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螺旋霉素致药疹一例报告

乙酰螺旋霉素致药疹一例报告

一、乙酰螺旋霉素致药疹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韦丽秋[1](2019)在《改良二联七天疗法在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治患者中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幽门螺杆菌的耐药越来越来严重,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此外,对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新的治疗药物是每个临床医生面对的挑战。本研究采取改良二联七天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治患者,评价改良二联七天疗法在根治幽门螺旋感染初治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力求找到一种更安全、经济效益比更高的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门诊、住院部经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明确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初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男性40例、女性45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3.87±9.08)岁。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47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6.99±11.64)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85例:给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呋喃唑酮片100mg”,均为每日4次,疗程为7天。对照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枸橼酸铋钾颗粒220mg、阿莫西林胶囊1000mg、吠喃唑酮片100mg”,均每日2次,疗程为14天。所有患者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13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为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根除率计算采用意向性分析(ITT分析)和符合方案数据分析(PP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全部统计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试验组85例患者中,完成试验的有75例,未完成试验的有10例,其中有2例因无法耐受头昏、乏力而退出,有8例拒绝复查而退出,根除率为PP分析为86.7%(65/75),ITT分析为76.5%(65/85)。对照组85例患者中,完成试验的有78例,未完成试验的有7例,均为拒绝复查而退出,根除率PP分析为89.7%(70/78),ITT分析为82.4%(70/85)。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试验组出现不良反应有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不良反应症状主要有恶心、头晕、乏力、全身无力、全身酸痛、头痛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大多为轻度,停药后即缓解至消失,无需特殊治疗,其中有2例患者在服药的第2天即出现明显的全身无力、全身酸痛、头痛而停止服药。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有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不良反应症状主要有恶心、头晕、乏力、口苦等。对照组患者大部分出现的不良反应均较轻,不良反应症状可在停药后自行缓解而无需特殊治疗,无患者因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依从性、成本比较.:观察组依从性为97.6%(83/85),对照组为95.3%(81/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成本的比较:观察组每例成本为人民币306.7元,显着少于对照组的395.1元。结论:高剂量、高给药频率的改良二联七天疗法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安全性以及依从性上和标准铋剂四联疗法相当,而且较铋剂四联疗法成本更低。

何正平,陆红,吴忠良[2](2006)在《乙酰螺旋霉素的不良反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分析乙酰螺旋霉素的不良反应。方法:查阅、汇总、分析1994年至2004年医药文献所报道的乙酰螺旋霉素不良反应。结果:乙酰螺旋霉素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血尿、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肾脏损伤、听觉损伤、精神障碍、支气管哮喘、急性多发性关节炎、眩晕症、头痛、顽固性呃逆等。结论:乙酰螺旋霉素临床应用广泛,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胡安新,姚荣[3](2004)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文中认为

覃耀远[4](2001)在《乙酰螺旋霉素的不良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勇,李再元[5](2000)在《引起严重皮肤反应的药物》文中提出

于淑娟,姜俊滨,王玉宾[6](2000)在《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的临床特征、机理及防治》文中认为诱发和引起剥脱性皮炎的药物有抗微生物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循环系统用药及其他用药。引起剥脱性皮炎的临床症状典型 ,发病机理比较复杂 ,提出预防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的三条措施及治疗方法。

钱焕荣[7](2000)在《乙酰螺旋霉素致药疹1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乙酰螺旋霉素的乙酰化衍生物,其抗菌谱和其它大环内酯类抗菌相似,临床上主要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感染,其不良反应少、毒性低,过敏反应少见。笔者临床观察口服乙酰螺旋霉素致全身药疹1例,现报道如下。

董华,任思荣[8](1997)在《乙酰螺旋霉素的不良反应》文中研究指明报道乙酰螺旋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肾脏损害,舌苔变黑,小儿尿失禁,白细胞减少等.

雷敏[9](1995)在《乙酰螺旋霉素致药疹2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乙酰螺旋霉素致药疹2例报告雷敏(暨南大学校门诊部,510632,广州)关键词:乙酰螺旋霉素,药疹,呼吸道感染中图分类号:R978.15乙酰螺旋霉素(Acetylspiramycin)是新型大环内脂类抗生素 ̄[1].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奈瑟氏菌及肺炎支原...

覃文怀,谢文英[10](1994)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文中研究说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桂林市人民医院药剂科覃文怀,谢文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族化学结构和抗菌作用相近似的抗菌药物[1],它包括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和白霉素等,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类抗生素,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系统的反应,如腹部不适、恶...

二、乙酰螺旋霉素致药疹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酰螺旋霉素致药疹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二联七天疗法在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治患者中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一、幽门螺杆菌的概述
        二、幽门螺杆菌的概念
        三、幽门螺杆菌的特性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
        五、幽门螺杆菌的易感人群及流行病学
        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
        七、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适应症
        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九、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标准
        十、胃酸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的影响
        十一、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治疗的现状
    第一章 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
        1.2 试验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呋喃唑酮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1.1 有关呋喃唑酮的药物说明
        1.2 呋喃唑酮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应用及疗效
        1.3 幽门螺杆菌对呋喃唑酮的耐药机制和耐药情况
        1.4 呋喃唑酮的不良反应
        1.5 含呋喃唑酮方案的一些争议
        1.6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不良反应
    1.1 过敏反应
        1.1.1. 致死
        1.1.2. 休克
        1.1.3 会阴糜烂
        1.1.4. 药疹
    1.2 消化系统
        1.2.1. 剧烈腹痛
        1.2.2. 呃逆
    1.3 血液系统
        1.3.1. 急性溶血性贫血
        1.3.2. 白细胞减少
    1.4. 神经系统
    1.5. 呼吸系统
    1.6. 耳毒性
    1.7 心脏毒性
    1.8 肝损害
    1.9 胃肠道不良反应
2 大环内酯类的药物相互作用
    2.1 与抗癫疒间药的相互作用
    2.2. 与茶碱的相互作用
    2.3 与西沙必利的相互作用
    2.4 与氯氮平的相互作用
    2.5 与地高辛的相互作用
    2.6 与洛伐他汀的相互作用
    2.7 与三唑仑和咪哒唑仑的相互作用
    2.8 与丙戊酸的相互作用
    2.9 新大环内酯类干扰
    2.10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5)引起严重皮肤反应的药物(论文提纲范文)

1 卡马西平
2 阿莫西林
3 乙酰螺旋霉素
4 庆大霉素
5 环丙沙星
6 洁霉素
7 利福喷丁
8 牛黄解毒片
9 氧氟沙星
10 非普拉宗
11 达克宁
12 皮炎平
13 伊曲康唑
14 正红花油
15 右旋糖酐40
16 羟基脲
17 地奥心血康
18 美西律

(6)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的临床特征、机理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及特征
    (一) 共同特征:
    (二) 常见药物引起剥脱性皮炎的发病特征
        1. 抗微生物药:
        2. 中枢神经系统用药:
        3. 循环系统用药:
        4. 其他药物:
二、发病机理
    (一) 抗原-抗体反应:
    (二) 迟发 (细胞介导) 型过敏反应:
    (三) 类过敏反应:
三、防治
    (一) 剥脱性皮炎的预防
    (二) 剥脱性皮炎的治疗
        1. 消除病因:
        2. 对症治疗:
        3. 加强护理:

四、乙酰螺旋霉素致药疹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二联七天疗法在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治患者中的疗效研究[D]. 韦丽秋.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 [2]乙酰螺旋霉素的不良反应[J]. 何正平,陆红,吴忠良. 抗感染药学, 2006(03)
  •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J]. 胡安新,姚荣.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4(11)
  • [4]乙酰螺旋霉素的不良反应[J]. 覃耀远.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01(03)
  • [5]引起严重皮肤反应的药物[J]. 马勇,李再元. 药学进展, 2000(06)
  • [6]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的临床特征、机理及防治[J]. 于淑娟,姜俊滨,王玉宾.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00(01)
  • [7]乙酰螺旋霉素致药疹1例报告[J]. 钱焕荣. 职业与健康, 2000(01)
  • [8]乙酰螺旋霉素的不良反应[J]. 董华,任思荣. 医药导报, 1997(03)
  • [9]乙酰螺旋霉素致药疹2例报告[J]. 雷敏.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995(04)
  • [10]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J]. 覃文怀,谢文英. 桂林医学院学报, 1994(S1)

标签:;  ;  ;  ;  ;  

乙酰螺旋霉素致药疹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