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会计理论与实践看我国会计改革

从美国会计理论与实践看我国会计改革

一、从美国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看我国会计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黄静[1](2019)在《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文中提出中职会计专业是一个培养应用型财经类专门人才的平台,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手段,培养能够胜任会计核算员、银行柜员、出纳、收银员、统计员、营销员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初级专门人才。一方面,需要掌握一定的会计原理作为基础,以适应日常工作及自身职业晋升需要;另一方面,也需要具备零距离上岗的实践动手能力,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会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及技术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如何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是会计教育界的一道难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是会计专业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本人通过期刊、书籍、报纸、网络等搜集国内外有关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专着、论文、调查报告等,全面了解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并进行相关调查问卷,对问卷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有利于更好了解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体系、教学评价等,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原因和对策。实践教学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实践教学的工作开展得并不尽人意。运用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实践教学过程的本身及各方对实践教学的影响,本人对长沙中职学校承担会计教学工作的教师和就读会计专业的中职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会计专业实践基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会计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从中了解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包括学生及其家长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没有深刻认识、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与行业培育机会不多、各方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支持有限、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缺乏权威的评价标准等,并据此提出一系列加强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看法和建议,如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完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培养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等。

本刊编辑部[2](2015)在《中国经济法学发展评价(2012—2013) 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导言本报告是本刊2012-2013年学科发展评价报告之一,也是继《中国经济法学发展评价(2010-2011)》后,针对2012-2013年在期刊上发表的经济法学论文进行的评价。有鉴于此,本次学科评价的选择标准、工作步骤依循前例,而本报告的基础思路和结构框架则在承袭前次报告的基础上略为加以改进,更为注重于"评"而不是"述"。与2010-2011年期刊论文的选取范围基本保持一致,纳入2012-2013年经济法学科发展评价报告的论文包括:2012、2013两年间公开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

赵振洋[3](2015)在《我国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宏观经济与微观企业互动的研究框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加入WTO已有十五年之久,这一阶段我国企业逐渐开始参与到整个国际经济市场的核心竞争,企业外部竞争日益激烈化、残酷化和全程化,这些竞争涵盖了企业从“生产—销售—配送—售后服务”的全过程,企业管理者的成本管理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迫切性,管理者们必须努力寻求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降低每个环节成本的多种有效途径,成本费用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在当今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下经营活动的重中之重,而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成本性态,传统管理会计认为不同性质的成本与企业业务量之间存在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但是在企业实务中,企业的成本费用并不是完全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呈对称性变化的,有时企业的费用或成本与业务量存在非对称现象,学者们称为“费用粘性”。费用粘性的提出质疑了传统成本性态理论,也引起了学术界对费用粘性相关研究的高度关注。通过本文对费用粘性影响的研究,有助于丰富费用粘性相关理论,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成本管理理论,有助于推进市场化改革,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供指导,提高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推动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以及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治理,因此关于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方法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首先选择规范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学术界费用粘性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归纳和总结,并对上述文献进行述评,其次分析费用粘性的相关理论基础:委托代理问题、不完全契约理论和有限理性假说等,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再次详细介绍饶品贵和姜国华(2011)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企业行为互动关系”为基础的会计与财务研究框架,最后基于理论框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别验证地区要素市场化指数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宏观货币政策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全文总共分为七章,各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揭示费用粘性提出的经济背景,然后分析研究费用粘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详细描述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并分析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在费用粘性研究过程中的创新点。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对国内外学术界费用粘性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并根据费用粘性的存在性、特性和差异性、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归纳,并从资源调整成本、管理层预期和代理问题三个角度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对上述文献进行述评,在肯定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阐述了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指出了费用粘性研究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研究方向。第三章: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界定了成本习性、费用粘性和资源的调整成本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着重介绍了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有限理性假说,根据这些理论基础,分别分析了这些理论与费用粘性之间的关系,解释了这些理论对费用粘性产生影响的全过程,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第四章:宏观经济与微观企业行为互动为基础的会计与财务研究研究框架。本章首先对国内外学术界的会计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详细介绍了姜国华和饶品贵(2011)首次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企业行为互动”为基础的会计与财务研究框架,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企业行为互动关系的研究,以及对两者之间传导机制进行研究,新的研究框架的提出对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研究产生了两大启示,从而拓展会计研究视角,为会计学术界提供了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有机结合,发挥宏观货币政策的指引作用,有助于系统的全面的进行会计领域研究。第五章:基于研究框架对市场化指数与费用粘性的实证研究。在饶品贵和姜国华(2011)提出“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互动”为基础的研究框架的启发下,借鉴研究框架的分析视角的基础上,本章主要研究市场化指数(主要是指地区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地区要素市场化指数—资源调整成本—费用粘性”这一研究思路模式,将经济学的市场化指数研究和财务会计学的费用粘性研究进行交叉研究,不仅用资源的调整成本理论(Adjustment Costs)解释费用粘性的变化,同时也分析了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的地区要素市场发育水平对企业费用粘性变化的影响。本章选取2001年-2006年度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研究对象,地区要素市场化指数主要选取樊纲和王小鲁(2011)公布的地区要素市场发育程度指数,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注册所在地要素市场化程度与企业费用粘性显着负相关,地区要素市场化指数越高,公司的费用粘性越弱;相反的,地区要素市场化指数越低,公司的费用粘性越强,同时还发现地区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对管理费用粘性的影响比对销售费用粘性的影响更加显着。第六章:基于研究框架对宏观货币政策与费用粘性的实证研究。鉴于饶品贵和姜国华(2011)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互动”为基础的研究框架,借鉴研究框架的分析模式的基础上,本章主要研究宏观货币政策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将经济学的宏观货币政策研究和财务会计学的费用粘性研究进行交叉研究,不仅用资源的调整成本理论和代理问题解释费用粘性的变化,同时也分析了宏观货币政策对企业费用粘性变化的影响。在理论分析过程中首先着重介绍陆正飞和祝继高(2009)和饶品贵和姜国华(2011)关于宏观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分别结合代理问题对费用粘性的影响与资源调整成本对费用粘性的影响,以及宏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从微观层面分析宏观货币政策对费用粘性的影响,本章还对两条平行路径进行分析,两条平行路径最终都导致宏观货币政策对企业费用粘性产生相同影响。本章选取2007年-2014年度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季度财务数据为样本研究对象,实证结果显示宏观货币政策和费用粘性水平显着正相关,控制变量资本密集度和劳动密集度也与企业费用粘性显着相关。第七章:研究结论、政策建议、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本章首先对第五章和第六章的理论分析、研究假设和实证检验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集合主要研究结论提出完善生产要素市场、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大对公司的监管力度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等政策建议,本章还阐述了本文的创新点、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创新点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在饶品贵和姜国华(2011)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互动”为基础的会计与财务研究框架的启发下,在借鉴研究框架的分析视角基础上,分析地区要素市场化指数(主要是指地区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首先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地区要素市场化指数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市场化指数对企业的资源调整成本产生影响,而资源调整成本又是影响企业费用粘性的重要因素,最终地区要素市场化指数对企业费用粘性产生影响,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地区要素市场化指数—资源调整成本—费用粘性”这一研究模式,将经济学领域的市场化指数与财务会计学的费用粘性结合起来,不仅用资源的调整成本理论(Adjustment Costs)解释了费用粘性的变化,同时也分析了企业外部因素—地区要素市场发育水平对企业费用粘性变化的影响,开拓了费用粘性研究的视野;在借鉴研究框架的分析模式基础上,尝试分析了宏观货币政策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将经济学的宏观货币政策研究和财务会计学的费用粘性研究进行交叉研究。首先着重介绍陆正飞和祝继高(2009)和饶品贵和姜国华(2011)关于宏观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分别结合代理问题对费用粘性的影响与资源调整成本对费用粘性的影响,以及宏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从微观层面分析宏观货币政策对费用粘性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条平行路径分析:一条路径是根据陆正飞和祝继高的研究成果,宏观货币政策通过传导机制对企业持有现金水平产生影响,而在微观层面,企业持有现金水平又与企业代理问题密切相关,这种代理问题的出现又对企业的费用粘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条平行路径是根据饶品贵和姜国华的研究成果,宏观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的会计稳健性产生影响,在微观层面,对闲置资本的清理符合会计稳健性的基本要求,而对闲置资本的清理又对资源调整成本产生了影响,而资源调整成本是企业费用粘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两条平行路径最终都导致宏观货币政策对企业费用粘性产生相同影响。这种新的研究模式不仅有助于对宏观货币政策的理解,也开拓了原有费用粘性研究的视野,不仅用资源的调整成本理论和代理问题解释费用粘性的变化,同时也分析了宏观货币政策对企业费用粘性变化的影响,有助于多角度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也验证了“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企业行为关系”研究框架对未来学术研究的可行性。(2)国内外关于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为单一因素分析,缺乏多种因素共同分析,而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单独导致费用粘性的产生的,绝大多数情况而是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在分析地区要素市场化指数与费用粘性、宏观货币政策与费用粘性关系时,还考虑了资源的调整成本,管理层预期和代理问题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全面考虑费用粘性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力求对费用粘性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分析研究。(3)本文在研究地区要素市场化指数对费用粘性影响时,还结合代理问题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了地区市场化指数对不同费用类型粘性影响的差异,发现地区要素市场化指数对管理费用粘性的影响显着,对销售费用粘性的影响不显着,再次验证了管理费用作为代理成本的替代变量的准确性,为这一代理成本指标的合理性提供了佐证。

王双云[4](2011)在《会计伦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席卷,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失控现象的频繁发生,经济世界错综复杂的财务关系中所暴露出来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基本道德原则丧失等问题使得会计伦理日益成为学界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经济人”、“道德人”的人性论为逻辑起点,结合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采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方法,使用分析与描述的手段,站在本土和全球的视角对我国社会主义会计伦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本文对我国会计领域伦理问题的表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吸收国内外会计伦理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从宏观上建构了会计伦理问题治理的理论框架,并进一步从会计道德风险控制、会计道德行为选择、会计道德教育创新和会计制度伦理建设等几个微观维度探讨了会计伦理问题的治理,以期对我国会计伦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论述了会计伦理问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第二章论述了会计伦理的理论基础,认为:会计人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会计人的塑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会计的本质是人的活动,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伦理学看,会计是一种伦理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的集合。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涉及伦理,会计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也有其伦理层面。会计和伦理道德密不可分。从经济学上看,会计伦理是一种产权制度,会计伦理这种产权制度的建立、实施、修订是要花费成本的。会计伦理是一种经济制度,我们制定会计伦理时,一定要认真地考量制定或修订会计伦理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其意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会计伦理也是一种有效的信息机制,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问题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的出现。会计伦理规范是利益相关者之间重复博弈的结果,从博弈论来看,只有经过多次博弈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从而达到一个理想的“纳什均衡”状态。第三章梳理了我国会计领域的伦理问题及成因。现实中我国会计领域的失信败德现象愈演愈烈:在观念层面上,极端个人主义已危险地渗入中国社会,而会计领域也不可避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本位主义甚嚣尘上;在规范层面,职业道德缺失,“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被打破,会计职业道德被突破、僭越的现象十分突出;在行为层面上,道德行为失范,会计不当行为、会计较恶行为、会计极恶行为不断上演,一部分会计人员失去理性,从行为失范直到触犯刑律。人性扭曲与利益诱惑、制度缺失与监督无力、成本低廉与执行乏力、教育薄弱与历史影响四者相互作用共同造成了会计伦理问题沉重的不道德状况。种种会计领域道德问题的产生,究其表面原因,是社会经济环境不佳,法律不全,执法不严,惩处不力,无法约束人们的各种不良行为;根本原因则是人们的道德标准下滑,真假、善恶、美丑、好坏、是非、忠奸等界限模糊,无法约束人们的不良心灵,进而导致会计不道德现象和行为。第四章总结了会计伦理问题治理的历史选择并提出了新的会计伦理问题治理理论框架。这是全文的重点。会计官吏犯罪的立法与惩治、会计伦理思想的重视与弘扬、会计道德规范的践行与信守是我国古代会计道德建设的突出特点,也是我国会计道德建设的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综观西方对会计道德问题的治理,就是会计法制不断完善、会计制度不断创新、会计道德不断进步的过程。在经历会计道德危机带来惨痛教训的同时,西方一直在探索治理会计道德危机之路。从会计准则的颁布到会计法制的推行,从加强监管到重视道德教育,我们看到了西方各国为治理会计危机,重建投资者的信心所作的种种努力。其实,会计伦理问题不能依靠单一的治理方法,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必须依赖理性法制的力量,但不能过分迷信法制;不要过分崇拜市场的力量,民间自律不见得是最佳选择;不能只重视制度安排,而忽视全方位的道德教育。我国会计领域伦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会计伦理问题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注重治本,注重预防,注重制度建设,多措并举,综合治理,着力完善治本之策。从社会伦理的宏观视野看,会计伦理问题治理的基本框架需要强化源头治理,加强教育,完善制度,深化改革,有步骤推进。具体而言,必须从会计伦理规范的层次化、会计伦理规范的法规化、会计伦理活动的制度化、会计伦理教育的专门化和会计伦理监督的社会化等方面进行构建。第五章探讨了会计制度伦理的建设。会计伦理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迫切需要会计制度伦理建设。会计制度伦理的创新,包括会计制度的伦理化和会计伦理的制度化两个方面。制度设计伦理是在设计和建立制度时对伦理的考虑,既包含制度建立的伦理观基础,又包含其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制度运行伦理则是在制度运行或者实现时所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会计伦理制度化是一种以强制力为后盾的权威机构与将道德良心明文化、外部化、制度化相结合而构成的“制度化规范力量”。会计伦理制度化、规范化、明文化、法律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会计伦理制度化是当今特殊经济体制下的必然选择。第六章深入分析了会计道德风险控制和会计道德选择。从会计危机治理的角度看,会计道德风险的控制也是一种高层次的会计行业自律和内部控制策略。会计道德风险的管理包括道德风险识别、道德风险动因分析、道德风险管理对策等。作为社会的成员,每个会计从业人员都负有选择的使命和责任,放弃这种使命和责任,就是放弃作为人的资格,把自己降低到一般动物的水平。影响会计行为选择的因素有社会道德体系、会计道德体系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道德选择的心理机制,是会计道德选择得以进行并发挥作用的意识结构和心理基础。它是一种自觉、自主、自控的联结方式或运行方式。会计道德选择的实现是一个在一定自由的基础上,依据正确的选择尺度,选择正确的手段,达到选择的目的并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的过程。选择的前提、选择尺度和选择目的与手段,是会计道德选择具体实现中三个重要的环节。第七章探索了会计道德教育问题。从会计伦理问题治理的角度看,会计道德教育是会计治理理论框架中最为基础而目前又最为薄弱和被人忽视的环节和方面。充分发挥会计道德教育的作用,必须更新观念,在会计道德教育制度、会计道德教育环节、会计道德教育内容、会计道德教育方法等方面实现创新。同时,加强会计道德建设,防范和治理会计失信败德问题,必须“以人为本”,立足于会计从业人员这一主体,通过唤醒和培育会计人员的道德良心。企业的会计良心和会计师的职业良心构成了会计良心的双重性结构。会计良心具有二重性结构模式,与此相适应,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和建设会计良心。从会计道德教育的目的看,他律式的组织道德教育和自律式的自我道德教育的效果实现,是会计高尚道德人格的形成重要途径。自律与他律相补充,才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会计道德境界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雇佣型”境界、“尽职型”境界、“献身型”境界。用教育凝聚人心,用文化激励人心,只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有效的会计道德教育,才能使“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作假账”这一思想深入人心。

孟林[5](2011)在《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尝试利用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方法对会计制度演进开展经济分析。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方法是制度经济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关于路径依赖理论、国家理论、社会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成果等开创性地超越了新古典经济学面临制度规律的解释难题。不仅合理解释了制度变迁中动态化、非理性行为和集体行为等三大难题,而且发展成较为完善的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方法的一般理论框架。会计制度自身也是一种经济制度,既然是一种经济制度,就很可能与其他经济制度一样可以利用制度供给与需求、制度均衡与非均衡以及制度变迁等一般制度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去分析会计制度演进过程。在市场经济下,经济越发展,会计制度越重要。会计制度演进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会计制度都面临诸如哪些国家政策环境变化、经历了什么样的信息科技变革时代,面对什么样的金融创新风险,会计制度行为个人素质和组织团队效率如何改进以适应和推进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等诸多难题和挑战。对这些难题的解决,构成了会计制度的演进过程。而会计制度的演进过程同如如何一种制度的演进过程一样,表现为打破一个均衡状态,进入非均衡状态,在不断演进发展中,达到下一个新的均衡状态,循环往复,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笔者力求采用制度变迁理论和历史分析方法对会计制度演进规律进行经济分析,围绕会计制度一直以来着重解决的资金筹集、资本结构决策和红利分配政策选择等会计制度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会计制度演进趋势提出了一些思考,揭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等诸多因素对会计制度演进的重要影响。本文重点对会计制度的经济思想进行系统分析,结合会计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主要会计制度特性,对会计制度的演讲过程进行经济分析和历史分析。基于前面提到的会计制度发展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市场经济因素影响而呈现不同特征;同时,对市场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以前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成熟等不同历史阶段研究会计制度的演进过程。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1章绪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说明论文研究的问题及选题意义,并概述了经济理论关于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介绍了论文主要观点和文章结构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第2章讨论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和方法,目的是为研究会计制度的演进建立一个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内容有:制度的需求与供给,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制度变迁理论,诺斯关于制度变迁关于依赖路径、社会意识形态和国家理论,以及会计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均衡与非均衡和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第3章主要研究前市场经济时期的会计制度萌芽,对从古埃及、古巴比伦时代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会计制度萌芽阶段的会计制度发展过程进行经济分析,概述了《圣经》、罗马法、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和文艺复兴等重大历史事件对会计制度演进产生影响,并重点以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城邦会计制度演进发展为例进行了经济分析探讨。第4章是对市场经济兴起时期会计制度变迁进行经济分析,结合大航海时期东印度公司兴起和发展讨论了重商主义对会计制度演进的影响,重点是对英国工业大革命时期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对股份制会计制度发展与演进的影响。第5章主要是关于现代市场经济时期的会计制度发展与演进分析和讨论。讨论分析了契约理论、风险投资组合理论以及美国金融制度创新发展等对会计制度发展演进的作用和影响,并以美国大公司发展为例,重点分析综合性企业集团大公司和杠杆融资性联营企业集团公司会计制度的发展与演进过程。第6章考察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会计制度演进的影响。首先,讨论了量化分析经济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为现代会计制度演进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契约理论、红利理论和举债理论等经济理论对会计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讨论了次贷危机下作为当代会计制度重要表现形式的会计准则的制度供给与需求、会计制度均衡与非均衡发展变化进行经济分析。第7章是全文的结论部分,概括总结了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一般做法,从制度变迁经济分析方法与理论提出了本文对会计制度演进发展的理论创新、不足之处,并提出会计制度演进与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的几点现实思考。

武辉[6](2010)在《公共政策分析视角下会计准则的政策过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提高财务会计报告质量,减少资本市场财务舞弊现象,保护投资者利益,实现会计准则的公平和效率成为会计领域的研究焦点。本文以提高会计准则质量为最终目的,把分析问题的基点落到会计准则政策过程中,关注会计准则制定、执行、评估、监管和终结问题,把会计准则当成一项经济政策,跳出会计的局限,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力求在制度规范和运行模式两个层面完善会计准则,使制定出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会计信息。论文既注重汲取最新前沿理论,又立足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实际,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研究会计准则,为会计准则理论界和实践者开辟新的研究方向。论文第二章论述了会计准则政策过程的相关基础理论,明确了基础理论间的逻辑关系。第三章在对国内外会计准则质量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政策分析视角下的最优会计准则标准。第四章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会计准则政策过程的核心。全面、理性、科学地研究制定过程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基础,会计准则的问题构建是关键。提出了会计准则制定的模型。认为会计准则是公共选择理论下的集体选择结果。第五章探讨了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因素,研究了公共选择理论下的会计准则执行及政府的作用。第六章探讨了公共政策分析视角下的会计准则响应式评估的概念、模式、方法等基本内容。分析了响应式会计准则评估模式下的利益相关者偏好整合过程及其对会计准则效果评估的影响。第七章对利益相关者在会计准则监管中的作用和监管行为进行分析。得出政府效力分析与最优监管模式的关系,并提出会计准则全过程的监管理论。第八章论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终结和会计准则调整的意义,并在政策过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会计准则生命周期理论。本文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是:把会计准则当成一项经济政策,跳出会计的局限,将公共政策分析中的政策过程理论应用到会计准则的研究中。把会计准则看作是一个动态、循环的政策辨证系统,提出会计准则生命周期理论。利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问题构建理论,研究了制定出最优的会计准则的途径,并设计出公共政策分析视角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政策分析视角的新会计准则评估方法——利益相关者的响应式评估模式。

陈韶君[7](2008)在《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由财务舞弊与审计失败引发的不利经济后果,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导致财务审计舞弊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上市公司与审计师的寻租行为。我国资本市场赖以运作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导致了租金存在,上市公司和审计师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其寻租行为不仅会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造成整个社会福利的损失,而且还会引起财务信息失真和审计失败。从资本市场现实角度看,如何有效进行审计和遏制审计寻租行为已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实务界乃至政界人士所关注的焦点和所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故对此展开研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及其学术价值。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寻租理论为视角,运用产权理论和博弈理论,分析上市公司和审计师寻租行为产生的供需动因,并为有效控制审计寻租提出政策性建议。首先,本文运用寻租理论、产权理论与博弈论,研究了我国审计寻租的特殊产权背景与审计寻租中的非合作博弈。阐述了租金涵义演变、寻租涵义和寻租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现代产权理论,基于产权保护的视角分析了会计信息披露产权界定和模糊产权所形成的公共领域,以及审计师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审计界定的必要性。本文还从产权制度变迁和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安排角度,深入分析了审计寻租产生的上市公司产权界定模糊和非流通国有股比重过高这一特殊产权背景。此外,以博弈论为基础,建立了审计师、上市公司和监管者之间的动态寻租博弈模型,克服了仅仅从理论视角研究的片面性,为更全面理解审计寻租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的基本理论。明确界定了审计寻租内涵、审计寻租主体和客体与审计寻租成本涵义,从产权角度出发剖析了审计寻租产生的内在机理,并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由政府主导、政府管制、审计委托聘任机制和会计制度双轨制等特征,分析了审计寻租产生的外在条件,在审计寻租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阐述了审计寻租产生的严重社会后果。再次,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产生的动因。本文明确指出,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揭示管制主要通过会计审计准则制定管制和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来实现,信息揭示管制产生了管制租金,而管制租金是审计寻租的产生诱因。本文的研究揭示了审计寻租产生的供需动因,一方面,上市公司制度性寻租、特殊产权制度安排和会计审计准则的变迁特色,构成了审计寻租形成的需求动因;另一方面,审计市场的竞争压力、法律体系缺陷和审计职业道德缺失又构成了审计寻租供给动因。最后,从审计寻租产生的需求和供给视角两方面,检验与分析了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的影响因素。本文对审计寻租产生需求动因的实证检验系分别从市场管制、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征三方面进行,结果表明,审计寻租与上市公司的会计管制具有显着相关性,上市公司作为审计寻租主体也存在着强烈的避亏、增发股票和保持上市资格的寻租动机;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和控制权安排与审计寻租显着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其审计寻租动机越小;由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比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受到证监会和公众监督的力度大,最终控制人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寻租需求动机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审计寻租需求动机更弱。然而,检验结果未发现股权制衡度对审计寻租有显着影响,也未发现我国目前的董事会制度对审计寻租具有显着地抑制作用,故无法改变对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治理“装饰品”的质疑。审计寻租供给动因的实证研究是从事务所规模和异常审计收费两方面进行的,结果表明,作为供给因素的事务所规模和审计收费对审计寻租有显着影响,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寻租的供给动机便越低,说明事务所规模对审计寻租起到了显着的抑制作用,异常审计收费的减少能对审计寻租起到了显着性抑制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审计寻租行为应加强控制,控制原则是加大审计寻租成本、降低审计寻租的需求和供给。此外,本文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民事赔偿机制、降低监管成本等以加大审计寻租成本,完善资本市场管制制度以降低审计寻租需求,形成合理的审计市场结构以减少审计寻租的供给等政策性建议,作为适度控制审计寻租的具体措施。

谢交发[8](2007)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会计准则制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公开、真实与透明的各种经济信息的披露,这些经济信息中最重要的就是财务会计信息,而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又是以完善的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因此,为构建一个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如何安排利益相关者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中的权重以及这种权重安排又如何在制定导向和程序上来实现,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在比较、归纳、演绎推理和数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属性和供需特征的相关分析,从我国与国外流行的会计准则制定相关问题之间的重大差异中,来剖析评价中国现行会计准则制定权配制、导向及制定方法的合理性,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相关问题研究提出改进建议。本论文研究发现,虽然政府主导会计准则制定缺乏理论上的有利支持,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政府主体模式却是目前的现实选择,不过制定过程与程序需要进一步民主与开放,以逐步过渡到民间模式或混合模式。在我国主导会计准则制定的政府部门的选择上,由财政部主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制定权应逐步向证监会转移。我国目前准则制定的导向应是规则与原则的有机结合,但将来的发展方向是目标导向模式;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是概念框架,但在我国以基本会计准则的方式存在似乎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也符合法律体系构成的要求;我国目前建立起来的具体会计准则可以说是国际化的了,但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却个性十足,这反过来印证,在我国本土化的准则制定模式下,也能制定出高质量的、国际化的会计准则。

胡成[9](2007)在《会计制度弹性:存在、影响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度既是参与人博弈均衡的结果,又是博弈的规则。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界定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空间,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交易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保护既定制度下的产权。因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寻求更好的制度的历史。由于交易环境和交易活动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以及人类具有有限理性等原因,任何制度都只能是不完全契约,制度既具有刚性又具有弹性。制度弹性对于制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制度弹性是当前广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会计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低成本的信任机制,其有效运行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交易成本,促进信任与合作,保护交易各方的合法产权。为了保证会计充分有效地发挥上述功能,就必须有高质量的会计制度对会计的运行机制进行规范。与任何制度一样,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会计制度必然具有弹性。会计制度弹性的性质和弹性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会计行为、会计信息以及基于会计信息各产权主体的利益分配,最终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因而,会计制度弹性就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争论和关注的焦点之一。研究会计制度弹性存在的原因、类型、会计制度弹性的本质、影响及其优化的途径,对于完善会计制度,充分发挥会计制度对会计的规范功能,保证会计机制有效运行,保障市场经济中各交易主体的产权,促进公平竞争,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导论。本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会计制度作为博弈规则,为博弈参与人提供行为的预见性和行为秩序,深深地影响到博弈参与人的利益。首先以日常生活中两个典型的制度弹性案例直观地展示了制度弹性的影响,明确指出制度弹性是影响制度效果以及制度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当前社会生活中广为关注的话题。其次,回顾了当前关于会计制度弹性问题的争论,会计制度弹性通过财务报告这一中介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当前社会生活中饱受争论的焦点。接着又先后回顾和评析了美国、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包括其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我国会计制度弹性规范的历程,提出了会计制度弹性研究的现实意义。最后,阐明本文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会计制度弹性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问题通常是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对于关键概念予以明确地界定,运用一定的分析工具来进行。本部分主要是阐明本文研究理论基础与关键概念。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制度理论、委托代理与不对称信息理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会计学相关的理论。本文的关键概念是会计制度弹性,本部分对其进行了明确地界定,即会计制度弹性是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制定的会计制度中允许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在财务报告决策过程中(通常指会计处理过程和会计处理结果方面,但也包括为达到特定财务报告目标的交易设计)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或自由选择。第三部分:会计制度弹性的存在性研究。本部分研究会计制度弹性存在的原因、会计制度弹性的类型、会计制度弹性的本质以及会计制度弹性大小的衡量,并对于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弹性的状况作了一个概略的考察。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会计制度弹性可以分为五种具体类型,不同类型的会计制度弹性有着共同的产权本质,即会计制度弹性实质上是一个赋予了财务报告提供者、审计人员、会计制度的制定者、会计信息使用者甚至法院等会计信息产权主体一定权利的产权空间,产权空间的产权主体之间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报告。会计制度弹性的存在既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又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会计制度弹性的大小既表现为会计制度弹性点的多少,更表现为会计制度弹性对于财务报告内容和形式的影响程度。第四部分:会计制度弹性的影响研究。本部分系统地回顾了会计文献中关于会计制度弹性影响的规范研究情况和实证研究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又运用产权和交易成本分析工具对于会计制度弹性的影响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提出会计制度弹性影响状况主要受制于会计制度弹性区域产权、责任和风险的配置状况,会计制度弹性是委托代理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道德风险行为的促成因素。第五部分:会计制度弹性的优化研究。本部分对会计制度弹性优化的内涵与具体优化思路进行研究。首先,明确提出了会计制度弹性优化的概念以及会计制度弹性优化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分析了会计制度弹性优化的思路:分类优化与整体优化。运用产权与交易成本作为分析工具论证了每一类会计制度弹性优化的具体措施。通过对于不同导向会计制度制定模式下会计制度弹性特点的分析,提出要实现会计制度功能的整体优化,必须实施目标导向的会计制度制定模式,因为目标导向的会计制度对于会计制度弹性空间的产权、责任与风险进行了合理配置,实现了产权、责任与风险的统一。第六部分:会计制度弹性影响的优化研究。本部分是对于会计制度弹性的执行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优化会计制度弹性影响的具体思路。会计制度弹性优化只是解决会计制度本身质量方面的问题,实质上是实现“有法可依”的问题,与其密切相关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问题,即要实现会计制度弹性影响的优化,还必须有有效的执行机制,既能使会计制度弹性的积极效应充分发挥出来,又能有效遏制会计制度弹性的滥用或机会主义行为。本部分从财务报告提供者(管理当局)、公司治理结构、外部审计责任、政府监管机构、社会监督机制以及会计制度弹性信息的披露等方面提出优化会计制度弹性影响的具体途径。本文的主要创新表现在:1.从会计制度弹性的成因、本质、影响以及优化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会计制度弹性问题以往对于会计制度弹性的研究多是从某一个具体方面研究会计制度弹性,而且多限于对会计制度弹性大小的争议,然而会计制度弹性的优化并不仅仅体现为会计制度弹性的大小,关键是要实现会计制度弹性空间产权、责任与风险的合理配置。本文从会计制度弹性的成因、本质、影响以及优化方面进行综合地研究,形成了会计制度弹性研究的一个完整体系。2.提出会计制度弹性的产权本质,结合不同类型会计制度弹性的产权状况提出分类优化和整体优化相统一的会计制度弹性优化思路通过会计制度弹性域产权、责任与风险的优化配制,使会计制度弹性域成为权利、责任和风险相统一的区域,而不是或难以成为公共域或者财务报告提供者的私有产权域,从而为遏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危害,减少会计制度的外部性和生产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3.从会计制度弹性本身的优化与其执行机制的优化两个方面研究会计制度弹性影响优化问题会计制度的最终效果就体现在会计制度执行的结果上,而会计制度执行结果既受到会计制度本身质量的影响,又取决于执行机制的有效性。会计制度弹性优化实现了产权、责任与风险的合理配置,但是具体的产权利益的实现,责任和风险的约束都要通过会计制度以外有效的执行机制来实现。本文从产权的配置和产权的保护两个方面综合地研究会计制度弹性影响的优化问题。

王金圣,沈振宇[10](2006)在《美国会计规范理论与实践发展综述》文中指出美国会计规范曾被认为是最具体、最完善的。安然案发后,世界各国都在反思美国会计规范,普遍认为美国应放弃规则性的会计准则,改为原则性的会计准则。本文就美国会计规范理论的发展与实践来探究会计规范的制定应将原则性规范和规则性规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我国当前会计准则制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从美国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看我国会计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美国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看我国会计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概念界定
第二章 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专业实践时间安排不合理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材缺乏指导意义
        三、会计专业实践设备缺乏先进性
        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照搬理论教学模式
    第二节 会计专业实践基地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
        二、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缺乏法律保障
    第三节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要求有差异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合理评价技术
    第四节 会计专业实践指导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专业实践指导教师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缺乏
        二、会计专业教师培训质量不高
        三、会计专业教师不能正视自己的职业
        四、会计专业双栖实践教师不足
第三章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节 学生自身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没有深刻认识
        一、学生自身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认识不足
        二、学生家长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二节 教师的专业与行业培育机会不多
        一、教师接受专业与行业培育的机会有限
        二、大多数教师缺乏“下企业”的经历
    第三节 各方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支持有限
        一、学校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有限
        二、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不大
        三、企业与学校没有形成实质上的“校企合作”
    第四节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缺乏权威的评价标准
        一、学校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过于单一
        二、企业与行业不参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的制定
第四章 改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一、加强会计专业模拟实践的仿真性
        二、提高会计专业实践教材质量
        三、合理安排会计专业实践时间
        四、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纳入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
    第二节 完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一、完善顶岗实习基地和合办企业
        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第三节 培养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从客观角度来看待与评价中职会计专业教师
        二、实行有效的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技能考核制度
        三、加强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
        四、加大会计兼职教师比例
    第四节 优化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
        一、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行业参加度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三、制定合理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我国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宏观经济与微观企业互动的研究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费用粘性的提出和特性
    2.2 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
        2.2.1 资源调整成本与费用粘性
        2.2.2 管理层预期与费用粘性
        2.2.3 代理问题与费用粘性
    2.3 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
        2.3.1 费用率的信息含量
        2.3.2 考虑费用粘性的盈余预测
    2.4 文献述评
3 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3.1 费用粘性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成本习性理论
        3.1.2 费用粘性
        3.1.3 资源调整成本
    3.2 委托代理理论与费用粘性
    3.3 不完全契约理论与费用粘性
    3.4 有限理性假说与费用粘性
4 宏观经济与微观企业行为互动为基础的会计与财务研究框架
    4.1 问题的提出
    4.2 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相互作用的研究框架
        4.2.1 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企业行为的互动关系
        4.2.2 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相互作用的研究框架
    4.3 研究框架的学术可行性
    4.4 研究框架对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研究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研究框架对市场化指数与费用粘性的实证研究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 研究模型设计与变量的界定
    5.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回归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研究框架对宏观货币政策与费用粘性的实证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模型设计与变量的界定
    6.4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5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5.1 描述性统计
        6.5.2 回归分析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地区要素市场化指数与费用粘性
        7.1.2 宏观货币政策与费用粘性
    7.2 政策建议
    7.3 创新点、不足与未来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4)会计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节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简要评价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观点
        三、主要内容
第二章 会计伦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会计伦理的人性论基础
        一、"经济人"假设
        二、"道德人"假设
        三、会计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会计的伦理学基础
        一、会计的本质
        二、会计的伦理本质
        三、会计伦理的行为主体
    第三节 会计伦理的经济学特征
        一、会计伦理的制度经济学特征
        二、会计伦理的信息经济学特征
        三、会计伦理的博弈论特征
第三章 我国会计领域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我国会计领域的伦理问题的表征
        一、观念层面:极端个人主义盛行
        二、规范层面,职业道德缺失
        三、行为层面:道德行为失范
    第二节 成因剖析
        一、人性假设与利益诱惑
        二、制度缺失与监督无力
        三、成本低廉与执行乏力
        四、教育薄弱与历史影响
第四章 会计伦理问题治理的历史选择与理论框架
    第一节 会计伦理问题治理的历史演进
        一、我国传统社会会计道德建设的经验
        二、西方会计道德失序治理历程回眸
    第二节 会计伦理问题治理的历史启示
        一、不能依靠单一的治理方法,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二、必须依赖理性法制的力量,但不能过分迷信法制
        三、不要过分崇拜市场的力量,民间自律不见得是最佳选择
        四、不能只重视制度安排,而忽视全方位的道德教育
    第三节 会计伦理问题治理的理论框架
        二、会计伦理规范的法律化
        三、会计伦理活动的制度化
        四、会计伦理教育的专门化
        五、会计伦理监督的社会化
第五章 会计制度伦理建设
    第一节 会计制度的学理分析
        一、制度的文化阐释
        二、会计制度的层次分析
        三、会计制度与会计伦理的关系
        四、完善我国会计制度的建议
    第二节 制度伦理界说
        一、制度伦理及其建构原则
        二、制度伦理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会计制度伦理的创新
        一、会计制度的伦理化
        二、会计伦理的制度化
第六章 会计道德风险的控制与行为选择
    第一节 会计道德风险的学理阐释
        一、风险管理的一般原理
        二、道德风险及其特征
        三、会计道德风险
    第二节 会计道德风险的管理
        一、会计道德风险识别
        二、会计道德风险动因分析
        三、会计道德风险管理对策
    第三节 会计道德的行为选择
        一、会计道德行为及其特征
        二、影响会计行为选择的因素
        三、会计道德选择及其形式
        四、会计道德选择的心理机制
        五、会计道德行为选择的实现
第七章 会计道德教育的探索
    第一节 会计道德教育创新
        一、会计道德教育及其作用
        二、会计道德教育的观念更新
        三、会计道德教育的环节创新
        四、会计道德教育的内容延展
        五、会计道德教育的方法拓新
        六、会计道德教育的制度创新
    第二节 会计道德良心的培育
        一、会计道德良心的作用
        二、会计道德良心的结构
        三、会计道德良心的培育
    第三节 会计道德人格的锻造与提升
        一、会计道德人格的提升
        二、道德自律与道德品格
        三、会计道德人格的形成
        四、会计道德境界升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
    1.4 论文结构
    1.5 主要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
    2.1 制度的供给与需求
        2.1.1 制度需求
        2.1.2 制度供给
    2.2 制度变迁经济理论
        2.2.1 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
        2.2.2 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
    2.3 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理论基础
        2.3.1 会计制度供给与需求
        2.3.2 会计制度的制度均衡与制度非均衡
        2.3.3 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
第3章 前市场经济时期的会计制度的产生和演进
    3.1 古代社会的会计制度萌芽
    3.2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会计制度演进
        3.2.1 中世纪商业复苏中会计制度的起源
        3.2.2 威尼斯城邦国际贸易发展与会计制度创新
        3.2.3 佛罗伦萨城邦经济发展与会计制度创新
    3.3 前市场经济时期会计制度发展的经济分析
第4章 市场经济兴起时期的会计制度发展与演进
    4.1 工业革命以前的会计制度发展与创新
        4.1.1 大航海贸易时代股份制会计制度的出现
        4.1.2 股份制会计制度兴起的经济分析
    4.2 工业革命时期会计制度的发展创新
        4.2.1 会计信息传递机制的变革发展
        4.2.2 重商主义下会计制度发展与经济分析
    4.3 工业革命后过渡时期会计制度发展与演进
        4.3.1 经济思想创新对英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4.3.2 工业革命后的过渡时期制度创新与会计制度演进
第5章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的会计制度发展与演进
    5.1 综合性企业集团公司会计制度的创新发展
        5.1.1 两个发展阶段
        5.1.2 会计制度发展与经济理论创新
        5.1.3 会计制度与组织机制创新
    5.2 融资性并购合伙公司会计制度的创新发展
        5.2.1 两个发展阶段
        5.2.2 并购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
    5.3 两种模式大公司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
        5.3.1 两种经济理论对会计制度发展的影响
        5.3.2 两种大公司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
    5.4 20 世纪60-90 年代美国经济发展与会计制度演进
        5.4.1 战后美国科技创新中的经济增长
        5.4.2 美国经济制度创新中的会计制度演进
第6章 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会计制度演进的影响
    6.1 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理论创新发展
        6.1.1 量化分析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6.1.2 当代会计制度的经济分析理论基础
    6.2 会计制度的法律形式与风险防范
        6.2.1 法律形式下会计制度的风险防范作用
        6.2.2 会计制度风险管理作用的经济分析
    6.3 经济学理论与分析方法对会计准则演进的影响
        6.3.1 会计准则制度供需失衡中的发展和演进
        6.3.2 美国次贷危机下会计准则的新发展
        6.3.3 经济危机下会计准则发展的思考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与获奖情况
致谢

(6)公共政策分析视角下会计准则的政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会计准则制定的角度
        1.2.2 会计准则执行的角度
        1.2.3 会计准则监管的角度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2 会计准则政策过程的基本理论依据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会计准则
        2.1.2 政策分析
    2.2 基本理论
        2.2.1 政策过程理论
        2.2.2 公共选择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政策分析视角下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
    3.1 国内外对高质量会计准则标准的比较研究
    3.2 政策分析视角下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
        3.2.1 传统的会计准则质量与标准
        3.2.2 政策分析视角下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
    3.3 由一个实证检验结果引起的再思考
        3.3.1 刘峰对会计准则质量的实证检验结果
        3.3.2 高质量会计准则下的实证检验结果再思考
    3.4 本章小结
4 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
    4.1 问题构建理论与会计准则制定的可行性分析
        4.1.1 会计政策是经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
        4.1.2 借鉴国际会计惯例与坚持中国特色的关系
        4.1.3 问题构建理论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应用
    4.2 会计准则的制定途径
        4.2.1 有限理性模式
        4.2.2 渐进决策模式
        4.2.3 利益集团博弈模式
        4.2.4 综合扫描模式
    4.3 会计准则:公共选择理论下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选择
        4.3.1 利益相关者参与行为分析
        4.3.2 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利益相关者偏好分析
        4.3.3 会计准则: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选择结果
    4.4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4.1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存在的问题
        4.4.2 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政策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会计准则的执行过程
    5.1 会计准则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5.1.1 对政策执行概念的理解
        5.1.2 会计准则执行的涵义
        5.1.3 会计准则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5.2 影响会计准则有效执行的因素
        5.2.1 会计问题的特性
        5.2.2 会计准则本身的原因
        5.2.3 会计准则以外的因素
    5.3 公共选择理论下的会计准则执行分析
        5.3.1 会计准则执行的公平目标
        5.3.2 会计准则执行的效率目标
        5.3.3 目标的权衡与会计准则的执行力
    5.4 美、英、德三国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借鉴与启示
        5.4.1 资料:美、英、德三国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
        5.4.2 对我国会计准则执行的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会计准则的评估过程
    6.1 会计准则评估
        6.1.1 会计准则评估的内涵
        6.1.2 会计准则评估的目标达成模式
    6.2 传统的会计准则评估
        6.2.1 传统的会计准则制定效果的评估
        6.2.2 传统的会计准则执行效果的评估
        6.2.3 传统的会计准则评估方法的缺陷
    6.3 利益相关者与响应式会计准则评估
        6.3.1 什么是利益相关者下的响应式会计准则评估
        6.3.2 利益相关者与绩效评估
    6.4 响应式会计准则评估的利益相关者偏好整合
        6.4.1 会计准则评估中的偏好整合过程
        6.4.2 响应式会计准则评估模式的特点
    6.5 本章小结
7 会计准则的监管过程
    7.1 政策分析视角下的会计准则监管
        7.1.1 政策分析与会计准则监管
        7.1.2 会计准则监管的作用
    7.2 会计准则的动态监管过程
        7.2.1 会计准则动态监管的四个阶段
        7.2.2 会计准则监管体系的运行控制
    7.3 利益相关者在会计准则监管中的行为分析
        7.3.1 利益相关者影响会计准则监管的途径
        7.3.2 利益相关者在会计准则监管中的行为分析
    7.4 会计准则监管的博弈与政府最优监管模型的选择
        7.4.1 政府与企业在准则监管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7.4.2 政府最优监管模型的选择
    7.5 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监管机制的政策建议
        7.5.1 实现会计准则的全过程监管
        7.5.2 突出政府的监管作用,加强会计准则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设
        7.5.3 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理顺监管关系
        7.5.4 提高政府的监管效率,重视成本与效益的原则
        7.5.5 加强公众和大众传媒对会计准则的监管
    7.6 本章小结
8 会计准则的终结与周期
    8.1 会计准则终结
        8.1.1 国有股减持政策的叫停与反思
        8.1.2 会计准则的终结
    8.2 我国会计准则终结的影响因素及措施
        8.2.1 我国会计准则终结的影响因素
        8.2.2 我国会计准则终结的措施
    8.3 会计准则生命周期
        8.3.1 会计准则的变迁及其均衡过程
        8.3.2 会计准则生命周期
    8.4 会计准则生命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8.4.1 会计准则生命与经济周期
        8.4.2 我国的会计准则生命周期与经济周期的联系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7)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资本市场
        1.2.2 资本市场审计对象
        1.2.3 审计舞弊、审计合谋和审计寻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4 研究框架和内容安排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寻租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
        2.1.1 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租金与寻租
        2.1.2 寻租涵义与寻租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
    2.2 审计寻租研究的产权理论分析
        2.2.1 产权和会计信息披露监管
        2.2.2 会计信息产权及其审计界定
        2.2.3 产权制度变迁与审计寻租
        2.2.4 我国审计寻租产生的特殊产权背景
    2.3 审计寻租研究的非合作博弈论基础
        2.3.1 审计寻租的博弈
        2.3.2 审计师与上市公司间的寻租博弈分析
        2.3.3 上市公司与监管者间的寻租博弈行为
    2.4 本章小结
3 资本市场审计寻租问题的基本理论研究
    3.1 审计寻租的内涵界定与类型
        3.1.1 审计寻租之租金涵义
        3.1.2 审计寻租的含义和分类
        3.1.3 审计寻租的主体
    3.2 审计寻租产生的内在机理分析
        3.2.1 现代审计产生与投资者产权保护
        3.2.2 审计寻租问题产生的产权分析
    3.3 审计寻租产生的外在条件
        3.3.1 政府主导型的证券发行制度
        3.3.2 制度变迁与审计寻租
        3.3.3 审计委托聘任机制缺陷
    3.4 审计寻租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3.4.1 审计寻租成本的涵义
        3.4.2 审计寻租者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3.4.3 审计寻租的成本收益分析
    3.5 审计寻租的社会后果
    3.6 本章小结
4 资本市场审计寻租产生的动因研究
    4.1 资本市场管制与管制租金
        4.1.1 会计信息揭示管制
        4.1.2 会计审计准则制定管制
        4.1.3 会计信息披露管制
        4.1.4 政府管制产生管制租金
    4.2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产生的需求动因
        4.2.1 我国上市公司的制度性寻租
        4.2.2 产权制度与上市公司制度性寻租
    4.3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产生的供给动因
        4.3.1 审计市场的竞争压力
        4.3.2 审计师法律体系缺陷
        4.3.3 审计师职业道德约束的缺失
    4.4 本章小结
5 资本市场审计寻租需求动因的实证检验
    5.1 研究假设
        5.1.1 会计管制与审计寻租需求
        5.1.2 股权结构与审计寻租
        5.1.3 董事会特征与审计寻租
    5.2 研究设计
        5.2.1 模型设计
        5.2.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5.3 描述性统计
        5.3.1 总体样本的年度与行业分布
        5.3.2 描述性统计
    5.4 显着性检验
    5.5 实证结果
        5.5.1 相关性分析
        5.5.2 Logistic 模型的回归分析
        5.5.3 研究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资本市场审计寻租供给动因的实证研究
    6.1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3 样本与描述性统计
        6.3.1 样本
        6.3.2 描述性统计
    6.4 配对样本T 检验
    6.5 实证结果
        6.5.1 相关性分析
        6.5.2 Logistic 回归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审计寻租的适度控制
        7.2.1 完善法律监管,提高审计寻租成本
        7.2.2 完善资本市场管制制度,控制审计寻租需求范围
        7.3.3 形成合理审计市场结构,尽可能控制审计寻租供给渠道
    7.3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7.4.1 研究局限
        7.4.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一、基本情况
    二、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会计准则制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经济理论
        1.2.2 关于会计准则的产生
        1.2.3 交易费用、契约和会计准则变迁
        1.2.4 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分配与经济后果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
    2.1 交易费用理论
        2.1.1 交易费用理论概述
        2.1.2 交易费用理论与会计准则制定
    2.2 产权理论
        2.2.1 产权理论概述
        2.2.2 产权理论与会计准则制定
        2.2.3 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制定
    2.3 制度变迁理论
        2.3.1 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2.3.2 制度变迁理论与会计准则制定
    2.4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2.4.1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概述
        2.4.2 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与会计准则制定
第3章 会计准则的概念界定、经济实质和供需分析
    3.1 会计准则的概念界定及性质
        3.1.1 概念界定
        3.1.2 会计准则的三种性质观
    3.2 会计准则的经济实质
        3.2.1 最小化交易费用的权衡
        3.2.2 制度变迁的引致需求
        3.2.3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争夺与妥协
    3.3 会计准则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3.3.1 会计准则的供给
        3.3.2 会计准则的需求
第4章 会计准则制定权配置问题研究
    4.1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4.2 会计准则制定权配置的类型
        4.2.1 政府主体模式
        4.2.2 民间主体模式
        4.2.3 混合主体模式
    4.3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权的配置
        4.3.1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权的配置现状
        4.3.2 财政部与证监会的会计准则制定权之争
        4.3.3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具体行使的机构选择
第5章 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问题研究
    5.1 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演变
    5.2 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的比较
        5.2.1 概念
        5.2.2 原则导向的利弊分析
        5.2.3 规则导向的利弊分析
    5.3 规则导向倾向化的原因分析
        5.3.1 投资者的防护性需求导致规则导向倾向化的产生
        5.3.2 审计师加重了规则导向倾向化的问题
        5.3.3 政府管制的直接影响
    5.4 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的平衡分析
    5.5 目标导向的内涵及意义
        5.5.1 目标导向的内涵及特征
        5.5.2 目标导向的意义
    5.6 我国会计准则导向的现实选择
第6章 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研究
    6.1 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
    6.2 会计准则制定的逻辑基础
    6.3 我国准则制定方法的现状及改进
        6.3.1 我国现行准则制定程序
        6.3.2 现行准则制定的逻辑基础及改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会计制度弹性:存在、影响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制度弹性的影响:从两则案例说起
        1.1.2 会计制度弹性:争论与研究意义
        1.1.3 会计制度弹性问题的规范状况
        1.1.4 会计制度弹性研究的现实环境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会计制度弹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
    2.2 制度
    2.3 委托代理问题与不对称信息
        2.3.1 委托代理问题
        2.3.2 不对称信息
    2.4 外部性
    2.5 交易成本
    2.6 产权问题
        2.6.1 产权的内涵与功能
        2.6.2 产权的弱化与分割
    2.7 会计:一项低成本的信任机制
    2.8 会计制度
        2.8.1 会计制度的界定
        2.8.2 会计制度与会计信息产权
        2.8.3 会计制度的特征:刚性与弹性
3. 会计制度弹性的存在性研究
    3.1 会计制度弹性本质的透视
        3.1.1 会计制度弹性的类型
        3.1.2 会计制度弹性的本质
    3.2 会计制度弹性存在的原因分析
        3.2.1 客观原因分析
        3.2.2 主观原因分析
    3.3 会计制度弹性的现实存在:以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为例
        3.3.1 《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制度弹性
        3.3.2 新会计准则中的制度弹性——以资产减值准则为例
    3.4 会计制度弹性的衡量
        3.4.1 文献描述
        3.4.2 评析:不完美性与会计制度弹性的相对性
4. 会计制度弹性的影响研究
    4.1 会计制度弹性与会计职业判断
    4.2 会计制度弹性的影响:规范研究状况
    4.3 会计制度弹性的影响:实证研究状况
    4.4 会计制度弹性的影响:总结与进一步分析
        4.4.1 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总结
        4.4.2 会计制度弹性影响的产权与交易成本分析
5. 会计制度弹性的优化研究
    5.1 会计制度弹性优化的内涵和意义
    5.2 会计制度弹性优化的思路
        5.2.1 会计制度弹性优化的总体思路:分类优化与整体优化相结合
        5.2.2 会计制度弹性分类优化
        5.2.3 会计制度弹性整体优化
6. 会计制度弹性影响的优化研究
    6.1 会计制度弹性影响优化的内涵
    6.2 会计制度弹性优化与会计制度弹性影响优化的关系
        6.2.1 会计制度弹性优化是会计制度弹性影响优化的基础
        6.2.2 会计制度弹性优化的最终目标是会计制度弹性影响优化
    6.3 优化会计制度弹性影响的具体思路
        6.3.1 对于财务报告编报者: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与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相结合
        6.3.2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制度弹性赋予企业产权的效率
        6.3.3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一个博弈分析
        6.3.4 整合政府监管力量,建立精干高效的会计信息监管队伍,强化对外部审计的监督
        6.3.5 充分发挥会计制度制定机构对会计制度弹性域的解释权
        6.3.6 建立有效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6.3.7 强化会计制度弹性信息的披露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从美国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看我国会计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D]. 黄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2]中国经济法学发展评价(2012—2013) 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J]. 本刊编辑部. 中外法学, 2015(06)
  • [3]我国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宏观经济与微观企业互动的研究框架[D]. 赵振洋.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
  • [4]会计伦理问题研究[D]. 王双云.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1)
  • [5]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D]. 孟林. 吉林大学, 2011(08)
  • [6]公共政策分析视角下会计准则的政策过程研究[D]. 武辉.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7]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研究[D]. 陈韶君. 中国矿业大学, 2008(02)
  • [8]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会计准则制定问题研究[D]. 谢交发. 湖南大学, 2007(08)
  • [9]会计制度弹性:存在、影响及其优化研究[D]. 胡成.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4)
  • [10]美国会计规范理论与实践发展综述[J]. 王金圣,沈振宇. 财贸研究, 2006(04)

标签:;  ;  ;  ;  ;  

从美国会计理论与实践看我国会计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