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的友谊

不同文化的友谊

一、Friendship in Different Cultures(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曾佳[2](2021)在《襄阳市友谊街牛羊肉市场中的回汉族群边界研究》文中指出

贾维德(JAVAD YAGHOUT)[3](2021)在《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和国际化,来华留学生的人数不断呈增长趋势,留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的学术适应和学术成就是教育的核心和目的。目前来华留学生在诸多方面特别是学术适应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留学研究生学术适应及影响因素方面的探讨。但目前,国内对来华留学生学术适应的关注还不多。正是基于当前这种研究状况以及来华留学生问题的重要性,本文以192名在京伊朗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以便为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理论、为来华留学生的招收、培养和评估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撑。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梳理了中伊两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包括教育体系、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评估制度四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两国教育系统之间的差异及其对来华伊朗学生产生的影响。第二,本文在借鉴已有的学术适应定义及量表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学术适应的定义,构建了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第三,本文利用该测量指标体系进一步描述和分析了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现状,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了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的群体差异;第四,运用自编社会交往和心理适应量表,考察了影响来华伊朗研究生社会和心理因素。第五、考察了学术成就作为学术适应的重要后果,并探索了学术适应对学生最终学术成就的影响。第五,通过深入访谈16名学生,挖掘了来华伊朗研究生在学术、社会交往和心理上面临的具体困难和挑战,以及学生面临不同的问题时采取的相应的应对策略,探讨了不同策略对学生的适应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不存在性别、学习专业和授课语言上的差异,而年龄、来华学习时间和汉语及英语水平对学生的学术适应产生着显着的影响。在社会交往与学术适应的关系方面,结果显示生活方面的交往和学术方面的交往都显着的预测学术适应的变异。在学生的朋友圈的国别结果表明,来华伊朗研究生的朋友国别和优选的朋友国别都以本国学生为主,但那些具有更多的中国朋友的学生呈现更高水平的学术适应。在心理适应与学术适应的关系上,结果表明学生对中国高校的想象和现实的反差及学生经历的消极情绪和焦虑的水平显着的影响学术适应,但孤独感和思乡病对学术适应的影响不显着。在学术成就上,本文发现性别、婚姻状况、授课语言、汉语和英语水平、学术适应、非学术性交往和孤独感和思乡病水平都是学术成就的重要预测因素。通过定性研究发现,语言水平是影响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的最主要因素。在学生相应的应对方面,以问题为导向的策略包括上课前预习、上课带录音机、借用母语、找中国语伴;而一些以情绪为导向的或者一些回避策略如包括回避上课或者回避参与课堂活动,甚至回避自己做作业并请求别人的帮助等策略。最后,本研究基于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的特点以及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留学生存在的问题,为有关政府部门的决策者、高等教育管理者、高等教育教员以及来华留学生提出了有关学术适应的信息以及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便利用这些信息来增强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使其达到最佳学术适应率并解决来华留学生各方面的若干问题。

邢泽[4](2021)在《越南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认知研究 ——以越南《人民报》(2013~2020)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越两国依山傍水,同属于汉文化圈。在古代以汉字为主的儒家文化圈形成了以汉文化为基础的东亚文化共同体,对越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50年1月18日中越关系翻开了新的篇章,中越关系进入了新的里程碑,而新中国则是首个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现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2020年是中越建交70周年,在过去的70年中尽管中国与越南起伏不定,但是友谊与合作仍然是重要的关系,中越建交是由毛泽东主席和何胡志明主席以及两国几代领导人所精心培育的,它是两国人民的共同财产,有助于加强中越传统友谊的长远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利益与友谊。在此期间两国人民并肩站在一起,相互给予了宝贵的支持与帮助,为革命的成功与两国的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而后越南与中国之间经历了兄弟、竞争对手、敌人、竞争与合作伙伴的关系。越南主流媒体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报道上的倾向表达了越南党和国家领导层的意见与态度,发挥其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因此《Báo Nhan Dan》(越南《人民报》)作为越南的主流媒体在报道别国形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越南媒体《人民报》是如何看待中国形象的?目前越南学界对于中国形象的研究较少,因此很少有人关注越南对“中国形象”的态度问题,中国学者与越南学者更多地是从两国政府关系、民间文化交流、经济贸易、历史文化等视角下展开研究。随着中国逐渐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开展“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日益加深,越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整理分析2013年~2020年越南《人民报》报道中国的内容,以框架理论为基础,从精神要素、物质要素与制度要素三个维度了解近年越南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情况,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正视两国的关系;本研究在以越南《人民报》报道中国的内容为基础,探究越南《人民报》政治与世界版面中对中国形象的认知,结合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思想对其进行数据分析,针对越南《人民报》对中国认知的特点进行研究,以更公正更客观的态度去正视两国的关系。根据研究来看,越南《人民报》政治与世界版面中对“中国形象”主要的认知有中国与越南两党两国交流密切,中国经济发展有潜力但双方仍不均衡,越南对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有较高的敏感度。但是总体来看越南《人民报》对中越的关系、中国的经济、文化与民众交流持有积极与客观中立的态度。

牛凯宁,李梅,张向葵[5](2021)在《青少年友谊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项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了青少年友谊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通过文献检索,共纳入文献27篇(N=21283)。结果表明:(1)青少年友谊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28,p <0.001);(2)友谊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不受性别、文化背景、学业阶段、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友谊质量测量工具的调节,但受出版时间的调节。

梁静,杨伊生[6](2021)在《我国民族互嵌关系格局下跨民族友谊研究的本土化反思》文中研究表明民族互嵌关系格局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地域、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是符合我国民族工作大方向的关系框架。民族互嵌能够得以实现,跨民族的交往、接触方式与质量是重要保障,其中跨民族友谊是一种理想的族际接触形式。当前,国外跨种族友谊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与结果并不完全适合于我国国情及民族心理研究本土化的背景。因此,本研究基于我国民族工作实际,对国外跨种族友谊研究与我国国情的切合性进行反思,同时对我国跨民族友谊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与提炼,在此基础上从民族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角度提出我国跨民族友谊研究的未来发展思路。

梁静,杨伊生[7](2020)在《跨民族友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及培育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跨民族友谊是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渠道,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本质,以及跨民族友谊在我国民族政策及民族工作背景下所具有的跨文化交融性、跨群体转换性和高度普遍性。同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本质和跨民族友谊的新时代特点,深入梳理跨民族友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并探索当前我国民族工作大局之下跨民族友谊的培养机制,使其更有效地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王芳芳[8](2020)在《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的关系及教育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国家不再仅仅单一地关注学生的成绩,也更多地聚集于学生的心理与情感层面。高中生的友谊质量在其学习与社交过程中意义重大,不可或缺。本研究从高中生的领悟社会支持出发,探究与友谊质量间的关系,同时引入同伴自我表露概念作为中介变量,对其三者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多方面提高高中生的友谊质量。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和《友谊质量量表》,对郑州市、南阳市三所高中的960名高一、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20份,运用SPSS21.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揭示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高中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整体处于中上水平,高中生同伴自我表露整体居于中等偏下水平,高中生友谊质量整体处于中上水平。(2)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在性别、年级、班干部经历、父母文化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高中生同伴自我表露在性别上差异不显着,在年级、生源地、班干部经历、父母文化程度上差异显着;高中生友谊质量在性别、年级、生源地、班干部经历、父母文化程度上差异显着。(3)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和同伴自我表露显着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和友谊质量显着正相关,同伴自我表露和友谊质量显着正相关。(4)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够正向预测同伴自我表露,领悟社会支持能够正向预测友谊质量,同伴自我表露能正向预测友谊质量。(5)同伴自我表露在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和友谊质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表明,高中生的领悟社会支持可以直接影响其友谊质量,也可以通过同伴自我表露来间接影响其友谊质量。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教育对策:第一:家庭学校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多方面共同提升高中生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第二:教师应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合理的同伴自我表露。第三:通过多种方式与活动引导高中生正确看待友谊,提高高中生的友谊质量。

尹铂淳[9](2020)在《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研究》文中认为人们在反复体验事物、事件和关系后,产生了事物、事件和关系经验,经验通过概念化,即用形式单位进行表征后,成为了事物、事件和关系概念,概念本质上是语符化的,存于人们的大脑之中。这些用以表征事物、事件和关系概念的形式单位就是概念形式表征。基于概念化手段,概念形式表征又可分为概念直陈和非直陈形式表征。相比概念直陈形式表征,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对概念结构的扭曲程度更高,象似性更弱,语用功能更丰富,更能反映出语言生成者的知识结构和概念化手段,更具研究价值。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的已有研究成果丰硕,但仍存在可完善之处:(一)未揭示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与抽象化、语言经济性、象似性的联系与区别,更没能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二)未界定和分类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三)研究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时,未结合概念直陈形式表征,未将二者置于同一连续统中进行考察。(四)没有分别对同一概念同一语言和不同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进行描写、分析及解释。未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的成因及生成规律。本研究的理论工具为原型范畴理论、知识结构理论、概念转喻理论以及话语分析理论。本研究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为定性分析法:首先广泛搜集语料,自建汉英概念直陈和非直陈形式表征语料库,再对这些语料进行描写、分析,进而概括出一些现象和规律,接着对这些现象和规律进行基于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阐释。在上述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下,本研究首先对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进行了界定和分类,接着建构了概念直陈和非直陈形式表征连续统,最后对同一概念同一语言和不同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进行了描写、分析以及解释。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概括如下:一、直陈是一种概念化手段:用形式单位直接表征事物、事件和关系概念。在常识和默认范围内,直陈会造成形式结构与概念结构同构,这种同构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直陈旨在致使欲表达内容或信息更直接和详实。非直陈也是一种概念化手段:用形式单位非直接表征事物、事件和关系概念。在常识和默认范围内,非直陈会造成形式结构与概念结构不对应(形式结构扭曲概念结构),具体表现为概念框架中元素的隐略或转换。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是一个非直陈表征概念的形式单位,同时也是一个原型范畴,其中蕴含了多种属性特征,如“类别较丰富”“象似性较弱”“语用功能较丰富”“语言哲学意义较浓厚”等。该范畴存在诸多成员,成员间具有等级差,原型为该范畴中拥有最多属性特征的成员。二、概念直陈和非直陈形式表征连续统是同一事物、事件或关系概念的诸多不同形式表征集合。该集合稳定又变化,是一个开放式系统。该集合包含了两个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原型范畴(概念直陈形式表征范畴和非直陈形式表征范畴),这两个范畴可通过转喻、隐喻等非直陈方式进行连接。理论上,该连续统拥有无数概念直陈和非直陈形式表征,且这些形式表征间存在渐变的直陈或非直陈等级差。概念直陈和非直陈形式表征连续统的属性为:(一)包含了概念直陈形式表征范畴和非直陈形式表征范畴。(二)成员数量无限。(三)成员间存在渐变的直陈或非直陈等级差。(四)非封闭/开放。(五)稳定又变化。三、同一概念同一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差异较显着,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形式层面:语言经济性方面存在差异。(二)概念层面:概念化时所启用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模式、概念化焦点、概念化手段、凸显和象似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三)语用层面:语用目的、语用色彩及语用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同一概念同一语言形式表征差异的理据主要为:语言生成者的知识结构、主观愿望和概念化能力不同。四、同一概念不同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差异较显着,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形式层面:构词法、名词的复数标记、分词标记、主谓一致、时体态标记、对逻辑连词的依赖程度、句子的编码方式、语言经济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二)概念层面:概念化时所启用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模式、概念化焦点、概念化手段、凸显和象似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三)语用层面:语用目的、语用色彩以及语用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同一概念不同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差异的理据主要为:民族文化模式不同。五、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的语言内部成因有语境的强有力支持、韵律的制约,语言外部成因有语言生成者知识结构和文化模式的有力推助、语言生成者和接收者的主体间性、语言生成者追求语言经济性和语用效果。六、事物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的生成规律主要有三点:(一)事物概念中心成分不变,限定成分蕴含的行为、状态、领有、存现事件概念发生转喻:用与上述事件概念具备邻近性的概念去代它们。(二)事物概念中心成分经历了结果为概念变化的转喻:用与中心成分具备邻近性且属于同一范畴的概念去代该事物概念。(三)事物概念中心成分经历了结果为概念转换的转喻:用与中心成分具备邻近性但不属于同一范畴的概念去代该事物概念。七、事件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的生成规律主要有三点:(一)概念的大类、小类皆不变,但具体内容不同。(二)概念的大类不变,但小类改变。具体包括了状态事件概念→行为事件概念、状态事件概念→领有事件概念、行为事件概念→状态事件概念、存现事件概念→行为事件概念。(三)概念的大类改变。具体包括了行为事件概念→事物概念、状态事件概念→事物概念、领有事件概念→事物概念、存现事件概念→事物概念。八、关系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的生成规律主要有两点:(一)字面蕴含了“关系”,仅其它元素被隐略或转换。(二)“关系”被隐略,隐略的方式为以一个事件概念代该关系概念。九、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的生成模式:人们在反复体验客体后,产生了事物、事件以及关系经验,这些经验接着被直陈或非直陈概念化。直陈概念化时,以概念框架中的核心元素为起点,在保障语言经济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凸显概念框架中的核心元素及其它元素。非直陈概念化时,隐略概念框架中的部分元素,或调用自身知识结构和文化模式去转换概念框架中的核心元素及其它元素。接着,再对元素进行词法或句法编码,最终生成事物、事件和关系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表达时,生成者综合客体最吸引眼球的部分、主体性、主观化、识解、主体间性、语境和文化模式等因素,选择最符合主观愿望的形式表征。

王硕[10](2020)在《职场友谊与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 ——以人际和谐工作价值观为调节变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生代员工的成长与发展,新生代员工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创新精神的新生代员工不仅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以通过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因此,新生代员工便成为了企业竞争中的核心要素之一。然而,当今企业不仅需要重视新生代员工的引进与培养,还要注重解决新生代员工离职率高的问题。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19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2019年企业员工整体离职率为18.9%,这意味着平均5-6个员工中就会有一位选择离职。较高的离职率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营产生影响,如果新生代员工高离职率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企业便会面临人才流失、招聘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因此,如何提升新生代员工的工作意愿并降低其离职倾向,便成为了企业所亟需解决的难题,为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职场友谊是指员工在工作中与同事之间所形成的有别于普通同事关系的一种自发的、非正式的、亲密的人际关系。国外的相关研究证实了职场友谊对于新生代员工的态度、行为方面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新生代员工的离职倾向,但目前国内对于中国情境下职场友谊与新生员工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较为稀缺。因此,本文在归纳国内外学者关于职场友谊与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引入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人际和谐工作价值观为调节变量,提出了职场友谊、离职倾向、组织承诺、人际和谐工作价值观等变量之间的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358名员工进行了调查,利用SPSS22.0与AMOS24.0软件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建议和研究展望。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职场友谊对于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为显着负向影响;(2)组织承诺在职场友谊与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3)人际和谐工作价值观在职场友谊与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之间起调节作用,当人际和谐工作价值观处于高水平时,职场友谊对离职倾向的负向影响更强;(4)职位层级在新生代员工的职场友谊上存在显着差异,年龄与月收入水平在新生代员工的组织承诺上具有显着差异,性别、婚姻、学历、工作年限以及企业性质对于各变量的差异性影响不显着。

二、Friendship in Different Cultur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riendship in Different Cultures(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一、国外学者有关国际学生的一些研究结论
        二、国内学者对来华留学生的研究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伊两国教育体系的比较
    第一节 中国接受外国研究生的状况述评
        一、接受外国研究生的总体情况
        二、接受伊朗研究生的情况
    第二节 中伊两国教育的比较
        一、教育体系的比较
        二、教学方法的比较
        三、课程设置的比较
        四、评估制度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证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假设的提出
        一、学术适应
        二、社会交往
        三、心理适应
        四、学术成就
    第二节 研究工具的编制与检验
        一、研究工具的构成
        二、量表的实证探索与验证
        三、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第三节 调查过程和样本描述
        一、问卷发放
        二、样本描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状况及其差异分析
    第一节 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现状
        一、学术适应总体现状
        二、具体学术适应现状
    第二节 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的差异分析
        一、个体差异
        二、语言水平上的差异
    第三节 讨论
        一、学术适应整体水平
        二、学术适应的个体差异
        三、学术适应的语言水平上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交往与心理适应对学术适应的影响
    第一节 来华伊朗研究生的社会交往与学术适应
        一、社会交往的频率和质量与学术适应的关系
        二、社会交往的国别差异与学术适应的关系
    第二节 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心理适应与学术适应
        一、心理适应现状
        二、心理适应与学术适应的关系
    第三节 讨论
        一、社会交往有关的结论
        二、心理适应有关的结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结果——学术成就
    第一节 学术成就的现状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一、个体因素和语言因素与学术成就的相关性
        二、学术适应与学术成就的相关性
        三、社会交往与学术成就的相关性
        四、心理适应与学术成就的相关性
    第三节 回归分析
        一、课程通过率的预测因素
        二、比赛参与预测因素
        三、论文发表预测因素
        四、期末成绩的平均分数预测因素
        五、学术会议的参与预测因素
        六、总体成就的预测因素
    第四节 结构方程模型
    第五节 讨论
        一、个体因素对学术成就的影响
        二、汉语和英语水平对学术成就的影响
        三、学术适应对学术成就的影响
        四、社会交往对学术适应的影响
        五、心理适应对学术成就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来华伊朗研究生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抽样
        三、访谈过程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学术方面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二、社会方面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三、心理方面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提升来华伊朗研究生的留学经历质量
        一、提升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
        二、促进来华伊朗研究生的社会交往
        三、促进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心理适应
    第三节 研究创新、限制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二 调查问卷(波斯文版)
    附录三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越南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认知研究 ——以越南《人民报》(2013~2020)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与共同语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越南学者关于中国形象的研究
        (二)中国学者关于中国形象的研究
        (三)其他学者关于中国形象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框架结构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1章 国家形象的界定与框架理论
    1.1 国际传播中的国家形象
    1.2 框架理论
第2章 越南《人民报》报道中国形象形成与发展演变
    2.1 2013~2020 年《人民报》对中国形象报道的情况
    2.2 2013~2014 年的中国形象:稳定主动
    2.3 2015~2016 年的中国形象:巩固提高
    2.4 2017~2019 年的中国形象:继续奋进
    2.5 2020 年的中国形象:抗疫合作
第3章 越南《人民报》报道的中国形象内容分析
    3.1 越南《人民报》报道的中国制度形象
        3.1.1 反腐改革的国内政治
        3.1.2 多边合作的国际政治与外交
    3.2 越南《人民报》报道的中国精神形象
        3.2.1 积极繁荣的文化旅游
        3.2.2 灾害频发的生活形象
    3.3 越南《人民报》报道的中国物质形象
        3.3.1 稳中有序的发展经济
        3.3.2 日新月异的科技力量
        3.3.3 相互对话的军事谈判
        3.3.4 催人奋进的卫生医疗
    3.4 越南《人民报》报道的中越两国关系
        3.4.1 传统友谊的政治外交
        3.4.2 开放合作的双边经贸
        3.4.3 扩大交流的教育文化
        3.4.4 不断磋商的军事交流
    3.5 小结
第4章 影响越南《人民报》认知中国形象的因素
    4.1 越南党和国家对《人民报》的直接管理
    4.2 越南民众对《人民报》的认知态度
    4.3 现代网络对《人民报》的渗透现象
    4.4 其它因素对《人民报》的相关影响
第5章 越南《人民报》的认知对中越关系影响
    5.1 平衡政治外交
    5.2 发展经济贸易
    5.3 扩大文化教育
    5.4 开启防务对话
    5.5 合作其它领域
启示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深入访谈提纲(中文译文)
附录 B 深入访谈提纲(越南文)
附录 C 越南《人民报》事件报道汇总图(政治与世界)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青少年友谊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项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友谊、友谊质量的概念及其测量
    1.2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及其测量
    1.3 友谊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4 友谊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调节变量
        1.4.1 性别
        1.4.2 学业阶段
        1.4.3 文化背景
        1.4.4 测量工具
        1.4.5 出版时间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搜集
    2.2 文献选取标准
    2.3 数据编码
    2.4 效应量计算
    2.5 模型的选定
    2.6 出版偏倚检验
    2.7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异质性检验结果
    3.2 主效应检验结果
    3.3 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3.3.1 分类变量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3.3.2 连续变量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3.4 出版偏倚检验结果
4 讨论
    4.1 友谊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主效应
    4.2 调节作用分析
    4.3 研究不足及展望
5 结论

(6)我国民族互嵌关系格局下跨民族友谊研究的本土化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我国民族互嵌关系格局与跨民族友谊研究
    (一)民族互嵌关系格局的界定
    (二)跨民族友谊与民族互嵌格局的关系
二、国外跨民族友谊研究切合性反思
    (一)跨民族友谊研究取向的切合性
    (二)跨民族友谊心理结构的切合性
    (三)跨民族友谊影响因素的切合性
    (四)跨民族友谊功能作用的切合性
    (五)跨民族友谊研究方法的切合性
    (六)跨民族友谊培育措施的切合性
三、国内跨民族友谊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直接以跨民族友谊为主题的研究偏少
    (二)对跨民族友谊的理解和界定不尽相同
    (三)学科分界明显
    (四)研究的理论视角丰富多样
四、我国民族互嵌关系格局下跨民族友谊研究的本土化展望
    (一)跨民族友谊内涵与外延的本土化界定
    (二)跨民族友谊微观与宏观研究的本土化衔接
    (三)跨民族友谊心理结构的本土化建构
    (四)跨民族友谊研究的多学科与多理论本土化融合
    (五)跨民族友谊研究方法的本土化
    (六)跨民族友谊在我国民族关系格局下的本土化促进策略
五、结语

(7)跨民族友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及培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本质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本质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本质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本质
二、跨民族友谊的含义及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背景下的特点
    (一)跨民族友谊的含义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背景下跨民族友谊的特点
        1.跨文化交融性
        2.跨群体转换性
        3.高度普遍性
三、跨民族友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分析
    (一)认知路径
    (二)情感路径
    (三)行为路径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跨民族友谊的培育机制
    (一)“上位-宏观”层面的培育机制
    (二)“下位-微观”层面的培育机制
五、结语

(8)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的关系及教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领悟社会支持及其研究
        1.1 领悟社会支持的概念
        1.2 领悟社会支持的测量
        1.3 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 同伴自我表露及其研究
        2.1 自我表露及其同伴自我表露的概念
        2.2 同伴自我表露的理论基础
        2.3 同伴自我表露的测量
        2.4 同伴自我表露的相关研究
    3 友谊质量及其研究
        3.1 友谊质量的概念
        3.2 友谊质量的测量
        3.3 友谊质量的相关研究
    4 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研究
        4.1 领悟社会支持与同伴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
        4.2 领悟社会支持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研究
        4.3 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研究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及意义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实践意义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1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的特点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假设
        1.3 研究方法
        1.3.1 选取被试
        1.3.2 研究工具
        1.3.3 研究程序
        1.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1.4 结果与分析
        1.4.1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
        1.4.2 高中生同伴自我表露的特点
        1.4.3 高中生友谊质量的特点
    2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的关系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2.3.1 被试
        2.3.2 研究工具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和友谊质量的相关分析
        2.4.2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的回归分析
        2.4.3 高中生同伴自我表露在领悟社会支持、友谊质量间的中介作用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1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的特点分析
    2 高中生同伴自我表露的特点分析
    3 高中生友谊质量的特点分析
    4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的关系分析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教育对策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教育对策
        2.1 多方面共同提升高中生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
        2.2 引导学生进行合适积极的同伴自我表露
        2.3 提高高中生的友谊质量
    3 研究创新之处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缘起
    1.2 研究对象和规模
    1.3 研究现状总评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1.7 论文组成部分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1 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2.1.1 非直陈已有研究成果
        2.1.2 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已有研究成果
        2.1.3 述评
    2.2 相关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2.2.1 抽象化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2.2.2 语言经济性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2.2.3 象似性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2.2.4 述评
    2.3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原型范畴理论
        3.1.1 原型范畴理论界定
        3.1.2 原型范畴理论应用
    3.2 知识结构理论
        3.2.1 形式单位概念框架理论
        3.2.2 文化模式理论
    3.3 概念转喻理论
        3.3.1 概念转喻界定
        3.3.2 概念转喻理论应用
    3.4 话语分析理论
        3.4.1 话语分析早期阶段
        3.4.2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
        3.4.3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
    3.5 理论应用
第四章 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界定及分类
    4.1 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界定
        4.1.1 总说
        4.1.2 分说
    4.2 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分类
        4.2.1 事物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分类
        4.2.2 事件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分类
        4.2.3 关系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分类
    4.3 小结
第五章 概念直陈和非直陈形式表征连续统
    5.1 概念直陈和非直陈形式表征连续统界定
    5.2 概念直陈和非直陈形式表征连续统属性
    5.3 概念直陈和非直陈形式表征连续统中成员等级确定标准
    5.4 概念直陈和非直陈形式表征连续统建构
        5.4.1 事物概念直陈和非直陈形式表征连续统建构
        5.4.2 事件概念直陈和非直陈形式表征连续统建构
        5.4.3 关系概念直陈和非直陈形式表征连续统建构
    5.5 小结
第六章 事物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
    6.1 同一事物概念同一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6.1.1 同一具体事物概念同一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6.1.2 同一抽象事物概念同一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6.1.3 差异及其理据
    6.2 同一事物概念不同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6.2.1 同一具体事物概念不同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6.2.2 同一抽象事物概念不同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6.2.3 差异及其理据
    6.3 事物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成因及生成规律
        6.3.1 事物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成因
        6.3.2 事物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生成规律
    6.4 小结
第七章 事件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
    7.1 同一事件概念同一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7.1.1 同一行为事件概念同一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7.1.2 同一状态事件概念同一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7.1.3 同一领有事件概念同一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7.1.4 同一存现事件概念同一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7.1.5 差异及其理据
    7.2 同一事件概念不同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7.2.1 同一行为事件概念不同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7.2.2 同一状态事件概念不同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7.2.3 同一领有事件概念不同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7.2.4 同一存现事件概念不同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7.2.5 差异及其理据
    7.3 事件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成因及生成规律
        7.3.1 事件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成因
        7.3.2 事件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生成规律
    7.4 小结
第八章 关系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
    8.1 同一关系概念同一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8.1.1 同一血亲关系概念同一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8.1.2 同一同伴关系概念同一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8.1.3 同一伴侣关系概念同一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8.1.4 同一敌对关系概念同一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8.1.5 差异及其理据
    8.2 同一关系概念不同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8.2.1 同一血亲关系概念不同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8.2.2 同一同伴关系概念不同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8.2.3 同一伴侣关系概念不同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8.2.4 同一敌对关系概念不同语言非直陈形式表征
        8.2.5 差异及其理据
    8.3 关系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成因及生成规律
        8.3.1 关系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成因
        8.3.2 关系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生成规律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9.1 本研究主要工作
    9.2 本研究主要发现
    9.3 本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10)职场友谊与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 ——以人际和谐工作价值观为调节变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关于新生代员工的研究
        2.1.1 新生代员工的概念
        2.1.2 新生代员工的特征
    2.2 关于职场友谊的研究
        2.2.1 职场友谊的概念
        2.2.2 职场友谊的维度与测量
        2.2.3 职场友谊的实证研究
    2.3 关于离职倾向的研究
        2.3.1 离职倾向的概念
        2.3.2 离职倾向的维度与测量
        2.3.3 离职倾向的实证研究
    2.4 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
        2.4.1 组织承诺的概念
        2.4.2 组织承诺的维度与测量
        2.4.3 组织承诺的实证研究
    2.5 关于人际和谐工作价值观的研究
        2.5.1 人际和谐工作价值观的概念
        2.5.2 人际和谐工作价值观的维度与测量
        2.5.3 人际和谐工作价值观的实证研究
    2.6 各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2.7 文献评述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3.1 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3.1.1 各研究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3.1.2 职场友谊与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的关系
        3.1.3 职场友谊与组织承诺的关系
        3.1.4 组织承诺与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的关系
        3.1.5 组织承诺的中介效应
        3.1.6 人际和谐工作价值观的调节效应
    3.2 理论模型的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与测量工具的确定
        4.1.1 问卷设计
        4.1.2 测量工具的确定
    4.2 预调研分析
        4.2.1 预调研问卷的样本特征
        4.2.2 初始量表的信度分析
        4.2.3 初始量表的效度分析
    4.3 正式问卷的形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与假设检验
    5.1 正式问卷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5.1.1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5.1.2 正式量表的信度分析
        5.1.3 正式量表的效度分析
        5.1.4 同源方差检验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统计特征的方差分析
        5.3.1 关于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
        5.3.2 关于婚姻状况的独立样本T检验
        5.3.3 关于年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3.4 关于学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3.5 关于工作年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3.6 关于月收入水平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3.7 关于职位层级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3.8 关于企业性质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4 相关分析
        5.4.1 职场友谊与离职倾向的相关分析
        5.4.2 职场友谊与组织承诺的相关分析
        5.4.3 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的相关分析
        5.4.4 人际和谐工作价值观与其他变量的相关分析
    5.5 假设检验
        5.5.1 职场友谊与离职倾向的假设检验
        5.5.2 职场友谊与组织承诺的假设检验
        5.5.3 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假设检验
        5.5.4 中介效应检验
        5.5.5 调节效应检验
    5.6 检验结果汇总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管理启示与建议
        6.2.1 营造良好的职场友谊氛围
        6.2.2 提升新生代员工的情感承诺水平
        6.2.3 提升新生代员工的持续承诺水平
        6.2.4 提高新生代员工的规范承诺水平
        6.2.5 树立新生代员工的人际和谐工作价值观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四、Friendship in Different Cultures(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襄阳市友谊街牛羊肉市场中的回汉族群边界研究[D]. 曾佳. 兰州大学, 2021
  • [3]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贾维德(JAVAD YAGHOUT).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4]越南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认知研究 ——以越南《人民报》(2013~2020)为例[D]. 邢泽.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9)
  • [5]青少年友谊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项元分析[J]. 牛凯宁,李梅,张向葵.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03)
  • [6]我国民族互嵌关系格局下跨民族友谊研究的本土化反思[J]. 梁静,杨伊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1)
  • [7]跨民族友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及培育机制研究[J]. 梁静,杨伊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07)
  • [8]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的关系及教育对策[D]. 王芳芳. 河南大学, 2020(02)
  • [9]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研究[D]. 尹铂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职场友谊与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 ——以人际和谐工作价值观为调节变量[D]. 王硕.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标签:;  ;  ;  ;  

不同文化的友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