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椒籽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璐,杜彦丽,周建华[1](2021)在《一种防晒护色发乳的制备及性能》文中认为针对染发后头发颜色在光照下容易分解褪色的问题,以花椒籽、核桃青皮、普洱熟茶、白芨粉等为原料制备防晒护色发乳,并进行正交实验,确定优化配方。结果表明,防晒护色发乳的优化配方:普洱熟茶浸提液320份,白芨胶152份,核桃青皮浸提液100份,花椒籽种仁提取液45份,花椒籽蛋白肽溶液31份,乳木果油19份,花椒籽种皮黑色素4份,维生素C和维生素E 1.2份[m(VC)∶m(VE)=5∶8]。对防晒护色发乳毒性与功效的评价实验表明,该发乳对头发具一定的防晒、固色、染黑、滋养、止痒功效。
张亚丽,郭顺萍,尚学峰,李杰,黄晓宇,滚双宝[2](2021)在《MyHC-2a基因在不同比例花椒籽饲喂育肥猪的组织差异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不同比例花椒籽饲喂的生长育肥猪为试验对象,应用荧光定量技术分析了MyHC-2a基因在不同比例花椒籽饲喂的生长育肥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1 929个氨基酸,是一种亲水性的非跨膜和非分泌性蛋白;该基因在对照组和试验Ⅰ组中高表达,在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中低表达。该结果可为花椒籽作为猪的饲料替代物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猪的肌纤维生长发育调控和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刘玉兰,李锦,王格平,孙国昊[3](2021)在《花椒籽油与花椒油风味及综合品质对比分析》文中指出以新鲜花椒籽为原料,分别采用压榨法和浸出法得花椒籽毛油,对毛油进行精炼得花椒籽精炼油,检测花椒籽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酸价、过氧化值、酰胺类化合物含量及感官评价,并与8个市售花椒油的品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鲜花椒籽压榨和浸出毛油酸价(以KOH计)分别为5.94、7.37 mg/g,过氧化值分别为1.13、0.59 mmol/kg,明显优于贮存不当的花椒籽所制取的毛油,精炼花椒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均达到GB/T 22479—2008《花椒籽油》中一级油指标要求;花椒籽油中酰胺类化合物含量为7.82~9.80 mg/g,达到并明显优于DBS 51/008—2019《花椒油》中对应指标大于等于2.0 mg/g的要求,也在8个市售花椒油酰胺类化合物含量7.92~19.11 mg/g范围之内;花椒籽油和花椒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最高的均为烯烃类化合物,其次为醇类;2种油脂的感官评价均呈现明显的麻味和辛辣味。新鲜压榨花椒籽油与作为风味油或调味油的商品花椒油相比,无论是在反映花椒油特征的酰胺类化合物含量和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方面,还是感官评价方面均具有高度相似性和一致性。新鲜花椒籽压榨油香味浓郁、麻味强烈,可以作为优良的花椒籽风味油开发应用,这对实现花椒籽高值化加工利用有重要意义。
慕钰文,黄玉龙,张辉元[4](2021)在《花椒籽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不同溶剂对花椒籽活性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给花椒籽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以"大红袍"花椒籽为材料,比较不同溶剂提取(蒸馏水,30%、50%、70%的乙醇,30%、50%、70%的甲醇)对花椒籽中总多酚、总黄酮的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铁还原能力(FRAP)的影响。结果表明,用90%乙醇提取的花椒籽总多酚含量最高,用蒸馏水提取时总多酚含量显着低于其他溶剂;而用蒸馏水提取的总黄酮含量最高;花椒籽中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呈负相关,差异极显着。对于抗氧化活性而言,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用90%甲醇和90%乙醇提取时最高,与总多酚含量显着性相关;而FRAP在用50%乙醇提取时活性达到最大值,且与总黄酮含量相关性极显着。不同溶剂提取对花椒籽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较大,本研究将为花椒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及理论依据,有效提升花椒籽的综合利用水平,开发天然抗氧化剂。
孟资宽,任元元,邹育,张鑫,张星灿,王拥军[5](2021)在《花椒副产物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提出本文叙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花椒加工副产物的成分组成以及功能性物质的研究利用现状,并对未来花椒副产物的利用作出展望,为花椒副产物的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李路路[6](2021)在《花椒籽粉及其油脂对草鱼生长、体成分及脂质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椒籽作为生产调味品花椒的主要副产物,在我国资源丰富,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是潜在的脂肪源和蛋白源;且花椒籽油中含有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脂质代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草鱼为试验对象,评估在饲料中添加花椒籽粉对草鱼生长、体成分、脂质代谢的影响,并探究在高脂水平下花椒籽油对草鱼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以期为草鱼的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并且为花椒籽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此,进行了以下两个饲养试验。试验一配制五组草鱼实用饲料(蛋白33%,脂肪5%),分别添加0%(Ⅰ/对照组),2.5%(Ⅱ),5.0%(Ⅲ),7.5%(Ⅳ)以及10%(Ⅴ)的花椒籽粉制成五种等氮等能饲料。选用270尾草鱼(9.21±1.20 g)随机分为五组,每组三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鱼,进行为期56天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与无花椒籽粉添加相比,花椒籽粉的添加对草鱼生长性能及生物学性状无显着影响(P>0.05);Ⅴ组的肠体比显着高于Ⅱ组和Ⅲ组、脏体比显着高于Ⅱ组(P<0.05);(2)Ⅴ组肝胰脏粗蛋白含量升高,粗脂肪含量显着下降(P<0.05),Ⅰ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余四组(P<0.05),Ⅳ组和Ⅴ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灰分含量在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3)Ⅲ组和Ⅳ组肝胰脏组织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且Ⅲ组DHA含量及n-3/n-6 PUFA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腹腔脂肪组织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变化趋势相反:亚油酸含量随着花椒籽添加添加水平升高而递减,亚麻酸含量随之递增,显着差异出现在Ⅲ组、Ⅳ组和Ⅴ组;Ⅲ组、Ⅳ组和Ⅴ组n-3 PUFA含量以及n-3/n-6 PUFA显着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肌肉组织中亚麻酸含量随着花椒籽粉添加水平的升高而递增,Ⅴ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n-3PUFA含量以及n-3/n-6 PUFA也随着花椒籽粉添加水平的增加而递增,但无显着性(P>0.05);(4)随着花椒籽粉添加水平的递增,肝胰脏组织的空泡化程度逐渐降低,肝细胞排列更为致密,在Ⅴ组肝胰脏组织空泡化程度达到最低;腹腔脂肪组织中Ⅳ组的脂肪细胞面积显着偏小;(5)肝胰脏中脂质合成相关基因DGAT-1、PPARγ以及FAS的m RNA表达水平分别在Ⅳ组、Ⅲ组和Ⅳ组以及Ⅲ组、Ⅳ组和Ⅴ组显着下调(P<0.05),Ⅲ组脂质水解相关基因PPARα和CPT-1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且显着高于对照组及其他三个处理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草鱼饲料中添加适量花椒籽粉可以明显改善鱼体脂质蓄积情况,且对草鱼的生长无负面影响。草鱼饲料中花椒籽粉的最适添加量在7.5%。试验二在4%正常油脂与8%高油脂水平下,分别添加花椒籽油,配制成基础豆油组(SO)、基础花椒籽油组(PASO)、高脂豆油组(HSO)和高脂花椒籽油组(HPASO)4组等氮饲料,蛋白水平为32%。选用216尾草鱼(9.43±0.82 g)随机分为四组,每组三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鱼,进行为期56天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各组间生长性能无显着差异(P>0.05);HSO组和HPASO组脏体比显着高于SO组(P<0.05);(2)HSO组和HPASO组肝胰脏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SO组和PASO组,HSO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3)肝胰脏组织中花椒籽油组(PASO组、HPASO组)亚麻酸含量均高于豆油组(SO组、HSO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PASO组n-6PUFA含量显着低于SO组,n-3/n-6 PUFA显着高于SO组(P<0.05);腹腔脂肪组织中花椒籽油组亚麻酸含量均高于豆油组且PASO组显着高于SO组(P<0.05);花椒籽油组n-6PUFA含量低于豆油组而n-3PUFA含量高于豆油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PASO组n-3/n-6 PUFA显着高于SO组(P<0.05);肌肉组织中HPASO组亚麻酸含量显着高于HSO组(P<0.05),花椒籽油组n-6PUFA含量低于豆油组,PASO组n-3/n-6 PUFA高于SO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4)HSO组的肝细胞较SO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脂肪浸润及细胞核偏移,且纤维化程度也有所升高,这些症状在花椒籽油组有所改善;腹腔脂肪组织中PASO组的脂肪细胞面积整体偏小;(5)肝胰脏中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因子PPARγ、SREBP1以及CEBPα的m RNA表达水平PASO组相较于SO组均有显着下调(P<0.05);脂质分解基因PPARɑ和CPT-1的m RNA表达水平在PASO组显着上调。由上述结果可得,花椒籽油对草鱼生长性能没有不利影响,且当饲料脂质水平为4%时,可以改变鱼体脂肪酸组成,降低组织脂质蓄积情况;当饲料脂质水平为8%时,花椒籽油对草鱼肝胰脏的脂质蓄积情况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花椒籽粉和花椒籽油两种应用形式在草鱼饲料中的应用具有相似的作用效果,都可以调控鱼体脂质代谢,降低脂质蓄积,且不会对草鱼生长带来负面影响。花椒籽粉在草鱼饲料中的最适添加比例为7.5%,花椒籽油在基础脂质水平下可以减轻鱼体脂质蓄积情况而在高脂情况下对草鱼肝胰脏的脂质蓄积情况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杨平,李莎莎,候贤喆,计红芳,张令文,马汉军[7](2021)在《花椒籽仁对鸡肉糜热诱导凝胶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改善鸡肉糜凝胶品质,提高花椒籽仁附加值,研究了花椒籽仁对鸡肉糜凝胶持水性、蒸煮得率、质构、流变特性、微观结构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花椒籽仁添加量的增加,凝胶的L*值逐渐下降,a*值、b*值逐渐上升;持水性、蒸煮得率、质构特性均在花椒籽仁添加质量分数为3%时最高,而持水性和质构特性在花椒籽仁添加质量分数为5%~7%时,差异不显着(P>0.05);G’值随花椒籽仁添加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综合而言,当花椒籽仁添加质量分数为3%时,制备的鸡肉凝胶致密均匀、光滑细腻,品质最佳.
鲁明[8](2021)在《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分离、结构鉴定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黑色素的诸多生物学功能及其广泛应用前景,黑色素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天然黑色素来源广泛,不同来源的黑色素其提取分离方法也各不相同,黑色素的结构复杂多变,精准结构鉴定仍然需要更全面和更精确的检测手段。因此,寻找廉价、高效、优质的资源,建立经济有效的提取方法,为天然黑色素在生产上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课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以高粱黑粉菌为原料,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确定超声辅助提取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最佳条件,对提取出的高粱黑粉菌黑色素进行理化性质、与金属离子络合能力、结构、抗氧化、抗增殖、降血糖活性分析。力图挖掘一种新型的天然黑色素资源,利用高粱黑粉菌对人类有食用价值的方面,为高粱黑粉菌的加工利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1.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确定了超声辅助碱溶酸沉法提取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结合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最终确定高粱黑粉菌黑色素提取的最佳条件为:HCl水解浓度3mol/L,料液比1:20(W/V),60℃水浴水解4h,Na OH浸提液p H值13,超声功率240W、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2h。2.对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在215nm;在p H值2~7的范围内呈现棕红色,当p H>8时,黑色素的颜色变为深褐色;除还原剂以外,热、光、微波、氧化剂及常用食品添加剂对其无影响,金属离子Cu2+、Mg2+、Ca2+、Zn2+、A13+和Fe3+对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稳定性都没有不良影响。显示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是一种非常具有开发应用前景的天然色素。3.比较了金属离子Cu2+、Fe3+与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络合物的红外光谱特征,并与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红外光谱进行比较。发现络合溶液的p H值会影响黑色素与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对两种离子络和的影响效果类似。p H值2.0到4.5时,金属离子与羰基发生了主要作用。随着p H值的增加,金属离子与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发生了相互作用。4.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结构分析,采用聚酰胺柱色谱对高粱黑粉菌黑色素进行系统分类,从中分离得到的一个黑色素成分L-25-2,分别测定了IR、UV、1H NMR和UPLC-QTOF-MS,证实其为DOPA黑色素家族成员,是一种酸性大分子聚合物。含有羟基和羧基官能团,并且含有吲哚等结构。据此我们推测,黑色素L-25-2是以多巴醌和5,6-二羟基吲哚-羧酸(5,6-dihydroxyindole-2-carboxylicacid,DHICA)为结构骨架的多酚类聚合物,并且是以酪氨酸酶控制合成的黑色素。5.系统研究了高粱黑粉菌黑色素L-25-2和黑色素总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指数(DPPH、ABTS以及PSC),及细胞内抗氧化能力的评价(CAA),初步确定了高粱黑粉菌黑色素L-25-2和黑色素总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确定了黑色素成分L-25-2对总抗氧化能力的贡献;比较了高粱黑粉菌黑色素总提物和高粱黑粉菌黑色素L-25-2对Hep G2细胞的抗增殖作用能力,二者均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对H2O2诱导Hep G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200-400mg/L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对H2O2诱导的Hep G2细胞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过氧化氢诱导受损的Hep G2细胞内ROS、MDA和LDH三种指标的表达水平,并呈浓度依赖性。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性。6.利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酶抑制活性模型,分别筛选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对两种酶的抑制活性,确定了高粱黑粉菌辅助降血糖的活性物质为黑色素L-25-2。采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初步判断高粱黑粉菌黑色素L-25-2对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酶的抑制作用类型均为竞争性抑制作用。通过分子对接来探讨黑色素与PTP1B空间结合模式,利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中的Glide模块进行,以原始匹配小分子为中心,从整体图中可以看出化合物与蛋白有结合,但是并没有完全结合。7.采用高脂诱导的C57BL/6小鼠模型,探讨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降脂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可以抑制脂肪消化吸收,并且可以在不影响食欲的同时有效抑制小鼠的体重增长,降低机体脂肪含量,减缓脂肪肝现象。它可以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同时提升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水平。与模型组相比较,高粱黑粉菌黑色素样品低剂量和高剂量组的血清酶学指标、炎症水平都有所改善,初步证明了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对肥胖导致的肝脏损伤具有明确保护作用。本研究确定了高粱黑粉菌黑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提取出的黑色素进行理化性质、与金属离子络合能力、结构、抗氧化、抗增殖、降血糖、降血脂活性分析,为开发高粱黑粉菌功能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庆庆,黄河,罗宇柯,何玉鑫,袁永俊[9](2020)在《pH偏移对花椒籽蛋白理化指标及乳化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通过测定表面疏水性、Zeta电位、粒径、溶解度、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并结合SDSPAGE电泳,研究pH偏移对花椒籽蛋白理化指标及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偏移改善了花椒籽蛋白的理化指标和乳化性能,且pH11-13的处理效果优于pH1-3。其中,p H12偏移处理所得的花椒籽蛋白的溶解度为85.31%±1.15%,聚集粒度为226.53±4.19 nm,Zeta电位为-28.3±1.79 mV,表面疏水性为201.3±0.46μg,乳化活性指数为13.44±0.71 m2/g,乳化稳定性指数为97.80±0.74 min,分别为未处理样品的5.43、0.297、1.55、3.64、2.01和5.02倍。该结果为花椒籽蛋白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曾萍霞,王琪,刘琨毅,张正艳,李崇萍[10](2020)在《花椒籽复合露酒配方优化》文中认为以清香型白酒为基酒,花椒籽粉、菊芋粉、甘草粉、桂花粉为主要添加物,研发一种复合型露酒。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花椒籽粉添加量、菊芋粉添加量、甘草粉添加量及桂花粉添加量4个因素,以花椒籽复合露酒的感官评分为指标,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以干质量计,在花椒籽粉添加量0.18%、菊芋粉添加量0.15%、甘草粉添加量0.08%及桂花粉添加量0.36%条件下,可获得色泽淡黄透明、香气怡人、酒体丰满圆润的花椒籽复合露酒,其感官评分为87.93分。
二、花椒籽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椒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防晒护色发乳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原料处理 |
1.3.2 多功能发乳的制备 |
1.3.3 使用方法 |
1.4 测试 |
1.4.1 评定方法 |
1.4.2 毒性与功效评价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防晒护色发乳优化配方 |
2.2 光毒性 |
2.3 功效评价 |
3 结论 |
(2)MyHC-2a基因在不同比例花椒籽饲喂育肥猪的组织差异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耗材 |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4 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因扩增曲线 |
2.2 基因溶解曲线 |
2.3 MyHC-2a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3)花椒籽油与花椒油风味及综合品质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花椒籽油的制取和精炼 |
1.3.2 花椒及花椒籽油的指标测定 |
1.3.3 花椒籽油和花椒油中酰胺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1.3.3. 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1.3.3. 2 样品中酰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
1.3.4 花椒籽油和花椒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测定 |
1.3.5 花椒籽油和市售花椒油的感官评价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椒果实不同部位的主要组分含量 |
2.2 花椒籽油与市售花椒油的理化性质 |
2.3 花椒籽油与市售花椒油中酰胺类化合物含量 |
2.4 花椒籽油与市售花椒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对比分析 |
2.5 花椒籽油和市售花椒油的感官评价 |
3 结论 |
(4)花椒籽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活性成分的提取 |
1.2.2 总多酚含量的测定 |
1.2.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1.2.4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1.2.5 铁还原能力测定(FRAP) |
1.2.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溶剂提取对花椒籽总多酚含量的影响 |
2.2 不同溶剂提取对花椒籽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溶剂提取对花椒籽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
2.4 不同溶剂提取对花椒籽FRAP的影响 |
2.5 不同溶剂提取的活性物质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5)花椒副产物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花椒副产物油脂成分 |
1.1 花椒籽油 |
1.2 花椒叶挥发油 |
2 花椒副产物中的可利用物质 |
2.1 蛋白质 |
2.2 脂肪 |
2.3 膳食纤维 |
2.4 黑色素 |
2.5 抗菌肽 |
2.6 黄酮与多酚 |
2.7 酰胺 |
3 花椒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情况 |
3.1 花椒渣的综合利用 |
3.2 花椒籽的综合利用 |
3.3 花椒叶的综合利用 |
3.4 花椒枝梢的综合利用 |
4 展望 |
(6)花椒籽粉及其油脂对草鱼生长、体成分及脂质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花椒籽及花椒籽油 |
1.1.1 花椒籽概述 |
1.1.2 花椒籽及花椒籽油的营养特性 |
1.2 花椒籽及花椒籽油在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
1.3 其它木本植物原料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
1.4 草鱼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花椒籽粉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脂质代谢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饲料 |
2.2.2 试验鱼及饲养管理 |
2.2.3 样品采集 |
2.2.4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2.2.5 脂肪酸组成分析 |
2.2.6 组织学观察 |
2.2.7 基因表达分析 |
2.2.8 数据分析 |
2.3 结果 |
2.3.1 花椒籽粉对草鱼生长、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2.3.2 花椒籽粉对草鱼体成分的影响 |
2.3.3 花椒籽粉对草鱼不同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3.4 花椒籽粉对草鱼组织形态的影响 |
2.3.5 花椒籽粉对草鱼肝胰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花椒籽粉对草鱼生长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2.4.2 花椒籽粉对草鱼体成分的影响 |
2.4.3 花椒籽粉对草鱼肝胰脏和腹腔脂肪组织形态的影响 |
2.4.4 花椒籽粉对草鱼肝胰脏组织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高脂水平下花椒籽油对草鱼脂质代谢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饲料 |
3.2.2 试验鱼及养殖管理 |
3.2.3 样品采集 |
3.2.4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3.2.5 脂肪酸组成分析 |
3.2.6 组织学观察 |
3.2.7 基因表达分析 |
3.2.8 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花椒籽油对草鱼生长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3.3.2 花椒籽油对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
3.3.3 花椒籽油对草鱼不同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3.4 花椒籽油对草鱼组织形态的影响 |
3.3.5 花椒籽油对草鱼肝胰脏组织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花椒籽油对草鱼生长指标及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
3.4.2 花椒籽油对草鱼体成分的影响 |
3.4.3 花椒籽油对草鱼组织形态的影响 |
3.4.4 花椒籽油对草鱼肝胰脏组织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花椒籽仁对鸡肉糜热诱导凝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花椒籽仁乳液的配制 |
1.3.2 凝胶的制备 |
1.3.3 色度的测定 |
1.3.4 蒸煮得率、持水性的 |
1.3.5 质构特性测定 |
1.3.6 流变能力的测定 |
1.3.7 微观结构的观察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椒籽仁对鸡肉凝胶色泽影响 |
2.2 花椒籽仁对鸡肉凝胶持水性影响 |
2.3 花椒籽仁对鸡肉凝胶蒸煮得率影响 |
2.4 花椒籽仁对鸡肉凝胶质构的影响 |
2.5 花椒籽仁对鸡肉凝胶流变的影响 |
2.6 花椒籽仁对鸡肉凝胶微观结构影响 |
3 结论 |
(8)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分离、结构鉴定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粱黑粉菌的概述 |
1.1.1 高粱黑粉菌简介 |
1.1.2 高粱黑粉菌的食药用价值 |
1.2 黑色素的概述 |
1.2.1 天然黑色素的分类 |
1.2.2 天然黑色素的合成 |
1.2.3 天然黑色素的理化性质 |
1.2.4 天然黑色素的功能性 |
1.2.5 天然黑色素的提取 |
1.2.6 天然黑色素的纯化 |
1.2.7 天然黑色素的结构研究进展 |
1.2.8 天然黑色素的应用 |
1.3 课题立题背景及意义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5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原料 |
2.2.2 材料与试剂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4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紫外光谱分析 |
2.3.2 不同提取方法对高粱黑粉菌黑色素提取的影响 |
2.3.3 单因素结果与分析 |
2.3.4 响应面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理化性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原料 |
3.2.2 材料与试剂 |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4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黑粉菌黑色素的理化性质 |
3.3.2 黑粉菌黑色素与Cu~(2+)络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3 黑粉菌黑色素与Fe~(3+)络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结构的初步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原料 |
4.2.2 材料与试剂 |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4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聚酰胺柱层析分离 |
4.3.2 黑色素L-25的RP-HPLC制备分离 |
4.3.3 黑色素L-25-2的紫外光谱分析 |
4.3.4 黑色素L-25-2的红外光谱分析 |
4.3.5 黑色素L-25-2的UPLC-QTOF-MS分析 |
4.3.6 黑色素L-25-2的~1HNMR解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高粱黑粉菌黑色素抗氧化及抗增殖活性研究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样品 |
5.1.2 材料与试剂 |
5.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5.2.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5.2.3 ABAP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PSC方法测定) |
5.2.4 CAA法测定抗氧化活性 |
5.2.5 细胞毒性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试验 |
5.2.6 对H_2O_2 诱导HepG2 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5.2.7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清除DPPH自由基 |
5.3.2 清除ABTS自由基 |
5.3.3 PSC法测定ABAP自由基清除率 |
5.3.4 CAA法测定结果 |
5.3.5 细胞毒性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测试结果 |
5.3.6 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5.3.7 不同浓度、不同时间黑色素对H_2O_2 诱导HepG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5.3.8 对H_2O_2 损伤HepG2 细胞中ROS、MDA和 LDH含量的影响 |
5.3.9 对H_2O_2 损伤HepG2细胞中SOD和 GSH-Px含量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降糖活性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材料与试剂 |
6.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6.2 试验方法 |
6.2.1 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6.2.2 对PTP1B的抑制作用 |
6.2.3 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 |
6.2.4 数据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 |
6.3.2 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类型判断 |
6.3.3 对PTP1B的抑制率 |
6.3.4 对PTP1B酶抑制类型判断 |
6.3.5 黑色素L-25-2与PTP1B分子对接 |
6.4 小结 |
第七章 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对肥胖小鼠的降脂作用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样品 |
7.1.2 试验动物 |
7.1.3 材料与试剂 |
7.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7.2 试验方法 |
7.2.1 建模 |
7.2.2 试验动物分组 |
7.2.3 试验动物体质检测 |
7.2.4 采血与组织取材 |
7.2.5 肝脏病理学检测 |
7.2.6 血清酶学检测 |
7.2.7 肝脏中TNF-a、IL-1β、IL-6 的含量测定 |
7.2.8 试验数据处理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7.3.2 对小鼠进食量的影响 |
7.3.3 小鼠体质分析 |
7.3.4 对小鼠肝脏及附睾脂肪的影响 |
7.3.5 肝脏组织切片观察 |
7.3.6 血清酶学变化 |
7.3.7 TNF-α、IL-1β、IL-6 的含量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10)花椒籽复合露酒配方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花椒籽复合露酒制作工艺流程 |
1.4 试验方法 |
1.4.1 花椒籽复合露酒4种原料添加量的单因素试验 |
1.4.2 响应面优化试验 |
1.4.3 感官评价 |
1.4.4 理化分析 |
1.4.5 柠檬烯、芳樟醇含量分析 |
1.5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 |
2.1.1 花椒籽粉添加量对复合露酒感官品质的影响 |
2.1.2菊芋粉添加量对复合露酒感官品质的影响 |
2.1.3甘草粉添加量对复合露酒感官品质的影响 |
2.1.4 桂花粉添加量对复合露酒感官品质的影响 |
2.2响应面法试验 |
2.3 复合露酒的理化分析 |
2.4 复合露酒中柠檬烯与芳樟醇分析 |
3 结论与展望 |
四、花椒籽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防晒护色发乳的制备及性能[J]. 刘丽璐,杜彦丽,周建华. 印染助剂, 2021(10)
- [2]MyHC-2a基因在不同比例花椒籽饲喂育肥猪的组织差异表达分析[J]. 张亚丽,郭顺萍,尚学峰,李杰,黄晓宇,滚双宝. 甘肃畜牧兽医, 2021(10)
- [3]花椒籽油与花椒油风味及综合品质对比分析[J]. 刘玉兰,李锦,王格平,孙国昊. 食品科学, 2021(14)
- [4]花椒籽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比较[J]. 慕钰文,黄玉龙,张辉元. 包装与食品机械, 2021(03)
- [5]花椒副产物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孟资宽,任元元,邹育,张鑫,张星灿,王拥军.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21(03)
- [6]花椒籽粉及其油脂对草鱼生长、体成分及脂质代谢影响的研究[D]. 李路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7]花椒籽仁对鸡肉糜热诱导凝胶品质的影响[J]. 杨平,李莎莎,候贤喆,计红芳,张令文,马汉军.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8]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分离、结构鉴定与生物活性研究[D]. 鲁明.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9]pH偏移对花椒籽蛋白理化指标及乳化性能的影响[J]. 刘庆庆,黄河,罗宇柯,何玉鑫,袁永俊.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
- [10]花椒籽复合露酒配方优化[J]. 曾萍霞,王琪,刘琨毅,张正艳,李崇萍. 食品工业,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