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堤防设计洪水风险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谭瑞[1](2021)在《考虑洪水预报信息的尼尔基水库防洪补偿调度方案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洪灾频发,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危害。水库防洪预报调度是最重要的防洪非工程措施之一,如何利用洪水预报信息制定防洪补偿调度方案以充分发挥水库防洪功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嫩江流域尼尔基水库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尼尔基水库现行防洪调度方案存在的未结合利用洪水预报信息、设计洪水调洪结果未能完全满足水库防洪目标等问题,基于水库现行洪水预报方案的分析和梳理,研究制定了尼尔基水库防洪补偿调度方案,通过调洪计算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并进一步分析了洪水预报误差对水库防洪补偿调度的影响,以期为尼尔基水库的防洪预报调度提供指导。本文主要研宄内容及成果有以下几方面:(1)研究梳理了尼尔基水库现行洪水预报方案,对洪水预报信息的可利用作出分析和评价。论文依据尼尔基防洪预报调度对洪水预报信息的利用情况,将尼尔基水库现行的洪水预报方案分为水库上游、齐齐哈尔天然流量和尼齐区间洪水预报方案三类梳理分析:尼尔基水库上游洪水预报方案由于预见期较短、预报精度较低且预报信息对水库补偿凑泄无影响等原因,不应用于水库防洪补偿调度方案。齐齐哈尔天然流量预报与尼齐区间洪水预报为同模型预报方案,预见期和预报精度均满足规范要求,可用于指导水库防洪调度。(2)研究制定了尼尔基水库防洪补偿调度方案。依据尼尔基水库现行防洪调度方案可进一步完善的内容,首先基于水库防洪任务和现行洪水预报方案等制定了防洪补偿调度方案;通过调洪计算,分析论证了方案的可行性。针对于尼尔基水库补偿调度的复杂性,进一步研究不同条件下方案的可操作性,分别构建不同约束条件下的优化调度模型,并采用粒子群算法求解;基于尼尔基防洪补偿调度在不同条件下的下游削峰效果、上游淹没情况等结果的分析,为水库保证下游防洪安全、减轻上游淹没损失的调度决策提供建议。(3)研究分析了洪水预报误差对尼尔基水库防洪调度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水库化解不利影响可采取的措施。针对水库防洪预报调度中预报误差难以避免,并且对下游防洪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研究统计了尼尔基水库洪水预报误差分布情况,定性分析了洪水预报误差对下游防洪安全的影响情况。通过假定预报误差发生情景,定量计算了不利影响,以此评价尼尔基水库对洪水预报误差的承受能力,并提出调整防洪调度方案判别指标、安全泄量目标、降低水库汛限水位等化解预报误差不利影响的措施。
黄艳,李昌文,李安强,郝振纯,闵要武,任明磊[2](2021)在《变化环境下流域超标准洪水综合应对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流域超标准洪水应对问题突出,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变化环境影响下,面临规律重新认知、技术亟需提升和措施体系亟待完善等重大挑战,其难度和复杂程度世界少有,相关研究成果距应用需求仍有较大差距。针对流域超标准洪水综合应对研究这一国家重大需求,拟融合多学科理论与前沿技术,采取理论与试验、物模与数模、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相结合的手段,开展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气象极端事件演变规律及超标准洪水致灾机理、暴雨洪水立体监测与精细预报预警、流域超标准洪水灾害动态评估、调度与风险调控、综合应急措施、调度决策支持系统集成与示范应用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力求破解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超标准洪水演变规律与致灾机理研究难题,构建流域超标准洪水风险管理理论体系,突破流域超标准洪水立体监测-预报预警-灾害评估-风险调控-应急处置-决策支持关键技术瓶颈,形成流域超标准洪水综合应对的技术体系和成套解决方案,研发强适配性的多场景协同超标准洪水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并进行示范应用,以提升中国流域超标准洪水应对水平,保障国家防洪安全。
张雪竹[3](2020)在《月亮泡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分析》文中认为洪水在我国的历史中最早出现在先秦的典籍中,距今已有4000年,我国频繁遭受洪水灾害,近年,利用蓄滞洪区分蓄洪水是热门课题,进行洪水分析发挥蓄滞洪区防洪减灾的作用关乎民生与国家发展,是实现区域防洪规划与经济合理的必然需求,加强我国蓄滞洪区洪水风险管理已经刻不容缓。作为非工程措施之一的洪水风险研究,可以有效地为防汛指挥、避险转移和灾情评估提供依据。本文结合月亮泡蓄滞洪区的水文流域特性,确定洪水分析工况,依据月亮泡防洪调度实施方案分五种洪水工况,制定洪水计算方案,建立了蓄滞洪区一、二维水动力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精度,使用1998年黑帝庙水文站。白沙滩水文站洪水资料进行模拟实验计算并不断进行参数调试,确定模型的主要参数。应用该模型进行防洪评价研究,进行了洪水演进分析,初步绘制了月亮泡蓄滞洪区的洪水风险图,得出洪水到达时间,淹没水深等致灾特性指标,进行了洪水影响分析。结论得出哈尔滨控制200年一遇洪水的方案蓄滞洪区淹没面积680.36km2,蓄滞洪区内最高水位134.50m,蓄水23.71亿m3,受洪水影响最为严重,其他方案的影响程度受嫩江影响较为明显。月亮泡蓄滞洪区内和镇赉段溃口的设置,起到了错峰削量作用,进一步减轻嫩江干流防洪压力,也为周围居民的撤离提供了时间。
王睿[4](2020)在《浑太胡同防洪保护区洪水二维动态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3年以来全国已经相继完成了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的编制工作,洪水模拟则是洪水风险图制作的基础,国内外常用的二维洪水模拟软件基本都基于水动力学模型,存在对资料要求高,计算时间偏长等缺点,无法满足实时防汛的需求。为了改善传统实时二维洪水模拟不能进行快速计算的问题,本文以浑太胡同动态洪水风险分析项目为背景,以浑太胡同防洪保护区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基于CADDIES模型的动态洪水模拟相关研究。首先对该模型原理和模型构建过程进行阐述;然后选取模型评价指标对比CADDIES和HEC-RAS模型的模拟结果,对CADDIES模型的应用特点、参数对模型结果的影响以及模型的计算效率进行相关分析;再设置多场景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各场景的洪水演进过程,以及道路对洪水的阻断作用;最后基于模型研发相应的洪水风险管理系统,提供实际的应用支撑。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CADDIES模型和HEC-RAS模型,采用50年和100年一遇洪水进行二维洪水演进的模拟,模拟分析结果表明:CADDIES模型总体具有较好的洪水淹没预测能力,但由于CADDIES模型忽略惯性项和动量守恒,面对从高地势溃堤的场景而言,模拟结果相对于水动力学模型略有差异。同时糙率对CADDIES模型的部分场景产生较大影响,例如浑太胡同上游溃口的场景,但对下游两溃口基本无影响,原因在于CADDIES模型的水量转移规则不完全受包含糙率的曼宁公式与临界流方程的限制;网格分辨率的选取对CADDIES模型模拟结果影响较大,使用高精度的网格并辅助以并行计算技术,保证模型计算精度的同时,可大幅提升计算效率,适用于动态洪水模拟。(2)依据不同洪水组合方案和不同溃口组合形式,共创建24种溃堤场景进行洪水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洪水顺着地势总体沿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方向演进,直到下游的三岔口地带受到浑河左岸和太子河右岸堤防的阻挡,从而汇集形成下游高水深地带;随着洪水量级的不断增大,淹没范围随之增大,受灾状况加重;通过抬高地形的方法添加道路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道路对洪水演进的阻断作用明显。(3)基于模型研发洪水风险管理系统。系统结合地理信息平台、数据资源池和模型服务平台搭建而成,包含有实时和历史设计洪水的模拟计算、静态洪水风险图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为实时的防洪减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郑恒[5](2020)在《基于DPSIR模型的流域-村落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山洪灾害是指由山区洪水引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对山洪灾害防治的理念包括减轻灾害程度和降低灾害风险,而实施减灾措施和降低灾害风险的首要工作,是对山洪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前瞻性、系统性的风险评价,有助于预测山洪灾害风险,提前部署山洪灾害防御,降低山洪灾害损失。本文结合山东省山洪灾害实际现状,从省、县、村三个层次出发,对山东省进行多级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山东省历史山洪灾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采用统计检验法分析山东省山洪灾害时间分布特点,总结山洪灾害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同时根据历史山洪灾害数据详细信息,采用频次分析法和核密度法,结合ArcGIS工具,绘制山东省历史山洪灾害分布频次图和核密度图,分析并发现山东省山洪灾害高发区域。(2)将DPSIR模型引入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中,对模型指标重新定义,对模型内部关系重新设定,使其符合山洪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形成了可应用于山洪灾害风险评价的DPSIR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构建基于DPSIR模型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库;其次,依据DPSIR模型内部关系,引入因子度和综合风险度,构建基于DPSIR模型的山洪灾害因子度和综合风险度计算模型,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对综合风险度的各影响指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于DPSIR模型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3)结合基于DPSIR模型的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对日照市五莲县进行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计算不同流域单元的风险度分布,确定风险度较高的小流域。在此基础上,针对风险较高的小流域,以沿河村落为单元,进行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得到了五莲县重点小流域内各沿河村落山洪灾害风险度,实现了山洪灾害危险点的精准定位。此外,本文对沿河村落综合风险度的5个影响因素——因子度指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得到了5个因子度的敏感性大小。(4)结合水文学方法,对五莲县危险小流域内的重点沿河村落进行山洪灾害危险区分析,通过设计暴雨、设计洪水计算,推求不同频率洪水水面线,从而计算沿河村落防洪能力,确定淹没人口,绘制危险区图,精准定位山洪灾害危险居民户,为沿河村落山洪防治提供依据。
谭飞[6](2020)在《潍河五莲县段综合治理工程设计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潍河古称潍水,位于山东半岛地区中部,地处胶莱河以西、白浪河以东,该河发源于沂水县官庄乡箕山西麓宝山坡村东北,最后由下营镇以北注入渤海莱州湾,流域面积6502km2,干流全长222km[1]。潍河五莲县段多年来一直未进行大规模治理,河道运行状况差,河槽淤积、河岸冲刷严重,防洪排涝能力薄弱。近年来,五莲县极端气候频现,受2018年“温比亚”台风、2019年“利奇马”台风的影响,潍河连续两年冲毁河岸,淹没农田,严重影响到周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为保护沿线居民生命财产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根治水患、防治干旱”目标,拟对潍河五莲县段进行综合治理。本文以潍河五莲县段综合治理工程为可行性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查阅历史文献资料等方式,对工程的区域概况、基本水文、地质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体现出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根据掌握的基础资料,对工程设计洪水、施工期洪水,河道疏浚、堤防及拦沙坎等内容进行设计,进而通过计算结果提出可行性的施工方案;最后综合分析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社会稳定性风险等对工程有较大影响的几方面因素,统筹考虑设计概算、经济分析等内容,对工程的可行性做出最终结论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探索建立工程运行管理与河湖长制相结合的工作制度,按照“幸福河”的标准开展管护工作。可为今后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提供参考,对研究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及河湖长制的相关工作有一定借鉴。
许清文[7](2020)在《城市滨河带景观综合治理工程对防洪的影响 ——以郁江贵港段为例》文中认为河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其对人类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如何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和损失的前提下开发出河流的潜能,一直是河流开发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全球正以空前的速度对河流进行改造,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都对江河两岸进行综合整治开发,以提高城市发展水平,这对河道的堤防安全、河势稳定、防汛抢险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本论文以贵港郁江滨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资料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江河两岸综合整治开发对原有堤防安全、河势稳定、防汛抢险等的影响,旨在对项目建设做出合理建议,河流开发更加高效环保。主要结论如下:(1)1962年至今综合治理工程所在河段河槽变化不大,河势相对稳定。整治工程范围内的24个断面2006年、2010年和2016年河道宽度、平均水深、宽深比和河道过水面积等变化均较小,河道小幅冲淤交替但总体呈淤积状态,在现有水沙条件下,预测未来评价河段将呈缓慢淤积态势。(2)利用数学模型和实测资料,分析综合治理工程后水位、河势、河床冲淤变化以及河岸渗流和岸滩稳定情况。整治后综合治理工程河段过流面积以增加为主,工程建设后整治河段沿程水位降低,对现有滩槽流速改变较小,对河道的整体冲淤变化影响较小,河道滩槽演变会延续近期的趋势。两岸堤防的渗透稳定性满足要求,但部分断面抗滑稳定系数不满足要求,需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满足规范要求。(3)该工程的实施符合相关规划、标准和要求。工程实施后对所在河道的主槽及整体河势稳定影响不大,为了加固河岸,建议修建高等级护岸。通过“以路代堤”方案可以满足防汛交通的需求,确保两岸堤防及河道等安全。综合治理工程不会对郁江的整体防洪态势造成较大影响。
郭春来[8](2019)在《辽河多沙支流老哈河防洪工程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自然灾害中,洪水是最常见且危害又最大的一种水文现象,并且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人们居住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农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部门的破坏。因此,为了抵御洪水,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有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防洪工程设计等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老哈河为西辽河一级支流,同时也是北方有代表性的一条多泥沙河流,为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河。老哈河界河段内蒙左堤已经治理多次,本次治理段与之相对应内蒙侧为元宝山区,堤防现状较为完好。辽宁省老哈河哈拉道口镇段无堤段较多,且已建堤防标准低,破损严重,防洪能力薄弱,严重制约了沿岸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对辽宁省老哈河哈拉道口镇段防洪工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并总结国内外防洪工程研究的现状,为多泥沙河流工程设计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2)依据辽宁省老哈河哈拉道口镇治理段的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泥沙状况、暴雨特性和区域地质概况等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并利用地区水文资料对防洪断面设计洪水进行了计算和复核,综合考虑保护对象重要程度,确定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3)防洪工程采用堤防、护岸、护坡等方式对洪水进行拦蓄,其中,治理干流堤防长14.14km,回水堤9.06km。依据规范规定,结合辽宁省堤防整治的经验,在满足堤防边坡稳定的条件下,选用粘性土筑堤,堤防迎水坡坡比1:2.0、背水坡坡比1:2.0;护岸工程共5处,总长度3.34km;对河流侧蚀作用强烈,危及堤防边坡的堤段,考虑采用双绞格石笼护坡工程措施,护坡顶高程护至20年一遇水位以上0.5m,总长度2.0km;布设穿堤涵闸8处。
丛野[9](2019)在《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洪江镇防洪规划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物质及精神生活水准的持续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及生态需求的渴求也不停提高。许多城镇都以河道为核心进行规划建设,河流作为城镇的重要自然资源,在城镇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提高带动了城镇建设的高速成长,随之也带来了城镇防洪功能与河道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现状城镇防汛建设相对投入较低,方式方法单一,洪水的发生及灾害将会对沿岸建筑设施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在河道治理中片面的强调城镇的防洪属性,渠化、硬化等加固处理将对河道生态多样性造成重大破坏。相反,片面的强调河道生态保护,轻视防洪及度汛的安全问题,又将为城镇安全问题产生重大隐患。因此进行防洪规划应以有利于水利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考虑各方诉求及相关因素,科学有效的编制城镇防洪规划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洪江镇防洪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和分析:1、分析了城镇防洪规划基本背景,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目的意义。2、从洪江镇现状及发展规划出发,进行防洪形势分析,讨论确定城镇防洪规划的重要性及指标。3、洪水分析与内涝研究是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讨论了设计洪涝水研究分析的相关方式,并对计算成果的选用及合理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4、从防洪规划的总体思想、原则、范围及依据出发,研究确定防洪规划的总体安排及布局。5、充分研究城镇现有条件、发展目标、生态需求及防洪近况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该城镇防洪计策。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多种办法,来提高区域整体抗洪能力。6、根据本文的讨论与分析,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针对日后工作提出相应建议。
申世吉[10](2019)在《吉林省某江洪水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所研究河流支流较多,流域内河系较发达,且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导致发生暴雨时,经常引发洪水,给当地民生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害。本文综合考虑所研究河流河道洪水传播特性、两岸堤防的结构型式、防洪保护区地形特点与空间尺度等,采用模型方法,对所研究河流进行洪水风险分析,从而判断模拟堤防溃决对防洪保护区的影响,并在此数据成果基础上绘制洪水风险图。论文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收集研究区域的水文、基础地理、社会经济、历史洪水灾害等基础资料,对基础资料进行处理和水文分析计算。2)利用Mike 11建立一维非恒定流水动力模型,模拟研究河流河道内洪水演进过程;利用Mike 21建立二维非恒定流水动力模型,模拟洪水进入淹没区的演进过程。通过Mike flood将一维、二维非恒定流水动力模型耦合。糙率作为重要的模型参数,选取后对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率定与验证结果符合《洪水风险图编制导则》,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可以用于编制区域洪水分析。3)利用构建好的模型,对拟定的长胜村溃口和超标准洪水漫溢进行洪水分析的计算,得到发生既定洪水组合时的洪水演进成果,提取洪水淹没水深和洪水到达时间。4)根据洪水淹没范围以及调查的实物数据,采用国家下发的损失评估软件,通过建立损失率,得到不同水深的洪水影响情况,以及灾害损失情况。所研究河流干流50年一遇洪水标准时,长胜村溃口方案,淹没区域面积10.32km2,受淹没人口为3.23万人,受淹没耕地面积为5.93 km2,总经济损失为45696.72万元。发生100年一遇洪水时,长胜村溃口方案,淹没区域面积12.98km2,受淹没人口为3.97万人,受淹没耕地面积为7.89 km2,总经济损失为63343.44万元。发生100年一遇洪水时,洪水漫堤方案,淹没区域面积44.07km2,淹没人口为3.19万人,受淹没耕地面积为30.73km2,总经济损失为153418.10万元。5)依据洪水风险的分析成果,基于撤退转移方案,结合需避险转移的人口数量和范围,合理划分单元,统筹安排安置场所,科学分析避险转移路线。发生100年一遇洪水时,长胜村溃口方案转移10449人。6)在基础地理底图的基础上,利用全国洪水风险编制项目组提供的绘制软件,将水利工程分布图层和社会经济图层与洪水分析计算结果叠加,绘制洪水风险图以及避险转移图。
二、堤防设计洪水风险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堤防设计洪水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洪水预报信息的尼尔基水库防洪补偿调度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库防洪调度研究 |
1.2.2 水库防洪优化调度研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2 论文框架和章节内容安排 |
2 尼尔基水库概况 |
2.1 库区流域概况 |
2.1.1 流域基本资料 |
2.1.2 暴雨成因及洪水特征 |
2.2 水库工程概况 |
2.2.1 水库防洪任务 |
2.2.2 水库工程规模及特征参数 |
2.3 水库现行防洪调度方案分析 |
2.3.1 水库现行防洪调度方案 |
2.3.2 现行防洪调度方案特点分析与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现行洪水预报方案分析 |
3.1 引言 |
3.2 尼尔基水库上游洪水预报方案分析 |
3.2.1 预报方案概况 |
3.2.2 预报方案评价 |
3.3 齐齐哈尔天然流量和尼齐区间洪水预报方案分析 |
3.3.1 预报方案概况 |
3.3.2 预报方案评价 |
3.4 现行洪水预报方案对防洪调度的可利用性分析 |
3.4.1 水库防洪调度所需预报条件 |
3.4.2 现行洪水预报方案满足情况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尼尔基水库防洪补偿调度方案研究 |
4.1 引言 |
4.2 防洪调度方案设计 |
4.2.1 水库的防洪任务及调度方式确定 |
4.2.2 判别指标和约束条件 |
4.2.3 设计洪水及汛期分期 |
4.2.4 防洪调度方案初步制定 |
4.3 防洪调度方案可行性分析计算 |
4.3.1 防洪调度方案调洪计算结果 |
4.3.2 尼尔基水库防洪补偿调度过程分析 |
4.4 尼尔基水库防洪优化调度模型构建及求解 |
4.4.1 目标函数 |
4.4.2 约束条件 |
4.4.3 求解方法 |
4.5 不同条件下的水库防洪补偿调度分析 |
4.5.1 最大削峰准则调洪结果 |
4.5.2 最大防洪安全保护准则调洪结果 |
4.5.3 调洪结果分析总结 |
4.6 本章小结 |
5 洪水预报误差对防洪调度的影响分析 |
5.1 引言 |
5.2 洪水预报误差对防洪调度定性影响分析 |
5.2.1 洪水预报误差对防洪调度的影响分类 |
5.2.2 考虑洪水预报误差影响的典型设计洪水特征分析 |
5.3 洪水预报误差对下游防洪调度定量影响分析 |
5.3.1 单一洪水预报误差调度影响分析 |
5.3.2 组合洪水预报误差调度影响分析 |
5.4 洪水预报误差对防洪调度不利影响的化解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变化环境下流域超标准洪水综合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极端暴雨洪水演变规律及致灾机理 |
1.2 极端洪水监测与预报预警 |
1.3 流域超标准洪水灾害动态评估 |
1.4 超标准洪水调度和风险调控 |
1.5 超标准洪水调度决策支持技术 |
1.6 流域超标准洪水综合应对措施 |
(1) 流域超标准洪水定义、划分及应对缺乏精准性和针对性。 |
(2) 流域超标准洪水条件下工程运用能力亟待挖潜。 |
(3) 应急避险技术亟待升级。 |
(4) 防洪应急管理机制与长效风险管理机制亟需完善。 |
(5) 流域超标准洪水综合应对措施体系亟待完善。 |
2 研究内容 |
2.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
2.1.1 关键科学问题 |
(1) 揭示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气象极端事件演变规律与发展趋势。 |
(2) 揭示流域超标准洪水响应机理与致灾机理。 |
(3) 建立流域超标准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 |
2.1.2 关键技术问题 |
(1) 研发流域超标准洪水“空天地水”立体监测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 |
(2) 暴雨洪水预报预警及精细模拟。 |
(3) 流域超标准洪水灾害动态评估与风险调控。 |
(4) 流域超标准洪水应急避险技术。 |
(5) 多场景协同流域超标准洪水调度决策支持。 |
2.2 主要研究课题 |
2.2.1 基础研究 |
2.2.2 技术研发 |
2.2.3 策略研究 |
2.2.4 决策支持系统集成示范 |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3.1 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气象极端事件演变规律及超标准洪水致灾机理 |
3.2 变化环境下流域超标准洪水监测及预报预警 |
3.3 流域超标准洪水灾害动态评估 |
3.4 流域超标准洪水调度与风险调控 |
3.5 极端天气条件下流域超标准洪水综合应急措施 |
3.6 超标准洪水调度决策支持系统集成与示范应用 |
4 结论与展望 |
(3)月亮泡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1.2.2 蓄滞洪区风险图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资料分析 |
2.1 项目区概况 |
2.2 流域概况 |
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2.4 水文特性 |
2.4.1 暴雨特性 |
2.4.2 洪水特性 |
2.4.3 洪涝灾害 |
2.5 区域防洪建筑物建设情况 |
2.5.1 水库工程 |
2.5.2 堤防工程 |
第3章 模型理论基础 |
3.1 模型构建思路及建模范围 |
3.2 一维河道数值模型 |
3.3 二维水动力模型 |
3.4 一维、二位耦合动力学模型 |
3.5 网格剖分 |
第4章 模型构建与验证 |
4.1 计算分区划分方案 |
4.2 洪水来源及组合方案 |
4.3 溃口设置方案 |
4.3.1 溃口(分洪口)设置方案 |
4.3.2 溃口方式和形态的确定 |
4.3.3 溃决(分洪)时机 |
4.4 计算方案 |
4.5 工程调度 |
4.6 模型建立 |
4.6.1 MIKE11一维河道水动力学模型 |
4.6.2 MIKE21二维水动力学模型 |
4.6.3 MIKE FLOOD一、二维耦合动力学模型 |
4.6.4 模型糙率确定 |
4.7 模型参数选取与率定 |
4.8 模型验证 |
第5章 洪水计算成果与风险要素分析 |
5.1 洪水计算方案集和边界条件 |
5.1.1 洪水计算方案汇总 |
5.1.2 边界条件 |
5.2 洪水计算成果 |
5.2.1 江桥、洮南控制嫩江100年一遇洪水及洮儿河100年一遇洪水 |
5.2.2 江桥、洮南控制嫩江100年一遇洪水及洮儿河200年一遇洪水 |
5.2.3 江桥、洮南控制嫩江200年一遇洪水及洮儿河100年一遇洪水 |
5.2.4 江桥、洮南控制嫩江200年一遇洪水及洮儿河200年一遇洪水 |
5.2.5 哈尔滨控制嫩江200年一遇洪水及洮儿河200年一遇洪水 |
5.3 溃口洪水组合方案计算结果合理性评价 |
5.3.1 5号坝分洪口 |
5.3.2 6号坝分洪口 |
5.3.3 镇赉围堤段溃口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4)浑太胡同防洪保护区洪水二维动态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洪水风险图研究进展 |
1.2.2 二维洪水模拟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浑太胡同防洪保护区概况 |
2.1 流域概况 |
2.2 资料收集 |
2.2.1 历史洪水资料 |
2.2.2 防洪工程资料 |
2.2.3 基础地理资料 |
2.3 资料处理 |
2.3.1 水文资料处理 |
2.3.2 地形数据处理 |
2.3.3 构筑物数据处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CADDIES的洪水二维动态模型构建 |
3.1 CADDIES模型 |
3.1.1 CADDIES模型原理 |
3.1.2 CADDIES并行计算 |
3.1.3 CADDIES模型运行 |
3.2 CADDIES模型构建 |
3.2.1 CADDIES模型构建 |
3.2.2 模型参数设定 |
3.3 模型对比方案 |
3.3.1 模型评价指标 |
3.3.2 模型对比方案 |
3.4 模拟结果分析 |
3.4.1 洪水淹没范围分析 |
3.4.2 参数的影响分析 |
3.4.3 模型计算效率 |
3.5 本章小结 |
4 浑太胡同防洪保护区多场景模拟分析 |
4.1 洪水计算方案拟定 |
4.1.1 河道洪水量级 |
4.1.2 洪水组合方案 |
4.1.3 计算方案设定 |
4.2 洪水模拟结果分析 |
4.2.1 洪水模拟计算结果 |
4.2.2 不同溃口同频率设计洪水演进分析 |
4.2.3 同溃口不同频率设计洪水分析 |
4.3 考虑阻水构筑物的洪水演进 |
4.3.1 地形二次处理 |
4.3.2 阻水构筑物对洪水演进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洪水风险管理系统设计 |
5.1 系统概述 |
5.2 系统设计 |
5.2.1 系统架构 |
5.2.2 地理信息平台 |
5.2.3 基础数据层 |
5.2.4 模型服务平台 |
5.3 系统功能实现 |
5.3.1 实时洪水模拟计算 |
5.3.2 历史与设计洪水模拟计算 |
5.3.3 静态洪水风险图查询展示 |
5.3.4 系统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基于DPSIR模型的流域-村落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区概况 |
1.3.1 五莲县社会、经济概况 |
1.3.2 五莲县降雨概况及雨量监测概况 |
1.3.3 五莲县小流域概况 |
1.3.4 五莲县山洪灾害防治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历史数据的山东省山洪灾害特点分析 |
2.1 山东省山洪总体特点 |
2.2 山东省山洪灾害时间分布特点 |
2.2.1 方法介绍 |
2.2.2 结果分析 |
2.3 山东省山洪灾害空间分布特点 |
2.3.1 山东省山洪灾害空间分布特点分析 |
2.3.2 结果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PSIR模型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
3.1 山洪灾害DPSIR模型 |
3.1.1 DPSIR模型介绍 |
3.1.2 山洪灾害DPSIR模型定义 |
3.2 流域—村落评价指标库 |
3.2.1 小流域指标库 |
3.2.2 沿河村落指标库 |
3.3 因子度和综合风险度计算 |
3.3.1 因子度计算模型 |
3.3.2 综合风险度计算模型 |
3.3.3 因子度及综合风险度计算方法 |
3.4 权重计算方法 |
3.5 敏感度计算方法 |
3.6 小结 |
第四章 五莲县流域—村落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实例 |
4.1 流域—村落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基本流程 |
4.2 五莲县小流域山洪灾害风险度计算 |
4.2.1 指标选取及权重计算 |
4.2.2 流域因子度和风险度计算 |
4.2.3 结果分析 |
4.3 五莲县重点沿河村落风险评价 |
4.3.1 评价对象选取 |
4.3.2 指标选取及权重计算 |
4.3.3 因子度和风险度计算 |
4.3.4 结果分析 |
4.4 敏感性分析 |
4.4.1 不同因子度敏感性初步分析 |
4.4.2 不同因子度敏感性灰色关联分析 |
4.4.3 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沿河村落山洪灾害危险区划分 |
5.1 基本流程及方法 |
5.1.1 设计暴雨计算 |
5.1.2 设计洪水计算 |
5.1.3 防洪能力判定 |
5.1.4 危险区划分 |
5.2 实例计算 |
5.2.1 沿河村落设计暴雨计算 |
5.2.2 沿河村落设计洪水计算 |
5.2.3 沿河村落防洪能力计算 |
5.2.4 沿河村落危险区划分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潍河五莲县段综合治理工程设计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工程区域概况 |
2.1 工程自然概况 |
2.2 历年洪涝灾害情况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2.4 近期区域规划 |
3 工程水文与地质 |
3.1 水文气象 |
3.2 设计洪水计算 |
3.3 支流洪水计算 |
3.4 施工期洪水计算 |
3.5 工程地质概况 |
3.6 河道地质条件及结论 |
4 工程设计 |
4.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4.2 工程等别与总体布置 |
4.3 河道疏浚工程设计 |
4.4 堤防工程设计 |
4.5 护岸工程设计 |
4.6 拦沙坎设计 |
4.7 施工总进度 |
5 工程管理设计 |
5.1 工程管理体制 |
5.2 工程运行管理 |
5.3 工程管护范围 |
5.4 工程观测 |
6 工程方案评价 |
6.1 工程概算 |
6.2 国民经济评价及结论 |
6.3 环境保护影响评价 |
6.4 水土保持影响评价 |
6.5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价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城市滨河带景观综合治理工程对防洪的影响 ——以郁江贵港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防洪评价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防洪评价研究现状 |
1.3 综合治理工程概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区域自然地理 |
2.2 水系组成概况 |
2.3 气象特征简介 |
2.4 水文泥沙特征 |
2.5 地形、地貌与工程地质 |
2.5.1 地形地貌 |
2.5.2 地层岩性 |
2.5.3 地质条件 |
2.5.4 工程区地震效应评价 |
2.6 历史洪涝灾害 |
2.7 社会经济 |
第三章 河道演变分析 |
3.1 历史演变概况 |
3.2 近期河道演变分析 |
3.2.1 河段断面面积变化 |
3.2.2 河段河道宽度变化 |
3.2.3 河段平均水深变化 |
3.2.4 河段最大水深变化 |
3.2.5 河段宽深比变化 |
3.3 河床演变趋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防洪评价计算与分析 |
4.1 水文计算与分析 |
4.1.1 郁江设计洪水 |
4.1.2 鲤鱼江设计洪水 |
4.1.3 贵港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及设计水位 |
4.1.4 郁江水面线 |
4.1.5 贵港航运枢纽设计洪水 |
4.1.6 郁江洪水与鲤鱼江洪水遭遇分析 |
4.2 水动力数学模型建立与验证 |
4.2.1 一维水动力数学模型介绍 |
4.2.2 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介绍 |
4.2.3 计算水文条件 |
4.3 阻水比和壅水计算 |
4.3.1 工程阻水比计算 |
4.3.2 壅水分析计算 |
4.4 水动力和河势影响分析 |
4.4.1 流速和流态变化 |
4.4.2 水流动力轴线变化 |
4.4.3 滩槽和河道岸线变化 |
4.5 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 |
4.5.1 河道冲淤分析 |
4.5.2 冲刷计算方法 |
4.5.3 冲刷计算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防洪综合评价与对策 |
5.1 与有关规划的关系及影响分析 |
5.1.1 与流域及区域综合规划的关系 |
5.1.2 与贵港市城区防洪排涝规划的关系 |
5.1.3 与岸线利用规划的关系 |
5.1.4 与水功能区划的关系 |
5.1.5 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
5.2 现有防洪标准和管理要求的适应性分析 |
5.3 河道行洪排涝安全的影响分析 |
5.4 对河势稳定、堤防和护岸的影响 |
5.4.1 对河势稳定的影响 |
5.4.2 对堤防、护岸和其它水利工程及设施的影响分析 |
5.5 减小工程影响的防治和补救措施建议及对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辽河多沙支流老哈河防洪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防洪工程建设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防洪工程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文地质条件及河道演变分析 |
2.1 流域概况 |
2.2 气象和径流 |
2.3 泥沙 |
2.4 洪水 |
2.5 区域地质概况、地质构造与地震参数 |
2.6 河道演变分析 |
第三章 工程任务和规模 |
3.1 工程现状 |
3.2 防洪标准 |
3.3 工程任务 |
3.4 设计水面线 |
第四章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设计 |
4.1 护岸工程设计 |
4.2 护坡工程设计 |
4.3 堤防工程 |
4.4 穿堤建筑物工程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洪江镇防洪规划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概况 |
1.3 理论研究的内容与技术方法 |
第2章 防洪形势分析及防洪减灾总体规划 |
2.1 工程概况 |
2.2 防洪、治涝工程现状 |
2.3 城镇总体规划 |
2.4 防洪规划总体思路及原则 |
2.5 防洪规划总体安排 |
2.6 防洪规划总体布局 |
第3章 设计洪涝水计算 |
3.1 流域概况 |
3.2 气象 |
3.3 水文基本资料 |
3.4 设计洪水 |
3.5 水面线计算 |
3.6 设计涝水 |
第4章 防洪工程措施 |
4.1 工程规划方案 |
4.2 堤防工程 |
4.3 河道治理 |
4.4 水生态水景观工程 |
4.5 雨洪利用工程 |
4.6 水土流失防治工程 |
4.7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 |
4.8 治涝工程 |
第5章 防洪非工程措施 |
5.1 防洪管理 |
5.2 防洪指挥系统 |
5.3 防洪预案 |
5.4 应急管理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10)吉林省某江洪水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洪水风险分析的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项目区概况 |
1.3.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1.3.2 自然地理 |
1.3.3 河流水系 |
1.4 工作思路及内容 |
2 基础资料分析处理 |
2.1 资料成果情况 |
2.1.1 基础地理资料 |
2.1.2 水文及洪水资料 |
2.1.3 历史洪水灾害情况 |
2.1.4 构筑物及工程调度资料 |
2.1.5 社会经济资料 |
2.2 基础资料收集要求 |
2.3 水文资料的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分析 |
2.3.1 基本资料可靠性 |
2.3.2 基本资料一致性分析 |
2.3.3 基本资料代表性分析 |
2.4 设计洪水复核计算 |
2.4.1 设计洪水系列延长 |
2.4.2 洪水参数计算 |
2.4.3 设计洪水比较分析 |
2.4.4 设计洪水采用 |
2.4.5 设计洪水过程线放大 |
2.5 本章小结 |
3 模型构建与验证 |
3.1 模型构建思路 |
3.2 水动力学模型 |
3.2.1 模型简介 |
3.2.2 模型构建 |
3.2.3 主要构筑物概化处理 |
3.2.4 模型参数选取 |
3.2.5 模型率定与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4 洪水计算成果分析 |
4.1 洪水计算方案 |
4.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设置 |
4.2.1 一维水动力模型边界条件 |
4.2.2 溃堤洪水模型边界条件 |
4.2.3 二维水动力模型边界条件 |
4.3 溃堤工况 |
4.3.1 溃决时机 |
4.3.2 溃口发展过程 |
4.4 洪水计算成果 |
4.4.1 计算结果分析 |
4.4.2 成果合理性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洪水影响与损失估算分析 |
5.1 洪水影响统计分析 |
5.1.1 洪水影响分析思路 |
5.1.2 洪水影响统计分析 |
5.2 洪水损失评估分析 |
5.2.1 损失评估分析方法 |
5.2.2 洪水损失评估 |
5.2.3 损失评估结果分析统计 |
5.3 本章小结 |
6 避险转移分析 |
6.1 避洪转移分析流程 |
6.2 避险转移范围及人员 |
6.3 避险转移时间 |
6.4 避洪转移场所 |
6.5 避洪转移路线 |
6.6 本章小结 |
7 洪水风险图绘制 |
7.1 数据要求及选取 |
7.1.1 地理底图要素选取对象 |
7.1.2 图层编码要求 |
7.1.3 数据格式要求 |
7.2 洪水风险图绘制 |
7.3 洪水风险图成果 |
7.4 本章小结 |
8.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设计洪水过程线 |
致谢 |
四、堤防设计洪水风险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洪水预报信息的尼尔基水库防洪补偿调度方案研究[D]. 谭瑞.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变化环境下流域超标准洪水综合应对研究[J]. 黄艳,李昌文,李安强,郝振纯,闵要武,任明磊. 人民长江, 2021(04)
- [3]月亮泡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分析[D]. 张雪竹.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1)
- [4]浑太胡同防洪保护区洪水二维动态模拟研究[D]. 王睿.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DPSIR模型的流域-村落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为例[D]. 郑恒. 济南大学, 2020(01)
- [6]潍河五莲县段综合治理工程设计与评价[D]. 谭飞.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城市滨河带景观综合治理工程对防洪的影响 ——以郁江贵港段为例[D]. 许清文.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8]辽河多沙支流老哈河防洪工程设计[D]. 郭春来.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9]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洪江镇防洪规划设计与研究[D]. 丛野. 南昌大学, 2019(01)
- [10]吉林省某江洪水风险分析[D]. 申世吉.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