”,以静词“身份”与基础语指派的轻动词“qil-/bol-”或动词化语缀“-1A-”结合,才能受到基础语功能类的句法制约,得到时、人称、肯/否、体、态、式等语法功能。汉语单音节动词(V汉单音)还额外受到汉语双音化韵律制约,通过韵律垫音“Le”变为双音化,才能与轻动词结合。本研究同时加以论证了维吾尔语本身对此已有的韵律感知力,这是本文的重要创新之处。(2)维汉动词混合体总是发生在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相互映射的地方。一般情况下转换的语码同时符合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构成对等制约关系(占91.75%),而少部分V 汉只遵循其中一种语言的句法或语义规则,而违背另一种语言的相应规则,构成“第三种语法”(占8.25%),但句子整体结构完全能被接受。(3)基础语的功能结构直接投射于作为补足语的静词类嵌入成分上,不增加任何辅助成分,与被替代成分同值交换。维吾尔语对静词类嵌入成分的包容性导致大量维汉合璧词的产生。比起静态转换,动态转换的意识程度比较高,顺应的动态性更加注重交际中的语用策略。第二,语言功能层面上的维汉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说话人为自己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利益的“算计”行为。客体语的以下功能优势总是起到转换语码的理据。(1)音节的多寡上,汉语在词法和句法上表现出其它语言少有的经济简便性,汉语数词和缩略语的简便性更为突出。(2)当基础语在词法、句法或语义上很难找到最佳表达时,便顺应客体语的优越性来填补缺位,使得语言表达精准到位,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利益。(3)在特定物理环境下,特定的汉语词语在语音的清晰度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第三,语用层面上的维汉语码转换。语码转换又是交际者在社会心理动机下的语用策略。在交谈中,社会语境的客观特征与说话者的主观心理交错在一起。维吾尔双语者通过语用策略,根据不同的社会场景,确立新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说话者借助合理的语码调节与对方之间的心理距离,照顾到交际对象的心理感受,在礼貌原则的支配下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本文在以上主要结论的基础上,还探讨了元语言引用、语言习惯、语用得体等与维汉语码转换相关的问题。但由于能力和时间所限,本文无论在材料搜集还是在理论分析上都存在不足。今后会进一步搜集语料,提高语言学理论水平,在语码转换的研究上能更加深入。也希望藉此在理论上为语言学发展添砖加瓦,在实践上为我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进而为我国的稳定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做出贡献。
李曼[2](2016)在《以英语口语课堂为例谈学习者语言僵化现象》文中研究说明语言僵化是二语习得研究中常见的话题。僵化妨碍了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和效率是毋庸置疑的。关于僵化现象出现的根源,研究者基本是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剖析,僵化的表现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口语是英语习得中重要的输出环节,口语课堂是语言僵化表现得最具体的场合。因此有必要以口语课堂里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表现为例,进一步探讨语言僵化现象的形成原因、表现以及针对性地调节口语课堂的教学策略及手段。
曹秀玲[3](2014)在《延边地区汉语-朝鲜语双语现象说略》文中指出双语是族际交往和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开放,族际交流不断增加,双语现象业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双语问题也成为世界性问题。延边地区是我国朝鲜族的最大聚居区,长期以来形成鲜明的双语双文化特色。延边地区汉语-朝鲜语双语现象历经汉语-朝鲜语混合语、汉语-朝鲜语码转换和汉语-朝鲜语兼用部分青少年转用汉语三个阶段,双语格局的变迁与国家民族语言政策的贯彻和延边地区双语教育的实施密切相关。当前延边地区汉语和朝鲜语在使用功能和表达功能两个维度上形成良性发展格局,并行不悖,共同担负着现代社会的交际职能。
付蓓[4](2009)在《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石化现象的认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学生在英语书面表达中出现的问题很多都属于语言石化现象的范畴。导致中介语石化产生的心理认知机制,主要体现在语言迁移,训练后迁移,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目的语过度概括等几个方面。从认知角度来分析语言的石化现象对英语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全瑞,王成志[5](2003)在《也谈汉语中的字母词问题》文中指出笔者分析了字母词的概念和出现的原因,讨论了字母词在汉语中的定性问题,认为字母词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总结了字母词在汉语中意义及句法上的变化,指出了字母词在读音和理解上的局限性.
王德春[6](2000)在《《朝汉双语语码转换研究》序》文中指出
金钟太[7](2000)在《溶合句的生成机制》文中提出溶合句是从两种不同语言的句子结构溶合在一起而生成的一种句内语码转换句。本文对朝汉语码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溶合句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生成过程,同时指出从生成过程看溶合句并非全是由转换程序的失误而导致的,它实际上是为避免象“Pr+NP”和“NP+Po”;“VP+O”和“O+VP”等语序上的冲突而把语序有冲突的结构靠港合的方式使之协调起来而造成的语码转换所特有的句式。
二、溶合句的生成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溶合句的生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主要方法 |
1.3 语料来源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应用意义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外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 |
2.2 国内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辨析 |
3.1.1 语言接触 |
3.1.2 语码转换 |
3.1.3 双语者 |
3.1.4 语体 |
3.1.5 语域 |
3.2 理论基础 |
3.2.1 语码转换的结构限制理论 |
3.2.2 语言顺应理论 |
3.2.3 标记模式理论 |
第4章 嵌入语类对基础语框架的静态顺应 |
4.1 词汇类 |
4.1.1 动词 |
4.1.2 名词 |
4.1.3 形容词 |
4.1.4 副词 |
4.2 功能类(附加语码转换) |
4.2.1 “的、得、地”的嵌入 |
4.2.2 连词 |
4.2.3 语气助词 |
4.2.4 感叹词 |
4.2.5 复数范畴 |
4.2.6 人称从属范畴 |
4.2.7 格位范畴 |
4.2.8 系动词 |
4.2.9 混合短语 |
4.3 小结 |
第5章 基础语对嵌入语功能优势的动态顺应 |
5.1 嵌入成分的经济简便性 |
5.1.1 维汉语言的经济性对比 |
5.1.2 汉语新词的借入理据 |
5.1.3 汉语嵌入数词的简便性 |
5.2 借词语义的演变 |
5.2.1 义项的选择性借入 |
5.2.2 义项的扩大(Lexical broadening) |
5.3 精准表达功能 |
5.3.1 填补语义差异 |
5.3.2 解除歧义 |
5.3.3 填补词汇空缺 |
5.3.4 注释功能与羡余型获得 |
5.4 语码转换对物理环境的顺应 |
5.5 小结 |
第6章 维汉语码转换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动态顺应 |
6.1 受社会规约而作出的语码转换 |
6.1.1 语境关系顺应 |
6.1.2 出于情感动机而作出的语码转换 |
6.2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
本研究结论 |
预测未来 |
对维汉语码转换的功能与转换动机的几点补充 |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学术期刊 |
三、论文集 |
四、学位论文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以英语口语课堂为例谈学习者语言僵化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语言“僵化” |
1.1语言“僵化”的根源 |
1.2语言“僵化”的表现 |
1.2.1母语迁移作用下的语病 |
1.2.2泛化 (overgeneralization) 现象 |
1.2.3虚词的误用 |
2 I’d like to stay in the Beijing and visit Great Wall. |
2.1 培养英语思维 |
2.2 平衡流利性与准确性 |
2.3 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 |
3结论 |
(3)延边地区汉语-朝鲜语双语现象说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延边地区汉语 - 朝鲜语双语现象的历时考察 |
(一)延边地区各民族人口比例的变化 |
(二)汉语 - 朝鲜语双语现象的阶段形态 |
1.汉语-朝鲜语混合语。 |
2.汉语-朝鲜语语码转换。 |
3.汉语-朝鲜语兼用,部分青少年转用汉语。 |
(三)延边汉语-朝鲜语双语教育的发展动因 |
三、延边汉语 -朝鲜语双语现状考察 |
(一)汉语 - 朝鲜语的功能互补 |
1.汉语-朝鲜语使用功能的互补。 |
2.汉语-朝鲜语表达功能的互补。 |
(二)汉语 - 朝鲜语的功能竞争 |
1. 汉语-朝鲜语使用功能的竞争。 |
2.汉语-朝鲜语表达功能的竞争。 |
四、延边地区汉语 - 朝鲜语双语现象的特点 |
(一) 汉语 - 朝鲜语双语接触历史悠久,双语现象阶段性特点鲜明 |
(二)汉语 - 朝鲜语双语情感价值和功能价值同呈显性,助力双语发展 |
(三) 汉语 - 朝鲜语双语社群形成历史不长,但双语教育成绩斐然 |
五、问题与思考 |
(4)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石化现象的认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语写作中存在的石化现象 |
二、英语写作中石化的认知分析 |
(一) 语言迁移 |
(二) 训练后迁移 |
(三) 学习策略 |
(四) 交际策略 |
(五) 目的语的过度概括 |
三、英语写作石化的防范措施 |
(5)也谈汉语中的字母词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字母词的概念 |
二、字母词的引进 |
三、字母词的定性问题 |
(一)字母词是汉语词吗 |
(二)读音的相互影响 |
四、字母词在汉语中的变化 |
(一)外来词的语素化 |
(二)字母词的词类多元化 |
五、字母词的局限性 |
(一)读音不统一 |
(二)意义不明确 |
四、溶合句的生成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D]. 早热古丽·阿不力米提.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2]以英语口语课堂为例谈学习者语言僵化现象[J]. 李曼. 海外英语, 2016(20)
- [3]延边地区汉语-朝鲜语双语现象说略[J]. 曹秀玲. 双语教育研究, 2014(03)
- [4]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石化现象的认知分析[J]. 付蓓.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 [5]也谈汉语中的字母词问题[J]. 王全瑞,王成志. 河西学院学报, 2003(04)
- [6]《朝汉双语语码转换研究》序[J]. 王德春. 汉语学习, 2000(06)
- [7]溶合句的生成机制[J]. 金钟太. 汉语学习,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