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种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王杨[1](2014)在《楸叶泡桐和台湾泡桐四倍体诱导及其体外植株再生体系建立》文中提出泡桐(Paulownia spp.)是重要的速生、用材和庭院绿化树种,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泡桐存在着丛枝病、低杆大冠的问题影响了泡桐的生长,为了获得优良的泡桐材料,扩大种质资源,获得林木新品种。本试验以楸叶泡桐和台湾泡桐二倍体作为试验材料,利用秋水仙素结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泡桐四倍体的诱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四倍体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为两种四倍体泡桐的推广奠定了基础。经过大量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获得了 2种泡桐四倍体植株。四倍体楸叶泡桐在预培养6 d,秋水仙素浓度为30mg · L-1,侵泡时间为48 h中诱导率达到最大,最大诱导率5.83%;四倍体台湾泡桐在预培养6 d,秋水仙素浓度为10mg · L-1侵泡时间为48 h中诱导率达到最大,最大诱导率6.9%。(2)泡桐四倍体的鉴定。利用染色体计数的方法检测楸叶泡桐和台湾泡桐变异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数80,是对应二倍体泡桐的2倍;流式细胞仪检测2种泡桐四倍体叶片中单细胞DNA含量均是对应二倍体的2倍。(3)2种泡桐四倍体与对应二倍体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差异比较。2种泡桐四倍体植株叶片大小,厚度,叶片颜色,气孔均比对应的二倍体增加,但是气孔密度减少;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也同样呈现增高现象,而POD活性则与之呈现相反的规律。经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台湾泡桐的抗逆性较楸叶泡桐的抗逆性强,四倍体泡桐的抗逆性大于二倍体,台湾泡桐四倍体抗逆性最强,楸叶泡桐二倍体最弱。(4)筛选出了2种泡桐四倍体植株再生体系的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四倍体楸叶泡桐和台湾泡桐的最佳外植体均为叶片,两种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 +0.3NAA+ 14BA和MS + 0.1NAA+ 14BA,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0.3NAA+ 16BA和MS + 0.3NAA+ 16BA,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1/2 MS和1/2 MS+0.1NAA。
范国强,翟晓巧,魏真真,杨志清[2](2010)在《豫杂一号泡桐体细胞同源四倍体诱导及其体外植株再生》文中指出在含不同质量浓度秋水仙素固液双层培养基上,以叶片为外植体进行了豫杂一号泡桐同源四倍体的诱导,同时建立了其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结果表明,秋水仙素质量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豫杂一号泡桐同源四倍体诱导率影响显着,外植体预培养时间影响不显着。在含20 mg.L-1秋水仙素MS培养基上处理48 h,未经预培养叶片四倍体诱导率最高达21.2%。同源四倍体幼苗叶片及其单气孔器较二倍体变大,气孔密度变小,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升高,MDA含量和POD活性降低。此外,叶片是同源四倍体豫杂一号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的最佳外植体,MS+0.5 mg.L-1NAA+16 mg.L-1BA和1/2MS+0.1 mg.L-1NAA分别是其芽诱导和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
何佳[3](2010)在《9501泡桐和悬铃木四倍体诱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9501泡桐种根为试验材料,建立了其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然后又以9501泡桐无菌苗叶片为试验材料,诱导9501泡桐的同源四倍体植株。另外,还研究了三球悬铃木四倍体的诱导,为更深入的研究和选育无球悬铃木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材料和可靠的理论依据。现结论如下:(1)以9501泡桐种根培养出无菌苗,再以其无菌苗的叶片、叶柄为试验材料,建立了9501泡桐的体外植株再生体系。证明叶片为最佳外植体,9501泡桐的叶片愈伤组织诱导、芽诱导和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0.7mg·L-1 NAA+8 mg·L-1 BA、MS+0.7 mg·L-1 NAA+8 mg·L-1 BA和1/2MS。(2)采用双层培养处理诱导9501泡桐诱导四倍体植株时,试验诱导的三个影响因素中,秋水仙素质量浓度和处理时间对四倍体的诱导产生极显着作用,预培养时间对四倍体的诱导产生显着作用。在诱导悬铃木四倍体植株时,诱导四倍体的两个影响因素中,秋水仙素质量浓度对四倍体的诱导起极显着作用,处理时间对四倍体的诱导起显着作用。(3)双层培养法处理泡桐叶片时,9501泡桐的四倍体诱导率最高值出现在组合8(秋水仙素10 mg·L-1+处理72 h+预培养8 d)中,为18.57%。悬铃木四倍体诱导率在组合(秋水仙素1000 mg·L-1+处理时间72 h)达到最大,为20.9%。(4)细胞染色体鉴定表明,9501泡桐的变异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条数(2 n = 4 x = 80),为二倍体(2 n = 2 x = 40)的2倍;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叶片单细胞DNA含量表明,变异植株叶片单细胞DNA含量为其二倍体的2倍。悬铃木的变异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条数(2 n = 4 x = 84)为二倍体(2 n = 2 x = 42)的2倍;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叶片单细胞DNA含量表明,四倍体植株叶片单细胞DNA含量为其二倍体的2倍。(5)四倍体9501泡桐植株与对应的二倍体植株相比,叶片增大、增厚,叶色加深,叶片表面刚毛变密;叶片气孔器增大,密度减小。四倍体悬铃木植株与四倍体9501泡桐植株形态变化一样。
翟晓巧,胡文远,范国强[4](2010)在《毛泡桐悬浮细胞培养及其植株再生》文中指出先将毛泡桐叶片在MS,WPM,KM8P和B5等液体基本培养基中进行悬浮培养,然后建立毛泡桐叶片悬浮细胞培养及其体外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毛泡桐叶片愈伤组织悬浮诱导最适培养基为改良MS+0.2 mg.L-1NAA+8 mg.L-1BA;细胞悬浮培养的最佳起始密度为6.67×106个.mL-1;悬浮愈伤组织芽诱导和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0.3 mg.L-1NAA+17 mg.L-1BA和1/2MS+0.1 mg.L-1NAA.
范国强,魏真真,杨志清[5](2009)在《南方泡桐同源四倍体的诱导及其体外植株再生》文中指出【目的】用秋水仙素诱导出南方泡桐同源四倍体,建立其体外植株高效再生系统,为泡桐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方法】以二倍体南方泡桐幼苗叶片为外植体,预培养泡桐不同时间(0,8,16 d)后,置于含不同质量浓度(5,10,20 mg/L)秋水仙素的固液双层培养基上处理泡桐不同时间(24,48,72 h),以诱导其同源四倍体植株,并通过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和叶片单细胞DNA相对含量的测定,进行变异植株的倍性分析;同时,以其四倍体叶片、茎段和叶柄为外植体,利用不同植物激素不同质量浓度的组合培养基,筛选建立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的最适培养基。【结果】秋水仙素质量浓度和处理时间对南方泡桐同源四倍体诱导率影响显着,外植体预培养时间影响不显着;在含10 mg/L秋水仙素的MS培养基上处理72 h,未经预培养叶片的四倍体诱导率高达18.8%;同源四倍体幼苗叶片较二倍体大而且厚,叶片单气孔器变大,孔密度变小,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升高,MDA含量和POD活性降低。MS+0.1mg/L NAA+8 mg/L BA、MS+0.3 mg/L NAA+12 mg/L BA和1/2 MS分别是其愈伤组织诱导、芽诱导和根诱导的适宜培养基。【结论】诱导获得了南方泡桐同源四倍体,建立了同源四倍体南方泡桐的体外植株再生系统;叶片是同源四倍体南方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的最佳外植体。
罗晓丹[6](2009)在《四倍体刺槐诱导及其体外植株再生的研究》文中提出刺槐是一种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大力种植刺槐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的木材短缺的问题,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四倍体刺槐还是优良的饲料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本试验以二乔刺槐愈伤组织和刺槐种子为试验材料,利用秋水仙素结合组织培养的方法成功诱导了两种刺槐的四倍体植株,建立了两种四倍体刺槐体外植株再生体系。研究结论如下:(1)诱导二乔刺槐和刺槐的同源四倍体植株时,在诱导两种刺槐四倍体不同方法中,秋水仙素质量浓度对四倍体的诱导均产生显着作用。(2)二乔刺槐的四倍体诱导率的最高值出现在采用浸渍法与低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处理愈伤组织的组合33(秋水仙素40 mg·L-1+处理10d),为15.12%;刺槐的四倍体诱导率最高值出现在浸渍法处理刺槐种子的组合47(秋水仙素60mg·L-1+处理2 d),为2571%。可以得出,组合33和组合47为诱导四倍体二乔刺槐和四倍体刺槐的最适宜组合。二乔刺槐适合采用愈伤组织浸渍法与低温处理法相结合的方法,而刺槐适合采用种子浸渍法,这两种方法诱变率较高。(3)细胞染色体鉴定表明,两种刺槐的变异植株茎尖细胞染色体条数(2 n=4 x=44)均为原各自二倍体(2n=2 x=22)的2倍;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叶片单细胞DNA的含量表明,变异植株叶片单细胞DNA含量为其二倍体的2倍。(4)两种四倍体刺槐植株与对应的二倍体植株相比,叶片增大、增厚,叶色加深;叶片气孔器增大,密度减小;POD活性降低,丙二醛、蛋白质、脯氨酸含量增高。(5)以二乔刺槐和刺槐的四倍体植株叶片、茎段、带叶茎段为试验材料,对两种四倍体刺槐的体外植株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证明带叶茎段为最佳外植体,四倍体二乔刺槐的带叶茎段愈伤组织诱导、芽诱导和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0.1 mg·L-1 IBA+5 mg·L-1 6-BA、MS+0.3 mg·L-1 IBA+5 mg·L-1 6-BA和1/2MS+0.1 mg·L-1 NAA;四倍体刺槐带叶茎段愈伤组织诱导、芽诱导和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0.1 mg·L-1 IBA+5 mg·L-1 6-BA、MS+0.5 mg·L-1 IBA+5 mg·L-1 6-BA和1/2MS。
董占强,范国强,魏真真,杨志清[7](2009)在《化学诱变剂对同源四倍体毛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的影响》文中指出在建立同源四倍体毛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的同时,研究了甲基磺酸甲酯(MMS,DNA甲基剂)和5-氮胞苷(5-Aza,DNA去甲基剂)对以叶片为外植体的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毛泡桐幼苗叶片在无MMS和5-Aza的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最高诱导率皆可达到100%,而幼苗叶柄和茎段则只能在NAA 0.7,0.9,1.1 mg.L-1,BA 2和4 mg.L-1组合的MS培养基上达到100%.叶片愈伤组织芽诱导率达到100%的培养基为MS+NAA 0.9 mg.L-1+BA 16 mg.L-1.MMS和5-Aza对同源四倍体毛泡桐叶片体外植株再生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MMS和5-Aza质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明显.此外,5-Aza对叶片芽和根诱导的抑制作用皆大于MMS.
魏真真[8](2008)在《豫杂一号泡桐和南方泡桐同源四倍体诱导及其体外植株再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泡桐是一种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大力种植泡桐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的木材短缺的问题,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泡桐丛枝病的危害,给林业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倍体育种取得了很大成就,为泡桐多倍体育种指出了一条新道路,本试验以豫杂一号泡桐和南方泡桐无菌苗为试验材料,利用秋水仙素结合组织培养方法诱导获得了两种泡桐的四倍体植株,并建立了两种四倍体泡桐体外再生体系,同时研究了DNA共价修饰物对两种四倍体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的影响。现结论如下:(1)双层培养处理诱导豫杂一号泡桐和南方泡桐四倍体植株时,诱导两种泡桐四倍体的三个影响因素中,影响显着的因素分别是秋水仙素质量浓度和处理时间,预培养时间不对四倍体的诱导产生显着作用。(2)豫杂一号泡桐和南方泡桐四倍体诱导的最适组合分别是组合8(秋水仙素20 mg·L-1+处理48 h+预培养0 d)、组合6(秋水仙素10 mg·L-1+处理72 h+预培养0 d)。(3)细胞染色体鉴定表明,两种泡桐的变异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条数(2 n = 4 x = 80)均为原各自二倍体(2 n = 2 x = 40)的2倍;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叶片单细胞DNA含量表明,变异植株叶片单细胞DNA含量为其二倍体的2倍。且诱导的变异植株均为纯合四倍体,未检测出嵌合体。(4)两种四倍体泡桐植株与对应的二倍体植株相比,叶片增大、增厚,叶色加深;叶片气孔器增大,气孔器密度减小;叶绿素含量增加,POD活性降低。(5)以叶片、叶柄、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四倍体豫杂一号泡桐和南方泡桐的体外植株再生体系。证明叶片为最佳外植体,四倍体豫杂一号泡桐的叶片愈伤组织诱导、芽诱导和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0.5 mg·L-1 NAA+16 mg·L-1 BA、MS+0.5 mg·L-1 NAA+16 mg·L-1 BA和1/2MS+0.1 mg·L-1 NAA;四倍体南方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诱导、芽诱导和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0.3 mg·L-1 NAA+12 mg·L-1 BA、MS+0.3 mg·L-1 NAA+12 mg·L-1 BA和1/2MS;(6)在培养基内添加MMS和5-Aza研究其对四倍体豫杂一号泡桐和南方泡桐的体外植株再生的影响时,MMS和5-Aza均对两种四倍体泡桐愈伤组织芽诱导和根诱导产生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着MMS和5-Aza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且各处理间显着差异。
贾峰[9](2008)在《甲基甲磺酸对不同种泡桐体外植株再生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首先以毛泡桐、白花泡桐和豫杂一号泡桐组培苗叶片为材料,在三种泡桐叶片最适增殖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甲基甲磺酸(MMS)进行植株再生;其次,利用三种泡桐组培苗顶芽为材料,在1/2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MMS观察植株形态变化;然后,分别测定了MMS中诱导泡桐叶片愈伤组织和MMS处理泡桐幼苗顶芽的总DNA甲基化水平。研究MMS对泡桐植株再生和幼苗形态的影响,为泡桐的诱变育种和新品种改良奠定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本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毛泡桐愈伤组织诱导率与愈伤组织总DNA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毛泡桐叶片芽诱导率随MMS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处理间芽诱导率差异显着。用200 mg·L-1MMS处理的叶片不能分化出芽。叶片诱导芽在1/2MS培养基中随诱导芽时MMS浓度的增高根诱导率逐渐下降,且抑制根的生长。2,白花泡桐愈伤组织诱导率与愈伤组织总DNA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白花泡桐叶片芽诱导率随MMS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叶片诱导出的芽在1/2MS培养基中随诱导芽时MMS浓度的增高根诱导率逐渐下降,生根数量减少,须根少。3,豫杂一号泡桐愈伤组织诱导率与愈伤组织总DNA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豫杂一号泡桐叶片芽诱导率随MMS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处理间芽诱导率差异显着。叶片诱导出的芽在1/2MS培养基中随诱导芽时MMS浓度的增高根诱导率逐渐下降,且抑制根的生长。4,经MMS处理三种泡桐幼苗后,泡桐幼苗形态会发生变化,叶片随着MMS浓度的增加而变细长,叶色由绿色或深绿色变至浅绿色,节间变短,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泡桐幼苗根诱导率随MMS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生根数量少,根较粗,且无须根。三种泡桐幼苗顶芽30d时的总DNA甲基化水平随MMS浓度的增高逐渐的升高。泡桐幼苗生根率与泡桐幼苗总DNA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
杨志清,范国强,曹艳春,魏真真,刘飞[10](2007)在《同源四倍体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系统建立》文中研究表明以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同源四倍体兰考泡桐和白花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兰考泡桐和白花泡桐幼苗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NAA 0.3 mg.L-1+BA 8 mg.L-1和MS+NAA 0.1 mg.L-1+BA 10 mg.L-1;愈伤组织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NAA 0.7 mg.L-1+BA 14mg.L-1和MS+NAA 0.1 mg.L-1+BA 12 mg.L-1;幼芽生根的最适培养基皆为1/2 MS.
二、不同种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种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楸叶泡桐和台湾泡桐四倍体诱导及其体外植株再生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植物多倍体研究进展 |
1.2 植物多倍体的特点和研究意义 |
1.3 多倍体产生的途径 |
1.3.1 自然发生 |
1.3.2 人工诱导多倍体 |
1.3.2.1 物理方法 |
1.3.2.2 化学方法 |
1.3.3 生物学途径 |
1.3.3.1 胚乳离体培养 |
1.3.3.2 有性杂交 |
1.3.3.3 原生质体融合 |
1.4 植物多倍体的鉴定 |
1.4.1 形态学 |
1.4.2 细胞学 |
1.4.3 染色体计数 |
1.4.4 流式细胞仪 |
1.4.5 分子标记 |
1.5 植物多倍体的特性 |
1.5.1 多倍体的“巨型性” |
1.5.2 多倍体育性降低的特性 |
1.5.3 克服杂交的不亲和和杂种的不实性 |
1.5.4 基因转移的媒介和载体 |
1.6 植物多倍体育种存在的问题 |
1.6.1 多倍体育性下降,性状不稳定 |
1.6.2 嵌合体 |
1.6.3 缺乏有效的诱导方法和诱变剂 |
1.7 体外植株再生 |
1.8 展望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两种泡桐无菌苗的获得 |
3.2.2 四倍体泡桐的诱导 |
3.2.2.1 试验设计 |
3.2.2.2 外植体的预培养 |
3.2.2.3 秋水仙素诱导处理 |
3.2.2.4 芽诱导 |
3.2.2.5 幼芽根诱导 |
3.2.3 四倍体泡桐植株的鉴定 |
3.2.3.1 幼苗根尖染色体计数 |
3.2.3.2 流式细胞仪法 |
3.2.4 四倍体泡桐与二倍体泡桐的生物学比较 |
3.2.4.1 形态学观察 |
3.2.4.2 表皮细胞气孔器的比较 |
3.3 生理指标测定 |
3.3.1 叶绿素含量 |
3.3.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3.3.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
3.3.4 可溶性蛋白含量 |
3.3.5 可溶性糖含量 |
3.4 四倍体泡桐体外植株再生 |
3.4.1 最佳外植体的筛选 |
3.4.2 愈伤组织诱导 |
3.4.3 芽的诱导 |
3.4.4 根的诱导 |
3.4.5 四倍体泡桐幼苗的移栽 |
3.5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两种泡桐四倍体的诱导 |
4.2 四倍体泡桐幼苗倍性鉴定 |
4.2.1 流式细胞仪法 |
4.2.2 染色体计数法 |
4.3 二倍体和四倍体泡桐幼苗的差异 |
4.3.1 植株形态变化 |
4.3.2 表皮细胞气孔器的比较 |
4.3.3 生理指标差异 |
4.3.3.1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4.3.3.2 酶活性的变化 |
4.3.3.3 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4.3.4 四倍体泡桐抗逆性综合评价 |
4.4 四倍体泡桐体外植株再生 |
4.4.0 最佳外植体的筛选 |
4.4.1 两种四倍体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诱导 |
4.4.2 四倍体泡桐芽诱导 |
4.5 四倍体泡桐幼芽根的诱导 |
4.6 两种四倍体泡桐幼苗的移栽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2.1 秋水仙素质量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诱导材料的影响 |
5.2.2 多倍体诱导中的嵌合体现象 |
5.2.3 多倍体的鉴定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图版 |
(2)豫杂一号泡桐体细胞同源四倍体诱导及其体外植株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2 试验方法 |
1.2.1 四倍体泡桐的诱导 |
1.2.2 同源四倍体豫杂一号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系统建立 |
1.2.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豫杂一号泡桐同源四倍体植株的诱导 |
2.1.1 不同处理组合对豫杂一号泡桐同源四倍体诱导的影响 |
2.1.2 同源四倍体豫杂一号泡桐植株鉴定 |
2.1.3 同源四倍体与二倍体豫杂一号泡桐幼苗比较 |
2.2 同源四倍体豫杂一号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系统 |
2.2.1 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 |
2.2.2 同源四倍体豫杂一号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芽诱导 |
2.2.3 四倍体豫杂一号泡桐幼芽根诱导 |
3 结论与讨论 |
(3)9501泡桐和悬铃木四倍体诱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多倍体 |
2 植物多倍体的产生途径及方法 |
2.1 物理方法 |
2.2 化学方法 |
2.2.1 活体诱导法 |
2.2.2 离体诱导法 |
2.3 生物方法 |
2.3.1 有性杂交 |
2.3.2 原生质体融合法 |
2.3.3 胚乳培养法 |
3 植物多倍体的鉴定 |
3.1 形态学 |
3.2 细胞学 |
3.3 流式细胞仪分析 |
3.4 分子标记 |
4 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
4.1 同源多倍体新品种 |
4.2 异源多倍体新品种 |
4.3 多倍体的桥梁作用 |
4.4 克服远缘杂交的不孕性、不实性 |
4.5 创造远缘杂交中间材料 |
5 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 |
5.1 多倍体的倍性 |
5.2 多倍体的育性 |
5.3 嵌合体 |
5.4 多倍体诱导剂 |
6 体外植株再生 |
第二章 9501 泡桐体外植株再生及四倍体诱导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9501 泡桐体外植株再生 |
2.2.2 9501 泡桐四倍体的诱导 |
2.2.3 植株倍性鉴定 |
2.2.4 植株形态变化 |
2.2.5 叶片气孔器大小和密度测定 |
2.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9501 泡桐体外植株再生 |
3.1.1 9501 泡桐叶片和叶柄愈伤组织的诱导 |
3.1.2 9501 泡桐叶片和叶柄芽的诱导 |
3.1.3 9501 泡桐诱导芽根的分化 |
3.2 秋水仙素处理对9501 泡桐叶片四倍体诱导的影响 |
3.3 四倍体9501 泡桐植株的倍性鉴定 |
3.3.1 根尖染色体观察 |
3.3.2 叶片单细胞相对DNA 含量测定 |
3.4 9501 泡桐二倍体和四倍体的比较 |
3.4.1 植株形态变化 |
3.4.2 表皮细胞气孔器的比较 |
第三章 悬铃木四倍体的诱导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植株倍性鉴定 |
2.2.3 植株形态变化 |
2.2.4 叶片气孔器大小和密度测定 |
2.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秋水仙素对悬铃木四倍体诱导的影响 |
3.2 四倍体悬铃木植株的倍性鉴定 |
3.2.1 根尖染色体观察 |
3.2.2 叶片单细胞相对DNA 含量测定 |
3.3 二倍体悬铃木和四倍体悬铃木的比较 |
3.3.1 植株形态变化 |
3.3.2 表皮细胞气孔器的比较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1.1 9501 泡桐体外植株再生及四倍体诱导 |
1.2 悬铃木四倍体诱导 |
2 讨论 |
2.1 秋水仙素对多倍体诱导的影响 |
2.2 多倍体诱导中的嵌合体现象 |
2.3 多倍体的鉴定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图版 |
(4)毛泡桐悬浮细胞培养及其植株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2 试验方法 |
1.2.1 基本培养基筛选 |
1.2.2 叶片悬浮愈伤组织诱导最适植物激素质量浓度筛选 |
1.2.3 悬浮愈伤组织细胞培养 |
1.2.4 培养悬浮细胞的参数测定 |
1.2.5 体外植株再生 |
1.2.6 数据及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毛泡桐叶片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2.1.1 毛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液体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
2.1.2 叶片愈伤组织悬浮培养最适植物激素筛选 |
2.1.3 毛泡桐细胞悬浮培养体系 |
2.1.3.1 细胞起始密度对细胞生长和活力的影响 |
2.1.3.2 起始细胞密度对细胞干重的影响 |
2.2 毛泡桐悬浮细胞的体外植株再生 |
2.2.1 悬浮细胞愈伤组织芽诱导 |
2.2.2 幼芽根诱导 |
3 讨论 |
(5)南方泡桐同源四倍体的诱导及其体外植株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2 试验方法 |
1.2.1 同源四倍体南方泡桐植株的诱导 |
1.2.2 同源四倍体南方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的建立 |
1.2.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南方泡桐同源四倍体植株的诱导 |
2.1.1 不同处理对南方泡桐同源四倍体诱导率的影响 |
2.1.2 南方泡桐同源四倍体植株的鉴定 |
2.1.3 南方泡桐四倍体与二倍体幼苗的比较 |
2.2 南方泡桐同源四倍体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的建立 |
2.2.1 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 |
2.2.2 同源四倍体南方泡桐幼苗愈伤组织芽的诱导 |
2.2.3 同源四倍体南方泡桐幼芽根的诱导 |
3 讨 论 |
(6)四倍体刺槐诱导及其体外植株再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进展 |
1.1.1 林木多倍体育种的作用 |
1.1.2 国内外进展 |
1.2 影响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因素 |
1.2.1 诱导材料 |
1.2.2 诱导浓度 |
1.2.3 诱导方法 |
1.3 鉴定多倍体的方法 |
1.3.1 形态学鉴定 |
1.3.2 细胞学鉴定 |
1.4 同源四倍体育种在育种上的利用 |
1.4.1 一般原则 |
1.4.2 综合育种技术的应用 |
1.4.3 减数分裂四倍体的利用 |
1.4.4 利用四倍体培育新品种 |
1.4.5 利用多倍体作桥梁种 |
1.4.6 创造种质材料 |
1.5 问题与展望 |
1.6 体外植株再生 |
2. 二乔刺槐和刺槐四倍体的诱导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二乔刺槐四倍体诱导 |
2.1.2 刺槐四倍体诱导 |
2.1.3 四倍体植株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各种处理对试验材料诱导四倍体植株的影响 |
2.2.2 四倍体二乔刺槐和四倍体刺槐的鉴定 |
2.2.3 四倍体刺槐与二倍体刺槐的形态学比较 |
2.3 小结 |
3. 两种四倍体刺槐体外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方法 |
3.1.2 试验统计与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种四倍体刺槐叶片、茎段、带叶茎段愈伤组织诱导 |
3.2.2 不同种四倍体刺槐愈伤组织芽诱导 |
3.2.3 不同种四倍体刺槐根的诱导 |
3.3 小结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秋水仙素质量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诱导材料的影响 |
4.2.2 处理方法和处理材料选择对刺槐四倍体诱导的影响 |
4.2.3 关于多倍体育种的最适倍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版 |
附录B 培养基配方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7)化学诱变剂对同源四倍体毛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同源四倍体毛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的建立 |
1.2.2 MMS和5-Aza对同源四倍体毛泡桐芽和根诱导的影响 |
1.3 试验数据计算及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同源四倍体毛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的建立 |
2.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同源四倍体毛泡桐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 |
2.1.2 同源四倍体毛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芽的诱导 |
2.1.3 同源四倍体毛泡桐幼芽根的诱导 |
2.2 MMS和5-Aza对同源四倍体毛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的影响 |
2.2.1 MMS和5-Aza对同源四倍体毛泡桐幼苗叶片芽诱导的影响 |
2.2.2 MMS和5-Aza对同源四倍体毛泡桐幼苗叶片幼芽根诱导的影响 |
3 讨论 |
(8)豫杂一号泡桐和南方泡桐同源四倍体诱导及其体外植株再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文献综述 |
1 植物多倍体诱导概述 |
1.1 多倍体的定义 |
1.2 多倍体育种概况 |
1.2.1 同源多倍体育种 |
1.2.2 异源多倍体育种 |
1.3 植物多倍体的产生途径 |
1.3.1 物理方法 |
1.3.2 化学方法 |
1.3.2.1 活体条件下诱导多倍体 |
1.3.2.2 离体条件下诱导多倍体 |
1.3.3 生物方法 |
1.3.3.1 胚乳培养法获得三倍体 |
1.3.3.2 体细胞杂交法获得多倍体 |
1.3.3.3 2n配子有性多倍化获得多倍体 |
1.4 植物多倍体的检测 |
1.4.1 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 |
1.4.2 染色体计数法 |
1.4.3 流式细胞仪分析法 |
1.4.4 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鉴定 |
1.5 同源四倍体育种在育种上的应用 |
1.5.1 诱导三倍体形成 |
1.5.2 培育四倍体新品种 |
1.5.3 同源四倍体的遗传桥梁作用 |
1.5.3.1 克服远缘杂交的不孕性 |
1.5.3.2 克服远缘杂种的不实性 |
1.5.3.3 创造远缘杂交育种的中间材料,以便于远缘物种间有利基因的相互转移 |
1.5.3.4 发掘无融合生殖种质资源 |
1.5.3.5 染色体工程育种 |
1.6 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2 体外植株再生 |
第一章 南方泡桐和豫杂一号泡桐四倍体的诱导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泡桐无菌苗的获得 |
2.2.2 四倍体泡桐的诱导 |
2.2.2.1 诱导方法 |
2.2.2.2 外植体预培养 |
2.2.2.3 秋水仙素诱导处理 |
2.2.2.4 处理外植体的芽诱导及植株再生 |
2.2.3 四倍体植株的鉴定 |
2.2.3.1 染色体计数方法鉴定 |
2.2.3.2 流式细胞仪鉴定 |
2.2.4 四倍体泡桐与二倍体泡桐比较 |
2.2.4.1 形态学观察 |
2.2.4.2 表皮细胞气孔器的比较 |
2.2.4.3 生化指标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双层培养处理对两种泡桐叶片诱导四倍体植株的影响 |
3.2 四倍体泡桐的鉴定 |
3.2.1 染色体数目鉴定 |
3.2.2 仪测定 DNA 含量鉴定 |
3.3 四倍体泡桐与二倍体泡桐的比较 |
3.3.1 形态学观察 |
3.3.2 表皮细胞气孔器的比较 |
3.3.3 叶绿素含量和 POD 活性的测定 |
第二章 两种四倍体泡桐体外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叶片、茎段、叶柄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
2.2.2 芽诱导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
2.2.3 根诱导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
2.3 试验统计与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种四倍体泡桐叶片、茎段、叶柄愈伤组织诱导 |
3.2 不同种四倍体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芽诱导 |
3.3 不同种四倍体泡桐根的诱导 |
4 小结 |
第三章 DNA共价修饰物对两种四倍体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DNA 共价修饰物对两种四倍体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芽诱导率的影响 |
2.2.2 DNA 共价修饰物对两种四倍体泡桐根诱导率的影响 |
2.3 试验统计与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DNA 共价修饰物对两种四倍体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芽诱导率的影响 |
3.2 DNA 共价修饰物对两种四倍体泡桐根诱导率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2 讨论 |
2.1 秋水仙素质量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诱导材料的影响 |
2.2 二甲基亚砜(DMSO)对泡桐四倍体诱导的影响 |
2.3 关于多倍体育种的最适倍性 |
2.4 DNA甲基剂和去甲基剂对两种四倍体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图版 |
(9)甲基甲磺酸对不同种泡桐体外植株再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木本植物体外植株再生的途径 |
1.1.1 器官发生的植株再生途径 |
1.1.2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植株再生途径 |
1.2 木本植物体外植株再生的机理 |
1.2.1 细胞的减数分裂理论 |
1.2.2 细胞的孤立理论 |
1.2.3 细胞的泛胚论 |
1.2.4 细胞的激素理论 |
1.3 影响木本植物体外植株再生的因素 |
1.3.1 植株基因型 |
1.3.2 外植体的类型 |
1.3.3 基本培养基 |
1.3.4 植物激素 |
1.3.5 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 |
1.3.6 培养条件和接种方式 |
1.3.7 DNA 甲基化对体外植株再生的影响 |
1.4 展望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泡桐无菌苗的培养 |
3.2.2 MMS 对泡桐叶片芽诱导的影响 |
3.2.3 MMS 对泡桐叶片芽根诱导的影响 |
3.2.4 MMS 对泡桐幼苗形态的影响 |
3.2.5 泡桐总DNA 甲基化水平测定 |
3.2.5.1 泡桐DNA 提取 |
3.2.5.2 泡桐DNA 水解 |
3.2.5.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2.5.4 HPLC 仪器及DNA 甲基化测试的条件 |
3.2.5.5 流动相的配制 |
3.2.6 数据处理 |
3.3 主要仪器及试剂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泡桐总DNA 甲基化水平测定方法 |
4.1.1 戊烷磺酸钠(SPS)对C 和5mC 保留时间的影响 |
4.1.2 高氯酸用量和水解时间对C 标样的影响 |
4.1.3 标准品和泡桐DNA 样品的色谱分离图 |
4.2 MMS 对泡桐叶片体外植株再生的影响 |
4.2.1 MMS 对毛泡桐叶片芽诱导的影响 |
4.2.2 MMS 对毛泡桐叶片愈伤组织总DNA 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4.2.3 MMS 对白花泡桐叶片芽诱导的影响 |
4.2.4 MMS 对白花泡桐叶片愈伤组织总DNA 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4.2.5 MMS 对豫杂一号泡桐叶片芽诱导的影响 |
4.2.6 MMS 对豫杂一号泡桐叶片愈伤组织总DNA 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4.3 MMS 对泡桐根诱导的影响 |
4.3.1 MMS 对毛泡桐叶片芽根诱导的影响 |
4.3.2 MMS 对毛泡桐幼苗的影响 |
4.3.3 MMS 对白花泡桐叶片芽根诱导的影响 |
4.3.4 MMS 对白花泡桐幼苗形态的影响 |
4.3.5 MMS 对豫杂一号泡桐叶片芽根诱导的影响 |
4.3.6 MMS 对豫杂一号泡桐幼苗形态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6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10)同源四倍体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系统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筛选 |
1.2.2 芽诱导培养基筛选 |
1.2.3 不同品种泡桐四倍体幼芽根的诱导 |
1.2.4 幼苗移栽 |
1.2.5 试验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组合对不同品种泡桐四倍体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组合对不同品种泡桐四倍体愈伤组织芽诱导率的影响 |
2.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组合对不同品种泡桐四倍体根诱导率的影响 |
3 小结 |
四、不同种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楸叶泡桐和台湾泡桐四倍体诱导及其体外植株再生体系建立[D]. 王杨.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4)
- [2]豫杂一号泡桐体细胞同源四倍体诱导及其体外植株再生[J]. 范国强,翟晓巧,魏真真,杨志清.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12)
- [3]9501泡桐和悬铃木四倍体诱导的研究[D]. 何佳.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8)
- [4]毛泡桐悬浮细胞培养及其植株再生[J]. 翟晓巧,胡文远,范国强.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01)
- [5]南方泡桐同源四倍体的诱导及其体外植株再生[J]. 范国强,魏真真,杨志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0)
- [6]四倍体刺槐诱导及其体外植株再生的研究[D]. 罗晓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2)
- [7]化学诱变剂对同源四倍体毛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的影响[J]. 董占强,范国强,魏真真,杨志清.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1)
- [8]豫杂一号泡桐和南方泡桐同源四倍体诱导及其体外植株再生的研究[D]. 魏真真.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4)
- [9]甲基甲磺酸对不同种泡桐体外植株再生影响研究[D]. 贾峰.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4)
- [10]同源四倍体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系统建立[J]. 杨志清,范国强,曹艳春,魏真真,刘飞.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