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浸润胆管15例临床分析

肝包虫浸润胆管15例临床分析

一、肝包虫破入胆道1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宇[1](2020)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邻近肝门部肝细粒棘球蚴病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内囊摘除术、外囊次全切除术治疗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效果。方法1、收集2005年11月至2019年1月行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治疗的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病例。2、整理所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有无牧区接触史、有无宠物饲养史);3、整理所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入院时临床表现(包括腹胀、腹痛、发热、寒战、休克等);4、整理所收集病例术中资料:所行术式(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术中所见的肝细粒棘球蚴囊肿的大小、个数、与肝门关系,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手术下术后的平均住院天数、术后残腔并发症(感染、积液、胆瘘)发生率、带管时间、手术时间、复发及手术死亡率。结果共有17例患者(47.22%)行内囊摘除术治疗;共有19例患者(52.78%)行外囊次全切除术治疗。36例患者均被治愈。外囊次全切除术组在带管天数以及残腔并发症发生率的方面明显低于内囊摘除术组;两组的术后住院天数相差不大。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15年,目前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外囊次全切除术较传统的内囊摘除术,其术后残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以及带管时间相对较短,并且最大程度上地减少了对肝脏的损害。对于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可以优先选择。

艾斯卡·艾尼娃[2](2020)在《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诊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肝囊型包虫(Cystic echinococcosis,CE)破入胆道的诊断与治疗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中心住院治疗的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结果、处理方法、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总结诊治特点。将外科处理方法分为单T管组(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双T管组(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双T管引流术)。结果:共收集33例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患者的资料,性别比(男/女)为1:1.2,平均年龄为45.6岁,病灶平均直径12.9cm,临床表现主要是上腹痛(78.8%,27/33)、黄疸(45.5%,15/33)、发热(39.4%,13/33)、恶心呕吐(21.2%,7/33)。腹部B超提示包虫破入胆道有4例(12.1%,4/33)、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包虫破入胆道有8例(25.8%,8/31)、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提示提示包虫破入胆道有8例(61.5%,8/13)、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提示包虫破入胆道有7例(100%,7/7)。单T管组有25例,术后胆漏者5例(20.0%),术后残腔积液4例(16.0%);双T管组有5例,术后残腔积液1例(20.0%),无术后胆漏。3例患者单纯行ERCP术。30例手术患者均得到6月-5年的随访,均无复发,生活状态良好。结论诊断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阳性率由高到低是MRCP、CT、腹部B超,MRCP对肝囊型包虫破人胆道病人具有诊断率高和无创等优点,ERCP不仅对包虫破入胆道有确诊意义,而且对此病术前及术后有重要应用价值;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治疗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并成为首先的传统方法,在把握适应症的前提下,施行胆总管探查双T管引流术效果更佳。

刘辉[3](2020)在《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2013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102例肝细粒棘球蚴感染的患儿(3-14岁)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将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48例患儿为腹腔镜组,传统开放手术54例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基线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8小时患儿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住院时间、残腔感染率、胆漏发生率、术后高钠血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等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残腔积液率、残腔感染率、术后高钠血症发生率、胆漏发生率及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8小时VAS评分、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相应的手术指征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与开腹手术治疗效果相似,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视野清楚、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势。是安全、可行的,患儿家属更容易接受。

吐尔洪江·卡哈尔[4](2018)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肝包虫病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肝包虫病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肝包虫破入胆道的32例,将32例患者按是否术前应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参与治疗分为以下两组。将术前应用ERCP参与治疗者设为ERCP手术组(12例),同期将直接行传统手术者设为直接手术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男女比例:1:1.29,年龄22-68岁,平均47.06岁;组内比较:记录ERCP手术组患者ERCP成功例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ERCP前后部分感染指标及部分肝功能变化情况;组间比较:比较A组与B组的一般资料、感染指标、肝功能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A组1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ERCP术,其中3例在ERCP后出现一过性高热,给与对症治疗后均好转;A组全部患者均择期接受传统手术治疗;比较A组患者ERCP前24h和后48h的感染指标(WBC、PCT)、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P、GGT、ALB),除外ALT、AST、ALB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一般资料、感染指标、肝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除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间为612个月,A组12例患者及B组16例患者均未出现包虫原位复发、胆道狭窄等远期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方面,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A组,其中术后引起的急性肾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急性呼吸衰竭和术后残腔胆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包虫病破入胆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和梗阻性黄疸,在术前应用ERCP参与治疗具有重要的诊治作用,且术前应用ERCP治疗后择期行传统手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优于直接手术组。

蒋铁民,杨登,冉博,郭强,邵英梅,吐尔干艾力·阿吉[5](2017)在《双"T"型管引流治疗肝包虫破入胆总管》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双"T"型管引流治疗肝包虫破入胆总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手术治疗的86例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胆总管患者临床资料。对双"T"型管引流(A组,n=28)与传统胆总管探查"T"管减压(B组,n=58)两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残腔并发症(胆漏、残腔积液、残腔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术后残腔并发症发生率(7.1%,2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1±1.3)d]低于B组术后残腔并发症(15.5%,9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2±1.5)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T"型管引流治疗肝包虫破入胆总管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特点,可彻底解决术后的残腔胆漏,并可避免传统缝合胆瘘口的相关并发症。

何晓勇[6](2017)在《肝包虫破入胆道12例诊治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7年2017年我院收治的手术治疗的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的临床资料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721 d,平均14 d。胆总管"T"型管拔除时间为2142 d,平均约31.5 d。本组12例均痊愈。结论手术治疗是肝包虫破入胆道的主要治疗方法,保持肝包虫残腔外引流和胆总管"T"型管引流的通畅,对促使肝包虫残腔早日闭合十分重要。部分病例可行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肝包虫病灶外囊根治性切除,效果良好。

冉博[7](2016)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小儿肝囊型包虫病包虫囊肿特点并对不同术式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中的应用疗效进行评价,通过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通过影像学及血清学诊断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中的应用,探索术前正确诊断小儿单囊型肝包虫病的最佳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细粒棘球蚴抗原B1重组蛋白(rEgAgB1),探讨其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并将表达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影响rEgAgB1在小儿囊型包虫病血清中表达相关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总结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1例14岁以下(包含14岁)肝囊型包虫病患儿,对患者性别、就诊时年龄、症状、囊肿特征(位置、大小、数量)、手术方案、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治疗方案包括:改良内囊摘除组、外囊次全切除术与外囊完整剥离术。分别对患者性别、体征、有无胆漏、肝包虫囊肿个数、肝包虫囊肿破裂、有无合并其他脏器包虫、包虫大小、术式与术后并发症相关性进行探讨;2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小儿肝囊型包虫及肝囊肿的肝脏病变共100例,其中单囊型肝包虫50例,单纯性肝囊肿50例,分别进行影像学超声、CT检查及实验室包虫四项检查,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将超声与包虫试验、CT与包虫试验相结合,评估联合诊断价值;3将构建的rEgAgB1原核表达质粒(pET28a-EgAgB1)转化至E coli中,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rEgAgB1,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及HCF分别对25例小儿包虫病血清及25例正常儿童血清进行ELISA和Immunoblotting方法检测,并回顾性分析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临床资料,探讨患者年龄、族别、症状、分型、有无合并其他脏器、包虫数量、包虫大小与rEgAgB1在血清中表达关系。结果:1)共有191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行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63例,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89例,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39例。通过对三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①手术时间,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占时显着低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而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无显着性差异;②术中出血量,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术中出血量显着低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而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无显着性差异;③术后带管时间,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术后带管时间显着长于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和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④住院天数,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住院天数显着长于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和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⑤术后残腔并发症(残腔积液、残腔感染、残腔胆漏),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显着低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而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无显着性差异;术后共有26例患儿发生并发症。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术后发生并发症与腹痛、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术前包虫囊肿破裂相关,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行单因素分析时未控制其他因素干扰,将P小于0.1的变量纳入到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腹痛、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包虫囊肿破裂变量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是危险因素。2超声在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中灵敏度为96.00%,特异度为98.00%,CT在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的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62.00%,包虫四项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灵敏度为86.00%,其检测特异度为72.00%。超声与包虫试验联合诊断灵敏度为82%,特异度为100%。CT与包虫试验联合诊断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2%。3用rEgAgB1为抗原对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进行IgG1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9例为阳性,血清诊断阳性率为76%。对25例正常小儿血清检测,血清诊断无阳性结果,检测特异度为100%;用rEgAgB1为抗原对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进行IgG4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显示9例为阳性,血清诊断阳性率为36%,对25例正常小儿血清检测,血清诊断无阳性结果,检测特异度为100%。分析25例小儿包虫囊肿病人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得出:年龄、族别、症状、包虫大小与rEgAgB1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表达阳性无相关性(P>0.05)。肝内多发及有无合并其他脏器这两个因素与rEgAgB1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表达阳性有相关性(P<0.05)。结论:⑴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相比成人,其包虫囊肿具有独特的特点。其生长速度快,包虫囊壁薄,合并其他脏器包虫囊肿发生率高,而且包虫囊肿中CE1型居多,包虫囊肿张力大,较成人易破裂,包虫囊肿合并胆漏发生率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相结合可明确术前诊断。外囊次全切除术为首选术式,如病灶大部分位于肝脏实质内,可行改良的内囊摘除术,如术中包虫残腔合并胆瘘,术中胆道造影可有效降低术后残腔并发症。腹痛、术中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和包虫术前破裂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其他患者,可能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⑵在鉴别诊断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与单纯性肝囊肿中,超声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应为首选。如仅为诊断,CT因其放射性不应作为常规检查,但如需手术,可行CT明确囊肿大小位置与血管胆道关系,为手术入路提供佐证。免疫学检查是对影像学检查的重要补充,尤其在鉴别诊断囊性占位有困难时,可提高诊断品质;⑶rEgAgB1在小儿包虫血清学诊断中具有高特异性表达,能够有效提高特异度,但灵敏度较低,IgG1亚型抗体的检测显着高于IgG4亚型抗体,其临床诊断和随访价值有待今后大样本验证。

吐尔洪阿吉·买买提艾力[8](2014)在《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胆道术后并发症的对比研究及治疗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探讨肝囊性包虫病术后残腔胆漏的特征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月到201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包虫外科收治的168例包虫破入胆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点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92例(54.76%)患者分为隐性包虫囊-胆管瘘组,76例(45.23%)患者分为显性包虫囊-胆管瘘。对两组病人的人口学特点,包虫病灶特征,平均住院天数和随访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两组病人的人口学特征和术前包虫囊肿病灶特征无显着差异(P<0.05)。平均住院天数:隐性包虫囊-胆管瘘组的6.97±1.24,与显性包虫囊-胆管瘘组9.34±1.25(天)比较,略小于显性包虫囊-胆管瘘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短期和中期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隐性包虫囊-胆管瘘组(22.820%)低于显性包虫囊-胆管瘘组(30.2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5)。隐性包虫囊-胆管瘘组的术后胆漏8例(8.69%),高于显性包虫囊-胆管瘘组的术后胆漏5例(6.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9)。隐性包虫囊-胆管瘘组的术后肝脓肿5例(5.43%)发生率高于显性包虫囊-胆管瘘组2例(2.63%)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5)。远期并发症中胆道狭窄的发生率显性包虫囊-胆管瘘组(10.52%)高于隐性包虫囊-胆管瘘组(0%)(P=0.01)。结论:术后短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胆漏及肝脓肿多见于隐性包虫囊-胆管瘘组。由于术中找不到漏口并不完全的减压,涉及到主要胆管等原因,术后胆道狭窄的发生率显性包虫囊-胆管漏组高于隐性包虫囊-胆管漏组。

马永芳,塔娜[9](2014)在《肝包虫囊肿破入胆总管的超声诊断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了13例肝包虫囊肿破入胆总管的超声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对本病的声像图的特征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住院并经手术证实的13例肝包虫囊肿破入胆总管患者的超声图像资料。结果 13例肝包虫囊肿破入胆总管的声像图特征为:肝内可见破裂无张力感的包虫囊肿;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内的长条、双线状高回声带;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超声诊断该病有较高的特异性,是诊断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的首选检查方法。

李宝亮,赫嵘,贾哲,张珂,蒋力,穆毅[10](2013)在《肝包虫病致反复发作急性胰腺炎1例》文中研究表明肝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体肝脏所导致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可分为肝细粒棘球蚴病及肝泡状棘球蚴病,以肝细粒棘球蚴病多见。本病多见于畜牧区,是我国西北地区及西南地区常见病,患病率在0.5%5.0%。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临床表现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合并急性胰腺炎及化脓性胆管炎时病情危重。本院收治1例肝以反复发作胆源性胰腺炎病及急性胆管炎为表现的肝包虫病病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资料

二、肝包虫破入胆道1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包虫破入胆道1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邻近肝门部肝细粒棘球蚴病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资料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临床诊断
    2.研究方法
        2.1 手术方式及分组
        2.2 手术方法
        2.2.1 内囊摘除术
        2.2.2 外囊次全切除术
        2.3 出院指征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一般情况描述
        1.1 一般资料
        1.2 治愈情况
        1.3 不同术式构成比
    2.术后平均住院天数
    3.残腔引流管带管时间
    4.手术平均时间
    5.残腔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
讨论
    1.内囊摘除术
        1.1 内囊摘除术的评价
        1.2 残腔的处理
    2.外囊完整剥除术的评价
    3.外囊次全切除术的评价
    4.肝叶切除术的评价
    5.特殊类型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术式选择
        5.1 囊肿破裂入胆道的情况下的术式选择
        5.2 囊肿合并胆瘘术式选择
        5.3 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术式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3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3)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4)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肝包虫病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分组及纳入、排除标准
        2.2 观察指标
        2.3 ERCP术前准备和手术方法
        2.4 肝包虫破入胆道的外科手术方法
        2.5 随访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肝包虫破入胆道12例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
    1.3 辅助检查
    1.4 手术治疗
2 结果
3 讨论

(7)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术式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应用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患者临床资料
        1.3 研究内容
        1.4 相关因素及其赋值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影像学与包虫免疫学检测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B1的研制及其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初步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细粒棘球蚴病诊断抗原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8)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胆道术后并发症的对比研究及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综述
    参考文献
导师评阅表

(9)肝包虫囊肿破入胆总管的超声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10)肝包虫病致反复发作急性胰腺炎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资料
    1.1 主诉
    1.2现病史
    1.3 入院后诊疗经过
    1.4 既往史
    1.5 辅助检查
2 讨论

四、肝包虫破入胆道1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邻近肝门部肝细粒棘球蚴病效果分析[D]. 高宇.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诊治分析[D]. 艾斯卡·艾尼娃.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3]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比较[D]. 刘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4]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肝包虫病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D]. 吐尔洪江·卡哈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 [5]双"T"型管引流治疗肝包虫破入胆总管[J]. 蒋铁民,杨登,冉博,郭强,邵英梅,吐尔干艾力·阿吉.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7(08)
  • [6]肝包虫破入胆道12例诊治体会[J]. 何晓勇.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46)
  • [7]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D]. 冉博.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8)
  • [8]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胆道术后并发症的对比研究及治疗体会[D]. 吐尔洪阿吉·买买提艾力.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2)
  • [9]肝包虫囊肿破入胆总管的超声诊断分析[J]. 马永芳,塔娜.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02)
  • [10]肝包虫病致反复发作急性胰腺炎1例[J]. 李宝亮,赫嵘,贾哲,张珂,蒋力,穆毅.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13(04)

标签:;  ;  ;  ;  ;  

肝包虫浸润胆管15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