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叠合多层天然气藏实例

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叠合多层天然气藏实例

一、多层天然气藏叠加的地表化探异常特征及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臻[1](2020)在《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气资源潜力分析及有利区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位于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煤系地层广泛发育。印支、燕山和喜山运动使该套地层抬升、隆起,广大地区因遭受强烈的风化作用而剥蚀殆尽,仅在斜坡或早期凹陷中残存下来,成为石炭-二叠系残留盆地。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沉积后经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煤成气成藏变的复杂多样,给煤成气勘探带来较大的困难,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生烃能力及成藏规律研究成为下一步煤成气勘探开发决策的关键。以往研究主要是在单一学科、单一构造单元开展的,比较微观,把整个工区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宏观分析,运用煤成气成藏新理论和新思想开展综合研究,总结煤成气藏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还不够深入,对煤成气有利区预测尚未形成公认的评价模型。在对前期勘探数据和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开展构造演化特征研究,恢复研究区沉积古环境动态过程,并对煤系地层沉积特征进行详细描述。针对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储层、盖层和圈闭条件开展定性和半定量评价,重点对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和圈闭条件进行精细评价。通过对已发现煤成气藏分析,总结煤成气藏特点。采用烃源岩生烃期分析,结合流体包裹体、构造背景综合判断法对研究区煤成气藏天然气充注时间和期次开展一系列研究,从而对研究区各构造单元成藏要素配置条件进行评价。基于研究区煤成气藏成藏特征及成藏要素配置条件,总结煤成气典型成藏模式和成藏主控因素,并最终指出研究区内各构造单元勘探方向。在对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构造单元选取典型井开展埋藏史、热史和成熟史模拟,对研究区内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类型进行划分。通过对大城地区36#煤样开展热模拟实验,测试煤系烃源岩生烃气能力,开展煤成气生气量、聚气量评价。研究表明,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生烃气3.97万亿方,其中一次生烃气1245亿方,二次生烃气3.85万亿方,二次生烃作用明显强于一次生烃;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烃气聚集量4196.42亿方。表明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具备大量生气的物质基础。为更有效指导下一步煤成气勘探工作,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开展研究区煤成气有利圈闭优选,建立了研究区有利圈闭预测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构造层次分析结构、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最终给出相对可信的有利圈闭排序。最为有利的煤成气圈闭依次为大1井南圈闭、大参1井东圈闭和苏4东圈闭。针对研究区内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开展煤成气圈闭级别优选尚属首次,运用现代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开展煤成气有利圈闭优选区是一次学科交叉的科学探索。

刘栋[2](2016)在《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杭锦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以泊尔江海子断裂为界,北部构造上隶属于伊盟隆起,南部属于伊陕斜坡。杭锦旗地区资源潜力大,勘探程度低,近年来在勘探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开发重要接替区。在勘探过程中,发现几乎每口井都产水、断裂南北不同区域主力产层不同等现象,对上古生界气水分布控制因素、天然气富集规律及成藏机理认识不清,制约了进一步勘探开发的开展。论文在总结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石油地质学、成藏动力学等相关理论技术,对研究区天然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异常压力与天然气成藏关系、成藏机理等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全区各小层圈闭类型研究,以泊尔江海子断裂为界,断裂以北发育多种圈闭类型,包含岩性圈闭、岩性-断层圈闭、背斜圈闭、不整合圈闭等,以岩性圈闭为主;断裂以南鼻状构造、断裂不发育,除H1-3层出现构造-岩性圈闭外,基本均为侧向致密层或岩性尖灭形成的岩性圈闭。(2)研究区欠压实整体发育,纵向上,自上而下欠压实从石千峰组开始发育,至上石盒子组达到最大,下石盒子组开始依次逐渐降低,向下到山西组、太原组消失,部分井盒1段消失;整体上从西南往北东,欠压实发育的起始层位有降低的趋势(从石千峰组顶部发育到石千峰组中下部才开始发育),欠压实向下消失的层位逐渐抬升(从太原组开始消失到山西组顶部消失);平面上,各层位自西南向东北欠压实程度逐渐减弱,泊尔江海子断裂带区域为欠压实弱发育区。(3)异常压力的发育主要受沉积、构造、断裂等因素的影响,沉积(砂地比、沉积速率)控制着欠压实不同程度发育与平面展布;宏观上构造抬升对全区异常压力有一定泄压作用,尤其是研究区东北部,泄压最严重;断裂对异常压力的泄压主要体现在泊尔江海子断裂上盘,影响范围约在200-300m。(4)在总结全区气水层特征基础上,利用电阻率差异法、交汇图版法、多元判别分析等方法对气水层进行有效识别,识别率较高,建立适合本区的气水识别标准,气水识别效果较好;利用产水特征与地层水化学参数,将本区地层水分为窜层水、凝析水、透镜体水、边底水、气层滞留水等5种类型,并建立了不同地层水的判识标准与分布模式。(5)杭锦旗地区不同区域、层位的气水分布规律有所差异:断裂以南上部地层水多,气主要分布在下部地层,且多分布在侧向、上倾方向存在岩性或物性变化遮挡的区域;断裂以北气主要分布在上部地层,下部地层主要为水层,气层主要分布在构造脊、局部背斜高点等高点发育为背景的圈闭;泊尔江海子断裂整体含气性不好,气水伴生普遍,气往往分布在圈闭的顶部小范围内。(6)断裂南北气层的输导体系、运移动力、圈闭类型、保存条件及主控因素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断裂南北天然气富集规律分析,发现断裂以北盒2、3段为富集层段,构造脊与局部构造高点背景下的有效圈闭为天然气有利富集区,低砂地比及垂向过剩压力高值区是天然气得以富集成藏的保证;断裂以南盒1段为富集层段,河道边部、低砂地比及侧向、上倾方向存在致密层、岩性尖灭遮挡的区域为天然气富集区,盒2、3段在下伏砂地叠置且发育微裂缝的区域为天然气富集区;断裂带气柱高度小,整体含气性较差,仅在小范围封闭性相对好的区域富集。(7)由于圈闭有效性、运移动力与输导体系、封盖条件的差异性等,本区天然气具有分区、分层差异性成藏机理:断裂以北,天然气大部分来自南部,少量来自北部自源型气源供给,输导体系以砂岩—断裂—不整合面型输导为主,经南部砂体、泊尔江海子断裂、不整合面向盒1段优势输导砂岩运移,再经砂岩—断裂输导体系进入上覆盒2、3段聚集成藏,断裂以北构造抬升强烈区(北东向)封盖能力弱,天然气向浅层的石千峰组、刘家沟组逸散明显;断裂带,天然气来自断裂以南,运移通道主要为砂体—断裂型,由南部砂岩经断层运移至断裂带附近各层位砂体内,在断裂带构造、构造‐岩性气藏内成藏,垂向封闭条件差,能封闭的气柱高度有限,天然气向上部石千峰组、刘家沟组逸散明显;断裂以南,天然气来自下伏山西组、太原组,输导体系以砂岩型为主,西南角存在砂岩—断裂输导,运移动力以源储压差为主,浮力作用次之,垂向保存条件好,天然气向上逸散较少。(8)依据不同区域、不同层位天然气富集规律、成藏主控因素、成藏机理建立了本区断裂南北差异性成藏模式;考虑圈闭类型、富集规律、成藏主控因素等进行了不同小层有利勘探区预测。

汤玉平,顾磊,许科伟,杨帆,赵克斌,孙永革[3](2016)在《油气微生物勘探机理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微生物油气勘探技术是基于油气藏的轻烃微渗漏原理衍生的地表勘探技术。油气藏中的轻烃部分(C1-C5)以微渗漏的方式通过上覆的沉积层,在近地表土壤中诱导专门利用轻烃的微生物繁殖与生长,油气区的微生物种类与浓度有别于下伏没有油气藏的地区。通过分析微生物的浓度异常特征,对油气富集区及油气藏进行研究和预测。【方法】在人工模拟条件下研究油气微生物数量和群落异常特征,在此基础上,以海相碳酸盐岩气田普光气田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开展微生物勘探研究,鉴定油气藏上方气态烃氧化过程的微生物驱动者,提取土壤中的微生物异常信息。【结果】人工模拟条件下发现Lacibacter cauensis、Methylococcaceae、Methylophilaceae与甲烷气体培养正相关(气指示菌),而未培养的硫氧化微生物等则与丁烷培养正相关(油指示菌)。【结论】进一步在普光气田原位研究中进行验证,发现地表油气微生物数量和群落异常与油气藏有较好的关联性;与油气化探指标对比后发现,油气藏上方微生物正异常和轻烃负异常具有较为明显的互补关系。本研究深化了对典型油气藏上方气态烃氧化微生物转化机制的认识,为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陈世达,汤达祯,严启团,王淑英,韩中喜[4](2015)在《天然气中微量铜元素富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气中微量元素的超微性决定了其只有通过浓集方可达到检测水平。为探索天然气中微量元素的富集制样方法,实现天然气中微量元素的有效检测,结合目前地气测量方法和研究思路,通过对捕集液的优选、影响因素的探究及富集制样方法的优化对天然气中微量铜元素的富集检测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发现:1硝酸和王水对Cu元素均有较好的捕集效果,其中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对Cu元素捕集效果最好且最稳定;2加热赶酸再定容处理可以避免出现由于稀释而导致元素浓度低于仪器检测限的问题,使得分析误差变小,精密度提高;3室内三级吸收法能够有效实现Cu元素的稳定富集,小通气量、低速、长循环时间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天然气中Cu元素的提取效果。

冀威桦[5](2015)在《洞庭湖盆地生物气地球化学勘探及勘探远景预测》文中指出湖南省洞庭湖盆地位于湘西古生界边缘,其中生代和新生代比较稳定的断陷盆地中存在着持续的砂泥岩沉积。根据国内外生物气藏实例研究和多年来盆地内发现的多处持续自燃气苗出露情况,推测本区具有形成一定规模生物气藏的可能性和条件。2013-2015年,作者随地质大学(北京)在湖南洞庭湖盆地展开了生物气地球化学普查勘探工作,旨在通过系统的地表沉积物地球化学调查,摸清盆地内浅层沉积物中渗漏甲烷异常分布状况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追索甲烷烃气异常的来源,烃类性质及与浅部异常和深部烃源岩的关系,以解决在洞庭湖盆地内有关生物气“有没有”、“在哪里”、“好不好”等具体问题。三年总计完成工作量:地球化学普查涉及面积1564Km2,总计采集样品976个,其中:土壤样品935个、水样38个、气样3个。其中详查区:面积200Km2,采样土壤样品162个;现场测汞样品两条测线总计187个样品;二条广域电磁法实验剖面24.5公里。经实验分析获取了:顶空气(游离烃)和酸解烃指标地球化学数据;现场测汞数据和两条电磁法揭示的沉积特征剖面。勘探结果表明:全区存在5个显着顶空气甲烷异常带和3个显着酸解烃异常带;烃类气体气具有生物菌解气的地球化学特征。1、沅江凹陷北部斜坡,青树嘴-河坝镇异常带:是本区甲烷异常特高值背景区,甲烷异常水平高出其他区域20倍,具高背景、高异常和酸解烃环状异常和顶空气顶端异常最佳组合配置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区内最具远景和可能获得突破的地带;2、沅江凹陷腹中草尾镇以东阳罗洲镇以西的草尾镇异常带:具有中高背景、高沉积厚度、分布面积大的特点。3、安乡凹陷沉积中心北缘次凹的三仙湖异常带:具有中低异常背景,面积最大,沉积厚度最大的特点。地球物理勘查工作证明:青树嘴-河坝镇甲烷特高值异常带与测汞异常证实的与古河道分布吻合;揭示此区具有比较丰富的第四纪沉积砂泥岩沉积,具备生物气形成和储集的物资基础。现有成果查证:青树嘴-河坝镇异常带是本区沉积最厚,甲烷顶空气和酸解烃异常最突出的生物气有利聚集带。具体井位有赖于后续盆地生物气成藏运移体系的研究成果和局部地球化学精查工作成果的综合研究之后确定。

姚志刚,高璞[6](2008)在《油气化探异常模式》文中研究说明以判断深部油气藏的性质和保存状态,为油气勘探部门提供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化探是油气勘查的一种手段,它建立在烃类垂向微运移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对油气化探指标的讨论,认为土壤中的次生烃类、热释汞和甲烷同位素是油气化探的有效指标;讨论了油气化探中异常的形成模式,根据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形态组合可以判断深部油气藏的性质和保存状态,为油气勘探部门提供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

贾国相[7](2009)在《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本博士论文“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是承担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攻关公益型基金项目《气体集成快速定位预测隐伏矿新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勘查工作需要而选题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许多主要矿种资源的保证程度相当低,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形势非常严峻。据统计,每年需进口原油量占总量的40%。尤其是近十年来,油气勘查的难度不断加大,勘探成本猛增,而一些常规非地震探测技术因受到复杂地球化学景观条件的影响,而找油效果不佳,石油地质行业更渴望以高效、快速、成本低的新技术、新方法来进行油气勘查。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油气勘查新技术,增加相关先进仪器设备的投入,并与现代油气成藏规律的理论有机结合,建立更经济有效的石油、天然气勘查方法和评价预测新体系,从而使石油、天然气勘查-评价水平和科学预测能力得到整体提升。以有效增加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储备,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证。本博士论文主要根据油气化探的研究现状,对目前正在应用和曾经报道过的一些油气勘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氡气测量技术”为研究方向,以此进一步验证该方法寻找油、气田有效性,同时依据氡气地球化学行为,重点探索氡气异常与油-水、气-水边界的空间关系,并建立一套根据氡气异常特征来有效划分和预测油-水、气-水边界的地球化学判别标志,旨在提高油气勘查的有效性,同时降低以钻探来划定油-水、气-水边界的高额经济成本。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先进的放射性探测仪器的不断引进,其中配备先进氡气探测仪器的氡气测量技术便首当其冲地被应用于油气勘查新方法的研究中。例如葛良全、宋利中、刘洪福等在多个油气区进行了探索性试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检索,以及进行大量野外实地取样、室内试验与资料处理等综合分析研究,使得本课题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其主要认识有以下几点:(1)根据氡的地球化学行为、特性的资料性研究,对氡在各种介质中的射气作用、存在形式、吸附-迁移作用及形成机理进行较详细的掌握,从而充分肯定了氡气与石油、天然气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并且,在众多已知油、气田(藏)上的试验效果也充分证明,氡气在反映油、气活动的环境条件和油、气活动的分布区域方面确实具有独特的指示作用和效果。(2)根据氡气异常在油、气田(藏)的分布规律、形态、强度及规模等特征,进一步完善并建立起一套利用氡气寻找和圈定油、气有利富集区段的异常模式,它是氡气异常解释评价和圈定油气富集有利靶区的重要地球化学模式,在未来的生产实践及应用工作中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套模式的独特优点在于它适用于在我国不同时代沉积盆地、不同地表地球化学景观条件下寻找油气的氡气异常评价。(3)建立并完善了氡气测量技术的野外工作方法和室内异常解释的评价方法与原则。(4)本课题不仅有力地证实氡气异常在寻找油气田上的指示效果,而且研究发现,氡气异常在确定和划分油-水或气-水边界上是针对性很强的判断标志。这对于降低以钻探来确定油水或气-水边界的高额成本,将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5)氡气异常不仅能有效地划分单层油、气田(藏)的边界,而且还能预测多层油、气田(藏)的边界,对地下水的强弱以及活动区域也能作出定性判断。这将有助于推动应用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在预测油、气埋藏深度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并对在我国干旱地区应用氡气测量技术寻找地下水资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6)任何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在实验研究工作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干扰因素。本课题对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确定了不同干扰因素的消除办法。这对提高氡气测量技术在油气勘查上的应用效果和资料的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刘亚伟[8](2007)在《新场气田上方地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场气田具有以下特征:埋藏较浅,压力较大,储层良好,通道较适宜,区域构造特征研究成熟度较高等特点,该区是研究地表有机、无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油气田关系的天然实验场所。本文主要采用地表有机、无机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对气田上方地表有机、无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对分析新场气田地表地球化探异常来源和建立无机微量元素迁移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引用地气采样方法对天然气进行采样,测试出天然气中存在49种纳米级微量元素,并以纳米级形式不断的向地表运移。本文以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方法为基础,采用无机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和纳米级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对新场气田上方地表无机地球化学和纳米级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发现了无机微量元素铜(Cu)、锌(Zn)、镍(Ni)、钒(V)、三氧化二铁(Fe2O3)、钡(Ba)、钨(W)、锑(Sb)、银(Ag)、钇(Y)、锆(Zr)、镧(La)等及纳米级微量元素钡(Ba)、锶(Sr)、钛(Ti)、铜(Cu)、锌(Zn)、镍(Ni)、铝(Al)、磷(P)、镧系(除钷(Pm))、钇(Y)、钴(Co)、钨(W)、银(Ag)、铌(Nb)、铊(Tl)等元素在气田上方异常特征呈现顶端效应或烟囱效应,该类元素对气田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结合钻井化探资料和盖层封闭性资料等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新场气田天然气渗漏或泄露是客观存在的,并讨论天然气的泄露或渗漏对无机微量元素和纳米级微量元素迁移的影响,同时,对优势指示元素进行有效指标组合,探讨无机微量元素和纳米级微量元素的迁移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天然气田上方地表无机微量元素迁移模型。新场气田上方地表有机、无机地球化探异常特征与新场气田的泄露或渗漏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新场气田地表有机、无机地球化探异常特征是一定地质条件下的产物。无机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和纳米级地球化学勘探方法也可能逐渐的成为预测和勘探天然气气藏存在有效方法和手段。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上述两种勘探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应不断的给与加强和支持。

王国建,程同锦,汤玉平,王多义[9](2006)在《微量元素方法应用于近地表油气化探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微量元素应用于近地表油气化探的基本原理、微量元素观测方法的分类、指标的示油气意义,及其在油气藏勘探方面应用研究的进展,指出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梁兴[10](2006)在《中国南方海相改造型盆地含油气保存单元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沉积盆地已不复存在,现今残存构造-沉积实体的基本性质是多旋回叠合构造改造型残留盆地,中燕山期以来的后造山期强大的陆内造山运动和盆山脱耦作用对印支期以前的海相沉积盆地和印支-早燕山期同造山期前陆盆地的强烈破坏与改造是南方海相盆地演化的重要特色。面对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盖层剥蚀严重、水文开启程度高的中国南方海相新区,“油气保存条件”是油气勘探与综合评价的关键。通过最近十年的南方海相勘探实践与系统总结,提出在海相盆地(区块)评价优选和勘探部署过程中引入并应用赋予具备整体封闭保存体系和含油气系统新内涵的“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指出含油气保存单元已经成为一种以整体封闭保存条件研究为核心的油气成藏研究体系,适合于构造复杂、水文开启程度高、断层发育的构造改造型残留盆地,这对南方海相有利勘探区块评价和勘探靶区优选既现实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有科学的理论意义。 认为南方海相油气能否得以成藏并保存到今,取决于整体构造框架下的宏观封闭保存体系、烃充注源、圈闭与储层、成藏要素在时空上的有效匹配关系等4个方面因素的有效匹配。明确提出整体封闭体系、圈闭、含油气目的层系是构成含油气保存单元的3个基本要素,可以从赋存油气藏目的层系之上的区域盖层覆盖程度、遮挡条件和封闭保存体系的顶界等3个方面入手圈定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分布范围。以整体封闭保存体系的有效区域盖层与含油气系统存在的成生关系为基础,将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出持续型、重建型(包括沉积重建型和构造重建型)、保持型、残留型(包括剥蚀残余型和构造肢解型)等4种基本类型。 提出了以现今含油气系统能否得以形成和保存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为核心进行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的新思路,强调在勘探初期阶段只能以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作为南方海相盆地(区块)评价优选的关键。强调整体封闭保存条件研究,应围绕盆地构造演化这个决定根本的主线,从区域盖层、烃充注源、储集层、圈闭等因素的“时空匹配”来动态地(正演)研究现今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展布,从含油气系统形成后所经历的构造运动强弱、成藏时间早晚、区域盖层保存状况和水文地质条件、储层有机流体等方面来描述(反演)现今含油气系统赖以存在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以盖层、抬升剥蚀、褶皱断裂、岩浆活动等宏观性地质条件和油气流体、水文地质与水化学场、地温与地电化学等微观封存能力标志为手段进行含油气保存单元的综合评价。

二、多层天然气藏叠加的地表化探异常特征及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层天然气藏叠加的地表化探异常特征及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气资源潜力分析及有利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创新性成果与认识
2 地质特征
    2.1 构造特征
        2.1.1 区域构造背景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1.3 构造单元划分
    2.2 沉积特征
        2.2.1 沉积环境演化
        2.2.2 主要沉积地层
3 成藏条件评价
    3.1 烃源岩评价
        3.1.1 有机质类型
        3.1.2 有机质丰度
        3.1.3 成熟度
        3.1.4 展布特征
    3.2 储层
        3.2.1 储层特征
        3.2.2 储层评价
    3.3 盖层条件
        3.3.1 盖层特征
        3.3.2 盖层评价
    3.4 圈闭评价
        3.4.1 圈闭类型
        3.4.2 圈闭评价
4 成藏规律研究
    4.1 煤成气成藏特点
    4.2 成藏要素配置
    4.3 成藏主控因素
    4.4 典型成藏模式
    4.5 勘探方向分析
5 煤成气资源潜力
    5.1 埋藏史、热史模拟
        5.1.1 模拟参数求取
        5.1.2 模拟结果
        5.1.3 热演化特征
    5.2 煤成气资源量评价
        5.2.1 生排烃模型及计算方法
        5.2.2 生烃气量计算
        5.2.3 排烃气量计算
    5.3 结果讨论
6 有利区预测
    6.1 研究方法
        6.1.1 综合评价方法
        6.1.2 评价方法选择
    6.2 优选模型
        6.2.1 指标体系
        6.2.2 评价模型
    6.3 评价结果与分析
        6.3.1 评价结果
        6.3.2 讨论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层水与油气藏的关系
        1.2.2 异常压力的研究进展
        1.2.3 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1.2.4 杭锦旗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1.7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基本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构造背景
        2.1.2 地层划分及发育特征
    2.2 构造特征
        2.2.1 构造顶面特征
        2.2.2 断层发育特征
    2.3 沉积相展布
    2.4 上古生界成藏基本地质特征
        2.4.1 烃源岩特征
        2.4.2 储层基本特征
        2.4.3 盖层特征
        2.4.4 圈闭类型
第3章 异常压力特征及影响因素
    3.1 泥岩压实特征
    3.2 异常压力分布特征
        3.2.1 现今压力分布特征
        3.2.2 过剩压力剖面分布特征
        3.2.3 过剩压力平面分布特征
    3.3 异常压力发育的影响因素
        3.3.1 沉积对异常压力形成的影响
        3.3.2 构造作用对异常压力的影响
        3.3.3 断层对异常压力的影响
第4章 气水分布及富集规律分析
    4.1 气水层识别
        4.1.1 气水层识别方法
        4.1.2 气水层的判别标准
    4.2 气水分布规律
        4.2.1 气水层剖面特征
        4.2.2 气水层平面展布特征
    4.3 气水分布的控制因素
        4.3.1 构造脊与背斜等局部高点对气水分布的影响
        4.3.2 断裂对气水分布的控制
        4.3.3 砂体展布的影响
        4.3.4 异常高压带对天然气的封存作用
        4.3.5 物性对气层发育的影响
    4.4 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规律
        4.4.1 断裂以南天然气富集规律
        4.4.2 断裂以北天然气富集规律
第5章 地层水特征
    5.1 地层水的识别
    5.2 地层水地化特征
    5.3 地层水的成因及意义
    5.4 产水机理及地层水分布模式
        5.4.1 产水机理及判识标准
        5.4.2 地层水分布模式
第6章 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机理研究
    6.1 天然气输导体系、运移动力及示踪分析
        6.1.1 天然气输导体系
        6.1.2 天然气示踪分析
        6.1.3 断裂南北天然气运移动力
    6.2 天然气成藏期次
    6.3 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机理
        6.3.1 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北天然气成藏机理
        6.3.2 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南天然气成藏机理
        6.3.3 泊尔江海子断裂带天然气成藏机理
    6.4 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6.4.1 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
        6.4.2 上古生界天然气差异性成藏模式
    6.5 天然气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油气微生物勘探机理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石油地质概况
    1.2 样品采集方案
    1.3 微生物培养方法
    1.4 土壤DNA提取
    1.5 16S 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
    1.6 地球化学指标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模拟条件下油气微生物异常特征
        2.1.1 人工模拟不同轻烃组分条件下油气指示微生物数量变化特征:
        2.1.2 人工模拟不同轻烃组分条件下油气指示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
    2.2 普光气田油气微生物勘探实例
        2.2.1 油气微生物异常值频率分布特征:
        2.2.2 剖面微生物异常、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
        2.2.3 微生物群落结构异常分布:
3 结论

(4)天然气中微量铜元素富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装置及步骤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捕集液初选结果分析
    2.2 捕集液优选结果分析
    2.3 加热赶酸处理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3 实测效果及富集制样方法的优化
    3.1 循环吸收法吸收天然气中的Cu
    3.2 多级吸收法吸收天然气中的Cu
    3.3 天然气含铜量室内实际测量
4 结论

(5)洞庭湖盆地生物气地球化学勘探及勘探远景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依托项目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前人的工作及研究现状
        1.2.1 前人的研究工作
        1.2.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工作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工作概况
        1.4.1 野外化探取样工作
        1.4.2 样品的预处理
        1.4.3 实验数据结果的处理分析
        1.4.4 地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
        1.4.5 论文的撰写
    1.5 论文研究成果
第二章 生物气概念及国内外勘探开发现状
    2.1 生物成因天然气的分类及概念
        2.1.1 原生生物气
        2.1.2 表生菌解气
        2.1.3 低成熟气
    2.2 生物成因天然气的地球化学识别特征
        2.2.1 原生生物气和菌解气地球化学特征
        2.2.2 低成熟气识别特征
    2.3 国内外生物气勘探开发状况和趋势
        2.3.1 国外生物气勘探开发现状
        2.3.2 国内生物气勘探开发现状
        2.3.3 生物气的勘探趋势
    2.4 生物气的埋藏特征及其成藏条件
        2.4.1 生物气的分布
        2.4.2 生物气埋藏特征
        2.4.3 生物气的成藏条件
第三章 洞庭湖盆地地质概况
    3.1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3.1.1 白垩纪-第三纪洞庭湖盆地构造演化
        3.1.2 第四纪洞庭湖盆地构造演化
    3.2 沉积地层概况
        3.2.1 白垩纪沉积地层
        3.2.2 第三纪沉积地层
        3.2.3 第四纪沉积地层
    3.3 烃源岩层
        3.3.1 油气显示特征
        3.3.2 生油层系
第四章 洞庭湖盆地生物气地球化学勘探
    4.1 洞庭湖盆地生物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及指标选择
        4.1.1 生物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技术综述
        4.1.2 洞庭湖盆地生物气地球化学勘查指标的选择
    4.2 工区位置及自然条件
        4.2.1 工区位置
        4.2.2 工区自然条件
    4.3 测线布置及实际采样点位
        4.3.1 取样工作概述
        4.3.2 采样点位
    4.4 野外工作方法与质量控制
        4.4.1 样品的采集过程
        4.4.2 野外采样的质量控制
    4.5 样品地球化学指标测试
        4.5.1 顶空气测试流程
        4.5.2 酸解烃测试流程
        4.5.3 气相色谱测试流程
第五章 洞庭湖盆地地球化学普查勘探成果
    5.1 洞庭湖盆地顶空气甲烷异常特征及解释评价
    5.2 洞庭湖盆地酸解烃甲烷异常特征及解释评价
第六章 洞庭湖盆地地球化学详查勘探成果
    6.1 青树嘴-河坝镇区块地球化学详查区块的确定
    6.2 青树嘴-河坝镇区块地球化学详查成果
        6.2.1 顶空气和酸解烃异常特征和分布
        6.2.2 土壤吸附汞测试结果
        6.2.3 P5剖面化探综合分析
        6.2.4 广域电磁法勘探结果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油气化探异常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
    1.1 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
    1.2 油气化探指标
        1.2.1 土壤烃类指标
        1.2.2 土壤热释汞 (RHg)
        1.2.3 土壤气体的甲烷碳同位素组成
2 油气综合化探技术异常模式的建立
    2.1 理想异常模式
    2.2 找矿异常模式
    2.3 天然气田综合化探找矿异常
        (1) 环中顶异常模式。
        (2) 面状异常模式。
3 油气化探异常模式的形成机理
4 结语

(7)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社会意义
    1.2 南方地区油气勘查概况
    1.3 论文研究工作简况
    1.4 主要认识和结论
第二章 氡的地球化学特性及其方法原理与异常模式
    2.1 氡的地球化学特性
    2.2 氡的地球化学晕的形成机理
    2.3 氡气异常模式的形成
第三章 氡气测量工作方法
    3.1 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3.1.1 测线、测网布设的基本要求
        3.1.2 测点数据的采集
    3.2 质量检测与监控
    3.3 背景值、异常下限和浓度分带的确定
        3.3.1 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值的确定原则
        3.3.2 浓度带的划分
    3.4 氡气异常的评价方法
第四章 氡气异常在油、气田(藏)的指示效果
    4.1 氡气异常在油田(藏)的指示效果
        4.1.1 百色盆地地质概述
        4.1.2 花茶油田氡气异常的指示效果
        4.1.3 雷公油田氡气异常的指示效果
        4.1.4 上法油田氡气异常的指示效果
    4.2 氡气异常在气田(藏)的指示效果
        4.2.1 自16井气藏
        4.2.2 瓦市气田
        4.2.3 兴隆场气田
        4.2.4 麻种场气田
        4.2.5 大兴气田
        4.2.6 江泽气田
    4.3 几点认识
第五章 氡气异常在确定和划分油-水、气—水边界的指示效果
    5.1 磨溪气田基本概况
    5.2 地质构造特征
    5.3 油、气储层特征
        5.3.1 雷一~1层气藏
        5.3.2 香溪群气藏
        5.3.3 嘉二~1层气藏
    5.4 氡气异常特征
    5.5 综合评价分析
        5.5.1 雷一1层
        5.5.2 香四顶构造
        5.5.3 嘉二~1构造
    5.6 氡气异常地球化学油气找矿标志
第六章 氡气测量在未知区的应用效果
    6.1 百色盆地西部坳陷
        6.1.1 构造特征
        6.1.2 地层特征
        6.1.3 圈闭类型与油气前景分析
        6.1.4 氡气异常地球化学特征
        6.1.5 氡气异常评价
    6.2 南宁盆地北湖凹陷
        6.2.1 构造特征
        6.2.2 地层特征
        6.2.3 储集层特征
        6.2.4 氡气异常特征
        6.2.5 远景预测
第七章 氡气测量的干扰因素与消除办法及其存在问题
    7.1 氡气测量的干扰因素与消除办法
        7.1.1 地表地球化学景观环境条件的影响
        7.1.2 地质、地球化学条件的影响
    7.2 存在问题的讨论
        7.2.1 野外数据采集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7.2.2 野外单个观察点数据采集重现性问题
        7.2.3 如何判断异常与油-水、气-水边界的标志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着)

(8)新场气田上方地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2.2 新场气田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主要成果
第2章 新场气田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2 构造位置
    2.3 地层层序及岩性
    2.4 气藏特征
    2.5 气田开发
第3章 天然气井中纳米级微粒及地表矿物分析
    3.1 采样方法
        3.1.1 地气样品采集方法
        3.1.2 天然气样品采集方法
        3.1.3 原子力样品采集方法
        3.1.4 样品采集时间
    3.2 样品测试结果分析
        3.2.1 天然气井中纳米级微粒种类分析
        3.2.2 天然气井中纳米级微粒浓度分析
        3.2.3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3.3 地表土壤中发现的新生矿物分析
        3.3.1 矿物存在环境
        3.3.2 矿物特征描述
        3.3.3 矿物成因分析
第4章 新场气田地表化探异常分析
    4.1 采样工作部署和采集
        4.1.1 采样工作部署
        4.1.2 样品采集
    4.2 采样方法概述
        4.2.1 有机地球化学采样方法
        4.2.2 无机地球化学采样方法
        4.2.3 纳米级地球化学采样方法
    4.3 新场气田上方地表地球化学异常分析
        4.3.1 有机地球化学异常分析
        4.3.2 无机地球化学异常分析
        4.3.3 纳米级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4.4 新场气田气井地球化探剖面与盖层封闭性研究
        4.4.1 气井地球化学剖面分析
        4.4.2 盖层封闭性分析
第5章 油气田指示元素分析
    5.1 元素迁移和富集干扰因素分析
        5.1.1 地质构造与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5.1.2 油气田与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5.1.3 地表深、浅层土壤与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5.2 指标聚类分析
        5.2.1 土壤微量元素指标聚类分析
        5.2.2 土壤微量元素与有机化探指标聚类分析
    5.3 有效指标组合
第6章 新场气田无机地球化学模型建立
    6.1 无机元素迁移机制
        6.1.1 地下元素迁移机制
        6.1.2 地表元素物化及微生物作用
    6.2 无机元素运移模式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微量元素方法应用于近地表油气化探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原理
2 地表化探中微量元素观测方法
    2.1 元素赋存状态法
    2.2 热磁地球化学方法
    2.3 离子提取法
    2.4 全量分析法
3 微量元素指标的油气地球化学意义
    3.1 Fe、Mn、w (Fe) /w (Mn)
    3.2 V、Ni、w (V) /w (Ni)
    3.3 Ba
    3.4 Cl
4 现状
5 发展方向

(10)中国南方海相改造型盆地含油气保存单元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没有盆地,也就没有石油
    1.2 保存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与评价的关键
    1.3 含油气保存单元是南方海相勘探的基本单元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2 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与内涵
    2.1 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现状
        2.1.1 保存条件认识和重视较早
        2.1.2 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提出较晚
        2.1.3 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应用
    2.2 客观地质条件的认知基础
        2.2.1 南方海相原型盆地不复存在,精确恢复也非常困难
        2.2.2 含油气保存单元是原始含油气系统演化的最终归宿
        2.2.3 现今含油气系统只能存在于封闭保存体系之中
        2.2.4 继承性保存和重建型新生构成海相含油气系统全貌
        2.2.5 晚期封闭保存体系是含油气保存单元的研究重点
        2.2.6 南方海相油气地质差异性十分明显
    2.3 定义与内涵
        2.3.1 赋予新内涵的含油气保存单元
        2.3.2 含油气保存单元新概念的新特色
        2.3.3 含油气保存单元不等同于“沉积盆地”或区域构造单元
        2.3.4 含油气保存单元有别于含油气系统
        2.3.5 含油气保存单元区别于油气成藏组合和运聚单元
3 含油气保存单元构成要素和划分方法
    3.1 构成要素
        3.1.1 前人划分含油气保存单元主要依据
        3.1.2 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基本构成要素
    3.2 划分方法
        3.2.1 划分步骤
        3.2.2 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方案
    3.3 非含油气保存单元
    3.4 含油气保存单元命名方式
4 含油气保存单元基本类型与叠置关系
    4.1 持续型
    4.2 重建型
    4.3 保持型
    4.4 残留型
    4.5 含油气保存单元演变及其叠置关系
5 含油气保存单元的评价思路与指标体系
    5.1 综合评价思路
        5.1.1 前人研究思路现状
        5.1.2 保存条件研究的重点内容与思路
    5.2 整体封闭保存条件
        5.2.1 整体封闭保存概念及其研究思路
        5.2.2 封盖层及其封盖作用
        5.2.2.1 油气散失原理与封盖层的封闭机理
        5.2.2.2 从封盖机理角度划分封盖层类型
        5.2.2.3 封盖层的空间展布分类
        5.2.2.4 影响封盖层封闭性能的主要因素
        5.2.2.5 封盖层的研究方法及其评价指标
        5.2.2.6 南方海相油气藏封盖层评价
        5.2.3 天然气系统形成后的构造运动强度
        5.2.3.1 没有区域盖层的地区含油气系统难得以保存
        5.2.3.2 岩浆活动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5.2.3.3 断裂对圈闭封闭性的影响
        5.2.3.4 断层的封堵性研究
        5.2.4 水文地质条件
        5.2.4.1 水文演变原理
        5.2.4.2 地下水化学指标
        5.2.4.3 地下水化学垂直分带
        5.2.4.4 地下水横向水动力系统
        5.2.4.5 影响水化学分带的主要因素
        5.2.5 储层有机流体性质与物化特征
        5.2.5.1 储层中原油物性
        5.2.5.2 储层中天然气特征
        5.2.5.3 储层流体的地化特征
        5.2.5.4 油气化探
        5.2.6 天然气成藏时间
        5.2.7 生储盖组合的时空组合关系
        5.2.8 地层压力
    5.3 烃充注源
        5.3.1 重新评价烃源岩有效性
        5.3.2 注重烃源供给的多样性
        5.3.3 输导体系影响油气聚集
        5.3.4 古隆起和晚期成藏影响油气分布格局
    5.4 储集条件
        5.4.1 储集体的分类
        5.4.2 次生孔缝改善储集体的有效性
        5.4.3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5.5 圈闭条件
        5.5.1 古构造控制油气分布格架
        5.5.2 背斜和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利于油气保存
        5.5.3 需要精细评价圈闭有效性
    5.6 因素归纳与保存条件评价指标
        5.6.1 因素类别分析
        5.6.2 油气保存条件评价指标系列
6 南方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及评价
    6.1 保存单元划分
    6.2 保存单元综合评价
        6.2.1 渝东-湘鄂西持续型至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
        6.2.1.1 渝东-湘鄂西地区基本油气成藏条件解剖
        6.2.1.2 方西和石柱持续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1.3 利川持续-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1.4 花果坪和桑-石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2 中下扬子区叠合盆地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
        6.2.2.1 江汉盆地南部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2.2 句容-海安区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2.3 南鄱阳坳陷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 滇黔桂区以构造肢解型为主的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
        6.2.3.1 楚雄盆地西北部构造肢解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2 楚雄盆地东北部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3 思茅坳陷构造肢解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4 南盘江坳陷保持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5 十万大山盆地沉积重建型与持续-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3 分层次综合评价
        6.3.1 第一层次(Ⅰ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6.3.2 第二层次(Ⅱ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6.3.3 第三层次(Ⅲ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6.3.4 第四层次(Ⅳ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7 结论与建议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四、多层天然气藏叠加的地表化探异常特征及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气资源潜力分析及有利区预测[D]. 王永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2]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机理研究[D]. 刘栋.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1)
  • [3]油气微生物勘探机理及应用[J]. 汤玉平,顾磊,许科伟,杨帆,赵克斌,孙永革. 微生物学通报, 2016(11)
  • [4]天然气中微量铜元素富集研究[J]. 陈世达,汤达祯,严启团,王淑英,韩中喜.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5(06)
  • [5]洞庭湖盆地生物气地球化学勘探及勘探远景预测[D]. 冀威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5)
  • [6]油气化探异常模式[J]. 姚志刚,高璞. 物探与化探, 2008(06)
  • [7]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D]. 贾国相.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6)
  • [8]新场气田上方地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刘亚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6)
  • [9]微量元素方法应用于近地表油气化探研究进展[J]. 王国建,程同锦,汤玉平,王多义. 物探与化探, 2006(03)
  • [10]中国南方海相改造型盆地含油气保存单元综合评价[D]. 梁兴. 西南石油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叠合多层天然气藏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