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霞[1](2021)在《在线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显着特征。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地加快迈进,政府对于“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并通过对政策不断地完善,来推进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从高职院校建设网络学习空间的目的来看,一方面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革新教学手段、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对高职教育来说,网络学习空间与新兴技术的结合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必然的方向,是高职院校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然路径。但是,就目前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来看,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网络学习空间本体建设问题、教学层面问题、管理层面问题及思想价值层面问题。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研究对于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未来的建设及其改进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本研究在归纳整理网络学习空间、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研究及对相关核心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目前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大体现状进行了基础分析。其次,从分析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角度出发,引用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以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中的可控情境因素为出发点,形成了以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为分析框架的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理论。在理论分析框架搭建好之后,选取一所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高职院校作为个案研究学校,对其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剖析,研究方法为个案研究法,选取的调研方法为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发现调查院校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存在内部结构建设不完善、内部已有功能建设不足、建设规划与实际建设之间存在差距、基础性保障建设不足的现象。研究者对其分析,将其总结为建设准备不充分、未体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特殊性、忽视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师生教学地位不平等、未体现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这五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对问题进行归因,发现主要是因为学校缺少整体观念、校企合作发展滞后、空间建设未渗透自主性原则、建设中的不平等观念、传统思维的禁锢。针对观察、问卷及访谈调查的结果、问题及原因的分析,研究者针对学校层面的领导及管理者,从学校自身、与企业之间合作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学校需要考察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合作企业的资质,从公司背景、运功、产品、发展趋势等方面对企业进行一个预判。第二,学校需要做好基础性保障工作,整合资源、注重培训、完善制度。第三,协同合作企业重构网络学习空间结构。第四,与合作企业协商完善网络学习空间相关功能。第五,深化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特色化功能建设。
周天娇[2](2021)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国家提出大国制造战略以及“十四五”规划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要求下,培育大国工匠是时代所需。高职院校是培养未来工匠的摇篮,高职教育应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其历史使命和责任更是凸显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夯实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不断培养工匠精神品质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等。第二部分主要概述相关理论。包括相关概念的界定、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要素及培育的必要性等内容。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现状调查情况。主要包括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调查设计及调查结果情况分析(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主要剖析原因。从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国家社会培育的土壤不肥沃、高职院校提供的营养不充足、大学生吸收的营养不够充分和家庭发挥的辅助作用不够强。第五部分主要阐释实施对策。从国家社会、高职院校、大学生、家庭四个方面研究、制定出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试图为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技术先天不足、文化底蕴后天失调的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薛刚[3](2021)在《关于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统计的作用与价值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社会对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依托先进的教学理念,整合教材、教法资源,以推动统计课程教学改革进程。本文将着重思考优化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宋洁[4](2021)在《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实践》文中认为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对于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还停留在形式上,在教学过程中大多忽略人文素养和德育水平的提升,因此,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形体礼仪课程教学创新改革,对于空乘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通用航空职业学院空乘专业的形体礼仪课程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为研究手段,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展开调研,对课程中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得出该课程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为了对形体礼仪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本文结合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的固有特色,对课程所蕴含的育人价值进行了深度挖掘。在教学内容构建方面,本文从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两个方面着手,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这一目标,设计了关于空乘专业形体礼仪教学内容构建与实施的专家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并采用德尔菲法对课程中各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根据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框架,本文围绕教学大纲和实际教学案例描述了教学改革实践方式,并从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三个视角分析了教学改革实践效果。研究过程为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了一些积极的思考和建议。本文的研究获得以下三个结论。(1)形体礼仪课程除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外,还应该强调学生在人文知识、审美意识、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进而提升学生文化自信。(2)形体礼仪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关键在于结合课程自身特色,挖掘课程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大纲层面上将其融合到专业教学中,使思政元素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得以体现。(3)形体礼仪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在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于思政元素的学习热情,通过引导学生立足于行业特色,按照职业规范标准来要求自己,强化了学生的职业素养。针对教学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提升策略,本文提出了三点建议。(1)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2)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要素。(3)充分利用课外场景,扩充课程思政施展空间。
陈慧欣[5](2021)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方式。2019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职业院校应当持续更新并推进顶岗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表明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前提。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可用性更强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调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情况,为科学地构建评价体系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文献、政策、师生深入访谈三种材料编码来构建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三级构成要素,再逐步凝练出二级构成要素,最后基于CIPP评价模式形成4个一级构成要素。通过邀请17名专家开展三轮专家咨询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构成要素及权重。评价体系共分两个部分,分别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构成要素、15个二级构成要素和42个三级构成要素;学生评价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构成要素、7个二级构成要素和23个三级构成要素。再根据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分别编制出具有针对性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教师评价卷)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学生评价卷)。将研究编制的教师评价卷与学生评价卷付于运用,对广东省内的高职学生及实践教学任课教师进行调查,对回收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得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存在的相关问题,从而根据问题所属的构成要素,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提出针对性建议;此外,结合评价体系中权重指标较高的构成要素,从而从评价体系的相关主体的角度出发,为高职院校或其他研究者提出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分别有以下四点建议措施:(1)重视对学校在发展定位方面的评价。(2)提高教师培训、经历在评价体系的权重。(3)重视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4)增强对企业影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转化的评价。
张晓霞[6](2021)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以四川凉山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学龄儿童数量激增,学前教育的规模随之扩大,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幼儿师资的主阵地,其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为贯彻习总书记“扶贫要扶智”的精准扶贫理念,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了“一村一幼”、“9+3”免费职业教育等政策,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迎来了重大机遇,但也是重大责任。为此,提高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的主要任务。研究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内生式发展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依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四要素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选取欠发达地区的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和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48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5名教师进行访谈,从而调查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发现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培养制度不健全,培养主体单一、培养评价考核机制固态化,评价指标不灵活。这些问题对欠发达地区本土幼儿教师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结合区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地区适配性和可行性高的先进经验,选取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共49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5名教师进行访谈,总结发达地区的培养特点和可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的启示。研究发现:发达地区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具体、培养过程较为系统、培养主体多元、培养评价体系相对完善,可从多方面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可执行的经验借鉴。结合欠发达地区独特的区域特色,借鉴发达地区的培养经验,为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要坚持构建精准具体、特色化的培养目标,建立系统、合理、科学的内生式培养过程,坚持“校政园”深度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和建立灵活多元评价体系等建议,进而为欠发达地区提高幼儿师资培养质量,培养符合本地需求的“民族性”、“技能性”并行的高素质幼儿师资,教育脱贫攻坚而助力。
居萌[7](2021)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与问题研究 ——以Y高职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助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使命。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高职院校既要面对市场变化,重视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需紧跟时势,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区别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更具适用性与可行性,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与高职毕业生之间形成更高质量的就业良性循环,既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选取Y高职院校为案例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其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较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具有一定代表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调研方式,从学生和教师视角来分析和反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研究发现,Y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上已采取相关举措,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问题:学生对融合的认知不足;两类教育师资融合不足;课程设置融合度不高;校院两级实践平台交叉对接不够等。基于问题,本研究从学生、学校、企业、政府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出两者融合的优化策略: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促进认知融合;二是建设创新性融合课程体系;三是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建设优质融合型师资队伍;四是搭建共享型实践平台,促进实践活动高质量发展。最后期望本研究能够对高职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或是对其他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进程提供些许参考。
张丽颖[8](2021)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部分高职院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成效如何,高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意程度怎样,成为一个重大且现实的课题。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界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满意度等概念、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利用问卷调查法,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意度现状展开调查。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分析归纳一、二级指标的满意度现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高职学生在性别、政治面貌、中学时授课语言、专业类别、生源所在地以及不同学习态度上的差异性现状。再次,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低的具体表现:对教学环境中的部分指标因素满意度低;对任课教师的课堂管理组织能力满意度低;对教学内容和中学知识的衔接满意度低;对教学方法部分指标因素满意度低;对课程考核部分指标因素满意度低。基于此,围绕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性要素和课程分析原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紧缺和部分任课教师教学技能不足;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高职学生文化素养薄弱以及不同学科高职学生的知识储备存在差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理论性强,课时安排紧凑。最后,依据学生满意度评价低的具体表现和原因提出建议:思政课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扭转课堂氛围、契合学生需求、创新教学方式和调整考核方法;高职大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对课程形成情感认同;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师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依据新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分班教学。
王鹏[9](2021)在《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现状分析与“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正处于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主要驱动力的新一波数字化经济浪潮中,新科技正以“互联网+”模式快速渗透融合进入各行业和领域,重塑商业形态,变革社会体制,改变生活方式。经济领域的持续性提速创新需要适应和引领新经济的人才结构做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新人才针对性培养和社会性供给成为急需解决的教育瓶颈。2015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决定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强调高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实践,通过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并且创新人才培养范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由教育部牵头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创的理念,鼓励大学生紧跟时代脉搏,顺应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在双创实践中全面锻炼各项能力,在实践中了解民情国情,践行创新驱动发展和扩大就业。如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成为各高校开展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教学质量改革,实现教、学、研、产结合的重要手段。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创新创业能力相对不足,但也有忠厚踏实的特点。本文基于广西高职大学生特点,研究其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的分布与表现,剖析高职大学生新经济形势下创新创业症结。进一步结合学校规划与发展部署,提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供给,对大众性产业转型、生活方式改变等社会架构的基层构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筛选广西五所典型高职学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收集和分析。首先从两个层面收集分析高职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参赛情况:(1)全国/广西整体层面,通过每年的比赛情况通报会对全国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情况和广西高职院校整体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摸底;(2)广西典型层面,基于全国与广西高职院校整体基本情况峰分析,从中筛选五所典型高职学院,具体调研其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基本情况。其次,从学生和老师两个层面进行具体信息收集:(1)运用问卷调查法对该五所典型高职学校学生调查,了解高职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意愿、能力、项目组织情况及问题;(2)运用访谈法对该五所典型高职学校教师进行调查,了解教师指导学生参赛的意愿和困难。第三,对影响高职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与竞争意愿的相关因素进行剖析。通过问卷与访谈的关键信息提取与归纳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师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存在问题的归因主要有学校层面、教师自身层面、学生本人层面三大方面。由此提出了要从学校、师资、学生、社会力量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构建出以学生为中心,紧密联系学校、教师、社会企业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相互联系又各司其职:(1)学生为中心,学生努力提升自我内在素质,搭建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平台,积极配合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获得成果后可以反哺学校、教师、社会企业;(2)学校方面负责完善各类保障机制、搭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平台,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当学生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后合作双赢;(3)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知识,为学校学生提供知识与技术支援,学生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后合作双赢;(4)社会企业为学生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援,收获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和学校丰厚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第四,在完成“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后,提出了该模式的实施措施:主要从学校层面、教师的层面、学生层面、社会企业层面提出相关的推进建议,最终形成一个以学校、教师、社会企业、学生等多方联动的机制,进而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学育人体系。最后以广西JR学院为例,追踪该校在2018-2020年三年间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以及推进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改进方案和该校成绩上的突破,用以论证本文提出的实施策略的合理性与实操性。
张丽杰[10](2020)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98年开始大规模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无论是从学校机构数还是在校生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都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必须认真梳理、分析总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历程,凝练不同时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特点,这对引导、促进未来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价值和基础作用。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以CNKI和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19982018年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38166篇期刊论文和11455篇被引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总体样本办法,根据研究文献的数量和相关重要政策文件,梳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历程,探索划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查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阶段状况,总结凝练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发展特点,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展望。研究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可划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19982005年是研究初步兴起时期;20062011年是研究迅猛发展时期;20122018年是研究质量提升时期。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并总结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的五大总体特征:一是从载文量看进展,经历“增-减-稳”三阶段。二是从核心期刊的形成看进展,经历了从少到多的历程,期刊来源趋于稳定,主要集中于四种高职教育的核心期刊,但是其质量有待提高。三是从研究主体看进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发文作者群还未形成,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核心发文机构群已经形成。研究主体之间的合作力度不大,主体之间联系较少,大多是独立研究,但主体合作有明显逐渐加强的趋势。四是从研究主题看进展,研究主题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从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一直是研究的主题,彰显出人才培养一直是时代命题,校企合作研究逐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识显着增强。五是从知识基础看进展,知识基础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参考,知识基础研究内容逐渐趋于具体化。通过系统梳理21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本文探索尝试将研究进程划分为初步兴起、迅猛发展和质量提升三个时期。同时,将知识图谱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丰富和创新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受时间、篇幅等限制,只收集CNKI和CSSCI数据库数据,未来还需拓展到多种数据库,进一步丰富研究数据,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文献全面覆盖,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在线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建设网络学习空间的必要性 |
1.1.2 网络学习空间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网络学习空间概念分析 |
1.3.2 网络学习空间设计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在线教育 |
1.4.2 学习空间 |
1.4.3 网络学习空间 |
1.4.4 高职院校 |
1.5 理论基础 |
1.5.1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 |
1.5.2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研究框架 |
1.6 研究设计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思路 |
1.6.4 研究方法 |
1.7 总结 |
2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调查结果分析 |
2.1 网络学习空间内部结构建设仍显不足 |
2.1.1 管理服务功能空间与师生子功能空间脱节 |
2.1.2 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偏向教师空间 |
2.1.3 学生网络学习空间不同端口功能设计差距明显 |
2.1.4 部分功能空间内部结构混乱 |
2.1.5 缺乏特色性教学功能建设 |
2.2 网络学习空间内部已有功能建设不完善 |
2.2.1 基础性教学功能键设置不到位 |
2.2.2 知识性资源使用率低 |
2.2.3 缺乏人际互动功能区 |
2.2.4 网络学习空间技术支持不到位 |
2.3 建设规划与网络学习空间实际建设对比存在差距 |
2.3.1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规划情况 |
2.3.2 规划与实际建设的差距 |
2.4 基础性保障建设不足 |
2.5 总结 |
3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问题 |
3.1.1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准备工作不充分 |
3.1.2 未体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特殊性 |
3.1.3 忽视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
3.1.4 师生地位不平等的问题 |
3.1.5 未充分体现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 |
3.2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缺少整体观念 |
3.2.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滞后 |
3.2.3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中的不平等观念 |
3.2.4 未渗透自主性原则 |
3.2.5 传统教学思维的禁锢 |
3.3 总结 |
4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策略 |
4.1 考察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合作公司的资质 |
4.2 做好基础性保障工作 |
4.2.1 整合资源,推进网络学习空间教、学、管一体建设 |
4.2.2 注重使用培训,提升师生内在认同感及使用效果 |
4.2.3 完善使用网络学习空间的相关制度 |
4.3 协同重构网络学习空间结构 |
4.4 协商完善网络学习空间相关功能 |
4.4.1 优化网络学习空间技术支持功能 |
4.4.2 完善个人子空间基础功能建设 |
4.4.3 加强个性化功能建设 |
4.5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特色化功能建设 |
4.5.1 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 |
4.5.2 推进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特色化功能建设 |
5 研究总结 |
5.1 研究成果 |
5.1.1 基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理论建构 |
5.1.2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3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策略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X 高职院校职教云”使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 2: 关于“X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情况”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2)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展望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研究视角新 |
(二)研究内容新 |
第一章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概述 |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相关概念界定 |
(一)工匠 |
(二)工匠精神 |
(三)工匠精神培育 |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要素 |
(一)工匠精神认知培育 |
(二)工匠精神情感认同培育 |
(三)工匠精神意志培育 |
(四)工匠精神行为培育 |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
(一)有利于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
(二)有利于高职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三)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
第二章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二、调查结果 |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国家社会培育的土壤不肥沃 |
(一)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
(二)工匠精神培育制度不够健全 |
二、高职院校提供的营养不充足 |
(一)文化环境不够浓厚 |
(二)培育形式比较单一 |
(三)素养与技能融合差 |
三、大学生吸收的营养不够充分 |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
(二)学生总体意志力薄弱 |
(三)学生受消极影响严重 |
四、家庭发挥的辅助作用不够强 |
(一)缺乏家校联动共育平台 |
(二)家长参与的主动性不强 |
(三)家长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第四章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 |
一、国家社会要培育肥沃的土壤 |
(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
(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
(四)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
二、高职院校要提供丰富的营养 |
(一)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环境 |
(二)拓展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形式 |
(三)加强师资建设和相关课程建设 |
(四)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评价机制 |
三、大学生要主动吸收充足养分 |
(一)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主动性 |
(二)提升工匠精神学习的意志力 |
(三)勤学加苦练铸就工匠真本事 |
四、家庭要发挥牢固的辅助作用 |
(一)增强家长综合素质,提高工匠精神培育认识 |
(二)搭建有效联动平台,增强家校互通共育能力 |
(三)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提高工匠精神培育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关于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更新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
二、完善课程体系,优化统计教学内容 |
三、创新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
四、完善评价机制,优化统计教学质量 |
五、加强教师培训,构建优质教学队伍 |
六、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素养 |
七、结束语 |
(4)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高职院校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意义 |
1.1.2 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的意义 |
1.2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
1.2.1 选题依据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3.1 国外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
1.3.2 国内思政教育发展历程 |
1.3.3 国外形体礼仪课程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形体礼仪课程研究现状 |
2 课程思政相关概念界定 |
2.1 民族艺术与文化自信 |
2.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
2.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
3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德尔菲法 |
3.2.4 实验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3 技术路线 |
3.3.1 技术路线 |
3.3.2 研究重点和研究难点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高职空乘专业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分析 |
4.1.1 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
4.1.2 审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
4.1.3 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
4.1.4 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完善 |
4.2 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教学现状 |
4.2.1 教学内容简介 |
4.2.2 形体礼仪课程实施现状 |
4.2.3 形体礼仪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
4.3 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育人价值分析 |
4.3.1 增强身体素质 |
4.3.2 培养审美能力 |
4.3.3 提升道德水平 |
4.3.4 促进心理教育 |
4.4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
4.4.1 课程思政在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性 |
4.4.2 课程思政融入形体礼仪课程教学内容框架 |
4.5 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4.5.1 教学大纲 |
4.5.2 课程思政融入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案例一:空乘礼仪组合 |
4.5.3 课程思政融入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案例二:红色革命题材舞蹈 |
4.6 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分析 |
4.6.1 学生评价 |
4.6.2 教师评价 |
4.6.3 用人单位评价 |
4.6.4 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
4.7 课程思政背景下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
4.7.1 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
4.7.2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
4.7.3 充分利用课外场景,扩充课程思政施展空间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附件 |
附件1 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现状调查问卷 |
附件2 关于空乘专业形体礼仪教学内容构建与实施的专家调查问卷Ⅰ |
附件3 关于空乘专业形体礼仪教学内容构建与实施的专家调查问卷Ⅱ |
附件4 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调查问卷 |
附件5 班级评价表(任课教师填写) |
附件6 学生评价表(实习单位填写)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动态 |
二、国外研究动态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实践教学质量 |
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
第二节 CIPP评价模式 |
一、CIPP评价模式的含义 |
二、CIPP评价模式的要素与特征 |
三、CIPP评价模式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契合性 |
第三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构成要素与体系构建 |
第一节 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 |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确立依据 |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确立原则 |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实践选取 |
一、文献研究选取指标 |
二、政策研究选取指标 |
三、实践研究选取指标 |
四、评价指标合并与筛选 |
第三节 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的专家法实施 |
一、专家咨询问卷的确定 |
二、专家咨询实施过程 |
三、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四、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五、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的确定及其来源 |
第四节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权重确立 |
一、构建评价体系层次结构 |
二、构成要素的权重计算 |
三、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
第四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验证与分析 |
第一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调查分析 |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编制 |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实施 |
第二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一、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信度分析 |
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效度分析 |
第三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构成要素分析 |
一、实践教学背景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
二、实践教学投入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
三、实践教学过程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
四、实践教学成果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
第四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构成要素的反映情况 |
一、实践教学背景情况 |
二、实践教学投入情况 |
三、实践教学过程情况 |
四、实践教学成果情况 |
第五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措施 |
第一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 |
一、学校层面问题及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
二、教师层面问题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
三、学生层面问题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
第二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权重反映 |
一、学校发展定位在背景评价中的权重高 |
二、师资队伍建设在投入评价中的权重高 |
三、实践教学方法在过程评价中的权重高 |
四、企业认可度在成果评价中的权重高 |
第三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建议 |
一、重视对学校在发展定位方面的评价 |
二、提高教师培训、经历在评价体系的权重 |
三、重视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
四、增强对企业影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转化的评价 |
第四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局限 |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咨询(第一轮专家咨询) |
附录2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咨询(第二轮专家咨询) |
附录3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权重咨询(第三轮专家咨询) |
附录4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教师评价问卷) |
附录5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学生评价问卷) |
附录6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构成要素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6)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以四川凉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创新点及局限性 |
一、研究的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章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构建依据 |
一、着作、文献研究指标选取 |
二、政策文本指标选取 |
三、培养方案指标选取 |
四、专家咨询指标选取 |
第二节 核心概念厘定 |
一、欠发达地区 |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 |
三、人才培养模式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内生式发展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地点 |
三、研究工具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施测 |
三、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 |
四、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三节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一、访谈设计 |
二、访谈实施 |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 |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数量需求分析 |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素质需求分析 |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描述分析 |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
四、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相关性分析 |
五、人才培养模式对各要素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六、问卷调查研究的结论 |
第三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访谈结果分析 |
一、关于培养目标访谈的结果 |
二、关于培养过程的访谈结果 |
三、关于培养制度的访谈结果 |
四、关于培养评价的访谈结果 |
五、访谈结论 |
第四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 |
二、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 |
三、培养制度不健全,培养主体单一 |
四、评价体系不灵活、考核机制固化 |
第五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原因剖析 |
一、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 |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
三、学生主体认知偏差 |
第五章 发达地区培养经验及对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
第一节 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培养目标的现状分析 |
三、培养过程的现状分析 |
四、培养制度的现状分析 |
五、培养评价的现状分析 |
六、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结论 |
第二节 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
一、明确清晰的培养目标定位 |
二、系统化的培养过程 |
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培养制度 |
四、多元完善的培养评价体系 |
第三节 对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
一、细化培养目标定位,契合市场需求 |
二、完善培养过程,保障培养资源 |
三、校政企深度融合,拓宽培养主体 |
四、健全评价指标,增加评价主体 |
第六章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设计 |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要求 |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条件 |
三、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模型建构 |
第二节 构建精准具体、特色化的培养目标 |
一、培养目标具体化 |
二、培养目标特色化 |
第三节 建立系统、合理、科学的内生式培养过程 |
一、建立课程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 |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
三、整合优化“外源式”和“内生式”教育资源 |
第四节 坚持“校政园”深度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 |
一、强化各利益主体的功能 |
二、构建利益平衡稳定的专项培养平台 |
第五节 建立灵活多元的培养评价体系 |
一、拓宽评价主体,提升评价的全面性 |
二、改善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的发展性 |
三、更新评价指标,保障评价的时代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我国近十年学前教育政策一览表 |
附录二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7)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与问题研究 ——以Y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 国家政策导向 |
(二) 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建设的需要 |
(三) 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 |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相关研究 |
(三) 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辨析 |
(一) 高职院校 |
(二) 创新创业教育 |
(三) 专业教育 |
(四)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概述 |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原则 |
(一) 适应性原则 |
(二)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需求导向原则 |
(三) 实践创新与思维创新并举原则 |
三、三螺旋理论 |
(一) 三螺旋理论的内涵 |
(二) 三螺旋理论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指导意义 |
第二章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 |
一、Y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
(一) 探索阶段 |
(二) 发展阶段 |
(三) 深化阶段 |
二、Y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举措 |
(一) 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保障 |
(二)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打造全方位课程体系 |
(三) 培育双创师资团队,优化教学管理模式 |
(四) 共建实践平台,协同开展实践活动 |
三、Y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成效 |
(一) 线上线下双创课程建设不断完善 |
(二) 就业创业质量提高,创新创业典型多 |
(三) 双创竞赛成绩 |
第三章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调研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内容 |
(三) 调查方法 |
(四) 调查实施 |
二、调查结果 |
(一) 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 |
(二) 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认知 |
(三)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课程中的融合情况 |
(四) 师资融合情况 |
(五) 实践活动平台融合情况 |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
(一) 学生对融合的认知不足 |
(二) 两类教育师资融合不足 |
(三) 课程设置融合度不高 |
(四) 校院两级实践平台交叉对接不够 |
三、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学生创新意识薄弱 |
(二) 学校实践育人理念存在偏差 |
(三) 两类教育师资融合建设跟不上需求 |
(四) 考核与评估机制不完善 |
(五) 政府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
(六) 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提供的人力支持不足 |
第四章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优化策略 |
一、加强顶层设计,促进认知融合 |
二、建设创新性融合课程体系 |
(一) 课程目标相对接 |
(二) 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
(三) 改革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
三、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建设优质融合型师资队伍 |
(一) 提升教师队伍创新创业能力 |
(二) 优化师资结构,丰富教师队伍 |
(三) 积极创造教师实践机会 |
四、搭建共享型实践平台,促进实践活动高质量发展 |
(一) 建设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
(二) 以企业资源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
(三) 积极有序地组织学生参与多方面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部分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及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基本概述 |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述 |
1.高职院校的概念界定 |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 |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概念界定 |
1.满意度的内涵 |
2.学生满意度的内涵 |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1.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论 |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素论 |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的现状调查 |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问卷的基本情况 |
1.调查问卷的编制 |
2.调查问卷的对象 |
3.问卷的收发情况 |
4.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
1.一级指标满意度现状分析 |
2.二级指标满意度现状分析 |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差异性现状分析 |
1.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2.存在显着性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低的表现及原因 |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低的表现 |
1.对教学环境部分指标因素满意度评价低 |
2.对任课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满意度评价低 |
3.对知识内容和中学知识的衔接满意度评价低 |
4.对教学方法部分指标因素满意度评价低 |
5.对课程考核部分指标因素满意度评价低 |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低的原因分析 |
1.教师方面的原因 |
2.学生方面的原因 |
3.课程方面的原因 |
四、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对策 |
(一)教师方面的对策 |
1.权力性影响向非权力影响观念转变 |
2.沉闷型课堂向活跃型课堂环境转变 |
3.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相契合 |
4.传统教学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 |
5.传统考核向多元化考核方式转变 |
(二)学生方面的对策 |
1.端正学习态度 |
2.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 |
3.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认同 |
(三)学校方面的对策 |
1.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
2.依据新生知识储备分班授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9)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现状分析与“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研究的背景 |
2.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1.研究的基本思路 |
2.研究的内容 |
3.研究的方法 |
4.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1.创新创业 |
2.创新创业教育 |
3.创新创业大赛 |
4.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二)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
1.国外的研究现状 |
2.国内的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三、高职院校师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现状调查 |
1.调查院校的选定 |
2.调查问卷的设计 |
3.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二)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大赛现状调查 |
1.调查问卷设计 |
2.教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三)高职院校师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存在问题分析 |
1.高职院校师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存在的问题 |
2.高职院校师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方案 |
(一)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
1.模式构建依据 |
2.模式概述 |
(二)“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施方案 |
1.学校方面 |
2.教师方面 |
3.学生方面 |
4.社会方面 |
五、“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施案例追踪——以广西JR学院为例 |
(一)模式实施过程 |
1.学校方面 |
2.教师方面 |
3.学生方面 |
4.企业方面 |
(二)模式实施后效果分析 |
1.成果方面 |
2.学生方面 |
3.参赛成绩方面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高职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情况调查问卷 |
附件2:高职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10)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
1.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需要科学的回顾与反思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关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设计与方法 |
1.4.1 数据来源 |
1.4.2 研究工具 |
1.4.3 数据处理 |
1.4.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等职业教育 |
2.1.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
2.1.3 知识图谱 |
2.1.4 研究主体 |
2.1.5 研究主题 |
2.1.6 知识基础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元教育学 |
2.2.2 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
2.2.3 文献计量学 |
2.2.4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
2.2.5 信息可视化 |
第3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概况:1998~2018 |
3.1 文献时间分布特征 |
3.2 来源期刊分布 |
3.3 研究主体分析 |
3.3.1 研究作者分析 |
3.3.2 研究机构分析 |
3.4 研究主题分析 |
3.4.1 突出人才培养 |
3.4.2 关注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 |
3.4.3 强调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
3.4.4 重视思政工作和文化建设 |
3.4.5 以学生为中心 |
3.5 知识基础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初步兴起:1998~2005 |
4.1 《教育与职业》载文量一枝独秀 |
4.2 研究主体数量较少,缺乏主体合作 |
4.2.1 研究作者分析 |
4.2.2 研究机构分析 |
4.3 研究主题分析 |
4.3.1 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热点 |
4.3.2 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4.3.3 开始探索校企合作理论和实践 |
4.3.4 重视毕业生就业 |
4.4 知识基础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迅猛发展:2006~2011 |
5.1 五大期刊载文量过千 |
5.2 研究主体数量增长明显,合作网络有所增大 |
5.2.1 研究作者分析 |
5.2.2 研究机构分析 |
5.3 研究主题分析 |
5.3.1 课程和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 |
5.3.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多样化的育人途径 |
5.3.3 重视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 |
5.4 知识基础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质量提升:2012~2018 |
6.1 四大高等职教核心期刊形成 |
6.2 研究主体较为稳定,日益重视合作 |
6.2.1 研究作者分析 |
6.2.2 研究机构分析 |
6.3 研究主题分析 |
6.3.1 人才培养研究备受关注 |
6.3.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
6.3.3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6.3.4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受到更多重视 |
6.4 知识基础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三阶段划分 |
7.1.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阶段性特征 |
7.1.3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部分高职教育政策 |
附录2:科研成果 |
四、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在线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研究[D]. 徐晓霞.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 周天娇.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关于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 薛刚.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1(06)
- [4]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实践[D]. 宋洁.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5]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陈慧欣.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6]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以四川凉山为例[D]. 张晓霞.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7]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与问题研究 ——以Y高职院校为例[D]. 居萌. 扬州大学, 2021(09)
- [8]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部分高职院校为例[D]. 张丽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9]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现状分析与“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 王鹏.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10]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D]. 张丽杰.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