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靖1025t/h锅炉钢球磨中储式制粉系统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伯,许利峰,赖积海,张勇,陈华刚,孙彬[1](2017)在《330 MW贫煤锅炉改烧神华烟煤技术改造及经济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某电厂2×330 MW机组锅炉为了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锅炉运行经济性,将煤种变更为神华烟煤,为此进行了燃烧系统、制粉系统、风烟系统综合改造,改造后各项指标良好。NOx排放低于180 mg/m3,锅炉效率提高1.5%,综合厂用电率降低0.72%,机组供电煤耗降低约7 g/k W·h,实现了综合节能减排及超净排放的目标。
丛海龙[2](2017)在《关于降低220MW机组锅炉制粉系统耗电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节能降耗和能源结构调整政策文件,发电设备能耗指标越来越受到国内发电企业的重视。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先期发展的火电企业大都引进国外较为落后的机组,国内自主研发的火力发电机组质量的参差不齐,加上运行过程中的损耗或检修过程中的误操作,导致部分机组设备出现较大缺陷。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220MW火电机组电力生产的基本流程,对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能耗设备--锅炉进行了简介,并有针对性的对制粉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对火力发电厂两台相同型号锅炉耗电量的对比,得出耗电量较高的一台。经过分析研究,发现磨煤机耗电量大是影响本台锅炉制粉系统耗电率较高的主要因素,由此对磨煤机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正交试验法和黄金分割法对影响磨煤机耗电率升高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试验,经过一段周期的试验对比,最终降低了锅炉制粉系统耗电率,达到了试验目的。文章最后,通过一段时期对此台锅炉试验后稳定情况的观察,根据这段时期单台机组上网电量和电价情况,计算得出本课题最终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文年[3](2016)在《300MW机组锅炉直流低氮燃烧器改造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遵守最新颁布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河北马头电厂决定对现有的#9、#10号锅炉进行低氮改造,降低脱硝成本,提高排放标准。项目改造采用北京国电龙高科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新型低氮燃烧器—立体分级低氮燃烧器。为了探究新一代低氮燃烧器的应用效果,对新型燃烧器的性能及结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了空气分级技术和浓淡燃烧技术等低氮燃烧技术在燃烧器内的实现机理。本文结合河北马头电厂低氮改造项目进行研究,改造前进行了摸底实验及煤质分析实验,摸清锅炉的基本运行参数,更好的反映出后期改造取得的效果。采用冷态试验方法对改造后锅炉的炉内空气动力场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热态的优化调整试验,得到了燃烧器运行方式在实际运行中对氮氧化物生成量及燃烧稳定性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到了在保证燃烧稳定的前提下,新型燃烧器在实际应用中所能达到的最佳氮氧化物排放量和最佳工况下的运行参数。研究结论表明,新型燃烧器其对炉内的空气动力场配比更加合理,在抑制氮氧化物生成的同时又很好的保证锅炉效率和煤粉燃烧的稳定性。应用新一代低氮燃烧器后,马头电厂10号机组炉膛出口氮氧化物排放量为460mg/m3较改前氮氧化物排放降幅达50%;锅炉效率提高到92%以上,同时降低了脱硝成本,提高了电厂运行的经济性。并且获得“2015年度首都蓝天行动科技示范工程”称号。
王涛[4](2016)在《330MW机组锅炉燃烧系统改造及效果评价》文中提出某发电厂一期两台330MW燃煤机组,燃烧器为四角布置直流式,采用四台钢球磨热风送粉,锅炉设计燃用煤种为低挥发分贫煤。为适应煤炭供应形势,拓宽燃用煤种范围,优化进煤结构;以及满足最新出台《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NOx排放浓度控制到100mg/m3以下的要求,对两台贫煤锅炉机组实施锅炉燃用烟煤技术改造。为了缩小SCR脱硝投资及运行成本,就现役机组保证锅炉性能的同时对燃烧系统通过低氮改造降低NOx排放量。本文通过对某发电厂#1锅炉设备概况、运行存在问题和改造拟燃用烟煤煤质对现有设备造成影响进行分析,全面对该锅炉现有制粉系统、炉膛结构、燃烧系统进行燃用烟煤适应性分析及改造实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该电厂实施烟煤改造的改造背景、锅炉设备概况存及在问题进行分析。(2)对拟改用烟煤煤质进行煤质特性分析,评价拟用煤质对锅炉安全经济运行造成的影响。(3)对比分析直吹式制粉系统改造方式与中间储仓式乏气送粉改造方式,并进行选用制粉系统改造方案辅机改造适应性分析。(4)分析燃烧系统采用百叶窗水平浓淡燃烧器与立体分级燃烧技术相结合改造原理、技术优势与改造实施过程。(5)改造后锅炉性能试验及运行优化试验确定推荐运行参数。(6)对实施烟煤改造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董全文[5](2015)在《1025t/h锅炉低氮燃烧器改造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某电厂1025 t/h锅炉低氮燃烧器改造后出现分隔屏易超温、过热器减温水量大、飞灰可燃物上升、低负荷时主、再热汽温偏低及低负荷燃烧稳定性降低等问题,阐述了低氮燃烧器改造过程,分析了锅炉燃烧工况的改变导致低氮燃烧器改造后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治理方案。实践证明,通过采取优化控制锅炉运行氧量、取消下两层SOFA燃烬风门反切、优化一、二次风配比及燃烧器摆角的调节、优化制粉系统运行方式、低负荷不按低氮控制等措施,降低了烟气NOx排放量,提高了锅炉燃烧稳定性,保证了机组经济运行。
米辉[6](2014)在《某电站锅炉新技术改造及综合评价》文中提出燃煤电站是耗煤大户,煤炭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电站的运营成本。随着煤炭市场供应紧张,许多燃用无烟煤的电厂不可回避的掺烧烟煤。然而这种掺烧在数量上不仅有限,而且将对锅炉安全性和经济性产生影响。因此,开发使锅炉具备纯烧高挥发份烟煤的技术,确保改烧后的锅炉安全、经济、稳定运行,对拓宽电站煤源,缓解煤炭紧张,提高电厂综合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关键技术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在验证项目改造安全性、成本可行性与进度可行性的前提下,结合理论分析以及现场燃烧试验,获得煤—制粉系统-锅炉强耦合特性,提出两种锅炉本体和制粉系统的改造技术方案。再者,基于层次分析法,对该工程两种技术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环境、安全与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并对选出的最优技术在全国其他工程推广和运用进行了一定的展望。最后,对改造后的锅炉进行优化燃烧调整试验,优化改造后的锅炉运行,真正实现锅炉改烧烟煤后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性能测试达到设计目标。分析改造期间的成本费用与进度工期控制,提出项目进度调整系统图,减少进度偏差,优质完成改造安装工程,部分机组甚至提前完成改造任务,并上网发电。同时成本费用比预计减少322万,费用控制科学合理。电站无烟煤锅炉改烧高挥发分烟煤工程成功的改造并投入商业运行,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填补了我国无烟煤锅炉改烧高挥发分烟煤技术的空白,对推进改烧烟煤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提高电厂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周立国[7](2014)在《1025t/h锅炉低氮燃烧器改造后低负荷汽温无法达设计值治理》文中指出低氮燃烧器改造后低负荷过、再热汽温偏低情况普遍存在。为解决某厂中储式制粉系统1025t/h锅炉低氮燃烧器改造后低负荷过、再热汽温偏低问题,通过三层燃尽风水平摆角不同组合、燃烧器垂直摆角调整、辅助风、消旋风与燃尽风配合、提高炉膛火焰中心等方法,使过、再热汽温达到设计值。供电煤耗较调整前降低1g/kwh左右,对同类型锅炉低氮燃烧器改造后调整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张锐,潘博,成伟山[8](2014)在《中储式制粉系统锅炉煤种适应性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针对目前国内烟煤稀缺、市场供应不稳定、许多电厂转用褐煤时导致原烟煤锅炉制粉系统干燥出力不足以及炉膛结焦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对拟燃用褐煤的原烟煤中储式制粉系统进行适应性改造,以达到NOx减排和锅炉安全稳定燃烧的目的。
王顶磊[9](2013)在《1025t/h贫煤锅炉改烧烟煤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某电厂3号锅炉设备、运行情况和拟燃用烟煤煤质进行分析,全面评估了该1025t/h锅炉现有制粉系统、炉膛结构、燃烧系统等燃用烟煤适应性,分析了由贫煤改烧烟煤后锅炉风烟系统、吹灰系统等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三种有业绩的改造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提出了推荐性改造方案,就推荐方案的技术原理、改造范围等方面进行了评估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本锅炉针对贫煤设计,改烧烟煤改造主要涉及制粉系统、燃烧系统、风烟系统、汽水系统和吹灰系统等的改造和完善,以满足锅炉各项性能指标,防止制粉系统的爆炸和燃烧设备的烧损以及炉膛的严重结渣。2、采用炉烟干燥乏气热风复合送粉系统推荐方案对锅炉制粉系统、送粉系统、燃烧系统进行改造,并结合吹灰系统、一次风系统等相关系统设备的调整完善,锅炉在保持单烧原设计贫煤性能的同时,能够高效、安全地燃用高挥发分烟煤。3、该锅炉炉膛尺寸偏小,炉膛容积热负荷、断面热负荷值均处于上游水平,在炉膛尺寸结构难以调整的前提下,燃用低灰熔点煤存在炉膛及分割屏结焦的风险,因此在改造方案设计时应注意采取周密的防结渣措施。4、通过锅炉改烧烟煤技术改造,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电厂燃煤供应风险和NOx减排压力,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
温智勇[10](2013)在《无烟煤锅炉改烧烟煤的安全性及经济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从无烟煤锅炉改烧烟煤可行性分析与安全性及经济性评估、实验室分析、数值模拟和改造后锅炉性能测试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从技术改造和运行调整的角度,进行了无烟煤锅炉改烧烟煤的可行性分析,并结合改烧烟煤后的热力校核计算,结果表明无烟煤锅炉改烧烟煤是可行的。(2)进行了无烟煤锅炉改烧烟煤不同技术方案的安全性分析和经济技术分析,结果表明改造的经济性是可以接受的。(3)对拟烧煤种的煤粉细度、燃烧特性、结渣特性等燃料属性进行了实验室分析研究,为无烟煤锅炉改烧烟煤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数据。(4)对300MW锅炉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炉膛氧量、燃尽风量、周界风量、配风方式等因素对锅炉效率和NOx排放的影响,得到其影响规律。(5)进行了湛江电厂无烟煤锅炉改烧烟煤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锅炉改造后运行的安全和经济性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二、曲靖1025t/h锅炉钢球磨中储式制粉系统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曲靖1025t/h锅炉钢球磨中储式制粉系统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330 MW贫煤锅炉改烧神华烟煤技术改造及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锅炉概况及改造煤种分析 |
2 锅炉综合改造内容 |
3 改造效果分析 |
4 结语 |
(2)关于降低220MW机组锅炉制粉系统耗电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2章 设备概况 |
2.1 火力发电厂生产流程 |
2.2 锅炉系统介绍 |
2.3 锅炉制粉系统概况 |
2.3.1 中间仓储式制粉系统概况及特点 |
2.3.2 磨煤机概况及工作原理 |
2.3.3 粗粉分离器概况及工作原理 |
2.3.4 细粉分离器概况及工作原理 |
2.3.5 排粉机概况及工作原理 |
2.3.6 冷风、热风概况及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锅炉制粉系统耗电情况调查 |
3.1 耗电率 |
3.2 制粉系统耗电情况分析 |
3.2.1 #3、4 炉制粉系统耗电情况分析 |
3.2.2 #3 炉制粉系统耗电情况分析 |
3.2.3 #3 炉磨煤机耗电情况分析 |
3.2.4 #3 炉#2 磨煤机耗电情况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磨煤机耗电率升高原因分析 |
4.1 磨煤机耗电率升高的因素 |
4.2 影响因素确认 |
4.3 影响因素确认过程 |
4.3.1 配煤水分大确认过程 |
4.3.2 磨煤机冷风量大确认过程 |
4.3.3 磨煤机热风量小确认过程 |
4.3.4 磨煤机压差不当确认过程 |
4.3.5 磨煤机钢球装载量不当确认过程 |
4.3.6 磨煤机钢球比例不当确认过程 |
4.3.7 煤粉细度过细确认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验及解决方案 |
5.1 磨煤机钢球比例不当的解决方案 |
5.1.1 理论分析 |
5.1.2 试验分析 |
5.1.3 试验实施 |
5.2 磨煤机钢球装载量不当的解决方案 |
5.2.1 理论分析 |
5.2.2 试验分析 |
5.2.3 试验实施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试验效果检查 |
6.1 试验前、后#3 炉磨煤机耗电量对比 |
6.2 试验前、后#3 炉制粉系统耗电量对比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个人简历 |
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3)300MW机组锅炉直流低氮燃烧器改造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氮氧化物的形成及危害 |
1.2.1 NO_X的生成机理 |
1.2.2 主要危害 |
1.3 脱硝技术运用现状 |
1.3.1 燃烧前脱硝技术 |
1.3.2 燃烧中脱硝技术 |
1.3.3 燃烧后脱硝技术 |
1.4 低氮燃烧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机组概况及煤粉燃烧特性分析 |
2.1 锅炉机组概况 |
2.1.1 锅炉概况 |
2.1.2 锅炉主要参数表 |
2.1.3 燃料特性 |
2.1.4 燃烧设备 |
2.1.5 制粉系统 |
2.1.6 烟风系统 |
2.1.7 NO_X排放情况 |
2.1.8 改造参考设计煤质情况 |
2.2 煤粉燃烧特性分析 |
2.2.1 实验装置及方案 |
2.2.2 分析方法 |
2.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改前摸底试验及改造方案提出 |
3.1 改前摸底试验 |
3.1.1 实验目的及标准 |
3.1.2 试验要求 |
3.1.3 试验项目 |
3.1.4 试验测试方法 |
3.2 试验结果 |
3.2.1 各工况试验煤质及飞灰大渣分析 |
3.2.2 150MW试验结果 |
3.2.3 240MW试验结果 |
3.2.4 300MW试验结果 |
3.3 锅炉低氮燃烧器改造方案 |
3.3.1 采用二次风垂直分级高位燃尽风系统 |
3.3.2 二次风喷口的设计 |
3.3.3 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 |
3.3.4 采用特色喷口设计 |
3.3.5 微油点火技术 |
3.3.6 维护或更换二次风小风门 |
3.3.7 燃烧器主要部件的材质 |
3.4 性能保证指标 |
3.5 本章小结 |
4 冷态试验项目及结果分析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项目及依据 |
4.2.1 试验项目 |
4.2.2 试验依据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3.1 一次风风速标定试验 |
4.3.2 一次风风速调平试验 |
4.3.3 一次风浓淡风速比测量 |
4.3.4 二次风、燃尽风风门特性试验 |
4.3.5 三次风风速调平试验 |
4.3.6 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 |
4.3.7 烟花示踪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5 热态调整试验 |
5.1 试验目的 |
5.2 试验依据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1 入炉煤工业分析 |
5.3.2 热态调整试验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330MW机组锅炉燃烧系统改造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锅炉概况与煤质变化对锅炉影响分析 |
2.1 锅炉设备概况 |
2.1.1 锅炉总图 |
2.1.2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 |
2.1.3 原设计燃料特性 |
2.1.4 燃烧设备 |
2.1.5 改造前锅炉存在问题 |
2.2 拟采用煤质特性分析 |
2.3 煤质改变对锅炉及辅机运行影响 |
2.3.1 水分 |
2.3.2 灰分 |
2.3.3 挥发分 |
2.3.4 发热量 |
2.3.5 硫的含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燃烧系统改造分析 |
3.1 制粉系统改造方案分析 |
3.1.1 原煤仓与煤粉仓适应性分析 |
3.1.2 磨煤机适应性分析 |
3.1.3 排粉机适应性分析 |
3.1.4 制粉系统改造方案确定 |
3.2 燃烧器改造方案分析 |
3.2.1 改造原因分析 |
3.2.2 立体分级低氮燃烧技术的机理 |
3.2.3 燃烧器改造实施 |
第四章 改造后性能试验及运行优化方案的确定 |
4.1 改造后锅炉性能试验 |
4.1.1 性能试验方案 |
4.1.2 性能试验项目 |
4.1.3 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 改造后运行优化试验及运行优化方案的确定 |
4.2.1 煤粉细度优化 |
4.2.2 一次风速优化试验 |
4.2.3 变氧量优化试验 |
4.2.4 一次风周界风开度优化 |
4.2.5 主燃烧器摆角调整优化 |
4.2.6 燃尽风对锅炉运行影响优化 |
4.2.7 运行参数推荐表 |
第五章 改造后效益分析 |
5.1 机组性能 |
5.1.1 尾部脱硝性能提高 |
5.1.2 机组带负荷能力增强 |
5.1.3 锅炉效率提高 |
5.1.4 优化指标控制质量提高 |
5.2 企业管理水平 |
5.2.1 燃料管理水平提升 |
5.2.2 环保管理水平提升 |
5.2.3 安全运行系数提升 |
5.3 总体经济效益 |
5.3.1 生产及运行成本降低 |
5.3.2 年盈利提高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5)1025t/h锅炉低氮燃烧器改造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氮燃烧器改造过程 |
1.1 采用水平浓淡低NOx煤粉燃烧器 |
1.2 增加炉内二次可控燃烧系统 (SCC) |
1.3 调整主燃区二次风喷口布置 |
1.4 三次风及SOFA燃烬风优化布置 |
2 低氮燃烧器改造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1 分隔屏易超温, 过热器减温水量增大 |
2.2 飞灰可燃物上升 |
2.3 低负荷燃烧稳定性下降 |
2.4 低负荷主、再热汽温偏低 |
3 治理方案及效果 |
3.1 优化控制锅炉运行氧量 |
3.2 取消下两层SOFA燃烬风门反切 |
3.3 优化一、二次风配比调节 |
3.4 燃烧器摆角的调节 |
3.5 优化制粉系统运行方式 |
3.6 低负荷的稳燃 |
3.7 治理效果 |
4 结论 |
(6)某电站锅炉新技术改造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重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第二章 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投资与进度分析 |
2.1 项目实施的技术问题及可行性分析 |
2.1.1 制粉系统相关技术问题分析 |
2.1.2 燃烧器相关技术问题分析 |
2.1.3 热力特性及受热面布置相关技术问题分析 |
2.2 项目实施的安全问题及可行性分析 |
2.3 项目改造投资分析 |
2.3.1 工程投资估算及回报期分析 |
2.3.2 敏感性分析 |
2.4 项目改造进度可行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烟煤锅炉改烧烟煤技术方案 |
3.1 现场燃烧试验 |
3.1.1 试验目的 |
3.1.2 试验依据标准 |
3.1.3 试验内容设计和试验方法 |
3.1.3.1 混煤比例探索试验 |
3.1.3.1.1 混煤比例探索试验内容 |
3.1.3.1.2 混煤比例探索试验数据及分析 |
3.1.3.1.3 混煤比例探索试验结论 |
3.1.3.2 在最高比例掺烧烟煤的混煤燃烧试验 |
3.1.3.2.1 最高比例混煤燃烧试验内容 |
3.2 锅炉改造方案设计 |
3.2.1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 |
3.2.2 燃烧系统 |
3.2.3 过热系统 |
3.2.4 再热系统 |
3.2.5 省煤器 |
3.2.6 炉膛吹灰器 |
3.3 设备安全性优化 |
3.3.1 安全性分析原则 |
3.3.2 制粉系统安全性分析及建议 |
3.3.2.1 制粉系统炉烟热风混合干燥热力计算 |
3.3.2.2 改造方案安全性评估 |
3.3.2.3 改造方案安全性评估结论 |
3.3.3 对燃烧设备及制粉系统安全性的分析及建议 |
3.3.4 锅炉各受热面壁温安全性分析及建议 |
3.3.5 锅炉改烧烟煤炉膛热负荷安全性分析及建议 |
3.3.6 送、引风系统安全性分析及建议 |
3.4 无烟煤锅炉改烧高挥发分烟煤技术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项目方案优选及分析评价 |
4.1 “总体方案一、二”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安全效益分析 |
4.1.1 经济效益 |
4.1.2 社会效益 |
4.1.3 项目环境与安全分析 |
4.2 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4.2.1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 |
4.2.2 构造综合评价模型 |
4.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综合评价实例计算结果 |
4.3.1 评价准则 |
4.3.2 专家评价打分 |
4.3.3 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项目应用、成本与进度控制分析 |
5.1 改造成本控制分析 |
5.2 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 |
5.3 性能测试试验 |
5.3.1 试验结果的计算与分析 |
5.3.2 性能测试试验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1025t/h锅炉低氮燃烧器改造后低负荷汽温无法达设计值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设备简介 |
2 1#机组150MW低负荷工况下的汽温问题及原因分析 |
3 治理方案及效果 |
(8)中储式制粉系统锅炉煤种适应性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设备概况 |
2设备技术改造方案 |
2. 1 全烧褐煤技术改造概况 |
2. 2 具体改造方案 |
2. 2. 1 增设冷烟系统 |
2. 2. 2 热炉烟改造 |
2. 2. 3 抬高给煤机标高并增设预混干燥装置 |
2. 2. 4 热风管道改造 |
2. 2. 5 制粉系统优化 |
3改造效果及分析 |
3.1制粉系统 |
3. 2 锅炉结焦 |
3. 3 锅炉效率 |
3. 4 减排 |
4 结束语 |
(9)1025t/h贫煤锅炉改烧烟煤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锅炉概况及改造设计烟煤特性分析 |
2.1 锅炉设备概况 |
2.1.1 炉膛 |
2.1.2 燃烧系统 |
2.1.3 汽水系统 |
2.1.4 风烟系统 |
2.1.5 制粉系统 |
2.1.6 锅炉设计参数及设备规范 |
2.1.7 煤质特性 |
2.2 推荐煤质特性 |
2.3 改造设计煤质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锅炉及辅机对烟煤适应性分析研究 |
3.1 制粉系统适应性分析 |
3.1.1 原煤仓 |
3.1.2 给煤机及磨煤机 |
3.1.3 排粉机 |
3.1.4 制粉系统附属设备 |
3.2 炉膛适应性分析 |
3.3 燃烧系统适应性分析 |
3.4 风烟系统适应性分析 |
3.4.1 风粉混合物温度和速度 |
3.4.2 一次风机 |
3.4.3 一次风箱 |
3.4.4 二次风系统 |
3.4.5 烟气系统 |
3.5 受热面及热力校核计算 |
3.5.1 汽水参数 |
3.5.2 飞灰含碳量 |
3.5.3 各级烟温变化 |
3.5.4 锅炉效率 |
3.6 吹灰系统分析 |
3.7 NOx排放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锅炉改烧烟煤改造方案比较与推荐 |
4.1 直吹式改造方案 |
4.2 炉烟干燥乏气热风复合送粉系统方案 |
4.2.1 改造主要内容 |
4.2.2 系统流程图 |
4.3 乏气送粉系统改造方案 |
4.4 三种改造方案的比较与推荐 |
4.4.1 改造范围比较 |
4.4.2 改造后锅炉性能比较 |
4.4.3 投资费用和回收期比较 |
4.4.4 改造方案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推荐改造方案初步设计 |
5.1 系统改造方案 |
5.1.1 制粉系统改造 |
5.1.2 燃烧系统改造 |
5.1.3 一次风系统改造 |
5.1.4 压力冷风系统改造 |
5.1.5 密封风及仪用压缩空气系统改造 |
5.1.6 吹灰系统改造 |
5.2 锅炉运行安全风险分析 |
5.2.1 燃烧系统安全性 |
5.2.2 制粉系统安全性 |
5.2.3 风烟系统安全性 |
5.2.4 汽水系统安全性 |
5.2.5 尾部受热面磨损分析 |
5.2.6 运行操作安全性 |
5.3 改造后运行经济性分析 |
5.4 NOx控制 |
5.5 对尾部脱硝装置的影响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锅炉改烧烟煤后效益分析 |
6.1 经济效益分析 |
6.1.1 经济效益分析原则 |
6.1.2 经济效益分析 |
6.2 社会效益分析 |
6.3 环境效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无烟煤锅炉改烧烟煤的安全性及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无烟煤锅炉改烧烟煤背景与意义 |
1.2 煤质变化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
1.3 无烟煤锅炉改烧烟煤的方法 |
1.4 烟煤锅炉与烟煤锅炉 NOx 排放量的比较 |
1.5 关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无烟煤电厂锅炉改烧烟煤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
2.1 一次风调整 |
2.2 制粉系统改造 |
2.3 湛江电厂锅炉热力校核计算 |
2.4 电厂设计煤种和拟改烧煤种煤质特性比较 |
2.4.1 设计煤与校核煤种煤质分析 |
2.4.2 炉膛出口位置的选择 |
2.4.3 各受热面计算顺序 |
2.4.4 在计算中所采用的假设条件 |
2.4.5 计算误差的确定 |
2.5 江电厂热力校核计算结果分析 |
2.5.1 炉膛容积热负荷比较 |
2.5.2 蒸汽温度的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烟煤锅炉改烧烟煤的改造方案研究 |
3.1 湛江电厂两种改造方案的对比分析 |
3.2 改造为中速磨直吹式制粉系统 |
3.3 改造为炉烟干燥钢球磨中间仓储式热风+乏气送粉系统 |
3.3.1 改造内容 |
3.3.2 抽烟气量初步核算 |
3.3.3 该改造方案的优缺点 |
3.4 经济效益分析 |
3.4.1 直接改造为直吹式中速磨系统的费用及工期 |
3.4.2 改造为炉烟干燥钢球磨中间仓储式热风+乏气送粉系统的费用及工期 |
3.4.3 改造后的效益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烟煤锅炉改烧烟煤不同方案的安全性分析和经济技术分析 |
4.1 煤质水分变化对磨煤机的影响 |
4.2 煤粉细度与煤质变化的关系 |
4.3 煤质变化对燃烧器的影响 |
4.4 污染物 SOX排放 |
4.5 经济性分析 |
4.5.1 煤炭差价 |
4.5.2 锅炉效率 |
4.5.3 NO_x减排效益 |
4.5.4 改造投资费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烟煤锅炉改烧烟煤的煤种实验室分析 |
5.1 湛江电厂锅炉设备概况 |
5.1.1 拟烧煤种的煤质特性分析 |
5.2 实验设备及方法 |
5.2.1 热重实验 |
5.2.2 沉降炉燃烧实验 |
5.3 结果分析 |
5.3.1 热重实验结果 |
5.3.2 煤粉的表面特性分析 |
5.3.3 着火特性的分析 |
5.3.4 稳燃特性分析 |
5.3.5 燃尽特性分析及指数判别 |
5.3.6 灰成分分析和灰熔点分析 |
5.3.7 结渣特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无烟煤锅炉改烧烟煤湛江电厂燃烧数值模拟试验 |
6.1 300MW 四角切圆无烟煤锅炉改烧烟煤技术方案 |
6.2 网格划分、计算模型和计算工况 |
6.2.1 计算网格划分和计算方法 |
6.2.2 计算模型 |
6.2.3 计算工况 |
6.3 基准工况模拟结果 |
6.3.1 速度场 |
6.3.2 温度场 |
6.3.3 烟气成分分布 |
6.3.4 燃烧效率和 NO_x排放特性 |
6.4 变工况数值模拟 |
6.4.1 变氧量模拟结果 |
6.4.2 变燃尽风量模拟结果 |
6.4.3 变周界风量模拟结果 |
6.4.4 燃烧器出力不均模拟结果 |
6.4.5 变磨煤机组合模拟结果 |
6.4.6 变负荷模拟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锅炉改造后运行的安全和经济性能评估 |
7.1 一次风速变化对锅炉的影响 |
7.2 氧量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
7.3 二次风配风方式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
7.4 周界风开度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
7.5 燃尽风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
7.6 240MW 变氧量试验 |
7.7 200MW 变氧量试验 |
7.8 煤粉细度调整试验 |
7.9 锅炉改造后的经济性能分析 |
7.10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曲靖1025t/h锅炉钢球磨中储式制粉系统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330 MW贫煤锅炉改烧神华烟煤技术改造及经济性分析[J]. 李泽伯,许利峰,赖积海,张勇,陈华刚,孙彬.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17(04)
- [2]关于降低220MW机组锅炉制粉系统耗电率的研究[D]. 丛海龙. 青岛理工大学, 2017(02)
- [3]300MW机组锅炉直流低氮燃烧器改造实践[D]. 张文年. 沈阳工程学院, 2016(03)
- [4]330MW机组锅炉燃烧系统改造及效果评价[D]. 王涛.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5]1025t/h锅炉低氮燃烧器改造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董全文. 黑龙江电力, 2015(03)
- [6]某电站锅炉新技术改造及综合评价[D]. 米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7]1025t/h锅炉低氮燃烧器改造后低负荷汽温无法达设计值治理[J]. 周立国. 科技经济市场, 2014(07)
- [8]中储式制粉系统锅炉煤种适应性研究与应用[J]. 张锐,潘博,成伟山.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2014(05)
- [9]1025t/h贫煤锅炉改烧烟煤可行性研究[D]. 王顶磊.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10]无烟煤锅炉改烧烟煤的安全性及经济性研究[D]. 温智勇.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标签:低氮燃烧论文;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论文; 燃烧性能论文; 计算负荷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