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东濮凹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一、东濮凹陷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秀琪[1](2020)在《东濮凹陷濮卫-文留地区油气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文中提出东濮凹陷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业已进入中后期,其勘探难度日趋增大。多年的勘探开发研究业已展示其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断层数量众多且交错分布,储层砂体非均质性强,造成各层段油气分布特征各异,这极大增加了后续油气勘探工用的难度。针对研究区的这种情况,我们拟选择东濮凹陷的文留地区和濮卫地区为主要研究靶区,充分吸收前人有关石油地质的研究成果,系统剖析靶区各层段原油分子组成、特别是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以期揭示原油不同成因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成熟度变化规律。进而深入探讨研究区油气富聚规律,为油气的深入勘探提供地球化学依据。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1)研究区油样的保存条件较好,无明显微生物次生蚀变作用。油源沉积环境具有还原性较强的特征,为水体分层、高盐度的咸湖相沉积。总体来看最高演化成熟度尚未达到生油主峰阶段。(2)基于原油类型及成熟度分布来看,濮卫-文留地区致少汇聚了两期次原油:Ⅰ类为早期原油,成熟度相对较低,分布在文留及户部寨地区;Ⅱ类为晚期原油,成熟度相对较高,分布在濮城和卫城地区。晚期成熟度较高原油有向南运移的特征,且与早期原油存在不同程度的混合。而文留东部地区缺乏晚期较高成熟度原油的汇入。其中卫城地区卫79-7井的原油成熟度最高,附近应有较好的油气资源,可以作为未来的一个的勘探方向。(3)濮卫、文留地区储层横向连通性较好,钻井沿线应该均有油气分布。文留地区储层纵向连通性较好,盖层位于沙二下亚段之上;濮卫地区存在两个区域性盖层,分别在沙二下亚段之上、沙二下与沙三下亚段之间,阻挡了沙二下与沙三下亚段之间的油气运移,盖层下方的油气最为富集,是很好的勘探方向。(4)通过对文留地区文101井区附近的文古2井进行地化特征的研究,明确文古2井的油源与研究区原油的油源都不相同,未对附近文101井区的油气产生影响,说明文古2井的油气充注量不足或是与文101井区间存在构造遮挡不宜作为一个很好的油气勘探方向。

余金柱[2](2019)在《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油气成因机制》文中提出东濮凹陷是典型的盐湖相富油气凹陷,其中濮城油田作为东濮凹陷的第二大油气田,油气成因与成藏机制复杂。采用Rock-Eval、色谱-质谱、单体烃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技术,结合地质分析,开展了濮城油气特征、成因与成藏特征研究。濮城油田原油特征显着:(1)具有典型的盐湖相成因特征:明显的植烷优势(Pr/Ph=0.42)、检测出具有一定含量的β-胡萝卜烷、具有高碳数n C37、n C38正构烷烃优势、富集伽马蜡烷、升藿烷具有“翘尾”特征、多数原油甾烷异构化程度较低等;(2)濮城油田原油总体属于低熟油,少数为正常成熟度原油,C29甾烷???20S/(S+R)、C29甾烷???(14)(???+???)分布范围分别为0.29~0.37、0.28~0.31。(3)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呈两段式分布,与咸水湖相原油的相似,反映两种生源特征。根据成熟度参数,将原油划分为两类,Ⅰ类:沙一段~沙三中亚段原油;Ⅱ类: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原油,Ⅰ类原油具有较低的甾烷异构化程度,原油成熟度较低。油源对比表明,濮城油田原油与濮城洼陷、濮卫洼陷中埋深大于3000m的烃源岩有较好的可比性,濮城沙三上亚段原油与沙三中亚段原油可对比性强,为同源,主要来自于濮城沙三中亚段烃源岩,也有沙三上亚段、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生烃贡献。濮城油气主要有以下成藏特征:(1)油气藏类型以断块和断层-岩性油气藏为主;(2)储层单层厚度薄,特薄层和薄层占绝大多数,储层泥质、碳酸盐含量高,濮城中深层区总体属于低孔、超低渗-低渗储层;(3)两期成藏、早期为主;(4)东濮凹陷盐湖相低熟油主要有两种成因机制:类脂类大分子早期成烃和富硫大分子/干酪根低温降解机制;(5)濮城西翼局部膏盐岩控制油气藏温压与油气运移,深部油气藏局部经历TSR作用,提出濮城中深层油气为“早生近源-断层输导-断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

胡涛[3](2019)在《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中同一目的层或不同目的层内的不同构造部位广泛含有油气的一类油气聚集,具有“高点低点聚油气共存、高孔低孔含油气共存、高产低产含油气层共存、高压低压含油气层共存”等基本特征,资源潜力巨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针对我国陆相盆地多来源、多阶段、多动力形成的复杂油气成藏特点,还存在三大难题尚未解决,具体表现在:(1)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来源差异大;(2)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成藏时期差异大;(3)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成藏动力和成藏过程差异大。搞清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对于提高勘探成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上述三个难题,本文选择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为研究目标,展开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针对不同构造位置的原油、泥页岩和砂岩储层开展取样测试,通过剖析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充注时期差异、原油成熟度差异、烃源岩热演化史差异、原油和泥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差异以及砂岩储层致密演化史差异,厘定油气来源、搞清成藏期次、明确运移动力、恢复成藏过程,最终建立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分布发育模式。结果表明:(1)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是不同来源、不同阶段、不同动力和不同类别油气藏叠加复合的结果;(2)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构造高部位的油气具有聚集时间最早、油气来源埋深最大、油气运移距离最长的特征,它们主要是在浮力作用下形成的圈闭类油气藏;(3)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近洼位置的油气具有聚集时间较晚、油气来源埋深较大、油气运移距离最短的特征,它们主要是在生烃膨胀力作用下形成的深盆油气藏;(4)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斜坡位置的油气既具有聚集时间最晚、油气来源埋深较大、油气运移距离较短的特征,还具有聚集时间较早、油气来源埋藏最大、油气运移距离较长的特征,它们主要是在浮力和生烃膨胀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类别油气藏的叠加复合。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建立了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分布发育模式。这对于阐明含油气盆地中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分布发育特征和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信凤龙[4](2018)在《东濮凹陷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及其主控因素》文中提出以油气形成及分布理论为指导,系统归纳了研究区油气不均一分布的特征,并通过成藏要素的综合研究,剖析油气不均一分布主控因素,建立了油气不均一分布模式。东濮凹陷不同区带、不同层系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性明显,总体上具有“北富南贫、纵向富集层系集中”的特征。平面上,油气主要富集于凹陷北部的中央隆起带和西部斜坡带;纵向上,集中富集于沙二段和沙三段,与渤海湾盆地其它凹陷油气多层系分布特征具有显着差异。中浅层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深层主要以非构造油气藏为主。原油物性整体上随深度增加逐渐变好,但在盐岩发育区的物性变化区间较大。研究区不同类型天然气分布具有差异,油型气主要分布在沙三中、下亚段,平面上富集于生烃洼陷附近,且靠近生烃中心地区为干酪根裂解气分布有利区,近洼斜坡带为原油裂解气分布有利区;煤成气主要富集于北部文留地区沙四段,南部的马厂、白庙地区;混合气主要分布于气源断裂沟通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区域,具有多层系富集特征。东濮凹陷北部洼陷烃源岩生烃条件远远好于南部洼陷,洼陷生烃条件的差异从根本上控制了油气“北富南贫”的格局;北部地区发育五套盐岩,极好的封盖条件控制了油气纵向富集层位,使油气集中分布在沙一盐之下的沙二段和沙三段;构造背景和输导体系控制油气运移方向,是油气在不同构造带差异性聚集的关键。不同母质类型烃源岩的供烃、断层的输导和膏盐、泥岩盖层的配置条件控制了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分布差异。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和沙三中、下亚段烃源岩分别是煤成气和油型气生成的物质基础,成藏期气源断层的活动为煤成气向上部层系运移提供了条件,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的断盖配置关系造成了油型气、煤成气和混合气富集层位的差异。温压条件控制了烃源岩与早期油藏所经历的热演化程度以及油气在不同运聚方式下的相态演化。随着埋深增加、温压升高,洼陷中心干酪根裂解成气,近洼斜坡的早期原油易于发生原油裂解和气侵富化;油气在向构造高部位运移过程中,随着埋深变浅、温压减小,油溶天然气出溶形成气藏或伴有气顶的油气藏。依据东濮凹陷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结合封盖条件、供烃层系、运移方式的差异,将研究区油气不均一分布划分为两种模式:南北分区-构造分带-油气差异分布模式、不同断盖-多成因类型-多相态油气差异分布模式。

杨岱林[5](2018)在《东濮凹陷西南洼断层输导与封闭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系统分析东濮凹陷西南洼断层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区断层分段生长特征、断层活动史和油气成藏期次的匹配关系、明确了断层封堵成藏的泥岩涂抹下限,总结了断层控藏的基本模式。通过细化各断块中地层与断层解释,划分了四类断层组合样式:I类由主断层与上盘反向断层组成反“Y”字形结构,Ⅱ类由主断层与上盘反向断层及顺向断层之间组成反“Y”字形与“Y”字形结构,Ⅲ类由主断层与顺向断层形成阶梯式断层,同时两者与上盘反向断层形成反“Y”字形结构,IV类是上述三类断层组合样式的复合形式。东濮凹陷西南洼发育贯穿新近系及古近系的油源断层和仅断切新近系的圈闭断层。通过断层活动性(断层生长指数与落差法)研究结合成藏期次研究表明,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断层对油气的二次运移与富集的影响不同,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东营期)断层活动强度适中,油气沿东营期活动强烈的油源断层运移,东营期后油源断层活动减缓或者停止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通过对干层、水层、油层、气层断层泥岩涂抹系数计算与统计,确定断层泥岩涂抹因子CSP大于20、SGR大于0.52时断层具有封堵性,同时确定了泥岩涂抹因子SGR和油气柱高度的关系。建立研究区4种断层控藏模式:阶梯式断层控藏模式、地垒式断层控藏模式、反“Y”字形断层控藏模式、马尾状断层控藏模式。

张国强[6](2018)在《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油气源精细对比及成藏主控因素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典型富油气凹陷,作为该凹陷现今最富油气、储量最高的勘探区,濮卫地区的油气资源占盆地三级储量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目前的勘探成果表明,濮卫地区油气分布复杂,地化参数差距显着,油气来源存在争议,主控因素有待总结,对研究区上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学意义。本论文基于该地区勘探开发成果与最新地化实验数据,利用地质剖析、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分析油气成因来源的基础之上,探讨濮卫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一步归纳成藏规律并总结成藏模式,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濮卫地区原油混源现象普遍存在,混源比例不同导致地化指标相异:濮卫地区原油基本为沙三中亚段、沙三下亚段烃源岩的混源成藏,多种地球化学指标表征研究区原油受这两套主力烃源岩混合供烃,少数原油样品由于原油来源上的差异性,致使其原油地球化学指标异常。其中濮城地区沙一段原油为沙一段烃源岩与沙三中亚段烃源岩混合供烃,可能存在沙一段单独供烃的原油;濮城地区沙二段、沙三段原油为濮城次洼、濮卫洼陷沙三段多个亚段烃源岩混合供烃;文明寨-古云集地区沙三、四段原油为卫城次洼北部沙三、四段烃源岩混合供烃。(2)濮卫地区天然气地化差异显着,煤成气、油型气及混合气均有发育:濮卫地区濮城次洼南部、卫城次洼北侧、户部寨三处均有天然气分布,其中不同地区不同层系之间天然气的组分含量及碳同位素差异显着,甲烷含量在63.74%94.63%之间均有分布,甲烷碳同位素主要分布于-42.3‰-28.4‰范围内。地化指标的差异性主要与天然气成因相关,其中户部寨为典型的煤型气藏,气藏附近发育有沟通石炭-二叠煤系地层的深大断裂,使深部的煤型气向上运移至储层成藏;卫城地区为混合气藏,为沙河街组的油型气与石炭-二叠系的煤型气混合;濮城地区煤型气与油型气共存,其中沙二段天然气为油型气,以干酪根裂解气为主,伴有少量原油裂解气,沙三下亚段天然气为煤型气、油型气混合成藏。(3)濮卫地区油气藏的分布主要受烃源岩、沉积储层、区域盖层(盐岩层)和断裂四个主要地质要素共同控制:两套主力烃源岩为濮卫地区油气藏发育提供物质基础,烃源岩的平面分布和有机质含量控制了油气展布,平面上油气主要围绕两大生烃洼陷发育;纵向上油气在优质烃源层(沙三段)附近层位富集。研究区储层沉积相类型及物性特征控制油气藏差异聚集,宏观上辫状河三角洲外前缘和曲流河三角洲外前缘亚相为油气聚集的优势沉积相,微观上高孔高渗的优质储层是油气富集有利区。濮卫地区主要发育有两套优质盖层,分别为濮卫次洼沙一段的盐岩层,和沙三段中的盐岩层与巨厚泥岩组合,前者在濮城次洼与濮卫洼陷发育,在卫城次洼缺失,对濮城次洼与濮卫洼陷沙二段的油气藏具有较好的封盖作用,并阻止油气从沙三段向沙一段运移。后者主要在卫城次洼发育,在盖层阻挡下卫东断层下盘富集了大量油气。

李蕾[7](2018)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西斜坡盐湖相油气特征与成藏特征》文中研究指明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盐湖相富油气凹陷,油气成因与成藏过程复杂。本文采用Rock-Eval、色谱-质谱、高分辨质谱等地球化学技术,结合地质分析,开展了东濮凹陷西斜坡油气特征、成因与成藏特征研究。东濮凹陷西斜坡原油特征显着,主要包括:(1)具有典型盐湖相成因特征,包括植烷优势、β-胡萝卜烷与长链烷烃(nC37、nC38)较发育、伽马蜡烷富集、升藿烷具“翘尾”等;(2)原油成熟度两极分化,绝大部分原油(中浅层)为低熟油、少部分(深层)为高成熟油;(3)深部油气藏局部发生有机-无机改造,原油中检测到丰富的低热稳定性硫化物。原油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马寨原油,具有较低的C29藿烷/C30藿烷、较低Pr/Ph、较高C35藿烷/C34藿烷与较高的二苯并噻吩/菲等强还原性、盐湖相原油特征;第二类为胡庆-邢庄-柳屯原油,盐湖相特征相对较弱。油源分析表明,马寨原油主要来自相邻的马寨次洼;胡庆原油主要来自斜坡及海通集洼陷;邢庄-柳屯原油主要来柳屯洼陷;烃源岩主要为埋深>3000m的沙三下沙四上烃源岩,局部混有沙三上沙三中。西斜坡油气主要有以下成藏特征:(1)油气藏类型多样,包括断块、断层-岩性潜山、非常规致密油气;(2)储层薄互层,深部储层致密;(3)两期成藏、早期为主;(4)膏盐岩控制油气藏温压与油气运移,深部油气藏局部经历TSR。共建立了两种油气成藏模式:中浅层为“早期近源-断层输导-断层相关型圈闭”成藏模式,深层为“洼陷带自生自储-致密油气”成藏模式。以上认识对盐湖相油气成因与成藏机理、油田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董潇阳[8](2018)在《东濮凹陷油气资源潜力与分布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东濮凹陷经历了三次资源评价,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勘探难度越来越大。现有的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与勘探所发现的油气储量之间不平衡的问题凸显,亟待对东濮凹陷的油气资源重新进行评价,以更准确的认识该区油气资源潜力,指导勘探方向。论文应用成藏门限理论与规模序列法两种评价方法对东濮凹陷油气资源量进行分析。应用归一化流体势理论将东濮凹陷划分为8个成藏体系,分别计算出每个成藏体系的损耗烃量并确定了成藏门限,依据排烃量和成藏门限的差值,获得了东濮凹陷最大资源量为63.9×108t,剩余资源量为57.97×108t,主要集中在成藏体系Ⅵ与Ⅶ,成藏体系Ⅰ、Ⅱ、Ⅲ的资源量也较大。规模序列法中,分别采用按照油藏类型为序列和按照油气成藏体系为单元两种形式对东濮凹陷总探明储量与剩余资源潜力进行预测,其中,以油气藏类型为序列对东濮凹陷探明储量预测结果表明东濮凹陷的总探明储量为8.53×108t,剩余可探明储量为2.6×108t,断块油藏具有最大潜力;以油气成藏体系为单元采取改进的多参数约束油藏规模序列法对东濮凹陷探明储量预测结果表明东濮凹陷总探明储量为8.19×108t,剩余可探明储量为2.26×108t,主要集中在成藏体系Ⅳ。

徐源[9](2018)在《东濮凹陷柳屯洼陷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有利分布区预测》文中认为随着勘探的深入,浅层油气藏的勘探愈发困难。东濮凹陷柳屯洼陷深层油气藏发育,但整体勘探程度较低,本文通过选取柳屯洼陷的两个典型深层油气藏进行解剖,分析其油气水特征、温压特征、烃源特征、储层特征,总结出柳屯洼陷油气藏形成主要受烃源岩(S)、储层(D)、超压(P)等地质因素影响。研究表明:柳屯洼陷沙三中亚段有机质丰度一般,以Ⅱ2型-Ⅲ型干酪根为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沙三中亚段发育盐湖相和三角洲前缘相,储层以粉砂岩为主,致密储层普遍发育;沙三中亚段原油来自沙三中烃源岩,在油气成藏时,储层已经致密,整体属于先致密后成藏类油气藏;深层地层的超压由欠压实作用、生烃作用、矿物脱水和膏盐岩封闭作用共同造成;利用泥岩声波时差预测地层压力方法中,平衡深度法在深层不适用,Eaton法和Zhang法在研究区更适用,沙三中亚段超压主要分布在洼陷的东北、东南和西南三个方向。基于这些成果,将烃源灶(S)、沉积相(D)、超压(P)三大主控因素用地质要素叠合法进行叠合,预测了柳屯洼陷深层有利勘探区带,沙三中亚段有利成藏区面积约50km2,为柳屯洼陷下一步勘探提供参考。

赵鸿皓[10](2018)在《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油气成藏期差异性及主控因素》文中提出综合利用烃源岩生排烃期法、流体包裹体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各凹陷新生界油气成藏期特征,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凹陷油气成藏期差异,探讨了油气成藏期差异的主控因素。渤海湾盆地各凹陷主要存在两期成藏,即古近纪末期和新近纪中晚期-第四纪,且以新近纪中晚期-第四纪为主。从盆地外围凹陷向渤中地区,平面上油气主成藏期逐渐变晚,表现出早期成藏→晚期成藏的演变特征;纵向上油气富集层系逐渐变新,自深部至浅部呈现出单期→两期→单期的演变特征。整体上,自盆地边缘至渤中凹陷,表现为单期早期成藏→两期成藏早期为主→两期成藏晚期为主→单期晚期成藏的演变特征。凹陷范围内,自生烃洼陷向构造高部位,成藏期由早变晚。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油气成藏期的差异及演变规律主要受控于盆地沉降过程、烃源岩演化,且受断层活动影响。盆地沉降控制着渤海湾盆地宏观上的油气成藏期,其中沉降期次控制成藏期次,沉降幅度控制成藏期的主次;不同沉降类型的平面分布控制着成藏期次演化,且新近系-第四系补偿沉积厚度越大,晚期成藏特征越明显。烃源岩演化控制着成藏期的时空差异及演变规律,其中烃源岩生烃时期控制油气成藏期,烃源岩分布层系影响生烃时期。晚期断层的活动时期与新近系油气成藏时期相匹配,断层活动性影响油气垂向运移距离,进而影响新近系成藏时期。

二、东濮凹陷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濮凹陷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东濮凹陷濮卫-文留地区油气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地层发育特征
    2.4 断裂发育情况
第3章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3.1 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的基本应用
    3.2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的分布特征
    3.3 萜烷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
    3.4 甾烷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
    3.5 长链烷基苯与长链烷基环己烷的分布特征
    3.6 芳烃化合物的分布特征
第4章 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
    4.1 油气成藏过程及机理
    4.2 东濮凹陷油气藏特征及分布
    4.3 濮卫-文留地区油气富集规律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油气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盐湖相盆地原油及烃源岩研究进展
        1.3.2 存在问题
    1.4 东濮凹陷濮城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1.7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石油地质概况
    2.1 地理与区域构造位置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与地层发育
    2.4 生储盖组合
第3章 样品与实验
    3.1 样品分布
    3.2 样品前处理
第4章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类型
    4.1 油气分布特征
    4.2 原油物性与族组成特征
        4.2.1 原油物性特征
        4.2.2 原油族组分特征
    4.3 原油饱和烃特征
        4.3.1 原油链烷烃特征
        4.3.2 甾烷组成与分布特征
        4.3.3 萜烷组成与分布特征
    4.4 原油芳烃特征
    4.5 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4.6 原油成因类型划分
第5章 烃源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5.1 烃源岩分布与发育
    5.2 烃源岩质量评价
        5.2.1 有机质丰度
        5.2.2 有机质类型
        5.2.3 有机质成熟度
    5.3 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特征
        5.3.1 族组成特征
        5.3.2 链烷烃分布特征
        5.3.3 甾萜类生物标志物特征
        5.3.4 芳香烃特征
第6章 油气成因机制
    6.1 油源分析
        6.1.1 饱和烃总离子流图定性对比
        6.1.2 甾类化合物指纹定性对比
        6.1.3 萜类化合物指纹定性对比
        6.1.4 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参数定量对比
    6.2 烃源岩生烃模式与生烃机制分析
    6.3 油气运移与成藏特征
        6.3.1 油气运移
        6.3.2 油气成藏特征
    6.4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6.4.1 油气藏温压特征
        6.4.2 油气藏储层特征
        6.4.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6.4.4 油气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油气藏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1.3.2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1.5.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5.2 样品观察与实验
        1.5.3 图件编制与文章发表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连续型砂岩油气藏分布特征
    2.1 地理位置与勘探现状
    2.2 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地质特征
        2.4.1 油气藏分布特征
        2.4.2 油气藏类型
        2.4.3 油气分布规律
第3章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油气来源
    3.1 烃源岩基本特征
        3.1.1 岩性
        3.1.2 有机质丰度
        3.1.3 有机质类型
        3.1.4 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
    3.2 不同岩性泥页岩生排烃潜力对比
    3.3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油气来源
        3.3.1 沙河街组有效烃源岩判识
        3.3.2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与不同层位油气来源
第4章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油气充注时期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4.1.1 取样原则
        4.1.2 烃类流体包裹体岩相特征
        4.1.3 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烃类充注时间
    4.2 烃源岩生排烃史
第5章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
    5.1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藏动力与过程
        5.1.1 砂岩储层基本特征及孔隙度演化史
        5.1.2 不同时期油气充注动力
    5.2 成藏过程与发育模式
        5.2.1 成藏过程
        5.2.2 分布发育模式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东濮凹陷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及其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
        1.2.2 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发育特征
    2.2 构造及演化特征
        2.2.1 主控断裂
        2.2.2 构造单元划分
        2.2.3 构造演化特征
第三章 油气分布不均一性
    3.1 不同地区油气分布特征
    3.2 不同层系油气分布特征
    3.3 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
    3.4 原油物性及分布特征
    3.5 不同类型天然气分布差异
        3.5.1 油型气、煤成气及混合气分布特征
        3.5.2 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分布特征
第四章 油气分布不均一性主控因素
    4.1 生烃条件控制南北油气富集差异
        4.1.1 泥质烃源岩生烃特征对石油及油型气分布的控制
        4.1.2 煤系烃源岩生烃特征对煤成气分布的控制
    4.2 构造格局和输导体系控制不同区带油气富集差异
    4.3 断-盖配置控制油气富集层系
    4.4 温压条件控制油气相态演化差异
第五章 油气不均一分布模式
    5.1 南北分区-构造分带-油气差异分布模式
    5.2 不同断盖-多成因类型-多相态油气差异分布模式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东濮凹陷西南洼断层输导与封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题目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断层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盆地演化史
    2.3 盆地构造特征
        2.3.1 断层体系发育特征
        2.3.2 局部构造特征
    2.4 断层分段生长特征
        2.4.1 断层分段性
        2.4.2 主要断层分段生长定量研究
    2.5 地层特征
第3章 断层几何学特征研究
    3.1 研究区断层发育特征
    3.2 断层组合样式
        3.2.1 剖面上的组合特征
        3.2.2 剖面组合样式的平面分布
    3.3 油气分布受断层组合样式的控制
        3.3.1 赵庄-桑村集地区油气分布及断层剖面组合样式的关系
        3.3.2 方里集地区油气分布及断层组合样式的关系
        3.3.3 孟居地区油气分布及断层组合样式的关系
        3.3.4 南何家地区油气分布及断层组合样式的关系
第4章 断层活动演化史研究
    4.1 断层活动强度
        4.1.1 长垣断层
        4.1.2 南湖断层
        4.1.3 赵庄Ⅱ断层
        4.1.4 方里集断层
        4.1.5 黄河断层
    4.2 断层活动期次
    4.3 断层活动性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4.3.1 长垣断层
        4.3.2 南湖断层
        4.3.3 赵庄II断层
        4.3.4 方里集断层
        4.3.5 黄河断层
第5章 断层封闭性定量计算与评价
    5.1 西南洼地区断层封闭性下限
    5.2 断层封闭性评价
        5.2.1 方里集地区
        5.2.2 南何家地区
        5.2.3 孟居地区
        5.2.4 赵庄地区
第6章 断层与油气成藏
    6.1 断层性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6.2 断层控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油气源精细对比及成藏主控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油源对比研究现状
        1.3.2 气源对比研究现状
        1.3.3 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现状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油气源精细对比
        1.4.2 成藏主控因素探究
        1.4.3 成藏模式
        1.4.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1.5.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5.2 取样与实验
        1.5.3 图件编制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概况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分布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2.4.1 烃源岩特征
        2.4.2 储集层特征
        2.4.3 盖层及储盖组合特征
        2.4.4 成藏期次
第3章 濮卫地区烃源岩特征
    3.1 烃源岩分布特征
    3.2 烃源岩性质
        3.2.1 有机质丰度
        3.2.2 有机质类型
        3.2.3 有机质成熟度
第4章 濮卫地区油气分布及地化特征
    4.1 油气藏分布特征
        4.1.1 油藏的分布特征
        4.1.2 气藏的分布特征
    4.2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4.2.1 原油的物性
        4.2.2 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
        4.2.3 甾、萜类化合物特征
    4.3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4.3.1 天然气组分特征
        4.3.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4.3.3 天然气氢同位素特征
        4.3.4 天然气Ar同位素特征
第5章 濮卫地区油气源精细对比
    5.1 油源对比
        5.1.1 濮城油田油源对比
        5.1.2 文明寨-古云集油田油源对比
    5.2 气源对比
        5.2.1 天然气特征
        5.2.2 气源对比
第6章 成藏主控因素探究
    6.1 烃源岩
        6.1.1 烃源岩平面上的影响
        6.1.2 烃源岩纵向上的影响
    6.2 储集层
        6.2.1 储层基本性质
        6.2.2 储层平面上的影响
        6.2.3 储层纵向上的影响
    6.3 盖层
        6.3.1 盖层平面上的影响
        6.3.2 盖层纵向上的影响
    6.4 断裂
        6.4.1 研究区断裂发育情况
        6.4.2 断裂与油气藏的关系
    6.5 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7)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西斜坡盐湖相油气特征与成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盐湖相盆地烃源岩和原油研究进展
        1.3.2 断陷盆地斜坡带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
        1.3.3 存在问题
    1.4 东濮凹陷西斜坡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1.7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石油地质概况
    2.1 地理与区域构造位置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与地层发育
    2.4 生储盖组合
第3章 样品与实验
    3.1 样品分布
    3.2 实验方法
第4章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4.1 原油物性特征
    4.2 原油族组分特征
    4.3 原油饱和烃组成与分布特征
        4.3.1 原油链烷烃组成与分布特征
        4.3.2 甾烷组成与分布特征
        4.3.3 萜烷组成与分布特征
    4.4 原油芳烃组成特征
    4.5 原油成因类型划分
第5章 烃源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5.1 烃源岩分布
    5.2 烃源岩质量评价
        5.2.1 有机质丰度
        5.2.2 有机质类型
        5.2.3 有机质成熟度
        5.2.4 烃源岩生排烃特征
    5.3 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特征
        5.3.1 族组成
        5.3.2 链烷烃分布特征
        5.3.3 甾萜烷生物标志物特征
        5.3.4 芳烃特征
    5.4 油源分析
        5.4.1 油源对比
        5.4.2 地质分析
第6章 油气成藏特征
    6.1 油气藏地质特征
        6.1.1 油气藏温压特征
        6.1.2 油气藏储层特征
    6.2 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6.2.1 油气成藏特征
        6.2.2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6.2.3 油气运移与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东濮凹陷油气资源潜力与分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油气成藏体系研究现状
        1.3.2 资源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勘探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成果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研究成果
第2章 东濮凹陷油气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
    2.3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2.4 生储盖组合
第3章 东濮凹陷油气成藏体系划分
    3.1 油气成藏体系描述
        3.1.1 油气成藏体系的概念
        3.1.2 油气成藏体系的划分方法
    3.2 东濮凹陷油气成藏体系划分
第4章 东濮凹陷油气成藏门限与资源潜力分布评价
    4.1 东濮凹陷源岩生排烃量评价
        4.1.1 生排潜力原理
        4.1.2 东濮凹陷源岩生排烃强度分析
    4.2 东濮凹陷各成藏体系损耗烃量与成藏门限
        4.2.1 成藏门限判别及损耗烃量公式介绍
        4.2.2 损耗烃量计算
        4.2.3 成藏门限及成藏体系定量评价
第5章 东濮凹陷油藏规模序列与资源潜力评价
    5.1 不同油藏类型规模序列与资源潜力评价
        5.1.1 已发现油藏类型归类
        5.1.2 不同类型油藏规模序列法
    5.2 不同成藏体系油藏规模序列与资源潜力评价
        5.2.1 多参数约束油藏规模序列法原理
        5.2.2 序列选取的多参数约束
        5.2.3 不同成藏体系油藏规模序列法
    5.3 两种评价方式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东濮凹陷柳屯洼陷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有利分布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深层油气藏概念
        1.3.2 深层油气藏特征
        1.3.3 深层油气藏成烃成藏特征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和沉积特征
第3章 典型油气藏解剖
    3.1 胡96 块油气藏
        3.1.1 分布范围
        3.1.2 油气水性质
        3.1.3 温压特征
        3.1.4 烃源岩特征
        3.1.5 储层特征
    3.2 濮深18 块油气藏
        3.2.1 分布范围
        3.2.2 油气水性质与分布特征
        3.2.3 温压特征
        3.2.4 烃源岩特征
        3.2.5 储层特征
第4章 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
    4.1 烃源岩特征
        4.1.1 有机质丰度
        4.1.2 有机质类型
        4.1.3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4.1.4 烃源岩生烃史
    4.2 储层特征
        4.2.1 岩石学特征
        4.2.2 孔隙类型
        4.2.3 成岩作用
        4.2.4 储层致密史与储层孔隙度平面分布
    4.3 超压特征
        4.3.1 超压成因机制
        4.3.2 超压预测方法评价
        4.3.3 超压平面分布图
    4.4 油源对比
    4.5 油气藏类型
第5章 深层油气藏有利分布区预测
    5.1 致密油有利区带预测方法
    5.2 烃源岩有利区预测
    5.3 储层有利区预测
    5.4 超压有利区预测
    5.5 深层油气分布有利区预测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油气成藏期差异性及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地质学分析判定油气成藏期
        1.2.2 流体包裹体判定油气成藏期次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概况
    2.2 地层发育特征
        2.2.1 古近系
        2.2.2 新近系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构造演化特征
        2.3.2 不同坳陷演化特征
第三章 不同凹陷成藏期特征
    3.1 辽河坳陷及辽东湾地区
    3.2 渤中坳陷
    3.3 济阳坳陷
    3.4 黄骅坳陷
    3.5 冀中坳陷
    3.6 临清坳陷
    3.7 昌潍坳陷
第四章 不同凹陷成藏期差异性对比
    4.1 渤海湾盆地油气成藏期宏观特征
        4.1.1 单期早期成藏
        4.1.2 两期早期成藏
        4.1.3 两期晚期成藏
        4.1.4 单期晚期成藏
        4.1.5 油气成藏期演化序列
    4.2 不同层系油气成藏期演化规律
        4.2.1 古近系成藏期差异
        4.2.2 新近系成藏期差异
        4.2.3 不同层系成藏期特征及演化
第五章 不同凹陷成藏期差异性主控因素
    5.1 沉降作用控制油气成藏期差异
        5.1.1 持续沉降型
        5.1.2 间断过补偿A型
        5.1.3 间断过补偿B型
        5.1.4 间断欠补偿型
        5.1.5 不同沉降作用分布控制成藏期演化特征
    5.2 烃源岩差异控制油气成藏期差异
        5.2.1 生烃时期控制油气成藏时期
        5.2.2 生烃层系影响油气成藏时期
        5.2.3 烃源岩分布影响不同构造带成藏期差异
    5.3 断层活动影响新近系晚期成藏时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东濮凹陷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濮凹陷濮卫-文留地区油气地质-地球化学研究[D]. 刘秀琪. 长江大学, 2020(02)
  • [2]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油气成因机制[D]. 余金柱.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3]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D]. 胡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4]东濮凹陷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及其主控因素[D]. 信凤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5]东濮凹陷西南洼断层输导与封闭性研究[D]. 杨岱林.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6]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油气源精细对比及成藏主控因素探究[D]. 张国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7]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西斜坡盐湖相油气特征与成藏特征[D]. 李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8]东濮凹陷油气资源潜力与分布评价[D]. 董潇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东濮凹陷柳屯洼陷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有利分布区预测[D]. 徐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油气成藏期差异性及主控因素[D]. 赵鸿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标签:;  ;  ;  ;  ;  

东濮凹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