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Xiansheng was elected mayor of Wuhan

Li Xiansheng was elected mayor of Wuhan

一、李宪生当选武汉市市长(论文文献综述)

唐惠虎[1](2016)在《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筹建纪略》文中认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刘云山、栗战书同志签报的筹建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强调"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次年1月4日,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发文,批准筹建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曾批准筹建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时隔

郑自来,郑自斌[2](2016)在《中共五大及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的建设》文中认为2007年11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文物局,中共湖北省委、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在武昌都府堤20号,隆重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落成典礼,宣告依托会址建设的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正式建成并向社会开放。(一)中共五大会址系指1927年4月27日至

余熙[3](2012)在《我与法国大使蓝峰、高毅的几段友情》文中指出让·皮埃尔·蓝峰(Mr.Jean-Pierre Lafon),2002至2004年任法兰西共和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2003年,他为我的三本法国主题新着撰写了序言。菲利普·高毅(Philippe Guelluy),2004年至2006年任法兰西共和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

胡照洲[4](2010)在《我印象中省政协60年具有重要影响的几件大事》文中研究表明值此隆重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成立60周年之际,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湖北省暨武汉市政协实际情况,仅以笔者之见,遴选对全省乃至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

张大维[5](2010)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城市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视角,试图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否形成,主要内容和理论价值如何?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怎样,主要经验和实践意义何在?论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等研究方法,遵循“发生逻辑(为什么)——理论体系是什么——实践成效怎么样”的分析思路,采用“新情况——新问题——新理论——新实践”的研究框架。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第一,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已经形成且已整合成架构合理、指导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二,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了基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由此可见,社区建设和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关注的两大主题。新中国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20年、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10年、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创建5年,农村社区建设从试点走向铺开,城乡社区统筹发展的趋势正在形成,我国社区建设的成就巨大,对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形成的新理论与新实践进行系统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当前学术界在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却也出现了一些明显不足:从西方研究范式出发,来阐释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较多,从我们党执政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化道路,并从学理上分析总结我们党城市社区建设新理论和新实践的较少;等等。本文关注实践中的问题,转换研究范式,从实际问题出发梳理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四个主题,也即党的理论和实践体现的四条主线:居民自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明。本论文阐释围绕着这四条主线展开,使其贯穿于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始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具有独特的发生逻辑。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最初目的,是要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所引发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和实践就是围绕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展开的。总体来看,我国巨大社会转型出现的新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新情况引发新问题,与之相关联,我国的社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民稳问题,即单位制解体与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缺失及管理真空问题;民生问题,即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服务或产品供给短缺问题;民主问题,即公民的选择权、自由权、差异性增强与自治渠道、自治制度、自治机制不完善问题;文化问题,即精神文明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国家逐步形成了通过社区来整合社会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并指导着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选择走城市社区建设道路以后,逐步展开了理论探索并通过实践试错来完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各次全会的精神、中央领导同志的论述、中央政府报告的概括、中央政策法规的阐述,政界学界理论的成果,等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总体来讲,业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关于建设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及其内含的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等各要素的意义价值、宗旨目标、内涵外延、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网络体系等的整体性理论体系。其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一是逻辑起点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理论;二是中轴核心理论,即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理论;三是外围结构理论,包括社区居民自治理论、社区管理有序理论、社区服务完善理论、社区文明祥和理论等四大支柱理论。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的轴心体系。其中,逻辑起点理论是方法论,中轴核心理论是价值观,外围结构理论是保护带。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由其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实践成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传统旧式社区建设阶段、过渡转型社区建设阶段、现代新型社区建设阶段、和谐社区建设与城乡社区统筹发展阶段四个阶段。本文侧重于呈现过渡转型社区建设及其以后阶段的实践发展。在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概括起来便是“五个建立、五个格局”:一是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基层社会有序管理格局;二是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广泛参与居民自治格局:三是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小社区大服务格局;四是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建格局;五是社区文明氛围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文明祥和格局。实践的巨大成效实际上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创造了理论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一方面,从时间和内容范畴上看,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实践意义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及其内含的“一个正确分析、五个紧紧抓住”等具体实践经验,既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也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为最终实现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韩雪[6](2008)在《武汉:中部崛起》文中认为两江交汇,冲破崇山峻岭,在白云黄鹤的故乡,龟蛇两山相聚之处,开拓出广袤的平原。上世纪50年代的武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整个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连成一体,结束了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武汉

卢爱国[7](2008)在《使社区和谐起来:社区公共事务分类治理》文中提出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区是社会的“全息缩影”,是社会功能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验和中国现实决定:和谐社会建设经由社区建设,社区建设途径社区体制改革。然而,社区行政化已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制约性因素;学术界对新近出现的社区体制改革模式缺乏深入反思。有鉴于此,本文以城市社区体制改革为研究对象,秉承“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的实证研究准则,深刻剖析目前社区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梳理和评析当下出现的社区体制改革模式,并探寻替代性选择。社会系统是由经济运行机制、政治运行机制、社会运行机制三个子系统所构成的结构性的动态系统。社会系统转型不是直线式转型,也不是均等式转型,而是一个持续地从不均衡到均衡的动态演化过程。中国社会系统第一次转型以经济运行机制转型为主,是政府自我革命与市场发育的双重变迁过程。与政治运行机制主动转型不同,社会运行机制变革显得盲目与被动。中国第一次转型使经济运行机制与社会运行机制之间产生巨大的“落差效应”,要求社会再次转型,开展社会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单位制解体带来功能外移,社会问题社区化,使社区成为社会问题的仓储域和利益主体的博弈域,意味着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建设经由和谐社区建设,社会体制改革途经社区体制改革,包括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两个方面。从权力和资源分配看,中国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经历了行政性分权改革和社会性分权改革两个阶段。通过行政性分权改革,产生了“上海模式”,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通过社会性分权改革,产生了“江汉模式”,逐步形成“两级政府、四级管理”的治理结构。“江汉模式”的理念是实现“两个分离”,即在社区社会管理中,实行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分离;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实行政府组织“掌舵”与民间组织“划桨”的分离。然而,“江汉模式”在实际运行中遇到了“体制性问题”,垂直整合、条条运行、部门包办的城市科层体制阻碍了“两个分离”。正是由于“体制性障碍”,“江汉模式”在实践运行以及制度扩散中,并没有完全实现其背后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伴随政府职能社区化,社区建设难以走出部门垂直整合和社区居委会被行政吸纳的困境。也就是说,政府主导的城市社区体制改革在价值取向与行为后果上存在冲突和矛盾。这一“政府悖论”的产生有双重原因:从客观上看,“政府悖论”源于路径依赖,权威主义行政体制惯性和民间资源的缺失迫使各政府职能部门建立排他性的行政系统,吸纳所有社会资源和权力,并垄断性的提供公共服务和开展社会管理;从主观上看,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居民都是“经济人”,都是有独立偏好的利益主体,我国现行科层体制为利益主体自我扩张和“投机”提供了坦途。社区体制不顺最终导致社区治理绩效低下,公共产品短缺。改革是当代中国的基本特征。社区体制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改革能解决某一时段内存在的问题,但在改革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问题,进而又引发后续的改革。江汉区社区体制改革开启了中国政府职能社区化行动,但改革的限度又引发了政府职能社区化失范的“浪潮”。在新一轮社区体制改革进程中,有的城市出于为社区居委会减负目的,在现有体制不变的前提下,探索了四种社区工作站模式。这些模式尽管取得了一定绩效,但都存在限度。公司治理模式实现了社区自治管理与社区行政管理在职能上的分开,有利于避免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和提高社区行政管理效能;但社区自治管理与社区行政管理在组织上不分,社区行政管理与社区公共服务在组织和职能上也没有分开,难以避免社区居委会边缘化。社站内置模式在社区自治管理、社区行政管理、社区公共服务上都没有实现组织和职能上的分开,尽管有利于避免社区居委会边缘化,提高社区行管理效能,但是难以避免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居站并行模式实现了社区自治管理与社区行政管理、社区行政管理与社区公共服务在组织上分开,有利于避免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和边缘化,也有利于提高社区行政管理效能;但是社区自治管理与社区行政管理、社区行政管理与社区公共服务在职能上不完全分开。居站分离模式实现了社区自治管理与社区行政管理在组织和职能上分开、社区行政管理与社区公共服务在组织上分开,有利于避免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和提高社区行管理效能;但是社区行政事务与社区公共服务在职能上不完全分开,难以避免社区居委会边缘化。四种社区体制改革模式分别从不同层次突破了现行社区体制,但没有从根本上超越垂直整合模式,因而必须探寻替代性选择。理顺社区体制需要深化城市行政体制改革,体制改革需要探寻可行路径。植根于中国本土“情境”,借鉴国外公共事务治理经验,走出当下社区治理困境的途径是构建社区公共事务分类治理体系,形成多元合作治理网络。合作首先需要合理分工。社区公共事务分类治理是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政府组织“掌舵”与民间组织“划桨”相分开的过程,也是对政府包办模式的替代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价值取向的转换、治理主体功能边界的界分、治理主体秩序的重组和治理机制的创新。首先,在社区体制改革中,必须遵循公平、效率、民主、秩序等基本价值取向。其次,综合事务属性、责任主体、相近事务合并等三重标准,重新梳理、整合和细分社区公共事务。再次,重新配置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其他社会组织的权力和资源,重塑治理结构,建立“多中心”主体秩序。最后,创新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机制,根据社区公共产品提供与生产分开原则,不同事务采取不同治理机制,其中社区行政事务采取行政机制,社区公共服务主要采取准市场机制,社区自治事务采取自治机制。社区公共事务分类治理是规范和推进政府职能社区化,构建服务型政府和培育公民社会的路径选择。

寒青[8](2008)在《爱,流过界河》文中研究表明一份史无前例的"托孤协议"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爸爸是一名警察,"女儿"是他亲手抓获的一名重刑犯的女儿,一段错综复杂的"恩怨"让他们走到了一起。道德融化坚冰,爱流过界河。这就是武汉市公安局水上分局王家巷派出所副所长刘继平和"女儿"珍珍之间的感人故事。

湖北省政府秘书长、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段轮一 吴惊雷 官章敏 李晋[9](2008)在《手持彩练舞楚天》文中认为$F编者按$E—— $T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这是十几年前联合国东京会议作出的一个举世关注的结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次在纵论21世纪世界发展趋势时宣称,“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

苏洁,曲佰军[10](2008)在《李宪生:将“大爱”融入城市管理》文中指出"政府应是人民群众的‘守夜人’、‘巡夜人’。深夜正是大家下班的时候,是城市管理的薄弱期,到外面去转一转,这时候看到的问题最真实,也是最需要解决的。"

二、李宪生当选武汉市市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宪生当选武汉市市长(论文提纲范文)

(1)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筹建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二)
    一、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建馆方案(略)
    二、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复原陈列方案
    三、《中共中央在武汉》陈列展览大纲
(三)
(四)

(2)中共五大及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二)
(三)

(4)我印象中省政协60年具有重要影响的几件大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1950年/李先念出任湖北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 开创了湖北省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新纪元
二、1958年/董光清被祝圣为中国第一位自选自圣的天主教主教, 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新篇章
三、1983年/黎韦主持五届政协, 从落实政策入手, 开创了新时期湖北省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
四、1993年/李崇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基本政治制度写入国家宪法,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新辉煌
五、1994年/辜胜阻在全国政协大会提出合理引导我国“民工潮”的建议, 开创了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思路
六、2000年/许其贞在全国政协提出的1331号提案, 开创了“中国·武汉光谷”产业发展新飞跃
七、2000年/韩南鹏、郭生练率民盟持续研究长江中游武汉经济区发展战略和中部发展战略, 开创了中部地区崛起国家战略新高峰
八、2008年/王生铁督办全国政协提案,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 开创了湖北省四湖地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工作新天地

(5)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由来与研究意义
        1.研究经历与选题由来
        2.问题意识与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简要述评
        1.现有研究情况与总体把握
        2.现有研究视角与理论范式
        3.现有研究内容与分析范式
        4.简要分析与述评展望
    (三) 研究思路与基本概念
        1.分析思路与研究框架
        2.基本概念
    (四)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研究方法
        2.资料来源
    (五) 创新之处与主要限度
        1.创新之处
        2.主要限度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发生逻辑
    (一) 社会转型:党领导社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1.社会分层
        2.社会流动
        3.社会组织
        4.社会分工
    (二) 社会失范:党领导社会建设遇到的新问题
        1.民主问题:公民权生长与自治制度不完善
        2.民稳问题:单位制度解体与管理主体缺失
        3.民生问题: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
        4.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
    (三) 社区建设:党领导社会建设作出的新选择
        1.顶层设计: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社区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2.制度安排:中央政策规章关于社区建设必要性的阐述
        3.变迁轨迹:党对社区建设道路的认识过程与理论趋向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
    (一) 轴心体系:统领的社区建设理论
        1.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总体性探索
        2.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概念性图式
    (二) 中轴核心: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
        1.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探索
        2.党的各次全会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精神
        3.中央政策规章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阐述
    (三) 外围结构:链接的四大支柱理论
        1.居民自治:社区民主与社区党建理论
        2.管理有序:社区体制与社区治理理论
        3.服务完善:社区民生与服务均等理论
        4.文明祥和:社区文明与和谐文化理论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成效
    (一)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发展阶段的总体把握
        1.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发展历程及其脉络
        2.学术界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阶段的概括
        3.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和发展阶段的再判断
    (二) 发展基层民主:居民自治理念下的社区民主建设实践
        1.稳步推进:党领导的居民自治发展总态势
        2.民主选举:内生人民民主思想的社区实践
        3.民主决策:渗透协商参与理念的社区探索
        4.民主管理:实现自我治理目标的社区实验
        5.民主监督:颠覆传统官民位序的社区创造
        6.其它各地社区民主与居民自治的实践发展
    (三) 维护社会稳定:管理有序理念下的社区管理建设实践
        1.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
        2.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
        3.总体性模式、街道办模式和工作站模式
        4.其它各地社区治理与管理体制创新实践
    (四) 实现民生民本:服务完善理念下的社区服务建设实践
        1.社区服务实践:变迁过程与总体发展状况
        2.社区服务设施:拥有量和覆盖面不断增加
        3.社区服务队伍: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
        4.社区服务机制:多主体参与和多方式供给
        5.社区服务投入:各级财政支撑与分类指导
        6.各地发展社区服务的典型案例与创新实践
    (五) 建设精神文明:文明祥和理念下的社区文明建设实践
        1.创建文明祥和社区实践的总体发展
        2.各地建设文明祥和社区的实践探索
五、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创造的核心价值
    (一) 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1.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已形成且是经受住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
        2.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 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基础
        1.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社区建设经验
        2.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
        3.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7)使社区和谐起来:社区公共事务分类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由来与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研究主题
    (三) 研究框架与基本概念
    (四)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 本文的特色与限度
一、社区体制改革宏观背景:社会再次转型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 社会再次转型与和谐社会建设
        1. 第一次社会转型与社会矛盾的转换
        2. 社会发展滞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 和谐社区建设与社区体制改革
        1. 单位功能社区化与社会建设社区化
        2. 和谐社区建设与社区体制改革
二、社区体制现状和问题:部门垂直整合与居委会内卷化
    (一) 社区体制现状与特点
        1. 部门垂直整合
        2. 居委会内卷化
    (二) 社区体制问题与后果
        1. 社区体制存在的问题
        2. 社区体制不顺的后果
三、社区体制改革新探索:多元模式与有限改革
    (一) 公司治理模式
        1. 公司治理模式的特征
        2. 公司治理模式的绩效与限度
    (二) 社站内置模式
        1. 社站内置模式的特征
        2. 社站内置模式的绩效与限度
    (三) 居站并行模式
        1. 居站并行模式的特征
        2. 居站并行模式的绩效与限度
    (四) 居站分离模式
        1. 居站分离模式的特征
        2. 居站分离模式的绩效与限度
四、社区体制的理想模式:社区公共事务分类治理
    (一) 社区公共事务治理价值取向
        1. 公共事务治理价值取向的演进
        2. 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价值取向
    (二) 社区公共事务分类理论模型
        1. 社区公共事务分类标准
        2. 重新细分社区公共事务
    (三) 社区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秩序
        1. 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秩序建构的国际经验
        2. 社区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秩序的中国选择
    (四) 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机制
        1. 社区行政事务治理机制
        2.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3. 社区自治事务治理机制
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李宪生:将“大爱”融入城市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武汉在哪里”
温情送“麻木”
“做市民的守夜人”

四、李宪生当选武汉市市长(论文参考文献)

  • [1]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筹建纪略[J]. 唐惠虎. 武汉文史资料, 2016(07)
  • [2]中共五大及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的建设[J]. 郑自来,郑自斌. 武汉文史资料, 2016(07)
  • [3]我与法国大使蓝峰、高毅的几段友情[J]. 余熙. 武汉文史资料, 2012(09)
  • [4]我印象中省政协60年具有重要影响的几件大事[J]. 胡照洲. 世纪行, 2010(11)
  • [5]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大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10(12)
  • [6]武汉:中部崛起[J]. 韩雪. 中国改革, 2008(11)
  • [7]使社区和谐起来:社区公共事务分类治理[D]. 卢爱国. 华中师范大学, 2008(10)
  • [8]爱,流过界河[J]. 寒青. 中国作家, 2008(05)
  • [9]手持彩练舞楚天[N]. 湖北省政府秘书长、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段轮一 吴惊雷 官章敏 李晋. 市场报, 2008
  • [10]李宪生:将“大爱”融入城市管理[J]. 苏洁,曲佰军. 决策, 2008(01)

标签:;  ;  ;  ;  ;  

Li Xiansheng was elected mayor of Wuhan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