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减轻妊娠呕吐的食疗验方(论文文献综述)
陶子玥[1](2021)在《龚廷贤温阳重灸思想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本文从了解龚廷贤生平及学术思想渊源出发,深挖温阳法内涵及其历史发展,重点研究龚廷贤对温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及临床应用特点,提炼温阳法的核心理念,探讨重灸的更深层含义,并结合医案将龚廷贤温阳重灸思想指导于现代妇科临床实践中,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妇科疾病的治疗思路及用药特点奠定文献学基础及临床疗效的判定。方法: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文献中关于温阳法的研究成果,挖掘各医家对温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特点,重点整理龚廷贤《古今医鉴》、《种杏仙方》、《万病回春》、《寿世保元》、《鲁府禁方》、《云林神彀》、《济世全书》等古文献中关于温阳思想的内容记载,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文章的脉络结构。在对温阳法历史沿革的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将各医家对温阳法的具体治法进行归纳总结。特别是对龚廷贤着作中温阳思想的提炼,探究其对温阳思想的见解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治法特点。结果:通过对相关古文献及期刊论文的梳理,揭示了温阳法对寒伤于五脏的病机要理,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念。龚廷贤的温阳思想主要包括:善于运用内外合治散阴寒,尤其重视灸法,提倡药食应同源,独善脐疗祛寒凝;倡导生活中对伤阳行为应避之有时。导师付志红教授根据妇科疾病发病机理,将龚廷贤的温阳重灸思想巧妙地运用于治疗妇科疾患,临床疗效显着。结论:1.温阳法是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的基本治法,研究其溯源与发展对文献研究学、临床辩证施治有很高价值和重大指导意义。2.龚廷贤温阳重灸思想特点鲜明,对现代治疗妇科疾病非常具有指导意义,为今后临证施方提供一条新思路。3.深度挖掘其温阳思想是对旴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对研究旴江医学有着深刻意义。
王彦彦[2](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李小兰[3](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西门杏庵[4](2019)在《美食是一道风景,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关于张仲景与河南菜的思考(下)》文中认为20.美食无美国食界也。在不断创新,吸收各国的养分,丰富自身的内涵。如广州的西关小吃牛杂,是唐朝蕃坊饮食文化与岭南烹饪文化的融合;粤菜中流行的"焗",起源于西餐;而最负盛名的广州早茶,比如蛋挞、鸡蛋仔等不少点心,都能体现出中西文化荟萃的特点。有人说,经常喜欢四处找好吃的人,气弱不到哪
梁恪(LiangKye)[5](2019)在《全国名老中医梁剑波治疗不孕不育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全国名老中医梁剑波教授(1920-2001)精于内科,善治疑难杂病,亦在治疗不孕不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挖掘其诊治不孕不育经验方及其医案,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发挥岭南中医妇科医学的学术特色,有利于对岭南中医药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方法:采用文献收集方法,对梁老生前治疗不孕不育疾病的经验方及其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1.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等数据库的题录、摘要、关键词及全文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及大学城校区图书馆馆藏书籍的书名、目录及内容。2.走访肇庆市中医院信息档案部,并从梁剑波家族保存的医案副本、梁老生前的医案手稿中寻找不孕不育医案和经验方。医案建立时间在1970至2001年间。3.整理所有验方资料,录入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建立数据库形成Excel工作表,并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频数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4.将收集到的医案中的四诊信息、中医诊断、西医诊断、中医证候、处方录入到Excel表格以建立初步信息数据库,同时在该过程中将格式、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预处理后将数据录入中医辅助传承平台(V2.5)的临床信息采集模块,从数据的角度揭示梁老辨证施治的方法与用药特点。将整理好的数据代入医案和文献进行中医理论分析和凝练,运用数据总结出梁老的治疗方法与治疗原则。结果:共收集到名老中医梁剑波教授医案收集共500个,经验方收集35首,共涉及药物136味。一、不孕不育患者以30到40岁的居多,由此表明本病多发生在年龄偏大的育龄女性中。这阶段的女性工作的压力、家庭的负担相对较重,发病的几率随之而上升。二、排卵障碍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长短不一,多为月经稀发或闭经,其中,多囊卵巢综合征占16.40%,经间期出血占15.80%。疗程与疗效分析:经间期出血治疗1周有明显效果,持续治疗3个月每月服药一周可达根治者占90%。多囊卵巢综合征疗程较长,一般为6个月以上,且疗效对比效果明显度比其他妇科病要低,根治者不到50%。三、从单味中药使用频数和频率上看,在治疗不孕不育选用频数超过10次的34味药物中,共有13味药物的使用频率超过了 40%。依次为:茯苓、白术、山药、黄芪、党参、芡实、菟丝子、当归、枸杞子、覆盆子、车前子、桑寄生、楮实子。上列诸药,大多数是补益脾肾为主,突出了梁老重视脾肾调理的用药思路。四、从各类中药选用频数及频率上看,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类是补虚药(42.42%)、其次是理气药(23.31%),而活血药(10.16%)、温里药(6.45%)、止血药(3.31%)等药类也有一定的使用频率。进一步研究发现,补虚药的四个亚类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补阳药,其次为补气药。五、从药味选用频数及频率上看,药物药味以甘、苦、咸为主,频率分别为:40.22%、32.88%、14.37%。其中选用频率最高为甘味药物,甘可补可和可缓,即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而其他药味的应用较少,为辅助配伍药味。六、将治疗因月经病引起的不孕不育疾病中的常用27味药物分成了 9类。结合频数分析表及中医临床实际,梁剑波教授治疗因月经病引起的不孕不育疾病处方用药多在14味左右,它们分别为:柴胡、紫石英、菟丝子、枸杞子、续断、桑寄生、车前子、党参、芡实、当归、龙眼肉、远志、大枣、生姜。七、经验方可分为自拟方和传统方加减两大类。从验方使用频数和频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排在第一位的是加味归脾汤(48.16%),其次是女孕1方、女孕2方,其次是加味六君汤,正心宁神汤、安姡十补汤、加味毓麟汤、右归饮等等。八、从相关性分析得出梁老用药特点:1.具有相似作用药物的配伍,加强治疗作用。2.治疗目的相同的药物配合,起协同促进作用。3.针对标本病机药物的配合使用。九、梁剑波教授治疗不孕不育病症常用以下5法:1.健脾补肾法:常用方有加味归脾汤、女孕1方、女孕2方、正心宁神汤、右归饮、理中汤等。如月经后期、崩漏、子宫内膜异位症、性欲减退、习惯性流产、胎动不安、妊娠胎不长等都可以运用健脾补肾法来治疗。2.养阴护肝法:多用固本止崩汤、益阴止崩汤、六味地黄丸、滋水清肝饮、两地汤、益胃散、左归丸等,随症加减。如月经先期、精液量过少、性欲减退、胎动不安等都可以运用养阴护肝法治疗。3.清热排毒法:是治疗经间期出血、痛经、月经量少、闭经的主要方法。清热固经汤、益气固冲汤、两地汤、三黄汤等是常用方。4.活血化瘀法:常用方有红花桃仁煎、平冲降逆汤等来治疗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肌瘤等。5.祛寒暖宫法:如痛经、月经量少、闭经等多使用女孕1方、女孕2方、加味毓麟汤、安妊十补汤等,亦多用补阳还五汤、温经汤,随症加减。结论:1.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共收集梁剑波教授经验方35首,医案500个。通过医案整理与数据挖掘,提示梁老诊疗不孕不育的主要治法是:健脾补肾法、养阴护肝法、清热排毒法、活血化瘀法和祛寒暖宫法。2.梁老治疗不孕不育使用频率较高的自拟方有11首:正心宁神汤、清热固经汤、加味归脾汤、益阴止崩汤、女孕1方、女孕2方、益气固冲汤、安姡十补汤、加味健脾汤、加味毓麟汤、加味六君汤。常用的传统方有10首:右归饮、四物汤、两地汤、理中汤、芩连四物汤、真武汤、红花桃仁煎、滋水清肝饮、平冲降逆汤、固本止崩汤等。这些方法都是梁老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所得,希望有助于全面总结梁老的临证经验,为后人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梁氏医学的学术精粹。
吴润珍(Ng Yun Chun)[6](2019)在《中医安胎的历代文献方药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历代(公元1949年以前)中医安胎相关文献的系统研究分析,总结及归纳出安胎的证治及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电子检索《中华医典》第五版,对1949年以前文献中明确标有“安胎”、“胎漏”、“胎动不安”、“胞阻”、“妊娠腹痛”、“妊娠腰痛”、“妊娠下血”的中医证候及方药的文献进行整理,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使用EXCEL建立方药数据库,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卡方检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总结及归纳出历代中医安胎文献方药的证治规律。结果:一、处方用药频数分析:搜索结果共602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共有2255篇,共记载处方1220频次,共300首处方(包括27首只记载药物无方剂名处方),包含243种药物,总药物频数共计9892味次。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位处方是安胎饮、四物汤、胶艾汤、安胎散、阿胶汤、安胎当归汤、安胎和气饮、佛手散、桑寄生散、胶艾四物汤。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位药物分别是:当归、白术、甘草、川芎、黄芩、白芍、阿胶、熟地黄、人参、艾叶。二、以药物种类来说共计载5739味次,第一位是补虚药,共计1537味次,占药物总频数26.78%;第二位是清热药,共计699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2.18%;第三位是活血祛瘀药,共计677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1.80%。前三位最高频次的药物种类累计频率为 50.76%。三、各个年代处方用药频数分析:(一)宋代以前:总药物频数共计82味次,以药物种类及频数来说,第一位是补虚药,共计34味次,占药物总频数41.46%;第二位是止血药,共计11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3.41%;第三位是解表药,共计10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2.20%。(二)宋金元时期:总药物频数共计1207味次,以药物种类及频数来说,第一位是补虚药,共计293味次,占药物总频数24.28%;第二位是活血祛瘀药,共计150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2.43%;第三位是清热药,共计99味次,占药物总频数8.20%。第四位是解表药及止血药,各共计98味次,各占总频数8.12%。(三)明清至民初时期:总药物频数共计4450味次,以药物种类及频数来说,第一位是补虚药,共计1210味次,占药物总频数27.19%;第二位是清热药,共计595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3.37%;第三位是活血祛瘀药,共计518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1.64%。四、以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时期用药特点:不同时期使用解表药、泻下药、祛风湿药、温里药、理气药、驱虫药、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及补虚药的使用频数有较明显差异。五、聚类分析:利用SPSS20.0软件把使用频率高于1.0%的药物建立数据后,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的聚类分析结果分成4类聚类组合:C1:生姜、大枣、杜仲、续断、香附、生地黄、桑寄生、紫苏、黄芩、砂仁、茯苓、艾叶、阿胶、陈皮C2:人参、甘草C3: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C4:黄芩、白术C1组合:生姜属于解表药,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能温胃和中,降逆止呕。紫苏属于解表药,具有发表散寒,行气宽中的功效,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可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大枣、杜仲、续断、阿胶是补虚药,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与生姜合用可以调补脾胃,增加食欲,促进药力吸收,增加滋补功效。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用于肝肾亏虚引起的胎元不固,杜仲能够补益肝肾以安胎。续断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能补益肝肾,补而不滞以安胎止漏。阿胶具有补血止血功效,为止血要药。香附、陈皮是理气药,香附具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功效,香附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性平而不寒不热,善于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为妇科常用之药物。陈皮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的功效,陈皮气香性温,能行能降,能理气运脾,调中快膈。桑寄生是祛风湿药,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常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桑寄生补肝肾,养血而安胎,可以治疗肝肾虚损,冲任不固的胎动不安及胎漏。黄芩、生地黄是清热药,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常用于胎热不安。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能够凉血止血。茯苓是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茯苓利水而不伤气,药性平和,为利水渗湿要药。砂仁芳香化湿药,具有化湿行气,温中安胎的功效。为醒脾和胃之良药,砂仁能行气和中以止呕、安胎,常用于妊娠恶阻,胎动不安。艾叶是止血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对妇女下血尤为适宜。此组合的药物种类与总药物较高频次的药物种类相似,聚合了较多药物种类的组合,可以作为安胎的基础方。C2组合:人参、甘草是补虚药,补气为主。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的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的功效,甘草补益脾气。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气不足,生化无力,两药合用能补气健脾,适合用于气虚导致的胎气不安。C3:川芎是活血祛瘀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能活血祛瘀,行气开郁而止痛,为血中气药。当归、白芍、熟地黄是补虚药中的补血药。当归补血活血,止痛润肠,为妇科调经要药。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作用,熟地黄具有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的功效,为补血要药。四药合用为四物汤,是历代医家安胎最常用的安胎药物配伍组合,临床治疗胎气不安可以参考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各种兼证的胎气不安。C4组合:黄芩是清热药,白术是补虚药。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补气健脾以安胎,配伍黄芩能够清热安胎,用于胎热不安。历代中医安胎文献中最常出现的药对,可以作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下配伍运用。六、因子分析:使用SPSS20.0软件把使用频率高于1.0%的22种药物建立数据库,使用因子分析,归纳出不同药物组成的7组代表组合:F1:熟地黄、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甘草、川芎、白芍F2:艾叶、阿胶、紫苏、陈皮、砂仁、黄芩F3:大枣、杜仲、生姜F4:茯苓F5:续断F6:桑寄生、香附F7:生地黄F1以补气、补血药为主,相当于八珍汤加减。古人治疗胎气不安注重气血的生化。此组合中养血活血,以理血为主的四物汤,甘草、人参、白术、黄芪属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三药合用能够补益脾气以安胎。临床可以参考用于治疗气血不足的胎气不安患者。F2组合中陈皮是理气药,能理气运脾,调中快膈。砂仁是芳香化湿药,具有化湿行气,温中安胎的功效,能行气和中以止呕、安胎。黄芩是清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艾叶是止血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阿胶是补血药,具有补血止血的功效,为止血要药。紫苏属于解表药,具有行气宽中的功效,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可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艾叶属于止血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对妇女下血尤为适宜。全组药物组合适用于气机阻滞导致的胎气不安患者。F3组合中大枣属于补虚药,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杜仲属于补阳药,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用于肝肾亏虚引起的胎元不固,杜仲能够补益肝肾以安胎。生姜属于解表药,具有温中止呕的功效,能温胃和中,降逆止呕。三药合用可以调补脾胃,补益肝肾,用于肝肾脾不足的胎气不安患者。F4、F5、F7组合中只有单味药组成,茯苓属于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茯苓利水而不伤气。续断属于补虚药中的补阳药,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能补益肝肾,补而不滞以安胎止漏。生地黄属于清热药中的清热凉血药,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能够凉血止血。可以视为该药物种类中较适用于治疗胎气不安的药物。F6由桑寄生、香附组成,桑寄生属于祛风湿药,桑寄生能补肝肾,养血而安胎,可以治疗肝肾虚损,冲任不固的胎动不安及胎漏。香附属于理气药,疏肝理气,善于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两药合用可以用于治疗气机不畅,肝肾不足而导致胎气不安患者。结论:一、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位处方是安胎饮、四物汤、胶艾汤、安胎散、阿胶汤、安胎当归汤、安胎和气饮、佛手散、桑寄生散、胶艾四物汤。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位药物是当归、白术、甘草、川芎、黄芩、白芍、阿胶、熟地黄、人参、艾叶。以药物种类分类来说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祛瘀药是历代中医最常使用的药物种类。二、比较各个年代处方用药时,历代医家皆最常选用补虚药安胎,宋代以前常选用止血药、解表药。宋金元时期常选用的第二、第三药物种类是活血祛瘀药、清热药。明清至民初时期常选用的第二、第三药物种类是清热药、活血祛瘀药。提示在不同历史时期选用的药物种类有较明显差异。三、中医安胎的总治则以补肾固冲安胎为大法,再根据辨证论治辅以调理肝脾,补益气血为主,兼以清热、活血化瘀等。四、聚类组合提示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是常用的中医安胎药物配伍组合,而黄芩、白芍是常用的中医安胎药对,临证时可以根据辨证论治选用。五、因子分析归纳出7个药物组合,临床可以根据辨证论治选用。
刘洋[7](2019)在《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现代岭南名中医具有许多宝贵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特别是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理论与临床均具有一定的特色,是中医药在传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岭南名中医运用中医药治疗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辨证思路和临床经验多以医案的形式存在医案书本和各种期刊中,其中蕴涵着海量的信息。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开展,运用数据挖掘手段揭示中医药隐含的信息已成为总结、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医案书籍、大型网络数据库中有关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文献作为数据收集来源,从中提取出中医脾胃病医案信息,并将其规范化。同时借助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理论对数据进行形式背景构建和可视化展现,对结构图中显示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辨证、用药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为学习、继承岭南名中医辨证、用药思路提供借鉴和方法,并为临床脾胃病的诊治提供新的依据。方法:本文收集建国以来公开出版名中医医案书籍、大型网络期刊数据库中有关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文献。通过医案的筛选和整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图片化电子化保存。进行规范化处理,将规范化的医案信息构建成医案数据形式背景。然后以医案为对象,以患者的年龄、症状、舌象、脉象、证型、方剂组成等为属性,建立偏序结构形式背景数据和属性偏序结构图,将医案数据中的复杂信息可视化展现出来。最后通过分析形式背景数据和属性偏序结构图进行经验总结和规律知识发现,并总结现代岭南名中医诊治脾胃病的规律和思路。结果:共收集到现代岭南名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医案409份,有明确西医病理诊断的医案206份。并通过属性偏序图的方法将复杂的医案数据信息可视化展现(完整属性偏序图见附录1-附录17),下面选取属性偏序图展现的部分关键信息予以罗列。1.症状分布胃痛优先度较高的症状有:纳差,反酸,嗳气,胃脘胀痛,口干。其中纳差与反酸,纳差与嗳气,纳差与胃脘胀痛,反酸与嗳气,反酸与胃脘胀痛,反酸与胃脘痛,嗳气与胃脘胀痛,口干与口苦常合并出现;泄泻优先度较高的症状有:大便溏,大便次数增多,纳差。其中大便溏与纳差,大便溏与胃胀常合并出现;便秘医案中优先度较高的症状有:大便秘结,大便干,排便艰难,纳差,腹胀,口干等,其中便秘与大便干,大便干与纳差,排便艰难与口干常合并出现;慢性胃炎医案优先度较高的症状:纳差,胃脘胀痛,嗳气,反酸,口干,其中胃脘胀痛与纳差,纳差与嗳气,胃脘胀痛与嗳气,胃脘胀痛与反酸,嗳气与反酸,嗳气与口干,口干与大便干常合并出现;消化性溃疡医案文献优先度较高的症状:反酸、胃脘痛、纳差、口干、口淡,其中反酸与嗳气,反酸与纳差,纳差与嗳气常合并出现。2.舌象分布胃痛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苔白,舌淡,舌红,舌暗,苔黄腻,其中舌暗,苔黄腻为主要病理舌象。舌淡与舌暗,舌淡与苔腻,舌红与苔黄,舌红与苔黄腻,舌淡红与苔腻为常合并出现;泄泻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苔白,舌淡,舌红,苔黄,苔薄,苔黄腻,舌暗出现的几率最大,其中舌暗,苔黄腻为主要病理舌象。舌淡与苔白,舌红与苔黄常合并出现;便秘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舌红,苔黄,舌淡。其中舌红与苔黄是便秘最常见的舌象组合;慢性胃炎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苔白,舌淡,舌红,舌暗,苔黄腻,其中舌暗,苔黄腻为主要病理舌象。舌淡与舌暗,舌淡与苔腻,舌红与苔黄,舌红与苔黄腻,舌淡红与苔腻为最常见的舌象组合。消化性溃疡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舌淡,苔白,舌红优先度最高。舌淡苔白,舌淡苔薄白,苔薄白为常见舌象组合。3.脉象分布胃痛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脉弱,其中脉弦与脉细常合并出现。泄泻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脉沉,其中脉弦与脉细,脉细与脉沉常合并出现;便秘优先度较高舌脉象:脉弦,脉细,脉弦细常合并出现;慢性胃炎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其中脉弦与脉细常合并出现。消化性溃疡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其中脉弦细常合并出现。4.证型分布胃痛共涉及证型16种,肝郁证,气虚证,湿热证优先度较大,其中肝郁与气虚,肝郁与湿热,气阴两虚常合并出现;泄泻所涉及证型17种,阳虚证,湿热证,气虚证,湿滞证和肝郁证五种证型优先度较大;便秘涉及9种证型,其中气虚证,阴虚证,实热证,气滞证等证型优先度较大;慢性胃炎涉及证型16种,肝郁证,气虚证,湿热证优先度较大,肝郁气虚,肝郁与湿热,气阴两虚常两证合并出现。消化性溃疡医案文献中,涉及证型10种,气虚证,阳虚证,肝郁证优先度最大。5.用药规律分析胃痛共涉及242味中药,其中优先度较高的中药有:白术,甘草,党参,茯苓,半夏,郁金,延胡索,柴胡,厚朴,白芍。药对中优先度较高的有:白术与党参,白术与茯苓,党参与半夏,茯苓与半夏,半夏与郁金,郁金与延胡索,其中白术与党参药对优先度最高;三药合用中优先度较高的有:白术,茯苓,党参三药组合,茯苓,半夏,郁金三药组合。泄泻共涉及143种中药,白术,茯苓,党参,甘草,木香,黄连,肉桂,半夏优先度较高,而常用药对中优先度较高的:白术与茯苓,白术与陈皮,白术与党参。三药合用优先度较高的有:白术,茯苓,陈皮三药,白术,茯苓,党参三药;便秘医案中共涉及91种中药,优先度较高的:火麻仁,枳实,厚朴,黄芪,当归,郁李仁,木香,生地黄,大黄。药对中优先度较高的有:火麻仁与枳实,火麻仁与厚朴,枳实与厚朴。三药合用中火麻仁,枳实,厚朴优先度较高。慢性胃炎共涉及172种中药:白术,茯苓,党参,柴胡,半夏,陈皮,白芍优先度较高。白术和茯苓,白术和党参,白术和白芍为优先度较高的药对;白术,茯苓等,党参三药,白术,茯苓,柴胡三药,茯苓,党参,半夏三药组合优先度较高;消化性溃疡共涉及125种中药,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半夏,郁金优先度较高,白术和茯苓药对,白术和党参药对是优先度较高;白术,茯苓,党参三药组合优先度较高。结论:通过对形成的医案属性偏序图中的信息进行详细分析、讨论,总结出现代岭南名中医在诊治脾胃疾病时秉承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思想和理念,并具有鲜明的现代特色和岭南地区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1.病证结合,标本兼治。坚持辨证为主,病证结合,发挥中医辨证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利用现代医学辨病以确诊,坚持“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互为辅助的诊治原则。积极利用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脾胃疾病治疗上,着眼于辨证求本的原则,面对岭南脾胃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点。以补脾安胃为基础,并同时运用化痰、活血、祛湿等方法时,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2.三因制宜,四诊合参。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时重视岭南气候、地理环境对人群体质的影响,善于利用符合岭南地域特点治法和道地药材进行诊疗,治法上重视顾护脾胃,同时重视湿邪和湿热等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因脾胃病多虚实夹杂,在具体诊断时重视四诊合参,详细诊察病情,力求诊断准确。3.顾护脾胃,多法齐用。在治法上,现代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多从脾论治,以补虚为主,补虚固本。对于虚实夹杂者,健脾养胃法与活血化瘀清热祛湿等多种方法并用,以顾护脾胃为本,同时又注重清热药、祛湿药、活血药的应用。4.调理肝气,重视情志。在治疗方面重视调肝理气、疏通气机,同时兼顾脾胃,补肝的同时注重解郁。在用药调理疏肝健脾的同时,也重视舒畅情志中药的运用,并佐以心理疗法、饮食、睡眠、运动等辅助疗法。5.寒热并调,升降得宜。现代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时重视辨清寒热虚实,用药用量恰当,以调节寒热。辨证治疗上,重视气机的调理,使升清和降浊同步,一升一降,升降平衡,气机调畅。6.道地用药,效廉而优。现代岭南名中医在治疗脾胃病遣方用药过程中常就地取材,运用取药方便、价格合理、效果显着的道地中药。不但丰富了脾胃病的治疗手段,同时提升了疗效,使岭南脾胃病治疗更具鲜明的地区特色。
余兆?[8](2019)在《中药茶疗历史与岭南草药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梳理中药茶疗历史与岭南草药茶,为中药凉茶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调研回顾发,调研了茶树的原产地与茶疗的历史、英国为茶叶贸易引起三场改变世界的战争与饮茶风尚盛行於世界、「荼」与「茶」二字含义的分别及茶字何以原写作「搽」、现代药理学认为茶叶有五大保健功能、中医谓茶叶的药效约有二十六种、饮茶注意事项、药食同源的岭南草药茶、岭南气候与地理环境具备发展草药茶的先天条件、岭南草药与广东凉茶的人文历史和非茶之茶的岭南草药茶等内容,明确了中药茶疗历史与岭南草药茶的历史及功效。结果:中国西南地区,古称巴、蜀、汉中之地是茶树的原生区域,晋代时期由常璩所撰的《华阳国志》记叙周朝立国之初已接受茶供,三千多年前建立的周朝,正是崛起於西方的政权,中国饮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可谓无庸置疑。茶叶的解毒功能,应该是在先民为寻找食物而嚐百草时一起发现,并且乐意日常琛用。因为能解毒的草药可以很多,但未必能食,尤其是经常食用,每种药物以味为称呼亦由此而来;故《神农本草经》谓茶叶具苦寒之性,而兼可食用的上品药材。中医由此归结先民寳贵经验,知到苦寒的药物功能解毒,而茶叶正是其中既可经常食用又能解毒的草药表表者。茶叶用於治病与饮食的传统至今不变,广义的茶疗己不区限於单用茶叶,甚至是不必用茶菓而但指用草药煎煮如茶汤样的药饮。中国西南地区自古遍布许多兄弟民族,这些民族与中医的历史几乎同样有深远的文化渊源,加上西南山区地处密林,有极其丰富的草药资源,当地因原始森林而致人以病的山瘴山厉气,必需就近采摘本地的草药才能治愈,这也是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於是茶叶的茶疗在中国岭南地区发展为非茶的药茶。这种对治外感与治上火的保健汤剂,可以用或不用茶叶,谓之岭南草药茶,简称凉茶。岭南凉茶的出现,从考古出土文物所见,应早见於三千年前西南山野的壮族地区及五岭以南生活於潮湿燠热地区的先民,因治疗及保健需要,就近使用本地药用植物渐次发展而成,不必等到晋代到岭南罗浮山练丹的道医葛洪。岭南草药茶所用药用植物的种类可多至三十味或以上,少者可用七味,或依药品的性味对治某些疾病微状而配备的凉茶。每次泡制的方型也可依当时就地摘得的药材有所增减,现代的凉茶饮品己渐失治病的功效。凉茶由众多草药煎煮而成,味道异常苦涩,俗谓之苦茶,不宜体质虚寒的人饮用。如果减去清热去感的苦涩药物并渗入糖聚,对糖尿病患者固然不宜,一般人饮用也会引起困脾滞食的症状。茶叶从古到今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的健康饮品,不会因现代药物的发达而被淘汰,是全世界仅次於咖啡的经济农作物。结论:以茶为万病之药,现时文献所见最早是唐初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茶是全世界饮用量最多的饮料。究其原因是茶树不难移植,成为廉宜农作物,故能大量供普世饮用,二是含有相当於咖啡一半的咖啡因,三是大英帝国因茶叶贸易与饮茶文化而崛起,饮茶风尚随之宏传於世界。茶字在《诗经》义解为带苦味的食用草本植物苣菜之属,经霜后味转甜,故《周礼·地官司徒》有掌茶之官。现代药理学认为茶叶有五大保健功能,中医谓茶叶的药效约有二十六种,茶叶从古到今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的健康饮品,不会因现代药物的发达而被淘汰,是全世界仅次於咖啡的经济农作物。
杨益萍[9](2018)在《妊娠呕吐莫轻视 正确认识应对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怀孕生孩子对于女性朋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在怀孕期间会出现很多的反应,而妊娠呕吐就属于其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这种反应对于妊娠女性的心身健康影响还是挺大的。怀孕后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对某些气味十分敏感等,这种情况老百
李坤莳[10](2018)在《妊娠特应性皮疹中医药治疗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妊娠特应性皮疹是妊娠期间发生的良性瘙痒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多伴湿疹样皮损或丘疹样皮损为表现,多散发于面部、颈项及前胸,多发于孕期早中期,为最常见妊娠特异性皮肤病。本论文主要研究妊娠特应性皮疹的定义、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用药及治疗特色。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检索系统、英国医学期刊检索有关妊娠特应性皮疹之医学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中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中西医对本病的治疗用药与现状以及中医的辨证论治。在“妊娠特应性皮疹”一词出现前,临床以“妊娠湿疹”为最常见诊断。但鉴于“妊娠湿疹”与“妊娠痒疹”及“妊娠期瘙痒性毛囊炎”临床上常兼见,且病理组织学亦相互重叠,难以明确鉴别,故本病诊断病名长期处于不清晰、有争议的阶段;直至2006年英国及奥地利两地学者联合进行大样本研究后重新分类及定义,才以“妊娠特应性皮疹”作为概括性病名囊括“妊娠湿疹”、“妊娠丘疹性皮炎”、“妊娠痒疹”、“妊娠早期瘙痒”以及“妊娠期瘙痒性毛囊炎”。现代医学对于妊娠特应性皮疹的病因学尚未阐明,研究学者强调妊娠期引起的Th2免疫应答可能为触发引起妊娠特应皮疹的因素。中医学则认为为孕妇孕后阴血下聚养胎,阴阳失衡的体质状态导致肌肤瘙痒发疹。西医基本治疗为使用润肤产品,严重者需外用糖皮质激素、皮质类固醇或抗组胺药;中医则以养血祛风为总治疗原则,临床以辨证论治指导配伍用药。本病预后良好,有复发的可能性。第二部分是现代临床文献的筛选与分析。经筛选共42篇文献,76条方剂纳入研究。以文献所提供病案中的治疗原则及药物、用量为基础,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技术,得出妊娠特应性皮疹的治疗原则以及用药规律。通过查询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中医药治疗妊娠特应性皮疹的治疗原则前5位包括祛风止痒、清热利湿、养血疏风、养血安胎、疏风清热。(2)中医药治疗妊娠特应性皮疹所用药物出现频次较多的有:生地黄、防风、荆芥、白芍、生甘草、当归、地肤子、白鲜皮、黄苳、蝉蜕、牛蒡子、金银花、连翘、知母、茵陈,并从中医功效及药理学分析各药安全性;(3)两味药组成出现频次较多的有:“荆芥-防风”、“生地黄-防风”、“生地黄-白芍”、“白芍-防风”、“当归-防风”、“生地黄-当归”、“生地黄-荆芥”、“生地黄-生甘草”等;三味或以上药物组成频次出现较多的有:“生地黄-当归-防风”、“生地黄-荆芥-防风”、“生地黄-白芍-防风”、“当归-白芍-防风”、“白芍-荆芥-防风”;此外亦将文献内药物用量与常用用量进行比较。第三部分为妊娠特应性皮疹与特应性皮炎中医治疗用药区别的分析。通过比较其他学者对“中医治疗特应性皮炎”进行数据挖掘所得分析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得出两种疾病在病因病机、治疗原则、选方用药、用药安全性上的异同。比较显示,治疗原则上,妊娠特应性皮疹以养血祛风为主,特应性皮炎则偏于健脾祛湿;在用药上虽然两种疾病均有养血润燥、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药物,但妊娠特应性皮疹用药偏于祛风养血,特应性皮炎则偏于利湿健脾。在用药安全性方面,妊娠特应性皮疹选用药物比治疗特应性皮炎药物的药性较缓、相对较安全。最后为结语。此部分在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观点,并指出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二、减轻妊娠呕吐的食疗验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减轻妊娠呕吐的食疗验方(论文提纲范文)
(1)龚廷贤温阳重灸思想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龚廷贤生平考略 |
1.1 旴江医学重要代表人物 |
1.2 龚廷贤生平 |
1.3 龚廷贤温阳学术思想渊源 |
1.3.1 源于经典,崇尚经方 |
1.3.2 环境背景对其温阳思想的影响 |
2 温阳法概述及溯源与发展 |
2.1 温阳法概述 |
2.1.1 阳气的内涵 |
2.1.2 阳主阴从论 |
2.1.3 温阳法内涵 |
2.2 温阳法溯源 |
2.3 温阳法后世传承 |
3 龚廷贤温阳思想特点 |
3.1 龚廷贤着作及主要思想特点 |
3.1.1 内外合治散阴寒 |
3.1.2 药食同源通阳郁 |
3.1.3 独善脐疗祛寒凝 |
3.1.4 阳虚阴走,温则是宜 |
3.1.5 中寒伤阳,避之有时 |
3.2 龚廷贤重灸的含义 |
3.2.1 重用灸法,治病广泛 |
3.2.2 量化灸法,气至有效 |
4 龚廷贤温阳重灸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
4.1 女子乃禀坤之质,宜以温居 |
4.2 治以温阳助阴,养血调经 |
4.3 善用温药,固守阳气 |
4.4 施以重灸,宜灸必效 |
5 基于温阳重灸思想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
5.1 付志红教授论治妇科疾病中与温阳重灸法有关的学术思想 |
5.2 病案举隅 |
总结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2)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纳入结果 |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
一、何梦瑶 |
二、刘渊 |
三、何守愚 |
四、潘名熊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
一、吕楚白 |
二、吕安卿 |
三、谢泽霖 |
四、郭梅峰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
一、罗氏妇科 |
二、蔡氏妇科名家 |
三、其他妇科名家 |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
一、访谈方式 |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
第二节 访谈名家 |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
一、采访题目 |
二、采访时间地点 |
三、采访目的 |
四、访谈概要 |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实验方案 |
四、观察指标 |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专着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第三节 肚腹痛 |
一、肚腹痛概述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第四节 心头痛 |
一、心头痛概述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美食是一道风景,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关于张仲景与河南菜的思考(下)(论文提纲范文)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5)全国名老中医梁剑波治疗不孕不育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医案、验方整理现状 |
第一节 梁剑波教授对于不孕不育的认识 |
一、熟读古籍,衷中参西 |
二、梁老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
三、梁老对胎前产后诸症的认识 |
第二节 梁剑波教授治疗不孕不育疾病经验方和医案举隅 |
一、女性不孕不育 |
二、男性不育 |
第三节 梁剑波教授治疗不孕不育疾病应用针灸及膏方的经验举隅 |
一、针灸 |
二、膏方 |
第二章 梁剑波教授治疗不孕不育临床用药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资料 |
一、研究对象 |
二、病例诊断标准 |
三、病例纳入标准 |
四、病例排除标准 |
第三节 检索方法 |
一、检索词 |
二、组合检索 |
三、检索方式 |
四、检索与设计 |
第四节 用药分析前数据的初步处理 |
第五节 统计分析内容 |
一、频数分析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聚类分析 |
四、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纳入研究的病例基本情况分析 |
第二节 引起不孕不育的主要病症分布情况分析 |
第三节 梁剑波教授治疗不孕不育经验方及医案的用药分析 |
一、单味中药选用频数及频率分布 |
二、各类中药选用频数和频率分布 |
三、药味选用频数及频率分布 |
四、聚类分析 |
五、经验方选用频数及频率分布 |
六、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梁剑波教授经验方和医案用药分析讨论 |
一、健脾补肾法 |
二、养阴护肝法 |
三、清热排毒法 |
四、活血化瘀法 |
五、祛寒暖宫法 |
第二节 梁氏中医流派的传承和发展 |
一、梁氏中医流派的传承脉络与代表性传承人 |
二、梁氏中医流派在不孕不育和辅助生育方面的研究与发挥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中医安胎的历代文献方药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医及现代医学对安胎的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对安胎的研究 |
一、胎病与安胎、胎漏、胎动不安的源流 |
二、胎漏、胎动不安的证候表现 |
三、病因病机 |
四、辨证 |
五、治则治法 |
六、当代中医对安胎的认识 |
七、中西医结合研究 |
八、逐月养胎的文献研究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的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的定义 |
二、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的诊断 |
三、导致先兆流产和流产的相关因素 |
四、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的治疗 |
第二章 中医安胎方药的研究 |
第一节 历代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 |
四、文献整理 |
第二节 统计分析与结果 |
一、频数分析 |
二、卡方检验 |
三、聚类分析 |
四、因子分析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脾胃病研究概况 |
1.1.1 源流发展 |
1.1.2 病因病机 |
1.1.3 治则治法 |
1.2 岭南医学学术经验传承概况 |
1.2.1 晋唐宋元时代岭南医学发展概述 |
1.2.2 明清时期岭南脾胃学说发展概述 |
1.2.3 近现代岭南脾胃学说发展概述 |
第2章 属性偏序理论的数学基础 |
2.1 知识发现的基础知识 |
2.1.1 大数据时代与知识发现 |
2.1.2 知识发现对象及分类 |
2.1.3 知识发现模式 |
2.1.4 知识发现的步骤 |
2.2 知识发现技术在中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
2.2.1 中医辨证分析 |
2.2.2 专家诊疗系统 |
2.2.3 中药方剂的研究 |
2.2.4 中医脾胃病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
2.3 属性偏序结构模式发现方法的理论基础 |
2.3.1 偏序结构图的哲学原理基础 |
2.3.2 偏序结构图的数学理论基础 |
2.3.3 形式概念分析基础 |
2.3.4 属性偏序结构图 |
第3章 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数据收集和整理 |
3.1 文献收集内容 |
3.1.1 本研究中岭南名中医范围 |
3.1.2 本研究中搜索文献资源范围 |
3.2 知识库构建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数据准备 |
3.3 数据规范化 |
3.3.1 主要症状、舌脉、脉象规范化 |
3.3.2 方剂、中药规范化 |
3.3.3 其他规范化规定细则 |
3.3.4 形式背景的建立 |
第4章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知识发现 |
4.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岭南名中医中医脾胃病医案知识发现 |
4.1.1 胃痛 |
4.1.2 泄泻 |
4.1.3 便秘 |
4.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岭南名中医消化系疾病医案知识发现 |
4.2.1 慢性胃炎 |
4.2.2 消化性溃疡 |
第5章 讨论 |
5.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胃痛证治规律分析 |
5.1.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胃痛诊断分析 |
5.1.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胃痛证型-用药分析 |
5.1.3 小结 |
5.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泄泻证治规律分析 |
5.2.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泄泻诊断分析 |
5.2.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泄泻证型-用药分析 |
5.2.3 小结 |
5.3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便秘证治规律分析 |
5.3.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便秘诊断分析 |
5.3.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便秘证型-用药分析 |
5.3.3 小结 |
5.4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慢性胃炎证治规律分析 |
5.4.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慢性胃炎诊断分析 |
5.4.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慢性胃炎证型-用药分析 |
5.4.3 小结 |
5.5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消化性溃疡证治规律分析 |
5.5.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消化性溃疡诊断分析 |
5.5.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消化性溃疡证型-用药分析 |
5.5.3 小结 |
5.6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中药茶疗历史与岭南草药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茶树的原产地与茶疗的历史 |
第一节 饮茶的始祖与神农氏尝百草是否以茶解毒 |
第二节 唐代之前以茶入药的医籍记载 |
第三节 饮茶的起源及所以由食用药用以致偏重於饮用 |
第二章 英国为茶叶贸易引起三场改变世界的战争与饮茶风尚盛行於世界 |
第一节 饮茶在英国由贵族风尚成为国饮的原因 |
第二节 英国为茶叶发动三塲至今仍影响世界的战争 |
第三章 「荼]舆「茶」二字含义的分别及茶字何以原写作「搽」 |
第一节 「荼」与「茶」二字含义的分别 |
第二节 饮用茶叶的分类 |
第三节 茶叶的现代药理分析 |
一、茶叶的成分 |
第四节 茶叶色泽的由来 |
第五节 茶叶香气的由来 |
第六节 茶叶滋味的由来 |
第七节 现代药理学认为茶叶有五大保健功能 |
一、饮茶降低胆固醇 |
二、饮茶净化血液 |
三、饮茶能减肥 |
四、饮茶治疗便秘 |
五、促进食欲 |
第八节 中医谓茶叶的药效约有二十六种 |
一、少睡 |
二、安神 |
三、明目 |
四、清头目 |
五、止渴生津 |
六、消暑 |
七、清热 |
八、解毒 |
九、去痰 |
十、解咽喉之疾 |
十一、消食 |
十二、去肥腻 |
十三、下气 |
十四、利尿 |
十五、通便 |
十六、醒酒 |
十七、治痢 |
十八、解瘴气 |
十九、祛风解表 |
二十、坚齿 |
二十一、治心痛 |
二十二、疗疮治瘘 |
二十三、充饥 |
二十四、固齿强骨 |
二十五、防治贫血 |
二十六、杂项 |
第九节 饮茶注意事项 |
第十节 茶道禅心 |
第四章 药食同源的岭南草药茶 |
第五章 岭南气候与地理环境具备发展草药茶的先天条件 |
第一节 岭南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 |
第二节 岭南草药茶的处方分析 |
一、淡竹叶 |
二、蒲公英 |
三、茅根 |
四、金银花 |
五、橘红 |
六、栀子 |
七、鱼腥草 |
八、罗汉果 |
九、鲜芦根 |
十、车前草 |
十一、藿香 |
十二、百合 |
十三、桔梗 |
十四、薏苡仁 |
十五、淡豆豉 |
十六、金钱草 |
十七、玫瑰花 |
十八、薄荷 |
十九、银杏叶 |
二十、胖大海 |
二十一、茉莉 |
二十二、山楂 |
二十三、桑叶 |
二十四、乌龙茶 |
第六章 岭南草药与广东凉茶的人文历史 |
第七章 非茶之茶的岭南草药茶 |
第一节 岭南草药茶的单方 |
一、绞股蓝茶 |
二、杜仲茶 |
三、松针米茶 |
四、罗布麻茶 |
五、人参茶 |
六、菊花茶 |
七、桑芽茶 |
八、金银花茶 |
九、桂花茶 |
十、薄玉茶 |
十一、刺五加茶 |
十二、虫屎茶 |
十三、柿叶茶 |
十四、青豆茶 |
十五、玄米茶 |
十六、锅巴茶 |
十七、老鹰茶 |
十八、老姜茶 |
十九、红枣茶 |
二十、竹叶茶 |
二十一、玉米须茶 |
二十二、车前草茶 |
二十三、丹参茶 |
二十四、胖大海茶 |
二十五、番泻叶茶 |
二十六、钩藤茶 |
第二节 南草药茶的复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文详细摘要 |
(10)妊娠特应性皮疹中医药治疗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妊娠特应性皮疹概述 |
1.1 定义及病名使用 |
1.2 流行病学 |
2 妊娠特应性皮疹的临床表现及鉴别 |
2.1 临床特征 |
2.1.1 临床表现 |
2.1.2 病理诊断学 |
2.2 鉴别诊断 |
2.2.1 妊娠多形疹(Polymorphic eruption of pregnancy,PEP) |
2.2.2 妊娠类天疱疮(Pemphigoid gestationis,PG) |
2.2.3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 |
3 妊娠特应性皮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3.1 西医病因病机 |
3.2 中医病因病机 |
4 治疗现状 |
4.1 西医治疗原则及用药 |
4.1.1 基本治疗(Basic Therapy) |
4.1.2 抗组胺药(Antihistamines) |
4.1.3 系统性皮质类固醇激素(Systemic Corticosteroids) |
4.1.4 外用糖皮质激素(Topical Corticosteroids)的局限性 |
4.2 中医 |
4.2.1 辨证论治 |
4.2.2 中成药 |
4.2.3 外治法 |
4.2.4 饮食疗法 |
4.2.5 预后、预防及调护 |
前言 |
第二部分 妊娠特应性皮疹的临床文献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案 |
2.1 资料来源 |
2.2 选择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3.1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
3.2 统计分析 |
3.2.1 频次分析 |
3.2.2 关联分析 |
3.2.3 技术路线图 |
4 研究结果 |
4.1 治疗妊娠特应性皮疹的内服中药治疗原则统计与用药频次结果 |
4.1.1 内服中药治疗原则 |
4.1.2 内服用药频次及用量 |
4.1.3 治疗妊娠特应性皮疹内服药物四气、五味、归经 |
4.2 治疗妊娠特应性皮疹之中药药对及药物组合结果 |
4.2.1 基于关联规则的常用药物关联分析 |
4.2.2 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分析方剂组方规则结果 |
4.2.3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的网络化展示 |
4.3 治疗妊娠特应性皮疹的外用中药治疗原则统计与用药频次结果 |
4.3.1 外用药物频次结果与用量 |
4.3.2 外用药物四气、五味、归经 |
5 文献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
5.1 妊娠特应性皮疹的中医治疗原则、用药、安全性分析 |
5.1.1 内服用药治疗原则 |
5.1.2 内服中药功效、药理分析、安全性及用量讨论 |
5.2 治疗妊娠特应性皮疹之中医内服多味中药药物配伍模式 |
5.2.2 药物组合分析 |
5.2.3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的网络化分析 |
5.3 外用中药外治功效、药理分析 |
5.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中医药治疗妊娠特应性皮疹与特应性皮炎治疗异同探讨 |
1 特应性皮炎病机、证型、治疗用药的认识 |
2 中医药治疗妊娠特应性皮疹与特应性皮炎治疗异同探讨 |
2.1 病机认识、证型差异 |
2.2 治疗原则区别 |
2.3 用药异同 |
2.4 药物安全性比较 |
2.5 药物组合比较 |
3 妊娠期禁忌、慎用及“有故无殒”探讨 |
4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减轻妊娠呕吐的食疗验方(论文参考文献)
- [1]龚廷贤温阳重灸思想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D]. 陶子玥.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4]美食是一道风景,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关于张仲景与河南菜的思考(下)[J]. 西门杏庵. 南腔北调, 2019(09)
- [5]全国名老中医梁剑波治疗不孕不育经验研究[D]. 梁恪(LiangKye).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中医安胎的历代文献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 吴润珍(Ng Yun Chu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D]. 刘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中药茶疗历史与岭南草药茶[D]. 余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妊娠呕吐莫轻视 正确认识应对之[J]. 杨益萍. 养生月刊, 2018(10)
- [10]妊娠特应性皮疹中医药治疗特色研究[D]. 李坤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