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销理念在成教教学中的运用与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张书源[1](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汪云松[2](2021)在《北京军都山滑雪场经营与发展现状研究》文中提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滑雪运动与滑雪场建设等发展迅速,北京军都山滑雪场作为老牌滑雪场,调查其滑雪场的经营发展状况对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全民健身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以北京军都山滑雪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北京军都山滑雪场进行调查,对北京军都山滑雪场经营队伍、滑雪教练员、滑雪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雪场实地考察一个月,发放450多份的问卷。本文详细分析了北京军都山滑雪场的基本情况、滑雪教练员状况、滑雪消费者状况、经营现状等,总结和归纳了滑雪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北京军都山滑雪场的对策。一是创新模式,四季经营。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军都山滑雪场有效资源,构建军都山滑雪场复合经营模式。二是宏观分析,规划目标。在北京现有的滑雪教练的管理规则和滑雪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健全环境资源规范系统和滑雪场开发及运营系统等,规划中远期的发展目标。三是完善设备,智能雪场。军都山滑雪场在主体设施、辅助设施上需要不断的更新齐全,要及时对所有的设施与器材进行检查、维修与保养保证消费者的安全,跟上互联网的时代,打造智能化的市场,给予消费者更加便捷的体验。四是拓展项目,提升发展。雪场应该在以滑雪为核心的基础上,向更加具有创造性、趣味性、文化性结合的滑雪乐园等综合滑雪旅游度假村的模式上发展,探索一些新型的能够引起消费者共鸣的项目。五是深度培训,服务至上。滑雪场要不断加强滑雪教练员的培训与指导,同时也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服务人员等的素质、能力,打造服务至上的理念,提升档次。六是加强宣传,打造新媒体。滑雪场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开发,顺应时代的潮流,为未来铺设全新的道路,营造滑雪圣地的氛围,让消费者畅游在滑雪的海洋。
曾乾桂[3](2021)在《广告设计的兴奋点研究及其对物理教学设计的启示》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向市场推销产品、服务和观念为最终目的的广告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广告以它们特有的内容和巧妙的设计引人注目。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更好地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根据物理的教学特点,不失时机地捕抓学生的最佳兴奋点。研究广告设计对收视者的兴奋点关注,找到对教学设计的的启示,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兴奋点。这不仅可更好地落实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还可以有效改进物理教学。本论文主要进行以下的两个研究:研究一:研究广告设计,提取广告设计的兴奋点。本研究主要以戛纳广告节为主,筛选出影视类广告获奖的八则金奖作品、八则银奖作品、八则铜奖作品和未获奖的八则一般性广告,首先是对三十二则广告进行编号,然后进行观看研读,将镜头切换、色彩变换、文字内容、音响配乐、人类声音和动物声音六个元素作为兴奋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为了排除时间长短这个无关变量对统计结果有影响,将四类广告进行汇总,分别求出四类广告各类兴奋点指标出现的频次和比例。最后再选择研读影视类的八则获金奖广告的本质内容,统计三十二则广告的原创性、效益性、冲击性、艺术性和综合性五大构成要素出现次数,总结分析。目前现有的文献没有关于兴奋点分类的研究,于是根据现有查阅到的资料和本人的研究进行分类:从事物的表面,通过视听觉外在部分去刺激人的感觉器官达到让人属于兴奋的状态,统一叫外在兴奋点。而通过作品内容的挖掘,研究广告的原创性、效益性、冲击性、艺术性和综合性五大构成要素,多种表现形式传递广告的真与美,体现其社会价值等丰富内涵的统一归类为内在兴奋点。本研究结果发现获金奖广告的镜头切换频次比例最高,高达38%,银奖占30%,而铜奖和一般性广告的关注镜头切换频次比例都没有超过30%,不同类型广告不同兴奋点指标频次不一样,金银铜奖的广告都有出现动物声音,视觉兴奋点比例比听觉兴奋点比例高得明显,但是一般性广告没有出现动物声音,视觉兴奋点比例与听觉兴奋点比例相差不大。在内在兴奋点方面,金奖广告都具有了一则优秀广告五个要素,银奖和铜奖几乎都具有,最多缺一个要素,但是一般广告都没有包含完整的五个要素,单看每一则广告,都缺少两个要素以上。即优秀的广告非常关注收视者的内在兴奋点,但是一般性广告对收视者的兴奋点关注远远不够。研究二:物理教学设计的兴奋点实践研究,检验效果。由研究一的结论,进行物理教学实践研究,选择三亚某中学高一两个班级学生,一个作为控制组,另一个作为实验组。先是分别在两个班级上一堂《超重与失重》的课,控制组的教学设计没有刻意去关注学生的兴奋点,而是一节常规课。实验组的教学设计在每个环节都刻意去关注学生的兴奋点。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第一个评估依据:对比实验《超重与失重》的课后测试结果,实验组教学设计学生不但能开心快乐学习新知识,而且作业效果反馈比较好,考试成绩实验组成绩高于控制组。第二个评估依据:同行优秀的教师对《超重与失重》量化评分评课,实验组成绩高于控制组。第三个评估依据:以实验组《超重与失重》的课堂实际教学,形成论文《超重与失重教学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体现》参加2019年三亚市优秀物理论文大赛获得市级二等奖。有理可依,有据可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说服力。经综合分析,本论文得到以下4个结论:1.在统计的结果中发现不论是戛纳广告节获奖的典型广告设计还是作为实验对象的教学设计都是特别关注收视对象的外在兴奋点和内在兴奋点。通过网络调研和深度对比研究,结果一致。2.在教学设计中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外在兴奋点。例如教学精心设计,语言幽默诙谐,语音语调要抑扬顿挫,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希沃助手手机电脑同屏、苹果录屏大师直播等软件帮助,增强实验的可视性,演示效果明显、直观,实时,进行艺术性教学。3.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内在兴奋点。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从关注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落实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4.物理的教学设计要敢于创新,同时关注学生的外在兴奋点和内在兴奋点。打破传统的板板正正的教学方式。向深度教学方向进行,敢于挑战,大胆创新,充分利用现在的Dislab数字化实验,力无线传感器等数字化器材,这会大大地提高物理课堂效率。通过这样网络调研和深度对比研究找出广告设计对教学设计的重要启示,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这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促进学习者学习;有利于改进物理教学,提高物理教学效率;有利于物理教学工作的顺利长久地开展,更好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并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开辟捷径。
沈吉[4](2020)在《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指出论文旨在通过探索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从而在一定范围内解决精准扶贫的问题,重点落在如何服务上,而不是某个研究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或者机制。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精准扶贫战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过渡之年。扶贫阶段的推进,伴随着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职业教育帮扶贫困地区劳动素质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扶贫阶段的推进,伴随着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职业教育帮扶贫困地区劳动素质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论文第一、二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现有国内外文献资料,对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探索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架构。基于对当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案例的文本分析,为了更有针对性的提升职业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科学化水平,论文除了从相对宏观的角度对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整体结构的组成要素进行构建之外,对人才培养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索,从“是什么what”走向“如何形成how”,从现实案例出发,总结经验,提出问题,为探寻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科学化路径提供现实基础。并以扎根理论三级编码为研究方法,Nvivo12.0软件为研究工具,对“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写作联盟”创办至今的144篇“职教扶贫精选案例”进行质性研究的过程与结果,参考“比较法”、“2R原则”、预留法保障研究的信效度和编码的饱和度。编码结果进一步从实践角度检验了第二章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架构,得出的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要素内涵,主要包括“能力本位”的微观协同、“量质并举”的中间协同、“三维协同”的外部协同、“开放共融”的宏观协同四个部分,具体有17个核心要素组成。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以区域性自然、经济、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党建为引领,依托自身优势,借助科研、政策、平台等力量,加强师资建设,完善农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制度规范和层次结构,从而达到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功能性能力、认知性能力和元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现存问题和论文构建的范式,提出以下对策: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需要注重纵向上贯通,形成普职成各级相互衔接的培养目标,横向上融通,政企校协协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时空上打破限制,建设全息式教学资源库,更好地适应和推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第七章,总结了研究结果,分析了存在不足,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展望,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理论,最终形成可推广的研究成果。
吴易[5](2020)在《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在中职网络营销课程中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学信息化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途径,混合式学习是信息化教学的代表性方式。在中职网络营销课程中应用混合式学习探索提升中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效果途径,可以为其他教师中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梳理混合式学习相关理论,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和课程要求,提出适用于中职网络营销课程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实施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教学实验,运用量化分析检验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成果,证明了采用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的实验班学习效果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对照班,并给出教学案例作为参考。然后,分析了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原因,提出了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增长了课外学习时间、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师生交流机会三个原因。最后,对开展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提供参考建议,一是要注意学习环境的建设,二是要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三是多尝试教学方式的融合。
李惠鲜[6](2020)在《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理念的提出,更加强调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践行能力。结合《生活与哲学》课程特点,引入尝试教学法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有力途径。把尝试教学理论体系和《生活与哲学》具体情况相结合,对《生活与哲学》课程教学蕴含着巨大价值。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对《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的具体含义进行界定,从三个角度剖析《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的实施原则和措施进行展开研究,最后提炼出运用过程中的几点实施建议并创设完整的《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课例展示。研究结论:第一,从学生层面看。《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第二,从教师层面看。在《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有利于创建师生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第三,从课程层面看。丰富了《生活与哲学》的课堂教学方法,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张小梨[7](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指出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李佩[8](2017)在《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以职业能力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以及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长久发展。本文在职业能力的视角下,通过调查,了解企业对会计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及四川师范大学广汉校区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成人课程开发理论、核心职业能力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发展教育学理论和通识教育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其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改革其课程设置的建议,以期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能更加科学合理,并为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提供借鉴。本研究中的“课程设置”是指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组成的整体系统。本研究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介绍职业能力及会计职业能力的构成。第四部分:分析企业对会计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结果,主要是从会计职业知识、会计职业技能和会计职业价值观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对会计职业能力的需求。第五部分:分析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在课程目标方面,对会计职业能力分析不足,没有明晰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方面,不能满足社会所需的会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需要,缺失会计职业价值观教育;在课程实施方面,学生实践环节薄弱,课程实施方式单一;在课程评价方面,课程评价目标的成人职业特色不突出,课程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单一。第六部分: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包括社会和高等院校对成人高等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成人高等教育教管人员在课程观念上存在问题;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团队和规范的课程设置流程;缺少“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中存在种种矛盾与冲突。第七部分:职业能力视角下改革成教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提出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宏观层面的外部保障。第二,确立科学的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理念,这些理念主要包括:确立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理念,确立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相统一的理念,确立课程设置应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理念。第三,建立科学的课程设置机制,包括建立专门的课程设置团队,建立规范而科学的课程设置流程。第四,确立科学而具体的课程目标。第五,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第六,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第七,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胡刚[9](2014)在《基于项目管理的浙江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改善研究》文中提出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提升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总计有数千万人参加了成人高等教育,通过学习获得了高等学历、学位,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为社会进步、经济建设、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浙江省作为我国的经济、教育大省、强省,成人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迎来了黄金时代,创造了辉煌的成绩。近年来,随着教育大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持续增长,我省部分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单位出现了招生难、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数量萎缩、办学水平下降的现象。成人高等教育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和历史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积极应对客观环境,转变办学思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是摆在我省成人高等教育事业面前的严峻挑战。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运用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成人高等教育完全符合“项目”的标准;有明确的目标,即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管理水平,促进社会文化科技发展;具有明确的办学周期,受客观教学资源的限制;需要多种资源,包含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场地资源、技术资源,运用于日常管理工作。各院校、教学单位可根据办学层次、专业、性质的不同将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分作若干项目,并根据项目的特点,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管理。本文首先回顾了浙江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国内外目前对于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目标。阐述了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介绍和分析几种本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然后,本文详细分析了我省成人高等教育现阶段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和自身的问题,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客观原因和内部制约因素,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接着,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提出如何解决浙江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我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水平提升的途径,阐明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展望研究指导价值,以期对浙江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有所裨益。
崔晴晴[10](2013)在《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以L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社会成员持续学习的热情被点燃。为了职业能力、自身素质的提高,乃至实现自我发展,越来越多的成人学习者参与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中。如果说终身教育是成人教育的本质特征,那么作为其高层次教育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便不能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范式来普及、传授。但现如今,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普教化”的现象依然存在,“满堂灌”、“独白式”的教学充斥于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漠视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和学习需求,也使其自身应具有的教学特色被淹没,以至于“失却自身”甚至失去了“立足之本”。为其另辟蹊径,探求一条适合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自身发展的道路便显得尤为迫切、重要。本文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视角,拟将“对话教学”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使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根植于“对话教学”中,从中汲取利于其改进教学的经验,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更好的发展建构新的视角。本文首先选取L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作为案例,对其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通过发放问卷、访谈调查以及实地观察,分别对其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从而对其高等教育教学情况进行总体的把握与分析,透视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造成该教学现状的成因。接下来对对话教学理论进行了概述,通过解读何谓“对话”,对话教学的内涵与特征、对话教学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话教学的形式和意义这几个方面的阐述,从整体上把握对话教学的真正内涵与特殊价值,为对话教学理念引入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奠定理论基础。针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阐述对话教学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特有理念、意义和价值,主张走向“成人对话教学”,将对话教学的理念引入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这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应然选择。最后就改进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提出相关建议,提出了实施成人对话教学的以下策略:做自觉对话的成人教育者;重申成人对话教学的人本化教学目标;选择切合成人生活实际的对话教学内容;倡导对话教学方式的运用;建构多元化的成人对话教学评价机制以及建立“我--你”对话型的师生关系。
二、营销理念在成教教学中的运用与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销理念在成教教学中的运用与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电子技能实训 |
2.1.2 中等职业教育 |
2.1.3 职业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CDIO理论 |
2.2.2 体验学习理论 |
2.2.3 情境认知理论 |
2.2.4 “知行合一”理论 |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
3.1.1 就业面向岗位 |
3.1.2 专业培养目标 |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
3.1.4 教学标准分析 |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
3.2.1 教学目标 |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
3.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
3.3.5 调查问卷总结 |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
5.1 课程结构设计 |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
5.2 课程标准构建 |
5.3 课程目标构建 |
5.4 课程内容构建 |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
6.2 前期准备 |
6.2.1 实践目的 |
6.2.2 实践内容 |
6.2.3 授课对象 |
6.2.4 环境设计 |
6.2.5 教材准备 |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
6.3.1 环境搭建 |
6.3.2 材料准备 |
6.3.3 案例实施 |
6.3.4 分析调整 |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
6.4.1 材料准备 |
6.4.2 案例说明 |
6.4.3 案例实施 |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
附录Ⅶ 任务书 |
(2)北京军都山滑雪场经营与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实地调查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北京市滑雪场总体概况 |
3.1.1 滑雪场数量与分布情况 |
3.1.2 滑雪场基础设施情况 |
3.1.3 滑雪场经营情况 |
3.1.4 述评 |
3.2 北京军都山滑雪场基础设施发展状况分析 |
3.2.1 军都山滑雪场主体硬件设施 |
3.2.2 军都山滑雪场辅助配套设施 |
3.3 北京军都山滑雪场经营状况 |
3.3.1 军都山滑雪场运营情况分析 |
3.3.2 军都山滑雪场经营理念调查分析 |
3.3.3 军都山滑雪场经营方式调查分析 |
3.3.4 军都山滑雪场定价状况 |
3.4 北京军都山滑雪场的SWOT分析 |
3.4.1 军都山滑雪场的SWOT分析 |
3.4.2 军都山滑雪场的SWOT分析结论 |
3.5 北京军都山滑雪场经营队伍情况分析 |
3.5.1 军都山滑雪场教练员的现状分析 |
3.5.2 军都山滑雪场管理者情况分析 |
3.6 北京军都山滑雪场消费者现状分析 |
3.6.1 军都山滑雪场消费者的基本情况 |
3.6.2 军都山滑雪场消费者的消费情况 |
3.6.3 军都山滑雪场消费者对场地设施情况的满意度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完善设备,智能雪场 |
4.2.2 创新模式,四季经营 |
4.2.3 深度培训,服务至上 |
4.2.4 挖掘市场,加大宣传 |
4.2.5 拓展项目,提升发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北京军都山滑雪场教练员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北京军都山滑雪场旅游客源市场调查问卷 |
(3)广告设计的兴奋点研究及其对物理教学设计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总体设计 |
第2章 广告设计的兴奋点研究 |
2.1 调研广告设计 |
2.2 研究典型广告设计的兴奋点 |
2.3 本研究的结论 |
2.4 提炼出对教学设计有效改进的参考点 |
第3章 基于兴奋点的教学实践研究 |
3.1 研究设计 |
3.2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的兴奋点研究 |
3.3 《超重与失重》教学效果评估 |
3.4 本研究的结论 |
第4章 结论与启示 |
4.1 结论 |
4.2 启示 |
第5章 创新与不足 |
5.1 研究创新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超重与失重教学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体现》教学论文 |
附录二:《超重与失重》导学案 |
附录三:戛纳广告节部分金奖作品截图和链接 |
附录四:戛纳广告节部分银奖作品截图和链接 |
附录五:《超重与失重》课后测试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4)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职业教育 |
1.4.2 精准扶贫 |
第二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
2.1 协同理论基本概念 |
2.2 协同理论基本特性 |
2.3 协同理论基本类型 |
2.4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协同架构 |
第三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审视 |
3.1 “理论+实训+实习+就创业”全过程育人模式 |
3.1.1 设置特色理论课程 |
3.1.2 稳步推进项目实训 |
3.1.3 保障顶岗实习质量 |
3.1.4 助力就业创业孵化 |
3.2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四维模式 |
3.2.1 政府+高校,搭建非遗研创基地 |
3.2.2 企业+高校,践行人才双育理念 |
3.2.3 科研机构+高校,科学助力精准扶贫 |
3.3 “文化+思政+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 |
3.3.1 “思政+红色文化”,开创教育扶贫新思路 |
3.3.2 “产业+生态基地”,找准精准扶贫突破口 |
3.3.3 “文化+产业”,形成区域品牌影响力 |
3.4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3.4.1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
3.4.2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
3.4.3 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匮乏 |
第四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要素编码过程 |
4.1 研究的对象 |
4.1.1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
4.1.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 编码结果检验 |
4.2.1 “比较法”确保信度 |
4.2.2 “2R”原则确保效度 |
4.2.3 预留法确保饱和度 |
4.3 案例材料文本分析 |
4.3.1 一级:开放式编码 |
4.3.2 二级:主轴式编码 |
4.3.3 三级:选择式编码 |
4.4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理论构建 |
第五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内涵阐释 |
5.1 “能力本位”的微观协同 |
5.1.1 功能性能力 |
5.1.2 认知性能力 |
5.1.3 内生性元能力 |
5.2 “量质并举”的中间协同 |
5.2.1 “需求导向型”培养目标 |
5.2.2 “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 |
5.2.3 “优势特色型”专业设置 |
5.2.4 “阶梯式”层次结构 |
5.2.5 “双元”师资队伍建设 |
5.2.6 “五位一体”制度规范 |
5.3 “三维协同”的外部协同 |
5.3.1 党建引领聚民意 |
5.3.2 产业发展励民志 |
5.3.3 平台奠基解民忧 |
5.3.4 科研助力扶民智 |
5.3.5 政策支持保民生 |
5.4 “开放共融”的宏观协同 |
5.4.1 自然环境 |
5.4.2 文化环境 |
5.4.3 经济环境 |
第六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
6.1 明确普职成协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
6.1.1 中职塑技:职业明晰+技能培养+创新意识 |
6.1.2 高职立志:职业规划+技能提升+创新能力 |
6.1.3 成教赋能:职业分析+技能提升+创业信心 |
6.2 构建政企校协协同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
6.2.1 政府:完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能 |
6.2.2 企业:产学深度融合,参与人才培养与考核 |
6.2.3 行业协会:完善行业准入标准,提高院校机构教学质量 |
6.2.4 职业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就业力 |
6.3 建设国内外协同的人才培养资源库 |
6.3.1 突破时空限制,打造全球化络平台 |
6.3.2 发展区域经济,建设农村实践基地 |
6.3.3 依托各界资源,打通产销供应链 |
6.3.4 借力职教联盟,创造国际交流机会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案例原始文本资料以湖南工艺美术学院为例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在中职网络营销课程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课程应用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现状评述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学设计 |
第一节 微信平台介绍 |
第二节 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 |
第三节 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平台设计 |
第四节 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教学方案设计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学实验 |
第一节 实验概述 |
第二节 实验前测分析 |
第三节 实验准备 |
第四节 实验过程 |
第五节 实验后测分析 |
第六节 教学案例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总结 |
第一节 教学效果与原因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
第三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实验前测问卷 |
附录二 :实验后测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方法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尝试教学法的相关概述 |
一、尝试的含义 |
二、尝试教学法的内涵 |
(一)尝试教学法的含义 |
(二)《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 |
三、尝试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特征 |
(一)理论基础 |
(二)尝试教学法的特征 |
四、尝试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分类 |
(一)基本模式 |
(二)灵活模式 |
(三)整合模式 |
第二章 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活与哲学》课中运用的价值分析 |
一、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
(一)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性 |
(二)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理念相契合 |
二、运用的重要性分析 |
(一)有助于提高《生活与哲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
(二)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和创新精神 |
三、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
(一)教育观念的支撑 |
(二)尝试教学法的有效性 |
(三)人自身的属性 |
第三章 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的实施原则与措施 |
一、《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的实施原则 |
(一)学生尝试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
(二)自主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
(三)即时反馈与即时矫正相结合 |
(四)基础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
二、《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的实施步骤 |
(一)尝试准备阶段 |
(二)主体尝试阶段 |
(三)二次尝试练习阶段 |
第四章 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的实施建议与课例展示 |
一、《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的实施建议 |
(一)灵活处理起始概念引入课 |
(二)提高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 |
(三)提高教师综合运用尝试教学模式的能力 |
(四)提高教师应对尝试错误的能力 |
(五)提高教师尝试教学评价的能力 |
二、《生活与哲学》尝试课堂教学的具体课例展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
三、深圳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施方案 |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
一、产业发展情况 |
二、“宝安模式”内容 |
三、“宝安模式”成效 |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
一、“职教集团”背景 |
二、“职教集团”特点 |
三、“职教集团”成效 |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
一、“校企合作”现状 |
二、“校企合作”内容 |
三、“校企合作”成效 |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
四、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以职业能力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成人课程的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关于成人高等会计教育课程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调查研究法 |
1.3.3 理论研究法 |
2、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
2.1.2 会计与会计专业 |
2.1.3 课程设置、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 |
2.1.4 能力、职业能力与会计职业能力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成人学习理论 |
2.2.2 成人课程开发理论 |
2.2.3 核心职业能力理论 |
2.2.4 发展教育学理论 |
2.2.5 通识教育理论 |
3、职业能力及会计职业能力的构成 |
3.1.能力 |
3.1.1 能力的概念 |
3.1.2 能力的构成 |
3.2 职业能力 |
3.2.1 职业能力的概念 |
3.2.2 职业能力的构成 |
3.3 会计职业能力 |
3.3.1.会计职业能力研究的方法 |
3.3.2 会计职业能力的构成 |
4、企业对会计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结果分析 |
4.1 研究工具、方法与对象 |
4.2 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3 调查结果分析 |
4.3.1.企业对会计人员职业知识的需求 |
4.3.2 企业对会计人员职业技能的需求 |
4.3.3.企业对会计人员职业价值观的需求 |
5、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
5.1 课程目标不明确、不全面 |
5.2 课程内容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要且不完备 |
5.2.1 课程内容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要 |
5.2.2 会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
5.3 课程实施中学生实践环节薄弱 |
5.3.1 会计专业实训基地不完善 |
5.3.2 课程实施方式单一,教材结构及课时分配不合理 |
5.4 课程评价目标、内容、方式和主体都存在问题 |
5.4.1 课程评价目标的成人职业特色不突出 |
5.4.2 课程评价内容不全面 |
5.4.3 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
5.4.4 课程评价主体单一 |
6、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6.1 社会和高等院校对成人高等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
6.2 成人高等教育教管人员在课程观念上存在问题 |
6.3 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团队和规范的课程设置流程 |
6.4 缺少“双师型”教师 |
6.5 校企合作中存在种种矛盾与冲突 |
7、职业能力视角下改革成教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
7.1 强化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外部支撑 |
7.2 确立科学的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理念 |
7.2.1 确立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理念 |
7.2.2 确立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相统一的理念 |
7.2.3 确立课程设置应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理念 |
7.3 建立科学的课程设置机制 |
7.3.1 应有专门的课程设置团队 |
7.3.2 建立规范而科学的课程设置流程 |
7.4 确立科学而具体的课程目标 |
7.5 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
7.6 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
7.6.1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
7.6.2 创新校企合作形式 |
7.6.3 加强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
7.6.4 创新课程实施方式,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
7.7 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
7.7.1 确立科学的课程评价目标 |
7.7.2 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
7.7.3 创新课程评价方式 |
7.7.4 增加课程评价主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9)基于项目管理的浙江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浙江省成人高等教育概况 |
1.2.1 浙江省成人高等教育的兴起与发展阶段 |
1.2.2 浙江省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 |
1.3 国内外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写作思路 |
1.4.4 各章节安排 |
1.5 本文研究创新点 |
2 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
2.1 项目与项目管理的基础理论 |
2.1.1 项目的特征 |
2.1.2 项目管理与项目管理的核心 |
2.2 本文研究所涉及的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
2.2.1 项目可行性研究 |
2.2.2 项目质量管理 |
2.2.3 项目利益相关者 |
3 浙江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
3.1 浙江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管理中的问题 |
3.2 浙江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
3.3 浙江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中的问题 |
3.4 浙江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浅见 |
3.4.1 从学历补偿向终身教育转变 |
3.4.2 从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转变 |
3.4.3 办学模式信息化 |
3.4.4 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合作 |
4 浙江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提升途径探讨 |
4.1 以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改善成教招生专业设置研究 |
4.1.1 确定性评价 |
4.1.2 不确定性评价 |
4.1.3 项目可行性研究确定招生专业的流程 |
4.1.4 补充说明 |
4.2 以项目质量管理理论改善成教教学、学生管理研究 |
4.2.1 浙江成教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管理研究 |
4.2.2 浙江成教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管理研究 |
4.3 以项目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展校企合作研究 |
4.3.1 浙江校企各自困境及成因分析 |
4.3.2 开展校企合作双方受益分析 |
4.3.3 以项目利益相光者理论开展校企合作探讨 |
4.3.4 成效分析 |
4.3.5 浙江成教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探讨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和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以L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 |
(二) 国内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 |
(三) 国外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研究 |
(四) 国内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研究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对话教学、成人对话教学 |
(二) 成人高等教育 |
(三)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现状分析——以L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为例 |
一、个案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一) 调查对象的选取 |
(二)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三)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二、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现状概览 |
(一) 关于成人学员的基本信息 |
(二) 调研结果分析 |
三、存在的问题透视及原因分析 |
(一) 成教教师忽视成人学员的学习需求 |
(二) 主客体对立性的师生关系依然存在 |
(三) 教学目标缺乏“以学员为本”的人文关怀 |
(四) 教学内容与学员实际生活相脱离 |
(五) “独白式”讲授的教学方式占据主导地位 |
(六) 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缺乏特色 |
第三章 对话教学理论概述 |
一、解读“对话” |
(一) 对话的涵义 |
(二) 对话的特征 |
二、对话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
(一) 对话教学的内涵 |
(二) 对话教学的特征 |
三. 对话教学的要素及其关系 |
(一) 对话教学的要素 |
(二) 对话教学各要素间的关系 |
四、对话教学的形式 |
(一) 主导性对话——“我——它”的提问式对话 |
(二) 主体间性对话——“我——你”的平等对话 |
(三) 批判性对话——师本、生本之间的对话 |
五、对话教学的意义 |
(一) 作为教学方式的意义 |
(二) 作为教学目的的意义 |
(三) 作为教学伦理的意义 |
第四章 走向对话教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应然选择 |
一、对话教学符合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 |
二、对话教学贴近成人的生活世界 |
三、对话教学关注成人意义的生成 |
四、对话教学彰显新型的“我——你”对话型师生关系 |
第五章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新视角——成人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做自觉对话的成人教育者 |
(一) 做能对话的成教教师 |
(二) 培养成人学习者的对话意识 |
二、重申成人对话教学的人本化教学目标 |
(一) 摒弃“异化”的成人教学目标 |
(二) 引领成人关注未来生活走向 |
三、选择切合成人生活实际的对话教学内容 |
(一) 选择与成人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教材内容 |
(二) 注重对提高学员各方面能力的应用性知识、技能的讲授 |
四、倡导对话式教学方式的运用 |
(一) 创设适宜的成人对话教学情境 |
(二) 设计成人对话教学的原则 |
五、建构多元化的成人对话教学评价机制 |
(一) 选择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
(二) 制定全面化的评价内容 |
(三) 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
六、建立“我——你”对话型的师生关系 |
(一) 营造具有安全感的教学氛围 |
(二) 师生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营销理念在成教教学中的运用与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2]北京军都山滑雪场经营与发展现状研究[D]. 汪云松.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广告设计的兴奋点研究及其对物理教学设计的启示[D]. 曾乾桂. 西南大学, 2021(01)
- [4]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研究[D]. 沈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在中职网络营销课程中应用研究[D]. 吴易.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李惠鲜.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8]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以职业能力为视角[D]. 李佩.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9]基于项目管理的浙江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改善研究[D]. 胡刚.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5)
- [10]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以L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为例[D]. 崔晴晴.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