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总胆汁酸检测的临床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宋少娟,苏国华[1](2021)在《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检测在肝病诊断中应用探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血清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和前白蛋白(PA)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经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101例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32例,急性病毒性肝炎24例,肝炎型肝硬化25例,原发性肝癌20例;另选取35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其TBA、CHE、PA水平及阳性检出率,分析以上指标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肝病类型患者的血清TBA、CHE、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TBA由高至低依次为急性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肝炎型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对照组,CHE、PA由高至低依次为对照组>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炎型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不同肝病类型的TBA、CHE、PA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原发性肝癌>肝炎型肝硬化>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对照组;不同Child-Pugh分级间TBA、CHE、P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BA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r=0.634,P<0.05),CHE、PA与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r=-0.283、-0.352,P<0.05)。结论TBA、CHE、PA在肝病诊断中具有确切的指导作用,可有效反映肝脏代谢功能及肝细胞的受损情况,在不同病程阶段中均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且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存在明显相关性。
王淑平[2](2020)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对比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与健康孕妇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探索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的关系,为临床预防、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提供新的中医理论依据参考。(2)从临床疗效、症状表现、血清生化指标以及围产结局等方面研究茵陈蒿汤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影响,进而探讨茵陈蒿汤的作用药理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3)通过比较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与正常孕妇体内相关免疫指标的表达水平,探讨Th17/Treg平衡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机制的作用。(4)通过比较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研究茵陈蒿汤对于Th17/Treg平衡的影响,进而从免疫学角度探讨茵陈蒿汤对于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关系1.1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以及住院部就诊患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且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患者13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13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孕周≥28周,单胎且胎儿发育正常;(2)符合ICP诊断标准;(3)可依照末次月经及B超显示结果确定孕周;(4)无其他妊娠期并发症;(5)纳入孕妇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自愿参与同意书。1.2研究方法对130例正常孕妇及130例ICP孕妇均采用统一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及资料调查表》进行详细询问调查。研究对象回答《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中的9个亚量表共60个条目的问题,每个问题均按5级评分,原始分值为1-5分,根据条目问题的不同有逆向评分(即5-1分);回答全部问题后,计算原始分值与转化分值,进而判定体质类型。1.3观察指标(1)收集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并统计分析;(2)对比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中医体质分型结果;(3)采用logistic回归对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进行相关性分析。2.茵陈蒿汤对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的临床研究及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2.1研究对象上述13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患者中符合湿热内蕴型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选取同期正常孕妇30例作为常规组。纳入标准:(1)孕周≥28周,单胎且胎儿发育正常;(2)符合上述ICP诊断标准;(3)可依照末次月经及B超显示结果确定孕周;(4)无其他妊娠期并发症;(5)纳入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自愿参与同意书;(6)符合上述ICP湿热内蕴型辨证标准;(7)纳入本研究前未进行ICP相关治疗且近期未使用性激素相关药物;(8)积极配合医生诊断治疗且对研究干预过程(服药、复查等)依从性高。2.2研究方法收集三组纳入对象基本资料,包括居住环境、工作性质、民族、文化程度、ICP史等,研究对象采用口服熊去氧胆酸(进口药物注册证号:H20150365),每日15mg/kg·d,连续14天一个疗程。观察组研究对象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茵陈蒿汤,茵陈蒿汤(茵陈18g,大黄6g,栀子9g),每日1剂,水煎至150ml,分早晚温服,连续14d。常规组正常孕妇不做药物干预治疗,仅定期按常规进行常规孕检。2.3观察指标(1)对比分析三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孕周、产次、ICP史、焦虑抑郁、居住环境、工作性质、文化程度等。(2)对比分析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总胆汁酸(TBA)、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3)对比分析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含量(IL-17、TGF-β、IL-35)(4)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皮肤瘙痒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5)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6)比较三组研究对象围产结果情况(7)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围产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1.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关系(1)研究组130例ICP患者与对照组130例正常孕妇在年龄、孕周、产次、民族分布、职业性质、居住环境、文化程度等个人基础资料方面不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2)在130例对照组健康孕妇中,平和质状态为68例,占比52.3%,研究组130例ICP患者中平和质状态为10例,占比7.7%,二组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主要分布于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三种中医体质类型,分别为66例(50.8%)、24例(18.5%)、12例(9.2%),并且该三种体质分布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3)痰湿质、湿热质状态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呈现正相关性(OR>1,P<0.05),且平和质可能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潜在保护因素(OR<1,P<0.05)2.茵陈蒿汤对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的临床研究及对Th17/Treg的影响(1)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纳入对象在年龄、孕周、产次、居住环境、工作性质、文化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及ICP史高于健康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ICP患者体内血清生化指标(TBA、DBIL、TBIL、AST、ALT)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健康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TBA、DBIL、TBIL、AST、ALT)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与治疗前比较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TBA、DBIL、TBIL、AST、ALT)改善的程度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组间数据对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ICP患者体内血清IL-17水平含量显着高于常规组健康孕妇,且体内血清TGF-β、IL-35水平含量明显低于常规组健康孕妇,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免疫指标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免疫指标细胞因子TGF-β、IL-35均明显升高(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IL-17降低幅度与TGF-β、IL-35增加幅度要大于对照组,治疗后二组IL-17、TGF-β、IL-35含量对比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相比治疗前皮肤瘙痒评分均有所下降,且均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皮肤瘙痒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且二者皮肤瘙痒评分组间比较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二者比较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痊愈、显效、有效例数分别为10例、12例、7例,无效例数为1例,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例数分别为5例、8例、10例,无效例数为7例。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6.7%,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6.7%,二者比较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围产结局方面,早产、剖宫产、低体重儿、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例数低于对照组,且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污染、围产儿死亡例数二者不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P患者与常规组健康孕妇在围产结局方面比较均不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CP患者与常规组健康孕妇比较,早产、剖宫产、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数显着高于常规组,且二者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7)ICP史、焦虑抑郁、TBA、ALT、AST、TBIL与围产不良结局存在相关性(OR>1,P<0.05)。结论:(1)中医体质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关系,湿热质、痰湿质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病存在正相关性,而平和质状态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保护因素,说明湿热质、痰湿质体质状态的孕妇更易发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上可尝试通过调和、药物等方式纠正患者偏颇体质进行防治ICP。(2)茵陈蒿汤有利于缓解ICP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含量,增强肝脏解毒功能,改善妊娠结局以及降低不良围产儿结局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茵陈蒿汤对于调节Th17/Treg平衡具有正面效果,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平衡,促进初始CD4+T细胞更多分化为Treg细胞,增加ICP患者体内细胞因子TGF-β以及IL-35的表达,并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降低IL-17的含量,减轻ICP患者免疫损伤,进而改善ICP患者病症及预后。
马振华[3](2019)在《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DILI、PBC及AIH代谢特征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临床上发现除病毒性肝炎以外的其它原因导致的肝损伤病人日渐增多,主要包括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等。药物性肝损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这三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常常需要鉴别诊断。以上疾病的诊断金标准都需要肝组织活检。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伤,也称为药物性肝炎。目前已知,数以千计的药物可引起肝损伤或有潜在的肝毒性;很多药物的赋形剂、中草药以及保健药亦有导致肝损伤的可能。我国目前报道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约占急性肝损伤住院比例的20%。药物性肝损伤没有特异的临床征象或标志,其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轻微、非特异性的生化改变到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诊断存在困难,因此需要研究药物性肝炎诊断的确切指标。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两种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由于多样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具有挑战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特点,肝生化功能异常,自身抗体和肝组织学异常。然而,肝脏生化功能和自身抗体水平也不是诊断疾病的金标准。肝组织学检查由于存在创伤性,临床上不容易被患者普遍接受,此外,不典型的肝脏组织学容易混淆诊断。针对药物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缺乏有效诊断标志物的情况,结合目前日益成熟的代谢组学技术,包括非靶标代谢组学(即全轮廓代谢组学)及靶标代谢组学技术,我们希望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寻找可以代替肝组织活检的替代(Surrogate)指标。我们应用了非靶标代谢组学及胆汁酸靶标代谢组学的方法,来探索这几种疾病的代谢组学特征,进而探索研究药物性肝损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潜在的诊断标志物,旨在找到无创、可靠、敏感的诊断指标。方法:1.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血清代谢组学技术分析38例药物性肝损伤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样品,鉴定相关的代谢产物、代谢途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中不同损伤程度的疾病组的代谢变化、相关代谢通路和组间差异,并采用选择性反应监测(Select reaction monitoring,SRM)对15种靶向胆汁酸代谢产物进行了定量分析,用ROC曲线分析筛选,找出与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及药物性肝损伤不同损伤程度有关的差异代谢物,并探讨它们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潜力。2.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血清代谢组学技术分析54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2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和39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样品,鉴定相关的代谢产物、代谢途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代谢变化、相关代谢通路和组间差异,并采用SRM法对15种靶向胆汁酸代谢产物进行了定量分析,用ROC曲线分析筛选,找出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有关的差异代谢物并探讨它们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潜力。结果:1.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筛选出药物性肝损伤的特征差异代谢物6个。经代谢物鉴定及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亚油酰胺在药物性肝损伤中水平上升,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0/0:0)在药物性肝损伤中水平下降,ROC曲线分析,AUC>0.9,灵敏度及特异度均大于80%,可以作为药物性肝损伤与健康对照组的候选诊断标志物,以上物质在重度肝损伤中,与轻度肝损伤组相比,差异显着,同时可以作为肝损伤严重程度评估的候选标志物,药物性肝损伤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了初级胆汁酸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及甘油磷脂代谢通路。2.药物性肝损伤胆汁酸SRM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在不同损伤程度的药物性肝损伤组间,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盐、牛磺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在组间有显着差异;同时发现重度损伤的DILI患者血清中石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着,这几种胆汁酸水平的下降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非靶标代谢组学中发现的升高的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及牛磺脱氧胆酸,进一步靶标胆汁酸检测中发现这三种胆汁酸在疾病预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大于80%。3.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我们发现了17种物质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与正常人相比显着升高,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9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正常人相比下降的差异代谢物质,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12种物质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与正常人相比升高的物质,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12种自身免疫性肝炎与正常人相比下降的差异物质,差异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甘氨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盐、牛磺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胆红素、二氢(神经)鞘氨醇、4-羟双氢(神经)鞘氨醇、溶血磷脂酰胆碱(18:3(6Z,9Z,12Z))、溶血磷脂酰乙醇胺(20:3(11Z,14Z,17Z)/0:0)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均呈上调的表现;12-酮氧基胆酸、焦谷氨酸、乳酸、次黄嘌呤、溶血磷脂酰乙醇胺(0:0/20:2(11Z,14Z))及单甘油酯均呈下调的表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相似的代谢改变,即代谢特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共有12个代谢物曲线下面积大于0.8,前3位代谢物分别为牛磺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及LysoPC(18:3(6Z,9Z,12Z)),这些物质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敏感性可达80%以上,特异性可达90%以上。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共有11个代谢物曲线下面积大于0.8,前3位代谢物分别为溶血磷脂酰胆碱(18:3(6Z,9Z,12Z))、溶血磷脂酰乙醇胺(0:0/20:2(11Z,14Z))及焦谷氨酸,这些物质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敏感性可达80%以上,特异性可达80%以上。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差异物质主要集中在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初级胆汁酸合成及磷酯类代谢这几个代谢通路上。两组疾病的大部分代谢物相同,都影响了氨基酸、胆汁酸、脂质、能量的代谢。4.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汁酸SRM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所有的胆汁酸在疾病组都呈升高改变,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胆汁酸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组胆汁酸相比,鹅脱氧胆酸,石胆酸,牛磺石胆酸与石胆酸之和在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硫酸盐、牛磺脱氧胆酸及牛黄结合胆汁酸水平随着Child-puph分级程度的增加,其水平亦逐渐增加,以上胆汁酸的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提示结合型胆汁酸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甘氨鹅脱氧胆酸与牛磺脱氧胆酸与药物性肝炎中疾病损伤程度的变化相同。5.胆汁酸SRM代谢组学在药物性肝损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健康对照组分析显示:鹅脱氧胆酸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水平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石胆酸在PBC中的水平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石胆酸与牛磺石胆酸的和在PBC中的水平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包括非靶标和胆汁酸靶标代谢组学方法,发现了药物性肝损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病人血清中代谢物质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既存在于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也存在于上述三种疾病组之间。2.我们发现牛磺脱氧胆酸、甘氨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亚油酰胺、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0/0:0)可以作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潜在诊断指标,同时可以作为药物性肝损伤严重程度评估的候选标志物。鹅脱氧胆酸在药物性肝损伤中明显升高,有望成为药物性肝损伤鉴别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潜在标志物。3.我们发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之间大部分代谢物变化特点相似,富集通路分析其代谢变化的总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但在胆汁酸、脂类的的代谢物存在明显的异同,甘氨胆酸、牛黄胆酸等物质均升高,溶血磷脂酰乙醇胺(0:0/20:2(11Z,14Z))均下降,鹅脱氧胆酸及石胆酸二者之间有差异,这些发现对于分析两种疾病在发病机制上的异同,对于两种疾病之间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4.石胆酸,石胆酸与牛磺石胆酸的和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明显升高,有望成为可以用来鉴别自身免疫性肝炎及药物性肝损伤的潜在标志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潜力。
李松鹏,徐丽萍,景红艳[4](2019)在《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该院于2018年1—11月收治的400例肝病患者及同期于该院接受健康检查的7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受检者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组、慢性活动性肝炎组、肝硬化组、乙型肝炎组、原发性肝癌组血清总胆汁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组患者三项指标水平最高,血清总胆汁酸(186.27±14.93)μmol/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62.03±59.15)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31.95±57.22)U/L。血清总胆汁酸检测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准确率100.00%、慢性活动性肝炎94.29%(χ2=0.49,P=0.59)、肝硬化97.75%(χ2=0.38,P=0.89)、乙型肝炎90.63%(χ2=0.49,P=0.53)、原发性肝癌100.00%(χ2=0.79,P=0.41),与综合诊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总胆汁酸用于肝病诊断,诊断准确性较高。
李兴宇[5](2019)在《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不同的中医证型与实验室客观指标、Child-pugh分级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药辨证论治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是回顾性分析,根据试验目的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消化科、感染科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病例共136例,详细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型、主要肝功指标(AST、ALT、TBIL、DBIL、ALB、γ-GGT、ALP、CHE)、PT、AFP、Child-pugh分级。建立Excel数据库,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HBeAg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好发于4655岁,女性好发于5655岁。2.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蕴结证、肝气郁结证及水湿内阻证居多。3.本研究中代偿期者39例(28.7%),失代偿期者97例(71.3%)。不同中医证型间西医临床分期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136例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指标的关系:在ALT及AST水平上,均以湿热蕴结证水平最高,各中医证型间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T值在湿热蕴结证和肝气郁结证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HE均值上,肝气郁结证>湿热蕴结证>水湿内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肝气郁结证与其余五证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LB均值上,肝气郁结证>瘀血阻络证>水湿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气郁结证与其余五证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BIL及DBIL水平上,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水湿内阻证>肝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证与湿热蕴结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BA水平上,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水湿内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肝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证与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LP水平上,湿热蕴结证>水湿内阻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瘀血阻络证,肝气郁结证、瘀血阻络证与湿热蕴结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γ-GGT水平上,各中医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36例患者中医证型与PT间的关系:在PT值上,湿热蕴结证最长,肝气郁结证最短,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与肝气郁结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36例患者中医证型与AFP的关系:湿热蕴结证中AFP均值最高,肝气郁结证中最低,6组中医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36例患者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之间比较的关系:136例患者Child-pugh分级以B级最多(43.38%),其次分别为C级(29.41%)、A级(27.21%)。A级主要以肝气郁结为主,湿热蕴结证分布于A、B、C三级,但以B、C级多见,水湿内阻证主要分布在B级,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主要分布在B、C两级,瘀血阻络证在A、B、C三级中分布较均匀,各中医证型间Child-Pugh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g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AST、TBA、TBIL、DBIL、ALB、ALP、CHE、PT等检测指标及Child-pugh分级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表明该病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化是可行的。
温付祥[6](2018)在《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作用及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探究检测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对诊断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方法研究资料为本院在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共计40例,用酶比色法测定TBA水平,再另外选择正常体检者40例作对照研究。结果急性期病毒性肝炎患者各病程的血清TBA含量均显着高于健康体检者,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急性黄疸期、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中度等各病程恢复期TBA的含量均比急性期要低,经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血清TBA的水平对于诊断病毒性肝炎有重要价值,值得在临床重点关注。
吴幸[7](2016)在《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105年12月获得明确诊断的病毒性肝炎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酶标法对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重度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检测,在临床诊断、病情判断、鉴别等工作中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关注。
邓锡源[8](2016)在《ARFI技术与血清总胆汁酸在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声脉冲辐射力(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弹性成像技术定量参数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和实验室指标血清生化学指标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患者中的特点,以及肝脏SWV、血清TBA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三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为实际在临床当中,应用肝脏SWV值与血清TBA水平,评价肝脏的储备功能提供相关联的依据。方法利用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技术,对86例临床明确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以及30例健康志愿者的肝脏,进行SWV测量。对每一位研究对象,重复测量10次,将成功率(SR)>60%,并且四分位间距与测量值中位数的比值(IQR/M)<30%,作为有效数据标准,取平均值,纳入统计数据。测量的当天,空腹情况下采集静脉血,测量血清总胆汁酸。根据临床指标,对86名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对所得肝脏SWV值、血清TBA值进行正态及方差齐性检验。绘制散点图,并做统计分析,对肝脏SWV值与血清TBA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分析SWV值、TBA值与Child-Pugh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得出肝脏SWV值及血清TBA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的界值与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结果86例患者中有40名男性,46名女性,年龄平均(56±11.2)岁,肝脏SWV值为2.44 m/s±0.39 m/s,血清TBA值为27.2μmol/L±29.7μmol/L;性别、年龄在Child-Pugh A、B、C三个级别中无统计学意义;健康组的肝脏SWV值与血清TBA值分别为:1.07m/s±0.09m/s、4.46μmol/L±2.02μmol/L,研究组肝脏SWV值与血清TBA值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SWV值与血清TBA值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三个级别中的平均值分别为2.34m/s±0.33m/s,14.6μmol/L±13.8μmol/L;2.39m/s±0.39m/s,35.6μmol/L±36.5μmol/L;2.76m/s±0.34m/s,38.9μmol/L±31.8μmol/L,在三个级别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SWV与血清TBA,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升高,均呈上升趋势。对所得SWV值采用组间方差检验,结果Child-Pugh C级的SWV值与A、B级的SWV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Child-Pugh A级的肝脏SWV值与B级之间SWV值无统计学意义,医学参考值范围分别为:2.24-2.46m/s、2.25-2.53m/s、2.57-2.94m/s。对血清TBA,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结果证实血清TBA在不同Child-Pugh分级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医学参考值范围分别约为:9.99-19.20μmol/L、22.71-48.58μmol/L、21.89-55.84μmol/L。根据ROC曲线所示SWV与TBA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1、0.684,(aP=0.000,aP<0.05;cP=0.022,cP<0.05),界值点分别为:2.49、23.85。肝脏SWV值及TBA值与Child-Pugh分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随着Child-Pugh级别的升高,肝脏SWV值及TBA值均呈上升趋势,且在诊断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均具有较好的敏感性,而ROC曲线下面积所得SWV值更高。结论肝脏SWV值及血清TBA值与Child-Pugh分级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肝脏SWV值及血清TBA值能够作为临床Child-Pugh分级的有效补充,达到更佳的评价肝脏储备功能的目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吴瑞宗,王艳,史春明[9](2014)在《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在各类肝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BA循环酶法测定健康对照及各类肝病患者血清中的总胆汁酸浓度。结果各类肝病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各种肝病中血清TBA阳性率显着高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总胆红素(TBIL)等常规肝功能指标。结论血清总胆汁酸对各类肝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是肝实质性损伤的灵敏指标。
贺露露,陈飞[10](2013)在《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对肝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通过测定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来反映肝功能损伤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临床分别抽取符合条件的肝病患者348例和无基础肝胆疾病的受试者122人,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来监测血清中总胆汁酸(TBA)、ALT水平。结果所选取各类肝病患者TBA水平高于正常受试者水平,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急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患者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TBA水平和正常受试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肝癌患者TB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LT阳性率。结论血清总胆汁酸(TBA)可作为反应肝功能损害的判断指标,且在肝硬化、肝癌患者中较ALT更灵敏。
二、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总胆汁酸检测的临床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总胆汁酸检测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检测在肝病诊断中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肝病类型与对照组TBA、CHE、PA水平比较 |
2.2 不同肝病类型与对照组TBA、CHE、PA阳性检出率比较 |
2.3 不同Child-Pugh分级下TBA、CHE、PA水平比较 |
2.4 TBA、CHE、PA指标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 |
3 讨论 |
(2)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
1.1.1 中医学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认识 |
1.1.2 中医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进展 |
1.1.3 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及产后相关病症 |
1.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西医认识及诊治发展状况 |
1.2.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定义解释 |
1.2.2 ICP临床症状表现 |
1.2.3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引发因素与病理机制 |
1.2.4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依据 |
1.2.5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西医治疗简述 |
1.3 Th17/Treg在 ICP患者体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3.1 Th17 细胞与Treg细胞 |
1.3.2 Th17/Treg平衡与ICP发生发展的关系 |
1.3.3 Th17/Treg平衡对ICP患者的临床意义 |
第二章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与中医体质分型的关系 |
2.1 研究内容及临床意义 |
2.2 临床资料 |
2.2.1 研究对象 |
2.2.2 ICP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中医体质判定 |
2.3 研究方法 |
2.3.1 调查方法 |
2.3.2 中医体质分型方法 |
2.3.3 统计方法 |
2.4 结果 |
2.4.1 两组纳入对象个人基础资料比较 |
2.4.2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医体质分型情况比较 |
2.4.3 中医体质分型与ICP相关性分析 |
2.5 讨论与小结 |
2.5.1 中医体质理论的发展 |
2.5.2 中医体质分型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
2.5.3 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相关性 |
第三章 茵陈蒿汤治疗ICP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 |
3.1 研究内容和目的 |
3.1.1 研究对象 |
3.1.2 ICP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1.5 终止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干预措施 |
3.2.2 皮肤瘙痒症状评分标准 |
3.2.3 临床疗效判定 |
3.2.4 中医证候积分判定 |
3.2.5 观察内容 |
3.2.6 统计方法 |
3.3 结果 |
3.3.1 三组纳入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3.3.2 三组纳入对象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
3.3.3 三组纳入对象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
3.3.4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皮肤瘙痒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3.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3.6 三组纳入对象围产结局情况比较 |
3.3.7 围产儿不良结局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3.4 讨论 |
3.4.1 茵陈蒿汤治疗ICP的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探讨 |
3.4.2 茵陈蒿汤对ICP患者预后及围产结局的影响 |
3.4.3 茵陈蒿汤对ICP患者体内免疫细胞Th17/Treg平衡的影响 |
3.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伦理审查批件 |
(3)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DILI、PBC及AIH代谢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药物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概述 |
1.2 代谢组学概述 |
1.2.1 代谢组学的分析技术概述 |
1.2.2 液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 |
1.2.3 代谢物靶标分析概述 |
1.3 药物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代谢组学研究现状 |
1.3.1 代谢组学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研究 |
1.3.2 代谢组学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研究 |
1.4 代谢组学在其他肝脏疾病中的概述 |
1.4.1 代谢组学在乙肝病毒感染疾病中的概述 |
1.4.2 代谢组学在丙肝病毒感染疾病中的概述 |
1.4.3 代谢组学在脂肪肝中的应用 |
1.4.4 代谢组学在肝硬化中的应用 |
1.4.5 代谢组学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
1.4.6 代谢组学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
1.5 基于代谢组学胆汁酸在DILI、PBC及 AIH中的研究现状 |
1.6 小结与展望 |
第2章 本论文的总体思路 |
第3章 实验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研究对象 |
3.1.1.1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
3.1.1.2 药物性肝损伤排除标准: |
3.1.1.3 AIH组纳入标准 |
3.1.1.4 AIH组排除标准 |
3.1.1.5 PBC组纳入标准 |
3.1.1.6 PBC组排除标准 |
3.1.1.7 对照组纳入标准 |
3.1.1.8 对照组排除标准 |
3.1.2 实验分组及各组数量 |
3.1.3 样品采集 |
3.1.4 样本保存条件: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1 试剂和样品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本预处理 |
3.3.2 代谢轮廓分析 |
3.3.3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样本 |
3.3.4 胆汁酸靶标分析 |
3.3.4.1 样本准备 |
3.3.4.2 LC分离 |
3.3.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DILI全轮廓分析结果 |
4.1.1 DILI患者的一般信息及临床信息 |
4.1.2 DILI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代谢谱的比较 |
4.1.3 DILI特异性血清代谢物的鉴定 |
4.1.4 DILI生物标志物诊断效能评价 |
4.1.5 DILI标志物代谢通路分析 |
4.1.5.1 代谢路径影响权重分析 |
4.1.5.2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4.2 DILI胆汁酸靶标代谢组学结果 |
4.3 PBC及 AIH全轮廓分析结果 |
4.3.1 PBC及 AIH患者的一般信息及临床信息 |
4.3.2 PBC及 AIH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代谢谱的比较 |
4.3.3 PBC及 AIH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特异性血清代谢物的鉴定 |
4.3.4 PBC及 AIH中生物标志物诊断效能评价 |
4.3.5 PBC及 AIH中生物标志物相关代谢通路 |
4.3.5.1 代谢路径影响权重分析 |
4.3.5.2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4.4 PBC及 AIH胆汁酸靶标代谢组学结果 |
4.4.1 PBC及 AIH胆汁酸靶标代谢组学结果 |
4.4.2 PBC及 AIH差异胆汁酸诊断效能评价 |
4.4.3 Child-puph不同分级程度的PBC及 AIH胆汁酸水平分析 |
4.4.4 DILI、PBC及 AIH胆汁酸水平分析及诊断效能评价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评价范围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差异 |
2.2 生化指标水平 |
2.3 诊断准确性 |
3 讨论 |
(5)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Child-Pugh分级标准 |
2.3 肝硬化腹水分级诊断标准 |
2.4 肝硬化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3.病例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4.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4.1 研究内容 |
4.2 技术路线 |
4.3 统计学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析: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
5.2 肝硬化病程分析 |
5.3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5.4 中医证型与西医临床分期的分布特征 |
5.5 中医证型与一般资料的关系分析 |
5.5.1 中医证型与年龄的关系 |
5.5.2 中医证型与性别组成的关系 |
5.6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间的相关性 |
5.6.1 中医证型与AST、ALT的关系 |
5.6.2 中医证型与CHE、ALB的关系 |
5.6.3 中医证型与TBIL、DBIL、TBA的关系 |
5.6.4 中医证型与ALP、γ-GGT的关系 |
5.6.5 中医证型与PT、AFP的关系 |
5.7 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结果分析 |
2.1 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2 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病程分析 |
2.3 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2.4 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西医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
2.5 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 |
2.5.1 中医证型与AST、ALT的关系 |
2.5.2 中医证型与CHE的关系 |
2.5.3 中医证型与ALB的关系 |
2.5.4 中医证型与TBIL、DBIL的关系 |
2.5.5 中医证型与TBA的关系 |
2.5.6 中医证型与ALP的关系 |
2.5.7 中医证型与γ-GGT的关系 |
2.5.8 中医证型与PT的关系 |
2.5.9 中医证型与AFP的关系 |
2.6 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作用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5, 6] |
1.3 观察指标[7] |
1.4 统计学措施 |
2 结果 |
3 讨论 |
(8)ARFI技术与血清总胆汁酸在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肝硬化 |
1.1.2 肝硬化的检查方法 |
1.1.3 肝脏组织活检 |
1.1.4 ARFI技术 |
1.1.5 血清总胆汁酸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Child-Pugh分级标准 |
2.2.2 超声检查 |
2.2.3 血清TBA的测定 |
2.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Child-Pugh分级结果 |
3.2 研究组和健康组的肝脏SWV与血清TBA比较 |
3.3 肝脏SWV测值、血清TBA水平、Child-Pugh间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肝硬化的CT和MR检查 |
4.2 肝硬化的超声诊断 |
4.2.1 二维超声技术 |
4.2.2 超声造影 |
4.2.3 超声弹性成像 |
4.3 肝硬化血清学检查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该研究的不足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无创性诊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对照组 |
1.1.2 肝病组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4 阳性值界定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对肝病诊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试剂 |
1.2.2 仪器 |
1.2.3 检测方法 |
1.2.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血清TBA及谷丙转氨酶 (ALT) 测定结果 |
2.2 各组血清TBA、ALT阳性检出率比较 |
3 讨论 |
四、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总胆汁酸检测的临床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检测在肝病诊断中应用探析[J]. 宋少娟,苏国华. 医学信息, 2021(23)
- [2]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D]. 王淑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DILI、PBC及AIH代谢特征的研究[D]. 马振华. 吉林大学, 2019(02)
- [4]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李松鹏,徐丽萍,景红艳. 中外医疗, 2019(19)
- [5]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D]. 李兴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作用及价值分析[J]. 温付祥.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94)
- [7]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价值[J]. 吴幸.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6(08)
- [8]ARFI技术与血清总胆汁酸在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的应用[D]. 邓锡源. 兰州大学, 2016(11)
- [9]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吴瑞宗,王艳,史春明. 当代医学, 2014(34)
- [10]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对肝病诊断的临床意义[J]. 贺露露,陈飞. 中国卫生产业, 2013(26)
标签:总胆汁酸论文; 肝损伤论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论文; 胆汁淤积症论文; 药物性肝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