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波村到海波家族

从海波村到海波家族

一、从海泊村到海泊人家(论文文献综述)

王碧颖[1](2021)在《德占时期青岛城区供水问题研究(1897-1914)》文中指出

贾峰[2](2021)在《明郑文人群体研究》文中提出

张茜[3](2021)在《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山东诗文作家进行研究,对清代山东诗文创作进行一次整体的观照。全文将研究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特点所在,梳理清代山东较具特色的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及其创作,并对清代山东诗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探讨。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分析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生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科举教育情况、独特的地域文化等背景因素。第二节主要概述清代山东的诗学思想发展流变及文论思想等内容,诗学思想部分,主要展现清初作家对前代诗学的批判、继承和再发展,以及清代山东内部纵向时间轴上诗学思想的流变趋势。其后,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将以地区作为分章标准,分别写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兖州地区、胶东地区及其它地区这五个部分。其排列标准,从前至后分别为传统文学中心、新兴文学中心,然后是传统、新兴之外的其他地区。这其中,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和兖州地区作为山东的传统文学中心,自古以来文学创作就极为发达,而胶东地区所包括的登州府和莱州府,则是两个自明末兴起的新兴文学中心。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本文还设置了第六章,对除传统、新兴两种文学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作家及其创作进行研究,以达到较为全面的对清代山东地区作家、作品及代表性文学家族进行研究的目的。第二章主写济南地区。该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王士祯和蒲松龄,两人同为清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坛巨匠,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不同但却极致的文学艺术探索。第三节写田雯,其人也是清初山左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第四节以清初济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其他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作家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第五节重点研究清代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关注其家族内的作家及其作品。第三章主写青州地区。该章第一节的研究对象为赵执信,其与王士祯有着诗歌理论上的对峙,主张现实主义传统。第二节研究对象为“安丘二曹”的曹贞吉和曹申吉两兄弟,其中曹贞吉入赵执信的《谈龙录》,同时也是清初“诗中十子”之一,兄弟两人皆是清初闪耀全国文坛的大家。第三节以丁耀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诗文创作。第四节以青州地区其他具有特点和地方影响力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第五节则以青州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展现清代青州地区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创作情况。第四章主写兖州地区。第一节写曲阜地区,研究曲阜地区在清代极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为颜光敏、孔尚任、颜光猷和桂馥。第二节以宁阳地区的黄恩彤作为研究对象。第三节则关注清代兖州地区的文学家族,以曲阜孔氏和曲阜颜氏最为代表,这两个文学家族在有清一代诞生了大量的作家,并创作了很多相当不俗的文学作品。第五章主写胶东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的莱州府和登州府,这两个地区经过明代前期和中期的积累,至明后期逐渐成为山东地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中心。该章第一节以清初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的宋琬作为研究对象。第二节则以高密诗派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乾隆时期兴起的高密诗派与其前辈神韵诗派的不同主张,以及该时期诗歌主张转变的背后成因。第三节以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清代胶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其创作。第六章主写其他地区,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山东还有武定府、泰安府、沂州府、曹州府等地区,这些地区非传统的通衢大邑,亦非政治中心,故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展皆落后于传统和新兴文学中心所在的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多产生于清中期及以后,是长时间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累的结果,该章第一节选取的吴重熹,即为清道光时期诞生的一位较具影响力的作家。除去较具代表性的作家之外,该章第二节以家族为中心,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进行了研究,试图由这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家族的创作,来一窥这些地区在清代的文学创作情况。

吴娟[4](2019)在《厦门地方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的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厦门是重要海丝节点城市,厦门海丝文献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厦门在海上丝绸之路活动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是厦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的见证,也是厦门建设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可参考的重要信息资源。随着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海丝文献资源的研究和整理开发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厦门海丝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察等方法,从地方文献、厦门海丝文献、海丝文献整理、海丝文献开发的基本概念入手,结合笔者了解到的厦门地方海丝文献在各文献机构的收藏概况,系统梳理厦门海丝文献的类型、内容和价值,概述厦门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的现状,探讨目前工作中各环节存在的不足,给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提出厦门市各相关机构应当加强合作,清点馆藏,对海丝文献进行专门和专题整理,组建海丝文献整理人才队伍,加快海丝文献数字化进程,提供财政支持等一些改进建议,并附录一份厦门海丝文献主要书目。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对厦门海丝文献整理开发工作起到指导参考作用。

刘昕宇[5](2019)在《胶东海草房“苫匠”技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草房是山东省胶东地区的一种典型民居形式,极具胶东地域特色。海草房以海草为覆顶材料,屋脊高耸,外观古拙,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同时在建筑空间、聚落形态等方面带有很多胶东地区的地域基因,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草房的营造过程采用了特有的称为“五大匠”的分工体系:即负责石材雕琢的石匠;负责砌筑抹灰的瓦匠;负责屋架门窗木作的木匠;负责建筑铁件铁艺的铁匠;负责屋顶苫作的苫匠。其中苫匠是胶东地区独有的营造工种,有很强的文化、工艺美学研究价值。“苫匠”是胶东地域文化的产物,其产生和传播、演进受到了原生莱夷文化、戍边移民文化、盐业文化、日韩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历史文化因素的作用下,胶东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苫造文化,而海草房就是其物质层面的体现。本文用建筑学的民居营造工艺研究视角,以图示图解为主要表达语言,意欲探究以海草苫造为代表的海草房营造工艺,同时试图对“苫匠”的传承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胶东海草房的空间分布特征、“苫匠”技艺的历史渊源展开探究;第二部分是以图示图解的方式对海草房营建过程“五大匠”的各自工艺特征进行建筑学范畴的研究;第三部分则对“苫匠”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进行论述。本文致力于传统工艺细节的挖掘,意欲使社会各界加强对海草苫造工艺的重视,让这种珍贵的民居营造工艺和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扬。

郑榕[6](2017)在《14-18世纪闽南的卫所、户籍与宗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所与户籍制度是明帝国实现地方控制的经纬,二者交互作用,深刻的影响地域社会的历史进程与基层民众的日常生活。文章从“自下而上”、“上下互视”的研究视角,考察卫所、户籍制度在14—18世纪闽南地域社会的实践及影响,长时段分析王朝制度如何使地域社会结构与民众日常生活发生改向,制度经由历史实践内化于地方社会的过程。打通制度史研究与地域社会研究的畛域,将“宏大叙事”的王朝制度与“具体而微”的基层日常相结合,从而勾勒出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生活轨迹。一方面分析制度形成的社会结构如何嵌入并型塑了基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分析人的能动作用,如何逾越制度的藩篱。“守土尚武,治土尚文”深刻的反映出卫所军事系统与包含里甲户籍的州县行政系统之关系。明初福建卫所的设置,具防倭与弹压地方反乱的作用,从卫所的空间布局来看,环闽中山区,明帝国相继设立了一系列的卫所,用以监控、防范闽中寇乱。这些守御千户所往往具备实土型卫所的特征:代理行政官员管理地方民众、行使司法权等。军管型卫所固然有消弭盗寇的作用,但也带来凌虐百姓的弊端,促成了军管型卫所改县。作为卫所军制基础的军户制度的崩塌,则弱化了卫所的军事功能,并导致明代军事体制向募兵制转变。屯政是卫所军制的重要组成,它的演变同样与地域社会紧密结合。1、邓茂七之乱导致福建卫所屯军大量灾亡或取回备寇,屯田拨给余丁顶种或召佃耕种,使得屯田呈现出民田化的趋势。2、屯政败坏源于管屯武官、地方势豪对屯田的恣肆侵占。此辈神奸巨滑,使得屯田利薮尽入私门,祸国殃民,引发地方社会秩序的混乱。3、州县官员介入屯政事务,屯政因卫所、州县系统的相互掣肘而事权分散,效率低下,成本极高。这一切都使得卫所后勤自给能力下降,卫所的军事功能减弱,使屯田失原有养军之意。军屯制度的存在已徒增困扰,但明政府囿于“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祖训,缺乏釜底抽薪的变革决心与行动。屯政的地域研究视角透视出武官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是明末政治改革失败的重要因素。户籍制度实施则是政府为了有效掌握人力资源,以为国家之役使。“人户以籍为定”“役皆永充”的户籍制度使得民众为了因应国家军役制度,设立军装田等家族共产用于军费贴银,并在族谱中以合同的形式调整家族各房之间的军役轮当,反映出户籍制度在义务共担方面促进了家族组织化。源于军役制度的权利也使得屯军家族能通过顶屯、拓屯的方式扩大族产,从而增强家族凝聚力。宗族组织与“户”、“籍”三者之间交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形态。屯军家族通过寄籍、里甲户头买卖的方式改隶民籍,从而成为横跨军民两籍的“跨籍”宗族,进行屯田、民产的重新组合,隐匿田产或丁口。利用两套制度间漏洞实现套利,借此他们逾越了国家“人户以籍为定”“役皆永充”的制度藩篱。卫所系统同时还管理着大量非军事的卫籍人口,在明中叶以来“文升武降”的格局下,为了拓展卫籍人口的社会上升空间,武官阶层开始积极创办卫学,以保障卫籍人口的受教育权。而在卫学建立之后,文官与士大夫阶层开始介入卫学办学主导权,逐渐构建起一套以“庙学”为中心,包含启圣祠、乡贤祠、寓贤祠、名宦祠在内的儒学教化与象征体系。相较于军事功能浓厚的旗纛祭祀的衰落,使原本的卫所军事社区愈加呈现出“文化”的趋势。“文升武降”的格局于军户家族中则表现为武官阶层的士大夫倾向与士大夫主导家族组织建设。士大夫阶层以宋明理学家的宗法观念建构宗族组织,使这时期的家族完成了从习俗性家族组织到士大夫家族组织的转变。卫所、户籍制度还在文化意义上将人群分类,因户籍分野与组织方式的不同,形成“军家”、“民家”各自的身份认同,加之卫所城堡、屯田区与州县犬牙交错的空间布局,使得二者在地域历史进程中产生冲突与融合。“军家”通过婚姻、宗教生活、社会救济及水利等公共事务合作方式融入地域社会。祠庙祭祀结构变化实际上是卫所城堡变迁的表征,清初复界时“军家”“民家”对地方资源的争夺在社会文化层面显露出来,双方都注重利用祠庙等文化权力,移花接木、反客为主,声索地方资源。“军家”在地发展与社区融合使得军户身份意识逐渐泯灭,军户后裔对于乡贯的书写迥异于祖先对原籍的坚持,卫所城堡已然从单纯的军事堡垒转变成“军家”“民家”共同的社会生活空间。

王红杏[7](2016)在《宋代涉海韵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宋代涉海韵文研究”这一课题旨在以涉及海洋(包括描写海景,描写海洋特产,记叙航海经历等)的诗、词、赋等韵文为出发点,以文学史作为支撑,分析宋代这一类韵文的发展概况,及其在我国古代涉海韵文以及整个海洋文学史中的地位。绪论部分首先廓清研究对象,即何为“涉海韵文”,其次是介绍研究动机与方法,并总结了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在肯定前人研究已经取得颇为丰硕的成就的同时,试论其研究不够深入和细化的遗憾之处,最后阐述本文有何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一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简要介绍了涉海韵文的起源,其在宋前的发育史以及在金元及宋后的发展概况,从而明确宋代涉海韵文在所处坐标系中的位置。宋前分为先秦两汉,如楚辞,汉赋等中均有海的身影,魏晋南北朝,如曹丕《沧海赋》,木华《海赋》等,以及隋唐五代,如李世民《春日望海》等三个部分,金元时期有如杨维桢《海乡竹枝歌》等,明代有如卢镗《登招宝山》、屠隆《溟海波恬赋》等,清与近现代有如王诒寿《海运赋》,阿英《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其中的韵文等三个部分。从对宋前、与宋有重合的金元时期以及宋后的涉海韵文稍加梳理不难发现:首先在整体上,我国古代的涉海韵文乃至整个海洋文学呈现出人与海洋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对海洋的了解越来越深入,用以表现海洋的韵文形式也越来越多的情况。其次,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内容上抑或是在形式上,宋代都是我国古代涉海韵文从表现文人对海洋的想象,与海洋的观望走向对海洋的亲近,与海洋的接触,从单纯使用诗、赋走向运用诗、赋、词、曲等诸多韵文形式的承上启下时期。这既有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经济与文化共同繁荣的王朝在科技等客观条件上取得一定进展的外部原因,也有文学乃至文化、制度等自身发展到某一程度的内部原因。第二章便从外因与内因两个部分介绍了宋代涉海韵文的生成环境与要素,同时也展现了宋代涉海韵文的史学价值。外因即历史背景,又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宋代文人的迁谪情况,二是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后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开发,以及宋代的对外贸易政策,三则是科技的进步。而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宋代知识分子在官僚、学者与作家三种身份上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因此在这三个历史大背景中,写作诗词赋的文人参与或被牵连其中的程度是较高的。这三个外部因素直接导致了宋人有着更多的亲身航海,亲眼望海的经历,沿海地区以及海上特有的气象、风景等往往能给文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与感受,这种亲身的经历与感觉体认也使得文人落笔之际其信息的来源和感知途径的真实性存在保障,而非前人在谈论海洋时往往流露出的是某种对“离世高游”的想象,或是送行之际对海上风波险恶的担忧。如陆游的《步出万里桥门至江山》中“常忆航巨海,银山卷浪头”的描述,那种意象的真实性、人与意象关系的直接性可以说在诗中表露得淋漓尽致。而内因则是韵文发展到宋代呈现出的特殊气象。诗、词、赋三方面宋人都有所创新,并为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诗上,唐宋诗是“同构异质”的。宋人开创了在审美趣味、表现内容和具体写作手法上与“唐音”截然不同的“宋调”,在诗中流露了更多学者之气与高雅之思。在有关海洋的宋诗中,不仅可以发现宋人与海洋的互动较唐人更为频繁,而且还体现了宋人尚理趣,好议论的特色。在词上,宋人将词体进行了全方位地完型,以辩体意识将其正式举为独立的一种韵文形式,又以尊词意识在艺术上对其进行挖掘,并在传播上将其带入了民间社会。值得一提的是,当宋诗有意反唐诗之道而行之时,唐诗中的诸多有价值的阐释模式反被宋人用于宋词中,实现宋词与唐诗的“异构同质”。这在胡铨等人写的涉海词中都可以找到例证。赋上,宋赋有三个特征,律赋流行,“以文为赋”和在赋中说理的倾向,如欧阳修《祭先河而后海赋》等,这也使宋赋招致了“唐以后无赋”的诟病。此外,文人的心态也开始从阔大而转精微,从秾丽而转淡雅,其理想从外而转向内,这些都可在之后的具体作品分析中找到例证。第三章则是根据宋人的创作视野对宋代涉海诗进行分别考察,探讨其文学价值。这一章分为四节。第一节,分析宋代表现海洋风景的诗歌。而海洋风景则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宋诗不乏表现海上奇景、壮景的作品,如潮水与巨浪,“阴火”与岛屿,海风,海雨和海雾等,同时人对海洋的征服、干预形成的风景也成为了宋人描写的对象,如滨海城乡建筑,人们打造的舟楫等。第二节,分析宋代表现海洋物产的诗歌。这其中又包括生物物产与非生物物产,二者都能勾起诗人的诗情。前者如各类海错,如鳆鱼、瑶柱等,宋人以细腻、闲适的心态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能带来快感的细节;后者如海上的小石子等。这类咏物诗表现出的是宋人侔色揣称、精研物情的艺术追求和“托物寄兴”的写作习惯。第三节,分析表现宋代描写沿海生活的诗歌。这一类诗歌又可分为三类,一类带有非常明显的诗人的痕迹,表现的是诗人自己的滨海生活,如苏轼《纵笔三首》等;一类则是诗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描写普通百姓的沿海生活,如蜑民、盐民的辛苦劳作和特殊的生产方式等;第三类则将诗人与当地百姓结合起来,主要表现诗人对群众具体生活的评价或态度,如秦观《雷阳书事》等。第四节,分析写到宋人(包括诗人自身)航海经历的诗歌。这其中包括送行诗,如赵鼎臣《送赵延之亿送伴高丽人归国》;包括描写宋代海上在海上万里跋涉的诗歌,如邹浩《悼陈生》;包括写被贬谪的官员的跨越琼州海峡时的个人感受的诗歌,如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还有文人个人的游海诗,如陆游《感昔五首》等。海战诗也被归于航海诗中。宋末宋室与元军展开了悲壮的海战,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曰》等诗表现的便是海上作战过程与诗人的沉痛心情。第四章考察的是宋代的涉海词与赋。在宋词中,海洋以一虚一实两种面目出现。在作为一个想象性表现对象时,海洋承载的是词人有关览海仙游的审美思考,表达的是词人对自由的向往,对坎坷人生的感慨,有时也是在颂圣贺寿的谀词中不得不使用的意象。而在作为一个真实的观察对象时,海洋则关系着词人对现实的记录、感悟。如在描写海洋海景时介绍具体的地理、时序情况;或是根据自己的“浮海”经历而作词,如苏轼《千秋岁·次韵少游》;或是在词中勾勒现实社会中的景象,如史隽之《望海潮·浮远堂》等。而宋代论及海洋的赋并不多,本文选取了四篇赋来介绍宋代涉海赋的内容指向与艺术价值。首先是对海洋进行概括性介绍,并带有浓重的“炫博”意味,几乎句句用典的吴淑《海赋》。而苏过《飓风赋》在内容上表现的是海洋地带特殊的气候,在形式上则是颇为典型的宋代文赋。范成大《望海亭赋并序》是宋赋中表现滨海人文胜迹的代表,同时体现的也是南宋文人骋才使气和具有充沛入世精神的特点。而杨万里《海鳅赋》表现的是虞允文抗金的壮举,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表现水上作战力量的赋作。第五章则以诗为主,词、赋为辅,分析宋代涉海韵文的文化和文学意义,从而试图为第二章所提出的问题,即宋代何以能成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关节提供解答。作为我国进入中古时期后的最后辉煌期,宋人是具有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海洋精神开始萌芽,如苏轼《次韵陈海州书怀》对海洋的美化,但另一方面对海洋仍然是以一种自给自足的农耕思维来看待的,如周必大《周愚卿江西美刘棠仲各赋江珧诗,牵强奉答,用一字韵格》中表现的宋人进行人工养殖瑶柱的情形等。而在文学方面,宋代涉海韵文大量继承了前代海洋文学中的意象、语言营造方式以及在“以天下为己任”责任心下对海滨民众生活同情,宋人还在此基础上在海洋题材中加入了对个体人生的思索,如陆游《步虚四首之二》。另一方面,在向前人宝库中进行取用的同时,宋人也在海洋题材方面有着自己的新创,首先是扩大了海诗的表现题材,将前人未曾或很少关注的内容纳入诗歌,其次是在前人对海畏惧或好奇的情感内涵之上加入对海的热爱亲近之情,直接启发了元代表现海商牟利的相关诗歌创作,最后则是宋人以征实的态度加强了涉海韵文中的写实成分,包括内容(景、物、事、人)上的真实与情感上的真实,这对于明代涉海韵文有着直接影响。

宋力行[8](2016)在《广东阳江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疍民,史籍中又称“蜑”、“蛋”,是对自古以来生产生活于我国东南地区江河湖海之上的水上居民的泛称。疍民祖祖辈辈过着以水为伴、以船为家的水居生活,其水上文化具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元素。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其传统文化习俗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外部文化侵蚀。因此,本文主要以阳江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为研究对象,借助历史文献资料并结合田野调查,主要对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历史与现状做对比分析,并试图在这一过程中把握疍民传统文化习俗发生文化变迁的原因,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思考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保护与传承。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包括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结合四次田野调查收集到的资料,梳理了历代管辖海陵岛的行政单位的沿革顺序。探讨分析了海陵岛地名的真实由来,介绍了海陵岛的自然地理情况,为分析海陵岛疍民的来源做了铺垫;在社会结构方面,分析了疍民社会管理组织的历代演变规律,指出建国前后政府组织的转型、内部经济关系的改变、学校和医疗体系的建构情况。第三章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宗族家庭、婚姻制度、民间信仰体系、传统风俗习惯及咸水歌六个方面做了描述,对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对比,详细介绍了海陵岛疍民在传统文化习俗上所具有的特点。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情况。在对疍民族属探究与居住区域变化的分析后,紧接着利用文化变迁理论,具体探讨了疍民传统文化习俗发生变迁的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指出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面临困境。从而根据这一现实引出文化自觉理论。最后强调文化自觉才是疍民寻求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源泉,并对其给出建议。第五章总结了疍民传统文化习俗发生文化变迁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是自身的惰性心理导致缺乏文化认同。面对当地旅游经济的突飞猛进,希望疍民能利用好这把双刃剑从而获得疍民传统文化习俗新的生存空间。

徐玉玲[9](2014)在《宋元涉海小说研究》文中认为涉海小说是极有特色的地域文学。本文将“涉海小说”界定为:涉及到海洋的叙述故事的小说文体,以“故事人物身份、故事情节或者场景中涉及海洋”为选择文本的标准,包括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本文选取了226篇宋元涉海小说作为研究对象,第一章从宋元时期的海洋文化背景、宋前涉海小说的发展与影响两个方面来论述宋元涉海小说的文化背景。宋元时期的海洋文化背景包括对海潮灾害及海洋生物的认识与利用、海运交通、海上贸易、海防海战、海神信仰五个方面。第二章从海上神仙鬼怪、海上人物、海上动物、海上物品、海上事件五个方面来论述宋元涉海小说的题材内容。第三章从想象奇特丰富、精心塑造了生动丰富的海商形象、梦境的运用三个方面来论述宋元涉海小说的艺术特色。想象奇特包括环境奇特、外形奇特、性情奇特、法术奇特、功能奇特、情节离奇等。形象丰富包括类型丰富、角度丰富等。对于海商形象,本文论述了海商形象的生动丰富与形象塑造技巧。本文从梦境能拓展叙事空间、增加叙事容量,在潜意识中表达对海洋力量的敬畏,预叙故事、预见未来,增加浪漫气氛与奇幻色彩来论述梦境的运用。第四章从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分析了宋元涉海小说对明清涉海小说的较大影响。

孙胜杰[10](2014)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河流原型论》文中研究说明河流是自然界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物质之一,它孕育了人类文明,是生命之源。在古人那里河流有着多重象征意味,形成了某种集体无意识,承载着人类复杂的精神蕴涵。河流作为一种原型意象大量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这些“河流”原型意象无论是从文化蕴藉还是精神内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地域特色。论文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层面对河流原型进行解读。从历时性角度,是对河流原型的生成及河流原型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呈现出的模式、特点的研究;从共时性角度,是对河流原型的文化意蕴及地域呈现的阐释。河流原型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在文学中通过“置换变形”的方式沟通远古与当代之间的联系,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和情感变化。论文通过梳理中国现当代小说中与河流原型相关的作品,总结出生殖原型、阴阳原型、阻隔原型、救赎原型、鲧禹原型、江流儿原型、神女原型七种不同的具体原型,并通过对这些具体原型的分析呈现出河流原型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衍变过程中所承载的家园、生命、死亡的文化意蕴和深层的地域精神内涵。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五章。绪论部分首先是对论文选题的对象——河流原型的揭示,对“河流”做出概念的界定,以区别于以往研究成果中的“水”及其它相关原型意象。其次,在此基础上梳理论文选题现阶段的研究现状。最后,对论文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以及论文的逻辑思路进行说明。主体部分共五章:第一章“河流:流动的原型”。从总体上阐述河流作为承载着人类复杂精神内蕴的原型积淀在人类意识深处,并且通过置换变形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复现及其精神蕴涵的发展流变。第二章“河流的原生性原型”。论述河流的原生性原型,即生殖原型、阴阳原型、阻隔原型、救赎原型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置换变形及其精神蕴涵。第三章“河流的衍生性原型”。论述河流的衍生性原型,即鲧禹原型、江流儿原型、神女原型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置换变形及其精神蕴涵。第四章“河流原型的文化意蕴”。主要从家园文化、生命文化、死亡文化三个方面来论述作为孕育人类生命、人类生存之要素的河流所具有的个体特色的文化意蕴。第五章“河流原型的地域呈现”。这一章论述的地域呈现并不是对所有流域的河流的特征的展现,而是通过具有明显人为特征的河流的地域性的分析,主要以象征逸乐空间的秦淮河、象征新旧文明冲突的红水河和象征封闭停滞的呼兰河为例,揭示特色地域中的河流原型的呈现。结语部分主要是对论文中心观点的提炼与归纳、一些还未来得及展开的想法以及论文的不足之处的说明。

二、从海泊村到海泊人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海泊村到海泊人家(论文提纲范文)

(3)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几个问题的厘清
第一章 清代山东诗文总论
    第一节 清代山东诗文生成机制
        一、海岱齐鲁:山东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清代山东经济
        三、清代山东科举情况
        四、山东的独特地域文化
    第二节 清代山东诗学思想及文论思想
第二章 济南地区
    第一节 王士祯
    第二节 蒲松龄
    第三节 田雯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新城王氏
        二、淄川王氏
        三、历城朱氏
        四、德州田氏
第三章 青州地区
    第一节 赵执信
    第二节 安丘二曹:曹贞吉、曹申吉
    第三节 丁耀亢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安丘曹氏
        二、诸城刘氏
        三、诸城相州王氏
第四章 兖州地区
    第一节 曲阜代表作家
    第二节 黄恩彤
    第三节 文学家族
        一、曲阜孔氏
        二、曲阜颜氏
        三、济宁潘氏
第五章 胶东地区
    第一节 宋琬
    第二节 高密诗派
        一、高密三单
        二、高密三李
        三、高密诗派其他作家
    第三节 郝懿行、王懿荣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福山王氏
        二、文登于氏
        三、文登毕氏
        四、即墨黄氏
        五、掖县赵氏
        六、高密单氏
第六章 其他地区
    第一节 吴重熹
    第二节 文学家族
        一、海丰吴氏
        二、惠民李氏
        三、曹县万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清代山东诗文作家小传
    一、济南
    二、兖州
    三、青州
    四、登州
    五、莱州
    六、泰安
    七、沂州
    八、曹州
    九、东昌
    十、武定
致谢

(4)厦门地方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的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厦门地方海丝文献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地方文献
        二、厦门海丝文献
        三、海丝文献整理
        四、海丝文献开发
    第二节 厦门海丝文献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一、厦门海丝文献的主要类型
        二、厦门海丝文献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厦门海丝文献的主要收藏概况
        一、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收藏的海丝文献
        二、厦门高校图书馆收藏的海丝文献
        三、市内其他机构收藏的海丝文献
    第四节 厦门海丝文献的价值
        一、厦门海丝文献的学术史料价值
        二、厦门海丝文献的文化教育价值
        三、厦门海丝文献的政治经济价值
第二章 厦门海丝文献整理现状
    第一节 厦门海丝文献的整理概况
        一、方志的整理与编修
        二、海丝档案资料的汇编出版
        三、厦门海丝历史文献的修订汇编
    第二节 厦门海丝文献整理的主要特点
        一、整理内容涉及范围广
        二、整理机构主要以文献收藏机构为主
        三、整理对象多为纸本文献
    第三节 厦门海丝文献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全面整理难度较大
        二、整理工作缺乏统筹规划
        三、专门整理的深度不够
        四、专业人才不足
第三章 厦门海丝文献开发现状
    第一节 厦门海丝文献的开发概况
        一、厦门海丝文献书目索引的编制
        二、厦门海丝文献主要数据库的开发
        三、利用厦门海丝文献编纂的相关着作
        四、利用厦门海丝文献开展的学术研究活动
        五、利用厦门海丝文献开展的各类宣传活动
    第二节 厦门海丝文献开发的主要特点
        一、开发形式多样化
        二、开发工作与时俱进
        三、专题类数据库较多
    第三节 厦门海丝文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步伐缓慢
        二、海丝文献开发深度不够
        三、海丝文献宣传力度不大
        四、相关财政支持略显不足
第四章 厦门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的相应对策
    第一节 厦门海丝文献整理的对策
        一、系统挖掘和梳理厦门海丝文献
        二、强化对厦门海丝文献整理工作的宏观调控
        三、对厦门海丝文献进行深入细化整理
        四、组建专业化海丝文献整理人才队伍
    第二节 厦门海丝文献开发的对策
        一、加快推进厦门海丝文献的数字化建设
        二、增加厦门海丝文献开发的深度
        三、加强厦门海丝文献的宣传推广与利用
        四、拓宽厦门海丝文献开发的资金渠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附录 厦门海丝文献主要书目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胶东海草房“苫匠”技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阐述
        1.3.1 苫匠
        1.3.2 胶东海草房
    1.4 研究范围和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相关研究
        1.6.1 专着书籍
        1.6.2 硕博论文
    1.7 本文与相关论文的差异及本文创新点
        1.7.1 与三篇相近视野论文的差异
        1.7.2 本文的创新点
    1.8 论文框架
2 胶东海草房的空间分布与“苫匠”技艺的传播
    2.1 胶东海草房的空间分布
        2.1.1 胶东地区的海草房分布
        2.1.2 荣成的海草房分布
    2.2 “苫匠”技艺的历史渊源与传播、发展
        2.2.1 胶东“苫匠”技艺的缘起——莱夷文化
        2.2.2 胶东“苫匠”技艺的“技术爆炸”——海防戍边大移民
        2.2.3 “苫匠”技艺的域内传播与微循环——胶东盐运活动
        2.2.4 “苫匠”技艺的外部影响——与日韩的文化交流
    2.3 本章小结
3 “五大匠”营造分工体系中的“苫匠”
    3.1 海草房营建全流程图解
    3.2 海草房营造中的“苫匠”技艺
        3.2.1 海草苫作屋顶的基本形态
        3.2.2 海草苫作屋顶的艺术价值
    3.3 海草房营造中的“石匠”技艺
        3.3.1 石料的开采与加工
        3.3.2 其他石作工艺
    3.4 海草房营造中的“瓦匠”技艺
        3.4.1 墙体砌筑选材
        3.4.2 墙体的砌筑工艺
        3.4.3 照壁的砌筑
        3.4.4 瓦匠与苫匠的配合
    3.5 海草房营造中的“木匠”技艺
        3.5.1 大木作——八字梁架体系
        3.5.2 小木作——门窗的木作工艺
    3.6 海草房营造中的“铁匠”技艺
        3.6.1 铁制工具
        3.6.2 铁制建筑连接件
    3.7 本章小结
4 “苫匠”运用的材料与工具
    4.1 苫造屋顶运用的材料
        4.1.1 苫层用材
        4.1.2 苫背用材
        4.1.3 粘接用材
    4.2 “苫匠”运用的工具
        4.2.1 运输工具
        4.2.2 施工工具
    4.3 本章小结
5 “苫匠”的营造流程与施工技艺
    5.1 苫背的制作
        5.1.1 草笆子的制作
        5.1.2 胡秫秸/麦秸笆子的制作
        5.1.3 笆板的制作
    5.2 备草料、扎脚实
    5.3 房檐的苫作
    5.4 房坡的苫作
    5.5 压脊、整理坡面
    5.6 “将军帽”的苫造
    5.7 “门楼”的苫造
    5.8 海草顶的修葺
    5.9 本章小结
6 “苫匠”的传承与苫造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6.1 “苫匠”传承的特点
        6.1.1 “父子薪火相传”为主、“选贤禅让”为辅
        6.1.2 苫造技艺传承的“高度延续性”和“封闭性”
    6.2 “苫匠”的衰亡史与原因剖析
        6.2.1 苫顶成本飙升,海草房的经济性降低
        6.2.2 社会发展导致“父子薪火相传”模式失效
        6.2.3 海草房的价值仍未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
    6.3 “苫匠”传承的思考
        6.3.1 苫匠的待遇和劳动保障
        6.3.2 “父子相传”转向多元化传承
    6.4 苫造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6.4.1 “走出去”——拓展苫造市场
        6.4.2 海草苫造技艺应用的多元化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调研路线
附录Ⅱ 本文图片、图表索引
附录Ⅲ 访谈信息

(6)14-18世纪闽南的卫所、户籍与宗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基本思路、论文框架与史料征引
第二章 明代国家制度与地方控制
    第一节 卫所制度与地方控制
        一、福建卫所建置沿革
        二、“治土尚文、守土尚武”
    第二节 户籍制度与社会控制
        一、军户制度与地方社会
        二、军户与地方社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户籍管理与家族组织
    第一节 军役承袭与家族组织建构
        一、义务之共担与家族组织建构
        二、权利之共享与家族组织建构
    第二节“军家”在地化与武官士大夫倾向
        一、“军家”的在地化:军中袍泽到家族联盟
        二、在地化融合的途径——军户婚姻圈的考察
        三、“军家”家族的士大夫倾向及其地方使命
    第三节“户”“籍”“族”与军户身份之转换
        一、“户”“籍”“族”关系与“役籍”变更
        二、“户”与“族”:“粮户归宗”政策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屯田、武官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明代屯田管理体制及其组织
        一、明代福建卫所屯田的组织及来源
        二、屯军家族:从“拨种”到“世业”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制度守常
        一、福建卫所军屯演变及其弊端
        二、卫所武官与屯政管理
    第三节 制度延续与屯田管理
        一、屯丁纳银与军户赋役形态转变
        二、赋役征收渠道:从屯甲到屯丁自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卫学之兴与士大夫力量成长
    第一节“右武”到“崇文”的体制转变
    第二节 士大夫对兴学主导权的介入
    第三节 旗纛之衰与庙学之兴
        一、旗纛祭祀之衰
        二、儒家教化体系之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军民关系与卫所社区变迁
    第一节 对拨俸粮、仓场管理与民众应役
    第二节 卫所军事城堡的变迁
        一、城墙内外:大金千户所的拓城
        二、以铜山千户所城为中心的考察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征引文献与参考书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宋代涉海韵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范围——何为涉海诗赋
        1. 海洋文学的来历
        2. 作为海洋文学组成部分的涉海韵文
    第二节 研究动机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现状
        1. 涉海文学研究综述
        2. 宋代涉海韵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涉海韵文的各时期发展概况
    第一节 涉海韵文的宋前发育史
        1. 先秦两汉涉海韵文
        2. 魏晋南北朝涉海韵文
        3. 隋唐涉海韵文
    第二节 金元、明清及近代涉海韵文的发展
        1. 金元涉海韵文
        2. 明代涉海韵文
        3. 清及近代涉海韵文
第二章 宋代涉海韵文的生成环境与要素
    第一节 两宋文人迁谪与涉海诗
        1. 两宋文人迁谪的历史进程
        2. 两宋文人迁谪的地理状态
        3. 两宋海南谪宦的不同心态与处世哲学
    第二节 两宋经济、外交与涉海诗
        1. 两宋经济与涉海诗
        2. 两宋外交与涉海诗
    第三节 两宋科技与涉海诗
        1. 造船业的发展
        2. 陆图海图测绘的完善
        3. 指南针与罗盘的运用
        4. 天文气象的计算与推测
    第四节 两宋韵文的自身发展与涉海作品
        1. 诗体的递嬗
        2. 词体的完型
        3. 赋体的流变
        4. 文人审美心态的转变
第三章 两宋涉海诗创作视野考察
    第一节 两宋诗中的海洋景观
        1. 宋诗中的海洋自然景观
        2. 宋诗中的海洋人文景观
    第二节 两宋诗中的海洋物产
        1. 宋诗中的海洋生物
        2. 宋诗中的滨海非生物
        3. 宋代咏物海诗的审美风貌
    第三节 两宋诗中的沿海生活
        1. 描述诗人自身的沿海生活经历
        2. 描述平民百姓的沿海生活场景
        3. 诗人自身感悟与沿海平民生活的结合
    第四节 两宋诗中的航海经历
        1. 对行人的殷切祝福与个人内心立场、哲思的表达
        2. 海商的苦心经营与万里跋涉
        3. 谪宦的人生感怀与精神超越
        4. 游子的个人历险或异域想象
        5. 臣子的龙血玄黄与家国之耻
第四章 宋代涉海词赋
    第一节 宋词中的海洋情怀
        1. 览海仙游的审美思考
        2. 感时悟事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宋代涉海赋的内容指向与艺术价值
        1. 宋赋对海洋的概括性介绍——《海赋》
        2. 宋赋中的海洋气象奇景——《飓风赋》
        3. 宋赋中的滨海人文胜迹——《望海亭赋》
        4. 宋赋中的海防军事力量——《海鳅赋》
第五章 宋代涉海韵文的文化观照与艺术分析
    第一节 两宋涉海韵文的文化观照
        1. 保守内向传统文化下的海洋精神萌芽
        2. 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下的“以海为田”
    第二节 两宋涉海韵文的艺术分析
        1. 两宋涉海韵文对前代诗作的继承
        2. 两宋涉海韵文的新创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广东阳江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海陵岛历史地理与社会结构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自然地理
        一、历史沿革
        二、自然地理
    第二节 海陵岛疍民的社会结构
        一、政府组织的转型
        二、学校的重组
        三、内部经济关系的重构
        四、医疗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海陵岛疍民的来源探究
第三章 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
    第一节 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一、服饰文化习俗
        二、饮食文化习俗
        三、舟居文化习俗
    第二节 宗族家庭组织的变迁
    第三节 婚姻制度的演变
    第四节 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
        一、妈祖信仰崇拜
        二、多神信仰崇拜
    第五节 传统风俗习惯与禁忌的延续
        一、传统风俗习惯概述
        二、渔业捕捞里的禁忌
    第六节 咸水歌的传承
第四章 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困境与调适发展
    第一节 疍民族属探究与居住区域的变化
        一、疍民的族属探究
        二、居住区域的混杂
    第二节 缺乏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文化认同
    第三节 传统文化习俗变迁的原因
    第四节 传统文化习俗传承的方式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田野调查概况及感受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9)宋元涉海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与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宋元涉海小说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海洋文化
    第二节 宋前涉海小说的发展与影响
第二章 宋元涉海小说的题材内容
    第一节 海上神仙鬼怪
    第二节 海上人物
    第三节 海上动物
    第四节 海外物品
    第五节 海上事件
第三章 宋元涉海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想象奇特丰富
    第二节 精心塑造生动丰富的海商形象
    第三节 梦境的运用
第四章 宋元涉海小说对明清涉海小说的影响
    第一节 故事题材的影响
    第二节 艺术特色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10)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河流原型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摘要(英文)
绪论
    一、选题的研究对象
    二、学术史回顾
    三、选题意义与思路
第一章 河流:流动的原型
    第一节 原型内涵及其置换变形
        一、原型及相关概念辨析
        二、原型的置换变形
    第二节 河流原型
        一、河流作为原始意象
        二、原型与文学原型意象
        三、河流作为文学原型意象
    第三节 文学中河流的古今精神流变
        一、河流与中国古典文学
        二、河流与中国现当代小说
第二章 河流的原生性原型
    第一节 生殖原型
        一、生殖崇拜与大母神
        二、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生殖原型置换
    第二节 阴阳原型
        一、阴阳原型与二项对立思维
        二、文学南方与二律背反叙事
    第三节 阻隔原型
        一、性禁忌与两性隔离
        二、河流阻隔与悲剧意识
        三、生命孤独与跨越阻隔
    第四节 救赎原型
        一、河流的救赎原型探源
        二、革命话语中的救赎之河
        三、宗教话语中的救赎之河
第三章 河流的衍生性原型
    第一节 鲧禹原型
        一、鲧禹原型与英雄崇拜
        二、感时忧国与国民性反思
        三、中国现当代小说中鲧禹原型置换
    第二节 “江流儿”原型
        一、“江流儿”原型及意义阐释
        二、中国现当代小说中“江流儿”原型置换
    第三节 神女原型
        一、女神崇拜与神女原型
        二、男性理想中的“女神”
        三、魂兮归来的“女神”
第四章 河流原型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家园: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
        一、“家园”概念及其精神载体
        二、情绪记忆中的家园小镇
        三、地理隔离中的家园情感
        四、忧患思考中的家园生态
    第二节 生命:美善的寻找和强力的崇拜
        一、美与善的生命寻找
        二、原始生命强力的崇拜
    第三节 死亡:向死而生的生命尊严
        一、投河模式与死亡恐惧
        二、河流的慈悲与向死而生
第五章 河流原型的地域呈现
    第一节 新旧文明冲突中的红水河
        一、民族作家对传统文化的固守
        二、“百越境界”对文明的渴望
    第二节 逸乐空间秦淮河
        一、秦淮空间及其传统文化特质
        二、怀旧:想象逸乐空间的一种方式
        三、新历史:秦淮空间的破除和拆解
    第三节 封闭停滞的呼兰河
        一、漂泊之痛与情感寄托
        二、生命泥淖与无望挣扎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从海泊村到海泊人家(论文参考文献)

  • [1]德占时期青岛城区供水问题研究(1897-1914)[D]. 王碧颖. 青岛大学, 2021
  • [2]明郑文人群体研究[D]. 贾峰.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3]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D]. 张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4]厦门地方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 吴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5]胶东海草房“苫匠”技艺研究[D]. 刘昕宇.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14-18世纪闽南的卫所、户籍与宗族[D]. 郑榕. 闽南师范大学, 2017(09)
  • [7]宋代涉海韵文研究[D]. 王红杏. 吉林大学, 2016(03)
  • [8]广东阳江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D]. 宋力行.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6(01)
  • [9]宋元涉海小说研究[D]. 徐玉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10]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河流原型论[D]. 孙胜杰. 兰州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从海波村到海波家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