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市场九成皮装质量不合格(论文文献综述)
王珂[1](2019)在《大英图书馆中文写本专题叙录与个案研究》文中认为大英图书馆历来以馆藏宏富着称於世,尤其以敦煌文书爲国内学者所熟知。然而,其所藏大量的其他中文写本文献一直默默无闻,不爲学界所知。本文采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通过专题叙录和个案研究两个角度,深入揭示这批文献的特色、来源、编目情况及价值。总体来看,它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中文稿抄本,而是以历史档案爲主,兼及其他学科。它们体现了英国人讲求现实利益的实用主义,带有窥视异域风情的心理及作爲战争胜利者的炫耀心理。它们的主要来源是购买和捐赠,18世纪入藏较少,19世纪随着英国势力的深入开始大量入藏,20世纪趁我国战乱导致书籍流散的时机而发展壮大。入藏後,经郭士立、普罗维斯特、道格拉斯、翟林奈等人编目,尤其以道格拉斯的《大英博物馆中文刻本、写本、绘本目录》及其《补编》影响较大。然而,这些目录均未反映这批文献的全貌,而且不着录抄写时代,不便於中国读者查閲。本文采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分语言类文献、地理类文献、历史档案文献、艺术类文献、宗教类文献等专题,逐一着录每一种文献的书名、版本、作者、版式、主要内容、题记、来源等具体信息,力求全面揭示每一种文献。语言类文献以字典爲主,主要是汉英字典,也包括欧洲其他语种、我国主要少数民族语种、方言语种字典。地理类文献分舆图和专着两类。舆图主要是清代东南沿海军事图,专着主要关注新疆、云贵等边疆地区,目的性强。历史档案类是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类文献,包括诏令奏议、军事文档、信札名帖、太平天国及洪门史料、经贸文献、外交档案、地方官府文书等,大多从两次鸦片战争中得自江浙和庚东。艺术类文献主要有书法、绘画、篆刻三类。书法文献以清人爲主,不乏唐宋元明名家作品,然真僞杂陈;绘画类主要是人物画,尤其以风俗画爲特色,是研究清代民俗的重要史料;篆刻类藏品数量较少。宗教类文献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四大宗教,数量从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依次递减。从文本个案的角度来看,《福次咸诗草》印证了第一次火烧圆明园的时间是1860年10月6日。《湘云友朋信札》是研究清代师爷的重要资料,反映了他们是如何谋得职位、如何以诗词唱和来丰富业余生活的。《各府州清册》表明,清代官员年终密考的范围不仅仅是道府以上官员,也包括州县及佐杂等员,密考程序是由府、道、两司分别上报供督抚采择。《关於浙江慈溪县交通及兵力部署的密信》《鄞慈镇三县水陆地图》证实了郭士立作爲鸦片战争中英军谍报负责人的角色,《中文图书目录》又坐实了他中文文献收集人和编目人的角色。《南洋视学札》帮助我们还原了清末刘士骥南洋视学的史寅,有助於我们了解他此行目的、出行的经过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大英图书馆藏中文写本以清代中後期爲主,主要来自江浙、广东、北京等地区。他们见证了中国的近代史和中英交往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学术资料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发掘。
谢胜祥[2](2019)在《高压业扩报装流程优化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是近年来国务院大力推动发展的重要事项,“获得电力”是其中一项考核指标。供电局把提升获得电力指标列为重点工作任务,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改变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缩短业扩报装时间,以满足客户日渐上升的需求。高压业扩报装流程包含了低压业扩报装流程各个环节,而且,高压业扩报装项目对供电局经济收益影响更大,因此,本文以优化高压业扩报装流程为研究对象,结合某地市级供电局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分析。本文采用项目管理和业务管理的方法,研究某地市级供电局原有的业扩报装流程,分析了该供电局业扩报装流程存在的问题。该供电局的业扩流程存在流程环节不够精简、信息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工程建设规范不足等情况。首先,本文提出了“一口对外”的新型服务流程,在供电局新建“一口对外”的全业务客户服务部门。新型的服务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个服务部门的功能,让他们有了新的分工。其次,提出了电气工程标准化设计,有利于设计及竣工检验等工作。最后,本文建立了全新的营销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我们缩短了服务流程并把多余的管理层撤销,使得客户的需求信息传达的更快速,对客户的需求响应更快,与客户的交流更加方便,让客户们拥有更良好的服务体验。本文对实施新型服务流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比分析了实施新型服务流程前后高压业扩报装项目用时情况,最后,对优化高压业扩报装流程的经济效益做出了相应评估。
周炜[3](2018)在《首都国货陈列馆研究(1928-1937)》文中研究指明国货陈列馆是近代国货运动蓬勃发展的产物,陈列馆的兴盛也推动了国货运动的发展,国货陈列馆的兴衰与国货运动的发展相辅相成。首都国货陈列馆成立和发展与饱受列强经济侵略的国际形势以及首都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不无关系。帝国主义列强的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侵略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伴随而来的经济侵略也与日俱增。随着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意识逐渐觉醒,爱国的仁人志士意识到中国难以在军事和政治外交上与帝国主义列强抗衡,唯有抵御其经济侵略才能争取国家主权,挽救民族危亡,“商战”思想成为社会共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迫在眉睫。商品被打上了国家的标签,而消费国货也被视为爱国的表现,提倡国货,号召民众消费国货成为了发展民族工商业的主要途径。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后,策进工商,发展实业,积极提倡国货运动。虽然面临经济侵略、全球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和军阀混战等困境,但在国民政府努力应对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较为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货运动也如火如荼。举办国货年和国货展览会成为了政府提倡国货的主要手段,虽然能引起短暂的轰动效应,时人皆呼号提倡国货和服用国货,但终究昙花一现,为延长提倡国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筹设商品陈列所的便提上议程,商品陈列所源于资本主义世界强国扩张海外贸易而设,只不过近代中国仿效国外设置的商品陈列所多陈列国货,极具陈列国货商品的意味。随着洋货的汹涌而至,民族工商业难以为继,为号召全国一致提倡国货,统一步伐,政府通令大部分商品陈列所直接改组为国货陈列馆。实业部率先筹办北平国货陈列馆和首都国货陈列馆以作为全国各省市国货陈列馆效仿的榜样,两所国货陈列馆直属于实业部。首都国货陈列馆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成为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官办国货机构。首都国货陈列馆的发展可以分为兴盛和衰亡两个主要阶段。1929年9月至1936年3月是首都国货陈列馆的兴盛时期,也是该馆最重要的阶段。在此期间陈列馆直属于实业部,经费充足,陈列馆尝试设立了各种便于开展提倡国货活动的部门,积极征集国货出品以准备日常陈列,举办了十几次规模宏大的国货展览会,很好地宣传国货,使国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国货,号召国人服用国货,为改良国货和发展实业作出巨大贡献;积极开设国货商场,销售有质量保证的国货,为民众提供值得信赖的购物平台,也为国货厂商开拓销路,为实业家与消费者提供媒介,将提倡国货落到实处;陈列馆还代为国内外国货团体或国货机构征集国货展品,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赛会,政府层面的经济外交在一定程度提升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形象,拓展了国货的海外贸易;认真履行函复咨询、参与部分国货调查、办理国货证明、发行报刊、编制货品目录等职责;通过组织国货运动基本区、首都提倡国货运动周、国货旅行团等活动以提倡国货,通过举办周年纪念会、菊花大会、赠品周等引起国人提倡国货的兴趣,甚至兴修马路以更好地开拓馆务。1936年3月至1937年12月是首都国货陈列馆的衰亡阶段,由于战事频繁以及财政问题,政府无暇他顾,加之列强的胁迫,政府不再将提倡国货作为工作重点,原本由实业部直辖的北平国货陈列馆和首都国货陈列馆分别交由南京和北平两市政府接管。南京市社会局于1936年3月接收了首都国货陈列馆,改名为南京市国货陈列馆,陈列馆不再享有实业部的津贴补助,经费骤减和频繁的人事变动直接影响到陈列馆提倡国货活动的开展,陈列馆的职员和致力于国货运动的仁人志士仍然坚守岗位,为更好地经营国货陈列馆呕心沥血,努力征集展品、整理展品、准备日常陈列、举办国货展览会、整顿国货商场、积极参加提倡国货宣传周。全面抗战爆发后,战事频繁,国货运动受挫,国货陈列馆也受到沉重打击,勉强支撑,直到南京被占领后,陈列馆惨遭日军洗劫,其建筑和展品也被震毁,首都国货陈列馆从此湮没无存,但遗址仍在。首都国货陈列馆的兴衰历程直接展现了其为促进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国货运动的发展脉络,也从侧面展现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南京国民政府在国货运动中的尴尬处境和官商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研究首都国货陈列馆举办的历届展览会可以了解近代中国国货展览会的举办模式和过程;其附设国货商场的研究也可以加深对国货营销的认知;通过分析首都国货陈列馆陈列品和展览会展品信息,可以窥察民国重视教育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民众以衣物和饮食消费为主、没有条件提高审美品味的概况;对比首都国货陈列馆和同属于实业部直辖的北平国货陈列馆以及民办国货机构——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可以显现首都所在地的国货机构在提倡国货运动中深远的影响力和容易受政府利益所左右的弊端。
罗文伯[4](2017)在《中国手工造纸的现代化建构研究 ——基于典型手工纸田野调查的文化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从东汉中期(约公元105年)以来,作为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中国的造纸技艺在欧亚大陆广为传播,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电子媒介的广泛运用,以及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的现代造纸,已让手工造纸走下最初的神坛,走入了一个小角落日渐式微。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现状怎样,蕴含哪些文化和精神价值,该怎样适应现代社会等问题成为本研究着力探索的方向。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也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同时,在确定传统手工造纸的发展方向时,需要对现代社会机制内在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予以梳理,以至对从前现代的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文化发展脉络有明晰的把握。进一步的,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中国,如今仍处在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如何从纵贯千年的手工造纸中提取出传统文化基因并加以解密和重组,把沉重历史包袱转化成厚重文化底蕴,形成适应未来世界的新思想文化,亦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论文共分为七章。第1章是绪论部分,对研究缘起及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2章是对中国手工造纸的总体概述,在这一章里,对中国手工造纸的历史源流、革新发明、传播分布、品类特点都予以了介绍和探讨,重点对手工造纸的发明人之争问题进行了与瓦特的案例对比研究,同时依据长期的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的资料积累绘制了国内现存手工造纸传承地分布图。第3章是中国手工造纸现代化的解构与要素分析,辨析现代性、后现代性和现代化的概念关系,分解论文命题的主客体及环境要素。第4、5、6三章分别选取安徽泾县宣纸、四川夹江竹纸、云南纳西族东巴纸三个有特色的代表性纸种作为案例调查研究,既是对第3章的手工造纸各抽象要素的具象化,又呈现中国传统手工造纸的详细面貌及发展困扰,为下一章的实践对策分析提供素材。第7章在之前六章的基础上进行中国手工造纸现代化建构的关键维度探析,是从产业、制度、精神三个维度对论文所要研究命题的集中作答。第8章总结论文的结论,针对不同人群给出手工造纸现代化建构的相应建议,在余论中论述传统的祛魅与超越,并给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本研究通过一系列文献阅读、调查访谈和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于中国手工造纸的起源及现状造纸技术源自于西汉时的中国,东汉时的蔡伦是该技术的主要革新者和集大成者,参照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可以称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这一结论回应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造纸术发明人的争论。在现状方面,从总体上看,中国手工造纸在机制纸和电子媒介的双重冲击下,其影响力虽大不如前,但仍广泛分布在华夏大地上。2、关于中国手工造纸的现代化转型在手工造纸产业层面,应以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理性眼光来看待中国手工造纸的技艺改良。多渠道发展“体验式”的造纸文化旅游,充分运用手工造纸文化空间。应适应时代变化与媒介技术变革,探索手工纸与数字化出版融合路径。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拓展纸品时尚与艺术新领域。在制度层面,各个手工造纸区域可因地制宜的选择“生产型保护”或“被动型保护”的模式。在行业管理制度方面,应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重视创意和研发,并加大成果转化力度。通过发现青蒿素的案例与手工造纸对比,提出“非遗”科普的概念及其两种模式。在精神层面,造纸者应是具有职业意志而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手工造纸从彼时的“前沿科技”位移至此时的“文化遗产”,从科技-文化轴的前端“漂移”至后端,可作为难得的标志物反衬整个民族文化的变迁。此外,体悟手工造纸行业的意境美、心境美和超然美,主张深入发掘提炼其美学价值。3、关于中国手工造纸的文化及哲学意蕴手工造纸的发明和衍变体现出不同时代的价值理性。论文指出蔡伦造纸有其历史上的偶然性,反映着皇权的统摄力,而这一偶然性在客观上促进了古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以至与之前的造纸史形成了断裂与不连续性。而反映出现代性的机器化大生产的“机制纸”的出现,则是造纸史的又一次断裂,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的话语权。在后现代的消费主义社会,手工造纸更多的意味着后工业化的文化空间和文化消费情境。手工造纸技艺反映出中国传统造物思想,道法自然、曲径含蓄、万物合一。拾起以手工造纸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文化记忆,有助于社会系统与生活世界的重新协调,克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在余论中结合媒介变迁及人生价值论提出“儒本创开”的文化观点。
庄晋财[5](2003)在《区域经济中的小企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区域的地位不仅没有淡化,反而得到加强。一个区域要想获得相对于其他区域的发展优势,就必须重视培育区域本地的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小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理论上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市场经济构建的背景下,小企业成长的内在机制、小企业对区域经济运行与增长的作用机理、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小企业的空间行为特征、小企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经济落后区域的小企业发展战略,对推动我国区域间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经济学、行为学、工业地理学、企业地理学、企业管理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来考察区域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强调严密的理论逻辑推理,也注重实际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小企业发展在区域经济增长、结构升级和福利改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实践证明,小企业的非均衡发展是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2)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区域,而区域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的本地化能力。小企业由于自身的柔性化特征、不完全优势和高效的治理机制,使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地化过程中获得许多发展机会,并通过与大企业之间形成的互惠连续共生关系,实现与大市场的对接。 (3)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小企业的空间行为表现出区域性聚集的特征。小企业集群对区域社会关系网络的根植,加强了区域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信任,从而构建起区域创新网络,促进了区域创新和竞争优势的强化。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由于区域要素察赋的差异,区域间具有非均质性的特征,这是不同区域小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不同的根源。任何一种小企业发展模式,都是对本区域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的结果,将某一区域成功的小企业发展模式复制到别的区域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区域小企业发展的优势在于对区域要素的有效整合。 (5)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推行的“支柱产业”政策,拓展了政府留在“公共领域的利益”,导致区域间的利益冲突。冲突的消除关键在于有效整合区域要素,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专业化小企业集群,培育区域个性。 (6)区域要素整合的有效性的标志之一是新企业的不断繁衍。因此,企业家的培育有着重要意义。在区域要素整合过程中,企业家处于核心地位。 (7)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要想缩小与发达区域的差距,必须重视具有强烈地域根植性的小企业集群的发展,走“内生式”发展道路。西部小企业集群发展,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而必须着眼于区域要素的有效整合。
二、贵州市场九成皮装质量不合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市场九成皮装质量不合格(论文提纲范文)
(1)大英图书馆中文写本专题叙录与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大英图书馆藏中文写本概论 |
第一节 文献价值 |
第二节 文献来源 |
第三节 编目情况 |
第二章 语言文献专题叙录 |
第一节 含欧洲其他语种的汉语文献 |
第二节 汉英双语文献 |
第三节 中国其他语种文献 |
第四节 汉语及其他语种文献 |
第三章 地理类文献专题叙录 |
第一节 舆图 |
第二节 专着 |
第四章 历史档案类文献专题叙录 |
第一节 诏令奏议 |
第二节 官府文书 |
第三节 军事文档 |
第四节 经济贸易 |
第五节 外交档案 |
第六节 太平天国及洪门档案史料 |
第七节 信札名帖 |
第五章 艺术类文献专题叙录 |
第一节 书法 |
第二节 绘画 |
第三节 篆刻 |
第六章 宗教类文献专题叙录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
第四节 伊斯兰教 |
第七章 个案研究 |
第一节 稿本《福次咸诗草》文献价值简论 |
第二节 大英图书馆藏《湘云友朋信札》考论 |
第三节 《各府州清册》考论 |
第四节 郭士立角色新论 |
第五节 刘士骥与《南洋视学札》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高压业扩报装流程优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项目管理与流程再造理论概述 |
2.1 项目管理概述 |
2.1.1 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2 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 |
2.2 流程再造理论和方法 |
2.2.1 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内涵 |
2.2.2 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思想 |
2.2.3 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方法 |
2.3 流程再造与项目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业扩报装系统流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某供电局企业概况 |
3.2 某供电局业务办理流程现状 |
3.3 现行业扩报装流程各阶段描述 |
3.3.1 业扩报装申请与受理阶段 |
3.3.2 业扩报装现场勘察阶段 |
3.3.3 业扩报装供电方案制定与答复阶段 |
3.3.4 业扩报装供电工程设计与施工阶段 |
3.3.5 业扩报装签订合同与装表送电阶段 |
3.4 业扩报装流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流程分析鱼刺图 |
3.4.2 业扩报装流程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业扩报装系统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
4.1 业扩报装流程优化方案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
4.1.1 优化方案设计目标 |
4.1.2 ESIA优化原则 |
4.2 业扩报装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
4.2.1 业扩报装申请与受理阶段优化 |
4.2.2 业扩报装现场勘察阶段优化 |
4.2.3 业扩报装供电方案制定与答复阶段优化 |
4.2.4 业扩报装供电工程设计与施工阶段优化 |
4.2.5 业扩报装签订合同与装表送电阶段优化 |
4.2.6 新业扩报装流程图 |
4.3 组织结构优化 |
4.4 信息系统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业扩报装流程优化实施及效果评价 |
5.1 业扩流程优化方案实施计划 |
5.2 业扩流程优化方案实施的过程 |
5.3 业扩流程优化方案的执行 |
5.4 业扩流程优化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首都国货陈列馆研究(1928-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及内容 |
第一章 首都国货陈列馆成立的背景 |
第一节 近代国货运动的兴起 |
一、国货运动兴起的背景 |
二、国货运动的发展过程 |
三、国货运动的深远影响 |
第二节 商品陈列所(馆)的兴起 |
一、国外商品陈列所(馆) |
二、国内商品陈列所(馆) |
第三节 国货运动与国货陈列 |
一、国货运动催生国货陈列馆 |
二、国货陈列馆促进国货运动 |
第二章 首都国货陈列馆的组织沿革及演变 |
第一节 各地国货陈列馆(所)的设立 |
一、实业部国货陈列馆 |
二、各省市国货陈列馆 |
三、海外中华国货陈列馆 |
第二节 首都国货陈列馆的成立 |
一、拟订规程 |
二、场馆选址 |
三、征集出品 |
四、扩大宣传 |
五、经费问题(筹设期) |
六、开幕日期 |
第三节 首都国货陈列馆的内部建制组织 |
一、人事管理 |
二、机构设置 |
三、经费问题 |
四、规则章程 |
第四节 首都国货陈列馆的终结 |
一、首都国货陈列馆的接收与南京市国货陈列馆的成立 |
二、南京市国货陈列馆的主要活动 |
三、南京市国货陈列馆的终结与延续 |
第三章 首都国货陈列所馆的活动 |
第一节 举办国货展览会 |
一、周年纪念展览会 |
二、棉织丝绸展览会 |
三、江苏省特产展览会 |
四、上半年或春季国货展览会 |
五、其他主题展览会 |
第二节 代国内外征集国货 |
一、代国内各团体征集国货 |
二、代国外各团体征集国货 |
第三节 经营国货商场 |
一、我国早期的国货商场 |
二、首都国货陈列馆国货商场 |
第四节 开展国货调查与规范国货市场 |
一、国货调查与函复咨询 |
二、办理国货证明 |
第五节 开展国货运动 |
一、组织首都国货运动基本区 |
二、首都提倡国货运动周 |
第六节 发展馆务与参加社会活动 |
一、发展馆务 |
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
第四章 首都国货陈列馆的展品和陈列品分析 |
第一节 陈列品的地域与类别分布 |
第二节 展览会的给奖展品 |
第五章 首都国货陈列馆与其他国货陈列馆的比较 |
第一节 与实业部北平国货陈列馆的比较 |
一、北平国货陈列馆的起源 |
二、北平国货陈列馆 |
三、北平国货陈列馆与首都国货陈列馆的比较 |
第二节 与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的比较 |
一、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的成立 |
二、商品陈列所的特设部门 |
三、经费问题 |
四、主要活动 |
五、结局及影响 |
六、上海特别市总商会商品陈列所与首都国货陈列馆的比较 |
第三节 首都国货陈列馆的地位及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中国手工造纸的现代化建构研究 ——基于典型手工纸田野调查的文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及缘起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中国手工造纸的历史和技艺衍变相关研究 |
1.2.2 “非遗”保护的相关研究 |
1.2.3 “现代性”与技术哲学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说明、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说明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手工造纸历史及现状综述 |
2.1 历史与源流 |
2.1.1 纸前材料及要素汇聚 |
2.1.2 手工造纸历史的断裂与延展 |
2.2 发明与革新 |
2.2.1 问题来龙去脉:发明人之争 |
2.2.2 技术成果归属:一项对比 |
2.3 传播与分布 |
2.3.1 造纸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
2.3.2 国内现存手工造纸主要传承地分布 |
2.4 品类与特点 |
2.4.1 中国手工纸的主要品类 |
2.4.2 中国手工纸的主要特点 |
第3章 中国手工造纸现代化的解构与要素分析 |
3.1 内涵解构 |
3.1.1 现代性、后现代性及现代化 |
3.1.2 现代性机制下的中国手工造纸 |
3.1.3 中国手工造纸的现代化 |
3.2 对象与主体 |
3.2.1 技艺传承与变革 |
3.2.2 造纸的“人” |
3.2.3 造出的“纸” |
3.3 环境要素 |
3.3.1 市场环境:周期与迭代 |
3.3.2 政策环境:鼓励与打压 |
3.3.3 自然、人文环境:作用与反作用 |
第4章 中国手工造纸典型案例研究:泾县宣纸 |
4.1 “红星”宣纸 |
4.1.1 “红星”宣纸基础信息与生产环境 |
4.1.2 组织架构及代表纸品 |
4.1.3 生产原料、工艺与设备 |
4.1.4 市场经营与文化事象 |
4.2 双鹿纸厂 |
4.2.1 纸厂基础信息与生产环境 |
4.2.2 负责人及代表纸品 |
4.2.3 生产原料、工艺与设备 |
4.2.4 市场经营与文化事象 |
4.3 对泾县宣纸的现代化发展与文化思考 |
4.3.1 产业创新与技艺改良 |
4.3.2 造纸工匠精神的再造 |
第5章 中国手工造纸典型案例研究:夹江书画纸 |
5.1 “状元”书画纸 |
5.1.1 “状元”纸厂基础信息与生产环境 |
5.1.2 传承人及代表纸品 |
5.1.3 生产原料、工艺与设备 |
5.1.4 市场经营与文化事象 |
5.2 许家造纸坊 |
5.2.1 纸坊基础信息与生产环境 |
5.2.2 历史传承及代表纸品 |
5.2.3 生产原料、工艺与设备 |
5.2.4 市场经营与文化事象 |
5.3 对夹江书画纸的现代化发展与文化思考 |
5.3.1 造纸文化空间的再生产 |
5.3.2 家庭纸坊的文化传承 |
第6章 中国手工造纸典型案例研究:云南东巴纸 |
6.1 香格里拉东巴纸 |
6.1.1 基础信息与生产环境 |
6.1.2 香格里拉东巴纸的历史与传承 |
6.1.3 生产原料、工艺与生产工具 |
6.1.4 纸品用途及关联习俗 |
6.2 玉龙东巴纸 |
6.2.1 基础信息与生产环境 |
6.2.2 玉龙东巴纸的历史与传承 |
6.2.3 生产原料、工艺与生产工具 |
6.2.4 纸品用途及关联习俗 |
6.3 对云南东巴纸的现代化发展与文化思考 |
6.3.1 保护、发展及多样化 |
6.3.2 精神生活的再次唤起 |
第7章 中国手工造纸现代化建构的关键维度探析 |
7.1 维度划分及其由来 |
7.1.1 案例归纳分析 |
7.1.2 理论视角审视 |
7.2 产业维度 |
7.2.1 理性看待手工造纸技艺改良 |
7.2.2 “体验式”的造纸文化旅游 |
7.2.3 探索“纸”“数”融合出版新路径 |
7.2.4 拓展纸品时尚与艺术新领域 |
7.3 制度维度 |
7.3.1 保护的两种模式 |
7.3.2 管理的人性化与动态化 |
7.3.3 研发制度的原则与设计 |
7.3.4 作为“非遗”的科普 |
7.4 精神维度 |
7.4.1 基于个体自由的职业意志 |
7.4.2 文化之根:信仰与理性的张力 |
7.4.3 手工造纸美学价值的再挖掘 |
第8章 结论、余论及不足 |
8.1 结论及建议 |
8.2 余论:传统的祛魅与超越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手工纸调查表 |
附录二 访谈录音整理示例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5)区域经济中的小企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理论背景与现状 |
1.2.1 大企业优势论与小企业复兴 |
1.2.2 小企业存在的理论研究:对企业规模的再认识 |
1.2.3 小企业发展理论研究:对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理论回应 |
1.2.4 企业组织与区域经济发展:企业研究的新视角 |
1.3 重要概念的内涵界定 |
1.3.1 经济区域及区域经济的内涵 |
1.3.2 小企业的内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内容结构与创新 |
第2章 小型企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 |
2.1 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 |
2.1.1 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地位 |
2.1.2 小企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机理分析 |
2.2 小企业与区域经济结构变迁 |
2.2.1 结构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 |
2.2.2 绩效差异:企业在产业间转移的障碍 |
2.2.3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中小企业的作用 |
2.3 小企业与区域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
2.3.1 三农问题:区域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羁绊 |
2.3.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落后区域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关键 |
2.3.3 小企业发展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
2.4 小结 |
第3章 全球化与本地化:区域大小企业共生的理论解释 |
3.1 经济全球化与企业规模扩张 |
3.1.1 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
3.1.2 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规模扩张 |
3.1.3 从福特主义到丰田主义:跨国公司组织形式的演进 |
3.2 区域经济本地化与小企业的蓬勃发展 |
3.2.1 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本地化 |
3.2.2 区域经济本地化过程中的小企业兴起与繁荣 |
3.3 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大小企业共生原理与模式 |
3.3.1 区域经济中大小企业共生及其机理分析 |
3.3.2 企业共生组织系统的涵义及其本质 |
3.3.3 互惠连续共生:区域经济中大小企业共生的模式选择 |
3.4 小结 |
第4章 区域性聚集:小企业的空间行为特征与效应 |
4.1 小企业空间行为特征与小企业集群的内涵 |
4.1.1 小企业的区域空间聚集与结网 |
4.1.2 小企业空间聚集动因的经济学阐释 |
4.1.3 小企业集群的内涵 |
4.2 地域根植性与小企业集群发展机制:基于网络理论的分析 |
4.2.1 地域根植性:小企业集群研究的新视角 |
4.2.2 社会关系网络的根植与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机制 |
4.2.3 基于地域根植的区域创新网络构建 |
4.3 小企业空间聚集与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 |
4.3.1 波特的竞争优势“钻石体系”理论述评 |
4.3.2 小企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的来源 |
4.4 小结 |
第5章 区域非均质性与小企业发展的空间差异 |
5.1 我国东部地区小企业发展模式及其特征 |
5.1.1 苏南模式 |
5.1.2 温州模式 |
5.1.3 珠江模式 |
5.1.4 科技型小企业发展的中关村模式 |
5.2 模式比较:小企业发展的空间差异 |
5.2.1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与珠江模式的比较 |
5.2.2 中关村模式:离“硅谷”有多远? |
5.3 区域非均质:小企业发展空间差异的根源 |
5.3.1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之争:区域趋同还是分异? |
5.3.2 区域非均质:小企业发展空间差异的根源 |
5.4 小结 |
第6章 区域要素整合与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
6.1 区域利益冲突与企业价格大战 |
6.1.1 关于企业价格大战成因的观点述评 |
6.1.2 历史回顾:区域利益冲突与企业价格大战 |
6.1.3 区域利益冲突与企业价格大战的形成机理及其矫正思路 |
6.2 区域要素整合:小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
6.2.1 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宏观维度分析 |
6.2.2 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与区域要素的有效整合 |
6.2.3 小企业的区域要素创新性整合能力 |
6.3 企业家培育与区域要素的有效整合 |
6.3.1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
6.3.2 企业家:区域要素整合的核心力量 |
6.3.3 小企业发展与企业家培育:问题与对策 |
6.4 小结 |
第7章 西部欠发达区域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构想 |
7.1 西部欠发达区域小企业集群发展:一个急需关注的课题 |
7.2 玉林市福绵区服装业小企业集群分析 |
7.2.1 福绵服装业的发展 |
7.2.2 福绵区服装业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
7.2.3 福绵服装业小企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
7.2.4 未来发展的方向 |
7.3 北流市日用陶瓷小企业集群分析 |
7.3.1 北流市日用陶瓷业的发展状况与优势 |
7.3.2 北流日用陶瓷业的本地网络分析 |
7.3.3 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建议 |
7.4 经验与启示:西部欠发达区域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构想 |
7.4.1 区域要素有效整合:玉林市小企业集群的生成模式 |
7.4.2 西部欠发达区域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构想 |
7.5 小结 |
总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
声明 |
致谢 |
四、贵州市场九成皮装质量不合格(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英图书馆中文写本专题叙录与个案研究[D]. 王珂. 山东大学, 2019(02)
- [2]高压业扩报装流程优化及应用研究[D]. 谢胜祥.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6)
- [3]首都国货陈列馆研究(1928-1937)[D]. 周炜.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4]中国手工造纸的现代化建构研究 ——基于典型手工纸田野调查的文化思考[D]. 罗文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2)
- [5]区域经济中的小企业发展研究[D]. 庄晋财. 四川大学,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