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的PC开机报警(论文文献综述)
耿云鸿[1](2021)在《基于LoRa的水质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水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导致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质监测已经成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键问题。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息息相关,这其中农业生产灌溉用水的安全性更是直接影响农作物品质。我国以全球8%的耕地面积养活全球20%的人口,创造“中国粮奇迹”根本原因之一是我国有40%的耕地类型为灌溉农田和建立在水利灌溉基础上的农作物高产栽培和作物多熟技术。但如果灌溉水质不达标,不仅会使本就易滋生细菌的农业环境更加没有安全保证,也会使得土壤盐碱化、板结等,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产品的品质与灌溉水质密切相关,灌溉水质不达标使得产品无法达到绿色农产品生产要求,也给农业生产从事人员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农业灌溉用水水质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以上情况,本文针对远程水质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结合团队“2020年新疆昌吉智慧农业大棚建设”项目中农业灌溉水质远程监测子课题展开相关研究工作。本文所做工作如下:1、分析目前国内外水质监测系统发展现状,研究水质监测物联网感知、传输及处理相关技术,结合实际中对灌溉用水水质监测的实际需求,确定了水质监测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及系统要求,并对水质监测参数、远程传输模块、中继转发模块、LabVIEW上位机等进行系统整体设计,最终实现农业水质远程监测系统。2、水质监测系统硬件设计。完成系统主控模块和网关模块设计与实现。主控模块中设计有485接口电路连接水质传感器、SD卡数据存储电路,继电器水泵控制电路搭配液位传感器完成对待测水体的取排操作等。数据传输方面设计有LoRa数据远传电路,此外为了提高数据传输距离设计了LoRa和NB-IoT中继节点。3、水质监测系统软件设计。完成水质监测系统嵌入式程序编写,编写Mod Bus协议程序完成对水质温度、浊度、溶解氧、p H和电导率的数据采集、LoRa模块配置、NB-IoT配置及SD卡配置。完成LabVIEW上位机软件设计,实现灌溉水质数据展示、阈值设定、超标报警、数据存储等功能。4、通过固定站点搭配移动站点的方式测试LoRa通信距离,数据包长度为50以循环发送100次为一次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LoRa可实现至少2100m内100%的测试成功率,加入中继节点后可实现可将测试距离提高至4500m。测试云平台数据展示,并在项目实地大棚环境进行上位机与下位机的联合测试,最终结构符合预期,达到项目的应用需求。
王大明[2](2021)在《低功耗数据采集与NB-IoT传输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在工业、农业等无人值守且无稳定市电供应的场合进行数据采集、传输时,系统往往采用电池供电,因此电池使用寿命是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维持长时间稳定工作的关键因素,除了选择大容量电池以外,尽可能降低系统电路的功耗是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主要技术路线。为了满足长时间无人值守、无稳定市电供应且无法使用太阳能电池场合下的数据采集与传输需求,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低功耗数据采集与NB-IoT传输的电路系统,制成了工程样机,能够远程采集现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利用NB-IoT无线通信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服务器云平台,便于远程监测和管理。该系统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并实现了低功耗条件下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1)硬件电路设计。系统采用一次性锂电池或可选太阳能电池供电,为了保证一次性锂电池单独供电时的续航能力,在充分考虑各功能模块功耗和芯片低功耗性能的基础上合理进行硬件电路设计;设计易于切换和控制的电源电路,降低系统状态转换响应时间;设计锂电池电压检测电路,实时监测锂电池电量信息。(2)软件设计。系统在进行模拟量数据采集时可以根据负载变化动态地调整功耗;对各功能模块进行精细化管理,模块工作结束后立即禁用ADC、SPI、USART等相关外设接口;启用MCU休眠策略,系统处于空闲态时控制MCU进入待机模式,减小锂电池放电电流;选择GPS热启动开机方式,降低系统授时定位功耗;MCU进入待机模式之前将相关I/O口线设置为高阻态。(3)动态电源管理。分析各个电路功能模块的功耗,合理调度NB-IoT通信、RS-485通信、GPS授时定位等高耗电量功能模块,降低其工作频次,系统采用动态电源管理技术,在系统运行时动态地给各个功能模块/芯片分配资源。当需要模块工作时,系统开启该模块的供电电源完成相应任务;当模块进入空闲状态时,关断该模块的供电电源,模块进入关机模式,避免不必要的电量损耗。本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校验、数据存储、数据传输等功能,通过对系统工程样机进行软、硬件联合调试以及对各模块功能和耗电量进行测试、分析,证明本设计满足系统功能需求,可以长时间工作在无人值守、无稳定市电供应且无法使用太阳能电池的环境场合。
冯先丁[3](2021)在《坑道环境下有轨矿车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轨矿车作为矿业开采过程中的主要运输设备,承担着矿物和人员的运输任务。随着社会对矿物资源需求的增大,矿物开采量也不断增加,矿井环境恶劣,给矿车操作人员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长时间的驾驶导致操作人员疲劳和精力不集中等问题增大了撞车的风险。本文结合目前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和环境感知技术设计了坑道环境下有轨矿车自动控制系统,来提高有轨矿车自动化程度以代替人工操作实现坑道环境下的矿物运输。本文基于西门子PLC设计了坑道环境下有轨矿车的自动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应用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有轨矿车的自动化运行和障碍物的检测。系统由障碍物检测模块、PLC自动控制模块和环境信息采集模块组成。系统的设计采用上位机、下位机结构,上位机包括HMI人机交互和MATLAB的障碍检测组成,下位机主要由西门子S7-1200 1214C PLC构成。论文完成的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对有轨矿车进行功能需求分析,设计有轨矿车自动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系统主要由传感器信息采集模块、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块和人机交互PLC控制模块组成。根据有轨矿车运行的坑道环境,对控制系统进行硬件设计和选型,对控制电路的接线和执行设备的电路进行设计。(2)基于西门子TIA Portal V15.1软件平台开发了自动控制程序,包括系统初始化程序、自动运行程序、环境信息采集子程序和自动运行条件子程序等。同时在软件上组态了简洁的HMI界面,完成参数的设置、操作指令的发送、矿车运行状态和环境信息的查看。(3)在MATLAB软件平台上,完成基于图像信息的障碍物检测,利用图像处理技术的相关算法,将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滤波平滑处理、图像增强处理、图像的边缘检测以及形态学处理等操作,完成了障碍物的有效检测。同时在博途软件中进行PC station组态并配置OPC server,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搭建OPC client模型,完成了MATLAB与PLC的数据传输。
陈陈[4](2021)在《基于阿里云IoT平台的智能空调控制系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万物互联的全新时代即将正式到来,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方兴未艾。目前,大多数家用空调系统都是一对一单控制,无法远程监控空调的系统运行状态,发生故障后,售后人员只能凭大多数用户的非专业描述判断故障原因,很难快速定位并解决问题,新型智能空调已经成为传统空调系统升级换代的最佳选择。本文基于传统中央空调控制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设计了一款基于WiFi与阿里云物联网平台的智能空调控制系统。智能空调控制系统包括智能空调控制器、物联网平台、移动端APP、上位机监控等四部分构成。整个系统的实施方案:以R5F100FEA为控制器的主控核心,通过以MM1192为核心的内机通讯电路连接内机,以T5L1为核心的LCD驱动电路显示人机交互界面,以EMW3080模组为核心的WiFi电路通过路由器将控制器的运转信息上传到阿里云物联网平台,且基于QT框架开发上位机监控用于在PC端监测空调运行状态。论文深入分析智能空调控制器的硬件设计原理与软件开发逻辑,阿里云生活物联网平台的项目创建和产品定义流程,设备接入协议和调试方法。智能空调控制器的硬件开发主要包括控制器主控核心R5F100FEA的外围电路设计、WiFi模组电路设计、内机通信电路设计、RS485集中控制电路的设计、电源供电电路设计、LCD液晶显示驱动电路设计、传感器和红外接收电路的设计。软件开发包括WiFi模组与主控MCU核心通讯设计、主控MCU核心与RS485集中控制器通讯设计、WiFi模组与阿里云物联网平台通讯设计、WiFi模组与阿里云物联网平台数据流解析、控制器与内机通讯设计、LCD液晶显示UI及驱动程序设计,物联网平台搭建与数据流定义、QT上位机监控软件程序设计与UI开发。通过与某品牌的多种空调内机组和RS485集中控制器的长期联合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智能空调控制系统能有效控制多种空调内机,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向用户传达设备信息,控制系统兼容用户定制的RS485集中控制器,能够稳定连接阿里云物联网平台,实现对空调内机组的智能化管理。实现了空调室内机组、物联网平台、移动端APP、PC端监控软件、RS485集中控制器之间的数据同步,达到了预期设计的目标。
王硕[5](2020)在《电解水制氢测控系统设计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各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传统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已面临枯竭,氢能因其清洁高效等特点将成为21世纪世界能源舞台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随之氢的生产、储存、运输、应用技术也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电解水制取氢原理简单、成品氢气纯度高,是目前技术成熟且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由于氢气的制取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实现自动化控制,实时监控各环节工艺状况是保证设备安全的重要措施。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相关技术的成熟,将生产制造设备联入物联网,能够提供稳定、准确、安全的技术保障,同时更加方便完成对设备的部署任务。针对目前国内外电解水制氢设备大多采用PLC进行控制,存在成本高、功耗较大的问题,本文基于嵌入式技术以STM32F407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并结合物联网技术,进行电解水制氢测控系统设计开发。论文首先对电解水制氢工艺流程研究,分析检测参数、被控参数,设计测控系统总体方案。接着进行系统硬件设计,完成了设备选型、控制板各功能模块电路原理图设计及PCB设计。其次对制氢压力控制系统进行控制算法研究,通过MATLAB软件仿真对比分析传统PID和模糊PID控制效果,完成系统软件及监控平台设计。系统软件设计包括移植uC/OS操作系统实现多任务运行,设计采集控制的主要程序,通过Modbus_RTU协议与MCGS触摸屏通信,移植Lwip协议栈使STM32接入网络,通过TCP透传协议与中国移动物联网OneNET云平台通信。最后搭建电解水制氢模拟装置,对现场触摸屏监控平台、B/S架构的Java Web远程监控平台及测控系统进行总体测试,发现并解决问题。本次设计测控系统最终实现了现场及远程获取实时数据、数据管理与处理,对装置进行高效而准确的监控,系统具有进行二次开发拓展应用的相关接口。
李娜[6](2020)在《基于PLC控制的粮仓智能运送系统》文中认为中国,是人口大国,数目是13亿。庞大的人口数目,农业地位很重要。我国拥有以下称号:粮食生产大国、粮食消费大国、粮食储备大国。在粮仓中,粮食运送方面,我国主要以人力为主,辅助机械工具,将粮食搬运至粮仓,劳动强度大,费用和成本高。本文以小型粮仓为设计雏形,通过系统设计和测试,结合工业控制的基本理念,设计出了适合小型粮仓的智能运送系统。本系统使用PLC作为主控,传送带作为执行机构,起“桥梁”功能的是变频器,起“窗口”功能的是触摸屏,等装置作为硬件,采用“梯形图”编写程序,其功能是可根据不同的粮食品种,进行不同品种粮食的识别,分拣及运送存储,从而实现粮仓运送智能化。智能粮仓的运送系统的功能可分为自动和手动模式。在自动模式下,实现不同粮食的分拣和分类存储的智能粮仓存储和运行,在粮食缺少或者不合格粮食达到一定数量,发出报警信号。手动模式下,能够实现供料部分、搬运部分和分拣与运送的手动控制,便于系统的调试和故障检测。本设计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电路硬件部分使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作为主控制器,触摸屏作为模拟操作界面,电动机作为运输动力。选用了多种传感器作为信号采集识别部分。软件部分,使用了两种:GX Developer(梯形图设计)和Kingo(组态设计)。通过系统设计,实物搭建和测试,针对预估出现的问题,提供了部分解决思路和方法。该系统通用性强,具备较好的适应性,可广泛用于各类粮食仓储运输系统中。
贾路漫[7](2020)在《升降机人数检测的安全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因升降机人数超标而导致的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人数检测的施工升降机安全监控系统。论文讨论了远红外信号的空间传输通道问题,详细设计了安装传感器的多腔体结构。设计了远红外人数检测模块和升降机安全监控模块的硬件电路,包括ARM处理器电路、远红外信号调理电路、重量和高度传感器调理电路、NB模块连接电路、声光报警电路、升降机供电控制电路和串口触摸屏连接电路等。编写了远红外人数检测的软件,综合5路远红外信号,实现了进出轿厢人数的检测;编写了升降机安全监控模块的软件,实现轿厢人数检测、载重和高度测量以及友好的监控界面。当升降机存在超员、超重、超高时,可以产生报警并将报警信息通过NB-IOT上传至物联网平台。通过对升降机安全监控系统进行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时检测进出轿厢的人数、监测轿厢高度和重量,根据报警状态控制升降机上行和下行供电、上传报警信息,达到了系统的设计要求。
王顺浩[8](2020)在《基于STM32F407VET6的商用冷水机组控制系统的研发》文中提出商用冷水机组控制系统主要采用PLC控制器结合触摸屏实现就地控制,并通过RS485总线或以太网和上位机实现远程通信。但PLC控制器成本高,硬件组态灵活性弱。同时远距离布线存在穿线复杂、维护不便、费用高的问题。采用PLC控制器的商用冷水机组通常采用电子膨胀阀驱动器控制电子膨胀阀,由于不同品牌的驱动器与PLC连接方式、通讯协议不一致,增加设计繁杂度,同时驱动器价格昂贵,存在控制系统性价比低的问题。本文旨在设计一款基于嵌入式STM32F407VET6的低成本、高可靠性冷水机组控制器,实时采集冷水机组运行数据和控制机组稳定运行,直接驱动电子膨胀阀实现过热度的稳定控制。控制器通过触摸屏实现人机交互,采用通信距离远,无流量费用的Lo Ra模块实现和监控中心的无线通信。本文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冷水机组组成和工作原理,完成控制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查阅并研究过热度控制算法。根据蒸发器模型的非线性和时变性特点,提出带输出补偿的模糊控制算法,通过Simulink仿真软件对蒸发器过热度控制过程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变工况环境下,带输出补偿的模糊控制超调量比PID控制小10%,上升时间和调节时间比模糊控制缩短100s。(2)在控制器硬件设计上,围绕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要求,以STM32F407VET6芯片为核心,结合滤波、信号隔离、接地、浪涌保护等抗干扰技术,完成电源、RS485、Lo Ra、AI、DI/DO、电子膨胀阀驱动等模块的电路设计。采用功能分块、信号分类思想进行PCB布局布线,有效抑制信号间干扰,提高控制器抗干扰性能。(3)在控制器软件设计上,为保证实时性,移植μC/OS-II实时操作系统,构建软件总体框架,完成μC/OS-II下的数据采集、Modbus通信、Lo Ra通信、开关机、能级控制、过热度控制、故障检测等任务的程序开发。为实现远程监控,基于.NET平台、SQL Server数据库、C#语言搭建上位机监控平台,实现对冷水机组参数设置、信息交互,历史数据查询。(4)在控制器功能测试上,本文对控制器进行开关量输入输出、模拟量测量精度、Modbus通信、Lo Ra通信等功能测试以及静电放电、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浪涌3项抗扰度测试。结果表明,控制器控制量输出和Modbus通信正常、电流测量精度达0.05m A、温度实际测量精度达0.2℃;在传输速率≤9600bps,通信距离≤75m,5层实验大楼内Lo Ra通信正常。控制器在抗扰度项目测试中达到3级抗扰度要求,满足工业现场使用要求。
白春健[9](2020)在《基于双处理器的GPS接收机系统设计》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逐渐成为研究热门。其中,GPS技术因其全天候和精度高的特点,成为地质灾害检测与预警的主要手段。但现在市场现有设备存着在具有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性差、故障检测能力弱和防盗能力薄弱等方面。由此,本论文研究了基于双处理器的GPS接收机系统设计。本论文首先进行了系统需求分析,然后提出了接收机的方案设计,接着细化了硬件设计及固件设计,最后完成了系统测试和验证。方案设计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处理器的GPS接收机系统。该系统使用双处理器架构来分担系统任务,并且设计有温控模块、防盗模块和SD卡等组件。硬件设计方面,主要从前面板设计、接口板设计和底板设计三个方面出发,介绍了系统的硬件设计理念、电路设计思路、原理图及PCB设计要点。其中,底板作为GPS接收机系统重点板卡,本文做了详细介绍。固件设计方面,主要从主控机和业务机两个方面出发,介绍了系统的固件设计理念、设计思路、各模块的程序设计及双机通信编程。测试与验证方面,从系统的硬件测试、单元测试和整机测试三个方面出发,分别对系统各工作模块进行电源测试和功能测试,并对整个GPS接收机系统进行测试,从而验证其工作性和可靠性。本文提出的GPS接收机具有温度监测与调节、电子防盗、信息储存和短信交互等功能,具有较强的工作稳定性、环境适应性,能更好的完成故障自检和防盗预警等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周瑾[10](2020)在《基于ARM的桁架机械手手持示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工业自动化的迅速发展,桁架机械手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示教系统作为机械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械手的使用操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当前市场上主流的手持示教统系示教过程复杂,操作人员不易上手,需要对其进行专业培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生产。因此,设计开发一种界面友好、操作便捷、运行高效的手持示教系统对降低中小型企业生产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在分析了国内外手持示教系统、示教编程技术及料仓定位方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基于ARM微控制器的桁架机械手手持示教系统,目前已经批量生产,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根据用户实际需求,设计了以STM32F105RCT6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手持示教系统,并详细介绍了示教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外形结构和各功能模块硬件电路。(2)分析了常用的示教方式及示教编程语言,针对其缺点设计了一套基于全中文方式的自由编程语言系统,包括了自由编程语言指令集、程序结构、程序指令错误分析和目标指令的设计,并对自由编程的过程实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3)选取工业生产常用的料孔大小形状相同且均匀分布的矩形料仓与圆形料仓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料仓传统示教定位不足的基础上,设计了针对矩形料仓与圆形料仓各料孔自动定位计算方法并做了详细介绍。(4)完成了手持示教系统软件开发,包括主程序、串口通信子程序、U盘拷贝及更新子程序等,并对系统界面进行设计。此外,在完成系统软件设计之后,对手持示教系统各功能及整机运行进行测试。最后,对全文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找出不足,并对其未来改进方向做出展望。
二、常见的PC开机报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见的PC开机报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oRa的水质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总体框架及相关技术研究 |
2.1 水质监测物联网架构 |
2.2 系统总体架构研究 |
2.2.1 水质监测参数 |
2.2.2 信息感知技术 |
2.2.3 信息传输技术 |
2.2.4 信息处理技术 |
2.3 监测系统功能与要求 |
2.4 LoRa无线传输技术 |
2.4.1 LoRa技术概述 |
2.4.2 LoRa扩频通信技术 |
2.4.3 LoRa数据包结构 |
2.4.4 几种常见的通信技术比较 |
2.5 ModBus通讯协议 |
2.6 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与实现 |
3.1 水质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
3.2 LoRa模块电路设计 |
3.2.1 LoRa核心电路设计 |
3.2.2 LoRa模块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3.3 水质参数采集模块选型 |
3.3.1 水质温度测量 |
3.3.2 水质pH测量 |
3.3.3 水质溶解氧测量 |
3.3.4 水质浊度测量 |
3.3.5 水质电导率测量 |
3.4 水质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4.1 STM32 核心电路设计 |
3.4.2 USB电平转换电路设计 |
3.4.3 SD卡存储电路设计 |
3.4.4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3.4.5 RS485 接口电路设计 |
3.5 系统智能监测硬件设计 |
3.5.1 取水排水控制电路设计 |
3.5.2 水位判断电路设计 |
3.6 系统中继节点设计 |
3.6.1 基于LoRa的中继节点 |
3.6.2 基于NB-IoT的中继节点 |
3.7 系统硬件实物展示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嵌入式软件设计 |
4.1.1 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与实现 |
4.1.2 系统LoRa配置及实现 |
4.1.3 系统NB-IoT配置及实现 |
4.1.4 传感器间Mod Bus协议设计及实现 |
4.1.5 系统SD配置及实现 |
4.2 LabVIEW上位机实现 |
4.2.1 软件总体架构设计 |
4.2.2 系统登录界面设计与实现 |
4.2.3 通信端口及参数阈值设计与实现 |
4.2.4 数据接收及处理展示设计与实现 |
4.2.5 记录查询及数据存储设计与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及实地应用 |
5.1 LoRa通信距离测试 |
5.2 系统整体测试 |
5.3 实地应用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2)低功耗数据采集与NB-IoT传输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低功耗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发展综述 |
1.2.1 低功耗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发展现状 |
1.2.2 低功耗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发展趋势 |
1.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系统应用场景 |
2.1.2 功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2.1 硬件设计 |
2.2.2 软件设计 |
3 系统硬件电路低功耗设计 |
3.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与功能描述 |
3.2 硬件电路低功耗设计 |
3.2.1 MCU及外围辅助电路 |
3.2.2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 |
3.2.3 数据采集与模拟信号输出电路 |
3.2.4 NB-IoT数据传输电路 |
3.2.5 数据存储电路 |
3.2.6 GPS授时定位电路 |
3.2.7 电池充电和电压检测电路 |
3.2.8 电流测试电路 |
3.3 印刷电路板设计及工装焊接 |
3.3.1 印刷电路板PCB设计 |
3.3.2 电路板工装焊接 |
4 系统软件低功耗设计 |
4.1 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
4.2 软件低功耗设计 |
4.3 授时与定位 |
4.4 模拟量数据采集 |
4.4.1 自适应电压调节 |
4.4.2 模拟量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5 数据存储 |
4.6 NB-IoT数据传输 |
4.7 RS-485 数据传输 |
4.8 上位机软件 |
4.8.1 上位机软件功能定义 |
4.8.2 上位机设计方案 |
5 系统调试与测试 |
5.1 系统软件、硬件联合调试 |
5.2 系统精度测试 |
5.2.1 模拟量采集精度测试 |
5.2.2 模拟量输出精度测试 |
5.3 各模块工作时间测试 |
5.4 各模块功耗测试 |
5.5 系统整机耗电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PCB布局布线图 |
附录 B 实物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坑道环境下有轨矿车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智能矿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障碍物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基于电磁波信息的障碍物检测 |
1.3.2 基于图像信息的障碍物检测 |
1.3.3 基于多信息融合的障碍物检测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自动有轨矿车关键技术及相关理论 |
2.1 自动有轨矿车关键技术分析 |
2.1.1 环境感知技术 |
2.1.2 运动控制技术 |
2.1.3 网络通信技术 |
2.1.4 室内定位技术 |
2.2 图像预处理 |
2.2.1 图像灰度化处理 |
2.2.2 图像滤波处理 |
2.2.3 图像灰度增强处理 |
2.3 图像边缘检测 |
2.3.1 微分算子 |
2.3.2 拉普拉斯算子 |
2.3.3 Canny算子 |
2.4 形态学处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坑道环境下有轨矿车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3.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及功能需求分析 |
3.1.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
3.1.2 控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1 传感器信息采集模块 |
3.2.2 PLC控制模块 |
3.2.3 障碍物检测模块 |
3.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3.1 控制器选择 |
3.3.2 传感器选择 |
3.4 控制电路设计 |
3.4.1 外部I/O地址分配 |
3.4.2 控制电路接线 |
3.4.3 执行设备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坑道环境下矿车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概述 |
4.1.1 PLC工作原理 |
4.1.2 PLC软件简介及系统组态 |
4.1.3 PLC应用程序设计流程 |
4.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2.1 I/O地址分配 |
4.2.2 梯形图的编制 |
4.3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
4.3.1 组态软件环境简介 |
4.3.2 通讯与变量设计 |
4.3.3 HMI画面组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障碍物检测的实现 |
5.1 概述 |
5.1.1 图像预处理过程 |
5.1.2 障碍物的检测与提取 |
5.2 MATLAB与PLC的通讯 |
5.2.1 概述 |
5.2.2 OPC服务器与PC Station的配置 |
5.2.3 MATLAB端的OPC配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4)基于阿里云IoT平台的智能空调控制系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空调控制器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1.2.2 空调控制器联网设计方案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3 空调监控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分析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总体设计方案 |
2.3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2.3.1 嵌入式技术 |
2.3.2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
2.3.3 MQTT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空调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3.1 系统总体硬件设计方案 |
3.2 电源电路设计方案 |
3.2.1 电源供电电路设计 |
3.3 主控MCU部分电路设计方案 |
3.3.1 主控MCU电路设计 |
3.3.2 内机通讯电路设计 |
3.3.3 RS485 集中控制器电路设计 |
3.3.4 传感器与红外接收电路设计 |
3.3.5 时钟电路设计 |
3.3.6 记忆电路设计 |
3.3.7 WiFi电路设计 |
3.4 LCD液晶显示部分电路设计 |
3.4.1 LCD驱动MCU电路设计 |
3.4.2 FLASH电路设计 |
3.4.3 microSD电路设计 |
3.4.4 复位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空调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4.1 主控MCU程序设计 |
4.1.1 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
4.1.2 主程序设计 |
4.1.3 RS485 集中控制器通信程序设计 |
4.1.4 WiFi通信程序设计 |
4.1.5 LCD通信程序设计 |
4.1.6 内机通信程序设计 |
4.1.7 温度采集、红外接收程序设计 |
4.1.8 实时时钟程序设计 |
4.1.9 记忆程序设计 |
4.2 LCD驱动MCU程序设计 |
4.2.1 DGUS开发环境简介 |
4.2.2 开机界面设计 |
4.2.3 待机界面设计 |
4.2.4 开机主界面设计 |
4.2.5 运行参数设置界面设计 |
4.2.6 设置界面设计 |
4.2.7 机器名称设置界面设计 |
4.2.8 屏幕休眠时间设置界面设计 |
4.2.9 系统时间设置界面设计 |
4.2.10 亮度设置界面设计 |
4.2.11 WiFi设置界面设计 |
4.2.12 OS核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平台与上位机的开发 |
5.1 物联网平台开发 |
5.1.1 阿里云物联网平台简介 |
5.1.2 物联网平台开发流程 |
5.2 Wi Fi模组固件烧录 |
5.3 上位机软件开发 |
5.3.1 上位机开发环境简介 |
5.3.2 上位机界面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控制器整机测试 |
6.1.1 电路板测试 |
6.1.2 电源电路测试 |
6.1.3 内机通讯电路测试 |
6.1.4 Wi Fi模组通讯测试 |
6.1.5 功耗测试 |
6.2 物联网云平台测试 |
6.2.1 设备接入云平台测试 |
6.2.2 消息推送测试 |
6.3 测试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电解水制氢测控系统设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测控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电解水制氢设备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电解水制氢原理及工艺流程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控制算法研究 |
3.1 PID控制基本原理 |
3.2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3.3 模糊PID控制算法设计 |
3.4 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4.2 设备器件选型 |
4.3 电路原理图设计 |
4.3.1 最小系统电路 |
4.3.2 电压转换电路 |
4.3.3 信号调理电路 |
4.3.4 RS485/USB通信电路 |
4.3.5 以太网通信电路 |
4.3.6 SD卡存储电路 |
4.4 PCB板设计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0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5.1 UC/OS操作系统移植 |
5.2 系统主程序设计 |
5.2.1 数据采集处理程序设计 |
5.2.2 差压控制程序设计 |
5.2.3 压力控制程序设计 |
5.2.4 温度控制程序设计 |
5.2.5 补水控制程序设计 |
5.2.6 联锁报警程序设计 |
5.2.7 与触摸屏通信实现程序设计 |
5.2.8 与云平台通信实现程序设计 |
5.3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监控平台设计 |
6.1 监控平台总体设计 |
6.2 触摸屏监控界面设计 |
6.3 WEB监控与后台服务器的搭建 |
6.3.1 基于OneNET云平台的数据管理 |
6.3.2 WEB页面设计 |
6.3.3 WEB后台服务器的搭建 |
6.4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系统综合测试与分析 |
7.1 硬件测试 |
7.2 通信及显示测试 |
7.3 数据采集监控测试及分析 |
7.4 本章总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PLC控制的粮仓智能运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2 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系统设计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总体设计基本需求 |
2.1.1 自动功能 |
2.1.2 手动功能 |
2.1.3 实时报警功能 |
2.1.4 实时监控功能 |
2.2 系统设计技术方案 |
2.3 系统所需元件清单 |
3 系统电气硬件设计 |
3.1 电气设计概要 |
3.2 系统电气元件选型 |
3.2.1 电源部分 |
3.2.2 可编程控制器 |
3.2.3 触摸屏 |
3.2.4 开关部分 |
3.2.5 传感器 |
3.2.6 变频器和电动机 |
3.2.7 电磁阀 |
3.2.8 指示部分 |
3.2.9 供料部分 |
3.3 主电路 |
3.3.1 主电路电源的引入和分配 |
3.3.2 变频器和电动机的接线 |
3.4 控制电路 |
3.4.1 地址分配表 |
3.4.2 控制电路设计 |
3.5 电气原理图 |
4 系统流程图及PLC程序设计 |
4.1 智能粮仓系统控制要求及其流程图 |
4.2 实现具体功能的PLC程序设计 |
4.2.1 PLC编程语言简介 |
4.2.2 手动/自动模式切换设计 |
4.2.3 自动运行部分程序设计 |
4.2.4 手动控制部分程序设计 |
4.2.5 总程序设计 |
5 触摸屏软件设计 |
5.1 设计基层搭建 |
5.2 系统运行界面 |
5.2.1 开机界面 |
5.2.2 手动控制界面 |
5.2.3 自动运行界面 |
5.2.4 报警界面 |
5.2.5 关机界面 |
6 系统搭建与调试 |
6.1 电路部分组装 |
6.2 系统通讯 |
6.2.1 PLC与PC通讯 |
6.2.2 触摸屏与PC通讯 |
6.2.3 触摸屏和PLC通讯 |
6.3 系统调试 |
6.3.1 手动控制模式调试 |
6.3.2 自动运行模式调试 |
6.3.3 系统实物图 |
6.3.4 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7)升降机人数检测的安全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论文设计基础 |
2.1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 |
2.2 意法半导体ARM处理器 |
2.3 BP神经网络简介 |
2.4 NB-IOT技术 |
2.5 串口触摸屏 |
第三章 升降机安全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1 远红外传感器腔体设计 |
3.2 远红外人数检测模块硬件设计 |
3.2.1 远红外信号调理电路 |
3.2.2 ARM处理器电路 |
3.2.3 接口单元 |
3.3 升降机安全监控模块硬件设计 |
3.3.1 ARM处理器电路 |
3.3.2 重量/高度传感器调理电路 |
3.3.3 NB模块连接电路 |
3.3.4 开门/关门信号隔离电路 |
3.3.5 声光报警电路 |
3.3.6 升降机供电控制电路 |
3.3.7 接口单元与串口触摸屏连接电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升降机人数检测的安全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远红外人数检测模块的软件设计 |
4.1.1 远红外人数检测模块主流程 |
4.1.2 采集远红外信号 |
4.1.3 处理远红外信号 |
4.1.4 计算并发送进出轿厢人数 |
4.2 升降机安全监控模块的软件设计 |
4.2.1 监控系统工作界面设计 |
4.2.2 监控系统参数设置界面设计 |
4.2.3 安全监控模块主流程 |
4.2.4 开门处理模块 |
4.2.5 参数设置模块 |
4.2.6 物联网模块 |
4.2.7 系统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STM32F407VET6的商用冷水机组控制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冷水机组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冷水机组控制系统现状 |
1.2.2 过热度控制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冷水机组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冷水机组工作原理 |
2.2 冷水机组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2.1 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
2.2.2 控制系统监控点 |
2.3 冷水机组控制系统设计 |
2.3.1 传感器选型 |
2.3.2 无线通信设计 |
2.3.3 冷水机组控制系统总体架构 |
2.3.4 冷水机组控制器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冷水机组控制算法研究 |
3.1 冷冻出水温度控制 |
3.2 过热度控制 |
3.2.1 过热度计算与控制分析 |
3.2.2 PID控制理论 |
3.2.3 模糊控制理论 |
3.2.4 模糊控制改进 |
3.2.5 过热度控制仿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冷水机组控制器硬件设计 |
4.1 电源模块 |
4.1.1 电源输入接口电路设计 |
4.1.2 各功能模块电源设计 |
4.2 STM32最小系统 |
4.3 模拟量采集模块 |
4.3.1 AD转换电路设计 |
4.3.2 压力采集通道电路设计 |
4.3.3 温度采集通道电路设计 |
4.4 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 |
4.4.1 开关量输入电路设计 |
4.4.2 开关量输出电路设计 |
4.4.3 电子膨胀阀驱动电路设计 |
4.5 RS485通信模块设计 |
4.6 LoRa通信模块设计 |
4.7 PCB布局与走线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冷水机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控制器软件设计 |
5.1.1 控制器软件平台搭建 |
5.1.2 各任务软件实现 |
5.2 监控中心上位机设计 |
5.2.1 上位机软件设计平台概述 |
5.2.2 上位机软件总体设计 |
5.2.3 上位机交互界面设计 |
5.2.4 关键功能程序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 |
6.1 功能模块测试 |
6.1.1 开关量输入输出测试 |
6.1.2 模拟量采集测试 |
6.1.3 Modbus通信测试 |
6.1.4 LoRa通信测试 |
6.2 系统EMS测试 |
6.2.1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6.2.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6.2.3 浪涌抗扰度试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基于双处理器的GPS接收机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相关技术介绍 |
1.2.1 GNSS系统 |
1.2.2 RTK技术 |
1.3 现有系统概述 |
1.4 课题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2.1.2 系统可靠性需求分析 |
2.2 系统方案设计 |
2.2.1 硬件方案设计 |
2.2.2 固件方案设计 |
2.2.3 测试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电源部分设计 |
3.1.1 系统电源需求 |
3.1.2 主控机供电电路设计 |
3.1.3 业务机供电电路设计 |
3.1.4 无线传输模块供电电路设计 |
3.2 GPS板卡部分设计 |
3.2.1 芯片模块介绍 |
3.2.2 模块外设最小系统 |
3.2.3 通信接口 |
3.3 主控机部分设计 |
3.3.1 芯片介绍 |
3.3.2 主控机最小外设系统 |
3.3.3 通信接口 |
3.4 业务机部分设计 |
3.4.1 模块介绍 |
3.4.2 业务机最小外设系统 |
3.4.3 通信接口 |
3.5 外设部分设计 |
3.5.1 温控模块电路设计 |
3.5.2 温度读取模块电路设计 |
3.5.3 功耗模块电路设计 |
3.5.4 防盗模块电路设计 |
3.5.5 千兆网模块电路设计 |
3.5.6 SD卡电路设计 |
3.5.7 LCD模块电路设计 |
3.6 前面板电路设计 |
3.7 接口板电路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固件设计 |
4.1 主控机程序设计 |
4.1.1 上电检测与初始化程序设计 |
4.1.2 温度检测与调节程序设计 |
4.1.3 姿态检测程序设计 |
4.1.4 电源检测程序设计 |
4.1.5 系统错误程序设计 |
4.1.6 串口指令程序设计 |
4.2 业务机程序设计 |
4.2.1 初始化程序设计 |
4.2.2 GPS数据接收与发送程序设计 |
4.2.3 GPS数据储存程序设计 |
4.2.4 串口指令处理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硬件测试 |
5.1.1 电源测试 |
5.1.2 主控机测试 |
5.1.3 业务机测试 |
5.1.4 前面板测试 |
5.1.5 接口板测试 |
5.2 单元测试 |
5.2.1 GPS接收模块测试 |
5.2.2 主控机外围设计测试 |
5.2.3 业务机外围设计测试 |
5.3 系统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ARM的桁架机械手手持示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手持示教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示教编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料仓定位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4 手持示教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手持示教系统的框架及硬件设计 |
2.1 桁架机械手环境建模及控制原理 |
2.2 手持示教系统框架设计 |
2.2.1 手持示教系统需求分析 |
2.2.2 手持示教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2.3 手持示教系统结构组成 |
2.3 手持示教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2.3.1 手持示教系统硬件电路结构 |
2.3.2 手持示教系统各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2.3.3 手持示教系统PCB电路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桁架机械手自由编程语言系统设计 |
3.1 自由编程语言系统概述 |
3.2 自由编程语言设计 |
3.2.1 指令集定义 |
3.2.2 程序结构设计 |
3.2.3 程序指令错误分析 |
3.2.4 目标指令设计 |
3.3 自由编程过程实现 |
3.3.1 程序文件操作的实现 |
3.3.2 程序编辑操作的实现 |
3.3.3 软键盘及弹窗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手持示教系统料仓取卸料定位方法 |
4.1 料仓传统示教定位方法概述 |
4.2 矩形料仓自动定位控制方法 |
4.2.1 矩形料仓自动定位计算方法设计 |
4.2.2 矩形料仓自动定位计算方法实现 |
4.3 圆形料仓自动定位控制方法 |
4.3.1 圆形料仓自动定位计算方法设计 |
4.3.2 圆形料仓自动定位计算方法实现 |
4.4 料仓自动定位计算方法实验测试 |
4.4.1 料仓自动定位计算方法精度测试 |
4.4.2 料仓定位方法的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手持示教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
5.1.1 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 |
5.1.2 示教触控屏软件开发工具 |
5.2 系统主程序设计与初始化 |
5.2.1 系统主程序设计 |
5.2.2 系统初始化 |
5.3 系统子程序设计 |
5.3.1 串口通信子程序 |
5.3.2 按键处理子程序 |
5.3.3 显示处理子程序 |
5.3.4 触屏处理子程序 |
5.3.5 U盘拷贝及更新处理子程序 |
5.4 系统操作界面设计 |
5.5 桁架机械手手持示教系统的实际运行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发明专利 |
3 实用新型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常见的PC开机报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oRa的水质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耿云鸿. 西安邮电大学, 2021(02)
- [2]低功耗数据采集与NB-IoT传输系统的设计[D]. 王大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坑道环境下有轨矿车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D]. 冯先丁.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阿里云IoT平台的智能空调控制系的设计与实现[D]. 陈陈.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电解水制氢测控系统设计开发[D]. 王硕.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PLC控制的粮仓智能运送系统[D]. 李娜.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7]升降机人数检测的安全监控系统设计[D]. 贾路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基于STM32F407VET6的商用冷水机组控制系统的研发[D]. 王顺浩.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9]基于双处理器的GPS接收机系统设计[D]. 白春健.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ARM的桁架机械手手持示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周瑾.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