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自杀基因CDglyTK治疗人舌鳞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华,江方方,刘斌,吴晓林,余东升[1](2012)在《放射诱导启动子介导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基因靶向治疗舌鳞状细胞癌裸鼠移植瘤》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放射诱导启动子介导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PUMA)基因靶向治疗舌鳞状细胞癌(简称舌鳞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方法构建放射诱导启动子介导PUMA基因表达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E-PUMA,建立人舌鳞癌裸鼠移植瘤模型,以脂质体为载体进行瘤内转染,辅以3Gy放疗,描述肿瘤生长曲线,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UMA的mRNA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细胞核增殖抗原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数据分析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放射诱导启动子介导的PUMA基因转染对舌鳞癌裸鼠移植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诱导放疗显着增强了PUMA的mRNA表达水平,RT-PCR检测发现其电泳条带灰度值从(0.325±0.075)上调至(0.371±0.096),P<0.01;诱导放疗可显着提高疗效,增殖指数由32.27%下降至22.77%,P<0.01;凋亡指数从14.43%上升为27.98%,P<0.01。结论放射诱导启动子作为基因治疗分子开关可介导PUMA基因在人舌鳞癌裸鼠移植瘤中靶向表达促进细胞凋亡,为舌鳞癌放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杨瑾[2](2010)在《PAMAM-D纳米颗粒介导双自杀基因抑制人Tenon’s 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用无免疫原性的非病毒载体阳离子聚酰胺-胺型树枝状聚合物(PAMAM-D)纳米颗粒做为载体,介导双自杀基因TK及CD,转染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HTFs),观察其在体外对HTFs的杀伤情况及未转染细胞的“旁观者效应”,进而寻找一种安全、有效抑制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通道瘢痕化的治疗方法。方法:1.采用PCR、酶切、连接等技术融合自杀基因yCD和HSV-TK构建含双自杀基因的基因表达质粒pAcGFP1-Hyg-TK-CD,并用酶切及测序的方法证实其正确性;2.利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作为报告基因,选择第二第五代PAMAM-D作为基因转移载体,并以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为对照转染HTFs细胞,应用透射电镜、动态激光散射和电位分析仪等测定各载体表征;抗核酸酶试验检测载体对基因的保护能力;通过改变质粒DNA的浓度、转染复合物质量比等条件参数,优化PAMAM-D转染方案;3.体外培养HTFs,经细胞形态学、组织学及免疫细胞化学鉴定;以PAMAM-D纳米颗粒为载体,将载有双自杀基因的质粒pAcGFP1-Hyg-TK-CD转染HTFs,分别用RT-PCR、Westen-blot等方法检测鉴定双自杀基因TK、CD在HTFs内的表达;4.MTT法检测5-FC、GCV对HTFs的毒性及自杀基因前药系统对表达自杀基因的HTFs-TK-CD细胞的杀伤效应;选择前药5-FC、GCV最佳的作用药物浓度,使其细胞毒性最小,对细胞的杀伤作用最强;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前体药物GCV及5-FC作用后HTFs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HTFs的凋亡率,并观察双自杀基因的“旁观者效应”结果:1.实验构建的质粒酶切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所得片段大小为1617bp,与预期片段一致;测序证实最终质粒与pAcGFP1-Hyg-TK-CD序列一致。2. PAMAM-D纳米颗粒在pH 5-10具有高的缓冲能力,PAMAM-D/DNA转染复合物的平均粒径小于100 nm;且PAMAM-D可以在保持质粒DNA完整性的同时增加其对核酸酶的抵抗力;转染质量比对载体的转染效率影响最明显,G2-PAMAM、G5-PAMAM、Lipid与DNA的最佳转染质量比分别为8:1、2:1、4:1,在最佳质量比条件下转染细胞,G5-PAMAM的转染效率明显高于G2-PAMAM (42.1% vs19.4%,P<0.05)3.成功培养出HTFs细胞,转染双自杀基因的HTFs-TK-CD细胞分别经RT-PCR及Westen-blot检测鉴定,证明分别有双自杀基因TK及CD mRNA及蛋白质在HTFs内的表达;4.采用GCV3μg/ml、5-FC 200μg/ml是本实验选择的最佳前体药物浓度。光镜下未转染自杀基因的HTFs细胞,应用前体药物GCV和/或5-FC后,细胞生长状态和增殖无明显变化;且GCV和5-FC联合用药较二者单独用药无明显差异;转染自杀基因的HTFs细胞,应用前体药物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生长状态变差,细胞数量减少;且GCV和5-FC联合应用较二者单独应用细胞生长状态和数量变化更明显。透射电镜下表现细胞的凋亡变化。HTFs-TK-CD组加入前体药物GCV 3μg/ml、5-FC 200μg/ml及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86%和22.37%,二者联合应用时,凋亡率为33.13%。GCV与5-FC不仅能杀伤转染的HTFs细胞,而且具有“旁观者效应”结论:1.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使用CD和TK成功构建了含双自杀基因的基因表达载体pAcGFP1-Hyg-TK-CD,经检测及测序证实其正确性;2. PAMAM-D纳米载体安全低毒,在较大的pH范围内和不同缓冲液条件下能稳定存在且具有DNA保护功能,其转染效率主要取决于PAMAM-D与DNA复合物的质量比,同时受质粒DNA浓度、PAMAM-D代数等因素的影响;3. G5-PAMAM-D纳米颗粒介导HSV-TK/GCV联合CD/5-FC双自杀基因系统成功转染HTFs,并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证实得到表达;4.双自杀基因TK、CD转染HTFs细胞后,给予前药5-FC、GCV达到一定浓度时,它们转化而成的细胞毒性物质对HTFs细胞在体外产生杀伤作用,采用GCV3μg/ml、5-FC 200μg/ml是本实验选择的最佳前体药物浓度。且联合应用5-FC+GCV对HTFs细胞在体外产生的杀伤作用强于二者单独应用,并存在“旁观者效应”,为最终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奠定基础。
周杨[3](2010)在《颈部不同清扫方式对舌癌生存率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不同临床分期的舌癌患者施行的不同颈部清扫处理方式进行分类和分析,以此比较不同颈部清扫方式对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995-2003年期间在我科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记录的39例舌癌患者,这些患者均行原发灶切除治疗,然后根据不同临床分期给于不同颈部清扫方式,其中12例选择舌骨上颈清和肩胛舌骨上颈清,3例患者采用功能性的颈部清扫术,10例患者给于根治性颈清扫术,另外14例患者给予舌颌颈联合根治术,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生存率的统计均采用SPSS16.0软件Kaplan-Meier法,各个方法之间生存率的差异采用log-rank比较,重点考察不同颈部处理方式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的差异。对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和淋巴结的转移程度对舌癌预后的影响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12例舌骨上和肩胛舌骨上颈清,13例根治性颈清和14例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其五年生存率分别为52.20%;51.05%; 55.32%。在对于各组间的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分析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Cox回归显示,除性别和年龄外,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细胞分化程度对5年生存率均有显着影响(P<0.05)。结论:对于舌癌患者我们要根据临床分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特别是要根据淋巴结的转移程度来确定手术方式,在保证患者生存率的基础上更大程度的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高宁[4](2009)在《吲哚乙酸与辣根过氧化物酶联合作用于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株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口腔颌面部的癌瘤中以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最为多见,约占80%以上,男性多于女性。而舌鳞癌是其中最常见者,尤其在舌前2/3部位。舌癌多发生于舌缘,其次为舌尖、舌背及舌根等处,常为溃疡型或浸润型。一般恶性程度较高,生长快,浸润性较强,常波及舌肌,致使舌运动受限,使说话、进食及吞咽均发生困难。由于舌体具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液循环,并且舌的机械运动频繁,因此舌癌淋巴转移较早且转移几率较高。舌癌还可发生远处转移,一般多转移至肺部,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目前对于舌鳞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虽然这些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其临床治疗中仍有许多疑点,转移复发率依然较高,病人的身心承受着莫大的痛苦。因此,寻找新的低毒高效的抗肿瘤药物,仍是医务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着作用的几类微量有机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其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报道称将植物激素应用于肿瘤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是一种植物生长激素,在植物细胞分裂、生长、分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是一种含有激素的植物过氧化物酶,它可氧化包括吲哚乙酸在内的一系列底物。目前的一些研究表明,IAA在人体内有很高的耐受性,不易被哺乳类过氧化物酶氧化,只有在辣根过氧化物酶存在时才会使IAA氧化而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对肿瘤单独发生毒性作用,不会损害正常组织。国外学者在研究IAA/HRP的共同作用时,IAA的作用浓度取值不同,但HRP的浓度一定,提示IAA作用可能存在一定的浓度效应。而当IAA和HRP以二者联合作用时的相同浓度单独作用时,则不会产生任何毒性效应。为了探讨IAA和HRP对舌鳞癌细胞株Tca-8113的作用,我们将IAA和HRP联合作用于Tca-8113细胞,观察Tca-8113细胞在用药前后的改变情况,希望能够了解该植物激素对舌鳞癌的作用及其机制,为治疗舌鳞癌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针对IAA/HRP抗肿瘤的特点,加强其联合用药的研究,充分发挥其独特效用,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新的思路。目的:观察IAA/HRP作用于体外培养的Tca-8113细胞后,对其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及其与时间、浓度、剂量的相关性,为其治疗舌鳞癌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1、Tca-8113细胞株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提供。2、IAA和HRP购自郑州创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3、倒置显微镜观察IAA/HRP作用于细胞后细胞的生长状态及形态学改变。4、采用MTT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实验分组:设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只加细胞,实验组按照IAA的浓度分别为20、40、60、80、100μmol/l五组,每组HRP的浓度均为1.2mg/l。测其作用于Tca-8113细胞24h、48h、72h、96h后的OD值,并计算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5、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蛋白周期的改变。6、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IAA/HRP对Tca-8113细胞Bcl-2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1.IAA/HRP对Tca-8113细胞增殖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除20μmol/l组无统计学意义(P=0.158>0.05)外,40μmol/l浓度以上的IAA与HRP结合均可抑制Tca-8113细胞的增殖,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其增殖能力也下降,其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IAA/HRP对Tca-8113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2.细胞周期分析Tca-8113细胞在IAA/HRP作用48h时,随着IAA药物浓度的增大,流式细胞仪检测示G1期细胞百分比呈上升趋势,G2期和S期细胞百分比均呈下降趋势,其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细胞化学结果分析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除对照组与浓度为20μmol/l(P=0.930>0.05)和40μmol/l(P=0.073>0.05)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外,对照组和浓度为60μmol/l、80μmol/l、100μmol/l组的测量值均存在显着差异(P<0.001),而且随着IAA浓度的增加,Bcl-2的值下降明显,说明IAA对Tca-8113细胞的抑制具有浓度依赖性。从24小时到72小时其值呈下降趋势,且存在显着差异(P<0.001),说明IAA/HRP对Tca-8113细胞的抑制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1.IAA/HRP能抑制Tca-8113细胞的增殖,其增殖抑制作用与时间和浓度呈正相关。2.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G1期细胞的百分比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S期和G2期的比值降低,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由IAA/HRP引起的细胞周期阻滞是Tca-8113细胞生长抑制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3.IAA/HRP能够抑制Bcl-2的表达,从而促进Tea-8113细胞的凋亡。4.本试验结果表明60μmol/l以上的药物组在各处理时间点上对Tca-8113均具有抑制作用。
黄琳[5](2009)在《靶向性双自杀基因治疗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大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由癌胚抗原启动子(CEA promoter,Cp)驱动的双自杀基因CD-TK治疗载体pcDNA3.1(-)Cp-CD-TK,研究癌胚抗原启动子能否控制CD-TK基因在CEA阳性大肠癌细胞中专一性表达和杀伤,比较融合基因与单基因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方面有无差异,是否存在协同效应,并确定安全有效的药物使用浓度。观察旁观者效应。方法:分别以提取的人血细胞基因组DNA,pMD18-CD质粒和tgCMV/Hy-TK质粒为模板,PCR扩增Cp、CD和TK基因片段,采用双酶切、连接等方法依次将Cp、CD、TK基因亚克隆到载体pcDNA3.1(-),构建含Cp启动子和CD-TK融合基因的载体pcDNA3.1(-)Cp-CD-TK。将靶向性载体pcDNA3.1(-)Cp-CD-TK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分别转染CEA阳性的人大肠癌SW480细胞和CEA阴性的Hela细胞,采用RT-PCR检测在CEA启动子的调控下CD-TK融合基因分别在CEA阳性的人大肠癌SW480细胞和CEA阴性的Hela细胞的表达情况。并通过MTT法测定给予药物作用后双自杀基因对SW480细胞和Hela细胞的杀伤效应,以观察由CEA启动子驱动的CD-TK基因在CEA阳性细胞和阴性细胞中的细胞毒作用。单独或联合给药GCV和/或5-Fc,在不同浓度的药物作用后,MTT法测定双自杀基因对SW480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比较融合基因与单基因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方面有无差异,是否存在协同效应,并确定安全有效的药物使用浓度。以不同比例混合转染与未转染细胞,加药处理,用MTT法检测药物对SW480细胞的抑制率,以观察旁观者效应。结果:1.519bp的Cp基因片段、1310bp的CD基因片段、1129bp的TK基因均克隆正确。2.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pcDNA3.1(-)Cp-CD-TK经凝胶电泳和DNA测序证实构建正确。3.转染了靶向性载体pcDNA3.1(-)Cp-CD-TK的SW480细胞经过RT-PCR鉴定证实有CD-TK基因的表达,CEA阴性Hela细胞则没有CD-TK基因的表达。4.在细胞培养试验中,转染了靶向性载体pcDNA3.1(-)Cp-CD-TK的SW480细胞对前药5-Fc和GCV敏感。单独用前体药物处理转染载体的细胞SW480,在GCV,5-Fc浓度分别为1μg/mL,160μg/mL时,对SW480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2.33%和31.54%(P<0.01)。二者联合使用对SW480细胞的生长抑制效果更为显着,生长抑制率达60.70%(P<0.01)。5.用前体药物处理部分转染的SW480细胞可见旁观者效应,当转染与未转染的SW480细胞的混合比例为50%时,即表现出显着的旁观者效应。而联合用药的旁观者效应较单独用药则更为明显(39.28%,P<0.01)。结论:正确构建了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pcDNA3.1(-)Cp-CD-TK。CEA启动子能控制CD-TK基因在CEA阳性大肠癌细胞中专一性表达和杀伤。联合应用CD/5-Fc和HSV-TK/GCV系统的肿瘤杀伤效应比单独应用CD/5-Fc或HSV-TK/GCV强。同时显示较强的旁观者效应。
余东升,黄洪章,刘习强,唐海阔,胡晓文[6](2009)在《放射诱导启动子介导双自杀基因治疗舌鳞癌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放射诱导启动子介导双融合自杀基因CDglyTK靶向治疗人舌鳞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方法构建人舌鳞癌裸鼠移植瘤模型,以脂质体为载体介导携放射诱导启动子调控双融合自杀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E-CDglyTK瘤内转染,辅以3Gy放疗,腹腔注射5-氟胞嘧啶和丙氧鸟苷,描绘肿瘤生长曲线,RT-PCR检测CDglyTK的mRNA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细胞核增殖抗原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结果放射诱导启动子介导的CDglyTK对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RT-PCR可检测到转染后肿瘤细胞CDglyTK的mRNA表达,诱导放疗增强了其表达水平,电泳条带灰度值从0.213±0.023上调至0.279±0.038(P<0.01);诱导放疗显着提高疗效,凋亡指数从21.52%上升为32.23%(P<0.01),增殖指数由28.36%下降至20.07%(P<0.01)。结论放射诱导启动子可作为基因治疗分子开关调节CDglyTK基因在人舌鳞癌裸鼠移植瘤中靶向表达,低剂量放射性照射可显着提高其疗效。
彭勇泉[7](2008)在《塞来昔布单药及顺铂、羟基喜树碱联合用药对舌癌细胞株Tca8113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塞来昔布单药及塞来昔布与顺铂、羟基喜树碱联合用药对舌癌细胞株Tca8113增殖的抑制效果及其诱导该细胞凋亡的效应,以探索其抗肿瘤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形态观察法、MTT法、流式细胞术法、DNA电泳法观察检测塞来昔布单药及与顺铂、羟基喜树碱联合用药对舌癌细胞株Tca8113的作用效果,数据处理采用软件spss13.0里的一般线性模型处理方案。结果:镜下可见塞来昔布作用组的Tca8113出现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MTT法发现塞来昔布抑制该细胞增殖的效果较好,且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剂量-效应;不同时间段、不同浓度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塞来昔布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塞来昔布使细胞的凋亡率增加,并使细胞处于G0/G1期的比例增加,使S期的比例减少,塞来昔布能将Tca8113的细胞阻滞在G0/G1。低浓度的塞来昔布即具有增强顺铂、羟基喜树碱的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效果,能降低两药的半抑制浓度(IC50),在抗舌癌细胞株Tca8113上表现出较强的联合作用。结论:塞来昔布具有较好的抑制舌癌细胞株Tca8113增殖和诱导该细胞凋亡的作用;塞来昔布能将Tca8113的细胞阻滞在G0/G1期。塞来昔布与顺铂、羟基喜树碱也有较好的联合作用,并且联合作用的大小与联合用药的浓度及作用时间均相关,塞来昔布与羟基喜树碱的联用效果表现为协同作用,而塞来昔布与顺铂的联用效果表现为相加作用。
张永红[8](2008)在《双自杀基因CDTK载体的构建及其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株Y79的杀伤作用》文中认为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该病严重威胁患者的视力和生命。传统的治疗方法或存在应用的局限性,或存在远期毒副作用。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自杀基因治疗恶性肿瘤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实验尝试构建肿瘤特异性双自杀基因载体pc-DNA3.1-CMV-hTERT-CDTK(pc-ChCDTK),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在体内外的杀伤作用。第一章肿瘤特异性双自杀基因载体的构建目的:构建肿瘤特异性双自杀基因载体pc-ChCDTK。方法:利用PCR扩增CMV增强子、hTERT启动子、yCD及TKgly 4种元件,并构建过渡载体T-CMV、T-hTERT、T-yCD、T-TKgly,连至pc-DNA3.1(-)质粒载体上构建成双自杀基因载体pc-DNA3.1-CMV-hTERT-CDTK(pc-ChCDTK);对各个元件、过渡载体及最终载体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实验所构建的最终载体的酶切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所得片段大小分别为6773bp和288bp,与预期片段一致;测序证实最终载体与pc-ChCDTK序列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含有hTERT启动子的肿瘤特异性双自杀基因载体pc-ChCDTK。第二章肿瘤特异性双自杀基因载体系统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的研究目的:研究肿瘤特异性双自杀基因载体pc-ChCDTK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1)CDTK在体外培养的Y79细胞中表达情况检测:将双自杀基因载体pc-ChCDTK电转染Y79细胞株。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的方法来确定CDTK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表达情况。(2)双自杀基因载体系统对Y79细胞的作用:用HPLC法测定转染Y79细胞中5-Fc向5-FU转化的效率。向载体转染和未转染的Y79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前体药物5-Fc(0μg/ml,25μg/ml,50μg/ml,100μg/ml,200μg/ml,400μg/ml,800μg/ml)和(或)GCV(0μg/ml,2μg/ml,4μg/ml,8μg/ml,16μg/ml,32μg/ml,64μg/ml),5天后用MTT法检测Y79细胞的平均存活率。结果:(1)双自杀基因载体pc-ChCDTK成功电转染Y79细胞:在载体转染的Y79细胞中,RT-PCR扩增出长度为403bp的特异条带,Western Blot检测见一59KD大小的条带,与CDTK基因序列分析的预期结果一致。(2)双自杀基因载体系统致Y79细胞存活率降低:转染Y79细胞中,5-Fc向5-FU转化的效率为84.5%。转染和未转染Y79细胞中加入5-Fc或GCV后平均细胞存活率均随浓度增加而降低,两组比较当5-Fc浓度达到100μg/ml、GCV浓度达到8μg/ml后各对应浓度组间均存在差异(P<0.05)。转染组间比较,当5-Fc达200μg/ml、GCV达16μg/ml后,5-Fc+GCV组平均细胞存活率低于单加5-Fc或GCV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自杀基因载体pc-ChCDTK转染Y79细胞后,该载体在Y79细胞被转录和翻译成CDTK双自杀基因蛋白。给予5-FC、GCV达到一定浓度时,它们转化成细胞毒性物质对Y79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双前体药物的杀伤作用大于单前体药物。第三章肿瘤特异性双自杀基因载体系统对裸小鼠Y79细胞皮下移植瘤杀伤作用的初步研究目的:研究肿瘤特异性双自杀基因载体系统pc-ChCDTK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体内杀伤作用。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用G418筛选载体阳性转染的Y79细胞;通过皮下注射载体转染和未转染的Y79细胞致瘤BALB/C裸小鼠,每组10只。(2)双自杀基因载体系统对Y79皮下移植瘤的作用:Y79细胞皮下移植术7天后,向成瘤裸小鼠腹腔注射前体药物5-Fc+GCV(500mg/kg5-Fc+30mg/kgGCV),连续给药15天,每3天测量1次皮下移植瘤长径和短径,计算体积。末次给药后3天处死裸小鼠,取皮下移植瘤组织做HE染色,并提取组织RNA,用RT-PCR检测CDTK的表达。结果:未转染组裸小鼠8只成瘤,转染组裸小鼠7只成瘤。两组比较,转染组皮下移植瘤的体积较未转染组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转染组瘤组织HE染色中可见散在坏死组织。转染组皮下移植瘤组织中检测到403bp片段,与CDTK预期mRNA大小一致。结论:双自杀基因载体pc-ChCDTK系统对裸小鼠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彭勇泉,蔡捷,苏承武[9](2007)在《舌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余东升,黄洪章,潘朝斌,胡晓文,刘习强,唐海阔[10](2007)在《聚乙二醇-聚谷氨酸纳米微球介导双自杀基因治疗金黄地鼠颊癌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聚乙二醇-聚谷氨酸(PEG-PBLG)纳米微球介导双融合自杀基因CDglyTK治疗金黄地鼠颊癌的疗效。方法: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金黄地鼠颊黏膜癌变,建立颊癌动物模型。以PEG-PBLG纳米微球为载体,介导携双自杀基因CDglyTK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DglyTK瘤内转染,腹腔注射5-氟胞嘧啶(5-FC)和丙氧鸟苷(GCV),描绘肿瘤生长曲线,RT-PCR检测CDglyTK的mRNA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细胞核增殖抗原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两样本均数X2检验。结果:成功建立金黄地鼠颊癌模型,RT-PCR可检测到转染肿瘤细胞中CDglyTK的mRNA表达;腹腔注射5-FC和GCV后,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联合使用5-FC和GCV的金黄地鼠颊癌生长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单用5-FC或GCV。5-FC和GCV联合使用组,凋亡指数(AI)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增殖指数(PI)则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EG-PBLG纳米载体介导双自杀基因CDglyTK可有效治疗金黄地鼠颊癌,为口腔鳞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双自杀基因CDglyTK治疗人舌鳞癌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自杀基因CDglyTK治疗人舌鳞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放射诱导启动子介导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基因靶向治疗舌鳞状细胞癌裸鼠移植瘤(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1. 质粒pcDNA (+) -3. |
2. 细胞培养及移植瘤模型建立: |
3. 质粒转染及放射治疗: |
4. 描绘肿瘤生长曲线: |
5. RT-PCR检测PUMA表达: |
6. 免疫组化检测细胞核增殖抗原 (PCNA) 表达: |
7. 原位末端标记 (in situ nick end-labeling, ISEL) 检测细胞凋亡: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肿瘤生长曲线 |
二、RT-PCR结果 |
三、PCNA染色和ISEL标记结果 |
讨论 |
(2)PAMAM-D纳米颗粒介导双自杀基因抑制人Tenon’s 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双自杀基因HSV/TK及CD质粒的构建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质粒构建实验流程图 |
1.1.3 CD基因的鉴定 |
1.1.4 TK基因的构建 |
1.1.5 CD-TK融合基因的构建 |
1.2 结果 |
1.2.1 CD基因的鉴定 |
1.2.2 TK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 |
1.2.3 TK-CD融合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 |
1.3 讨论 |
1.3.1 自杀基因HSV-TK/GCV及CD/5 FC概述 |
1.3.2 融合双自杀基因HSV/TK-CD治疗系统的优势 |
1.4 小结 |
二、PAMAM-D基因载体的表征及其转染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PAMAM-D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
2.1.3 PAMAM-D介导外源基因转染细胞性能的研究 |
2.1.4 PAMAM-D纳米颗粒电镜及Zeta电位检测 |
2.1.5 抗核酸酶实验 |
2.1.6 基因转染和转染效率的测定 |
2.2 结果 |
2.2.1 PAMAM-D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
2.2.2 PAMAM-D介导外源基因转染细胞性能的研究 |
2.2.3 PAMAM-D纳米颗粒透射电镜观察与Zeta电位分析 |
2.2.4 PAMAM-D/pEGFP-C1复合物的核酸酶保护作用 |
2.2.5 基因转染和转染效率的测定 |
2.3 讨论 |
2.3.1 基因转移载体的研究现状 |
2.3.2 PAMAM-D纳米载体的合成 |
2.3.3 PAMAM-D的理化性质 |
2.3.4 PAMAM-D纳米载体介导的基因入胞机制 |
2.3.5 PAMAM-D-DNA形成的复合物及其特性 |
2.3.6 影响PAMAM-D转染效率因素分析 |
2.4 小结 |
三、建立稳定表达的双自杀基因的HTFs细胞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HTFs的培养及鉴定 |
3.1.3 G5-PAMAM-D介导TK联合CD双自杀基因抑制HTFs增殖的实验 |
3.1.4 RT-PCR检测CD、TK基因表达 |
3.1.5 WesternBIot检测CD、TK在HTFs细胞中的蛋白质水平表达 |
3.2 结果 |
3.2.1 HTFs的培养与鉴定结果 |
3.2.2 G5-PAMAM-D介导TK、CD转染HTFs的转染效果 |
3.2.3 RT-PCR检测CD、TK在HTFs细胞中的mRNA水平表达 |
3.2.4 WesternBIot检测自杀基因CD、TK在HTFs中的蛋白质水平表达 |
3.3 讨论 |
3.3.1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通道瘢痕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
3.3.2 滤过性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 |
3.3.3 自杀基因/前药系统用于眼组织增殖性疾病治疗的现状 |
3.3.4 HTFs的离体生长特点及细胞鉴定 |
3.3.5 HTFs转染后双自杀基因HSV/TK-CD的表达 |
3.4 小结 |
四、自杀基因/前药系统对HTFs增殖的抑制及"旁观者效应"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MTT法测定不同前体药物组合及浓度对TK、CD基因表达阳性的HTFs杀伤作用及最佳前药浓度选择 |
4.1.3 光镜观察前体药物作用后HTFs的形态变化 |
4.1.4 透射电镜观察前体药物作用后HTFs的形态变化 |
4.1.5 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 |
4.1.6 "旁观者效应"观察 |
4.2 结果 |
4.2.1 MTT法测定转染TK、CD的HTFs体外杀伤作用及最佳前药浓度的选择 |
4.2.2 前体药物GCV、5-FC作用后HTFs细胞的一般形态学变化 |
4.2.3 HTFs细胞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
4.2.4 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 |
4.2.5 旁观者效应观察 |
4.3 讨论 |
4.3.1 自杀基因/前药系统对HTFs细胞增殖的抑制 |
4.3.2 "旁观者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3)颈部不同清扫方式对舌癌生存率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影像学和超声学检查特点及诊断标准 |
2.1 影像学的诊断标准 |
2.2 临床上淋巴结转移的分期 |
3. 手术方式 |
4. 辅助治疗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吲哚乙酸与辣根过氧化物酶联合作用于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株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吲哚乙酸与辣根过氧化物酶联合作用于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株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2 主要溶液配制 |
3 细胞培养和处理 |
结果 |
1 倒置显微镜下细胞生长状态及形态学改变 |
2 IAA/HRP对Tca-8113细胞增殖的影响 |
3 细胞周期分析 |
4 免疫细胞化学结果分析 |
讨论 |
1 IAA/HRP对Tca-811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2 IAA/HRP对Tca-8113细胞周期的影响 |
3 IAA/HRP对Tca-8113细胞的凋亡作用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舌鳞状细胞癌的治疗进展 |
1 舌鳞癌的手术治疗 |
2 舌鳞癌的化学治疗 |
3 放射治疗 |
4 其他疗法 |
5 植物激素在舌鳞癌中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英语缩略词索引 |
致谢 |
(5)靶向性双自杀基因治疗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大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主要材料 |
1.1 质粒及细菌菌株 |
1.2 细胞株及血清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 方法 |
2.1 pcDNA3.1(-)Cp-CD-TK设计与构建 |
2.2 pcDNA3.1(-)Cp-CD-TK质粒转染SW480细胞和Hela细胞 |
2.3 RT-PCR鉴定转染后SW480细胞和Hela细胞中CD/TK基因表达 |
2.4 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 |
2.5 旁观者效应 |
2.6 数据处理 |
结果 |
1 表达载体的构建、鉴定与序列分析 |
1.1 PCR扩增Cp、CD、TK基因的凝胶电泳鉴定 |
1.2 pcDNA3.1(-)Cp-CD-TK的酶切鉴定 |
1.3 重组质粒的测序结果分析 |
2 最适质粒与转染试剂浓度比的确定 |
3 RT-PCR鉴定转染后SW480细胞和Hela细胞中CD/TK基因表达 |
4 前体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
4.1 前药GCV对细胞的杀伤效果以及最适用药浓度的确定 |
4.2 前药5-Fc对细胞的杀伤效果以及最适用药浓度的确定 |
4.3 联合用药对细胞的杀伤效果以及最适用药浓度的确定 |
4.4 不同浓度的前药对两种细胞的杀伤效应 |
5 旁观者效应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6)放射诱导启动子介导双自杀基因治疗舌鳞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一、材料 |
二、方法 |
1. 细胞培养与移植瘤模型建立: |
2. 质粒转染与诱导放疗: |
3. 描述肿瘤生长曲线: |
4. RT-PCR检测CDgly TK表达: |
5. 免疫组化检测细胞核增殖抗原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的表达: |
6. 原位末端标记 (in situ end labeling, ISEL) 检测细胞凋亡: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肿瘤生长曲线 |
二、RT-PCR结果 |
三、PCNA染色和ISEL标记结果 |
讨论 |
(7)塞来昔布单药及顺铂、羟基喜树碱联合用药对舌癌细胞株Tca8113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部分 |
1. 英文缩略词表 |
2. 中文摘要 |
3. 英文摘要 |
4. 前言 |
5. 材料与方法 |
6. 结果 |
7. 讨论 |
8. 结论 |
9. 附图 |
10. 参考文献 |
二、综述部分 |
11. 正文 |
12.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8)双自杀基因CDTK载体的构建及其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株Y79的杀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肿瘤特异性双自杀基因载体的构建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章 肿瘤特异性双自杀基因载体系统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的研究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肿瘤特异性双自杀基因载体系统对裸小鼠Y79细胞皮下移植瘤杀伤作用的初步研究 |
3.1 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舌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与舌癌发生的有关基因 |
1.1 与舌癌相关的癌基因 |
1.2 与舌癌相关的抑癌基因 |
2 舌癌的基因治疗方法 |
2.1 免疫基因治疗 |
2.2 抑癌基因治疗 |
2.3 自杀基因治疗 |
2.4 E1B缺陷的腺病毒基因治疗 |
2.5 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 |
2.6 “修饰”基因治疗 |
2.7 其它基因疗法 |
3 问题与展望 |
四、双自杀基因CDglyTK治疗人舌鳞癌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放射诱导启动子介导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基因靶向治疗舌鳞状细胞癌裸鼠移植瘤[J]. 陈小华,江方方,刘斌,吴晓林,余东升.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2(05)
- [2]PAMAM-D纳米颗粒介导双自杀基因抑制人Tenon’s 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D]. 杨瑾.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2)
- [3]颈部不同清扫方式对舌癌生存率的影响分析[D]. 周杨.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5)
- [4]吲哚乙酸与辣根过氧化物酶联合作用于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株的实验研究[D]. 高宁. 郑州大学, 2009(03)
- [5]靶向性双自杀基因治疗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大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D]. 黄琳. 厦门大学, 2009(12)
- [6]放射诱导启动子介导双自杀基因治疗舌鳞癌的实验研究[J]. 余东升,黄洪章,刘习强,唐海阔,胡晓文.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09(01)
- [7]塞来昔布单药及顺铂、羟基喜树碱联合用药对舌癌细胞株Tca8113作用的研究[D]. 彭勇泉.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8]双自杀基因CDTK载体的构建及其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株Y79的杀伤作用[D]. 张永红. 中南大学, 2008(12)
- [9]舌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 彭勇泉,蔡捷,苏承武. 蛇志, 2007(04)
- [10]聚乙二醇-聚谷氨酸纳米微球介导双自杀基因治疗金黄地鼠颊癌的实验研究[J]. 余东升,黄洪章,潘朝斌,胡晓文,刘习强,唐海阔.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