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关注新闻理论研究前沿

时刻关注新闻理论研究前沿

一、时刻关注新闻理论研究的前沿(论文文献综述)

孙艳双[1](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自投入使用以来,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改变和创新之处是将新闻作品集中编写为一个单元,以“活动·探究”的新样式呈现出来。新闻单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设置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三大任务。新闻阅读任务中的新闻篇目不仅由分散编排变为集中编排,而且在新闻体裁和新闻篇目上较以往的人教版教材都有所增加。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改变和创新足以看出教材编者对新闻教学的重视。新闻之于中学生的重要作用,不仅是新闻知识的学习,独立判断能力的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更是培养学生的时事关心、人文情怀以及现实责任与担当。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使新闻单元受到了较大的重视,但是新闻单元教学现状仍旧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新闻单元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足。教师既没有挖掘出新闻教学的独特价值,也没有意识到媒介素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其次,新闻采访与写作任务指导不足,活动开展流于形式。最后,新闻单元教学评价不合理,过于强调结果性评价,教师评价没有针对性,不能有效检验学生新闻单元的学习效果。基于以上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第一,教师要确立明晰的新闻单元教学理念,优化新闻教学目标,树立新闻教学意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教师要转变新闻单元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新闻情境,提供优质的新闻资源,整合新闻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新闻学习兴趣。第三,要整体提升教师新闻专业素养,既要从多方面完善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提升新闻素养,又要时刻关注新闻热点和动态研究,夯实教学基础。第四,完善新闻单元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建立合理有效的新闻写作评价标准。根据以上改进策略,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现有的新闻阅读篇目的基础上,对消息、新闻特写和通讯三类新闻体裁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并对在新闻单元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任务进行活动设计。

杨月[2](2021)在《理论旅行中的耦合与断续 ——元新闻话语与中国的新闻主体研究》文中提出爱德华.萨义德将理论从一国到另一国的迁移过程比作“旅行”。伴随着理论的跨语境,跨地域使用,在其应用范围被拓宽的同时,场域的变化也带来了理论应用的“水土不服”。随着西方新闻传播学的有关概念和理论引入中国,我们发现由于理论生发的土壤不同,理论中的前提和一些核心概念有时会产生缺乏解释力的现象,从而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淮北则为枳”。因此,我们在应用他国理论解释中国问题时,应带着批判的目光,在审慎思考理论的前提和核心概念的前提下,用新的经验材料去丰富理论。理论是灰色的,但生命之树常青。诞生于西方的新闻生产社会学,在其理论资源和阐释概念引入中国的过程中,为我们的新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宝贵的资源。与此同时,我国的经验和材料也为该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基于此,我们选取西方新闻生产社会学领域中卡尔森的元新闻话语理论,将其置于历史和空间的脉络中,找到理论的坐标。结合“新冠肺炎”事件里中国媒体的报道实践,通过对媒体报道稿件的内容分析和对参与新冠肺炎事件报道中记者的访谈,反观元新闻话语理论的核心概念,衡量其与中国语境相契合与相矛盾的地方,进而去发现理论跨国旅行的过程中发生的流变。研究发现,该理论在如下方面为我国的新闻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路标:第一,诞生于新闻学文化研究脉络中的元新闻话语理论,将场域的思维与话语研究相结合,把多元主体的话语表达视为一个“话语场”,不同的话语主体之间是权力的差异和资本的博弈。第二,在新闻学从“职业性”到“社会性”的研究范式转换中,元新闻话语理论不仅从意义生产的维度审视新闻业,为我们洞察新闻业态提供了新的视域。第三,元新闻话语为我们反思“何为新闻,何为新闻价值,何为新闻主体”等新闻业的基础性元问题提供了思考的维度。但是,在该理论旅行至中国之后,也发生了与中国新闻生产实践相冲突的地方:发端于西方的元新闻话语理论,其理论诞生的前提是将新闻业视为一个阐释社群,在新闻专业主义和文化权威的前提下讨论新闻业的意义生产与实践活动。这些前提与核心概念放置于中国的新闻生产实践中,并不能完全契合,因此我们在使用时应注意批判地引介。那么,从中国的新闻生产实践出发,对该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再阐释”显得尤为关键。从理论概念的转化维度来看,在中国的新闻场域中,“行动者”是可以进一步进行划分的,按照行动者的能动性(如社会资本的拥有量,在整个场域中的话语表达的频率,话语权)来将行动者的身份进行细分。另外,在我国,新闻业内部拥有多元的主体(包括党媒、市场化媒体以及各种自媒体),这种阐释社群是分化的,多元和异质的,在应用该理论时应考虑到阐释社群的内部多元性。因此,我们在引介西方的理论时,要注意与我国的新闻生产实践相结合,批判地吸收和借鉴。

阳波[3](2020)在《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闻事业始终是党的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的发展道路、国家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毛泽东在指导人民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中,不断总结新闻实践经验,从中提炼出指导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宝贵经验,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思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局势的变化,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服务大局,提出了新要求,形成了符合时代需要、具有自身特征的新闻宣传观。深入研究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有利于在学术上深化党的新闻宣传理论研究,而且对于指导当前新闻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形势的历史性变化,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中国舆论所面临国际舆论环境下的传播困境,智能互联网时代下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是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现实语境;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新闻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辩证思维、群众路线、创新发展理念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指导下实现理论创新。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坚持党性原则、群众路线等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职责使命,讲究加强典型宣传报道、文风改进,运用全球视野的方法策略,树立政治家办报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深入调查研究,自觉向群众学习的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建设等基础上,对新闻宣传工作性质地位、职责使命等方针原则进行新定位,强调加强内容建设,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创新网上舆论引导新方式,提出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加强宣传部门领导班子建设,培养接地气、求上进、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价值上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养分,参与新时代思想的理论建构。从实践价值上看,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科学指南。

邱江华[4](2020)在《新闻类型的生成与控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新闻史上出现的新闻类型概念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在全球新闻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对于新闻类型的学理探讨,国内外的研究内容汗牛充栋,成果丰硕。但是,现有的研究视角往往局限于单一一种新闻类型的发展与变化,没有将所有的新闻类型聚合在一起,从新闻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梳理。从静态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单个新闻类型固然能够取得深刻的认识,但那仅仅是一个方面,还需要从动态的角度去梳理和归纳。如今的新闻业处于最好的时代,各种新兴的新闻类型在世界各地先后诞生,引发了诸多的新闻运动浪潮。在这之间,有的新闻类型能够实现类型化,成为一种固定的新闻样式,有的则只是昙花一现,逐渐走向没落。对于新闻业这种纷杂的新闻现象,一种新闻类型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和背景而产生,其后续的发展又经历了哪些阶段,最后的结果又是如何?是继续发展壮大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去发掘。新闻类型既是全球新闻实践的结果,也是学界理论的升华。对于新闻类型的产生和发展做出相应的分析和梳理,能够给今天的新闻业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也能为学界的理论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认识视角。本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从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阐述了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方法和所运用的理论等,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进入本研究的正文部分,聚焦于新闻类型的理论探讨,对新闻类型的定义、特点、相关分析等方面做了概述。第三章则从新闻史的角度出发对新闻类型的发展阶段做出划分,并对每一阶段所产生的新闻类型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做了简单的介绍和归纳。第四章和第五章则聚焦于新闻类型产生与发展的演变规律。其中,第四章结合新闻生产理论,从社会、市场、技术三个角度对新闻类型产生的动力机制做出聚类分析;第五章和第四章逻辑一致但内容相反,从新闻伦理、市场经营、科学技术这三个层面出发对新闻类型发展的控制机制做出聚类分析。第六章则对新闻类型的未来发展做了简单的探讨,从三个主要方面做出了总结和相应的反思。

程琛[5](2020)在《黄宪昭的大学生活》文中研究说明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所独立的新闻学院。同年黄宪昭也为实现自身新闻理想来到该校就读,并于1912年顺利毕业,成为新闻史上第一位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就读并获得学士学位的中国人。作为20世纪初首位赴美接受系统的新闻学科教育的中国人,黄宪昭的四年大学生活极具新闻史研究意义,但目前学界对他本人的专论研究极少。本文试图以黄宪昭大学四年的生活为研究主题,以文献研究法为主,通过大量搜集第一手史料与阅读相关文献,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本文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详细梳理了与黄宪昭相关的研究文献,发现与其本人相关的研究较少,为本文提供了较充足的研究空间。第二章以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与它的第一位中国学生为框架,勾勒了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建成的背景与过程,介绍了黄宪昭作为该学院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入学前的背景情况及入学后受到学院的特别关照。第三章主要描述黄宪昭大学期间的新闻学习情况,以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为两个主要方向。前者主要凸显其在大学期间接受的新闻理论教育的跨学科背景丰富、专业性强的特点,体现其是一名接受过完备教育的职业新闻人;后者主要围绕他在《密苏里人报》与《留美中国学生月报》两份以学生为主创人的报纸的实践活动展开研究,体现其热爱新闻事业,热衷于报业实践的个人特质。第四章主要讲述黄宪昭大学期间的社团活动。通过描述其大学期间创办密苏里大学国际俱乐部、协助创办纽约学生俱乐部与童子兵组织、在留美中国学生联合会中积极担任重要公职等活跃行为,勾勒出一名鲜活的主动学习美国先进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血爱国青年形象。第五章论述黄宪昭留学的现实意义,意义的论述主要从黄宪昭推进中国报业与世界接轨、促进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贡献中展开。第六章为本研究小结,总结了论文的结论、不足与对未来的展望。黄宪昭攻读密苏里大学新闻学位的时间为1908-1912年,耗时四年,并不长。但作为第一位来到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的中国人,他四年的学习生活是20世纪初留美中国学生的缩影,也是中美新闻教育交流的典型研究蓝本。本文以黄宪昭如何学习新闻理论、如何参与新闻实践、如何参与社团活动为主线,在繁杂琐碎的相关史料中抽丝剥茧,力图还原其四年大学生活原貌并探究其留学的现实意义,填补现今研究领域的空白。

陶梦筱[6](2020)在《自媒体嵌入下的亲近性传播研究 ——以侠客岛等微信公众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至今,“媒体融合”国家战略实施迈入第六个年头。在融合媒体平台、渠道等全方位建设中,内容建设也相应处于不断转换升级的过程。自媒体越来越深度性的嵌入,不断为媒体融合赋能,也为其带来内容传播方式和结构的变革。自媒体嵌入下的对用户的新闻信息的社交性传播,成为当下重要的发展趋势。基于这一论题,贴近普通民众、贴近日常生活的“亲近性新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本文的“亲近性传播”借用“亲近性新闻”平等、对话与贴近的理论基点,将新闻生产放入“媒体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中嵌入自媒体的内容进行研究。自媒体有多样的呈现平台,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等,微信公众平台在便捷使用与迅猛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自媒体的主体平台之一,因而将其作为自媒体的主要代表,嵌入新闻叙事学的视角理论进行研究,探寻亲近性传播在我国社会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选取人民日报“侠客岛”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媒体开展亲近性传播的载体,对其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其次将原生自媒体“二更”、“视觉志”等微信公众号与传统媒体的自媒体平台,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及“侠客岛”等微信公众号进行对比研究,从“叙事”与“新闻”两方面对它们的叙事视角选择、话语应用方式及传播特性进行分析,探析当下新媒体内容构建和叙事发展的主要趋势。论文分四部分,首先从对限制视角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入手引出自媒体的嵌入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第二部分分析新媒体资讯传播亲近性的“我”叙事的现状,主要从原生的自媒体集群和传统媒体的自媒体延伸着手,分析目前原生自媒体文字内容的“叙事”特点和主流自媒体的文字与视频资讯的“新闻”特点,得出在场传播与互动传播的特征。第三部分将分析这类叙事特征产生的原因,主要从用户需求方面展开。最后一部分对自媒体平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平衡“我”这种叙事视角应用在各类资讯内容中可能存在的关于真实性与情绪化问题,从而使本文的结构更加立体与丰满,内容更加客观与全面。

李月[7](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网络正在愈发展现出自己强大的魅力。在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新的新闻实践工作,以确保新闻工作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世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实践和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理论的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种科学的新闻观不是一个封闭保守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创新的理论体系。它兼收并蓄,广采博取各种人类文明成果,并且不断用新的理论和实践对自身进行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理论基础,作为引领我们不断前进的思想旗帜。在新闻领域,则始终把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奠基、列宁继承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将其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形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系列新的成果。文章概括了新媒体的定义和特征,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快捷性、共享性和多样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形成的关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包括五大理论:新闻事业的阶级性党性、新闻事业的人民性社会性、新闻事业的真实性、新闻事业的舆论导向性和新闻事业的创新性。在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过程中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人民性和社会性得到了更好体现、舆论导向性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真实性得到了深层次巩固、创新性得到了持续发展。但是新媒体环境独有的特征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践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新媒体监管把关困难、主流媒体地位有待加强、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且权威性受到质疑等。探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现状可以对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供新思路、新对策。在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信仰、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活动、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与管理,严格把关新媒体内容、提升媒体人才队伍专业水平。

丁柏铨[8](2019)在《简论新中国70年来新闻理论研究主题的演变》文中指出新中国70年来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新闻理论研究较之新闻史研究,在感应时代变化方面反应灵敏。其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关于新闻舆论的论述,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新闻实践有着引领和指导作用,而且成为新闻理论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命题。其三,新闻理论研究的主题,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历史性变迁。主题演变主要表现在:一是话题变化,研究命题因时代变化而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起了许多原先所无的话题;二是同题深化,对同样主题,处于时间序列后端的研究比之处于时间序列前端的研究有所深化。

董浩,骆正林[9](2019)在《我国新闻学研究的百年历史回顾与当代发展阐释——兼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三种传统》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对于中国新闻学来说,是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一年。因为2018年不仅是中国新闻学研究诞辰百年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新时代的一年。所以,站在今天,回顾中国新闻学的百年发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简言之,即既可"承前",又可"启后"。"承前"是指,继承中国新闻学经过几代新闻报人与新闻学人的不懈努力与辛勤耕耘,历经理论孕育期(1834-1917)、奠基与多元发展期(1918-1948)、"苏联化"和政治化时期(1949-1977)、调整重建与发展繁荣期(1978-2017),从无到有,由术入道,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不断发展壮大,所形成的三种贯穿新闻学发展始终的研究传统:业界的实践新闻学研究传统、政治新闻学研究传统、学术新闻学研究传统";启后"是指,有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谱写具有"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的新闻学。但中国新闻学要想在新时代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模式,为人类文明贡献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则必须从现实中中国新闻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历史上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学脉这两个维度出发,为中国新闻学理论研究找寻新的发展出路、方法,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魏美霞[10](2019)在《习近平关于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的研究》文中提出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使新媒体传播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国际形势、时代环境、媒介生态的最新变化及发展趋势,对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发展、问题等做过若干系统化论述,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习近平关于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的研究”为题就习近平新媒体传播论述的理论脉络、形成条件、丰富内涵、重要意义进行了系统阐释。本研究核心观点为: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是国内外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治国理政经验与中国新媒体传播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契合了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和中国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总体要求,而且有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包含了“新媒体传播导向论”等五个层面的系统内涵,是关于新媒体传播逻辑严密、科学规范的系统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新发展,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研究认为,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实践张力,在巩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推动现代化传播体系建构等层面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围绕“习近平关于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的研究”这一主题,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本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从新媒体传播的国内外环境、新闻舆论工作的现实状况和习近平对新媒体传播的重视三个角度交待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并就学术界在本领域的相关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指出了当前学术界相关研究的共性规律和研究盲区,进而奠定了本研究开展的文献基础。此外,本章还对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进行了介绍。本文的第二章在对“新媒体”“新媒体传播”这两大核心概念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的内涵,并对新媒体传播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的广泛运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介传播格局和媒介生态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第三章从理论背景、全球背景与当代条件、新媒体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习近平较早时期的新闻传播观念五个角度阐释了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指出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形成的必然性。研究认为,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对全球范围内的新媒体传播生态、国内复杂的新媒体舆论格局进行整体关照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本文的第四章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讲话为主要内容,就其中与新媒体传播关联的部分进行归纳、概括,力求勾勒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研究认为,在对“新媒体传播导向论”“新媒体空间治理论”“新媒体传播策略论”“新媒体发展融合论”和“新媒体传播创新论”五个层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是逻辑严密的统一体。本文的第五章在对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探讨其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间的关联。研究认为,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拓展,同时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因而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本文的第六章重点联系现实重点探讨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对中国新媒体传播活动的实践意义。研究认为,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和时代气息,更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价值,具体表现在巩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推动现代化传播体系的建构、营造健康晴朗的互联网秩序、壮大中国对外传播的话语权及加大新时代建设的宣传力度这六个方面。

二、时刻关注新闻理论研究的前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刻关注新闻理论研究的前沿(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概述及价值
    第一节 新闻单元的概述
        一、新闻的定义
        二、新闻单元的内涵
        三、新闻单元的特点
    第二节 新闻单元的教学价值
        一、落实语文课程的相关规定
        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现状
    第一节 新闻单元教学现状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及实施
        二、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三、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第二节 新闻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新闻单元缺乏兴趣
        二、新闻单元的教学方式单一
        三、新闻采访和写作指导不足
        四、新闻单元教学检测形式化
    第三节 新闻单元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新闻单元认识不足
        二、教师新闻单元教学理念欠缺
        三、教师的新闻专业素养不足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合理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的应用策略研究
    第一节 确立明晰的新闻单元教学理念
        一、优化新闻教学目标,关注全面发展
        二、树立新闻教学意识,强化教学反思
    第二节 改进教师新闻单元教学方式
        一、创设真实新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引进优质新闻资源,促进“1+X”式阅读
        三、改变新闻授课方式,促进活动整合
    第三节 整体提升教师新闻专业素养
        一、完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提升新闻素养
        二、关注新闻热点和动态研究,夯实教学基础
    第四节 完善新闻单元教学评价体系
        一、不断优化宏观评价体系
        二、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第四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的具体设计方案
    第一节 新闻阅读任务的教学
        一、消息类新闻作品的教学
        二、特写类新闻作品的教学
        三、通讯类新闻作品的教学
    第二节 新闻采访与写作任务的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部编版新闻单元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部编版新闻单元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致谢

(2)理论旅行中的耦合与断续 ——元新闻话语与中国的新闻主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现状
        0.2.1 关于新闻主体研究
        0.2.2 元新闻话语与新闻业的文化研究
        0.2.3 理论的旅行与落地生根
    0.3 研究对象
    0.4 概念界定
    0.5 研究意义
    0.6 研究方法
    0.7 研究问题
1 重返新闻社会学的理论脉络
    1.1 从新闻编辑部研究到新闻业的文化研究
        1.1.1 黄金时代的新闻生产研究
        1.1.2 融合了意义建构的文化研究
    1.2 重返语境与概念深描:元新闻话语的前世今生
        1.2.1 回归元问题的探讨:从新闻话语到元新闻话语
        1.2.2 核心概念的深描与阐释
        1.2.3 重返理论的家园:谱系的勾连与坐标的锚定
2 理论的交汇:元新闻话语与中国的新闻主体研究
    2.1 一种新的研究视域:从话语的角度来审视新闻主体
        2.1.1 多元主体的话语生态与新闻业意义研究
        2.1.2 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审视新闻事件中不同主体话语的变化
    2.2 新思维与新路标:用场域的意识来思考新闻话语
        2.2.1 关系视角下话语的形成过程
        2.2.2 对新闻主体间的对话和博弈的审视
3 理论旅行中的断裂:对元新闻话语旅行至中国的反思
    3.1 理论应用的前提发生了变化:新闻业内部细分的阐释共同体
        3.1.1 外部因素:媒体类型多元与分化的阐释共同体
        3.1.2 内部因素:媒体内部形成部门间的共同体
    3.2 理论跨国后的概念流变:“行动者”这一概念应有具体细分
        3.2.1 根据行动者能动性的不同对其进行细分
        3.2.2 根据行动者对不同议题的关注程度进行划分
    3.3 普适性与超越性:理论跨国旅行中的迷思
        3.3.1 普适性:理论具有解释力的生命源泉
        3.3.2 局限性:地域变化所带来难以弥合的鸿沟
        3.3.3 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汲养与升华
4 结语: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的结合与断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3)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0.2.2 习近平新闻宣传观研究
        0.2.3 习近平与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关系研究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之处
第1章 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现实语境与理论基础
    1.1 现实语境
        1.1.1 国内形势的历史性变化
        1.1.2 国际舆论环境下的传播困境
        1.1.3 智能互联网时代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
    1.2 理论基础
        1.2.1 汲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念
        1.2.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发展
        1.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指导
第2章 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
    2.1 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
        2.1.1 坚持党性原则
        2.1.2 坚持群众路线
        2.1.3 坚持新闻真实性
    2.2 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责使命
        2.2.1 强调舆论造势
        2.2.2 提升马克思主义修养
        2.2.3 执行“开”“好”“管”方针
    2.3 新闻宣传工作的方法策略
        2.3.1 加强典型宣传报道
        2.3.2 提倡文风改进
        2.3.3 树立全球视野,加强对外传播
    2.4 新闻宣传工作队伍的建设
        2.4.1 树立政治家办新闻的意识
        2.4.2 坚持为人民服务,虚心向群众学习
        2.4.3 深入调查研究,练就过硬业务能力
第3章 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发展
    3.1 新闻宣传工作的方针原则新布局
        3.1.1 新闻宣传工作性质地位新定位
        3.1.2 新闻宣传工作职责使命新表述
        3.1.3 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发展新理念
    3.2 创新网上舆论引导新方式
        3.2.1 内容建设是互联网管理的根本
        3.2.2 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3.2.3 提升学网、用网、管网能力
    3.3 现代传播体系下媒介管理新趋势
        3.3.1 遵循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
        3.3.2 利用新技术支撑,引领推进融合新发展
        3.3.3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到建设“四全媒体”
    3.4 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建设新要求
        3.4.1 加强宣传部门领导班子建设
        3.4.2 当好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
        3.4.3 做接地气、求上进、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
第4章 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价值
    4.1 理论价值
        4.1.1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4.1.2 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养分
        4.1.3 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建构
    4.2 实践价值
        4.2.1 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2.2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4.2.3 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科学指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新闻类型的生成与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业界活跃的新闻实践
        1.1.2 学界热烈的理论探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经典的新闻类型
        1.3.2 新兴的新闻类型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1.4.1 研究理论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闻类型相关概述与分析
    2.1 新闻类型的定义
    2.2 新闻类型的特点
        2.2.1 数量上的多样性
        2.2.2 概念上的模糊性
        2.2.3 划分上的多面性
    2.3 新闻类型的分析
        2.3.1 发源国别分析
        2.3.2 发源界别分析
        2.3.3 相互关系分析
    2.4 新闻类型的类别
        2.4.1 传播主体类
        2.4.2 传播内容类
        2.4.3 传播对象类
        2.4.4 传播渠道类
        2.4.5 传播效果类
第3章 新闻类型的发展历程梳理
    3.1 第一阶段:报业的发展与繁荣(1850 年——1920 年)
        3.1.1 倡导性新闻
        3.1.2 软新闻
        3.1.3 黄色新闻
        3.1.4 解释性新闻
        3.1.5 发展新闻
    3.2 第二阶段:广播与电视的兴起(1921 年——1990 年)
        3.2.1 慢新闻
        3.2.2 客观新闻
        3.2.3 计算机辅助新闻
        3.2.4 环境新闻
        3.2.5 调查性新闻
        3.2.6 服务新闻
        3.2.7 和平新闻
        3.2.8 新新闻
        3.2.9 精确新闻
        3.2.10 希望新闻
    3.3 第三阶段:传统媒体日渐式微(1991 年——2008 年)
        3.3.1 公共新闻
        3.3.2 积极新闻
        3.3.3 暖新闻
        3.3.4 公民/参与式新闻
        3.3.5 民生新闻
        3.3.6 融合新闻
        3.3.7 数据新闻
        3.3.8 机器人新闻
        3.3.9 事实核查新闻
        3.3.10 利基新闻
        3.3.11 解困新闻
        3.3.12 短视频新闻
    3.4 第四阶段: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2008 年——至今)
        3.4.1 微博新闻
        3.4.2 众筹新闻
        3.4.3 建设性新闻
        3.4.4 可视化新闻
        3.4.5 对话新闻
        3.4.6 VR/沉浸式新闻
        3.4.7 众包新闻
        3.4.8 无人机新闻
        3.4.9 传感器新闻
        3.4.10 互动新闻
第4章 新闻类型生成的动力机制
    4.1 社会动力:社会现实的孕育
        4.1.1 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直接反映
        4.1.2 与旧有新闻理念的长期纠葛
        4.1.3 对受众需求变化的不断适应
    4.2 市场动力:媒介经营的促进
        4.2.1 基于媒体内部的自身调整
        4.2.2 应对媒体外部的市场情况
    4.3 技术动力:科学技术的运用
        4.3.1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4.3.2 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运用
第5章 新闻类型发展的控制机制
    5.1 新闻伦理与法规的限制
        5.1.1 来自伦理性的要求
        5.1.2 源于隐私权的桎梏
        5.1.3 新的媒介技术风险
    5.2 媒介经营的市场困境
        5.2.1 投入成本与产出间的平衡
        5.2.2 新闻媒体发展前景的制约
    5.3 科学技术的自身局限
        5.3.1 源自数据采集的问题
        5.3.2 碍于应用范围的有限
第6章 新闻类型的未来发展趋势
    6.1 关于新闻类型的未来演变
    6.2 关于新闻类型的生产偏向
    6.3 关于新闻类型的发展限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Ⅰ:新闻类型发展历程图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5)黄宪昭的大学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一) 关于黄宪昭本人的研究
        (二) 密苏里大学教学模式研究
        (三) 中国新闻教育史研究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第一所新闻学院与第一位中国学生
    一、第一所新闻学院的成立
        (一) 新闻课程在大学里的初次开设
        (二) 密苏里大学的早期新闻课程
        (三) 民间的呼声与官方的响应
    二、第一位中国学生
        (一) 入学前的黄宪昭
        (二) 入学后的黄宪昭受到的重点关注
第三章 黄宪昭大学期间的新闻学习
    一、黄宪昭在密苏里大学接受的新闻理论学习
        (一) 丰富的学科背景
        (二) 严格的学位要求
        (三) 首次开创的“新闻周”
    二、黄宪昭在大学期间的新闻实践
        (一) 黄宪昭与《密苏里人报》
        (二) 黄宪昭与《留美中国学生月报》
第四章 黄宪昭大学期间的社团活动
    一、黄宪昭与密苏里大学国际俱乐部
        (一) 协助创办俱乐部
        (二) 参与的主要活动
        (三) 精神意义
    二、黄宪昭与中国留美学生联会
        (一) 中国留美学生联会的创办史
        (二) 参与的主要活动
        (三) 精神意义
    三、黄宪昭与纽约学生俱乐部、童子兵组织
        (一) 协助创办俱乐部与童子兵
        (二) 参与的主要活动
        (三) 精神意义
第五章 黄宪昭留学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中国报业与世界接轨
        (一) 参加第二次世界报界大会
        (二) 与威廉姆斯院长的密切联系
    二、开辟中国近代化新闻教育——燕京大学新闻系
        (一) 教育理念的移植
        (二) 新闻人才的引入
第六章 小结
    一、研究的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
    三、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自媒体嵌入下的亲近性传播研究 ——以侠客岛等微信公众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镶嵌连接与自媒体
        二、亲近性新闻及其相关研究
        (一)亲近性新闻、新新闻主义及其渊源
        (二)“非虚构叙事”与亲近性新闻
        (三)对话性新闻与亲近性新闻
        三、新闻叙事学及其研究视域
        (一)新闻叙事
        (二)叙事主体
        (三)叙事视角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核心术语说明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自媒体、“我”出场与叙事的变化
    第一节 限制视角与传统新闻叙事模式
        一、从视角看新闻叙事
        二、从全知视角到限制视角的新闻报道
        三、第一人称叙事新闻及其变更
    第二节 自媒体嵌入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
        一、“嵌入”理论与亲近性报道
        二、“叙事”与“新闻”:关联与重构
        (一)原生自媒体:亲近性对话
        (二)主流自媒体:亲近性报道
        (三)关联与重构:一次采集与多元传播
第三章 新媒体亲近性的“我”叙事传播现状
    第一节 “我”叙事方式对新媒体的嵌入
        一、原生自媒体集群:“我”叙事状态
        二、“侠客岛”:传统媒体的自媒体延伸
    第二节 “我”在场传播的亲近性叙事
        一、“嗮”与“吐槽”的新趋向
        二、“我在场”的现场资讯报道
        (一)文字:“我”在场的新闻叙事
        (二)时事短视频:“我”出场的新闻直播
        三、“我们同步思考”的反身性资讯传播
    第三节 “我”与“你”(用户)互动的亲近性叙事
        一、情感性和拟情感性资讯传播
        二、个性化、贴身服务性资讯传播
        三、参与、对话和问答性资讯传播
第四章 新媒体亲近性的“我”叙事传播动因
    第一节 新媒体的用户期待与召唤结构
        一、“用户为王”与接受美学
        二、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
    第二节 关系性传播与场景中的用户粘性
        一、“弱连带的优势”与“我”的强化
        二、“窄播”与互动性传播
        三、个性化与精准性算法传播
    第三节 UGC与用户多通路参与传播
        一、网络认同与亲近性传播
        二、客观叙事与主观叙事的界限消减
        三、自媒体与个体化传播效能的扩张
第五章 亲近性的“我”叙事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后真相:虚假伪劣资讯泛滥
        一、主观化新闻:新闻失实的新态势
        二、限制框架:对客观性的稀释
        三、反转的背后:流言的泛滥
    第二节 “做号”模式:流量信息污染
        一、专业度滑落:多次方传播与洗稿
        二、责任迷失:爆款与煽情性传播
        三、“骗流量”之痛:传播链污染
        四、“自媒体村”现象:资讯失重
    第三节 情绪化传播:对传播理性的危害
        一、比声量:众声喧哗的传播偏向
        二、炒作化:放大社会情绪
        三、碎片化:割裂共识的传播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历史发展进程研究
        1.3.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研究
        1.3.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当代价值研究
        1.3.4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践行路径研究
    1.4 国外研究现状
        1.4.1 西方新闻观理念研究
        1.4.2 政府与新闻行业关系研究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新媒体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理论概述
    2.1 新媒体的含义及特征
        2.1.1 新媒体含义
        2.1.2 新媒体特征
    2.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基础
        2.2.1 联系的普遍性
        2.2.2 存在决定意识
        2.2.3 对立统一
        2.2.4 唯物史观
        2.2.5 马克思关于人民主体地位思想
    2.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2.3.1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2.3.2 新闻事业的党性
        2.3.3 新闻事业的人民性
        2.3.4 新闻事业的社会性
        2.3.5 新闻事业的真实性
        2.3.6 新闻事业的舆论导向性
        2.3.7 新闻事业的创新性
    2.4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继承与发展历程
        2.4.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时期
        2.4.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时期
        2.4.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时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义
    3.1 有利于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3.2 有利于保证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
    3.3 有利于筑牢新闻舆论阵地
    3.4 有利于提升我国传媒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3.5 有利于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3.6 有利于担负起唱响时代主旋律的重任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状
    4.1 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取得的成效
        4.1.1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
        4.1.2 人民性社会性得到了更好体现
        4.1.3 舆论导向性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4.1.4 真实性得到了深层次巩固
        4.1.5 创新性得到了持续性发展
    4.2 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面临的挑战
        4.2.1 新媒体监管面临新课题
        4.2.2 主流媒体地位有待加强
        4.2.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权威性受到质疑
        4.2.4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4.2.5 新媒体时代出现把关困境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对策
    5.1 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与管理
        5.1.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5.1.2 设置社会调控的基本道德底线
        5.1.3 普及公众媒体素养教育
    5.2 提升媒体人才队伍专业水平
        5.2.1 深化媒体工作者政治理论教育
        5.2.2 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培训工作
        5.2.3 发挥主流媒体正面宣传和典型宣传的引领作用
    5.3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信仰
        5.3.1 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的统一
        5.3.2 巩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的指导性地位
        5.3.3 坚持新闻行业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性
    5.4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指导新闻实践活动
        5.4.1 促进经典文献理论与教学应用实践结合
        5.4.2 推动理论实践创新
        5.4.3 开展新闻实践教育活动
    5.5 强化对于新媒体虚拟环境的把关
        5.5.1 加强对新媒体虚拟环境的监测
        5.5.2 培养新媒体的把关人
        5.5.3 制定恰当的把关标准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简论新中国70年来新闻理论研究主题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上篇:新闻理论同题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一、对新闻和新闻学的研究:通过论争探寻真理性认知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观研究:从非常态到常态
    三、新闻产品具有商品的属性:命题从被否定到被肯定
    四、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研究:理论探讨的前行轨迹
    五、舆论:从“既一律又不一律”到舆论引导再到举旗引领导向
    六、新闻改革研究:与新闻改革实践同行
下篇:因时而生的新闻理论重大研究主题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新闻媒体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二、新媒体及传播高科技:新闻理论研究中持续的重点和热点
    三、作为国家战略的媒体融合:近年来业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
    四、新闻法治研究:始终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
    五、新闻传播规律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的一项研究

(9)我国新闻学研究的百年历史回顾与当代发展阐释——兼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三种传统(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孕育期:自发的办报活动与多种新闻学研究传统的萌芽 (1834-1917)
    (一) 新闻业界实践新闻学研究传统的开启
    (二) 政治新闻学研究传统的萌芽
    (三) 学术新闻学研究传统的雏形
二、奠基与多元发展期:多种研究传统并立与中共党报理论作为新闻学研究主导范式的确立 (1918-1948)
    (一) 新闻学学术研究传统的奠定和发展
    (二) 民族报刊从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多种新闻学理论
    (三) 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新闻学理论
    (四) 以党报理论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
三、“苏联化”、政治化时期:苏联模式的影响与“语录新闻学”的盛行 (1949-1977)
四、调整重建与发展繁荣期:“拨乱反正”与新闻学迎来发展的春天 (1978-2017)
    (一) 中国新闻学的“拨乱反正”与西方传播学的冲击
    (二) 中国新闻学理论研究在重建和回应西方冲击中发展繁荣
    (三) 中国新闻学研究在新媒介技术带来的变革中“跌宕前行”
五、谱写中国模式期:新时代与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当代发展 (2018-)
    (一) 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首先必须解决好媒介融合问题
    (二) 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必须妥善处理好新媒体传播带来的社会治理问题
    (三) 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必须构建起能够为世界所共享的话语体系
六、结语

(10)习近平关于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
        1.1.1 新媒体时代的国内外环境
        1.1.2 新闻舆论工作的现实状况
        1.1.3 习近平对新媒体传播的重视
    1.2 本研究的文献分析
        1.2.1 习近平谈新媒体传播的文献资料
        1.2.2 学术界关于习近平新媒体传播研究的文献资料
        1.2.3 相关学术成果的量化分析
        1.2.4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3 本研究的方法路径
        1.3.1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3.3 本研究的实施方案
第二章 新媒体传播的发展及相关理论阐释
    2.1 “新媒体传播”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媒体”及“新媒体传播”的界定
        2.1.2 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及规律分析
    2.2 新媒体传播的价值及社会影响
        2.2.1 新技术带来的新媒体传播格局
        2.2.2 新媒体传播与媒介生态的变迁
第三章 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3.1 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实践历史
        3.1.1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历史积淀
        3.1.2 无产阶级党报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3.1.3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的新闻思想
        3.1.4 习近平较早时期的新闻传播观念
    3.2 全球背景:新媒体传播的国际生态
        3.2.1 网络空间的“脱域”与失范
        3.2.2 全球化背景与“风险社会”
        3.2.3 网络治理成全球性的难题
    3.3 时代条件:复杂的新媒体传播格局
        3.3.1 意见主体及利益诉求的多元化
        3.3.2 两个舆论场的对立问题
        3.3.3 习近平对媒介生态的现实关照
    3.4 媒介环境:新媒体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3.4.1 新媒体传播是意识形态斗争新场域
        3.4.2 意识形态工作离不开新媒体传播
        3.4.3 新媒体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
第四章 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4.1 新媒体传播导向论:新闻舆论的责任与担当
        4.1.1 新媒体传播使命观:新媒体传播要讲导向
        4.1.2 新媒体传播宣传观: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4.1.3 新媒体传播人才观:培养全媒体人才
    4.2 新媒体传播治理论:网络空间的秩序与生态
        4.2.1 新媒体传播安全观: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4.2.2 新媒体传播秩序观: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秩序
        4.2.3 新媒体传播战略观:朝着网络强国的目标不懈努力
    4.3 新媒体传播策略论:网络传播的内容与方法
        4.3.1 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运用互联网思维
        4.3.2 重视新媒体传播手段创新,优化互联网内容
        4.3.3 提升新媒体传播引导能力,注重时度效
    4.4 媒介融合发展论:推动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
        4.4.1 媒介融合技术观:以先进技术为支撑
        4.4.2 媒介融合内容观:以内容建设为根本
        4.4.3 媒介融合任务观:形成现代传播体系
    4.5 对外传播创新论:用新媒体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4.5.1 创新话语体系建设,争夺国际话语权
        4.5.2 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展示好中国形象
        4.5.3 创新全球治理理念,构筑网络命运共同体
第五章 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5.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5.1.1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
        5.1.2 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
    5.2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5.2.1 面对新媒体传播安全,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新要求
        5.2.2 重视网络新闻,规划意识形态工作新思维
    5.3 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3.1 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历经实践检验
        5.3.2 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第六章 习近平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6.1 巩固新媒体传播中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6.1.1 强化新媒体传播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6.1.2 推动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
    6.2 推动现代化传播体系的建构
        6.2.1 指导现代化传播体系的建构
        6.2.2 推动新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6.3 营造健康清朗的新媒体传播秩序
        6.3.1 巩固主流媒体舆论阵地
        6.3.2 推动新媒体传播秩序的重构
    6.4 强化中国对外传播的话语权
        6.4.1 展示和平友好的中国形象
        6.4.2 推动网络命运共同体建设
    6.5 加大新时代建设的宣传力度
        6.5.1 推动新时代宏伟部署的宣传教育
        6.5.2 用新媒体传播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时刻关注新闻理论研究的前沿(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研究[D]. 孙艳双.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理论旅行中的耦合与断续 ——元新闻话语与中国的新闻主体研究[D]. 杨月. 辽宁大学, 2021
  • [3]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阳波. 湘潭大学, 2020(02)
  • [4]新闻类型的生成与控制机制研究[D]. 邱江华.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0)
  • [5]黄宪昭的大学生活[D]. 程琛.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自媒体嵌入下的亲近性传播研究 ——以侠客岛等微信公众号为例[D]. 陶梦筱. 郑州大学, 2020(03)
  • [7]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D]. 李月.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8]简论新中国70年来新闻理论研究主题的演变[J]. 丁柏铨. 新闻大学, 2019(10)
  • [9]我国新闻学研究的百年历史回顾与当代发展阐释——兼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三种传统[J]. 董浩,骆正林. 新闻界, 2019(06)
  • [10]习近平关于新媒体传播重要论述的研究[D]. 魏美霞.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时刻关注新闻理论研究前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