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OVEL PHARMACOLOGY FOR CONTROL OF CHRONIC PAIN(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娇[1](2021)在《鞘内注射C-末端酯化的内吗啡肽类似物的镇痛活性研究》文中指出
施丞楠[2](2021)在《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王文强[3](2021)在《壳聚糖/液态金属镓柔性脑电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
吴东霖[4](2021)在《α-氯醛糖与右美托咪定对大鼠不同给药方式的麻醉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赵莎[5](2021)在《大麻素Ⅱ型受体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大麻素的生物学效应主要由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两个成员:大麻素I型受体(Cannabinoid type 1 receptor,CB1R)和大麻素II型受体(Cannabinoid type 2 receptor,CB2R)介导。CB1R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高度表达,参与各种脑功能调节,包括执行力、情感、奖励和记忆处理等。与CB1R不同,CB2R被认为是“外周型”大麻素受体。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CB2R在CNS也广泛表达,并参与多巴胺(Dopamine,DA)相关的行为调节,包括摄食行为、体重调节、抑郁症、焦虑和精神分裂症样行为等。近期研究表明,黑质(Substantia nigra,SN)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胞体和轴突上均表达CB2R,但其功能不清。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激活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多巴胺能神经元上的CB2R,可通过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调节动物的成瘾行为。本实验选取15-20日龄的C57BL/6N小鼠,运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电化学和行为学检测等方法,探讨激活SN多巴胺能神经元上的CB2R对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小鼠SN区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神经元与CB2R染色阳性细胞共定位,表明SN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上存在CB2R的表达。2.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观察到,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部分位于中脑腹侧边缘,胞体较大,直径约为12-30μm;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低或无自发放电,给与-100 p A的超极化电流刺激后表现为内向整流特征,SN多巴胺能神经元动作电位半高宽约为3ms。3.CB2R激动剂JWH133可浓度依赖性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其中10μmol/L的JWH133可使得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降低34%,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1),我们选取10μmol/L的JWH133用于后续实验。4.给予SN多巴胺能神经元50 pA内向电流诱发神经元放电,观察JWH133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诱发动作电位的影响,与基础放电相比,10μmol/L的JWH133作用后,诱发动作电位数目减少,峰电位间隔时间、动作电位起始时间和后超极化电位幅度均增加,差别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和对照相比,10μmol/L的JWH133灌流多巴胺能神经元后,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 EPSCs)频率显着降低(P<0.05),半衰减时间和电流幅度无明显改变。应用JWH133后,微型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 IPSCs)的频率、幅度以及半衰时间均无明显影响。6.小鼠SN区立体定位注射10μmol/L的JWH133 3.2μL后,纹状体DA的释放量显着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显着差异。7.与对照组相比,SN区单侧注射10μmol/L的JWH133 3.2μL后未能诱发氟哌啶醇僵立大鼠对侧偏转行为,但在第50 min时可显着延长平均僵直潜伏期(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显着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在小鼠SN区有CB2R的表达,激活SN多巴胺能神经元上的CB2R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其机制部分可能是通过突触前机制即抑制谷氨酸的释放引起的。虽然激活SN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上CB2R抑制神经元放电,但微透析结果显示激活SN多巴胺能神经元上的CB2R使纹状体DA的释放量增加。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SN多巴胺能神经元上的CB2R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努尔比亚·阿布拉[6](2021)在《腰椎间孔狭窄症临床与影像特征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神经根型腰椎疾病是临床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其中,腰椎间孔狭窄症(Lumbar foraminal stenosis,LFS)是主要的临床诊断之一。由于LFS缺乏特异性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临床对其认识不足,易引起漏诊误诊。因此,进一步探索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准确鉴别LFS是腰椎退行性疾病病因诊断和精准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LFS通常因致狭窄因素导致椎间孔区域解剖结构的改变,并压迫脊神经根背根神经节引起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其中,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压迫损伤的病理生理及其相关分子机制在LFS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神经根性疼痛作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较低的临床诊断率和疗效对LFS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重大损害,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研究目的:分析LFS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中医证型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旨在为提高LFS的诊断水平,加强LFS对中医证型的认识,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5年01月至2020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收入院并接受腰椎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328例腰腿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诊断、术中探查和术后疗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LFS、LCCSLLRS和LDH患者,并分为LFS、LCS和LDH组。收集并整理一般资料、症状、体征、术前NRS评分、术前JOA评分、中医证型等临床指标,并进行各项临床指标的组间差异性,与LFS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评价。结果:(1)三组患者中,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Kemp征(+)、梨状肌紧张试验(+)与LFS显着相关(P<0.01)。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Kemp征(+)是影响LFS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95%CI 1.579-10.773,P=0.004)。Kemp征(+)诊断LFS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667,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60%。(2)在LSS患者中,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坐位时疼痛(+)、卧位时疼痛(+)、间歇性跛行(+)、Kemp征(+)、梨状肌紧张试验(+)等与LFS显着相关(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梨状肌紧张试验(+)是LFS的独立影响因素(95%CI 2.464-40.786,P=0.001)。梨状肌紧张试验(+)诊断LFS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敏感性为56.7%、特异性为88.5%。(3)在LFS和LDH患者中,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前倾疼痛缓解(+)、Kemp征(+)、直腿抬高试验(+)等与LFS显着相关(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前倾疼痛缓解(+)(95%CI 1.202-15.195,P=0.025)、Kemp 征(+)(95%CI 1.767-27.538,P=0.006)、直腿抬高试验(+)(95%CI 0.047-0.647,P=0.009)均为 LFS的独立影响因素。取各项独立影响因素ORs值的整数作为风险评分,制定简易诊断量表。根据总风险评分诊断LFS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其最佳诊断临界值为6分,曲线下面积为0.793,敏感性为63%、特异性为88%。结论:LFS具有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在不同类型腰椎疾病中具有鉴别诊断价值。中医证型在一定程度上为LFS提供鉴别诊断依据。本研究结果可提高LFS的临床诊断水平,为合理、精准及个体化的诊疗提供依据。二、腰椎间孔狭窄症常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分析LF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评估椎间孔形态学改变程度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旨在为LFS的诊断和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5年01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疼痛科收入院并接受腰椎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328例腰腿痛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经术前诊断、术中探查和术后疗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LFS和LCCSLLRS患者,并分为LFS和LCS组。收集并整理X线、CT和MRI相关影像学指标,并进行各项影像学指标的组间及组内差异性分析,定量影像学特征的诊断价值评价,不同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影像特征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LFS在神经根型腰椎退行性疾病中较常见,其中椎间孔狭窄最常受累节段为L4-5(53.3%)。(2)根据X线测量指标分析LFS组脊柱排列特征发现,与LCS组相比,LFS组矢状面运动范围在L5-S1椎间孔水平明显增大(P<0.001)、背伸角在L3-4/L4-5椎间孔水平明显减小(P<0.05),动力移位距离和冠状位Cobb角明显增大(P<0.01)。(3)根据CT测量指标分析椎间孔区域形态特征发现,与LCS组相比,LFS组椎间孔面积明显减小,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椎弓根高度均明显降低,上关节突关节面积和N-E角明显增大,小关节退变分级和椎间盘真空征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分析MRI测量指标发现,在责任椎间孔节段LFS组椎间孔狭窄分级、腰椎间盘退变分级、Modic改变和许莫氏结节发生率高于L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LFS组不同影像学指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24至+0.886)。其中,椎间孔高度与椎间孔面积呈显着正相关(r=0.554),与N-E角呈低度负相关(r=-0.368)。椎间孔宽度与椎间孔面积呈低度正相关(r=0.444)。小关节退变分级与上关节突关节面积呈高度正相关(r=0.886)。椎间盘退变分级与中、后-椎间隙高度呈高度负相关(r=-0.775,r=-0.824)。椎间盘退变分级与真空征呈低度正相关(r=0.420)。椎间盘退变分级与椎间楔形角呈低度正相关(r=0.498)。(6)根据ROC分析发现,椎间孔高度诊断LFS的最佳临界值为<9.34mm、曲线下面积为0.971、敏感度为91.3%、特异度为87.7%;椎间孔面积诊断LFS的最佳临界值为<36.95mm2、曲线下面积为0.904、敏感度为91.0%、特异度为80.0%。(7)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臀部疼痛(+)、坐位时疼痛(+)、卧位时疼痛(+)、间歇性跛行(+)、梨状肌紧张试验(+)与LFS的影像学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LFS具有特异性影像学特征,定量影像指标的诊断临界值为LFS提供诊断依据;影像学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不同退变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较复杂的椎间孔狭窄体系,其中纵向狭窄因素较为关键;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为LFS的特异性临床症状提供了客观依据。综上,通过结合常规影像学检查评估责任椎间孔的异常解剖学特征对LFS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三、腰椎间孔狭窄症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关键通路鉴定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椎间孔狭窄模型(CCD模型)中DRG损伤性NP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通路和作用于靶点的中药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为明确LFS的DRG压迫损伤机制,为LFS的诊断和中医药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来自GEO数据库的基因芯片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核心基因的PPI网络,并以核心基因(靶点)作为切入点进一步进行候选组分及关键组分的筛选,根据获得的组分列表收集作用于靶点的中药,最终成功构建靶点—组分—中药网络,并系统地分析靶点、组分与中药之间的复杂关系。结果:(1)对CCD大鼠模型和假手术组大鼠差异表达基因数据进行标准化及处理,共筛选出151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892个,下调基因有618个,考虑差异表达基因可能是DRG损伤性NP的潜在靶点。通过主成分分析(PCA)两组基因数据具有可比性,经热图分析发现样本重复性好,可用于后续研究。(2)根据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上调基因的重要通路、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细胞黏附因子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和免疫应答等。下调基因的重要通路、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主要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谷氨酸能突触通路、PPAR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突触间信号传递、跨突触膜通道、门控通道活动、钙离子结合等。(3)通过构建PPI网络并利用cytoHub插件筛选出10个核心基因,其中CASP3、IL-6、TP53、MMP9、IGF1在NP中的作用机制相对明确。(4)本研究通过核心基因获得的关键组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熊果酸、齐墩果酸、芹菜素等。(5)通过靶点-组分-中药网络获取的关键中药包括沙棘、麻黄、紫苏、芫荽、金银花、柴胡等。(6)根据候选中药的药味和归经进行分析发现,药味多属苦、甘。归经则以肝经居多。结论:本研究认为,CASP3、IL-6、TP53、MMP9、IGF1等核心基因及其免疫炎症和神经传导相关信号通路在DRG损伤性NP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为LFS的分子诊断开发和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熊果酸、齐墩果酸、芹菜素等关键组分,以及沙棘、麻黄、金银花、柴胡、黄芩等中药在DRG损伤性NP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为LFS的处方探索和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了参考。
郭亲梦[7](2021)在《富含二硫键的多肽制备》文中研究表明富含二硫键的多肽种类众多,具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学功能,是大自然中的一个资源宝库。与线性多肽相比,二硫键多肽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具有开发成药物的良好潜力,正确的二硫键配对是其发挥正常生物学功能的前提。尽管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成功表达了部分含多对二硫键的芋螺毒素、蝎毒素和蜘蛛毒素,但这些富含二硫键多肽毒素的表达和纯化仍较困难。在确定表达与纯化体系时,要求尽可能考虑到所表达多肽的特性、表达情况、实验支出、表达时长、安全性以及所表达的多肽毒素对表达体系本身的影响。由于多肽毒素分子量很小,并富含二硫键,采用非融合的形式表达有时相当困难,一般情况下采用融合表达的形式,既便于表达多肽的检测和纯化,也有利于增强其可溶性和稳定性。结合多肽毒素的性质,在融合Trx、MBP和His等标签的同时,也建议融合分子伴侣,如小分子泛素样修饰蛋白(sumo)不仅能提高多肽的表达量和可溶性,还具有促进多肽正确折叠和抗蛋白酶水解的功能。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多肽毒素自身的深入研究,预计新的适合多肽毒素表达与纯化体系会不断出现,多肽毒素基因表达与纯化的发展在多肽毒素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发挥作用也越来越大。本文主要在大肠杆菌pET32a/pETDuet两种表达载体中进行了四种含有三对二硫键的芋螺毒素CnⅢC、GⅢB、KⅢA、PⅢA的表达研究。根据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使用双酶切的方法将芋螺毒素GⅢB、PⅢA构建到pET32a表达载体中,芋螺毒素CnⅢC、KⅢA构建到pETDuet-1表达载体中。再通过RF-cloning技术将芋螺毒素PⅢA构建到pETDuet-sumo表达载体。将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加入IPTG进行诱导表达,四种芋螺毒素均以上清的形式获得了高效表达。对于GⅢB、PⅢA两个小肽,经两次镍柱纯化、酶切去标签,超滤管纯化得到了纯净的目的多肽。对于CnIIIC、KIIIA两个小肽,先镍柱纯化、酶切后经MBP柱纯化,最后经凝胶色谱柱Superdex 75纯化得到了纯净的目的多肽。经质谱鉴定纯化后的多肽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一致,电生理实验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活性。综上所述,我们成功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富含三对二硫键且具有活性的四种芋螺毒素CnⅢC、GⅢB、KⅢA、PⅢA,这不仅给其他富含二硫键的多肽制备提供了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外源表达系统大规模生产高活性、低成本、安全性高的重组芋螺毒素奠定了基础。富含二硫键多肽大肠杆菌表达体系的成功建立,将大大加快富含二硫键多肽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金世云[8](2021)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LDH2在调控酒精代谢及酒精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酒精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流行时间最久的精神活性物质之一,自古以来就被认识到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调查显示,在慢性疼痛的患者中约四分之一的人通过饮酒来缓解日常疼痛症状。然而,酒精与疼痛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在减轻疼痛的过程中又可促进机体对酒精的主动摄入。长期过量的酒精摄入不仅会造成机体依赖与成瘾的风险增加,同时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痛觉过敏的发生,而当酒精戒断时又可加重原有的疼痛症状。至今为止,酒精介导镇痛效应的确切机制仍不明确,因此探究酒精与疼痛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社会及临床意义。机体中酒精的代谢受多种遗传因素调控,其代谢产物可能比酒精本身更具有活性。乙醛脱氢酶2型(aldehyde dehydrogenase-2,ALDH2)是调控机体酒精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主要分布于肝脏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东亚人群中存在ALDH2基因缺陷,ALDH2缺陷不仅会引起乙醛的升高,也会导致乙酸的生成障碍。体内升高的乙醛是导致外周神经性炎症和痛觉敏化的重要因素,然而乙酸盐是否在疼痛调节中发挥作用尚不明确。有大量证据表明乙酸盐不仅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具有乙醇诱导的多种中枢效应如镇静、运动及协调功能障碍等。长期以来,饮酒后中枢乙酸盐的升高被认为源自于肝脏中的酒精代谢产物。与肝脏相比,酒精代谢酶(包括ALDH2)水平在中枢含量非常低,同时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检测工具,目前仍难以确定中枢ALDH2的特异性组织及细胞类型分布,也难以评估中枢ALDH2在调控酒精代谢产物及其介导行为学效应中的确切机制。与阿片类和大麻类药物不同,乙醇在中枢没有特异性的作用靶点。研究表明,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是酒精在中枢的主要靶点之一,酒精可通过增强GABA受体的功能介导机体多种行为学的变化,对GABA受体的调控也可用于治疗酒精成瘾和依赖。虽然有报道ALDH1a1和ALDH2可通过腐胺降解和利用途径促进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GABA的合成,但是酒精及其代谢产物是否与GABA合成存在关系及其具体合成途径目前仍有争议。脊髓是传递与处理外周伤害性信号的初级中枢,其组织细胞中含有丰富的GABA及GABA受体是脊髓参与调控动物和人类疼痛信号传递的主要机制之一。近来研究发现脊髓中ALDH2在脊髓损伤后恢复及神经细胞保护中也发挥作用。然而,由于缺乏特异性方法评估外周肝脏及中枢中ALDH2的作用,脊髓ALDH2在酒精代谢和酒精介导的镇痛效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仍不清楚。在本研究中,首先通过RNA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脊髓中ALDH2含量及细胞类型定位,使用Cre-loxP技术构建细胞特异性ALDH2敲除小鼠探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LDH2是否参与调节酒精代谢及其介导的镇痛效应,并进一步研究了GABA及其GABA受体在脊髓调控酒精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1.Aldh2 flox小鼠脊髓AAV5病毒注射取6-8周Aldh2 flox雄性小鼠,经麻醉、固定及暴露脊髓组织后,于脊髓中线两侧250μm,深度300μm处(L3-4脊髓背角)分别注射入预先稀释好的500 nl AAV5-GFAPCre或AAV5-GFP病毒。饲养4周后鉴定病毒表达及ALDH2含量,并观察1.2或2 g/kg乙醇对两组病毒注射小鼠甩尾反射潜伏期、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疼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2.ALDH2蛋白、mRNA及酶活性检测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RNA原位杂交(ISH)、qRT-PCR和ALDH2酶活性试剂盒检测ALDH2蛋白、mRNA、酶活性及在脊髓中的分布。3.鞘内注射取C57BL/6J成年雄性小鼠,利用微量玻璃注射器经L5-6椎间隙进入脊髓腔隙内,注入200 ng/10μl GABAA受体拮抗剂bicuculline,GABAB受体拮抗剂CGP55845或生理盐水。待鞘内注射30 min后,确认小鼠无明显运动损伤后,观察腹腔注射乙醇,乙酸盐及等剂量生理盐水对小鼠甩尾反射及Rotarod的影响。4.CFA慢性炎性疼痛模型将C57BL/6J、病毒注射后小鼠或细胞特异性ALDH2敲除及其同窝小鼠,利用微量玻璃注射器于小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20μl完全弗氏佐剂(CFA)。待CFA诱导的炎性疼痛达到稳定水平后,行机械性触痛和热痛刺激测试。5.行为学测试C57BL/6J、脊髓AAV5病毒注射小鼠,细胞特异性ALDH2敲除及其同窝野生型小鼠用于行为学测试。通过甩尾反射测试、电子冯·弗雷及足底温度刺激测试仪等测试乙醇及乙酸盐的镇痛效应,并观察腹腔注射乙醇及乙酸盐对运动、平衡功能的影响。6.GC-MS测定脊髓组织和血清中乙醇及乙醛的含量将成年雄性AldhGfap+/+和Aldh2Gfap-/-两组小鼠给予2 g/kg EtOH后,分别收集基线、10、30、60 min四个时点的腰椎脊髓组织和血液。脊髓组织和血清中乙醇及乙醛的含量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样品分析结束后,通过比较气相色谱图上乙醇和乙醛峰的积分面积与每个样品中添加的内标物的积分面积来计算血浆和组织中乙醇和乙醛的浓度。7.LC-MS/MS测定脊髓组织中GABA含量将成年雄性AldhGfap+/+和Aldh2Gfap-/-两组小鼠给予乙醇及乙酸盐后,分别收集基线、30、60 min三个时点的腰段脊髓组织。脊髓中GABA含量的LC-MS/MS分析是在Agilent 1260 LC Agilent 6470三重四极杆质谱仪联合Agilent 1260 LC系统上进行的。GABA水平根据GABA标准曲线确定,含量以nmol/mg表示。8.比色法测定脊髓及血液中乙酸盐的含量脊髓及血液中的乙酸盐通过商业化的试剂盒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脊髓组织及血清样本收集同GC-MS测定乙醛含量的方法。按试剂盒说明书于96孔板中加入样本、标准品及50μl反应混合液,室温下避光孵育40 min,然后放于酶标仪中450 nm波长测定OD值,按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乙酸盐的含量。结果:1.ALDH2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分布脊髓RNAScope染色显示,在脊髓白质和灰质中均能检测到ALDH2的mRNA信号。在脊髓灰质中约36.38%的灰质细胞中表达有ALDH2信号,27.12%的细胞表达有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ALDH1L1信号,以脊髓背角最为丰富,而神经元亚群MAP2的mRNA主要表达于脊髓灰前角大细胞,约占6.55%。在ALDH1L1阳性细胞中有76.5%检测到ALDH2 mRNA,而MAP2阳性细胞中有82.6%检测到ALDH2 mRNA。在星形胶质细胞ALDH2敲除小鼠(Aldh2Gfap-/-)中,脊髓中ALDH2的m RNA信号明显减弱,灰质中ALDH2与ALDH1L1共定位细胞比例从76.5%降低至15.9%,而ALDH2和MAP2阳性细胞的共定位比例无显着变化。ALDH2蛋白含量、mRNA、酶活性及免疫荧光等检测显示,Aldh2Gfap-/-小鼠中ALDH2的蛋白含量,水平及酶活性均显着降低,脊髓背角中GFAP与ALDH2共定位数量也显着减少。2.星形胶质细胞ALDH2调控乙醇的镇痛效应在野生型(Aldh2Gfap+/+)小鼠中,乙醇介导的镇痛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0.5-3g/kg,i.p.),其效应在给药后15-30 min后达到最大镇痛效应。胶质细胞ALDH2敲除可显着将乙醇(2 g/kg,i.p.)介导的最大镇痛效应从47.85%降低至27.60%。然而,肝细胞ALDH2敲除对乙醇的镇痛效应没有显着影响。在CFA诱导的慢性炎症性疼痛模型中,乙醇(1.2 g/kg)可以显着将小鼠机械触痛的缩爪潜伏期从0.6675(0.049)g提高到效应峰值的5.083(0.224)g,胶质细胞ALDH2敲除则显着降低乙醇提高缩爪潜伏期的效应峰值接近42%。同样,肝细胞ALDH2敲除对乙醇在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疼痛模型中的镇痛效应也无显着改变。此外,胶质细胞ALDH2敲除不影响乙醇注射后诱导的小鼠自由运动总距离的改变,与同窝野生型小鼠之间无显着差异。3.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LDH2调控酒精的镇痛效应与乙酸盐及GABA生成有关当腹腔注射乙醇(2 g/kg,i.p.)后,小鼠血清及脊髓组织中乙醇及乙醛的浓度迅速上升,在10 min即达平台,在60 min内基本保持稳定。但胶质细胞ALDH2敲除不改变血浆及脊髓中乙醇及乙醛的含量。在化学比色法检测乙醇给予后小鼠中乙酸盐含量的研究中,血及脊髓中乙酸盐浓度在10-30 min迅速升高,胶质细胞ALDH2敲除对血中乙酸盐的浓度没有明显影响,但可以显着降低脊髓组织乙酸盐的浓度。类似的是,乙醇给予30 min后可显着增加了脊髓组织中GABA含量至基础水平的121%,而胶质细胞ALDH2敲除小鼠中则可完全逆转乙醇增加GABA含量的作用。对脊髓背角GABA荧光染色的结果也提示胶质细胞ALDH2敲除可显着降低乙醇增加GABA信号的作用。4.乙酸盐促进脊髓中GABA含量的增加并介导与乙醇类似的镇痛效应在野生型小鼠中,乙酸盐介导的镇痛效应呈现剂量依赖性(0.5-2.0 g/kg),可显着可延长小鼠的甩尾反射潜伏期,其效应在注射后15-30 min达到最大。在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疼痛模型中,乙酸盐在各时点能显着增加对机械性痛触痛的耐受性,延长缩爪反应潜伏期。LC-MS/MS及荧光染色检测乙酸盐给予后脊髓中GABA含量的结果显示,乙酸盐表现出与乙醇相似的作用,可以显着将脊髓中GABA含量从基础7.21(0.32)nmol/mg水平提升至8.69(0.39)nmol/mg(P=0.0237),小鼠脊髓切片背角区GABA免疫活性信号增强。5.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LDH2介导乙醇的镇痛效应在脊髓背角病毒注射4周后,注射AAV5-GFAPCre病毒的脊髓ALDH2蛋白含量较AAV5-GFP下降了约61.9%(P=0.0005)。TFR研究结果显示,乙醇可以将AAV-GFP组小鼠甩尾潜伏期从基础值3.53(0.62)s提高到5.54(0.30)s,而在AAV-GFAPCre注射小鼠中,乙醇的镇痛效应降低约22%(P=0.0259)。相似的是,在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疼痛模型中,脊髓ALDH2局限性敲除也可显着降低乙醇注射120 min内各时点延长热或机械刺激后的缩爪反射。但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LDH2敲除不影响乙醇诱导的运动、平衡功能及温度降低效应。6.乙醇和乙酸盐通过脊髓中GABA受体介导镇痛效应在C57BL/6J的成年雄性小鼠中,鞘内给予GABAB受体拮抗剂CGP55845和GABAA受体拮抗剂bicuculline可以完全逆转乙醇或乙酸盐诱导的甩尾潜伏期延长,但二者对乙醇或乙酸盐引起的运动功能损伤均无明显作用。结论: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中ALDH2在调控乙醇介导的镇痛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机制与调控乙醇下游代谢产物乙酸盐生成,并促进脊髓中GABA含量增加有关,提示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LDH2是酒精镇痛效应及调控病理生理性疼痛的重要作用靶点。
魏雪峰[9](2021)在《岛叶催产素对SCN1A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社会交往行为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岛叶催产素对SCN1A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社会交往行为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自闭症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动物实验的依据。方法1.使用DNA基因鉴定技术对F1代小鼠进行基因分型。2.使用小鼠三箱交互试验及旷场试验,验证SCN1A KO杂合子小鼠是否存在社会交往障碍及焦虑样行为。3.实验动物依据拟注射的不同的药物,对SCN1A KO杂合子和其同窝野生型小鼠(WT)随机化分组:生理盐水(NS)同窝野生型组(WT);NS SCN1A+/-KO组(KO);催产素SCN1A+/-KO组(O);催产素+巴氯芬SCN1A+/-KO组(O+B);催产素+CGP35348SCN1A+/-KO组(O+C)、巴氯芬SCN1A+/-KO组(B);CGP35348SCN1A+/-KO组(C),每组10只。药物剂量为,催产素:10mg/kg,巴氯芬:2mg/kg,CGP35348:100mg/kg。实验用的所有药物,全都使用无菌的生理盐水稀释后使用。腹腔注射的稀释后药物溶液的总剂量为2ml每千克体重。NS组中,仅在腹腔注射2ml每千克体重的NS。所有小鼠从出生后22天到出生后24天,连续腹腔注射3天。行为学相关的实验是在相应的药物注射完成1-2小时之后进行。行为学实验在晚上8:00-12:00之间进行。4.使用小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5.使用尼氏染色液(Nissl stain,焦油紫法)试剂盒,制备岛叶脑片。显微镜下观察岛叶皮层的神经细胞数量以及形态。6.采用免疫荧光技术,以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技术。分别检测岛叶,以及海马的催产素受体(OR)蛋白,γ-氨基丁酸B型(GABAb)受体蛋白,CREB、p-CREB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DNA基因鉴定获得了SCN1A+/-KO小鼠及其同窝野生型(WT)小鼠。2.在三箱交互实验中,SCN1A+/-KO小鼠没有新奇偏好(80.85±45.12s VS 81.08±60.28s,p=0.703),而其同窝野生型小鼠具有新奇偏好(117.74±30.12 s VS 79.36±54,23 s,p=0.031)。SCN1A+/-KO小鼠在两只小鼠区域总的时间比起同窝野生型小鼠减少(253.1±23.32 s VS 344.6±19.52 s,p=0.010)。表现出社会交往时间缩短。SCN1A+/-KO小鼠舔舐梳理毛(selfgrooming)的总次数比起同窝野生型小鼠增多(269.9±24.84 VS 104.7±9.86,p=0.001),表现出刻板样动作增多。在旷场实验中,SCN1A+/-KO小鼠在中间区域的时间比其同窝野生型小鼠减少(36.33±8.47 s VS 104.8±21.06 s,p=0.010)。SCN1A+/-KO小鼠站立(竖起)的总次数增多(60.8±12.7次VS 23.7±8.4次,p=0.034),表现出焦虑样行为。SCN1A+/-KO小鼠总的运动距离比其同窝野生型小鼠减少(2294±184.1 cm VS 4322±797.2 cm,p=0.042),表现出其运动探索能力的减弱。3.进行药物干预后,在三箱交互实验中,催产素组SCN1A+/-KO小鼠、催产素+巴氯芬组SCN1A+/-KO小鼠、催产素+CGP35348组SCN1A+/-KO小鼠、巴氯芬组SCN1A+/-KO小鼠在陌生小鼠区域(stranger 2)的时间比在相对熟悉小鼠区域(stranger 1)的时间增多,表现出新奇偏好。CGP35348组SCN1A+/-KO小鼠在陌生小鼠区域(stranger 2)的时间没有比在相对熟悉小鼠区域(stranger 1)的时间多,表明新奇偏好没有得到改善。催产素组SCN1A+/-KO小鼠、催产素+巴氯芬组SCN1A+/-KO小鼠、巴氯芬组SCN1A+/-KO小鼠在两只小鼠区域总的时间比生理盐水组增多,表明其社会交往障碍得到改善,催产素+巴氯芬组比巴氯芬组的时间增多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其具有协同作用。CGP35348+催产素组SCN1A+/-KO小鼠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时间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催产素组SCN1A+/-KO小鼠、催产素+巴氯芬组SCN1A+/-KO小鼠、催产素+CGP35348组SCN1A+/-KO小鼠、巴氯芬组SCN1A+/-KO小鼠、CGP35348组SCN1A+/-KO小鼠舔舐梳理毛(self-grooming)的总次数均比生理盐水组减少,表现出其刻板重复样动作的减少。催产素组与催产素+巴氯芬组SCN1A+/-KO小鼠相比,舔舐梳理毛的次数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在旷场实验中,催产素组SCN1A+/-KO小鼠、催产素+巴氯芬组SCN1A+/-KO小鼠、巴氯芬组SCN1A+/-KO小鼠在中间区域的时间比生理盐水组增多,表明其焦虑样行为的改善。催产素+巴氯芬组在中间区域的时间比催产素组SCN1A+/-KO小鼠增加,p=0.041。两种药物的联合表现出协同的作用。CGP35348组SCN1A+/-KO小鼠在中间区域的时间比生理盐水组增多,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CGP35348没有显示出抗焦虑样作用。催产素组SCN1A+/-KO小鼠、催产素+CGP35348组SCN1A+/-KO小鼠、CGP35348组SCN1A+/-KO小鼠总的运动距离比生理盐水组SCN1A+/-KO小鼠增多,催产素+CGP35348组比CGP35348组的运动距离增加,显示出催产素和CGP35348都促进了小鼠的运动。催产素+巴氯芬SCN1A+/-KO小鼠、巴氯芬组SCN1A+/-KO小鼠没有比生理盐水组SCN1A+/-KO小鼠的运动距离增加,表明巴氯芬减弱了SCN1A+/-KO小鼠的运动。催产素组SCN1A+/-KO小鼠、催产素+巴氯芬组SCN1A+/-KO小鼠、巴氯芬组SCN1A+/-KO小鼠站立(竖起)的次数比生理盐水组减少,催产素+巴氯芬组与催产素组SCN1A+/-KO小鼠相比,虽然站立(竖起)次数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催产素和巴氯芬具有抗焦虑样作用。而催产素+CGP35348组SCN1A+/-KO小鼠及CGP35348组SCN1A+/-KO小鼠,其站立(竖起)的总次数并没有比生理盐水组减少,焦虑样行为没有得到改善。5.生理盐水组同窝野生型小鼠、催产素组SCN1A+/-KO小鼠、催产素+巴氯芬组SCN1A+/-KO小鼠、巴氯芬组SCN1A+/-KO小鼠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比生盐水组SCN1A+/-KO小鼠的浓度低。催产素+巴氯芬组SCN1A+/-KO小鼠比催产素组SCN1A+/-KO小鼠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浓度低,p=0.014。显示催产素和巴氯芬都能导致SCN1A+/-KO小鼠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降低,两者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催产素+CGP35348组以及CGP35348组浓度比生盐水组SCN1A+/-KO小鼠的浓度增高。结果显示出CGP35348能导致SCN1A+/-KO小鼠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增高。6.SCN1A+/-KO小鼠与其同窝野生型小鼠相比,岛叶AI区神经元数量减少。催产素和巴氯芬干预后,其神经细胞数目增加。7.SCN1A+/-KO小鼠与其同窝野生型小鼠相比,岛叶和海马催产素受体蛋白数量及GABAb受体蛋白表达量减少;给予受体激动剂干预后,受体蛋白表达量增加,给予受体抑制剂干预后,受体蛋白表达量减少。免疫荧光定位显示催产素受体和GABAb受体均为细胞膜蛋白受体。8.SCN1A+/-KO小鼠与其同窝野生型小鼠相比,岛叶和海马CREB蛋白表达量及p-CREB蛋白表达量均增加。但催产素、巴氯芬、CGP35348干预后,SCN1A+/-KO小鼠岛叶和海马的CREB蛋白表达量并未增加,但SCN1A+/-KO小鼠岛叶和海马的p-CREB蛋白表达量增加。免疫荧光密度也表现出与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相同的趋势。结论1.SCN1A+/-KO小鼠表现出社会交往障碍和焦虑样行为。2.催产素可以改善SCN1A+/-KO小鼠的社会交往障碍及焦虑样行为,和巴氯芬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岛叶和海马一样,参与了自闭症的病理生理学过程。3.催产素、巴氯芬及CGP35348可能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调节CREB及其磷酸化而发挥生物学效应。
赵向凤[10](2020)在《TRPV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及术中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辣椒素受体(TRPV1)等位基因变体rs222747的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分布、血清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浓度、术中不良心血管事件(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ACVE)发生率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组与非糖尿病患者组之间的差异,探讨TRPV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及术中不良心血管事件(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ACVE)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择期行换膝及腰椎PLIF手术的患者164例,根据术前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两组:糖尿病组(DM组)与非糖尿病组(nDM组),其中糖尿病组86例,非糖尿病组78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ASA分级、体重指数、血脂以及血糖等)、术中基础生命体征、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和输液量等,并于术前30min采取患者非输液侧的肘静脉血5mL,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Tapman探针法)对患者的TRPV1等位基因变体rs222747进行基因分型,采用ELISA法测定术前SP、CGRP血清含量,分析TRPV1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2型糖尿病、SP、CGRP血清含量及术中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1.DM组与nDM组TRPV1等位基因变体rs222747的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之间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DM组患者术前血清SP、CGRP含量较nDM组显着降低(P<0.05);3.DM组患者术中ACVE发生率(51.16%),较nDM组(29.49%)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术中有无发生ACVE进行分类分析结果显示,在ACVE和NACVE组之间TRPV1基因变体rs222747的基因型频率分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VE组患者SP含量较NACVE组显着降低(P<0.05),ACVE组患者CGRP含量较NACVE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根据TRPV1基因变体rs222747的基因型分类,基因型CC、CG及GG组的SP、CGRP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PV1基因多态性与T2DM遗传易感性及术中ACVE的发生有关,ACVE发生率增高可能与TRPV1基因变异影响TRPV1下游通路SP、CGRP的合成释放及功能有关。
二、NOVEL PHARMACOLOGY FOR CONTROL OF CHRONIC PA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OVEL PHARMACOLOGY FOR CONTROL OF CHRONIC PAIN(论文提纲范文)
(5)大麻素Ⅱ型受体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准备 |
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1.3 实验仪器 |
1.4 溶液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上有无CB2R表达 |
2.2 脑片膜片钳离体黑质脑片制备 |
2.3 小鼠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 |
2.4 微透析检测纹状体DA含量 |
2.5 氟哌啶醇僵直大鼠行为学检测 |
2.6 组织学检查 |
3.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小鼠SN多巴胺能神经元CB2R的鉴定 |
2.小鼠SN脑片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培养和鉴定 |
3.激活SN多巴胺能神经元上CB2R抑制神经元自发放电 |
4.激活SN多巴胺能神经元上CB2R抑制神经元诱发放电 |
5.JWH133对微小兴奋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 |
6.JWH133对SN-纹状体系统功能的调节 |
7. JWH133 改善氟哌啶醇大鼠的运动行为 |
讨论 |
1.SN多巴胺能神经元上有CB2R的表达 |
2.JWH133抑制SN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兴奋性 |
3.JWH133 抑制 SN 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性的可能机制 |
4.JWH133对SN-纹状体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 |
5.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大麻素Ⅱ型受体研究进展:从基因到行为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6)腰椎间孔狭窄症临床与影像特征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腰椎间孔狭窄症的解剖学基础与中西医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1. 腰椎间孔狭窄症致病因素与西医诊治现状 |
2. 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中医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
2. 分组依据 |
3.数据收集和观察指标 |
4.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患者人口学和疾病特征 |
2. 临床症状、体征和中医证型差异性分析 |
3. LFS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其诊断价值评价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腰椎间孔狭窄症常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
2. 分组及评价依据 |
3. 数据收集和观察指标 |
4. 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 |
5.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 |
2. LFS脊柱排列特征 |
3. CT测量指标分析 |
4. MRI测量指标分析 |
5. 不同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
6. 影像学特征的诊断价值评价 |
7. 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LFS的常规影像学特征分析 |
2. 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腰椎间孔狭窄症差异表达基因和关键通路的鉴定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基因芯片来源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数据处理和差异基因的筛选 |
2.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PPI网络分析及核心基因筛选 |
4. 核心基因相关候选成分及关键成分筛选 |
5. 中药匹配并构建靶点-成分-中药网络 |
6. 中药特征分析 |
讨论 |
1. 上调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2. 下调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3. 核心基因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
4. 核心成分及其镇痛作用机制 |
5. 中药及其镇痛作用机制 |
6. 本研究的创新性、不足与展望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富含二硫键的多肽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二硫键多肽简介 |
1.1.1 芋螺毒素的简介 |
1.1.2 芋螺毒素的命名与分类 |
1.1.3 芋螺毒素的药理多样性 |
1.1.4 芋螺毒素的药用价值 |
1.2 富含二硫键的多肽制备方法 |
1.2.1 化学合成 |
1.2.2 异源表达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两种芋螺毒素GⅢB、PⅢA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与质粒 |
2.1.2 相关试剂和实验仪器 |
2.1.3 培养基和实验溶液配制 |
2.1.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2 实验步骤 |
2.2.1 构建pET32a-TEV-GⅢB/PⅢA重组质粒 |
2.2.2 pET32a-TEV-GⅢB/PⅢA重组蛋白的表达 |
2.2.3 pET32a-TEV-GⅢB/PⅢA重组蛋白的纯化 |
2.2.4 MALDI-TOF质谱检测分子量 |
2.2.5 电生理活性实验 |
2.2.6 圆二色光谱测定GⅢB/PⅢA的二级结构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构建pET32a-TEV-GⅢB/PⅢA重组质粒的构建 |
2.3.2 pET32a-TEV-GⅢB/PⅢA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2.3.3 MALDI-TOF质谱检测分子量 |
2.3.4 电生理实验 |
2.3.5 圆二色光谱测定GⅢB/PⅢA的二级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三种芋螺毒素 |
3.1 实验材料 |
3.2 利用MBP标签在大肠杆菌pETduet-1中表达CnⅢC/KⅢA |
3.2.1 构建MBP-TEV-CnⅢC/KⅢA重组质粒 |
3.2.2 MBP-TEV-CnⅢC/KⅢA重组蛋白表达纯化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4 小结 |
3.3 利用sumo标签在大肠杆菌中表达PⅢA |
3.3.1 构建pETduet-sumo-PⅢA重组质粒 |
3.3.2 结果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8)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LDH2在调控酒精代谢及酒精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仪器设备与软件 |
2.3 实验试剂与耗材 |
2.4 实验方法 |
2.4.1 脊髓背角或小脑病毒注射 |
2.4.2 冰冻切片的制备 |
2.4.3 RNA原位杂交(RNAScope) |
2.4.4 免疫荧光 |
2.4.5 腰段脊髓GABA免疫染色 |
2.4.6 蛋白的提取与定量 |
2.4.7 化学发光法分析组织中 ALDH2 的蛋白质含量 (Protein simple) |
2.4.8 Western blot |
2.4.9 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
2.4.10 小鼠基因型鉴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
2.4.11 线粒体中ALDH2 酶活性的检测 |
2.4.12 鞘内注射 |
2.4.13 CFA诱导慢性炎性疼痛模型 |
2.4.14 甩尾反射测试 |
2.4.15 热板测试 |
2.4.16 电子冯·弗雷测试(Electronic von Frey) |
2.4.17 足底热痛测试(Hargreaves test) |
2.4.18 Rotarod测试 |
2.4.19 Locomotor activity |
2.4.20 体温的测定 |
2.4.21 翻正反射 |
2.4.22 GC-MS 测定脊髓组织和血浆中乙醇和乙醛的含量 |
2.4.23 比色法测定血清和脊髓组织中乙酸盐含量 |
2.4.24 LC-MS/MS法测定腰段脊髓中GABA的含量 |
2.4.25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脊髓中ALDH2 的分布与表达 |
3.2 ALDH2 含量及活性在星形胶质细胞 ALDH2 特异性敲除小鼠中显着降低 |
3.3 星形胶质细胞 ALDH2 特异性敲除可显着降低乙醇介导的镇痛效应 |
3.4 星形胶质细胞 ALDH2 特异性敲除不影响小鼠脊髓及血浆中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的含量 |
3.5 星形胶质细胞ALDH2 特异性敲除降低小鼠脊髓中乙醇代谢产物乙酸及GABA的含量 |
3.6 乙醇代谢产物乙酸盐可诱导与乙醇类似的镇痛效应 |
3.7 脊髓背角注射 AAV5-GFAPCre 病毒可特异性降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中ALDH2 含量 |
3.8 脊髓特异性星形胶质细胞ALDH2 敲除可逆转乙醇诱导的镇痛效应 |
3.9 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LDH2 不改变乙醇诱导的运动功能障碍及温度降低 |
3.10 脊髓中 GABAA 及 GABAB 受体参与乙醇与乙酸盐介导的镇痛效应,但不参与乙醇及乙酸盐介导的运动功能损害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酒精与疼痛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岛叶催产素对SCN1A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社会交往行为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验证SCN1A KO杂合子小鼠是否存在社会交往障碍及焦虑样行为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部分 催产素对SCN1A+/-KO小鼠社会交往和焦虑样行为的影响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三部分 岛叶催产素改善SCN1A~(+/-) KO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岛叶催产素对自闭症样行为的作用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 |
(10)TRPV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及术中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2.2 TRPV1 等位基因变体rs222747 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 |
2.3 两组TRPV1 等位基因变体rs222747 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
2.4 患者术中ACVE发生情况比较 |
2.5 术中未发生ACVE(NACVE)组与ACVE组患者TRPV1 等位基因变体rs222747基因型频率分布分析 |
2.6 两组患者术前血清SP、CGRP含量比较 |
2.7 术中未发生ACVE(NACVE)与ACVE患者血清SP、CGRP含量差异 |
2.8 TRPV1 不同基因型患者术前SP、CGRP含量差异 |
2.9 DM组与nDM组的基因型G/G患者术前血清SP、CGRP含量比较 |
2.10 DM组与nDM组的基因型G/G患者术中ACVE发生情况比较 |
2.11 nDM组不同基因型患者术前SP、CGRP含量比较 |
2.12 nDM组不同基因型患者术中ACVE发生情况比较 |
2.13 DM组不同基因型患者术前SP、CGRP含量比较 |
2.14 DM组不同基因型患者术中ACVE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1 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 |
3.2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
3.3 TRPV1与2 型糖尿病的关系 |
3.4 TRPV1 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
3.5 TRPV1 与糖尿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NOVEL PHARMACOLOGY FOR CONTROL OF CHRONIC PAIN(论文参考文献)
- [1]鞘内注射C-末端酯化的内吗啡肽类似物的镇痛活性研究[D]. 杨文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D]. 施丞楠.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壳聚糖/液态金属镓柔性脑电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文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α-氯醛糖与右美托咪定对大鼠不同给药方式的麻醉效果观察[D]. 吴东霖.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5]大麻素Ⅱ型受体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D]. 赵莎. 青岛大学, 2021
- [6]腰椎间孔狭窄症临床与影像特征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D]. 努尔比亚·阿布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富含二硫键的多肽制备[D]. 郭亲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LDH2在调控酒精代谢及酒精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金世云. 安徽医科大学, 2021
- [9]岛叶催产素对SCN1A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社会交往行为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魏雪峰. 宁夏医科大学, 2021
- [10]TRPV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及术中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D]. 赵向凤.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