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种类型随身听面面观(论文文献综述)
蹇元媛[1](2021)在《现代汉语同义身体类语言成分功能的不平衡现象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现代汉语中可以表示同一个身体外部部位的同义身体类语言成分为研究对象,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下文简称《现汉》)、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以下简称CCL)为语料来源,通过查阅前贤文章以及内省的方式,搜集整理7组同义身体类语言成分“身-体,脸-面,口-嘴,牙-齿,头-首-脑,眼-目,脚-足”,选取统计它们以“身体部位”相关意义构成的词语,通过统计义项及其构成的词语,分析每组同义身体类语言成分在构词能力及构词方式上的不平衡以及它们构词、使用频率等的数据。最后,试图探析这些不平衡现象产生的原因,以期从理论上充实现代汉语词汇的本体研究。经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本文选取的7组同义身体类语言成分在语义、构词数量、构词顺序、构词方式上存在不平衡现象,这些不平衡现象是语言本身的发展差异、人的认知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本研究理论上有利于充实现代汉语词汇的本体研究,实践上可以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相关工作以及为汉语学习者提供参考。
沈鹭璐[2](2021)在《中国台湾电视剧类型融合的叙事策略研究(2016-2020)》文中提出
牛涛[3](2020)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收录的三音节词语为研究对象,对词典中收录的6281条三音节词语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统计,并建立三音节词语语料库。通过对三音节词语的全面分析,能够对三音节词语的形成过程和结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现汉》(第7版)中共收录6281条三音节词语,不包括词典后附的字母词。三音节词语以三个语素构成为主,有5672个,占总数90.3%,两个语素构成的有488个,占总数7.77%,一个语素构成的有121个,占总数1.93%。在三音节词语的语法属性中,主要以名词为主,共有4931个,占总数78.52%,依次是形容词和动词,其它词类数量较少,还包含了未标注词类681个,占总数10.84%。三音节词语按语素构成数量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有117个,占总数1.86%;合成词中又以复合词为主,其中以定中结构为主,约占总数70.55%,其次是述宾结构,约占总数9.65%,还有状中、述补、主谓和联合结构。合成词中的附加式又可分为前附加和后附加,附加式共有486个,约占总数7.74%后附加式共有370个占5.89%,前附加式共有116个,占1.85%。三音节词语的来源丰富,有来自方言、外来词、口语、新词新语和书面语。三音节词语产生的方法主要有语音造词法、修辞造词法、缩略造词法和附加造词法。语音造词法包括了摹声和音译,语音造词法产生的三音节词语数量比较少,大部分是外来词语的音译形式。修辞造词法包括比喻、借代、夸张和仿词造词法四种方式,其中比喻造词法又包括了全喻式、前喻式和后喻式,夸张造词法又包括了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仿词造词法包括了仿前式、仿中式和仿后式。三音节词语的结构内部是分层的,由最内层和最外层构成。在考察三音节词语语义结构情况时主要以最外层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为主。三音节词语的语义结构关系以定中式为主,根据组成成分的词性把定中式三音节词语分为N+X、V+X和A+X三种类型,状中式三音节词语分为Adj+V、Adv+V和N+V/Adj三种,述宾式、述补式、主谓式和联合式分别根据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类。在三音节词语结构的语义关系中以定中式为主。定中式三音节词语的音节组配方式根据单双音节的不同组配有1+2式和2+1式。充当修饰语的词类不同所选择的音节组配方式也不同,名词、动词充当修饰语时倾向于选择2+1式的音节组配,1+2式相比2+1式数量少;而形容词充当修饰语时倾向于选择1+2式为主,2+1式少于1+2式。在名词、动词作定语时2+1式是无标记组合,1+2式有标记组合;而形容词作定语时1+2式无标记组合,2+1式是有标记组合。定中结构中充当定语词类不同出现了音节搭配不对称的“颠倒标记”现象。背后的理据是基于“松紧象似”在定中结构的“句法——语义——语音”三个范畴之间建立一个互动的“关联标记模式”,音节组配与词类选择反应的不对称性是由于“松紧象似”原则在以上的三个范畴之间的影响。起主要作用还是修饰语和中心语语义上的松紧,定语反映中心语的本质属性,越靠近中心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反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语义联系不紧密,结构之间较松散。
张萌[4](2017)在《追寻的困境 ——电影文学剧本《圆规》创作阐释》文中研究说明电影文学剧本《圆规》讲述了一个名叫卫乔的青年返乡奔丧时,决定留在小镇调查十一年前父亲遇难真因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当代,地点为西北某小镇。卫乔决定采取探访知情人并搜集信息的方式,然而却屡屡碰壁。在这个过程中,他与既是当年事故遇难者的外孙女、又是少时校园霸凌事件的受害者“华小叶”相遇。通过艰难争取和不懈坚持,卫乔终于赢得了华小叶的信任,并与她联手进行最后的调查。最后,本已选择放弃的卫乔却从华小叶的姥姥口中得知了当年事故的真因……从整体上看,剧本以主人公“卫乔”的视角进行讲述,跟随其“追寻父亲死亡真因”的行动线索,逐步揭开小镇国营化工厂十一年前蹊跷爆炸事件的背后真相;同时,卫乔与华小叶的联手合作,也终于让少年时互生怨怼的二人达成和解。《圆规》这个剧本属于青春悬疑片的类型:一方面,卫乔拼图般地复原十一年前的时空,可在他解开之前悬念的时刻,又会有新的悬念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剧中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青年人物形象,他们虽然共同遭遇过两场“劫难”(校园霸凌事件与研究所爆炸事故),但他们却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与蜕变。电影文学剧本《圆规》的创作阐释从选题由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创作手法、风格选择以及创作体会这六大个方面,对此次剧本创作进行阐述和归纳,也对创作过程中的得失进行了整理。其中,在人物形象和主题展现的部分,阐释分析了剧本对国有企业改制问题的关注,反思源于国企改制的事故对人命运的影响;阐释也分析了剧本中讨论的青少年成长话题,从两位少年时被卷入的校园霸凌事件入手,分析校园霸凌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双重冲击。同时,阐释也针对“圆规”的题目,分析了剧作中这一意象的作用,即在校园霸凌事件的“凶器”之外,还有着对两位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的隐喻——被自己追寻的脚步而困在“圆心”的卫乔,以及误以为能改变轨迹却回到原点的华小叶,并从整体上对“人总是会陷入追寻的困境”的主题进行了总结。
吴群涛[5](2017)在《“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源于英美的朋克如今已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青年文化。早在七十年代末朋克便传入中国,在中国摇滚发展的推动下,于九十年代中期受到了中国青年的广泛关注和热情追捧。在近四十年时间的传播过程中,中国元素和中国话语融入朋克,并对其进行筛选、吸收和改造,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朋克亚文化。论文绪论部分对朋克文化这一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同时对研究意义和价值、创新点、重难点、方法、思路、论文结构安排等进行了相应介绍。论文第一章从梳理英语中“punk”的词源及衍变入手,回顾朋克运动在英美的兴起与发展,剖析出朋克的文化内涵。同时,由“punk”汉译上出现过的论争切入,对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予以概述——经过十余年的“道听途说”和近十年的“地火燎原”,目前朋克在中国的传播处于平稳发展期。在此期间,国内主要有四种朋克传播方式,包括翻译、“打口”、“迷笛”和独立厂牌,它们的联合作用扩大了朋克的受众群体,促成了中国摇滚朋克时代的到来。论文第二章聚焦中国“朋克时代”,选取朋克先锋崔健和何勇,北京朋克乐队群“无聊军队”,以“盘古”、“舌头”、“苍蝇”和“生命之饼”为代表的外省朋克和广受国际媒体关注的“挂在盒子上”为核心的女子朋克乐队进行深入考察,解析朋克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和特征。论文第三章论述具有代表性的乐评人与朋克紧密相关的活动与观点。主要分析涵括郝舫、李皖、颜峻三位知名乐评人的朋克乐评。他们分别代表了国内乐评人在对待朋克文化主要的批评方式与态度,其作品受到了不同时期各个层次的中青年读者的认可,实质上参与了朋克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朋克文化的认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论文第四章先从文化认同中的立场和思维、文学的个性表达与普遍诉求和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的转换三个方面来论析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的关系,再从文学书写与亚文化传播紧密关联的角度,连通卫慧与棉棉、宁肯与春树这两组具体的“朋克书写个案”的脉象,分析当代作家对朋克文化的接受差异。论文结论呼应绪论及正文各部分,强调指出朋克文化实践的最大意义是不断地敞开问题,让人们拥有更多自由地表达与争论的空间、方式与勇气,并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张国伟[6](2017)在《马克思主义着作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1899-1945)》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来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既有的研究多倾向于从内容翻译、文本变迁、重要观点解读和图书版本等方面展开研究。但它的传播,不只是思想内容层面的传布,更有媒介的物质力量的流动。清末以来的印刷技术,经历了从雕版印刷到以铅活字印刷为主的重大变化。以铅字印刷为基础的出版活动日益受到人们的信赖,并逐渐成为新型的产业,主动参与到社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来。20世纪初叶,在马克思主义不断壮大的过程中,这些物质化的图书报刊的大量生产和传播,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另一种形态。本研究将借助传播学和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将研究视角放回到历史语境中,分析彼时新式传媒如何塑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群体,怎样刊载呈现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下,如何出版发行马克思主义着作,以及社会规则对马克思主义着作出版的影响,以此考察作为文化现象和产业形式的出版与马克思主义着作及其思想在中国传播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本论文在大量阅读、梳理1899年至1945年有关马克思主义着作书刊出版史料的基础上,重新呈现了以若干经典着作为代表的中译本马克思主义着作在中国不断被引入、传播的历史过程,考察了传媒与早期思想传播者的关系,出版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着作的影响,各种出版机构的出版发行活动,社会环境对马克思主义着作的态度,以及马克思主义着作的传播影响等内容。通过对此类图书在当时中国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出版、发行、流通和阅读等一系列环节的重新呈现和分析,把对思想传播的研究转化为对图书着作的传播研究,从而探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如何形成改造社会的重要思想力量。本研究重点查阅了《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民国时期总书目》、《生活全国总书目》以及近几年出现的《民国时期出版书目汇编》、《红藏》等资料,发现了不少以往未被注意的马克思主义着作中译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图书目录数据库。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档案,收集和统计了中译本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不同版本的定价和发行量等信息,考察了彼时出版机构为此类图书制定的出版策略,对比分析了多种马克思主义着作的营销活动。研究还同时发现,中国共产党和党的积极分子组织的出版机构在马克思主义着作的出版活动中,已经主动运用出版产业的运作规律;上海的中小型出版机构在1930年代出版了彼时大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通俗类图书通过这些工作,本研究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着作及其内容在中国传播的不一样的图景。马克思主义着作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并非只是单纯的图书出版流通活动,而是涉及到多种因素,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清末民初,印刷技术的改进,形成了新的出版形态,为新思想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准备;出版的变迁,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的形成,也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着作的出版;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各种出版机构均开始重视马克思主义着作的出版发行,文化追求、政治理想、商业利益等因素都发挥着作用,而上海中小型出版机构在此间表现非常活跃,出版销行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着作;马克思主义着作的出版传播,不仅与出版行业有密切关系,还受到法律、政府规定等社会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具有的革命性思想性,经由早期图书报刊的传播和展示,在社会上形成了初步的认同。这一认同又经出版业和传媒机构的表征,在社会上逐渐产生了更深层的认同,刺激了新一轮的着作出版和传播。这些发现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传播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
胡思思[7](2017)在《当前西方广告音乐研究》文中认为音乐这一听觉艺术,在人类早期的商业活动中已与广告有所结合,卖者走街串巷的叫卖、叫卖者有一个乐手相伴可以说是一种广告音乐的雏形。进入20世纪广播、电视现代大众媒体时代,广告所具有和激发的丰富形式、以及人们对视觉听觉多重感受的需求,使音乐在视听广告中成为必备元素。作为广告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音乐的应用极大地强化了广告效果。进入数字媒体时代,在线广告音乐的影响力越来越显着。我们现在已经进入读频时代,视频广告也成为广告的最主要形态。但我国的视频广告的创意水平不高,广告音乐的创意水平更是不高。本文试图从音乐专业的角度,以新世纪以来的西方广告音乐、尤其是世界三大广告节获奖作品为主要分析蓝本,对西方广告音乐的发展流变、当代特征、传播效果、品牌影响等做了全面分析,以期为我国的广告音乐创新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借鉴,也希望填补国内在此方面研究的空白。本文首先从广播广告音乐、电视广告音乐及新时代的广告音乐这三个方面来介绍当前西方广告音乐的三种主要形式、作用与发展。广告音乐的四大构成要素旋律、节奏、和声与音色,加之合理的广告音乐曲式结构,能加深观众对广告音乐的记忆度。广告音乐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其次,广告音乐的风格迥异:传统古典风格典雅高贵、民族民间风格独树一帜、现代流行风格形式多样。各种类型的产品在音乐的选择上不尽相同。广告音乐的积极效果促进了广告的传播,使广告深入人心。广告音乐积极参与品牌形象的建构。它在阐释品牌文化、赋予品牌个性、展现品牌深度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其三,在当今全球众多广告节中,法国戛纳广告节、美国纽约广告节和英国伦敦广告节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权威的三大广告节。本文通过对这三大广告节获奖视频的研究,介绍世界广告界广告音乐的趋势,也谈了些许西方广告音乐使用的问题。本文认为,广告音乐是广告中一种极具创造力与表现力的手段,凭借其特殊的艺术特色,它在品牌诉求与品牌的形象塑造中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1.广播、电视、互联网广告音乐频繁使用。广告音乐无处不在,广告音乐影响力巨大。2.广告音乐四大构成要素的完美结合构成一首优秀的广告音乐。原创广告音乐和引用广告音乐有效地促进了广告的传播。通过广告音乐引发观众的情感反应,能加深观众对广告的记忆度。3.在现今的广告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档电器、汽车类广告中经常使用高贵典雅的古典风格广告音乐;突出地域特色的产品广告中经常使用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广告音乐;形式丰富多样的现代流行风格广告音乐则是各商家运用的最多的广告音乐形式。4.广告音乐风格积极定位品牌调性:古典风格广告音乐强化典雅特征;民族风格广告音乐强化民族特色;现代流行风格广告音乐激发动感时尚。广告音乐积极服务品牌传播。5.从世界三大广告节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出:广告音乐积极诠释品牌主题、烘托广告叙事氛围、表达品牌特性、呼应广告故事,未来它将以更强烈的感染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广告传播、品牌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外对广告音乐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历史,而中国广告界的学术研究与业界成果都较少。鉴于中国广告音乐理论与制作的不足,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广告音乐已取得的成果,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1.学习西方广告音乐的理论和经验,加强对广告音乐的重视。广告来源于西方,西方广告音乐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内容全面。西方广告音乐不断出现的佳作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2.提高广告音乐人的素养。广告音乐人只有通过加强对各种广告知识的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各类知识结构,才能创作出广受人们喜爱的优秀广告音乐作品。3.鼓励广告音乐原创作品,多举办广告音乐比赛。多举办广告音乐比赛是提高广告音乐原创作品的积极有效的途径。从中国广告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不断探索中国广告发展之路,研究它的发展趋势,积极为其积累一些理论与实践经验,将促进中国广告业的发展,让广告音乐为品牌传播做贡献。
高佳[8](2016)在《当代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研究 ——基于体系架构与实施策略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其中的“绿色消费自觉”为经济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指导,也反映出国家在当代知识经济环境下对青少年经济素养提出的新的要求。三十余年高速的经济发展把我国带入了有史以来最具活力的繁荣期: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如此高速的经济发展,国人的经济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同时以“如何处理人与金钱的关系”为核心的经济素养问题日益显现。作为消费者,各种不理性消费、攀比消费、盲目消费随处可见;作为生产经营者,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过度生产、以危害消费者生命健康为代价的食品安全等问题暴露出国人的经济素养危机,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长期受“重义轻利、德本财末”儒家思想影响,导致个体经济知识匮乏,经济品质缺失,经济素养教育迫在眉睫。伴随当代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经济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对中小学生的经济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素养教育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知识层面,不仅要强调显性经济知识的教学,同时也要重视隐性经济知识的影响;管理层面,传统的经济素养教育强调培养对金钱的管理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概念被拓展到对知识的管理、时间的管理以及个人信用的管理等方面;创新层面,体现在改变以往经济素养教育机械化和教条化的教育形式,应关注信息技术和后现代知识观的影响,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解构,强调对话,使创新精神融入到整个经济素养教育过程之中。美国经济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建的培养模式,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丰富。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已有“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提炼、归纳和总结,为论文创新奠定基础;运用比较研究法对美国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素养教育以及不同教育主体实施的经济素养教育展开全方位比较分析;以“全球视野,本土行动”为出发点,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素养教育提供改进建议;运用历史分析法对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发展历史沿革进行梳理,探索其整体图景;运用因素分析法对影响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以搭建高效的经济素养教育平台。论文主体部分共五章,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梳理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时代背景,为分析当代美国经济素养教育提供历史背景。美国经济素养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有过长时间的沉寂,也有过激进的教育运动。其缘起阶段主要表现为:经济素养教育纳入课程存在争议、经济素养教育融合于社会科课程、工商业界涉足经济素养课程设置;发展阶段表现为:教育组织发展壮大、课程资源不断拓展、教育起始阶段下移;规范化阶段表现为:教育立法频繁出台、教育内容系统连贯、教师培训形式多样。无论其处于漩涡之中,还是繁荣发展,都是发展历程中抹不去的印记,更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基点。经济素养教育在美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从文化层面看,实用主义哲学、教育提升国际竞争力、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诠释了经济素养教育的文化内涵;从经济层面看,美国社会的危机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成为美国经济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从政治层面看,重视个体的经济权力、关注国民的公民教育、追求联邦政府工作的高效率等体现了美国政府职能与对个体权利重视的有效互动。其次,剖析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的体系架构及其实施策略。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使美国经济素养教育愈发成熟,为其体系的架构创造了条件。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中观层面的目标结构、微观层面的内容统整为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构建了发展蓝图。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发起的教育立法和标准化运动成为经济素养教育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落实的根本保证,也是经济素养教育内容统整的指导原则。同时,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发起的经济素养教育实践与经济素养教育体系架构相得益彰。学校教育利用其制度化优势从课程模式变迁、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学生活动等方面践行着经济素养教育主阵地的身份;家庭成员借助代际关系促进个体经济社会化、利用零用钱培养个体金钱管理能力、塑造理性经济行为和经济品质等手段进行的经济素养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社会机构通过搭建协作平台、拓展课程资源、提升经济素养教育理论水平等途径促进学校和家庭经济素养教育协调发展。最后,对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进行总结。教育立法、师资培训和金融市场服务是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其发展,如经济素养教育内容滞后、师资流失严重、学生基础薄弱导致经济素养教育成效欠佳等,这些问题的良好解决会推动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尽管中美两国在教育文化和历史传统上存在较大差异,但经济素养教育的发展有其共同规律。对比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我国存在经济素养教育理念落后、经济行为引导错位、经济素养教育体系缺乏互动等问题。结合美国的经验,我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应从以下方面做出改进: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体系,重塑经济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凸显家庭经济素养教育资源优势。
邱鑫[9](2014)在《俄语科幻小说篇章的范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范畴反映和概括了客观事物、现象的共同属性和本质属性,它凝结着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取得的科学认识的成果,又是人们进一步认识的起点。各门具体学科中都有各自特有的范畴。篇章范畴是一个范畴体系,其内部各范畴分别对应篇章的某种性质,包含了特定的语言表达手段。范畴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服务于篇章整体的交际和语用目的。俄罗斯篇章语言学家根据“反映原则”提出了一系列篇章范畴:时间和空间两大范畴构成了篇章世界的基础;参与者范畴是观察和描述的起点,也是篇章空间必备的组成部分;事件范畴(包括纯事件、过程、事实等)是篇章动态特性的主要体现者;评价范畴则附着于其他范畴之上,使篇章能够圆满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本文探讨了以上五大范畴的划分理据,并将这些范畴运用到了俄语科幻小说篇章的分析中。俄语科幻小说篇章的:1)时间并非一直匀速流动,它可能根据情节需要发生扭转、断裂、错位甚至逆流;2)空间有明显的现实和非现实之分,其边界并不牢固,空间穿越时有发生,“镜子”、“镜头”等等都可能成为空间穿越的节点;3)事件范畴主要通过事件述谓、过程谓词和事实谓词来体现;4)参与者(无论是交际活动参与者还是情景参与者)既可能是人,也可能非人;5)感官评价和情感评价在各种评价形式中最为突出。
申薇[10](2013)在《大陆穿越剧多维度叙事阐释与受众分析 ——以《神话》、《宫》、《步步惊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穿越题材电视剧是电视剧各类题材百花争艳下开出的一朵另类旁枝,在电视剧市场广泛竞争下以一种交融杂糅的气质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其作为新兴的电视剧表现题材,在近年来掀起了一股收拾热潮,备受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研究穿越题材电视剧的叙事内容及其结构特性,能充实穿越剧题材的特征构建。而对穿越剧受众构成、受众观看需求的分析,能更客观的评定穿越剧对受众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对穿越这一题材的发展创新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口碑良好、影响广泛、网络传播及高收视率等因素在众多大陆穿越剧中筛选出三部电视剧:《神话》、《宫—锁心玉》、《步步惊心》作为研究样本,以电视剧叙事学分析手法为主,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叙事话语、叙事情节、叙事美学等方面分析。从话语、情节两大叙事手法出发,细致分析穿越剧的叙事风格特色,并对时间、空间这两个维度出发研究穿越剧的特殊表现场景。在时间和空间的交汇杂糅中完成新型叙事空间的构建。此外也对穿越剧众多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从文化、历史、编剧、营销、音乐等方面全面的对其进行解读。另外,结合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穿越剧的盛行对受众的影响。基于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穿越剧在我国受众群体的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穿越剧受众的收视动机,了解受众观看穿越剧的需求表现,同时寻找受众对穿越剧反馈的能动性影响,为穿越剧未来类型化发展提出建议。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从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穿越剧题材研究涉及的理论学科作以简要阐释。第二章是穿越题材电视剧身份的厘定和其发展现状。第三章从电视剧叙事角度出发,分别从穿越剧叙事话语、情节和文化相关三个方面细致的解读样本电视剧的特点,力图完成穿越剧共性模式构建。第四章以问卷调查方式搜集数据,分析穿越剧受众的群体构成特征。并对其观看穿越剧的需求做以分类论述,从受众需求方面抽离出主要因素反作用于穿越剧,探寻适合穿越剧发展的道路。
二、四种类型随身听面面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种类型随身听面面观(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同义身体类语言成分功能的不平衡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身体词或人体词的研究 |
1.2.2 关于不平衡现象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身-体”的不平衡现象 |
2.1 语义不平衡 |
2.2 功能不平衡 |
2.2.1 构词能力 |
2.2.2 构词方式 |
2.2.3 与方位词的结合 |
3 “脸-面”的不平衡现象 |
3.1 语义不平衡 |
3.2 功能不平衡 |
3.2.1 构词能力 |
3.2.2 构词方式 |
3.2.3 与方位词的结合 |
4 “口-嘴”的不平衡现象 |
4.1 语义不平衡 |
4.2 功能不平衡 |
4.2.1 构词能力 |
4.2.2 构词方式 |
4.2.3 与方位词的结合 |
4.3 语用的不平衡 |
5 “牙-齿”的不平衡现象 |
5.1 语义不平衡 |
5.2 功能不平衡 |
5.2.1 构词能力 |
5.2.2 构词方式 |
5.2.3 与方位词的结合 |
6 “头-首-脑”的不平衡现象 |
6.1 语义不平衡 |
6.2 功能不平衡 |
6.2.1 构词能力 |
6.2.2 构词方式 |
6.2.3 与方位词的结合 |
7 “目-眼”的不平衡现象 |
7.1 语义不平衡 |
7.2 功能不平衡 |
7.2.1 构词能力 |
7.2.2 构词方式 |
7.2.3 与方位词的结合 |
7.3 语用的不平衡 |
8 “脚-足”的不平衡现象 |
8.1 语义不平衡 |
8.2 功能不平衡 |
8.2.1 构词能力 |
8.2.2 构词方式 |
8.2.3 与方位词的结合 |
8.3 语用的不平衡 |
9 同义身体类语言成分功能的不平衡现象的原因探析 |
9.1 语言本身的发展 |
9.2 人的认知原因 |
9.3 社会文化原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同义身体类语言成分义项整理 |
附录2:同义身体类语言成分构词情况统计 |
致谢 |
(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
四、语料来源 |
第一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
第一节 三音节词语语素构成 |
第二节 三音节词语结构层次 |
第三节 三音节词语语法属性 |
第四节 三音节词语结构关系 |
一、2+1式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
二、1+2式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
第五节 三音节词语来源考察 |
一、三音节方言词 |
二、三音节外来词 |
三、三音节新词语 |
四、其它 |
第二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构词法研究 |
第一节 单纯词 |
一、拟声词 |
二、音译词 |
第二节 复合词 |
一、偏正式 |
二、述宾式 |
三、述补式 |
四、主谓式 |
五、联合式 |
六、其它 |
第三节 派生词 |
一、前附加式 |
二、后附加式 |
第三章 《现汉》(第7版)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研究 |
第一节 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现象 |
一、单双音节组配的现象 |
二、N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
三、A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
四、V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
第二节 韵律与单双音节选择 |
一、辅重原则 |
二、音节松紧 |
第三节 词类与单双音节选择 |
一、词类、词长与音节选择 |
二、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规律 |
第四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造词法研究 |
第一节 语音造词法 |
一、摹声造词 |
二、音译造词 |
第二节 修辞造词法 |
一、比喻造词 |
二、借代造词 |
三、夸张造词 |
四、仿词造词 |
第三节 缩略造词法 |
一、缩合法 |
二、节略法 |
三、数字概括法 |
四、造词理据 |
第四节 附加造词法 |
一、前附加式 |
二、后附加式 |
三、生成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追寻的困境 ——电影文学剧本《圆规》创作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圆规(电影文学剧本) |
追寻的困境——电影剧本《圆规》创作阐释 |
一、选题由来 |
二、风格选择 |
三、故事情节 |
四、人物设置与形象分析 |
卫乔 |
华小叶 |
卫母 |
卫父 |
刘之亭 |
薛青河 |
五、创作手法 |
(一) 多重视角下的闪回 |
(二) 层层递进的时空构筑 |
(三) 梦境的重复出现 |
(四) 悬念的设置 |
六、创作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界定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四、研究的创新点、重点与难点分析 |
五、主要研究方法、思路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一章 嬗变与发展:朋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
第一节 嬗变中的朋克 |
一、朋克文化身份的“三重变奏” |
二、国内对“punk”汉译名的论争 |
第二节 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
一、传播历程 |
二、主要传播方式及影响 |
第二章 喧嚣与愤怒:中国摇滚的“朋克时代” |
第一节 朋克先锋 |
一、崔健对“冲撞”风格的尝试 |
二、何勇与“性手枪”精神的契合 |
第二节 “无聊军队”朋克群体 |
一、“无聊军队”促进朋克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
二、建构“青春乌托邦”:无聊军队专辑音乐歌词分析 |
第三节 外省朋克 |
一、外省朋克:“盘古”、“舌头”和“苍蝇” |
二、武汉朋克:“生命之饼(SMZB)” |
第四节 女子朋克 |
一、中国摇滚中的女性朋克 |
二、“挂在盒子上”:中国第一(支)女子朋克乐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拨乱反正:国内乐评人对朋克的引介与批判 |
第一节 “比零还少,比最多还多”:郝舫哲评朋克 |
一、书写摇滚:《伤花怒放》与《灿烂涅盘》 |
二、论朋克的未来:《比零还少》 |
三、译介朋克:《上车走人》与《请宰了我》 |
第二节 “在黑暗中,看到一点亮光”:李皖文评朋克 |
一、引介西方朋克摇滚诗歌 |
二、重申对朋克概念的认识 |
三、展开对中国朋克摇滚的批评与反思 |
第三节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颜峻怒评朋克 |
一、活跃在摇滚现场的诗人 |
二、论噪音与音乐 |
三、对中国朋克的批判性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书写与差异:中国当代作家对朋克的文学接受 |
第一节 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 |
一、文化认同中的立场和思维 |
二、文学的个性表达与普遍诉求 |
三、文化认同基础上文学审美范式的建构 |
第二节 卫慧、棉棉的朋克书写比较 |
一、浪漫遮蔽反叛:卫慧的“另类”文学 |
二、残酷彰显叛逆:棉棉对朋克精神的推崇与实践 |
第三节 宁肯、春树的朋克书写比较 |
一、歌声表达灵魂:宁肯对朋克的改造与演绎 |
二、狂欢追求独立:春树用朋克表述自由青春力量 |
结语 |
附录 |
Ⅰ. 英美朋克亚文化年表 |
Ⅱ. 朋克文化术语翻译及释义 |
Ⅲ. 中国朋克亚文化年表 |
Ⅳ. 历届迷笛音乐节概况(2000-2017)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马克思主义着作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1899-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相关界定 |
一、研究缘起 |
二、相关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一、相关研究回顾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创新思考 |
一、研究框架 |
二、创新思考 |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出版传媒形态与社会思潮 |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出版变革 |
一、印刷技术的革新 |
二、人员、组织与制度:新出版形态的形成 |
第二节 新式印刷技术影响下的思想变革 |
一、印刷变革下的纲常解纽 |
二、传媒舞台上的新思想论争 |
第二章 出版变迁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早期传播 |
第一节 传播者的聚合 |
一、留学生刊物汇聚早期传播者 |
二、同人刊物催生传播共同体 |
第二节 书报为媒: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早期传播 |
一、"只言片语"的引介 |
二、日益涌现的章节式传播 |
第三节 商业出版涉足马克思主义着作 |
第三章 上海出版业中的马克思主义着作 |
第一节 上海出版业的基础准备 |
第二节 思想旗帜下的马克思主义图书出版 |
一、红色出版社推出的马克思主义着作 |
二、新生命书局的马克思主义着作 |
第三节 文化市场上的马克思主义图书 |
一、文化与商业平衡:大出版社的追求 |
二、经典与通俗混合:中小出版机构的出版策略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着作的表征、认同与生产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着作的禁与反禁 |
第一节 政府管制出版传媒业 |
第二节 查禁马克思主义书报 |
第三节 "敌人的查禁帮了我们大忙" |
一、出版界的抗争 |
二、日益高涨的马克思主义热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着作的销行 |
第一节 大城市为枢纽的图书流通 |
一、门店销售 |
二、行销异地 |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的图书流通 |
一、中央苏区的小册子发行 |
二、延安时期的图书流通 |
第六章 星火燎原:马克思主义着作出版传播的影响 |
第一节 "庶民的胜利":阅读和思想的突围 |
第二节 出版传媒与他者:马克思主义群体的出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部分上海中小型出版社的马克思主义相关图书 |
后记 |
作者博士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
(7)当前西方广告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广告音乐的界定与研究的意义 |
二、当前国内外广告音乐研究现状 |
第一章 西方广告音乐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一节 历史较长的广播广告音乐 |
一、广播广告音乐 |
二、广播广告音乐的丰富表现形式 |
三、广播广告音乐的效用演变 |
第二节 具有视听冲击力的电视广告音乐 |
一、电视广告音乐 |
二、电视广告音乐的作用 |
三、新世纪以来电视广告音乐的特点 |
第三节 强势袭来的网络广告音乐 |
一、网络广告音乐的新形态 |
二、网络广告音乐的强效趋势 |
第二章 广告音乐的基本要素及其传播价值 |
第一节 广告音乐的四大构成要素 |
一、广告音乐“横”面上的魔幻灵魂——旋律 |
二、广告音乐“力度”上的脉搏跳动——节奏 |
三、广告音乐“纵”向上的美丽装饰——和声 |
四、广告音乐“深”度上的色调渲染——音色 |
第二节 广告音乐的强势传播 |
一、契合产品的原创广告音乐 |
二、借势造势的引用广告音乐 |
三、广告音乐整体的再传播 |
第三节 广告音乐曲式面面观 |
一、一段式的简单精炼 |
二、二段式的对比丰富 |
三、三段式的强效记忆 |
第四节 表情达意的广告音乐 |
一、音乐的情感内涵 |
二、独特的广告音乐 |
第五节 广告音乐的基本类型及其与广告的关联 |
一、广告背景音乐烘托品牌 |
二、广告歌曲表现品牌 |
三、广告音响营造真实感 |
四、无声背景的特效 |
第三章 音乐的风格与广告的选择原则 |
第一节 风格迥异的西方广告音乐 |
一、传统古典风格的典雅高贵 |
二、民族民间风格的独树一帜 |
三、现代流行风格的形式多样 |
第二节 产品类型与广告音乐 |
一、快销品广告:形式多样的广告音乐 |
二、耐用品广告:高贵庄重的广告音乐 |
三、广告音乐的其它应用 |
第三节 广告音乐效果的评测元素 |
一、格调契合 |
二、信息记忆 |
三、品牌态度 |
四、双面作用 |
第四节 广告音乐与广告影响力问卷调查及其问题讨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假设及设计 |
三、数据分析结果 |
四、结论 |
第四章 音乐的调性与品牌形象的建构 |
第一节 音乐风格定位产品与品牌的调性 |
一、古典风格广告音乐强化典雅特征 |
二、民族风格广告音乐强化民族特色 |
三、现代流行风格广告音乐激发动感时尚 |
第二节 广告音乐的形象建构 |
一、广告音乐的鲜明性 |
二、广告音乐的优美性 |
三、广告音乐的壮美性 |
第三节 广告音乐服务品牌传播 |
一、广告音乐阐释品牌文化 |
二、广告音乐赋予品牌个性 |
三、广告音乐展现品牌深度 |
第五章 当前西方广告音乐的趋势及其问题 |
第一节 广告音乐阐释广告品牌内涵 |
一、广告音乐诠释品牌主题 |
二、广告音乐烘托广告叙事氛围 |
三、广告音乐表述品牌特性 |
四、广告音乐呼应广告故事 |
第二节 当前西方广告音乐的问题 |
一、使用音响、未使用音乐广告 |
二、民族音乐广告较少 |
三、跨国品牌使用民族音乐较少 |
结论 |
一、当今中国广告音乐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二、当今中国广告音乐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三、解决中国广告音乐运用问题的策略 |
附录一 广告音乐与广告影响力问卷调查 |
附录二 当前西方品牌广告视频目录 |
附录三 世界三大广告节获奖视频目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当代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研究 ——基于体系架构与实施策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一) 我国国民经济素养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
(二) 知识经济时代赋予经济素养教育新内涵 |
(三) 美国经济素养教育具有借鉴价值 |
二. 研究价值 |
(一) 理论价值 |
(二) 现实价值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一) 素养 |
(二) 经济素养 |
(三) 经济素养教育 |
四. 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与不足 |
(二) 国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
五.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比较研究法 |
(三) 历史分析法 |
(四) 因素分析法 |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的历史发展 |
第一节 经济素养教育的缘起阶段 |
一. 经济素养教育纳入课程存在争议 |
二. 经济素养教育融合于社会科课程 |
三. 工商业界涉足经济素养课程设置 |
第二节 经济素养教育的发展阶段 |
一. 经济素养教育组织发展壮大 |
二. 经济素养教育课程资源不断拓展 |
三. 经济素养教育起始阶段开始下移 |
第三节 经济素养教育的规范化阶段 |
一. 经济素养教育立法频繁出台 |
二. 经济素养教育内容系统连贯 |
三. 经济素养教师培训形式多样 |
第二章 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经济素养教育的知识经济背景 |
一. 知识经济内涵 |
二. 知识经济特征 |
三. 知识经济对中小学生经济素养的新要求 |
第二节 重视教育和创新的文化背景 |
一. 实用主义的哲学背景 |
二. 教育提升竞争力的文化背景 |
三. 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背景 |
第三节 追求质量和效率的经济背景 |
一. 危机意识是美国经济前行的动力 |
二. 质量意识是美国经济生存的根本 |
三. 效率意识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保障 |
第四节 关注个人权利与政府职能的政治背景 |
一. 重视个体的经济权力 |
二. 关注国民的公民教育 |
三. 追求联邦政府工作的高效率 |
第三章 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的体系架构 |
第一节 经济素养教育顶层设计 |
一. 《卓越经济教育规划》设计经济素养教育实施蓝图 |
二. 经济素养教育立法提供经费和制度保障 |
三. 政府推进经济素养教育标准化 |
第二节 经济素养教育目标体系结构 |
一. 知识目标:培养经济理解力 |
二. 能力目标:提升经济决策与经营能力 |
三. 态度目标:蕴育经济智慧与市场竞争价值观 |
第三节 经济素养教育内容统整 |
一. 经济素养教育主要内容 |
二. 经济素养教育内容选择依据 |
三. 经济素养教育内容组织原则 |
第四章 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实施与评价 |
第一节 学校经济素养教育发展动力 |
一. 课程模式变迁与经济素养教育结构转变 |
二.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教师角色转变 |
三. 校本学生活动拓展经济素养教育空间 |
第二节 家庭经济素养教育运行模式 |
一. 借助代际关系促进个体经济社会化 |
二. 利用零用钱培养个体金钱管理能力 |
三. 塑造理性经济行为和经济品质 |
第三节 社会经济素养教育的实践张力 |
一. 经济素养教育组织搭建协作平台 |
二. 金融机构拓展经济素养教育课程资源 |
三. 高等院校提升经济素养教育理论水平 |
第四节 经济素养教育实施效果评估 |
一. 经济素养教育评估项目 |
二. 经济素养教育评估结论 |
三. 评估要素及其关系分析 |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经验 |
一. 教育立法是经济素养教育实施的保障 |
二. 师资培训是经济素养教育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
三. 金融市场为经济素养教育提供良性的生态系统 |
四. 存在的问题是美国经济素养教育发展的生长点 |
第二节 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的启示 |
一. 我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问题审视 |
二. 我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路径优化 |
结语 |
附录1 《卓越经济教育规划》法案概要 |
附录2 《全美自愿性经济学内容标准》内容概要 |
附录3 HM社会科教科书中经济学的范围与序列 |
附录4-1 TEL测试内容 |
附录4-2 TEL测试结果 |
附录4-3 李克特量表—TEL测试结果的再评价 |
附录5 美国主要经济素养教育组织 |
附录6 美国青少年经济素养调研概况 |
附录7 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素养教的进程表 |
附录8 人教社《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经济素养教育内容 |
附录9 5-18儿童情感发展与经济素养关系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9)俄语科幻小说篇章的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Contents |
绪论 |
第一章 俄罗斯语言学视域下的篇章 |
第一节 篇章的定义 |
第二节 篇章的单位 |
第三节 篇章的类型 |
第四节 篇章的基本性质 |
第五节 篇章的结构组织 |
一、篇章的切分 |
二、篇章内部要素的关联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篇章范畴与科幻小说 |
第一节 哲学和语言学中的范畴 |
一、哲学中的范畴 |
二、语言学中的范畴 |
第二节 篇章范畴的概念 |
第三节 篇章范畴的分类及其理据 |
第四节 科幻小说概述 |
一、科幻小说的概念 |
二、作为文学篇章的科幻小说 |
三、俄语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语科幻小说篇章的时间和空间范畴 |
第一节 哲学和文艺理论中的时间和空间范畴 |
一、哲学中的时间范畴 |
二、文艺理论中的时间和空间范畴 |
第二节 俄语科幻小说篇章的时间范畴 |
一、时间的“语言维度” |
二、作为篇章范畴的时间 |
三、时间范畴在俄语科幻小说篇章中的表达 |
第三节 俄语科幻小说篇章的空间范畴 |
一、空间的“语言维度” |
二、作为篇章范畴的空间 |
三、空间范畴在俄语科幻小说篇章中的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语科幻小说篇章的事件、参与者和评价范畴 |
第一节 俄语科幻小说篇章的事件范畴 |
一、事件范畴的概念 |
二、事件范畴在俄语科幻小说篇章中的表达 |
第二节 俄语科幻小说篇章的参与者范畴 |
一、参与者范畴的概念 |
二、篇章叙述视角 |
三、俄语科幻小说篇章的交际活动参与者 |
四、俄语科幻小说篇章的情景参与者 |
第三节 俄语科幻小说篇章的评价范畴 |
一、评价范畴的概念 |
二、评价的结构和类别 |
三、评价范畴在俄语科幻小说篇章中的表达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大陆穿越剧多维度叙事阐释与受众分析 ——以《神话》、《宫》、《步步惊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背景及意义阐释 |
1.1.1 穿越电视剧的研究背景 |
1.1.2 穿越电视剧的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1.2.1 穿越剧的文化研究概述 |
1.2.2 电视剧叙事学研究概述 |
1.2.3 大众传播效果“使用与满足”理论 |
1.2.4 相对论——“穿越时空”理论依据 |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内容 |
1.4 课题的可行性及创新性 |
1.4.1 课题的可行性 |
1.4.2 课题的创新性 |
第二章 穿越电视剧的身份探究及发展现状概述 |
2.1 穿越剧的身份厘定 |
2.1.1 穿越剧的概念界定 |
2.1.2 穿越剧产生缘起 |
2.2 我国穿越电视剧发展现状 |
2.2.1 大陆 |
2.2.2 港台 |
第三章 穿越题材电视剧的内容分析——以《神话》、《宫》、《步步惊心》为例 |
3.1 样本选取依据 |
3.1.1 基本剧情概要以及收视率来源 |
3.1.2 样本选取合理性依据 |
3.2 穿越电视剧叙事内容之话语分析 |
3.2.1 叙述方位探析:同源叙述和多重视角的转换 |
3.2.2 穿越电视剧叙事时间维度分析 |
3.2.3 穿越电视剧叙事空间维度分析 |
3.3 穿越电视剧叙事内容之情节分析 |
3.3.1 穿越剧绝对情节强度分析 |
3.3.2 强情节叙事的优越性体现 |
3.4 穿越电视剧叙事内容之文化审美分析 |
3.4.1 跳脱历史束缚:解构重建经典人物 |
3.4.2 传承杂糅文化:古与今思想大碰撞 |
3.4.3 市场化高效生产:低投入,高产出 |
3.4.4 大打“明星牌”:引领舆论导向 |
3.4.5 似曾相识燕归来:各异剧本的相近性 |
3.4.6 时尚与古典交融,造型彰显人物性格 |
3.4.7 余音绕梁不绝耳:不可忽视的音乐传唱 |
3.5 穿越电视剧剧盛行的内容共性 |
3.5.1 叙事情节设置共性 |
3.5.2 人物设置 |
第四章 穿越电视剧热潮下受众调查与分析 |
4.1 穿越题材电视剧的传播主体与接受者 |
4.1.1 传播主体 |
4.1.2 接受者 |
4.2 受众人口特征分析 |
4.2.1 受众类型 |
4.2.2 年龄性别分布 |
4.2.3 受教育程度 |
4.2.4 职业分布 |
4.3 穿越题材电视剧的接受方式 |
4.3.1 电视剧接受渠道 |
4.3.2 观看动机 |
4.4 穿越题材电视剧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
4.4.1 认识和学习的需要 |
4.4.2 体验和娱乐需求 |
4.4.3 现实社会的逃避 |
4.4.4 交流和社会认同 |
4.5 受众和穿越剧的相互影响与反馈 |
4.5.1 穿越剧对受众的积极影响 |
4.5.2 穿越剧对受众的消极影响 |
4.5.3 穿越剧受众反馈与完善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1:关于“穿越题材电视剧”的受众调查 |
附录2:中国穿越剧(电影/电视剧)作品一览表 |
四、四种类型随身听面面观(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同义身体类语言成分功能的不平衡现象研究[D]. 蹇元媛.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2]中国台湾电视剧类型融合的叙事策略研究(2016-2020)[D]. 沈鹭璐.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D]. 牛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追寻的困境 ——电影文学剧本《圆规》创作阐释[D]. 张萌. 南京大学, 2017(01)
- [5]“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吴群涛. 武汉大学, 2017(06)
- [6]马克思主义着作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1899-1945)[D]. 张国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7]当前西方广告音乐研究[D]. 胡思思. 上海大学, 2017(06)
- [8]当代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研究 ——基于体系架构与实施策略的分析[D]. 高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 [9]俄语科幻小说篇章的范畴研究[D]. 邱鑫. 黑龙江大学, 2014(11)
- [10]大陆穿越剧多维度叙事阐释与受众分析 ——以《神话》、《宫》、《步步惊心》为例[D]. 申薇.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