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堆的灵敏度曲线 k_(eff)

快堆的灵敏度曲线 k_(eff)

一、The Sensitivity Profile of the Fast Reactor k_(eff)(论文文献综述)

朱帆[1](2021)在《棒状氢化锆慢化熔盐堆动力学方法及超铀元素嬗变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考虑到材料的工作温度、慢化比和价格等因素,熔盐堆(Molten Salt Reactor,MSR)一般采用石墨作为慢化剂,堆芯由四边形或六边形石墨组件排布而成,但石墨的慢化能力较弱且辐照后需定期更换。氢化锆(Zirconium hydride,ZrH)作为另一种较好的慢化剂材料,其慢化能力优于石墨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耐高温和抗辐照等特点,但因其物理和材料特性,ZrH一般被制成棒状插入熔盐中。由于棒状氢化锆慢化熔盐堆(Molten Salt Reactor moderated by Zirconium Hydride,ZrH-MSR)燃料栅元间无固体边界,从而其堆芯内会存在明显的轴向和横向燃料盐流动,导致其缓发中子先驱核(Delayed Neutron Precursor,DNP)也产生相应的交混现象。此外,ZrH-MSR堆芯中流动的熔盐不仅作为燃料在反应堆中裂变产生能量,而且作为冷却剂将熔盐和ZrH慢化棒内热量从堆芯转移出去,这导致燃料盐运动和中子动力学之间形成了强烈的非线性耦合。针对ZrH-MSR特殊的动力学行为,本课题开发了一套三维中子/热工水力耦合分析程序,以模拟其在轴向和横向燃料盐流动共同作用下的功率场、流场和温度场,并考虑燃料盐和ZrH慢化棒之间的传热现象。接着,基于该程序开展了一系列ZrH-MSR堆芯安全性能研究。首先,针对ZrH-MSR堆芯中燃料盐既是内热源也是冷却剂,且相邻通道间燃料盐存在横向交混的特点,基于子通道模型开发了热工水力学分析程序SubTH,并以Fluent计算结果作为验证基准,分别对比了4棒束矩形燃料组件、7棒束六边形燃料组件和7棒束圆形燃料组件的子通道温度分布,证明了该程序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其次,基于蒙特卡罗粒子输运程序MCNP5与子通道热工水力学程序SubTH,开发了稳态核热耦合程序MCNP-SubTH。MCNP-SubTH通过外耦合方式进行程序间的数据交换,分模块验证了其准确性,并采用该程序对简单的六边形燃料组件进行了初步模拟,进一步表明了该程序的有效性。此外,基于该程序对中子学优化完成的1800MWth ZrH-MSR堆芯设计方案进行了初步的稳态安全特性评估,计算了不同工况下keff、中子通量、熔盐温度和ZrH慢化棒温度分布,可为其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一些建议。接着,基于多群中子扩散理论完成了中子扩散程序3DN的开发,并耦合子通道热工水力学程序SubTH,开发了瞬态核热耦合程序3DN-SubTH,并通过大量的基准题校验,表明了该程序可用于ZrH-MSR动力学行为分析。采用该程序对美国Transatomic Power公司提出的25 MWth ZrH-MSR堆芯安全特性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正常工况下,控制棒全部提出时其堆芯具有最高的燃料盐子通道温度(3号子通道,1025.53 K),对应的最热ZrH慢化棒中心线温度(3号ZrH慢化棒)为1065.21 K,可以满足H/Zr原子比为1.66时ZrH慢化棒的安全要求(1073.15 K)。由于25 MWth ZrH-MSR的堆芯功率和燃料盐入口流速极低,堆芯内横向流动效应引起的中子通量和DNP变化不大,但它对25 MWth ZrH-MSR堆芯温度有显着影响,考虑堆芯横向燃料盐流动效应的最热燃料盐子通道和ZrH慢化棒中心线的最高温度分别比不考虑横向燃料盐流动效应的堆芯低5.21 K和7.35 K。此外,各种瞬态情况模拟结果表明该反应堆具有较好的负温度反应性系数,可以保证其堆芯在事故情况下安全停堆。最后,提出了以TRU嬗变为目标的ZrH-MSR堆芯设计方案,并分别从燃料循环和核热耦合层面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燃料循环层面计算结果表明,采用LiF燃料盐和SVF=0.5的ZrH-MSR能在50年运行期间满足TRU溶解度的要求,且有最大TRU嬗变比消耗,约为252.0 kg/(GWth·year),对应的嬗变支持比为2.9。优化后的ZrH-MSR经过50年运行后,其堆芯卸料后总TRU放射性毒性比未经TRU嬗变的小63.9%,且运行期间堆芯一直保持负温度反应性系数。核热耦合计算结果则表明,优化后ZrH-MSR的最热子通道和ZrH慢化棒分别为3号子通道(1045.50 K)和31号ZrH慢化棒(1085.63 K),其最热ZrH慢化棒仍低于H/Zr原子比为1.6时ZrH的最高破坏温度(1100 K),但剩余安全裕度较小,需进一步展平堆芯功率或提高堆芯质量流量以满足其安全需求。

朱润泽[2](2021)在《基于高精度相关变量随机数抽样的快堆不确定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快堆可将核能改造成大规模、可持续且环境友好的资源,是未来先进核能的发展趋势,钠冷快堆由于技术相对成熟,是其中最有希望的堆型。钠冷快堆经济性与安全性评估涉及到不确定度的量化。在反应堆物理计算中,计算机功能的逐渐强大使得建立数学-物理模型和数值离散方法上的近似逐渐减少,核数据引入的不确定性进而成为堆芯物理参数不确定性的最主要来源。故针对钠冷快堆核数据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工作据此展开。首先,研究了基于直接数值扰动法与统计学抽样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使用高精度相关变量随机数抽样方法改进传统统计学抽样,非参数Bootstrap方法用于抽样置信度检验。基于这一抽样方法,针对快堆中子物理特性开发了敏感性与不确定性分析程序SUFR。相关算例验证了该方法具有抽样效率高、计算精度好的特点,且SUFR程序对抽样功能的开发正确。其次,使用ZPR-6/7基准题对SUFR程序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功能开发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计算keff关于不同反应道截面的相对敏感性系数,与国际知名计算程序对比。对于较敏感反应道截面,SUFR程序计算的逐群相对敏感性系数与参考解趋势符合良好;除裂变中子能谱反应道外,积分相对敏感性系数的相对误差不超过4.85%。对比直接数值扰动法与高精度相关变量随机数抽样方法计算的不确定度表明,样本量为50时,绝大多数反应道截面不确定度相对误差较小,不确定度标准偏差在5%以内,具有较高的置信度。以上结果说明SUFR程序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功能开发基本正确。最后,对BN-600堆芯keff和组件平均功率进行敏感性与不确定性分析。数值结果表明,堆芯keff的相对不确定度约为0.899%,主要贡献核素及反应道为238U-σ(n,inel)、238U-σγ、239Pu-σγ、239Pu-σf。功率不确定性的主要贡献核素则为238U和56Fe,238U-σ(n,inel)贡献仍然占主导地位,239Pu贡献则相对较小。组件平均功率相对不确定度最大为4.11%且出现在硼屏蔽层,说明结构材料对组件功率不确定性贡献较大。综上所述,高精度相关变量随机数抽样方法用于不确定性分析能够保证计算精度且有效缩小样本量,提高计算效率。同时,SUFR程序用于钠冷快堆敏感性与不确定性分析的技术路线可行。

刘亚芬,胡继峰,严睿,王小鹤,邹杨,于世和,陈金根[3](2021)在《基于LR-0基准题的CENDL-TMSR-V1数据库验证》文中研究说明为验证氟盐冷却先进堆型的物理特性,在捷克LR-0装置上开展了关于石墨和FLiNa盐的中子物理实验,形成了满足国际临界安全分析评价标准的基准题。基于上述基准题,利用MCNP和SCALE程序,对中国核数据中心研制的钍-铀循环专用核数据库CENDL-TMSR-V1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CENDL-TMSR-V1计算得到的石墨和FLiNa盐样品组临界实验keff、能谱和中子通量均与实验结果符合。临界计算最大差异为-0.001 87,在实验不确定度范围内。相较于ENDF/B-Ⅶ.0的计算结果,CENDL-TMSR-V1计算值与实验结果更接近。不确定度分析表明,CENDL-TMSR-V1计算得到的石墨和FLiNa盐核数据不确定度明显小于SCALE6.1自带协方差数据库的计算结果。

周俊[4](2019)在《7Li富集度对液态熔盐堆钍铀转换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熔盐堆是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中唯一的液态堆,具有良好的固有安全性、中子经济性、可在线添换料和处理裂变产物等特点。由于熔盐堆的上述优点,使得熔盐堆非常适合于钍铀燃料循环。在熔盐堆中,液态熔盐既可用作核燃料的载体,又是一回路的冷却剂。7Li F是液态燃料熔盐堆载体盐的重要组成成分,为了保证堆芯的中子经济性,载体盐中的7Li通常需要富集到99.99%以上。高纯度7Li熔盐的制备,在对核素提纯技术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反应堆的建造成本。另一方面,如果降低载体盐中的7Li富集度,6Li的含量增加,其与7Li相比具有非常大的热中子吸收截面,从而吸收大量中子,不利于提高中子经济性,并且6Li吸收中子后产生易渗透且难以收集的氚,对结构材料造成极大的损伤。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主要研究7Li富集度对液态燃料熔盐堆钍铀转换性能的影响,旨在不明显影响钍铀转换性能的前提下降低7Li的富集度要求,为液态燃料熔盐堆7Li富集度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这对于熔盐堆的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熔盐堆后处理程序MSR-RS,首先针对中子能谱、233U初装量、钍铀转换比、233U净产量和倍增时间、氚产量等参数,定量分析了7Li富集度对液态燃料熔盐堆钍铀转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堆(TMSBR-T)中,推荐的7Li富集度为99.99%,相对99.995%的7Li富集度而言,其50年内的233U总需求量增加不超过0.02%,平均钍铀转换比约减小0.1%,233U倍增时间增加不超过4.5%,氚产量增加不超过4.2%;而在快堆(TMSBR-F)中,由于7Li富集度对钍铀转换性能的影响较小,推荐的7Li富集度为99.95%,相对99.995%的7Li富集度,其100年内的233U总需求量增加不超过0.02%,平均钍铀转换比降低不超过0.15%,233U倍增时间增加不超过4.3%,氚产量增加不超过7.5%。其次,基于上述工作,进一步开展了不同载体盐下7Li富集度对液态燃料熔盐快堆钍铀转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SFR-FLi由于重金属含量较高,可以获得比MSFR-FLi Be更好的钍铀转换性能;在MSFR-FLi和MSFR-FLi Be中,推荐的7Li富集度为99.9%,相对99.995%的7Li富集度,100年内的233U总添加量增加不超过0.05%,平均钍铀转换比降低不超过1.6%,氚产量增加不超过8%。

吴屈[5](2019)在《基于一步法确定论程序的核数据敏感性与不确定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方法与程序的不断发展,未来堆芯物理计算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为核数据的不确定度。传统的两步法堆芯分析方法并不能满足新概念核能系统高保真度与高安全性的要求,在核数据的敏感性与不确定度(S&U)分析中引入的模型近似较多,过程繁琐。目前,2-D/1-D耦合方法兼具高保真与高精度特点,成为全堆芯一步法计算的主流方法。为满足新型核能系统的安全性分析要求,有必要研究高保真一步法确定论程序的不确定度分析功能。因此,本文基于先进的2-D/1-D输运程序开展相关的核数据S&U分析与多群核数据优化方法研究。首先,研究了2-D/1-D耦合方法中的共轭输运理论。针对微扰理论在2-D/1-D耦合方法上的适用性问题,将数学共轭与物理共轭理论应用于2-D/1-D输运求解器中,得到三种不同的共轭通量,并比较了三种不同共轭通量的特点与用于敏感性系数计算中的差异。另外,本文将求解的共轭通量运用于动态参数计算、临界硼浓度搜索等,验证了共轭中子通量求解的正确性,为S&U分析方法研究奠定基础。其次,基于传统微扰理论,研究了2-D/1-D耦合模型中本征值S&U分析方法。相较于传统的两步法程序,可直接获得本征值对核数据的敏感性。结合了新的适用于程序能群结构的协方差数据,得到了多群核数据引入的不确定度。再次,结合广义微扰理论与基于减秩模型的正向敏感性分析理论,研究了2-D/1-D耦合模型中广义敏感性与燃耗计算不确定度分析方法。基于广义微扰理论,提出了利用粗网有限差分求解广义固定源方程的算法,取得良好的加速效果。利用基于减秩模型的正向敏感性分析方法,解决了广义微扰理论应用于2-D/1-D耦合方法中的诸多障碍,并运用于多响应广义敏感性分析与燃耗不确定度分析中。最后,研究了2-D/1-D耦合模型多群核数据优化方法。使用广义线性最小二乘法与随机抽样法,解决部分多群核数据计算精度差的问题。广义线性最小二乘法针对基于本征值作为测量值的核数据优化问题,随机抽样法针对基于多响应作为测量值的核数据优化问题。数值验证表明,两种方法都改善了多群数据库精度。本文根据上述研究内容,在2-D/1-D输运程序KYCORE的基础上,开发了高保真一步法S&U分析程序KYADJ。数值验证表明,KYADJ具有比较完善的S&U分析体系与高精度的S&U分析结果。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多群核数据优化功能,有利于推动2-D/1-D输运程序的工程化应用。

夏少鹏[6](2019)在《液态熔盐堆高精度燃耗算法及钍铀增殖研究》文中认为熔盐堆(Molten Salt Reactor,MSR)是六种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候选堆型中唯一的液态燃料反应堆,是实现钍铀燃料循环最为理想的堆型。然而,其具有的在线连续添换料等特点,使得液态熔盐堆燃耗计算具有不同于传统固态反应堆的独特性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液态熔盐堆的连续在线添料特点给传统的点燃耗模型引入了描述添料率的非齐次项;其二是液态熔盐堆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随时调节添料率维持反应堆临界。本课题从最基本的燃耗模型和求解算法出发,研究液态熔盐堆燃耗的特殊性问题,发展了适用于熔盐堆的燃耗模拟方法,并开展了液态熔盐堆的钍铀增殖研究。首先,液态熔盐堆普遍采用闭式燃料循环模式,具有极深的燃耗深度,这对于点燃耗的计算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本课题基于若干先进的点燃耗算法开发并验证了液态熔盐堆点燃耗程序MODEC。程序实现了包括递归形式的广义线性子链法(TTA)、围道积分有理近似算法(QRAM)以及切比雪夫有理近似算法(CRAM)在内的三类点燃耗算法,基于复杂核素系统,并结合一系列高效的编程技巧,保证了点燃耗计算的高精度和高效性。同时,课题对三种点燃耗算法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ORIGEN-S开展了详细的误差分析。ORIGEN-S的误差分析表明,除了短寿命核素的平衡浓度假设这一误差来源外,ORIGEN-S对核素的不完全分类导致某些核素处于不完整的燃耗链上,也会带来显着的计算误差。其次,针对液态熔盐堆连续在线添料给点燃耗方程带来的非齐次问题,本课题基于拉普拉斯变换方法,提出了两种新的非齐次燃耗方程求解算法:扩展的围道积分有理近似算法(Ext-QRAM)和扩展的切比雪夫有理近似算法(Ext-CRAM)。与现有的其他非齐次燃耗算法的比较研究表明,新算法很好的保持了QRAM和CRAM的高精度和高效率特点,并且对于不同添料函数有统一的构造方法,面对复杂形式的添料函数时相较于其他非齐次燃耗算法具有更好的适用性。接着,课题基于蒙卡程序SCALE6.1/KENO-VI和点燃耗程序MODEC,研发并验证了液态熔盐堆蒙卡燃耗程序TMCBurnup。程序采用了特殊的蒙卡燃耗耦合流程,实现了对液态熔盐堆在线连续添料维持临界的运行模式的模拟。并且还针对液态熔盐堆从启堆演化到平衡态的整个燃耗计算过程耗时巨大的问题,研发并验证了液态熔盐堆平衡态燃耗快速搜索程序MESA。计算结果表明,MESA只需不到10个蒙卡燃耗迭代步即可搜索到平衡态,与一般蒙卡燃耗程序计算液态熔盐堆平衡态动辄需要上百次蒙卡输运计算相比,MESA极大的节约了计算资源和计算耗时。最后,基于开发的液态熔盐堆燃耗分析工具,开展了熔盐热堆的钍铀增殖性能的优化研究。课题首先以平衡态钍铀增殖性能为基础,对石墨单栅元结构开展优化研究。优化结果表明,具有最优钍铀增殖性能的石墨栅元结构与功率密度和栅元临界水平kinf无关,对应的石墨栅元边长为5 cm,熔盐体积份额为21.5%。其次,基于平衡态钍铀增殖性能,对替换了最优石墨栅元结构的熔盐增殖堆MSBR开展功率密度的优化,结果表明,功率密度在70 MW/m3时,存在极小的平衡态时刻倍增时间35.45年,与MSBR平衡态时刻的43.05年倍增时间相比,优化之后的模型IMSBR具有更好的钍铀增殖性能,并且无论是在初态还是在平衡态均具有负的总温度反应性系数,相对于具有正温度反应性系数的MSBR,IMSBR更能够满足反应堆安全运行要求。接着,对IMSBR开展了过渡态燃耗分析,着重分析了关键重金属核素质量以及增殖性能参数的演化规律。最后,对燃料盐和核废料的放射性进行了分析,为后处理系统以及核废料处置的屏蔽设计提供参数依据。

聂晓强[7](2019)在《钠冷快堆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建模及仿真》文中研究指明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是钠冷快堆三回路中的重要系统之一,它主要对高压缸出口蒸汽进行加热并且将汽水分离后的疏水以及再热器出口的疏水收集并输送到相关系统中。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是设计验证平台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使用了RINSIM仿真平台,用图形化建模工具对钠冷快堆三回路中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进行建模,将该系统划分为四个仿真系统,分别为再热蒸汽管线系统、汽水分离疏水系统、再热蒸汽疏水系统和逻辑控制系统,每个仿真系统视为单独的一个模块,最后将所有模块组合起来。在建立系统模型时,采用了单相不可压缩流网、气液两相可压缩流网及逻辑控制图等三种模块类型。本文对再热器的模型程序进行了修改,优化了再热器模型的初始参数选取,并对汽水分离后的疏水管线进行了研究,使用FORTRAN语言编写了用于控制汽水分离效率的部件,并应用于汽水分离效率降低的工况测试。在建立仿真系统时,首先设定各个系统的边界参数,对每个仿真系统进行节点划分,在单系统环境下进行调试,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然后将每个仿真系统进行图间连接,得到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的仿真模型图,在所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对该系统进行了稳态数据分析对比以及不同动态工况下的测试分析;最后得到关键参数变化趋势符合实际电厂的变化规律,验证了系统模型的准确性。

蔡宛睿[8](2019)在《基于神经网络的堆芯三维功率预测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能源在使用方面的局限性和对环境的危害性,寻求清洁高效的能源被提上日程,能源研究的方向开始拓展到核能领域。从核电事业发展以来,反应堆堆芯就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堆内功率的控制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反应堆的安全性。但现今对于反应堆功率控制系统的研究都是基于反应堆的点堆模型,这种模型与反应堆的实际功率分布相比,偏差较大,因此基于点堆模型设计的控制器与实际控制器的差异较大。为此,本文建立了反应堆堆芯的三维功率分布模型,并尝试利用三种比较成熟的智能控制方法去改进传统的反应堆功率控制系统,对控制器的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针对秦山一期300MW反应堆,建立了反应堆堆芯的三维功率分布仿真模型。模型以GSE公司开发的REMARK堆芯物理计算程序为基础,采用三维两群带六组缓发中子的扩散方程,将中子通量密度分解为形状函数和幅值函数两部分进行求解。针对只设置堆外核功率探测器的反应堆,尝试利用堆外探测器计数和神经网络建立智能三维堆芯功率分布模型,重构出堆芯内部的功率分布情况,减小功率实时监测的难度。其次,针对传统PID控制器不能实时在线整定参数的缺点,选择了智能算法中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和遗传算法,根据最优控制理论将这两种智能算法分别与传统PID控制器相结合,设计出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和遗传算法PID控制器。此外,由于预测控制也采取了最优控制的思想,利用滚动的有限时段优化方法取代了传统的全局优化方法,与传统PID控制方法相比,预测控制方法具有更好的动态控制性能。因此本文也选取了预测控制来改进反应堆功率控制系统,采用神经网络作为该控制器的预测模型,设计出神经网络预测控制器。将前述三种智能控制器分别应用到堆芯三维功率分布仿真模型中,验证各控制器的可用性。最后,将传统PID控制器、神经网络PID控制器、遗传算法PID控制器、神经网络预测控制器四种控制器的性能作对比,分析比较各控制器的特点。仿真结果表明,在反应堆功率控制方面,三种智能控制器的性能均优于传统PID控制器,其中,神经网络预测控制器的调节时间最短,性能最优。本文对于智能堆芯功率重构和反应堆功率分布智能控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于浩洋[9](2018)在《压水堆嬗变Tc-99对反应性控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电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尤其是其中的长寿命裂变产物(LLFP),在自然状况下经几百年后仍具有较强的放射性,因此如何有效处理这些放射性物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国际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分离-嬗变方法。Tc-99作为长寿命裂变产物中的重要核素,具有很长的半衰期以及较强的环境迁移能力。分离-嬗变技术既可以降低Tc-99的放射性,同时可以将它转化为工业上必不可少的贵重金属Ru。在能够作为中子源的装置中,压水堆应用最多且技术最为成熟,因此研究压水堆嬗变Tc-99有很好的意义与价值。如何将Tc-99引入堆芯是一个关键问题。根据之前的调研,大部分的研究均是采用将Tc-99与燃料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嬗变,这种方式不利于反应性的控制,因此本文创新性的采用Tc-99与可燃毒物棒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压水堆引入Tc-99对反应性控制的影响。本文主要利用SCALE软件模拟BEAVRS模型,该堆芯为西屋公司的压水堆模型。在将Tc-99引入反应堆之前,根据说明书提供的反应堆基本参数进行精细化模型构建,计算零功率有效增殖因数以及剩余反应性等多种物理参数,并与标准结果进行比较,确保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随后将Tc-99以两种方式引入反应堆堆芯:一种是Tc-99均匀混合于可燃毒物中,另一种是Tc-99薄层镀层于可燃毒物棒;计算相关物理参数并进行比较。根据反应性的变化,Tc-99的嬗变率,以及堆芯寿期这三个方面的计算结果表明:当Tc-99与可燃毒物均匀混合时,随着Tc-99装载量的增加,有效增殖因数keff先下降后上升;当Tc-99质量占总质量的比例高于45%的时候,有效增殖因数keff高于无添加时的keff;嬗变率随Tc-99质量的增加逐渐降低,从7.33%降到2.81%;堆芯寿期从400天左右降为200天左右,变化明显。当Tc-99作为可燃毒物棒镀层时,随着厚度的增加,有效增殖因数keff先下降后上升,均低于无添加时的keff;嬗变率下降缓慢,从5.19%降到3.37%;堆芯寿期从开始的400天左右降为350天左右,影响不大。总体而言,随着引入堆芯的Tc-99质量的增加,keff基本先下降后上升:嬗变率逐渐下降,Tc-99嬗变的质量逐渐增加;而且将Tc-99以可燃毒物棒镀层的方式引入堆芯优于均匀混合的方式,通过调节硼的浓度可以使得有效增殖因数keff大于1的天数与正常运行的天数基本相等。

胡文琪[10](2017)在《控制棒价值计算不确定性传播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核反应堆堆芯中,控制棒是对反应性进行控制的重要手段。控制棒价值和有效增殖因子一样,都是反应堆物理设计中的重要堆芯参数。由于控制棒制造公差、核数据自身不确定性、不同计算方法、堆芯状态变化等,导致控制棒价值计算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了优化核反应堆堆芯设计,有必要采用高效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鉴定并量化控制棒价值的不确定性。但是,目前控制棒价值的计算不确定性分析并没有成功开展的先例,因此需要尽快展开控制棒价值计算不确定性的系统性研究工作,以提高控制棒价值计算的可信度。本文分析了控制棒价值计算过程中的各个不确定性因素,明确了控制棒价值计算不确定性的来源,针对控制棒价值的计算流程,采用微扰理论耦合抽样统计方法,提出了基于微扰理论的控制棒价值计算不确定性传播分析方法。采用微扰理论计算控制棒价值,可以直观地表达出控制棒价值不确定性来源与控制棒价值之间的关系,以便基于这种关系系统地开展各个不确定性来源对控制棒价值计算不确定性的影响分析。由于微扰理论在处理强吸收体时具有较大的误差,如果想要获取较为准确的控制棒价值计算结果,需要采用高阶微扰理论来降低控制棒价值计算结果的误差。本文基于高阶微扰理论推导得到了控制棒微分价值的计算式,并基于高阶微扰理论开发了控制棒价值的计算程序。为了验证该传播方法的可行性与高阶微扰理论计算控制棒价值的正确性,本文基于CASL基准题建立了简化的Mini堆芯模型,并使用自主开发的基于高阶微扰理论的控制棒价值计算程序计算了不同棒位下的控制棒微分价值。结果表明,基于高阶微扰理论的控制棒价值计算方法与两次临界的传统计算方法相比,根据步长选取合适的阶数,可以使计算误差降低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同时,针对来自核数据的不确定性输入,量化了不同棒位下的控制棒微分价值的不确定性,并根据控制棒微分价值不确定性计算得到控制棒积分价值的不确定性,验证了基于高阶微扰理论的控制棒价值计算不确定性传播方法的可行性。

二、The Sensitivity Profile of the Fast Reactor k_(eff)(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Sensitivity Profile of the Fast Reactor k_(eff)(论文提纲范文)

(1)棒状氢化锆慢化熔盐堆动力学方法及超铀元素嬗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熔盐堆发展历史及现状
        1.1.2 钍铀燃料循环
    1.2 氢化锆慢化反应堆研究现状
        1.2.1 氢化锆慢化剂
        1.2.2 氢化锆慢化剂在固态燃料反应堆中研究现状
        1.2.3 氢化锆慢化剂在液态燃料反应堆中研究现状
    1.3 液态燃料熔盐堆动力学程序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及论文框架
第2章 子通道热工水力学程序开发及验证
    2.1 子通道分析方法
    2.2 子通道热工水力学程序开发
    2.3 子通道热工水力学程序验证
        2.3.1 子通道热工水力学程序稳态验证
        2.3.2 子通道热工水力学程序瞬态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稳态核热耦合程序开发、验证及应用
    3.1 MCNP-SubTH耦合方法
    3.2 MCNP-SubTH耦合程序验证
    3.3 MCNP-SubTH稳态核热耦合研究
        3.3.1 燃料组件层面
        3.3.2 堆芯层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瞬态核热耦合程序开发、验证及应用
    4.1 群常数计算模块
    4.2 三维中子扩散程序3DN
        4.2.1 稳态计算流程
        4.2.2 瞬态计算流程
        4.2.3 程序验证
    4.3 多物理耦合程序3DN-SubTH
        4.3.1 耦合方法
        4.3.2 耦合程序验证
    4.4 小型氢化锆慢化熔盐堆多物理耦合特性分析
        4.4.1 小型氢化锆慢化熔盐堆模型
        4.4.2 稳态多物理耦合特性分析
        4.4.2.1 控制棒效应
        4.4.2.2 燃料盐入口流速效应
        4.4.2.3 燃料盐堆外回路停留时间效应
        4.4.3 瞬态多物理耦合特性分析
        4.4.3.1 入口温度过冷
        4.4.3.2 阶跃反应性引入
        4.4.3.3 主泵失效事故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棒状氢化锆慢化熔盐堆TRU嬗变性能与安全特性初步研究
    5.1 计算模型与分析方法
    5.2 燃料循环性能分析
        5.2.1 燃料盐
        5.2.2 熔盐体积比
        5.2.3 温度反应性系数
    5.3 核热耦合分析
        5.3.1 正常工况
        5.3.2 燃料盐入口流速
        5.3.3 堆芯功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高精度相关变量随机数抽样的快堆不确定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快堆敏感性与不确定性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核数据敏感性与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2.1 直接数值扰动法
        2.1.1 敏感性分析方法
        2.1.2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2.2 统计学抽样方法
        2.2.1 传统统计学抽样方法
        2.2.2 高精度相关变量随机数抽样方法
    2.3 非参数BOOTSTRAP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快堆敏感性与不确定性分析程序开发及抽样功能验证
    3.1 SUFR程序运行流程及功能
    3.2 微观截面数据库处理
        3.2.1 ISOTXS微观截面格式简介
        3.2.2 截面扰动一致性分析
    3.3 抽样功能算例验证
        3.3.1 二维随机变量抽样例题
        3.3.2 ~(239)Pu辐射俘获截面相关性系数矩阵抽样例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钠冷快堆敏感性与不确定性分析研究
    4.1 ZPR-6/7敏感性与不确定性分析
        4.1.1 堆芯描述及建模计算
        4.1.2 敏感性系数计算对比
        4.1.3 不确定度计算对比
    4.2 BN-600全MOX燃料堆芯敏感性与不确定性分析
        4.2.1 堆芯描述及建模计算
        4.2.2 堆芯k_(eff)敏感性系数与不确定度结果分析
        4.2.3 功率分布不确定度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与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基于LR-0基准题的CENDL-TMSR-V1数据库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 LR-0介绍
2 计算
    2.1 计算方法
    2.2 实验建模
3 结果验证与分析
    3.1 keff及中子能谱
    3.2 中子通量谱
    3.3 数据库不确定度分析
4 总结

(4)7Li富集度对液态熔盐堆钍铀转换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能源可持续供应与核电发展
    1.2 熔盐堆和钍铀燃料循环
        1.2.1 熔盐堆的技术特点
        1.2.2 熔盐堆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2.3 钍铀燃料循环简介
    1.3 液态燃料熔盐堆载体盐及~7Li富集度
        1.3.1 氟盐和氯盐
        1.3.2 常用的载体氟盐
        1.3.3 ~7Li富集度
        1.3.4 ~7Li富集度对熔盐堆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第2章 熔盐堆燃耗计算程序简介
    2.1 SCALE6.1程序介绍
        2.1.1 CSAS6控制模块
        2.1.2 TRITON控制模块
        2.1.3 Origen-s功能模块
    2.2 MSR-RS程序介绍
第3章 不同能谱下~7Li富集度对液态熔盐堆钍铀转换性能的影响
    3.1 堆芯模型简介
    3.2 计算条件设置
        3.2.1 k_(eff)设置
        3.2.2 燃耗步长设置
        3.2.3 后处理方案选择
    3.3 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初始中子能谱
        3.3.2 ~(233)U初装量与初始钍铀转换比CR
        3.3.3 ~(233)U相对净产量和倍增时间
        3.3.4 Li的演化
        3.3.5 氚产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载体盐下~7Li富集度对液态熔盐快堆钍铀转换性能的影响
    4.1 模型介绍
    4.2 FLi和 FLiBe
    4.3 计算条件设置
    4.4 结果讨论与分析
        4.4.1 中子能谱
        4.4.2 ~(233)U初装量和钍铀转换比CR
        4.4.3 ~(233)U相对净产量和倍增时间
        4.4.4 Li的演化
        4.4.5 氚产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论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基于一步法确定论程序的核数据敏感性与不确定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敏感性与不确定度分析方法与程序研究现状
        1.2.2 多群核数据优化研究现状
        1.2.3 共轭中子输运计算研究现状
        1.2.4 调研结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2-D/1-D共轭输运求解方法研究
    2.1 本章引论
    2.2 3-D CMFD数学共轭通量求解
        2.2.1 径向2-D方程的推导与求解
        2.2.2 轴向1-D方程的推导与求解
        2.2.3 3-D CMFD方程的推导与求解
        2.2.4 粗网通量修正细网通量
        2.2.5 数学共轭的求解
    2.3 2-D/1-D物理共轭通量求解
        2.3.1 径向共轭方程的推导与求解
        2.3.2 轴向共轭方程的推导与求解
        2.3.3 CMFD共轭方程的推导与求解
    2.4 物理共轭通量的计算与验证
        2.4.1 计算流程
        2.4.2 3×3 栅元基准题
        2.4.3 3-D C5G7 基准题
        2.4.4 动态参数的计算与比较
        2.4.5 临界硼浓度搜索功能的开发
    2.5 数学共轭与物理共轭的对比
        2.5.1 SF96 组件算例
        2.5.2 PB-2 组件算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本征值敏感性与不确定度分析方法研究
    3.1 本章引论
    3.2 三明治方法基础理论介绍
        3.2.1 不确定度传递公式
        3.2.2 共轭敏感性分析
        3.2.3 直接扰动法
    3.3 三明治方法在KYADJ中的应用
        3.3.1 敏感性系数计算
        3.3.2 相对协方差矩阵处理与不确定度计算
    3.4 数值验证
        3.4.1 计算流程
        3.4.2 敏感性系数数值验证
        3.4.3 本征值不确定度分析数值验证
        3.4.4 物理共轭与数学共轭S&U分析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义敏感性与燃耗不确定度分析方法研究
    4.1 本章引论
    4.2 基于广义微扰理论的敏感性分析理论介绍
        4.2.1 广义敏感性系数公式推导
        4.2.2 粗网加速求解广义共轭方程
    4.3 基于减秩模型的正向敏感性分析理论介绍
        4.3.1 减秩模型的构造
        4.3.2 基于减秩模型的正向敏感性分析
        4.3.3 减秩模型在燃耗不确定度分析中的应用
    4.4 数值验证
        4.4.1 基于广义微扰理论的广义敏感性分析数值验证
        4.4.2 基于减秩模型的广义敏感性分析数值验证
        4.4.3 基于减秩模型的燃耗不确定度分析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群核数据优化方法研究
    5.1 本章引论
    5.2 基于广义最小二乘的核数据优化方法
        5.2.1 理论基础
        5.2.2 方法应用
    5.3 基于随机抽样的无敏感性核数据优化方法
        5.3.1 理论基础
        5.3.2 方法讨论
    5.4 数值验证
        5.4.1 计算流程
        5.4.2 传统优化方法的验证结果
        5.4.3 随机抽样法与传统优化方法的比较
        5.4.4 基于多响应的核数据优化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3-D C5G7与3×3 栅元基准题输入参数
附录 B SF96 组件算例输入参数
附录 C PB-2 组件算例输入参数
附录 D UAM基准题单栅元算例输入参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液态熔盐堆高精度燃耗算法及钍铀增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熔盐堆发展历史与现状
        1.1.2 钍铀燃料循环
    1.2 燃料循环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1 燃耗算法及程序现状
        1.2.2 液态熔盐堆燃耗分析程序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2章 复杂核素系统点燃耗算法研究与程序开发
    2.1 点燃耗模型及求解算法
        2.1.1 广义TTA递归算法
        2.1.2 围道积分有理近似算法
        2.1.3 切比雪夫有理近似算法
    2.2 点燃耗程序MODEC开发
        2.2.1 燃耗数据库
        2.2.2 程序实现
        2.2.3 程序功能特点
    2.3 MODEC程序验证
        2.3.1 ~(237)Np纯衰变
        2.3.2 钍燃料熔盐辐照
    2.4 不同点燃耗算法比较研究
    2.5 ORIGEN-S误差分析
        2.5.1 短寿命核素平衡浓度假设
        2.5.2 核素不完全分类
    2.6 本章总结
第3章 基于拉普拉斯变换的非齐次燃耗求解算法研究
    3.1 非齐次燃耗模型及现有算法
        3.1.1 增广矩阵法
        3.1.2 参数变换法
        3.1.3 伪核素法
    3.2 基于拉普拉斯变换的非齐次燃耗算法研究
        3.2.1 非齐次燃耗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
        3.2.2 扩展的围道积分有理近似算法
        3.2.3 扩展的切比雪夫有理近似算法
        3.2.4 含时非齐次添料项处理
        3.2.5 与增广矩阵法的等价性证明
        3.2.6 算法精度分析
    3.3 数值验证及算法比较
        3.3.1 数值验证
        3.3.2 不同非齐次燃耗算法比较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液态熔盐堆燃料循环分析程序开发
    4.1 SCALE6.1介绍
        4.1.1 KENO-VI及多群截面加工流程
        4.1.2 燃耗核数据库加工模块COUPLE
        4.1.3 TRITON控制流程
    4.2 液态熔盐堆蒙卡燃耗程序TMCBurnup
        4.2.1 全堆燃耗模型
        4.2.2 耦合流程
        4.2.3 燃耗步策略
        4.2.4 数值验证
    4.3 液态熔盐堆平衡态燃耗快速搜索程序MESA
        4.3.1 液态燃料熔盐堆平衡态燃耗模型
        4.3.2 计算流程及实现
        4.3.3 验证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态熔盐热堆钍铀增殖性能研究
    5.1 平衡态增殖性能研究
        5.1.1 单栅元增殖性能
        5.1.2 全堆增殖性能
    5.2 趋于平衡态的过渡过程性能演化
        5.2.1 k_(eff)演化
        5.2.2 堆内核素演化
        5.2.3 增殖比与233U净产量
    5.3 放射性分析
        5.3.1 燃料盐放射性
        5.3.2 核废料放射性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A 燃耗流动性研究
    A.1 流动燃耗数学模型
    A.2 流动燃耗模型实现
    A.3 燃耗算法适用性分析
    A.4 流动燃耗模型验证
    A.5 初步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钠冷快堆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建模及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模与仿真技术
        1.2.2 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仿真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结构安排
第2章 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简介
    2.1 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及相关设备
        2.1.0 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工作原理
        2.1.1 汽水分离器
        2.1.2 再热器
        2.1.3 疏水泵
        2.1.4 疏水箱
    2.2 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运行工况
        2.2.1 启动和正常停机
        2.2.2 正常运行
        2.2.3 特殊稳态运行
        2.2.4 特殊瞬态运行
    2.3 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初步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的仿真模型
    3.1 RINSIM仿真平台
        3.1.1 图形化建模界面
        3.1.2 基本数学模型
        3.1.3 建模图元介绍
    3.2 再热蒸汽管线系统
        3.2.1 简化假设
        3.2.2 再热蒸汽管线系统仿真
        3.2.3 再热器仿真模型
    3.3 再热蒸汽疏水系统
        3.3.1 简化假设
        3.3.2 再热蒸汽疏水系统仿真
        3.3.3 疏水箱模型
    3.4 汽水分离疏水系统
        3.4.1 简化假设
        3.4.2 汽水分离疏水系统仿真
        3.4.3 疏水泵模型
    3.5 控制系统及其仿真
        3.5.1 PID控制规律
        3.5.2 控制系统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仿真分析
    4.1 稳态工况下仿真结果及分析
    4.2 动态过程及故障工况仿真
        4.2.1 降功率工况
        4.2.2 疏水泵故障工况
        4.2.3 汽水分离效率降低的影响仿真
        4.2.4 再热器停运工况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神经网络的堆芯三维功率预测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堆芯仿真的研究现状
        1.2.1 堆芯物理仿真的研究现状
        1.2.2 利用堆外核测量系统重构堆芯功率的研究现状
    1.3 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神经网络的研究现状
        1.3.2 遗传算法的研究现状
        1.3.3 预测控制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反应堆堆芯三维仿真模型的建立
    2.1 仿真对象介绍
        2.1.1 仿真对象总体概述
        2.1.2 反应堆堆芯描述
    2.2 堆芯物理模型
        2.2.1 改进的准稳态模型
        2.2.2 泄漏项处理方法
        2.2.3 功率计算
        2.2.4 反应性计算
    2.3 三维堆芯实时仿真模型
        2.3.1 堆芯节块划分
        2.3.2 堆芯物理实时仿真过程
        2.3.3 堆芯的自稳自调性验证
        2.3.4 堆芯的功率分布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三维堆芯功率分布模型研究
    3.1 堆外核测量系统计数模拟
        3.1.2 堆外核测量系统介绍
        3.1.3 堆外核测量系统计数模拟
    3.2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3.2.1 神经网络简介
        3.2.2 神经网络学习方法
        3.2.3 BP神经网络
    3.3 智能三维堆芯功率分布模型
        3.3.1 智能三维堆芯功率分布模型的设计
        3.3.2 仿真模型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控制方法介绍
    4.1 传统PID控制
        4.1.1 模拟式PID控制
        4.1.2 数字式PID控制
        4.1.3 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4.2 预测控制
        4.2.1 预测模型
        4.2.2 滚动优化
        4.2.3 反馈校正
    4.3 遗传算法
        4.3.1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4.3.2 遗传算法的理论基础
        4.3.3 遗传算法的具体操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控制器的设计与验证
    5.1 堆芯功率控制原理
        5.1.1 核电站的运行模式
        5.1.2 核电站功率控制方案
        5.1.3 传统PID控制仿真结果
    5.2 神经网络PID控制器的设计与验证
        5.2.1 神经网络的设计
        5.2.2 神经网络PID控制器结构
        5.2.3 神经网络PID控制仿真结果
    5.3 遗传算法PID控制器的设计与验证
        5.3.1 遗传算法的设计
        5.3.2 遗传算法PID控制器结构
        5.3.3 遗传算法PID控制仿真结果
    5.4 神经网络预测控制器的设计与验证
        5.4.1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5.4.2 神经网络预测控制器结构
        5.4.3 神经网络预测控制仿真结果
    5.5 四种控制器性能对比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压水堆嬗变Tc-99对反应性控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长寿命高放射性废物
    1.3 长寿命裂变产物Tc-99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基本堆芯构建及验证阶段
        1.4.2 Tc-99引入堆芯模拟计算
第2章 分离-嬗变方法
    2.1 嬗变技术概述
    2.2 嬗变装置
        2.2.1 快堆嬗变
        2.2.2 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嬗变
        2.2.3 热中子堆嬗变
        2.2.4 裂变-聚变混合堆嬗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算程序介绍
    3.1 SCALE程序介绍
        3.1.1 控制模块与功能模块
        3.1.2 CSAS6模块和TRITON模块
    3.2 可视化界面介绍
        3.2.1 GEEWIZ介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堆芯模型参数及介绍
    4.1 BEAVRS模型
    4.2 反应堆燃料组件
        4.2.1 燃料芯块
        4.2.2 燃料棒
        4.2.3 控制棒导向管
        4.2.4 燃料组件
    4.3 堆芯功能组件
        4.3.1 可燃毒物组件
        4.3.2 控制棒组件
    4.4 堆芯整体结构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拟堆芯与基准比较
    5.1 几何结构
    5.2 临界本征值计算
    5.3 实际运行情况
        5.3.1 剩余反应性
        5.3.2 反应性随时间变化
    5.4 同位素密度随燃耗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模拟结果讨论
    6.1 可燃毒物引入堆芯的方式
    6.2 Tc-99的引入对初始反应性的影响
        6.2.1 均匀混合
        6.2.2 可燃毒物镀层
        6.2.3 总结
    6.3 满功率运行嬗变率的计算
        6.3.1 均匀混合
        6.3.2 可燃毒物镀层
        6.3.3 总结
    6.4 添加Tc-99对堆芯寿期的影响
        6.4.1 均匀混合
        6.4.2 可燃毒物镀层
        6.4.3 总结
    6.5 Tc-99替换化学补偿毒物
        6.5.1 均匀混合
        6.5.2 可燃毒物镀层
        6.5.3 总结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控制棒价值计算不确定性传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参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反应堆物理计算不确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反应堆物理计算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和程序研究现状
        1.2.3 控制棒价值计算不确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
第2章 控制棒价值计算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2.1 控制棒价值计算不确定性传播框架
        2.1.1 控制棒价值计算方法
        2.1.2 不确定性传播框架
    2.2 微扰理论耦合抽样统计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2.2.1 不确定性分析流程
        2.2.2 响应结果的拟合分布检验
        2.2.3 不确定性结果的标准误
    2.3 基于误差传递思想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棒价值不确定性分析程序开发与验证
    3.1 基于高阶微扰理论的控制棒价值计算程序开发
    3.2 基于高阶微扰理论的控制棒价值计算程序验证
        3.2.1 Mini堆芯模型
        3.2.2 控制棒价值计算结果
        3.2.3 阶数选择与步长的关系分析
    3.3 微扰理论耦合抽样统计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验证
        3.3.1 控制棒价值计算不确定性量化过程
        3.3.2 控制棒价值不确定性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棒价值计算不确定性数值结果与分析
    4.1 基于高阶微扰理论的控制棒价值不确定性量化
    4.2 控制棒价值计算不确定性量化结果
        4.2.1 控制棒微分价值计算不确定性量化
        4.2.2 控制棒积分价值计算不确定性量化
    4.3 控制棒价值计算不确定性结果分析
        4.3.1 不确定性随棒位变化趋势分析
        4.3.2 不同的不确定性量化方法结果对比
        4.3.3 控制棒对功率分布不确定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The Sensitivity Profile of the Fast Reactor k_(eff)(论文参考文献)

  • [1]棒状氢化锆慢化熔盐堆动力学方法及超铀元素嬗变性能研究[D]. 朱帆.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1(01)
  • [2]基于高精度相关变量随机数抽样的快堆不确定性分析研究[D]. 朱润泽.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基于LR-0基准题的CENDL-TMSR-V1数据库验证[J]. 刘亚芬,胡继峰,严睿,王小鹤,邹杨,于世和,陈金根.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21(11)
  • [4]7Li富集度对液态熔盐堆钍铀转换性能的影响研究[D]. 周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9(01)
  • [5]基于一步法确定论程序的核数据敏感性与不确定度分析[D]. 吴屈. 清华大学, 2019(01)
  • [6]液态熔盐堆高精度燃耗算法及钍铀增殖研究[D]. 夏少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9(07)
  • [7]钠冷快堆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建模及仿真[D]. 聂晓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8]基于神经网络的堆芯三维功率预测控制方法研究[D]. 蔡宛睿.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9)
  • [9]压水堆嬗变Tc-99对反应性控制的影响[D]. 于浩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10]控制棒价值计算不确定性传播方法研究[D]. 胡文琪.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快堆的灵敏度曲线 k_(eff)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