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蕊[1](2021)在《培养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概念课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数学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六大数学核心素养,其中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反映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抽象素养水平决定着其它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它是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促进个人智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了解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水平现状,并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高中数学概念形成课和同化课为研究载体,牡丹江地区高一学生为测试对象,教师为访谈对象,采用文献法、测试法和访谈法展开研究,测试从两个角度展开,第一个角度为《课标(2017版)》中抽象素养的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的四个维度,第二个角度是概念同化能力,编制了测试学生抽象素养水平的测试卷,将测试数据应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对数学教师的访谈结果,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数学抽象素养各维度水平发展不均衡;(2)学生应用数学抽象素养解决问题能力不足;(3)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素养的教学策略更待丰富。最后,依据测试结果,就如何培育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提出五个教学策略:(1)合理创设丰富情境,培养数学抽象思维;(2)构建本节思维导图,形成逻辑思维能力;(3)组织活动反思交流,训练数学语言能力;(4)迁移知识构建体系,提高概念同化能力,并设计具体教学设计说明。
黄月琼[2](2021)在《基于价-类二维图的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文中提出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简称元素化合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也是大部分化学知识学习和考试考查的重要载体,更是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摇篮。而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课上易学易懂,课下却感到知识零散庞杂,记忆困难,或者记忆后也不会用,这就需要找到一种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脚手架。新课标“无机物”主题中反复出现了“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指明了研究物质的性质和转化的认识角度和思路,与之相契合的价-类二维图也随之脱颖而出。价-类二维图既能对知识进行系统有效的整合,又能给予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认识角度和思维模型,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神”,使得元素化合物学习起来“形散而神不散”。因此,提出了基于价-类二维图的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研究,以期提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效果,推进价-类二维图认识思路在新授课教学中落地。在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元素化合物教学和价-类二维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主要方向,设计问卷对高中师生元素化合物教与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接着,结合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图式理论,分析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在中学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和内容特点,初步形成基于价-类二维图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思路,即研读课标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核心知识;布置课前任务,探查学生原知;设计探究活动,渗透思维方法;迁移实际情境,体现知识应用。提出针对价-类二维图教学设计的原则:适用性原则、进阶性原则、有效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建构了相应的教学活动的策略:初识价-类二维图,形成化学观念;探究价-类二维图,明确研究思路;完善价-类二维图,建构认知模型;活用价-类二维图,提升学科能力。为了检验所提出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广西贵港市高级中学高一2001班和2002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将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整个研究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统一测试与课后访谈等研究方法收集数据,重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整体认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结果显示价-类二维图应用到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能改善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整体认知,且利用化学知识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由于研究者自身水平能力和教学实践有限,因此所提出的教学设计思路和策略得出实践结论还有待今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黄麒宇[3](2021)在《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再仅仅是历史史实面的积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对历史概念理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在现阶段下的历史概念教学研究虽然成果丰富,但多为一线教师经验总结,且部分研究将历史概念与历史名词术语混淆,进而在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对历史概念忽视。基于此,本文对高中历史概念教学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以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除去绪论和结语部分,共包含三章内容。第二章为历史概念教学概述。本章节主要包括对学科大概念与历史概念的关系、历史概念的特征、历史概念的教学模式、历史概念教学的价值等内容。第三章为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笔者通过两种形式即问卷调查与访谈,对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四章为概念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笔者结合自身实习经历及与一线教师的交流,论述历史概念教学的原则与策略。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主要为教学前的准备策略,例如课标、学情、教材知识体系分析等,历史概念建构的策略,概念形成模式、概念获得模式、概念冲突与转换模式。历史教学后的反馈与评价策略,课堂教学评一致策略、课后及时反馈、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评价策略、可视化概念图等。以及在进行历史概念教学时需要注意区分易混的历史概念、同一历史概念在不同时空下的差异与比较、历史概念的迁移与运用等问题。
李东霖[4](2021)在《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 ——指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中研究说明阅读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的一大板块,而事实上的语文阅读课却总停留在对文本本身的理解上,教师在课堂上中很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解读课文,从文章走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阅读教学,使得学生无论在知识学习还是思维活动都停留在浅层,很难在语文教学中获得思维水平的发展,认知结构的成长。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些方向,其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以往语文教学中被严重忽视的部分,在当下的教学研究中得到重视。因此本文基于对深度阅读的概念界定,将重点指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提出对深度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以期能在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中,达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就是以深度阅读教学为路径,达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目的。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将目前对深度阅读的研究背景进行分析,得出深度阅读研究对当下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对深度阅读的概念起源、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内涵进行了梳理,阐述了深度阅读与思维发展之间的关联。由于目前对深度阅读并没有比较权威的概念界定,在第二章中针对深度阅读的理论进行探索,根据深度阅读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的理论渊源,联合深度学习的观点,对深度阅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得到深度阅读的核心内容。第三章则依据目前课标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内涵阐释,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中心,分析其中具体思维活动,结合深度阅读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将具体的思维培养细化到深度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中去,并提出具体的策略。根据第三章中的教学策略,第四章为一线教师提出了教学建议,并最终在第五章中,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对每一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原理阐释,说明其中所运用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思维培养的方向,作为理解策略的辅助。
张倩倩[5](2021)在《迁移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N市Y小学为例》文中认为课标和统编语文教材加强了对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表达方面提出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真实表达等要求;对学生习作能力也提出在积累中运用、在观察中写实等要求。教材编排以学生习作能力发展规律为基础,每册安排独立的习作单元,着重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某一方面。无论是语文课程标准还是统编语文教材都在强化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随着近年来迁移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不少学者和一线教师将迁移理论与语文教学相结合。N市Y小学成功地在习作教学实施中运用了迁移理论,且形成了系统的习作专项训练体系,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并形成了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本研究以此立意,旨在结合笔者在N市Y小学的实习经历,理清迁移理论应用于小学习作教学的具体途径。论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主要从研究缘起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迁移理论与小学习作教学四个方面阐述。第二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共分两章,即第二章“迁移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应用的常见误区与分析”和第三章“迁移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实践”。第二章主要针对迁移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误区、原因进行分析,并立足Y小学在迁移理论指导下的习作教学取得的成就说明迁移理论可以用来改善习作教学,为第三章的实践分析奠定基础。第三章针对迁移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实践进行说明,在对Y小学习作迁移课程体系和运作程序进行说明后,重点结合具体案例对迁移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三个实施途径,即运用语文教材练习习作迁移、利用课外读物促进习作迁移和使用专项杂志完善习作迁移作了详细阐释和呈现。第三部分为第四章“迁移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对迁移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总结。为保证迁移理论成功运用于习作教学,需要秉持准确定位习作目标、强化习作材料积累、立足学习活动相似性、创设多元教学情境和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等策略。本研究将迁移理论与小学习作教学相结合进行研究,建构出的教师在习作教学实施中落实迁移理论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迁移理论在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对目前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供给新方略。
孙悦[6](2021)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度学习理论提倡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领域的发展,还要关注人际领域和自我领域的发展,这与核心素养的要求十分契合。深度学习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深度学习的研究开始于阅读实验,这证明二者具有内在联系,所以深度学习也能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水平。而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一环,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着力点。为了了解当前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以深度学习理论、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及文本互涉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深度学习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深度学习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和学习,寻找理论支撑。其次,采用调查法中的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一线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他们对深度学习理论的认识程度和实际的教学行为。最后,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两个阅读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基于调查结果和案例分析情况,发现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教师对深度学习缺乏认识;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效果差;教师不能有效引导学生高投入地阅读学习;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学校对教师缺乏深度学习理论的培训;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待更新;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不足。根据上述分析,建议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学习;加强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改变思维浅表化的现象。以期为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及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助力。
冯春艳[7](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谭灵芝[8](2021)在《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文中研究指明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模式,是一种以逆向思维为主导的教学设计模式,它最先被美国课程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并进行了操作性的定义,它是把学习结果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并且强调评价先行的一种具有较强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在教学中运用UbD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多个方面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我国不断地在进行课程的改革,并且还在多地实施了新高考,当前教学的重心已经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轻素养教学倾向变成了要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由原来的教师主导变成了现在的学生主体,由原来的学生单单只掌握知识变成了要能理解和能迁移运用知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可以发现,我国的教育背景和UbD模式相吻合。我国的教育背景形势指导了学校的教学,学校的教学中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形式就是课堂教学,而教师往往以教学设计为依据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在我国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具有我国特色的UbD模式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就成为了众多教育研究者和中学校一线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将UbD模式落实到化学学科中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以高中化学有机化合物主题为例,通过检索文献和阅读书籍,分析UbD模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现状,明晰与UbD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相关的理论基础,阐述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程序,通过将其运用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绪论。在对相关文献和书籍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我国的教育背景,重点综述UbD模式的发展脉络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了解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该部分首先对UbD模式、教学设计、理解三个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建构主义理论、目标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五个角度出发对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而为整个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与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调查。通过以高中一线化学教师为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了解当前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UbD模式的了解;通过以高一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现状以及对教师教学的期望,现状调查的统计结果与分析为整个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第四部分:关于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概述。该部分首先阐述了UbD模式的特征;其次详细阐述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程序;接着阐述了UbD模式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原则;然后对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和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进行了比较;最后阐述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案例设计与教学实证研究。该部分首先以人教版高一年级化学“认识有机化合物”内容为例,分别设计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笔者分别从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阶段来进行,而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笔者设计后经实践学校授课化学教师修改。其次,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和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分别运用到无显着性差异的两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然后,实践结束后,以“认识有机化合物”内容测验、学生自评量表、学生调查问卷、授课教师的访谈的形式对其教学成效进行检验。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高中化学中运用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可操作性强。(2)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3)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自行构建知识网络,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提高教学效果。(4)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信息处理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5)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颇受教师和学生的喜欢和认可。最后,研究总结。笔者首先总结和分析了本研究中存在的几点不足,然后结合本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研究建议。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同时也为落实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芮[9](2021)在《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化学教学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运用知识在不同情境下解决问题。关于教学情境的研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并且意义重大,而知识加工机制也是认知心理学不断发展进步的产物。掌握知识加工不同阶段及其内在机制,对于高效率的教学与学习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将这一智慧结晶融入到化学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将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研究引入化学教学领域,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创造性地对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教学情境创设进行了理论建构;然后结合实际教学,设计单元教学案例;最后进行实证研究,选择了两个无显着性差异的同一教师执教的平行班为研究对象,以验证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本论文的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确定选题。通过文献资料的分析,了解知识加工机制和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内容和成果,阐述其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课程改革、认知心理学发展和师生发展等方面阐述选题的意义。第二部分: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该部分首先对知识、知识加工机制、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创设五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以认知同化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脑科学理论为依托,对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进行了理论分析,为整个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建构。这部分研究基于理论梳理,从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和类别出发并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要遵循逻辑性、知识性、经验性、目标性、趣味性和整体性原则,然后,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情境类型主要有生活化教学情境、化学史教学情境、新闻事件教学情境、化学实验教学情境和科技前沿教学情境。最后,根据知识加工机制的三个阶段提出了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第四部分:对于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案例开发。这部分研究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解度》、《常见的酸和碱》和《生活中常见的盐》等单元,设计出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化学教学情境,并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设计用于实证研究。第五部分: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该部分将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案例用于无显着性差异的由同一教师执教的两个班级开展教学实证。实证结束后,以期末测试卷、学生问卷和师生访谈的形式对其教学效果进行检验,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知识加工机制创设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学习氛围浓厚。(2)基于知识加工机制创设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3)基于知识加工机制创设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认同。第六部分:研究总结。针对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并从教师角度对创设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提出相关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冶海雄[10](2020)在《翻译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在二十世纪,对于第一语言或者母语的排斥是当时语言教学法的主流态度。当时几乎所有的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上都极力避免使用第一语言或母语,一种以外语为本的思维在当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思维致使它们在教学中拒绝使用任何一种与翻译有关的策略,只要这种策略和翻译有关,它就会被贴上语法翻译法的标签。在二十世纪后,大批新的教学法开始出现,不再拘泥于某种特定类型的教学方式,语言教学变得灵活多样,人们开始重新评估翻译对于语言学习的作用,发现了翻译带来的可能性。不能因为语法翻译法,一叶障目,否定翻译对于外语学习的作用。根据语言学家Pokorn(2005)的观点,精通一门语言的标志是结构良好的句子和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言辞。从这个角度看,翻译就该被当作一种辅助手段引入教学,以加强锻炼语言其他方面的内容。本着这个原因,加上笔者作为教师,深感学生学习语言之不易,也深知翻译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就决定将翻译引入课堂。本研究试图整理并验证翻译对于高中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梳理历史上各种语言教学法对于翻译的态度,明白翻译在教学中的处境,而后则需要具体考虑翻译本身,因为并非所有的翻译类型都能具体的运用到教学中,对语言学习产生作用。经过研究梳理,笔者发现符合研究目标的这种翻译类型是教学翻译(Pedagogical Translation),这个概念很新,所以就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从概念界定,与专业翻译(Professional Translation)的对比,内容,作用等多个层面为本文搭建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之后就要进行实证研究,目的是为了证明教学翻译对于语言学习的作用,提出一些体现翻译价值,并能实际应用的教学策略,希望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将翻译引入高中外语教学课堂,对于英语学习确实有用。这样就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证明了翻译的价值。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刷新人们的固有认知,加深对翻译的理解,打破对翻译的刻板印象,提出新型语言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成绩,丰富新课程教学理论。
二、“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培养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概念课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文献综述 |
1.5.1 数学抽象的相关研究 |
1.5.2 数学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1.5.3 基于数学概念课培养数学抽象素养的研究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数学抽象及数学抽象素养 |
2.1.2 数学概念及数学概念教学 |
2.2 基本理论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杜宾斯基APOS理论 |
2.2.3 知识迁移理论 |
第3章 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的水平与教学现状的调查 |
3.1 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水平分布 |
3.1.1 测试研究过程 |
3.1.2 测试结果的整体分析 |
3.1.3 基于“情境与问题”维度高中生抽象素养水平现状分析 |
3.1.4 基于“知识与技能”维度高中生抽象素养水平现状分析 |
3.1.5 基于“思维与表达”维度高中生抽象素养水平现状分析 |
3.1.6 基于“交流与反思”维度高中生抽象素养水平现状分析 |
3.1.7 基于“概念同化”维度高中生抽象素养水平现状分析 |
3.2 数学概念课教学环节的访谈研究 |
3.2.1 访谈概况 |
3.2.2 访谈实录 |
3.2.3 访谈结果分析 |
3.3 调研结论 |
3.3.1 数学抽象素养各维度水平发展不均衡 |
3.3.2 学生应用数学抽象素养解决问题能力不足 |
3.3.3 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素养的教学策略更待丰富 |
第4章 基于概念课培养高中生抽象素养的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
4.1 基于概念课培养和提高抽象素养的教学策略 |
4.1.1 合理创设丰富情境,培养数学抽象思维 |
4.1.2 构建本节思维导图,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
4.1.3 组织活动反思交流,训练数学语言能力 |
4.1.4 迁移知识构建体系,提高概念同化能力 |
4.2 概念形成课与概念同化课教学设计 |
4.2.1 指数函数的概念 |
4.2.2 平面向量的减法运算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基于价-类二维图的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需要 |
1.1.2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培养学生化学观念的新路径 |
1.1.4 元素化合物在高中化学的地位 |
1.2 研究现状概述 |
1.2.1 元素化合物教学研究现状 |
1.2.2 价-类二维图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的界定及理论研究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元素化合物知识 |
2.1.2 价-类二维图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
2.2.2 学习迁移理论 |
2.2.3 图式理论 |
3 高一元素化合物教与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和内容 |
3.1.2 调查对象 |
3.2 调查结果和分析 |
3.2.1 学生元素化合物学习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2 教师元素化合物教学调查结果与分析 |
4 基于价-类二维图的教学设计研究 |
4.1 元素化合物的内容分析 |
4.1.1 地位及重要性 |
4.1.2 元素化合物的内容特点 |
4.2 基于价-类二维图的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思路 |
4.2.1 研读课标要求,确立教学目标 |
4.2.2 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核心知识 |
4.2.3 布置课前任务,探查学生原知 |
4.2.4 设计探究活动,渗透思维方法 |
4.2.5 迁移实际情境,体现知识应用 |
4.3 基于价-类二维图课堂教学基本原则 |
4.3.1 适用性原则 |
4.3.2 进阶性原则 |
4.3.3 有效性原则 |
4.3.4 互动性原则 |
4.4 基于价-类二维图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策略 |
4.4.1 初识价-类二维图,形成化学观念 |
4.4.2 探究价-类二维图,明确研究思路 |
4.4.3 完善价-类二维图,建构认知模型 |
4.4.4 活用价-类二维图,提升学科能力 |
5 基于价-类二维图的元素化合物教学实践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变量 |
5.3.1 自变量 |
5.3.2 因变量 |
5.4 研究方法 |
5.5 研究工具的编制 |
5.6 研究过程 |
5.7 教学设计案例 |
5.7.1 教学案例1:铁的重要化合物 |
5.7.2 教学案例2: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 |
5.8 实施效果及分析 |
5.8.1 实验班问卷结果分析 |
5.8.2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学生成绩统计与分析 |
5.8.3 访谈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反思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价-类二维图的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4:元素化合物知识测试题 |
致谢 |
(3)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概念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
2.当前历史概念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
3.招生考试命题制度改革的发展需要 |
4.历史新教材编纂的特点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2.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概念界定 |
1.学科大概念与历史概念 |
2.历史概念教学 |
(五)理论基础 |
1.认知学习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深度学习理论 |
(六)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 |
2.调查研究 |
3.案例研究 |
(七)创新之处 |
二、历史概念概述 |
(一)历史概念的特征 |
1.联系性 |
2.迁移性 |
3.发展性 |
(二)历史概念教学价值 |
(三)《中外历史纲要》历史概念梳理 |
三、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现状与问题调查分析 |
(一)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与方法 |
3.关于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 |
4.关于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现状的访谈调查结果 |
(二)高中历史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归因分析 |
1.学生方面问题及原因分析 |
2.教师方面问题及原因分析 |
四、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运用研究 |
(二)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 |
1.历史概念教学前的准备策略 |
2.历史概念建构的教学策略 |
3.历史概念教学评价与反馈的策略 |
(三)历史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1.易混历史概念的区分 |
2.同一历史概念不同时空的差异与比较 |
3.历史概念的迁移与运用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 ——指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提升教师阅读教学意识 |
1.2.2 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 |
1.3 研究综述 |
1.3.1 深度阅读 |
1.3.1.1 深度阅读概念综述 |
1.3.1.2 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及价值 |
1.3.2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
1.3.2.1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内涵 |
1.3.2.2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策略 |
1.3.3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同深度阅读之间的关系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 |
2 深度阅读教学理论探索 |
2.1 深度阅读理论基础 |
2.1.1 深度阅读的心理学基础 |
2.1.2 深度阅读的教育学基础 |
2.2 深度阅读概念界定 |
3 指向思维发展的深度阅读教学路径与策略 |
3.1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路径 |
3.1.1 发展形象思维的路径 |
3.1.2 发展逻辑思维的路径 |
3.1.3 提升思维品质的路径 |
3.2 指向思维发展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
3.2.1 在深度理解中发展形象思维 |
3.2.1.1 联想唤醒体验 |
3.2.1.2 想象填补空白 |
3.2.2 在知识结构化中发展逻辑思维 |
3.2.2.1 陈述性知识的结构化 |
3.2.2.2 程序性知识的结构化 |
3.2.3 在高通路迁移中提升思维品质 |
3.2.3.1 利用样例教学 |
3.2.3.2 设计变式练习 |
4 指向思维发展的深度阅读教学实施步骤 |
4.1 树立指向思维全面发展的深度阅读教学理念 |
4.2 综合运用深度阅读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
4.2.1 根据知识结构化设计教学目标 |
4.2.2 根据深度理解充实教学内容 |
4.2.3 根据高通路迁移设计教学过程 |
4.3 定期监测学生深度阅读教学下的思维发展效果 |
4.3.1 监测思维能力的发展 |
4.3.2 监测思维品质的发展 |
5 指向思维发展的深度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 |
5.1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5.2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反思 |
6.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迁移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N市Y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概览 |
(二)国内研究概览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四、习作教学与迁移理论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迁移理论助推小学习作教学变革 |
第二章 迁移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应用的常见误区与分析 |
一、迁移理论应用于小学习作教学的常见误区 |
(一)迁移目标不明确 |
(二)忽视学生差异 |
(三)迁移模式单一化 |
(四)漠视学生情感的迁移 |
二、迁移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误区的原因 |
(一)迁移意识薄弱 |
(二)教师欠缺迁移理论应用于习作教学的素养 |
(三)学生认知结构不完善 |
三、Y小学在迁移理论指导下小学习作教学取得的成就 |
(一)习作教学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 |
(二)作文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三)作文成果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
第三章 迁移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实践 |
一、迁移理论运用于Y小学习作教学的整体建构 |
(一)迁移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习作课程体系 |
(二)迁移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作程序 |
(三)迁移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
二、运用语文教材练习习作迁移 |
(一)心理密码迁移 |
(二)颜色密码迁移 |
(三)声音密码迁移 |
三、利用课外读物促进习作迁移 |
(一)技法迁移 |
(二)文术迁移 |
四、使用专项杂志完善习作迁移 |
(一)题目迁移 |
(二)章法迁移 |
第四章 迁移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一、准确定位为迁移提供方向 |
(一)体现课标导向 |
(二)把握学段目标 |
二、重视积累为迁移发生奠定基础 |
(一)通过多种渠道积累材料 |
(二)利用思维导图重构材料 |
三、立足活动为迁移发生提供基点 |
(一)相似文本迁移 |
(二)相似情境迁移 |
四、创设情境为迁移提供良好环境 |
(一)融入生活情境 |
(二)模拟真实情境 |
五、完善评价机制以实现迁移目标 |
(一)加强反馈互动 |
(二)多元化呈现评价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
1.1.2 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
1.1.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调查法 |
1.3.3 案例分析法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研究概述 |
2.1 文献综述 |
2.1.1 文献来源及数据整理 |
2.1.2 深度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 |
2.1.5 研究述评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2.2.1 深度学习 |
2.2.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
2.2.3 深度阅读 |
2.3 理论基础 |
2.3.1 深度学习理论 |
2.3.2 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 |
2.3.3 文本互涉理论 |
第3章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3.1 调查框架设计 |
3.2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1 调查研究的目的与对象 |
3.2.2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2.3 访谈设计与实施 |
3.3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1 样本的分布情况 |
3.3.2 认知领域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3 人际领域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4 个人领域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5 教师认知和行为的交叉分析 |
3.3.6 小结 |
3.4 访谈结果分析 |
3.5 教学案例分析 |
3.5.1 《牛郎织女(二)》教学案例分析 |
3.5.2 《太阳》教学案例分析 |
3.5.3 案例小结 |
第4章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教师对深度学习缺乏认识 |
4.1.2 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效果差 |
4.1.3 教师不能有效引导学生高投入地阅读学习 |
4.1.4 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 |
4.2 成因分析 |
4.2.1 学校对教师缺乏深度学习理论的培训 |
4.2.2 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待更新 |
4.2.3 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不足 |
4.3 对策建议 |
4.3.1 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
4.3.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效果 |
4.3.3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学习 |
4.3.4 加强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改变思维浅表化的现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B: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案例分析框架 |
致谢 |
(7)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 概念界定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概念 |
(三)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
三、 研究取向 |
(一)质的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四、 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五)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转变理论 |
(二)知识结构理论 |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
(一)教学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三、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制定行动计划 |
四、 行动实施 |
(一)系统提取 |
(二)揭示前概念 |
(三)激发元认知 |
(四)抽象概括 |
五、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六、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五、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反思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
二、 研究建议 |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
三、 研究不足 |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 研究展望 |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实施 |
1.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
1.1.3 新高考的实施 |
1.1.4 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比较研究法 |
1.5.4 教育实验法 |
1.5.5 访谈法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UbD模式 |
2.1.2 教学设计 |
2.1.3 理解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情境学习理论 |
2.2.3 目标理论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2.2.5 成果导向教育理论 |
3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与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调查 |
3.1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3.1.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3 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
3.2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
3.2.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3.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3 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
4 关于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概述 |
4.1 UbD模式的特征 |
4.1.1 “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设计 |
4.1.2 “意义学习,理解为先”的大概念教学 |
4.1.3 注重区分教学内容的优先次序 |
4.1.4 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
4.2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程序简述 |
4.3 UbD模式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原则 |
4.3.1 系统性原则 |
4.3.2 科学性原则 |
4.3.3 可行性原则 |
4.3.4 目标、评估、教学一致原则 |
4.4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比较 |
4.4.1 教学设计程序的比较 |
4.4.2 教学设计出发点和终点的比较 |
4.4.3 教学资源的比较 |
4.4.4 教学方法运用效果的比较 |
4.4.5 教学评价方式的比较 |
4.5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4.5.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
4.5.2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有助于落实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5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案例设计 |
5.1 设计内容的选定和分析 |
5.2 具体设计思路 |
5.2.1 确定预期结果 |
5.2.2 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
5.2.3 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
5.3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 |
5.3.1 单元设计框架 |
5.3.2 课时设计 |
6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证研究 |
6.1 研究设计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研究对象 |
6.1.3 研究方法 |
6.1.4 研究工具 |
6.1.5 研究过程 |
6.2 研究的结果分析 |
6.2.1 实验班学生自评量表的分析 |
6.2.2 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成绩分析 |
6.2.3 实验班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6.2.4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7 研究总结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3:对照班教学设计案例 |
附录4:学生自评量表 |
附录5:“认识有机化合物”测试卷 |
附录6: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7:调查问卷的解释总方差和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
附录8: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9)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深化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
1.1.3 学生发展的需要 |
1.1.4 化学教师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现状 |
1.2.1 知识加工机制的研究现状 |
1.2.2 教学情境的研究现状 |
1.2.3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
1.3 选题的意义 |
2.理论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知识 |
2.1.2 知识加工机制 |
2.1.3 情境 |
2.1.4 教学情境 |
2.1.5 教学情境创设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同化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情境认知理论 |
2.2.4 脑科学理论 |
2.2.5 学习迁移理论 |
2.2.6 情境教育理论 |
3.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4.初中化学教学教学情境创设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4.1 调查目的 |
4.2 问卷及访谈提纲的编制 |
4.2.1 教师调查问卷 |
4.2.2 教师访谈提纲 |
4.3 调查问卷的分析 |
4.3.1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3.2 问卷的效度分析 |
4.4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4.4.1 调查对象的背景资料分析 |
4.4.2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态度 |
4.4.3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
4.4.4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
4.4.5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 |
4.4.6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体会 |
4.5 教师访谈分析 |
4.5.1 受访教师背景分析 |
4.5.2 访谈内容分析 |
4.6 调查结果总结 |
4.6.1 问卷调查结果总结 |
4.6.2 访谈结果总结 |
5.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建构 |
5.1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分类 |
5.2 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
5.2.1 教学情境创设遵循逻辑性原则 |
5.2.2 教学情境创设遵循知识性原则 |
5.2.3 教学情境创设遵循经验性原则 |
5.2.4 教学情境创设遵循目标性原则 |
5.2.5 教学情境创设遵循趣味性原则 |
5.2.6 教学情境创设遵循整体性原则 |
5.3 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
5.3.1 知识激活启动阶段 |
5.3.2 知识获得加工阶段 |
5.3.3 知识巩固迁移阶段 |
6.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教学设计 |
6.1 课题1《溶解度》 |
6.2 课题2《常见的酸和碱》 |
6.3 课题3《生活中常见的盐》 |
7.实验研究 |
7.1 研究设计 |
7.1.1 研究目的 |
7.1.2 研究对象 |
7.1.3 研究方法 |
7.1.4 研究工具 |
7.1.5 研究过程 |
7.2 实证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
7.2.1 学生成绩分析 |
7.2.2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7.2.3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7.2.4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8.研究总结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应用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学实践后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学实践后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科研及获奖情况 |
(10)翻译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
2.1 外语教学法的历史沿革 |
2.1.1 语法翻译教学法 |
2.1.2 直接教学法 |
2.2 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
2.3 小结 |
第3章 翻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3.1 专业翻译与教学翻译的区别 |
3.1.1 翻译的概念 |
3.1.2 教学翻译对比专业翻译的异同 |
3.1.3 教学翻译的类型 |
3.2 翻译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
3.2.1 从负迁移到正迁移的转变 |
3.2.2 促进对外国文化的理解 |
3.2.3 培养语言对比意识 |
3.2.4 翻译的实用价值 |
3.3 小结 |
第4章 翻译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2 研究问题 |
4.3 调查问卷 |
4.3.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4.3.2 问卷设计 |
4.4 教学实验 |
4.4.1 实验目的和对象 |
4.4.2 实验方法 |
4.4.3 实施过程 |
4.5 课程实例 |
4.5.1 教学计划 |
4.5.2 教学反思 |
第5章 结果分析和讨论 |
5.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5.1.1 数据分析 |
5.1.2 问卷结论 |
5.2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
5.2.1 实验班与对照班统计数据 |
5.2.2 实验结论 |
第6章 翻译促进英语教学的策略与建议 |
6.1 合理利用语言迁移的作用 |
6.1.1 使用直译的教学策略 |
6.1.2 紧贴翻译教学策略 |
6.1.3 翻译词汇的教学策略 |
6.1.4 鼓励克服翻译难题的教学策略 |
6.2 培养双语意识 |
6.2.1 交际翻译教学策略 |
6.2.2 同声传译教学策略 |
6.3 了解外国文化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Self-assessment Grid |
附录三 学生小组合作情况评价表 |
附录四 T 检验原始数据 |
致谢 |
四、“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培养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概念课教学为例[D]. 王文蕊.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2]基于价-类二维图的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D]. 黄月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D]. 黄麒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 ——指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D]. 李东霖.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迁移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N市Y小学为例[D]. 张倩倩.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6]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孙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D]. 谭灵芝. 西南大学, 2021(01)
- [9]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D]. 张芮. 西南大学, 2021(01)
- [10]翻译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D]. 冶海雄. 西南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