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治疗探讨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治疗探讨

一、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药治疗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童光东,周大桥[1](2021)在《慢性HBV携带状态的治疗难点及中医治疗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慢性HBV携带状态处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早期,目前临床治疗仍面临许多挑战。本文回顾了中国各版本指南对携带状态临床定义的演变历程,对免疫状态机制不明、疾病进展风险、抗病毒治疗失败等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认为如何改善肝脏免疫微环境是目前治疗的难点。通过中医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提出"肾虚疫毒之邪伏于肝血"为HBV慢性携带状态的主要病机,并将补肾法运用于临床实践,以期为中医治疗慢性HBV携带状态提供新思路。

贺亚君[2](2021)在《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辽宁省五所综合医院的护士进行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的现状调查,旨在了解其存在的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水平,探究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临床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的差异,分析护士对其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的相关关系,探讨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为减轻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程度、降低社会距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7月19日至2020年10月25日辽宁省五所综合医院的426名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调查表、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B卷社会距离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护士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程度、社会距离水平采用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率表示;护士对其公众污名程度、社会距离水平在护士人口统计学特征上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护士对其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二者之间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结果:1.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得分范围为38~117分,平均得分(84.02±14.52)分。其中3个维度得分分别为:疾病认知维度(35.52±7.60)分,日常生活维度(28.36±5.48)分,职业工作维度(20.68±5.00)分。2.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社会距离得分范围6~24分,平均得分(15.84±3.58)分。各项目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和亲戚结婚(3.25±0.65)分、照顾他们的小孩或他们认识的小孩(2.77±0.63)分、在工作中密切合作(2.74±0.74)、交朋友(2.64±0.74)分、花时间交往(2.26±0.65)分、做邻居(2.07±0.54)分。3.护士的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是否参加过知识培训6个方面均在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总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的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在社会距离总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程度和社会距离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512,p<0.01)。5.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认知维度、日常生活维度、职业工作维度、学历、工作年限对社会距离总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共解释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社会距离总得分40.3%的变异量。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基础上,疾病认知维度、日常生活维度、职业工作维度得分越高,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社会距离水平就越高;学历越高、工作时间越久的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社会距离水平反而越低。结论:1.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公众污名。为此,医院的管理者应关注护士对其公众污名水平,给予针对性的措施。2.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的影响因素有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相关知识培训。3.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距离。4.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呈显着正相关,即护士对其公众污名程度越严重,社会距离水平越高。5.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有疾病认知维度、日常生活维度、职业工作维度、学历、工作年限。

詹若愚[3](2021)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整理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资料并汇总分析,观察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病程进展对中医体质的影响,探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寻找不同体质可能代表的病情进展和预后,为临床辨证论治慢性HBV感染提供体质病理学依据。方法:以国家在2019年发布的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标准,收集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江西省南昌第九医院住院治疗并诊断为慢性HBV感染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筛选出301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慢性HBV感染的不同病程分为HBV携带组(96例)、慢乙肝组(106例)、乙肝肝硬化组(58例)、乙肝肝癌组(41例),比较首诊时四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乙肝病毒载量(HBV-DNA)和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可能影响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和中医体质相关性的因素。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入研究的男性患者234例,女性患者67例,男女比例为3.49:1。(2)纳入研究的患者年龄区间为15~75岁,平均年龄为(39.71±13.92)岁。≤40岁有159例,占52.82%;41~59岁有115例,占38.21%;≥60岁有27例,占8.97%。(3)HBV携带组的平均年龄为(31.06±10.83)岁,慢乙肝组的平均年龄为(35.58±10.11)岁,乙肝肝硬化组的平均年龄为(51.07±10.67)岁,乙肝肝癌组的平均年龄为(54.39±10.37)岁。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4)HBV携带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平和质(73.96%)、气虚质(8.33%)、气郁质(6.25%),慢乙肝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湿热质(27.36%)、平和质(16.98%)、阳虚质(16.04%)、气郁质(13.21%),乙肝肝硬化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29.31%)、湿热质(15.52%)、平和质(15.52%),乙肝肝癌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34.15%)、气虚质(12.20%)、湿热质(12.20%)。不同病程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平和质、痰湿质多见,男性慢性HBV感染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6)不同性别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男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阳虚质、平和质多见,女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乙肝肝癌组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其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明显差异,青中年肝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多见,中老年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湿热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HBV感染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HBV。(2)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进展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其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3)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辨识体质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病情的进展和预后。

张旭[4](2021)在《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患者HBsAg定量和HBsAg阴转率的情况,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Wan Fang DATA)、维普(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Chi CTR)对2005-2021年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满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05版、2010年版、2015年版、2019年版任一版本中慢性HBV感染的诊断: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可以为符合诊断标准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阳性CHB、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阴性CHB中的任一状态。(2)干预措施试验组需使用中药(中草药、中成药、中药制剂或提取物)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包括中药+一般药物(常规护肝药、维生素等)、中药+NAs或干扰素、中药+NAs或干扰素+一般药药,对照组可为空白对照以及安慰剂、NAs、干扰素、一般药物的单用或联合使用。(3)观察指标必须包括HBsAg定量或HBsAg阴转率任一项。(4)试验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排除标准:(1)研究对象合并有甲、丙、丁、戊肝或艾滋病毒感染等其它病毒感染者;或合并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等其它肝病者;或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患者;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造血系统疾病等其它系统疾病者。(2)试验组使用中医外治或针灸等其它中医治疗者。(3)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其它观察性临床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研究等其它研究类型以及个案报道、综述等。(4)不满足纳入标准或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逐层筛选,将最终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利用Revman软件对统计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1)16篇联合中药组治疗结束时总HBsAg阴转率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RR=1.72,95%CI[1.39,2.12],P<0.00001,I2=0%);其中2篇与非抗病毒药物(RR=5.69,95%CI[0.79,40.91],P=0.08,I2=0%);8篇中药+NAs与NAs相比(RR=1.64,95%CI[1.27,2.12],P=0.0001,I2=0%);6篇中药+IFN与IFN相比(RR=1.70,95%CI[1.17,2.47],P=0.0005,I2=0%)。(2)中药联合抗病毒药(NAs、IFN)治疗24w时(RR=1.55,95%CI[1.21,1.99],P=0.0005)、48w时(RR=2.02,95%CI[1.28,3.17],P=0.002)与未联合中药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3)7篇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两组在治疗前HBsAg无统计学差异)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MD=-0.27,95%CI[-0.44,-0.10],P=0.002),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联合西药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HBsAg定量水平,提高HBsAg阴转率。此结论能够一定程度上为治疗HBV感染、提高HBsAg阴转率提供证据和治疗思路。但由于此次研究提供的证据等级不高,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RCT文献支持。

杨妮[5](2021)在《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且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肝大国,约有9000万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死于CHB相关的肝硬化、肝癌人数约30万[1]。CHB治疗的目标是最大程度抑制HBV复制,减轻肝脏组织学损伤,延缓和降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CHB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抗病毒治疗,其次是保肝、抗炎、抗氧化、抗肝纤维化及调节免疫等治疗。中医药在抗病毒方面的作用不及西药,但在改善症状、抗肝纤维化、控制和延缓疾病进程方面有显着作用。临床上用于抗HBV的药物主要为核苷(酸)类似物(NAs)及干扰素(IFN)两大类。推荐的一线NAs类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等。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目前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主要在于减肥和预防、治疗并发症,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临床尚无推荐的保肝降酶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CHB患者合并NAFLD,两种损害因素叠加,可使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率进一步上升。肝炎、肝硬化、肝癌被称为慢性肝病的“三部曲”,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抗肝纤维化、控制及延缓疾病进展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对CHB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所盛国光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七五”期间,我院承担科技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及其肝纤维化的研究”,联合全国多家组织单位采用中药方剂治疗CHB,发现解毒为CHB治疗的关键,由此提出CHB的中医病机为湿热毒邪致病。“八五”期间,我们由解毒入手,研究叶下珠制剂抗HBV的疗效,验证了清热解毒法在治疗CHB中的作用。CHB病势迁延难愈,与中医“痰”的病例特点类似。CHB日久难愈,毒痰互结,导致肝失疏泄,气血郁滞不通,由此,“九五期间”,盛国光教授团队提出CHB的病因病机为“毒痰瘀”,确立“解毒、化痰、消瘀”的治法,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海珠益肝胶囊,并应用于临床。《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从脾论治慢性肝病的学术思想在当代治疗CHB也具有指导意义。盛国光教授团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乏力为CHB患者最常见症状,且常伴有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腹泻、便溏等消化道症状,在海珠益肝方基础上加用太子参、枸杞子等扶正益气之品时,对于CHB患者症状及肝功能指标改善疗效较好。据此,“十五期间”,盛国光教授进一步提出CHB“毒、痰、瘀、虚”的病机特点,从健脾入手,在海珠益肝方基础上加太子参、枸杞子二味药材,形成了海珠益肝加味方。前期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海珠益肝加味方能多途径改善肝功能,对提高CHB患者生活质量有显着效果。中医认为,CHB合并NAFLD发病主要与肝、脾、肾相关,气虚、气滞、痰浊、水湿、瘀血等为主要病理因素。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CHB合并NAFLD患者常伴有乏力、肝区不适、腹胀、便溏等症状,由此提出脾虚痰湿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临床治疗通过健脾化痰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基于以上,本研究采用海珠益肝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生化指标、HBV DNA及脂肪肝程度等的变化情况。目的:本研究通过海珠益肝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生化指标、HBV DNA及脂肪肝程度等的变化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CHB合并NAFL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湖北省中医院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肝病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符合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诊断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6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予以恩替卡韦分散片及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予以恩替卡韦分散片、常规护肝治疗以及海珠益肝加味方水煎剂治疗,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调整用药。两组接受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甘油三酯(TG)、肝脏脂肪CAP值、HBV DNA定量、乙肝全套定量、肝脏B超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治疗组患者完成治疗后ALT水平显着降低(P<0.05),AST水平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完成治疗后ALT水平显着降低(P<0.05),AST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经治疗后ALT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AST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恩替卡韦及护肝治疗和在此基础上联用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均可改善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肝功能,联用中药组肝功能改善情况更佳。2.治疗前后TG水平比较:治疗组患者完成治疗后TG水平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完成治疗后TG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经治疗后T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恩替卡韦及护肝治疗和在此基础上联用海珠益肝加味方的治疗方案对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血清TG有改善作用,但无明显优势。3.治疗前后CA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CAP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经治疗后CA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恩替卡韦及护肝治疗和在此基础上联用海珠益肝加味方的治疗方案相比,二者均对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CAP水平有正向作用,但联合中药治疗与单纯恩替卡韦抗病毒+护肝治疗方案相比,对改善CAP并无明显优势。4.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转化情况比较:血清HBV DNA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单纯抗病毒+护肝治疗方案与联用中药的治疗方案相比,联用中药对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无明显优势。5.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联用中药治疗对患者中医症状改善有明显正向作用。6.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83%,对照组为87.5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联用中药对于改善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病情有显着优势。结论:海珠益肝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及护肝治疗能够改善脾虚湿阻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肝功能及CAP水平,对于改善中医症状有较好疗效,但对HBV DNA阴转率无明显影响。

杨爽[6](2021)在《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遵循随机分配的原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中药免煎颗粒剂八珍荔核抗纤方和恩替卡韦片口服治疗,对照组予恩替卡韦片口服治疗,均治疗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检验指标和乙肝病毒DNA定量等的变化,参考相关指南和标准进行疗效评估,运用统计软件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通过统计和对比结果,得出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⑴干预前比较:两组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HBV DNA定量、症状积分等指标进行对比,均提示P>0.05,具有可比性。⑵中医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6%,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⑶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相比,均有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⑷中医各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单项中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仅胁下痞块改善程度较轻(P>0.05);对照组对胁下痞块、身倦乏力、舌质淡暗或有瘀斑等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余各项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胁肋疼痛、脘腹胀满、大便溏烂、身倦乏力、舌质淡暗或有瘀斑方面,治疗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⑸肝功能指标:对于ALT、AST、TBIL三项指标组内比较,两组治疗方案对三项指标皆有改善作用(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在改善ALT、AST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对TBIL的改善中,差异性不大(P>0.05)。⑹HBV DNA定量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均具有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性不大(P>0.05),治疗组为23例,应答率为76.66%,对照组为21例,应答率为70.00%,提示两组均对HBV DNA定量的应答率有较好的效果。⑺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两组各项安全指标均未见异常;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在降低HBV DNA定量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别。

陈彩凤[7](2021)在《补肾健脾优化方治疗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脾肾亏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肝功能(ALT、AST)、HBV DNA、HBs Ag、HBe Ag、LSM值的水平变化,综合评价补肾健脾优化方治疗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该法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确切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安慰对照试验设计的方法,将60例纳入对象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口服补肾健脾方优化方,对照组患者口服中药安慰剂,1包/次,2次/d,疗程36周。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血清HBV DNA定量、HBs Ag、HBe Ag、肝功能(ALT、AST)、LSM值的水平变化。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36周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两组患者均较前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实验组中医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周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在胁痛、乏力症状方面的积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畏寒、腰膝酸软、面色晦暗、纳差、完谷不化、小便清长6个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36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6.6 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s Ag:组内比较,实验组治疗24周、36周后分别与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24周、36周后分别与0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24周、36周同时段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HBe Ag:治疗24周、36周后两组患者的HBe Ag水平比较,同时段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第24、36周后分别与0周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第24、36周后分别与0周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HBV DNA:治疗24周、36周后,两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比较,同时段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组内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组内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6)HBV DNA下降及阴转情况人数:治疗24周、36周后,HBV DNA下降大于1 lg人数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周后,HBV DNA下降大于2 lg人数,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HBV DNA下降大于3 lg及转阴情况人数比较,两组同时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7)ALT、AST:ALT、AST分别治疗24、36周后,同时段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24、36周分别与0周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8)LSM值:24周、36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时段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实验组治疗24周、36周时,分别与0周相比(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4周、36周时,分别与0周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健脾优化方可以缓解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一定程度可以降低HBs Ag、HBe Ag水平,抑制HBV DNA的复制,降低LSM值,对于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具有干预作用。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监测安全性指标无异常变化,表明补肾健脾优化方安全性良好。

黄鹏[8](2021)在《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慢乙肝HBeAg血清学转换的疗效及Treg/Th17平衡轴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慢乙肝HBeAg血清学转换的疗效及Treg/Th17平衡轴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分散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8周。分别检测0周、12周、24周、48周的血清HBeAg滴度、HBV DNA、ALT、AST、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前后外周血Treg、Th17细胞频数及Treg/Th17比率。结果:1、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血清HBeAg滴度比较:治疗12周、24周、48周时,两组患者血清HBeAg滴度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血清HBeAg滴度降低程度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3、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治疗24周、48周时,观察组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4、血清HBV DNA下降值比较:从治疗12周开始,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呈连续下降趋势。治疗12周、24周、48周时,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下降值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5、病毒学应答率、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比较:治疗12周、24周、48周时,观察组病毒学应答率、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6、外周血Treg、Th17细胞频数及Treg/Th17比率的比较:治疗48周时,两组患者外周血Treg、Th17细胞频数及Treg/Th17比率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7、HBeAg血清学转换组与未转换组治疗前Treg/Th17比率的比较:根据两组患者治疗48周时HBeAg是否发生血清学转换,分为转换组与未转换组,比较两组治疗前Treg/Th17比率,结果显示,转换组外周血Treg、Th17细胞频数及Treg/Th17比率均低于未转换组(均P<0.05)。8、肝功能比较:治疗12周、24周、48周时,两组患者ALT和AST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9、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12周、24周、48周,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10、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在试验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联合恩替卡韦能够促进慢乙肝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提高HBV DNA转阴率及病毒学应答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其疗效机制可能是白花香莲解毒颗粒通过调节机体Treg/Th17平衡轴,恢复对HBV特异性CTL免疫应答功能,从而发挥促进HBeAg血清学转换的作用。

祁庆[9](2021)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引发早产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孕产结局情况,分析引发早产的危险因素,为提升母婴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04月-2019年4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早产分娩的病例作为早产病例组(共170例),病例符合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诊断,其中,符合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纳入早产HBV携带合并GDM组(共80例),符合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无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纳入早产HBV携带非GDM组(共90例)。选取同期在南京市第二医院分娩未早产的病例作为未早产对照组(共170例),病例符合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诊断,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纳入未早产HBV携带合并GDM组(共8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无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纳入未早产HBV携带非GDM组(共90例)。用回顾性的方法对各组孕妇进行人口学资料(姓名、年龄、最高学历、居住地、工作状态、医保、体质指数、经济状况等)、孕产史情况(孕次、产次、剖宫产次数、流产次数等)、孕产期情况(包括妊娠呕吐、阴道出血、孕期抗病毒用药、吸烟、产检次数、ALT、AST)、孕产结局情况(包括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等)的资料统计。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一般资料和问卷结果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对各组孕妇资料中的计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X2检验对各组孕妇资料中计数资料构成比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早产的影响因素。[结果](1)早产病例组和未早产对照组、未早产HBV携带合并GDM组和未早产HBV携带非GDM组在孕产结局情况(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胎盘早剥、产后出血)上经X2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早产HBV携带合并GDM组的新生儿窒息率、胎儿窘迫率、胎盘早剥率、产后出血率、胎膜早破率均高于早产HBV携带非GDM组,经X2检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病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产HBV携带合并GDM组的人口学因素(平均年龄、体质指数分布)、孕产史情况(流产次数分布)、孕产期情况(ALT、AST)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病例早产多因素分析显示:流产次数(OR=1.138,P=0.028)、高龄(OR=1.138,P=0.028)、体质指数(OR=2.690,P=0.018)、ALT(OR=2.426,P=0.004)、AST(OR=1.432,P=0.009)均是研究病例早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可增加孕产妇不良孕产结局的风险。高龄、流产次数、体质指数异常、肝功能指标异常均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发生早产的的危险因素,值得临床广泛关注。

朱杏兰[10](2020)在《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描述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2)比较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的差异;(3)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病程、疾病不同阶段、肝功能、运动习惯、居住环境、饮食习惯、体重指数、睡眠质量、焦虑及抑郁水平的相关性,为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的辩体论治、辩体调质护理及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开平市某三甲医院感染科和消化科住院的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306名,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2例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154例进行了横断面调查。中医体质确定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进行,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肝功能、运动习惯、居住环境、饮食习惯、体质指数等,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测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及睡眠质量。使用SPSS20.0对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描述,对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其他相关因素对于中医体质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1)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为平和质66例(占21.57%)、阳虚质48例(占15.69%)、阴虚质40例(占13.07%)、湿热质34例(占11.11%)、痰湿质31例(占10.13%)、气郁质31例(占10.13%)、血瘀质30例(占9.80%)、气虚质25例(占8.17%)、特禀质1例(占0.33%)。(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医体质在平和质、气郁质、湿热质、血瘀质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与性别、年龄、疾病不同阶段、肝功能、运动习惯、居住环境、饮食习惯、体重指数、睡眠质量、焦虑及抑郁水平均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但饮食习惯、居住环境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由于样本量少,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1)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的中医体质为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为主。(2)与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相关的因素有:性别、年龄、疾病不同阶段、ALT、AST、运动习惯、体质指数、焦虑抑郁水平、睡眠质量。

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药治疗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药治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HBV携带状态的治疗难点及中医治疗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定义仍不统一
2 机制仍不清楚
3 疾病仍存在进展风险
4 治疗仍存在难度
    4.1 抗病毒治疗失败
    4.2 携带者治疗的难点
5 中医药治疗的实践
    5.1 抓住基本病机
    5.2 采用“补肾法”治疗实践
6 结语

(2)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古代中医学对肝脏病变的认识
    2 古代中医学对体质的论述和研究
    3 中医体质学的现代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对象分组
        1.5 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性别、年龄和中医体质类型的总体分布
        2.2 HBV携带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3 慢乙肝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4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5 乙肝肝硬化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6 乙肝肝癌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7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中医体质量表
附图1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正面)
附图2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背面)
文献综述
    1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2 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的相关性研究
    3 慢性HBV感染人群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文献来源
        1.1.2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分析方法
        1.4.1 文献质量评估
        1.4.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
        2.2.1 研究对象
        2.2.2 干预措施
        2.2.3 结局指标
        2.2.4 中药使用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3.1 改良Jadad评分
        2.3.2 Cochrane偏倚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不同治疗方案HBsAg阴转率
        2.4.2 联合治疗不同时间点HBsAg阴转率
        2.4.3 HBsAg基线相同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
讨论
    1 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1.1 文献质量
        1.2 异质性分析
        1.3 合并统计量结果分析
        1.4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2 慢性HBV感染西医机制
        2.1 HBV结构及其复制周期
        2.2 HBV慢性感染相关免疫反应
    3 HBsAg与 HBV慢性感染
        3.1 HBsAg形式及其抗原性
        3.2 HBsAg水平与HBsAg清除
    4 HBV西医治疗概况
    5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的认识
        5.1 中医学对HBV的认识
        5.2 中医学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6 中药抗HBV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HBV感染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1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特色
    2 慢性肝病从脾论治的学术思想探讨
        2.1 《内经》关于肝脾的论述
        2.2 《难经》关于肝脾的论述
        2.3 《金匮要略》关于肝脾的论述
        2.4 现代医学对肝脾关系的认识
    3 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从脾论治慢乙肝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脾虚痰湿型慢乙肝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中医证候积分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两组治疗前后ALT、AST水平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TG水平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P水平比较
        3.5 血清HBV DNA转化情况
        3.6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7 两组疗效比较
        3.8 治疗期间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CHB合并NAFLD的发病机制
        4.2 CHB合并NAFLD的中医病因病机
        4.3 海珠益肝加味方组方分析
        4.4 肝功能(ALT、AST、TG)改变分析
        4.5 CAP值水平改变分析
        4.6 抗病毒疗效分析
        4.7 中医症状积分改变的分析
        4.8 总体疗效分析
        4.9 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典型病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发病机制
        1.4 治疗方案
        1.5 相关检验指标及意义
        1.6 小结
    2 祖国医学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2.1 病名的探讨
        2.2 病因病机
        2.3 证候分型
        2.4 治疗
        2.5 其他辅助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 病例纳入、排除、终止和脱落的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终止和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方法
        3.4 疗效评价
        3.5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对比
    2 疗效比较
        2.1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2.2 治疗前后两组证候总积分变化比较
        2.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2.5 HBV DNA应答情况比较
        2.6 安全性指标
第四部分 讨论
    1 罗伟生教授肝胆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1.1 病机分析
        1.2 辨证分析
        1.3 辨证与辨病、“衷中参西”
        1.4 八珍荔核抗纤方方药组方分析
        1.5 单味药物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中医疗效分析
        2.3 指标疗效分析
    3 问题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附表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补肾健脾优化方治疗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脾肾亏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认识
        1.1 乙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
        1.2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定义
        1.3 慢性HBV感染的发病机制及免疫耐受的发生过程
        1.4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疾病进程
        1.5 慢性HBV感染的治疗
        1.6 慢性HBV感染患者免疫耐受期的治疗意见
    2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认识
        2.1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定义
        2.2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病因病机认识
        2.3 中医对HBV感染的辨证分型及体质研究
        2.4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治疗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资料来源
        2.3 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2.6 剔除标准、脱落标准
    3 临床研究及实施方案
        3.1 分组
        3.2 疗程
        3.3 治疗方法
        3.4 观察指标
        3.5 疗效判定标准
    4 数据统计分析
    5 结果
        5.1 基线资料分析
        5.2 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补肾健脾优化方的组方药理分析
    2 评估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实验室指标
    3 抗HBV药物的认识
    4 补肾健脾优化方的疗效分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证候评分表
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治疗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慢乙肝HBeAg血清学转换的疗效及Treg/Th17平衡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
        1.1 HBV感染的流行病学
        1.2 HBV病原学
        1.3 HBV感染的自然史
        1.4 Treg/Th17 与慢性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
        1.5 HBeAg血清学转换在慢乙肝抗病毒治疗中的意义
        1.6 西医治疗药物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
    2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2.1 中医和壮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壮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的认识
        2.4 壮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机的认识
        2.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论治
        2.6 壮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治疗方案
        2.8 观察指标
        2.9 疗效评价
        2.10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3.3 两组患者血清HBeAg滴度比较
        3.4 两组患者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
        3.5 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下降值比较
        3.6 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率、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比较
        3.7 两组患者外周血Treg、Th17 细胞频数及Treg/Th17 比率的比较
        3.8 HBeAg血清学转换组与未转换组治疗前Treg/Th17 比率的比较
        3.9 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
        3.10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11 安全性比较
    4 讨论
        4.1 慢乙肝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难点分析
        4.2 Treg细胞、Treg/Th17 比率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
        4.3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上具有独特优势
        4.4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促进HBeAg血清学转换及其组方理论与配伍分析
        4.5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疗效分析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调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引发早产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HBV携带合并GDM早产孕妇的相关研究进展
    1.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研究现状
        1.1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研究背景
        1.2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与孕产结局的关系
        1.2.1 与妊娠期高血压的关系
        1.2.2 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
        1.2.3 与产后出血的关系
        1.3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与围生儿结局的关系
        1.3.1 与胎儿窘迫的关系
        1.3.2 与早产的关系
    2、GDM孕妇的研究现状
        2.1 GDM研究概述
        2.2 GDM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2.2.1 对母体的影响
        2.2.2 对产儿的影响
        2.3 GDM对母儿远期的影响
    3、早产的研究概述、相关因素及临床干预
        3.1 早产的研究概述
        3.2 早产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抽样量计算
        1.1.2 研究分组
        1.1.3 诊断标准
        1.1.4 纳入标准
        1.1.5 排除标准
        1.1.6 脱落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测量工具和观察指标
        1.2.2 资料收集评价方法
        1.2.3 质量控制
        1.2.4 统计分析
        1.2.5 技术路线
第2章 结果
    2.1 研究病例脱落情况分析
        2.1.1 早产病例
        2.1.2 未早产病例
    2.2 研究病例孕产结局情况分析
        2.2.1 病例组与对照组分析
        2.2.2 早产HBV携带合并GDM组和早产HBV携带非GDM组分析
        2.2.3 未早产HBV携带合并GDM组和未早产HBV携带非GDM组分析
    2.3 研究病例早产的单因素分析
        2.3.1 人口学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2.3.2 孕产史情况单因素分析
        2.3.3 孕产期情况单因素分析
    2.4 HBV携带合并GDM病例早产的多因素分析
第3章 讨论
    3.1 HBV携带合并GDM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3.2 HBV携带合并GDM孕妇早产引发的危险因素
        3.2.1 高龄对HBV携带合并GDM孕妇早产引发的影响
        3.2.2 流产次数对HBV携带合并GDM孕妇早产引发的影响
        3.2.3 肝功能指标对HBV携带合并GDM孕妇早产引发的影响
第4章 结论
    4.1 本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4.1.1. 创新性
        4.1.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中医体质的概念及理论
    1.3 中医对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的认识
    1.4 慢性乙型肝炎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研究
    1.5 影响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的相关因素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样本量估算
    2.4 评价指标与研究工具
    2.5 调查时机及资料收集方法
    2.6 问卷回收与数据处理
    2.7 统计学处理
    2.8 伦理审查
    2.9 质量控制
    2.10 技术线路图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3.3 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分布比较
    3.4 性别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3.5 年龄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3.6 病程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3.7 肝功能ALT、AST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3.8 运动习惯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3.9 居住环境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3.10 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3.11 体重指数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3.12 抑郁焦虑水平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3.13 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
    4.2 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分布
    4.3 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的相关因素
第五章 结论与总结
    5.1 结论
    5.2 建议
    5.3 本研究的创新性
    5.4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5.5 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药治疗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HBV携带状态的治疗难点及中医治疗实践[J]. 童光东,周大桥.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1(07)
  • [2]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的相关性研究[D]. 贺亚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詹若愚.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张旭.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D]. 杨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6]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D]. 杨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补肾健脾优化方治疗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脾肾亏虚证)的临床观察[D]. 陈彩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慢乙肝HBeAg血清学转换的疗效及Treg/Th17平衡轴的影响[D]. 黄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引发早产的病例对照研究[D]. 祁庆.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朱杏兰. 暨南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治疗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