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陈莉[1](2022)在《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发散思维的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发散思维是小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素养,只有具备发散思维,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自主吸纳知识的技巧和方法,从而不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基于此,文章将对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的价值进行简析,并从细致钻研教材内容、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开设动手操作环节、引入绘图学习方法等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策略进行分析。
杜晓静[2](2021)在《基于问题情境的生物学教学对高中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和核心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这场科技竞争的马拉松长跑比赛中,创新的速度、耐力、持续性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保证国家充沛的创新活力,需高度重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是发散思维。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学生应该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思维的发展应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者沉浸于问题情境中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发展思维,建构新知。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为发散思维培养策略的研究开拓新思路。首先,本研究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及资料,明确发散思维和问题情境教学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并开展高中生发散思维现状和问题情境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其次,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掌握高中生的发散思维水平、发散思维培养的难题与不足以及问题情境教学实施的困境,并对其进行归因分析。最后,结合问题情境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并开展教学实践研究。选择两个适宜的班级分别实施常规教学和问题情境教学,利用量表检测学生实验前后的发散思维水平并进行数据分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发散思维意识和思维的流畅性,同时,教师对问题情境教学有一定的了解,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对如何通过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则缺乏实践。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实施问题情境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成绩的进步,同时总结出基于问题情境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原则和注意事项。
李永杰[3](2021)在《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文中提出创造力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创造力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重要研究议题。大学阶段,由于个体和创造力有关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因此,这一阶段是人一生中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鉴于此,“为创新而教”就成为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尽管大量的研究均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创造力的个体差异以及神经基础等,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变化一直以来并未受到足够关注,这方面缺少实证研究的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延缓了创新教育的发展。本研究结合横断和加速追踪设计,从问题解决和问题提出两个层面,通过开展两类具体研究(共12项子研究)来探讨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变化及其神经基础,以期助推普通高校的创新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增值效应。研究一采用横断设计考察普通高校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其中,子研究1招募某普通高校一年级至四年级446名有效被试参与研究,分别比较了不同年级学生在发散思维(子研究1a)以及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子研究1b)两个方面的差异性。子研究2从子研究1的被试中招募到148名志愿者参与研究,对他们在创造性思维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和脑灰质(子研究2a)、脑白质结构(子研究2b)和脑静息态功能数据(子研究2c)进行关联分析。研究二采用加速追踪设计考察普通高校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其中,子研究3招募到178名被试参与研究,研究分别比较了不同年级大学生一年前和一年后在发散思维(子研究3a)以及问题提出任务(子研究3b)上的总分和各维度分的差异性。子研究4从子研究2的被试中招募到33名志愿者参与研究,对他们在创造性思维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和脑灰质(子研究4a)、脑白质结构(子研究4b)和脑静息态功能数据(子研究4c)进行关联分析。子研究5基于一年级被试的数据进行了脑-行为指标的预测分析。结果如下: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规律:子研究1a和3a均发现,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发散思维的年级变化显着,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在入学一年后均显着降低。但是,关于大四学生的年级变化,加速追踪设计(子研究3a)的结果和横断设计(子研究1a)的结果稍有区别,研究发现大学生升入大四后的发散思维强于大三时,这致使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曲线呈现出先下降后略有回升而非持续下降的整体趋势。专业类别以及性别等对大学生发散思维有一定的影响,但模型分析表明年级因素是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发散思维总分和流畅性上的得分差异的主要原因,基于本研究数据得到的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规律可以反映普通高校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情况。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子研究1b发现,即使控制了专业类别、性别和智力,大学生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任务上的总分和各维度分均表现出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年级效应特别是大一和大四间的年级效应最为显着,大四学生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明显弱于大一学生。子研究3b也得到了相似的年级效应,大一学生与其余三个年级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差异最为显着,大一学生显着强于其余三个年级的学生。与子研究1b不同的是,基于追踪设计的数据也显示大四学生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上的回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的神经基础:对脑灰质形态结构和行为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右中央后回体积与发散思维流畅性、独特性得分显着正相关,与问题提出流畅性、变通性得分和总分显着正相关。对脑静息态功能和行为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右小脑(簇8)的局部一致性与发散思维流畅性、问题提出流畅性、问题提出变通性以及问题提出总分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对脑区间结构连接和行为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左侧丘脑放射束FA平均值与问题提出流畅性、变通性得分和总分均正相关;右侧下额枕束AD平均值与发散思维独特性正相关。探索性预测分析发现,全脑体积、左小脑灰质体积和左侧丘脑放射束FA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较好的预测作用,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年后、二年后)没有预测作用。但整体上,预测分析的被试人数偏少(分别为37、12、9),预测分析的结果有待更大样本量的重复验证。本研究结果表明:1)专业类别、性别与普通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发散思维和问题提出能力上的差异性有一定关系,但年级因素是解释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发散思维和问题提出能力上的差异性的最重要因素。2)普通高校大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呈现非线性趋势,具体表现为:入学一年后急剧减弱,随后缓慢下滑,到大四时逆转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回升。3)普通高校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呈现非线性趋势,发展轨迹和其发散思维的变化相似。4)右中央后回的体积、右小脑的局部一致性、左侧丘脑放射束和右侧下额枕束的微观结构变化可能是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变化的神经基础。结果提示:个体创造性思维在大学期间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林琳[4](2021)在《高中物理应用CPS模型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一直被定义为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的核心要素,我国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日益重视,出台众多的政策来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例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谈到,在这十年的时间,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基本水平,重视创新创造,尤其要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而发散思维正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成分。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可能。基于此,学校是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场所,物理学是培养发散思维必不可少的学科。为培养创新思维所提出的创造性问题解决(Creative Problem Solving)模型,简称CPS,在美国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模型。因此,如果将CPS模型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那么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面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研究中,对于应用CPS模型是否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少。所以,本文进行高中物理应用CPS模型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以期进一步验证CPS模型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面的有效性,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在实验开始之前,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将与CPS模型和发散思维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对其进行文献综述。之后,寻找CPS模型与发散思维的关联性,通过问卷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散思维情况进行调查。最后,通过分析现有化学、生物学科的教学案例,总结出高中物理应用CPS模型的课堂教学特征。本实验是在笔者所实习的济南某中学开展的,选择两个同层次的班级进行长达近半年的实验研究。其中实验班应用CPS模型进行物理教学,而对照班实施常规教学。实验的前测工具《中学生物理思维测量量表》,该量表是由李艳婷所编制的。该量表以《吉尔福特创造力测验》为依据,充分结合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并且在信效度方面表现良好。实验的后测工具是《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检测》,该检测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且使用率较高的发散性思维试题。在实验研究之后,笔者通过Excel和SPSS两个软件对发散思维各个特征的实验前测和后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并且比较了在实验开始之前和之后的物理成绩。结果显示,在发散思维水平和物理成绩方面,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进一步表明物理教学与CPS模型进行深度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并且对学生物理成绩的提升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分析访谈结果记录以及课堂观察量表的前后对比,应用CPS模型的物理教学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米多[5](2021)在《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有很大的优势。本文通过梳理文献,以教育学、创新思维培养相关理论为基础,论述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可行性,主要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做一做三个方面探讨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些方法,设计相应教学片段并指导教学实践。选取天津市某重点学校高一年级学生为样本,结合物理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进行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并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水平后测,结果表明物理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希望给教师们一些帮助或启示,促进物理创新教育的发展。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缘由、目的、意义和方法,以及梳理了国内外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第二章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物理实验的内涵,将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做一做以及论述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还对创新思维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构成、特点及影响因素,也分析了高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点。第三章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沃斯拉四阶段理论和陈龙安爱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理论,分析了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可行性。第四章分别在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原则、促进高中生创新思维产生发展的心理因素、高中实验培养创新思维的几个环节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五个方面对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进行了探索。第五章分别提出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做一做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指导相应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第六章分析教学效果,给本研究究做出总结并提出教学建议。
左晓玉[6](2021)在《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做出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同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课程。研究性学习作为问题式教学的拓展形式之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其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CPS(Creative Problem Solving)模型即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是帮助问题解决者构思和发展新颖想法及适当方案的一种系统研讨问题的模式,与地理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将CPS模型与地理研究性学习相融合,对拓宽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途径,更新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在运用文献法全面分析研究背景,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借助建构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创造性思维理论等研究理论,采用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调查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对所存问题进行剖析。通过归纳CPS模型应用于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提出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原则及实施流程,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案例设计与实施,最后通过实验测评,检验该模式下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并总结反思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地理教学中,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志、批判精神和发散思维均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教师和学生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期待较高,尤其希望通过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这与CPS模型的培养目标一致。第二,对CPS模型与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适切性分析后发现,将二者相融合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价值,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结构,提升地理兴趣、合作探究能力及进行知识迁移均有重要意义。依据CPS模型及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明确CPS模型下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原则包括适切性、变通性、学生主体性等原则。融合CPS“四成分八阶段”模型提出开展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分析情境以确立课题——合作探究以收集方案——梳理归纳寻最优策略——评价反思以拓展迁移等四大环节。第三,利用科学论证能力量表和科学论证倾向量表对实验班基于CPS模型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进行效果测评后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科学兴趣、团队意识以及参与度相比在传统模式下进行地理学习均有显着提升,科学论证倾向也越来越积极。说明该模式下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对于推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提升科学论证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具有良好效果。
李佳[7](2021)在《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和教育理念实施,强调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如何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已经成为设计教育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课题通过探索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和教学模式,设计优化培养教学案例,以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探索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对学生从创新思维需求度、创新思维形式认知度、创新思维方法了解运用和创新思维培养影响因素四个维度,对教师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综合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构建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在产品情感化设计中的培养体系。(2)设计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案例。根据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在产品情感化设计中的关联关系,依据产品情感化设计流程分别设计对应模块的教学案例:“调查与分析”、“设计定位”、“设计提炼”和“视觉表现”。另外,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探索出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3)对教学案例的效果进行了教学实证研究。选取某高校工业设计专业75名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按照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案例,对照班学生则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完成课程安排。设计了《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测验问卷》应用于教学实验的前测与后测,通过对比分析及问卷访谈调查,验证了本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设计对于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显着效果。本课题是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所做的研究,但仍有不足之处。创新思维作为一种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也是长期的,课题中涉及到的教学实验样本采集较少,所呈现的教学案例还有待完善和深入,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实践,而工业设计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还应从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江燕[8](2021)在《面向创造力培养的“小学机器人”教学设计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为现代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机器人教育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的科技产物,受到了人们的诸多关注和期待,同时对中小学阶段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优势也日渐明显。多年来,在许多发达国家,机器人教育一直被应用在促进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并已取得显着成绩。同时,纵观国内机器人教育态势,虽起步较晚,但也发展迅速,形式多样,在中小学阶段被逐渐推广,正好为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研究提供契机。本研究的重点问题是:通过正向调控影响创造力的非认知因素来设计小学机器人教学案例是否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作用?这一问题又可以具体细化为:如何设计促进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机器人教学案例?如何评价机器人案例教学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效果?本研究在创造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开展了如下研究:第一,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机器人教育、PBL教学以及创造力的培养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实用主义理论为理论指导,针对影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非认知因素(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性格)提出了对应的调控策略,为案例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通过对当地小学机器人学科专家进行咨询,剖析机器人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具体行为表现。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机器人教育和PBL(Project-Based Learning)的特点,充分考虑非认知因素的调控措施,从而构建了面对创造力培养的小学机器人教学模式。第三,利用案例研究法,在已经建立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创造力培养为目标,对小学机器人教学中的经典案例《智能电动门》进行精心设计,开展了详细的教学实践研究。第四,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对学生参与机器人教学活动的行为表现和作品成果进行多元评价。研究发现,在小学机器人教学中,通过正向调控影响创造力变化的非认知因素,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活动实施前后呈现显着性差异,学生的好奇性、想象力和冒险性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在同理心、问题意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计算思维和动手能力方面的表现突出。本研究充实了面向创造力培养的小学机器人项目教学模式的范畴,提供了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创造力发展需要的教学案例设计思路,为小学机器人教育中的学生创造力行为的评价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指标。
周瑾[9](2021)在《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材料作文自2006年出现以来,逐渐成为高考语文作文主流。新材料作文写作材料的多元化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创造性。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无论是教师教授还是学生学习一直都是困难重重。新材料作文就是要学生自主发掘材料中所蕴含的话题,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运用发散思维将自己对社会及人生的感受用真情实感的语言表达出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第二条是“思维发展与提升”,[1]高中作文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作文无新意、立意角度找不准、缺乏个人见解、表达思路不顺畅、思维固化严重等方面,可见在新材料作文学习中,学生思维方面地缺乏会直接影响学生写作。本文是结合国内外对发散思维的相关研究,把发散性思维引用到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主要研究思路如下: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相关问题的研究缘起等,并对新材料作文以及有关发散思维培养的文献进行梳理,使本研究有据可循、有理可依。对作文教学、写作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行概念界定,并对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及特征做详细介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挖掘发散思维在新材料作文教学中的表现。接着结合近十年高考全国二卷考查分析高中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和学生思维运用现状,并将新材料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思维问题以及教师教学问题及原因做一探究。同时从教材系统、教师教学、学生学法和其他四个方面阐明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途径,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详细培养策略。最后以新材料作文评改评价体系的研究为主,提出评价体系重设意见,从评价环节方面进行思维培养设计重构。本文写作以期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执教新材料作文时有些许帮助。
姜琦丽[10](202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国家科技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美国心理学家J.P.Guilford指出:培养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发散思维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价值。思维的发散程度也是衡量一个人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生物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开阔性、思维性、科学性较强的自然学科,既融合了从宏观到微观关于生命现象的知识、从现象到本质关于生命现象理念、从定性到定量的实验分析,与信息发展、工程技术、社会经济、人类生产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的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路径。本研究首先采用了文献分析的方式,经过相关资料的搜集,进而分析出当前国内外关于发散思维培养的研究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相应问题。并在查阅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制《初中生物学生发散思维情况问卷调查》问卷,选取重庆市10所中学初一初二学生进行了现状调查分析。经过调查后了解到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水平、学生使用发散思维的意识及有利于发散思维培养的外部条件三个方面的情况如下:第一,初中生的生物发散思维能力处于一个中等水平,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具有良好的基础,思维的变通性优于思维的流畅性;但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水平处于一个中偏下的水平,思维的独特性明显欠缺。第二,针对学生使用发散思维的意识,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使用意识,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善于设置自主的学习计划。第三,多数教师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培养意识,但在教学方式上仍然比较传统,创新性明显不足。第四,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都能营造出鼓励创造的氛围,民主和谐的家校环境,有利于孩子发散思维的培养。在多方资料查阅及咨询一线的教师后,根据调查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有利于在初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原则及教学策略。选取重庆市育才中学作为实践基地,采用行动研究法亲身进行两个月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实验法。通过对学生课堂的观察和成绩的对比,本研究选取水平层次相当的两个班级,初一(5)班为对照班,初一(6)班为实验班。在进行教学实践前,在对照班和实验班分别发放《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检测(TTCT)》量表改编版,并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前测,收集测量结果;在经过实验教学后,在两个班级分别发放齐鑫编制的《中学生物发散思维测量量表》量表,定时进行后测,收集后测数据。得到前后测实验结果后,用SPSS软件,采用统计分析法进行统计和分析数据,比较两个班级的差异显着性,最后得出结论:笔者所提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局限,本研究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但在笔者亲身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可供一线教师及研究人员参考。寄希望于后续的研究者可进行长期的实践对比,使研究的结果更为可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多更为合理的教学建议及教学策略。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发散思维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价值 |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策略 |
(一)细致钻研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
(二)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
(三)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
(四)开设动手操作环节,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 |
(五)引入绘图学习方法,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 |
(六)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 |
(七)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 |
(2)基于问题情境的生物学教学对高中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发散思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问题情境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发散思维 |
2.1.1 发散思维的概念 |
2.1.2 发散思维的特征 |
2.1.3 发散思维发展的影响因素 |
2.2 问题情境教学 |
2.2.1 问题 |
2.2.2 问题情境教学 |
2.3 理论依据 |
2.3.1 吉尔福特创造力理论 |
2.3.2 沃拉斯的“四阶段模型” |
2.3.3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
2.3.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3 高中生发散思维现状及问题情境教学现状调查 |
3.1 学生发散思维现状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目的及对象 |
3.1.2 问卷设计 |
3.1.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 问题情境教学与发散思维培养现状问卷调查 |
3.2.1 调查目的及对象 |
3.2.2 问卷设计 |
3.2.3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4 基于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情境教学研究 |
4.1 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
4.1.1 紧贴教学内容和目标 |
4.1.2 内容真实、科学、探究化 |
4.1.3 形式多样、趣味化 |
4.1.4 呈现清晰、精练、层次化 |
4.1.5 情境延伸、拓展、应用化 |
4.2 教学实施策略 |
4.3 典型教学案例 |
4.3.1 案例分析一新授课(一例贯穿型) |
4.3.2 案例分析二实验课(多例突破型) |
4.3.3 案例分析三复习课(一例贯穿型) |
5 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 |
5.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假设 |
5.2 教学实验设计 |
5.2.1 实验对象 |
5.2.2 实验变量 |
5.2.3 实验工具 |
5.2.4 实验过程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实验前测 |
5.3.2 实验后测 |
6 结论、建议、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利用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
6.2.1 利用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原则 |
6.2.2 利用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注意事项 |
6.3 教学建议 |
6.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高中生发散思维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高中生物学问题情境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三:《吉尔福特创造力测验》生物改编版 |
附录四:《中学生物发散思维测量量表》 |
附录五:新授课教学案例(一例贯穿型) |
附录六:实验课教学案例(多例突破型) |
附录七:复习课教学案例(一例贯穿型) |
致谢 |
(3)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创造力概述 |
1.2 创造力的发展研究 |
1.3 创造力的神经基础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
2.1 问题提出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的创新点 |
2.4 研究意义 |
第三章 普通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其神经基础的横断研究 |
子研究1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变化规律 |
3.1 子研究1a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规律 |
3.2 子研究1b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 |
子研究 2 普通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神经基础研究 |
3.3 子研究2a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与脑灰质形态结构的关系 |
3.4 子研究2b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与脑白质微结构的关系 |
3.5 子研究2c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与脑静息态功能的关系 |
第四章 普通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追踪研究 |
子研究3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变化规律 |
4.1 子研究 3a大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变化的追踪研究 |
4.2 子研究 3b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的追踪研究 |
子研究 4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变化的神经基础的追踪研究 |
4.3 子研究 4a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变化与脑灰质形态结构关系的追踪研究 |
4.4 子研究 4b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变化与脑白质微结构变化关系的追踪研究 |
4.5 子研究 4c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变化与静息态功能关系的追踪研究 |
子研究5 脑多模态指标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预测分析 |
4.6 子研究5a 脑多模态指标对一年级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预测分析 |
4.7 子研究5b 脑多模态指标对一年级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预测分析 |
第五章:综合讨论和结论 |
5.1 讨论 |
5.2 本研究结论 |
5.3 本研究贡献和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中物理应用CPS模型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PS模型研究现状 |
1.2.2 发散性思维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4.4 实验法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CPS模型 |
2.1.1 CPS模型内涵 |
2.1.2 CPS模型的操作流程 |
2.2 发散思维 |
2.3 CPS模型与发散思维的关联性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
2.4.2 吉尔福特创造性思维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生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问卷设计 |
3.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1 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行为情况 |
3.4.2 学生学习主体性意识 |
3.4.3 学生在学习中发散思维情况 |
3.4.4 教师的教学实施情况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PS模型的课堂教学特征 |
4.1 基于CPS模型的教学案例分析 |
4.1.1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
4.1.2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
4.1.3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
4.2 基于CPS模型的课堂教学特征 |
4.2.1 问题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开放性问题 |
4.2.2 强调小组合作学习 |
4.2.3 创设合适的情景,调动求知欲 |
4.2.4 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营造民主氛围 |
第五章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
5.1 基于CPS模型的教学案例分析 |
5.2 教学案例一——《摩擦力》 |
5.3 教学案例二——《自由落体运动》 |
5.4 基于CPS模型的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区别 |
第六章 基于CPS模型的物理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影响的效果分析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对象 |
6.3 实验假设及变量控制 |
6.3.1 实验假设 |
6.3.2 实验变量的控制 |
6.4 实验工具 |
6.4.1 《中学物理发散思维测量量表》 |
6.4.2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 |
6.4.3 《课堂观察量表》 |
6.5 实验过程 |
6.6 实验结果分析 |
6.6.1 实验前测 |
6.6.2 实验后测 |
6.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7.1 研究的结论 |
6.7.2 研究的建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的创新 |
7.2 研究的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学物理发散思维量表(测试卷) |
致谢 |
(5)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由来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物理实验教学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现状 |
1.3.2 国内物理实验教学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现状 |
1.4 实践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工具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物理实验 |
2.1.1 物理实验的内涵 |
2.1.2 物理实验的分类 |
2.1.3 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
2.2 创新思维 |
2.2.1 创新思维概念 |
2.2.2 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 |
2.2.3 创新思维的构成 |
2.2.4 创新思维的特点 |
2.2.5 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
2.3 高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点 |
3 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 发现学习理论 |
3.3 沃拉斯四阶段理论 |
3.4 陈龙安的“爱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理论 |
4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 |
4.1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 |
4.2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则 |
4.3 促进高中生创新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心理因素 |
4.4 利用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创新思维的环节 |
4.5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 |
5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学方法与实践 |
5.1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
5.1.1 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
5.1.2 学生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
5.1.3 做一做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
5.2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施 |
5.2.1 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
5.2.2 学生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
5.2.3 做一做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
6 教学结果与总结 |
6.1 教学前测分析 |
6.2 教学后测分析 |
6.2.1 创新思维后测试卷分析 |
6.2.2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创新思维问卷分析 |
6.3 总结 |
6.4 研究不足 |
6.5 教学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研究成效的问卷调查 |
附录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维培养后测题 |
附录3 评分指标 |
致谢 |
(6)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发展促使社会对研究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
1.1.2 高中课程理念的更新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
1.1.3 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推进学习方式不断变革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CPS模型研究进展 |
1.3.2 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进展 |
1.3.3 简要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CPS模型 |
2.1.2 地理研究性学习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合作学习理论 |
2.2.3 发现学习理论 |
2.2.4 创造性思维理论 |
3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状况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3.2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 |
3.2.1 学生问卷设计 |
3.2.2 教师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3.1 学生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
3.3.2 教师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
3.3.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 |
4.1 CPS模型应用于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分析 |
4.1.1 推进学生创造能力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
4.1.2 引导学生完善思维结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
4.1.3 帮助学生形成内部动机,提升学生地理兴趣 |
4.1.4 强调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
4.1.5 辅助学生进行总结反馈,助力学生知识迁移 |
4.2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原则 |
4.2.1 适切性原则 |
4.2.2 变通性原则 |
4.2.3 学生主体性原则 |
4.3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 |
4.3.1 了解挑战——分析情境以确立课题 |
4.3.2 激发点子——合作探究以收集方案 |
4.3.3 准备行动——梳理归纳寻最优策略 |
4.3.4 落实方案——评价反思以拓展迁移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应用及效果测评 |
5.1 基于CPS模型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案例应用 |
5.2 CPS模型应用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测评 |
5.2.1 测评目的及方法 |
5.2.2 测评结果分析 |
5.3 CPS模型应用于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总结反思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学生卷) |
附录2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教师卷) |
附录3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的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科学论证能力(前测) |
附录5 科学论证倾向量表(前测) |
附录6 科学论证能力(后测) |
附录7 科学论证倾向量表(后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呼吁创新人才培养 |
1.1.2 市场对产品创新设计的需求 |
1.1.3 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对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创新思维研究现状 |
1.2.2 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研究 |
1.3 研究问题与目标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理论方法研究 |
2.1 创新思维研究 |
2.1.1 创新思维的涵义 |
2.1.2 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 |
2.1.3 创新思维方法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调查研究法 |
2.2.3 案例教学法 |
2.2.4 课堂观察法 |
2.2.5 市场调研、分析方法 |
2.2.6 数据分析方法 |
2.3 情感化设计概述 |
2.4 理论基础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2 多元智能理论 |
2.5 执行工具 |
2.5.1 SPSS统计分析软件 |
2.5.2 问卷星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对学生创新思维需求度的调查 |
3.3.2 对学生创新思维形式认知度的调查 |
3.3.3 对学生创新思维方法了解运用的调查 |
3.3.4 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影响因素的调查 |
3.3.5 对教师进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的调查 |
3.4 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分析 |
3.4.1 创新思维能力比较薄弱 |
3.4.2 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
3.4.3 学习积极性不高 |
3.4.4 教学体系需要完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
4.1 创新思维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
4.1.1 创新思维形式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
4.1.2 创新思维方法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
4.2 构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策略体系—以产品情感化设计为指导 |
4.2.1 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在产品情感化设计中的可行性分析 |
4.2.2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产品情感化设计流程步骤 |
4.3 教学案例设计前期分析 |
4.3.1 教学目标分析 |
4.3.2 学习者特征分析 |
4.3.3 教学过程分析 |
4.4 教学案例设计 |
4.4.1 “调查与分析”模块教学案例设计 |
4.4.2 “设计定位”模块教学案例设计 |
4.4.3 “设计提炼”模块教学案例设计 |
4.4.4 “视觉表现”模块教学案例设计 |
4.5 教学模式设计 |
4.6 教学案例效果评价设计 |
4.6.1 课堂观察评价 |
4.6.2 问卷与访谈调查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实践研究 |
5.1 实验设计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测试工具 |
5.2 实验实施 |
5.2.1 实验前测 |
5.2.2 实验过程 |
5.2.3 实验后测 |
5.3 实验统计 |
5.3.1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测差异性分析 |
5.3.2 实验班实验前测与后测差异性分析 |
5.3.3 对照班实验前测与后测差异性分析 |
5.3.4 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 |
5.4 实验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问卷 |
附录 B 对教师进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 C 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测验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8)面向创造力培养的“小学机器人”教学设计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一、机器人教育研究现状评析 |
二、PBL教学研究现状评析 |
三、创造力培养研究现状评析 |
四、面向创造力培养的机器人教育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面向创造力培养的小学机器人教学模式 |
第一节 小学机器人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的常见问题分析 |
第二节 小学机器人教学中的创造力行为分析 |
一、好奇心 |
二、想象力 |
三、挑战性 |
四、冒险性 |
五、同理心 |
六、问题意识 |
七、聚合思维 |
八、发散思维 |
九、计算思维 |
十、动手能力 |
第三节 影响创造力的非认知因素分析及调控措施 |
一、动机 |
二、兴趣 |
三、情绪 |
四、意志 |
五、性格 |
第四节 面向创造力培养的经典机器人教学模式与创造力培养原则 |
一、现有面向创造力培养的小学机器人项目教学模式 |
二、模式构建原则 |
第五节 面向创造力培养的小学机器人教学模式构建 |
一、模式构建的理念 |
二、模式的要素分析 |
三、面向创造力培养的小学机器人教学模式图 |
第三章 面向创造力培养的小学机器人教学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小学机器人项目内容设计 |
一、能力风暴机器人介绍 |
二、小学阶段能力风暴机器人的配置介绍 |
三、小学阶段能力风暴机器人课程介绍 |
第二节 小学机器人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
一、教学案例设计的思路 |
二、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步骤 |
三、《智能电动门》教学案例整体设计与实施 |
第四章 面向创造力培养的小学机器人案例应用效果分析 |
第一节 过程性评价 |
一、小学机器人教学活动中的创造力行为评价 |
二、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三、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二节 结果性评价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威廉姆斯创造力倾向测试量表 |
附件B 创造力具体行为评价访谈提纲 |
附件C 听课教师访谈提纲 |
附件D 学生作品评价表 |
参考文献 |
(9)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新材料作文教学与发散思维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作文教学 |
二、思维与写作思维 |
三、发散思维 |
第二节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表现 |
一、新材料作文 |
二、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特征 |
三、新材料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 |
第二章 高中阶段新材料作文现状 |
第一节 高中新材料作文现状分析 |
一、近十年语文高考全国二卷作文考查现状 |
二、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 |
三、学生写作思维运用现状 |
第二节 高中新材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
一、高中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高中新材料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三章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
第一节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途径 |
一、教材系统 |
二、教师教学 |
三、学生学法 |
四、其他 |
第二节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
一、教材系统层面 |
二、教师教学层面 |
三、学生学法层面 |
第四章 新材料作文评价研究 |
一、写作评价对新材料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
二、写作评价体系的重设 |
三、评价体系中培养发散思维的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相关问题访谈设计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路线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3 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3.1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现状调查 |
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 小结 |
4 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
4.1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原则 |
4.2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
4.3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实施 |
4.4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设计 |
5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实践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过程 |
5.4 研究测量工具 |
5.5 研究结果及分析 |
6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生物学生发散思维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2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词汇 |
附录3 《中学生物发散思维测量量表》 |
致谢 |
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发散思维的策略[J]. 陈莉. 学周刊, 2022(09)
- [2]基于问题情境的生物学教学对高中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D]. 杜晓静.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 [3]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D]. 李永杰.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中物理应用CPS模型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D]. 林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5]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D]. 米多.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 左晓玉.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与研究[D]. 李佳.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8]面向创造力培养的“小学机器人”教学设计应用效果研究[D]. 江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探究[D]. 周瑾.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10]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D]. 姜琦丽. 西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