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调节剂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动态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雷亚芳[1](2021)在《不同酶制剂与香料处理对烟叶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烟草(Nicotiana tabacum)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栽种面积大,年产量高。优化上部烟叶的质量,可以帮助解决我国上部烟叶工业利用率低、库存积压大的问题。国际上,优质卷烟配方中多用优质的上部烟叶,说明烟草上部叶具有生产优质烟叶的潜质,但是我国烟草上部叶存在着叶片过厚、烟碱等化学物质含量较高、叶肉组织僵硬、吸食口感差等诸多问题。目前,科研工作者已分别从烟草生长环境、栽培技术、采收方式、采收成熟度、烘烤工艺和醇化过程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对烤前喷施不同种类酶制剂和烘烤时添加香料对上部烟叶化学成分、评吸品质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因此,本论文在比较分析陕西秦巴烟叶与云南烟叶品质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上部叶在烘烤前喷施淀粉酶、纤维素酶及其复合酶,和添加植物香料,研究酶与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评吸质量、致香物质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2015-2017年间陕西秦巴和云南上部烟叶的比较分析,得出陕西秦巴烟区上部烟叶中的总糖、还原糖和烟碱高于云南烟叶,但化学成分协调性及评吸品质低于云南烟叶。2、烤前喷施酶对烟叶化学成分影响明显,40 U/g中温α-淀粉酶和40 U/g纤维素酶1:1混合的复合酶(T3)处理的烟叶淀粉含量和总糖含量降低、还原糖含量增加,两糖比接近于1,总氮、烟碱含量也明显降低,全钾含量明显增加。烘烤时添加香料植物对烤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含量影响不显着。酶与香料协同处理对烟叶内在化学品质的影响显着,其中6 kg绞股蓝和40 U/g纤维素酶(T7)协同处理的烟叶淀粉、总糖、还原糖含量均明显降低,总氮、烟碱及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明显。3、烤前喷施酶的烟叶香气特征和口感特征评吸分值均提高,表现为香气质和香气浓度增加,杂气和刺激性减少,其中40 U/g中温α-淀粉酶和40 U/g纤维素酶1:1混合的复合酶协同处理(T3)的烟叶香气量尚足,香气质中等偏上,杂气较轻。烤前添加香料对烟叶的香气特征和口感特征影响不明显。酶和香料协同处理烟叶的香气质增加,劲头提升,但香气量不足,其中6 kg绞股蓝和40 U/g纤维素酶(T7)处理香气质明显增加,但香气量不变,6 kg绞股蓝和40 U/g中温α-淀粉酶和40 U/g纤维素酶1:1混合的复合酶协同处理(T8)的烟叶香气及劲头提升效果较好。4、烤前喷施酶的烟叶棕色化反应产物、芳香族氨基酸裂解产物和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含量均明显增加,其中T3处理效果较好,分别增加33.97%、11.04%和163.42%,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含量变化不明显。烤前添加香料的烟叶质体色素降解产物、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和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均显着增加,棕色化反映产物无明显变化,其他致香物质中物质种类检出较多。酶和香料协同处理综合了酶和香料单独处理的优势,四种反应的产物和其他致香物质种类及含量均明显增加,其中以T8处理较好,和对照相比,新植二烯提高302.86%,棕色化反应产物提高60.41%,芳香族氨基酸裂解产物提高39.19%,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提高129.97%,T7处理次之。5、酶、香料及其协同处理的烟叶微生物种类均低于对照处理,但优势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总相对丰度均高于对照。酶处理的烟叶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鞘脂单孢菌科Sphingomonadace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丰度较对照处理明显增加;香料处理的烟叶鞘脂单孢菌科Sphingomonadaceae和拜叶林克氏菌科Beijerinckiaceae丰度较对照处理明显增加;酶和香料协同处理的烟叶鞘脂单孢菌科Sphingomonadace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棒状杆菌科Corynebacteriaceae、草酸杆菌科Oxalobacteraceae、类芽孢杆菌科Paenibacillaceae和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均显着增加。综上所述,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影响了烟叶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促进了烟叶内在大分子物质向小分子致香成分的转化,提高了烟叶吸食品质。
刘梓谡[2](2021)在《提高莱芜烟区烤烟上部叶成熟度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东烟区的上部烟叶存在着叶片偏厚、色深、组织结构紧密、成熟度较差,内在化学成分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本试验围绕促进莱芜烟区烤烟提早成熟、提高烟叶可用性这一核心,通过移栽期调控、水分供应量调控、株型调控、大田后期烟株生长发育理化调控等措施进行研究,为提高上部烟叶成熟度和可用性,使上部烟叶质量更加符合我国卷烟工业对烟叶原料的质量要求,为莱芜烟区建立提高上部烟叶成熟度的生产技术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移栽时期对烤烟整株和上部叶成熟度影响显着。移栽时间以5月5号进行移栽最为适宜,此时移栽的烟株上部叶成熟度较好,其上部第18叶位叶长、叶宽分别达到74.74cm、43.50cm,外观质量较好。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好,产量、产值高,均价达到了19.16元/kg。随着移栽时间的提前,烟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烤后经济性状都呈下降态势。(2)不同水分供应对烤烟整株和上部叶成熟度影响的结果表明:水分供应(浇水量2000ml)充足对烤烟的成熟有促进作用。而随着水分供应量的降低,烤烟各项农艺性状都显着下降,上部叶成熟度降低。(3)在烤烟大田发育时期一次打顶后7天进行二次打顶的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较为优秀,促进叶片开片,烟叶厚度适中,增加产值,提高均价、提升上等烟比例。(4)烤烟大田生长后期在打顶后在茎基部进行半环割处理可以提高上部烟叶外观质量,促进上部叶生长,较常规生产单叶鲜干重分别显着增加13.79%和8.01%。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情况最佳,产值较对照提高12.60%且差异显着,上等烟比例显着增加4.79%。在打顶后30天进行伤根处理可以有效提高上部叶的生长速度,改善外观质量促进上部烟叶成熟,烟株上部烟叶的叶长和叶面积增幅较常规生产显着增加0.87%和1.12%,叶宽增加0.25%差异不显着。随着伤根时间的提前,对比对照组抑制了上部烟叶的物理性状,致使烟叶成熟度下降。在大田后期对烤烟进行物理调控处理,可以促进烟株上部叶成熟,提高可用性。(5)喷施500mg/kg乙烯利处理下,烟株各项农艺性状均优于常规生长且差异显着:有效叶片数显着增加13.16%,叶长显着增加6.13%,叶宽显着增加19.61%。经过乙烯利处理的烟叶内部化学成分更协调,烟叶品质更好。上部叶的烟碱含量较常规处理的上部烟叶显着降低了0.52%,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显着增加4.47%、3.92%。氮含量降低了0.21%与对照差异不显着。烟株打顶后喷施200mg/kg赤霉酸药剂的上部烟叶开片情况较好,叶厚降低,较常规处理烟碱含量下降了21.6%差异显着。总糖含量显着降低了8.46%。总氮含量对照上升了5.56%差异显着。钾含量超过2%,改善了钾氯比,化学成分更加协调,促进了上部叶成熟。
董昆乐,毛家伟,孔德辉,张翔,赵浩宾,何雷,李亮,司贤宗,索炎炎[3](2020)在《叶面喷施不同调节剂对烟叶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高烟叶品质,在河南省洛宁县、泌阳县进行多点对比试验,研究不同调节剂(壳寡糖、低聚木糖、磷酸二氢钾、硝酸钾、黄腐酸钾)对烟叶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相比,除洛宁县试验点处理T6(黄腐酸钾)外,其他调节剂处理均能促进烟叶叶片发育,提高叶面积。2个试验点调节剂处理与常规对照相比,产量有一定提高,但差异不显着,洛宁县和泌阳县试验烟叶产值分别提高2.4%~20.2%和6.6%~20.6%,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均以处理T4(磷酸二氢钾)最高。与常规对照相比,施用调节剂处理中部烟叶钾含量均有增加,2个试验点均以处理T4中部叶钾含量最高,调节剂处理均降低了烟碱含量和氯离子含量,2个试验点均以处理T3(低聚木糖)烤后烟叶钾含量最高,分别为1.99%和2.15%。叶面喷施调节剂能够提高烟叶叶面积、产量产值和品质,不同调节剂处理间比较,以处理T3和处理T4表现较好。
张进[4](2020)在《烟叶耐烤性指标及影响因子研究》文中提出为探究烟叶耐烤性评价指标及影响耐烤性的因素,以贵烟202为材料进行烤箱及暗箱试验,利用Photo shop CS5图像处理软件对烟叶变褐程度进行量化处理,测定烟叶颜色参数Lab值和H值、棕色化产物、总酚含量、MDA含量和电导率等指标,分析各指标与烟叶变褐程度、PPO活性的关系,判断其作为烟叶耐烤性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同时,以K326、云烟116、云烟87为材料进行暗箱及烤箱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措施、不同成熟度、不同生长调节剂、不同品种、不同烘烤条件对烟叶耐烤性的影响,测定烟叶变褐时间、PPO活性、MDA含量、电导率、含水量等指标,分析影响烟叶耐烤性的因素,进而提出部分改善耐烤性的措施,为培育耐烤性强的优良品种、制定提高耐烤性的农艺措施、优化烘烤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烟叶变褐程度与颜色参数L值存在显着负相关,与a值、H值存在极显着正相关,电导率与烟叶变褐程度存在显着正相关,因此,可用颜色参数L值、a值、H值对烟叶变褐程度进行量化,作为判断烟叶耐烤性指标;电导率也可作为评价耐烤性的指标进行深入研究。(2)栽培措施(施肥量、密度、中心花开放打叶数)对烟叶的耐烤性具有显着性影响,施肥量是影响PPO活性的主要因素,施肥量与密度是影响变褐时间的主要因素。当施肥量为71.11kg/亩-88.89kg/亩、中心花开放打叶数为0片/株,密度为1238-1400株/亩时,能有效降低烟叶PPO活性和延长烟叶暗箱变褐时间,改善烟叶耐烤性。(3)不同成熟度处理对烟叶的耐烤性无显着影响,根据烟草行业标准,不同成熟度烟叶PPO活性、变褐时间均在耐烤性较好范围,但烟叶成熟度过低或过高时,烤后烟叶变褐程度较大。综合考虑,采收尚熟-成熟(正常采收前3天,叶面1/3以上落黄,主脉2/3发白,支脉1/3至1/2发白,叶面绒毛部分脱落)的烟叶有利于外观质量的提升,改善烟叶耐烤性。(4)0.2mg/L BR+20mg/L NAA、0.2mg/L BR+50mg/L GA3、50mg/L GA3+20mg/L NAA及1000mg/L和1500mg/L乙烯利处理后3d、5d、7d采收对烟叶的耐烤性无显着影响,根据烟草行业标准,各处理的烟叶PPO活性、变褐时间均在耐烤性较好范围,1000 mg/L乙烯利处理后3d-5d采收烟叶和用0.2mg/L BR+20mg/L NAA喷施烟叶有利于烟叶外观质量的提升。(5)K326、云烟116、云烟87的烟叶耐烤性无显着性差异,根据烟草行业标准,各品种PPO活性、变褐时间均在耐烤性较好范围,K326中部叶较云烟87、云烟116提前24h变褐3成以上,上部叶PPO活性平均值以K326最高,暗箱变褐时间最长。烤箱中,不同品种中部叶、上部叶的PPO活性平均值无显着差异,中部叶K326烟叶变褐程度显着高于云烟87、云烟116,上部叶变褐程度云烟87>K326>云烟116。(6)不同的温湿度对烟叶的耐烤性有显着影响,不同烘烤条件下,云烟116、K326各指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45℃前,T1处理的烟叶PPO活性上升较快,T2、T3处理的烟叶PPO活性受到抑制,膜破坏程度较弱,45℃后,T1处理的烟叶膜脂过氧化反应剧烈,膜破坏程度较强,含水量、PPO活性快速下降,PPO基本失活,T2、T3处理的烟叶PPO活性较强,呈快速上升或上升-下降趋势,含水量无明显变化。
任梦娟[5](2020)在《基于烟茄嫁接的超低烟碱烟叶的质量变化及代谢组学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为探索通过嫁接技术有效降低烟叶烟碱含量的技术及低烟碱烟叶的生产和可用性,于2017-2019年在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进行,通过以茄子为砧木,烤烟云烟87为接穗,采用盆栽试验初步研究了烟茄嫁接生产低烟碱烟叶的可行性和烟株生长发育、烟叶化学成分、烟叶质量特性和烟叶燃烧过程中烟气成分的变化,并用LC/MS技术,对烟茄嫁接后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并对其进行主成分(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DA)辨别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等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旨在为通过农业措施选择性大幅度降低和调节烟叶烟碱含量提供新的方法,为超低烟碱含量烟叶生产可行性分析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与茄子嫁接,烟株植物形态和农艺性状无明显变化,烟叶烟碱含量降至极低水平,烤后烟烟叶烟碱含量比对照降低了 95%,假木贼碱和降烟碱含量也有所降低,但假木贼碱的下降比例较小,表明假木贼碱在叶片中有一定的合成能力,新烟草碱在鲜烟叶和烤后烟中均未检测到。烟茄嫁接的低烟碱烟叶受到烟青虫的青睐,在同一环境下,烟青虫优先选择烟茄嫁接的超低烟碱烟叶,当低烟碱烟叶面积为零时,烟青虫开始取食对照烟叶。在接穗底部通过培土诱发了不定根产生,促进了生物碱的合成,造成烟/茄培土处理的烟碱含量比烟/茄不培土处理明显增加。烟茄嫁接生产的超低烟碱含量烟叶,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于对照,成熟较慢,氨基酸、蛋白质、总氮和淀粉含量升高,总糖、还原糖和腐胺含量降低。中性香气物质含量变化较小,但NNN、NNK、NAT和TSNAs含量显着降低,上部叶烟/茄不培土处理的NNN、NNK及TSNAs含量比烟/烟低82.713%、79.461%和68.784%,中部叶烟/茄不培土处理的NNN、NNK及TSNAs含量比烟/烟对照低79.676%、79.799%和68.662%。卷烟烟气中烟碱含量大幅度降低,其中烟茄不培土烟叶比常规对照烟叶低94.118%,焦油、CO、总粒相物、水分和抽吸口数无显着差异。超低烟碱烟叶的香气质、浓度、刺激性和燃烧性无明显变化,香气量、杂气和余味与常规烟叶相比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劲头下降明显,消费者满足感、愉悦感、接受度显着降低。2、利用LC/MS技术分析烟茄嫁接后代谢通路的变化,结果显示一些代谢通路受到扰动。筛选出了生物碱、有机酸、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29种差异显着的代谢物,其中上调的有17个,下调的有12个。通过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极显着富集的代谢通路有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烟碱酸与烟酰胺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泛酸酯和辅酶A生物合成;β-丙氨酸代谢;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C5分支二元酸代谢;鸟氨酸、赖氨酸和烟酸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等,这些变化的代谢通路与氨基酸和生物碱的代谢有关,烟茄嫁接的生物碱和氨基酸代谢途径达极显着水平,说明烟茄嫁接影响了烤烟的碳氮分配和碳氮代谢。3、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嫁接技术选择性降低烟碱含量对烟叶化学成分含量、烟叶质量特性、卷烟烟气成分和代谢途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为通过农业措施选择性降低和调节烟叶烟碱含量提供了新的途径,为超低烟碱含量烟叶生产可行性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程亚倩[6](2020)在《硅对烤烟生长与品质及内生真菌种群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烟草是我国重要的叶用经济作物,对提高国家税收和精准扶贫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受土壤条件与栽培措施不规范等因素影响,导致烟叶的香气质和香气量不足,烟叶品质与中烟公司对原料的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实际生产中多通过施用氮磷钾等大量元素来提高烟叶品质,但关于有益元素硅调控烟叶品质的研究较少。硅肥因其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品质的特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普通硅与纳米硅在烤烟中的应用效果比较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主栽品种云烟99为材料,研究了普通硅和纳米硅对烤烟生长状况、内生真菌种群结构与烟叶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通过施用硅肥来提高烟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普通硅和纳米硅均可有效改善田间烤烟的生长状况与生理特性。与CK(喷施清水)相比,喷施普通硅和纳米硅均能不同程度的增加未熟期烟叶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幅度为6.44%~29.61%,其中T8处理(纳米硅0.32 kg/hm2)对未熟期和尚熟期2个时期的烟叶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显着的促进效果,分别较CK增加13.9%和17.6%。同时T8处理增加了转化酶、酸性转化酶和碱性转化酶的活性,分别较CK平均增加13.20%、11.49%和23.75%。与CK相比,未熟期和尚熟期的烟叶烟碱、全钾含量也显着提高,其中T3(普通硅0.32 kg/hm2)和T8处理的烟碱含量分别平均增加14.81%和14.87%,全钾含量分别平均增加50.32%和14.93%。与CK相比,尚熟期的T7处理(纳米硅0.56 kg/hm2)的烟叶烟碱合成关键基因QPT的表达量显着提高,较CK增加42.53%;同时尚熟期T5(普通硅0.17 kg/hm2)和T8处理的烟叶蔗糖合成关键基因SPS和SPP的表达量显着提高,较CK分别增加46.23%和64.72%。与CK相比,T2(普通硅0.56 kg/hm2)和T8处理的烟叶总香气物质含量分别增加24.45%和26.63%。综合分析,T8处理(纳米硅0.32 kg/hm2)对烤烟生长状况与生理特性的改善效果较好。2. 普通硅与纳米硅均可有效提高烟叶的产质量与抗病性。与CK(喷施清水)相比,普通硅和纳米硅处理的中部烟叶的钾含量增加了2.13%~42.75%,烟碱含量增加了7.14%~57.14%,钾氯比、总氮含量也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T8处理(纳米硅0.32 kg/hm2)的烟叶香气质和香气量含量最高,余味较舒适,其评分最高(75),质量档次最高(较好-)。与CK相比,T9处理(纳米硅0.23 kg/hm2)的亩产量增幅最大,可达7.05%,T6处理(纳米硅2.25 kg/hm2)的亩产值增幅最大,可达5.29%。同时纳米硅还可以增强烤烟对病虫害的抗性。与CK相比,T7、T8、T9、T10(纳米硅0.17 kg/hm2)处理的烤烟花叶病的发病率分别降低了52.8%、60.4%、56.6%、54.7%,花叶病的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50%、62.5%、62.5%、68.8%,其中T8处理的烤烟气候斑的病情指数降低了54.5%。通过烟叶的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两大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化学成分总糖、烟碱、钾和氯含量,感官质量劲头、杂气可以作为烟叶综合质量的评价指标。对选择的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得出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4.90%。依据各主成分的贡献度得出综合得分函数,并对普通硅与纳米硅处理后烟叶的综合质量进行了评价。T8处理(纳米硅0.32 kg/hm2)的烟叶评分最高。3、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烟叶的内生真菌种群结构有显着影响。与CK(喷施清水)相比,T5(普通硅0.17 kg/hm2)和T8处理(纳米硅0.32 kg/hm2)均可有效改善烟叶的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及群落内生真菌生态功能。与CK相比,T8处理的烟叶内生真菌多样性增加,T5处理的烟叶内生真菌多样性减少。与CK相比,T5、T8处理的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增加,分别增加58.14%、37.35%。同时T5、T8处理的线黑粉酵母属Filobasidium的相对丰度增加,分别增加113.17%、417.07%。其中T8处理增加了烟叶内生真菌种类,较CK增加31种。与CK相比,T5和T8处理特有的生态功能群落数改变,T5处理较CK减少2个,T8处理较CK增加13个。同时T5、T8处理的烟叶病原菌的相对丰度降低,分别较CK降低16.84%、22.22%。通过烟叶化学成分和香气物质与烟叶内生真菌群落组成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烟叶化学成分烟碱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烟叶香气物质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与烟叶内生真菌群落组成显着相关。综上所述,普通硅与纳米硅可以不同程度的增加烟叶内生真菌中担子菌门的丰度,改善烟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群落,降低烟叶病原菌的相对丰度来改善烤烟生长状况与生理特性,从而提高烟叶品质,其中以T8处理(纳米硅0.32kg/hm2)的综合改善效果较好。
王发展[7](2020)在《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于2018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盘古乡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叶面喷施赤霉素、磷酸二氢钾与蔗糖脂肪酸酯对烤烟上部叶生理生长和物理特性、化学品质以及香气含量的影响,探讨提高烤烟上部叶品质及可用性的处理措施。共设置8个处理:CK:喷施清水;CK1:喷施赤霉素;CK2:喷施磷酸二氢钾;CK3:喷施蔗糖脂肪酸酯;T1:喷施赤霉素+磷酸二氢钾;T2:喷施赤霉素+蔗糖脂肪酸酯;T3:喷施磷酸二氢钾+蔗糖脂肪酸酯;T4:喷施赤霉素+磷酸二氢钾+蔗糖脂肪酸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烤烟打顶后的生长发育,不同处理下烤烟上部叶面积均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基本呈现出T4处理大于两两配施的T1、T2、T3处理和单施的CK1、CK2、CK3处理结果。在各个时期T4处理下烤烟上部叶面积均为最高,相对于两两配施条件下,尤其显着(P<0.05)高于CK2和CK3和T1处理,平均增幅分别达25.43%、35.53%和12.40%。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赤霉素、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的外源喷施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烤烟上部叶面积,特别是三者混施下烤烟上部叶面积提高程度最大。2、T4处理下,相对于CK处理在打顶后15 d和30d烤烟上部叶SPAD值虽有所降低,但差异并不显着(P>0.05)。相对于赤霉素、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两两配施条件下,打顶后45 d烤烟上部叶SPAD值显着低于T1处理及T2处理。随着生育期的延长,不同处理下烤烟上部叶SPAD值逐渐降低,呈现衰老特征。单施不同外源物质及复合处理下,CK2处理、T3处理及T4处理下烤烟叶片后期成熟落黄表现较好。3、T4处理下,在打顶后期烤烟上部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明显,结合SPAD值的表现也可看出,三种外源物质复合处理后期成熟落黄较好,在烤烟上部叶净光合速率上也有相应的表现。打顶后45 d烤烟上部叶胞间CO2浓度相对于CK处理和CK2处理有不同程度降低。而相对于赤霉素、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两两配施均有所提高,增幅分别达16.30%、23.50%和13.34%,且差异均显着,此时烤烟上部叶已近成熟状态。4、随着生育期的延长,不同处理下烤烟上部叶淀粉酶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烤烟上部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T4处理下,在打顶后15 d、30 d和45 d不同时期烤烟上部叶淀粉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均较高,相对于对照、单施和赤霉素、磷酸二氢钾及蔗糖脂肪酸酯两两配施,烤烟上部叶淀粉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基本上均高于其他处理。5、T4处理下,烤后烟叶各项物理特性指标较CK处理均有显着改善,其中单叶重、抗张力、叶质重和填充值为各处理中最高,而含梗率相对较低,说明赤霉素与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三者混施能有效改善烤后烟叶各项物理特性。6、T4处理下,烤后烟叶还原糖、总糖和钾含量为各处理中最高,而总氮、烟碱和氯含量为各处理最低,且相对CK处理及CK1、CK2及CK3处理亦有显着差异,说明复合喷施赤霉素与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对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有益改善最为显着,能够有效提高烤后烟叶还原糖、总糖和钾含量,同时有效降低总氮、烟碱和氯含量,T4处理下,烤后烟叶两糖比、糖碱比、氮碱比和钾氯比较其它处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改善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7、赤霉素与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三者混施下烤烟新植二烯和香气总量>二者复合处理>单施处理>对照处理。赤霉素与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三者混施对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相对于其他处理效果最佳。
赵环宇[8](2019)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生长发育及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深入的了解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及不同抑芽剂的使用方式对烤烟上部叶质量的影响,针对现阶段我国烤烟上部叶存在的成熟期较长、叶片的组织结构紧密、烘烤后内部化学成分比例不协调、杂气重以及烟气品质非常差等特点,选择了氯吡苯脲、IAA、6-BA、乙烯利、缩节胺、比久6种不同的生长调节剂以及仲丁灵抑芽剂的不同浓度及不同使用时间,以NC102为试验材料,对上部叶的农艺性状、叶片显微组织结构、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根系活力、抗逆性酶类活性及相关物质含量以及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以期为使用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生产上质量的提升和合理使用抑芽剂对上部叶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和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喷施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的生长发育和开片情况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以喷施氯吡苯脲的效果最佳,在促进叶片生长的同时开片的效果最好,与CK相比,叶面积增加了6.31%,长宽比降低了3.17%;同时也对烤烟的根系活力具有不同的影响,以喷施氯吡苯脲对根系促进作用最大,而喷施乙烯利、缩节胺对根系活力具有显着抑制作用;不同的生长调节剂对叶片的光合特性也具有不同的影响,喷施氯吡苯脲、IAA、6-BA均能促进叶片光合作用,其中喷施氯吡苯脲效果最明显,与CK相比,净光合速率提高了47.27%,气孔导度提高44.44%,降低了胞间CO2浓度,提高了蒸腾速率,而喷施乙烯利、缩节胺和比久效果与之相反;同时喷施氯吡苯脲在叶片厚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优化了上部叶的组织结构,提高了海绵组织的比例,与CK相比,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厚度比值提高了12.66%,而喷施乙烯利、缩节胺和比久显着降低了叶片厚度,以缩节胺效果最显着,与CK相比降低了18.11%;喷施氯吡苯脲、IAA、6-BA显着提高了上部叶的叶绿素含量,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9.52%、14.04%、19.04%,而乙烯利、缩节胺和比久均降低了叶绿素的含量;喷施氯吡苯脲、IAA、6-BA均能明显提高上部叶的抗逆性,延缓其衰老,而乙烯利、缩节胺、比久可以降低其抗逆性,加快上部叶的衰老,以缩节胺效果最明显;同时喷施氯吡苯脲对协调上部叶的化学成分含量比例最协调,同时提高糖碱比,降低烟碱含量。(2)使用不同浓度的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的生长及质量具有不同的影响,以稀释80倍浓度的抑芽剂使用效果最佳,与其余两个稀释浓度相比,叶面积最大,长宽比最小,开片效果最好;且根系活力最高,净光合速率比其余两个浓度分别高16.51%、13.30%,光合作用最强最利于上部叶的生长;同时稀释80倍浓度抑芽剂处理上部叶片中海绵组织比例上升,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比值分别高于另外两个浓度14.14%、10.53%,且叶绿素含量分别高12.06%、28.80%;抗逆性最好,叶片衰老最缓慢,内部化学成分比例最佳,烟碱含量分别低4.64%、3.21%,糖碱比最高。(3)抑芽剂的不同使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的生长和质量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打顶后7 d施用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效果最佳。与其他两个时间施用抑芽剂相比,叶面积最大,长宽比最小,且根系活力最好,比其他两个处理高31.81%、44.11%;净光合速率分别高9.15%、18.47%;且海绵组织比例最高,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的比值分别高于其他两个处理39.13%、26.32%;叶绿素含量分别高9.67%、25.50%;抗逆性最强;烟碱含量最低,糖碱比分别高于其他两个处理13.54%、2.58%。综合来看,喷施氯吡苯脲能够较好的改善上部叶开片、组织结构及内部化学成分,提高上部叶烤后质量,而喷施缩节胺可以较好地降低叶片厚度,加快上部叶的衰老,同时降低烟碱含量,提高上部叶的烤后质量;同时使用80倍稀释浓度的抑芽剂以及打顶后7 d使用抑芽剂对上部叶生长及质量的影响效果最好。
李建东[9](2019)在《氮磷钾施肥量对烤烟多酚氧化酶活性及烘烤效果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氮磷钾是烤烟生长过程中的三大重要营养元素,不同的肥料供应下烟叶的长势不同,而不同长势的烟叶在烘烤特性以及烟叶质量方面均存在差异。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简称PPO)作为酶促棕色化反应中的关键酶,对烟叶的烘烤质量至关重要。研究不同肥料供应量对PPO活性以及烟叶烘烤质量的影响,为烟叶优质适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烤烟品种NC102为研究材料,设置不同氮、磷、钾肥用量处理,对各处理的烟叶农艺性状、PPO活性、化学成分以及烤后烟叶质量进行测定分析,试验结果如下:(1)纯氮施用量高于5 g/pot时,烤烟各部位烟叶在成熟期和烘烤过程中的PPO活性均保持较高水平,低于该施肥水平时,烘烤过程中中下部烟叶的PPO活性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而上部烟叶的PPO活性没有显着降低;在化学成分方面,随着施氮量增加,烟叶总氮、总钾和烟碱含量增加,糖类含量降低,以3.75 g/pot用量的烟叶化学成分最为协调。随着氮用量的增加,烟叶刺激性增强。氮肥用量的增加均能促进株高、最大叶面积、叶片数和茎围的增加。本试验条件下,以3.75 g/pot氮用量对烟叶生产最有利。(2)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下部鲜烟叶PPO活性逐渐升高,中上部鲜烟叶PPO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当施磷量低于7.5 g/pot时,烟叶在烘烤的前期能够保持较低的PPO活性,而高磷肥用量对烘烤过程中烟叶PPO活性无影响;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烟叶中的总磷含量显着增加,总氮、总钾和糖类含量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烟碱略有下降。本试验条件下,施磷量为12.5 g/pot时烟株农艺性状较优,烟叶化学成分协调。(3)随着钾肥用量增加,下部鲜烟叶PPO活性逐渐升高,中上部鲜烟叶PPO活性逐渐降低;当施钾量达到20 g/pot时,烘烤过程中中上部烟叶的PPO活性较低,下部叶的PPO活性在峰值时也显着低于常规施肥处理;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烤后烟叶的总钾和糖类含量增加,总氮和烟碱含量降低,以20 g/pot时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最好;钾肥用量的增加,对烤烟株高、叶片数、最大叶面积和茎围的增加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试验条件下,20 g/pot钾用量对烟叶生产最有利。
任志广[10](2018)在《外源物质对烤烟上部叶生理特性和品质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烤烟上部叶在整株烟产量和质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利用价值和品质仅此与中部叶,并且提高上部叶可用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于2016年在河南驻马店市泌阳县盘古乡开展了 2个田间试验,研究了赤霉素与钾肥互作和不同小分子有机对烤烟上部叶生理特性和品质指标的影响,探讨对烤烟上部叶的不同调控效应,以选择最优处理措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为探究赤霉素与钾肥互作对烤烟烟叶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于打顶当天叶面喷施赤霉素并根部追施钾肥,分析不同配比用量的赤霉素与钾肥互作对烤烟上部叶叶面积、烟叶抗氧化酶活性、碳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霉素与钾肥互作可显着促进上部叶片的开片,与钾肥相比,赤霉素作用效果更为明显。不同处理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生育期延长表现基本一致,赤霉素与钾肥互作下烟叶抗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CK,表明两者互作有效增强了烟叶抗逆和抗衰老能力,有利于烟叶更好地生长和成熟。赤霉素与钾肥互作下烟叶碳氮代谢酶活性始终高于CK,且在不同时期酶活变化一致,说明两者交互处理能增强烟株的碳氮代谢强度,有利于烟叶内在品质生成。较高水平赤霉素和钾肥相比较低水平的互作处理对烟叶生理活动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其中以T4(20 mg.kg-1赤霉素GA3+10 kg K2SO4·666.7m-2)处理对叶片开片、抗氧化酶和碳氮代谢酶活性的提高作用最为明显。2、研究了赤霉素与钾肥互作对烤烟上部叶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及香气品质的影响。在打顶当天,采用叶面喷施两种赤霉素浓度和根部灌施两种钾肥用量方法,结果表明:赤霉素与钾肥互作可不同程度的提高烤烟上部叶叶长、叶宽、单叶重和抗张力,降低了烟叶的填充值及含梗率,烟叶整体质量优于对照;赤霉素与钾肥互作不同程度地提高烟叶钾含量、钾氯比,有效降低烟碱和氯含量,协调各化学成分,有效地改善了烟叶的品质;赤霉素与钾肥互作可不同程度的提高烤烟上部叶的类胡萝卜素类、苯丙氨酸类、美拉德反应产物、类西柏烷类和新植二烯的含量,增加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糠醛、苯乙醇等大部分各类致香物质的降解产物含量,显着提高中性香气物质总量,并降低茄酮含量,烟叶香气品质得到明显改善;不同互作处理对烟叶物理性状和香气品质的影响不尽一致,较高浓度的赤霉素和较高用量的钾肥施用效果效果更好,其中以处理T4(20 mg.kg-1 GA3+10 kg K2SO4/666.7m2)的烟叶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协调性及香气品质的改善效果明显占优。3、在烤烟打顶当天对烟叶喷施蔗糖、山梨醇、葡萄糖酸钠、甘氨酸4种小分子有机物,研究不同小分子有机物对烤烟上部叶叶面积、生理指标、碳氮代谢、化学成分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打顶后喷施一定浓度的小分子有机物,可不同程度的促进烟叶开片,提高上部叶叶面积。喷施小分子有机物后,烟叶抗氧化酶活性相比于对照有明显的提高;不同处理烟叶在打顶后10、20和30 d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而丙二醛(MD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不同处理的烟叶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另外只有喷施甘氨酸显着增加了烟叶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同处理的烟叶淀粉酶(AM)活性随生育期延长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硝酸还原酶(NR)活性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不同处理在打顶后10、20和30 d的烟叶酶活均高于对照,其中甘氨酸能有效促进了烟叶的碳代谢和氮代谢,蔗糖、葡萄糖酸钠更有助于促进烟叶的碳代谢,山梨醇主要促进烟叶的氮代谢。说明小分子有机物一定程度上均能提高烟株的碳氮代谢程度,但在各处理间的具体表现不尽相同。不同小分子有机物可增加烟叶的还原糖、总糖和钾含量,提高糖碱比、钾氯比,降低总氮、烟碱和氯含量,说明喷施不同小分子有机物可有效促进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提高品质。本试验条件下,甘氨酸处理在促进叶片开展、增强抗逆性、提高碳氮代谢和烟叶品质等方面效果最好
二、不同调节剂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动态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调节剂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动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酶制剂与香料处理对烟叶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概述 |
1.2 国内外烤烟上部叶研究现状 |
1.3 改善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因素研究 |
1.3.1 遗传因素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 |
1.3.2 主要气象因素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 |
1.3.3 栽培因素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 |
1.3.4 调制技术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 |
1.4 改善上部烟叶品质的方法 |
1.4.1 生物酶法 |
1.4.2 化学添加法 |
1.4.3 微生物发酵法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陕西秦巴和云南烟区上部烟叶品质比较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数据收集 |
2.1.2 数据筛选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陕西秦巴与云南烟区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差异性因子分析 |
2.2.2 陕西秦巴和云南烟区上部烟叶感官质量差异性因子分析 |
2.3 讨论 |
2.3.1 陕西秦巴与云南烟区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差异性影响 |
2.3.2 陕西秦巴与云南烟区上部烟叶感官评吸差异性影响 |
第三章 不同酶制剂和香料处理对陕南上部烟叶烤后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样品采集 |
3.2 测定方法 |
3.2.1 还原糖含量测定 |
3.2.2 可溶性总糖含量测定 |
3.2.3 淀粉含量测定 |
3.2.4 总氮和全钾含量测定 |
3.2.5 烟碱含量测定 |
3.2.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3.2.7 感官质量测定 |
3.2.8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烤后烟叶糖含量的变化 |
3.3.2 烤后上部烟叶淀粉含量的变化 |
3.3.3 烤后上部烟叶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3.3.4 烤后上部烟叶全钾含量的变化 |
3.3.5 烤后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的变化 |
3.3.6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陕南上部烟叶评吸质量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陕南上部烟叶化学品质的影响 |
3.4.2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陕南上部烟叶感官品质的影响 |
3.4.3 陕南上部烟叶感官品质和化学品质的关系分析 |
第四章 不同酶制剂和香料处理对陕南上部烟叶烤后致香物质成分及含量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样品采集 |
4.2 烟叶挥发性香气物质成分测定及分析方法 |
4.2.1 香气物质成分测定方法 |
4.2.2 香气物质成分鉴定及含量换算方法 |
4.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分析 |
4.3.1 烤后烟叶中质体色素降解产物的结果分析 |
4.3.2 烤后烟叶中棕色化反应产物的结果分析 |
4.3.3 烤后烟叶中芳香族氨基酸裂解产物的结果分析 |
4.3.4 烤后烟叶中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的结果分析 |
4.3.5 烤后烟叶中其他致香物质的结果分析 |
4.4 讨论 |
4.4.1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质体色素降解产物的影响 |
4.4.2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棕色化反应产物的影响 |
4.4.3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芳香族氨基酸裂解产物的影响 |
4.4.4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的影响 |
4.4.5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其他致香物质的影响 |
第五章 不同酶制剂和香料处理对陕南上部烟叶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样品采集 |
5.2 烟叶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与分析方法 |
5.2.1 样品测定方法 |
5.2.2 样品分析方法 |
5.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测序结果 |
5.3.2 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 |
5.3.3 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 |
5.3.4 基于OTU的 Venn图分析 |
5.3.5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烟叶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提高莱芜烟区烤烟上部叶成熟度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烟叶成熟度 |
1.1.1 成熟度的概念 |
1.1.2 可用性的概念 |
1.1.3 烟叶成熟度与烟叶可用性的关系 |
1.2 烟叶成熟度与叶片质量指标的相关性 |
1.2.1 烟叶外观质量与烟叶成熟度的关系 |
1.2.2 烟叶内在质量与烟叶成熟度的关系 |
1.2.3 烟叶物理特性与烟叶成熟度的关系 |
1.2.4 烟叶安全性与烟叶成熟度的关系 |
1.2.5 烟叶化学成分与烟叶成熟度的关系 |
1.3 烤烟上部叶概述 |
1.3.1 上部烟叶的特征 |
1.3.2 上部烟叶应用现状 |
1.4 影响上部叶成熟度的因素 |
1.4.1 品种因素 |
1.4.2 生态因素 |
1.4.3 栽培因素 |
1.4.4 采收方式 |
1.4.5 烘烤因素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不同移栽期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2 水分调控对烤烟整株和上部叶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2.3.3 二次打顶对上部烟叶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4 大田后期烟株生长发育物理调控对上部烟叶成熟的影响研究。 |
2.3.5 大田后期烟株生长发育化学调控对上部烟叶成熟的影响研究。 |
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4.1 主要农艺性状测量 |
2.4.2 鲜烟叶外观质量评价 |
2.4.3 常规化学成分分析 |
2.4.4 经济性状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不同移栽期对烤烟上部叶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不同移栽期对烤烟农艺性状和上部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
3.1.2 不同移栽期对烟叶烤后经济性状的影响 |
3.2 水分调控对烤烟整株和上部叶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3.3 二次打顶对烤烟上部叶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1 二次打顶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3.3.2 二次打顶对烟叶烤后经济性状的影响 |
3.4 茎部阻断对上部叶成熟质量的影响 |
3.4.1 茎部阻断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和外观质量的影响 |
3.4.2 茎部阻断对烤烟根系和上部叶干鲜重的影响 |
3.4.3 茎部阻断对烤后上部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
3.5 根部伤害对上部叶成熟质量的影响 |
3.5.1 根部伤害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
3.5.2 根部伤害对烟株上部叶第 20 叶位农艺性状和外观质量的影响 |
3.6 乙烯利对上部叶成熟质量的影响研究 |
3.6.1 乙烯利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
3.6.2 乙烯利对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3.7 赤霉酸对上部叶成熟质量的影响研究 |
3.7.1 赤霉酸对上部烟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3.7.2 赤霉酸对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栽培措施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大田后期烟株生长发育物理调控对上部烟叶成熟的影响 |
4.3 大田后期烟株生长发育化学调控对上部烟叶成熟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叶面喷施不同调节剂对烟叶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 |
1.3.1 农艺性状 |
1.3.2 SPAD值 |
1.3.3 经济性状 |
1.3.4 烟叶钾含量测定 |
1.3.5 烤后烟叶化学成分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烟叶农艺性状和SPAD值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中部烟叶钾含量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4)烟叶耐烤性指标及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栽培措施对耐烤性的影响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耐烤性的影响 |
1.3 品种对耐烤性的影响 |
1.4 烘烤工艺对耐烤性的影响 |
1.5 烟叶耐烤性指标的研究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烟叶耐烤性指标的完善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2.1 烟叶颜色参数Lab值、H值与变褐程度关系 |
2.2.2 烟叶棕色化产物及多酚类物质与耐烤性关系 |
2.2.3 烟叶MDA含量、电导率与耐烤性关系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烟叶耐烤性影响因子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2.1 栽培措施对烟叶耐烤性的影响 |
3.2.2 成熟度对烟叶耐烤性的影响 |
3.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叶耐烤性的影响 |
3.2.4 品种对烟叶耐烤性的影响 |
3.2.5 烘烤条件对烟叶耐烤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基于烟茄嫁接的超低烟碱烟叶的质量变化及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生物碱的组成 |
1.2 烟碱的合成及在烟株体内的分配 |
1.3 影响烟碱含量的因素 |
1.3.1 内部作用机制 |
1.3.2 环境因子对烟碱含量的影响 |
1.3.2.1 土壤 |
1.3.2.2 气候 |
1.3.2.3 矿质营养对烟碱合成的影响 |
1.3.3 农业措施对烟碱合成与积累的影响 |
1.3.3.1 种植密度 |
1.3.3.2 打顶、抹杈及留叶数 |
1.3.3.3 施肥 |
1.3.3.4 环割和切根 |
1.3.4 生长调节物质对烟碱含量的影响 |
1.4 低烟碱烟叶的生产途径及特点 |
1.4.1 常规育种 |
1.4.2 基因工程 |
1.4.3 农艺手段 |
1.4.4 化学萃取 |
1.5 嫁接技术在烟草中的应用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点及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取样方法 |
3.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4.1 农艺性状测定方法 |
3.4.2 烟青虫取食选择行为测定方法 |
3.4.3 鲜烟叶及烤后烟生物碱的测定方法 |
3.4.4 鲜烟叶色素的测定方法 |
3.4.5 鲜烟叶及烤后烟常规化学成分测定方法 |
3.4.6 鲜烟叶及烤后烟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 |
3.4.7 腐胺的测定方法 |
3.4.8 代谢组学的测定及分析方法 |
3.4.8.1 样本前处理 |
3.4.8.2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
3.4.8.3 数据处理 |
3.4.9 中性香气成分的测定方法 |
3.4.10 感官质量评价 |
3.4.11 TSNAs的测定方法 |
3.4.12 卷烟烟气的测定方法 |
3.5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烟茄嫁接对烟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
4.2 烟茄嫁接对烟青虫取食性及烤烟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2.1 烟茄嫁接对烟青虫取食性的影响 |
4.2.2 烟茄嫁接对鲜烟叶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2.3 烟茄嫁接对烤后烟叶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3 烟茄嫁接对烤烟化学成分的影响 |
4.3.1 烟茄嫁接对鲜烟叶中色素含量的影响 |
4.3.2 烟茄嫁接对鲜烟叶中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4.3.3 烟茄嫁接对烤后烟叶中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4.3.4 烟茄嫁接对鲜烟叶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3.5 烟茄嫁接对烤后烟中部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3.6 烟茄嫁接对烤烟腐胺含量的影响 |
4.4 烟茄嫁接后烟叶代谢组学分析 |
4.4.1 代谢轮廓分析 |
4.4.2 多远统计得分及响应排序分析 |
4.4.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4.4.4 差异代谢物的KEGG代谢通路分析 |
4.5 烟茄嫁接对烤烟烟叶质量的影响 |
4.5.1 烟茄嫁接对烤后烟中部叶中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 |
4.5.2 烟茄嫁接对烤后烟感官质量和消费者反应的影响 |
4.6 烟茄嫁接对烟叶和烟气有害成分含量的影响 |
4.6.1 烟茄嫁接对烤后烟叶TSNAs含量的影响 |
4.6.2 烟茄嫁接对卷烟烟气成分含量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烟茄嫁接对烤烟的农艺性状的影响 |
5.2 烟茄嫁接对烟青虫取食性及烤烟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5.3 烟茄嫁接对烤烟化学成分的影响 |
5.4 烟茄嫁接对烤烟代谢产物的影响 |
5.5 烟茄嫁接对烤烟烟叶质量的影响 |
5.6 烟茄嫁接对烟叶和烟气有害成分含量的影响 |
6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与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6)硅对烤烟生长与品质及内生真菌种群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陕南烟区概况 |
1.2 普通硅与纳米硅的特性 |
1.2.1 普通硅的特性 |
1.2.2 纳米硅的特性 |
1.3 普通硅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1.3.1 植物对普通硅的吸收与运输 |
1.3.2 普通硅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 纳米硅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1.4.1 植物对纳米硅的吸收与运输 |
1.4.2 纳米硅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5 内生真菌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与其作用机理 |
1.5.1 内生真菌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1.5.2 内生真菌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机理 |
1.6 普通硅与纳米硅在烤烟中的应用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田间烤烟生长状况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供试材料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样品采集 |
2.2 指标测定 |
2.2.1 还原糖含量 |
2.2.2 烟叶全钾含量 |
2.2.3 可溶性总糖含量 |
2.2.4 全氮含量 |
2.2.5 烟碱含量测定 |
2.2.6 淀粉含量测定 |
2.2.7 可溶性蛋白含量 |
2.2.8 烟叶色素含量测定 |
2.2.9 果糖、蔗糖含量的测定 |
2.2.10 转化酶、酸性转化酶和碱性转化酶活性 |
2.2.11 基因表达量测定 |
2.2.12 烟叶致香物质含量的测定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烟叶叶绿素含量与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
2.4.2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2.4.3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烟叶糖代谢产物与其酶活的影响 |
2.4.4 普通硅与纳米硅处理烟叶叶绿素与其组分变化、糖类代谢物质与关键酶活变化、化学成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
2.4.5 普通硅与纳米硅处理对烟叶烟碱、蔗糖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2.4.6 普通硅与纳米硅处理对成熟期烟叶致香物质成分与含量的影响 |
2.5 讨论 |
2.5.1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烟叶成熟期化学成分的影响 |
2.5.2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烟叶成熟期色素含量的影响 |
2.5.3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烟叶成熟期糖类物质与其酶活含量的影响 |
2.5.4 普通硅与纳米硅处理对烟叶叶绿素与其组分、糖类代谢物质与关键酶活、化学成分的影响 |
2.5.5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烟叶成熟期香气物质的影响 |
第三章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烟叶产质量与抗病性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3.1.1 试验概况 |
3.1.2 试验设计 |
3.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2.1 烤烟农艺性状 |
3.2.2 烤烟生育期 |
3.2.3 烤烟经济性状 |
3.2.4 烤烟化学成分 |
3.2.5 烤烟外观、感官质量评价 |
3.2.6 烤烟综合质量评价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烤烟生育期的影响 |
3.3.2 普通硅与纳米硅处理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
3.3.3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烤烟花叶病与气候斑发病率与病情指数的影响 |
3.3.4 普通硅与纳米硅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
3.3.5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烤烟外观质量的影响 |
3.3.6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与其协调性的影响 |
3.3.7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烤后烟叶感官质量和烤后烟叶综合质量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普通硅与纳米硅处理对烤烟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发病率与病情指数的影响 |
3.4.2 普通硅与纳米硅处理对烤烟外观品质的影响 |
3.4.3 普通硅与纳米硅处理对烤烟内在品质的影响 |
3.4.4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烤烟烟叶综合质量评价的影响 |
第四章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烤烟内生真菌种群结构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DNA提取与高通量测序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烤烟烟叶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4.2.2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烤烟烟叶内生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4.2.3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烤烟烟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4.2.4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烤烟烟叶内生真菌生态功能的影响 |
4.2.5 内生真菌群落组成与烟叶化学成分与香气物质之间的相关性 |
4.3 讨论 |
4.3.1 普通硅与纳米硅对烤烟烟叶内生真菌的影响 |
4.3.2 内生真菌群落组成与烟叶化学成分和香气物质之间的相关性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烤烟品种对上部烟叶品质的影响 |
1.2 生态因素对上部烟叶品质的影响 |
1.2.1 光照 |
1.2.2 温度 |
1.2.3 水分 |
1.2.4 土壤 |
1.2.5 海拔 |
1.3 栽培措施对上部烟叶品质的影响 |
1.3.1 移栽 |
1.3.2 种植密度 |
1.3.3 施肥 |
1.3.4 打顶 |
1.3.5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3.6 采收 |
1.4 烘烤工艺对上部烟叶品质的影响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测试样品的采集 |
3.4 指标测定方法 |
3.4.1 烤烟上部叶面积指标测定 |
3.4.2 烤烟上部叶光合指标测定 |
3.4.3 烤烟上部叶碳氮代谢酶活性测定 |
3.4.4 烤后烟叶物理特性的测定 |
3.4.5 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测定 |
3.4.6 烤后烟叶中性致香成分的测定 |
3.5 数据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处理对烤烟上部叶面积的影响 |
4.2 不同处理对烤烟光合作用的影响 |
4.2.1 不同处理对烤烟上部叶SPAD值的影响 |
4.2.2 不同处理对烤烟光合参数的影响 |
4.3 不同处理对烤烟碳氮代谢酶的影响 |
4.3.1 不同处理对烤烟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4.3.2 不同处理对烤烟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4.4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4.5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4.5.1 不同处理对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4.5.2 不同处理对常规化学成分协调性的影响 |
4.6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性致香成分的影响 |
4.6.1 不同处理对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影响 |
4.6.2 不同处理对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影响 |
4.6.3 不同处理对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的影响 |
4.6.4 不同处理对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的影响 |
4.6.5 不同处理对新植二烯和香气总量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关于不同处理对烤烟上部叶生长的影响 |
5.2 关于不同处理对烤烟上部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
5.2.1 不同处理对烤烟上部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
5.2.2 不同处理对烤烟上部叶碳氮代谢酶的影响 |
5.3 关于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品质指标的影响 |
5.3.1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5.3.2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5.3.3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生长发育及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1.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及发展历程 |
1.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应用 |
1.1.3 氯吡苯脲简介 |
1.1.4 IAA简介 |
1.1.5 6-BA简介 |
1.1.6 乙烯利简介 |
1.1.7 缩节胺简介 |
1.1.8 比久简介 |
1.1.9 抑芽剂简介 |
1.2 烤烟上部叶研究进展 |
1.2.1 烤烟上部叶现状 |
1.2.2 影响烤烟上部叶的可用性因素 |
1.2.2.1 生态因素 |
1.2.2.2 田间管理栽培技术 |
1.2.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 |
1.2.2.4 烘烤工艺对烤烟上部叶可利用性的影响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2.2.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2.2.2.1 不同抑芽剂稀释浓度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2.2.2.2 不同抑芽剂使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农艺性状的测定 |
2.3.2 根系活力的测定 |
2.3.3 光合参数的测定 |
2.3.4 叶片显微组织结构的测定 |
2.3.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6 抗逆性酶类活性及物质含量的测定 |
2.3.7 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结果与分析 |
3.1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
3.2.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
3.2.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
3.2.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上部叶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
3.2.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
3.3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上部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上部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3.5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根系活力的影响 |
3.5.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根系活力的影响 |
3.5.2 抑芽剂对烤烟根系活力的影响 |
3.5.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根系活力的影响 |
3.5.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根系活力的影响 |
3.6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抗逆衰老生理指标的影响 |
3.6.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抗逆衰老生理指标的影响 |
3.6.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抗逆衰老生理指标的影响 |
3.6.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上部叶抗逆性酶类活性的影响 |
3.6.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抗逆衰老生理指标的影响 |
3.7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3.7.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3.7.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3.7.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3.7.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的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4.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5 结论 |
5.1 不同的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5.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9)氮磷钾施肥量对烤烟多酚氧化酶活性及烘烤效果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氮磷钾肥在烤烟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
1.1.1 氮肥在烤烟生长中的作用 |
1.1.2 磷肥在烤烟生长中的作用 |
1.1.3 钾肥在烤烟生长中的作用 |
1.2 烟叶烘烤特性及多酚氧化酶研究 |
1.2.1 烟叶烘烤 |
1.2.2 PPO的理化特性和酶学特点 |
1.2.3 影响PPO活性的因素 |
1.2.4 烘烤过程中PPO活性的变化 |
1.2.5 肥料对烟叶PPO活性及烘烤特性的影响 |
1.3 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 |
1.3.1 糖类物质 |
1.3.2 含氮化合物 |
1.3.3 糖碱比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肥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地概况 |
2.2.2 氮磷钾肥试验处理 |
2.2.3 烘烤及取样处理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烤烟农艺性状的测定 |
2.3.2 烤烟PPO活性的测定 |
2.3.3 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测定 |
2.3.4 土壤化学成分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氮肥处理对烤烟烟叶PPO活性及品质的影响 |
3.1.1 氮肥处理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2 氮肥处理对烤烟鲜烟叶PPO活性的影响 |
3.1.3 氮肥处理对烘烤过程中烟叶PPO活性的影响 |
3.1.4 氮肥处理对烤后烤烟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3.2 磷肥处理对烤烟烟叶PPO活性及品质的影响 |
3.2.1 磷肥处理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2 磷肥处理对烤烟鲜烟叶PPO活性的影响 |
3.2.3 磷肥处理对烘烤过程中烟叶PPO活性的影响 |
3.2.4 磷肥处理对烤后烤烟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3.3 钾肥处理对烤烟烟叶PPO活性及品质的影响 |
3.3.1 钾肥处理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
3.3.2 钾肥处理对烤烟鲜烟叶PPO活性的影响 |
3.3.3 钾肥处理对烘烤过程中烟叶PPO活性的影响 |
3.3.4 钾肥处理对烤后烤烟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氮肥对烤烟烟叶PPO活性及烟叶质量的影响 |
4.2 磷肥对烤烟烟叶PPO活性及烟叶质量的影响 |
4.3 钾肥对烤烟烟叶PPO活性及烟叶质量的影响 |
5 结论 |
5.1 氮肥用量显着影响烤烟PPO活性及烘烤效果 |
5.2 低磷肥用量显着影响烤烟PPO活性及烘烤效果 |
5.3 高钾肥用量显着影响烤烟PPO活性及烘烤效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10)外源物质对烤烟上部叶生理特性和品质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海拔因素对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 |
1.2 土壤因素对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 |
1.3 气候因素对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 |
1.3.1 光照 |
1.3.2 温度 |
1.3.3 水分 |
1.4 栽培调制措施对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 |
1.4.1 施肥 |
1.4.2 成熟度 |
1.4.3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4.4 打顶方式 |
1.4.5 采收方式 |
1.4.6 其他措施 |
1.5 烘烤工艺对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 |
1.6 本研究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1.7 下一步研究方向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点 |
3.2 供试品种 |
3.3 试验设计 |
3.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4.1 土壤样品采集 |
3.4.2 上部叶片叶面积的测定 |
3.4.3 抗氧化酶和碳氮代谢酶活性的测定 |
3.4.4 烟叶物理性状的测定 |
3.4.5 上部叶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
3.4.6 上部叶香气物质的测定 |
3.5 数据处理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赤霉素与钾肥互作对烤烟上部叶生理指标的影响 |
4.1.1 对烤烟上部叶叶面积的影响 |
4.1.2 对烟叶SOD、POD的影响 |
4.1.3 对烤烟碳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4.2 赤霉素与钾肥互作对烤烟上部叶品质指标的影响 |
4.2.1 对烤烟上部叶物理性状的影响 |
4.2.2 对烤烟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4.2.3 对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 |
4.3 不同小分子有机物对烤烟上部叶生理特性和烟叶品质的影响 |
4.3.1 对烤烟上部叶叶面积的影响 |
4.3.2 对烤烟SOD、P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4.3.3 对烤烟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4.3.4 对烤烟碳氮代谢的影响 |
4.3.5 对烤烟化学成分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关于赤霉素与钾肥互作对烤烟生理指标及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5.2 关于赤霉素与钾肥互作对烤烟上部叶品质指标的影响 |
5.3 关于不同小分子有机物对烤烟生理特性和烟叶品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不同调节剂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动态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酶制剂与香料处理对烟叶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雷亚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提高莱芜烟区烤烟上部叶成熟度的技术研究[D]. 刘梓谡.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叶面喷施不同调节剂对烟叶质量的影响[J]. 董昆乐,毛家伟,孔德辉,张翔,赵浩宾,何雷,李亮,司贤宗,索炎炎. 湖北农业科学, 2020(14)
- [4]烟叶耐烤性指标及影响因子研究[D]. 张进. 贵州大学, 2020(03)
- [5]基于烟茄嫁接的超低烟碱烟叶的质量变化及代谢组学分析[D]. 任梦娟.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6]硅对烤烟生长与品质及内生真菌种群结构的影响[D]. 程亚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D]. 王发展.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8]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生长发育及质量的影响研究[D]. 赵环宇.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9]氮磷钾施肥量对烤烟多酚氧化酶活性及烘烤效果影响的研究[D]. 李建东.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外源物质对烤烟上部叶生理特性和品质指标的影响[D]. 任志广.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