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荧光显微镜相差场早期诊断肺炎支原体

多功能荧光显微镜相差场早期诊断肺炎支原体

一、应用多功能荧光显微镜相差视野早期诊断肺炎支原体血症(论文文献综述)

范冰冰[1](2020)在《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chii Lynch的干燥根。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等症。赤芍总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血栓、抗氧化、抗肿瘤、抗内毒素、保护神经系统和心脏等作用。本课题对赤芍的有效组分赤芍总苷进行提取、纯化及药效筛选研究,采用UPLC-QTOF-MS等现代分析仪器和方法对赤芍总苷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疾病靶点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SEA等网络数据库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揭示赤芍总苷治疗肝癌所调控的靶点及信号通路。通过H22荷瘤肝癌小鼠模型及体外Hep G2细胞模型,开展赤芍总苷抗肿瘤体内及体外药理、药效学研究,明确赤芍总苷是否具有抗肝肿瘤作用;并从细胞周期、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角度及对细胞色素P450酶不同亚型活性及基因水平的影响对赤芍总苷发挥抗肝肿瘤作用的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大鼠血清中肝损伤、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指标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是否引起大鼠肝脏毒性。本研究明确赤芍总苷具有抗肝肿瘤作用,并从多角度阐释其作用机制,为赤芍总苷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芍药苷、赤芍总苷、出膏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筛选赤芍总苷最佳提取工艺;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结合大孔树脂技术,通过静、动态吸附与解吸试验,筛选赤芍总苷的最佳纯化工艺。采用MTT法,通过肝癌Hep G2细胞增殖抑制率比较赤芍、赤芍总苷体外抗肝肿瘤作用。2.采用UHPLC-Q-TOF-MS技术,结合对照品、文献、相关数据库信息比对的办法,对赤芍总苷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分子网络研究方法,构建赤芍总苷分子离子可视化网络图,结合质谱相关信息,全面表征赤芍总苷成分。3.采用体外药效MTT法,以细胞增殖抑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通过建立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以抑瘤率、脏器指数、瘤体病理切片及血清中细胞因子ALT、AST、FAS、FASL、IL-2、IFN-γ、TNF-α的含量为考察指标,开展赤芍总苷体内抗肝肿瘤药效学研究。4.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TCMSP、SEA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络数据库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挖掘赤芍总苷成分调控靶点基因信息;利用Drugbank、Dis Ge NET、及TTD数据库,查找肝癌相关靶点,从而得到赤芍总苷成分调控肝癌的生物学靶点;采用STRING等数据库,得到靶点之间蛋白互作网络图,探讨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靶点进行GO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明确赤芍总苷成分参与调控肝癌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进而利用KEGG数据库对靶点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从大数据方面揭示赤芍总苷治疗肝癌所调控的靶点及信号通路。5.利用流式细胞仪,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采用PI单染色法,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周期影响的研究。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技术,检测经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后,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经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后,细胞中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从基因及蛋白水平阐释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机制。7.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肝脏中细胞色素P450亚酶CYP1A2,CYP3A4,CYP2D6,CYP2C9,CYP2E1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技术检测CYP1A2,CYP3A2,CYP2D1,CYP2C11,CYP2E1 m RNA水平的表达,考察赤芍总苷对细胞色素P450酶不同亚型的影响。8.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ALT、AST、ALP及γ-GT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的损伤程度;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SOD、MDA及GSH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氧化损伤的程度;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Na+-K+-ATPase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线粒体的损伤程度。结果1.赤芍总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3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赤芍总苷的最佳纯化工艺为选用HPD-700大孔吸附树脂,上样生药浓度为0.1g/m L,树脂比上柱量为0.3g/m L(原药材/湿树脂),2BV水除杂,5BV 30%乙醇洗脱,即得赤芍总苷化学物质组分。赤芍、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9.66%、66.00%。2.采用UHPLC-Q-TOF-MS技术,经正离子检测模式,经对照品、文献与相关数据库信息确定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比对推测出芍药内酯苷异构体、毛蕊异黄酮苷、牡丹皮苷E、没食子酰芍药苷或异构体构建赤芍总苷的分子可视化网络,共找到5个分子网络成分簇,其中一个分子簇为芍药苷及其相关化合物。3.利用TCM-SP、SEA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络数据库平台,挖掘出赤芍总苷成分共调控139个潜在靶蛋白。利用Drugbank、Dis Ge NET、及TTD数据库,共找到5727个癌症相关靶点。通过VENNY软件对赤芍总苷各成分靶蛋白与肝癌潜在靶点进行映射,共得到99个交集靶点,主要包含IL-2、Bcl-2、TNF、PTEN等。通过靶点之间蛋白互作网络图,明确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靶点进行GO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明确赤芍总苷成分在生物过程方面主要富集于细胞增殖的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负调控、MAPK级联、炎症反应的负性调节等;在细胞组成方面主要富集于线粒体、细胞外间隙、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等;在分子功能方面主要富集于一氧化氮合酶调节活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活性、生长因子活性等各种蛋白酶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有84条通路参与到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细胞的过程,主要包括MAPK、PI3K/Akt、VEGF、肿瘤坏死因子、癌症中心碳代谢等信号通路。4.体外药效实验结果显示,赤芍总苷1mg/m L给药浓度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24h,36h,48h的抑制率分别为66.00%、72.52%、74.10%,IC50值分别为0.71、0.57、0.52mg/m L;体内药效实验结果显示,环磷酰胺组、赤芍总苷低、中、高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7.61%、23.06%、36.64%、48.13%,除赤芍总苷低剂量组,肿瘤的抑制作用均超过30%(中药的瘤重抑制率>30%,评定药物具有抑瘤作用),符合相关要求。5.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高、中剂量组血清中ALT、AST、FAS、FASL的含量显着降低、IL-2的含量显着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赤芍总苷各剂量组血清中IFN-γ、TNF-α的含量显着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6.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36h,低、中、高剂量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1.7%、16.9%、22.9%;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中剂量组肝癌Hep G2细胞G2/M期的比例降低。7.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36h后,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组细胞中Akt、Bcl-2、PI3K、MEK、ERK m RNA和蛋白的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PTEN、Bax m RNA的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8.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CYP1A2活性显着增强,有显着性差异(p<0.01),CYP3A4、CYP2D6、CYP2C9和CYP2E1活性没有显着性变化;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CYP1A2 m RNA水平显着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CYP3A2,CYP2D1,CYP2C11和CYP2E1 m RNA水平没有显着性变化。9.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大鼠血清中ALT、AST、ALP、γ-GT、SOD、MDA、GSH及Na+-K+-ATPase的含量没有显着变化。结论1.本课题优化了赤芍总苷的提取纯化方法,其工艺简单且操作方便,为赤芍总苷的后续药效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2.采用UHPLC-Q-TOF-MS技术、构建赤芍总苷化学成分网络,能够全面表征赤芍总苷成分,并能呈现成分之间的关系,为其开发利用及药效研究奠定实验基础。3.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手段,挖掘赤芍总苷成分调控肝癌的生物学靶点,通过蛋白网络互作分析、基因功能注释分析、靶点调控通路分析等,实现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机制的快速、系统分析,发现赤芍总苷抗肝癌作用可能与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相关。4.赤芍总苷对Hep G2肝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Hep G2细胞凋亡、降低G2/M期细胞的比例,扰乱细胞正常分裂状态达到抑制作用。5.赤芍总苷能够减轻肝脏损伤程度,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6.赤芍总苷发挥抗肝肿瘤作用可能与抑制Hep G2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调控PI3K/Akt及MEK/ERK信号通路有关。7.赤芍总苷可能通过诱导CYP450酶亚型CYPl A2的活性发挥抗肝肿瘤作用。8.赤芍总苷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及一定给药时间内,不影响肝脏的功能,没有肝毒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金益梅[2](2018)在《糖皮质激素对急性外源性类脂性肺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儿童急性外源性类脂性肺炎的临床特征目的:急性外源性类脂性肺炎(Acute Exogenous lipoid pneumonia,AELP)是一种少见的非感染性肺实质和间质疾病,由于误吸或吸入了动物、植物、或矿物油类而致。但目前以散发病例多见,缺乏规范的诊疗标准。第一部分研究主要回顾性分析总结AELP的临床特征并探讨诊疗方案。方法:比较21 例AELP患儿(AELP组)与25例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组)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气分析)及影像学改变等资料。结 果:1.AELP组平均年龄30.19±14.176 m;CAP组平均年龄25.24±25.325 m,两组发病平均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796,P>0.05 P=0.43);AELP组首诊时间40.762±54.361h,CAP 组 150.72±88.323h,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4.965,P<0.01 P=0.000);AELP组平均住院时间11.47± 10.033d,CAP组平均住院时间5.04±1.881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149,P<0.01,P=0.003)。2.AELP组入院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6.016±3.632×109/L,CAP组白细胞计数10.078±4.015×109/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5.217,P<0.01,P=0.000),AELP组入院时 CRP 35.624±39.626 mg/L,CAP 组入院时 CRP19.197±24.218 mg/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726,P>0.05,P=0.09)。AELP组入院时血气分析P02 83.905±13.172 mmHg,CAP组入院时P02 95.28±22.731 mmHg,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023 P<0.05,P=0.049)。3.AELP组影像学检查最早发现病变在吸入后3小时,首次影像学检查40.90±53.35h;一侧肺部异常仅4例,双侧肺部改变17例,主要在中下叶,出现磨玻璃样改变(3/21),粟粒样变化(2/21),显示肺叶或节段性病变15例(15/21),肺间质增厚(2/21)和空腔(1/21),纵隔积气(1/21)。所有病例均有复查影像学,其中胸片复查16例,复查胸部CT 5例,肺部渗出持续时间8d~5.5m。CAP组首次肺部影像学的拍摄时间在病程第3~20d,平均平均6.52±3.87d,本组病例中行胸片检查21例,胸部CT检查4例;一侧肺部病变12例,双侧肺部改变13例,主要在中下叶。复查影像学16例,复查时间在入院后5~10天,其中胸片复查15例,复查胸部CT1例。4.AELP组所有病例均使用了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给予10mg/kg.d治疗3d后改1~2mg/kg,次q12h治疗4例;1~2mg/kg,次q8h治疗3例,1~2mg/kg,次q12h治疗14例,常规剂量治疗3-5d后改为1~2mg/kg,次qd,3天后甲泼尼龙片口服;CAP组使用抗生素1 1例,6例使用甲泼尼龙针1~2mg/kg,次q12h治疗3~5d。结 论:1.意外误服的病例容易被忽视,一旦出现呛咳和或呕吐可导致AELP,其矿物油接触史以及肺部影像学的典型改变有助于诊断。2.胸部CT检查有助早期诊断,影像学检查可在吸入后6小时左右,AELP在影像学的改变早于CAP,吸收时间却迟于CAP。3.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的使用在AELP比CAP更普遍。AELP行早期激素治疗,有利于控制病情、改善预后。第二部分:大鼠幼鼠急性外源性类脂性肺炎模型的建立及肺组织的损伤目的:探讨AELP模型的建立及油脂吸入对大鼠幼鼠肺组织的损伤情况。方法:选择无创性经口气管插管滴入油脂的方法,建立本实验最适合的大鼠幼鼠AELP模型。雄性SD大鼠幼鼠24只,SPF级别,日龄25~30天,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对照组(NS组)12只,模型组(AELP组)12只。结果:通过无创性经口气管插管滴入油脂,两肺存在渗出性改变,AELP组肺部渗出较NS组明显,建模后72小时复查胸片,NS组基本吸收,AELP组仍有渗出。AELP组肺组织病理观察见肺间质内大量炎性细胞及红细胞浸润,见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或聚集在血管壁或肺泡间隙、肺泡间隔明显增宽,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漏出。苏丹Ⅲ染色光学显微镜下看到被染成橘红色的小粒及吞噬橘红色小粒的巨噬细胞。结论:缝纫机油可用于实验操作,无创直视气管插管滴入油脂的方法可很好的模拟外源性油脂吸入的过程,适合AELP模型复制。0.5ml/kg的油脂吸入量能确保造模的成功率,减少死亡率。比较两组肺组织病理改变,表明油脂吸入造成肺组织的损伤,吸入后3-5d肺组织损伤明显。第三部分:地塞米松对大鼠幼鼠急性外源性类脂性肺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给予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及二硫代氨基甲酸批咯烷(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干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大鼠幼鼠AELP肺组织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为AELP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取雄性SD大鼠幼鼠100只,SPF级别,日龄25~30天,体重180~220g,随机分成5组,每组20只,空白对照组(A组,吸入生理盐水0.5ml/kg);模型组(B组,吸入缝纫机油0.5ml/kg+腹腔注射NS);PDTC治疗组(C组,建模+腹腔注射PDTC);DXM治疗组(D组,建模+腹腔注射DXM);PDTC+DXM治疗组(E组,建模+腹腔联合治疗注射)。各组分别在建模后1d、3d、5d、7d取5只麻醉处死采集血清、BALF、肺组织标本等,比较外源性类脂性肺炎大鼠幼鼠在不同时段的一般情况变化;评价肺组织的损伤: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湿/干重比;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血清KL-6、IL-6、TNF-α、MIF浓度的动态;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NF-κB p65、IKKα、Bcl-2 的表达。结果:1.油脂吸入后出现典型的肺损伤改变。建模后第1-7d油脂吸入各组肺损伤评分较A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d、3d、5d、7dC、E组与B组比较肺损伤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B组比较第3d、5d、7d肺损伤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ALF、血清B组TNF-α与A组比较,4个时间点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组与B组比较4个时间点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BALF中TNF-α与B组比较在1d,3d,5d下降,在血清3d,5d,7d较B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F中D、E组TNF-α与C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ALF、血清中B组IL-6与A组比较4个时间点均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ALF中C组在1d,3d与B组比较下降,D组第3d较B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较B组4个时间点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血清,C、D、E组较B组4个时间点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F中B组MIF与A组比较4个时间点均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血清)比较3d,5d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D、E与B组(BALF、血清)比较4个时间点均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组(BALF)与B组在1d,3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与B组比较在3d,5d,7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KL-6变化:B组表达明显升高,其中第3d最高;A组BALF中KL-6在第1d最高,血清中第3d最高;C组在第1-5d表达低于D组,第7d稍上升;E组表达持续在较低水平。B组与A组比较(BALF、血清)4个时间点均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与B组(BALF、血清)比较,4个时间点均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BALF中TNF-α水平与IL-6水平呈直线相关趋势,且呈高度正相关(r=0.901,r=0.754,P<0.05),血清、BALF中TNF-α水平与MIF水平呈直线相关趋势(r=0.778,r=0.789,P<0.05),血清、BALF中IL-6与与MIF水平呈直线相关趋势(r=0.811,r=0.793P<0.05)说明IL-6、TNF-α、MIF参与油脂对肺组织的损伤。血清、BALF中KL-6与TNF-α水平呈直线相关趋势,且呈高度正相关(r=0.849,r=0.776,P<0.05),血清、BALF中KL-6与IL-6水平呈直线相关趋势,且呈高度正相关(r=0.790,r=0.754,P<0.05),血清、BALF中KL-6与MIF水平呈直线相关趋势,且呈高度正相关(1=0.778,r=0.806,P<0.05)。5.大鼠幼鼠肺组织B组NF-κB P65的表达4个时间点与A组比较有明显升高(P<0.01),C、D、E组给予药物干预后,NF-KB P65蛋白表达受到抑制,C、D、E组第7d最低。C、D、E组NF-κB P65蛋白表达在4个点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组NF-κB P65蛋白表达与C组比较在3d、5d、7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大鼠幼鼠B组肺组织IKKα的表达4个时间点较A组有明显升高(P<0.01);C、D、E组给予药物干预后IKKα蛋白表达受到抑制,C、D、E组第7d最低。C、D、E组IKKα蛋白表达与B组比较在5d、7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IKKα蛋白表达较C组在3d、5d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7.大鼠幼鼠B组肺组织Bcl-2的表达在5d、7d较A组比较低下(P<0.05),第5d最低;C、D、E组第5-7d表达较高;C、D组Bcl-2蛋白表达与B组比较在4个时间点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Bcl-2蛋白表达较B组在3d、5d、7d时间点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组Bcl-2蛋白表达较C组在5d、7d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油脂吸入后大鼠幼鼠BALF及血清IL-6、TNF-a、MIF表达增多,导致肺组织的炎性损伤,各炎症因子之间及炎症因子与KL-6呈高度正相关,KL-6的浓度变化结合炎症因子的动态水平可以反映肺损伤的严重程度。2.大鼠幼鼠油脂吸入性损伤后肺组织内NF-κB p65表达与相关炎症因子活化时相一致,表明NF-κB通路活化后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参与了油脂吸入肺损伤早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IKKα在肺损伤后表达与NF-κB p65的活化时相一致,说明IKKα参与NF-κB信号通路。3.DXM通过下调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油脂吸入对肺组织的损伤,从而改善肺功能。4.DXM通过下调肺组织NF-κB p65、IKKα表达,抑制NF-κB信号通路;同时具有上调Bcl-2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减轻油脂对大鼠幼鼠肺组织的损伤。

陈锡儒[3](2018)在《Alamandine通过调节MAPKs信号通路改善脓毒症相关的心肌损伤》文中认为背景: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重症医学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40%的脓毒症患者合并有心肌损伤及心功能障碍,其死亡率高达70%。最近的研究表明,脓毒症心肌损伤与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功能异常有关。Alamandine作为血管紧张素1-7家族的新成员,是一个重要的生物活性肽。研究发现,Alamandine可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心肌细胞纤维化、抑制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然而,Alamandine能否在脓毒症心肌损伤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尚未见研究报道。目的:探索在脂多糖(LPS)诱导的脓毒症心肌损伤模型中,Alamandine对心脏功能、心肌炎症反应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取C57雄性小鼠48只,随机分为6组:生理盐水(NS)组、LPS组、0.01u M/kg Ala+LPS组、0.1u M/kg Ala+LPS组、1 u M/kg Ala+LPS组、10 u M/kg Ala+LPS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Alamandine(0.01、0.1、1.0、10 u M/kg),1h后腹腔注射LPS(10mg/kg),12h后,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及IL-1β的表达情况,评估Alamandine的最佳实验剂量。2.取C57雄性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S组、LPS组、Ala组、Ala+LPS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Alamandine(1.0 u M/kg),LPS处理同上,12h后行小鼠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心脏射血分数(EF值)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值);经尾动脉监测小鼠血压;杀鼠取材,行心肌组织TUNEL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运用Western Blot,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损伤指标(α-MHC、β-MHC、S100A8、S100A9)、凋亡指标(C9,Bcl2,Bax)及自噬指标(LC3-I、LC3-II、Atg3、Atg5)的表达情况。3.细胞分为磷酸盐缓冲溶液(PBS)组、LPS组、Ala组、Al+LPS组,分别予NS或Alamandine(1ug/ml)预处理,30min后予LPS(100 ng/ml)处理,12h后检测心肌细胞炎症、凋亡、自噬指标(同上)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家族成员(ERK、JNK、P38)的修饰与表达情况。4.细胞分为PBS组、LPS组、db-c AMP(双丁酸环腺苷酸)组、Ala+LPS组、db-c AMP+Ala+LPS组。予db-c AMP(10u M/ml)对细胞行预处理,30min后,予Alamandine及LPS处理(同上),12h后检测心肌细胞损伤指标(同上)及MAPKs家族成员的修饰与表达情况。结果:1.小鼠血清的Elisa结果显示:与LPS组相比,Alamandine(0.1、1.0、10u M/kg)可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同时,1.0 u M/kg为Alamandine的最佳动物实验剂量。2.小鼠超声心动图显示:与NS组相比,LPS组心功能明显下降,EF值(60.7±1.4%VS 35.1±5.8%)及FS值(31.9±0.9%VS 13.3±2.6%)显着降低(P<0.05);而与LPS组相比,Ala+LPS组心功能显着改善,EF值(35.1±5.8%VS43.9±4.2%)及FS值(13.3±2.6%VS20.0±2.7%)显着升高(P<0.05)。3.小鼠血压检测显示:Alamandine并不会加重脓毒症小鼠低血压风险(LPS组VS Ala+LPS组,P>0.05)。4.在动物试验中,与NS组相比,LPS组小鼠心肌损伤、细胞凋亡、自噬作用明显加重;与LPS组相比,Ala+LPS组小鼠的心肌损伤、细胞凋亡、自噬作用皆得到缓解。5.在细胞实验中,与LPS组相比,Ala+LPS组心肌细胞的炎症反应、凋亡、自噬过程皆得到有效控制。6.检测MAPKs家族成员ERK、JNK、P38的表达及修饰情况,结果提示:ERK、JNK、P38的磷酸化水平在LPS组中显着升高(VS NS组,P<0.05);而Ala+LPS组中,其磷酸化水平则显着降低(VS LPS组,P<0.05);然而db-c AMP的应用则可拮抗Alamandine的抑制作用,提升ERK、JNK、P38的磷酸化水平(Ala+LPS组VS db-c AMP+Ala+LPS组,P<0.05)。结论:1.Alamandine可抑制LPS导致的心肌组织炎症反应及自噬凋亡过程;2.Alamandine可改善LPS导致的小鼠心功能障碍及心肌损伤;3.Alamandine可通过调节MAPKs信号通路分子的磷酸化来改善脓毒症心肌损伤。

张燕春[4](2018)在《新疆某三甲医院2012年-2016年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变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新疆某三甲医院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病原体变化情况,明确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因,为临床早期诊断及经验性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新疆某三甲医院入院后未使用抗生素之前的1366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收集其痰培养标本及血清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对其阳性菌及相关病原体进行统计分析及描述。结果:(1)细菌学检测结果如下:痰培养共分离出63种病原菌,居前6位的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i,AB)、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i viridans,SV)、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干燥奈瑟菌(Neisseria sicca)。(2)其他常见病原体检查结果如下:检测总阳性率为17.5%(1254/7159),居前五位的依次为肺炎支原体(MP)、乙型流感病毒(IFB)、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23)、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结论:近5年新疆某三甲医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致病菌分布发生变化,细菌总体数量及种类呈上升趋势,AB、KP成为主体菌种,其他常见病原体总体种类及数量也呈上升趋势。MP、IFB为主要病原体,因单纯临床表现不足以明确诊断,故应明确呼吸道病原体流行趋势,以快速达到诊断目的,同时对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理论支持。

赵燕[5](2014)在《猪瘟病毒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文中提出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猪的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性疾病,给养猪业造成巨大威胁和经济损失。本研究建立了CSFV 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检测方法;并采用建立的CSFV 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方法初步应用于CSFV RNA在体外感染细胞中的增殖动态研究和体内感染组织的CSFVRNA检测。为了高效检测和准确定位CSFV并探究CSFV RNA在体外感染细胞中的复制动态和分布规律,本研究分别设计并合成了CSFV RNA和猪内参基因β-actin的多条特异性探针,对培养于PK15细胞系中的CSFV中等致病力毒株HeBHH1/95(TCID-.550为104/200μL)进行研究。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优化反应条件,根据检测结果、荧光强度、重复性等因素,确定CSFV QuantiGeneViewRNA原位杂交反应的关键要素,蛋白酶K最优浓度为1:1000,甲醛最优固定时间为30min。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阳性样本可检测到明亮的红色荧光。通过与CSFV免疫组化法及CSFV单抗免疫荧光法比较,该法检测灵敏度可达10-8,分别比CSFV免疫组化法及CSFV单抗免疫荧光法高4个和3个数量级;同时,采用不同亚型CSFV毒株和猪其它相关病毒质控样本验证其特异性,能特异性与各种亚型的CSFV结合,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显示了良好的特异性。为了研究CSFV RNA在体外感染细胞中的准确定位和增殖动态规律,本研究采用中等致病力流行毒株HeBHH1/95株和HCLV分别接种体外培养细胞PK15,用上述建立的CSFV QuantiGeneViewRNA原位杂交方法分别对0.5hpi、1hpi、1.5hpi、2hpi、2.5hpi、3hpi、3.5hpi、4hpi、4.5hpi、5hpi、5.5hpi、6hpi、12hpi、18hpi、24hpi、36hpi、48hpi、72hpi、96hpi的感染细胞进行检测,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HeBHH1/95和HCLV感染PK15细胞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能观察到病毒在细胞内持续增长繁殖,72hpi达到最高值,直到96hpi病毒RNA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感染后0.5hpi,便可在细胞内检测到病毒RNA,且0.5hpi12hpi之间,病毒RNA集中在细胞核内,18hpi以后,病毒RNA主要集中于细胞核周围的细胞质中直到96hpi;流行毒株和疫苗毒株RNA的复制规律是一致的。本研究第一次从RNA分子角度阐明了CSFV流行毒株和疫苗毒株在体外培养细胞中的增殖动态和RNA的复制规律。为了准确可视化检测体内感染细胞中的CSFV RNA,本研究采集了CSFV感染动物的扁桃体、肠道和肾脏样本制成石蜡包埋组织切片(FFPE),使用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技术对感染后各器官靶细胞中CSFV RNA进行精确检测。结果显示,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点状红色荧光信号,说明建立的CSFV 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方法能准确、可视化地对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CSFV RNA进行检测。该研究可为探索CSFV感染靶细胞类型的差异,分析CSFVRNA复制动态、分布变化与病程、病理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提供重要的技术平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CSFV 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和省时的优点,为CSFV准确诊断提供了一种高敏感且特异的新技术;同时为CSFV RNA在体内外靶细胞中增殖动态和RNA的复制规律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还可对临床采集CSFV RNA富集样品提出指导意见。

徐莉燕[6](2014)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578例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内科呼吸专业学组近1年所收治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年龄、临床表现、体征、病原学、影像学等各项指标,探讨本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在以上各方面演变的最新动态,从而为本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经验性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内科呼吸专业学组住院的符合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的57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1月~14岁,按年龄进行分组,婴儿组(1月~1岁)242例(41.9%),学龄前儿童组(大于1岁~5岁)215例(37.2%),学龄儿童组(大于5岁~14岁)121例(20.9%)。2搜集资料入院后统计其姓名、性别、年龄、病史、临床表现,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呼吸系统查体主要统计指标为排除体温升高影响后的呼吸频率、肺部听诊有无固定细湿罗音及喘鸣音。所有患儿入院24小时内抽取外周静脉血,化验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等指标。细菌鉴定:所有患儿均采集口咽拭子标本,并选择性采集患儿的痰液或血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病毒及肺炎支原体鉴定:检测血清常见呼吸道病毒及肺炎支原体IgM抗体,IgM抗体阳性即可确定为病毒或肺炎支原体感染;所有患儿均选择性行胸部X线片或64排计算机体层成像(CT)。结果1、临床表现和体征578例患儿中,男孩367例(63.5%),女孩211例(36.5%),男女之比为1.74:1。病史中有发热者512例(88.6%),有咳嗽者532例(92.0%),有喘息者270例(46.7%),呼吸频率加快者558例(96.5%),肺部听诊有固定细湿罗音者467例(80.8%)。2、病原体检出情况57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病原体检测阳性者391例(67.6%),单一病原体感染者346例(59.9%),细菌、病毒、支原体混合感染者45例(7.8%),病原体不明确的标本187例(32.4%)。病毒检测阳性标本128例(22.1%),细菌培养阳性标本85例(14.7%),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标本133例(23.0%)。3、影像学表现578例患儿中,有肺部影像学改变的患儿共556例(96.2%),以小片状密度增高影为主的357例(61.8%),以大片状密度增高影为主的152例(26.3%),以间质性改变为主者45例(7.8%),以肺门淋巴结肿大为主的2例(0.3%)。结论1.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肺部固定的湿罗音是肺炎最常见的5大特征,其中对肺炎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的指标是气促,即呼吸频率加快,故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儿,应注意对该指标进行准确的监测,以提高肺炎的检出率,以免漏诊。2.病原学检出情况:2013-2014年度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感染病原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病毒、肺炎支原体、细菌,而混合感染中以病毒和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最为常见。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的发病率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细菌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检出率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病毒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检出率排在前两位的两种病毒依次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A。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学龄期儿童感染率最高,婴幼儿中也有散发病例,说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低龄化趋势。3.影像学特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在婴幼儿中主要表现为小斑片状影,且多为两肺受累,而在年长儿中则多表现为大片状影,且多为单侧肺受累。

汪洋[7](2011)在《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及致病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SS)是猪的重要致病菌,可以引起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关节炎、肺炎等疾病,也可导致生猪从业人员感染和死亡。根据其荚膜抗原的不同,猪链球菌分为33个血清型(1-31,33,1/2),其中猪链球菌2型(SS2)流行最广,分离率最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人。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有利于生存而特有的生命现象,当细菌吸附于活组织或无活力的组织表面,分泌多糖基质、纤维蛋白、脂蛋白等多糖蛋白复合物,使细菌相互粘连并将其自身克隆聚集缠绕其中形成的膜样物。在自然环境中有大量的细菌是以生物被膜形式存在,不同于实验室研究的浮游态的细菌。生物被膜在细菌的致病性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研究集中在猪链球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增加了对宿主的抵抗力及耐药性增加方面。然而毒力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被膜状态下细菌各种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研究甚少。本研究首次建立猪链球菌体内体外生物被膜模型,比较了生物被膜状态下与浮游态细菌在粘附、毒力、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之间的差异,并通过蛋白结晶和基因缺失系统研究了密度感应系统(LuxS蛋白)的结构及对生物被膜的影响研究。1猪链球菌体内体外生物被膜模型的建立和结构观察猪链球菌可粘附于细胞外的基质蛋白,可能使猪产生生物被膜状态的感染。利用96孔微板法在体外建立了生物被膜模型,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到猪链球菌在体外能够形成生物被膜并观察到生物被膜的形态。首次利用斑马鱼模型建立了猪链球菌体内生物被膜感染的模型,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猪链球菌在斑马鱼体内呈细菌聚集趋势,发现了类似于“生物被膜”样的细菌集簇。为进一步研究猪链球菌的感染机制及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2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和浮游态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猪链球菌2型(SS2)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存在而形成生物被膜。实验发现强毒株ZY05719和HA9801形成生物被膜能力强于无毒株T15。比较了生物被膜状态下与浮游态的细菌粘附HEp-2细胞的能力、毒力、毒力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发现与浮游态相比粘附率下降了58%,半数致死量(LD50)增加了40倍。荧光定量PCR发现生物被膜状态细胞与浮游态细胞相比gdh、cps2和mrp基因表达下调,而sly和gapdh表达上调。生物被膜和浮游态下灭活疫苗保护率分别为60%和46%。这一结果提示,细菌致病力和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细胞粘附、基因表达水平和毒力在生物被膜细胞和浮游细胞之间有较大差异。提示强毒株可能通过形成生物被膜而减弱其毒力,从而达到在宿主体内持续性感染的目的。3生物被膜和浮游生长状态的猪链球菌比较/免疫蛋白质组学分析猪链球菌2型(SS2)能够在体外形成生物被膜。利用比较蛋白组学和免疫蛋白组学方法,研究了SS2生物被膜状态与浮游态下细菌总蛋白以及免疫原性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生物被膜状态下6个蛋白表达上调,7个蛋白表达下调。采用猪链球菌康复血清,与生物被膜状态下细菌的总蛋白进行免疫蛋白组学分析,发现有9种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其中5个蛋白首次在猪链球菌中报道具有免疫原性,其余4个蛋白在生物被膜状态和浮游状态下均被鉴定具有免疫原性。这些结果表明细菌生物被膜状态下与浮游态相比,有着不同的蛋白表达,所鉴定的新免疫原性的蛋白可作为防治生物被膜感染的疫苗侯选抗原,特别是4种在两种状态都被鉴定的共同抗原可能有效的防止生物被膜和急性感染。4猪链球菌S-核糖基高半胱氨酸酶的表达、晶体结构和功能S-核糖基高半胱氨酸酶(LuxS)是S-腺苷甲硫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重要的一种酶,它可代谢产生细菌密度感应系统中的信号分子AI-2。以猪链球菌2型S-核糖基高半胱氨酸酶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大量LuxS蛋白,通过对LuxS进行结晶筛选和优化获得质量较好的晶体;对蛋白晶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获得x射线衍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解析了其三维精细结构,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确定链球菌s-核糖基高半胱氨酸酶中含二价金属离子锌。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对LuxS作为猪链球菌2型区别于其他细菌的结构特点进行了讨论,揭示该酶可能的进化机制,为防控猪链球菌的药物设计提供理论基础。5猪链球菌2型HA9801luxS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特性已报道猪链球菌2型(SS2)的luxS在调控各种行为及种间信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luxS基因在SS2中的作用还不清楚。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构建了SS2的luxS缺失株和互补株,并比较了各菌株在细胞粘附、溶血性、形成生物被膜能力、毒力及毒力基因表达中的差异。结果表明所有检测的SS2都含有luxS基因,缺失株的溶血性和生物被膜的能力有显着的降低,粘附HEp-2细胞的能力降低了51%,7个毒力基因表达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在斑马鱼的感染模型中,LD50下降了10倍,揭示了其毒力下降。结果提示luxS基因对SS2有多重效应,推测可能取决于干扰了细菌的信号交流。

刘静[8](2011)在《可溶性髓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在肺炎患儿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不同的病原(包括单纯细菌、病毒、支原体及混合感染)所致肺炎患儿中可溶性髓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 (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sTREM-1)的水平及治疗前后sTREM-1水平的变化,探讨sTREM-1在细菌性肺炎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了解髓系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 (TREM-1)在早期判断肺炎患儿病情轻重中的临床地位及与炎症因子TNF-α、IL-8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0年12月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40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入选患儿均于入院24小时内进行病原学检测,以明确病原。同时在入院24 h内抽取400例肺炎患儿及30名健康体检儿童2 m1静脉血并肝素抗凝,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层血浆,于低温冰箱保存,其中为单纯细菌感染的33例患儿于入院第七天再次抽取静脉血2m1保存血浆标本。应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400例肺炎患儿中病原学检测阳性的214例患儿、30例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及33例恢复期肺炎患儿血浆中sTREM-1水平,同时检测入选患儿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时应用RT-PCR法检测29例重症肺炎、35例非重症肺炎及30例健康体检儿童外周血白细胞膜表面的TREM-1基因的表达情况,应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浆中TNF-α、IL-8的水平。结果:1.单纯细菌感染组及混合有细菌的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单纯病毒组、单纯支原体组及病毒合并支原体感染组相比,血浆sTREM-1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细菌感染组与混合细菌感染各组之间相比较,sTREM-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病毒组、单纯支原体组、病毒合并支原体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相比较,sTREM-1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2.CRP水平在单纯细菌组、单纯支原体组、细菌混合病毒、支原体感染组中都有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细菌组升高最明显。单纯病毒组、细菌合并病毒组、细菌合并支原体组、病毒合并支原体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升高都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白细胞计数在单纯细菌组、细菌合并支原体组、病毒合并支原体组、细菌混合病毒、支原体组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混合感染各组之间相比较,差异不显着,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ROC曲线,单纯细菌感染组中sTREM-1曲线下面积0.868,sTREM-1与CRP具备相同程度的诊断效能,优于WBC的诊断效能(P<0.05)。以sTREM-1为18.39ng/mL作为诊断细菌性肺炎的分界点,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94.1%。混合细菌感染组中sTREM-1曲线下面积0.928, sTREM-1的诊断效能优于CRP及WBC(P<0.05),以sTREM-1为18.42ng/mL作为诊断肺炎的分界点,灵敏度为85.2%,特异度为94.1%。5.33例单纯细菌感染肺炎患儿经抗感染治疗后sTREM-1、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计数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6. TREM-1、TNF-α及IL-8水平在重症肺炎组高于非重症肺炎组,非重症肺炎组高于正常对照组,三组间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和非重症肺炎组血浆中TNF-α、IL-8与TREM-1作相关性分析,均未发现存在相关关系。结论:1. sTREM-1是反映细菌感染特异度高的一个指标,临床怀疑细菌性肺炎尚未得到病原学依据时,高水平的sTREM-1能够支持细菌性肺炎的诊断,以指导临床及时、合理使用抗菌素。2. sTREM-1水平能作为反映病情及预后的指标之一,并可监测病情的发展。3.白细胞膜表面的TREM-1水平与肺炎感染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协助早期判断肺炎的严重程度。4. TREM-1水平与促炎因子TNF-α、IL-8之间无相关性,TREM-1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尚未明了。

刘翠权[9](2011)在《广西395个规模猪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原学调查及防控措施》文中研究指明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是一种多因子疾病,它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不良的饲养管理条件及易感猪群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疾病综合症。为了解该病在广西猪群中的感染状况,主要采用PCR和RT-PCR方法,结合细菌分离鉴定,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对广西14个市395个规模猪场的1686份组织样品分别进行了12种病原检测。结果显示:292个规模猪场和1212份样品为PRDC阳性,猪场和组织样品的阳性率分别为73.92%(292/395)和71.89%(1212/1686)。其中,单独或者混合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瘟病毒(CSFV)、猪链球菌(SS)、猪伪狂犬病毒(PRV)、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猪流感病毒(SIV)、猪附红细胞体(E-suis)、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T+PM)、副猪嗜血杆菌(HP)、猪细小病毒(PPV)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阳性样品分别为51.36%(866/1686)、36.54%(616/1686)、10.91%(184/1686)、9.19%(155/1686)、6.76%(114/1686)、6.64%(112/1686)、5.81%(98/1686)、5.63%(95/1686)、4.45%(75/1686)、3.91%(66/1686)、0.59%(10/1686)和0(0/1686)。1病原学分析从感染的类型看,在1212份阳性样品中,单独感染的样品351份,占28.96%(351/1212);混合感染的样品861份,占71.04%(861/1212)。从混合感染的类型看,在861份混合感染阳性样品中,二重混合感染597份、三重混合感染210份、四重混合感染54份,分别占69.34%(597/861)、24.39%(210/861)和6.27%(54/861)。从混合感染的微生物种类看,在861份混合感染阳性样品中,“病毒与病毒”混合感染的样品460份、“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的样品401份,分别占53.43%(460/861)和46.57%(401/861)。从感染的优势病原分析,PRRSV和/或PCV2感染的样品1054份,占1212份阳性样品的86.96%。其中,"PRRSV+PCV2(+其它病原)”混合感染的样品428份,占所有861份混合感染样品的49.71%。结果表明:广西规模猪场普遍存在PRDC, PRRSV、PCV2是引起PRDC的主要病原;感染类型复杂多样,混合感染相当普遍,以"PRRSV+PCV2(+其它病原)”混合感染最为常见。2病理组织学观察在病原学调查的基础上,对560个PRDC病例的心、肝、肺、肾、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进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征。560个中的500个(占89.3%),其中,PRRSV单独感染病例166个、PRV单独感染病例22个、PRRSV+PCV2混合感染病例247个、PCV2+PRV混合感染病例38个、PRRSV+E-suis感染病例21个、PRRSV+CSFV+PCV2+HP感染病例6个,其心、肝、肺、肾、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呈现以下特点:PRRSV单独感染的病例,肺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肾表现为肾小球肾炎,淋巴结表现为急性增生性淋巴结炎,肝脏表现为变质性肝炎,心肌表现为变质性心肌炎,脾表现为脾小体体积缩小、坏死,红髓区内出血,淋巴细胞减少;PRRSV和/或PCV2混合感染其他病毒或继发细菌感染时,病变更加典型,组织细胞发生变性甚至坏死。系统的病理组织学观察为进一步形成PRDC的病理组织学诊断技术规范提供重要参考依据。3防控措施2009年5月开始,对15个试验猪场采取综合防控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对必须进入猪场的人员、车辆、物品随时进行消毒,对猪舍地板、墙壁、天花板、空气、用具等定期进行消毒;做好PRRSV、CSFV、PRV、SIV、PCV2等PRDC原发性病原的免疫和监测,对抗体水平不合格的及时进行强化免疫;做好环境虫鼠蚊蝇等生物灾害防范和通风、温度、湿度控制;加强饲养管理,做到全进全出、养殖密度合理、营养均衡;尽可能减少猪群转栏、混群、免疫次数,净化养殖周边环境,减少应激;对病猪及时隔离并投喂敏感药物,防止继发感染;对死猪及其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和消毒。重点措施是消毒、监测和对病死及带毒猪的隔离、淘汰、无害化处理,主要内容包括:对必须进入猪场的人员、车辆和物品随时进行消毒;对产房、保育猪舍、生产育肥猪舍的地板、墙壁、天花板、用具等分别进行2次/周、1次/周、2次/月的常规消毒,空栏后进猪前进行2次全面消毒;对产房、保育猪舍的空气在空栏后进猪前进行1次密闭熏蒸消毒;对猪舍外环境进行2次/月的消毒;对病猪和带毒猪及时隔离、淘汰,对死猪及其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和消毒。4防控效果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猪瘟的免疫抗体合格率明显提高,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和猪流感的病原学监测的平均阳性率均不同程度地下降。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共监测15个规模猪场血清样品16974份、病原学样品1589份。其中,猪瘟免疫抗体的平均合格率由试验前的91.18%提升到试验后的95.90%,病原学样品的平均阳性率由8.55%下降到6.0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抗体的平均阳性率由86.46%提升到88.11%,病原学样品的平均阳性率由15.80%下降到13.15%;猪圆环病毒2型病原学样品的平均阳性率由26.61%下降到22.28%;猪伪狂犬病gE抗体的平均阳性率由5.53%下降到4.51%,病原学样品的平均阳性率由6.43%下降到5.16%;猪流感感染抗体的平均阳性率由5.51%下降到5.30%,病原学样品的平均阳性率由637%下降到4.97%。生猪的死亡率总体趋于下降。15个猪场的总体平均死亡率由试验实施1~2月的8.28%下降到实施11~12月的7.24%,总体下降了1.04个百分点。种猪的繁殖性能和仔猪的存活率显着提高,仔猪的平均死亡率明显下降。其中,每头长白母猪年平均提供活仔数由20.73头提高到21.57头,提高了0.84头;仔猪的平均死亡率由8.54%下降到6.86%,下降了1.68个百分点。每头杜洛克母猪年平均提供活仔数由18.95头提高到19.23头,提高了0.28头;仔猪的平均死亡率由7.44%下降到6.55%,下降了0.89个百分点。每头大约克母猪年平均提供活仔数由19.97头提高到20.54头,提高了0.57头;仔猪的平均死亡率由7.42%下降到6.39%,下降了1.03个百分点。仔猪的生长性能大幅度提高。其中,长白仔猪达到30kg和100kg的平均日龄分别提前了2.1天和3.3天,30~100kg平均日增重提高了30.1g,保育猪和育肥猪的料肉比分别降低了0.063和0.098。杜洛克仔猪达到30kg和100kg的平均日龄分别提前了2.1天和3.9天,30~100kg平均日增重提高了24.6g,保育猪和育肥猪的料肉比分别降低了0.029和0.089。大约克仔猪达到30kg和100kg的平均日龄分别提前了1.9天和3.6天,30~100kg平均日增重提高了21.5g,保育猪和育肥猪的料肉比分别降低了0.023和0.056。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采取上述综合措施后,15个规模猪场的主要疫病防控效果显着,生猪发病减少了,死亡率降低了,猪群的免疫抗体水平、种猪的繁殖性能、仔猪的死亡率和生长性能等各项指标均发生了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彭力[10](2010)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目的:1.回顾性总结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RMPP)临床、影像学特点、纤维支气管镜镜下常见形态学改变,为临床早期诊断RMPP提供依据。2.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 BAL)在RMP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3月我院住院患儿,回顾性分析37例RMPP的临床资料。1.回顾性总结37例RMPP临床以及影像学特点;2.其中28例行纤维支气管镜镜检,总结镜下常见形态学改变及灌洗液细胞学成份特点;3.比较支气管肺泡灌洗与未灌洗者临床疗效及转归。结果:1.37例RMPP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n=22)、刺激性干咳(n=35),早期体征少;67.56%患儿出现肺外症状,大多数为轻症,恢复快,出现肺外症状患儿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多有增高。2.37例RMPP患儿有35例行胸部平片检查,表现分为以下几种表型:①肺实质阴影,同肺区域分布相一致,呈均质、容量减少性阴影(n=6);②肺门周围炎(含肺门淋巴结肿大影)(n=7);③支气管周围均质或不均质阴影,肺血管阴影境界模糊不清,在肺血管阴影行走线上可见境界不明显斑状阴影(n=33);④全肺野弥漫性阴影,阴影呈均质斑状,多伴有肺血管周围浸润阴影(n=7);⑤胸膜改变或胸腔积液(n=5);⑥肺不张(n=10)。3.37例RMPP患儿有30例行胸部CT检查,表现为:斑片状或大片实变(n=20);大片阴影内可见支气管充气相(n=6);支气管管壁增厚(n=8);小树芽样征(n=6);两肺网状、小结节状阴影(n=12);肺野呈局灶性充气不均阴影(n=7);球形病灶(n=1);节段性肺不张(n=12);胸腔积液(n=5);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n=3);气胸(n=1);复查时有病变游走样改变(n=5)。4.37例RMPP患儿有28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镜下均见病变部位支气管粘膜肿胀充血,可见多少不等的粘性分泌物,病变部位均与影像学改变相符。其中包括:叶或段支气管开口肿胀狭窄(n=17,60.71%),段支气管通气不畅(n=12,42.85%),灰白色粘液栓致开口堵塞(n=6,21.42%),中量以上白色胶冻或粘稠状分泌物(n=15,53.57%),纵行皱襞(n=12,42.85%),嵴增宽(n=5,17.85%),息肉样新生物致开口闭塞(n=2,7.14%),管壁血管显露、走行粗重(n=13,46.42%),管壁黏膜小结节样突起(n=10,35.71%),黏膜糜烂(n=3,10.71%),脓性分泌物(n=10,35.71%)。5. RMPP患儿与对照组灌洗液细胞学成份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MPP患儿细胞总数上升(P<0.05),其中以中性粒细胞上升为主(P<0.05)。6.行灌洗RMPP患儿痊愈率(81.07%)显着高于未灌洗组(44.40%);行灌洗RMPP患儿肺部啰音出现及消失早;影像学改变恢复好,且较未灌洗组恢复快(P<0.05)。结论:1. RMPP患儿临床以及影像学改变有一定的特点,其中支气管管壁增厚和/或小树芽样征可能是RMPP胸部CT特征性表现。了解这些特点有利于疾病早期诊治。2.纤维支气管镜镜下形态学特点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成份分析对诊断RMPP有一定帮助,灰白色粘液栓堵塞开口可能是RMPP镜下特征性表现。3.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对RMPP有治疗作用。第二部分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实验室病原诊断研究目的:探讨荧光实时定量PCR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Q-PCR)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中MP 16S rRNA基因在RMPP早期病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对象及分组:回顾性选取78例2009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留有双份血清。运用颗粒凝集法(PA)检测血清MP特异性抗体,以双份血清MP抗体有4倍以上升高作为MP感染确诊标准。根据MP感染确诊标准将肺炎患儿分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组56例和非MPP组22例;78例中有46例行BAL,根据MP感染确诊标准分为:MPP灌洗组31例和非MPP灌洗组15例;MPP灌洗组31例根据RMPP诊断标准分为RMPP组28例和普通MPP组3例。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支气管异物取出4周后来院复查的患儿12例作为对照组,均留有双份血清。2.通过纤维支气管镜镜检收集BALF,采用FQ-PCR检测儿童MPP和对照组BALF中MP 16S rRNA基因,并与颗粒凝集法血清MP抗体检测方法进行比较。3.动态检测血清MP抗体,观察当MP抗体滴度4倍升高时的病程及重复采血次数。4.观察MP 16S rRNA基因的拷贝量与病情轻重、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计数及炎性指标CRP之间的关系。结果:1.与双份血清MP抗体4倍增高的MP确诊标准比较,56例确诊MPP患儿中,首份血清MP抗体检测阳性(>1:160)32例,敏感度57.14%;特异度41.17%;与MP确诊标准符合率51.11%。2.MPP灌洗组确诊MP感染的31例患儿BALF中FQ-PCR检测MP 16SrRNA基因阳性30例,其敏感度96.74%;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6.42%;与MP确诊标准的符合率达98.27%。3.病程早期(1~7d)FQ-PCR检测BALF中MP 16S rRNA基因准确性显着好于单份(首份)血清MP抗体检测(P<0.01)。各年龄段FQ-PCR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同年龄段的首份血清MP抗体检测,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RMPP组28例患儿FQ-PCR检测BALF中MP 16S rRNA基因准确性显着高于单份(首份)血清MP抗体检测(χ2=22.0,P<0.01)。而普通MPP组两种检测方法之间准确性无显着差异。5.MPP灌洗组31例患儿动态检测MP抗体,每5~7天复查MP抗体,当MP抗体滴度达到4倍升高时的动态采血次数:6例采血2次,19例采血3次,4例采血4次,2例采血5次。MPP灌洗组31例患儿MP抗体滴度4倍升高的时间均晚于BALF收集的时间。6. RMPP组28例患儿MP 16S rRNA基因拷贝数显着高于普通MPP组(P<0.05),但两组间WBC计数无显着差异。MP 16S rRNA基因拷贝数与CRP成正相关(r=0.845,P<0.01),而与外周血WBC计数无显着相关性(r=0.124,P=0.084)。结论:1.单份血清MP抗体检测在快速准确诊断MP感染存在局限性,动态检测血清MP抗体有助于RMPP尽早准确诊断。2. FQ-PCR检测BALF中MP 16S rRNA基因是早期MPP特别是RMPP病原诊断的可靠方法,优于血清MP抗体检测。3. MP 16S rRNA基因的拷贝量与病情轻重及炎性指标CRP相关,可以作为评价RMPP转归以及判断药物疗效的指标。第三部分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混合感染的病原检测研究目的:了解儿童RMPP混合感染的病原体,进一步探讨BALF在RMPP混合感染病原检测中的意义。方法:1.分析RMPP患儿BALF和痰标本细菌、真菌、结核培养结果,以及14种常见呼吸道感染病毒RT-PCR、测序检测的结果;2.比较RMPP中混合感染与非混合感染患儿在临床、实验室结果的差异。结果:1.28例RMPP患儿中痰培养发现肺炎克雷白杆菌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但28份BALF培养均未见细菌、结核、真菌生长。2.28例RMPP患儿中8例:BALF检测出4种病毒,分别是:腺病毒(ADV)4份,博卡病毒(HBOCA)1份,鼻病毒(HRV)3份,流感病毒A (IFVA)2份。病毒检出率为(8/28,28.57%),以ADV为主。其中2例存在混合病毒感染:ADV+HRV感染1例,ADV+HBOCA感染1例。3.8例病毒混合感染患儿年龄低于非混合感染组(P<0.05),但在其他临床以及实验室检查方面两组均无差异。结论:1.小年龄RMPP患儿可能更容易混合病毒感染。2. BALF对RMPP患儿混合病毒感染病原检测有一定帮助。

二、应用多功能荧光显微镜相差视野早期诊断肺炎支原体血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多功能荧光显微镜相差视野早期诊断肺炎支原体血症(论文提纲范文)

(1)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赤芍本草考证及赤芍研究进展
    第一节 赤芍本草考证
    第二节 赤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赤芍总苷抗肝癌疗效研究
第二章 赤芍总苷的提取纯化及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第一节 赤芍总苷提取工艺研究
    第二节 赤芍总苷纯化工艺研究
    第三节 赤芍、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比较研究
    第四节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赤芍总苷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第五节 基于分子网络的赤芍总苷化学成分可视化分析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赤芍总苷体内、外抗肝肿瘤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赤芍总苷体外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二节 赤芍总苷体内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三节 赤芍总苷对H22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赤芍总苷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赤芍总苷抗肝癌分子机制研究
    第二节 赤芍总苷对人肝癌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第三节 赤芍总苷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四节 赤芍总苷介导MEK/ERK信号通路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赤芍总苷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及肝毒性评价
    第一节 细胞色素P450酶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P450酶亚型的活性影响
    第三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P450酶亚型mRNA表达的影响
    第四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分析讨论
结论
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赤芍总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个人简历
致谢

(2)糖皮质激素对急性外源性类脂性肺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回顾性分析儿童急性外源性类脂性肺炎的临床特征
    序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 主要实验设备与试剂
        3. 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辅助检查资料
        三、治疗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直视下经口气管插管建立大鼠幼鼠外源性类脂性肺炎模型
    序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方法
    2.3 病理评分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2.5 结果
    2.6 讨论
    2.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DXM对大鼠幼鼠外源性类脂性肺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序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3.3 WB(Western Blot)操作步骤
    3.4 实验指标检测方法
    3.5 病理评分标准
    3.6 免疫组化评分
    3.7 ELISA检测
    3.8 统计学方法
    3.9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吸入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1. AP的定义
    2. AP的流行病学
    3. AP的危险因素及相关基础疾病
    4. AP的病理生理
    5. AP的诊断
    6. AP的治疗和预防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及课题
致谢

(3)Alamandine通过调节MAPKs信号通路改善脓毒症相关的心肌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Alamandine抑制LPS导致的心肌组织炎症反应
    2.Alamandine改善LPS导致的小鼠心功能紊乱及心肌损伤
    3.Alamandine抑制LPS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及自噬过程
    4.Alamandine及 LPS对小鼠血压和NOS系统的影响
    5.Alamandine对脓毒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MAPKs信号通路分子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新疆某三甲医院2012年-2016年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标本来源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标本分离
        2.2 病原体培养与鉴定
    3 统计学处理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猪瘟病毒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插图及附表清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1.1 CSFV 病原学研究
        1.1.1 CSFV 病原分类
        1.1.2 CSFV 基因结构与功能
    1.2 CSFV 流行病学研究
        1.2.1 CSFV 的传播特征
        1.2.2 CSFV 分子流行病学
    1.3 CSFV 致病性及繁殖规律研究
        1.3.1 CSFV 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
        1.3.2 CSFV 的毒力基因
        1.3.3 CSFV 感染后在宿主体内的分布
    1.4 CSFV 诊断技术
        1.4.1 CSFV 病毒分离方法
        1.4.2 CSFV 动物回归试验
        1.4.3 CSFV 单抗免疫荧光技术
        1.4.4 CSFV 免疫组化技术
        1.4.5 CSFV 抗原捕获 ELISA 技术
        1.4.6 CSFV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5 原位杂交技术在兽医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1.5.1 概述
        1.5.2 传统的原位杂交技术
        1.5.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1.5.4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技术
        1.5.5 展望
第二章 前言
    2.1 研究意义及目标
        2.1.1 研究意义
        2.1.2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CSFV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
    摘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2.1 CSFV HeBHH1/95 标准毒株的制备和定量
        3.2.2.2 其它毒株的制备
        3.2.2.3 CSFV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
        3.2.2.4 CSFV 敏感性试验
        3.2.2.5 CSFV 特异性试验
    3.3 结果
        3.3.1 CSFV HeBHH1/95 标准毒株的制备和定量
        3.3.2 其它毒株的制备
        3.3.3 CSFV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
        3.3.4 CSFV 敏感性试验
        3.3.5 CSFV 特异性试验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CSFV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方法在体内外感染细胞中的初步应用
    摘要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2.1 CSFV HeBHH1/95 和 HCLV 在体外感染细胞 PK15 中的增殖动态研究
        4.2.2.2 CSFV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方法在 CSF 感染动物模型组织样本中的初步应用
    4.3 结果
        4.3.1 CSFV HeBHH1/95 和 HCLV 在体外感染细胞 PK15 中的增殖动态研究
        4.3.2 CSFV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方法在 CSF 感染动物模型组织样本中的初步应用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5.1 结论
    5.2 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578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年龄及性别特征
    3.2 临床表现
    3.3 病原学
    3.4 影像学
4 讨论
    4.1 临床表现和体征
    4.2 病原体
    4.3 影像学表现
5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及致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链球菌2型的研究进展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猪链球菌2型的毒力因子
        3.1 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
        3.2 溶菌酶释放蛋白(Muramidase-released protein,MRP)
        3.3 胞外因子(Extracellular protein factor,EF)
        3.4 猪溶血素(suislysin,SLY)
        3.5 IgG结合蛋白和44ku胞壁蛋白
        3.6 纤连蛋白结合蛋白(Fibronectin and fibrinogen-bining protein,FBPS)
        3.7 毒力相关序列ORF2
        3.8 Trag基因
        3.9 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DH)
        3.10 黏附素(adhesin)
        3.11 谷氨酰胺合成酶
        3.12 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
        3.13 其他可能的毒力因子
        4 致病机制的研究
        5 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5.1 小型猪模型
        5.2 小鼠模型
        5.3 斑马鱼
        6 猪链球菌2型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细菌生物被膜相关研究进展
        1 生物被膜的组成和结构
        2 体外鉴定生物被膜的方法
        2.1 试管法(glass tube method)
        2.2 96孔微量板定量检测法(polystyrene microtiter plate assay)
        2.3 置片法
        2.4 流体替换法
        3 体内生物被膜的模型
        3.1 秀丽隐杆线虫模型
        3.2 静脉导管模型
        3.3 皮下异源物质的感染模型
        4 生物被膜的检测技术
        4.1 菌体计数
        4.2 结晶紫染色法
        4.3 荧光法
        4.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4.5 电子显微镜
        5 生物被膜状态和浮游状态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5.1 对抗菌剂的敏感性
        5.2 耐酸性
        5.3 抗饥饿性
        5.4 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基因表达
        5.5 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蛋白表达差异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细菌密度感应系统研究进展
        1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类型
        2 LUXS/AI-2型密度感应系统
        3 LuxS的结构
        4 催化机制
        5 LuxS/AI-2型密度感应系统的功能
        5.1 LuxS介导不同细菌之间的交流
        5.2 LuxS介导微生物对宿主的侵袭和定殖
        5.3 LuxS参与调节应激反应的相关因子
        5.4 LuxS参与毒力因子的产生
        5.5 群体感应与生物被膜
        6 LuxS/AI-2型密度感应系统的研究意义与应用
        6.1 密度感应信号分子的降解
        6.2 合成密度感应信号分子AI的类似物
        6.3 抑制信号分子的合成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四章 猪链球菌体内体外生物被膜模型的建立和结构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菌株与培养基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1.5 菌悬液的制备
        1.6 体外生物被膜模型的建立
        1.7 体内生物被膜模型的建立
        2 结果
        2.1 96孔微孔板法
        2.2 激光共聚焦结果
        2.3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4 体内生物被膜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和浮游态细菌生物学特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菌株与培养基
        1.2 收集菌体和准备不同细胞悬液
        1.3 生物被膜培养
        1.4 SS2菌株对斑马鱼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
        1.5 黏附实验
        1.6 细菌RNA提取及RT-PCR
        1.7 疫苗准备和免疫
        2 结果
        2.1 SS2各菌株对斑马鱼的LD50测定
        2.2 SS2菌株生物被膜的定量检测
        2.3 HEp-2黏附实验
        2.4 毒力相关基因的体外定量分析
        2.5 免疫试验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生物被膜和浮游生长状态的猪链球菌比较/免疫蛋白质组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菌株和培养条件
        1.2 仪器和试剂
        1.3 细菌总蛋白样品的制备
        1.4 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
        1.5 康复血清制备
        1.6 免疫杂交
        1.7 图像分析
        1.8 质谱分析
        1.9 实时定量PCR
        2 结果
        2.1 比较蛋白组学分析结果
        2.2 免疫蛋白组学分析结果
        2.3 实时定量PCR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猪链球菌S-核糖基高半胱氨酸酶的表达、晶体结构和功能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3 原核重组表达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1.4 凝胶分子筛纯化
        1.5 金属离子的分析
        1.6 筛选纯化后重组蛋白的结晶条件和优化
        1.7 蛋白晶体X射线衍射及数据收集
        1.8 晶体结构解析
        1.9 不同菌株LuxS同源性比较
        1.10 猪链球菌LuxS与底物复合物的作用
        1.11 LuxS蛋白的定点突变及酶动力学分析
        2 结果
        2.1 pET28a-LuxS重组质粒的鉴定
        2.2 蛋白质的Ni~(2+)亲和层析纯化
        2.3 重组蛋白的分子筛凝胶层析纯化
        2.4 利用ICP-MS检测LuxS蛋白中二价金属离子
        2.5 LuxS晶体和衍射数据收集及处理
        2.6 LuxS晶体结构解析
        2.7 不同菌株LuxS同源性比较
        2.8 LuxS不同突变体酶动力学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猪链球菌2型HA9801 LUXS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特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质粒及引物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luxS在不同SS2菌株中的分布
        1.4 HA9801 luxS基因敲除突变株和互补株的构建和鉴定
        1.5 突变株ΔluxS、互补株CΔluxS和野毒株HA9801生物学形状的比较
        1.6 信号分子AI-2的体外合成及浓度测定
        1.7 生物被膜实验
        1.8 扫描电镜观察
        1.9 动物实验
        1.10 实时定量PCR检测毒力基因的表达
        2 结果
        2.1 luxS在不同SS2菌株中的分布
        2.2 重组质粒pST4S-T-Cm-S的鉴定
        2.3 互补质粒pST2-luxS的鉴定
        2.4 luxS基因敲除突变株的构建及PCR鉴定
        2.5 Southern blot鉴定
        2.6 质粒稳定性分析
        2.7 生长形态的比较
        2.8 生长曲线的比较
        2.9 信号分子AI-2检测
        2.10 溶血活性的测定
        2.11 HEp-2的黏附测定
        2.12 生物被膜的测定
        2.13 斑马鱼毒力的测定
        2.14 毒力基因的表达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8)可溶性髓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在肺炎患儿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STREM-1在不同病原感染的肺炎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REM-1在早期判断肺炎患儿病情轻重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9)广西395个规模猪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原学调查及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概述
    2 PRDC的主要病原
        2.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2.2 猪瘟病毒
        2.3 猪圆环病毒
        2.4 猪伪狂犬病毒
        2.5 猪流感病毒
        2.6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2.7 猪细小病毒
        2.8 猪链球菌
        2.9 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2.10 副猪嗜血杆菌
        2.11 猪附红细胞体
    3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PRDC的病原学检测
    1 材料
        1.1 被检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细菌分离鉴定培养基
        1.5 PCR检测引物
        1.6 PRDC病原学检测技术路线
    2 方法
        2.1 样品和流行病学资料的收集及临床初步诊断
        2.2 病原学检测
    3 结果
        3.1 样品和流行病学资料的收集及临床初步诊断
        3.2 病原学检测
    4 讨论
        4.1 PRDC致病性特征
        4.2 引发PRDC的主要病原分析
    5 小结
第三章 PRDC病例病理组织学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理组织材料的采集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病理组织切片制作
    2 结果
        2.1 肺脏
        2.2 脾脏
        2.3 肝脏
        2.4 肾脏
        2.5 淋巴结
        2.6 心肌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PRDC的防控措施
    1 材料
        1.1 实验时间和地点
        1.2 被检材料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综合防控技术方案
        2.2 PRDC主要原发性病原的控制净化技术要点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二部分: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实验室病原诊断研究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三部分: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混合感染病原检测研究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进展
综述二 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科呼吸道疾病的应用进展
附表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应用多功能荧光显微镜相差视野早期诊断肺炎支原体血症(论文参考文献)

  • [1]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D]. 范冰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糖皮质激素对急性外源性类脂性肺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金益梅. 苏州大学, 2018(04)
  • [3]Alamandine通过调节MAPKs信号通路改善脓毒症相关的心肌损伤[D]. 陈锡儒.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4]新疆某三甲医院2012年-2016年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变迁[D]. 张燕春.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1)
  • [5]猪瘟病毒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 赵燕.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2014(10)
  • [6]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578例回顾性分析[D]. 徐莉燕. 郑州大学, 2014(02)
  • [7]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及致病机理研究[D]. 汪洋.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8]可溶性髓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在肺炎患儿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刘静. 苏州大学, 2011(06)
  • [9]广西395个规模猪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原学调查及防控措施[D]. 刘翠权.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10]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D]. 彭力.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多功能荧光显微镜相差场早期诊断肺炎支原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