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韩寒”现象审视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黄丹瑶[1](2021)在《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杜玉洁[2](2021)在《“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文中认为“千禧一代”是指1982年至2000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出生于20世纪时未成年,在跨入21世纪以后达到成年年龄,与文学代际中的“80后”、“90后”几乎重合。“千禧一代”作家群是中国新世纪以来出现的重要创作群体,自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千禧一代”以前所未有的表达方式和极具先锋性的文学审美范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恰逢新千年中国社会进入经济发展的高速期,社会文化的巨变、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交融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革新。“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了突破与尝试,在短短二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取得了颇为丰厚的成果。“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涵盖了青春文学、纯文学、网络文学等多种创作类型,小说创作主题也涉及校园恋情、都市婚恋、城乡对立、家族变迁、言情穿越、科幻未来等。“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小说写作已经从单一的成长视角转向多元丰富的创作视野,无论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新媒介网络写作的创新还是对女性文学的发展,都逐渐趋于成熟。本论文以“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该群体的创作特质和创作类型,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文本细读展开主题研究,挖掘“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立场和人文关怀,探寻作品中的美学意识和文学性,纵观“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媒介性别视域下的女性主义立场,发现“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千禧一代”女作家未来的创作发展方向。“千禧一代”女作家文学景观的生成与其所处时代密切关联,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下,文学与资本联姻,写作市场的红利催熟了一代青年作家,“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开放的社会语境和多元的文化视域中有了更多自我言说的机会。她们在享受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似的时代症候,和平年代的历史感的缺失和不可言说的生存困境成为这一代人的精神之殇。在21世纪的前二十年中,“千禧一代”女作家走过了被质疑被批判到被认可被接受的发展历程,由青春文学过渡到纯文学、畅销文学和网络文学,“千禧一代”的创作一直努力从边缘走向中心。“千禧一代”女作家最开始受到关注是从“青春文学”开始,在这一时期,“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创作尚处在萌芽阶段,创作内容主要是青春期个性的表达,青年亚文化、“玉女”写作以及校园写作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关键词。随着“千禧一代”女作家的成长成熟,她们的创作由个体转向社会,从城乡世界、婚恋生活、家族变迁窥探时代脉搏下的中国社会现状,“千禧一代”女作家的纯文学写作也逐渐得到权威学界的认可。在网络文学和类型写作风靡的21世纪,“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女性向”网络文学写作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网络文学的IP热潮也为网络言情小说提供了新的写作思路和发展方向。“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文学审美范式。其作品中的语言修辞,包括流行语言的运用、网络语言表达策略和语言形式的建构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质。“千禧一代”女作家对跨媒体叙事中的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叙事视角等叙事手法的运用也适应了大众娱乐的审美追求。“千禧一代”女作家所运用的新的文学创作方式和在新媒体时代形成的独特文学经验使文学写作更注重读者与作者的交互性,这种新的文学表现模式催生了新的文学创作方向,在尊重传统文学创作的同时,文学作品也成为作者与读者共同的成果。“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场域建构也反映出时代与历史的镜像,从这一代作家自身的成长来看,“千禧一代”女性作为新时代独立女性与青年知识分子,并非缺乏历史感,而是在时代喧嚣中成为了旁观者和多余人。她们作品中体现出的文化现象,包括代际冲突、生态环境、家庭伦理、职场生存等成为现代人普遍关注的社会文化问题。作为最年轻的女性创作群体,“千禧一代”女作家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千禧一代”女作家通过身体写作、两性叙事以及女性命运探析,在创作中不自觉表露出的女性立场,现代社会让女性拥有了更多身份,女性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中被遮蔽、被命名,她们的生存境遇被青年女作家所关注。“千禧一代”女作家试图通过网络书写打破女性作为客体和他者的窘境,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女性的欲望表达、主体意识、生命意识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不同的表达。在现代技术发展的当下,女性的生存空间已不再单纯来自男性的挤压,而是受到社会发展、技术变革、环境变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现代人类生存的诸多挑战面前,“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创作视野更为开阔,具有超性别的勇气和格局,能够关注到性别之外的人类共同的生存境遇。
杨起威[3](2020)在《王君语文教学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初,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涌现出了很多语文教学名师,他们凭借着一线教学的宝贵经验,通过对语文教学的深入研究,找到了一些解决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了匠心独运的语文教学特色。清华大学附中的王君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王老师以“青春语文”教学理念影响着众多一线语文教师,为枯燥呆板的语文课堂送来了活力。本文通过研读、归纳王君老师的着作、发表的文章、课堂教学实录,分析其语文教学特色,希望通过个案研究,能够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道路上行走提供一些帮助。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王君语文教学理念。笔者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方面对其教学理念进行归纳总结,这是王君老师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准则,也是本人研究王君老师语文教学的重要支撑,王君老师的教学理念随着自己的教学实践也在不断的更新。第二章为王君阅读教学特色研究。在阅读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大量研读王君老师的着作以及课例,重点提炼出她在阅读教学方面三大特色,分别是帮学生感悟“两种境界”,为学生呈现“两种语言艺术”以及打造群文阅读“两个维度”。第三章为王君写作教学特色分析。在写作教学理念的奠基下,笔者分析出王君老师的写作特色,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培养写作情感和摆脱应试写作,大胆变革创新两部分。在进一步深入探究王君语文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共同推进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研究。第四章为王君语文教学给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笔者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个维度阐述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王君老师在阅读教学方面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启示体现在:深入的文本研读能够引导学生走进高效课堂,进行情境教学能够将学生带入快乐课堂,选择群文教学能够为学生走向优质课堂开辟道路;在写作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同时也应注重在写作方面平衡其工具性与人文性。
汪琬琦[4](2020)在《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文中指出地方作家以绝对的人数优势和庞大的创作数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创作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但目前学界对地方作家的研究并不充分,从研究对象上看,对知名作家个案的研究多,对地方作家群体的研究少。从研究内容上看,单一的地方作家作品研究多,地方作家的特征和困境研究少。即便是研究了地方作家存在的问题,也是描述现象多,揭示实质少。为此,笔者深入中部城市临淮,通过个案研究、实地研究、文本研究三种研究方法,筛选并建立了9个作家个案,从文学生态环境、文学生产链条、作家生存状态三个维度对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进行描述分析。最后发现,临淮作协的许多功能濒临瘫痪,本该扶持作家发展的作协体制却成了临淮作家结构性压力的来源,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扩大经费来源、细化会员管理、开放资源系统、强化服务职能四个建议。
李宏丽[5](2020)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名着导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文学名着不仅是全人类历史文化沉淀下的结晶和精华,它更肩负着跨越国界,紧跟时代的教育和提升审美能力等不可忽视的作用。阅读名着就像与崇高的哲人们齐肩并进,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洗涤我们的心灵,提高自我修养和境界。高中语文名着的审美教育,不仅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相契合,更是一种情感教育。因为高中名着阅读内容中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将阅读名着作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载体是很合适的。高中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名着可以滋润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积极进取,求实求真,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并且可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表达交流能力,增加语感积累和审美鉴赏能力。但是从文献的搜集和调查的现状来看,高中生阅读名着的情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指导的欠缺、新媒体的冲击、家校的不重视、教学资源的不完善甚至社会环境的渲染,导致学生失去对名着的阅读兴趣。所以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去培养高中生阅读名着的良好习惯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根据高中名着导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文分析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意义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一,要明确语文核心素养与高中名着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知识的积累的提高。第二,学生要抵住外界诱惑、敢于否定、大胆质疑等,树立阅读名着的意识;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以疑促读、激发想象、关联生活等,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学校要合理安排课表、完善教学资源、举办文化节目等,重视素质教育的开展。第三,对于名着导读中审美教育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教师的观念及其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还有学生阅读名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关键。最后,以教学实例《巴黎圣母院》为佐证,让读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获得更深的操作和理解。
高海芳[6](2020)在《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以核心素养为本,拉开了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的序幕,作为普通高中写作教学举足轻重的一类课型,作文讲评课由于在教学实践中长期面临“高耗低效”的问题,而被推到了改革的前端。普通高中阶段,如何提高作文讲评课的教学效率,解决学生的部分写作问题,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本文综合问卷调查、个案跟踪、典型作文分析来探讨并梳理目前作文讲评课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这三个不同维度的调查分析,发现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诸如讲评目的与结果游离、讲评内容与学生期待背离,教师指导具体化和学生修改升格双缺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错位、教师重视度与学生认识度不同步等问题。立足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深入挖掘其成因,发现教学视角固化、教学“结论化”、主体意识模糊化、教师综合素养欠优化等因素的影响根深蒂固。基于上述发现,立足语文核心素养,以“学情”为核心,提出以下对策。首先,转换视角,关注“成长”。立足18个学习任务群、学生立场、整体性和丰富性、发展视角等,关注课堂的健康“生长”。其次,优化量规使用,“程序性”贯穿教学全过程。聚焦“一核四层四翼”,在厘清课堂方向的基础上,不仅重视师生共建量规,为学生提供“程序化”的步骤指导,而且重视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再次,“互动”为抓手,“修改”为归宿。重视“亲历和体验”,在反批式、交流式、合作式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进行多层次修改。最后,通过理念赋能、专业赋能、自我赋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本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四章,第一章是作文讲评课的总论,为调查问卷的设置、课堂观摩后的反思以及教学对策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障;第二章是问题调查部分,通过不同形式的调查分析,广泛而精准地发现问题;第三章深入剖析了问题的成因,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突破口;第四章依据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为一线教学提供了积极的策略参考,极具现实意义。第三部分是结语,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前景的展望。
王振锋[7](2020)在《论新世纪上海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上海作家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井喷之势。王安忆等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依然保持着较为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传承并发扬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学和文化传统。与此同时,一大批青年作家也不断涌入文坛,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文学成就,成为上海文坛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家虽然来自于不同的代际群体,彼此的命运遭际也各不相同,但在创作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对上海人的日常生活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叙述热情。新世纪上海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书写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质有着密切的关联,诸如人工化的城市景观,深厚的商业主义传统,举国无双的国际化水平,新旧交融、东西杂糅的现代时尚世界,精明务实的市民文化心理等等,使得上海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书写呈现出与其他地域作家迥乎不同的文本形态和审美特质。而日常生活作为一个“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它是以传统、习俗、经验、血缘、情感等日常伦理作为最主要的调节系统。因此,本文选择“日常生活”作为核心目标,立足于上海都市文化特质,分别从情爱交往、家庭关系、职场准则、生命情状四个方面,对新世纪上海小说的创作进行整体性关照,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新世纪上海小说日常生活书写所呈现出的审美特质,及其对于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意义。本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分别从感伤浮华的物化爱情、物我交融的“小资”情爱两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新世纪上海小说中情爱书写的表现形态和精神内涵。第二章立足于家庭关系,主要从女尊男卑的夫妻伦理、互惠互利的代际准则和虚荣刻薄的亲戚关系三个层面,剖析了新世纪上海小说所呈现出来的精刮与促狭的家庭关系面貌。第三章从上海人精明开拓的职业精神和理性务实的职场交往两个维度,重点分析了新世纪上海小说中的职场生活准则。第四章则回到一种形而上的观念层面,重点分析了上海人附庸风雅的生活情致、精明实惠的生存之道和孤芳自赏的生命体验,由此总结出新世纪上海小说所呈现出的上海人自足与光鲜的生命情态。在前四章的基础上,第五章进一步提炼出新世纪上海小说日常生活书写的审美特质和艺术风格,通过对新世纪上海小说所呈现出的阴柔婉约的文本气息、温软轻柔的上海方言、“小资”式的日常生活情调,以及开放与自恋相交织的文化心理的分析,阐明“魔都”上海日常生活书写所呈现出的女性化审美特质。结语部分指出了新世纪上海小说中日常生活书写的重要价值,即它作为一种城市文学的范本,所展现出来的由“城”的现代化向“人”的现代化转变的美学特质,为我们审视现代都市日常生活的内在变迁以及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参照样本。
覃庆琼[8](2020)在《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文教学往往是许多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很多一线语文教师渴望学生写好作文,但很少语文老师能做到下水作文给学生作示范,自觉动笔写文章的语文老师更少,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文上往往是找来满分作文作示范,而学生对写作也缺乏激情,更多的是恐惧。这在重点学校是如此,在乡村学校更甚。学生也很少自觉写作,学生往往都是为作业、考试、升学才会写作,写作成了一种工具。为了学生更好地应付作业、考试、升学,作文教学更多地走向了作文指导模式化,考试前更多的指导可能是让学生多背诵几篇满分作文,以期得到更好的分数,这让写作进入了一种危险的境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但新课标在操作方面缺乏具体细致的指导,让很多一线语文教师无从下手。在当下,语文特级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付诸具体的教学实践,本文就是以她的作文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案例重点研究了“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课型和实施,以及对“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辩证地分析了“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成功基础、积极影响以及局限性,最后总结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希望通过王君作文教学的多方面的研究,以期能给一线语文教师以启示和帮助。文章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交代了研究的缘起、相关研究及其启示,明确了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主体部分。主要分四个方面。首先对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作了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分别界定了“青春语文”和“青春语文”作文教学。二是对“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课型的探究。它的课型主要分为四种:技巧型,积累型,情怀型,价值型。本部分主要以她的作文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案例重点探究了“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课型。三是对“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实施探究:一是关注师生式:1.变学生独写为师生共写;2.变应试写作为生命写作;3.变统一要求为分层激发。二是潜移默化式:1.变技巧灌输为情智促技;2.变课文示范为经典引领;3.变校园视角为社会视角;4.变读写一体为写作举纲。三是班建活动式:1.变学科技能为班建动力;2.变象牙写作为红尘写作;3.变纸质写作为网络点兵。本部分主要以她的作文教学案例实践为研究对象,结合案例重点研究了“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实施。最后是对“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首先探究“青春语文”作文教学成功的基础:一是研读课标,领悟课改精神;二是坚持阅读,开拓写作视野;三是精研文本,凸显读写结合;四是激情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五是班建动力,挖掘写作资源;六是反复修改,提高写作水平。接着是对“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辩证思考,探讨了“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本部分对这两方面分别进行了辩证的思考和分析,以期“青春语文”作文教学进一步发展。第三部分:结论。总结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希望通过王君作文教学的多方面的研究,以期能给一线语文教师以启示和帮助。
裘珏馨[9](2020)在《“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文中提出写作是摆在语文教育界的一大难题,而作文大赛作为鼓励学生写作的一种途径,值得我们给予些许关注。本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开作文大赛之先锋”并被誉为中国“语文奥林匹克”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之上。恰逢“‘新概念’作文大赛”步入第三个十年,首先将“‘新概念’作文大赛”作为一个整体置于历史长河之中,探究其产生背景及二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以期对其进行历史分期,并归纳总结整体特征,进而获得宏观印象。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命题以及参赛作品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由表及里探索“‘新概念’作文大赛”所倡导的理念,在冷静客观的沉思中明确其价值指向,以期对作文教学深层次问题——即祛除公共话语、伪话语,有所启迪。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背景、分期与整体特征,初步完成对“‘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扫描与透视,将其发展轨迹归为异军突起(1999-2003)、受到冲击(2004-2008)、遭遇瓶颈(2009-2013)以及寻求突破(2014-至今)四个阶段,将其整体特征归为:坚守初心·谋求突破、市场利益·文人情怀、升学捷径·精神家园、沧海一粟·聚沙成塔。第二章为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命题特点分析。该部分主要聚焦于“‘新概念’作文大赛”二十年来的复赛命题,将异军突起期(1999-2003)的命题总特点归为“别具一格,耳目一新”,具体为:多种命题方式并举,提供多样表达平台;实物入题趣味性强,触发主体表达欲望;材料富有文化底蕴,理趣情趣兼容并重;材料极具可延展性,注重思维驰骋空间。将受到冲击期(2004-2008)的命题总特点归为“初戴镣铐,过犹不及”,具体为:指示用语霸道强势,限制条件陡然增多;材料命题二分天下,主题立意趋于明确;内容指向更为现实,自我立场突出明显;以命题人观点为题,主体经验有所忽视。将遭遇瓶颈期(2009-2013)的命题总特点归为“限制转向,以求平衡”,具体为:命题作文独占鳌头,寻求新的限制方式;触发点选择生活化,发现平凡中的非凡;触发点呈现场景化,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将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的命题总特点归为“谨慎尝试,稳中求变”,具体为:个别试题表述受限,交际文体初露头角;试题重回抽象哲理,出现神秘科幻色彩。第三章为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特点分析。该部分首先从思维、表达、体验三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借此分析各阶段作品特点,认为异军突起期(1999-2003)的作品特点为:想象奇特思维发散,海量阅读不乏思辨;语词来源丰富多样,兼具年龄时代特征;结构形式寻求变化,构思精巧出人意料;关注现实追问究极,坦诚面对情绪体验。受到冲击期(2004-2008)的作品特点为:对想象力要求提高,文学意味逐渐浓厚;遣词造句易走极端,仍需倡导健康文风;形式结构仍有创新,经典新说需要审慎;影视游戏触发灵感,心态视野更加开阔;理性批判不曾缺席,虚构之乐占据上风。遭遇瓶颈期(2009-2013)的作品特点为:语言追求简洁日常,想象与现实结合;精巧构思层出不穷,多角度实现创新;寻常之事亦能成文,日常生活审美化;校园生活不乏情趣,不沉迷消极抱怨;冷静思考社会现实,不羞于表达情感。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的作品特点为:想象虚构依旧动人,逻辑推论鞭辟入里;语言风格顺其自然,结构形式创新依旧;青春有叛逆有和解,明媚通透富有朝气;直击时代各个角落,青春之力破纸而出。第四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价值指向。该部分基于前三章的铺垫,从关注思维、关注表达、关注体验三个维度展开对价值指向的论述。第五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作文教学的启迪。该部分从作文命题、学生写作、语文教师、赛事举办四个维度具体展开论述。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在大量梳理材料的基础上,对“‘新概念’作文大赛”进行历时性分段并完成各阶段命题特点与作品特点的共时性总结,以此探析其价值指向,并试图获得对当下作文教学的现实启迪。
孟俊芳[10](2020)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高中整本书阅读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逐渐进入碎片化阅读时代,越来越多的高中生与教师也慢慢走进碎片化阅读时代,传统纸质阅读方式逐渐被数字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所代替,这种阅读方式的转变对中学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标提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任务群,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如何把握碎片化阅读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立足新课标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相关理念,针对性地提出碎片化阅读时代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提升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新课题。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包括以下几章:第一章“碎片化阅读时代整本书阅读的提出”。从碎片化阅读时代与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性出发,首先对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时代背景、概念和特点进行阐述,其次从新课标与专家学者的角度,对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定位和教师角色定位进行分析,最后从碎片化阅读时代阅读量稳定、尊重读者意识和经典阅读平等化三方面对整本书阅读的实施价值进行说明。第二章“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扫描”。主要从三方面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展开分析:一是碎片化阅读时代对整本书阅读不利影响,娱乐化阅读兴起、井喷式信息混杂、浅阅读现象三方面进行分析;二是经典书目的淡化,从文本内容时代性、立意设置严肃性和书目作者陌生性三方面进行分析;三是整本书阅读教学自身的影响,从书目选择单一、教学方法程序化、教学评价应试性三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在实践基础上针对碎片化阅读时代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索,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碎片化阅读时代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为基本目标、以阅读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目标和以培养师生媒介素养为发展目标三方面进行阐述;二是碎片化阅读时代整本书阅读教学原则,切合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两方面进行阐述;三是碎片化阅读时代整本书阅读教学具体策略,利用碎片化阅读激发整本书阅读兴趣、利用碎片化阅读创新整本书教学方法和利用碎片化阅读促进整本书阅读交流三方面展开具体教学策略实施。
二、由“韩寒”现象审视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韩寒”现象审视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2)“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源起 |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分析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学景观生成 |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时代语境 |
(一)全球化与后现代转向 |
(二)媒介变革与信息技术 |
(三)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 |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创作特质 |
(一)青春时期的个性化书写 |
(二)商品时代的灵魂隐痛 |
(三)城乡流动的现代化视野 |
三、 “千禧一代”女作家的类型概览 |
(一)新概念与偶像作家 |
(二)学院派与纯文学作家 |
(三)网络文学与类型作家 |
第二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主题研究 |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的青春书写 |
(一)张悦然:偏执少女与心灵创伤 |
(二)春树:青春期与青年亚文化 |
(三)笛安:成长故事与都市乡愁 |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社会问题聚焦 |
(一)文珍:都市情感与婚恋伦理 |
(二)马金莲:乡土陷落与田园挽歌 |
(三)张怡薇:家族叙事与日常生活 |
三、“千禧一代”女作家的类型小说透析 |
(一)流潋紫:宫斗言情与职场映射 |
(二)郝景芳:人工智能与人类命运 |
(三)方慧:真实世界与虚拟人生 |
第三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美学探寻 |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学叙事革新 |
(一)网络语言的创新与运用 |
(二)跨媒体叙事与IP改编 |
(三)交互型创作与读者接受 |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学审美特征 |
(一)传统美学的坚守与传承 |
(二)文学性和文学价值呈现 |
(三)文学审美范式的重构 |
三、“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学经验生成 |
(一)代际断裂下的个体经验言说 |
(二)时间和空间的后现代探索 |
(三)多维的文学的想象与拼贴的虚构方式 |
第四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场域建构 |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特征 |
(一)历史虚无与现实追寻 |
(二)多元文化与文化回归 |
(三)“饭圈”现象与小众部落 |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群像素描 |
(一)文艺青年的诗意与反叛 |
(二)都市青年知识者的规训与突围 |
(三)乡村底层青年的离乡与追梦 |
三、“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人文观照 |
(一)道德秩序与价值观念的重构 |
(二)地理诗学与生态伦理的思索 |
(三)生命意识与现实主义关怀 |
第五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女性意识探寻 |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突围 |
(一)新生代女性的成长与反抗 |
(二)女性命运的时代变奏 |
(三)男性的解构与女性的自我引渡 |
二、消费时代的性别身份意味 |
(一)泛娱乐化的身体献祭 |
(二)两性关系的暧昧呈现 |
(三)“耽美”文学的另类情感表达方式 |
三、媒介性别视域中的网络女性主义 |
(一)“女性向”对传统的超越与反叛 |
(二)网络女性主义的“异托邦”空间困境 |
(三)媒介话语中的性别立场言说 |
结语“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时代意义与发展方向 |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影响与传播 |
(一)国内现状与发展 |
(二)海外译介与传播 |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问题与展望 |
(一)代际焦虑与创作局限 |
(二)新的文学生长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王君语文教学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王君语文教学观 |
第一节 王君阅读教学观 |
一、坚守灵性阅读的语文阵地 |
二、整合教学感知内心 |
三、生活写作触动生命灵魂 |
第二节 王君写作教学观 |
一、师生共写激发写作激情 |
二、情智促技点燃写作欲求 |
三、生活写作触动生命灵魂 |
第二章 王君阅读教学特色研究 |
第一节 帮学生感悟“两种境界” |
一、给学生一个走进文本的工具 |
二、制造思维风暴,向教材发难 |
第二节 为学生呈现“两种语言特色” |
一、点拨语特色 |
二、结束语特色 |
第三节 打造群文阅读“两个维度” |
一、构建文本特质型群文阅读 |
二、教学内容凸显语文核心素养 |
第三章 王君写作教学特色分析 |
第一节 消除恐惧心理,培养写作情感 |
一、营造写作氛围,催生写作情感 |
二、创新写作话题,激发写作情感 |
三、丰富学生体验,发展写作情感 |
四、合理利用资源,优化写作情感 |
第二节 摆脱应试写作,大胆变革创新 |
一、树立正确的写作观 |
二、革新传统的教学法 |
第四章 王君语文教学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
第一节 阅读教学方面 |
一、文本研读,引导学生走进高效课堂 |
二、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快乐课堂 |
三、群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优质课堂 |
第二节 写作教学方面 |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 |
二、注重平衡工具性与人文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与困难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一、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
二、地方文学生态对作家的影响 |
第二章 环境:文学组织、文学期刊和文学活动 |
第一节 文学组织 |
一、不受重视的作协 |
二、由个体推动的作协改革 |
第二节 文学期刊:亟待改革的《淮河》 |
一、刊物形式混乱 |
二、稿件质量堪忧 |
三、改革之路 |
第三节 文学活动 |
一、会议例行公事 |
二、比赛意义重大 |
三、采风流于形式 |
四、培训资源匮乏 |
五、其他文学活动 |
第三章 链条:文学生产诸环节的游移与脱落 |
第一节 生产 |
一、读: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贫乏 |
二、写:体裁的转向与题材的坚守 |
第二节 流通 |
一、发布平台的变与不变 |
二、自费出版是绝对主流 |
第三节 评介 |
一、评论的困境 |
二、奖项的失衡 |
第四节 接受 |
一、读者的缺席 |
二、与市场博弈 |
第四章 作家:他们在那遥远的地方写作 |
第一节 社会轨迹与文学生涯 |
一、相似的社会轨迹 |
二、文学道路与线索人物 |
第二节 身份认同问题 |
一、体制迷梦 |
二、文学工人 |
三、外部认同 |
第三节 存在与意义 |
一、严肃的生存问题 |
二、寻找写作的意义 |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
第一节 发现的问题 |
一、作协体制探析 |
二、临淮作协的问题 |
三、严格的审查制度 |
第二节 可能的建议 |
一、扩大经费来源 |
二、细化会员管理 |
三、开放资源系统 |
四、强化服务职能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陈念新初次访谈纪要 |
附录2:吕家禾初次访谈实录 |
附录3:杨廷芝访谈实录 |
附录4:邱元田访谈实录 |
附录5:庄羽访谈实录 |
附录6:陈念新二次访谈实录 |
附录7:吕家禾二次访谈实录 |
附录8:程惠荪访谈实录 |
附录9:周亚丁访谈实录 |
附录10:唐玉雯访谈实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致谢 |
(5)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名着导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关于名着阅读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1.3.3 高中“名着导读”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个别访谈法 |
2.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名着导读”教学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
2.1 名着导读的概念和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 |
2.1.1 名着导读的概念 |
2.1.2 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 |
2.2 高中“名着导读”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
2.2.1 “名着导读”和语言建构与运用 |
2.2.2 “名着导读”和思维发展与运用 |
2.2.3 “名着导读”和审美鉴赏与运用 |
2.2.4 “名着导读”和文化传承与发展 |
2.3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名着导读”的重要性 |
3.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名着导读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3.2 高中“名着导读”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3.2.2 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
4. 高中名着导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高中“名着导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学生层面 |
4.1.2 教师层面 |
4.2 形成高中“名着导读教学问题的原因 |
4.2.1 学生层面 |
4.2.2 教师层面 |
5.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名着导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
5.1 学生“读”的策略 |
5.1.1 抵住诱惑,培养习惯 |
5.1.2 敢于否定,大胆质疑 |
5.1.3 做好笔记,摘抄好句 |
5.2 教师“导”的策略 |
5.2.1 教师要转变观念 |
5.2.2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
5.2.3 设置悬念,以疑促读 |
5.2.4 巧借空白,激发想象 |
5.2.5 指导阅读,身临其境 |
5.2.6 关联生活,感同身受 |
5.2.7 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多元化 |
5.3 学校要重视素质教育的开展 |
5.3.1 合理安排课表 |
5.3.2 完善教学资源 |
5.3.3 举办文化活动 |
6.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名着导读教学分析 |
6.1 《巴黎圣母院》导读准备 |
6.1.1 教学目标 |
6.1.2 教学重难点 |
6.1.3 教学方法 |
6.2 《巴黎圣母院》教学设计 |
6.2.1 《巴黎圣母院》教学设想 |
6.2.2 《巴黎圣母院》教学设计 |
6.3 《巴黎圣母院》教学过程 |
6.3.1 《巴黎圣母院》交流讨论 |
6.3.2 《巴黎圣母院》教师总结 |
6.3.3 《巴黎圣母院》成果汇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调查现状(学生) |
附录2: 高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调查现状(教师)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6)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作文讲评课总论 |
一、概念界定 |
二、特点及作用 |
三、常用方式 |
四、实践要求 |
第二章 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问题调查 |
一、师生问卷调查分析 |
(一)调查情况说明 |
(二)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
(三)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二、作文讲评课教学个案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情况说明 |
(二)课堂实录:轻重有失衡,操作存误区 |
(三)研讨会示范课:重学生内化吸收引好评,观照现实要反思 |
三、学生作文分析 |
(一)研究对象说明 |
(二)讲评程序化:修改升格被忽视 |
(三)结果重复:同一习作问题反复出现 |
四、作文讲评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讲评目的与结果游离 |
(二)教师讲评内容与学生期待背离 |
(三)教师指导具体化与学生修改升格双缺席 |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错位 |
(五)教师重视度与学生认识度不同步 |
第三章 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问题成因 |
一、教学视角固化 |
(一)固化于教师视角 |
(二)固化于高考视角 |
(三)固化于优秀作文赏析视角 |
(四)固化于“一次性”短视角 |
二、教学“结论化” |
(一)表扬形式化 |
(二)挑刺简单化 |
(三)指导“结论”化 |
三、主体意识模糊化 |
(一)学生的课堂主体角色被忽视 |
(二)学生的读者意识被漠视 |
(三)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忽视 |
四、教师综合素养欠优化 |
(一)全新理念缺失 |
(二)教师自身语文素养欠优 |
(三)反思精神缺乏 |
第四章 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教学对策 |
一、转换视角,关注“生长” |
(一)立足18个学习任务群,认识写作的新概念和新类型 |
(二)立足学生立场,确定“生长点” |
(三)立足语文素养,勤注“生力水” |
(四)立足整体性、丰富性,增进“生长趣” |
(五)立足发展的视角,构建“生长链” |
二、优化量规使用,“程序性”贯穿教学全过程 |
(一)聚焦“一核四层四翼”,厘清课堂方向 |
(二)构建作文评价量规,以评促改 |
(三)提供“程序化”的步骤指导 |
(四)搭建学习支架 |
三、“互动”为抓手,“修改”为归宿 |
(一)以核心素养为本,重视“亲历和体验” |
(二)多维互动,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 |
(三)向内对话,培养读者意识 |
(四)“加减乘除”巧修改,多元共生 |
四、“赋能”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
(一)理念赋能,打造全新教育理念 |
(二)专业赋能,提高教师自身语文素养 |
(三)自我赋能,着重落实反思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论新世纪上海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何谓“日常生活” |
第二节 新世纪上海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书写概况 |
第三节 新世纪上海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书写研究综述 |
第四节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浪漫与绮靡的情爱书写 |
第一节 感伤而浮华的物化爱情 |
第二节 物我交融的“小资”情爱 |
第二章 精刮与促狭的家庭关系 |
第一节 女尊男卑的夫妻伦理 |
第二节 互利互惠的代际准则 |
第三节 虚荣刻薄的亲戚关系 |
第三章 精明与理性的职场纠葛 |
第一节 精明开拓的职业精神 |
第二节 理性务实的职场交往 |
第四章 自足与光鲜的生命情态 |
第一节 附庸风雅的生活情致 |
第二节 精明实惠的生存之道 |
第三节 孤芳自赏的生命体验 |
第五章 “她的城”:魔都上海的生活特质 |
第一节 海派话语中的女性特质 |
一 阴柔婉约的文本气息 |
二 温软轻柔的上海方言 |
三 “小资”式的日常生活情调 |
第二节 开放与自恋的伦理纠葛 |
结语新世纪上海小说中的日常生活标本 |
第一节 从“城”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 |
第二节 碎片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新世纪上海作家日常生活书写的小说要目 |
附录二 新世纪上海作家日常生活书写研究论文要目 |
附录三 硕士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8)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作文教学已沦为考试的工具 |
2.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探索生命写作 |
(二)相关研究及其启示 |
1.王君老师自己的教育研究成果 |
2.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
3.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反思 |
(三)研究方法 |
1.个案研究法 |
2.文献研究法 |
一、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概念界定 |
(一)“青春语文” |
(二)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 |
二、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课型 |
(一)技巧型 |
(二)积累型 |
(三)情怀型 |
(四)价值型 |
三、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实施 |
(一)关注师生式 |
1.变学生独写为师生共写 |
2.变应试写作为生命写作 |
3.变统一要求为分层激发 |
(二)潜移默化式 |
1.变技巧灌输为情智促技 |
2.变课文示范为经典引领 |
3.变校园视角为社会视角 |
4.变读写一体为写作举纲 |
(三)班建活动式 |
1.变学科技能为班建动力 |
2.变象牙写作为红尘写作 |
3.变纸质写作为网络点兵 |
四、对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
(一)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成功的基础 |
1.研读课标,领悟课改精神 |
2.坚持阅读,开拓写作视野 |
3.精研文本,凸显读写结合 |
4.激情生活,关注社会热点 |
5.班建动力,挖掘写作资源 |
6.反复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
(二)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
1.引领示范 |
2.以生为本 |
3.落实过程 |
4.加强教研 |
(三)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局限性 |
1.经验为主,理论不深 |
2.素养为纲,要求过高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背景、分期与整体特征 |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诞生背景 |
1.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2.高校紧缺“文科后备人才” |
3.作文教学误入歧途 |
(二)“‘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分期 |
1.异军突起(1999-2003) |
2.受到冲击(2004-2008) |
3.遭遇瓶颈(2009-2013) |
4.寻求突破(2014-至今) |
(三)“‘新概念’作文大赛”整体特征 |
1.坚守初心·谋求突破 |
2.市场利益·文人情怀 |
3.升学捷径·精神家园 |
4.沧海一粟·聚沙成塔 |
二、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命题特点分析 |
(一)异军突起期(1999-2003):别具一格,耳目一新 |
1.多种命题方式并举,提供多样表达平台 |
2.实物入题趣味性强,触发主体表达欲望 |
3.材料富有文化底蕴,理趣情趣兼容并重 |
4.材料极具可延展性,注重思维驰骋空间 |
(二)受到冲击期(2004-2008):初戴镣铐,过犹不及 |
1.指示用语霸道强势,限制条件陡然增多 |
2.材料命题二分天下,主题立意趋于明确 |
3.内容指向更为现实,自我立场突出明显 |
4.以命题人观点为题,主体经验有所忽视 |
(三)遭遇瓶颈期(2009-2013):限制转向,以求平衡 |
1.命题作文独占鳌头,寻求新的限制方式 |
2.触发点选择生活化,发现平凡中的非凡 |
3.触发点呈现场景化,展开想象力的翅膀 |
(四)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谨慎尝试,稳中求变 |
1.个别试题表述受限,交际文体初露头角 |
2.试题重回抽象哲理,出现神秘科幻色彩 |
三、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特点分析 |
(一)构建分析框架 |
1.思维:强调创造 |
2.表达:追求独特 |
3.体验:拥抱真实 |
(二)异军突起期(1999-2003):万象俱新 |
1.想象奇特思维发散,海量阅读不乏思辨 |
2.语词来源丰富多样,兼具年龄时代特征 |
3.结构形式寻求变化,构思精巧出人意料 |
4.关注现实追问究极,坦诚面对情绪体验 |
(三)受到冲击期(2004-2008):问题暴露 |
1.对想象力要求提高,文学意味逐渐浓厚 |
2.遣词造句易走极端,仍需倡导健康文风 |
3.形式结构仍有创新,经典新说需要审慎 |
4.影视游戏触发灵感,心态视野更加开阔 |
5.理性批判不曾缺席,虚构之乐占据上风 |
(四)遭遇瓶颈期(2009-2013):急速调整 |
1.语言追求简洁日常,想象与现实结合 |
2.精巧构思层出不穷,多角度实现创新 |
3.寻常之事亦能成文,日常生活审美化 |
4.校园生活不乏情趣,不沉迷消极抱怨 |
5.冷静思考社会现实,不羞于情感表达 |
(五)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稳步前行 |
1.想象虚构依旧动人,逻辑推论鞭辟入里 |
2.语言风格顺其自然,结构形式创新依旧 |
3.青春有叛逆有和解,明媚通透富有朝气 |
4.直击时代各个角落,青春之力破纸而出 |
四、“‘新概念’作文大赛”价值指向 |
(一)关注思维,以“新”创造于世界 |
1.鼓励想象力腾飞,激发创造性思维 |
2.多样化命题解读,培养发散性思维 |
3.追寻文章独特视角,打破思维定势 |
(二)关注表达,以“我”推之于世界 |
1.不拘泥于文本形式,服务于表达需求 |
2.肯定自身语言能力,以模仿催生创新 |
3.为世界个性化作注,不惧怕与众不同 |
(三)关注体验,以“心”感知于世界 |
1.感性洞察理性穿透,遇见客观世界 |
2.虔诚剖析反求诸己,充盈主观世界 |
3.沉浸体悟文字之乐,畅游语言世界 |
五、“‘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作文教学的启迪 |
(一)作文命题:奋力激起思维火花 |
1.注重命题内在可延展性,合理平衡限制开放 |
2.注重命题来源趣味多元,触发学生表达欲望 |
3.审慎对待命题价值引导,注重命题主体视角 |
(二)学生写作:力图彰显飞扬活力 |
1.自主拓宽阅读视野,敏锐洞察周遭世界 |
2.极力捕捉倾吐欲望,体验畅所欲言之乐 |
3.以文会友交流共进,自由审评反复修改 |
(三)语文教师:搭建自由表达平台 |
1.创设良好写作氛围,吸引学生勤写乐写 |
2.评价标准动态多元,珍视学生个性话语 |
3.下水作文平等交流,提升作文指导水平 |
(四)赛事举办:侧面鼓舞写作激情 |
1.全面提升办赛水平,着力扩大赛事影响 |
2.趣味比拼随堂而练,专题比武强化要点 |
3.优秀作品集结成册,有效反馈共促成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届复赛试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碎片化阅读时代高中整本书阅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碎片化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提出 |
第一节 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 |
一、何为碎片化阅读 |
二、碎片化阅读的特点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的提出 |
一、整本书阅读课程定位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角色定位 |
第三节 碎片化阅读对整本书阅读的借鉴价值 |
一、保证阅读量稳定 |
二、尊重读者意识 |
三、经典阅读平等化 |
第二章 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扫描 |
第一节 碎片化阅读对整本书阅读不利影响 |
一、娱乐化阅读兴起 |
二、井喷式信息混杂 |
三、浅阅读现象普遍 |
第二节 经典阅读的淡化 |
一、文本内容时代性 |
二、主题设置严肃性 |
三、文本创作者陌生感 |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自身的影响 |
一、书目选择单一 |
二、教学方法程序化 |
三、教学评价应试性 |
第三章 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 |
第一节 碎片化阅读时代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 |
一、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为基本目标 |
二、以阅读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目标 |
三、以培养师生媒介素养为发展目标 |
第二节 碎片化阅读时代整本书阅读教学原则 |
一、切合性原则 |
二、实践性原则 |
第三节 碎片化阅读时代整本书阅读教学具体策略 |
一、利用碎片化阅读,激发整本书阅读兴趣 |
二、利用碎片化阅读,创新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 |
三、利用碎片化阅读,促进整本书阅读交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由“韩寒”现象审视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 黄丹瑶. 渤海大学, 2021
- [2]“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D]. 杜玉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王君语文教学特色研究[D]. 杨起威.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D]. 汪琬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1)
- [5]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名着导读”教学策略研究[D]. 李宏丽.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6]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高海芳.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7]论新世纪上海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书写[D]. 王振锋.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8]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研究[D]. 覃庆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D]. 裘珏馨.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10]碎片化阅读时代高中整本书阅读问题研究[D]. 孟俊芳.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