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学标签处理的光子分组交换

基于光学标签处理的光子分组交换

一、Photonic Packet Switching Based on Optical Label Processing(论文文献综述)

赵强[1](2020)在《通用盲量子计算协议的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虽然近年来量子计算机的研究已取得诸多进展,但其对工作环境和物理设备的要求仍极其严格,研制出成本低廉的小型量子计算机依然只是长期愿景。目前公认的一种理想应用模式是以大型量子计算机作为服务中心为普通用户提供远程量子计算服务。为了保证在这种委托量子计算模式下用户信息的私密性,通用盲量子计算(Universal Blind Quantum Computation,UBQC)协议应运而生。因此,针对UBQC协议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UBQC协议是由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Measurement-Based Quantum Computation,MBQC)模型发展而来,主要由制备、交互测量和信道传输三个环节所构成。然而环境噪声和设备非理想性等因素严重制约了UBQC协议各个环节的性能,即高效性、容错性和安全性。因此,为了给用户提供安全高效的委托量子计算服务,需要对UBQC协议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1)针对UBQC协议中制备效率低下的问题,研究了诱骗态的盲量子态制备协议。在远程的盲量子态制备(Remote Blind qubit State Preparation,RBSP)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双诱骗态RBSP协议以降低所需发送光脉冲数,从而提高制备效率。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双诱骗态RBSP协议比单诱骗态更能显着的降低所需发送的光脉冲数;且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双诱骗协议的优势将更加明显。(2)针对UBQC协议中有限数据规模引起的制备效率退化问题,研究了有限数据规模的双诱骗态RBSP协议。基于有限数据规模的制备协议,建立统计波动(Statistical fluctuation,SF)模型,以优化UBQC协议在统计波动下所需发送的光脉冲数。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在传输距离较短时,制备协议协议所需发送的光脉冲数接近无波动的渐近情况;随着距离的增加,波动表现逐渐明显;双诱骗态RBSP协议通过SF模型可以优化波动下所需发送光脉冲数,提高制备的成功率,从而解决有限数据规模下制备效率的退化问题。(3)针对噪声或者设备引起的量子比特错误问题,研究了容错的盲量子计算协议。为了纠正UBQC协议计算过程中的量子比特错误,分别基于brickwork态和cluster态提出了盲量子纠错码的制备协议。理论分析表明,基于cluster态制备协议的量子资源消耗较少。为了纠正制备过程中的量子比特错误,提出了基于cluster态的容错制备协议,并给出了协议的正确性和安全性证明。结合量子纠错码的容错制备和容错计算,提出了基于量子纠错码的容错UBQC协议。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量子纠错码的容错UBQC协议在编码图态的隐形传态层具有很好的容错性,且在制备成功率相同的条件下所需要发送的光脉冲数更少。(4)针对UBQC协议中经典信道存在的伪造或篡改攻击,研究了无条件安全的信道认证。基于Wegman-Carter方案,即固定强通用哈希函数和一次一密(One-Time Pad,OTP)的组合认证,分别研究了OTP密钥完美和非完美时认证方案的安全性,并给出了伪造概率和篡改概率。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当OTP密钥完美时,伪造概率和篡改概率与认证次数无关;当OTP密钥非完美时,伪造概率虽略有上升,但仍不随认证次数改变,而篡改概率则随着认证次数的增加呈指数增长趋势。在此基础上给出了OTP密钥非完美时固定强通用哈希函数的生命周期,以确保UBQC协议经典信道认证的无条件安全性。

周恒[2](2015)在《几类光波导中的非线性光学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文中指出非线性光学是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激光出现以来,非线性光学得到了快速和持续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光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通过光与物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为人们探测和认识物质的内在结构和性质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工具;另一方面,利用光与物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又为人们对光子进行操控和处理提供了可行的手段,并促成了全光信息处理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材料技术和微纳加工技术的进步,各种适用于非线性光学的新材料、新结构层出不穷,不断为非线性光学效应的产生和应用提供新平台、新机制和新方法,推动非线性光学蓬勃发展。本文对几种类型的光波导,即高非线性光纤,硅基纳米光子晶体波导,以及硅基微环谐振腔中多种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基本物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就非线性效应在全光信息处理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主要工作和创新内容如下:1.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关于硅基慢光光子晶体波导中,在自由载流子效应的作用下,光学孤子脉冲产生与传播的系统性基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利用高灵敏度交叉频率分辨光学开关系统(XFROG:Cross-Correlated Frequency Resolved Optical Gating),首次实验测得了自由载流子效应在慢光光子晶体中的s4增强(s为慢光系数),并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证明;(2)利用XFROG系统,首次实验观测到了由自由载流子色散效应(FCD:Free-carrier dispersion)引起的孤子加速现象,在长度为1.5mm的慢光光子晶体中,宽度为2.3 ps的输入脉冲在FCD的作用下最多超前了2.6 ps;(3)实验验证了高峰值功率脉冲在硅基慢光光子晶体中由FCD主导的频谱不对称展宽,观测到能量为7 pJ,频谱宽度为12.5 nm,时间宽度为780 fs的脉冲在通过1 mm的光子晶体波导后,频谱向短波长方向展宽了25.1 nm;(4)首次研究了慢光增强的FCD效应对孤子色散波(切连科夫辐射)的影响,证明了FCD趋向于使色散波与孤子频谱重合;(5)利用基于全光傅立叶变换的实时频谱测试技术,首次测量了FCD诱发孤子频谱展宽的高稳定性,在频谱展宽的边缘,光谱抖动方差仅为3.4×10-8。(6)首次实验验证了硅基纳米线波导中,由自由载流子非线性效应导致的相干多波混频过程(FCWM:free-carrier induced wave-mixing),首次展示了FCWM过程的几个重要特性,即边带功率的频率不对称性,以及产生混频边带功率与入射光频率失谐的直接相关性,并给出了详细的理论分析。作者认为,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硅基波导中的自由载流子效应及其潜在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2.本文第二部分是关于光学微环谐振腔中参量克尔光频率梳产生与锁模机制的系统性基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利用Lugiato-Lefever equation(LLE)理论模型详细分析了在克尔光梳条件下,通过耗散腔孤子实现光梳锁模的基本原理,并首次分析了耗散腔孤子可能受到的几种本征扰动;(2)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利用泵浦相位调制来实现克尔光梳的主动相位锁定和飞秒脉冲产生的方案,实验中采用平均功率为200mW的相位调制泵浦(190MHz调制频率),在直径为400μm的氮化硅微环谐振腔中得到了频谱宽度大于300nm,模式数目大于300个的稳定相位锁定光梳,在时域测得了宽度小于200fs的脉冲,并通过LLE模型对泵浦调制实现光梳主动相位锁定的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3)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在具有正常色散的微环谐振腔中,通过等效带通滤波效应实现光梳锁模和超短脉冲产生的新机制,得到了脉冲宽度为74 fs的锁模脉冲,打破了锁模脉冲通常只能在反常色散波导中实现的限制,并通过LLE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4)通过大量的实验测试,证实了硅基微环谐振腔中的双泵浦热光效应对微环中FWM过程的显着影响,首次指出并实验验证了同步泵浦扫描方案可以在硅基微环中得到最高的FWM转换效率。3.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光纤中非线性效应在全光信号处理技术中的应用。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了利用四波混频效应(FWM:Four-wave mixing)实现全光幅度整形的优化机制,通过设置理想工作点,使色散导致的线性相位失配与非线性相位失配充分配合,进而使FWM过程中泵浦光与闲频光之间的能量传递函数表现出增强的幅度再生特性,在实验中实现了幅度再生信号消光比较再生前最高提升360%,信号品质因数提升290%,接收灵敏度提高3.0 dB;(2)利用高非线性光纤中FWM效应首次实现了频率调制信号(FSK:frequency-shifted keying)的3输入可重构全光逻辑单元,通过合理地设置FSK信号的波长,遍历地演示了3个20Gb/s FSK信号的所有8种逻辑操作,逻辑输出信号的消光比均在10dB以上;(3)首次提出了采用光纤中FWM效应实现跳频/扩时二维光码字的全光波长相干接收机制,通过实验验证了码重为3,码长为6的光码接收,通过对误码率的理论计算表明,波长相干接收机制的综合误码性能较传统方案大为提高;(4)构建了基于二维光正交码(MOOC:multiple optical orthogonal code)光标签的光分组交换(OPS:optical packet switching)实验系统,该系统完整地演示了一个核心节点和三个边缘节点的OPS网络交换功能,验证了MOOC作为光分组标签的可行性,可作为OPS交换网络的备选方案。

张崇富[3](2009)在《光码分复用(OCDM)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光码分复用(OCDM)结合了光纤通信和码分复用(CDM)的技术特点,在宽带通信网,如光分组交换(OPS)、无源光网络(PON)及保密信息传输等方面的应用都具有一定技术优势,是国际上光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OCDM技术及应用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出现蓬勃发展之势,但OCDM要真正达到实用化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本论文试图对OCDM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良好相关特性、适合保密性或支持大容量的光地址码构造方法研究;2)新型高性能光编/解码器设计及仿真研究;3)提高OCDM系统性能的新方法研究;4)OCDM在OPS网络中光标签处理的应用及实验研究;5)OCDM在保密信息传输网络中的应用及实验研究。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创新点:(1)为了增强基于OCDM技术信息传输系统的保密性,本文采用选取不同本源根的方法构造出了多组光正交码(MGOOC),给出了MGOOC基本概念,初步探讨了MGOOC的特性。将MGOOC应用到信息传输系统中,提出了保密信息与非保密信息分离传输的方法,从理论与实验上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研究了基于MGOOC的OCDM实验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与分析。(2)基于同余算子构造光正交码(OOC)的方法是国际学者广泛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基于二次同余算子的OOC构造法。为了提高OCDM系统的用户容量,本文将二次同余扩展到三次同余,提出了基于三次同余的OOC构造方法。此外,研究了基于三次同余OOC二维地址码的构造方法,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与性能研究。(3)基于光子晶体(Photonic Crystals, PhC)易于现实光信息延时和相位改变的特性,提出了基于PhC的新型非相干和相干光编/解码器方案,建立了这两种新型光编/解码器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基于PhC的非相干和相干光编/解码器方案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与光编/解码性能,且易于小型化。(4)为了进一步提高OCDM系统的传输性能,在采用传统前向纠错码(FEC)的基础上,提出了在OCDM系统中采用可调级联纠错的方法,研究了基于可调级联纠错码的OCDM系统性能,并比较研究了在OCDM系统中应用多种纠错码方案的系统性能,数值结果表明了采用级联纠错方法改善OCDM系统性能的有效性。另外,针对相干OCDM系统,提出了基于随机相位信息提高相干OCDM系统性能的新方法,进行了系统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5)采用多重OOC排列组合标识光标签,能有效提高OPS网络支持的光标签数目,提出了基于多重(可调)OOC序列的光标签处理方法,进行了理论仿真。研究了基于多重OOC序列光标签的OPS (MOOCS-OPS)系统性能,进行了数值计算与讨论,从理论上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扩展性。(6)针对MOOCS-OPS系统中光标签的单脉冲产生与光标签接收的非连续和突发特性,设计了基于FPGA产生用于光标签的单脉冲方案与光开关控制模块,并完成了硬件制作和相应的单元实验验证;设计并实现了用于随机、突发及低功率的MOOCS-OPS光标签接收的模块单元;根据MOOCS-OPS系统要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MGOOC的布拉格光纤光栅(FBG)光编/解码器;在关键部件的设计与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MOOCS-OPS的系统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实现了MOOCS-OPS实验系统。

俞上[4](2020)在《线性光学中的量子人工智能》文中提出量子人工智能是量子力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产物。一个量子系统具有相干性,即该系统有可以同时存在多种状态组合的特性。这种特性使得将量子系统作为计算比特时,会有先天并行性计算的优势。由此衍生出来的量子计算科学,正是当下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同时,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已慢慢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图像识别、自动驾驶、城市大脑等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对计算机算力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这使经典计算机不断地逼近摩尔定律所限制的瓶颈。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我们想将量子力学,特别是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相融合,利用量子并行性计算所带来的算力优势,服务于更加复杂,数据量更大的人工智能算法。实现量子计算的物理系统有许多种,比如超导系统、离子阱系统等等。线性光学系统通常以光子态的偏振、路径等作为量子比特,通过控制每个量子比特的状态,来实现相应的计算任务。这种系统具有相干时间长、编码维度多、能在室温下运行等诸多优点,所以能支持多种人工智能算法的量子版本,并能缩短相应的运算时间。本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用梯度下降方法搜索最优量子相干冻结点的实验研究量子相干是量子系统的一种重要资源。当经过一个噪声信道时,量子相干会随着演化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地递减。我们试图利用波片来控制量子信道的各种参数,并利用最原始的梯度下降算法,来搜索一段演化时间后能使相干保持最大值的信道状态。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这种经过“学习”之后的量子信道可以使量子相干这种资源在演化时达到最小程度的减少,甚至冻结。2.利用贝叶斯推断方法探测量子突变点由于量子系统具有相干性,我们只能以一定的概率去区分两个非正交的量子态。当有一串量子态被连续发出,并在其中某一点开始发生改变时,如何以最高的成功率去探测这个突变所发生的位置,是我们所要研究并解决的问题。利用贝叶斯推断的方法,连续的测量每一个量子态,并在每一次测量过后利用贝叶斯更新,快速地调整测量基,最后通过对先验概率的分析,我们发现可以以最高的准确率找到量子态的突变点。3.利用深度学习方法重构单比特量子态量子态重构是量子信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量子态层析(tomography)。但是这种方法一般需要大量的量子态拷贝作为准确度的保障。这里我们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根据每次测得的数据对测量基做出调整,发现可以使用更少的量子态拷贝完成相同精度的量子态重构任务。4.利用机器学习方法预测系统在非马尔可夫演化下的动力学过程由于量子系统总是不可避免的会与环境发生耦合,所以对开放量子系统的研究是处理各种实际量子问题的必要环节。对于一个未知的具有记忆性的量子信道,我们先通过对这个演化信道本征值谱的研究,来确定其非马尔科夫性的程度。然后,我们又利用机器学习,并采用一种常用于深度学习中的“Adam”一阶优化方法,来成功预测一个量子系统在记忆性量子信道中演化的动力学过程。

高小钦[5](2019)在《基于轨道角动量的高维量子信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子在自由传播时可以拥有多个自由度,如偏振和轨道角动量等。光子的偏振被广泛用于量子通信、光通信和光学传感等领域。携带轨道角动量的光子在自由传播时拥有非常复杂的空间结构,这些结构理论上可以产生无限维度的离散的希尔伯特空间。光子的轨道角动量在高维量子信息、大容量高可靠性光通量和精密光学测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高维量子信息被认为是未来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信息科学,然而高维量子信息的实现离不开高维量子操作和高维量子控制。本论文基于光子的轨道角动量,对高维量子操作和高维量子控制等高维量子门的理论和实验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还对高维量子门在量子计算中的应用作了研究,例如基于单光子轨道角动量的高维量子傅里叶变换和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的Grover搜索算法。本论文基于轨道角动量的模式分束器和模式移位器这两个基本光学元件,提出了在单光子的轨道角动量上实现任意维度泡利X门的实验方案。整个设计的实验方案呈对称结构,且所用到的光学元件个数与量子门的维度成对数关系。高维泡利X门和泡利Z门及其整数幂可以实现任意幺正变换,这对实现基于单光子的量子计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引入高维多光子纠缠态作为辅助量子态,将所有操作信息编码在辅助量子态中,提出了在多光子的轨道角动量上实现任意维度量子控制门的实验方案。高维多光子的纠缠态可通过部分量子隐形传态的方法来实现。基于多光子轨道角动量的高维量子控制门,将对未来研究高维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广泛的应用,将高维量子操作用在量子计算中,如Shor算法利用量子傅里叶变换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实现大数质因子分解。本论文提出了在单光子的轨道角动量上实现高维量子傅里叶变换的实验方案,对将来实现光子上的量子计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量子计算中除了着名的Shor算法,还有一个着名的算法为Grover搜索算法。Grover搜索算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在未分类的数据中找到目标数据。实现光子上的n量子比特Grover搜索算法最重要的也是最复杂的量子门为n量子比特的Toffoli门。n越大,n量子比特的Toffoli门实现难度越大。本论文提出了在光子轨道角动量上利用高维量子门代替二维量子门来实现n量子比特的Toffoli门,从而实现多量子比特Grover搜索算法的实现方案,为实现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建立了基础。

陈富军[6](2015)在《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编解码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具有可随机异步接入、软容量、安全性好、频谱资源利用率高、资源分配灵活、高速全光处理、低复杂度等诸多优势,光码分多址技术(OCDMA)在光分组交换(OPS)网络中的应用正受到更多的关注。目前,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质量(QoS)传输的可调功率变码重OCDMA系统正在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本论文围绕用于光分组交换的OCDMA编解码技术比如变码重地址码设计、系统性能分析、改进的编/解码器以及检测接收装置和OCDMA在OPS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用于OCDMA地址码设计的数学基础和基本原理:基于Galios域,在二次同余码(QCC)基础上,利用循环移位、子序列填充和交换、序列转置等代数变换构造了能够满足各种非相干OCDMA需求的多样化二次同余码(DQCC)。与改进素数码(MPC)相比,DQCC的码字基数增加一倍、码集多样、可变码重、互相关特性好,能满足多样化QoS的需求。而且,具有恒定带内互相关(IPCC)值的改进QCC(MQCC)码字序列能够用于非相干谱幅度编码OCDMA(SAC-OCDMA)系统。为能够提供多样化的QoS传输,分析了DQCC在功率可调双码重OCDMA系统中的性能,评价了在功率和码重同时变化时对系统误码率(BER)性能的影响。为了改进系统性能,基于先进光逻辑与门和异或门设计的双级多阶复合光逻辑门在接收端实现了不同层级功率信号的识别。因此,该复合光逻辑门能有效抑制不同层级功率信号之间的多用户干扰(MAI),改善OCDMA系统的BER性能。为了能够完全消除MAI对OCDMA系统的影响,基于重构等效啁啾(REC)技术设计了用于SAC-OCDMA的具有色散补偿和MAI消除功能的平衡FBG解码器,并利用负二项式分布(NB)模型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建模和评价。同以往的Gaussian近似模型相比,基于NB模型的评价更为接近实际值,能够全面反映功率变化情况下的系统BER性能变化趋势。接着,为了消除地址码序列必须具有固定IPCC值的限制,设计了改进的平衡三支路检测装置。它不但能实现MAI消除功能,而且能够消除SAC-OCDMA对码字设计必须具有固定IPCC值的限制。因此,很多已经提出的地址码可以直接应用于SAC-OCDMA系统,以另一方式解决了严重制约SAC-OCDMA系统的码字设计问题。最后介绍变OPS核心节点和边缘节点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设计了全光多粒度分组交换节点架构。基于DQCC,分析和评价了光码标签在OPS网络中的性能与二项式系数、跳数以及码重个数的关系。提出了利用并行编码结构和延时模块的串行光码标签(SOCL)产生方案,仿真验证了SOCL在OCDMA-OPS中的分组交换实现。

贺彬彬[7](2015)在《DCS-RZ光分组产生与标签分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更多的业务如语音、数据、视频等需要更快的传输、交换、处理速率。在骨干网络上的核心路由器中,交换机的电子速率“瓶颈”一直是待攻克的难点,而光交换技术被视为解决电交换“瓶颈”的一个重要替代方案。基于IP与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技术的方法能提供更小的交换粒度,但其在IP路由器处对包头的处理需要大量的时间,而通常并行处理的技术又导致严重的能耗问题。由于全光分组交换所需的关键技术如光存储、光逻辑器件还未成熟,因此相关学者将注意力转向了更易实现的光标签交换技术。光标签交换技术就是将地址信息写到低速率的标签中,而数据信息写到高速率的净荷中,在交换节点将标签转换到电域进行处理而净荷保持在光域传输,通过交换结构将净荷输出到相应的输出端口。光标签交换技术涉及到几个关键技术:标签调制格式与产生、标签分离、标签处理、缓存净荷、新分组产生、交换输出。本文主要着眼于光标签的调制格式与产生以及标签分离技术的研究,进行了下面三个部分的研究:1.对基于马赫曾德干涉仪(MZDI)器件产生多波长双二进制载波抑制归码(DCS-RZ)光分组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该光分组由高比特速率调制的DCS-RZ净荷与低比特速率的NRZ标签组成。在VPI中设计了4×40Gbps的DCS-RZ光分组产生与传输测试系统,在交换节点采用FP腔梳状滤波器对多波长光标签进行分离,仿真系统测试了相关参数对传输后的信号质量的影响,给出了光分组在经过288km传输前后的标签与净荷信号的BER。通过该仿真系统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2.对利用微环谐振腔分离DCS-RZ光分组标签的性能进行分析,理论分析全通型微环谐振腔与Add-Drop型微环谐振腔的原理与主要性能,通过对实验室微环谐振腔器件的参数拟合,在VPI中利用拟合后的微环谐振腔进行了DCS-RZ光分组标签分离仿真。之后对仿真中净荷信号质量劣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微环谐振腔半高全宽(FWHM)大小对滤波后净荷信号质量的影响。3.研究了基于微环谐振腔双光子吸收(TPA)效应实现光标签分离的技术从理论分析、仿真测试与实验三方面进行了验证。在仿真测试中,分别测试了基于GaAs材料参数下的冲激响应窗口、ns级脉宽脉冲响应窗口、阶跃信号的响应输出,并分析了泵浦光功率与脉宽对交换窗口的消光比的影响。之后利用实验室的硅基材料Add-Drop型微环谐振腔验证了其交换性能,并得到了其冲激响应窗口、1ns泵浦脉宽的响应窗口、以及最大交换窗口时间长度为约18ns。最后通过用2ns泵浦脉冲控制交换10Gbps时钟信号,得到的交换输出信号的抑制比在直通与下行端口分别达到7.5dB与5.1dB。

马惠珠,宋朝晖,季飞,侯嘉,熊小芸[8](2013)在《项目计算机辅助受理的研究方向与关键词——2012年度受理情况与2013年度注意事项》文中认为本文在《基金项目计算机辅助受理相关问题——申请代码、研究方向与关键词》一文基础上,根据统计分析数据,对2012年度信息一处项目计算机辅助分组的试点结果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结合2013年度项目计算机辅助受理方案调整情况,给出了信息一处制定的申请代码与研究方向及关键词的对应关系,特别强调了2013年度在关键词选择方面的一些变化;最后阐述了申请人在选择信息一处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熊小芸,宋朝晖,季飞,马惠珠[9](2012)在《基金项目智能受理相关问题——申请代码、研究方向与关键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2011年信息一处项目智能分组的试点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继而,结合2012年项目受理方式的调整,介绍了项目智能受理的基本方案,给出了信息科学一处依据项目智能受理方案制定的申请代码、研究方向与关键词的对应关系,以及申请人在选择信息一处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关键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曹珍[10](2010)在《波长路由光分组交换及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与传统光网络相比,光分组交换(OPS)网络具有高速、大吞吐量、低时延、能高效地承载IP业务等突出优点。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外逐渐开始了光分组交换相关技术的研究,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元器件上,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发达国家进行了光分组交换网的研究并搭建了光交换实验系统,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不仅在交换结构设计上有突破,比如提出并验证了多种交换矩阵、竞争解决方法、光信号处理方法,而且在交换系统的实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完成了小环境中的光分组交换实验,比如具有光分组交换功能的核心路由器可以同时实现空分、时分和波分交换,并且仅对带有路由信息的光分组头进行高速处理,而为光分组的有效负载提供透明路径,这些研究进展为光分组交换网络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国内关于光分组交换技术方面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大多跟踪国外的发展状况,并且大多基于单元器件的研究上,且实现的交换速率较低。所以,在国内积极开展光分组交换相关技术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本论文主要研究波长路由的光分组交换及其关键技术,通过对光突发交换网络中传输控制协议(TCP)性能的建模仿真,为研究波长路由光分组交换网络中TCP的传输性能提供参考模型。第1章主要介绍了光交换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章主要对光分组交换技术的产生及其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包括光标签的提取和插入,光分组的同步,光分组的交换,光分组的竞争解决,光分组的再生等等;第3章主要探讨光分组交换中的节点技术,其中包括光分组交换网络的组成、光波长交换的节点结构、分组交换的节点结构类型等等;第4章主要对波长路由光分组交换网络中TCP overOBS的结构进行讨论,并对光突发交换网络中的TCP传输性能进行了建模和仿真,来作为研究在波长路由光分组交换网络中TCP传输性能的理论参考;第5章总结全文的主要工作,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二、Photonic Packet Switching Based on Optical Label Process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hotonic Packet Switching Based on Optical Label Processing(论文提纲范文)

(1)通用盲量子计算协议的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通用盲量子计算协议
        1.2.1 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模型
        1.2.2 协议描述
    1.3 盲量子计算协议的发展现状
        1.3.1 制备
        1.3.2 交互测量
        1.3.3 安全性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基于诱骗态的盲量子态制备协议
    2.1 引言
    2.2 单诱骗态的RBSP协议简介
        2.2.1 协议的描述
        2.2.2 性能分析
    2.3 双诱骗态RBSP协议
        2.3.1 协议的描述
        2.3.2 性能分析
    2.4 无限诱骗态的RBSP协议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1 实验环境
        2.5.2 脉冲数估计
    2.6 本章小节
第3章 有限数据规模的盲量子态制备
    3.1 引言
    3.2 面向有限数据规模的统计波动分析
        3.2.1 参数分析
        3.2.2 统计波动模型
    3.3 有限数据规模的诱骗态RBSP协议
        3.3.1 性能分析
        3.3.2 安全性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实验环境
        3.4.2 脉冲数估计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基于量子纠错码的容错盲量子计算协议
    4.1 引言
    4.2 量子纠错码简介
        4.2.1 量子门
        4.2.2 稳定子码
    4.3 量子纠错码的制备
        4.3.1 基于brickwork态的制备
        4.3.2 基于cluster态的制备
        4.3.3 基于cluster态的容错制备
    4.4 量子纠错码的容错计算
        4.4.1 协议描述
        4.4.2 性能分析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资源消耗
        4.5.2 脉冲数估计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无条件安全的信道认证
    5.1 引言
    5.2 信道认证简介
        5.2.1 通用哈希函数
        5.2.2 Wegman-Carter认证
        5.2.3 攻击模型
    5.3 信道认证的安全性分析
        5.3.1 完美OTP密钥时的安全性
        5.3.2 非完美OTP密钥时的安全性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实验环境
        5.4.2 概率估计
    5.5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几类光波导中的非线性光学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非线性光学介绍
    1.2 全光信息处理技术介绍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硅基光波导中的自由载流子非线性效应
    2.1 硅基慢光光子晶体波导中的光孤子
        2.1.1 背景介绍
        2.1.1.1 硅基光子晶体波导及慢光效应
        2.1.1.2 硅基光子晶体波导中的色散
        2.1.1.3 硅基光子晶体波导中的克尔非线性及自由载流子效应
        2.1.2 硅基光子晶体波导中的孤子特性的实验研究
        2.1.2.1 波导设计制作与测试实验装置
        2.1.2.2 孤子自频移与孤子加速的实验观测与理论分析
        2.1.2.3 自由载流子效应的慢光增强研究
        2.1.2.4 基于自由载流子色散的飞秒脉冲频率展宽
        2.1.2.5 自由载流子色散对孤子色散波的干扰分析
        2.1.2.6 利用色散傅立叶变换测试FCD频谱展宽的稳定性
    2.2 硅基光波导中的自由载流子多波混频效应
        2.2.1 背景介绍
        2.2.2 硅基纳米线波导中FCWM效应的理论推导
        2.2.3 硅基纳米线波导中FCWM效应的实验研究
        2.2.3.1 实验建立
        2.2.3.2 FCWM的频率不对称性
        2.2.3.3 FCWM与入射光频率失谐的直接相关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Q值光学微腔中的克尔光频率梳
    3.1 克尔光频率梳的产生与锁模研究
        3.1.1 克尔光频率梳的背景介绍
        3.1.2 耗散腔光孤子(DCS)及克尔光频率梳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3.1.2.1 Lugiato-Lefever Equation (LLE)模型介绍
        3.1.2.2 二阶色散下的DCS与克尔光梳产生
        3.1.2.3 振荡孤子之间的相互扰动
        3.1.2.4 高阶色散及孤子色散波对DCS的扰动
        3.1.2.5 微环模式耦合对DCS的扰动
        3.1.3 利用泵浦相位调制实现克尔光频率梳相位锁定和脉冲产生
        3.1.3.1 方案介绍
        3.1.3.2 实验演示与理论分析
        3.1.3.3 理论分析
        3.1.3.4 泵浦相位调制对色散波的抑制
        3.1.4 正常色散微环谐振腔中的光梳产生与相位锁定
        3.1.4.1 实验演示
        3.1.4.2 理论分析
    3.2 硅基微环谐振腔中双泵浦热光效应对四波混频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光纤非线性效应的全光信息处理技术
    4.1 基于光纤四波混频的全光幅度再生研究
        4.1.1 全光幅度再生的背景介绍
        4.1.2 基于光纤中FWM效应实现全光幅度再生的原理
        4.1.3 FWM全光幅度再生的优化方案
        4.1.4 优化方案的实验验证
    4.2 基于光纤非线性效应的全光逻辑及其在光网络中的应用
        4.2.1 一种基于四波混频效应的全光逻辑运算方案
        4.2.1.1 原理介绍
        4.2.1.2 实验演示
        4.2.2 OCDMA系统中调频/扩时二维码字的波长相关全光接收方案
        4.2.2.1 原理介绍
        4.2.2.2 理论分析
        4.2.2.3 原型实验演示
    4.3 基于MOOC的光分组交换实验演示系统
        4.3.1 关键技术介绍
        4.3.2 实验演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光码分复用(OCDM)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OCDM基本原理
    1.3 OCDM关键技术
        1.3.1 OCDM系统中地址码
        1.3.2 OCDM光编/解码器
        1.3.3 OCDM系统性能
    1.4 OCDM的部分应用
        1.4.1 基于OCDM的无源光网络
        1.4.2 基于OCDM的光分组交换
        1.4.3 基于OCDM的保密信息传输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多组光正交码的构造及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光正交码的基础
        2.2.1 光正交码基本定义
        2.2.2 光正交码容量
        2.2.3 光正交码的集合
    2.3 多组光正交码的构造
        2.3.1 理论基础
        2.3.2 多组光正交码概念及构造法
        2.3.3 多组光正交码的实例及性能
    2.4 多组光正交码的应用及实验
        2.4.1 M-OCDM信息传输模型
        2.4.2 M-OCDM信息传输的保密性
        2.4.3 M-OCDM的实验
    2.5 小结
第三章 高次同余光正交码的构造及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高次同余光正交码构造
        3.2.1 一维高次同余光正交码构造
        3.2.2 基于CCC的TS/FH码字构造
    3.3 高次同余光正交码的性能与容量
        3.3.1 码字相关性能
        3.3.2 系统性能分析
        3.3.3 码字容量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光子晶体的OCDM光编解码器研究
    4.1 引言
    4.2 光子晶体基础
    4.3 光子晶体非相干光编解码器
        4.3.1 光子晶体非相干光编解码器方案
        4.3.2 理论模型
        4.3.3 仿真结果与讨论
    4.4 光子晶体相干光编解码器
        4.4.1 光子晶体相干光编解码器方案
        4.4.2 理论模型
        4.4.3 仿真结果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改善OCDM传输系统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级联纠错码改善OCDM系统的研究
        5.2.1 基本原理
        5.2.2 系统性能分析
        5.2.3 数值计算与讨论
    5.3 改善相干OCDM系统性能的研究
        5.3.1 基本原理
        5.3.2 理论分析
        5.3.3 仿真结果及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MOOCS光标签OPS的理论分析
    6.1 引言
    6.2 MOOCS-OPS理论模型及仿真
        6.2.1 光标签处理的比较
        6.2.2 MOOCS光标签原理
        6.2.3 仿真实验结果与讨论
    6.3 MOOCS-OPS的性能研究
        6.3.1 性能分析的模型
        6.3.2 性能分析
        6.3.3 数值结果及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MOOCS光标签的OPS实验研究
    7.1 引言
    7.2 MOOCS-OPS光标签产生
        7.2.1 MOOCS光标签产生方案
        7.2.2 MOOCS光标签产生的实验
        7.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 MOOCS-OPS光标签接收
        7.3.1 MOOCS光标签接收方案
        7.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 MOOCS-OPS系统实验
        7.4.1 MOOCS-OPS系统搭建
        7.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博期间参加科研、发表论文及专利

(4)线性光学中的量子人工智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线性光学实验系统及门操作的构建
    2.1 纠缠光源和单光子源的制备
        2.1.1 双光子纠缠源
        2.1.2 多光子纠缠源
        2.1.3 单光子源
    2.2 量子门操作
        2.2.1 单比特门
        2.2.2 受控两比特门
    2.3 量子态测量
    2.4 一个例子:Grover搜索算法的实现
        2.4.1 问题定义和背景
        2.4.2 算法描述
        2.4.3 算法在IBM 5-qubit小型计算机上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量子机器学习的几种方法以及应用
    3.1 有监督学习
        3.1.1 量子支持向量机
        3.1.2 量子神经网络
    3.2 无监督学习
        3.2.1 奇异值分解
        3.2.2 量子生成对抗网络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利用梯度下降方法搜索量子相干冻结点的实验研究
    4.1 自引导算法
    4.2 量子相干冻结点的实验实现
        4.2.1 实验光路设计
        4.2.2 模拟退相干信道
    4.3 利用梯度下降法搜索冻结点的实验研究
    4.4 梯度下降法在信道固定情况下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利用贝叶斯推断方法探测量子突变点的实验研究
    5.1 贝叶斯推断方法的简单介绍
    5.2 如何用贝叶斯方法来探测量子突变点
    5.3 探测量子突变点的实验设计
    5.4 利用贝叶斯推断的优势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利用强化学习方法进行量子态重构
    6.1 强化学习的基本概念
    6.2 量子强化学习算法
    6.3 基于强化学习的量子态重构实验装置
    6.4 学习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利用机器学习研究开放量子系统
    7.1 开放量子系统理论
    7.2 非马尔科夫与动态演化谱的关系
        7.2.1 动态演化谱的测量
        7.2.2 利用动态演化谱去观测马尔可夫过程
    7.3 机器学习具有记忆性的量子信道
        7.3.1 似然函数及其梯度
        7.3.2 学习算法介绍
        7.3.3 光学实验装置
        7.3.4 实验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5)基于轨道角动量的高维量子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的缩略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量子信息学
        1.1.1 量子通信
        1.1.2 量子计算
    1.2 量子信息学中的基本概念
        1.2.1 量子比特和量子态
        1.2.2 量子态叠加原理
        1.2.3 量子纠缠特性
        1.2.4 量子逻辑门
    1.3 光量子系统
        1.3.1 光作为电磁波
        1.3.2 横向空间模式
        1.3.3 光子的偏振
        1.3.4 光的角动量
        1.3.5 编码光子信息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单光子OAM的高维Pauli-X门
    2.1 基本元件
    2.2 任意维度的Pauli-X门
    2.3 元件个数分析
    2.4 不同基矢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光子OAM的高维控制量子门
    3.1 一般实验方案
    3.2 两光子高维控制循环门
    3.3 多光子高维控制循环门
    3.4 多光子高维控制相位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单光子OAM的高维量子傅里叶变换
    4.1 一般实验方案
    4.2 基于OAM的排列操作
    4.3 OAM无关的递归傅里叶变换
    4.4 实验方案及其工作原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OAM的 Grover搜索算法
    5.1 Grover搜索算法
    5.2 量子门分解
    5.3 高维量子门实现Grover搜索算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致谢

(6)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编解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光分组交换技术概述
    1.2 多址复用技术
    1.3 OCDMA编解码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OPS网络中OCDMA编解码技术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2 基于Galois域的DQCC设计
    2.1 OCDMA地址码设计的数学基础
    2.2 基于Galios域的DQCC设计
    2.3 DQCC的特点
    2.4 具有固定IPCC值的QCC及其性能特点
    2.5 本章小结
3 DQCC在OCDMA系统中的性能分析
    3.1 DQCC在硬限幅下的性能分析
    3.2 DQCC在复合光逻辑门下的系统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平衡结构FBG编解码器及其在系统中的性能分析
    4.1 SAC-OCDMA编/解码器
    4.2 带色散补偿功能的FBG编解码器设计
    4.3 SAC-OCDMA平衡编解码器及其性能分析
    4.4 改进的三支路平衡结构解码器方案
    4.5 本章小结
5 非相干OCDMA在OPS中的应用
    5.1 OPS关键技术
    5.2 基于DQCC的OCDMA-OPS性能分析
    5.3 基于DQCC的OCDMA-OPS系统性能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博士学位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的发表或获奖情况
附录3 主要符号缩写对照表

(7)DCS-RZ光分组产生与标签分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光分组交换技术简介
        1.1.1.1 光分组交换背景概述
        1.1.1.2 光标签格式简介
        1.1.1.3 光标签处理技术发展现状简介
        1.1.2 环形谐振腔的发展简介
    1.2 课题来源和篇章结构
第二章 多波长DCS-RZ信号光分组的产生
    2.1 DCS-RZ光分组格式
    2.2 基于MZDI的DCS-RZ光分组产生原理
        2.2.1 MZDI滤波特性
        2.2.2 基于MZDI的DCS-RZ分组产生原理
        2.2.2.1 频域分析
        2.2.2.2 时域分析
    2.3 基于MZDI的多波长DCS-RZ分组格式产生原理
    2.4 仿真验证
        2.4.1 仿真系统
        2.4.2 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微环谐振腔滤波的DCS-RZ标签分离研究
    3.1 微环谐振腔的原理与特性概述
        3.1.1 全通微环谐振腔数学原理与特性分析
        3.1.2 Add-Drop型微环谐振腔数学原理与特性
        3.1.2.1 Add-Drop型微环谐振腔的数学原理
        3.1.2.2 对称耦合Add-Drop型微环谐振腔的滤波特性分析
        3.1.2.3 对称Add-Drop型微环谐振腔的群时延与色散特性分析
    3.2 基于Add-Drop型微环谐振腔滤波特性的标签分离
        3.2.1 实验室微环谐振腔滤波谱线的VPI仿真拟合
        3.2.2 基于拟合微环谐振腔的标签分离仿真分析
        3.2.3 基于微环谐振腔滤波标签分离后的净荷信号质量分析
        3.2.3.1 微环谐振腔FWHM不同下的时延与色散特性对比
        3.2.3.2 微环谐振腔不同FWHM对净荷信号质量的影响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微环谐振腔TPA效应的标签/净荷分离
    4.1 微环谐振腔TPA效应概述
        4.1.1 非线性光学概述
        4.1.2 TPA效应理论概述
        4.1.3 基于微环谐振腔结构的非线性概述
        4.1.4 微环谐振腔热光效应对TPA效应的影响
    4.2 基于微环谐振腔TPA效应的标签/净荷分离
        4.2.1 工作原理
        4.2.2 基于微环谐振腔TPA效应的仿真模型
        4.2.3 基于微环谐振腔TPA效应的开关特性分析
        4.2.4 标签/净荷分离特性分析
    4.3 基于微环谐振腔TPA效应的光交换的实验验证
        4.3.1 实验系统介绍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8)项目计算机辅助受理的研究方向与关键词——2012年度受理情况与2013年度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1 2012年度基金项目计算机辅助受理情况统计分析
2 2013年度研究方向与关键词
3 三级代码、研究方向、关键词的选择
    3.1 申请代码的选择
        3.1.1 关注代码的应用背景
        3.1.2 项目申请代码的确定方法
        3.1.3 高级别代码的选择
        3.1.4 民航联合基金代码的选择
    3.2 研究方向的选择
        3.2.1 应用领域优先的原则
        3.2.2 普适研究方向慎选的原则
        3.2.3 关于“其它研究方向”
    3.3 关键词的选择
        3.3.1 黑体字关键词
        3.3.2 宋体字关键词
        3.3.3“其它研究方向”中关键词的选择与确定
4 申请代码和研究方向选择不当的问题
    4.1 未考虑应用背景
    4.2 未注意代码领域的划定
    4.3 未准确把握代码、方向、关键词之间的对应关系
5 快速选择代码和研究方向的建议
    5.1 研究具有应用背景或者是解决某个应用领域的具体问题
    5.2 研究不具有应用背景的基础问题
6 结束语

(9)基金项目智能受理相关问题——申请代码、研究方向与关键词(论文提纲范文)

1 2011年度项目智能分组情况
2 项目智能化受理
    2.1 项目申请书填写上的变化
    2.2 三级申请代码与研究方向
3 申请代码与研究方向的选择
    3.1 申请代码的选择
    3.2 研究方向的选择
    3.3 关键词的选择
4 重要说明
    4.1 高级别代码的选择
    4.2 民航联合基金代码的选择
    4.3 未设研究方向的三级代码
5 结束语

(10)波长路由光分组交换及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交换技术概述
        1.2.1 光波长交换
        1.2.2 光分组交换
        1.2.3 光突发交换
        1.2.4 光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1.3 光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状况
        1.3.1 国外的发展状况
        1.3.2 国内的发展状况
    1.4 本论文相关研究内容
第2章 光分组交换的关键技术
    2.1 光分组交换技术的产生
        2.1.1 光分组交换技术的背景
        2.1.2 光分组交换技术的特点
    2.2 光分组交换的关键技术
        2.2.1 光分组的产生
        2.2.2 光标签的提取和插入
        2.2.3 光分组的同步
        2.2.4 光分组的交换结构
        2.2.5 光分组的竞争解决
        2.2.6 光分组的再生
第3章 光分组交换的节点技术
    3.1 光分组交换网络的组成
    3.2 光分组交换网络的节点
    3.3 光分组交换节点结构类型
        3.3.1 空分交换型OPS节点
        3.3.2 波长广播—选择型OPS节点
        3.3.3 波长路由型OPS节点
        3.3.4 T bit/s级的混合型OPS节点
        3.3.5 环形光分组网节点
第4章 波长路由光分组交换网络中TCP性能的研究
    4.1 波长路由光分组交换网中TCP性能概述
    4.2 TCP协议相关内容简介
        4.2.1 TCP连接建立过程
        4.2.2 窗口管理
    4.3 TCP over OBS 网络结构
    4.4 TCP流的性能分析
        4.4.1 OBS网络对TCP流的性能影响
        4.4.2 分析模型
        4.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四、Photonic Packet Switching Based on Optical Label Processing(论文参考文献)

  • [1]通用盲量子计算协议的关键问题研究[D]. 赵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2]几类光波导中的非线性光学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D]. 周恒.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3]光码分复用(OCDM)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 张崇富.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5)
  • [4]线性光学中的量子人工智能[D]. 俞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基于轨道角动量的高维量子信息[D]. 高小钦. 东南大学, 2019
  • [6]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编解码技术研究[D]. 陈富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7]DCS-RZ光分组产生与标签分离技术研究[D]. 贺彬彬.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8]项目计算机辅助受理的研究方向与关键词——2012年度受理情况与2013年度注意事项[J]. 马惠珠,宋朝晖,季飞,侯嘉,熊小芸.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3(01)
  • [9]基金项目智能受理相关问题——申请代码、研究方向与关键词[J]. 熊小芸,宋朝晖,季飞,马惠珠.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2(01)
  • [10]波长路由光分组交换及关键技术[D]. 曹珍.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0(05)

标签:;  ;  ;  ;  ;  

基于光学标签处理的光子分组交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