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凝固的云朵——古代服饰艺术中的如意纹(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玥[1](2021)在《如意云纹的历史简述与现代性创新》文中指出本文通过查找分析如意云纹的"前世"形象特征及发展变化,寻找其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今身"纹样,体现如意云纹形象上的现代感、时尚感,从而尝试传统语言的现代转换。
谢钰婷[2](2020)在《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的形态和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灰塑作为一种独特精美的装饰艺术、实用的建筑工艺,同时又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但却逐渐消失在建筑视野之内的现况构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本文以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上的灰塑装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整理、分析归纳等方法,重点展开对灰塑的形态和工艺两大块的研究。首先,提出了本次研究的目标,即梳理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的第一手资料,明确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中的灰塑的工艺与形态特征,挖掘苏锡常近代灰塑的工艺流程。明确了本文的时间与空间对象,界定了本文中近代建筑的特性和灰塑在工艺上的概念。并将灰塑形态和工艺有关的文献资料梳理成文献综述,以拓宽灰塑研究的视角。其次,概括了灰塑的发展阶段。主要分析了中国灰塑其发展的不同的阶段,介绍了苏锡常地区的最早灰塑情况。分析了苏锡常地区灰塑的形成发展背景,从地理气候、经济、文化因素几方面展开,揭示了灰塑本体与地域性隐性关联。分析了近代水泥的引进对灰塑的影响,概括了灰塑的衰落因素。整理了近代建筑灰塑在三地的遗存情况。再次,总结了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的工艺。介绍了灰塑的原材料,分析了材料选择与环境适应性的关系。整理了灰塑的造型工具和表现技法。总结了灰塑的两种工艺方式,包括传统旧方式和新旧结合方式,比较了两者的差异,重点介绍了传统旧方式的灰塑制作流程。整理了一个完整的灰塑工艺实录,包括哺鸡脊灰塑和纹头脊灰塑工艺实录。从次,分析了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的设计特征,总结出了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纹样类型及题材来源,提炼了灰塑的装饰三大寓意手法。分析了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在色彩方面的特征。分析了近代建筑灰塑装饰的造型形式特征,主要从体量尺度、灰塑各部分比例、构图三方面展开。另外,分析了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的组合方式。分析了灰塑在建筑上的作用,从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的墙体、屋顶、入口大门这三个部位入手,分析了其常见纹样的搭配组合方式,提炼绘制出了苏锡常地区建筑装饰部位与其常用纹样题材的搭配规律。分析了苏锡常建筑灰塑的形态工艺在近代时期的变化。最后,阐述了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的的文化功能。从灰塑的形态工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和其彰显的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两方面分析了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从灰塑装饰特质与地域性格和文化精神分析了苏锡常地区近代灰塑与江南地域文化的联系。从灰塑的近代精神和现代价值分析了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与时代精神的联系。
台雪纯[3](2019)在《中国传统纹样“如意纹”的溯源与发展应用刍议》文中研究说明"如意纹"因样式取自中国古代搔仗器物"如意"的造型而得名,有着"顺心如意、趋吉避凶"的吉祥主题。本文通过对如意纹三大起源说进行研究,将其发展演变过程划分为3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如意纹呈现了其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宝藏的寓意价值、美学价值和从古至今的应用价值。
尹朝[4](2019)在《唐代“新样”的审美时尚研究》文中提出“新样”不仅体现了唐代晚期纹样形式语言的特征,还展现了经济文化发展背后唐朝人民对纹样审美的心理变化规律。目前,唐代“新样”元素繁多、寓意深广,但由于其传播形式单一,已逐渐无法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为此,本文以纹样再造为切入点,运用审美心理学的原理,对唐代“新样”的审美时尚进行研究,旨在使其再造纹样的感性设计定位与理性设计判断相吻合,继而探寻唐代“新样”中的莲花纹在当代服饰纹样中延续时代精神的良方。首先,本文将国内外文献中对“新样”及其时尚传承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在归纳史料记载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代“新样”的名称来源、出土代表作、历史发展、构图程式、纹样载体和风格演变等进行了分析。对审美时尚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研究了其发展规律,为后文研究“新样”的审美时尚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从地域因素、社会因素和宗教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样”流行于唐代晚期并成为一种时尚的原因。表明“新样”之所以能传承千年而依旧是一种时尚,在于它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在于它在经济文化交流中呈现出唐代审美时尚的多样性,在于它在儒、道、佛等宗教思想影响下所呈现出唐代审美时尚的包容性。并基于此,深度挖掘“佛系”服装的古今寓意和审美之别,寻求“新样”中莲花纹元素的再造方式及其与当代审美时尚接轨之良方,最终得出在当代纹样再造过程中需要尊重传统纹样寓意的结论。最后,本文对唐代“新样”审美时尚的价值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当代产品对蜀锦纹样寓意传承的三种方法,提出了两种“新样”寓意传承的方法,并将“新样”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借助数字化变形的手法,秉持其传统的审美意义,应用于当代服饰纹样设计之中。力求在审美观照的过程中使“新样”由文化符号转变为审美符号,最终使再造纹样在寓意的基础上得到由“形”到“神”的深化传承。本文总结了“新样”审美时尚的成因和价值,构建了基于唐代审美时尚的“新样”锦再应用方案,为当代再造纹样的寓意传承方法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明[5](2019)在《汉藏文化影响下的理县羌族服饰文化分析》文中提出理县自古以来就是民族杂居地区,在这一地区聚集了藏羌汉等少数民族。文化的杂糅性是这一地区文化的主要特征。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以理县羌族妇女服饰为例,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理县羌族服饰处在汉藏之间的文化面貌。生活在这里的羌族一方面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来调整自己的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又坚定地保持着自身文化特点,表明了羌族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调节力,充分展示了羌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吴晔旎[6](2019)在《中国传统镶滚技艺研究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传统镶滚工艺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常见的装饰工艺手法,在服饰的边缘有着对服装的保护作用,并且有着鲜明的审美装饰特点。镶滚装饰工艺运用在服饰的领口、袖口、门襟、下摆、开衩处等,通过对运用在不同部位的镶滚造型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分别对“镶”和“滚”的制作技艺进行分类。整理其在传统服饰中的造型、纹样、色彩等特点,为传统镶滚工艺的创新运用打下基础,也为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服饰工艺。本文以传统镶滚技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和实物考证的方式将镶滚技艺的种类分类以及镶滚工艺对服饰的作用进行探讨分析。首先从外观分析,对镶滚工艺在服饰中的不同应用部位特点和应用方式进行直观的图文分类描述。其次,将博物馆藏品以及现有书籍中的传统服饰镶滚工艺运用纹样分类、色彩搭配以及材质选择运用进行归纳整理;并且简要分析了纳西族、蒙古族、壮族这三个少数民族服饰中的镶滚装饰运用特点,以三种少数民族服饰为例丰富镶滚元素的运用创新思维。中国传统镶滚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最为关键。笔者在实践阶段将镶滚制作技艺制作方式进行分类和运用制作,绘制清楚的制作方式步骤。将传统镶滚工艺在服装中呈现的不同效果以及不同的制作方式归类并制作,如单层、双层、多层镶滚等制作技艺。在现代创新设计应用方面,结合流行趋势网站流行分析,以现代流行服饰为范例,并且搜集现代特色服饰装饰工艺以及不同部位、不同材质、不同造型构成的创新手法,尝试将传统镶滚元素与现代服饰相结合,使得传统工艺能够用现代创新的方式呈现出来,既适应现代化市场环境,又能承载国人民族文化情感的商品。让我们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找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文化相连的桥梁。
郑佳茹[7](2018)在《汉代云气纹在现代禅修服面料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思潮和民族特色的涌起,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更多的设计师开始探索和应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汉代云气纹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于汉代,也是汉代特有的代表纹样之一,且使用时间较长,历代流传。据相关资料记载和史书中实物照片资料整理发现,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都有引用,由此可见汉代云气纹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本论文的研究点是汉代云气纹,目的是将汉代云气纹重新设计并应用于现代禅修服面料图案上。汉代云气纹线条雅致精美、气势流畅,应用范围广且图案考究、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国人很高的智慧精神,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典范,有着巨大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文章主要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写本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重点、难点;第二部分是汉代云气纹的文化特征,先概述了汉代云气纹的起源于发展历史,接着分析了汉代云气纹的气韵与节奏,文章进一步讲述了汉代云气纹的情感表达:第三部分是研究汉代云气纹的造型特征,对汉代云气纹的图案特征和布局特征总结归纳;第四部分讲述现代禅修服的发展趋势及审美特征,对现在市场有代表性的禅修服品牌以及私人订制工作室做调研分析,了解当代禅修服的市场定位和消费人群,结合时代背景,对现代禅修进行审美特征的分析;第五部分为汉代云气纹在现代禅修服面料设计中的创新设计实践,将汉代云气纹的线条重新设计并且结合在现代中式韵味的禅修服面料图案中,产品以改良式的禅修服和汉代云气纹创意服饰品为主,作品更加注重时尚及中式意境,传递新中式文化思想和理念。本次论文设计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将汉代云气纹应用于现代禅修服图案中,为汉代云气纹的创新设计提出具体的可行性设计方案,很好地将汉代云气纹应用于现代禅修服面料设计中,在民族文化不断涌起的大潮流下,本次设计作品希望会带来更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付曦[8](2016)在《如意云纹图案在围巾创意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意云纹是一种极具中华民族气派,颇为抽象化、程式化的传统装饰纹样,它通常以两个内旋勾卷型和一条波形曲线为构形元素,按一定的结构模式与组合方式构成,是我国传统图形艺术中极为重要的装饰题材之一。如意云纹造型优美、寓意吉祥,被广泛应用在我国传统建筑、器物、服饰等装饰领域,其中如意云纹在传统服饰中的应用是其装饰艺术特色中最为鲜明的一个方面。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融合,现代设计理念的发展更新,中国传统纹样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从2008年“祥云纹”的设计方案被定为北京奥运会主体应用方案,到2014年APCE会议领导人所着“特色新中装”中对云纹纹样的设计应用,都显示出“云纹”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热潮。而如意云纹作为云纹体系中最具抽象品格又普遍认同的一种类型,更是被广泛运用到现代服装、服饰的设计中。围巾作为现代服饰配饰的一部分,其所蕴含的装饰性功能也日趋重要。本文结合现代围巾对服饰纹样的特殊诉求,将如意云纹与围巾创意设计相结合,分析如意云纹在围巾创意设计中的应用,并进行了创意实践。首先对如意云纹图案进行综合解析,包括对如意云纹的溯源与发展、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进行了阐述;分析如意云纹图案的构成特征;如意云纹在传统装饰艺术中的广泛适用性;重点分析了如意云纹在服饰中的装饰特征,为接下来如意云纹在现代围巾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打下基础。其次,解析如意云纹在现代围巾中的应用,包括对围巾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分析传统纹样在现代围巾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如意云纹在现代围巾中的装饰手法进行探讨。最后通过多个系列的设计尝试,研究如意云纹在围巾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文通过对如意云纹图案在围巾创意设计中的应用实践分析,尝试将传统纹样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探讨在当下多元的社会背景中,传统纹样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顺应时代审美需求;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元素与设计思维。
曹锦凤[9](2016)在《晚清民初女上衣之如意云头研究 ——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为例》文中认为本文试图完成的是晚清民初女上衣上的如意云头研究,文章首先通过考古实物与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如意云头进行溯源,总结它在不同时代的特点,并首次对古代服饰中如意云头的应用范畴进行研究。接着基于对馆藏实物的分析,研讨了女上衣之上如意云头的造型形式、装饰位置、配色关系、工艺与用料的特点。然后以实物及老照片为依据,从穿着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装饰如意云头的女上衣其穿着群体、穿着方式及穿着时间。最后,依据实物进行部分复制实验,了解服饰技艺,进一步挖掘如意云头背后制作者的真实动机。具备并形成一定规范形式的如意云头,出现的时间最迟不晚于战国时期。并自唐代起大量运用于服饰之中,其在古代服饰中的应用范畴颇为广泛。晚清民初女上衣实物中,显示如意云头的造型以太极图为骨骼,多以半个云头的形式出现,细节变化丰富;如意云头多分布于服装的襟、摆、领、袖等边缘地方,形成“画框”效果,不仅具有强烈的装饰作用,更因其对衣服边缘起到保护作用而拥有极佳的实用功能;其色彩一般会与服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以突出如意云头的装饰作用;如意云头的工艺呈现繁冗的工艺特色,往往集多种工艺于一件衣服之上。装饰有如意云头的女上衣穿着群体广泛,只是根据贫富程度不同,使用的材料有所差异;搭配穿用的裙、裤子等,多注重与上衣的色彩的搭配关系或某种细节装饰的呼应使用,在使用如意云头方面不做过多强求;根据穿着时间不同,云头的面料与纹样亦会不同。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付曦[10](2015)在《明清服饰中如意云纹的装饰艺术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如意云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装饰意味,是我国明、清时期受人青睐的服饰装饰纹样之一。文章分析了如意云纹的溯源与发展,就如意云纹在明、清服饰中的装饰艺术进行了归纳、阐述,并探讨了明清服饰中如意云纹的精神文化内涵。以期为中国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装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价值。
二、凝固的云朵——古代服饰艺术中的如意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凝固的云朵——古代服饰艺术中的如意纹(论文提纲范文)
(1)如意云纹的历史简述与现代性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如意云纹的历史演变与美好寓意 |
二、如意云纹独具中国特色的“形式美感” |
三、设计思路与效果展示 |
(一)思路构想 |
(二)设计过程 |
四、结束语 |
(2)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的形态和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时间对象和空间对象 |
1.2.2 近代建筑的特性界定 |
1.2.3 相关概念 |
1.3 研究综述 |
1.3.1 对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 |
1.3.2 对灰塑的研究 |
1.3.3 对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的研究 |
1.4 研究的基本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建筑灰塑和苏锡常建筑灰塑发展概貌 |
2.1 中国本土和苏锡常地区建筑灰塑发展概况 |
2.1.1 中国建筑灰塑发展历程 |
2.1.2 苏锡常地区现存最早灰塑概述 |
2.2 苏锡常地区灰塑的形成发展与地域性关联 |
2.2.1 苏锡常地区灰塑的形成发展背景 |
2.2.2 灰塑本体与地域性隐性关联 |
2.3 近代水泥的引进与灰塑的衰落 |
2.3.1 水泥的引进与生产 |
2.3.2 水泥材料对传统灰塑的影响 |
2.3.3 抗战与内战的影响 |
2.4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遗存情况 |
2.4.1 苏州 |
2.4.2 无锡 |
2.4.3 常州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的工艺 |
3.1 灰塑的原材料 |
3.1.1 灰塑的原材料的配置 |
3.1.2 灰塑的原材料的选择与环境适应性 |
3.2 灰塑常用工具与技法 |
3.2.1 灰塑的工具 |
3.2.2 灰塑的技法分类 |
3.3 灰塑的两种工艺方式 |
3.3.1 传统工艺方式 |
3.3.2 新旧结合的工艺方式 |
3.4 灰塑工艺实录 |
3.4.1 哺鸡脊灰塑制作实录 |
3.4.2 纹头脊灰塑制作实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的灰塑设计特征 |
4.1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的纹样题材 |
4.1.1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纹样的题材来源 |
4.1.2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题材分类 |
4.2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的寓意手法 |
4.2.1 灰塑装饰中的“汉语言谐音” |
4.2.2 灰塑装饰中的“象征” |
4.2.3 灰塑装饰中的“文字的直接表达” |
4.3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的色彩风格 |
4.3.1 政治文化环境下的传统灰塑色彩 |
4.3.2 近代建筑灰塑的色彩 |
4.4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的造型形式 |
4.4.1 体量尺度 |
4.4.2 灰塑各部分的比例 |
4.4.3 构图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的组合方式 |
5.1 灰塑在建筑上的功能 |
5.1.1 第一层:实用需求 |
5.1.2 第二层:审美表达 |
5.1.3 第三层:意义承载 |
5.2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的应用位置 |
5.2.1 灰塑在近代建筑应用的整体窥察 |
5.2.2 灰塑在近代建筑应用的局部分析 |
5.3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的组合方式和搭配规律 |
5.3.1 屋脊灰塑的组合方式 |
5.3.2 墙体灰塑的组合方式 |
5.3.3 大门入口处灰塑的组合方式 |
5.3.4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位置与题材纹样搭配规律 |
5.4 苏锡常地区灰塑形态工艺的近代之变 |
5.4.1 工艺方式的变化 |
5.4.2 造型方式的变化 |
5.4.3 纹样题材的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苏锡常地区灰塑的文化功能 |
6.1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与传统文化 |
6.1.1 苏锡常地区建筑灰塑形态工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
6.1.2 苏锡常地区建筑灰塑彰显的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
6.2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与江南地域文化 |
6.2.1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装饰特质与地域性格 |
6.2.2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的文化精神 |
6.3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与时代精神 |
6.3.1 苏锡常地区灰塑的近代精神 |
6.3.2 苏锡常地区灰塑的现代价值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古建专家访谈 |
附录B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图录 |
附录C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调研汇总名单 |
附录D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3)中国传统纹样“如意纹”的溯源与发展应用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如意纹的内涵及其起源说 |
1.1 如意纹的内涵 |
1.2 如意纹起源说 |
2 如意纹的发展历程 |
2.1 如意纹的萌芽期 |
2.2 如意纹的发展期 |
2.3 如意纹的成熟期 |
3 传统如意纹的实际应用法则 |
3.1 传统如意纹在器物装饰上的应用 |
3.2 传统如意纹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
4 结语 |
(4)唐代“新样”的审美时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发展水平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第2章 唐代“新样”的始末缘由 |
2.1 唐代“新样”产生的背景 |
2.1.1 名称来源 |
2.1.2 构成形式来源 |
2.1.3 历史演变 |
2.2 唐代“新样”的概念界定 |
2.2.1 唐代诗歌中“新样”的元素 |
2.2.2 “新样”的定义及载体 |
2.3 “新样”代表作的出土 |
2.3.1 “新样”的代表作 |
2.3.2 “新样”代表作中元素的寓意 |
2.3.3 “新样”代表作中赋彩的方法 |
2.4 “陵阳公样”与“新样”的区别 |
2.4.1 尚圆思想的同一性 |
2.4.2 纹饰风格的差异性 |
第3章 唐代“新样”审美时尚的成因 |
3.1 审美时尚的概念 |
3.1.1 审美时尚的定义 |
3.1.2 审美时尚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
3.2 唐代“新样”审美时尚形成的地域因素 |
3.3 唐代“新样”审美时尚形成的社会因素 |
3.3.1 丝路互通下纬线显花技术的出现 |
3.3.2 胡风影响下官服纹饰诏令的修订 |
3.4 唐代“新样”审美时尚形成的宗教因素 |
3.4.1 “新样”中儒家的中和之美 |
3.4.2 “新样”中道家的有无辩证 |
3.4.3 “新样”中佛家的境界论 |
第4章 唐代“新样”审美时尚的价值 |
4.1 唐代“新样”审美时尚中的历史价值 |
4.1.1 “新样”中时代文化的情感显现 |
4.1.2 “新样”半臂所承载的设计思想 |
4.2 唐代“新样”审美时尚中的审美价值 |
4.2.1 “新样”中展现的审美意识 |
4.2.2 “新样”对唐代服饰审美的影响 |
4.3 唐代“新样”审美时尚中的经济价值 |
4.3.1 复古:“新样”中莲花纹元素寓意的古今之别 |
4.3.2 应用:当代设计产品对古纹样寓意的追寻 |
4.3.3 传承:“新样”审美时尚的传承之方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附录A:图表索引及来源 |
附录B:考古发现的唐代女扮男装图像 |
附录C:真红穿花凤锦中纹样元素的提取 |
附录D:寓合纹组合 |
附录E:蜀锦常用色谱 |
附录F:成都道教服饰在壁画中的呈现 |
附录G:日本正仓院馆藏唐代锦半臂服饰 |
附录H: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的演变 |
(5)汉藏文化影响下的理县羌族服饰文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县主要民族分布区域 |
二、理县羌族服饰特点 |
三、汉藏文化影响下的理县羌族服饰文化分析 |
1. 藏文化影响下的羌族服饰文化分析 |
2. 汉文化影响下的羌族服饰文化分析 |
结语 |
(6)中国传统镶滚技艺研究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关键问题 |
1.5.1 创新点 |
1.5.2 关键问题 |
2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镶滚技艺 |
2.1 镶滚装饰技艺概况 |
2.1.1 镶滚技艺的种类 |
2.1.2 镶滚技艺的作用 |
2.1.3 镶滚技艺的应用 |
2.2 镶滚技艺内部纹样 |
2.2.1 纹样概况 |
2.2.2 纹样色彩 |
2.2.3 纹样装饰材料 |
3 中国传统服饰中镶滚工艺制作研究 |
3.1 镶边工艺 |
3.1.1 镶拼工艺 |
3.1.2 镶贴工艺 |
3.2 滚边工艺 |
3.2.1 普通滚边 |
3.2.2 细线滚 |
3.2.3 滚边加镶线 |
4 镶滚技艺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
4.1 案例分析 |
4.1.1 色彩与图案 |
4.1.2 新材料运用 |
4.1.3 装饰部位 |
4.1.4 工艺技术应用 |
4.2 艺术创作实践 |
4.2.1 设计灵感与主题 |
4.2.2 设计与制作过程 |
4.2.3 作品分析与成品展示 |
5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汉代云气纹在现代禅修服面料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背景 |
1.1.2 目的 |
1.1.3 论文开题的意义 |
1.1.3.1 历史意义 |
1.1.3.2 现代意义 |
1.2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况 |
1.2.2 国外研究现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1.4.1 创新点 |
1.4.2 重点 |
1.4.3 难点 |
1.5 论文基本框架 |
2 汉代云气纹的文化特征 |
2.1 云气纹的概述 |
2.1.1 云气纹的概念 |
2.1.2 云气纹的起源 |
2.1.3 云气纹的发展历史 |
2.2 云气纹的气韵与节奏 |
2.2.1 流动的气势 |
2.2.2 韵律与节奏 |
2.3 云气纹的情感表达 |
2.3.1 云气纹的图案意味 |
2.3.2 云气纹的神仙思想 |
2.3.3 云气纹的美好寓意 |
3 汉代云气纹的造型特征 |
3.1 汉代云气纹的图案特征 |
3.1.1 汉代服饰中云气纹图案特征 |
3.1.2 汉代刺绣中云气纹图案特征 |
3.2 汉代云气纹的布局特征 |
3.2.1“质”特征 |
3.2.2“动”特征 |
3.2.3“紧”特征 |
3.2.4“味”特征 |
3.3 汉代云气纹的色彩特征 |
3.3.1 汉代云气纹色彩古朴典雅 |
3.3.2 汉代云气纹色彩对比协调 |
3.3.3 汉代云气纹色彩浓郁饱满 |
4 现代禅修服的发展趋势及审美特征 |
4.1 现代禅修服概述 |
4.1.1 现代人生活节奏 |
4.1.2 现代禅修服定义 |
4.2 现代禅修服的发展趋势 |
4.2.1 禅修服的造型发展趋势 |
4.2.2 现代禅修服的色彩发展趋势 |
4.2.3 现代禅修服的材质发展趋势 |
4.3 现代禅修服的审美特征 |
4.3.1“清”味的意境 |
4.3.2“素”味的意境 |
4.3.3“雅”味的意境 |
4.3.4“静”味的意境 |
5 汉代云气纹在禅修服面料设计中的创新实践 |
5.1 云气纹在现代禅修服面料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5.1.1 云气纹造型设计的应用 |
5.1.2 云气纹色彩设计的应用 |
5.2 云气纹在现代禅修服面料设计中应用的价值 |
5.2.1 艺术价值 |
5.2.2 社会价值 |
5.2.3 人文价值 |
5.2.4 商业价值 |
5.3 设计方案定位 |
5.3.1 灵感来源 |
5.3.2 主题确定 |
5.3.2.1 主题一:《云起木落》 |
5.3.2.1 主题二:《素清暮静》 |
5.4 产品的制作 |
5.4.1 图案设计 |
5.4.2 材料选择 |
5.4.3 工艺制作 |
5.4.4 后期整理 |
6 总结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目录 |
附件A 设计作品 |
附件B 图片来源 |
附件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如意云纹图案在围巾创意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如意云纹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围巾的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相关概念说明 |
第二章 如意云纹图案的综合解析 |
第一节 如意云纹概述 |
一、溯源及发展 |
二、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
第二节 如意云纹图案的构成分析 |
一、结构特征 |
二、组合形式 |
第三节 如意云纹图案在传统装饰艺术中的广泛适用性 |
一、在传统工艺美术上的运用 |
二、在传统家具上的运用 |
三、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 |
第四节 如意云纹图案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 |
一、在传统服饰中的装饰特征分析 |
二、在现代服饰中的创新应用分析 |
第三章 如意云纹图案在现代围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围巾概述 |
一、围巾的基本概念 |
二、围巾图案分析 |
三、现代社会对围巾功能性与审美性的需求 |
第二节 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围巾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一、应用现状 |
二、应用理念 |
三、品牌案例分析——WOO妩品牌中的中国传统图案应用分析 |
第三节 如意云纹图案在现代围巾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一、现有围巾产品中如意云纹的表现形式 |
二、如意云纹在现代围巾设计中的应用趋势 |
第四章 如意云纹图案在围巾创意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
第一节 围巾纹饰创意设计实践 |
一、抽象凝练 |
二、色彩配置 |
三、多样组合 |
第二节 围巾款式创意设计实践 |
一、流行趋势分析 |
二、款式创意设计 |
第三节 围巾系列设计实践 |
一、系列一——“着喜” |
二、系列二——“云游”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成果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9)晚清民初女上衣之如意云头研究 ——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综述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如意云头概述 |
2.1 如意云头称谓考 |
2.1.1 如意云头称谓考 |
2.1.2 如意云头与柿蒂纹、哈木尔纹样的区别与联系 |
2.2 如意云头应用溯源 |
2.2.1 出现之始 |
2.2.2 秦代至明代 |
2.2.3 清代到民初 |
2.3 如意云头在古代服饰中的应用范畴 |
2.3.1 蔽膝 |
2.3.2 鹘尾 |
2.3.3 鞋子 |
2.3.4 荷包 |
2.3.5 肩饰 |
2.3.6 冠帽 |
2.3.7 袍肚 |
2.3.8 扣饰 |
2.3.9 金钩 |
2.4 小结 |
第3章 馆藏晚清民初饰如意云头女上衣实物研究 |
3.1 馆藏饰如意云头的女上衣分类 |
3.1.1 氅衣 |
3.1.2 褂 |
3.1.3 袄 |
3.1.4 坎肩 |
3.1.5 褂襕 |
3.2 如意云头造型形式分析 |
3.2.1 基本造型 |
3.2.2 不同主题的融合变化 |
3.2.3 曲线审美观 |
3.3 如意云头的装饰位置分析 |
3.3.1 不同装饰部位特点分析 |
3.3.2 同一装饰部位不同效果分析 |
3.3.3 边框的视觉效果与实用性 |
3.4 如意云头配色关系分析 |
3.4.1 单色搭配 |
3.4.2 对比色搭配 |
3.4.3 协调色搭配 |
3.5 如意云头工艺特点分析 |
3.5.1 如意云头的工艺 |
3.5.2 如意云头的用料 |
3.5.3 工艺与如意云头风格的关系 |
3.5.4 工艺与炫富 |
3.6 小结 |
第4章 饰有如意云头女上衣的穿着研究 |
4.1 穿着群体 |
4.1.1 宫廷女子 |
4.1.2 官宦富家 |
4.1.3 平民百姓 |
4.2 穿着方式 |
4.2.1 搭配裙子 |
4.2.2 搭配裤子 |
4.2.3 搭配衬衣 |
4.2.4 搭配袍子 |
4.3 穿着时间 |
4.3.1 穿着场合 |
4.3.2 穿着季节 |
4.4 小结 |
第5章 复制与继承 |
5.1 靛蓝土布黑边大褂袖子处如意云头复制 |
5.2 石青地金墩兰缂丝挽袖女褂摆衩处如意云头复制 |
5.3 砖红缎三蓝珍禽绣边饰云肩式女袄衣角处如意云头复制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明清服饰中如意云纹的装饰艺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如意云纹概述 |
1.1 如意云纹的溯源与发展 |
1.2 如意云纹的广泛适用性 |
2 明清服饰中如意云纹的装饰艺术 |
2.1 如意云纹在服装面料上的装饰形式 |
2.2 如意云纹在服饰轮廓上的装饰形式 |
2.3 如意云纹以服饰配件造型的装饰形式出现 |
3 明清服饰中如意云纹的所蕴含的精神特质 |
3.1 寓意吉祥 |
3.2 借物言情 |
3.3 形式美感 |
四、凝固的云朵——古代服饰艺术中的如意纹(论文参考文献)
- [1]如意云纹的历史简述与现代性创新[J]. 刘佳玥. 艺术大观, 2021(12)
- [2]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灰塑的形态和工艺研究[D]. 谢钰婷. 江南大学, 2020(01)
- [3]中国传统纹样“如意纹”的溯源与发展应用刍议[J]. 台雪纯. 艺术科技, 2019(10)
- [4]唐代“新样”的审美时尚研究[D]. 尹朝.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5]汉藏文化影响下的理县羌族服饰文化分析[J]. 李明. 装饰, 2019(02)
- [6]中国传统镶滚技艺研究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D]. 吴晔旎.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7]汉代云气纹在现代禅修服面料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郑佳茹.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6)
- [8]如意云纹图案在围巾创意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 付曦.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9]晚清民初女上衣之如意云头研究 ——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为例[D]. 曹锦凤. 北京服装学院, 2016(07)
- [10]明清服饰中如意云纹的装饰艺术探析[J]. 付曦. 中国包装工业, 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