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沈阳冰雪节瞄准世界一流(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王新伟[2](2021)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20年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过去一年,是沈阳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
张晨瑶[3](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李先雄[4](2014)在《论国际化体育城市》文中指出体育是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好的城市生活更需要体育元素的渗透和传播。体育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活状态。建设城市体育品牌,为国争光为民谋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把我国城市建设成具有国际化的体育城市,更好地造福民生,为国争光。本研究为建设国际化体育城市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哲学和管理学为研究的方法论,以建设国际化体育城市为研究目标,从国际化的视角探讨体育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从经济条件、体育人口、体育赛事、体育文化、国际化体育组织、体育制度等六个方面探讨成为国际化体育城市的条件,构建评价国际化体育城市的指标体系,提出中国建设国际化体育城市的策略。本研究结论:1.探索性地提出了国际化体育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52个三级指标;6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经济条件、体育人口、体育赛事、国际化体育组织、体育文化、体育制度;经济、文化、制度和体育组织的建设是国际化体育城市建设的基本保障,国际、国内体育赛事频繁与体育人口不断增长是国际化体育城市的核心内容。2.目前,我国已拥有了北京、上海两座国际化体育城市。随后,一批国际化城市如广州、深圳、南京、香港等城市正在积极筹建国际化体育城市,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3.国际化体育城市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化体育城市建设成为众多国际化城市发展的最佳选择。4.体育设施、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是国际化体育城市创建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是国际化体育城市建设的保障,体育人口的壮大是国际化体育城市建设的基础,作为创意产业的体育产业给城市经济增长带来了新亮点,燃起了管理者们的城市营销新理念——体育是城市营销和国家营销的活载体。5.我国创建国际化体育城市的路径是把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长远整体规划;通过推动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突破传统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城市品牌运动队伍与承办国际品牌体育赛事,扩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协调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不断壮大体育人口,夯实基础;发展国际体育组织,健全的体育政策制度,争取国际体育的话语权和维护良好的体育氛围;繁荣体育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国际化体育城市。
曹承[5](2013)在《黑龙江省滑雪产业发展的SWOT-CLPV矩阵模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省滑雪产业在十几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一直处在中国滑雪产业发展的主导和领先地位。但近几年面对其它省份和地区的激烈竞争以及自身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使黑龙滑雪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困难和瓶颈。目前迫切需要找到制约黑龙江省滑雪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找到解决的对策,以保持我省滑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滑雪产业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SWOT-CLPV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资料查询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黑龙江省以及国内、国外滑雪产业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CLPV矩阵模型客观分析了黑龙江滑雪产业目前所面对的机会和威胁,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将黑龙江滑雪产业发展的四种要素组合成四种态势,并且将每种要素中的具体因子放在态势图中进行定量的分析。通过对黑龙江省滑雪产业SWOT-CLPV矩阵模型的分析,文章认为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黑龙江省内部存在的最大优势是具有独树一帜的品牌优势和政府强有力的主导优势,而最大的劣势是滑雪场整体竞争力的劣势、滑雪产业结构劣势以及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劣势,这些就是影响黑龙江省滑雪产业的关键性因子。目前,黑龙江省滑雪产业的领先优势已岌岌可危,其发展定位为抑制性市场态势和脆弱性竞争态势较为合理。如果不能客观准确的认清和审视自身的不足,将会浪费大好发展时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所以,黑龙江滑雪产业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是:核心品牌带动战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区域联合发展战略。本研究指出黑龙江省滑雪产业所存在的国有企业经济类型所占比重过大,外资的吸引力不足和企业投资力度不大的问题;管理人才、技术人员和教练员流失严重,造成了人才短缺;滑雪场存在着经营手段和管理理念落后的情况;营销手段单一,现代营销手段严重滞后;雪场装备、用品和器材生产技术落后,不够重视产品研发和品牌宣传;滑雪人口转化率较低的等问题后,提出发扬政府主导的优势,相关管理部门联动;注重重点突破,培育特色滑雪产品;打造以亚布力为代表的大型滑雪度假区的滑雪基地;保护大型滑雪场的利益,整顿目前混乱的滑雪市场;大力培育消费市场,提高滑雪人口转化率;延伸滑雪产业链;加强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国际化合作;加强周边省份的区域联合的发展等一系列发展黑龙江滑雪产业具体可行的对策。
阚军常[6](2012)在《政府干预理论视域下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滑雪运动堪称最为时尚的冬季体育休闲活动之一,我国大众滑雪运动起步较晚,且在初级发展阶段就暴露出很多问题,使我国滑雪人口增长远远低于预期,大众滑雪运动发展严重受阻,其后发优势难以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与市场直接相关,又和政府行为联系紧密,如何通过政府的有效干预促进大众滑雪运动的健康发展已成为急需破解的难题。鉴于此,本文直接从问题入手,对大众滑雪运动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政府干预理论在大众滑雪运动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滑雪场调研及对大众滑雪运动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访谈,汲取了大众滑雪运动发达国家的经验,全面梳理和总结了我国大众滑雪运动开展十几年来政府的干预行为、效果及其对大众滑雪运动干预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政府干预理论”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失灵”、“志愿失灵”与“政府失灵”,“亚布力滑雪度假区的艰难发展”的实证分析使这一研究结果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对大众滑雪运动的有效干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在正确判断政府对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的干预行为既有科学合理的良性干预,也有盲目不当的非良性干预后,对政府干预我国大众滑雪运动发展进行理论设计,包括具体干预原则、干预边界、干预方式及干预评价。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在最后部分中提出了政府科学地干预大众滑雪运动未来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赵承磊[7](2012)在《我国城市体育旅游资源与产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是战略性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城市是旅游业的核心、主体和结构性支撑条件。城市体育旅游是现代生活性服务业的新领域、新业态、新热点。正为越来越多城市政府所关注和重视。研究拟从城市经营理念出发,从供给的视角,运用旅游学的理论,廓清城市体育旅游的资源、产品等基本理论,对主要的城市体育旅游产品进行系统梳理和旅游效应进行实证,旨在为一些城市政府有重点、分类别的选择和植入城市体育旅游产品,丰富城市旅游的产品体系,增强其城市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为转型升级中的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旅游强国、体育强国的建设步伐提供有益的视角。在旅游消费从观光向观光、康体、体验、休闲、度假转型升级背景下,城市体育研究是城市旅游吸引力、竞争力提升,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诉求;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关键着力点,是回答城市体育旅游实践中所提问题的现实需要。其于城市旅游,将有助于其理论的建设和完善;于整个旅游学,则具有理论补缺的意义;于体育产业的理论体系,则具有充实、深化的价值。对指导城市功能转变,丰富城市文化生活,使城市变得更加文明、健康、宜居,更好的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旅游强国、体育强国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旅游本底趋势、调查、专家咨询、案例等方法,基于环城游憩带、旅游产品、城市经营、城市旅游、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区位等理论,从供给的视角,阐述了城市体育旅游的基础理论,对城市体育旅游产品进行了系列化梳理,着重考察了典型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效应。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论、附录等几部分构成。正文共分七个部分。正文部分首先对城市体育旅游的概念、资源、产品等基础理论进行了廓清,然后对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四种目前主要产品的相关理论及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的结论与建议如下:在旅游供给的视角,体育旅游是以各种体育活动或有关体育的实体景观作为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系列旅行、游览活动的总称。城市体育旅游是以城市建成区为核心、辐射广大城郊在内的以各种体育活动或有关体育的实体景观作为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系列旅行、游览活动的总称。具有完善城市旅游产品种类结构、季节结构,提高城市旅游吸引力、影响力,促进和激活城市旅游消费的功能。城市体育旅游资源是以城市为时空载体,能够被开发、利用形成体育吸引物的各种客观要素。依资源属性,可分为城市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城市体育旅游社会资源;具有区位性、开放性、聚散性特点。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广义上是指城市所提供的各种体育吸引物、相关的有形服务设施和无形服务的总和;中义上是指由城市提供的各种体育吸引物及相关的有形服务设施;狭义上是指城市提供的各种体育吸引物。主要包括10个类型: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城市体育实体景观旅游产品、城市体育会展旅游产品、城市体育修学旅游产品、城市体育保健旅游产品、城市体育度假旅游产品、城市体育主题公园旅游。案例实证表明,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4类主要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在丰富和完善城市旅游的产品结构、吸引游客对城市造访、活跃和促进城市旅游消费方面均有显着的作用。随着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在建设体育强国和旅游强国的背景下,城市体育旅游的前景会越来越广阔。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加强合作,在“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评选中增列“中国最佳体育旅游城市”评选;建议城市政府在选择发展城市体育旅游产品时,应与城市发展定位相符合、与城市发展规划相一致、与城市旅游规划相协调、与城市体育发展相结合。力争“多元一品”;实施产业化运营;注重借助产品,塑造城市品牌;注重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生成新的景源点;坚持市场性与公益性相结合;实施旅游体育化、体育旅游化战略;积极打造城市体育旅游引擎区,与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国家旅游局重点培育的旅游功能区积极对接,争取相关的政策、技术、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卢松,白翎,张晓明[8](2012)在《努力把休闲经济培育成为辽宁省的支柱产业》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正呈下行趋势,如果适时把居民的休闲消费培育成为新的消费需求,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支撑。比较研究发现,辽宁休闲经济在国内具备独特的优势,应打好温泉度假、滨海休闲、冰雪运动和景观旅游四张牌,加强以机场、度假酒店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借势发展游艇、房车等休闲装备制造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休闲经济培育成支柱产业。
薄彩香[9](2011)在《新疆冰雪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冰雪旅游是冬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冰雪资源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以冰雪文化为内涵,以冰雪观光、冰雪运动、冰雪度假、冰雪节庆、冰雪娱乐等为外在表现形式的体验性旅游活动。冰雪旅游极具参与性、体验性和刺激性,大多数冰雪旅游产品具有较长的逗留时间、较高的旅游消费和较高的重游率等特点。冰雪旅游对年轻游客的吸引力大,对区域旅游经济起着明显的拉动作用。随着冰雪旅游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冰雪旅游开始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开发中的新课题。目前,中国的冰雪旅游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国内的东北三省、北京周边、内蒙古、四川、新疆等地均已开始发展冰雪旅游,其中以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发展为最,“世界旅游酷省”、“冰雪旅游名城”、“冰雕之都”等旅游形象已经建立,并已形成了冰雪风光、冰雪艺术、冰雪度假三大旅游产品体系。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与世界级冰雪旅游强国相比,我国的冰雪旅游人口总量少,总体发展水平低,市场开发空间巨大。新疆是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冰雪资源丰富、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厚重、西域民俗风情浓郁。但是新疆的冰雪旅游起步晚,如何尽快将冰雪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管理运营、市场定位、产品开发等探索适合新疆冰雪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是当务之急。本文首先阐述了新疆冰雪旅游的发展概况,基于对新疆开展冰雪旅游的资源条件的分析,总结了新疆冰雪旅游资源的特质;然后开展了对疆内开展冰雪旅游主要地区的市场和产品现状的描述,其中对乌鲁木齐、阿勒泰地区的市场供应情况以定性分析为主,对市场消费情况则结合市场调研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再采用SwOT分析法对新疆发展冰雪旅游的内部优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威胁进行分析并进行了战略匹配与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旅游形象定位、旅游市场定位等战略定位,进而提出了新疆冰雪旅游应走产品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并从管理运营模式、空间开发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战略模式的选择。最后提出了新疆冰雪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和建议。
王立国[10](2010)在《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滑雪运动是一项集竞技、休闲、娱乐、健身和度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众化运动项目。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该运动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和健身性功能,在近几年逐渐褪去“贵族运动”的外衣,成为一项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群众性体育项目,并且逐步形成了特有的滑雪产业。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加上地理和气候条件的优势,东北滑雪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带有地域特点的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纳入到东北旅游业发展之中,与东北经济振兴加以整合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消费经济学为基础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方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为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对我国东北滑雪产业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运用SWOT研究范式,分析了现阶段东北滑雪产业的发展,在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严峻的挑战的同时,存在着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确定了现阶段东北滑雪产业的发展应采取竞争优势培育战略,结构优化升级战略,打造产业精品战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宏观战略;提出开发滑雪产业应遵循市场发育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完善运营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赛事品牌与大众发展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实施政府导向的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加大滑雪配套产业开发力度,延伸滑雪产业链条;完善滑雪产业规划,建立统一的行业评估标准;打造若干个东北特色旅游品牌,建设世界一流的冰雪休闲度假目的地;实现效益最大化的人力资本增值措施,滑雪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准确把握营销概念,创新营销机制;立足于国内,面向于国际的市场开发策略;培育东北文化特色的冰雪旅游产品策略是发展东北滑雪产业具体可行的对策。
二、沈阳冰雪节瞄准世界一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阳冰雪节瞄准世界一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2)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0年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2021年重点工作 |
(3)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
2.2.1 国家顶层设计 |
2.2.2 地方政策规划 |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
3.3 沈阳经济区 |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
3.4 哈长城市群 |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论国际化体育城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假设 |
1.6 研究思路 |
2 国际化体育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
2.1 城市与国际化的概念 |
2.2 国际化城市的概念及研究 |
2.3 国际化体育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
3 我国国际化城市和体育城市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
3.1 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
3.2 我国体育城市发展的现状 |
3.3 小结 |
4 世界国际化体育城市发展现状与分析 |
4.1 欧美国际化体育城市建设的现状 |
4.2 欧美国际化体育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4.3 我国国际化体育城市发展的动力分析 |
4.4 小结 |
5 我国国际化体育城市的发展路径 |
5.1 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与体育设施建设 |
5.2 体育产业开发与国际化城市的发展 |
5.3 建立品牌运动队伍与举办国际品牌体育赛事 |
5.4 协调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 |
5.5 国际体育组织与体育制度建设 |
5.6 体育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
5.7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5)黑龙江省滑雪产业发展的SWOT-CLPV矩阵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 总体思路和内容结构 |
1.3.1 总体思路 |
1.3.2 研究内容结构图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1.4.1 资料查询法 |
1.4.2 专家访谈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实地调查法 |
1.4.5 逻辑分析法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滑雪产业基础理论 |
2.1 滑雪产业 |
2.1.1 滑雪产业概念 |
2.1.2 滑雪产业的构成 |
2.2 区域经济理论 |
2.3 SWOT-CLPV 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滑雪产业的发展现状 |
3.1 国外滑雪产业的发展现状 |
3.1.1 国外滑雪场简介 |
3.1.2 国外滑雪装备、用品和器材 |
3.1.3 国外滑雪的经营模式和营销手段 |
3.2 我国滑雪产业的发展现状 |
3.2.1 我国滑雪场建设历程 |
3.2.2 我国滑雪场现状与分析 |
3.2.3 我国滑雪产业结构分析 |
3.2.4 我国滑雪产业的行业管理 |
3.2.5 滑雪产业人才状况 |
3.2.6 滑雪场的管理和经营 |
3.2.7 我国滑雪装备、用品和器材情况 |
3.2.8 滑雪场对环境的影响 |
3.3 黑龙江滑雪产业的发展现状 |
3.3.1 黑龙江滑雪场状况 |
3.3.2 亚布力阳光度假村 |
3.3.3 黑龙江滑雪场企业的经济类型 |
3.3.4 黑龙江滑雪产业人才状况 |
3.3.5 黑龙江滑雪场的经营与管理 |
3.3.6 黑龙江滑雪场的营销 |
3.3.7 黑龙江省滑雪场装备、用品和器材情况 |
3.3.8 黑龙江省的滑雪消费者的状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省滑雪产业的 SWOT-CLPV 矩阵模型分析 |
4.1 黑龙江省滑雪产业的优势 |
4.1.1 具有独树一帜的品牌优势 |
4.1.2 具有丰富的冰雪资源优势 |
4.1.3 独特的区域优势 |
4.1.4 深厚多元的区域文化优势 |
4.1.5 政府强有力的主导优势 |
4.1.6 滑雪场数量和规模优势 |
4.2 黑龙江省滑雪产业的劣势 |
4.2.1 滑雪场整体竞争力的劣势 |
4.2.2 资本投入和外部资金吸引的劣势 |
4.2.3 滑雪产业结构劣势 |
4.2.4 本地滑雪市场培育的劣势 |
4.2.5 区域自然条件的劣势 |
4.2.6 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劣势 |
4.3 黑龙江省滑雪产业发展的机遇 |
4.3.1 经济的快速发展 |
4.3.2 价值观念的转变 |
4.3.3 快速增长的滑雪人口和潜在的滑雪消费市场 |
4.3.4 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
4.4 黑龙江省滑雪产业发展威胁 |
4.4.1 来自国外滑雪强国的威胁 |
4.4.2 来自国内激烈的竞争 |
4.4.3 滑雪用品及滑雪装备国外品牌威胁 |
4.4.4 滑雪人口低转化率的问题 |
4.4.5 滑雪产业的无规则、无序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威胁 |
4.5 SWOT-CLPV 矩阵模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黑龙江省滑雪产业发展对策 |
5.1 指导思想 |
5.2 实施核心品牌带动战略 |
5.2.1 发扬政府主导的优势,相关管理部门联动 |
5.2.2 注重重点突破,培育特色滑雪产品 |
5.2.3 打造以亚布力为代表的大型滑雪度假区的滑雪基地 |
5.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 |
5.3.1 保护大型滑雪场的利益,整顿目前混乱的滑雪市场 |
5.3.2 大力培育消费市场,提高滑雪人口转化率 |
5.3.3 延伸滑雪产业链 |
5.3.4 加强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建设 |
5.3.5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5.4 区域联合发展战略 |
5.4.1 加强国际化合作 |
5.4.2 加强周边省份的区域联合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政府干预理论视域下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 |
导论 (一) |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
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五) |
研究方法 (六) |
研究思路及论文内容框架 二、 |
政府干预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 |
政府干预理论 (二) |
政府干预理论在大众滑雪运动发展中的运用 (三) |
政府干预视域下的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的人文内涵 三、 |
政府干预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的现状 (一) |
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现状 (二) |
政府干预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的预期目标 (三) |
政府干预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的现实行为 (四) |
政府干预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的行为特征 四、 |
政府干预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的结果分析 (一) |
政府干预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的成效 (二) |
大众滑雪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三) |
案例分析:亚布力滑雪度假区的艰难发展 (四) |
国外政府干预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的启示 五、 |
我国政府干预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的理论设计 (一) |
政府干预原则的确立 (二) |
政府干预边界的界定 (三) |
政府干预方式的调整 (四) |
政府干预的政策评价 (五) |
本章小结 六、 |
政府干预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的现实举措 (一) |
政府职能定位,处理好几种关系 (二) |
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规划 (三) |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制法规 (四) |
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五) |
建立大众滑雪运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六) |
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七) |
大力普及与推广大众滑雪运动 七、 |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7)我国城市体育旅游资源与产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2.1 城市旅游的研究 |
1.2.2 体育旅游的研究 |
1.2.3 城市体育旅游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视角、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视角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2 城市体育旅游概述 |
2.1 城市体育旅游的理论基础 |
2.1.1 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 |
2.1.2 旅游产品理论 |
2.1.3 城市经营的理论 |
2.1.4 城市旅游理论 |
2.1.5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1.6 旅游区位理论 |
2.2 城市体育旅游的概念与特征 |
2.2.1 城市体育旅游的概念 |
2.2.2 城市体育旅游的发展特征 |
2.3 城市体育旅游的功能 |
2.3.1 促进和激活城市旅游消费 |
2.3.2 调整城市空间结构 |
2.3.3 增强城市竞争力 |
2.3.4 美化城市生活环境 |
本章小结 |
3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 |
3.1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概念 |
3.1.1 资源的概念 |
3.1.2 旅游资源的概念 |
3.1.3 城市旅游资源的概念 |
3.1.4 体育旅游资源及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 |
3.2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分类 |
3.2.1 资源的主要分类 |
3.2.2 旅游资源的主要分类 |
3.2.3 城市资源的主要分类 |
3.2.4 城市旅游资源的主要分类 |
3.2.5 体育旅游资源的主要分类 |
3.2.6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主要分类 |
3.3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作用 |
3.3.1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 |
3.3.2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4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 |
4.1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概念 |
4.1.1 国内外关于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基本认识 |
4.1.2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界定 |
4.2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类型 |
4.2.1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生成路径 |
4.2.2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生成条件 |
4.2.3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类型 |
4.3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开发 |
4.3.1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内涵 |
4.3.2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
4.3.3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模式 |
本章小结 |
5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及案例实证 |
5.1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概述 |
5.1.1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的概念 |
5.1.2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的性质 |
5.1.3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的特点 |
5.1.4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的分类 |
5.2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效应分析 |
5.2.1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效应的形成机制 |
5.2.2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效应分析 |
5.3 城市观赏型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实证 |
5.3.1 研究方法:旅游本底趋势法 |
5.3.2 29 届奥运会对北京市的旅游效应 |
5.3.3 本节结论与讨论 |
5.4 城市参与型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实证 |
5.4.1 厦门国际马拉松简况 |
5.4.2 厦门国际马拉松的旅游效应 |
5.4.3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旅游的成功原因与借鉴 |
本章小结 |
6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及案例实证 |
6.1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概述 |
6.1.1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的概念 |
6.1.2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的特点 |
6.1.3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的分类 |
6.1.4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效应分析 |
6.2 国外典型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 |
6.2.1 美国迪斯尼主题乐园 |
6.2.2 法国地中海俱乐部 |
6.2.3 英国塔姆沃思(Tamworth)室内滑雪 |
6.2.4 荷兰鹿特丹的热带娱乐园 |
6.3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实证 |
6.3.1 城市陆地体育场地旅游产品:哈尔滨与海口案例 |
6.3.2 城市海洋体育场地旅游产品:三亚案例 |
本章小结 |
7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及案例实证 |
7.1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概述 |
7.1.1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概念 |
7.1.2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特点 |
7.1.3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分类 |
7.1.4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的功能 |
7.2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实证 |
7.2.1 登封武术旅游概况 |
7.2.2 登封武术演艺旅游产品 |
7.2.3 成功原因与借鉴 |
本章小结 |
8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及案例实证 |
8.1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概述 |
8.1.1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概念 |
8.1.2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分类 |
8.1.3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特征 |
8.2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效应分析 |
8.2.1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积极效应 |
8.2.2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消极效应 |
8.3 我国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实证 |
8.3.1 潍坊国际风筝节 |
8.3.2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
本章小结 |
9 研究总结 |
9.1 结论与建议 |
9.1.1 结论 |
9.1.2 建议 |
9.2 创新与不足 |
9.2.1 创新 |
9.2.2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各地实地调研情况 |
附件二:各地座谈调研纪要 |
附件三:全国体育旅游专项调查问卷 |
附件四:主要学习经历 |
(8)努力把休闲经济培育成为辽宁省的支柱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休闲经济可圈可点, 发展潜力巨大 |
(一) 休闲经济有望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
(二) 休闲经济蕴含诱人商机 |
(三) 辽宁休闲经济面临爆发性增长的临界点 |
二、以建设“东北亚休闲目的地”为发展蓝图, 实施休闲经济倍增计划 |
(一) 辽宁省发展休闲经济的基础条件已经齐备 |
(二) 走特色化、差异化、独一性发展之路 |
(三) 实施旅游牵动战略 |
三、以温泉度假为切入点, 主打温泉度假、滨海休闲、冰雪运动和景观旅游四张休闲经济牌 |
(一) 温泉度假:小温泉有大作为 |
(二) 滨海休闲:东北独此一家 |
(三) 冰雪运动:整合资源提供套餐服务 |
(四) 景观旅游:主推特色旅游线路 |
四、强化以机场为重点的休闲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
(一) 坚定不移地推进机场建设 |
(二) 鼓励发展度假型酒店 |
(三) 大力发展休闲地产 |
五、充分利用辽宁工业基础, 借势发展游艇、房车等休闲装备制造业 |
(一) 发挥造船产业优势, 大力发展游艇产业 |
(二) 依托汽车工业基础, 推进房车制造业发展 |
(三) 释放已有产品及市场品牌效应, 做大做强运动休闲服装制造业 |
六、以全运会为契机, 实施“全运之旅, 休闲辽宁”主题活动 |
(一) 与宣传全运会结合, 举办“全运之旅、休闲辽宁”系列活动 |
(二) 设立辽宁形象大使, 启动“全运之旅、休闲辽宁”促销工程 |
(三) 以足球作为发展体育休闲的突破口, 燃起公众参与“全运之旅、休闲辽宁”的热情 |
(9)新疆冰雪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 |
第二章 旅游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冰雪旅游 |
2.1.2 旅游发展战略 |
2.1.3 旅游发展模式 |
2.2 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
2.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2 旅游产业化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2.2.4 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章 新疆冰雪旅游发展概况 |
3.1 新疆的冰雪旅游资源概况 |
3.1.1 地理气候条件 |
3.1.2 冰雪资源条件 |
3.2 新疆冰雪旅游市场概况 |
3.2.1 冰雪旅游市场供应情况 |
3.2.2 冰雪旅游市场消费情况 |
第四章 新疆冰雪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
4.1 新疆冰雪旅游的优势分析 |
4.1.1 资源禀赋好,特色显着 |
4.1.2 冬季旅游线路初步形成 |
4.1.3 产品价格优势明显 |
4.1.4 滑雪场建设近郊化 |
4.1.5 冰雪运动基础设施升级 |
4.1.6 客源市场开发空间巨大 |
4.1.7 区位优势明显 |
4.1.8 冰雪节会有效带动 |
4.2 新疆冰雪旅游的劣势分析 |
4.2.1 距外部客源市场较远,出行成本高 |
4.2.2 产品差异化程度低 |
4.2.3 缺乏强势品牌 |
4.2.4 缺乏系统性运作,产业化远未形成 |
4.2.5 滑雪和管理专业人才匮乏 |
4.3 新疆冰雪旅游的机会分析 |
4.3.1 国家战略凸显了新疆及新疆旅游业的地位 |
4.3.2 政府重视,宣促有力 |
4.3.3 "丝绸之路"的国际知名度的带动作用 |
4.3.4 交通条件极大改善,提高了冬季旅游的可进入性 |
4.3.5 居民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
4.3.6 国内游和本地游消费意愿较强 |
4.4 新疆冰雪旅游的威胁分析 |
4.4.1 国内冰雪旅游强省的竞争冲击 |
4.4.2 区内传统旺季旅游的阴影效应和替代效应 |
4.4.3 气候变化、出行安全等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 |
4.5 SWOT战略匹配与选择 |
4.6 战略与战术汇总 |
第五章 新疆冰雪旅游的战略定位与战略选择 |
5.1 新疆冰雪旅游发展战略定位 |
5.1.1 冰雪旅游形象定位 |
5.1.2 冰雪旅游市场定位 |
5.2 新疆冰雪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
5.2.1 发展战略选择 |
5.2.2 战略模式选择 |
第六章 新疆冰雪旅游发展战略对策与建议 |
6.1 转变投资形式,建设高等级滑雪度假村 |
6.2 积极申办赛事,推动本地滑雪旅游的大众化 |
6.3 建立冰雪旅游活动节庆体系 |
6.4 加大战略初期的促销力度,实行整合营销传播 |
6.5 重视配套服务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
6.6 促进冰雪旅游的产业化发展 |
6.7 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10)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 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滑雪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业形成与产业概念 |
2.1.2 体育产业的概念及界定 |
2.1.3 滑雪运动的概念及简史 |
2.1.4 滑雪产业的概念及内涵 |
2.2 体育产业发展及研究现状 |
2.2.1 国外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
2.2.2 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
2.3 滑雪产业发展及研究现状 |
2.3.1 国外滑雪产业发展现状 |
2.3.2 国外滑雪产业研究现状 |
2.3.3 国内滑雪产业发展现状 |
2.3.4 国内滑雪产业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滑雪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分析 |
3.1 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
3.1.1 产业成长理论 |
3.1.2 产业结构理论 |
3.1.3 产业竞争力理论 |
3.2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3.2.1 区域产业集群理论 |
3.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3.2.3 区域创新理论 |
3.2.4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
3.3 消费经济学理论 |
3.3.1 消费需求 |
3.3.2 消费规律 |
3.4 滑雪产业产品的理论分析 |
3.4.1 滑雪运动产品的商品属性 |
3.4.2 滑雪运动产品的有效供给 |
3.4.3 滑雪运动市场的供给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东北主要滑雪场运营现状分析 |
4.1 市场需求因素 |
4.1.1 消费者消费能力 |
4.1.2 消费者人口特征 |
4.2 投融资机制 |
4.3 决策机制 |
4.3.1 权利责任体系 |
4.3.2 决策执行机构 |
4.4 管理机制 |
4.4.1 组织管理机构 |
4.4.2 绩效考核制度 |
4.4.3 滑雪场服务质量 |
4.4.4 安全措施 |
4.4.5 保险制度 |
4.5 营销机制 |
4.5.1 市场开发 |
4.5.2 营销渠道 |
4.6 滑雪场综合绩效分析 |
4.6.1 经济效益 |
4.6.2 社会、品牌效益 |
4.6.3 生态环境效益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5.1 宏观影响因素 |
5.1.1 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力度 |
5.1.2 缺少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 |
5.1.3 缺少统一的行业评定标准 |
5.2 微观影响因素 |
5.2.1 非"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弊端 |
5.2.2 "非专业化"的营销体制弊端 |
5.2.3 "非规模化"开发利用的弊端 |
5.2.4 管理体制相对落后,从业人员水平不高 |
5.2.5 大众滑雪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
5.2.6 滑雪产业的无形资产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的总体理论框架设计 |
6.1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之SWOT分析 |
6.1.1 SWOT分析概述 |
6.1.2 东北地区滑雪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
6.1.3 东北地区滑雪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
6.1.4 东北地区滑雪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
6.1.5 东北地区滑雪产业发展的挑战分析 |
6.2 基于SWOT分析的滑雪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
6.2.1 竞争优势培育战略 |
6.2.2 结构优化升级战略 |
6.2.3 打造特色精品战略 |
6.2.4 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
6.3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
6.3.1 市场发育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 |
6.3.2 完善运营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原则 |
6.3.3 赛事品牌与大众发展相结合原则 |
6.3.4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 |
6.3.5 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原则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的对策 |
7.1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的宏观对策 |
7.1.1 实施政府导向的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发展 |
7.1.2 加大滑雪配套产业开发力度,延伸滑雪产业链条 |
7.1.3 建立完善法制保障体系,制定统一的行业评估标准 |
7.1.4 打造若干个东北特色旅游品牌,建设世界一流的滑雪休闲度假目的地 |
7.1.5 发挥政府职能,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冰雪文化氛围 |
7.2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的微观对策 |
7.2.1 培养滑雪产业专业人才,实现效益最大化的人力资本增值措施 |
7.2.2 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
7.2.3 立足于国内,面向于国际的市场开发策略 |
7.2.4 准确把握营销理念,创新营销机制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沈阳冰雪节瞄准世界一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政府工作报告[N]. 王新伟. 沈阳日报, 2021
- [3]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4]论国际化体育城市[D]. 李先雄.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4)
- [5]黑龙江省滑雪产业发展的SWOT-CLPV矩阵模型分析[D]. 曹承.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3(02)
- [6]政府干预理论视域下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研究[D]. 阚军常.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6)
- [7]我国城市体育旅游资源与产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赵承磊. 上海体育学院, 2012(04)
- [8]努力把休闲经济培育成为辽宁省的支柱产业[J]. 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卢松,白翎,张晓明. 辽宁经济, 2012(03)
- [9]新疆冰雪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 薄彩香.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10]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王立国.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