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药物成本效益分析

肠易激综合征药物成本效益分析

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汪龙德,张萍,任培培,刘俊宏,王淼蕾,牛媛媛,金三省,李正菊[1](2022)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相关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饮食结构调整、社会环境及工作压力的增加及群众就医意识的提高,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就诊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而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复杂,研究表明由内脏敏感性增高、胃肠道动力异常、脑-肠轴调节异常、肠道炎症反应、肠道菌群紊乱等因素引起的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和黏膜通透性增加。目前,由于临床表现个体化差异大,所以对症治疗是主要方式,包括饮食调节、使用止泻药、导泻药、抗痉挛药等;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可以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抗生素、抑郁药物等。就上述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相关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夏国友[2](2021)在《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马来酸曲美布汀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用模式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2月该院接受治疗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8例进行研究,入院随机编码,134号患者纳入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3568号为观察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用,评估两组患者单项症状疗效与总疗效,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腹胀、腹泻、腹痛及总分分别为(1.56±0.63)分、(1.62±0.48)分、(1.39±0.68)分、(4.52±1.34)分,与对照组(1.95±0.86)分、(2.13±0.58)分、(1.99±0.67)分及(6.89±1.6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3、3.950、3.665、6.549,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10,P<0.05)。观察组患者的排便困难、排便不尽、粘液便改善情况分别为61.76%(21/34)、58.82%(20/34)、52.94%(18/34),相比于对照组的85.29%(29/34)、82.35%(28/34)、76.47%(26/34)等指标,观察组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6、4.533、4.121,P<0.05)。结论采取马来酸曲美布汀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用的模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腹胀、腹泻与腹痛单项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李旻倩[3](2021)在《疏肝和中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HAMA及HAMD17积分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和”法,风药的妙用,五行圆运动,六经藏象论几个方面探究疏肝和中汤的中医选方思路,并结合现代药理学探究其用药思维。同时观察疏肝和中汤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的疗效和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变化,从而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1.搜集从2020年3月到2020年12月,于附属南京中医院门诊就诊且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2.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疏肝和中汤治疗,每日一剂,每次200ml(1袋),早晚饭前温服。对照组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每次500mg,每天二次。3.比较治疗前后总体疗效、总积分,单项症状积分,HAMA积分、HAMD17积分及复发率来评估疗效。结果:1.治疗组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73.33%,经连续校正卡方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组内比较P均<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组内比较,P均<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在腹痛、腹胀、大便性状、胸闷喜叹息方面,P均<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急躁易怒方面,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大便频次、食欲食量、疲倦乏力方面,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前后HAMA积分、HAMD17积分组内比较,P均<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HAMA积分、HAMD17积分组间比较,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两组复发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尚不能证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有一定的优于对照组的趋势,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2.两组都对总体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但治疗组对总体症状的缓解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不论是主要症状还是次要症状均得到较大缓解,治疗组对腹痛、腹胀、大便性状、胸闷喜叹息症状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对急躁易怒症状的缓解优于对照组。4.两组对焦虑、抑郁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治疗组对焦虑、抑郁的缓解显着优于对照组。5.治疗组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

杨芳[4](2021)在《加味交泰丸治疗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加味交泰丸对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8.10至2020.10期间经门诊部招募的60例IBS-D患者合并情绪障碍(抑郁或焦虑),经中医辨证以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证,分为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予以加味交泰丸,西药对照组予以地衣芽孢杆菌。治疗以每2周(14天±3天)就诊1次,以4周(28天±3天)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指标积分、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情绪障碍(HAMD/HAMA)积分及肠道菌群分析。结果:(1)中药治疗组治疗4周后腹痛、大便性状、大便次数3大主症均较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而西药对照组仅对腹痛、大便次数的改善较治疗前明显减轻(p<0.05),治疗4周后两组腹痛症状缓解程度均较治疗2周明显(p<0.05)。此外,中药治疗组治疗2周对大便次数的改善作用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3),但两组在治疗4周后3大主症无明显差异(p>0.05)。(2)中药治疗组对情志抑郁或烦躁、心悸症状的改善作用优于西药对照组(p=0.04,p<0.05),中药治疗组治疗2周、治疗4周后失眠均较前改善(p<0.05),西药对照组治疗4周后肠鸣、腹胀症状均较治疗前缓解(p<0.05)。(3)两组治疗2周、治疗4周后IBS-SSS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治疗前、治疗2周两组IBS-SSS无显着差异,但治疗4周,中药治疗组IBS-SSS显着低于西药对照组(p=0.0047)。(4)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两组抑郁情绪均较治疗前减轻(p<0.01,p=0.0052),但中药治疗组治疗4周抑郁缓解程度较西药对照组明显(p=0.0187)。同样,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两组焦虑情绪均较治疗前减轻(p<0.01,p=0.008),但中药治疗组治疗4周后焦虑缓解程度较西药对照组明显(p=0.0014)。(5)中药治疗组治疗2周、治疗4周对酵母菌的抑菌作用强于西药对照组(p<0.01,p=0.0015),治疗4周对肠球菌的抑菌作用强于西药对照组(p<0.01)。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治疗4周对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促进作用均强于治疗2周(p=0.0209,p<0.05)。结论:加味交泰丸可改善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对于抑郁或焦虑的改善作用,优于单纯肠道有益菌群地衣芽孢杆菌对照组。目的:基于BDNF-TrkB调控脑肠回路探讨加味交泰丸干预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的效果与机制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50只S-D大鼠,分为5组,包括:①正常对照组(对照组,n=10);②IBS-D模型组(模型组,n=10);③IBS-D低剂量治疗组(低剂量组,n=10);④IBS-D中剂量治疗组(中剂量组,n=10);⑤IBS-D高剂量治疗组(高剂量组,n=10)。采用三因素法构建IBS-D肝郁脾虚模型,采用对氯苯丙氨酸大鼠失眠法构建心肾失交模型。通过粪便含水量和1h糖水摄水量评价胃肠功能。采用大鼠腹部回撤反应(AWR)压力阈值的方法来评价大鼠肠道敏感性程度,分析疼痛压力阈值和最大耐受压力阈值。选择两个促炎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白介素(interleukin,IL)-6,和两个抗炎因子包括IL-4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评估大鼠体内促炎-抗炎系统张力情况。分别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剂量加味交泰丸治疗对于心肾失交型IBS-D模型大鼠BDNF-TrkB通路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采用16S rRNA分析加味交泰丸干预前后IBS-D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1)大鼠粪便含水量:T2时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粪便含水量明显下降,与T0时水平无明显差异(中剂量组:t=1.983,p=0.075;高剂量组:t=1.055,p=0.315),说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此时粪便含水量明显改善。(2)大鼠糖水摄水量:T2时高剂量(t=2.256,p=0.047)组大鼠1h糖水摄水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组内比较可见,T2时对照组(t=2.937,p=0.014)和高剂量组(t=2.370,p=0.039)大鼠1h糖水摄水量较T0时水平明显上升,说明高剂量组大鼠1h糖水摄水量明显改善。(3)大鼠肠道敏感性:T2时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疼痛压力阈值和最大耐受压力阈值明显上升,与T0时水平无明显差异(疼痛压力阈值:中剂量组:t=1.084,p=0.282;高剂量组:t=1.879,p=0.065;最大耐受压力阈值:中剂量组:t=1.289,p=0.202;高剂量组:t=1.012,p=0.315),说明中、高剂量治疗组大鼠疼痛压力阈值和最大耐受压力阈值情况明显改善。(4)促炎-抗炎平衡:促炎因子方面,T2时治疗组大鼠促炎因子TNFα(低剂量组:t=4.886,p<0.01;中剂量组:t=5.244,p<0.01;高剂量组:t=7.936,p<0.01和IL-6(低剂量组:t=4.211,p<01;中剂量组:t=5.483,p<0.01;高剂量组:t=7.501,p<0.01)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T2时高剂量组大鼠促炎因子TNFα(t=2.752,p=0.007)和IL-6(t=3.973,p<0.01)水平明显低于低剂量,说明高剂量交泰丸对于大鼠促炎因子水平的改善能力最强。抗炎因子方面,T1时两组大鼠抗炎因子IL-4(中剂量组:t=2.439,p=0.017;高剂量组:t=3.404,p=0.001)和TGFβ(中剂量组:t=2.625,p=0.011;高剂量组:t=3.628,p<0.01)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T2时高剂量组大鼠抗炎因子IL-4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t=3.393,p=0.001),说明高剂量加味交泰丸对于大鼠抗炎因子水平的改善能力最强。(5)各组大鼠BDNF-TrkB通路激活情况:T2时,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BDNF mRNA(低剂量组:t=4.254,p<0.01;中剂量组:t=4.919,p<0.01;高剂量组:t=5.504,p<0.01)和TrkB mRNA(低剂量组:t=4.561,p<0.01;中剂量组:t=4.827,p<0.01;高剂量组:t=5.661,p<0.01)、BDNF蛋白(低剂量组:t=5.232,p<0.01;中剂量组:t=4.889,p<0.01;高剂量组:t=4.677,p<0.01)和TrkB蛋白(低剂量组:t=5.535,p<0.01;中剂量组:t=4.827,p<0.01;高剂量组:t=4.262,p<0.01)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6)IBS-D粪便肠道菌群呈多样性改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是主要菌群,各组的菌群组成在门水平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在属水平,中剂量组肠道菌群丰富度与正常对照组最为相似。IBS-D模型组中的真杆菌、粪杆菌、乳酸杆菌、瘤胃球菌004、葡萄球菌、嗜冷咸海鲜球菌和肠球菌明显增加而毛螺旋菌科、纽链瘤胃球菌、粘液螺旋菌和厌氧菌均显着减少(p<0.05)。中剂量组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真杆菌、粪杆菌、乳酸杆菌、瘤胃球菌004和嗜冷咸海鲜球菌显着减少(p<0.05),而毛螺旋菌和厌氧菌增加(p<0.05)。中剂量组中乳杆菌、毛螺菌科、瘤胃科等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的网络密度高于IBS-D组。中剂量组细菌种类变化较大,如毛螺菌科和瘤胃球菌,相关系数为0.69;瘤胃科和柔嫩梭菌,相关系数为0.58。结论:(1)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肠道功能明显异常,加味交泰丸治疗后可明显改善上述肠道功能异常,且与剂量高低相关。(2)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型IBS-D大鼠肠道敏感性明显异常,加味交泰丸治疗后可明显改善上述肠道敏感性异常,且高剂量加味交泰丸对于大鼠最大耐受压力阈值的改善能力最强。(3)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型IBS-D大鼠促炎-抗炎平衡失调,加味交泰丸治疗后可明显改善上述促炎-抗炎平衡失调,且高剂量加味交泰丸对于大鼠TNFα、IL-6和IL-4的改善能力最强。(4)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体内BDNF/TrkB通路异常激活,加味交泰丸治疗后可明显改善BDNF/TrkB通路异常激活,且高剂量加味交泰丸改善能力最强。(5)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粪便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和功能失调,加味交泰丸治疗后可一定程度上改善肠道菌群,增加有益菌的产出,并与IBS-D形成相关肠道菌群网络,进一步阐述肠道菌群在IBS-D发生、发展、治疗中的作用。

李倩[5](2020)在《基于第三方复证和目标值法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循证模式的研究(以IBS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按照循证医学要求,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以某名中医治疗IBS的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为评价对象,开展单组试验目标值法的临床研究(定量研究);开展中医个体化诊疗实践者、应用者角度的第三方复证研究(定性研究);探索建立目标值法(定量研究)与第三方复证(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模式,期望能够对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的循证证据化等有所推动。方法1.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的循证规范借鉴国际上TREND、CONSORT、STROBE等报告规范,结合中医个体化诊疗的内在特点和要求,应用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访谈法等综合的定性研究方法建立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2.开展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单组试验目标值法的临床研究以某名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个体化诊疗经验为研究对象,以明显缓解(AR)为主要效应指标,以既往同类研究的meta分析的结果作为确定目标值的依据,通过严格质量控制的、无同期对照的单组临床试验考察效应指标结果是否在指定的目标值范围内,以此来推断某名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的效果。单组试验目标值法的统计学结果表达采用点估计与区间估计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目标值法样本量估算要求确定本研究所需样本量为65例。3.开展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第三方复证研究界定第三方实践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等定性研究方法获得第三方实践者对应用某名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诊治疾病过程的看法和感受,主要围绕诊治过程的本身属性(即操作性、可行性、完整性、科学性)以及疗效的重复性(即第三方实践者对该名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的效果评价)开展调查。4.探索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混合方法研究模式探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模式,使研究结论得到互补、互证,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结果1.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研究围绕个体化诊疗的具体内容,通过文献研究和第一轮专家咨询初步搭建了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框架,并通过第二轮全国范围内专家调查,完备报告条目。最终建立了包括说明所针对的患者的个性特征、说明医生辨识病/证/症的个性特征、说明医生治疗方法的个性特征、说明预期的治疗效果、治疗优势分析等条目及条目释义和填写说明,形成《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草案)。2.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单组试验目标值法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共入组65例患者,其中5例患者脱落,因此共60例患者数据纳入分析。(1)常规统计检验结果:经分析发现,某名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个体化诊疗经验主要效应指标明显缓解(AR)有效率可达78.33%;次要指标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评估量表(IBS-SSS)应答率为68.33%,IBS-SSS总分治疗后相比基线有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指标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总分及各维度平均得分较基线均有升高,除饮食逃避FA(P=0.17)和关系拓展RL(P=0.10)两个维度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指标腹痛严重度、腹部不适严重度、腹胀严重度、粪便性状、排便频率、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感和粘液便等各项指标均随着时间变化均呈现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次要指标医院焦虑(HAD-A)和抑郁(HAD-D)两个亚量表基线和治疗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2)目标值法统计推断结果:60例完整随访患者明显缓解率为78.33%。根据目标值法假设检验Pexact和可信区间下限和上限计算公式,获得统计学结果如下:95%置信区间(67.78%,86.68%),与目标值45%相比明显优于目标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与靶值64%相比明显优于靶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安全性结果:此个体化诊疗经验处方用药安全性良好,未发现明显不良事件报道。3.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第三方复证研究以参与目标值法研究的实践者为研究对象,围绕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的本身属性及疗效的可重复性建立第三方角度的复证研究。结果显示,3位第三方实践者对某名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从组方立意、到临床实践、再到效果满意度较好,均认为该诊疗经验具有较理想的操作性、可行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效果达到预期。其中,1为实践者认为该诊疗经验从健脾益肾祛风论治IBS立意较新颖;1位实践者认为,应加强该个体化诊疗经验对顽固性IBS患者的效果观察;1位实践者认为,对于伴有较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患者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模式更为关键。4.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混合方法研究模式建立目标值法(定量研究)与第三方复证(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模式,两组研究资料经过“展示→结合→推断”,得出结论:某名中医治疗IBS的个体化诊疗经验效果确切,操作性、可行性等较强,对伴有焦虑、抑郁患者应加强改变其认知模式的治疗,如健康宣教。结论1.本研究按照循证医学要求,建立了《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有助于提高中医个体化诊疗的客观化程度和可重复性。2.本研究通过严格质量控制的单组试验目标值法的临床研究,获得某名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个体化诊疗经验优于安慰剂的结论,并从第三方角度将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应用于临床实践,应用者均认为该诊疗经验效果较好,达到预期。最终,本研究通过目标值法(定量研究)与第三方复证(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使研究结果互补、互证,从而获得较为完整、可靠的研究结论,以符合循证医学的要求。

顾洪,孔令希,王珏,王红梅,郑晓英,王新,单雪峰,邱峰[6](2020)在《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经济学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有效性及经济性。方法: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和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创建至2020年3月,纳入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研究组)对比单独使用马来酸曲美布汀(对照组)治疗IBS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荟萃分析(Meta分析)。从医疗保健系统角度,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两种治疗方案进行经济学评价;并通过成本下浮10%及治疗有效率上下浮动10%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纳入11篇文献,共1 31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4,95%CI=1.18~1.30,P <0.000 01);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经济学评价结果提示,研究组方案的成本-效果比为256.52,且相对于对照组其增量成本-效果比为793.33,即当患者支付意愿≤793.33元时,对照组方案较优;当患者支付意愿> 793.33元时,研究组方案较优。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学评价结果较为稳定。结论: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IBS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马来酸曲美布汀,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支付意愿选择是否联合用药。

张伟婷[7](2020)在《调神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调神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2.观察组予调神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选穴包括:太冲(双)、合谷(双)、额旁2线(双)、额中线、百会、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三阴交(双),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选穴包括:中脘、太冲(双)、天枢(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三阴交(双)。两组每周治疗5次(周一至周五,每天一次),每次约30min,连续治疗4周,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3.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腹痛腹泻应答率,IBS-SSS量表,中医证候积分等的主要疗效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调神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共59例完成了临床观察并纳入统计,观察组脱落0例,对照组脱落1例,总脱落率为1.67%。2.腹痛腹泻应答率: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有83.33%的患者获得腹泻应答、86.67%的患者满足腹痛强度应答,均高于对照组(P<0.05)。3.总体疗效:应用IBS-SS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总体症状改善程度,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IBS-SSS单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下降(P<0.01);观察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4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改善患者腹痛程度、腹痛天数、腹胀程度、排便满意度、生活困扰程度上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优于对照组75.86%(P<0.05),两组治疗后腹痛、腹泻、急躁易怒、两胁胀满、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腹胀、肠鸣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且观察组在腹痛、腹泻、急躁易怒主要中医证候、两胁胀满证候方面改善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纳呆食少、倦怠乏力、腹胀、肠鸣、嗳气方面,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调神疏肝健脾法与常规针刺处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均有治疗效果,但运用调神疏肝健脾法在改善总体疗效及改善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值得临床推广。

孙雪妹[8](2020)在《黄芩汤加味治疗脾胃湿热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黄芩汤加味治疗脾胃湿热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理论支持。方法:筛选出72例受试者,来自甘肃省中医院脾胃病一、二科门诊及住院部的患者,均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将72例受试者按照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黄芩汤加味颗粒制剂,对照组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然后在治疗开始前,分别记录两组受试者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IBS-QOL)、症状严重程度评分(IBS-SSS)以及安全性指标。治疗4周后,再次记录以上观察指标,并密切观察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停药后随访1个月,观察复发情况。应用统计软件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总体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1.18%,高于对照组79.41%,表明黄芩汤加味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酪酸梭菌活菌胶囊(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分析:经治疗,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表明黄芩汤加味和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均能改善中医证候,但黄芩汤加味效果更显着。(3)中医单项证候积分分析:经治疗,两组患者的腹痛及腹泻次数积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便性状积分、情志异常积分、脘闷不舒积分、口干不欲饮积分、肛门灼热感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改善中医单项证候大便性状、情志异常、脘闷不舒、口干不欲饮、肛门灼热感方面更具有优势,且治疗组改善更显着。(4)症状严重程度(IBS-SSS)积分分析:两组患者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但黄芩汤加味组下降更显着(P<0.05)。(5)生活质量(IBS-QOL)积分分析:两组患者积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黄芩汤加味组升高更显着(P<0.05)。(6)患者复发情况分析:4周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发现治疗组复发率13.64%,明显低于对照组45%,表明黄芩汤加味能显着降低复发率(P<0.05)。(7)安全性评价: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黄芩汤加味治疗脾胃湿热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显着,安全性高,可以使患者获益。

杨仲婷[9](2020)在《健脾温肾巴布剂穴位贴敷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健脾温肾巴布剂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6例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分别用健脾温肾巴布剂穴位贴敷和安慰剂穴位贴敷治疗,疗程为4周,疗程结束后4周进行1次随访。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及随访时观察记录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IBS-D大便性状积分(DSQ),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观察生活质量积分(IBS-QOL专用量表)。通过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IBS-S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IBS-D大便性状积分(DSQ)、生活质量积分,总结IBS-SSS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大便性状疗效,以评估健脾温肾巴布剂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结果:1.一般情况: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46例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均完成治疗及随访。2.IBS-SSS积分及疗效:治疗前2组IBS-SSS腹痛不适、腹痛发作天数、腹胀、对排便情况满意度、肠道症状对生活的干扰以及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腹痛不适、腹痛发作天数、腹胀、对排便情况满意度、肠道症状对生活的干扰以积分均较前下降(P<0.05),且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下降更显着(P<0.05)。观察组、对照组IBS-SSS总有效率分别为94.52%和50.68%,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治疗前2组大便性状、腹泻次数、腹痛、腹胀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大便性状、腹泻次数、腹痛、腹胀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下降,且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下降更显着(P<0.05)。观察组、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9.04%和42.4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大便性状积分及疗效:治疗前2组排便最多次数、10天中排便急迫感的天数、大便性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排便最多次数、10天中排便急迫感的天数、大便性状积分均较前下降,且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下降更显着(P<0.05)。观察组、对照组大便性状总有效率分别为87.67%和35.6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生活质量积分:治疗前2组生活质量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生活质量积分较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积分增加更显着(P<0.05)。结论:健脾温肾中药巴布剂穴位敷贴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能减轻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大便性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体现了健脾温肾中药巴布剂穴位敷贴对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全面、整体的治疗作用。本次研究结果证明健脾温肾巴布剂穴位贴敷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显示了健脾温肾巴布剂穴位贴敷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良好前景。

张宁[10](2020)在《芪黄栓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芪黄栓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肝郁脾虚证)在临床上治疗胃肠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及药物选择,总结临床经验,丰富医学证据。方法:本课题收集符合诊断标准患者7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芪黄栓肛门塞入保留,对照组给予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评估选取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IBS-SSS量表、HAMA量表评分变化进行分析,同时监测患者安全性指标肝肾功能、三大常规。结果:1.本共纳入72例患者,试验组脱落5例,有效例数31例,完成比为86.11%;对照组脱落4例,有效例数32例,完成比88.88%;总完成比为87.5%。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分析比较上(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改善大便性状、腹痛、急躁易怒、胸胁胀满、纳呆症状积分方面,试验组强于对照组(P<0.05)。2.对于IBS-SSS量表评分比较,试验组治疗组改善排便习惯、腹痛、腹胀、生活质量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症状积分量化表分析: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大便性状、腹痛、急躁易怒、胸胁胀满、纳呆各项指标,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状疗效及评分上优对照组(P<0.05)。两组在改善倦怠乏力中医症状上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4.HAMA评分改善疗效比较:试验组在改善焦虑症状疗效及评分上优于对照组(P<0.05)。5.安全性指标临床观察表分析:两组临床观察量表(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经检验治疗前后均无差异(P>0.05),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经研究表明,芪黄栓对肠易激症状腹泻型(肝郁脾虚证)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无不良反应,说明芪黄栓具有安全性。所以芪黄栓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

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相关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内脏敏感性增高
    1.2 胃肠道动力异常
    1.3 脑-肠轴调节异常
    1.4 肠道炎症反应
    1.5 肠道菌群紊乱
    1.6 其他
2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2.1 饮食管理
    2.2 非药物调理
    2.3 止泻药和导泻药
    2.4 解痉剂
    2.5 肠道菌群调节药
    2.6 抗抑郁药
3 结语

(2)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胃肠道评分对比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性对比
    2.3 两组患者排便改善情况对比
3 讨论

(3)疏肝和中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HAMA及HAMD17积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特征
        1.2 发病机制
        1.3 西医治疗
    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
        2.2 中医病因
        2.3 中医病机
        2.4 古代医家理法方药
        2.5 现代中医治疗
    3. 中西医对IBS-D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治疗
    4. 疏肝和中汤的立论依据
        4.1 方药来源
        4.2 方药理论探究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筛选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
        3.2 疗效指标
        3.3 疗效评价标准
        3.4 复发率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资料比较
        5.2 治疗结果
        5.3 复发率评估
讨论与结论
    1. 疏肝和中汤治疗IBS-D的疗效
        1.1 总体研究结果
        1.2 具体结果分析
    2. HAMA积分、HAMD_(17)积分对IBS的意义及具体分析
    3. 中医药方剂对IBS-D患者情志影响的认识与诊治特色
        3.1 风药对IBS-D患者情志的影响
        3.2 五行圆运动对IBS-D患者情志的影响
        3.3 肝脾心调和作用对IBS-D患者情志的影响
        3.4 中药影响脑肠轴进而影响IBS-D患者情志
    4. 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方义分析
        4.1 疏肝和中汤方义分析
        4.2 美常安药理学研究
    5. 不足和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加味交泰丸治疗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中医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IBS-D病名的认识
        2. 古代医家对IBS-D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现代医家对IBS-D病因病机的认识
        4. 中医对IBS-D的治疗
        5. 中医药治疗IBS-D的优势及问题展望
    二、西医理论研究
        1. 遗传因素
        2. 饮食因素
        3. 胃肠道动力异常
        4. 内脏超敏反应
        5. 脑-肠轴调节异常
        6. 肠道感染与免疫因素
        7. 精神心理因素
        8. 肠道微生物群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加味交泰丸治疗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案
        1.3 检测与评价指标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一般情况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IBS-SSS积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情绪障碍HAMD、HAMA积分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落数比较
        2.6 安全性指标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BDNF-TRKB通路探讨加味交泰丸干预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模型的构建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实验检测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粪便含水量比较分析
        3.2 各组大鼠糖水摄水量比较分析
        3.3 各组大鼠肠道敏感性比较分析
        3.4 各组大鼠循环炎症因子比较分析
        3.5 各组大鼠BDNF-TrkB通路激活情况评估
        3.6 各组大鼠粪便肠道菌群16S rRNA分析
    4. 讨论
        4.1 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动物模型制备的探讨
        4.2 加味交泰丸调节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的IBS-D大鼠抗炎-促炎系统的平衡
        4.3 基于BDNF/TrkB通路探讨加味交泰丸改善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胃肠功能的分子机制
        4.4 加味交泰丸对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不足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所获奖励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第三方复证和目标值法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循证模式的研究(以IBS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研究现状及方法学介绍
        一、中医辨证论治与个体化诊疗概述
        二、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的困境、原则和必要性
        三、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的视角及研究模式
        四、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的研究设计方法介绍
    第二节 目标值法的应用现状及在中医个体化诊疗研究中的方法学价值
        一、目标值法概述
        二、目标值法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三、目标值法在中医个体化诊疗研究中的方法学价值
        四、展望
    第三节 三角互证法在中医个体化诊疗研究中的方法学价值
        一、方法内三角互证法-复证借鉴
        二、方法间三角互证法-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合
    第四节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治疗现状及疗效评价
        一、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治疗进展
        三、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四、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五、基于网络meta分析的肠易激综合征不同治疗措施的疗效比较研究
第二章 基于第三方复证和目标值法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循证模式的研究
    第一节 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
    第二节 形成名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个体化诊疗经验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第三节 定量研究之单组试验目标值法的临床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第四节 定性研究之中医个体化诊疗第三方复证模式研究
        一、第三方的界定及应具备的条件
        二、研究过程
        三、结果
        四、小结
    第五节 探索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混合方法(MMR)研究模式
        一、通过MMR研究模式之定量研究实现疗效差异性确证
        二、通过MMR研究模式之定性研究实现疗效实践者的复证
        三、通过MMR研究模式使定性定量结果互补、互证
        四、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经济学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荟萃分析(Meta分析)
        1.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2 文献检索策略:
        1.1.3 数据提取:
        1.1.4 文献质量评价:
    1.2 经济学评价
        1.2.1 研究角度及目标人群:
        1.2.2 决策树模型:
        1.2.3 有效率:
        1.2.4 效果指标:
        1.2.5 成本数据:
        1.2.6 成本-效果分析:
        1.2.7 敏感性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总有效率:
        2.3.2 安全性:
    2.4 经济学评价结果
        2.4.1 成本-效果分析:
        2.4.2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7)调神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IBS-D的研究概况
        2.1 概述
        2.2 流行病学调查
        2.3 发病机制
        2.4 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不良事件处理方案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分组方法
        2.3 实验设计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观察指标
        3.2 疗效判定标准
    4 伦理学要求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2.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
        2.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3 疗效比较
        3.1 两组腹痛腹泻应答率比较
        3.2 IBS-SSS疗效比较
        3.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 不良反应事件情况
第四章 讨论
    1 课题设计思路
        1.1 调神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的设计背景
        1.2 中医对肝郁脾虚型IBS-D的病因、病机、治法的再认识
        1.3 调神疏肝健脾法的选穴处方依据
        1.4 对照组的选择
        1.5 观察指标及量表选择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治疗前分析
        2.2 治疗后
    3 调神疏肝健脾法改善肝郁脾虚型IBS-D症状的依据
        3.1 调神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的中医辨证论治依据
        3.2 调神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的西医机制
    4 关于本课题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4.1 疗程方面
        4.2 病例来源方面
        4.3 疗效评价
        4.4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黄芩汤加味治疗脾胃湿热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基本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中西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剔除
        1.6 病例终止和脱落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内容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比较
        3.2 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3.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IBS-SSS量表积分比较
        3.6 治疗前后IBS-QOL量表积分比较
        3.7 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
        3.8 治疗前后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古代医籍对湿热泄泻的记载
        4.2 现代医家对脾胃湿热型IBS-D的认识
        4.3 脾胃湿热型IBS-D的中医临床症状
        4.4 田旭东主任医师对脾胃湿热型IBS-D病因病机的认识
        4.5 黄芩汤加味的提出
        4.6 黄芩汤加味组方遣药分析
        4.7 对照药物酪酸梭菌活菌胶囊选择依据
        4.8 生活质量、症状严重程度量表选择依据
        4.9 结果分析与讨论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IBS-D发病机制的认识
        1.3 现代医学对IBS-D治疗方面的认识
    2 中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1 病名来源
        2.2 病因认识
        2.3 病机认识
        2.4 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健脾温肾巴布剂穴位贴敷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
    1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认识
    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2.1 内治法
        2.2 外治法
        2.3 内外合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
    1 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研究
        1.1 内脏高敏感
        1.2 肠道动力异常
        1.3 肠道菌群失调
        1.4 肠道免疫与炎症
        1.5 脑一肠轴功能紊乱
    2 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2.1 解痉药
        2.2 抗抑郁药
        2.3 抗生素
        2.4 益生菌
        2.5 生活方式及饮食调整干预
        2.6 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病例脱落与处理
    2.5 病例的终止
    2.6 病例的来源
    2.7 样本量计算
    2.8 试验设计类型
    2.9 随机分组方法
    2.10 破盲方案
    2.11 治疗方法
    2.1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13 评价方法
    2.1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IBS-SSS单项积分比较
    3.3 2组患者治疗前后IBS-SSS总积分比较
    3.4 IBS-SSS疗效
    3.5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3.6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7 中医证候疗效
    3.8 2组患者治疗前后大便性状变化比较
    3.9 大便性状疗效
    3.10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3.11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健脾温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4.2 巴布剂穴位贴敷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4.3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5.1 样本量不足与扩大样本量、多中心
    5.2 观察指标以症状为主与扩大观察指标
    5.3 对照实验以安慰剂为主与增设对照组
    5.4 研究时长有限与增加研究时间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芪黄栓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2 病例分组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分析方法
    6.临床试验流程图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脱落及剔除情况
    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3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4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5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 IBS-SSS量表积分比较
    7 HAMA量表积分比较
    8 安全性指标检测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3 现代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4 芪黄栓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基础
    5 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本课题创新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第六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2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相关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汪龙德,张萍,任培培,刘俊宏,王淼蕾,牛媛媛,金三省,李正菊.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2
  • [2]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研究[J]. 夏国友. 世界复合医学, 2021(08)
  • [3]疏肝和中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HAMA及HAMD17积分观察[D]. 李旻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加味交泰丸治疗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D]. 杨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第三方复证和目标值法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循证模式的研究(以IBS为例)[D]. 李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经济学系统评价[J]. 顾洪,孔令希,王珏,王红梅,郑晓英,王新,单雪峰,邱峰.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11)
  • [7]调神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伟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黄芩汤加味治疗脾胃湿热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孙雪妹.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健脾温肾巴布剂穴位贴敷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D]. 杨仲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芪黄栓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 张宁.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肠易激综合征药物成本效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