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6560开关电源功率因数校正集成电路的特点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瑶[1](2020)在《无线通信基站直流备用电源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井下无线通信基站的供电可靠性是保证井下通信畅通的重要方面,关系到井下人员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为了提高无线基站的工作可靠性,设计一组备用电源,以保证基站不间断的工作势在必行。本文以矿井下无线通信基站为应用背景,开展其供电直流备用电源设计。备用电源所使用的蓄电池选择镍氢电池,采用专用芯片完成了其充、放电电路设计。镍氢电池充电电路由无线基站供电开关主电源输出的48V直流电源供电。为了提高电源系统的整体工作效率,本文首先完成了该供电主电源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设计。该备用电源放电电路可以提供直流48V和12V两路输出。备用电源采用单片机实现自动投切控制。自动投切控制电路能在供电开关主电源掉电或跌落时,自动切换为蓄电池供电状态为负载供电。在充电控制上,依据镍氢电池的充电特性曲线,充电采用分段式恒流充电法,即在电池的不同充电状态以不同的恒定电流为其充电。根据模糊控制理论,构建了镍氢电池充电模糊控制系统,并依据选取的输入输出变量设计了二维模糊控制器。通过改变电压占空比,改变充电电流的大小,实现对镍氢电池充电电压和电流的控制,达到优化充电的目的。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建立了基于模糊控制的镍氢电池充电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证明:该控制方法缩短了镍氢电池的充电时间,有效地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同时可防止电池长时间过充,避免了电池过热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了镍氢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沈嘉钰[2](2020)在《高功率因数LED驱动电源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ED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光源器件不仅自身成为照明技术的研究热点,同时也带动了驱动电源行业的发展。结合LED的工作特性,开关电源以具有体积小、效率高等优点在驱动电源的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照明设备接入电网,开关电源所造成的电网谐波污染和设备功率因数低的问题反而制约了 LED的使用。为了解决设备功率因数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功率因数LED驱动电源结构,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以及工作效率。该系统由具有PFC功能的整流电路以及LED驱动电路构成,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作为LED驱动电路的供电电压。其中,PFC整流电路工作在临界导通模式下,以L6562N芯片为控制核心,并将反激变换器作为基本拓扑,实现降压输出功能。通过对原边电感峰值电流的控制,使得输入电流相位跟随输入电压,完成系统的功率因数校正。LED驱动电路采用LM3464芯片,控制四路负载输出通道,外部PWM调光电路对负载亮度进行调节。同时,芯片内部热反馈电路将根据负载温度变化调节输出通道电流。此外,通过LM3464芯片内的动态余量控制模块检测不同温度时LED负载电压的变化,并及时反馈到PFC整流电路,调整输出电压,从而使得当前LED驱动电路的供电电压匹配负载电压的变化,提高系统工作效率。采用Saber软件对PFC整流电路进行仿真,并根据系统设计方案,研制一台实验样机。其输入为交流市电,经过测试,样机的功率因数为0.95以上,工作效率达到80%以上。最后,对测试的结果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以及系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郑彦文[3](2020)在《用于多组分薄膜材料制备的大功率数字开关电源的研制》文中提出电力机车的发展得益于对于自然资源短缺的清醒认识,诸如我国高铁、地铁、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而这些电力机车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磁泄露的问题,需要良好性能的多组分磁性薄膜材料进行磁管理。薄膜制备方法较多,电沉积制备工艺通过控制电流大小实现对材料组分的调整,所制备的磁性薄膜的电磁性能具有明显的优势,成为了一种经典的制备工艺。电沉积制备过程中,需要低压大电流型开关电源,开关电源由于利用了工作在高频(75KHz以上)状态下功率开关管、变压器、扼流圈、电解电容等能量转换与存储器件,采用特定拓扑,可以符合电沉积要求。极大的节省了空间、成本,并且效率较一般的电源高,在材料、交通、通讯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课题设计了一款用于电解法制备多组分薄膜磁性材料的大功率数字开关电源,其主要技术参数为:输出电流为100A,输出电压为25V,功率因数大于0.9,整机效率大于85%。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几部分:1、对开关电源设计常用的各种拓扑结构与热管理方式进行了比较,确定系统结构。开关电源采用了适合于本课题背景应用的前级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级与后级具有同步整流特点的移相全桥软开关两级拓扑结构;热管理系统采用基于FPGA控制的强制风冷散热方式。2、介绍了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移项全桥、同步整流、软开关的工作原理,并对两级电路的控制电路与功率电路进行了设计。功率电路部分,基于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原理,对其中的功率元件进行参数计算与器件选型;针对移相全桥与软开关原理对高频变压器进行设计,根据谐振原理,对主谐振电感与电容与进行了计算与选型,由于滞后臂谐振的时候,存在占空比丢失的情况,根据电流增强原理设计了辅助谐振网络;根据输出滤波原理,输出滤波器中的电感与电容进行了详细设计;功率电路中部分网络具有高压大电流的电气特性,为了使用安全,设计了隔离驱动电路;控制电路需要对功率电路进行闭环调节,设计了隔离与采样电路;控制电路部分,以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为例,详细分析并设计了控制环路反馈与补偿电路。3、热管理系统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采用FPGA控制,并搭建了温度采集与处理、通信等电路模块;软件部分,基于μC/OS系统开发了多任务操作系统,实现多个采集与调整任务的并发进行,控制算法采用增量式PID算法,根据不同位置处的功率器件温度,动态调整不同位置处的无刷直流电机转速,从而控制风量,达到热管理的目的;为了便于使用,设计了上位机显示界面,可以根据使用环境不同,调整温度阈值,经过与下位机通信,进行热管理任务的调整,并将系统的实时工作状态显示出来。
孙启林[4](2020)在《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的铅酸蓄电池充电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铅酸蓄电池由于其技术成熟、性价比高及原材料丰富等特点,在动力电池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不合理的充电方式导致了铅酸蓄电池性能降低和容量下降,缩短了蓄电池使用寿命,使得蓄电池过早报废,从而严重浪费了资源。作为影响铅酸蓄电池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充电技术在理论和技术上还需进一步发展。因此,对具有高效、安全、可靠的铅酸蓄电池智能充电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基于以上分析,通过对铅酸蓄电池电化学工作机理、充电方法研究现状、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以及智能控制技术等内容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PID控制和荷电状态跟踪的智能充电策略。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SOC是电池管理系统的关键参数之一,可以利用其对充放电过程进行监控,以防止蓄电池过度充、放电等问题的发生,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在综合考虑模型准确性及算法快速性的基础上,建立了蓄电池双极化等效电路模型,利用混合动力脉冲性能测试实验对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并验证了模型的精确性。针对传统卡尔曼滤波算法估计SOC值存在误差大,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的蓄电池SOC估计策略对电池SOC进行在线实时估计,仿真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SOC精度和稳定性。2.考虑到铅酸蓄电池充电控制系统具有非线性、多变量、时变等特点,提出利用模糊PID控制对充电电压、电流进行实时调整,使电池始终处在最佳充电状态。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对充电系统建模仿真,通过对比PID和模糊PID的充电控制效果,证明了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充电系统响应速度更快,精度更高,鲁棒性更好。3.针对现有充电方法存在充电效率低、充电质量差等问题,本文基于马斯定律,提出了四段式智能快速充电策略,并通过大量实验对充电模式和充电参数进行了确定,充电过程中将电池荷电状态SOC作为充电阶段转换的标志,相比用电池端电压作为转换标志更可靠。4.根据本文提出的智能快速充电策略,对充电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分别进行了设计与测试。最后通过设计对比充电实验,与传统充电方法进行比较,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智能充电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充电系统的可靠性,提高了充电效率和充电质量,基本实现了高效、快速、无损的充电目标。
何湘桂[5](2020)在《基于LoRa的可调光LED数字化驱动电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ED照明灯具已在照明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现有的LED驱动电源大多采用集成电路控制系统,电路结构相对复杂,且不具备无线通信功能,对于高速公路隧道照明以及城市道路照明,已难以满足智慧照明与绿色节能的需求。本文基于LoRa无线技术与数字化控制技术,设计了一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可调光LED数字化驱动电源,实现无线调光、LED灯具故障诊断等智能化功能,极大地减少了灯具安装施工难度和线路复杂程度,提高了高速公路隧道照明与城市道路照明的绿色照明与节能水平。首先,对LED驱动电源主电路的Boost型APFC电路与Flyback型DC/DC变换电路的原理以及数字PID恒流调光控制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理论计算公式;以理论分析为依据,依据电路设计指标,完成了Boost型APFC主电路和Flyback型DC/DC主电路的设计与参数计算;设计了以OB6561P芯片为核心的APFC控制电路,实现功率因数校正;设计了以OB2203芯片为核心的DC/DC变换控制电路,实现对Flyback型DC/DC主电路的准谐振控制;设计了基于微控制器STM8与LoRa无线模块ZM470SX-M的数字化LED恒流控制与无线调光控制电路,对DC/DC电路进行反馈控制,实现LED恒流与调光,并结合LoRa无线模块实现LED驱动电源的无线控制功能。基于数字化LED恒流控制与无线调光控制电路的硬件设计,编写了STM8程序,主要包括主程序、PID控制程序、LoRa无线控制程序。主程序中实现系统一系列的初始化操作;PID控制程序实现数字PID控制算法,对LED驱动电源进行恒流调光控制与恒压控制;LoRa无线控制程序对LoRa无线模块进行操作,实现LED驱动电源的LoRa无线通信,并通过解析无线控制指令实现无线调光控制、LED灯具故障诊断、参数配置等功能。搭建了LED驱动电源样机与测试平台,在测试平台上对本文设计的LED驱动电源的APFC电路、DC/DC变换电路以及数字化LED恒流控制与无线调光控制电路的电路性能以及LoRa无线控制功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LED驱动电源的功率因数、电源效率等满足设计指标,LED驱动电源的无线调光与灯具故障诊断等功能正常实现,无线通信稳定可靠。本文设计的LED驱动电源已应用于一些隧道照明改造项目中,现场测试实际照明与节能效果较好。
沈醴[6](2019)在《具有低负载调整率的多路输出开关电源的研究》文中指出AC-DC开关电源转换器具有效率高、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能高和输出电压范围大等优点,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家用或工业电子设备。有时我们会需要同一电源供应设备具有多个不同输出电压能力,因此多路输出技术就应运而生了。该技术可减少电源中磁性元器件的使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电源体积、降低电源制作成本。另外,由于反激式开关电源拓扑有着输入电压范围大、增加变压器绕组比较容易等优点,因此本文采用反激式变换器作为主功率拓扑。为避免电路中磁芯发生饱和(磁芯发生饱和时初级线圈感值下降同时导致初级线圈一侧电流增加,磁芯发热量也会增大),需要在变压器磁芯间留有气隙,如此变压器漏感无法避免。前期仿真和调研表明:变压器漏感的大小对电源的负载调整率有很大影响,两者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因此,设计出具有宽输入电压范围和低负载调整率的反激式开关电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热点。基于上述分析,本论文对四路输出的反激式开关电源展开研究。研究方法为先对双路输出开关电源进行仿真,再把双路输出电源中效果较好的结构应用于四路输出开关电源。而各种不同的多路输出技术,当其单独使用在负载调整率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缺点,因此,将这些技术有机结合,就可能获得较好的设计性能。基于这个想法,本文提出了将多种多路输出技术有机结合的想法。具体方法为:对主功率拓扑部分使用变压器耦合技术,设计出四路功率输出回路以及一路辅助电源回路。对输出回路部分采用线性稳压调节技术来提高对电压调整精度。此外,为了能够获得正常输出2A的大电流还对输出回路进行了改进。对于反馈回路部分采用加权反馈的方式以进一步提升控制精度。而考虑到电路具有四路输出回路以及一路辅助电源回路,若全部纳入闭环反馈体系中,将大幅度增加反馈回路的复杂性,并且使得各个输出回路之间干扰增大,因此本文采用了部分加权反馈的方式。由几组仿真结果对比研究知,在高频开关电路中,变压器的漏感在电压调整精度控制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还对变压器漏感寄生参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变压器的仿真模型进行选择,以达到更加贴合实际。基于Saber软件进行仿真,并通过不同漏感参数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本论文设计的四路输出电源,在200-285V的宽输入电压下,其四路输出端的负载调整率均小于2%。
丁涛[7](2019)在《大功率LED驱动电源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LED(Light Emitting Diode)属于第四代照明光源,其寿命长、光效高,且具备节能、色彩多样、可靠稳定等特点,我们身边的常规照明、路灯照明、景点照明、车载照明甚至军用照明等领域都大量应用大功率LED来实现,其应用和发展成为目前照明领域的发展趋势。本文重点研究了大功率LED驱动电源,前级采用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保证电源不污染电网。后级使用LLC谐振变换器,提高电路的效率,具体获得以下成果:(1)LED驱动电源涉及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和LLC谐振变换器技术,针对课题应用需求,本文应用一种基于功率因数校正和DC/DC隔离变换器两级方案的72WLED驱动电源。文中详细分析了LED驱动电源在不同驱动方式下的优缺点。(2)为了实现较宽的输入范围,本设计方案采用了Boost型APFC电路拓扑结构,直流隔离变换器部分采用了以STM32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的LLC谐振变换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部分选取芯片UC3854。仿真通过后,设计了样机。(3)搭建了实验平台,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且样机效率达93.7%。
林杰明[8](2019)在《开关电源的纹波抑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开关电源在多个领域得到大量且广泛的应用。开关电源作用是对电压电流进行转化,变为稳定可控的电能,为负载提供能量。因为开关电源通过高频开关进行电能转换,其输出端产生相同频率的高频纹波,影响负载工作。而对于将交流转化为直流(AC~DC)的开关电源而言,输入电压成正弦波动,输出端受其影响,产生正弦状的低频纹波,频率为输入电压两倍。开关电源的输出稳定性影响着负载工作的稳定性及寿命的长短,因此纹波的抑制十分重要。本文针对一款高功率因数的24W的反激式PFC电源进行纹波抑制电路设计。该电源将AC220V交流电转化为直550 mA的恒流电,输出电压范围:36~38V。由于无电解电容的电路方案,电源输入电压波动幅度大,导致输出电压出现峰峰值较大的低频纹波,并且难以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抑制。开关电源通过高频开关进行电能转换,产生高频纹波。针对该款电源的纹波特性,设计低频及高频纹波抑制电路。对两倍工频的低频纹波,设计低频纹波抑制电路,使用三极管作为动态负载,与负载串联,抵消低频纹波。低频纹波抑制电路设计完成后,通过软件Multisim对低频纹波抑制电路进行仿真,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及调整。对高频纹波部分,根据巴特沃斯滤波器模型,设计三阶LC电路进行抑制,在设计方案完成后,使用Multisim软件进行仿真及验证,减少调试时间。对上述两个电路方案进行PCB设计,使用分立器件搭建纹波抑制电路,用示波器进行测试验证。根据测试结果,低频纹波由原来的2.9V降低至0.42V,高频纹波由原来的232mV降低止10 mV,该纹波抑制方案能较好的抑制纹波,达到的设计值的效果要求。纹波抑制电路设计于输出端,不对电源的PF值产生影响,整机功率在额定功率规定的范围内,满足设计要求。
赵大地[9](2019)在《一种高功率因数两级AC-DC变换器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功率不断增大,设计开关电源迎来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提高功率因数(PF)、降低谐波含量、改善电力环境和减少电能的浪费变得尤为重要。随着人们对电能质量和电力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步增强,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将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针对便携式电子产品的适配器、充电器对高PF和高输出精度的要求,本文设计了一款用于两级AC-DC变换器的控制芯片,包括以Boost为主拓扑的PF控制电路和后级反激式变换器为主拓扑的恒流恒压电路。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单周期的控制方式来提高PF,与传统的控制方式相比,虽然只能用于两级PFC电路,但省去了复杂的乘法器,通过控制占空比来调节输入电流,简化了电路,使得输入电流和输入电压同频同相,实现高PF。本文的PF控制器采用脉冲宽度调制模式(PWM)模式,通过占空比与输入电流的关系来构建电路,然后对输出电压的采样值进行两次积分,通过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的差值与积分后的电压进行比较后采样积分时间,再通过逻辑电路得到需要的占空比从而实现控制。后级恒流恒压采用原边反馈结构,恒压采用PWM模式,通过负载的变化调节导通时间,从而实现恒压。恒流输出时,采用脉冲频率调制(PFM),通过辅助绕组检测去磁时间,通过压控振荡器(VCO)来调整频率,使得去磁时间与频率的乘积不变从而保持输出电流恒定。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给出了系统的框图和电路仿真设计。本文所设计的控制芯片采用华虹NEC 1μm 5V/40V HVCMOS工艺进行绘制版图并流片,对设计样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输入电压和负载下,系统的PF值均能达到0.99以上,谐波畸变率(THD)小于20%。后级恒压输出精度在1.6%以内,线性调整率和负载调整率在1.5%以内。恒流输出精度为1.8%,线性调整率在2%以内,负载调整率在2.8%以内,转换效率在不同情况下皆大于75%,满足设计指标。由此可见,本文提出的控制芯片在中小功率适配器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刘吉东[10](2019)在《一种数字控制的快速动态响应高功率因数Boost AC-DC恒压电源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设计了一种数字控制的快速动态响应高功率因数Boost AC-DC恒压电源,该恒压电源可用于驱动紫外线灯(UV灯),UV灯作为一种可以提供精确能量辐射的特殊光源,被广泛的应用于半导体工业、医疗、机械、食品等行业。半导体工业上其主要用于热电子晶片、吹制PETP瓶子、回流焊设备以及干燥填料,为了实现更加精确的能量控制,需要紫外线灯的恒压驱动具备快速动态响应和低纹波等特性,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对电路系统的纯净度要求越来越高,电路系统的高功率因数(PF)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还需要紫外线灯的恒压驱动具有高PF。本文设计的数字控制快速动态响应高功率因数Boost AC-DC恒压电源系统包括主拓扑、ADC电路和数字控制器三个部分,主拓扑和ADC电路集成在PCB板,数字控制器通过FPGA实现,数字控制器主要包括预测算法、PI(Proportion Integration,比例积分)算法、电流控制算法、三角波PWM算法和软启动5个部分。预测算法可以有效地消除数字控制器的ADC延时和占空比计算延时的影响,从而提高系统的带宽,改善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PI算法首先分别计算出开环系统和PI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了满足系统的总谐波畸变率的要求确定了PI控制器的比例系数,为了补偿开环系统的极点确定了PI控制器的积分系数,从而使得系统获得良好的相位裕度,进而使得系统输出获得较好的稳定性;电流控制算法以输入电流跟踪输入电压为目的确定下一周期的占空比,从而使得系统获得较高的PF,相比于其它的PFC控制策略,该算法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易实现;为了使得系统可以平稳启动并降低启动时的过冲电压,设计了软启动电路,该电路逐周期地增加开关管的导通时间直至系统输出电压达到参考电压;三角波PWM算法是一种将开关导通时间等分为两个部分置于整个开关周期两端的调制模式,本文是首次将该调制模式用于预测算法中,简化了预测算法,提高了预测精度和ADC采样精度,从而稳定输出电压,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本文通过Simulink和Modelsim对整个系统进行了联合仿真,并将程序下载到FPGA中做硬件验证,FPGA使用的是Altera公司的EP4CE6F17C8,仿真和硬件验证的结果表明设计符合设计指标,实现了高功率因数,并且整个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该系统输出功率为300W230W,输出电压230V,满载时恒压精度±3.4%,输入交流的频率为50Hz,幅度为156V116V,开关频率为100kHz,数字时钟为20MHz,功率因数大于0.95,输出电压纹波小于4%,线性调整率±6.5%,负载调整率±4.3%。
二、L6560开关电源功率因数校正集成电路的特点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6560开关电源功率因数校正集成电路的特点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无线通信基站直流备用电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开关电源研究现状 |
1.2.2 电池充放电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主电路方案及功率因数校正 |
2.1 主电路方案 |
2.1.1 输入整流滤波电路 |
2.1.2 主电路变换电路 |
2.2 功率因数校正 |
2.2.1 功率因数计算及拓扑结构选取 |
2.2.2 开关元器件的选择 |
2.2.3 控制电路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备用电源蓄电池选择与计算 |
3.1 蓄电池材料的选择 |
3.1.1 电池材料的性能比较 |
3.1.2 镍氢电池与镍镉电池比较 |
3.1.3 蓄电池容量计算 |
3.2 镍氢电池简述 |
3.3 镍氢电池的充放电特性 |
3.3.1 镍氢电池的特性曲线 |
3.3.2 镍氢电池的充电特性曲线 |
3.3.3 镍氢电池的放电特性曲线 |
3.4 镍氢电池的充放电方案选取 |
3.4.1 镍氢电池充电方案选取 |
3.4.2 镍氢电池的放电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镍氢电池充放电电路设计 |
4.1 选取充电电路芯片 |
4.2 基于MAX712的说明及设置 |
4.2.1 MAX712的内部结构和编程方法 |
4.2.2 对于MAX712的编程 |
4.3 充电电路设计 |
4.3.1 MAX712管脚接法 |
4.3.2 MAX712外部电路参数计算 |
4.4 充电电路辅助电路设计 |
4.5 48v输出电路设计 |
4.5.1 升压斩波电路控制芯片的选取与介绍 |
4.5.2 升压斩波电路设计 |
4.6 12V输出电路设计 |
4.6.1 12V放电电路芯片的选取 |
4.6.2 12V开关稳压电路设计 |
4.7 主电路掉电检测与自动投切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镍氢电池模糊控制设计及仿真分析 |
5.1 模糊控制理论与控制器设计 |
5.1.1 模糊控制简介 |
5.1.2 模糊控制系统和控制器 |
5.2 镍氢电池的充电控制 |
5.2.1 输入输出量的选取 |
5.2.2 模糊语言变量的选取 |
5.2.3 建立模糊控制规则 |
5.2.4 解模糊 |
5.3 模糊控制仿真模型的建立 |
5.4 仿真结果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2)高功率因数LED驱动电源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LED驱动电源的发展状况 |
1.2.2 LED驱动电源关键技术的研究 |
1.3 本文的设计目标和主要工作 |
2 系统组成及方案设计 |
2.1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
2.1.1 功率因数的定义 |
2.1.2 无源和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
2.1.3 单级结构和两级结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
2.1.4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控制模式 |
2.2 PFC整流电路的方案选择 |
2.2.1 反激变换器的电路结构 |
2.2.2 基于反激变换器的功率因数校正 |
2.3 LED驱动电源设计要求 |
2.3.1 LED负载特性 |
2.3.2 LED负载连接方式 |
2.3.3 LED驱动电源的动态余量控制 |
2.4 系统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PFC整流电路设计 |
3.1 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
3.1.1 EMI滤波器 |
3.1.2 整流桥选取 |
3.1.3 输入电容选取 |
3.2 变压器设计 |
3.3 钳位电路设计 |
3.4 控制电路设计 |
3.4.1 L6562N工作原理 |
3.4.2 启动和供电电路设计 |
3.4.3 输入电压采样设计 |
3.4.4 电感电流采样设计 |
3.4.5 输出与反馈电路设计 |
3.5 PFC整流电路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4 LED驱动电路设计 |
4.1 LM3464工作原理 |
4.2 启动电容和故障电容的选取 |
4.3 调光电路设计 |
4.3.1 PWM调光电路设计 |
4.3.2 热反馈电路设计 |
4.3.3 PWM与热反馈联和调光 |
4.4 输出通道设计 |
4.5 动态余量控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样机测试与实验分析 |
5.1 实验测试波形 |
5.2 实验测试数据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用于多组分薄膜材料制备的大功率数字开关电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大功率数字开关电源的系统设计 |
2.1 多组分薄膜材料制备对电源的要求 |
2.2 开关电源系统设计 |
2.3 热管理系统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开关电源电路工作原理与设计 |
3.1 功率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
3.1.1 APFC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
3.1.2 移项全桥软开关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
3.1.3 同步整流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
3.2 功率电路设计 |
3.2.1 APFC电路设计 |
3.2.2 移项全桥软开关电路设计 |
3.2.3 同步整流电路设计 |
3.3 控制电路设计 |
3.3.1 APFC控制电路设计 |
3.3.2 移相全桥软开关控制电路设计 |
3.3.3 隔离电路设计 |
3.3.4 采样电路设计 |
3.4 驱动电路设计 |
3.5 电路调试结果 |
3.5.1 控制电路调试结果 |
3.5.2 功能模块调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设计 |
4.1 热设计方案的确定 |
4.2 热管理控制系统设计 |
4.2.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2.2 接口电路硬件设计 |
4.2.3 温度采集与信号调理电路硬件设计 |
4.3 散热系统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功率数字开关电源的程控设计与实现 |
5.1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2 上位机开发 |
5.3 下位机开发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的铅酸蓄电池充电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铅酸蓄电池工作原理及充电方法研究 |
§2.1 铅酸蓄电池工作原理分析 |
§2.1.1 铅酸蓄电池结构及性能参数 |
§2.1.2 铅酸蓄电池工作原理 |
§2.2 蓄电池极化现象分析 |
§2.2.1 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种类 |
§2.2.2 极化现象对充电过程的影响 |
§2.2.3 去极化遵循的原则及方法 |
§2.3 蓄电池充电理论与充电方法分析 |
§2.3.1 蓄电池快速充电理论 |
§2.3.2 现有充电方法分析 |
§2.3.3 停充控制技术分析 |
§2.4 本文智能充电及停充控制策略 |
§2.4.1 充电控制策略 |
§2.4.2 智能充电关键技术 |
§2.4.3 停充控制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铅酸蓄电池SOC估计 |
§3.1 SOC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
§3.2 蓄电池SOC估计方法分析 |
§3.3 蓄电池等效模型建立 |
§3.4 电路模型参数拟合 |
§3.4.1 HPPC试验 |
§3.4.2 电路模型参数辨识 |
§3.5 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SOC在线估计 |
§3.6 实验验证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充电系统控制技术研究 |
§4.1 充电系统控制方式的选择 |
§4.2 模糊PID控制原理 |
§4.3 充电系统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3.1 充电系统控制对象模型 |
§4.3.2 模糊控制器的建立 |
§4.4 控制器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充电系统硬件设计 |
§5.1 充电系统整体结构和设计参数 |
§5.1.1 充电系统整体结构框图 |
§5.1.2 充电系统设计参数 |
§5.2 功率电路拓扑结构的选择 |
§5.2.1 高频开关电源拓扑结构 |
§5.2.2 斩波电路拓扑结构 |
§5.3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
§5.3.1 功率因数的定义 |
§5.3.2 功率因数校正方法 |
§5.4 充电系统主电路设计 |
§5.4.1 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
§5.4.2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设计 |
§5.4.3 双管正激变换器电路设计 |
§5.4.4 双向Buck-Boost斩波电路设计 |
§5.5 辅助电路的设计 |
§5.5.1 主控制器选择 |
§5.5.2 驱动电路设计 |
§5.5.3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5.5.4 辅助电源电路设计 |
§5.5.5 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
§5.5.6 显示电路设计 |
§5.5.7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充电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6.1 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
§6.2 软件系统整体设计 |
§6.3 主程序设计 |
§6.4 子程序设计 |
§6.4.1 基于SOC跟踪的快速充电程序设计 |
§6.4.2 信号采集处理程序设计 |
§6.4.3 模糊PID控制程序设计 |
§6.4.4 停充控制程序设计 |
§6.5 上位机软件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7.1 功率因数校正测试 |
§7.2 充电参数及充电模式的确定 |
§7.2.1 恒流充电阶段电流大小确定 |
§7.2.2 正脉冲宽度及幅度确定 |
§7.2.3 负脉冲幅值确定 |
§7.2.4 负脉冲宽度确定 |
§7.2.5 脉冲前、后间歇时间确定 |
§7.2.6 级与级间歇时间确定 |
§7.2.7 系统充电模式确定 |
§7.3 充电测试与性能分析 |
§7.3.1 对比实验设计 |
§7.3.2 充电效率测试 |
§7.3.3 循环寿命测试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5)基于LoRa的可调光LED数字化驱动电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LED灯具应用与发展 |
1.2.2 LED驱动电源技术 |
1.2.3 数字开关电源技术 |
1.3 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LED驱动电源电路原理 |
2.1 Boost型 APFC电路原理 |
2.2 Flyback型 DC/DC变换电路原理 |
2.3 数字PID恒流调光控制原理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LED驱动电源主电路设计 |
3.1 电路设计指标 |
3.2 Boost型 APFC主电路设计 |
3.3 Flyback型 DC/DC主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LED驱动电源控制电路设计 |
4.1 Boost型 APFC控制电路设计 |
4.1.1 APFC控制芯片与应用 |
4.1.2 APFC控制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4.2 Flyback型 DC/DC控制电路设计 |
4.2.1 DC/DC变换控制芯片与应用 |
4.2.2 DC/DC控制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4.3 数字化LED恒流控制与无线调光控制电路设计 |
4.3.1 数字化LED恒流控制与无线调光控制电路整体结构 |
4.3.2 微控制器选型 |
4.3.3 采样电路设计 |
4.3.4 DA转换电路设计 |
4.3.5 LoRa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LED恒流控制与无线调光程序设计与实现 |
5.1 程序架构 |
5.2 主程序设计 |
5.3 PID控制程序设计 |
5.3.1 ADC数据处理子程序 |
5.3.2 PID恒流控制子程序 |
5.3.3 PID恒压控制子程序 |
5.4 LoRa无线控制程序设计 |
5.4.1 LoRa无线数据接收子程序 |
5.4.2 LoRa无线数据发送子程序 |
5.4.3 无线数据处理子程序 |
5.4.4 参数配置子程序 |
5.4.5 调光控制子程序 |
5.4.6 灯具故障诊断子程序 |
5.4.7 EEPROM数据写入子程序设计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LED驱动电源样机测试与分析 |
6.1 样机与测试平台 |
6.2 APFC电路性能测试与分析 |
6.2.1 功率因数校正效果 |
6.2.2 APFC级输出电压纹波 |
6.3 DC/DC变换电路性能测试与分析 |
6.3.1 DC/DC变换电路控制模式 |
6.3.2 DC/DC变换控制电路启动与供电 |
6.4 数字化LED恒流控制与无线调光控制电路性能测试与分析 |
6.4.1 恒流调光控制特性 |
6.4.2 恒压控制特性 |
6.5 LoRa无线通信功能测试 |
6.5.1 LoRa无线通信与LED灯具故障诊断功能联测 |
6.5.2 LoRa无线通信可靠性测试 |
6.5.3 LoRa无线通信距离测试 |
6.6 LED驱动电源整机特性 |
6.6.1 LED驱动电源效率 |
6.6.2 LED驱动电源调光曲线 |
6.7 LED驱动电源应用 |
6.8 本章小结 |
结论 |
1.总结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具有低负载调整率的多路输出开关电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稳压电源简介 |
1.2.1 稳压电源分类 |
1.2.2 设计要求 |
1.3 开关电源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4 常规的多路输出技术研究现状 |
1.4.1 变压器耦合式 |
1.4.2 加权电压式 |
1.4.3 耦合电感式 |
1.4.4 同步开关式 |
1.4.5 线性稳压调节式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功率拓扑及其相关内容 |
2.1 升降压拓扑的基本原理 |
2.2 工作模式分析 |
2.2.1 CCM模式 |
2.2.2 DCM模式 |
2.2.3 BCM模式 |
2.3 调制方式 |
2.3.1 脉冲宽度调制方式PWM |
2.3.2 脉冲频率调制方式PFM |
2.3.3 脉冲跨周期调制PSM |
2.3.4 混合调制方式PWM/PFM/PSM |
2.4 拓扑及其负载调整率的研究 |
2.4.1 主拓扑的选择 |
2.4.2 反激式拓扑的负载调整率 |
2.5 不同反馈结构反馈电路的负载调整率的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C-DC转换电路设计 |
3.1 EMI滤波电路 |
3.1.1 EMI原理简介 |
3.1.2 EMI滤波器结构选择及参数设计 |
3.2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设计 |
3.2.1 功率因数校正简介 |
3.2.2 PFC主控芯片 |
3.2.3 PFC整体方案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C-DC电路设计 |
4.1 设计方案 |
4.1.1 设计思路 |
4.1.2 方案设计框图 |
4.2 控制电路的设计 |
4.2.1 主控芯片选取 |
4.2.2 启动和供电电路的设计 |
4.2.3 工作频率设定 |
4.2.4 电流采样保护电路 |
4.3 功率电路设计 |
4.3.1 开关管的选择 |
4.3.2 变压器的设计 |
4.3.3 RCD钳位电路的设计 |
4.4 负载调整率的改善 |
4.4.1 传统电源反馈回路的设计 |
4.4.2 反馈回路的改进 |
4.4.3 输出回路的改进 |
4.5 整体电路图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负载调整率电源的仿真 |
5.1 高频变压器模型 |
5.1.1 变压器漏感 |
5.1.2 漏感值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
5.1.3 变压器建模 |
5.2 系统仿真 |
5.2.1 PFC模块 |
5.2.2 DC-DC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大功率LED驱动电源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功率LED工作原理及驱动方式分析 |
2.1 大功率LED工作原理 |
2.2 大功率LED的驱动方式分析 |
2.3 LED驱动器的拓扑结构 |
2.4 大功率LED驱动电源设计要求 |
2.5 大功率LED驱动电源功率等级及设计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FC电路设计 |
3.1 功率因数校正的意义及APFC的控制方式 |
3.2 直接电流控制的APFC工作原理 |
3.2.1 电流峰值控制的APFC |
3.2.2 电流滞环控制的APFC |
3.2.3 平均电流控制的APFC |
3.3 基于UC3854的APFC电路设计 |
3.3.1 APFC主电路结构 |
3.3.2 APFC控制电路结构 |
3.4 主电路参数的设计 |
3.4.1 电感的选择 |
3.4.2 开关管的确定 |
3.4.3 输出电容Co的确定 |
3.4.4 确定电流采样电阻Rs |
3.4.5 整流桥的选择 |
3.5 APFC控制电路的设计 |
3.5.1 补偿网络的设计 |
3.5.2 电流峰值限制电路的设计 |
3.5.3 前馈分压电路的设计 |
3.5.4 乘法电路的设计 |
3.5.5 由震荡频率确定C_t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LC谐振变换电路设计 |
4.1 传统的谐振变换器谐振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
4.1.1 串联谐振变换器 |
4.1.2 并联谐振变换器 |
4.1.3 串并联谐振变换器 |
4.2 LLC谐振变换器及其工作原理 |
4.2.1 谐振变换器电路结构 |
4.2.2 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
4.3 LLC等效电路模型的建立 |
4.3.1 基于基波分析法的等效电路模型 |
4.3.2 直流增益分析 |
4.4 原边开关管实现的条件 |
4.5 参数设计方法 |
4.6 移相调频混合控制方式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功率LED驱动电路仿真与测试 |
5.1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部分仿真 |
5.2 LLC谐振变换器部分仿真 |
5.3 样机设计 |
5.4 样机测试与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开关电源的纹波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纹波抑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概述及反激式电源原理 |
2.1 功率因数定义 |
2.1.1 无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
2.1.2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
2.2 高功率因数(PF)反激式电路基本电路及原理 |
2.3 低频纹波高频纹波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开关电源纹波的测量方法 |
3.1 纹波的概念 |
3.2 纹波测量方法 |
3.2.1 纹波测量方法介绍 |
3.2.2 测试纹波仪器简介及使用 |
3.3 常用的滤波器分类 |
第四章 低频滤波器电路的设计 |
4.1 设计任务 |
4.2 低频纹波抑制电路设计及参数选择 |
4.2.1 低频纹波抑制电路工作原理 |
4.2.2 第一级放大电路设计 |
4.2.3 阻容耦合电路分析 |
4.2.4 二级电路-动态负载电路设计 |
4.2.5 低频纹波抑制整体电路设计 |
第五章 高频纹波抑制电路设计 |
5.1 设计任务 |
5.2 设计思路 |
5.3 高频纹波抑制电路电路设计 |
5.3.1 巴特沃斯滤波器介绍 |
5.3.2 滤波器阶数选择 |
5.3.3 归一化参数设计 |
5.4 软件仿真模拟-高频纹波抑制电路 |
5.4.1 本次仿真的主要任务 |
5.4.2 电源主电路及输出纹波仿真 |
5.4.3 高频纹波电路仿真及纹波抑制结果 |
5.5 电路搭建调试 |
5.5.1 低频纹波抑制电路部分: |
5.5.2 高频频纹波抑制电路部分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一种高功率因数两级AC-DC变换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反激式变换器恒流恒压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指标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两级AC-DC变换器的原理分析 |
2.1 Boost变换器 |
2.1.1 Boost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
2.1.2 Boost变换器的导通模式 |
2.2 反激式变换器 |
2.2.1 反激式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
2.2.2 反激式变换器的导通模式 |
2.3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
2.3.1 功率因数的定义 |
2.3.2 无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
2.3.3 有源两级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
2.3.4 有源单级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两级高功率因数变换器的系统设计 |
3.1 系统设计要求 |
3.1.1 系统的性能定义 |
3.1.2 控制芯片的组成结构 |
3.2 单周期功率因数控制技术 |
3.2.1 现有单周期的控制方式 |
3.2.2 现有单周期控制方式改进 |
3.3 反激式变换器恒流输出原理 |
3.4 反激式变换器恒压输出原理 |
3.5 基于SIMPLIS平台的系统建模与仿真验证 |
3.5.1 基于SIMPLIS软件的前级PFC系统建模 |
3.5.2 基于SIMPLIS软件的前级PFC系统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路设计与仿真分析 |
4.1 两次积分电路 |
4.1.1 两次积分电路的原理 |
4.1.2 两次积分电路的仿真 |
4.2 振荡器 |
4.2.1 固定周期的方波发生器原理 |
4.2.2 固定周期的方波发生器仿真 |
4.3 带隙基准电路 |
4.3.1 带隙基准电路原理 |
4.3.2 带隙基准电路仿真 |
4.4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
4.4.1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原理 |
4.4.2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仿真 |
4.5 过温保护电路 |
4.5.1 过温保护电路的原理 |
4.5.2 过温保护电路的仿真 |
4.6 电路系统整体仿真与分析 |
4.6.1 前级PFC电路整体仿真与分析 |
4.6.2 后级反激式变换器恒流恒压电路仿真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路后仿真与测试验证 |
5.1 芯片版图设计 |
5.1.1 版图设计的注意事项 |
5.1.2 芯片版图设计 |
5.2 整体电路的后仿真验证 |
5.3 系统电路测试 |
5.3.1 变换器的参数选取与测试平台搭建 |
5.3.2 启动时间与保持时间测试 |
5.3.3 前级PFC电路测试 |
5.3.4 反激式变换器恒压测试 |
5.3.5 反激式变换器恒流测试 |
5.3.6 系统效率测试 |
5.4 测试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一种数字控制的快速动态响应高功率因数Boost AC-DC恒压电源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
1.2.2 快速动态响应技术 |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指标 |
1.4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Boost AC-DC恒压电源设计原理 |
2.1 开关电源及其分类 |
2.2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
2.2.1 功率因数限制因素 |
2.2.2 单级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
2.3 Boost型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
2.3.1 Boost型变换器基本原理 |
2.3.2 Boost型变换器的工作模式 |
2.3.3 Boost型变换器的电感和电容的选择 |
2.3.4 Boost型变换器的调制方式 |
2.4 数字控制器算法原理 |
2.4.1 预测算法原理 |
2.4.2 PI算法基本原理 |
2.4.3 电流控制算法原理 |
2.4.4 软启动电路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oost AC-DC恒压电源数字控制器电路设计 |
3.1 数字控制器顶层设计 |
3.2 预测模块设计 |
3.3 PI模块设计 |
3.4 电流控制模块设计 |
3.5 三角波PWM模块设计 |
3.6 软启动模块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oost AC-DC恒压电源系统仿真 |
4.1 基于Matlab和 Modelsim的系统建模 |
4.2 系统开环仿真 |
4.3 系统闭环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oost AC-DC恒压电源系统的FPGA测试 |
5.1 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
5.2 控制算法资源占用率对比 |
5.3 输出电压和纹波测试分析 |
5.4 功率因数测试分析 |
5.5 系统动态响应测试分析 |
5.6 测试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L6560开关电源功率因数校正集成电路的特点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线通信基站直流备用电源设计[D]. 王瑶.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2]高功率因数LED驱动电源的研究与设计[D]. 沈嘉钰.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用于多组分薄膜材料制备的大功率数字开关电源的研制[D]. 郑彦文.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4]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的铅酸蓄电池充电系统的研究[D]. 孙启林.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5]基于LoRa的可调光LED数字化驱动电源研究[D]. 何湘桂. 湖南大学, 2020(07)
- [6]具有低负载调整率的多路输出开关电源的研究[D]. 沈醴.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7]大功率LED驱动电源的研究与实现[D]. 丁涛. 青岛大学, 2019(03)
- [8]开关电源的纹波抑制研究[D]. 林杰明.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9]一种高功率因数两级AC-DC变换器的设计[D]. 赵大地. 东南大学, 2019(06)
- [10]一种数字控制的快速动态响应高功率因数Boost AC-DC恒压电源的设计[D]. 刘吉东. 东南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