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计量学方法在我国科技期刊评价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卢焱,吴国云,宋春元,李琳[1](2021)在《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解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梳理科技期刊质量评估三大理论基础上,重点围绕基于引文分析的科技期刊质量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归纳了影响因子、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和改进指标的共性和差异性,剖析了上述指标在刻画学科差异性、规避文献引用偶然性、人为因素以及检索系统局限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创新应关注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差异性和社会监督等对策建议。在大数据背景下,替代计量学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揭示学术成果和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与网络影响力,成为传统文献计量学的有效补充。
周丽娟,章诚[2](2021)在《国内外环境科学类期刊被引半衰期的研究》文中指出被引半衰期是评价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比较国内外环境科学类期刊2014—2019年被引半衰期的变化趋势,实证分析这些期刊被引半衰期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美国期刊的平均被引半衰期最长,中科院系统期刊的平均被引半衰期最短;期刊的被引半衰期与总被引频次、复合影响因子显着相关,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部分相关。因此,国内环境科学类期刊要想增加其被引半衰期,提升期刊影响力,需要吸引更多优质稿源,需要增加理论研究型文章的刊发,需要增加有效的传播途径。
叶飞,陈玮[3](2021)在《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规范科技期刊选题策划》文中指出本文尝试探索一种科学的选题策划方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VOSviewer软件,分析研究热点和高水平专家,尝试策划"兽用抗生素"专题选题。结果表明,相对于目前常用的编辑判断法、专家咨询法和根据社会热点决定选题等选题策划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在科学性、客观性、适应性、灵活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作为上述方法的有效补充,可供广大编辑部借鉴。
丁佐奇,李楚威[4](2021)在《“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的多维度指标评价及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近4年(2017—2020年)的多维度指标进行研究。【方法】利用InCites数据库收集领军期刊的载文量、国际化程度、学术影响力相关指标,使用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领军期刊的发展趋势。【结果】领军期刊载文量呈现上升趋势,国际合作论文占比没有显着变化,但是收录的中国作者稿件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在期刊学术影响力方面,顶尖论文(被引频次前0.1%)数量和拥有顶尖论文的期刊数量都呈上升趋势,中高质量论文数量也有所提升但占比下降,大部分领军期刊的CNCI值高于1,近4年没有显着变化;领军期刊影响力与被引频次前30%论文占比呈正相关性,与影响因子Top100的国际期刊影响力仍有差距。【结论】为促进"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高速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重塑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科技评价体系,助力一流期刊发展;基于学科空白创办高起点新刊,进一步提高领军期刊国际化程度;利用社交媒体、提高高质量论文占比,以及建立期刊品牌来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
李阳[5](2021)在《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时代,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加速了全球人才、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世界各国间的科技力量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科技革命所引发的不仅是全球经济社会的变革,每一次革命过程也必然会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分布,重塑世界实力对抗格局。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崛起,美国科技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屡次触碰着科研工作者的神经。如何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流科研机构的支撑,而国家级实验室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满足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科技需求。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大国科技博弈的重要体现,为保持国家科技竞争力提供了驱动力,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保障。美国庞大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距今已经历了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也是满足国家科技全球领先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管理创新上以及科研实力上领先于全球。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兴建于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之路不断发展壮大,但相较于世界发达水平,在建设管理经验、科技体制创新及科研实力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因此,以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参照标准进行深入比较,总结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发现建设经验的共性与个性、寻找科研实力比较中的优势与不足,为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及发展寻找经验借鉴,对于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来看,两国实验室各自经历了怎样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建设的侧重点是什么,各阶段的科技政策对实验室发展有何导向,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又有哪些?(2)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来看,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方面中,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建设特征又有什么异同,美国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对中国有何启示?(3)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科研实力来看,两国实验室在体现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主导地位方面、论文影响力方面的科研实力差距有多少;基于文献属性数据的特征差异有哪些,这些差异对两国实验室论文产出、影响力及主导地位的影响又有哪些?本文以比较研究作为研究视角,重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进行对比分析。对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进行了划分;结合时代政策背景,对两国实验室各自的发展建设过程、学科分布特点、部门及地域分布特点、建设成效、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每一阶段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变化;总结出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相同点及差异。(2)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梳理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方面的特点;围绕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科研合作五个方面,总结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共性与个性。(3)基于目前代表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数据库,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数据挖掘、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分析工具,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国际合作、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量化比较,以明确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的差异。最终,通过对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及阶段特征的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兴起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建设历程。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兴起于战争年代,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成为了其建设初衷。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且过程中出现了两次较大的争议。实验室的发展紧密围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展开,进行学科建设的布局与前沿科学领域的探索,尤其是美苏冷战时期,持续增加的军费资助为实验室的研究发展印上了明显的军事化色彩。相较而言,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发展建设起步较晚,与改革开放后的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基本同步,基本依托重点高校及各部门进行运行管理,以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工程类学科研究为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艰难的起步后,实验室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走向市场化协同创新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服务,在发展方面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2)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中的特色及管理经验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上既有共同的经验又各具特色。通过对中美典型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特征进行分析,作者发现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兴起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两国在科技、经济等发展阶段上处于不同节点,形成了美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定位于人类终极科学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主要还是定位在满足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层面。两国不同的制度体制也形成了不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美国强调以市场参与为主,政府主导为辅,实验室体系的发展以“自下而上”科技决策体系为主;中国更强调决策主体集中,注重政府的政策引导,实验室多以执行上级科技政策为主。此外,两国实验室在科研经费的预算及拨付制度、实验室的监管主体及实验室主任的选聘与权责方面也都存在着显着差异。(3)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的科研实力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科研实力方面各有优势,美国在多个方面保持着相对优势,我国在论文产出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研究发现,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产出数量的比较上,中国无论是在产出总量还是发展增速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且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对中美论文产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作者数量为5人及以上为中美论文产出的最主要合作方式;中国论文产出受参与单位的数量作用不显着,当有国内基金参与资助时会显着提高两国实验室的发文量。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比较上,在中美两国间实验室的合作论文方面,美国的主导地位高于中国;在中美实验室参与国际合作论文方面,中国的主导地位强于美国;在中美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的特征方面,论文流向国内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正向影响;资助基金数量及资助基金类别为“无国内基金参与”时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负向影响。在基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比较上,美国在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方面的影响力均强于中国;在论文影响力的特征方面,中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均受到作者数量、出版时间、资助基金数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作者数量、资助基金数量等对中国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作用程度大于对美国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点可以概括地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以国家级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科学技术强国,拥有雄厚的资本及一流的人才储备,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室成为了其科技研发的排头兵,也成为了国家科技创新力量的坚实保障。联邦国家实验室体系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并积累了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拥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及其规律,进而探索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为突破美国科技封锁,探索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及科研机构改革创新很有价值。(2)拓展了文献计量学理论在科技评价中的应用与实践。国家级实验室是进行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工作的重要科研机构。科技论文是体现国家或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反映国家或科研机构科研实力的主要方面。本文基于ESI及JCR等数据库,以高被引论文为视角,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指导,通过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量化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及差异水平,对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体系的成效进行了检验。另一方面,文献计量学理论以科技论文及各种文献数据特征为研究对象,可以实现对国家或地区、科研机构、学者等学科结构、产出数量、影响力变化等科研动态的科学评价,对于两国实验室科技论文产出及其深层次因素及规律进行探讨,在填补对国家级实验室定量化研究空白的基础上,逐渐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评价体系,以便指导政策实践。(3)为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深化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丰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概念,指导政府科技政策的实施与制度创新,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以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根植于独有的政治、文化背景,在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面临着独有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题。在深入研究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照搬照抄美国模式,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方向,结合有益经验探索中国模式,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实力差距,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嵩,张智雄,丁颖[6](2021)在《不为繁华易匠心 潜心钻研结硕果——孟连生在文献计量学和引文数据库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意义]回顾总结孟连生先生在文献计量学理论方法研究、数据体系建设、应用实践研究、国际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展现先生在艰苦条件下求索开创、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貌。[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调研、人物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先生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意义及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结果/结论]先生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探索促进了文献计量学研究与应用在中国的发展,扩大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通过引领创建CSCD和DISC数据库,推进文献计量学方法在科技文献检索、科技期刊评价、科学活动评价方面的应用,促进了文献计量学研究,这些数据库是中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成就。
李迪花[7](2021)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田径科研论文可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修涵[8](2021)在《Altmetrics视角下的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研究中,学术论文是最常见和实用的学术成果类型。学术论文不仅是学术交流的成果展示工具,其自身还具有信息传播属性,是衡量个体和科研团体学术成果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学术交流模式的改变,如何对学术论文进行科学、全面、公正的评价,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学术成果早期评价体系中,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期刊的影响因子等因其易获得性和直观性成为传统论文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Web2.0环境下的学术交流方式和信息载体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用户热衷于在网络上分享和讨论学术成果,这些学术成果在社会领域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彼时,学者们认识到基于引文指标的传统评价体系已无法满足学术成果影响力评价要求,开始思考如何将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影响力纳入学术论文评价体系,Altmetrics的提出为学者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阅读和梳理相关文献,针对目前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运用Altmetrics指标评价论文影响力的可行性。首先,根据指标覆盖率对Altmetrics指标进行初步筛选,接着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指标进行分类及分层,在权重计算方法上采用TF-IDF方法,最终构建出基于Altmetrics的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评价模型构建完成后,通过论文在三个维度的得分情况,观察论文在研究主题和不同学科的上的差别,并对评价结果与传统引文指标的关系、评价结果与开放存取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基于Altmetrics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目前Altmetrics平台以及评价指标数量众多,但指标的覆盖率偏低,某些指标不能简单的通过提及次数来确定权重,更应该注重指标本身的属性和价值。第二,三个维度下的高得分论文的研究主题存在差异,且不同学科对于Altmetrics评价模型的反应程度不同,因此对论文进行影响力评价时应根据所在学科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评价指标。第三,基于Altmetrics的论文影响力评价结果与传统被引频次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可以认为Altmetrics评价体系是对传统引文评价体系的良好补充,其中受众利用维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程度和AUC值最高,因此该维度下的指标可以较准确的对文献被标记为高被引论文的概率进行预测。第四,Altmetrics评价体系下,论文是否开放获取对高质量论文的影响较小,文章能否在Altmetrics评价体系中获取更高的得分主要取决于论文本身的质量。在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扩大期刊的选择范围,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凌方一[9](2021)在《国际眼科期刊出版时滞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期刊出版时滞是一个常见问题,影响知识的传播速度和研究人员获得知识产权的优先权。本课题研究近20年来国际眼科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出版时滞,探讨其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出版时滞与2年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在杂志网页和Pub Med Data获取2019年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收录的眼科期刊在2000-2020年间所有论文发表信息,包括论文的题目、分类、作者、文章投稿时间、接受时间、在线出版以及印刷出版时间等信息。计算每篇论文的投稿-接受时滞、接受-出版时滞以及投稿-出版时滞,计算每年的中位数以及4分位数区间(interquartile range,IQR)。进行数据清洗,排除没有经过同行评议的文章类型例如letter和editorial,排除时滞为负数的数据。统计各时滞中位数与年份、期刊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实验结果:总计来自48份国际眼科期刊的83958篇文章被纳入研究。所有论文的总体投稿-接受时滞由2000年的147(IQR:105-228)天下降到2020年119(IQR:73-190)天,投稿-接受时滞的中位数与年份成强负相关(r=-0.86,P<0.001)。接受-发表时滞从2000年的124(IQR:101-141)天下降为2020年32(IQR:13-78)天,接受-出版时滞中位数与年份也呈强负相关性(r=-0.95,P<0.001)。投稿时间-发表时滞从2000年的279(IQR:224-367)天下降到2020年164(IQR:107-245)天,投稿-出版时滞与年份也成强负相关性(r=-0.92,P<0.001)。投稿-接受时滞与影响因子及5年影响因子间没有相关性(P>0.05),但是接受-发表时滞和投稿-发表时滞与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均呈现低度负相关(r为-0.29--0.37,P<0.05)。结论:从2000-2020这20年间眼科期刊的出版时滞随着时间推移总体是缩短的,而且主要是接受-出版时滞的缩短。出版时滞越短的期刊其影响因子越高。
王芳[10](2021)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提出在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方法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可以说,可视化是图书情报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方法与方向。随着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关于可视化研究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有重要作用的研究成果。目前,对可视化发展的整体研究还比较少,这不利于研究人员了解可视化技术与方法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现状与演化特征。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相关方法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中与可视化相关的研究成果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来源,通过限定学科类别为“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和“档案及博物馆”确保研究对象是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文献,以“可视化”为主要检索词进行主题、篇名、关键词的检索,并结合人工筛选,获得本论文的1784篇研究文献。提取1784篇文献的分析单元,例如发文年份、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并对相关单元进行清洗、整理以及合并同义词,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法、高频词分析法、共现分析法以及知识图谱分析法等文献计量学相关方法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中可视化相关成果文献的时空分布、主体以及内容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借助Citespace和Ucinet软件将研究结果进行知识图谱呈现并对图谱进行详细分析。经研究发现,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中可视化的发展体现出如下特点:1.自可视化相关研究诞生以来发文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目前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文献主要刊载于本领域专业期刊上,《情报科学》、《现代情报》发文量最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南京大学是该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机构。3.武汉大学的赵蓉英和邱均平教授是该领域的代表性人物。4.作者、机构之间合作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5.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可视化方法与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可视化技术的实现、利用可视化方法对热点主题的研究等方面,有以图书情报领域自身的研究为重点,向计算机技术化发展转变的态势。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为图书情报的研究人员在之后的研究中提供参考,使可视化技术在以后的研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图书情报学的发展。
二、文献计量学方法在我国科技期刊评价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献计量学方法在我国科技期刊评价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期刊质量评估的理论基础 |
2 常用科技期刊质量评估定量指标的演进 |
2.1 基于影响因子的科技期刊质量评价 |
2.2 基于h指数的科技期刊质量评价 |
2.3 评价指标的组合应用 |
3 替代计量学与科技期刊评价的兴起 |
4 科技期刊评价的修正策略 |
4.1 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应关注多元化 |
4.2 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应关注开放性 |
4.3 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应关注动态性 |
4.4 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应关注差异性 |
4.5 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应关注社会监督 |
(2)国内外环境科学类期刊被引半衰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选取与研究方法 |
1.1 数据遴选与收集方法 |
1.2 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环境科学类期刊被引半衰期的比较 |
2.1 国内外期刊被引半衰期的变化 |
2.2 国内外期刊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变化 |
2.3 被引半衰期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 |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
3.1 研究结论 |
3.2 国内环境科学类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建议 |
(3)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规范科技期刊选题策划(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科技期刊选题策划方法现状 |
二、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规范选题策划实践 |
(一)初步确定选题方向,检索文献分析可行性 |
(二)下载文献信息,导入分析工具,确定具体的选题 |
(三)点面结合,完成选题策划工作 |
三、讨论 |
(一)本方法的优势 |
(二)本方法的劣势 |
四、结语 |
(4)“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的多维度指标评价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1.1 Index of National Orientation |
1.2 论文百分位数 |
1.4 整合影响指标 |
2 领军期刊的相关指标分析结果 |
2.1 领军期刊的载文量趋势 |
2.2 领军期刊的国际化程度 |
2.2.1 稿源国家分布情况 |
2.2.2 国际合作率 |
2.3 领军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
2.3.1 被引频次前25%和前50%论文情况 |
2.3.2 高被引文献情况 |
2.3.3 CNCI |
2.3.4 I3 |
2.4 期刊影响力的影响因素 |
3 领军期刊与影响因子Top100期刊文献计量学指标对比 |
4 讨论 |
4.1 重塑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科技评价体系,助力一流期刊发展 |
4.2 高起点创办新刊,提高国际化程度 |
4.3 利用社交媒体,扩大期刊学术影响力 |
4.4 提高高质量论文占比,建立中国期刊品牌 |
5 结语 |
(5)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家级实验室 |
2.1.2 国家重点实验室 |
2.1.3 联邦国家实验室 |
2.2 文献研究综述 |
2.2.1 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
2.2.2 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
2.2.3 文献研究回顾述评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协同创新理论 |
2.3.2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2.3.3 文献计量学理论 |
2.3.4 数据挖掘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研究 |
3.1 中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
3.1.1 萌芽起步阶段 |
3.1.2 集中建设阶段 |
3.1.3 快速发展阶段 |
3.1.4 “中国特色发展”阶段 |
3.2 美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
3.2.1 快速起步阶段 |
3.2.2 第一波争议阶段 |
3.2.3 重整复苏阶段 |
3.2.4 第二波争议阶段 |
3.2.5 新时代发展阶段 |
3.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与启示 |
3.3.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一般规律 |
3.3.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主要差异 |
3.3.3 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 |
4.1.2 案例选取原则 |
4.1.3 资料获取 |
4.1.4 分析框架 |
4.2 中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
4.2.1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
4.2.2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
4.2.3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
4.2.4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4.2.5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
4.3 美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
4.3.1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
4.3.2 喷气推进实验室 |
4.3.3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
4.3.4 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 |
4.3.5 林肯实验室 |
4.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与启示 |
4.4.1 制度体制的比较分析 |
4.4.2 建设定位的比较分析 |
4.4.3 资源要素的比较分析 |
4.4.4 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 |
4.4.5 科研合作的比较分析 |
4.4.6 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比较研究 |
5.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预处理 |
5.1.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来源 |
5.1.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处理流程 |
5.1.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规约 |
5.1.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清洗 |
5.1.5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构造 |
5.1.6 小结 |
5.2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的科研实力比较 |
5.2.1 高被引论文产出及变化情况比较 |
5.2.2 高被引论文单因素产出特征比较 |
5.2.3 基于关联规则的高被引论文多因素特征比较 |
5.2.4 小结 |
5.3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科研实力比较 |
5.3.1 两国间高被引论文合作情况比较 |
5.3.2 中美参与国际合作的高被引论文主导情况比较 |
5.3.3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特征比较 |
5.3.4 小结 |
5.4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科研实力比较 |
5.4.1 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比较 |
5.4.2 高被引论文期刊影响因子比较 |
5.4.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特征比较 |
5.4.4 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统筹实验室体系顶层设计的安排 |
6.1.1 强化政府战略规划,融入国家创新系统 |
6.1.2 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引领学科交叉创新 |
6.1.3 加强重大专项部署,支撑战略新兴产业 |
6.2 积极推进实验室融入创新联合体建设 |
6.2.1 以市场拉动需求,发挥龙头企业领军性作用 |
6.2.2 以科研带动教学,发挥实验室平台教学功能 |
6.2.3 以联合实现共享,发挥联合体协同创新优势 |
6.3 努力推进实验室融入世界范围的步伐 |
6.3.1 坚持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持科技的自立自强 |
6.3.2 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构筑全球性人才高地 |
6.3.3 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提高实验室国际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不为繁华易匠心 潜心钻研结硕果——孟连生在文献计量学和引文数据库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在文献计量学理论方法研究方面的贡献 |
2.1 尝试编制中文科学引文索引并进行深度引文分析 |
2.2 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意义与影响 |
3 在文献计量学数据体系建设上的贡献 |
3.1 引领创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
3.2 CSCD在中国文献计量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3.3 推动创建国际科学引文数据库 |
4 在文献计量学应用实践方面的贡献 |
4.1 推进引文索引在科学文献检索中的应用 |
4.2 推进引文分析在科技期刊评价中的应用 |
4.3 推进引文分析在科学活动定量评价方面的应用 |
5 在文献计量学国际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
5.1 在文献计量学国际学术交流中的贡献 |
5.2 在我国文献计量学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
6 结语 |
作者贡献说明: |
(8)Altmetrics视角下的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基本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Altmetrics概述 |
2.1.1 Altmetrics的提出背景 |
2.1.2 Altmetrics 的指标及工具 |
2.1.3 Altmetrics的应用 |
2.2 影响力相关概述 |
2.2.1 学术成果影响力概述 |
2.2.2 学术成果影响力评价方法概述 |
第三章 基于Altmetrics的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研究 |
3.1 学术论文影响力产生路径分析 |
3.2 Altmetrics指标分层评价论文影响力的必要性 |
3.3 TF-IDF 思想应用于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可行性 |
第四章 基于Altmetrics的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
4.1 数据来源及获取途径 |
4.1.1 数据来源 |
4.1.2 获取途径 |
4.2 指标种类及指标的初步筛选 |
4.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分层构建 |
4.3.1 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3.2 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4.4 基于TF-IDF的指标权重计算 |
第五章 基于Altmetrics的论文影响力评价结果分析 |
5.1 高得分论文研究主题分析 |
5.2 不同学科论文得分等级分析 |
5.3 Altmetrics 评价体系与传统引文评价体系的关系分析 |
5.3.1 评价结果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
5.3.2 评价结果与被引频次的回归与预测分析 |
5.4 Altmetrics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国际眼科期刊出版时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出版时滞 |
1.2 影响因子 |
1.3 文献计量学与信息技术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二章 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数据采集 |
2.3 Pub Med数据的获取 |
2.4 数据清洗 |
2.5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3.2 论文出版时滞与年份相关性 |
3.3 论文出版时滞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
3.4 出版时滞与5年影响因子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符号表 |
综述 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及在眼科期刊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
1.2.2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
2.1 可视化 |
2.1.1 可视化的含义 |
2.1.2 可视化的发展阶段 |
2.1.3 图书情报领域中可视化研究的内涵 |
2.2 共词分析方法理论 |
2.2.1 共词分析的基本原理 |
2.2.2 共词分析的基本方法 |
2.3 知识图谱理论 |
2.3.1 知识图谱的概念 |
2.3.2 知识图谱的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选取与研究工具 |
3.1 数据选取 |
3.1.1 来源数据库的选取 |
3.1.2 数据的选取标准 |
3.2 主要研究工具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时空分布分析 |
4.1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时间分布 |
4.2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空间分布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主体分析 |
5.1 文献作者及作者合着情况分析 |
5.2 文献发文机构及合作网络分析 |
5.3 高被引文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内容分析 |
6.1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关键词分析 |
6.2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内容的聚类分析 |
6.2.1 聚类1: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的研究方法 |
6.2.2 聚类2: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的研究工具 |
6.2.3 聚类3:可视化技术实现 |
6.2.4 聚类4:可视化应用的主题热点 |
6.3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演进趋势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建议 |
第8章 结语 |
8.1 本文工作总结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文献计量学方法在我国科技期刊评价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解析[J]. 卢焱,吴国云,宋春元,李琳.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2]国内外环境科学类期刊被引半衰期的研究[J]. 周丽娟,章诚. 学报编辑论丛, 2021(00)
- [3]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规范科技期刊选题策划[J]. 叶飞,陈玮. 今传媒, 2021(10)
- [4]“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的多维度指标评价及发展趋势研究[J]. 丁佐奇,李楚威.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09)
- [5]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D]. 李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6]不为繁华易匠心 潜心钻研结硕果——孟连生在文献计量学和引文数据库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影响[J]. 高嵩,张智雄,丁颖. 图书情报工作, 2021(15)
- [7]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田径科研论文可视化研究[D]. 李迪花.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8]Altmetrics视角下的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D]. 王修涵.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9]国际眼科期刊出版时滞的研究[D]. 凌方一. 汕头大学, 2021
- [10]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D]. 王芳.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