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浑宁注射液致过敏反应报告

川浑宁注射液致过敏反应报告

一、穿琥宁注射液致过敏反应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帅维维[1](2014)在《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检测新方法初步研究》文中认为中药注射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危重疾病的抢救等方面具有起效迅速,作用可靠,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但是,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相对复杂,制备工艺相对比较落后等诸多原因导致其临床不良反应日益增加。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多为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频繁发生使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做好中药注射剂临床前的安全性评价,建立适合评价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及类过敏反应的敏感动物模型,研究过敏反应及类过敏反应内源性指标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寻找过敏反应的生物标记物。本文以高风险中药注射剂(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为致敏原,以卵蛋白为阳性药物,通过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发生程度,激发前后血浆中组胺、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IgE的变化率以及被动皮肤过敏反应阳性率来比较SD大鼠、BN大鼠、豚鼠以及ICR小鼠四种动物对于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敏感情况。初步确立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敏感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高风险中药注射剂的种类对敏感动物模型进行验证性研究;在建立的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过敏反应增敏研究以及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寻找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生物标记物。本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81173540)。1、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敏感动物模型的比较研究1.1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敏感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本研究以卵蛋白为阳性药物,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为致敏原,对SD大鼠、BN大鼠、豚鼠、ICR小鼠进行致敏和激发。观察过敏反应的症状,根据SFDA的全身致敏性评价标准来计算过敏反应率、过敏反应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激发前后血浆中组胺、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IgE含量并计算各指标增长率;根据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大鼠皮下是否出现蓝斑以及蓝斑面积大小;以上述指标为依据对四种动物评价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适用性进行比较研究。试验结果显示:以卵蛋白为阳性药物,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为致敏原对各组动物进行激发后,(1)BN大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7.50%,62.50%,75.00%;豚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7.50%,62.50%,50.00%;SD大鼠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50%,25.00%,12.50%;ICR 小鼠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25.00%,0.00%,25.00%;BN大鼠和豚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SD大鼠和ICR小鼠,且BN大鼠的过敏反应严重程度要高于豚鼠;(2)豚鼠卵蛋白组激发前后血浆中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IgE的变化率高于BN大鼠,SD大鼠以及ICR小鼠;BN大鼠双黄连注射液组、清开灵注射液组激发前后组胺、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IgE的变化率均高于其他三种动物;(3)BN大鼠卵蛋白组,清开灵注射液组以及双黄连注射液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均有动物出现了蓝斑反应,BN大鼠各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阳性率分别为75.00%,37.50%,50.00%均高于豚鼠、SD大鼠以及ICR小鼠。结论:BN大鼠在评价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过敏反应方面优于豚鼠、SD大鼠以及ICR小鼠。相较而言,BN大鼠更适合作为中药注射剂敏感动物的模型。1.2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敏感动物模型的验证研究本研究以茵栀黄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以及生脉注射液等多种高风险中药注射液为致敏原,以卵蛋白为阳性药物,对SD大鼠、BN大鼠、豚鼠、ICR小鼠进行致敏和激发。观察过敏反应的症状,根据SFDA的全身致敏性评价标准来计算过敏反应率、过敏反应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激发前后血浆中组胺、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IgE含量并计算各指标增长率;根据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大鼠皮下是否出现蓝斑以及蓝斑面积大小;以上述指标为依据对BN大鼠评价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研究。试验结果显示:以卵蛋白为阳性药物,茵栀黄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为致敏原对各组动物进行激发后,(1)BN大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7.50%,50.00%,50.00%,75.00%,62.50%,37.50%;BN 大鼠和豚鼠的卵蛋白组、茵栀黄注射液组、鱼腥草注射液组、脉络宁注射液组以及生脉组的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于SD大鼠、ICR小鼠,BN大鼠各组的过敏反应严重程度要高于豚鼠;小鼠穿琥宁注射液组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0.00%,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及发生程度均高于其他三种动物;(2)豚鼠卵蛋白组激发前后血浆中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IgE的变化率高于BN大鼠、SD大鼠以及ICR小鼠;BN大鼠脉络宁注射液组激发前后血浆中组胺、类胰蛋白酶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的变化率均高于其他三种动物,生脉注射液组激发前后组胺、IgE、β-氨基己糖苷酶的变化率均高于其他三种动物,鱼腥草注射液组激发前后四种指标的变化率均高于其他三种动物;ICR小鼠穿琥宁注射液组激发前后四种指标的变化率均高于其他三种动物;四种动物茵栀黄注射液组激发前后四种指标的变化率,没有明显的规律;(3)BN大鼠卵蛋白组,茵栀黄射液组,鱼腥草注射液组,脉络宁注射液组、生脉注射液组以及穿琥宁注射液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均有动物出现了蓝斑反应,除穿琥宁注射液组外,BN大鼠各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阳性率均高于豚鼠、SD大鼠以及ICR小鼠;ICR小鼠穿琥宁注射液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阳性率高于其他三种动物。结论:BN大鼠在评价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敏感性方面要高于SD大鼠、BN大鼠和ICR小鼠,但是对于特定品种的中药注射剂可能有其特定的敏感动物。在选取过敏试验敏感动物时,要根据受试样本的具体情况来定,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中药注射剂的过敏性,从而确保临床用药安全。2、过敏试验增敏研究2.1佐剂提高茵栀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致敏性的研究本研究将弗氏完全佐剂与双黄连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联用,对BN大鼠进行致敏和激发,比较联用弗氏佐剂组与未加弗氏佐剂组动物在过敏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发生程度;激发前后血浆中组胺、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IgE含量及增长率;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大鼠皮下是否出现蓝斑以及蓝斑面积大小来研究此类佐剂对增强受试样本致敏性的能力,进而提高BN大鼠过敏模型的灵敏度。研究结果显示:(1)联用佐剂组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以及过敏反应的发生程度均高于未加佐剂组;(2)茵栀黄注射液组激发前后血浆中组胺、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IgE的含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联用佐剂后血浆中IgE、组胺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的含量均升高,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显着性的差异,激发前后四种指标的变化率均高于茵栀黄注射液未加佐剂组;生脉注射液组激发前后血浆中四种指标的含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联用佐剂后血浆中IgE、β-氨基己糖苷酶的含量均升高,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显着性的差异,激发前后四种指标的变化率均高于生脉注射液未加佐剂组;(3)联用佐剂组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阳性率均高于未加佐剂组。结论:弗氏完全佐剂可提高过敏原的致敏性,有利于中药源过敏反应的筛选。同时,采用外加佐剂的方法,可以提高BN大鼠过敏反应模型的稳定性和灵敏性,有利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中过敏反应的再评价。2.2外孵法提高绿原酸的致敏性的研究本研究试探性的采用BN大鼠血清体外孵育的方法,将绿原酸溶液(疑似半抗原物质)直接与血清在体外高浓度的条件下结合成抗原物质,再注入动物体内以增强供试药物的致敏性,从而对外孵法提高绿原酸的致敏性进行初步研究,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BN大鼠外孵绿原酸溶液组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的发生程度高于绿原酸供试品溶液组;(2)绿原酸供试品溶液组激发前后血浆中组胺、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IgE的含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经体外孵育后,血浆中IgE、β-氨基己糖苷酶的含量均升高,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显着性的差异;激发前后四种指标的变化率均高于绿原酸未孵育组;(3)经体外孵育后,绿原酸溶液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阳性率为50.00%,绿原酸未孵育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阳性率仅为12.50%。结论:绿原酸为一种半抗原物质,在体外进行血清孵育后形成全抗原,注入动物体内,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运用外孵法可以提高半抗原的致敏性,有利于中药注射剂中半抗原性物质引起的过敏反应的筛选。3、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敏感动物模型初步研究本研究以吐温80为阳性药物,鱼腥草注射剂为受试药物,通过观察类过敏反应的症状,给药前后血浆中组胺、IgE、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末端补体复合物(C5b-9)以及补体蛋白4b(C4b)的含量及变化率,对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敏感动物模型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建立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的敏感动物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BN大鼠、SD大鼠以及ICR小鼠在注射各受试物后,类过敏反应症状均不明显;豚鼠注射吐温80后有6只表现出搔鼻、咳嗽等症状,5-10min后缓解,注射鱼腥草注射液后有5只表现出不安宁、喷嚏等症状;(2)给予相应受试物后,BN大鼠、SD大鼠以及ICR小鼠血浆中IgE、组胺、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C5b-9以及C4b含量变化不明显,与相应的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着性的差异;豚鼠吐温80组血浆中类胰蛋白酶的含量升高,与相应的生理盐水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对的差异;豚鼠吐温80组给药前后血浆中IgE、组胺、β-氨基己糖苷酶以及C4b的变化率高于其他三种动物,其中β-氨基己糖苷酶的变化率与相应的生理盐水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豚鼠鱼腥草注射液组给药前后血浆中IgE、组胺、β-氨基己糖苷酶以及C5b-9的变化率最高,其中组胺、β-氨基己糖苷酶的变化率与相应的生理盐水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在BN大鼠、SD大鼠、豚鼠、ICR小鼠四种动物中,豚鼠相对而言对于类过敏反应比较敏感,但并不是最适于评价类过敏反应的动物模型,在后续的试验中还要增加试验动物的种类以及中药注射剂的品种,从而获得评价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敏感动物模型。4、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4.1 SD大鼠过敏反应代谢组学研究本研究利用代谢组学方法,以卵蛋白致SD大鼠发生过敏反应为模型,对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的血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以期获得具有特征性的内源性生物标记物。研究结果:初步寻找到了 11个具有特征性的内源性生物标记物。结论:代谢组学可以为过敏反应动物模型评价提供新的思路。4.2 BN大鼠过敏反应代谢组学研究本部分研究经卵蛋白致敏后,BN大鼠血浆中代谢组的变化规律,探讨代谢组学在BN大鼠评价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结果: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可以很好地被分开,说明两组的血液代谢物可能会有差异;初步寻找到6个具有特征性的内源性生物标记物。结论:代谢组学分析是在过敏反应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有利于从整体角度研究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5、个性化抗体试剂盒制备研究为建立黄芪注射液中过敏物质的检测方法,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从黄芪中制备出残留蛋白混合物(蛋白含量约5.60%)作为黄芪抗原,用黄芪抗原免疫家兔产生特异抗体。利用黄芪抗原免疫家兔得到的特异性抗体,建立检测黄芪抗原活性杂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残留蛋白计,其线性范围为0.056-1.68μg·mL-1(r2=0.97),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55和0.0076μg·mL-1。该方法前处理操作简单、精密度较好、特异性强,可用于指导企业工艺改造,并作为药品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曾聪彦,丘凯悦[2](2011)在《189例穿琥宁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穿琥宁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检索1998~201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学期刊报道应用穿琥宁注射剂致不良反应案例,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穿琥宁注射剂所致的189例不良反应与性别无关,多发生于<10岁年龄组,其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的前30分钟内,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机体多个系统-器官损伤,主要以过敏反应和血小板减少症为主,经对症治疗,预后多良好。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穿琥宁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郭姗姗[3](2011)在《适合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的动物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注射剂是中药的创新剂型,与传统中药比较具有生物利用度较高,起效迅速等特点,能较好的发挥中药治疗急危重症的特点,尤其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肿瘤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中药注射液研发和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目前我国的43个中成药剂型中,注射剂这一种剂型引起的不良反应就占了75%,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重视不够,造成该方面的研究基础极为薄弱。中药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中尤以过敏反应的比例为最高,且反应类型多为速发型变态反应,但目前国内外均未建立针对中药致敏原的敏感动物模型和标准评价方法,严重影响了中药注射液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本研究以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及其中的疑似致敏成分黄芩苷、绿原酸作为致敏原,以天花粉蛋白为阳性对照,通过观察过敏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程度、组胺增长率、靶器官病变率和病变程度,对BN大鼠和豚鼠在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中的适用性进行比较,筛选出适合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的动物模型;并通过全身主动过敏试验(ASA)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对该模型的特异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致敏参数(致敏剂量、致敏次数、致敏途径、致敏时间间隔)和激发参数(攻击剂量、攻击途径、攻击间隔、攻击体积)的明确,建立一套适合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的规范化研究方法;在建立的动物模型上,以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为受试样本,以青霉素为阳性对照,通过对肥大细胞脱颗粒、IgE抗体含量、血清中过敏介质和Th1/Th2型细胞因子含量的研究,对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的机制进行探讨。本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的资助。1.BN大鼠和豚鼠对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的适用性研究本研究以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黄芩苷和绿原酸为致敏原,直接对BN大鼠和豚鼠进行致敏,致敏途径为腹腔注射、致敏剂量为人临床的等倍剂量,致敏次数为3次,隔日1次,在末次致敏后的第14天进行攻击,攻击途径为一次性静脉推注,攻击体积为致敏体积的2倍。攻击后观察过敏反应症状,根据SFDA的全身致敏性评价标准来计算过敏反应率、过敏反应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肺组织和气管中组胺含量并计算组胺增长率;HE染色法光镜下观察肺组织和气管病理改变并计算靶器官病变率和病变程度,以此为依据对BN大鼠和豚鼠在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中的适用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以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黄芩苷和绿原酸为受试样本,①BN大鼠各组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5.56%、61.11%、75.00%和83.33%,而豚鼠各组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22%、27.77%、16.67%和41.67%,BN大鼠对四种受试的中药注射液及药物成分的过敏率均明显高于豚鼠,两种动物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②四种受试样本致BN大鼠的过敏程度均比豚鼠严重,其中双黄连注射液组和黄岑苷组的BN大鼠过敏反应程度与豚鼠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③BN大鼠血清、肺组织和气管中的组胺增长率均明显高于豚鼠,其中清开灵注射液的血清、肺组织、气管,双黄连注射液的血清和肺组织,黄芩苷的血清,绿原酸的肺组织中的组胺增长率与豚鼠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④四种受试样本BN大鼠各组的肺组织病变率分别为66.67%、72.22%、66.67%和41.67%,而豚鼠各组的肺部病变率分别为44.44%、44.44%、25.00%和8.33%,BN大鼠对四种受试样本的肺组织病变率均明显高于豚鼠,其中黄芩苷组的BN大鼠肺组织病变率与豚鼠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BN大鼠各组的气管病变率与豚鼠各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⑤四种受试样本致BN大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程度均比豚鼠严重,其中双黄连注射液组和黄芩苷组的BN大鼠肺组织病变程度与豚鼠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四种受试样本致BN大鼠气管的病理改变程度与豚鼠比较均没有显着性差异。试验结果证明:在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中,BN大鼠的敏感性明显高于豚鼠,说明BN大鼠可能为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的适宜动物模型。2.中药注射液致BN大鼠过敏反应的特异性研究2.1中药注射液致BN大鼠的全身主动过敏试验(ASA)本实验以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黄芩苷和绿原酸为受试样本,以天花粉蛋白为阳性对照,通过观察BN大鼠的过敏反应症状,Elisa法检测血清、肺组织和气管中组胺含量的变化,HE染色法光镜下观察心脏、肝脏、脾脏、肺、气管、胃和小肠的病理改变,并从中筛选出特异性的靶器官,来明确中药注射液致BN大鼠过敏反应的特异性。结果显示:①BN大鼠对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黄芩苷和绿原酸均产生了特异性的过敏反应的症状和表现。BN大鼠产生的过敏反应症状主要包括躁动、颤抖、搔鼻、喷嚏、呼吸急促等,多在攻击后10-20min内出现,15min以内缓解,严重时出现静卧、肌张力下降、体表温度下降、抽搐、晕厥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甚至出现死亡。②BN大鼠过敏反应模型的血清、肺组织和气管中的组胺含量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BN大鼠的过敏反应均引起明显的组胺释放,组胺释放到靶器官并释放入血。③在过敏反应的靶器官筛选中发现心、肝、脾、胃、小肠均没有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而各组BN大鼠的肺组织和气管均出现了明显的炎症性病理改变,说明肺和气管为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的主要靶器官。④阳性药对照组BN大鼠也出现了特异性的过敏反应的症状,主要包括静卧、排粪(大便稀溏)、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步态不稳、肌张力下降、反应敏感度下降、喘息等症状,多在攻击后10min内出现,30min-1h后缓解;血清、肺组织和气管中均可见明显的组胺释放;在过敏反应的靶器官筛选中发现,BN大鼠肺组织和气管中出现了明显的炎症性病理改变,据综合判断,肺和气管为阳性对照(天花粉蛋白)致BN大鼠过敏反应的主要靶器官。试验结果证明:BN大鼠对以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黄芩苷和绿原酸为代表的中药注射液和药物成分能产生特异性的全身速发型过敏反应。2.2中药注射液致BN大鼠的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本实验以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和灯盏花素注射液为受试样本,以青霉素钠为阳性对照,对BN大鼠致敏后制备抗血清,以1:25和1:50两个稀释度的抗血清对Balb/c小鼠进行致敏和激发,通过观察伊文思蓝渗出和蓝斑反应来评价BN大鼠在中药注射液致皮肤被动过敏反应中的特异性。结果显示,1:25和1:50稀释度的抗血清各组均出现了明显的伊文思蓝渗出,对于多数中药注射液,1:25稀释度组的伊文思蓝吸光度高于1:50稀释度组,说明1:25稀释度抗血清中IgE抗体的含量较高。1:25稀释度的抗血清攻击后,各药物组均有动物出现了蓝斑反应,蓝斑直径大于5mm,其中双黄连注射液小剂量组、鱼腥草注射液小剂量组和阳性药对照组均有3只动物出现了蓝斑,反应阳性率为7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而1:50稀释度的抗血清攻击后,只有双黄连注射液小剂量组和阳性药对照组出现了蓝斑反应,反应阳性率分别为25%和50%。试验结果证明: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均能通过BN大鼠制备的抗血清,使Balb/c小鼠产生明显的皮肤被动过敏反应,证明BN大鼠为研究中药注射液皮肤被动过敏反应的适宜动物模型。3.中药注射液致BN大鼠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的规范化研究本研究以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黄芩苷和绿原酸作为受试样本,以豚鼠作为对照,采用不同的致敏参数和激发参数:致敏剂量(人临床等倍剂量、人临床2倍剂量)、致敏途径(ip、iv),攻击次数(1次、2次)、攻击时间间隔(末次致敏后的第14天和第21天)来进行全身主动过敏试验,通过不同参数下对过敏反应发生率,组胺含量,肺组织、气管的病变率和病变程度的比较,来明确适用于BN大鼠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的规范化条件。结果显示:①第1次攻击BN大鼠各组均出现了过敏反应,其过敏反应率基本上都高于第2次攻击,因而确定攻击的次数为1次,攻击的时间间隔应为末次致敏后的第14d。②iv小剂量组(致敏途径为静脉注射、致敏剂量为人临床等倍剂量)对各受试样本均产生了过敏反应,对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黄芩苷和绿原酸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66.67%、75%和75%;iv小剂量组血清和组织中的组胺含量均明显升高;iv小剂量组BN大鼠对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黄芩苷和绿原酸的肺组织病变率分别为50%、50%、75%和25%,与同组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因此确定致敏途径为静脉注射、致敏剂量为临床人的等倍剂量,而相应的攻击剂量为临床人的2倍剂量。③在相同的致敏和攻击条件下,BN大鼠组的过敏反应发生率、组胺释放、肺组织、气管的病变率和病变程度基本上都高于豚鼠组,说明在同等条件下,BN大鼠对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的敏感性优于豚鼠,重复性验证了前面的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证明:以BN大鼠为动物模型评价中药注射液的过敏反应,其致敏和攻击条件应规范化为:致敏剂量为人临床等倍剂量、致敏间隔为1日、致敏途径为静脉注射,攻击剂量为致敏剂量的2倍、攻击途径为静脉一次性注射、攻击次数为1次、攻击时间间隔为末次致敏后的第14天,这种方法在动物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也较为适用。4.中药注射液对BN大鼠过敏反应机制的研究本研究以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和灯盏花素注射液为受试样本,以青霉素为阳性对照,对BN大鼠进行致敏和激发,通过观察BN大鼠的过敏反应率、肺和气管的病变率来评价中药注射液致BN大鼠的过敏反应情况,通过观察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血清中IgE抗体、过敏介质和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来揭示中药注射液的致敏反应机制。结果显示:①各注射液组的BN大鼠均出现了明显的过敏反应症状,小剂量组过敏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大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各注射液组的肺组织和气管均出现了明显的炎症性病理改变。②各注射液组肥大细胞阳性率均明显升高,其中清开灵注射液组、鱼腥草注射液组、穿琥宁注射液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阳性对照药青霉素组的肥大细胞阳性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且其阳性率高于中药注射液各组。③中药注射液诱导过敏反应后,BN大鼠血清中IgE抗体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④中药注射液诱导过敏反应后,BN大鼠血清中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D2和白三烯B4的含量均明显升高,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含量均明显升高,大部分组的IFN-γ/IL-4比值出现了降低的趋势。试验结果证明:在BN大鼠动物模型上,中药注射液可引起IgE抗体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其过敏反应机制可能与以下环节相关:①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后,释放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D2和白三烯B4等过敏介质;②诱导Th1/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向Th2偏移,从而促进IgE抗体合成。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与豚鼠比较,BN大鼠可能为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的适宜动物模型;●在BN大鼠动物模型上,能产生特异性的全身主动过敏反应和皮肤被动过敏反应;●采用BN大鼠模型对中药致敏原进行评价时,其规范化参数为:致敏剂量为人临床等倍剂量、致敏次数为3次、致敏间隔为1日、致敏途径为静脉注射,攻击剂量为致敏剂量的2倍、攻击途径为静脉注射、攻击次数为1次、攻击时间间隔为末次致敏后的第14天;●在BN大鼠动物模型上,中药注射液可引起IgE抗体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其过敏反应机制可能与以下环节相关:①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后,释放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D2和白三烯B4等过敏介质;②诱导Th1/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向Th2偏移,从而促进IgE抗体合成。

罗霞[4](2009)在《利用RBL-2H3细胞研究双黄连等中药注射液的过敏性》文中认为随着中药注射液(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TCMI)使用的增加,其造成不良反应的报道也呈上升趋势,包括皮肤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以及药物热等。过敏反应通常被认为是出现较多,危害较大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但在所谓的过敏反应中实际上也有一部分属于类过敏反应,曾报道穿琥宁注射剂引起的53例过敏反应,经证实其中有11例是类过敏反应,占其过敏反应报道的20.8%。目前GLP对过敏和类过敏没有进行严格区分,TCMI的安全性评价中也没有专门针对类过敏反应进行评价,只在检测TCMI引起动物的过敏反应时附带观察类过敏症状。事实上,类过敏反应与过敏反应不同,前者不一定由过敏原引起,药物成分也可通过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引起活性介质的释放,从而出现类似过敏的一系列症状,通常发生在注射药物后30min左右。2005版《中国药典》规定的TCMI的过敏性实验方法为动物实验,采用豚鼠进行过敏性评价。应该说临床上频繁发生过敏的TCMI都是经过了严格临床前评价的,由此看来现有的检测方法可能不够敏感,或产生了较高的假阴性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目前,GLP对于药物引起的过敏与类过敏反应也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因此,优化现有TCMI过敏评价方法,区别类过敏反应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方法是十分必要的。RBL-2H3细胞是Wistar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株,当受到抗原或者非抗原物质刺激时,可释放含有组胺、白三烯等物质的颗粒,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几种常见TCMI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合临床报道以及动物实验,探讨如何运用RBL-2H3细胞进行双黄连、穿琥宁等TCMI引起过敏以及类过敏反应的研究。研究中还观察了不同浓度吐温80(Tween-80)对RBL-2H3细胞脱颗粒,大鼠类过敏反应以及释放血清组胺的影响,结合Tween-80残留较多的TCMI引起过敏反应也较多,探讨Tween-80在TCMI引起的过敏反应中的作用。1.实验研究1.1.RBL-2H3细胞培养条件的建立本研究以RBL-2H3细胞为研究对象,首先优化RBL-2H3细胞的生长条件,选择最佳接种浓度。实验过程中采用CCK-8法和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果显示,RBL-2H3细胞培养于37℃,饱和湿度,5%CO2培养箱中,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进行培养时,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细胞形态正常,约两天传代一次,传代比例为1:3。接种密度为1×105/mL时,可满足进一步实验要求。根据这一结果,在后续实验中均采用1×105/mL这一细胞浓度接种,接种24h后加药。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较灵敏,方便快捷,MTT法虽操作复杂,但比较经济,如果其他颜色(除实验过程中生成的甲臜的颜色)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选择MTT法更好。因此在后续实验中,可根据需要酌情选择。1.2.实验所用TCMI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用不同浓度的TCMI作用于RBL-2H3,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后,用MTT法检测各孔的OD值,然后计算出抑制率(%),最后根据抑制率用IC50统计软件计算出各TCMI的IC50。实验所用的TCMI的IC50分别为脉络宁注射液11.1±3.0μL/mL、血塞通注射液43.6±1.0μL/mL、柴胡注射液59.9±1.5μL/mL、双黄连注射液34.9±6.0μL/mL、穿琥宁注射液57.4±1.2μL/mL、清开灵注射液18.3±4.0μL/mL、香丹注射液1.0±.0.2μL/mL(μL/mL为注射液体积与培养体积之比),后续细胞实验均按此给药。1.3.TCMI引起过敏反应的体外检测方法研究用含抗原特异性抗体的动物血清与RBL-2H3细胞共孵育,24h后,再用该抗原作用于细胞,通过中性红染色法计数脱颗粒的肥大细胞,显色法计算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组胺含量,观察TCMI对致敏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并比较与临床统计结果的相关性,探讨体外检测TCMI引起过敏反应的意义和方法。结果表明,TCMI可引起致敏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和组胺,这种作用由高到低依次为双黄连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柴胡注射液,这与临床有关TCMI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基本一致,说明通过模拟体内过敏反应的发生,可以将RBL-2H3细胞作为体外评价中药注射剂的过敏性一种参考方法。1.4.动物实验检测TCMI引起的过敏反应皮内给予豚鼠TCMI以致敏,第14d静脉给予同等剂量的药物作为抗原攻击,观察豚鼠过敏症状并记录,30min后取血并用ELISA检测血清组胺。比较过敏反应中细胞实验与动物实验结果发现,使致敏RBL-2H3细胞脱颗粒程度高的穿琥宁注射液,也可引起豚鼠过敏,释放较多的组胺,而柴胡则较少,这与临床报道是一致的,进一步说明RBL-2H3细胞可望用于评价TCMI引起的过敏反应。1.5.TCMI引起类过敏反应的体外检测方法研究体外培养RBL-2H3细胞,用血塞通等几种TCMI直接作用于细胞,通过中性红染色法计数脱颗粒的肥大细胞,显色法计算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组胺含量,观察TCMI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探讨体外检测TCMI引起类过敏反应的意义和方法。以上三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即各TCMI引起RBL-2H3细胞脱颗粒的程度依次为血塞通>清开灵>穿琥宁>双黄连>香丹>脉络宁>柴胡,这一结果与临床有关TCMI引起类过敏反应报道结果基本一致。该结果提示,RBL-2H3细胞模型具有评价TCMI致类过敏反应的潜在应用价值。1.6.动物实验检测TCMI引起的类过敏反应按体重分别静脉给予Wistar大鼠和豚鼠以TCMI,观察各组动物的类过敏反应并记录,半个小时后取动物血清,ELISA方法检测血清组胺含量,并与细胞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比较两者发现,细胞实验与动物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实验中使用的TCMI引起细胞脱颗粒程度的高低与引起大鼠过敏症状及其血清组胺变化程度一致,由高到低依次为血塞通>穿琥宁注射液>柴胡注射液,进一步说明检测TCMI致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方法可望用于评价其引起的类过敏反应。比较Wistar大鼠与豚鼠在检测TCMI引起类过敏反应中的实验结果,发现后者症状比前者明显,组间差异较大。但两者血清组胺水平无太大差异,因此,通过观察过敏症状判断中药注射剂所致的类过敏反应时,豚鼠可能更灵敏。比较过敏与类过敏实验发现,引起致敏RBL-2H3细胞脱颗粒、动物和临床过敏反应较多的双黄连以及穿琥宁注射液,在类过敏反应实验中这一作用并不明显,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双黄连和穿琥宁注射液引起的过敏反应是有IgE参与的,可能是药物中存在抗原或者半抗原物质,而非药理性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1.7.Tween-80引起类过敏反应的研究通过观察不同浓度Tween-80对RBL-2H3细胞脱颗粒以及大鼠过敏反应以及血清组胺的影响,结合残留量不同的各TCMI致过敏反应的不同,探讨Tween-80在TCMI引起类过敏反应中的作用。Tween-80在浓度为0.2~40mg/mL时可引起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和组胺,并呈线性关系,浓度高于112mg/kg时可引起大鼠过敏症状。进一步检测发现Tween-80残留量过高时,TCMI更容易引起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和组胺,这提示中药注射剂中残留过多的辅料Tween-80有可能是引起类过敏反应发生的原因之一。2.结论1.1.现有TCMI存在过敏与类过敏的可能本研究中引起RBL-2H3脱颗粒程度高的TCMI,在临床上也存在较多的过敏以及类过敏反应。1.2.不同TCMI的致敏机制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双黄连和穿琥宁等注射液引起的过敏反应是有IgE参与的,可能是药物中存在抗原或者半抗原物质,而非药理性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而血塞通等TCMI引起的不良反应中有一部分可能属于类过敏反应,应该予以重视。1.3.RBL-2H3细胞可作为体外评价TCMI过敏性的参考方法检测TCMI引起致敏RBL-2H3细胞脱颗粒的方法可用于评价其引起的过敏反应;检测TCMI直接致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方法可望用于评价其引起的类过敏反应。1.4.Tween-80可能是TCMI引起类过敏反应的原因之一Tween-80在浓度为0.2-40mg/mL时可引起RBL-2H3细胞脱颗粒,这一作用呈线性关系,浓度高于112mg/kg时可引起大鼠过敏症状,Tween-80残留量过高的TCMI更容易引起RBL-2H3细胞脱颗粒,这表明TCMI中的辅料Tween-80有可能是引起类过敏反应的原因之一。3.研究意义本论文研究了几种常见TCMI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在结合临床报道以及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运用RBL-2H3细胞区分以及评价TCMI引起的过敏以及类过敏反应。研究中还发现,中药注射剂中残留过量的Tween-80有可能是引起类过敏反应发生的原因之一。以上实验为完善TCMI过敏性的评价方法提供了参考,有助于促进中药的临床安全运用。

张建华,马春花[5](2009)在《穿琥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文中指出目的:为了穿琥宁注射剂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穿琥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和研究,找出其发生规律,防范措施。结果:穿琥宁注射液发生的不良反应可发生任何年龄段,发生概率与自然人群分布一致;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多数出现在用药40min左右;不良反应主要有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药物热等。结论:引起中药ADR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方面,应用方面和机体差别三个主要的方面。应认真贯彻、执行ADR报告制度,减少中药ADR不报或漏报现象,有效形成对发生较多ADR药物的预警机制,从而减少ADR的发生。

陈菲菲[6](2008)在《中药制剂致过敏反应的综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文献资料介绍几种中成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表现,供临床用药参考。

王克强,李淑芬,路保慧[7](2007)在《浅析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过敏现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嘉瑞[8](2007)在《基于文献数据库和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道数量明显增多及其严重不良反应造成的显着危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医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由于高质量中药注射剂安全信息平台的阙如等问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文献研究水平始终处于瓶颈。正是基于对这样现状的思辨,本论文选择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为切入点,应用文献学、统计学、数据库技术等方法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一、文献综述本论文文献综述部分系统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中药安全性问题;②中药注射剂及其安全性问题;③药品不良反应评价及其方法。以上这些论述为论文的整体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二、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文献数据库建立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应用Microsoft ACCESS构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文献数据库》。数据库包涵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信息(其中详细个案病例2333例,群案病例3091例,合计5424例),中药注射剂基本药物信息(包括116种中药注射剂和34种中药来源的化学注射剂信息),中药注射剂组方药物信息(包括164种组方药物的药性、功效、传统警戒论述、现代研究等信息)和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信息。三、基于数据库分析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研究本部分研究中,我们依托数据库平台,应用文献计量学、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方法,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总体信息和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重点品种(包括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和鱼腥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情况、过敏史、剂型、用药剂量、配液情况、合并用药、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病案来源地等流行病学要素。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与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药品剂型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四、基于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本部分研究中,我们首先对中国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历史源流和学术思想内涵进行考证和阐释。进而对中药注射剂组方药物的警戒论述进行了系统整理,研究中查阅古今本草医籍原着50余部。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依据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和配伍禁忌理论,对部分中药注射剂品种的安全使用提出新的见解。本研究创新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成果方面:基于ACCESS数据库平台,构建了既具有中医药特色又具备注射剂特点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文献数据库”,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信息的查询和分析研究提供了高质量平台。2.方法学方面:依托数据库平台,应用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算法和Apriori关联算法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案信息进行研究,并结合研究结果对中药注射剂流行病学特点进行了针对性分析。3.学术思想方面:系统考证了中国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历史源流并明确阐释了其学术思想内涵。并以中药注射剂组方药物的传统药物警戒论述为依据,对部分中药注射剂品种的安全使用提出新的见解。

孙永金[9](2007)在《穿琥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文中认为穿琥宁注射液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叶中提取的一种纯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抗菌、解毒、消炎等作用,是目前中医急诊中较为常用的药物之一。临床上常用于急性扁桃体炎、病毒性肺炎、胃肠道及泌尿道感染等。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过敏体质、用药剂量及用药浓度等影响,在临床上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用药注意,现综述如下。

谢悦旭,杨玉玲,任彤[10](2007)在《穿琥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文中研究说明

二、穿琥宁注射液致过敏反应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穿琥宁注射液致过敏反应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检测新方法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研究
前言
第一章、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敏感动物模型的比较研究
    一、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敏感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二、中药注射剂敏感动物模型的验证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过敏试验增敏研究
    一、佐剂提高茵桅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致敏性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二、外孵法提高绿原酸致敏性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敏感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
    一、SD大鼠过敏反应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二、BN大鼠过敏反应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试验结果
        4 讨论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个体化抗体试剂盒制备研究
    一、材料
    二、抗黄芪蛋白(抗原)抗体的制备
    三、间接ELISE法的建立
    四、结论
    五、讨论
结论及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189例穿琥宁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统计结果
    2.1 年龄与性别分布
    2.2 ADR发生时间分布
    2.3 既往过敏史
    2.4 用药情况
    2.5 合并用药
    2.6 原患疾病
    2.7 ADR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
    2.8 预后情况
3 讨论
    3.1 ADR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3.2 ADR与出现时间的关系
    3.3 ADR与既往过敏史的关系
    3.4 ADR与用药情况
    3.6 ADR与原患疾病的关系
    3.7 ADR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原因分析
        3.7.1 过敏反应
        3.7.2 血小板减少
        3.7.3 药物热
        3.7.4 其他
4 结语

(3)适合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的动物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一、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研究概况
    二、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的研究进展
    三、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的动物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
    四、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的机制研究
    结语
实验部分
    前言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BN大鼠和豚鼠对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的适用性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液致BN大鼠过敏反应的特异性研究
        一、中药注射液致BN大鼠的全身主动过敏试验(ASA)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二.中药注射液致BN大鼠的皮肤被动过敏试验(PCA)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中药注射液致BN大鼠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的规范化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中药注射液致BN大鼠过敏反应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查新报告

(4)利用RBL-2H3细胞研究双黄连等中药注射液的过敏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立题依据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
    第一章 RBL-2H3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第一节 RBL-2H3细胞培养条件的摸索
        第二节 TCMI对RBL-2H3细胞的IC_(50)检测
    第二章 RBL-2H3细胞用于TCMI所致过敏反应的研究
        第一节 TCMI对致敏RBL-2H3细胞的脱颗粒的影响
        第二节 TCMI对动物过敏反应的影响
    第三章 RBL-2H3细胞用于TCMI所致类过敏反应的研究
        第一节 TCMI对RBL-2H3细胞的脱颗粒的影响
        第二节 TCMI对动物类过敏反应的影响
    第四章 TCMI中Tween-80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第三部分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英文缩写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穿琥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方法
结 果
    1 性别与年龄的分布
    2原患疾病
    3用药方法
    4 既往过敏史
    5出现ADR的时间分布
    2.6 ADR类型及临床分布
    3 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
        3.1穿琥宁注射液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3.2穿琥宁注射液导致药物热的原
        3.3穿琥宁注射液致过敏反应的原因[3]
    4 预防措施
        4.1药物过敏史
        4.2
        4.3 用药剂量不宜过大
        4.4 注意合并用药
        4.5 不要盲目配伍

(7)浅析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过敏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 板兰根注射液
2 清开灵注射液
3 柴胡注射液
4 双黄连粉针剂
5 鱼腥草注射液
6 茵栀黄注射液
7 复方丹参注射液
8 川芎嗪注射液
9 灯盏花注射液
10 蝮蛇抗栓酶
11 剌五加注射液
12 脉络宁注射液
13 穿琥宁注射液
14 黄芪注射液
15 当归寄生注射液
16 黄瑞香 (祖师麻) 注射液

(8)基于文献数据库和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药安全性问题概述
    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及其安全性问题概述
    第三节 药品不良反应评价及其方法概述
第二章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文献数据库建立
    第一节 数据库整体构建思路
    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个案报告数据库的建立
    第三节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群案报告数据库的建立
    第四节 中药注射剂组方药物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第五节 中药注射剂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第六节 中药来源的化学注射剂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第七节 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数据库的建立
     本章研究的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基于数据库分析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研究
    第一节 数据库中不良反应信息总体分析
    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重点品种的不良反应特点研究
        研究一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研究二 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研究三 穿琥宁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研究四 鱼腥草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第三节 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专项文献研究
    本章研究的总结和讨论
第四章 基于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理论阐释
    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组方药物传统警戒论述的整理研究
    第三节 中药注射剂警戒表述的探索性研究
     本章研究的总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作者简介

(9)穿琥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过敏反应
    1.1 过敏性休克:
    1.2 热源样反应:
    1.3 皮肤过敏:
2 肝功能损害
3 血小板减少及皮下紫瘫
4 紫癜
5 哮喘
6 腹泻

(10)穿琥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致过敏性休克
2 致药物热
3 致脑水肿
4 致过敏反应
5 致哮喘样发作
6 儿童血小板减少症
7 眼睑水肿

四、穿琥宁注射液致过敏反应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检测新方法初步研究[D]. 帅维维.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2]189例穿琥宁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曾聪彦,丘凯悦. 中国药物警戒, 2011(12)
  • [3]适合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的动物模型研究[D]. 郭姗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12)
  • [4]利用RBL-2H3细胞研究双黄连等中药注射液的过敏性[D]. 罗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1)
  • [5]穿琥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J]. 张建华,马春花. 青海医药杂志, 2009(01)
  • [6]中药制剂致过敏反应的综合分析[J]. 陈菲菲. 海峡药学, 2008(08)
  • [7]浅析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过敏现象[J]. 王克强,李淑芬,路保慧. 中国民康医学, 2007(19)
  • [8]基于文献数据库和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D]. 吴嘉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穿琥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J]. 孙永金. 哈尔滨医药, 2007(02)
  • [10]穿琥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J]. 谢悦旭,杨玉玲,任彤.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07)

标签:;  ;  ;  ;  ;  

川浑宁注射液致过敏反应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