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拟中药“降压散”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6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韩松洁[1](2020)在《心血宁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证据评价及药效学探索》文中认为背景:高血压病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全球高血压患者超10亿人,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是诸多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两者结合有强烈的协同作用。心血宁胶囊由山楂提取物和葛根素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药理研究显示山楂和葛根素均可有效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mia,Hcy)、降低血压及改善心肌灌注,对HHcy和高血压病均有显着疗效。但是目前尚缺乏证据证明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伴HHcy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目的:1.通过对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进行临床证据评价,对心血宁治疗高血压及H Hcy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估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伴HHcy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为临床决策提供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2.对SHR大鼠采用1.5%和2%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法和1g/1g/d DL-蛋氨酸溶液灌胃法,探索建立高血压伴HHcy大鼠模型相对稳定的方法,在模型建立成功的基础上,探索心血宁胶囊对高血压伴HHcy大鼠血压、血清Hcy及心室心重构的影响。方法:1.文献梳理通过计算机检索 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万方、VIP 等数据库,搜集中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的相关临床研究,以及心血宁治疗高血压及HHcy的相关研究,检索均从建库时间至2020年1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参照JADAD量表对研究进行证据质量水平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文献偏倚评价以及传统Meta分析,采用Stata 15.0软件制作网状Meta分析证据网络图并对文献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采用WinBugs 1.4.3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利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进行贝叶斯推断,根据先验概率推断后验概率。2.建立动物模型40只SHR大鼠编号后,称重、测血清Hcy值,根据体重和血清Hcy等因素按照按照分层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1.5%饮水组、2%饮水组和灌胃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自由饮用动物饮用水,1.5%饮水组自由饮用含1.5%(w/v)DL-蛋氨酸的水溶液,2%饮水组自由饮用含2%(w/v)DL-蛋氨酸的水溶液,灌胃组给予1g/kg/d的DL-蛋氨酸溶液灌胃,自由饮水组大鼠均单笼饲养,造模周期为4周。每日监测大鼠饮水量,每周称量大鼠体重,造模前和造模后测量大鼠血清Hcy值,并在造模后对灌胃组大鼠进行多时间点眼眶静脉采血,观察血清Hcy值的变化情况。3.药效学探索将60只SHR大鼠编号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12只和模型组48只,给予模型组48只大鼠1g/kg/d DL-蛋氨酸溶液灌胃4周,建立高血压伴HHcy大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根据大鼠体重、血清Hcy等因素,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法将48只模型组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处理,每天给予等体积动物饮用水灌胃,模型对照组大鼠每天给予1g/kg/d DL-蛋氨酸溶液灌胃,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大鼠给予心血宁胶囊250mg/kg/d,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大鼠给予心血宁胶囊500mg/kg/d,阳性药物对照组大鼠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10mg/kg/d,治疗周期为8周。记录0周、4周、8周及12周各组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测量各组大鼠0周、4周、12周时血清Hcy值;分别于4周、12周对各组大鼠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1.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网状meta分析:(1)传统Meta分析:共纳入60个中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的随机对照试验,包括5345例高血压伴HHcy患者。涉及中药汤剂18种,注射剂1种,自拟方12个,中成药8个。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汤剂+常规治疗后患者收缩压[MD=-8.07,95%CI(-8.55,-7.60),P<0.0001]、舒张压[MD=-7.12,95%CI(-8.35,-5.89),P<0.0001]和血清Hcy[MD=-2.77,95%C(-3.45,-2.09),P<0.00001]疗效均显着高于常规治疗组;中成药+常规治疗后患者收缩压[MD=-7.24,95%CI(-11.05,-3.43)]、舒张压[MD=-4.20,95%CI(-6.91,-1.50),P=0.002]及血清 Hcy[MD=-4.79,95%CI(-5.18,-4.40),P<0.00001]均显着低于常规治疗组。(2)网状meta分析:①综合疗效:6个研究涉及4种中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患者的综合疗效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干预措施综合疗效最佳概率排序为:健脾化浊汤+常规治疗>温胆汤+常规治疗>四物汤+常规治疗>芪苈强心胶囊+常规治疗>常规治疗;②收缩压:5个研究共涉及5种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患者收缩压情况,各干预措施疗效最佳概率排序为:化痰脉通片+常规治疗>补肾和脉颗粒+常规治疗>复方芪麻胶囊+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③舒张压:4个研究共涉及4种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患者舒张压情况,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化痰脉通片+常规治疗>补肾和脉颗粒+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④血清Hcy:4个研究共涉及4种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患者血清Hcy情况,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化痰脉通片+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常规治疗>潜降颗+常规治疗>芪苈强心胶囊+常规治疗>常规治疗。2.心血宁治疗高血压或HHcy临床证据分析:最终纳入8个关于心血宁治疗高血压或HHcy的随机对照试验,2个自身前后对照试验,1篇基础研究,包括1081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使用心血宁/心血宁联合用药干预后,临床综合疗效[RR=1.16,95%CI(1.10,1.23),P<0.0]、收缩压[M D=-1.61,95%CI(-2.51,-0.71),P<0.01]和舒张压[MD=-1.67,95%CI(-2.64,-0.70),P<0.01]均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血宁组患者总胆固醇显着降低[SMD=-0.70,95%CI(-0.91,-0.50),P<0.0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提高[SMD=1.22,95%CI(0.46,1.97),P=0.002<0.01];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心血宁胶囊常规剂量干预8周后血清Hcy总有效率为66.67%,干预12周后血清Hcy总有效率为88.89%,干预12周后患者血压总有效率达到100%,且无不良反应发生。3.高血压伴HHcy大鼠模型探索:(1)血清Hcy:造模前所有大鼠血清Hcy值在均在正常范围之间,造模后,①空白对照组大鼠Hcy值无明显变化;②1g/kg/d DL-蛋氨酸溶液灌胃组造模后2小时与4个小时大鼠血清Hcy值无明显差异P>0.05),分别为62.25±12.29umol/L和60.63±19.71 umol/L,造模成功率为100%,造模后18个小时大鼠血清Hcy值为8.96±1.82umol/L,较空白对照组大鼠血清Hcy值无明显改变(P>0.05);③1.5%和2%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组大鼠血清Hcy分别为15.82±6.28umol/L和19.31±10.61umol/L,造模成功率分别为60%和80%。(2)体重:实验前各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①实验开始后空白对照组大鼠体重持续升高,4周后体重达到最高水平(283.6±13.9g/只);②1g/kg/d DL-蛋氨酸溶液灌胃组大鼠在实验开始后一周内体重显着升高,随后3周内体重基本保持在263g-267.6g之间;③1.5%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组大鼠在实验开始后两周内体重逐渐增加至261±5.7g/只,第3周内体重突降至250.2±6.4g/只,第4周显着增加至265.7±105g/只;2%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组大鼠在实验开始后1周内体重迅速下降至247.5± 12.1g/只,然后,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4周后达到最高水平267.1g±16.1g/只。(3)饮水量:实验开始前各组大鼠每日饮水情况无差异(P>0.05),①随着时间的增长,空白对照组大鼠饮水量无明显变化,②实验开始后1周内1g/kg/d DL-蛋氨酸溶液灌胃组大鼠饮水量下降至最低水平(10.5±3.5ml/只/天),显着低于其余3组(P<0.01),1周后,随时间的增加该组大鼠日饮水量逐渐升高,4周时达到最高水平(20.2±1.6ml/只/天),但仍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③1.5%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组大鼠日饮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第3周时日饮水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DL-蛋氨酸溶液灌胃组(P<0.05),4周时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2%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组大鼠在实验开始后饮水量逐渐下降,1周后,日饮水量即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DL-蛋氨酸溶液灌胃组和1.5%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组(P<0.01),于4周时,日饮水量降至最低水平(12.3±2.2ml/只/天)。4.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伴HHcy大鼠疗效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1)模型:造模4周后,模型组大鼠血清Hcy值均在60.42±10.97μmol/L范围内,造模成功率为100%。(2)血压:0周时各组大鼠血压基线可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①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血压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均于12周时达到最高水平(SBP:179.46±12.45mmHg,DBP:147.16± 19.06mmHg和 SBP:179.8±15.31mmHg,DBP:141.42±20.52mmHg),且两组间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在4周时达到最高水平(164.46±14.92mmHg和134.05±14.38mm Hg),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却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SBP:P<0.05,DBP:P<0.01);药物干预4周后,该组大鼠收缩压平均下降3个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0个mmHg;药物干预8周后,相比于4周时,该组大鼠收缩压平均降低12个mmHg,舒张压平均降低21个mmHg;③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在8周时达到最高水平(185.22±18.09mmHg),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和依那普利叶酸片组(P<0.01),12周时,血压有所下降,但收缩压和舒张压仍显着高于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和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大鼠(P<0.01);④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大鼠在实验开始后4周内血压增至最高(179.79±20.38mmHg和142.97±21.19mmHg),药物干预4周后,该组大鼠收缩压平均下降5个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2个mmHg,药物干预8周后,相比于4周时,该组大鼠收缩压平均降低30mmHg,舒张压平均降低35mmHg,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3)血清Hcy结果:0周时,各组大鼠血清Hcy值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且各组大鼠间血清Hcy值无差异(P>0.05),随着时间的增加,空白对照组血清Hcy基本保持稳定(P>0.05),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Hcy持续升高。4周时,即模型建立后,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及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大鼠血清Hcy值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且均达到中度HHcy的诊断标准;12周时,即药物干预8周后,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大鼠血清Hc y平均降低17μmol/L,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平均降低10μmol/L,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平均降低14μmol/L,其中心血宁胶囊低剂量和心血宁胶囊高剂量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且两组治疗效果均显着低于依那普利叶酸片组(P<0.01)。(4)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①4周时经过造模后的大鼠(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及模型组大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左心室前壁舒张期厚度(Left ventricular anterior wall in diastoli c,LVAWd)和左心室前壁收缩期厚度(Left ventricular anterior wall in systole,LVAWs)均较低,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in diastole,IVSd)均增高,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和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大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in diastole,LVPWd)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模型对照组大鼠左心室收缩末期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in sy stole,LVPWs)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大鼠心脏射血分数(Ejection fr action,EF)值和短轴缩短率(Fraction shortening,FS)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余参数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2周时,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 IVSd、LVAWd、LVPWd、LVPWs、舒张期末期左室内径(End-diastole left ventricul ar diameter,LVIDd)和收缩期末期左室内径(End-systolic 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LV IDs)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两组间各指标变化情况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大鼠EF及FS值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与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大鼠IVSd、LVAW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却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大鼠LVPWs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模型对照组、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及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大鼠EF及FS值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大鼠(P<0.05),其余各指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12周与4周时相比,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IVSd均升高,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及依那普利叶酸片组IVSd均有所下降,分别平均降低0.12mm、0.3mm和0.2mm,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LVAWs平均降低0.04mm,LVPWs平均降低0.04mm;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LVPWs平均降低0.1mm;依那普利叶酸片组LVAWd平均下降0.03mm,LVAWs 平均下降 0.26mm,LVPWd 平均降低 0.13mm,LVPWs 平均降低 0.5mm,LVIDs平均下降0.1mm。结论:1.心血宁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及HHcy均有很好的疗效,且临床安全性较高,为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伴HHcy提供可靠证据。2.1g/kg/d的DL-蛋氨酸溶液灌胃造模4周,造模后2小时后取血,造模效果最佳。3.对SHR大鼠采用1g/kg/d的DL-蛋氨酸溶液灌胃法、1.5%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法及2%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法建立高血压伴HHcy大鼠模型时,均会抑制大鼠体重及日饮水量,3种造模方法抑制大鼠体重效果相同,但2%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法使得大鼠日饮水量显着低于其余两种造模方法。4.心血宁胶囊低剂量和高剂量均可有效降低高血压伴HHcy大鼠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清Hcy,1g/kg/d的DL-蛋氨酸溶液灌胃4周,可轻微改变SHR大鼠心脏结构,但不影响其心功能,灌胃12周后,可明显改变SHR大鼠的心脏结构,降低心功能;心血宁胶囊低剂量和高剂量均可轻微减轻高血压伴HHcy大鼠室间隔厚度,对心功能没有明显改善作用。
张金龙[2](2019)在《降压调脂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痰浊内阻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降压调脂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痰浊内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痰浊内阻证诊断的60例门诊患者采用随机表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西药组)各30例。对照组:(1)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次,1次/日;(2)厄贝沙坦片0.15g/次,1次/日,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次,1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降压调脂汤。方药如下:姜半夏12g、天麻2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10g、山楂30g、木香10g、砂仁15g、陈皮15g、厚朴10g、广藿香12g。4周为一个疗程,1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中医证候改善方面、血脂变化情况,判断降压调脂汤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痰浊内阻证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在治疗前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降压疗效及水平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疗效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方面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4.两组治疗方案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降压调脂汤联合西药基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痰浊内阻证患者,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降低中医证积分候及降低血压,且疗效优于西药基础治疗。在调节血脂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降压调脂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痰浊内阻证的临床疗效显着,且其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毛强健[3](2019)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热敏灸干预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以社区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热敏灸干预,观察灸感、灸量、灸效的疗效差异,为热敏灸社区干预的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104例EH患者,均在一组穴位(风府、大椎、双侧涌泉)悬灸进行热敏灸感探查,共探查3次,1次/日,根据热敏灸感出现的有无、灸感出现的频次分为热敏组(3个腧穴至少1个腧穴出现热敏灸感的频次≥2天)和非热敏组(3个腧穴没有1个出现灸感或出现热敏灸感的频次≤1天)。两组受试者均在不改变原有用药的基础上,热敏组在风府、大椎、涌泉(双侧)给予热敏灸,各穴同时施灸,每穴施灸4550min,每天施灸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干预3个月(即90d),每个疗程间休息2天,非热敏组施灸的穴位、时间及干预疗程同热敏组。研究人员从试验开始,对受试者进行不定期抽查和定期访视。定期1星期进行电话访视1次,了解一般基本情况,定期1个月入户访视1次,并测量血压,监察受试者《家庭灸记录表》,调查施灸过程中产生的灸感及是否有不良反应。热敏组和非热敏组分别于干预前、各阶段访视及干预3月末测量受试者血压,于干预前与干预3月末评估受试者中医症状评分、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3个疗程结束后,热敏组根据受试者实际施灸频次分为低灸量组(平均每周施灸次数<3次)和高灸量组(平均每周施灸次数≥3次),并分别统计两组干预前与干预3月末的血压值、中医症状评分、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热敏组不同干预频次下的疗效差异。同时,在试验期间详细记录不良事件。最后,将全部数据资料汇总,采用软件SPSS25.0统计分析。结果:1.热敏组与非热敏组不同时点血压值比较:两组不同时点血压值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收缩压和舒张压整体比较,均符合球形性检验(P>0.05),主体内效应重复测量时点比较均(P<0.05),交互效应检验均(P>0.05),主体间效应比较均(P<0.05),可见收缩压和舒张压整体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和舒张压组内比较,两组干预前分别与干预2月末、3月末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2月末与3月末比较,热敏组收缩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组间比较,两组干预2月末与干预3月末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热敏组与非热敏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热敏组干预前为(69.40±10.69)分,干预后为(44.60±8.54)分,非热敏组干预前为(70.53±12.15)分,干预后为(52.94±13.76)分,两组干预前后分别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干预3月末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差值中医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热敏组与非热敏组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积分比较:热敏组干预前为(156.97±8.13)分,干预后为(189.92±9.77)分,非热敏组干预前为(157.38±9.48)分,干预后为(180.76±10.70)分,两组干预前后分别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干预3月末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干预前后差值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低灸量组和高灸量组比较:低灸量组干预前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为(165.58±14.49)mmHg与(100.54±7.83)mmHg,干预3月末分别为(147.81±18.38)mmHg与(93.54±7.48)mmHg;高灸量组干预前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为(167.56±13.92)mmHg与(101.82±7.74)mmHg,干预3月末分别为(138.62±12.54)mmHg与(88.59±5.74)mmHg,两组干预前后分别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3月末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组间比较,收缩压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中医症状积分低灸量组干预前为(69.46±11.25)分,干预3月末为(47.92±10.24),高灸量组干预前为(69.35±10.41)分,干预3月末为(42.06±5.98)分,两组干预前后分别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干预3月末组间比较,高灸量组改善中医症状优于低灸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积分低灸量组干预前为(157.38±8.80)分,干预3月末为(185.38±12.05)分,高灸量组干预前为(156.65±7.70)分,干预3月末为(193.38±5.66)分,两组干预前后分别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干预3月末组间比较,高灸量组提高EH的生活质量优于低灸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压疗效比较:热敏组总有效83.33%,非热敏组总有效率61.76%,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低灸量组总有效73.08%,高灸量组总有效率91.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症状疗效比较:热敏组总有效90.00%,非热敏组总有效率73.5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低灸量组总有效84.61%,高灸量组总有效率9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事件:试验期间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属于2级。结论:1.热敏灸干预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有一定疗效;2.热敏灸具有积累性效应,坚持科学的常灸,疗效显着提高;3.热敏灸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操作简便易行,适合在社区中广泛推广应用。
王红兰[4](2018)在《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学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了解教职工健康状况,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采集2017年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种,分析原因,为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甲状腺结节为体检诊断第一位;幽门螺杆菌阳性为体检阳性体征第一位。结论职工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崔佳佳[5](2016)在《加味生脉饮联合中药足浴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加味生脉饮联合中药足浴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对比,对符合气阴两虚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例进行临床观察。评价加味生脉饮联合中药足浴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90病例均选自2015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云南省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均属于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辨证属气阴两虚型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对照组为常规西药组,治疗a组为常规西药加服加味生脉饮,治疗b组常规西药加服加味生脉饮联合中药足浴。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和各项检查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3组患者经过2周不同治疗方法后的血压水平、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a组、治疗b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83.33%、86.67%。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降压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5),治疗a组与治疗b组比较无差异(P=0.740>0.05)。对照组、治疗a组、治疗b组的中医证候总疗效分别为73.33%、86.67%、93.33%。三组中医证候总疗效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0.01),组间行Ridit检验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两治疗组在治疗后的日间血压、夜间血压、全天平均血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和治疗b组在改善血脂、血流变、降低心率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a组与治疗b组在改善五心烦热、气短、心悸、口干中医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b组可以更好的缓解患者的神疲乏力、失眠的症状(P<0.05)。三组安全性评价结果:各组治疗前后及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三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治疗a组和治疗b组的舌质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结论:加味生脉饮联合中药足浴对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具有推广价值。
温又霖[6](2011)在《涌泉穴药物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近20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的趋势。根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高血压患者约有1.6亿,而且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约600多万,另有150万人死于由高血压引起的中风,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高血压与许多慢性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它会导致血管的硬化而造成器官的损伤,从而发生脑血管障碍症,冠状动脉病,心脏病、肾脏病,大动脉血管病等而死亡。由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排到所有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的本论文主要观察涌泉穴药物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两种方法,来探讨、评价它们对高血压的治疗效应。方法本论文收集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以随机分组的原则将纳入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分别采用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可客观地反映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状况,量化地评价和比较涌泉药物贴敷合并西药治疗高血压和单纯西药降压的临床疗效。通过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各症状的变化幅度来评价两种疗法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压②心率③相关症状及体征。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座谈会制订的标准。结果观察结果显示,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高血压降低血压水平、减轻症状以及临床效果均有显着的改善作用。但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结论1.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都可有效降低血压,对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降低作用。2.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在降低收缩压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3.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可有效缓解高血压病的症状体征,减轻高血压的各项症状。4.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在改善高血压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降压疗效方面,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6.症状积分疗效方面,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陈建兴[7](2011)在《邓铁涛浴足方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目的]中医外治理论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邓铁涛浴足方是我校的终身教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经验方,其治疗作用于人体足部,通过足部与机体的联系,而作用于经络、气血、脏腑,达到血压下降和改善症状的目的。通过中西结合对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症状缓解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与单纯的西医治疗相比较的优势之处,以探讨邓铁涛浴足方在治疗该病的临床价值及推广意义。并初步探讨其治疗高血压病的机制,为临床运用该方防治高血压提供实验依据,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促进中药在高血压防治领域的运用。[方法]选择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且中医辨证属肝阳上亢型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方法进行研究。全部病例80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在内服西医基础降压药治疗的前提下,治疗组加用邓铁涛浴足方浴足,对照组加用温水浴足。分别记录治疗前后血压水平,疗程为1周,通过治疗前后血压值、血压、临床症状改善、不良反应评分、治疗有效率的对比观察,以观察邓铁涛浴足方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治疗前后内皮素、高血压四项指标间的对比,探讨其降压作用的机制。[结果]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各组年龄、体重、收缩压、舒张压方面无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结果表明,治疗组血压降低(收缩压差、舒张压值、脉压差、平均动脉压)优于对照组,降压效果明显,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主要症状头痛、眩晕、失眠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治疗一周后,治疗组头痛、眩晕、失眠改善明显,而对照组缓解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疗效评价标准,统计分析可得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室指标方面,治疗前各组间内皮素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一周后复查内皮素组间比较,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血浆内皮素的含量降低明显,其降压作用可能是抑制了内源性缩血管物质的释放。高血压四项方面,治疗前各组间醛固酮、肾素活性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周后复查醛固酮、肾素活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减少醛固酮分泌和抑制肾素的释放方面优于对照组。而4℃和37℃血管紧张素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西医基础降压治疗的前提下,邓铁涛浴足方能显着降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等,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降压机制可能跟降低RAS系统活性、抑制了内源性缩血管物质的释放有关。
胡宇鑫[8](2009)在《中医药临床对照试验文献计量分析及其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文献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了解1989-2008年中医药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发表数量及变化趋势,评价1989-2008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文文献的方法学和报告质量。研究方法通过电子计算机检索及手工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08.12),检索中医药临床对照试验文献逐年发表的数量及计量分析,并全面收集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纳入凡文中有“随机”字样的以原发性高血压为目标疾病的文献,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使用的Jadad量表质量记分评价方法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按照CONSORT for TCM清单项目对纳入研究文献进行研究报告质量评价,并采用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荟萃分析)方法,运用Revman v5.0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第一部分临床对照试验数量从1995年开始逐年递增,其中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数量从1999开始呈显着上升趋势,非随机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数量虽然也是从1995年开始增多,但上升速度从2001年开始放缓,并于2002年少于随机对照试验。从逐年发表篇数构成比走向来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所占比例亦呈逐步上升趋势。中医药临床对照试验中随机与非随机的比值在1989年接近于0,以后逐年递增,到2008年增至远大于2,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较非随机的呈上升趋势相对明显。对中医药临床对照试验中随机与非随机的构成比及二者比值进行Runs游程检验,结果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药临床对照试验中随机与非随机的构成比及二者比值在近20年间的变化可能受到非随机因素的影响。2第二部分共纳入79篇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文献,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73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评价结果显示,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较低,低质量的研究文献有66篇(占90.41%),只有4篇(占5.48%)提及分配隐藏,多达64篇(占87.67%)均未提及盲法,只有7篇(占9.59%)描述了撤出或退出。而CONSORT for TCM为27分,最低的只有7分,平均分只有14分。提示所有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均低。其中,在题目和摘要、研究的特定目的和假设、受试者的纳入标准、各组措施干预的准确资料、基线资料、按照主次的顺序描述指标及结果和讨论中描述解释研究结果8个方面上,报告较为完整;而在引言和背景、对照组设置原则、样本含量的估算、随机化分配隐藏、随机化实施、设盲情况、盲法成功与否、附加分析、受试者变动流程图、进行随访及资料收集、分析各组的受试者有效数量、是否采用ITT、同时使用相对数及绝对数说明结果、描述效应量大小和精准度、辅助分析、分析研究潜在偏倚及影响因素、可推广性、全部证据等18个项目上,所有纳入研究均明显不足。3第三部分对最终纳入了24篇近20年有关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得出以下结论:3.1单纯中医药治疗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收缩压降压效果与单纯西医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并不能说明二者完全等效。3.2单纯中医药治疗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舒张压降压效果与单纯西医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并不能说明二者完全等效。3.3中西医结合治疗收缩压降压效果优于单纯西医药治疗,前者疗后收缩压大约比后者低7.33mmHg。3.4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压降压效果优于单纯西医药治疗,前者疗后舒张压大约比后者低4.85mmHg。3.5中西医结合治疗降压总有效率优于单纯西医药治疗,前者降压总有效率大约为后者的1.12倍。3.6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单纯西医药治疗,前者疗后甘油三酯大约比后者低0.64mmol/L。研究结论近20年,中医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数量无论在绝对数还是相对数上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存在不同程度的方法学质量缺陷,使得其结论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测量偏倚以及减员偏倚的高度可能性。而较低的报告质量又会严重影响读者对研究结果真实性、重要性及实用性的正确理解和评价。因此提倡设计严谨、实施科学、报告完整的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根据现有资料发现,单纯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与单纯西医药的无差异,在西医药基础上加用中医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在收缩压降、舒张压的降压效果,以及降压总有效率、治疗后甘油三酯水平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
二、自拟中药“降压散”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6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拟中药“降压散”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6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心血宁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证据评价及药效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 |
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危险因素 |
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心室重构的相关机制 |
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心室重构中的病理作用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研究进展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证据评价 |
一 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果分析 |
二 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临床证据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药效学探索 |
一 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鼠模型的探索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二 心血宁胶囊对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鼠血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心室重构的影响 |
1 材料 |
2 技术路线 |
3 方法 |
4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降压调脂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痰浊内阻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诊断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病例脱落或剔除标准 |
3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疗效性指标 |
4.2 安全性指标 |
5 疗效判定 |
5.1 血压疗效判定标准 |
5.2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6 不良反应程度分级与处理 |
7 统计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本资料之间相互比较 |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时间比较 |
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
2.1 两组经治疗后血压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
2.3 两组经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
2.4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1.1 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 |
1.2 高脂血症的流行病学 |
1.3 高血压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机制研究 |
2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2.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2.2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2.3 中医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认识 |
3 降压调脂汤方药组成及解析 |
4 创新与其优势 |
5 现代药理研究 |
6 降压调脂汤的疗效总结 |
7 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热敏灸干预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分组定义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1.7 质量保障 |
1.8 质量控制 |
1.9 医学伦理 |
2 方法 |
2.1 干预方案 |
2.2 干预频次 |
2.3 热敏组分层 |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不良事件及处理 |
2.7 数据管理与统计方法 |
2.8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剔除和脱落情况 |
3.2 基线资料情况 |
3.3 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干预前血压值比较 |
3.4 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干预前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5 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干预前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
3.6 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实际施灸总频次比较 |
3.7 热敏组与非热敏组疗效比较 |
3.8 热敏组与非热敏组腧穴状态变化情况 |
3.9 低灸量组和高灸量组疗效比较 |
3.10 血压疗效比较 |
3.11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3.12 不良事件及处理 |
4 讨论 |
4.1 选题依据 |
4.2 选穴依据 |
4.3 热敏灸干预原发性高血压的结果探讨 |
4.4 热敏灸干预原发性高血压的优势探讨 |
4.5 灸感、灸量与灸效的关系探讨 |
5 创新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体检对象 |
1.2 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5)加味生脉饮联合中药足浴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英汉对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 |
1 西医诊断标准 |
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6 中止试验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1 病例分组 |
2 治疗方案 |
3 观察指标 |
4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方法 |
四、一般资料 |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西医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1.1 我国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现状 |
1.2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
1.3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西医发病机制 |
1.4 西医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3 罗铨教授的诊疗经验 |
4 加味生脉饮联合中药足浴的中西医药理互参 |
5 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 西医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2 中医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3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治疗 |
4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涌泉穴药物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涌泉穴药物贴敷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观测指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
4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座谈会制订的准) |
5 评价方法 |
6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基线分析 |
2 疗效分析 |
讨论 |
1 研究意义 |
2.研究目的 |
3.结果讨论 |
4 本研究的机理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血压症状积分表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邓铁涛浴足方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研究 |
1.1 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 |
1.2 高血压病的病位 |
1.3 病因病机研究 |
1.4 辨证分型研究 |
1.5 治则治法 |
1.6 外治法 |
2 西医学对高血压病的研究现状 |
2.1 流行病学资料 |
2.2 发病机制 |
2.3 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 |
2.4 药物治疗 |
2.5 脉压、平均动脉压研究概况 |
3 浴足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概况 |
3.1 浴足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机理研究 |
3.2 国内运用浴足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现状 |
4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前景和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设计方案 |
3 治疗方案 |
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
5 统计方法 |
6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医药临床对照试验文献计量分析及其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文献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临床对照试验文献的计量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1.4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5 检索方法及范围 |
1.6 检索策略 |
1.7 资料收集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各类中医药对照试验文献各年份的发表篇数情况 |
2.2 中医药临床对照试验中随机与非随机的比值逐年变化情况 |
2.3 中医药临床对照试验中随机与非随机的构成比及二者比值逐年变化分析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 质量评价方法 |
1.3 资料收集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2 依据CONSORT for TCM清单评价研究报告质量 |
3 讨论 |
3.1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2 纳入文献的CONSORT for TCM报告质量评价 |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三部分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比较 |
3.2 敏感性分析 |
3.3 偏倚的识别与控制 |
结语 |
1 结论 |
1.1 第一部分 |
1.2 第二部分 |
1.3 第三部分 |
2 该课题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
2.1 存在的问题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自拟中药“降压散”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6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血宁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证据评价及药效学探索[D]. 韩松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降压调脂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痰浊内阻证的临床观察[D]. 张金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热敏灸干预的疗效观察[D]. 毛强健.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J]. 王红兰. 基层医学论坛, 2018(35)
- [5]加味生脉饮联合中药足浴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D]. 崔佳佳.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 [6]涌泉穴药物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温又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7]邓铁涛浴足方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D]. 陈建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8]中医药临床对照试验文献计量分析及其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文献系统评价[D]. 胡宇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