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关系

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关系

一、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周冰青,寿家玲,张余,张晔,曾春雨[1](2021)在《动态脉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动态脉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为预防高血压患者心脏损害提供有用线索。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共纳入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672名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及心脏超声检查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动态脉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分析动态脉压对左室肥厚的预测价值。结果 672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258(38.39%)例患者检出左室肥厚。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4小时动态脉压与左室质量指数显着相关(P<0.00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24小时动态脉压预测左室肥厚的AUC为0.64,24小时收缩压预测左室肥厚的AUC为0.58;在经过AUC比较后,24小时动态脉压比24小时收缩压更好地预测左室肥厚(P<0.001)。结论 24小时动态脉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密切相关,其是发生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动态脉压对左室肥厚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其预测价值优于24小时收缩压。

周冰青[2](2020)在《血压累积负荷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血压曲线下面积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但准确评估血压曲线下面积的方法仍具有挑战性。本文目的是分析并改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y,ABPM)中的血压曲线下面积的计算方法;评估血压曲线下面积与动态血压常规参数(平均血压、血压负荷、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探讨血压曲线下面积对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研究对象选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大坪医院心内科住院并且病程超过1年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靶器官损害定义为存在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和/或颈动脉斑块。所有研究对象均经过ABPM、心脏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查。通过分析ABPM数据后改善血压曲线下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了血压累积负荷。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压累积负荷与靶器官损害(Target Organ Damage,TOD)的关联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血压累积负荷对TOD的预测价值。结果这项研究共纳入634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298名(47.0%)为男性,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64.5±12.7岁),平均高血压病程为8.9±8.4年。在634名参与者中,有168名患者(26.5%)有吸烟史,有240名(33.8%)患有冠心病,有56名(8.8%)患有2型糖尿病,有48名(7.6%)患有脑梗死。392例患者(61.8%)检出LVH,316例患者(49.8%)检出颈动脉斑块。11.8%的患者正在服用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类药物,24.3%的患者正在服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12.3%的患者正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44.2%的患者正在服用钙通道阻滞剂药物,7.6%的患者正在服用利尿剂。存在左室肥厚患者的夜间收缩压累积负荷(cumulativ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Load,c SBPL)和脉压累积负荷(cumulative Pulse Pressure Load,c PPL)显着高于无LVH的患者分别为P<0.007和P<0.001)。除昼夜c SBPL以外,检测出颈动脉斑块患者中所有血压累积负荷(cumulative Blood Pressure Load,c BPL)指数均显着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所有P<0.05)。Spearman的相关系数评估c BPL与常规ABPM参数平均血压,血压负荷(Blood Pressure Load,BPL)和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相关性结果显示,c BPL与平均血压、血压BPL呈强相关,与BPV呈弱相关性。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小时收缩压、夜间收缩压累积负荷和脉压累积负荷、24小时收缩压累积负荷和脉压累积负荷均与靶器官损害相关。在调整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酸酯、24小时收缩压、高血压病程、抗高血压药物后,仅夜间收缩压累积负荷[(比值比(Odds Ratio,OR)=1.00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1.004,P<0.000)]与左室肥厚相关,夜间收缩压累积负荷(OR=1.003,95%CI:1.002-1.005,P<0.000)和脉压累积负荷(OR=1.002,95%CI:1.001-1.004,P=0.004)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收缩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平均血压,夜间c SBPL、夜间c BPL、24小时c SBPL和c BPL对LVH和颈动脉斑块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血压累积负荷可以更好地反映血压的特性,并且夜间收缩压累积负荷和脉压累积负荷可以预测靶器官的损害。

葛卫林[3](2019)在《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中医证型与动态血压、Hcy和心脏彩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初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脏损害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动态血压、Hcy、心脏彩超等指标的相关性。本课题主要研究本病中医证型与平均血压、血压变异系数、血压负荷值、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变异系数、Hcy、左心大小及左心舒缩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为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61份病例,收集病例资料,辨证分型为肝阳上亢证、痰浊上扰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瘀血阻络证。每组患者均记录一般资料、平均血压、平均动脉压差、血压变异系数、血压负荷值、夜间血压下降率、Hcy、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E峰、A峰流速,分别录入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统计及分析。研究结果1.161份病例中肝阳上亢证人数最多,为51例,占总病例数的32%。2.各中医证型年龄均值比较,阴虚阳亢证的最大,肝阳上亢证和痰浊上扰证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型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相关性:(1)各中医证型间24小时平均舒张压比较:肝阳上亢证最大,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明显小于其他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中医证型间日间舒张压负荷值比较:瘀血阻络证和肝阳上亢证较大,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中医证型间血压下降率和血压变异系数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中医证型间勺型、非勺型血压的人数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五种中医证型间Hcy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型和心脏彩超相关性:(1)各中医证型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短缩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中医证型间E/A≤1人数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各中医证型人数分布比较,肝阳上亢证最多,肝阳上亢是导致高血压病最常见的病机。2.中医证型和年龄具有相关性,年龄较大者体质多虚多瘀,以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瘀血阻络证多见,年龄较小者气血相对旺盛,以肝阳上亢证和痰浊上扰证实证多见。3.中医证型和24小时动态血压部分指标具有相关性,动态血压相关指标可以作为中医证型的客观性参考指标。4.中医证型和Hcy没有相关性,Hcy不能作为各中医证型的客观性参考指标。5.中医证型和心脏彩超没有相关性,心脏彩超相关指标不能作为中医证型的客观性参考指标。

陈怡[4](2019)在《高血压与房颤的流行病学与心脏超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高血压与房颤已成为目前老年人群中的两大流行疾病。本研究将在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开展高血压与房颤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观察不同血压水平房颤的患病率、发病率,寻找与房颤发病相关的血压特征;并进一步探讨老年人群中房颤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与高血压的关系,为预防房颤发生、优化房颤血压管理以及预防卒中提供更多证据。方法:研究人群为2006年至2018年在上海6个社区接受调查的65岁以上老年居民。房颤筛查使用单导联心电图或12导联心电图。血压水平根据2018年欧洲高血压指南进行分级:理想血压(<120/80 mm Hg),正常血压(120-129/80-84 mm Hg),血压正常高值(130-139/85-89 mm Hg),高血压1级(140-159/90-99 mm Hg),高血压2级或3级(≥160/100 mm Hg)。在横断面数据分析与前瞻性数据分析中,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65岁以上老年人群房颤风险与血压水平的关系。采用二维斑点示踪超声心动图,比较房颤合并高血压组、单纯房颤组以及正常老年对照组之间的心脏结构与左心房功能。结果:在上海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横断面调查中(n=6966),校正了性别、年龄后,房颤患病率与收缩压呈负相关(收缩压每增加10 mm Hg的比值比(OR):0.79,95%有效区间[CI]0.71-0.88,P<0.0001),与舒张压呈正相关(舒张压每增加5 mm Hg OR 1.11,95%CI 1.02-1.22,P=0.02)。在排除了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未治疗老年人群中(n=3544),房颤患病率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呈U型相关,患病率在血压正常高值组最低,而在理想血压水平(OR3.11,95%CI 1.65-5.85,P=0.004)以及2级或3级舒张期高血压水平(OR 8.04,95%CI 2.28-28.3,P=0.001)明显升高。在平均随访时间为4.7年的前瞻性研究中(n=5821),校正了性别、年龄后,房颤发病率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呈正比(收缩压每增加10 mm Hg的风险比(HR):1.14,95%CI 1.04-1.23,P=0.003,舒张压每增加5 mm Hg的HR1.09,95%CI1.00-1.18,P=0.05)。1级收缩期高血压(HR 2.08,95%CI 1.07-4.03,P=0.03)、2级或3级收缩期高血压(HR 2.54,95%CI:1.26-5.11,P=0.01)以及综合收缩压和舒张压的1级(HR 1.97,95%CI:1.02-3.83,P=0.04)和2级或3级高血压(HR 2.61,95%CI:1.31-5.21,P=0.006)的房颤发病风险均较相应的理想血压水平明显增高。舒张期高血压的房颤发病风险亦有升高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正常高值血压水平的房颤风险与理想血压水平未见明显差异。房颤合并高血压组(n=22,48.1±8.4 vs.35.7±2.4,P=0.001)与单纯房颤组(n=17,40.9±5.6 vs.35.7±2.4,P=0.004)的左房内径均大于正常对照组(n=20),且房颤合并高血压组的左房内径大于单纯房颤组(48.1±8.4 vs.40.9±5.6,P=0.004)。单纯房颤组在心室收缩末期左房应变率(LA-SRs,1.93±0.23 vs.2.23±0.47,P<0.05)及心室舒张早期的左房峰速度(LA-Ve,4.57±0.84vs.5.06±0.53,P<0.05)低于正常对照组。房颤合并高血压组在心室收缩末期、心室舒张早期以及心室舒张晚期的左房峰速度、左房应变及应变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与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呈U型相关。房颤发病率与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呈正线性相关,收缩压的预测价值更高。房颤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左心房大小与功能改变均较单纯房颤更明显。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能更好地评价合并高血压的房颤与单纯房颤在左心房功能上的差异。

林丽云[5](2016)在《新疆某三甲医院汉、维吾尔、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左室肥厚的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疆汉、维吾尔、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左心室肥厚(LVH)的危险因素及可能存在的民族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科收治的确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579例,以族别分为汉、维吾尔、哈萨克族3组,再以有无LVH分为2个亚组,比较各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关血液指标及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结果:(1)汉族LVH组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于非LVH组,而叶酸水平低于非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LVH组CysC、纤维蛋白原(Fib)、Hcy水平高于非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哈萨克族LVH组CysC、Fib、Hcy水平高于非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LVH组叶酸、维生素D(Vit D)水平低于汉族LVH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哈萨克族LVH组叶酸水平低于汉族LVH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汉族LVH组24小时收缩压(24hSBP)、24小时舒张压(24hDBP)、24小时脉压(24hPP)、昼间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昼间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脉压(nPP)高于汉族非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LVH组24hSBP、24hPP、dSBP、dPP、nSBP、nDBP、nPP高于维吾尔族非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哈萨克族LVH组24hSBP、24hPP、dPP、nSBP、nDBP、nPP高于哈萨克族非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LVH组24hDBP、dDBP、dDBP低于汉族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24hDBP、24hPP、CysC、Fib是LVH的危险因素,而女性为保护性因素。结论:新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LVH存在民族及性别差异,LVH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从多方而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

李瑜[6](2015)在《不同肾素型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及其与ADRBK1基因变异的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最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能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高血压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很多不同的亚型,不同亚型高血压其发病机制不同。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可将原发性高血压分为“肾素依赖性高血压”和“容量依赖性高血压”,二者的界点是血浆肾素活性水平。HOPE研究提示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患者中,高肾素活性水平是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肾素的分泌是RAAS的起点,影响肾脏水、Na+平衡、细胞外液总量及血压的长期调节。而上皮细胞钠通道(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s,ENaC)在调节水盐代谢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β肾上腺受体激酶1(Beta-adrenergic receptor kinase 1,ADRBK1)因介导ENaC的表达及降解过程而参与血压调节,是高血压的候选基因。本课题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从“不同肾素亚型高血压其遗传机制不同”角度出发,拟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高肾素型、等肾素型、低肾素型,分别探讨不同肾素型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及肾素活性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左室肥厚、早期肾脏损害的影响。并继续从遗传基因水平出发,来研究ADRBK1与不同肾素亚型高血压(高肾素、等肾素、低肾素型高血压)的相关性;为揭示高血压的遗传机制奠定基础,为高血压的有效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确诊的EH患者,年龄30-60岁,三代内无异族通婚史。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查后入选研究对象共1831例。收集人口学、临床资料及高血压相关表型资料,采集清晨10:30(空腹至少10小时)坐位15min以上静脉血,检测血浆肾素活性(Plamse renin activity,PRA)、醛固酮(Plasma aldosterone,PAC)及生化指标。根据检测的PRA将EH患者应用四分位法进行分组,即分为低肾素组(Q1组)PRA<0.44mmol/L,等肾素1组(Q2组)0.44-1.07ng/mL/h,等肾素2组(Q3组)1.08-2.36ng/mL/h,高肾素组(Q4组)PRA>2.36ng/mL/h。分析不同肾素水平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的分布情况。2)选择第一部分高血压患者中行心脏彩超和动态血压检查的87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肾素活性水平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3)选择第一部分高血压患者中行肾功能检测和24h尿电解质检测的患者1614例纳入为本研究对象。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肾素活性水平与早期肾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探讨肾素活性对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伤的影响。4)选择第一部分1831例eh患者为高血压组和426例血压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从数据库中选取adrbk1基因的5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应用taqman-pcr技术进行基因型鉴定及病例对照关联研究,探讨adrbk1基因变异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5)对第四部分adrbk1基因的rs1894111、rs7127431和rs4930416位点进行不同肾素型亚型高血压的关联分析。结果:1)男性与女性的肾素活性、醛固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以10岁为一年龄段分组,30-40岁、41-50岁和51-60岁组的肾素活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不同肾素水平将eh患者分为四组,男性构成比、年龄、身高、体重、腹围、吸烟、饮酒、高血压家族史、诊室收缩压、诊室舒张压、肾素活性、醛固酮、arr比值、tc、tg、ldl-c和血脂紊乱在四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间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质量指数(lv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左室肥厚的发生率和正常左室几何构型(ng)、向心性重构(ccr)、向心性肥厚(cch)和离心性肥厚(ech)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提示:校正性别、年龄、bmi、血钠、hdl-c、tc、tg、超敏c反应蛋白、24h平均动脉压、和24h平均心率后,pra与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lvm和lvmi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lglvmi为因变量,pra与高血压患者lvmi存在线性相关;以有无左室肥厚为因变量,肾素活性是高血压伴发左室肥厚的危险因素(or=1.163,95%ci1.0651.271);以有无左室肥厚为因变量,高肾素组是低肾素组发生左室肥厚风险的2.269倍(95%ci1.2564.100)。3)四组间肌酐和cystc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bmi、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和高肾素组(or=0.491,1.390,1.330,1.016,0.981,2.087)是cystc的影响因素。4)高血压组的rs1894111变异ct基因型频率,显性模型ct+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7127431和rs4930416的基因型频率、显性模型及等位基因频率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894111变异ct+tt基因型组收缩压高于cc基因型组,在校正性别、年龄和bmi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倍型h1(rs7127431c-4930416a-s1894111c)在高血压组的频率低于对照组,h2(rs7127431c-4930416a-s1894111t)在高血压组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年龄、性别和bmi后,rs1894111变异的显性模型ct+tt基因型是患eh的危险性因素(or=1.771,95%ci1.0922.871,p=0.02)。5)adrbk1基因的rs1894111位点的显性模型(ccvs.ct+tt)及等位基因在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肾素组ct+tt的频率分布高于低肾素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性别和BMI后,rs1894111变异的显性模型CT+TT基因型是患低肾素型EH的危险性因素(OR=1.845,95%CI 1.119-3.042,P=0.016)。结论:女性肾素活性低于男性,而醛固酮水平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肾素活性降低,而ARR比值增高;高肾素组男性构成比、吸烟和饮酒的比率,腹围、血压、血脂异常高于低肾素组,而年龄、高血压家族史和高血压病程低于低肾素组。肾素活性是高血压发生左室肥厚的危险因素。高肾素组是低肾素组发生左室肥厚风险的2.269倍,且高肾素组高血压患者左室离心性肥厚的发生率高。肾素活性是高血压肾脏早期损害的危险因素,高肾素组早期肾功能损害指标Cyst C较低肾素组明显升高。ADRBK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rs1894111位点CT+TT基因型可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ADRBK1基因rs1894111的CC基因型携带者发生低肾素型高血压的风险性较低,而携带T等位基因者发生低肾素型高血压的风险性增加。

黄素兰[7](2014)在《初诊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分级及其靶器官损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自从上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诊室血压分级标准以来,高血压处理指南均以诊室血压为基础来判断血压水平。对动态血压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有关动态血压诊断标准的探讨目前已有大规模研究,但对动态血压分级的研究却很少,至少国内还没有相关研究。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血压分级越高,靶器官损害越严重。同样,这些研究的数据均是基于诊室血压分级标准,而动态血压分级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的研究现阶段则没有。目的对初诊未治疗、无明确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分级并分析其靶器官损害,为临床应用动态血压指导降压药物的使用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对象和方法本研究纳入了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科门诊的初诊高血压患者513例作为研究组,200例血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入选前均未服用过任何抗高血压药物或者停药3个月以上,年龄范围35~64岁,其中男性319例,女性194例。对照组性别、年龄范围等一般情况与研究组相匹配。研究组入选前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病和明确心血管疾病。使用线性回归分析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的相关性,从而获得动态血压分级标准。然后,运用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评估患者早期肾脏受损的程度;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合动态血压分级标准比较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严重程度。最后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血糖和血压等相关参数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结果(1)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的相关性,计算出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其中24小时、白昼和夜间收缩压与诊室收缩压之间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52、0.735、0.759;而24小时、白昼和夜间舒张压和诊室舒张压之间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698、0.716、0.666。将诊室血压分级标准代入其方程后获得动态血压分级标准,1级高血压动态血压分级标准为:24小时血压126/81mmHg、白昼血压131/84mmHg、夜间血压117/74mmHg;2级高血压动态血压分级标准为:24小时血压141/88mmHg、白昼血压146/91mmHg、夜间血压133/81mmHg;3级高血压动态血压分级标准为:24小时血压157/95mmHg、白昼血压160/98mmHg、夜间血压148/87mmHg。与男性动态血压分级标准相比较,女性动态血压分级标准要低1~3mmHg。(2)随着动态血压分级的升高,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检出率由12.1%上升到47.6%;左室肥厚检出率也随着动态血压分级的升高而增加,3级高血压患者甚至高达63.4%;不同动态血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检出率均较高,明显高于正常人群。(3)高血压病程、尿酸、诊室收缩压和白昼舒张压是尿微量白蛋白的独立危险因素(β>0, OR>1);而夜间血压下降率是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的保护因素(β<0, OR<1)。(4)血糖、诊室脉压和夜间收缩压是左室肥厚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β>0, OR>1)。(5)年龄是颈动脉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β>0, OR>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动脉硬化发生的保护因素(β<0, OR<1)。结论本研究为初诊未治疗、无明确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分级提供了一个参考值。随着动态血压分级的增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升高。

房静[8](2013)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就诊的147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颈动脉超声波检查结果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将其分成左室肥厚组45例和非左室肥厚组102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52例和非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9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动态血压检测、血生化检查及体格检查。结果左室肥厚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舒张压变异系数及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发生率均高于非左室肥厚组(P<0.05);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舒张压变异系数及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发生率均高于非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存在联系,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不正常时,左室肥厚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概率会增加。

苗建玲[9](2013)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和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和左室肥厚(LVH)的关系,为临床决策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就诊患者90人,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组(n=60)和对照组(n=30),依据左室重量指数(LVMI)的大小,将EH患者按有无左室肥厚分为EH伴LVH组(n=37)和EH不伴LVH组(n=23),所有病例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比较血压、血压变异性、血压变异系数、脉压、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负荷及LVMI在三组间的差别,对LVMI和上述动态血压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1.三组间均数的比较: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收缩压负荷和LVMI,EH伴LVH组高于EH不伴LVH组,EH不伴LVH组高于对照组;24小时和日间舒张压及脉压、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舒张压负荷,EH伴LVH组和EH不伴LVH组均高于对照组,但EH伴和不伴LVH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日间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夜间脉压,仅EH伴LVH组高于对照组,其它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血变异系数和夜间血压下降率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2.LVMI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血压变异性和夜间血压负荷呈正相关,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呈负相关(但相关性较低),与年龄和血压变异系数均不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和左室肥厚有密切的关系,左室肥厚与动态血压水平、脉压、血压变异性和夜间血压负荷呈正相关,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呈负相关。

宝辉,苗懿德,刘颖,刘杰,苏琳,陈陵霞,魏雅楠,孙宁玲[10](2012)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68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85.4±5.0)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按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将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n=74)和非左室肥厚组(n=94),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和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以LVMI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左室肥厚组的高血压病程、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尿酸、平均收缩压(24 h、白天、夜间)、脉压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杓型血压节律者分别为56.7%和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脂、平均舒张压和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VMI依次与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空腹胰岛素密切相关(R2=0.511,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多种因素相关,有效控制白天和夜间的收缩压,降低血压变异性和胰岛素抵抗,可能对改善左室肥厚有益。

二、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动态脉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及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动态血压数据收集
    1.3 超声数据收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的一般临床特征
    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动态脉压与LVMI的相关性
    2.3 白天脉压、夜间脉压、24小时脉压和24小时收缩压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预测及诊断价值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2)血压累积负荷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动态血压监测
    2.3 血压数据分析
    2.4 超声心动图检查
    2.5 颈动脉超声检查
    2.6 靶器官损害的定义
    2.7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临床特征
    3.2 分组比较存在靶器官损害患者和无靶器官损害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
    3.3 存在靶器官损害患者和无靶器官损害患者的 cBPL 和 ABPM 参数比较
    3.4 cBPL与 ABPM常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5 cBPL与 TOD相关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6 cBPL和 ABPM参数对LVH和颈动脉斑块的预测值
第四章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动态血压参数在评价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中价值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中医证型与动态血压、Hcy和心脏彩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观察方法
        2.7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中医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脏损害的认识
        1.1 中医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学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病因病机的认识
    2 西医学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的认识
        2.1 西医学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的现代药物治疗
    3 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和24小时动态血压的关系
        3.1 西医学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和动态血压的认识
        3.2 中医学关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动态血压的认识
        3.3 本课题关于中医证型和24h动态血压相关性的研究结果
    4 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4.1 西医学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和同型半胱氨酸的认识
        4.2 中医关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和Hcy的认识
        4.3 本课题关于中医证型和Hcy相关性的研究结果
    5 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和心脏彩超的关系
        5.1 西医学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与心脏彩超关系的认识
        5.2 中医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中医证型和心脏彩超的认识
        5.3 本课题关于中医证型和心脏彩超相关性的研究结果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高血压与房颤的流行病学与心脏超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高血压与房颤关系的横断面研究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高血压与房颤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
    房颤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已发表文章

(5)新疆某三甲医院汉、维吾尔、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左室肥厚的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与方法
        2.1 一般信息采集及血液相关指标检测
        2.2 心电图检查
        2.3 超声心动图检查
        2.4 动态血压监测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不同肾素型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及其与ADRBK1基因变异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肾素水平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研究
    引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伦理事宜
        1.3 内容与方法
        1.4 质量质控
        1.5 诊断标准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肾素活性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
    引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肾素活性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影响
    引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质控
        1.4 诊断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ADRBK1基因变异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研究
    引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伦理事宜
        1.3 材料
        1.4 实验方法
        1.5 基因分型的质量控制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部分 ADRBK1基因变异与不同肾素型高血压的相关研究
    引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伦理事宜
        1.3 调查内容
        1.4 质量控制
        1.5 主要器材
        1.6 实验方法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ADRBK1与高血压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7)初诊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分级及其靶器官损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科研经历
致谢

(8)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颈动脉超声检查
        1.2.2 超声心动图检查
        1.2.3 动态血压监测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临床资料比较
    2.2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和非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临床资料比较
3 讨论

(9)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和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10)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所有患者入院当日由专人测量身高、体质量, 计算体质指数 (BMI)
        1.2.2 超声心动图检查
        1.2.3 动态血压监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比较
    2.3 两组左室结构及功能参数比较
    2.4 左室质量指数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3 讨论

四、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动态脉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及预测价值[J]. 周冰青,寿家玲,张余,张晔,曾春雨. 西部医学, 2021(03)
  • [2]血压累积负荷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D]. 周冰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3]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中医证型与动态血压、Hcy和心脏彩超的相关性研究[D]. 葛卫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高血压与房颤的流行病学与心脏超声研究[D]. 陈怡.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新疆某三甲医院汉、维吾尔、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左室肥厚的危险因素研究[D]. 林丽云.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6]不同肾素型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及其与ADRBK1基因变异的关联研究[D]. 李瑜. 新疆医科大学, 2015(05)
  • [7]初诊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分级及其靶器官损害研究[D]. 黄素兰. 南华大学, 2014(03)
  • [8]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J]. 房静.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11)
  • [9]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和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D]. 苗建玲. 宁夏医科大学, 2013(03)
  • [10]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相关因素研究[J]. 宝辉,苗懿德,刘颖,刘杰,苏琳,陈陵霞,魏雅楠,孙宁玲. 中国全科医学, 2012(02)

标签:;  ;  ;  ;  ;  

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